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形成范文

茶文化的形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文化的形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文化的形成

篇1

关键词:赣南;采茶舞;茶文化

0引言

赣南地区,人杰地灵,从古至今,这里的居民都朴素而辛劳的生活着,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和文化。千百年过去了,赣南地区采茶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成为能够代表赣南地区的奠定文化形式。赣南采茶舞依托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舞蹈和音乐的形式,更加生动、更具特色的展现赣南地区的茶文化,赣州地区的采茶舞蹈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表演与创作将本族的人文精神、性格特征、情绪变化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他是赣南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使地方戏剧的发展得到了滋润;通过采茶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表演内容,为客家文化、风土人情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1赣南采茶舞的起源

赣南是采茶舞蹈形成的最早地点,在这里居住的人以采茶为生。常年从事采茶工作,因此将主要的时间都花费在种茶、经营茶园以及采茶的事情上。为了缓解采茶时的疲劳,也为了让采茶工作变得更有乐趣,她们在采茶时经常一边唱歌一边采茶,所以逐渐形成了采茶舞,而在采茶时所演唱的歌曲,则被称为采茶歌。赣南采茶歌与采茶舞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为了增强歌舞结合的观赏性,也为了增加舞蹈表演的形式与风格,当地采茶舞的风格逐步完善,并根据地域区分为不同流派,这些流派的主要特征是:表演轻快、诙谐幽默、喜剧性强,也正是由于表演风格的不同,才让采茶舞能够更好的被现代人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采茶工作变得更加快乐。为留住在采茶时所哼唱的小调,茶农开始了最初的歌曲记载,并以哼唱的方式传承。在赣南地区,为了迎接远方到来的茶客,也为了展示对这些客人的友好,当地人首先会泡上最好的茶,以示热情。然后,会为这些茶客表演自编自导的舞蹈,由于表演形式的特别,因此,茶客会更感兴趣,并由衷的表示感谢。采茶舞的表演过程经过改编以后,具有一定的表演含义,每位人物个性鲜明,在特定的情节中表演着不同的角色,精湛的演技也让人物更加鲜活。表演时有的负责炒茶,有的负责送茶,而这也是比较经典的桥段《送哥卖茶》的内容。还有一种是当地人十分喜欢的事物“采茶灯”,这也是采茶舞的表演雏形。赣南彩灯还有很多内容,有的表现了茶农辛苦的劳作过程、有的记录了茶农在工作时的快乐,虽然记录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却十分具有地方特色。采茶歌也有多种演唱形式,经过当地人改变以后,形成了另一种表演风格“采茶戏”。采茶戏有许多经典桥段,比如《挖笋》、《补皮鞋》、《捡田螺》等等。这些经典曲目结合采茶舞的表演形式,既是对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记录,又能让多种唱腔和民族风味的演唱形式得以推广,让更多人了解采茶舞的文化内容,因此更受广大人群的喜爱。

2赣南采茶舞与茶道和茶艺的发展

中国人种茶、饮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印象的加深,逐渐形成了茶文化。茶文化既是我国古代人民精神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物质文化的象征,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融合,才能让现代的茶文化变得更加完整。随着国人饮茶习惯的养成,茶道和茶艺随之产生。具有良好茶道思想的人在饮茶时,会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层面的想法,也是多数饮茶者无法企及的。进行茶艺表演,可以让茶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茶艺表演的整个过程更具有观赏性,被现代社会上流人群所推崇,成为了文人墨客体现个人高尚情操的一种方式。茶艺表演具有一定的美感,整个表演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茶文化的核心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而在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也成了值得学习的经典。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对于现代人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促使其了解古人的想法与观点,这也是茶文化被现代人所推崇的主要原因。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赣南采茶舞蹈形成有直接关系。由于采茶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性和表演性特点,所以在表演之前,表演者应对茶文化的内容有所了解,既追求表演形式的完美,又要保证表演内容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可以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各种元素共同叠加,成就了赣南采茶舞蹈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特点。

3赣南采茶文化中的茶歌和灯彩艺术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多种优秀文化集中体现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和传承价值。由于茶文化中含有多种艺术形式,因此可以将茶文化用于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并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正是茶文化内容的特殊性,才能将茶文化应用于教育领域,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赣南民族的灯彩也十分流行,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会开办各类灯彩活动,纷繁多样的灯彩,既代表了祥和,也代表了家丁兴旺,富有浓郁的吉祥意义。灯彩有多种形式,比如龙灯、狮灯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不变的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这也是历代子孙时刻尊崇的有道理的遗训,灯彩也受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文化得以传承的工具。从现有的调查分析来看,茶歌的形成与诗歌有直接关系。茶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被世人传唱的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同被传承,这也是茶文化被现代人所推崇的主要原因。古人有饮茶的习惯,还有许多文人骚客喜欢自己种茶,在远方好友到来时,为其亲手沏上最好的茶水用于款待,并以茶为主题,吟诗对话,其乐无穷。茶农为缓解采茶时的疲劳,也为了让采茶的过程更加有趣,缓解采茶时的寂寞之感,通过演唱茶歌的方式,让采茶的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心人将这些歌曲做了记录,因此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保留。有些茶歌的最初原型是歌谣,歌谣的内容都是夸赞茶的美感,让饮茶文化流传得更广。多数茶歌是茶农自行创作的,因此可以更好的体现原始演唱风格,并从最初的清唱演变为现在的歌曲,让配上乐器以后的演唱形式更具有吸引力。

4茶舞和茶戏促进了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

采茶舞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后,已趋于成熟,其舞蹈演奏形式和演奏风格等内容也得以统一。茶舞是当地人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在与茶歌融合以后,其舞蹈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采茶舞的形成。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所以有更多时间去完善采茶舞的内容和形式,并保证这种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现代人处于节奏较快的时代,并没有闲暇时间去饮茶,也没有时间去享受来自生活的快乐,因此,很难体会来自茶农的那种特殊的娱乐感受。采茶舞的出现,改变了其原有的枯燥生活方式,赣南地区的人们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会自行编排各种舞蹈,确保业余时间更加充实。茶戏的出现与采茶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当地人为了将舞蹈与灯彩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也为了让表演的内容更为充实,因此,会在表演的过程中添加一些管弦乐器,让有节奏的声音促使表演的内容更加完整,而这些体系的综合,恰恰促使了茶戏的诞生。在茶歌与灯彩艺术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采茶舞。由于赣南地区的采茶舞最为原始,因此,其它采茶舞即使处于不同的地域,但总体的舞蹈形式却十分相似。采茶舞自被人们发现至今,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我国许多省市都争相学习采茶舞,并深深的被这种特殊风格的舞蹈形式所吸引。由于采茶舞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高雅文化,并可以进一步体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所以人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同步学习了茶文化的内容,这也进一步增添了学习采茶舞的意义。虽然多数采茶舞的动作都较为单一,并且整套舞蹈也不过十余个动作,但人们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对这种简单的动作充满兴趣,认真的梳妆、打扮然后出门,整个过程极其认真。赣南采茶舞的发展,展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而随着与现代舞的结合,其舞蹈动作也变得更为丰富。有些舞蹈动作是模仿动物、而有些动作则带有一定的喜感。为进一步区分不同采茶舞的样式和风格,也为了让采茶舞更具吸引力,每位舞蹈者都会因演奏环境和气氛的不同,换取多套服装,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演者需要做到体态优美,并可以按照事先制定的舞蹈动作认真完成整个舞蹈过程。谦虚的态度以及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是学习采茶舞的基础,为了将这种特殊的文化进行传承,适当的融入茶文化,可以进一步提升采茶舞的文化价值,让融入茶文化以后的采茶舞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提升采茶舞的传承意义。

5结语

研究赣南地区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赣南地区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采茶舞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形式,在赣南地区,采茶舞是当地居民的最主要娱乐形式,也是当地文化艺术的主要类型,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茶文化日渐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更好的研究、发扬和传承采茶舞,这不仅仅是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需求,也是实现中国民族文化完整性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赣南采茶舞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文化部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能够为采茶舞的传承创新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卢忠华.茶文化与信阳茶歌的艺术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85-386.

[2]巴玥.茶文化对提升茶产地景观品质的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7(3):273-274.

[3]刘达,岳艳峰,李锲.英国文学艺术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32-333.

[4]王宏燕.茶的多维意义及中西茶文化比较分析[J].福建茶叶,2016(4):320-321.

篇2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不仅从物质角度还是精神角度,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在上海第二届茶文化研讨会上提出: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其传承与弘扬已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了茶文化的相关课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责,也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笔者从事旅游管理的教学,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专门系统学习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艺培训,深感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无论从其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看还是从其教学方式来看,笔者都认为在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响应当今高等教育的主题――素质教育。但是,据了解,现在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针对茶叶茶学专业、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几个为数很少的专业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师资的农业大学把茶文化课开设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目前这种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现状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作用及其微小,笔者认为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历史记载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茶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十分丰富广泛,包含了有关茶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礼仪、专著、诗歌、绘画等,还有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按照文化层次的划分,中华茶文化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中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如茶树的种植栽培,茶叶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产使用等可以直观感受的茶文化内容;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历史上的茶税、贡茶等茶政内容;行为文化主要指人们在茶事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茶事活动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如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生发的审美联想,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的茶诗、茶音乐、茶戏曲等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论高度即我们常说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应该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设置丰富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应该只是开设跟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应该考虑培养学生的多样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再次强调了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笔者也在去年开设了《茶文化》课程,在钻研和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内容之丰富以及茶道的修养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十教育精神

进入21世纪,随着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对日韩文化、欧美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没那么热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今年2月在此基础上再次发文,对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举行各种系列活动等。而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华,对茶文化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开设茶文化课程,既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贯彻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课的开设,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较为功利化,过分地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谋生手段。其实,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人,而是培养“全人”,这种”全人”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目的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各方面来实现。

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广博,学科体系上强调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而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影响力。通过对茶的起源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艺侧重于泡茶和饮茶的技艺。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各种茶类的冲泡程序、技巧、礼仪(尤其是寓意礼凤凰三点头、回旋礼等)、茶具的选择、品茶的方法等,这些技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茶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茶艺的学习还涉及到较多的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期在习茶氛围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态,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悟性。对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或学生需要,把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其他的课程中,比如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为茶文化的传承创造机会和条件。

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由于学生对茶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可以用启发探索式结合传统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现相关知识,并对茶叶、茶具、茶艺等知识可以通过实物、实操,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与掌握。相比其他理论课程的枯燥,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很灵活的,内容也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团或协会,由专业教师指导,精心组织一些跟茶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茶艺表演、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道讨论会、茶与人生,甚至可以组织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价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地传承下去。

篇3

根据组织上的要求,我集中时间,到城市口几个工作部门和市城区一些地方,做了一段调查。我感到,随着城市持续扩容提质,规模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丰富,城市工作也显得越来越复杂,各方面所反映的问题日渐增多。我们的城市工作应当摆脱小农经济的惯性影响,超越细枝末节的医头医脚,对一些事关大的格局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做一些宏观和理性的思考与把握。此次调查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中,市城区行政区划的矛盾较为突出和带有根本性,研究解决起来也最不容易。

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的三个方案

方案一 缩小鼎城区辖区,新辖区以武陵镇为中心,连带斗姆湖、石门桥及周边几个乡镇;鼎城区原辖大部分乡镇分别划归周边区县,灌溪、白鹤山等江北周边乡镇划归武陵区。此方案调整主旨是将武陵镇转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辖城区,而不再是一个实为“农业大县”的城关镇,以实现一江两岸,同一体制、同等待遇和同步发展。调整难点是,鼎城区改变区县隶属关系的乡镇中,干部群众心理调试的不确定性与实际融合问题。方案的优越性在于,涉及调整的区乡(镇)机构变动很小,相当部分乡镇归并邻县,也暗合将来“扩县缩省”的取向。

方案二 第一方案基本不变,在其基础上增设德山区。德山区以德山开发区为中心,辖德山、石门桥、康家吉等,形成一市三区的格局。此方案的优势是,一市三区的行政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城三区发展规划及一城三片的城市自然组团形态高度吻合,是最有利于三地相对独立、竞相发展的,也是最符合城市长远区划走向的,是一步到位的方案。其缺陷是新增一个建制县级机构,报批工作浩繁。

方案三 以沅江为界,武陵、鼎城二区划江而治。德山划归鼎城区,鼎城区江南部分亦剥离部分乡镇,归并到邻近县,江北部分归并到武陵区及邻近县(市)。此方案优点是,鼎城区在城区的辖地扩大,实力增强,减少了乡村拖累,有利于形成南北两岸比翼齐飞的发展势头。新的矛盾主要是德山开发区降级管辖不利,同时影响了**难得的一城三片组团发展格局。

以上三套方案,共通之处是把武陵镇及其周边地域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市城区,不同之处在于德山的抉择:一是维持现状,二是独立成区,三是充实江南城区实力。综合来看,德山独立成区的第二方案最为理想,以武陵镇为鼎城区主要区域的第一方案最为便捷,以德山充实江南城区实力的第三方案影响最为复杂。如果决心实施调整,我倾向于保证第一方案,力争第二方案。调整市城区行政区划的缘由

缘由之一 江南城区日见边缘化,与“一江两岸,共同繁荣”渐行渐远。早在XX年底,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江南江北,共同繁荣”的重大决策,后又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在城市创建的压力下,我们甚至跳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约束,给江南城区实施了特殊的管理和一定的投入。但时至目前,“共同繁荣”仍然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12.21”火灾后我辗转桥南,更加重了这种印象。江南无论道路、绿化、排水、市政等基础建设和城市形象、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相差甚远,鼎城区有同志讲大致相差一到两个五年计划。江南城区的边缘化趋势也在继续。鼎城区有关负责同志初步框算,江南城区在江北城区购房的约有5000户,全区七成左右的科局乡镇干部已在江北购房。武陵镇约有三四成的餐宿接待和娱乐休闲活动被吸附到了江北。调查中大都认为:城区行政区划的不尽科学与相应的财政体制,是江南江北发展难以均衡的制度性障碍。作为城市一个区的鼎城区实质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县,而一个财政捉襟见肘的农业大县的城关镇,又怎么可能与年城建资金数以亿计的江北城区齐头并进哩!有同志讲,可越过行政层级管辖,市里直接投资建设武陵镇。实践证明其决策压力和行政关系的协调成本、资金使用的管理成本都不小。可谓“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行而趔趄”。

缘由之二 武陵、鼎城、德山、柳叶湖四区之间的掣肘日渐剧烈,反映了界限设置的变动需求和空间缓冲的客观要求。此次调查中,各区之间由于区划限制而产生矛盾且难以协调的反映甚为集中。比如柳叶湖的保护和发展,如果不把鼎城区的花山、占天湖和白鹤山等区域纳入,其生态空间则会大打折扣。柳叶湖的一位负责人对这些地方时或出现的挖山建房现象,更是抱憾遥望,心痛不已。德山开发区的负责人谈到德山的管理,反映了与武陵区街居机构的协调成本,同时,对开发区的发展也提出了朝鼎城区石门桥扩大地域的要求。江北城区的垃圾处理场、公墓区及火葬场和江北城区防洪圈的完善等许多工程项目都要在鼎城区白鹤山乡境内建设。市建设部门反映,他们在道路建设、管网配置、供水供气等方面常常受制于各自区划的束缚,总是放不开手脚,冲不出“围城”。

缘由之三 鼎城区名不副实,城郊比例失调。鼎城区作为市辖区,实际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县。从城市布局角度看,也可视为城市郊区。但这个郊区显然太大了。目前,市城区人口60万,鼎城区人口剔除武陵镇还有约80万;市城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鼎城区面积约XX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处于一个诺大郊区的包围之中,比例悬殊过大,在全国来看也不多见。城区,无论是现在,抑或《城市总体规划》中近百万人、用地八九十平方公里的将来,还是未来人口超百万的更远规划,都消受不了两千平方公里的郊区。这样的郊区,实际上就只能是长期遥望城市,而与城市无缘的纯粹农业区域。它既遏制了武陵区乃至市中心城区对外的辐射功能,亦减弱了其吸纳功能。

缘由之四 鼎城区区域经济未能充分享受城区经济的赐予,又失去了农业经济的转移实惠,行政运行比较艰难。鼎城区的同志介绍,鼎城区县改区后,并未享受到与武陵区一样的事权、财权划分的好处。以城建投资体制为例,鼎城区就没有纳入市城区统筹。这些年来,鼎城区通过非体制渠道做工作,共争取城建投入8000万元,修一条路也不够。本有市城区之地利的江南城区,非但不能借势发展,反而与一般县的城关镇也相形见绌——除了桥头一圈人头攒动的市场外。大量由城区管理要求和利益趋使的行政行为,又使鼎城区业已存在的经济要素、城市资源和近郊经济增长点,向江北城区转移、集中和划归。如居民消费转移,公交线路经营权、出租车经营权等城市资产的集中,再有柳叶湖、南坪岗、河伏等新兴城区的接连失去,建于南坪岗的火车站市场群,对桥南形成了市场分割甚至恶性竞争。此外,据鼎城区政府一位负责人比照邻近农业大县框算,这些年,因县改区而损失的上级对农业水利等农业生产和农村公用事业的项目投资,每年以千万计。设置在鼎城境内的五六座过桥过路收费站,也增加了全区行政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

缘由之五 调整城区现行行政区划是市委市政府曾多年努力未果的历史任务。

勾勒**撤地建市以来的轨迹,即可明了这段历史。

——1987年10月,原**地委行署拟定撤地建市初始方案:设鼎城区(包括现在的武陵区和武陵镇及周边乡镇)、德山区和津市区。此方案因牵涉增设德山一个县级区划,民政部告之尚需请示xx领导,等待批复。

——1988年1月,xx批准现行方案。当时,由于原地市之间竞争活动加剧,地委行署指示,满足条件,“抓紧时间,改了再说”。于是,后来拟定的现行方案得到xx批复。值得注意的是,当时xx批复的武陵区范围就包括了武陵镇及其石门桥、斗姆湖、康家吉等四镇五乡;鼎城区辖其余36个乡镇,区政府驻地不变。后来,由省地协调,但未全部实施。

——1988年3月-1991年12月,市政府要求重新调整区划未果。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市政府先后七次向省政府、民政厅和国家民政部行文请示或专门汇报,要求调整现行城区区划。其方案是:恢复**县,武陵区、鼎城区以沅水为界划分行政区域。其方案要点是恢复**县,特别是德山划归鼎城区,江北乡镇划归武陵区。1989年3月21日,民政部批复称:经xx同意,鉴于**市的行政区划变更时间不长,近期内不宜再作新的变动。重新调整区划的努力至此告一段落。

当时,撤地建市刚刚完成,就要求重新调整区划的背景原因是:由于撤地建市过程中的急于求成,“致使在城市设区与**县建制这一关键环节上出现了失误”(引自《常政报〈1993〉25号》文),一市两区实际上还是过去的一小市及一大县,体制和发展中的矛盾出现。一方面,市城区一区独大,市区合一,职能重合,市区间的矛盾让市委、市政府头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原**县干部群众,对始建于汉高祖5年、承载21XX年多年历史的**县一朝消失,一片哗然,抱憾不已,也对在全国颇负盛名的农产品基地县的形象和地位感到忧虑。于是,纷纷~,反响强烈。

——1993年6月,市政府行文省政府,再次提出调整区划,仍然未果。此次方案为:增设德山区,辖武陵镇、德山、石门桥、斗姆湖、康家吉;恢复**县,政府驻地不变;扩大武陵区。此次动议之后,市城区行政区划的大局调整问题,终因屡屡受挫,而无人再提。

光阴荏苒,这一搁置就是12年,从撤地建市起算,已长达17年。**再次调整行政区划的时空环境,又要重新认知与把握了:古老的**县终于无情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历史的缠绵情感在现实的政治力量面前终归是柔弱无力的——鼎城区的概念却已渐入人心。由此,恢复**县的情结,在调整区划中已不足虑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和城市质量的迅速提升,如何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界定区划,如何实现共同繁荣、统筹发展,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却大大凸现出来了。再按照行政区划管理层的经验说法,一项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运行XX年以上,其利弊得失通常就看得比较清楚了,这也就有了再次调整的可能性。于是,这项历史任务也就摆到了我们面前。

结束的话

行政区划,国之大政。行政区划是国家结构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中央政府行使全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路径。调整行政区域,为行政大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历代为政者力求稳定,但现实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变迁与发展,又不断地对行政区划提出变动的要求。行政区划的历史也就成为了一部相对稳定和绝对变动相统一的辩证前行历史。

篇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目前继承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1.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妄自菲薄。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3.教学改革措施滞后。”南岳名胜楹联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方面有其特殊作用,为了全面调查南岳名胜楹联文化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以便论证在高职院校系统开展教学的可行性。2017年4月3日至5月12日,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南岳名胜楹联文化课程教学的可行性调查分析。现将调查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抽取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卫类、农林类、设计类三大专业类型一、二、三年级共450人,颖揪哂薪虾玫拇表性和科学性。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以及被调查学生专业情况。

2.学生对课程的感知程度及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仅6.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南岳名胜楹联文化活动很了解,85.2%的学生情况为一般了解。故在校园内开展南岳名胜楹联文化活动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具有较大吸引力;79.6%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不够重视楹联文化活动,学校缺乏文化氛围,故学校应加大此方面的重视,积极营造活动氛围;95.5%的学生认为南岳名胜楹联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人文素质、强化职业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8.5%的学生觉得学校开设南岳名胜楹联文化课程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72.9%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故学生有较大的学习楹联文化的积极性。

3.学生对课程教学相关要素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95.8%的学生认为应以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公开课的形式开展教学;97.8%的学生认为上课形式设置应采用理论与南岳文化相结合、学生分享、交流上课心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78.7%的学生认为宜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每周课时控制在2-4节。

4.学生对开课及教师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83.9%的学生认为在大一开设该课程较好,88.4%的学生认为应开设10周时间,84.8%的学生希望任课老师能够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发现、创作。

“时至今日,中华楹联文化融入现代高职教育还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尤其是通过楹联文化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尚待有效解决。”综合调查结果,得出结论为:在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南岳名胜楹联文化课程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篇5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调查;思考

Abstract :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strengthening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s to meet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needs, guarantee the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in w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perfect system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talents team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commonweal undertaking; surve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让城乡居民享受文化的强力滋润、提升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以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有力的组织领导、更加务实的政策措施去推动。近年来,宣城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相比,与城乡居民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依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

一、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宣城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所有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并全部投入使用;建成800多家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覆盖全市789个行政村,提前一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每个农家书屋都配置了1500余册图书,100多种张电子音像制品,30多种报刊供农民朋友免费阅读;20户以上自然村通过卫星接收、有线电视联网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②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加强

我市共有8个图书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个文化馆(含市级1个,县级7个),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据统计从2011年6月28日免费开放至11月底,我市所有图书馆免费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54.1小时,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平均为每周44.5小时;接待人次从85295人激增到459608人,是免费开放前的5倍;流通图书量从12.6万册增加到25.8万册,数量翻了一番;新办图书证8605个,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各级文化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包括下基层演出、书画培训、音舞培训、非遗展览、艺术画廊、数字放映、戏曲联谊、计算机应用培训等。2011年举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112次、公益性展览展示52次、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75个和成立馆办文艺团队28个。③

(三)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宣城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龙船、舞狮、高跷、龙灯、放荷灯、旱船等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据统计,现有各类群众业余文化队伍160多支,每年为群众演出达1000余场(次)。宣州区近年来连续举办 “五月五、庆端午龙舟赛”;④宁国市畲乡的三月三歌会;绩溪的民俗展演、元宵民俗文化巡游、农民欢乐腰鼓大赛;泾县连续举办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周,灯谜、灯展、焰火晚会、民俗表演、书画展、花卉展、广场舞展演、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带动了乡风文明。

(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宣城市各级政府共投入农村文化工程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筹措公益性文化机构活动经费。宣城市级文化馆活动经费30万元、图书馆购书经费30万元、博物馆经费20万元已全部纳入财政预算。⑤2011年郎溪县“农家书屋”工程在上级资金尚未全部下达的情况,县财政主动作为,采取先行垫付的办法,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建设任务。宁国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年2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基层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按照全市户籍人口人均1元标准安排基层文化建设扶持奖励经费,市财政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⑥

(五)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得到加强

近年来,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市各类“非遗”项目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先后有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30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培育了4名国家级、32名省级、46个市级“非遗”传承人。市财政大幅度增加文物维修保护经费的常年预算,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2011年全市重大文化活动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拍摄了《洋船屋》、《春风化雨》、《天下第一墨》等影视作品,开展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⑦

二、宣城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应看到,其与老百姓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篇6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53-03

现代糖尿病综合治疗包括: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五项内容,通过健康教育让糖尿病患者掌握必要的糖尿病知识已成为糖尿病护理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加强整体护理内涵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科自从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以来,一直把它作为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贯穿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患者保持平稳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但糖尿病患者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糖尿病的危害性的认识深浅不一,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执行程度也各有不同。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出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电话问卷随访,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糖尿病住院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40~70岁,其中小学、初中文凭65例,大专本科文凭35例,1型糖尿病13例,2型糖尿病87例,其中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8例,糖尿病足1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3例。患者均血糖控制后出院,住院8~15d,平均10.7d。

1.2 方法患者出院1年后,不定期随访出院患者,调查表具体内容见表1,调查方式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由调查者向患者讲明调查目的,由患者填写后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小学、初中文凭的患者与大专、本科文凭的患者相比,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出院后表现出不同的依从性,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依从性明显比文化程度高的患者要低,血糖控制不平稳,并有较高的再入院率(P

3 讨论

篇7

[关键词]798艺术区;旅游吸引物;文化旅游;中外游客;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57-06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东北方向的朝阳区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718联合厂的电子工业厂区所在地。该联合厂由798等数个工厂组成,建于1951年。1989年,工厂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工人大批下岗,各厂均出租部分闲置厂房以渡难关。

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的隋建国教授租用了798工厂空置厂房作为雕塑车间。这一举动后来被认为是798艺术区发展的伊始。此后,陆续有一些艺术家进驻。

2002年,中外艺术家进入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段。他们在此创建自己的艺术工作室,推动了798艺术区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形成。2003年798艺术区举办了以“再造798”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规模空前,从此,798艺术区声名鹊起。2003年年底,土地所有者七星集团开始在798艺术区周边展开拆迁行动,希望把土地卖给地产商,以解决企业自身下岗、退休工人的安置问题。2004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朝阳区委、区政府,市区两级的人大、政协,以及规划等部门陆续到798参观、视察、调研,而后决定保留798艺术区。

2003年以后,到798艺术区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对到北京的中外游客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日益成为了北京市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北京被美国《新闻周刊》入选为“世界上最有风格的12个首都”之一,而798艺术区的存在和发展是入选的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夫人纳黛特・希拉克参观798艺术区之后,把这里称为中国正在苏醒的标志;2006年,798艺术区被国家正式评为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2007年,798艺术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根据有关报道,美国CNN最新调查显示,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外国人到北京的第二目的地,在此之前,798艺术区已经被外国旅游者列为仅次于长城、故宫的第三个必须前往的景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考察2008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时,也慕名专程前往798参观。现在,通过官方渠道要求在2008年安排参观798的奥运代表团就有30多个。2007年5月1日,世界著名的西班牙富拉剧团在798艺术区举行实验戏剧《帝国》的全球首演。

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废弃工厂区,在没有经过旅游开发规划部门预先设计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了外国旅游者的热门景点,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笔者基于这一现象,对798艺术区进行了相关的考察。这一考察集中在对到访798地区的中外游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市场中需求者的动机和偏好的了解,来考察798艺术区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所在。我们希望以此来探究这一地区是如何成为目前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的,很显然,它所成功的一般特征,应该对国内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我们在考察798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意义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问卷设计阶段,笔者除实地调研考察,从各种途径搜集与访问者需求动机及偏好相关的信息外,还特别参考了2005年9月北京市旅游局撰写的《“798艺术区”调研报告》中与访问者需求动机与偏好之相关题项。

正式调查发放的《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主体,共涉及了16道与访问者需求动机及偏好相关的问题;第二部分为个人信息,共计6道题。

正式调查采用以实地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2007年3月底至4月初,调研小组针对798艺术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具有不同消费能力的中外访问者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80.55%;其中,针对中国访问者发放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为80.00%;针对外国访问者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率为81.33%。通过推断798艺术区中外访问者所占比例的置信区间得出: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中外访问者样本所占比例的允许误差为8.04%,即798艺术区的中国访问者占49.89%-65.97%,外国访问者占50.11%-34.03%(推断过程见附录)。

关于798艺术区访问者需求动机与偏好的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被访问者总体中,19.31%为艺术工作者,34.48%为艺术爱好者,46.21%为一般访问者。其中,在中国访问者中,48.81%为一般访问者,27.38%为艺术爱好者,23.81%为艺术工作者;在国外访问者中,42.62%为一般访问者,44.26%为艺术爱好者,13.12%为艺术工作者。

三、对中外游客的基本分析

1、关于中外游客到访798的动机与偏好

在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到访798艺术区的目的、对798艺术形式的偏好和看中哪些798艺术区的特质等几个选项,来主要考察中外游客的动机与偏好的情况。由于这部分我们使用了多项选择,因此,我们主要用一般的比例分析方法来说明中外访问者被调查的情况。

中外游客到访798艺术区的目的参见表2。

在表2中,中国访问者和外国访问者访问798艺术区的目的基本一致,均为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沟通以及购买艺术品等。

然而进一步的细分和归纳汇总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外艺术工作者都以观摩学习和交流沟通为最主要的访问目的,但他们各有偏重,外国艺术工作者注重观摩学习,中国艺术工作者更注重交流沟通。在一般访问者中,中国访问者主要体现为一般性的观赏,其他比例均较低,而外国一般访问者在各种选项中的比例则相对平均,可见,外国访问者不仅仅注重一般性的观赏,他们更热衷于各种体验活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各类别访问者的购买艺术品比例均高于中国访问者。

当进一步探究中外访问者对798艺术形式的偏好时,我们发现,798艺术区的设计对中外访问者最具有吸引力(51.03%),其次分别是绘画(41.38%)、雕塑(34,48%)、摄影(28.28%)、行为艺术 (22.07%)、其他(15.86)。在中外访问者的对比中,除了对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的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图1)。

由此可见,无论中国访问者,还是外国访问者,在对798艺术区艺术表现形式的认同感上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798艺术区的哪些特质为中外访问者所看中呢?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外访问者所看重798艺术区的特质依次为:文化氛围(70.34%)、艺术价值(52.41%)、建筑风格(34.48%)、商业开发价值(17.93%)、历史价值(14.48%)、知名程度(11.03%),以及地理位置(5.52%),且中外访问者没有明显差别。

综上所述,吸引中外访问者的主要特征是798艺术区的文化艺术体验与感受。

2、关于中外游客对798信息的获取途径

我们的调查显示,亲朋好友是中外访问者公认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途径;旅游中介组织(包括旅行社)则极少成为中外访问者获取798艺术区相关信息的来源途径;中国访问者较多从电视广播这一途径获取798艺术区的信息,而外国访问者较多通过报刊杂志获取相关信息(表3)。

通过中外访问者对798艺术区信息的获取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798艺术区作为旅游吸引物是在不为旅游经销商所知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到访的游客属于散客旅游群体。

3、关于中外游客在798的逗留时间与消费

我们利用交叉量表的分析方法,对中外访问者在798艺术区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支出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结论是:中外访问者在798艺术区停留时间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2-5小时,相比之下,艺术工作者比一般访问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平均停留时间稍长一些。对于798艺术区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的自发形成的文化艺术区来说,这已足能证明798艺术区的吸引力及其未来发展潜力。而在消费支出方面,中国访问者在798艺术区的消费支出以0-300元居多,平均花费760.60元;外国访问者的消费支出以100-300元居多,平均花费844.03元。可见,798艺术区的访问者具有消费能力强的特点,外国访问者比中国访问者的平均消费能力略强一些。我们曾经在2004年对北京市高端休闲旅游市场研究时,对高端旅游市场的平均花费作过定义,即一个游客每人每天平均花费在500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者,可以被认定为高端休闲旅游消费人群。而这里我们对照着这个定义,访问798艺术区的中外游客在平均半天的逗留时间里,每人的平均花费均超过了这一水平。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能够提供游客充分自由体验的旅游景点,往往是游客的消费支出更高。

4、关于中外游客对798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我们采用了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的分析方法。

为了准确地了解中国访问者与外国访问者对798艺术区的总体满意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首先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均值的t检验,结果分析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说明了中国访问者和外国访问者对798艺术区的总体满意度的均值分别为3.55和3.62,二者样本均值存在着差距。

表5列出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F=0.586,显著性概率P=0.445>0.05,所以,可以得出假设方差相等成立,即两个总体的方差相同;此时,均值差的显著性概率P=0.446>0.05,所以,我们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两个组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中国访问者和外国访问者在总体满意度上没有明显差异;同时说明,样本问的总体满意度差异是由样本造成的。

在确定了中外访问者在总体满意度评价没有明显差异的前提下,我们从交通条件、停车区域、环境状况、卫生条件、规划布局、艺术表达形式和宣传推广力度7大方面来测算访问者的感知评价。

图2表示了访问者感知评价的平均值折线图。平均值代表了样本总体的平均态度,总的来说,访问者对环境状况(3.66分)、规划布局(3.64分)和艺术表达形式(3.99分)的感知评价均高于总体满意度,最高为艺术表达形式;而对交通条件(3.39分)、停车区域(3.28分)、卫生条件(3.37分)以及宣传推广力度(2.88分)的感知评价均低于总体满意度,最低为宣传推广力度。这说明,当旅游吸引物能够为游客提供出足够的特殊体验和环境氛围时,即使没有进行充分的宣传营销,访问者仍然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

为了找出影响访问者对798艺术区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我们又以交通条件、停车区域、环境状况、卫生条件、规划布局、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宣传推广力度为解释变量;以访问者对798艺术区的总体满意度为被解释变量,在检验数据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上,运用SPSS12.0软件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6、表7和表8所示。

表6是描述统计量,可以得出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从这部分结果看出:相关系数R=0.799,判定系数R2=0.639,表示因变量“总体满意度”有63.9%可以由自变量“感知评价(7个方面)”来解释;调整的判定系数R2=0.621,回归估计的标准差=0.360,可以看出此回归的拟合优度还不是很高,这也说明多选解释变量还不是很全面。

表7是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多元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这部分结果显示:统计量F=34.673,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说明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是明显的,因变量“总体满意度”与自变量“感知评价(7个方面)”之间确有线性回归关系。

表8是回归系数分析,可以得出多元回归模型系数的显著性。从这部分结果可以看出:艺术表达形式的检验统计量t=5.837,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宣传推广力度的检验统计量t=4.827,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5;环境状况的检验统计量t=3.116,显著性概率值P=0.002<0.05;交通条件的检验统计量t=2.964,显著性概率值P=0.004<0.05。由此证明,艺术表达形式、宣传推广力度、环境状况以及交通条件对访问者总体满意度有着显著性的线性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访问者对798艺术区的总体满意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总体满意度=0.230×艺术表达形式+0.157×宣传推广力度+0.141×环境状况+0.122×交通条件。

在上面的方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表达形式对中外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影响最大,其影响因子为0.230。由此可以看出,798艺术区的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内涵决定了798艺术区对游客的吸引 力,如果能够很好地保留这个艺术区的创意氛围和自由空间,该艺术区的文化旅游价值就能够得到旅游访问者的认可。

四、我们的结论及引申的问题

798艺术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如何被转化为艺术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附带产品,就是它成为了城市文化旅游的资源,成为了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关键的问题是,它是一个市场自然生成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

实际上,类似798艺术区的现象在国外并不罕见。以美国纽约为例,20世纪40年代,美国纽约休斯敦街的南端有一个无人居住的废弃工业厂房仓库区,被称为Loft,一批贫穷的艺术家与设计师因为缴纳不起市区住房的昂贵租金,纷纷入住这里开办工作室,开始了他们自由的现代艺术创作。从此,Loft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种符号,也被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这里被人称为“SOHO”区,全称为“South ofHouston Street”,SOHO已成为纽约美国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同时,由于SOHO区的形成,各种艺术、文化、媒体很快驻守当地,接着,购物人潮及观光客大批涌来,自此,这一萧条的城市街区显现出了勃勃生机。美国纽约的SOHO区也是一个并没有进行规划而自发形成的旅游吸引物。

798地区原有资源的特性,就在于它的艺术功能和文化氛围,以及它所保持相对淳朴的建筑风格和开放格局,让游人能够在其艺术的表达中自由自在地徜徉,来体验它的艺术魅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旅游现象。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文化旅游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从民族学角度来看,文化旅游可以定义为“基于需求一种全新的深层次文化经历,无论是在审美、知识、情感还是心理方面都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Reisinger,1994:24)。而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中心或旅游吸引物,让当地人表演的一些宗教仪式、典礼或舞蹈,文化旅游的更丰富含义在于这些活动与许多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Fridgen,1996)。玛萨森(Mathieson)和沃(Wall,1982)认为文化包含了行为的条件及其产生的结果。

篇8

关键词:西方茶文化;英语文学作品;内涵影响;创作理念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其创作到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都与其所依附的文化体系有很大关系。客观的讲,文化造就了文学作品。当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对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进行有效融入。西方茶文化是在茶及饮茶逐渐融入西方生活之后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内涵,还是价值理念,都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大众理念的体系化融合。而在西方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方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

文化是一种意识理念,其形成基础是物质元素,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社会元素所形成的,西方茶文化也是如此。通过对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文化理念,而其从特点来看,主要分为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以英语作为自身发展语言的文化体系,因此可以说,西方茶文化实际上就是以英美文化为载体的茶文化。西方茶文化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尽管西方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种,但是该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重要差别。虽然两种茶文化都是以茶和饮茶生活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化体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茶文化都是茶与其基础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其差异来自于其文化根源。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来到我国,将茶树种子带到印度,而印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茶叶生产种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从此在印度形成了庞大规模的茶园。这就为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茶叶在很早就已经进入欧洲大陆,但是欧洲大陆人对茶叶太多欢迎。直到茶叶传入英国之后,其与英国文化便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融合,正是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和推崇,加上饮茶习惯和风气不断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茶与茶文化也流传到美国。但是客观的看,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正是其形成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整体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中更多融入了享受、物质元素,整个茶文化极其讲究,充满贵族元素。而对于美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与美国独立之后,此时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整个茶文化中融入更多的是效益与效率,因此,在美国茶文化体系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美国茶文化恰恰是袋装茶的发源地。在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其重要的导火索,而这无疑证实了茶叶在美国的地位。英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物质元素最为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以英美茶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就成为极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整个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社会生活,同时更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研究西方茶文化时,通过研究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就能形成体系化全面认知,尤其是英国茶文化,其实际上就是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内核。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英国人的生活中,饮茶所占的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红茶,更是以英国红茶享誉全世界。西方茶文化作为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体系化融合,研究该文化体系,必然能够为我们全面了解茶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基础。

2.1西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阐述

西方茶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茶与饮食习惯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整个西方茶文化内容中,茶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英国人来说,早晨醒来之时,要饮早茶。其对早茶的精心准备程度,就知道茶叶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式早茶的调制过程中,不仅要精选阿萨姆红茶,同时更要经过对浓度和色泽的把关,从而是其满足早茶的需要。而在工作时间,其在工作间隙中,也会使用上午茶作为调节工作气氛的主要方式,当然上午茶是整个饮茶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而在英国人饮茶生活中,最复杂的则是下午茶,可以说,下午茶就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正宗的英国下午茶,不仅讲究,而且其中充分融入了相关礼仪内涵,在英国下午茶文化体系中,其与社交活动相融合,成为西方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美国茶文化则更倾向于便捷和生活化,在美国饮茶过程中,袋装茶就成为其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2.2西方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分析

通过对西方茶文化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内涵主要包括:首先,其应用属性从药用、生活饮用到一种文化符号。茶叶在传入西方初期,其更多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在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清醒的心情,同时也能对很多疾病形成有效治疗方法。而随着其对茶叶的功能价值属性认知日益成熟,其贵族上层开始品茶,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展现异国文化及生活理念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随着全球交往日益便捷,茶叶正式进入西方大众生活,其不仅实现了饮茶方式和饮茶文化的本土化,同时也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生活习惯。其次,在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内,包含了极显贵族生活特点,内容丰富精致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饮茶习惯从出现到形成,更多是在近代时期,此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物质基础,都实现了极大丰富,因此在饮茶过程中,其应用元素更加丰富。而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一种融入了丰富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元素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标志了该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属性,同时其对整个西方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认知西方茶文化,就必须对其下午茶形成有效认知。最后,在西方茶文化体系内,社会习惯与社会大众意识形成了全面融合。因此,整个茶文化就是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不仅对饮茶内容和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同时其对茶文化体系中的理解和认知也超越了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将现代社会的节奏要求与整个文化相融合,而这正是与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同的行为阐述和理念表现。

3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

文学作品创作实际上是对文化意识的有效阐述和全面呈现。如果想要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全面认知和了解,就需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这一创作进行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体系的核心是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英语语言下的文化体系。在西方国家中,除了英国外,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内涵,其以茶物质元素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无论是其价值理念,还是对创作灵感的激发,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虽然西方茶文化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一样,都是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且都是社会文化与饮茶习惯的体系化融合。但是从根本上看,两者并不一致。我国传统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文化内涵,其根源是传统文化。而西方茶文化形成与近代时期,其根源是近代文明,同时其价值理念中更多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诠释和变革。从文学创作背景来看,任何一种良好的文学作品,其都只植根于一定文化体系之内,因此想要研究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就必须完善探究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体系化研究其具体内涵,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实现对西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表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很多英语诗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喝茶场景的有效描述,诗人拜伦更是将茶成为泪水,其将茶作为阐述和表达一定情感的载体和基础。正是很多描述茶的英语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其次,是该茶文化体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散文写作有着独特特点,比如在整个散文创作过程中,其尤为重视价值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想要创作出经典的散文作品,就必须结合能够有效激发人们价值情感的创作元素,而西方茶文化正是为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小说创作也是整个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内容。西方茶文化不仅为英语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内涵立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西方茶文化情节的有效描述和表达,特别是整个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正是与其融入了文化理念有直接关联。

4结语

茶叶最早进入欧洲大陆时,其并未能得到欧洲大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在18世纪时,茶叶进入英国,此时英国恰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度富裕的物质生产资料,使得茶叶在英国实现了成熟发展,而在英国人逐渐形成品茶习惯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英国人对茶叶的推崇和喜爱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英国茶文化就成为西方茶文化的领军者。随着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和生活元素。而这些内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对英国文学体系的有效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月珍.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125-128.

[2]朱锦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4(17):17-22.

[3]王旭华.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15(12):126-131.

[4]林晓娟.探析英语文学作品对英国茶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5):115-118.

篇9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教育;价值;途径

高校教育是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基于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将茶文化良好融合到高校教育当中,可以显著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推动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极富魅力的一支。中国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吸收了中国本土儒释道文化的精髓,拥有极强的文化感召力。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中,茶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有效的突破口。茶文化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本质的过程中,也将深刻地以中华文化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形成中国人应有的作为礼仪之邦一员的价值认同。科学认识高校茶文化教育的价值,有效拓展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途径,将进一步实现高校茶文化教育乃至高校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繁盛于中国,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茶叶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上出现的。时至今日,中国茶文化已经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远非我们日常看到的那样。在不同的朝代,茶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唐朝时茶文化开始兴盛,宋朝时茶文化达到鼎盛,元朝冲泡散茶的风气开始兴起,明朝人们转而开始欣赏茶具的文化之美,清朝的茶文化开始接近现代茶文化的形态,也变得更加平民化、具体化。中国茶文化以茶道精神为核心,茶道精神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和”、“静”、“怡”、“真”四个字,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内涵,彰显出强烈的中华文化之美。中国茶文化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茶文化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构筑出目前世界范围内茶文化多种多样的格局。

2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基于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以及给人带来的哲学启迪,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不仅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教学氛围,缓和了师生紧张的关系。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如下。

2.1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而茶文化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茶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所寻求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点突破”,而这一点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近距离、更加深入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及其魅力所在,更加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建设所能够提供的文化动力。以良好的茶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文化认同感、文化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续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

2.2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优秀的民族道德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鲜明标签。中国茶文化当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品质,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茶一味等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一个集中体现和精炼概括。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德品质观念也将对大学生形成强烈影响,在此基础上,茶文化中尊崇、提倡的道德品质将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当中,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当中,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长远发展来说是价值连城的。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了以德育人、以礼待人的目的,在茶文化塑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氛围中,大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将受到滋养。

2.3提升环保教育的开展效果

十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受到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开始逐渐提升,相关的环保教育选修课程大量出现,为学生接受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茶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将从侧面提升高校环保教育的开展效果。茶本身来源于自然,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而茶文化中也包含了回归自然、敬畏自然的道家哲学理念。基于此,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将良好地向学生传递生态理念、自然理念、绿色理念,帮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环保意识,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其效果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品质、文化理念层面,也体现在环保教育层面,这是茶文化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也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环保教育效果的提升。

3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途径探讨

高校拥有着最为丰富的的教学资源,在教育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开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将有效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大学生个人的顺利成长、成才。在此,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科学途径分析如下。

3.1构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当中,一门课程的顺利开设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对于高校茶文化教育来说同样如此。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构建一套完善的、与高校教学现状紧密结合的、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制定明确的茶文化教育目标,既要包括总体的教学目标,也要包括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从而以良好的目标导向引导茶文化教育高效开展;二是要制定设置合理的茶文化课程内容,从茶文化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茶文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地植入到茶文化课程当中,帮助学生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逐步、有效、深入地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及其精髓,形成对于茶文化的良好宏观把握和准确细致理解;三是选定或者制定规范的茶文化教学教材,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从已经存在的茶文化教材中选择合适的作为自身茶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以及茶文化教育的客观需求,制定规范的茶文化教材,使得茶文化教学的内容以规范的体式明确下来。

3.2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价值

茶文化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内涵和底蕴之深厚自然不言而喻。但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思潮的冲击之下,如何通过深入挖掘和适当拓展使中国传统茶文化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关注,成为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茶文化教育的开展都存在创新性差、时代感不足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导致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力下降。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良好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和有效拓展茶文化外延的方式,将茶文化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和社会建设良好结合起来,充分彰显出茶文化在新时期的时代感、感召力。茶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文化内涵和呈现方式是否能够赢得现代人的关注,决定了其生命力、发展潜力的高低。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紧密把握茶文化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将茶文化适时地转为一种和现代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对现代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价值,实现高校茶文化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

3.3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

在高校茶文化教育过程中,一味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未免过于死板,较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将非常有助于茶文化教育吸引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茶文化的良好理解,形成对茶文化的有效认同。为了提升茶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可以借鉴其他活动的开展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将茶文化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可以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茶道活动,让学生在茶道活动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茶文化内涵,近距离接触原本的茶文化体貌;也可以举办茶文化主题的知识竞赛或者体育活动,让参赛队伍各自用一种茶叶名称命名,在比赛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形成茶文化感染;还可以打造茶文化主题的校园报刊,在其中同时刊登茶文化内容、茶文化新闻和社会热点资讯,让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学习茶文化、感悟茶文化。总之,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可以在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大力创新,从而通过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茶文化活动,推动茶文化教育取得应有的效果。

3.4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

在现代社会,品牌的力量、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展现出巨大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教育领域,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视。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其影响力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持久而巨大的。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从日常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坚持良好的品牌意识,逐步构建出自身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教育品牌,以品牌影响力推动茶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品牌认同感提升茶文化教育的效果。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一方面要结合高校茶文化教育实际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的茶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的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并在高校茶文化教育当中对自身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进行良好渲染和重点呈现,使校内学生对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产生心理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信息媒介渠道,对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进行广泛宣传,使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被更多的校内外的人所熟知,逐渐在社会范围形成一种广泛的认同,初步形成高校茶文化教育的特色品牌。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的维护,真正使茶文化教育展现出鲜明特色,避免空谈口号式的宣传。

4结语

茶是一种饮品,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积淀了太多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和集中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底蕴、呈现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彰显出更强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感召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深入开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将是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策略。高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良好把握茶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系统化的、规范化的茶文化教育,以茶文化教育的良好开展,为高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金思阳.浅谈中国茶文化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9-151.

[4]杨华.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美育学刊,2016(5):38-42.

篇10

近年来,随着“茶为国饮”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意在促进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篇11

1茶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随着茶的不断发展,其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寄托。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囊括了非常多的古代文学元素、近现代文学元素以及人文情感元素。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影响,使我国茶文化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性质,成为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客观的物质属性和主观的情感属性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茶就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就像喝水一样,人们并没有赋予它非常“高贵”的形象,也没有发挥出情感寄托的作用。而随着茶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茶文化的雏形,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对它的研究,不仅让它客观的物质属性价值有所提高,同时还赋予了其主观上情感的意义,使得茶这种简单的饮品由于茶文化的形成而脱胎换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茶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表现出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也越来越明显,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享受,提高公众在品茶过程中的精神修养,让饮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茶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全球,英国人民具有饮茶的习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英国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对于提高茶文化的影响力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很多研究者而言,茶文化所代表的是大自然的生动之美与艺术界的灵动之美,让人们可以从更高雅的角度来看待茶文化,去品味茶的内在魅力。发展至今,传统中国茶的发展与传承有两个走向,一是采用过去的农业思想来种植、生产、销售茶品,主要以茶叶原材料作为发展基础;二是保持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变,但是在每个环节都融入相应的茶文化,来提高茶的文化韵味,相当于给茶披上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很显然,第二种发展思路更符合人们对高雅饮茶行为的需求。事实上,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人们对品茶行为不断规范的历程,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比单纯地物质需求更紧迫,这也是促使茶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儿女必须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类型之一。研究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不仅可以让人们从更全面、更系统的角度学习、理解、应用茶文化,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将茶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2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结合策略

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这片肥沃的土壤,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不仅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效手段。而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其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包括有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艺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虽然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喜欢饮茶,但是最正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是中国的茶品。只有通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深入地研究,他们才能学习、了解茶的本质,才能在品茶的同时感受到茶的内在魅力-茶文化。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同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2.1积极宣传、推广茶文化知识

茶文化是支撑中国古代文学的力量来源之一,也是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保证。虽然国内外有很多人有饮茶的习惯,但是他们对于茶文化却并不了解,每次喝茶就是简单地将茶叶放入水中,一会儿过后就开始饮茶,周而复始,根本就没有考虑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对茶文化缺乏认知的外在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其实就是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手段。先知先觉,只有让人们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才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有意识地翻阅有关茶文化方面的典籍;相应的,在有关描写茶文化的典籍中,必然会涉及到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所以学习茶文化就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而当人们有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意识以后,他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同时才会着重研究中国茶文化。因此,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和茶文化,就必须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继承者、传承者,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发扬光大。

2.2鼓励民众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都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兴致并不高,他们只是将饮茶当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并没有将饮茶看成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但事实上,单纯地饮茶而不去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元素是不值得提倡的行为,因为这不仅不利于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者这个媒介,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研究它们的本质,看看茶文化与对联、茶文化与诗词、茶文化与曲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结合到一起。作为国家发展未来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就要具有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意识,并且付诸于行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做一名优秀的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继、承者传承者。

2.3追本溯源,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

中国人在饮茶的同时,注重的是一个“品”字,要求的是“唇齿留香”。好的茶叶不仅具有养生的功效,同时还可以让人们在饮茶的同时联想到一些高雅的词汇去形容它、赞美它、歌颂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用茶水来招待客人已经成为一种待客之道、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绝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这种行为习惯的来源是哪里,也不知道其中所涉及到的茶文化有哪些,更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与中国古代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所以,这种以茶待客的方式并不见得有多么悠久的生命力,一旦出现新的待客饮品,那么茶水的地位将岌岌可危。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应该追本溯源,去研究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去更好地应用茶水去招待客人,增强它的文学底蕴。

篇12

关键词:茶文化;全域旅游;融合;茶文化元素

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中国茶产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活跃的茶文化活动,茶馆等茶休闲行业欣欣向荣,茶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风靡云蒸,茶叶相关领域的科技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我国民众开始从物质享受向精神享受转变,追求文化和休闲的精神消费,充分享受生活,体验生命美好。当前,人们通过对茶的鉴赏、体味等方式,走进茶种植园,观看茶农种植、采摘茶叶的过程,欣赏茶叶的制作过程,并且在采茶地品尝新鲜而醇香的茶叶,去体验茶文化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色旅游。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的重视。将茶文化元素与全域旅游发展更好地融合发展,不仅使茶文化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的得以传承,也使全域旅游得以丰富,得到良好的发展。

1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我国祖先以种植茶叶为生,并积极向全世界传播我国的茶文化、茶叶种植技术等。古语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在古代,茶文化是上层文化,但在当代中国,茶文化是大众文化[1]。茶文化是在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学、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我国人民自古至今都有以茶代礼的朴实风俗。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茶文化蕴含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教育、文学、艺术、保健、历史、经济旅游等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参观茶叶制作全过程中,能够体会茶的文化性所带来的独特情境,茶的鉴赏既是品茶也是赏茶,是二者的结合。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来实现,整个品茶过程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茶文化便是在品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2]。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经过历史的历练,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1.1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茶文化蕴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是开发重点。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是现代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能够声名鹊起并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在于茶本身的品质好。我国地大物博,具有地形地貌多样性,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繁多,不同产区的茶叶具有不同功效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独特性,产自我国江苏太湖的碧螺春、产自我国湖南岳阳君山的君山毛尖等等,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仅是由于茶叶产地的地域文化,茶叶的种植历史,还有茶叶独有的地理地貌。还在于茶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比如杭州的龙井茶和福建的武夷岩茶。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首先是茶产地的名胜古迹、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区的美好风光以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其次,有些茶叶的制作过程具有观赏价值,其茶采制技巧可以当作茶艺表演。比如: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3]。再次是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比较出名的有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我国旅游业应更新观念,为茶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条件,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加强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茶文化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即旅游者参加以茶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主要是和茶文化元素的有关的所有活动。旅游者能够观看茶叶的种植、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鉴赏,并且可以亲身体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全程参与,这样的旅游形式能够陶冶旅游者身心,是一种以茶文化为主要旅游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传统茶叶与旅游行业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式的旅游开发项目。茶元素旅游开发项目包含有对茶叶种植园的观赏、对茶采摘过程的参与、对茶制作过程的体验、对成品茶叶的品尝等等,形成从茶种植到茶成品,再到销售的旅游经济链。通过将茶文化元素与我国旅游业的完美融合,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带动我国旅游业与以旅游业为生的周边产业成长。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不仅能够带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全域性,还能够间接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4]。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旅游成为了当下我国民众首选的娱乐休闲方式。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茶文化旅游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新贵。茶文化最开始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茶文化全域旅游经济,茶文化对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1我国茶文化元素

在旅游行业中的现状众所周知,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茶文化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断继承、创造,茶文化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形成了我国现如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茶艺、茶道、茶学等等,这些茶文化不仅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也对东南亚国家的茶文化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茶文化的内涵,不仅仅包含茶这单一概念,还包括诗词、文学、戏曲等多方面文化内涵,因此茶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多彩[5]。我国古代文人关于茶和旅游的诗词屡见不鲜,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积淀为我国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珍贵参考。

2.2我国茶文化旅游特点

1)大众化:当前,茶已经被世界范围内所认同,我国茶文化已经享誉全球,茶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旅游形式,也被大众广泛接受。

2)全域性:茶文化是区域经济的产物,但茶文化来自于区域经济,但却超越区域经济,走向全域旅游。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的全局性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3)多样化:茶文化包含内容丰富,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茶文化资源的多样组合也为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多种形式。

4)传承发展性:茶文化的延续,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究其根本是从茶中体悟出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茶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理念相融合,不断传承、发展茶文化旅游。

5)体验性:茶文化重在体验[6]。茶文化旅游是体验式旅游,而非购物型旅游,茶文化旅游重在体验茶文化带来的身心放松,游客通过对茶艺、茶道、茶的制作过程等等茶文化的一切环节,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精神愉悦的美好享受。

3茶文化元素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

3.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茶文化元素

不断从广度和深度挖掘茶文化,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提高茶文化价值,突出茶文化的旅游属性和价值,将茶元素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突出茶文化元素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茶文化旅游中,注重突出茶文化元素的内涵。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增加茶文化元素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增加游客的精神愉悦,增加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元素的吸引力。茶文化元素的丰富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实现茶文化元素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

3.2开发茶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

国人旅游基本走不出三件事:吃、喝、购物,这三件事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当今旅游行业中,不仅茶宴在游客中备受欢迎,以茶作为原材料的食物和饮品也日益受到追捧,就连茶具、茶叶等都是人们在旅游中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满足这种购物需求,开发更多以茶作为原材料的茶文化元素旅游纪念品。设计精美的包装、质量上乘的茶文化产品,将茶文化元素融合与旅游产品中,扩大茶文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增加更多收入,助推旅游全域性发展。

3.3以茶叶博览会等节庆为载体,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

茶叶博览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是宣传茶文化的良好契机,对于推动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关于茶文化的大型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旅游,推进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提高旅游知名度[7]。我国茶博览会的成功举行,将我国茶叶及周边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仅扩大了茶叶产品的销路,还扩大了博览会的影响力,提高了本地知名度,助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区域旅游发展成为全域旅游。在博览会期间,参展和观展人数过百万人次,实现盈利十余亿,推动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茶文化元素发展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是茶文化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茶文化旅游进行广度开发和深度开发的新形式,是以茶文化身心体验为核心的旅游经济。我国民众讲究养生保健,追求返璞归真。

茶文化旅游因为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底蕴,满足了当今民众的迫切需求。茶文化旅游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让茶叶行业不仅仅具有效益,还具有文化价值,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增加了茶叶的附加值,推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茶文化作为区域现象,它的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大力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茶文化元素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的融合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鸿霞.加强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城口全域旅游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21-22.

[2]杨甜,胡永红.全域旅游导向下许昌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16(8):109-113.

[3]王磊,刘家明.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4):123-127.

[4]窦梓雯.客栈发展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融合的路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51-152.

[5]马勇,刘军.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51-158.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篇13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2]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7-18.

篇14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课程;文化素养;途径

茶文化,是深刻扎根于我国本土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开展对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起到突出的推动作用。当前,很多高校在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价值后,掀起了高校“茶文化”热潮,先后开设了茶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可以说,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将茶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层面挖掘和弘扬茶文化的精髓,推动茶文化课程的发展建设,进而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