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管理专业内容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25-02

要设计好体育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体育教学内容通常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①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组织加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②第三,在广义的教材概念中,体育教学是指根据学科的目标所选择的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③

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方面和三个目标体系要求和教学要求,以增强身体能力为主线,渗透体育知识、技能与社会人文教育,构建和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这五个方面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目标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选择教学内容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结合自己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从各种身体练习中精选出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负荷学生年龄、性别和身心发育特征;第二,体育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具有鲜明的健身性和知识性;第四,对增进健康、发展体能有较强的效果;第五,动作要简单。④

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是指体育教学定的内容之间的功能组合。这个结构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品格,进行体育方法训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基础。它必须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满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相关教学内容共同作用、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关键。⑤社会需要是教育目标首先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具有同一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人提出,设计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选内容要有助于培养未来劳动人才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术的能力。其次,所选内容要能够达到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第三,所选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体能相符合。第四,所选动作能针对性预防和纠正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影响。⑥由此可见,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和社会需求是首先要考虑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多的体育知识。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达到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又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达到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双向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互动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主动学习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积极、主动的个性品质和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学习体现在现代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形成独立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的过程。⑦

二、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自然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跑步、游泳、健美操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和协调能力。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能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以及一系列的趣味娱乐性项目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以及团结互助的品质。

针对旅游管理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适当设置一系列适应将来工作需求的体育项目,如登山、短距离的徒步等增强身体耐力的体育项目,这样在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使学生体会到将来工作的体能需求,增强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是由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践,要使身体的大肌肉群得到活动,各内脏器官系统得到锻炼,同时又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品格的培养和体育方法的训练,这些都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媒介来实现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强健的体魄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必须从大学阶段就要好好培养。另外,在体育实践中达到提高身体素质要求的同时,体育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美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体系。知识性主要体现在为什么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健身性是体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但是这一点往往为大多数学生所忽视,将体育视为一般的教学内容,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修够学分,而不能将其视为增强自身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选修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要转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将体育的健身性与其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促进体育情结的培养,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和体育理想,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的熏陶。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既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体育本身即为多元文化的组合体,体育教学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兼顾体育技术和技能,又要兼顾体育人文学、体育方法、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学等方面。将各种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需求、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编制偏重于非竞技类运动项目,使学生们既增强了体质,又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搭配体育项目时,尽量做到灵活,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甚至协作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社会的多方面需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应着眼于内容本身的性质、 特点、 应用范围等,而应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身体、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不应强调单一内容的价值功能,而应从不同内容所形成的结构出发,设计出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身体和文化的要求更高,因此,体育项目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掌握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表面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构、功能的关系。建立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以此拓宽课程内容选择的空间。学校体育教学只有形成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所发挥的功能与学校体育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注 释]

①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毛振明、毛振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体育运动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毛振明、赵立、潘绍伟:《学校体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5页。

④王保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选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⑤邓小勇、王建华:《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3期。

⑥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体育学刊》,2008年第7期。

篇2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学科,其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分配困境,难以在人才需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各旅游企业仍大声疾呼人才匮乏。其原因从供给方(旅游高等院校)来看,主要在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且多为其它学科如中文、地理、外语等转轨而来;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存有所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同时,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并非旅游专业出身且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与旅游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1.1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且相对滞后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其内容的合理性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旅游教学内容上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曾对某校在读的旅游专业学生(含00、01、02三个年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了多门课程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内容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明显。有的知识在交叉并行或在相关课程中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有的知识在纵深课程中没有反映出

 

层次,拉开距离。二是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哭出。理论性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加之专业教师多m理论,且缺少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当今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问题、新趋势心中无数戊知之不多,以至教学时不能够结合实践,乃至滞污于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的安排,但因内容单调且时间过于集中,与理论教学不能同步协调。1.2课程设置死板,与人才培养脱节

 

许多资料表明,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向宽3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受到社会产业结勻和就业结构的直接制约,要求髙等教育培养的人中在专业上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进行综合思考约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旅游教育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诚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要求设课的情况较为显见,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

 

笔者在部分旅游专业毕业生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哪些方面教学的选择中,53%的人优先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社会公关、企业管理实务等应用性强的课程,而选择专业理论的仅占17%。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安排,且课时过多;而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反映高数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且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就业实践用处不大。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母语基础课和历史文化课程却很少开设或比重很小。正是由于课程设置死板教条,与需求脱节,往往导致学生不仅基本理论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文化视野窄,底蕴不足,综合适应能力较差。

 

2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宗旨

 

从上述阐析中,我们可得出结论: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宗旨。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改革的宗旨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笔者对合肥地区几家旅行社和宾馆酒店进行过关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服务技能技巧、具体问题处理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应用型。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比一般员工具有较好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但集中存在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不相吻合,难以进入角色。因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有识之士提出“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很值得借鉴。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综合性与跨学科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有了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从事旅游业的适应能力。

 

由于旅游管理的综合性、职业性的专业性质,培养“职业型实践者”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员,不仅必须掌握来自实践的具体管理理论,而且应当掌握外语和相应的专业交流技能以及适应职业需要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落脚点,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或最终归宿。

 

明确了培养目标也就明确了改革的宗旨。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旅游课程与相关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技与社会进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应当从“厚、宽、新、实”上着眼。

 

所谓“厚”就是要加强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加强那些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基础性的课程。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底蕴越厚,在未来工作中表现出的后劲就越足,宏观意识就越强;越能透过纷繁的事务,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越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所谓“宽”就是要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增强多方面需求的适应性。

 

所谓“新”就是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接近或达到国内国际新水平,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生长点的能力。

 

所谓“实”即强化实践教学。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有效地锻炼和形成学生从事实际旅游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思路和要求,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实施上,要加强诸如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通用性或专业性基础课的教学;注重从旅游专业的边缘性或相关性学科中吸取知识成分,尽可能扩增课程种类;并多途径地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其次,针对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一方面,可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或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加强教学交流,合理切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以规范教学内容。

 

再次,针对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课程设置本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课既要利用校内模拟设施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又要与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集中安排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基础课或部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课,课堂讲授宜采用启发式,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宜采用案例分析法、管理演习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组织教学,以便于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

 

第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问题。“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事实说明校企结合能使旅游专业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走向规范化,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而且还可保证旅游高等教育吸引生源和毕业分配的渠道畅通。

 

另外,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在师资方面也应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或兼职,在教师中推行任职资格的“双职称制”;同时U聘用一批企业家、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因此采用必修、选修等恰当的形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在学者既可必有所学,又可各取所防止“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 旅游管理 创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它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要很强,所以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实际操作能力更强;其次,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至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而且,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第一的思想品质,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促进作用

(一)校企合作能够客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想培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强的学生,教师素质是关键。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优越,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远远落后于现实的客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旅游企业去参观学习,及时了解旅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请旅游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才为学生讲课,可以优化教师队伍。

(二)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

校企合作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多多听取旅游企业的意见,便于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不适应,人才需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创新。

三、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的模式以及弊端

当前,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出发,与很多旅游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合作关系。这种模式能够为旅游管理人才搭建一个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及时发现一些有能力的学生,为将来招聘员工打基础。可是,这种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合作层次比较低,并且二者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期性与系统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参加的实践活动一般都很简单、单调,没有更深入了解企业中的核心岗位的机会。学校缺乏充足的可供学生参加实践的资金,因而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和管理。学校为了迎合旅游企业,不得不改变原来预定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而旅游企业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正常经营,一般只把一些技术含量低、可有可无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因此,这样的教学实践模式所取得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种种弊端和不足对学生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放弃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想法,不仅没有达到预定的实践目的,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起了反作用。

四、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旅游企业作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实践基地的时候,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实践计划,旅游企业所提供的实践岗位应该与学校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学生的实践工作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另外,争取把学生实践管理工作做到位,既要争取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指导,又要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表现做客观评价。

(二)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

学校一定要在学生参加实践的活动中做好管理工作,从工作大局出发,抓好细微之处。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辅导老师,可以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之前就为学生制定出实践计划以及具体额要求,这样,学生会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做事情时会主次分明,有利于提高实践效果。辅导教师还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认清学生的实践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不仅要大力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更要下大力气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要为教师多创造一些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可以安排教师多向出色经营的旅游企业学习先进的相关内容,包括服务方面的、管理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更好地适应行业内部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为学生授课,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这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内容才会常常更新,不保持落后状态。此外,学校还要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与职业道德建设,这样,教师才会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抵制行业内的不良风气。

(四)举办专题讲座

学校为了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见识一下外界的市面,多了解行业内部的最新动态,一定要尽力为学生邀请一些旅游企业中的知名人士、学术界的学者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来学校为学生讲解旅游界的最新动态。只有多举办这样的讲座,学生才会更好的与他们进行交流,以更认真地态度投入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喜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06):154-156.

[2]陈平,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08):71-74.

篇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星级酒店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输送从事旅游管理的专门高级人才。这不仅浪费了毕业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也造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培训成本。

一、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旅游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旅游管理学科的地位与传统学科相比是相对较低的。这是由于高校对旅游学科的性质上来讲,普遍定位是交叉性学科, 主要涉及历史、地理、人文、建筑、民俗、经济、政治、管理等学科研究的领域。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不够明确。

在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的学计划中,只是确定了专业方向中所包含的实习、实训项目和学时、学分。但是对于实践内容,究竟每项实习的目的是什么,能够培养学生的那些技能和意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不明确;实践活动设计是否可以实现培养目标,也缺乏深人研究。致使很多在校学生在实习之前对于实践的内容、目标和形式等都缺乏细致的了解,更不了解本专业的实习目的和行业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综上所述,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改善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企业等相关主体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

鉴于旅游学科特点和研究范围,很多专家学者都呼吁提升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吴必虎教授认为“只有大力加强公共管理的研究与教学水平,旅游管理才有可能成为一级学科”。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和促进中国旅游研究与教育发展,吴必虎认为必须“一是加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领域的沟通。举办学术论坛, 为两个领域的沟通提供一个平台, 对于彼此增进了解、消除障碍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提升公共管理在旅游学科中的地位, 改革旅游学科的教材体系, 增加公共管理方面的内容,开设旅游公共管理的基本课程以及政府信息管理、旅游地特许经营、目的地营销等专门课程”。

(二)改革课程体系,注重技能培养

安排教学内容时,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课程内容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跟得上行业发展要求。在课程模式上,加强实践性特色,适时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第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制定较为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实习目标、实习方式、实习要求和实习效果等。第二,在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上,随课程增加一些实习,让学生每学期到可以接触到本专业不同领域方向的教学实习。此外,在教材的选择上,要严把质量关。避免选择内容陈旧的教材,要时刻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新动态、新成果,选择与行业发展及需求相配套的新教材、好教材。

(三)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大一新生侧重于进行就业意识和旅游行业认知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了解行业内部相关知识,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三年级,促进其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形成与提高,增强就业能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系统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特色,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岗位实习等。四年级则是通过4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放得下本科生的架子,认同与本行业相关的服务行业,摒弃眼高手低的心态,虚心的从基层服务做起。

(四)加强对教师的行业意识培训

对没有行业经验的教师要制定系统接触行业计划,使教师能够了解业内发展规律和动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对有行业经验的教师,要求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行业技能,及时了解国内外旅游和旅游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篇5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篇6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篇8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

回顾旅游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候就开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旅游为专业的学校,在大学的教育中旅游专业的设置开始于1980年,杭州大学对外招收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成为了我们第一批专业的旅游从业者,从此旅游管理专业在高校中稳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对这一需求一步步发展壮大,也有了专业的师资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范围内旅游专业在各高校中都成为了重点建设的科目,旅游管理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在高校专业的成长了凸显出了不一般的潜质,发展十分迅速很快站稳了脚跟,但是在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市场。旅游业发展至今对于高素质以及综合性的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培养的旅游人才和市场的对接上存在不对称的现象,旅游从业者整体上表现为拱需紧张,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是旅游业在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旅游业内部人士反映,高校培养的旅游从业者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很扎实,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的与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的工作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达不到要求,无法了解实际的市场要求,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能力培养

旅游的实践教育应该是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而不应该只是完成要求而走形式,借助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的贴切的感受到从业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找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与人沟通和管理的能力,为自己的从业提供帮助。但是从一些大学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都主要对专业知识讲授,实践的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学生的就业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面对这样现状,高校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实践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应用能力的规范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高校应该适应现阶段的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与实践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制定人才培养的策略,找到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满足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专业内容的设定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它决定着旅游从业者发展的具体方向,内容的设定涉及到课程选择、教学师资、内容新颖、方法探索以及教学手段的制定与实施,属于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工程,专业的设定可以有效的利用好教育资源,调整教学的思路,对于创办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校有着有强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上应该适应经济建设的特点,培养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科学定位于应用性的本科层次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一个角度来说它比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更加的宽广,而且涉及到的领域也更加的有针对性,知识结构的传授也更加的有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毕业生不仅不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以及技术的相关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比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旅游专业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很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

(二)教学计划要强调培养出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课程的建设与设计可以有效的带动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定是课程传授的重点,也是专业从业者培养的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是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的,它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课程的内容应该更加的灵活,根据从业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情境进行模仿,也可以请到从业多年的工作者进行现场的传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执行教学的任务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9

近20年来,我国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以学科或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的,在纵向上实行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体系,在横向上又以必修课、选修课进行划分。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领域课构成(如表1),理论教学总学分为141分,比例分别为44%、36.9%、19.1%。这种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逻辑关系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这套课程体系专业课少,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19.7%,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则分别为43.7%和36.6%。在课程设计上,我国的高等院校可借鉴美国普渡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该校的课程设计为:能力培养(CompetencyRequirements,60学分)-专业课(MajorRequirements,60学分)-选修课(Elec-tives,10学分),共130学分,比例分别为46.2%,46.2%,7.6%。这一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的数量与能力培养课的数量相当。另外,普渡大学设有一个专门负责与学生沟通并对其选修课程进行指导的机构,帮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

2专业课程设置

将华工旅游管理专业与普渡大学的酒店与旅游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理论、商业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和旅游管理四类(如表2所示),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华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总量多,以学科基础、旅游和商业管理三类课程为主。其中,学科基础课的数量最多,真正体现了培养目标中追求的“厚基础”;商业管理类课程中,财会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可以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通识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关联度不大,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行业发展对旅游教育的要求。另外,华工的专业课程存在较为明显的“重理论、轻应用”现象,专业理论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普渡大学的专业课程总量少,主要集中在酒店、餐饮和商业管理三个领域。商业管理类课程中将服务业的实际与财会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开设了诸如服务业财务会计、酒店和旅游业法律等多门此类课程,与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行业指导性。与华南理工大学相比,普渡大学的专业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日常课程实施中强调“能力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接待业领域中集合了技能、理论与职业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

3实践教学环节

美国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渡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除了130学分的理论教学外,还有至少32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①校内实习:学院的餐厅既能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学生每学期可以有两次在这一真实的餐厅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机会。②社会实践:普渡大学职业中心负责安排学生到行业内著名企业带薪实习和就业。在实习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酒店业内至少包括从采购到市场营销再到服务管理三个运营领域的实习,以全面了解酒店的整体业务,应对今后在管理职位中面临的挑战。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共25学分,课程均为必修课,包括校内的前厅与客房、餐饮、西餐与酒水等服务实训,每门课程为期两周,均集中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校外实践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专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使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目标更加清晰,为学生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

4结论与讨论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休闲方式的普遍接受,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新《旅游法》的出台与实施,促使旅游业逐步向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管理人才。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偏重理论,实践能力欠缺。而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期望值过高,当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时,大多转从其他行业,旅游企业只好自培相关人员;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也一直为行业诟病。因此,转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偏重理论教学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把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现有培养模式为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充足,多数学生选专业时没有深入考察,对专业的认识仍停留在想象阶段,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入校知晓就业情况后后悔不迭或选择换专业。通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年中的三年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单就时间比例来看,实践比重偏低;且学生几个月的实践多是做基层工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后起之秀,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理念也伴随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多忙于工作,用来进行经验总结和案例收集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相关专业的教师、学者等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传达旅游业的即时发展状态,导致用来教育的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与时俱进。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现实的选择

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通常束手无策,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遭遇冷眼......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很多毕业生选择换行,在其他行业里摸索着学习和适应,将自己所学渐渐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或慢慢忘却。

高校学生的专业见习多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们被安排到各旅游企业,尝试做各项基层工作。毕业后,有的不堪忍受旅游行业高强度的工作选择换行;有的继续深造,毕业后再择业或读博,这部分学生后期多进国家机关或高校,鲜有选择旅游企业工作的。旅游企业只能从其企业“挖”所需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思路,培养能够与旅游企业对接的可用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转变现有教育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常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期间参加相应专业实践的不多,对今后就业的认识多停留在假想阶段。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灵活性。有学校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课间安排有相关实验内容,又因人数、课时、设施设备限制,达不到理想效果。也有学校建设实验基地(办旅游企业或与其合作),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但也存在实习期短、工作简单繁重,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跟企业洽谈,给学生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定岗之后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积极工作、表现良好的学生进入中层锻炼的机会。

(二)对现有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精选其他专业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所学内容与工作需求不匹配。若延长实践时间,就要缩短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必须精益求精,不单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厚积薄发的能力。现有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包含《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酒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高校在课程安排中也都加入了其他专业课程,包括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应变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很强,课程间的交叉多且少有触及专业核心内容。为培养适应旅游酒店业市场发展的高级人才,学校应对课程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职业发展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旅游;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运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不足、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这也要求高校需要大力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一是将学生所学的系统论述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并将论述运用于旅游实践。二是检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三是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否合适,将来谋求进展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四是企业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而且也为日后选拔和录用人才做准备。实践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加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是提高论述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论文总结出以下几条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对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革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充分重视实践课程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直被作为“辅”课程来设置,没有十分固定的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学生对实践实习课程也不重视。这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把实践课程由原来的“辅课程”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并相应设置学分和学时。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且要组织教师编写实习指导书。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出实践教学课,做到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学习态度应该端正积极。

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一)在系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演示与模拟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更应该时刻强调教与练的结合,教师充分利用模拟导游实验室,利用景观景点活动沙盘进行导游原理及技艺的训练,使学生更能直观的掌握导游技艺,并能直接进行现场导游训练。学院为满足教师授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了旅游综合实验室。它有助于学生进行旅行社业务及导游活动训练;为学习照像机、摄像机的使用提供场地;方便进行社交人际联系、礼貌礼节等综合技能训练。

(二)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专业的开放型,更需要实行“开门办学”。要努力争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陷和实习场所的不足。

三、改善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改善对实践教学的推行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旅管专业学生将所学论述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1.转变教学方式 目前采用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老师也感到授课乏味,身心劳累。

2.重视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采用现场教学、幻灯、录像、案例讨论、团队活动策划讨论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各种竞赛、辩论会、模拟导游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3.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索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尽量采用业内“时事”动态,这一点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的社会活动能力,能第一时间且详尽的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业内动态信息。

(二)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各种活动

1.导游知识、技能系列大赛

参加旅游管理知识大赛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黑龙江省导游大赛,通过参赛学生的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提高学生的讲解、口头表达能力,展示个人的礼貌礼仪和才艺技能。参赛获奖的学生成为了同学学习的榜样,也调动了同学们学为所用的积极性。

2.校园一日游活动

新生入学,对新环境都不熟悉,“校园一日游”活动主要针对每年大一新生,由大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日游活动。笔者曾指导过两届校园一日游活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又丰富了导游实践经验。活动以最初的策划文本编写,到中间的联络沟通组织,再到最后的导游讲解,全部由学生参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程参与指导,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让学生能在既定的方式框架下发挥其革新性思维,以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请知名专家或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座谈

为了让学生对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一些阅历丰富、业绩优秀的管理者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座谈,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各主要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能力要求以及旅游进展走势、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介绍一些优秀的实践经验。

五、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

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这样既可以加强科研力量,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此外,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以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实践操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飞速进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与旅游产业进展需求的衔接不足。为此,要加强旅游管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立足校内实习基地,举办校内运用技能和服务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同时更要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宗旨,依托旅游业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的实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实习 企业 高校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2-0108-03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四年本科制为主,不仅仅需要培养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更需要培养适应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主要涉及三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旅游企业、高校,由于学生的诉求、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学校的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造成实习效率低下,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影响实习的执行以及违背了专业培养优质人才的初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解决之路。

一、研究综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由于旅游管理教学实习的实践已有较长时间,传统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普适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实习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的反思,寻求在多元化时代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并兼顾企业管理实践的专业实习模式改革思路和创新。如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关联度。韦小良(2002)则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涉及实习模式、实习指导等几方面的内容。侯国林(2004)则反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常见的三种实习模式,提出校企一体化、“3+1”等几种有助于推动有效实习的新模式。另外,来逢波、张明(2007),冀东怡(2008),张鹏(2010),胡文君(2011),朱丽(2012)等也分别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多以描述性论证为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从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取到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促成有效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的选取来说,现在的教学实践大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立体实习基地网络,建设优质实习方案。罗清德(2003,2010),张景群(2003),(2012),常露(2012),张青、袁宇杰(2012)等分别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建设措施、基地管理等方面论述实习基地的选址和管理等问题。就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而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项目的设计(朱琳、汪海,2012)、实习教学考核体系建设(董志文、董效臣,2005)、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谌世龙、黄国良,2004)等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分析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

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

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

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

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 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三、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

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对企业这三方利益相关者的任意一方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密切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及实习生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水平,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包富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消极心理实证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4):89-94.

[2] 陈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 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篇13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60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提升,高素質、高标准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更高。为此,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服务礼仪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全面满足当前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保证。如何将服务礼仪教学摆在更高的位置,一改当前教学现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者棘手的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实效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教学理念要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

教学理念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课上所教的内容是否实用,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适应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有效改变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现状的过程中,必须将更新教学理念放在首位,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不懈追求。其间必须在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1.判断行业内部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方面上的要求。确保教学理念始终能够满足行业发展新要求的重要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校与教师能够审时度势,将不断提出的用人要求加以准确判断。就当前而言,行业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用人要求上,服务礼仪以“人性化”为主要特征,这恰恰为教学理念的更新指明了方向。2.将教学工作加以客观而又准确的定位。结合当前行业内部的具体要求,学校与教师都要围绕其具体要求,将学生服务礼仪的培养标准加以明确,其中既要包括学生日常着装习惯、行为举止的规范、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又要包括内心情感表达的角度和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行业发展大趋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充分诠释出了“始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二、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而又合理的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此,在有效改变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现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而又合理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其具体操作主要在两个方面。

1.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完善课堂教学素材。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因此传统礼仪文化元素与服务礼仪教学的相融合并非易事,教师必须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找到与课堂教学极度适合的传统礼仪文化元素,由此方可实现课堂教学素材的高度完善。如先秦时期楚国文化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的重要选择对象,因为当时的楚国以礼仪为重,着装、行为、谈吐堪称历史上的经典,所以围绕楚国文化进行相关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非常有助于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质量的提升。2.找准切入点,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在准确选择教学素材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将教学素材有效应用到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进而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

三、积极寻求合作并建立协同育人平台

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校内实训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走“校企联合”发展之路,积极寻求更多的合作对象,并建立协同育人平台,真正打造出更多“利益共同体”。其具体操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走访行业知名企业、机构和团体,明确合作对象。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礼仪文化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至此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众多礼仪文化传承与培训企业和机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要走访当地相关企业和机构,将其企业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考察企业软件与硬件师资状况,进而明确合作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对象,为建立更多协同育人平台做足准备工作。2.与企业或机构签订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在明确合作对象的同时,中职院校要与合作对象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更多社会资源能够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多个“利益共同体”,进而为打造出更多且更为理想的专业实践教育载体奠定坚实基础。

四、立足“互利共赢”打造专业实践教育载体

中职管理专业在找到合作企业与机构、建立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要明确彼此间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的专业实践教育载体,让“校企合作”育人之路扎实稳健地走下去,其主要操作包括两个部分。

篇1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性。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并且要结合相关职业岗位以及行业内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真正将市场需求情况和产业发展的结构作为专业进行设置的重要根据。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市场提供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另外,为了能够根据市场动态适应行业内的发展变化,在专业的具体设置上可以进行“定制化专业设置”的尝试,也就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完全根据用人单位具体的用人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和工作的职责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切实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培养内容

在专业培养的具体内容方面,要本着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秉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尽量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传授学生专业的旅游基础知识、社会人文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让学员可以运用基础的理论知识面对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状况,给学员提供有效的学习思路以及简要的学术背景。其次,着重加强学员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的专业训练,激励学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有将近一半的时间用来加强对学生在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上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虽然强调实际的专业技能在现实中的应用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突出特点,不过一定要对相关的理论基础教学给予应有的空间和重视,实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同专业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机的结合。与此同时,伴随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愈发的强烈,还应当重视对学员计算机以及英语方面的教学,相应的增加学习时间,增加相关科目的教师数量,建立一些与此对应的多媒体教室,以便提升学员在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加大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学员们操作计算机的技能。

3高职旅游专业学员的培养方式

在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应当注重将授课和实训有效的结合。在上课期间重点教授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努力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在教授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要让学员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还应该顺便讲解一些关于旅游行业的市场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部分内容要有足够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应当加强试训教学的力度,试训的方式通常有三种:

3.1课堂实践

比如进行英语听说的相关训练,在听、说、读、写方面加强练习,实际上就是英语学习的实践课。授课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员进行课上的练习和实践,多学多练,熟能生巧。有一些专业的课程也应当做出相应的革新,比如运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员之间进行互动和演练,学员们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任务通过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相关渠道对资料进行收集,进而实施课堂中的讨论以及演示,还有对相关旅游案例进行分析以及模拟的训练等等。

3.2校内实践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建立一些模拟的客房、餐厅以及酒吧等相关设施,让学员们用来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学校内的实验室、语音室以及试训室等有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专业进行实践的训练。同时,通过组织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学员们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3.3校外实践

在整个教学的计划当中或者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组织安排大量的时间,保证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分批分期的安排学员在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等单位进行岗前的实习工作,让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这一行业的具体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质。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要委派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适时的对学员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主体

在培养主体的问题上,应当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办学的方式,有效依靠社会中的力量,要对社会的环境以及企业的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努力争取相关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参与和支持,并且进行一些具体合作,一起培养符合要求的专业型旅游人才。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方应当充分征求相关用人单位具体的意见,彼此进行共同的商讨,让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同旅游的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另外,用人单位和旅游企业可以作为学院进行实训和实习的社会基地,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有效的进行。因此,可以同用人单位或是一些旅游企业进行定制人才的培养模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单位用人之间的“无缝链接”。

5教师队伍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一些高学历和高职称或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的同时,还应当大力加强对于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到相关旅游企业当中去兼职和锻炼,以便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