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学科要求范文

高中历史学科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学科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学科要求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1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有一项关于中外青少年的创造能力上的比较调查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国学生。为什么?原因是在基础教育中,西方注重探索,而中国注重知识的记忆。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在观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例如:把教学过程看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就是了。忽视了教学是一项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应有地位。新课程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式的一项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为此,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才能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潜能的教学模式。

1.1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1.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也应有所变化。面对平时学习态度差,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如果采用惩罚的办法往往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摸清学生学习不好的症结所在,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对症下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转为主动学习的源泉;对于学习成绩不错,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收获丰收。

1.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观,我们要相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环境。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尤其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看法,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教学课堂变为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基地。

2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应用,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首先: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兴趣越大,学到的东西便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秦朝的统一》一节时,首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历史必然性和深远影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紧接着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学生们就议论开了,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篇2

一、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是满足于把课本吃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人才转变,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要具备这些,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学者型就应该包含科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丰富的阅历、研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写作的习惯。这些意味着:“教师不再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内容及其传授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用理论工作者设计好的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是教师更加关注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自身教育实践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情境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史可以明智,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教历史就要造就明智的人才,就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要成为学者型,大致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涉猎广泛的其他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阶段。掌握规律是历史教师职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归宿。

二、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它当作一句空话。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

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成为主要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更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

篇3

1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看,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具体来看,历史学科的教师采用的多是说教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由始至终为“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呈现出被动的状态,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接收与记忆,整个教学质量较差。另外,教师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不能对教学内容和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在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所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历史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基本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多媒体的设备中来,没有以丰富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式的讲解,势必影响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1.2片面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加强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而历史学科是以事件为线索,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历史事件的讲解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和思考。但是,就目前的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只是片面的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较少。可以说,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1.3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在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采用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即只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面进行评估,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学生,没有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与状态进行考虑。另外,在当前历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部门组织等组成,没有将学生群体纳入到内,学生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来看,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评价的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其中发挥的监督作用。

2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都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也应当如此,不断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最终提高高中历学科史的教学质量。

2.1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研究,首先应当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多媒体设备中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展现。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价值观。

2.2创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方式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即学生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而培养独立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3完善高中历史学科的评价体系

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已很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应当加强根据新形势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具体来看,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教学结果、教学过程、评价手段、学生?W习知识情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群体外,还要包括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新要求;物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23-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新课标下的新理念和高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动、多样化的实验学习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讲授者和示范者。基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实验,这些形式可以选择,各有侧重。活动过程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形成学习团队,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实验设计。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是中学阶段物理的特点之一。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很有效,而且在过程中对学生间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教育有帮助。首先要了解一下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器材,与同学讨论确定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选用合理方法处理数据。实验设计则对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

二、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培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轻知识、重方法;轻结论、重过程”,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物理实验教学,在创设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课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体会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实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验技能得到发展。在实验中同学之间配合、讨论、争议、融合,因此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信心、意志等。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品质优秀、意志顽强,可以说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往往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要适时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认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学习策略 教学应用

一、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研究的背景

学习策略研究开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工作。纵观己有的学科学习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学科、数学学科及语文阅读与作文等方面,而历史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则少人问津[1]。本文尝试以前人学习策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历史新课程探索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本文借鉴刘电芝教授对学习策略的定义,把高中历史学习策略定义为: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

二、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的构建

一般学习策略适合高中各门学科,在各科的贯彻运用中,各有不同。因此,在构建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时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这样构建的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才会有实效性。

首先,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是: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历史知识的习得,需要高中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历史记忆策略、历史概念掌握策略。其次,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要有较高水平的解释历史策略。另外,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目标,旨在要求学生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规则、方法、技巧,高中学生只有不断优化历史学习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历史学习的成果。因此,中学生要拥有较高水平的历史元认知策略。最后,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和使用与历史学习有关的各种环境资源。那么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调控这些与历史学习有关的各种环境资源,这就需要高中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

结合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历史新课程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新要求,本文认为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由操作性成分和操作性控制成分构成。操作性成分即高中历史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历史高效记忆策略、历史概念掌握策略、解释历史策略。操作性控制成分由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和历史元认知策略组成。

三、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应用

构建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把它运用于高中历史学习,从而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应用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责任,但由于高中学生是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群体,因此历史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策略教学,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历史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用策略进行历史学习的习惯,进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了解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和使用状况是高中历史教师进行高中历史学习策略教学的前提。

(一)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运用情况调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的运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四个班级(高一年级八个班中随机抽取)、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级(高二年级四个文科班中随机抽取),合计284名同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一可以发现学生的历史认知策略水平中等偏上。另外,在调查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历史认知策略运用呈现出性别差异,如“笔记”、“预习”女生优于男生,而“关注新旧知识联系”、“巧记历史知识”方面男生做得更好。

从表二看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历史元认知策略水平较低。在调查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在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方面男生不如女生,而在历史学习方面女生则较男生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从表三可以看出学生利用较多的资源就是同学和老师,其他如历史书籍、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利用率极低,这表明学生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水平不高。同时也说明学生较多地被束缚在课堂中,课外积累和课外阅读严重不足,不管是高一还是高二、男生或是女生都存在相似的问题。

综上所述,调查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运用呈现下列特点:首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策略水平一般尤其是历史元认知策略和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水平较低。其次,学习策略运用呈现性别差异,女生在态度、动机、预习、复习、计划、监控、学习辅助等方面策略的运用水平较高,而男生的信息精加工策略(如联系、质疑)运用水平较高。

(二)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教学

趣味引入,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策略内容、学生已有的策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教师注意观察当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困难,需要新的历史学习策略支持时,适时呈现历史学习策略(策略的名称要简洁、新颖)。此时,教师外在的指导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策略剖析,教师将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某些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了解其价值意义、构成、实施要领及条件的基础上,本能地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从而形成有关那些策略的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效果预期。学生只有对新接触的历史学习策略产生价值认同感时,才能萌发掌握它的动机。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证实策略的实效性,表明它的价值所在。这一过程“要结合实例说明策略运用的过程,尽可能地详尽展示内隐的思维过程,步骤具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策略运用的过程与有效性,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状态”[2]。如果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策略剖析就成功了。从学生层面讲,这一阶段历史学习策略尚处于感知阶段,并没有和自己的认知结构相整合,需要进一步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策略运用,学生形成对历史学习策略的初步认识后,就开始将之运用于具体的历史学习任务中。“在此阶段,教师应设计或精选能运用该策略的典型习题,呈现的材料应尽可能丰富化、多样化,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尝试。通过本阶段的练习,使学生能切实掌握,运用于日常的学习中”[3]。

策略反思,“策略反思是策略教学的必不可少阶段。包括策略运用过程的回顾、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的迁移”[4]。学生对历史学习策略运用过程进行回顾。如果该历史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取得学习的成功或效率的提高,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体验,这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使用该策略;反之,学生可能会放弃该策略的应用。教师在此阶段应向学生强调自身对应用某些历史学习策略的充分认识和觉察,体验自身当时的情绪状况,并据此作相应的调整。教师在此阶段需要进行历史学习策略的可迁移性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再把原来运用过的历史学习策略应用其中,让学生在体会该历史学习策略的实效性的同时又体验它的可迁移性和迁移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79.

[2]刘电芝,傅玉蓉.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指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37.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学业水平测试 现状与思考

一、问题提出

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的标准,也是衡量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各级教育厅部门对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其起着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各高校提供招生录取依据的重要作用。

我自治区的做法是:每年制定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以供各学校高一学生选用,测试成绩可作为学生完成其高中历史课程阶段性学习的学业成就的依据。通过对测试试卷进行数据分析可知:测试卷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相比,2011年两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都过于注重对“政治制度史”的考查,而对“思想文化史”的考查力度显得不足;而在认知维度上,强调对历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运用”,尤其是对“理解”认知层次考查十分不足。

二、问题反思

首先,根据新课改理念,试题和课程标准内容的不吻合会影响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当考试评价与历史课程标准一致时,教学才有可能实现与历史课程标准相一致,反之则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大大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对我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评价考试,受到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以及教师的极大关注,其与课程标准之间所保持的一致性程度不高,必将对我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个学时,2个学分,共108个学时,6个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言下之意,历史选修部分内容并不只是针对文科方向学生而设置,其他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应该有所涉猎。但目前我区的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只包含对必修部分的内容考查,却不包含选修知识内容,在这种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导向影响下,现阶段我区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参加学考的学生并不参加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而学考之后,除了文科方向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就不再接受历史学科教育,从而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结构不完整,可能会对学生步入社会或在大学中深造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再次,我国各省市在考试命题方面均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的命题队伍。而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命题基本由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命题质量的高低不一,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地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建议

(一)提高我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吻合程度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对我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以及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多集中于考试考试的重点。举例来说,如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关注对历史必修Ⅰ的考查,而轻视对历史必修Ⅲ的考查,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必修Ⅰ的热点和重点方面,而在教学中也会淡化对必修Ⅲ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很难实现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更重要的是这也会导致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体系残缺,不利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我自治区高中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实现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要求

自2001年颁布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来,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 “三维目标”上。但在如今的高中学习过程中,一提到“评价”,人们更多会联想到分数和名次等。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虽然不趋向于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考查,但其仍然是传统的纸质考试考试形式,而这种考查形式并不能全面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只能关注到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作用却微乎其微。如今,在现阶段本自治区的高中历史学习中,除了纸笔测验以外,对于学生历史学业评价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考查方式。所以,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的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将对我区高中历史教育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起专业化程度高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织

我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国家的领导下,由各省组织命题人员进行命题的考试。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一份高质量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题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确导向,更能为国家和相关地区科学地掌握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尚在探索、建设、完善过程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今后的修改和完善提供思路。因此,建立起一支合理的、专业化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命题组,不仅是我区也是全国各省在进行评价命题与测评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四、结语

我自治区今后需要提高历史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而且,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命题需要严格基于课程标准,才符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并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S].2011.

[2]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S].2011.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学科素养

至今为止,新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我国人才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本身。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改革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从情景教学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加强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发生转变:①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面成长。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逐渐强化历史思维能力;②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进行知识灌输。教师充分发挥客体作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并逐渐培养合作精神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在生活中尊重生命并积极进取,对人类文明产生认同感和崇拜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历史意识、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终身学习、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及尊重人类文明等教学目标,从而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达成的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史实性知识要点时,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历史比较、情境创设、史论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时空、因果等基本史实要素。教师通过不断创新教法而呈现的教学内容,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助于建构全面的知识框架,而且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意义[1]打下基础。历史意义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学生学会感悟这一联结点,才能以史为鉴、指引未来,才能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教学“秦朝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看,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史实性知识:秦朝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影响。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并引入相关史料进行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旨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秦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及维护和平与国家统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措施

人的发展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在新形势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转变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有效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一)情景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历史知识的习得与理解有限制性――时空限制。要想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可以积极应用情景教学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这种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历史移“情”能力,再将这种情感观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创设基于事实基础的历史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时空观念,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增强历史洞察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在进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讲解中,本课要培养的历史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雅典公民对自由、平等的政治追求上,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主人公为雅典公民,拥有参加每十天一次的公民大会的权利,尽管会耽误家中的事情,但是参加这一会议可以得到工资。在大会现场,工作人员对今天讨论的主题进行了描述,每个人都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意见等。

古代希腊的历史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教师在尊重公民大会这一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构建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对古希腊人民、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的特点有了初步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照书本史实和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探究,对历史资料进行论证辨伪,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并感悟到民主、平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情景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历史学科素养的关键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促使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素养的关键因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可以达到以史为鉴、指引未来的教育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德、智、体兼备的人才。

例如,在讲解“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时,对于儒家“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先秦时期传承下来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论述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意义[2]。教师可以提供论点:如“传统的思想同现代社会时隔上千年,二者严重脱轨,已经不适用”,再如“儒家以人为本等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二种观点各执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倾听中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由此看来,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高中生对历史的洞察力,提高民族自豪感,利用历史思维指引未来。积极加强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还可以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以更加健康的思想面对社会和人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因此应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为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在历史课堂上照本宣科,使得高中的历史课堂进行的十分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学习内容,尤其是在历史教学备课的时候,综合学生的显性个性和隐形个性来选择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在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中,涉及了许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在讲解这些历史知识的时候,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讲解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由远及近、由古道今、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深入的探究、挖掘历史知识的时候,注意带领学生探究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把握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重塑历史知识网络,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力,督促学生从历史知识的整体出发,实现学生历史学系的长远发展。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分类的展开教学,对不同学习能力的高中生历史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维度等等因素进行发展,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教育,使得高中生在历史课堂上体验更丰富的历史教学形式。例如,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势”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身边的资料或者是利用网络查询的形式全方位的认知当时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之下,要求高中生通过学习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军机处的设置以及深入地了解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而是要认真的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并且在历史课堂上设置多样的教学问题,分类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历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从其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与强化;而对于历史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对其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对其学习方式中的不足之处尽行知道,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自主学习的历史学习方式;而对于历史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确保这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挖掘学生的历史学习潜力,综合的锻炼学生的智力、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等等。

二、多种角度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

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稳定心理特征出发,考量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综合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方向以及意志品质等等因素设计优化历史课堂的学习内容,尤其是使得学生科学的利用历史教材,优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进而增强高中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学习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阅读历史资料,使得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课后的学习能够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历史课堂之后,高中的历史教师可以灵活的布置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自主的查找、收集、阅读以及整理历史资料,从而在大量的历史资料阅读之后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得到发散,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秦汉阶段的历史的时候,高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的深刻印象,尤其是鼓励学生看一些官方的史书以及一些有正确历史观念的影视作品,使得高中生认识到历史知识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的探究知识,发表自己的学习观点,在历史课堂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养成主动挖掘信息、归纳信息以及研读历史资料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高中生的多维思维能力,树立良好的历史学习意识,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以及综合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存在许多历史教学的问题,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得高中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进而综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历史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尤其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历史研究态度以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综合地发展,为高中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连军.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16,(11).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问题;对策

高中历史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其内容贯穿古今,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更要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效率,认识到自己教得好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解决现存的教学问题,开发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冲击了历史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也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更丰富。在改革过程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理念矛盾突出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考试制度没有改革的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控制者地位没能,许多学生并不能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也没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认识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许多教师认可素质教育理念,但并没有认可它,不能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理念矛盾的存在,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

2.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

历史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是以时间为线索安排的,许多教师也因此在课堂中采用通史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专题讲解及模块讲解。在以历史进程为线索的课堂中,学生会更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而忽视其他内容。教师与学生都偏向于以时间轴为去梳理历史事件,理清历史脉络,影响历史学科特色的突出;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影响历史教学方向。

3.历史教学思想与方法单一

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思想,不利于高中学生积极历史学习态度的培养。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学内容与当地的教学能力不尽相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方法

1.更新高中历史教学思想

教师要对个人角色进行重新认知,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更新自身的思想,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多给学生留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并对其进行引导。比如在讲解《“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就“人的价值”进行讨论。一些学生说“自然应该是高于人的存在”,这与教学主旨是相悖的。但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这样想的原因,通过课堂的引导,让学生认可人的价值,以此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探究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得以更新,知识框架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重视内容传授,忽视方法传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共同梳理历史知识,开发不同的线索去建立历史知识结构,打破时间线索对学生历史学习的限制。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小组,让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建立知识体系,为每一个小组安排合理的任务,规定时间,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自由学习。

3.引进信息技术实施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高中历史教学又多了一项教学技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高,需要教师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促进学生进步。比如在讲解《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文明交往航线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航线的发展过程,以图片中的航线为线索记忆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丰富。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史实,丰富历史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高中历史学科是基础学科,也是高考的必考学科。高中历史学科内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让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合理,满足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授课,解决教学模式死板与氛围严肃的问题,以此保障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刘辉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教育并非纯粹的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现行的高中历史学科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应该鲜活生动的历史变得沉闷呆板,学生也对其没有兴趣,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不少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数很有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很难全部完成。这就带来连锁反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仓促简单,敷衍对待,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校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精神,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成绩也相对较低,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数量有限。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机械。

有些老师将历史等同于“老古董”,就历史讲历史,自己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完成了教学任务便万事大吉,急功近利。

3.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状况。教材中的结论只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所以必须有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不仅自己设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且扼杀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既导致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又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4.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个单一的工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评价不够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历史教学因其包含的人文情怀,可以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重视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的人。

各科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历史正是各学科的交汇点所在。因此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历史教学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对于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起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史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思想引导功能。

2.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断出现的挑战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如考察历史古迹、历史问题专题研究、编演历史剧等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能力,学会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诠释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范围。当历史知识以动态的视频、历史影像、课程设计等变换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会被激发,枯燥的历史会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对历史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用眼、耳、心感知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巨变,朝代更迭,“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更为充分地理解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史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饮食、住房、婚丧习俗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一目了然,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对政治经济的一种直观的反映,近代中国或主动或被动的变化既有殖民入侵带来的影响,又有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方式的运用目的是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高效,弥补传统教学资料来源的不足和单一性。实践也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学、共享的和谐课堂。

3.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不仅仅是讲课,课堂上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创造表达思想、释放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跳出教材处理教材,从宏观上、学习方法原理上处理对待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面对教材。

现今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过去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教材编写的特点,引入史料,加入插图,更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教师不应止步于此。教师应在下工夫把教材吃透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到合理取舍,以大历史的眼光,从文明演进、全球、现代化进程甚至社会心态发展等各个角度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内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如在如何看待的问题上,可提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明白有多种观点的存在,但是要做到有依有据,不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内容一般都与人文价值有关系,反映的是人文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入人文精神,变历史课堂为人文课堂,在人文中理解历史的魅力。如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教学的楷模,如果能以这样具体生动的史实和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走上人文的舞台,就必能对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有所益处,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拓宽评价渠道,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从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在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定量评价的比重会逐步缩小,历史考试完全可以从闭卷走向开卷,由笔试形式走向答辩形式,由目前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见解和活学活用能力,等等,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在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认识自我,获得信心。

5.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需要一定的识记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本质,必须以记忆带动思维,以思维促进记忆,不可偏废。当然提高记忆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所阐述的内容,将教材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固地记忆,形成良好的记忆循环链条。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重复练习不断加强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

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都非常重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自主认知探究,使得学生的论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还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不过这个过程要渗透在历史教学课堂的内外,需要师生不断地实践方可达成。

6.历史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却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对新的学术发展不够关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历史学科是一门提高国民素养,培育民族性格的必修课程,在今天应受到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才,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每位高中历史老师都深感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2010,(7).

[2]史宝叶.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园,2010,(10).

[3]孙宽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活动 转化学困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5-01

前言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模式都有所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质与量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难度增大。这就使得学生的传统学习方法与其面对的学习任务不相匹配,本身就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加无法面对历史学习,那些勉强可以进行历史学习的学生无法承受更新后的学习内容。因此,加强对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关注学困生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笔者选择高中历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兴趣不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路上最好的引路人。学生只有具有学科学习的兴趣,才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历史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没有学习的兴趣,这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历史课本当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感性描写有明显的兴趣,对于理性分析则不愿进行接触与思考。学习兴趣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无法正视高中历史学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因此,学习兴趣不足成为历史教学中产生学困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习方法不佳

在充足的学习兴趣的影响之下,学生会对历史知识产生一定学习动力。但是,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然不尽明显,学习方法不佳也是导致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能力的指导之下掌握更多的知识。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解决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有效率。一些学困生认为进行历史学习就要反复地对课本进行阅读与背诵,机械地记住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就可以使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得以全面建立,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科学的,只有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观与知识体系得以规范与建立,服务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待遇不公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差异会使学困生越发敏感。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一些教师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见,对学生具有态度偏差,利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学习。比如在进行课堂活动之时,教师一直与历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互动,而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打击性影响,在教师不公平的对待之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消失殆尽,最后成为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学困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分析

高中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之时,如果得到教师的认真指导,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策略进行分析:

(一)转换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之时,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发出适合学生能力开发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提高。在学生的日常历史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进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之时,一些学生面对自己完全不能明确理解的政治制度,只是不断的阅读与记忆,不能利用有效的手段对记忆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者师生交流的方式来明确每一条政治制度的意义与存在作用,从而了解到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困生才会转换为优秀生。

(二)转换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开发出充足的学习动力支撑高中历史学习。要成功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学习动力转换的必要性。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通过外部动机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变化,来提高历史学科学习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启发性的引导语来引导学生入境,走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世界。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鸦片对于人类的身体具有摧毁性作用。在清朝,我国的众多国民受到鸦片的侵蚀,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就与鸦片有着很大的关系,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之下,学生会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与兴趣,会将更多的关注放在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之上。在这样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下,学困生会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转换心理环境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学困生受到学习成绩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没有信心,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那些不断努力学习,却没有达到自己与教师学习要求的学困生,会对于历史学习产生放弃的念头。高中历史学科的学困生在历史课堂上是极不活跃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自己的思考结果也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不敢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很难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要与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困生多多沟通与交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之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师生互动活动与生生互动活动,并且从言语与表情上鼓励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更要给予学困生课堂发言的机会,锻炼学困生回答问题的勇气,使学困生明确自己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历史学习,可以在历史学习上取得进步。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困生才能快速进步,找到自己的价值。

篇12

1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它包括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学术追踪(即学术视野)、高中历史教育学理论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同时,由于模块间的内容有交叉,所以对这些重要的交叉内容,要有一个横向的整体掌握。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号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现,从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与此同时,培养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高中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五,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这样,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2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2.1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要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2.2转变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性,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而只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也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通过编写校本历史教材,成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从而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

2.3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2.3.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3.2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3.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2.4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2.4.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4.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2.4.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2.4.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2.4.5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2.5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再将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权威下的“奴仆”,而是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动探索者、参与者、与教师平等的合作者,将他们视作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终究将独立生活的人。以生为本,就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正常需要,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

3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于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课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3.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反思性教学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贴近教师的专业生活,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大有帮助。教学反思应从多角度去审视,以下四个角度应是重点关注的。1.历史教师自身所提供的视角。包括自己在上课时的教学体会及经验,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录像、录音的重温及自己去听其他历史教师上课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学生所提供的角度。对自己教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及作业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感受、体会和教学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视角。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方式,加强与本校历史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领导和本地区历史教研员及其他学校同行的交流,请他们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中肯意见。4.教育文献所提供的角度。阅读一些发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和历史教育大家的点评,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度量的标准。

3.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产生了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要有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六个“新”中有很多问题等待着高中历史教师去探讨、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也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也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者。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因此,在课例教研的基础上,还须提升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有序的研究。它一般要经过选题、论证、实施、结题、推广等五个阶段。

3.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3.3.1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1)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利用好高中历史教师、高中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并将其引入历史教学。(2)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好历史教材、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和互联网。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目标、师生实际、客观条件和各类资源特点,合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施、反思、研究,以提高历史资源利用能力。

3.3.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篇13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篇14

在认真翻阅研究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与初中同行及学生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以来带高一新生的感受,对初中学情进行力所能及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初中生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兴趣多元,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其二,知识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感性初期。最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其三,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探求积极性不够。历史学科必备能力,诸如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匮乏。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其四,学习习惯较差,“要、等、靠”思想明显。由于体制原因,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似乎与历史学科“绝缘”,几年下来便没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操作一般为“师说生抄结合划道道”,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甚至每遇有考试难题便抛出“老师没讲”、“老师没总结”、“老师没让记”等无数条“充分” 理由以释然了事。

2.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快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大前提

处于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仍在积极进行着,但事实上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想象仍然严重且明显,新理念与教学实践并未真正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22 遵照课程特点,大胆打破教材编排,低起点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对事物特点的总结是为了研究该事务的本质特性,高中历史学科上述特点是客观的,是实际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因此遵照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规律。另外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有经验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实践及课程需要,可以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结构,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并找出衔接点。

23 注重学法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第一,上好第一印象课,重塑历史学科价值与地位,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历史课是以“社会”课或“历史与社会”的角色出现的,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就是个很模糊概念。因此第一堂课,就是实实在在高中历史印象课,有人称其为“洗脑课”,通过第一课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要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预习在先,包括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预习时都要关注。通过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备听课时特 别关注;同样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要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包括,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刚入高中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事实表明,初中生喜欢也习惯了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态非得待以时日,这就要求老师务必要及时引导。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及评价认知的大致理念,供其模糊的习惯并模糊的使用,即量的积累和初步尝试。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势必将加快初中生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