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 素质教育 内涵 目标 原则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局限于词汇、语法知识的传授,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和推广,英语教学中开始逐步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交际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此,该文以中学英语教学为研究背景,企图对英语素质教育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

1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素质(quality)是指人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需求,促进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提高与发展。在今天,英语作为全世界共同语,在各个领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英语素质教育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获得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能够综合运用英语资源的人才教育。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申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中学英语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新课程改革后,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具以下基本特点:第一,中学英语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第三,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现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由知识教育转向以知识为载体的素质教育。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知识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听说为主,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常识。其二,能力目标。这一目标主要强调意义性仿效,加强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创建英语角(English Comer),创设英语教学情景。其三,素质目标。英语教学素质目标是高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动学生进行多项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度的了解,提高语言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

2 实施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则

首先,全面发展的原则。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交际在课堂上生动精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多采用鼓励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成效。其次,整体性原则。中学英语教学要求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全面训练,要求教师结合课文的语言实践活动去教授语言结构,采取以语言的功能、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为主体的整体教学方法。再次,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原则。动机、兴趣、习惯等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作为英语教师,要及时地发展这些非智力因素,培养优良的学习素养。

3 实施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复合型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视野,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根据我国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汉语知识和能力的素质、科研能力素质、社会交际能力的素质等。要具备以上素质,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3.2 英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使英语教师认识到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要切实转变观念。第一,转变英语教育目的观。英语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水平,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和谐的发展。树立重视发展学生的交往力、表达、思维、自学和创新等能力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这些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第二,转变英语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观影响着人才的培养的规格。就中学英语学科来说,英语教学质量要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重视了听、说、读、写等全面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第三,转变英语教学方法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交际性原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言活动中枢,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3.3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第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优化可以促使教师变单纯知识传授为能力素质培育,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及个性发展教育。第二,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的情景、知识的视野、探究的过程以及运用的效果。第三,优化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难度适当,贴近学生生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最大收获,达到培养英语综合素质的目的。第四,优选教学方法。选择教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智力情况来选择。同时,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修养、条件和特点,教师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第五,改革教学评价。英语教学评价的原则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透明性、多样性等,评价方式灵活,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因此,改革教学评价就是能够及时检查、反馈、调整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偏差,它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地检查或价值判断,从而促使中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

达成。

3.4 加强多种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必须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好的效果。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法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分组教学等。第二,情景教学法。教学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这是英语教学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包括实物演示情景、音像表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问题探究情景等。第三,课外泛读法。广泛阅读是带动语言学习的一条重要手段,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是一个重要的方法。第四,教学方法还包括英语朗读法、英语表演法、循环记忆法等。总之,只有结合中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找到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远航.浅谈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结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3).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管理单位;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3-019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3.096

1 概述

显而易见,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又稳又快的增长趋势,社会的急剧进步也是大家亲眼目睹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直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起着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着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此外,建筑物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影响,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2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形式包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及实际成本,成本管理是对其进行预算、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组成部分,专业成本人员根据业务分工,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工作,形成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科学的成本管理之下,按照已编制的短期和长期用款计划来实现对施工及各种费用的精细管理,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按时结算。

2.2 质量管理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而言,质量是其灵魂和核心,评价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是否成功,质量的高低是最主要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必须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众所周知,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强、综合性强、复杂繁琐的特点,所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此外,质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影响着施工进度、施工效益等许多的方面,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质量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是十分宽泛的,施工材料、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施工人员、施工场所等都包括在内,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将直接激发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也就从更大程度上得到保证。

2.3 安全管理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所以建筑行业对施工人员的数量大可不必担心,有目共睹的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发展前景也很广阔,但是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做得不够,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每年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屡禁不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员和财产方面不可估量的巨大的损失。而要想切实彻底地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需要施工单位和政府部门双管齐下,在密切的协作下才能取得意想中的效果。对政府而言,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保证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就施工企业而言,就是要依靠健全和完备的奖惩机制敦促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这样一来,员工自身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许多的安全隐患也被扼杀在摇篮当中,当业主正式入住建筑物之后也大可不必对自己居住的安全性有过多的忧虑和担心,所以做好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有百利而无一

害的。

3 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施途径探析

3.1 提升重视程度,创新管理理念

理念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完善可靠的制度和强而有力的执行,反之,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健全和行动的有效则要靠理念来支撑与指导。因此为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管理,首先要从意识层面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突破传统观念条框的规制,善于反思、敢于创新。对内,在信息技术视域下,建筑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全方位、有深度的宣传。

3.2 完善现有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和体系,但是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第二,监督工作有待加强,以更加严格的监督工作来规范施工管理。依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保证建筑施工管理机构和生产体系及其工作人员在其位谋其职,发挥实效,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保证安全、加强管理的作用,对机构和人员严加管理;施工企业把《建筑施工管理法》当作主要的管理法律文献,并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完备、明确的管理法律法规,而且要得到真正的落实。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备的安全监督制度和法律法规,并真正执行。

3.3 加强监管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更加应该重视监管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高标准、高效率和高质量。将成本管理工作在全人员和全过程上进行精细化、动态式管理,坚持贯穿始终。不能为节约成本而一味选择信任承诺最低成本的单位,低成本可能代表成本管理有效,也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

3.4 注重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措施

作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是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比较宽泛的范围和比较全面的内容,在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处处都有体现,贯穿施工过程的始终,施工的质量受到施工材料、技术方法、机械设备、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和安全意识、监管工作的力度大小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想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3.5 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施工过程

人作为各种机制、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制度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若要保证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质量,首先需要增强人的综合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施工中的设备操作人员是施工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功影响巨大,所以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这里强调“定期”二字,因为只有定期的培训,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一定要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着力于提升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是开展任何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一旦缺乏足够雄厚的专业知识,开展施工和管理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就是针对于员工的责任心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促使施工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从内心深处树立道德诚信的原则和理念,最终达到促进建筑施工单位和社会健康长远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筑行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建筑市场上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为了保证自己更稳地立足于竞争如此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施工和管理单位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因为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长远的效益,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努力克服市场的落后性、滞后性、自发性的弊端,以道德求生存、靠信誉谋发展,任何使用不法手段谋求利益的做法都将遭到人民的责问和建筑市场的淘汰。综上所述,为了自己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更为了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坚持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并重的原则和理念。

参考文献

篇3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提出,大学应提供三种教育:第一,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第二,良好生活教育(education for the good life),第三,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1]第一种教育是使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成为负责任的好公民。第二种教育是使学生过一种积极、有品位、幸福的生活。第三种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三种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但科南特对大学三种教育的概括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在我国,1950年代“院系调整”以后,高等教育被当作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职业,所以,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受到特别重视,教师、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学校的主要资源,集中投入职业教育。而科南特所谓的公民教育和良好生活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19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缺陷,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2],这两种教育主要与公民教育和良好生活教育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要求高等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条),而不限于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两根支柱。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通识教育部分,学校也多声称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通识教育。而在实践中,由于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就业压力大,学校、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至今,我国高校尚未形成稳定和有影响力的通识教育模式,部分原因也应归结为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较短的历史。

我国各高校通识教育没有统一的做法。不过,在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被当作专业教育的补充,学生通过自由选修或按一定要求选修规定数量的学分和课程,完成通识教育。很少学校通过认真、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过严格、规范的程序,制定适合本校特点、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目标。尽管一般都对通识课程进行分类,但对课程开设,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随意,经常以教师兴趣和工作量需要为据,造成课程分散,没有结构,缺少标准,与通识教育目标脱节等问题。通识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对教育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这样的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很难保证质量,很难完成通识教育培养优秀公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 三、通识教育目标

作为选修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不少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不过是让文科学生学点自然科学常识,让理工科学生学点人文知识,“通识”就是什么知识都知道一点。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这种理解显然很肤浅。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单纯为学生提供知识的通识教育,其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知识,在任何一个知识点上,他们甚至都可以与教师一较高下。通识教育不是风花雪月,不是为培养巧舌如簧的学生增加谈资,它有严肃的目标。

我们将通识教育理解为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教育,为社会未来公民提供共同基础课程。我们强调“现代”,是说学生应具备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价值、思维和能力。我们强调“社会”,是说学生不仅要成为国家政治事务的积极参与者,而且要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作为社会细胞的积极的个人。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将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做准备;在提升其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社会公共生活的品质。对于现代社会公民的具体素质,我们将其确定为:清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并能使用可靠知识和正确价值观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积极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两根支柱,而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综合使用不用领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核心。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将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三个领域:(1)公民: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现代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2)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核心部分,培养文化素养和积极价值观。(3)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以分部选修方式,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在组织和设置三个领域的课程时,我们努力使各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通识教育目标相一致。 四、核心课程

在认真研究通识教育目标基础上,组织和建设高质量、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是做好通识教育工作的关键。

首先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课程形式需要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要求。主要的课程形式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名著课程等。学科课程是教育实践中最为常见的课程形式,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适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具有简约性,效率高,课程编制相对容易,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易于评价学习结果。然而,由于我们确定的通识教育目标主要不是增加学生知识,所以学科课程并不十分合适。活动课程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课程内容,这种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实践,但效率低,比较适合知识基础薄弱的低年级学生。名著课程具有综合性,也适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名著讨论的问题一般具有时代局限性和情景性,经常脱离当前社会实践,与我们确定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不一致。这些课程形式都不是很适合于通识教育目标。

有鉴于此,我们倾向于主要采用核心课程实施通识教育。对于核心课程,人们经常望文生义,理解成课程计划中最重要的课程。在教育学中,核心课程具有特定含义,是指以具体问题为核心组织的课程。核心课程的问题可能来自社会实践,比如“能源”、“转基因”、“环境”、“人口”等问题,也可能来自科学和理论领域,比如,“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细胞”、“生态系统”、“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等。核心课程的内容通常是跨学科的,例如能源问题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等不同领域知识。核心课程很适合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不同领域的知识,需要考虑价值和伦理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像“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这样的课程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物理学知识范式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科学思考方式的理解。

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具体的核心课程标准、与任课教师的细致沟通,是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

在对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目标认真研究、广泛深入讨论,并在校内达成基本共识基础上,我们组成一个小规模的核心课程专家组,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对于通识教育的基本共识,研究和制定核心课程的具有标准;审核面向全校征集的核心课程,并与任课教师就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认真沟通,保证课程质量并符合通识教育目标;对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关于核心课程的具体标准,专家组提出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是说核心课程要有思想、有原理、有方法,要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提供肤浅、零碎、拾遗补缺的知识。所谓“立地”,是说核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问题,要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不能空讲理论、原理、方法。比如,我们不赞成单纯讲科学方法论,而应该将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史结合起来;离开科学史,科学方法论是空洞的;离开科学方法论,科学史是没有灵魂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知识、原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是我们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

根据核心课程标准,专家组严格审核老师们提交的备选课程。少数课程直接获得通过,一些课程需要修改,另一些课程未获通过。对于需要修改的课程,专家组会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与任课老师认真讨论课程内容及其编排方式、教学方法、参考文献、作业、学生学习量、考核方式等具体问题。

我们已经开出60余门核心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为了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我们也开设了全校学生必修的“公益课程”。这些课程成为学校通识教育的特色。按照我们的理解,对于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核心课程不在门数多,而在质量高,一些重要的、体现学校特色,又有质量保障的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开设。 五、问题、经验与教训

在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具有一定普遍性。突出问题有两个:

(1)高水平核心课程建设受到师资条件限制。“顶天立地”对于课程编制来说,是一个很高要求。要深入浅出,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和相关问题有深入研究,梳理其中的逻辑联系,并结合对具体实际问题分析,展示给学生。学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无法做到“深入”,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也未必能做到“浅出”,唯有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能熟练使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才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就像“大手笔写小文章”,看似容易,实则需要很深的功底。而且,核心课程围绕具体问题跨学科组织知识,编制课程的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这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顺便指出,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合作开设核心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容易把课程讲得七零八落。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合作编制课程,在深入和充分交流基础上,由一两名教师完成一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更好的做法,但这需要学校的精心组织。不仅核心课程编制需要深厚学术功底,教学实践也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像鼓励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等等教学环节,都是很需要技巧的。

所以,开设高水平核心课程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核心课程更适合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职称教师开设,并在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悉心指导。但一所学校有多少教师能开出高水平核心课程,他们愿不愿意开设核心课程,都是很大疑问。我们在实践中遇到了高水平教师不足,且一些高水平教师不愿意或其所在院系不同意其开设作为公共课程的核心课程的困难。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稀缺资源,而他们不愿意或其所在院系不同意其开设核心课程,则是认识问题,是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和资源分配问题。具体包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内部管理和资源分配制度导致校内各院系不愿其资源在全校共享等。

为了解决核心课程的师资问题,我们从国内著名高校邀请著名学者为学生开设高水平核心课程,举办通识教育讲座,但这终究是杯水车薪,且可持续性也是问题。核心课程还得主要依靠校内教师。

(2)学生喜选“水课”,学习任务较重的核心课程不受学生欢迎。选课时,那些课程内容相对容易、学习任务轻、容易得高分的公共课程(即所谓“水课”),似乎更受学生青睐。而我们邀请著名学者开设的核心课程,由于课程有一定难度,学生得分不高,经常要面临学生选课不足的窘境,校内教师开设的示范性核心课也常遭遇同样尴尬。高质量的核心课程,学习过程都不会太轻松。我国高校学生学习任务总体上较世界著名高校轻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自然不是迁就学生不恰当的喜好,若所有通识课程都不“水”,学生便无“水课”可选。在核心课程专家组审核老师们提交的核心课程时,课程要求的学生学习量,是一个重要观测点,若专家组认为学生学习量不足,会与任课教师沟通。我们也邀集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召开主题为“核心课程不是‘水课’”的座谈会,与老师们讨论提高核心课程对学生的要求的问题。

相对于核心课程师资问题,学生喜选“水课”较为容易解决,但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高水平师资是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开展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要有清晰的理念;(2)要与全校师生尤其是任课教师分享改革理念;(3)在每一个环节上,工作要细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主要教训是:(1)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太过理想化;(2)教学改革需要校内管理制度尤其是人事制度和资源分配制度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篇4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复杂、繁琐的特点。为了自己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更为了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坚持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并重的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管理单位;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1 概述

显而易见,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又稳又快的增长趋势,社会的急剧进步也是大家亲眼目睹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直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起着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着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此外,建筑物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影响,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2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形式包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及实际成本,成本管理是对其进行预算、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组成部分,专业成本人员根据业务分工,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工作,形成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科学的成本管理之下,按照已编制的短期和长期用款计划来实现对施工及各种费用的精细管理,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按时结算。

2.2 质量管理

对于一个建筑工程项目而言,质量是其灵魂和核心,评价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是否成功,质量的高低是最主要的一个指标,由此可见,必须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众所周知,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强、综合性强、复杂繁琐的特点,所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此外,质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影响着施工进度、施工效益等许多的方面,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质量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是十分宽泛的,施工材料、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施工人员、施工场所等都包括在内,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将直接激发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也就从更大程度上得到保证。

2.3 安全管理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所以建筑行业对施工人员的数量大可不必担心,有目共睹的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发展前景也很广阔,但是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做得不够,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每年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屡禁不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员和财产方面不可估量的巨大的损失。而要想切实彻底地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需要施工单位和政府部门双管齐下,在密切的协作下才能取得意想中的效果。对政府而言,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保证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就施工企业而言,就是要依靠健全和完备的奖惩机制敦促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这样一来,员工自身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许多的安全隐患也被扼杀在摇篮当中,当业主正式入住建筑物之后也大可不必对自己居住的安全性有过多的忧虑和担心,所以做好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有百利而无一

害的。

3 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施途径探析

3.1 提升重视程度,创新管理理念

理念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完善可靠的制度和强而有力的执行,反之,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健全和行动的有效则要靠理念来支撑与指导。因此为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管理,首先要从意识层面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突破传统观念条框的规制,善于反思、敢于创新。对内,在信息技术视域下,建筑企业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全方位、有深度的宣传。

3.2 完善现有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和体系,但是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第二,监督工作有待加强,以更加严格的监督工作来规范施工管理。依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保证建筑施工管理机构和生产体系及其工作人员在其位谋其职,发挥实效,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保证安全、加强管理的作用,对机构和人员严加管理;施工企业把《建筑施工管理法》当作主要的管理法律文献,并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为完备、明确的管理法律法规,而且要得到真正的落实。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备的安全监督制度和法律法规,并真正执行。

3.3 加强监管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更加应该重视监管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高标准、高效率和高质量。将成本管理工作在全人员和全过程上进行精细化、动态式管理,坚持贯穿始终。不能为节约成本而一味选择信任承诺最低成本的单位,低成本可能代表成本管理有效,也可能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

3.4 注重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措施

作为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是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比较宽泛的范围和比较全面的内容,在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处处都有体现,贯穿施工过程的始终,施工的质量受到施工材料、技术方法、机械设备、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和安全意识、监管工作的力度大小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想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3.5 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施工过程

人作为各种机制、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制度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若要保证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质量,首先需要增强人的综合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施工中的设备操作人员是施工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功影响巨大,所以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在这里强调“定期”二字,因为只有定期的培训,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一定要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着力于提升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是开展任何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一旦缺乏足够雄厚的专业知识,开展施工和管理工作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就是针对于员工的责任心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促使施工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从内心深处树立道德诚信的原则和理念,最终达到促进建筑施工单位和社会健康长远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复杂、繁琐的特点。为了自己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更为了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利益,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坚持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并重的原则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方倩.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J].城市建设,2010,(54).

[2]潘承仕, 张仕廉. 安全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J]. 建筑经济, 2003, (12).

[3]柯国东. 论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4]陈建德, 朱永华, 浙江上虞. 浅析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篇5

关键词:素质  提高  师德  创新

Necessity and main way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Yang Xue

Chuxiong Pharmceutical College 675005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e must first have a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the key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Quality:To improve;Teachers'code of morality;Innovation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的人,而是培养“全人”。[1]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影响素质教育的因素众多,其中,教师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他的主导作用不仅影响到教育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教育方针是否能贯彻、还影响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要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绝不是依靠某一个教师努力的结果,而是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群体的素质,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讨论不断地深入,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结果。并产生“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在对“素质教育”的阐述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为什么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指出:“大学教育的核心事务是‘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2] 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方法的主体正是教师。因此,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其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要培养出基础扎实、思想个性健康、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要先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学识丰富、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富于创造的教师队伍。

二、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明确成为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①良好的师德修养②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③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及创新能力。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核心,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及创新能力是传递知识的方法。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明确高素质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后,接下来就从这些应具备的条件入手,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培养和逐步的提高。

(一)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可见,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注重“德”的培养。学生到学校的目的不仅是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所以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在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应首先提高师德修养。然而,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

1.以科学理论为导向,实践为检验标准,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既然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要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就需要有道德修养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道德修养的科学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不断更新道德修养的科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2.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自身的道德修养

3.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不但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来交流学习过程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21世纪——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信息平台,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去了解不同的教师道德修养的途径,加以借鉴、吸收,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的理论及方法。

4.以学生作为教师行为的监督人,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工作中,与教师接触时间最长的群体——学生,他们会把教师言行举止加以对照比较,观察教师的言行、表里是否如一。因此,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仅要与其他教师交流,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不断地检查自己、审视自己、正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行为上的不足,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自己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所任的学科要专、要深,对其它知识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性,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教师本身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系统透彻的理解,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和启迪学生,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学习教育的科学理论,掌握教育的规律,促使教师终身学习的养成。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钻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等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学实践。以课堂作为天然的“实验室”,开展教学,在课堂里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完善教学技能,以提高“教学育人”的科学性,减少教育教学的盲目性。

另外,学校应对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激励教师,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及创新能力

     要想使丰富而又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需要教师具有现代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而不习惯选用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尽管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在传授系统知识方面有较高效率的优势,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不足,需要具有较强现代教育观念及创新能力的教师来完成这个培养目标。

1.改变教育观念

教师须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的优势,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习与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教育的功能。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统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怎样做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教师要重视课堂设计的创新,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利和责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使他们能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3.成为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呼吁教师于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力求用趣味性强,易引起兴奋情绪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他们兴趣的形成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素质教师所具备的条件及各条件的培养途径中,没有哪个因素或条件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学的双方—-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方面的收益是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核心标准。[3]提高大学教师素质的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素质,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存 《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10-211页

[2]胡俊生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须打“组合拳”[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

[3]陈玉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59

篇6

通过学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刘宪华“主题阅读”和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等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主题阅读就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目标。通过主题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现课内指导、课外补充,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学习,量变达到质变,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一、以主题为主线,拓展学习资源,变教教材为大量的主题

阅读

语文教学也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要想学好语文,只精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我们进行大量阅读,有利于开展以主题为主的阅读教学。我们定西市安定区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此教材就是按单元主题编写的,如果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线,围绕单元主题选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连续甚至相反的文章,在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实现“量变到质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

目前有好几套读本适合北师大教材开展主题阅读。农村学校条件比不上城里,教师又忙于各类课程,不能只专心于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直接应用这些成果。例如,刘宪华主编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钱理群主编的《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和《新语文读本》。这些读本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并且都以单元为主,每个单元选编了感动、感恩、博爱、敬畏、品位、睿智、和谐、宽容、生命、自然等文章。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以这些读本为辅,课内形成主线,课外有益补充,开展大单元教学,那么,老师不光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学文化”。如教学《师恩难忘》(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时,可以把《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中的《怀念佩弦老师》《温和的刘先生》《怀李叔同先生》整合到课内,在精读《师恩难忘》后,让学生自由或者大声朗读这三篇文章,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对比,但不求甚解。再如,指导学生阅读《名家文学读本》。《名家文学读本》共10册,选编了鲁迅、老舍、叶圣陶、冰心等10位名家的经典作品。农村学校各年级学生10名左右,每个班可以配备1套,做到人手1册。可以从四年级开始阅读,一月或者两月一个读本,三年读完。通过这样不带任何条件的阅读,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能力,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走近大师,与思想和文化的巨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在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一个精神的高地”。(钱理群)

二、以读代讲,形成以阅读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于永正在《主题阅读?三人行》中谈到:“语文能力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课文好,也不如作家写得好。”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听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疲乏。一节课教师的讲占据大多数时间,学生通过听接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形成的能力更是有限,往往适得其反,因教师的讲而厌烦语文学科。学生读的时候,有多种感官在参与,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学生是主人。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读的效果比听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不如让学生好好地阅读文本。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应体现在学生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倡导读,不反对教师讲,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讲呢?在学生不明时、体验不深时、解读有误时、探究卡壳时讲,讲时语言要精练、准备、准确,一节课最多10分钟。

以读代讲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当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时,学生会形成阅读习惯,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诵读经典,用人类和民族最好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如同听音乐。”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应该从读诗开始。“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几千年,积淀了中国人的优秀精神、美好品德和审美情趣。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还推荐了120篇。

篇7

【关键词】 高流态;自密实;补偿收缩;性能;前景

混凝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复合型材料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便使用以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为胶凝材料,以碎石、贝壳等为骨料,以稻草、灌木等为抗拉材料的原始混凝土。1824年,英国利兹城的泥水匠阿斯普丁(J.Aspdin)发明了波特兰水泥,从而宣告了现代混凝土的诞生。用波特兰水泥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此,现代工程广泛使用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随着混凝土应用的推广,一些混凝土自身性能的不足也逐渐体现出来,如耐久性差、振捣密实困难、生产效率低下、环保性能差等。针对上述问题工程界提出了高流态混凝土(High-Flowing Concrete)的概念。高流态混凝土,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高流动性能的混凝土。高流态混凝土流动性好,混凝土拌合物依靠自重不需要振捣即可充满模型和包裹钢筋,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充填性能,而且骨料不离析,混凝土硬化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1高流态混凝土相较于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性能及特点

1.1高流态混凝土的自密实性能。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即SCC)是高流态混凝土的重要分支,根据其特性,自密实混凝土可以定义为[1]: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经外力振捣,仅靠重力即可通过钢筋间隙,密实填充模板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均匀密实的结构,且在浇筑过程中不泌水、骨料不离析。现代混凝土自诞生以来已经发展到第四代——高性能混凝土(HPC),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是第四代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在施工中表现出优良的工作性能,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无需振捣而完全依靠重力作用自由流淌并充分填充模板内的空间,混凝土硬化后,由于其密实填充的特点,因此较普通混凝土拥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目前主要用于钢筋密集、无法振捣的施工部位,保证混凝土在不利施工条件下也能密实浇筑。

1.2高流态混凝土的泵送性能好。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愈来愈高,建筑物的高度也愈来愈高。相应的,高强度商品混凝土的泵送高度、长度也越来越大。普通混凝土随着强度的增加,水胶比相应减小,混凝土的流动性能随之降低,无法满足高层泵送要求。而经过配合比设计,加入高效泵送剂后配置而成的高流态高强混凝土可以长时间保持流动性,可有效提高高强混凝土的泵送高度和泵送距离,且混凝土凝结后的强度不受影响。如芝加哥Water Tower Place高262米,从地下室到25层的柱子均采用了强度C70以上的高流态泵送混凝土;现今的世界最高建筑——阿联酋迪拜塔,混凝土(C60)的泵送高度达到了惊人611米;在法国的Le Refrain供水隧道(见图)的建设过程中,混凝土的水平泵送距离达到了2015米,混凝土从泵送入口到出口的时间达到了近2个小时。

图法国LeRefrain供水隧道

1.3高流态混凝土单位成本节约。高流态混凝土的经济性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高流态混凝土的应用减少了施工中人员、机械的投入。其次,高强度高流态混凝土的应用,缩减了结构物截面积,实际上增大了建筑的使用面积;另外高流态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高了结构物的耐久性、减少了今后可能的加固修复费用。我们以1m3C30混凝土的浇筑成本为例,应用普通混凝土和应用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成本计算见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增加,同强度下高流态混凝土的浇筑成本已经低于普通混凝土的浇筑成本。 转贴于

1.4环保性能好。高流态混凝土的环保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使用高流态混凝土减少了机械振捣工作量,降低了噪音污染;其次,在同等强度的前提下,使用高流态混凝土减少了水泥用量,据估算,生产1t水泥熟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t,二氧化硫约0.78kg,氮氧化合物约1.25kg,粉尘约2.3kg;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直接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则会引起“酸雨”现象,而大量粉尘则直接污染环境,应用高流态混凝土可以节约水泥用量,从而减少了上述“副产品”的排放;另外高流态混凝土的配制过程中掺加了工业废料,如磨细矿渣、粉煤灰、硅灰等,可以节约水泥,保护环境,并能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磨细矿渣活性好,对强度、耐久性、低水化热甚至工作性都有利。粉煤灰具有火山灰活性,掺入混凝土中,能降低初期水化热,少干缩,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显着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发电企业每年生产大量的粉煤灰,但利用率较低左右,如能大力发展高流态混凝土,将产生极大的环境“红利”。

表混凝土浇筑成本比较

以上材料单价以江苏省造价信息2010年第6期中准价为取费依据。

2高流态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高流态混凝土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但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较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保要求提高等原因,高流态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应用的领域较窄,使用比例较低。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高流态混凝土在以下几个领域使用较少,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2.1水工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利工程是投资的重点,一大批各类水利项目上马建设。水利施工中存在着体量大,形状复杂、配筋密集、作业面狭窄、难以振捣等困难。另外,水工混凝土对材料的流动性、粘聚性、抗分离性和钢筋通过能力等性能指标有着特殊的要求,根据现有研究,水工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有着下列特点:①混凝土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混凝土拌和物不需振捣仅靠重力便能通过自行流动达到均匀密实;②混凝土抗分离性能良好,在穿过钢筋网后至凝结前无分层离析和泌水现象;③硬化后的混凝土干缩小,能够有效填充各结构部位,达到内实外光。水工高流态自密实如能大量应用,将极大的减少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及工程质量。

2.2补偿收缩高流态混凝土(微膨胀高流态混凝土)。普通的硅酸盐水泥在自然条件下硬化,具有一定的干缩性。混凝土的收缩值随着水泥的品种、熟料的矿物组成、水泥颗粒的细度水灰比的大小、养护条件的不用以及使用环境的差异等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理论7~60天内混凝土的收缩率较大,60天后混凝土的收缩率逐渐趋于缓慢、平稳。混凝土内部由于收缩会产生微裂纹,微裂纹会破坏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而经过配合比设计的补偿收缩高流态混凝土在保证强度和流动性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抵偿混凝土的干缩,甚至微膨胀。补偿收缩高流态混凝土在裂缝修补,新老混凝土交接施工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2.3水下施工高流态混凝土。目前在大型公路桥梁的基础形式主要采用水下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基础属于隐藏工程,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水下混凝土施工隐蔽性强,混凝土极易产生松散、离析、缩颈等质量问题,控制水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是整个水下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节点工程。在水下施工中,水流速度快,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程难度很大。水下混凝土的整平和密实完全依靠混凝土自重来完成,混凝土如果没有良好的抗离析性和粘聚性将极易被水流冲散而影响成桩质量。此外,根据灌注桩的浇筑特点,首盘混凝土浇筑后将被后续混凝土持续顶升,在此过程中混凝土必须一直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否则就容易造成断桩、夹层等质量事故。首盘混凝土在保持长时间流动性的基础上,初凝时间还不能太迟,否则就无法达到设计强度。上述技术性能,普通混凝土很难达到。经过设计的水下施工高流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塌落度延时损失小,在水下灌注桩等施工项目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2.4结构补强高流态混凝土。近四五十年以来,混凝土结构物因材质劣化造成过早失效以至破坏崩塌的事故在国内外屡次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在日本沿海地区,许多桥梁、港湾建筑等,建成后10年不到的时间里,混凝土表面即出现裂纹、剥落,钢筋锈蚀外露的现象。我国很多早期混凝土构造物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要求便出现了严重的损坏。结构补强高流态混凝土在混凝土构造物的补强修复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结构物剥蚀、裂缝的修复中难度最大的就是作业面窄小,混凝土振捣困难,无法密实,这样补强工程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流态混凝土因其高流动性、自密实性能,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结构补强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在国外已有应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目前还是空白。

国内外大量研究及工程实例表明,大规模应用高流态混凝土可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构筑物耐久性能,降低建筑使用周期内的综合成本,为我国实现节能、高效、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筠.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J].混凝土,2003(6):9~17

2王宇嵩.大粒径高流态泵送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山西建筑,33 (36):156~157

3齐永顺等.应用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经济性分析.铁道建筑,2007 (3)100~101

4吴中伟.中国水泥与混凝土工业的现状与问题.粉煤灰,1999;11(1)

篇8

关键词: 家长会 沟通 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密切相关的。与学生家长沟通是农村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多数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般是依靠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因此,教师就成了权威者和指导者。农村教师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确自己不但有监督教育的责任和支持教育的义务,而且有享用教育赋予的权利。

一、尊重、平等与主动:教师的原则

农村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经常是单向的,接受教育服务的家长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倾听者,生怕稍有不慎会得罪教师,两者之间相互不信任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农村地区的教师与家长沟通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尊重

这是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首先遵循的原则。充分尊重对方,是交流、沟通顺利进行的良好开端。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时,应该态度诚恳、端正、耐心,维护学校、家长、学生共同的利益,积极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遇到困难不逃避、不回避,努力寻找合理的方法去克服困难。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讲述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时,要尊重学生的隐私;要采用描述性的语气,不要用判断性的语气;要尽量避免使用教育术语。

2.平等

这是教师与家长交流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是双向的,应改变传统的交流方式――单向的,即只向学生家长讲述学生在校的情况,而不重视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看法,在教师―家长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

3.主动

教师对待自己的工作应有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学生在学校诸多方面的表现,应该及时、主动地向家长汇报,督促家长协助学校、教师的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家长会: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

任何家长与教师沟通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习,提高孩子的成绩,促进孩子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家长与教师多沟通和联系,并且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中来,孩子们会学得更好,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学校联系的主要途径,也是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各种情况的重要方式。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很重视这种方式,在家长会中充分利用时间,相互谈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和情况。教师通过家长会,最大程度地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在与教师交流以后,也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家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和检查,协同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长期以来,家长会是家庭和学校之间交流的固定方式,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经过走访和调查后得知,一些家长经常不来开家长会,却抱怨家长会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起不到他们理想的作用。一部分教师也把开家长会看成一项让人不开心的工作,工作态度不积极。

召开家长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召开时间和次数

通常情况下,家长会一般都是一年开2至4次,时间比较固定,通常是学期初或者学期末考试后召开。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讲,应该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是农民,在家长会的时间安排上要灵活,选取“农闲”时间,让家长有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参加家长会。另外,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利,应选择白天的时间开家长会,安排在一个白天,时间集中、紧凑一些,让教师和家长有充裕的时间来交流和探讨。

2.召开目的

许多学校普遍认为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就是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其他方面不重要。更有一些学校干脆就是让家长知道这一学期或一学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并不介绍其他方面的情况。教师也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导和建议家长如何科学地辅导、督促孩子的学习,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1)提高家长对教育、教学知识的认识水平。教师通过对一些方法的讲授,让家长知道怎样在家庭中教育、指导、监督学生,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首先明确,家长也是学生的“老师”,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家长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通过跟学生家长的交流,了解详细资料,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方法、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

(3)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学习情况,例如学生在班级的排名、在年级的排名、学生的各科成绩、平均成绩等。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家长明确学生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原因是什么。

(4)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教育孩子成才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和途径。家长平时都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指导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和研究在平时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找到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另外,在了解目的共性的基础上,还要知道目的的特殊性。学校在召开每次家长会的时候,都要知道此次家长会要特别解决的问题,明确特殊的目的,与以前的家长会有什么不同之处。

3.召开形式

在以往的家长会中,许多学校都是采用“教师讲,家长听”的形式。这种形式单一、呆板,没有给家长和教师交流的时间。在明确了开家长会的目的之后,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围绕这些目的,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是一味地讲述学生的学习情况。

造成这种单向交流形式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的老师是不能得罪的,否则,有可能会使孩子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家长会上的地位是低于教师的,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受到教师的管束。

找到以往家长会形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努力避免这些问题,使家长感受到在家长会中自己被重视、自己的地位和教师是平等的、与教师沟通是必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家长的实际教育水平、当地的实际教育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召开家长会,如: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请其家长讲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和体会;家长、教师、学校领导讨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协同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自己讲述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与家长、教师沟通中遇到的问题,请家长、教师现场讨论和研究等。采用讨论、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家长感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工作热情,了解教师的苦衷,理解教师的难处,以便更好地配合对孩子的教育。

三、内容: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包括什么

开好家长会的关键是学校领导、教师对家长会内容的把握。根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形式,不难得出,家长会的内容应该丰富,不要变成“学习情况汇报会”、“告状会”、“考试成绩会”。

一次较为成功的家长会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对学生在校情况的总体汇报

对于在校情况的总体汇报,应该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的情况,以介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主,客观评价学生,不要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单一、片面的总结性发言。对在这几个方面进步比较大的学生应当场提出表扬,鼓励其家长讲述教育心得,让其他家长得到启发和帮助。

2.与个别表现不好的学生家长进行个别谈话

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学生家长都急于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表现、退步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谈话过程中,应该理解、分析家长的心理,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方式、讲述什么内容来应对家长的提问。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家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关于《义务教育法》、《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学习,使家长提高对教育的认识,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知识的必要性,降低辍学率,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尽量让家庭给每个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保证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家长解释学生的学费问题,讲明哪些收费是合理的,哪些收费是应该的,减少这方面的误解和纠纷,让家长监督学校的收费问题。

由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是不同的,应该让家长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讲述一些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尽量少用学术用语,使用简洁、明了、通俗的语言,对家长进行讲解。

4.应当及时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家长会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家长意识到,无论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如何,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家长、教师、学校领导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家长的努力、支持、配合、监督。对于学校的不足之处,学校会采取主动的态度,找到解决的途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避免相同问题的产生。

5.学校工作情况的汇报

在各个方面内容结束以后,学校领导、教师还应该对本校在这一学年或一学期取得的成绩、不足向家长进行汇报。让家长知道,学校是为家长服务的,学校的教学氛围、学习环境是不错的,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进步归功于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激发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富勒,奥尔森著.谭军华等译.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 is a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re all very strong job, not only to have overal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more need supervising personnel have management mean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adopt laws and regulations way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ject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its realization ways of descrip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management; Problem; measures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建筑行业属于高危险行业,露天作业多、人员流动大,工程中的可变因素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工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由此看来,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是有必要的。在施工中,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突发事故要有预防和相应的处理措施,预防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进行有效的预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的加快,工程建设中的设备及技术不断的更新,安全性能日益增加,这也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及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建筑行业多数是在露天、高处进行繁重的体力作业,人很容易就会出现疲劳现象,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失误操作就会增多,这样就会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提高,由于安全事故的突发性较强,目前,伤亡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的出现较为频繁,因此,需要在施工过中制定相关安全组织技术和措施,对施工进行安全性的指导和管理,对每一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保障,创建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去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只有安全做到位,才能有工程的顺利,效益才会得到保证,企业才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事故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再小的细节都有可能付出生的代价,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安全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有了安全管理的意识企业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起来。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安全知识培训机制

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首先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作为施工的主体,具备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与技能水平是重要的,因此,对施工人员尽享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实际建筑施工中,部分企业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不够,单纯的看重效益,只为了赶进度,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还有就是,企业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对安全隐患隐形排查,施工人员也没有受到安全知识教育的培训,没有完善健全的培训机制作为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

2.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很多企业还是受到传统见者理念的影响,在招标中只注重投标报价,对投标企业的工程准入条件及安全生产信誉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技能素质及安全管理都不到位的施工单位进入现场,极大的提高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此外,现场施工中,很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没有足够的重视,认识的深度较浅,监管的力度缺失,与参建单位没有进行相互的监督与协调,导致监而不管的现象出现,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比比皆是。

2.3安全监理力度不够

伤亡事故在建筑工程中的出现,不仅带给施工单位及业主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更重要是使施工人员失去了生命。根据近些年的统计,造成施工中伤亡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到位,表现在只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与批评,而缺乏服务的意识,没有把监督与服务二者之间很好的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后,又不能及时的进行整改,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也有很大的影响。部分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对安全管理措施不够重视,仅仅只做一般化处理,经济性在方案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遇到施工作业的突发问题时,直接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总而言之,工程监理人员从施工安全措施与方案的监督方面没有认真的落实,这些都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实现

3.1“ 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

要把安全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因为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又与技术、工期及质量紧密联系,任何一道工序中,如果缺少了安全管理工作,就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经济受损失,重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施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建设单位与施工主管机构应该统一思想:把施工安全作为重点工作对待,把安全生产作为工程施工的重点项目来抓,防止出现安全隐患。

3.2领导责任制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因此,企业领导对于企业安全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安全培训机制,企业领导应该首先对安全生产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树立其安全生产的大旗,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契机,有了对安全管理的深入认识,才能理解到安全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实际施工中才能落到实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只要安全管理中任何一项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就不能在施工中进行,把安全生产与领导者的业绩联系起来,制约与促进并行。对违反安全制度进行施工的部门或个人,应该加大处罚的力度,让企业领导者真正的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树立起安全施工的观念,把安全工作进行落实。

3.3施工安全教育与培训

(1)重视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注意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走过场,要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不断的进行提升。因此要做到:首先对骨干人员的安全培训,重点是在管理人员及项目负责人身上。其次是对安全工作的技术培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教育及技术比武等活动,逐步将员工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升到安全的等级范围。

(2)对特殊工种和临时工的安全教育。施工中,有些环节需要特殊技术人员才能完成,对于这部分施工人员应该严格其考核制度,必须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用人单位应该重视对这部分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进行培训,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因为施工部分环节关系到工程的质量问题,所以必须严格对待。

(3)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采用寓教于乐的培训方式,把安全知识进行普及,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首先,建筑工程是一项繁重发杂的工作,长时间的工作人在精神上体力上都会产生疲劳。因此,施工单位可以在工作间隙期间组织一些活动,把安全知识教育穿插其中,不但可以缓解施工人员的疲劳状态,还能让大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安全知识的了解,从意识上引起重视。

4、结束语

安全生产重要性的意识要强化,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提高,安全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对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要进行重视的程度。在实际施工中,应该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能只存在与口号、形式阶段,也不能事故已经发生了才意识到其重要性,安全工作与质量并重、与成本相等,是建筑企业发展与生存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徐红波.试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家.2011(4).

[2]韩勇,隗寿军,张治福.建筑企业基层安全管理的工作要点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

[3]张煜.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0(36).

[4]王进现,张玉霞.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4).

篇10

节公开课。教科书关于《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是以综合探究课的形式呈现,教材图文并茂,材料充实丰富。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生本教育课堂的建设,越来越要求教师能够克服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思想贫乏、人文精神退化,叩问心灵缺少的现状,让历史与社会能感性地走进学生的视野,进驻学生的心灵,进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认识、评判、思考历史,让历史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提升自我意识,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精神殿堂。

朱老师《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沿着这一思路构建的,从朱老师《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来看,他十分重视对包括教材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践行教学设计思路,并在“以史导论”这一学习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追求三维目标的实现,凸显历史与社会课的人文魅力。

一、教材整合:优化教学设计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分两目:“从交通工具看社会进步”“工业文明大家谈”。若按常规,单纯地照教材序列实施教学设计,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朱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教材原有的叙述模式和例证资料进行调整和重构,按“衣、食、住、行和娱乐”五个方面组织教学内容,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资料、图片资料的展

示、呈现和解读。通过组织活动,学生经过欣赏、运算、思考、讨论等感受方式,在笑声和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分别感受工业文明在“衣、食、住、行和娱乐”方面的优点和缺点,从中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结论。

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和重整,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炼学习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价值。

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源泉和动力。在学习中,离学生生活越近的教学内容,学生越感兴趣。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根据这一道理从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用过的、学过的实物资料和图片资料,激发、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上,朱老师把“蓑衣”“斗笠”“冲锋衣”和洗衣服用的木制“棒槌”实物一一展示出来时,学生立马就变样了:眼睛睁大了,嘴巴张大了,脸露笑容了,脖子伸长了,背挺直了,手举高了……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向学生说“蓑衣”“冲锋衣”和“棒槌”就不能起到这样的课堂效果。除实物资料展示外,朱老师还用多媒体展示了图片资料,也同样起到了相同的课堂效果。如“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图片;“打秋千”“下棋”“打马球”等古代游戏娱乐的图片;“迎龙灯”

“道情”“走马灯”“红曲酿酒”等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等。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效果来看,这些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物资料、图片资料的展示、运用,既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的乐趣,变得轻松愉快,让我们的学生充满探究表现的欲望,开启学习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能站在历史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三、组织活动:有利于思维深入

课堂上恰当合理地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调动了学生思维,从而获得学习的领悟和体验。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恰当合理的呢?我认为恰当合理的活动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二要与教材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三个这样的学习活动:

1.让两位学生分别穿上蓑衣、冲锋衣,或试做掘地动作,或做出造型,让全班同学欣赏,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冲锋衣和蓑衣相比的优点和缺点”。这个活动既直观、又有趣味,引起学生开怀大笑的同时,又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这样学生们在欣赏中很自然能感受出“冲锋衣”的优点(重量轻;防雨性能好;携带方便;漂亮时尚;舒适……)和缺点(不是纯天然材料……)。

2.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件“蓑衣”是从杭州千岛湖的一位大学同学处借来的,如要到千岛湖拿这件“蓑衣”用什么交通工具最合适?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如下资料:义乌到千岛湖的距离是135千米。请你算一算,选择以上各种方式出行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A.步行 约5千米/小时

B.骑马 约30千米/小时

C.坐船 约15千米/小时

D.汽车 约70千米/小时

这个活动是一道数学题,对八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问题,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出现,学生们更是很乐意地拿出笔,计算着……这样学生们在计算中又很自然地做出选择,在选择中很轻松地感受到快

捷、舒适是汽车比步行、骑马的优点。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方便面和速冻食品”的图片、不同文明时期的住房图片和古代游戏的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工业文明在住、食和娱乐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分组讨论的活动学生并不陌生,分组讨论的问题与前面两个活动的问题类似,学生有经验。所以,学生们借助教师展示的图片,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既能避免在讨论中冷场的尴尬局面和偏离主题的现象出现,又能在小组讨论中很快地完成讨论的任务,在课堂展示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工业文明在住、食和娱乐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学生通过以上的欣赏、计算、讨论和思考感受,得出“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结论就水到渠成了,从而解决和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朱老师通过这些具体而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历史,生成结论,学习好像在不经意地进行(学生经意的是自己在活动中的乐趣)。这样,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都得到了提升,“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得到强化。这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所说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了”,“我们的学生尤如抛秧成长起来的禾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

生成着智慧和能力”。

四、价值追求:服务学生发展

教师的水平再高,那是教师的。我们教师工作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多么有学识,多么有理想。教师的水平不仅体现在自身对学科知识、能力及学科的理解,更体现在能够将这些理解设计成学生可以足够自主学习、足够自主发展的权利的

活动,关注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可能生活。这也正是朱老师这节课展示给我们的一个突出亮点。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朱老师的这堂历史与社会课也是高效的,因为他是站在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高度设计历史与社会课堂问题和组织课堂学生活动的,让学生在问题和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和

领悟工业文明。

还有课堂上朱老师与学生眼下的学习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图片和材料的展示对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将产生深远影响。如展示“肯德基的‘变异鸡’”的图片之后,学生先是迷惑为什么会这样,待教师解释原因之后,学生又是惊讶怎么会这样;又如比较完“衣、食、住、行和娱乐”之后,教师展示了义乌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的图片,并告诉学生想了解更多“衣、食、住、行和娱乐”方面的实物、技艺,可以选择去图片中的地方,学生马上发出星期六就去的响应;再如展示完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图片后,又提供给学生义

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技艺传人及其照片,告知学生他就是我

们学校教务主任的家属,如果在座的各位学生有想学这门技艺的,可以拜他为师。这些虽然仅仅是几张图片和几句介绍,所用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能通过图片和教师的介绍,在惊讶、笑声、响应声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的震荡,肯定会自觉不自觉地反省自己的生活、学习,在反省中生成生活化、个性化的认知,很有可能内化到实际的思想行动中去,影响了学生后继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一辈子。

整堂课听下来,我没有听到朱老师的一句说教,感觉他很轻松;学生的学习在不经意中进行,享受着活动的乐趣,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在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显现了。这堂课体现了富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课堂创意,朱老师通过引领学生

去感悟历史、帮助学生去生成历史结论、促进学生去思考今后该怎么做,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公民素养,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水融。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的不是掌握这节课,而是受益终生。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堂“散发人文魅力与价值”的历史与社会课呢?我认为基于朱老师自身深厚的学养和教养才能巧妙地整合教材,充分引

入多元的教学资料,才能轻松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乐趣,组织恰当合理的活动,把知识、学问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感应和共鸣,因而成就了历史与社会课的人文

篇11

 

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历来是由高教类课程、初教类课程及教育类课程简单拼凑起来的。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 走上工作岗位后, 要经历 3 ~5 年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教师的工作。为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范化,本文在分析师范化及合格师范生标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后,阐述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的必要性。

 

一、师范化及合格师范生

 

师范化指的是由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成长成一名合格师范生的过程。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哪些素质?美国对教师提出四条要求: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苏联认为未来的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者,是教育者也是教学法专家;国内刘彦(1992)认为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这些素质:正确的思想面貌、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黄启崇(1995)认为合格师范生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通所学的专业,掌握多种不同有效的教学方法;盛建森(2002)认为师范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包括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综上可知,一名合格的初等教育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通常指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首先,角色的特殊性。需要扮演的角色有“家长人身份”“知识的趣味传授者”和“心理老师”等。其次,情感教育的高要求。社会对小学教师有高期望、高要求,但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远比不上中学教师及高校教师。最后,初等教育师范生行为标准的特殊性。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形式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仪表体态、举手投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久远、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未来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角色的特殊性、情感要求的特殊性和个人行为标准的特殊性。

 

三、自主师范化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师范生情况不容乐观。张千红(2005)调查发现师范生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专业精神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育理论课程,同时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康惠(2012)等人调查发现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师德情感、师德课程设置、师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盛建森(2002)等人调查发现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尤其是女生和后进生; 胡来林(2005)通过调查与分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差距发现,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

 

其次,师范化途径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关于师范生的成长,目前的主流趋势都倾向于学校、社会、国家等,忽视了师范生的自主能动性。教育的实现是外在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转化。为了促进师范生的师范化,必须发挥师范生的主体能动性。只有发挥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真正对师范教育产生兴趣并认真学习,真正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事业,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

 

最后,自主师范化途径的研究不足。关于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截至2015年5月10日,在CNKI中进行搜索,仅在极少数的研究中提到相关信息。如康慧(2012)认为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要发挥初等教育师范生主体能动性;刘明芳(2013)提出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本体性知识,加强自我修炼的必要性;董晶晶等人(2012)认为可以让师范生在实习实践中自主反思成长;王艳荣(2011)等人提出以研促学的观点。但这些研究中存在三个明显问题:首先,缺乏操作定义,各种途径更多的是设想,具体操作没有解释清楚;其次,实效度有待验证,如使用率、满意度、实效性等;最后,研究缺乏体系,每个研究都仅是针对某个点进行经验设想。

 

由上可见,亟须调查并分析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以达到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师范化的目的。

 

四、小结

 

师范化指的是由一名普通中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师范生的过程。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初等教育师范生未来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特殊性。而当前我国师范生培养情况不容乐观,师范化途径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师范化途径的研究不足等原因,本文提出亟须调查并分析初等教育师范生自主师范化途径,以达到优化初等教育师范生师范化的目的。

篇12

英语学习由于种种因素给很多学生造成巨大困难,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也造成英语学科的成绩参差不齐。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很多英语学困生,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也成为英语教学科研中的一个重点课题,研究这些学困生的成因并寻求有效的教学应对策略具有深远意义。研究显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研究英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揭示和转化英语学困生会有很大作用。

一、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因素是多重而复杂的。根据已有研究和一线教师的总结,英语学困生的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英语习得的很多研究显示,优秀的英语学习者更经常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单词学习为例,优秀的英语学习者常使用个人生词本策略,用语境法,查词典法,联想法等方法学习外语词汇,而一般学习者更多使用的是单词表法,对照单词表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被证明效果较差。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事倍功半,学习跟不上,逐渐沦为学困生。

2.学习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外语时觉得新鲜有趣,学习较为主动。一段时间后,兴趣便慢慢减弱,学习就不再主动了,该掌握的语句结构,语言项目不能掌握,时间越久,未能掌握的内容累积越多,很可能就沦为学困生了。

3.丧失外语学习信心

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外语学习落后了,即使下决心赶上来,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依然未见太大进步,便丧失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把外语成绩落后归因于自己没有学习外语的天赋,外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很低。他们有可能从此干脆放弃外语。

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与学习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在认知方面,高效能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促进人们在各种情境下任务的完成,提高人们作决定的质量和学业成就,而低效能者的思维方式则是自我妨碍式的;在动机方面,高效能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为自己设计更高的目标,有更强的坚持性,而低效能者则不会对任务有高投入和高努力;在行为选择上,高效能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情境时会积极应对,而低效能的人则会选择逃避;在情绪方面,低效能的人往往抑郁、焦虑、无助,他们对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悲观的想法,而高效能者则往往比较乐观。此外,自我效能不同的个体在遭遇不幸后的心理弹性和恢复力也不一样。因此,自我效能感对个体人性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着个体在人生事业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应用,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即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和有无能力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主观评估,研究显示它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核心变量之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揭示,自我效能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业成就的差异。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而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学习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学生能否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影响对学习的坚持性,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也尤为密切。Schunk 曾指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既影响目标设置过程,又影响学习的自我调节过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他们通常为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就越高,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值得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三、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实际情境中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还有许多的课题亟待研究,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⑴感受成功原则。要设法让学生多产生成功的愉悦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这是最重要的原则。⑵尊重支持原则。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被培养者的智力、情感的支持和个体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⑶异步发展原则。必须关注和高度重视学生个体的个别差异,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个体的不同发展。

针对上面提到的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几点原因,结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原则,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英语学困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成绩。

1.传授并鼓励学生应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

由于英语学困生大都缺乏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师必须在策略上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很多学生即使知道并应用一些有效策略,但由于英语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难于收到立竿见影的快速效果,他们一段时间就不能坚持使用这些策略。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是英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有的学生倾向于视觉学习,有的倾向于听觉学习,有的善于利用心理图像,有的善于应用联想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鼓励他们利用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

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困生对英语学习进行正确分析,肯定其好的方面,对其不好的方面进行正确归因,弱化学生外语学习失败经历的影响,使这次的失败经历不会很大地影响到下次对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将失败更多的归于努力程度、学习策略的不当应用以及运气的欠缺,而不是将失败归因于没有语言学习天赋;将成功更多的归因于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相信自身具备的英语学习能力并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利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持之以恒。

3.为学困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篇13

关键词 能力建设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1加强侦查监督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与内涵

1.1加强侦查监督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侦查监督部门是检察机关主要业务部门之一,处于检察机关打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侦查监督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刑事政策和法律能否统一正确实施,直接关系到刑事司法制度的公信力和检察工作发展全局,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目前,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新刑诉法的实施,许多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出现,侦查监督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而侦查监督队伍在执法观念、知识储备、办案水平、工作作风以及力量配置、执法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了侦查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侦查监督能力建设,把侦查监督业务、队伍和保障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2侦查监督能力建设的内涵

具体而言,根据最高检关于加强侦查监督能力建设的决定(高检发〔2012〕7号),提高侦查监督能力应加强七个方面的岗位技能:一是提高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能力;二是提高法律政策适用能力;三是提高监督纠正违法能力;四是提高文书制作和案件汇报能力;五是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六是提高释法说理、化解矛盾和群众工作能力。七是提高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2目前我市侦查监督队伍能力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2.1侦查监督业务与人员数量、素质的结构性矛盾

近些年来,我国刑事案件总数居高不下,审查逮捕案件呈上升趋势,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工作量也不断加大,但侦查监督部门人员年均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年人均办案量的增长速度,有的基层院侦查监督部门年人均办案量达百余件。同时,侦查监督部门还承担着综治维稳、打黑除恶、扫黄打非、禁毒禁赌、保护知识产权等30多项专项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推进以及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侦查监督职能不断拓展,任务不断增加,基层院的侦查监督部门案多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

2.2新任务新要求与传统工作理念、方式的矛盾

深化司法改革丰富了侦查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对侦查监督工作理念与方式转型提出要求。如, 要求检察工作由传统的重打击轻保护、重配合轻监督、重办案轻服务向打击与保护并重、配合与监督并重、办案与服务并重转化,审查逮捕由简单的“办手续”向司法审查转变,证据审查的重心由真实性向真实性与合法性并重转变,办案工作由单纯的依法处理向依法处理与风险评估、释法说理、化解矛盾同步进行转变,等等。同时,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也对侦查监督人员化解矛盾纠纷、推进管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应对引导舆情等提出新任务。这些,对侦查监督人员的证据审查能力、案件分析能力、依法决断能力、纠正违法能力、释法说理能力以及服务大局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工作理念与方式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适应这种转型要求的工作能力也不可能短时间提高。

2.3侦查监督骨干力量流动频繁与专家型、专门型人才需求的矛盾

人员相对稳定是保证工作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侦查监督业务面广线长,法律性、政策性、敏感性较强,工作经验需要长期积累,因而需要一支专业、稳定的侦查监督队伍。目前,侦查监督部门力量不足、业务骨干流动频繁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基层院侦查监督部门人员普遍紧张,业务骨干更是欠缺。

3加强侦查监督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3.1完善工作机制和办案制度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促进侦查监督人员提高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结合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审查逮捕、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各环节的制度规范,用制度来推动侦查监督能力的提高。

3.2健全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制度

要树立“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业务培训理念,制定培训长期规划,推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广泛利用各类培训平台不断扩大受训面,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一线办案人员的轮训。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根据侦查监督工作特点和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创新岗位练兵的内容和形式。

3.3加大骨干人才培养、激励、使用力度

要努力培养若干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深厚法学理论功底、丰富实际办案经验,在侦查监督系统内外有较高声望、较大影响的专家型侦查监督人才,以及一批擅长办理职务犯罪、有组织犯罪、金融证券犯罪、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涉众型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案件的专门型侦查监督人才,并发挥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优势,在所辖系统内统一调配使用,充分发挥其在办理大案要案、疑难复杂案件和研究重大业务问题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坚持建设好侦查监督人才库,完善侦查监督人才管理、宣传、激励、提拔使用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学习人才、争作人才的良好氛围。

3.4加强侦查监督理论研究与调研工作

倡导和鼓励侦查监督人员开展理论研究与调研,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重点加强对侦查监督基本理论、工作规律和当前实践与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侦查监督制度,并采取多种形式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实践的智力支持。

篇14

工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期间,学生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角色和学习情境的转换让学生直接接触鲜活的现实,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企业人特有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不断冲击和重塑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知,真实的职业情境和职业训练不断激励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经验、领悟职业智慧。另外,工学结合也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而优秀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宗旨和目标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目标净化环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社会舆论要求还是企业的具体实践来看,企业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多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利润,不再仅是对税收、GDP的数字上的贡献,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社会影响已成为企业新的价值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中,与社会外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适应,主动建立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社会理想的践行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例如,皇明集团,一个年轻的民营企业,“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太阳能,专注于太阳能,在太阳能应用、绿色能源科普、中国能源环境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引领太阳能行业进入全新发展的时代。皇明人都是“精神贵族”,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怀着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写中国能源历史、产业报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类幸福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皇明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不断为社会创造并输出价值:寻求企业与社会、同业、自然和谐相处,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取福利、为社会贡献财富、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国家增添光彩”作为企业和谐发展观念;与竞争对手一起“种西瓜”,将科学、发展、可持续的竞争观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中,维护太阳能事业的整体发展,做行业的守护神;皇明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视员工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彼此配合,共同撑起企业发展的天;皇明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为贫困学校、弱势群体、西沙驻军、海岛部队捐款捐物;企业家黄鸣开通博客,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思考与社会沟通,为改变国人的观念而努力,尤其是对激进的年轻人,黄鸣愿意“顶着口水前进”,以微言大义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皇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改变了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为企业赢得了尊重,也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模拟样本。在职业成长的初始阶段,部分高职生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期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与企业主导价值观必然发生冲突,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对金钱、地位、名誉、快乐的理解与追求,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与路径,将兴趣特长的发挥和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融入社会利益的实现中,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二、企业优良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