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篇1

在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税收筹划作为一种理财活动主要指的就是,纳税人在是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了促使自身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而在开展的纳税事项安排,在系统的安排下促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另外,企业管理者要注意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在合法范围内合理使用手段,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企业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中税收筹划的意义

在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税收筹划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房地产企业对相关的各项财务进行决策之前,首先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税收筹划进行合理安排,促使其相关行为的规范性,对正确的决策进行制定,从而使房地产企业在整个投资以及运营的过程中拥有合理性、合法性,相关的财务活动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对税收筹划的合理利用可以促使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精打细算,促使支出得到一定的解决,从而使浪费的情况从根本上得到减少。

另外,作为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筹划在房地产企业中涉及到了生产经营、设立以及销售等各个相关环节。其中,就税收政策而言,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拥有规范性、严密性以及适用性等特点,房地产企业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想要促使税收筹划相关方案得到实现,就需要在法理允许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管理进行促进和提高。因此,对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促使在财务核算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经营管理得到促进。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1.从房地产企业营销手段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行和发展,我国在近几年联系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房价控制的政策,这就促使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混乱的局面让正在观望的消费者情绪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房产成交量不断降低的情况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列举了一些方案。

方案1:在企业经营促销的时候开展买房送车的活动,其中设定房子的定价为200万/套,汽车的价值为20万/辆。针对这一方案进行分析,如果客户买了一套房子就必须陪送一辆汽车,这样房地产企业的收入大致为180万元。

方案2:在企业经营促销的时候开展打折促销活动,其中设定房子的定价为200万/套,在活动期间购买就可以享受原价10%的优惠。针对这一方案进行分析,客户如果购买了一套房子,那么房地产企业的收入就是200×(1-10%)=180万元。

针对这两种方案进行分析,从销售的角度上来看,两个方案之间不存在差别,但是,如果从纳税的角度分析,两者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的差距。这两个方案通过对纳税的计算,方案1所需要缴纳的税款明显高于方案2,所以,在房地产企业实际经营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利益还是客户的利益出发,都需要对方案2进行选择。

2.从房地产企业投资方式方面进行分析

房地产企业在实际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销售房屋的方式进行获取利润之外,还会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促使自身经济利益的提高以及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其中,房地产企业在开展投资决策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对两种方法进行采用,其一就是房产投资联营的方式,相关的投资者可以参与投资利润的分红,进行风险的共同承担;其二就是房地产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以房产进行,只要其中固定的收入,不与其他的投资者进行联营风险的承担。针对这两种投资方式,我们一样可以通过相关的方案进行简要阐述。

方案3:已知某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本注册的时候相关资金为2000万元,其中,企业办公大楼的价值大致为500万元,如果这家房地产企业想要对自身规模进行进一步的扩大,促使自身利润的增加,那么企业相关的管理高层就决定进行开展对外投资。针对以上的条件进行方分析,如果这个企业运用办公大楼进行投资活动的开展,那么每年的租金收入大致为600万元。针对这一情况单单从房产税的方面进行考虑,如果从共担风险的方式来看,该企业需要缴纳的房产税为:500×1.2%×(1-30%)=4.2(万元);而从不承担风险,只拿固定收入的方法进行分析,该企业所需要缴纳的阿房产税为:600%×12%=7.2(万元)。

通过对这两个方法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不共同承担风险相较于共同承担风险来说,在税款的缴纳方面要多出30000元的差别,而从风险的角度而言,共同承担风险的方法的风险系数相对更高。因此,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为自身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篇2

【关键词】 税收筹划;决策;营销手段

一、对税收筹划及房地产现状的基本认识

税收筹划是企业的一种理财活动,是指纳税人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自己的纳税事项进行系统安排,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的出现是税收进步的象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现代企业必修的一门功课。企业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合理运用会计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收益,从而使企业得到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税收有着显著性影响。然而,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部分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而在2010年的两会召开期间,房价过高的问题再次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房地产“新国十条”及各地颁布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更是表明目前无论是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层面还是需求层面,都不支持房价的持续高涨。在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不能够在房价上获取高额利润,那么通过选择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减轻房地产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利润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税收筹划在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以营销手段、投资方式、服务内容的决策选择为基础,阐述了税收筹划在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一)房地产企业营销手段的税收筹划

从房地产“新国十条”及各地颁布的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再到近期内关于开征住房保有税的争论,房地产界可谓是风起云涌。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更使得消费者观望情绪严重,房产成交量不断下降。案例1,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加速资金回笼,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往往会采用一些营销手段,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面临着以下两个方案的选择:方案1,促销期内买房子送汽车(假设一套房子定价200万元,一辆汽车价值20万元);方案2,促销期内优惠原价的10%。

企业管理者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对于方案1,客户如果买一套房子200万元,就须赠送一辆汽车,花费20万元,所以房地产公司收入180万元;对于方案2,在促销期内给予客户原价优惠10% ,则净收入也为180万元=200× (1-10%)。从销售角度分析,两种方案没有差别,均可行。但是如果站在纳税的角度考虑,方案却有优劣。

方案1,对于房产公司来讲,销售一套房子200万元,需要缴纳营业税200×5%=10万元,城建税及附加10×(3%+7%)=1万元;同时,房产公司用200万元的20万元购买汽车无偿赠送给客户,按照增值税条例的规定,企业将外购的货物无偿赠送给他人应视同销售货物,须征收增值税,因此企业还须多缴纳增值税:20×17%=3.4万元。汽车是房产公司无偿赠送给客户的,客户应作为“偶然所得”,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房产公司负有代扣代缴的义务,即房产公司还需要代客户缴纳个人所得税:20×20%=4万元,房产公司代客户缴纳个人所得税4万元,按照所得税规定不能作为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还需要多缴纳企业所得税4×0.25=1万元,房产公司还应缴纳印花税200×0.05%=0.1万元。综上,房产公司在此销售过程总共应缴纳的税费19.5 万元(10+1+3.4+4+1+0.1)。对于客户来讲,房产买卖需要缴纳契税:200×2%=4万元,印花税200×0.05%=0.1万元。客户合计应缴纳税费4.1万元。

方案2,按照优惠价的10%销售,即以180万元的价格销售,企业需要缴纳营业税180×5%=9万元,城建税及附加9×(3%+7%)=0.9万元;缴纳印花税180×0.05%=0.09万元。综上,房产公司在此销售过程总共应缴纳的税费9.99万元。比方案1相比,税收减少9.51万元,减少比例为48.769%。对于客户来讲,房产买卖需要缴纳契税180×2%=3.6万元,印花税180×0.05%=0.09万元。客户合计应缴纳税费3.69万元。与方案1相比,税收减少0.41万元,减少比例为10%。

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方案1缴纳的各项税收大于方案2缴纳的税收,因此,无论对于房产公司还是对于客户,都应选择方案2。

(二)房地产企业投资方式的税收筹划

房地产企业除了通过房屋销售来获取企业利润外,往往还进行对外投资,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或降低风险。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面临着以下两种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房产投资联营,投资者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另一种是房地产企业以房产投资,不承担联营风险,只收到固定收入。为此,可通过以下案例说明,税收筹划对房地产企业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和运用。

案例2,某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为2 000万元,其中办公楼价值为500万元。该房地产企业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利润,企业管理层决定对外进行投资。根据上述说明,如果该企业以500万元的办公楼投资,每年能收回的租金收入为600万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仅从房产税考虑,对于该企业而言,如果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的,应按房产余值作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其应纳房产税=500×(1-30%)×1.2%=4.2(万元),但如果该房地产企业只是以房产投资,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担联营风险的,则应按租金收入计缴房产税,应纳房产税=600×12%=7.2(万元)。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共同承担风险比不共同承担风险要节省3万元的税款,但共同承担风险会增加纳税人的风险系数,所以在选择这种筹划方法来进行税收筹划时,还应该从综合方面考虑,如果共同承担风险对纳税影响比较小,则可以考虑这种合作方式。

(三)房地产企业服务内容转换的税收筹划

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还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灵活转化服务内容,从而达到减轻税负、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

案例3,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某房地产企业原来的主营业务不景气,仓库被闲置,为增加收入,公司决定转型,把对外出租仓库作为主营业务。当年取得租金收入800万元,依据5%的税率需交纳营业税40万元,依据12%的税率需交纳房产税96万元。单此两项税收就达136万元,占到总收入的17%(136/800);若再加上其他一些税费,则企业的税负更重。

对于这个具体案例,可以根据当地物业管理标准,对年租金收入进行筹划,把年租金800万元,变成年租赁费400万元,物业管理费400万元。由于物业管理费只需交纳营业税,不用按租金收入交纳12%的房产税,因此,通过节税筹划前后的税负比较,可以看到:节税筹划前,营业税和房产税合计136万元;节税筹划后,营业税不变,仍为40万元,但房产税现在只需按400万元计算,即400×12%=48(万元),总体税负为88万元。这样可以使企业减轻税负48万元(136-88),税负减轻35.29%(48/136)。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经过纳税筹划房地产企业的税负相对未纳税前大大减少。可见,纳税筹划是房地产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税收上缴、压缩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与此同时,纳税筹划还为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另一发展空间,这主要是由于考虑到我国房地产的现状,我国政府对房价的严格防控和高压打击给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的极大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素荣.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M].机械工为业出版社,2009:261-267.

[2] 王克霞.新企业所得税对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09(9).

[3] 葛长银. 谈房产税的节税技巧[J]. 财会学习,2009(6).

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财务决策;运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税制改革以及税收政策日趋透明化、规范化,企业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产权制度的革新及企业决策权力的扩大及理财环境的改善,企业税收筹划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税收筹划正由过去的“暗箱操作”逐渐变为“阳光作业”,正式走上经济的前台,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我国的企业税收筹划仅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试从企业税收筹划的含义、特点等方面和偷税的区别及在现实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企业税收筹划的含义及特点

1.企业税收筹划(taxplanning)的含义,是指企业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在不违反现行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事项如组织结构、内部核算、投资、交易、筹资、产权重组等的事先筹划,在众多的纳税方案中,选择纳税支出最小化和资本收益最大化综合方案的纳税优化选择,是对税收负担的低位选择行为。企业税收筹划及其后果与税法的内在要求一致,它不会影响和削弱税收的法律地位及各种职能和功能。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筹划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企业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是税收筹划最基本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税收筹划运用的手段是符合现行法律规范,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不冲突,纳税人为规避和减轻税负而置法律于不顾的偷税漏税行为必须受到法律制裁。

(2)前瞻性原则。前瞻性是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要特征。即在纳税前,甚至在经营行为前就进行的规划、设计和安排。

(3)目的性原则。企业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活动。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为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一是选择税收成本较低的方案。二是滞延纳税时间。在税收筹划中,一切都围绕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使其合法权利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为中心。

(4)风险防范原则,由于难以充分把握税收政策的整体性和变化,企业在系统性的税收筹划过程中极易形成税收筹划风险,所以税收筹划必须及时预测并密切关注税收动态,及时做好相应调整。

(5)综合性原则。指企业税收筹划应着眼于自身资本总收益的长期稳定,而不是着眼于个别税种税负的轻重。这是因为,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多缴,对企业而言整体税负不一定减轻。综合性还指企业税收筹划时,除考虑税收这一主要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其他因素,以达到总体收益最大的目的。

二 、企业税收筹划与偷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与偷税的本质区别在于企业税收筹划是合法的,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法规做文章,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既不属于违法行为,更不是犯罪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企业正常的一种理财手段,其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区别。偷税漏税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构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故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明显是一种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其行为的后果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非法行为。

1.从法律角度看,偷税是违法的,这种行为本是税法希望加以规范、约束的,但因法律的漏洞和滞后性而使该目的落空;税收筹划则是税法所允许的,甚至鼓励的,是一种合理合法行为。它是对国家征税权利和企业自主选择最佳纳税方案权利的维护。

2.从时间和手段上讲,偷税是在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后进行的,是对已确立的纳税义务予以隐瞒、造假、遗漏和故意延误,纳税人通过缩小税基、降低税率适用档次等欺骗隐瞒手段,来减轻应纳税额,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和欺诈性特征。税收筹划则是在纳税义务尚未发生时进行的,是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选择、安排实现的,具有事前筹划性特征.。

3.从行为目标上看,偷税的目标是为了少缴税。而税收筹划是以应纳税义务人的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税收利益只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

综上所述,二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在仔细研究税法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选择经营项目和规模,最大限度利用税法中各种优惠政策,无疑有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2.避免企业落入税法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虽然给纳税企业提供了避税的机会,但是又给纳税企业提出了纳税风险。

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有资金、成本、利润,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三要素组合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税收筹划的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经济互动效应、各国复杂的税制,税制改革又在不断进行,税收筹划思想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越来越重要。

企业在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才有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义务;在收益实现或分配之后,才计缴所得税。企业的纳税行为相对于经营行为而言,具有滞后性,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纳税前做出事先筹划的机会。

四、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决策中的实际运用

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财务决策中的实际运用有很多方面,如投资的税收筹划、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税收筹划、应税收入的税收筹划、股利分配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等。

1.投资的税收筹划。投资过程中的企业税收筹划在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预期获得的效益,其次要考虑收益中属于本企业的有多少。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企业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形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本文将从企业投资地点的选择和投资方式两方面对投资的税收筹划进行分析。

(1)投资地点的选择。从国际范围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的国际避税地进行注册,此地区投资的企业可以享受不纳税或少纳税的特征;从国内范围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老、少、边、穷”地区和保税区比其他非开发区享有更多的优惠。应选择税负较轻的地区,以谋求今后的税收利益。

(2)投资方式的选择。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权衡。直接投资需面临各种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当企业选择直接投资时,还要在货币资金和非货币资金等投资方式上进行比较,尽可能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而少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争取分期投资等,原因在于设备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费都在税前扣除,缩小所得税税基,节约现金流出;同时,设备投资计价及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须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增值,既可节省投资成本,又可缩小税基而节税。

而设立分支机构是企业另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企业在设立初期一般需要大量投入,处于亏损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企业可以扭亏为盈,因此在设立分支机构初期宜采用分公司形式,分公司不是独立的纳税人,一般流转税在注册地交,所得税同总公司汇总缴纳,而在分支机构赢利以后宜采用子公司的形式。这样就能享受独立公司的许多优惠,在优惠期内减轻税负,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最佳。

2.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纳税筹划。降低税负是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固定资产在企业经营资产中占有相当比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税负,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出现不同的利润结果,因而应纳税额会有差异。而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选择好折旧方法和掌握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企业可以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选择,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初期企业生产折旧成本较高,降低了应纳税所得额,起到了缓缴税的作用。但由于税法对补亏期作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做出合理估计,使同样的生产经营收益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高科技企业更要合理筹划,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采用平均年限法,每年均衡地计提折旧、均衡地计提应纳税所得额。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其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尤为重要,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只要是“合理的”即可,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创办初期且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时,企业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将计提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计入成本,从而获得节税的好处。而对一般性企业,即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企业要做好税收筹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要确保企业税收筹划的合法化,要掌握企业税收筹划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坚持学习税法及相关法律,弄清节税与偷税的界限,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方案,力求在法律上站得住,操作上行得通,用发展的眼光权衡得失,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尽可能地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不能只盯住单个税种、单个项目或单个环节,因为有时一种税少缴,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缴。因此决策时要系统筹划,考虑税收筹划的风险和成本,要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轻重,从中税收优惠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激励决策;优化路径

一、影响企业激励决策的效果因素归纳

(一)物质激励

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选择物质激励的方式为普遍现象,主要包括薪资福利、奖金和其他形式的物质奖励的形式。企业以业绩考核的标准进行物质奖励的方式,其结果明显而突出重点,对于多数企业非常适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由于缺乏过度奖励的目标扩大化,也就导致部分职工对此并未产生过度依赖,那么其激励作用在部分企业中表现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工作本身

多数企业选择工作本身作为激励方式的奖励形式,其方法在于提供工作内容的转换,或者将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在缩短绩效或者促进操作流程简单化的结果上,迎合员工心理。多数企业员工惰性的来源包括工作本身不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当职工对本职工作产生负面情绪,就不利主动性的促进,那么开展相应的激励方式才能使工作本身具备相对安心工作的基础条件。

(三)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对于企业而言是促进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团队合作、企业文化、领导关系等多重方面,而促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的依赖,形成归属感的表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长期发展的规划,其人力资源在内部构成生产动力,而能否保障内部环境的优质化,就是其员工归属感体现的方式。如果员工认同工作环境,就会产生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也会表现出被激励的作用。

(四)员工发展

多数研究证实员工在选择职业与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未来发展前景,而多数职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具备可以晋升的空间,也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在此层面上激励员工的重要条件也需要从企业提供的发展模式进行考虑,那么相对的晋升机制与培训资源,都是促进发展激励方式的构成,从而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另外一层忠诚度,形成与企业共同发展成长的模式。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的优化路径

(一)注重员工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

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模式以统一的激励模式促进团队业绩增长,从而完成整体经营效果,但是在考虑个体差异化的过程中,其激励决策应当赋予个人的区别对待,也就是根据员工的个体特征进行判断,明确其激励方式,从而形成具备针对性的激励方案。一方面是性格特征,就是员工在工作中会以何种心态面对工作,以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式。对于相对积极正面的员工进行荣誉激励的方式,不仅促进个人成长动力,而且能够以其个人表现激励其他员工的状态。而对于在工作中消极情绪严重的员工,寄予工作本身的激励方式,其效果更为明显。当被激励员工把工作重心落于工作计划中,弱化生产经营进度的要求,也就能够形成对于客观工作的正面思维,从而重新树立工作信心和个人追求。另一方面,对于员工心理需求的掌握是进行激励机制构建的基础,如果没有形成一手资料的总结,盲目做出激励方式的选择,必然无法达到有效提升工作质量的效果。而对于员工心理需求,就要从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进行分析。主观方面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基础是否满足企业需求,从而获得相对的发展条件,当条件充分时,员工心理诉求会高,当条件不足时就需要企业为其提供目标和诱惑,从而树立其发展追求的心理基础。客观条件方面是指员工的是否需求基础条件,如果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无法得到能力表现,其主要的发展动机被削弱,也就将基础条件作为追求目标,此时的物质激励对员工的效果更加明显。如果客观需求不高,就代表员工在个人发展的心理诉求更高,那么此时的工作环境与个人发展空间成为主要的激励方式。

(二)科学制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构成必须从正反两个方向明确思路,才能发挥激励决策的实质意义。从根本讲没有对比的奖励,不足以激发员工斗志,而且也无法明显区分个人能力的表现。那么从其正面激励的方式中,寻找相对的负面激励,能够促进正面激励的形成效果与对比状态,最终形成员工的主体认识,以自我判断为内容,形成对激励机制的主体能动性。其主要取决于,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的对比,是否产生强烈的对比状态。一方面,企业将业绩评估和个人成长速度作为评价标准,进行激励方式选择,而同时产生的对比,就可以明确激励构成的因素是否起到正面作用。另一方面,职工在企业中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由相对的激励模式结果产生最终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必须为群体意识,也就是说必须多数员工认同,而且具备代表意义,从而才能掌握其激励的平衡关系,进而达到被激励者的客观价值体现。只有完成正面激励,侧面促进与反面对比的多方面促进,才能形成激励效果的完善和生成。同时企业完善自身激励的过程中,也要明确该机制是否在应用前后得到较高的效果体现,如果没有完成较为明显的效果提升,就需要进行及时改进才能丰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不能因为以往经验而主观臆断放弃了对经营管理进行优化改进的最佳时机。而且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一时期员工的思想状态和企业发展因素,都会影响到激励机制的作用,那么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其激励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迎合员工的需求以及企业的变化。只有激励机制能够发挥出效能的提升,才能在广泛应用过程中刺激企业激励决策的完善。

作者:崔文富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试油试采分公司特车大队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条件。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激励决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保证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激励决策的现在及影响因素,然后阐述了其优化方法。

关键词 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激励决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但是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激励决策研究机制,管理者只有正确分析企业激励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类,物质激励主要是企业根据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评估给予员工的薪水、用品等实物奖励;精神激励主要是企业给予员工的满足其精神需要的奖励,例如晋升、赞许、旅游等。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和提升人才素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我国激励决策在企业的发展现状

激励决策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则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吸收国外优秀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我国企业经营中激励决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缺乏针对性。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时没有因人而异,未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盲目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激励方式,降低了激励的作用;第二,缺乏长远性。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物质激励方式,这就需要企业逐次增加物质的价值才能保持激励的效果,从长远角度看,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第三,缺乏科学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其实施过程中又没有科学的评定标准和相关的程序。

三、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影响激励决策的因素

只有在全面了解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决策,将优化决策的效用最大限度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人性的影响

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公司相关业务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固然重要,但是缺少“人”这个前提条件,前者都不成立。只有充分了解各部门员工特点,深入了解员工需求,利用这一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激励决策,从而提升激励决策的实效性。例如:部分员工对待工作热情度不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进行沟通。此时就可以采用激励政策中的“金钱激励”,依据员工工作状况进行相应的薪酬奖励,相反对表现欠佳的员工进行惩处,提升员工的忧患意识。再者来说,倘若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且拥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进行自我引导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此时可以采取“事业激励”的方式,在其原有基础上给予其挑战性更大的工作机会或者职位诱惑,为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提供内在动力。 (二)组织结构的影响

激励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工作进一步展开,而最主要因素是正确处理好激励者与被激励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组织机构形式清晰化,将优化激励过程具体化,确保员工能够在自己岗位上履行自身职责,是符合优化激励决策的客观需要。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相对齐全的企业职能部门,能够贯穿企业主营项目由采购到销售等其它环节的始终,为企业管理系统清晰化创造条件,保证各部门职能不一且避免“真空地带”的产生,不能因为出现某个临时目标或者特殊情况进行更改,保证公司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绝对权威性。其二,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合作,避免管理换乱、权责不明等相关问题的产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应当履行的职责。其三,企业管理层次清晰化,两个机构之间权责重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管理层次化能够减少企业人力成本,如若管理层次不清晰直接影响到激励政策效用的发挥。 (三)需求的影响

每个人都渴求自身能够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因而想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求等,为了能够满足自身不同层次需求,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进一步满足自身需求而努力。

四、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方法

(一)物质激励决策优化

物质是基础,物质需求是员工的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要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经济型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更大,可以采用以物质激励为主形式;二是要定量,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永远也无法得到彻底的满足的,而企业所能给出的物质激励是有限制的,一旦未来一天员工的这种需求没能得到满足,那么必将出现消极代工的现象。因此,物质激励应当进行量化,必须与与员工自身的表现、业绩和贡献等挂钩,以平衡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工作与员工关系激励决策优化

一方面,应当适时地给予企业员工以精神的激励。精神激励的方式有为员工设立学习标杆、给予荣誉奖励、肯定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等,使员工获得肯定、被需要以及归属感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并且应该这对不同个体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精神激励;另一方面,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要以契合员工生活,注意疏通员工与员工、领导的关系,倡导团队精神等来保证员工精神的愉快、对企业的热爱和认同,已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晋升和发展激励决策优化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员工更切身体会到没有知识寸步难行,一边竞争的愈发激烈,员工更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个时候员工的需求不只有物质,仅仅依靠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既能使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总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员工得到提升后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给予员工晋升机会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肯定与认可,自然可以促进员工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总而言之,培训与晋升激励机制是一个双赢的方式,既有效地激励了员工,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

在诸多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同的奖励方式所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对企业科技研发部门进行物质奖励,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因为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才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其大多需要技能培训方面的奖励,再有就是技术人员,他们工作辛苦迫切希望得到企业领导肯定,希望获得荣誉奖励或者情感奖励,换一种方式来说,依据员工需要采取不同奖励方式,激励决策的作用才能够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其经济效益。

五、总结

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多样化的、与企业情况符合的激励机制,并收集相关的信息来对既有的决策不断优化。在运用中,应当以物质激励决策为基础,以工作和员工关系激励决策为辅,以培训和晋升激励决策为重要手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运用,激发员工内在潜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楼建设.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J].中国商贸,2014(28).

篇6

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经营决策

Abstract: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enterprises affect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refore, on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market situation and trend, i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risks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enterprise 's ability.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trend. Secondly,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strategic positioning.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ir practical work, elaborated the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connotation and target, and the cos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形成,在当前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以求规避各类市场风险,企业经营管理者也要从实际出发,重点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并促进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原则

1、系统原则。它要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有整体观点、综合观点、连续观点。决策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应该放在决策过程这个大系统中来考察,切忌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做出决策。

2、风险原则。任何决策都有一定风险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一方面,既要敢于冒风险,一点风险都没有的决策是极端保守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盲目决策,不顾风险。

3、信息原则。信息的准确、及时是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决策就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决策所需的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准确、越及时,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决策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4、反馈原则。反馈就是对决策所导致的后果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最初的决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于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核心,必须遵循经营决策一般性原则。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一个企业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编制、执行、监督、调整以及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日常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利润管理等三个部分。作者认为,在这三者之中,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

企业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资金分配与使用,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依据,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物资采购、物流控制、人员出差等多方面综合施以影响,以节约财务费用、服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另外,企业资金的持有量也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以及企业融资的难度,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成本管理是利润管理的根本前提

企业在承接某项工程或项目前,都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招标、投标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报价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如愿拿到该项目,并获取利润。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报价较低的企业更有机会拿到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努力降低自己的日常成本,这也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经营决策方法

1、定性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利用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经验,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作出的决策进行印证。

2、定量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程序性决策。主要方法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决策3种。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由于无法估计风险概率,因而不能采用风险型决策的方法。这种类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胆识,并可以用各种决策标准进行分析和衡量,帮助决策者进行判断和选择。对非确定型决策,不同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不同标准,作出不同的抉择。

三、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具体要求

所谓企业成本管理,就是一个企业其内部独立实施的基于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它以提高企业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根本目的,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时刻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加以监督,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手段加以弥补,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要求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并最终实现既定目标。作者认为,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篇7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市场中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是一个企业发展与生存的试金石,因此,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企业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发展的优劣有着直接影响,尤其是与财务管理方面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相关的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联系。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生力军是人才,因此绝不能忽视人才的建设,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与相关部门如何发展和使用人才,也就是说如何发展人力资源,也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作用。

一、当前国内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现如今,国内的企业发展可谓是风格迥异,各自都有独具一格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体制方面具有的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国内的企业发展,一定层面上很难通过核心竞争力寻找到一个明显的突破口,所以发展力度极其缓慢。而在经济管理上,也就是管理财务的过程中,其发展状态也非常混乱,不能良好地发展集约式与严格的责任管理制度。而在市场发展上,绝大部分企业不具有长远的打算,功利心极强,只能注意到眼下的发展利益。在节约成本上也一贯墨守成规,只能用短浅的目光看到从长远企业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导致了企业发展经济的步伐一直处在步履蹒跚的状态中。在核心竞争力上,绝大部分国内企业都依靠国外的主要管理模式以及生擦技术来发展,不能在根本上控制和解决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问题,大部分处在受制于人的发展状态中。

二、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没有明确的监管企业财务的权利,不能分清全责责任等因素对企业财务监管力度有着直接影响。因为集团公司比其他部门具备的权利明显要高,对企业的最高决策有直接关系,使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监督财务的工作也越来越有广度与深度。所以,完善一个适合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能够体现市场经济的会计监督体系,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有效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一部分企业不具备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使多数人通过“利欲”的驱使,通过会计信息的使用来进行非法经济活动,从而增加自身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和发生了经济犯罪。

企业在每年都有不符合实际的发展预算,对于企业虚假的年收入的预算过分夸大,又或者对企业年经济收入预算过分保守。最终使得企业年的预算不合常理,与实际不符。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没有章法,导致企业的经济像“抹着石头过河”一样发展,不能使企业真正的达到自身希望的发展目标[1]。

2.营销策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在传统管理模式的作用下,很多企业对于管理营销策略的理念都比较缺乏创新方法,相比较于社会实际发展步伐非常落后,导致在赚取利润方面远远落后于有着先进营销策略理念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在企业选拨和引起营销人员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在选择营销人员时一般是任人唯亲,或者走后门找关系,这种现象在国营企业更是尤为严重,导致企业不能发展先进的营销策略,逐渐脱离了时代的发展。

3.没有足够的市场展望能力

一个时代永远在不停地向前发展,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导致了愈来愈大的发展步伐。但是,现如今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能具备足够的市场展望能力,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眼前的发展,完成长远的展望市场很有难度。这样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缩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使企业长期处于发展能力不足的状态中[2]。

三、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清晰透明。一个落后的企业只有彻底地改变其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才可以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目前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国际化、资本多元化、理财人本等几个方面的建设。

更进一步的增强和健全培养企业会计的核算能力,使健康的发展企业的预算与决算。例如,在审计财务的过程中,负有财务监督责任的人是财务部门的经理,财务经理可以管理所有的财务人员,实施比较细化的管理财务责任的制度。

2.大量引入市场营销尖端人才

发展企业的核心动力是人才,一个企业如果缺少人才的推动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作为一个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要方法,市场营销若没有人才支撑,绝不可能实现产品销售的优良业绩。培养和引进尖端人才,对发展市场营销非常有利,同时对企业的市场发展也很有益处。

3.创新和发展市场新途径,创立市场发展尖端人才队伍

发展企业最重要的场所是市场,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强大的重要平台。在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中,最重要的是建设和发展人才队伍,推动企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发展,而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则是培养人才。因此,企业发展需要遵循多元化发展的观念。例如,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绿化环保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的新型产品,并根据创新理念,打造一支营销能力极强的人才队伍,抓住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的核心,向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不断前进[3]。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财务、人才以及营销等众多方面实现新型管理方式,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实现多渠道、多角度以及多方位的管理发展模式,最终使企业获得长远而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奇,秦效宏.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03).

篇8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发挥企业的最大动力,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人才,就是掌握了企业屹立不倒的源动力,而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辅助企业解决各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走出困境。本文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决策优化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其他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 激励决策 优化

自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进行了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然而该理论缺乏企业的实用性,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未达成很好的接轨。激励机制主要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审核标准,员工可通过达成决策方案的各项目标来追求能力的提升和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该机制也可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结合,通过高效的管理,实现共赢的局面[1]。在以往的激励机制中,大多是依靠主观经验进行定性决策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本文主要就激励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实用的激励决策优化对策。

一、激励理论的相关概念

(一)激励的概念

西方经营管理类论著《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心理学》中对激励的定义为工作动机,即探讨员工在做某件事时所具备的心态及渴望程度,从而体现出员工做事的努力程度[2]。因此,激励是一种心理表现,若员工受到某种刺激而对做某件事抱有持续性的兴奋心理,则激发员工的这种动力就是激励。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采用灵动的机制推动员工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以绩效考核的形式来衡量员工的个人所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发展中的一块不容忽视里程碑,为企业经营管理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它按照人的基本需求,将其分为了五个层次,按照需求程度的高低进行划分,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3]。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员工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环节仍然较为薄弱,使其提升发展过程受到一定的阻碍。虽然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员工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但是企业并未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的环境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同时,部分企业制定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并未深入地进行可行性分析,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可行性,丧失了实用性。此外,激励机制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战略相一致,然而由于在运用过程中常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激励机制的作用及效果较弱,可能导致其产生相反的作用,进而对企业的发展有害。

(一)物质因素的分析

物质因素是企业奖励给员工的福利待遇或工资薪酬等。薪酬奖励是员工最基本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员工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需求。通过物质因素的满足,可以很直观的反应企业激励机制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动力。

(二)工作环境因素分析

工作环境因素是企业员工感到归属感以及舒适感的重要因素。例如,企业文化、企业氛围、员工关系、团队和谐性等,这些因素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给员工营造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凝聚力,发挥集体价值,产生“1+1〉2”的效果。同时,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关于安全的需求以及爱和归属的需求均与工作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员工在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才能保证饱满的精神和持久的战斗力,为企业和个人的共同目标及利益而不断努力。

(三)工作性质因素分析

工作性质因素是企业员工从事某项工作最优先的考虑因素。只有在符合自身能力或专业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提升其业务水平[4]的工作,才是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好工作。同时,工作内容或工作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员工的持续发展。工作压力就犹如弹簧,拉的过低,起不到效果;拉的过高,则会两败俱伤。因此,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内容及目标,才能发挥更好的工作效果。

(四)发展空间因素分析

发展空间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考虑因素。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必然要设置合理的晋升空间,能够符合员工的职业规划。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员工在某一工作岗位有一定的突出成绩后,必然希望寻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若要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保证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必然需要设置能满足员工个人需求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对策,希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激励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一)设置合理的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必须有针对性,且能够科学定量计算,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奖金及薪酬的层次体系,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相对合理、满意的物质奖励。标准的制定要适宜,过高的标准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激情,过低的标准则无法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同时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的物质奖励可以多样化,如企业分红、股权激励等,但要保证与业绩及自身贡献挂钩。

(二)保障优良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的优化要从公司的硬性设施、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入手。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工作状态,若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上下级沟通存在障碍,员工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则会影响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消除这种困境的方法就是不断进行团队建设,发挥良好的团队精神[5]。例如,定期开展员工活动,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增进工作的默契度。

(三)提供专业的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员工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挖掘员工潜力,实现员工发展的一大手段。员工入职后对其开展相应的岗位培训,以便快速投入工作状态。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制度,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标准。此外,还可通过参与各种专业性的讲座及联谊交流活动,加强员工对自身岗位的深入认识,辅助员工建立好职业规划,满足员工自身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高度统一,实现共同发展。

(四)建立公平的晋升渠道

员工的晋升空间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当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时,要能够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最大程度的保留人才。员工的晋升不仅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求,也充分显示了企业高度认可的态度,从精神层面上肯定员工的工作,激励员工更高的工作热情。因此,企业在晋升渠道的建立上可适当扩展思维,充分为员工考虑,搭建合理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平台,保证员工能够学到更多的工作技能[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激励决策对其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阐述,进而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了影响其经营发展的几项关键因素,分别为物质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以及发展空间因素。最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 阚黎明.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J].商,2014(12):30-30.

[2] 周雄飞.用经济增加值构建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27-30.

[3] 王辉.浅谈激励机制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化工管理,2014(3):2-2.

[4] 李金彪.探讨经营管理中员工的激励策略[J].硅谷,2011(2):120-120.

篇9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有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如果国有企业仍在走自己的老路,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国有企业要想找回自己的优势,可以在财务管理上进行大胆改革。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摆脱困境,迎来发展的春天。现在我们以最具有代表性的煤炭企业作为模本,来探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因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规划中有着许多的漏洞,并且经常出现财务决策失误,这都大大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1)资金方面。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的资金是整个财务管理最为核心的对象,如何控制好国有企业的资金收支,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或者是平衡点上,这对于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是因为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存在诸多的漏洞,使得资金额度收支规划的流程比较混乱,经常发生没必要的失误,有时会造成国有企业成本资金分配完全失控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行。例如,煤矿工程采掘前期,因为财务部没有制定详细完全的预算资金方案,完全忽视了突发事件对于整个采煤成本带来的破坏冲击,使得资金分配极易产生失控,让煤炭采掘过程中的成本大大增加。资金收支预算不科学,最终导致预算失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

(2)操作方面。国有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且在日常管理中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要知道,财务管理方案必须依赖于国有企业各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而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将管理偏向于日常经营运作的进度控制,至于财务管理方案并没有在国有企业中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实施。因此,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工作难度特别的大。例如,一些会计工作人员会应用手工方式来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可是手工账会因为人的某些因素而造成诸多的人工失误,不仅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更是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执行,财务管理方案会因为各种人员操作失误而让整个财务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发生了偏移和误导。

(3)决策方面。如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没有与之生产经营相配套的财务管理体制,并且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各个阶段影响成本耗资的因素,那么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成本控制效果。例如,财务管理体制只能单纯地依靠人工进行操作,而那些特别先进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不能在企业中的到大力推广,会逐渐影响整个企业经营成本的调控。另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法陈旧落后,沿用陈旧体制,而新型数据管理系统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应用,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成本的控制成效。

二、循环式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

国有企业是国家直接投资兴建的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漏洞和失误,管理者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制定出科学实际的循环式财务管理方案,确保国有企业稳定科学的发展。因为财务循环管理模式比较复杂,它涉及的环节和因素比较多,所以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尽最大的能力进行积极地配合,从而彻底严肃地贯彻执行好每一项财务管理决策。

(一)制定财务决策

国有企业一定要摸清市场走势、把握好时代脉搏、制定好正确的经营方案、顺应时代潮流,基于此,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不能仅仅限制在某一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循环式财务管理系统之中,首要任务是制定详细可行的财务决策,也就是针对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许多财务问题和漏洞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行动方案,或者说是制定项目计划。从性质上来说,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有着巨大的本质区别,所以在制定财务决策时要区别于私有企业,将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国有企业的规则制度要全部考虑进去,用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导向,制定出科学合理地财务决策方案。

(二)制定预算标准

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而要科学地控制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是国有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特别有效的方法。制定预算标准是财务决策当中最为困难,也是最为不好控制的一项,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和看待问题得到的标准就会不同。所以编制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必须要把编制预算标准放在首位,要把每一项的资金收支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

(三)记录实际数据

财务管理决策主要的参考对象就是数据信息,凭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运算处理等方法,就能够轻易地知道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大致发展方向,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科学的指导方案。记录实际数据作为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自动记录了国有企业在每一项的规划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记录实际数据在国有企业的实际资金循环与周转中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它一般为会计的职能工作。它将各种数据综合到一块,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找到一种最为科学合适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三、国有企业经营规划中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完美决策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决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50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地企业的热点关注问题,很多企业将大数据战略与企业自身决策管理制度相融合,通过各类数据的全面搜集、筛选和分析,做出了更具科学性的决策。同时由于大数据属于新兴技术手段,很多企业也面临着现实困境,所以积极寻求解决困境的方法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1 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是指数量巨大的、无法在短期内进行应用、分析、筛选或搜集的、为企业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的信息。大数据具有精确、多样、速度快、数量多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进行模型建造和全面分析,挖掘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信息,从而让企业管理者提出最科学的决策方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月美国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随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也相继启动;惠普、微软、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外公司正在积极抢占大数据技术市场。

2 企业决策管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大数据背景环境复杂

目前,已有超过150亿台移动设备连接在互联网中,并且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数据信息丰富拓宽的,企业和环境互动增多,使得企业在利用大数据的传播、管理等方面出现困难。在这种复杂的环境背景下,给企业的决策管理带来了一定影响。

2.2 数据中信息甄别的难度较大

在大数据应用起步的背景下,2013年IBM商业价值协会对40多个行业中4 000多名企业职业者、管理人员的调查中,有超过60%的企业人员表示大数据分析已经带来了具体、可观的效益。同时,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达到ZB级别,然而有些企业还在使用比较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有用数据的提取和甄别极为困难,成为信息提炼工作的难题。

2.3 市场的不确定性造成决策滞后

大数据的分析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论证、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决策的内容可能已经不完全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会让企业错过发展的重要机遇。

2.4 企业决策的主体多元化

由于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深,管理者逐渐意识到,由单一主体决策时往往会产生偏差,技术人员、学者和专家被加入到决策队伍当中。多元化决策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但也降低了决策的效率,减弱了大数据的决策参考价值,因此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2.5 企业的决策方法缺乏创新性

大数据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决策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先进企业的发展需求,固守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或是在决策管理时没有充分注重数据的关联性和相关性,使得企业在数据挖掘利用方面难度较大,其决策也会有滞后性。

3 解决企业决策管理中现实困境的策略

3.1 构建大数据集成系统时顺应环境变化

当前的大数据环境十分复杂,企业在决策时候要充分了解当前的发展背景,全面适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降低决策难度。首先,数据分析人员应熟练使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判,提取数据信息。其次,企业要对决策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优化,实现系统扩展性、综合性和实用的统一,通过更多渠道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充分了解用户的想法和需求,进行跟踪式的回访和调查,根据客户的意愿对决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在此基础上重视企业业务的项目计划和产品设计,最大程度迎合市场环境的发展。

3.2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提取企业决策信息

企业应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全面的甄别和提取工作。具体来讲,分布式高速高可靠数据爬取方式可以采集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各种开源工具对已接受数据进行辨析、抽取、清洗等,清除其中的冗杂数据、错误数据和噪音数据等,集合同类数据集合,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DFS)将分类过的数据置于数据仓库当中;利用如聚类、决策树等多样的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最终通过可视化、商业智能(BI)等多种展现和应用技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3.3 在企业内部建立并优化决策管理系统

为保证企业数据信息在各个部门的流畅性,数据在企业内部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模式。竖井就是对于组织部门的一种比喻,各个组织有自己的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但是缺乏与其他单位合作交流的动机与需求,跨越竖井就成为当代企业生产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因此,在企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化的沟通平台,让企业员工可以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沟通;决策者也应基于信息平台进行决策,避免传统决策方式中信息的滞后,使企业业务在第一时间得到全面开展。同时,员工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监管,减少决策错误,让信息链长度达到最适合的标准,实现企业决策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如通过大数据湖等先进大数据架构,设计者和生产者可以共享数据,同步模拟测试关节,计算成本,实现信息和情报的融通。

3.4 拓宽企业决策主体,有效降低决策风险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的业务类型,这给企业决策带来了更大风险。若利用近年来出现的“智囊团”所提出的建议来进行决策,包括一些专业的咨询机构和专业的情报信息机构等,可以大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另外,企业应当优化和更新决策主体结构,让每个决策主体都发挥作用,从而提升决策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决策支持。由此可见,决策主体的拓宽能提高决策的精准性。

3.5 使用创新性的决策方式和思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决策管理中也不例外。企业应采取创新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提炼和分析,包括结构上的转化、筛选和管理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企业的决策管理系统当中,如利用可视化技术对决策结果进行直观模拟展示来增强互动性;或使用数据分析法对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让企业决策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4 以上海银行为例的具体应用

在目前的技术环境下,存在庞大的用户数量、复杂的数据关系、变化多样的统计分析需求,很多银行完成一套完整和完善的银行业务管理分析报表系统时存在很大难度;若需要对不同的业务系统产生的日间业务数据和业务历史数据进行跨平台的综合统计和分析,技术上会有更大的制约。“数据仓库”系统的存在保障了上海银行管理分析报表的实现。

4.1 上海银行面临的挑战

在业务层面上,缺乏统一标准,统计口径不规范、指标含义欠明晰、数据收集处理效率低;不同源系统间的数据形式不一致,导致系统间接口开发、信息交互的难度很大;各系统独自设计数据模型,使得数据标准、数据质量功能模块重复建设,耗费大量资源;先期咨询成果未系统化,影响了实际落地和日常应用。在企业内部,亟需规范数据质量管理,持续优化数据质量,为元数据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流程提供支撑;数据管理工作需要实现系统化和线上化。

4.2 解决方案

通过元数据管理系统采集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提供元数据的映射管理、变更管理、结构管理、分析管理和查询管理,同时提供元数据批量导入及入库审批流程,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元数据与映射录入;第二,元数据变更,主动发起元数据变更的各类业务场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续处理;第三,元数据分析管理,包括血统分析、影响分析、表的重要程度分析、差异性分析等;第四,元数据查询管理,用于过滤元数据,使其元数据树只显示符合条件的数据,以便于用户找到需要的数据。

5 结 语

大数据在总体上为企业的决策管理带来了前沿的视角和崭新的环境,也让企业向着优化和创新的方向不断发展,让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还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决策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65-68.

[2]崔异.受资金约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和服务定价策略[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陈忻.畅游数据海洋[J].中国建设信息,2013(6):14-15.

[4]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篇11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工商管理既是一门严谨的管理科学,也是一门变化的艺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管理类专业教育具有务实性、职业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具有这些特点。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在传授管理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熟练运用,更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这两种方式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传授,并结合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效果良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逐渐引进发展实验教学,如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管理决策方面的缺陷。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管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概述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采用课堂教学,特别是启发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管理原理、知识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宏观教育,理论性过强,在微观指导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缺陷。这会使工商管理人才在走向社会后对知识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适应性达不到企业要求。当今社会,知识的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极速变化。人才竞争不再取决于静态的知识储备,而是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不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

与课堂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更强。她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互相评价方案,进而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体会多元的管理情景,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案例教学对提高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案例教学难以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实践,使案例教学就流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教学形式。它可以是真实情景的沙盘模拟,也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验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验。由于管理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使管理学的实验很难将其实践活动直接搬进实验室供学生进行实验学习和研究,大多是通过软件系统进行模拟。

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

1.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含义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一种。它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构造一个模型,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环境进行模拟,提出决策问题,并给出基本条件(如本企业现金流、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结构、竞争对手),要求学生作为企业经营者在给定的条件下决定本企业价格、产量及其它经营策略。模拟是多次反复进行的,每一次当作一个经营周期。参加者对每一周期进行决策,得到该周期的阶段成果,而下一周期的决策则在上期结果基础上进行。如此重复,最后一个周期的结果就是最终成绩。由于合理的决策需要综合运用市场学、成本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来制定,因此,通过模拟,学生们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管理理论的理解。

2.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运用的理论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运筹学、市场分析、市场营销、投标竞争策略、经营战略、企业计划编制(人员、设备、进度安排等)、资金的外部筹集与运用、现金流分析、盈亏分析、资产负债表计算及财务评价等。具体来说,运用以下理论知识:

(1)生产作业管理中的资源利用与配置,排班,物料与成品库存,工资与加班费(有效产出、存货、营运费用);

(2)市场营销方面的对影响市场需求的各因素的分析,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供求不平衡时的调整,市场开拓策略制定;

(3)财务管理中对基本财务项目的掌握,各种资金筹措手段的区别,下期收入的预测与资金预留;

(4)人力资源与研发方面涉及与机器搭配的合适人员规模,提高工资的利弊,科研资金的投入规模。

(5)战略管理方面,波特五力竞争分析、公司发展重点(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产品、市场),规模发展的多期规划与步骤,发展战略的调整。

篇12

通常情况下,MIS阶段与DSS阶段是同时进行的,在不断通过MIS收集企业管理信息的过程中,DSS系统就已经在不断地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地为决策者提供企业管理决策的依据,主要包括在一些信息数据的模型,表格,决策环境塑造上。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企业管理决策上发挥统领作用的还在于人,不论是MIS还是DSS仅仅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依据,以此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质量。

二、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简单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我们将更加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系统在企业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具体还发挥着哪些作用。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系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日常文字处理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打印文件、编辑材料、制作表格等在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计算机在日常做文字信息处理时与手写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手写较慢而且不工整,而计算机编写就要快的多,而且格式工整字迹清晰;手写出现错误时不容易修改,计算机操作出现错误时,只需要返回上一层就可以轻松解决,不留任何痕迹。基于这些优势,企业当中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企业经营活动状态,例如,在企业报表的处理上,企业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的处理,原因在于计算机处理的信息更加美观,并且相比于手工操作具有巨大的优势,计算机处理企业管理中的材料速度十分快,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者往往能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完成一份电子信息的处理。同时,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由于是电子化处理,可以保证格式的规范以及在修改过程中通过基于电子化的处理保证企业信息文件的美观、简洁。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打印文档、材料编辑与处理、表格的制作与修改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

2.智能模拟

计算机还有人类模拟的技术,当需要人像识别时,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扫描或者指纹提取。当一个管理层的电脑当中有重要文件时,可以对电脑进行操作系统认证,可以采用人像识别的方法,也可以用指纹读取的方法。也就是说这台电脑如果不是本人操作,想进人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拥有和操作者一样的容貌和一样的指纹,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一系统增加了企业管理的安全性。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智能模拟来完成信息的处理将在许多方面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提高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面,例如,企业的一些极为机密重要的文件,通常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加密处理,这里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中智能模拟的运用来完成,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密码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智能模拟完成的,还是在节约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方面,例如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并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花费巨大的成本去营造一个客观环境试点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中的智能模拟功能创建一个近似于真实环境的空间,通过数字,信息,图表,模型的表现,来验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正确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水平上实现最佳最优最科学的经营决策。智能模拟在企业信息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计算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任何一个完整的企业都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个科学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那么这个企业将不可能实现长期稳定高效的发展与运作。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性,将计算机中信息化处理引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会是大势所趋。现代生活中也验证了这样一个规律,只有通过有效完备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调查发现,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多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企业员工基本信息,基本人员情况的全面管理,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的,这不仅仅可以在宏观上了解各部门的人员基本信息,还可以基于清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以此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及有效性,在帮助企业减少人才流失以及科学监督员工绩效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终,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结合,将为企业打造一套坚实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有效科学,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效高质量。

4.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可分为网络设备级的管理、安全管理、局域网管理、客户管理这四大类。ERP、BZB、CRM之类的企业电子商务或者信息化管理的大型应用,及处在中间水平的企业VLAN网络、企业、训(B(或FPT)站点、OA系统、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网络共享、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管理、网络访问控制、NAT技术等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控制、决策功能,正好解决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就要使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1)IP网络电话。IP网络电话在企业的应用,是以IP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传输语音的应用。企业通过网络接人服务,把不同地区的分机留言变成为语音邮件,员工进人内部IP网就可以收听留言,并且同时可以使用分机电话拨打和接听信息。这样不仅使企业改变了原有的办公室对办公室的长途通信,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通话费用。IP网络电话不仅可以做到分机号码跟随人走的灵活办公,而且也使员工与内外部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

(2)视频会议技术。当今社会是一个比拼效率的社会,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沟通协作效率,最终实现业绩提升,是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视频会议技术,特别是网络视频会议技术实现了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开会的意愿。使用视频会议主要是节约公司运营成本,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出差,另外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都具有着显著的优势。远程视频会议之类的网络应用已成为当今的热点。IP视频和H.323协议的日趋完善,为这一应用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使得人们在机场、酒店或任何有带宽要求网络、WLAN覆盖的地区,都能随时参加公司会议,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计算机系统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先进,人始终发挥高效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这就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打开了一扇窗户,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素养以及提高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能力将是企业实现科学高效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必然之路。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在经营管理理论上的学习以及计算机系统操作技术的提高。实现这两项的途径在于企业有着完备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准入,准出,培训,晋升等多个方面。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素养,同时具有科学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才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前提。这一点,必须得到各公司管理人员的重视。第二,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化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计算机系统的不断升级与完善。技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保证不会因为技术的滞后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地升级企业计算机系统,在不断的实践与操作中总结经验,总结计算机系统的编程语言,算法才能在技术层面保证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篇13

    须要紧跟时代和社会潮流,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观念,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突破和创新。

    一.当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有效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战略目标是引导企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不少施工企业没有根据市场发展动态和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致使企业缺乏有效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经营管理决策具有盲目性

    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有效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根本保障。但是,我国的一些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决策中没有坚持科学论证与民主参与的原则,很多情况下是按照领导的个人意志来进行决策,导致经营管理决策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3. 经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在一些施工企业中,虽然制定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一些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企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措施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取决于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经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创新经营管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为此必须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经营管理理念。首先,要实施战略管理,根据市场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不断调整企业战略方向以及经营方针和策略,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要以新的经营管理机制与运作体制为基础,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市场、人才流动市场、设备租赁市场、以及劳务调配市场等,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调节建立市场竞争激励机制。最后,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机技术的优势,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加大对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建设工作的投入,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确保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2. 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施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长远的发展,施工企业必须要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积极承揽工程任务。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管理队伍,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积极因素,并全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有效信息,需求更大的市场;其次,要建立稳定持久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完善操作决策机制,实现信息沟通互动渠道的畅通;此外,要强化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标书编制的质量以及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经营管理责任制度,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要想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就必须要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企业发展特色,培植和创建优质优势工程,并且着力打造高、精、尖工程项目,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做好联合经营,创造更大的经营空间。这就需要坚持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的经营方式,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实现设计勘察单位、金融融资部门、中介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等之间的联合,创造更大的市场经营空间,提高市场份额。

    3. 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管理体制的优化。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要努力建立以法人治理为标志、资产经营管理为手段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并且产业化集团内部要实行适度集权与放权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使母公司和子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和战略共同体。其次,要对机构编制进行调整,实现人员管理的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

    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严格遵循立足市场、精干高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各级组织机构进行优化配置;并且人员管理要实现竞聘上岗、按需设岗、以及按岗聘用等,建设成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效业务部门。此外,还要对劳动力结构进行调整,实现施工队伍的优化。一般,劳动力结构调整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与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对当前的项目部进行改造和重组,建立一批技术密集型的工程队伍;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务基地。

    4. 强化对项目管理过程的控制,实现管理创新

    1)要建立健全动态管理体制,对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要按照内部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并通过招标选聘的方法成立项目经理部,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具体来说项目经理部要实行全员管理、风险抵押、以及集体承包等体制,兑现各项工程合同指标,并合理控制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以及成本等。2)要保证工程质量,创建优质工程。首先要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创优意识,将创建优质工程看做是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其次要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度,使全体工程参与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明确创优标准,加强过程控制。3)强化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经制度。一般,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对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进行预算编制,并且全面了解和掌握资金的运行与执行状况,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技术创新

    首先,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等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的优化。其次,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将科技创新与重难点工程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并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突出企业的技术优势,从而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也不例外,因此在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要增加科技投入,积极研发和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结: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也必须要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认识,结合建筑市场行业未来发展要求,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庆杰.  浅谈施工企业转变观念加强项目经营管理[J]. 石河子科技. 2007(04)

    [2] 罗志礼.  浅论市政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08)

篇14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国内外市场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各类企业的发展压力与日剧增。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加需要与时俱进,依据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改变企业管理决策方式方法。大数据作为一项技术性的大革命,利用其优势进行企业管理决策将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二、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一种巨大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规模巨大,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它的特点是:数据规模巨大、数据流转快速、数据类型多样以及价值密度低。而维基百科的定义则是:大数据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传统常规软件工具所不能应付的数据采集、管理和处理工作。在学术领域,大数据是一种综合名词,主要指一种信息资产,利用新处理模式处理数据,使数据具有海量、多样化和高增长率的特点。大数据是一种基础性资源,它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除了数据本身的价值,企业采集、存储和使用大数据的能力也是一种价值。

(二)特征

首先是数据的海量化,目前在学术领域对于大数据的数据集合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分析一般情况可以看出大数据的数据集合最少也是以TB为存储单位,多一些的数据集合则是以PB为单位。在目前的商业领域中,几个PB数量级的大数据并不罕见,比如目前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沃尔玛所管理的数量量早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了2500TB。其次是数据的高速性,大数据处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速性,当前社会数据产生和处理的速度随着通信技术和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日趋高速化,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和移动智能通讯工具的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数据的产生和流动。最后是数据的多样化,在当今数据信息领域,数据常常以多种形式存在,但大数据的多样化发展使数据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结构化数据,一种是非结构化数据。正常的交易过程产生了结构化数据,同时需要依据特定形式处理数据,并存储和记录数据内容。非结构化数据则产生于互联网的海量点击、大量图片和文字的传输以及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这类数据产生于人与人、人与机器和机器与机器之间。

三、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企业管理决策是企业管理的一条中心线,管理决策分为情报收集和计划选定等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管理决策包括了战略决策以及其中的各项具体决策,战略决策重视预测组织未来和组织环境,也重视配置和协调组织内部资源。企业管理决策是一种具有高度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的管理行为。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对决策主体、决策体系、决策权配置、决策思维和决策文化。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决策主体

企业的管理决策需要依据相应的决策程序、决策文化和决策组织,一般来说,企业决策的核心是决策主体,企业中的决策主体一般是高层管理者或基层员工和一般管理者。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以更多地依赖大量的数据,做出的决策也会具有更强的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基层员工和一般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贴近大众,了解大众对于产品的需求,为决策的正确性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在决策上更加占有优势。所以说,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的主体将会从高层管理者变成一般管理者或基层员工。并且,为了利用好大数据在决策信息收集上的便利,企业可以培养一支专门的数据收集分析队伍,为企业决策收集并提供全面而可靠的决策依据,代替高层决策者,成为企业决策主体。

(二)决策体系

决策体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决策依据和决策过程。传统的企业决策往往依据的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员工日常填写的报表数据,这些数据是不全面的,在这些数据之下做出的企业管理决策也会具有片面性,往往只能反映出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状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大数据的发展,依据移动互联网,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并记录其他企业的各类动态信息,例如价格浮动信息、市场表现和消费者评价信息,以这些具体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可靠性强,可以使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并且利用大数据收集信息,企业可以更加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了解市场风险并及时规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决策权配置

除了决策主体和决策体系外,大数据也会影响企业管理决策权的配置,企业管理决策权的配置一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组织和外部环境间的决策权配置,第二个方面是组织内部人员和部门、团队之间的决策权配置,第三个方面是组织之间的决策权配置。一般来说,企业的决策权配置模式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在组织系统中,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手中,这类决策被称为集中式决策,分散式决策则指决策权分散在低层管理人员手中,各部门的管理者拥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大数据使企业决策所能依据的信息日益增长,决策组织呈现了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决策权的配置也会逐渐向分散式决策发展,各级普通员工都会参与企业的决策,发挥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

(四)决策思维

决策思维是决策的重要构成因素,决策主体思维的不同导致了决策依据的信息和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会表现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决策思维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感性的决策思维不利于保障决策的严谨性。利用大数据,企业可以收集系统而全面的信息,运用理性的思维做出决策。传统管理决策非常依赖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促进了决策思维的理性化。

(五)决策文化

不同的决策文化作用于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了决策选择方面的差异。企业内部的决策文化会影响决策目标的确定、决策方案设计和决策的完成。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往往依据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决策下产生的决策文化也会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网络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预判的精准性,有利于形成决策风险小的决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