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电解铝;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我国电解铝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不仅基本的产量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工业质量也有所增长,但是实际运行中产生的污染问题还没有引起相关企业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电解铝过程中,会发生基本的电解反应产生金属铝,但是由于反应中出现的氟化物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相关企业单位要在制作过程中集中力度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和处理,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1.电解铝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电解铝工艺流程分析
企业运用电解铝操作进行金属铝的提取,在实际的操作中,利用碳棒作为阳极,铝液作为阴极,基础反应温度要控制在950-1000℃之间,在整体反应进行中,阳极由于碳元素和氧气发生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并且在实际反应中相关操作人员要对阳极的碳棒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补充,以满足阳极物质的充足。而阴极的铝液发生还原反应,从基础电解槽中将铝台包抽出,再利用基本的混合炉和铸造过程,产生基本的铝锭。在整个电解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氟化物,这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只是气体502污染,还会形成大量的粉尘,也会对基本水质产生影响。由于污染物产生的几率比较高,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操作工艺中产生的物质进行集中的关注。
1.2电解铝污染物分析
在电解铝中基础的污染物就是有害气体,由于基础铝冶炼工艺中主要采取的是冰晶石和氧化铝熔融电解操作,在单质铝产生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应的污染气体,并且还会伴随大量的粉尘,这就使气态物质治理问题成为了整体污染中的重中之重。在电解原料冰晶石中含有大量的氟元素,发生反应后就产生了氟化物,基础的氟化碳和氟化硅会以气态的形式出现,对空气造成污染,另外,在电解反应槽内,还会留存一部分氟颗粒产生挥发现象,有部分氟化物升华散逸。含氟颗粒以粉尘形式出现,对基本空气造成污染影响。另外还有一部分物质以离子态与阳极形成氟化物气体流入空气。除此之外,阳极糊中基础物质在电解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502和硫化氢气体,再加上阳极碳棒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都会对整体空气造成污染。其中二氧化碳会对大气层产生影响,是威胁最大的温室气体,而一氧化碳会与人身体内的血红蛋白反应,是一种有毒气体。
因此,基本的气态物质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对人身产生伤害。在实际的电解过程中,基本的固态物质污染物也很多。由于高温环境下发生电解反应,电解槽内会混入一部分物质,与基础内衬和外衬发生反应,在反应中生成的基础化学物对基础电解槽造成影响,而相关管理人员要对电解槽进行及时的维修,在维修中由于基础构造是耐火材料,而在电解槽内还存在相应的氟化物和有毒物质,电解槽就成为比较危险的物质。因此,在基础处理中要进行优化的处理,以避免电解槽处理的二次污染,并且要对处理中产生的物质进行优化的处理,以保证整体项目的优化率的提升。另外,由于废弃的污染气体会对整体大气产生污染和侵害,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基础有毒气体和粉尘物质给予必要的关注。在处理基础氰化物和氟化物过程中,解决相应的固体污染物。另外,在电解铝操作过程中,由于氰化物和氟化物的产生,要是没有进行彻底的物质处理就会产生一些固态污染物,不仅影响整体电解的成果,也会对基础水质造成影响,是冷却水和生活用水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甚至威胁到电解铝企业周围的相关水源。
2.电解铝企业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2.1液态污染物治理措施
在电解铝项目运行过程中,含氟物质和含氰物质会对基础水源造成影响,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对基础水质进行细致化处理和净化,保证基本环境能符合国家对于水质的相关规定,只有保证基础水源的水质符合标准,才能进行基础的水质投放。在电解铝反应过程中,会对基础的冷却水进行优化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基本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整体处理后的循环使用,既能实现水质的安全维护,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效的节约用水,在基础的电解过程、股烧过程以及系统操作过程中,要对基础冷却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另外,在铸造车间内,冷却水要经过基础的除油过程,并利用相应的冷却手段和系统操作实现全方位的水质分析和处理。只有实现基本水质循环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整体水质的提升,保证处理后得到净化的水流出企业的生产车间。
2.2固态污染物治理措施
在电解铝反应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基础电解环境一电解槽,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电解槽的处理进行集中的优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由于电解槽内会集中进行相关的电解反应,因此会残留很大一部分污染物质,相关管理人员要实行相应的措施进行集中的项目优化,从而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利用阳极组装进行专业化的污染物处理。
2.3气态污染物治理措施
在电解铝项目运行中,产生的最多的污染物就是气态污染物,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基本的气态污染物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处理。其中关键气体是二氧化硫、粉尘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还存在氟化物的相应气体,需要相关人员利用基本的干法净化系统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控制,也要保证整体处理过程不能产生任何水化反应。以避免液态污染物的产生。另外,由于A1203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起到一定的净化环境能力和基础的污染控制能力。在整体的电解铝操作过程中,利用干法净化系统流程对污染进行处理的过程,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经验和实践积累,保证基础干法净化措施的优化运行,真正助力气态污染物处理机制的完整。
3.结束语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enterpri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各地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虽然已达标排放,但绝对量很大,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相当多的地区环境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环境污染管理是我国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
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对企业环境污染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企业领导的环境意识薄弱,比较缺乏环境政策与法制观念,存在许多思想误区,认为加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要制约生产经营,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应付环保行政部门等等。一些企业领导在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更大回报的利益驱动下,有可能钻环保法制的空子或管理上的漏洞,诸如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偷排和瞒报排污数量,甚至转移污染等来逃避环境义务的履行。大量事实表明,凡是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环境污染管理工作都作得卓有成效,同时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
2.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工业污染十分严重,治理任务相当艰巨。多年来,虽然年年有投入,岁岁有进步,但污染治理效果和人们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这与历欠帐太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诸多原因有关,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投资效益低下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按照“污染者负担”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当负责解决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但是,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大中型企业经营的步履艰难,让这些生产发展尚无保证的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不太现实,这样势必造成投资渠道不佳,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工业企业多是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初级加工产业,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均较低,也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由此造成资源浪费,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高等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4.员工素质问题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基础在基层,它涉及生产的各个领域,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和积极性,企业的环境污染管理是很难搞好的。近年来,我国的员工队伍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差等问题。
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当对传统的环境污染管理思路有所转变。从经营理念的高度去认识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发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作用,以最有利的方式,真正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有秩序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污染防治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法制的轨道,根据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进行控制管理。工业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是市场机制下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1关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框架的建议
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框架中虽然有一部基本法,但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却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工业污染防治的经验及其发展趋势,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应包括:实施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技术政策、发展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政策、技术及产品淘汰制技术政策、废物回收再用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治理处置的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控制技术装备技术政策、工业污染防治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
1.2加强环境立法
市场经济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一切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引导,因此,从经验性立法转为导向性立法,在总结现有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一些尚不成熟、正在试行的措施或制度进行科学分析、预测,订出一些引导性的法律。根据目前建立市场经济的进程来看,应加快环境法律体系中的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的内容不应当简单地重申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内容,应当将其具体化、尽量地使其有利于执行,以免使下一层次的有权解释发生偏差。市场经济作为权利经济,内在的要求法治,我国应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作法,在完善实体法的同时,加强程序法。
1.3健全和完善环境标准及其实施监督体系
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
确定我国环境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的内容,使我国的环境标准体
系与国外先进的环境标准体系接轨。建立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选择重点污染行业、按行业特点制定排放标准,其实施易于与行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对行业生管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达到在生产中消除污染的目的。在完善国家环境标准的同时,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的制订和舆论监督机制。
2.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
2.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应大力推崇绿色文化,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核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资源消耗、促进资源永续使用为基本特征。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决策者,应深刻认识经济高速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和环境问题与
企业发展的关系,自觉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增强环境意识和环
境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向全体员工不断的灌输企业的价值
观念,并通过运用管理权威强化员工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提高
企业形象。
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制定企业道德规范,以条
文的形式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激励他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
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再次,确立全员环保意识。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环境意识,使每位员工清楚:环境问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环境问题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将环保融入日常工作等。
2.2推行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有机污染物;病源微生物;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generated by the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in China is growing,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pollution pollution load is large, complex composition of pollutants, the degree of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seriously, pollution control is difficult, and the use of renewable showing. In this paper, the generation of China's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pollution problems as well as livestock and poultry waste environmental harm caused b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 furthe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livestock manure pollution problem for China's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pollution prevention reference.Keywords: livestock and poultry farming; animal manure; organic pollutant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畜禽类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带动了养殖业的飞速发展。据统计,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和产值每年以大于8%的速度递增,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养殖规模的增加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发展,导致养殖废物大量集中产生和排放,据2003年《中国农业年鉴》公布的主要畜禽饲养量和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环保部)2000年公布的产污系数测算,2003年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超过24亿吨,约为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而2000年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情况调查显示,河南、湖南、江西等地区甚至超过了4倍。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污染的负荷很大。据监测,养殖场废水的COD超标50~60倍,BOD超标70~80倍,SS超标12~20倍,COD已远远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COD总和,成为我国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大污染源,其危害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在农村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1]。
我国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畜禽养殖业污染呈现出污染负荷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严重、污染的治理难度大和可再生利用等特点,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导致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畜禽养殖业自身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污染及危害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中主要的污染物质包括悬浮物、有机质、沉积物、微生物、N、P、K及其它成分。这些畜禽养殖场排放的污水、粪渣及恶臭气体等对水体、大气、土壤、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1 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畜禽粪便除含有养分外,还含有BOD、COD、SS、N、P及大肠杆菌群等污染物指标,这些大多是对水体产生影响的污染物。这些畜禽养殖粪便如果任意排放,会经雨水冲刷、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河流和湖泊等表面水体,还会逐渐渗入地下水系统,污染地下水,对水环境质量构成严重的威胁。当排放的粪便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组成,使水质变坏,影响水体的使用,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研究表明,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成为许多重要水源地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2]。
畜禽粪便中的N、P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研究发现,随着粪肥的施用,区域内地下水中的硝态氮的污染物会增加。水体中过量的N、P元素存在会促进藻类等的大量繁殖与其他生物争夺阳光、空间和氧气,从而威胁其他生物如鱼类、贝类的生存,危害水产养殖业。
畜禽粪便中的有机质含量通常比市政污水浓度高50~250倍,有机质进入水体后分解,使水体变色、发黑、加速水体底泥的积累有机质分解的养分可能引起大量的藻类和杂草疯长;有机质的氧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引起部分水生生物死亡。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据报道,畜禽污水中,平均1mL中含有33万个大肠杆菌和69万个蛔虫卵和100多个毛首线虫卵。这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增加水体中的病原种类,菌种和菌量,会引发疫情,给人、畜带来危害。畜禽粪便中的激素对水体也存在潜在的危害。据Ritter等的调查报道,在美国切萨皮克海湾流域的几条河流中,检测出了与畜禽粪肥归田有关的增长性荷尔蒙丸激素和雌激素[3]。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收稿日期:20120331
作者简介:于治远(1953—),男,辽宁新宾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工作。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902
1引言
近年来,通化市在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2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通化市农村年产生活污水2 000万t,年产生活垃圾约44万t,长久以来,农村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泼洒、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对农村水质、大气、土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2畜禽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展不相匹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导致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3农药化肥污染
通化市耕地面积269 028hm2,种植品种主要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全市大部分为山区,坡耕地较多,农药化肥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氮利用率在25.3%~628%之间,磷利用率在10.8%~20.8%之间,大部分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随农业退水及降水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施用化肥也导致全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2.4乡镇企业污染
通化市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医药、食品、木制品加工、建材、造纸、水电等行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5水土流失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区,2/3面积是山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比较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速度快、作用强。多年来,人们乱采滥挖、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防治对策
3.1逐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目前,通化市农村仍有部分村庄村民饮用自家打井水,没有必要的水质监测。已采用集中供水的乡镇和村庄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拖还不够到位。为确保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推广力度。要对现有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加大保护力度,尽早完成水源区划工作,并按照区划做好设立界标、警示牌、护栏,清理整顿污染源等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做好水质例行监测工作,确保让全市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2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目前,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抓住机遇,争取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在做好定点存放,集中收集的基础上,要选择合适的场地修建“三防”式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可以选择小型人工湿地进行治理、投资小、见效快、易于管护。
3.3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市农村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只有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改变种植结构才能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4加大监管力度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粗放经营,管理不严,对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应在全市农村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散养改圈养的力度,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畜禽养殖方式。在农村和养殖场大力推广建设“四位一体”(即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生态工程等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成功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监管力度,严把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严禁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新上畜禽养殖项目,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逐步减少畜禽业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实现畜禽养殖业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5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通化市水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全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加大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力度,严厉查处乱砍盗伐和私挖乱采违法行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关键词】 环境污染;雾霾;成因;环境法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断被提高,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雾霾问题也越发严重,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不断在扩大。雾霾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也使得雾霾问题的治理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如何从立法层面解决雾霾问题、治理雾霾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雾霾天气的根本成因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雾霾天气的根本成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由于受到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利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去发展经济,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资源利用率也较低,以至于大气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加,从而导致严重雾霾问题的出现。第二,能源结构不合理。F霾问题属于大气污染问题,而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燃煤排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煤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得比重较大,大气污染物排放也较为严重。第三,机动车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机动车使用在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机动车行驶所排出的污染物,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城市灰霾,也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同时排出的有害物质,也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二、基于雾霾问题的环境法治措施
在我国环境污染下,为解决雾霾污染问题而实施的环境法治措施应包括下述几方面:环境立法、环境执法与环境守法。
1、加强有关环境立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发严重,特别是雾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也使得环境污染治理逐渐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治理环境,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雾霾问题,我国正逐步加强环境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立法仍然有所欠缺,导致环境立法和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环境立法无法满足环境治理的要求,而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加强环境立法,并逐步完善关于环境的法律法规,健全环境法治体系,以便确保环境治理和污染问题的处理能够有法可依,进而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雾霾问题。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雾霾污染问题,从国家层面应当重视立法工作的开展,健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个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制定符合地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将地方立法融入国家立法中去,以便更好地解决雾霾污染问题。事实上,由于地方政府对雾霾问题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国家相关立法,而对地方立法不够重视,以至于国家立法无法全面解决地方的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到环境污染防治的效果。在环境立法中,由于立法沟通较少,导致不同地区环境立法规定、法律等方面存在区别,无法做到全面衔接,以至于影响到环境立法的实施。针对这种现象,环境立法应做到全面统筹,全盘考虑,对不同环境部门审查、监督的范围进行明确,加强立法间的协调性,以便对环境立法进行完善。此外,对环境立法的宣传和教育也应予以重视,要加强对人们群众的普法工作,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立法的重要性,以便确保环境立法能够在雾霾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强化环境治理执法力度
环境治理尤其是雾霾污染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环境立法来解决,还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法院与其他环境执法机构应依据相应的环保立法对其进行惩处,以便更好地治理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效果不佳,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立法存在不足之处,也是受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的影响,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执法缺乏一定的公信力与权威,进而影响到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究其原因,环境执法难度大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问题缺乏硬性规定,导致环境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缺乏公信力和威慑力,以至于环境行政执法力度较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缺乏强制执行力,无法对违法、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执法,以至于污染企业对环境执法视若无睹,污染行为有恃无恐。针对这种现象,环境执法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并且相关法律法规也应赋予环境执法机关特定强制执行权力,以便更好地震慑污染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从而更好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雾霾问题。
3、培养环保意识,营造遵守环境法的氛围
环境法治的实施不仅要依靠环境执法机构,企业和个人也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因为过度追求财政收入,对经济效益高但造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惩处较弱,只是简单的以缴纳污染罚款作为惩处手段,很难形成震慑作用,也造成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针对这种现象,环境立法应对污染环境的惩处方式进行明确,提高环境污染的执行力度,促使企业或个人对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以便使其自觉遵守环境立法的相关要求,确保雾霾问题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三、结束语
雾霾污染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所遇到的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针对雾霾问题,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该问题,应重视环境立法、环境守法和环境执法,对环境污染和保护予以明确法律规定,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部门的威慑力,提高企业或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魏宏彦.雾霾背后环境法治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6(25).
[2] 穆治霖.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
[3] 王振.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论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2).
[4] 张杰.我国雾霾污染防治的法律浅思[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4(4).
[5] 刘思含.雾霾治理法律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5(19).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经济效益;决定因素
目前企业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为了其长远发展,不得不将环境污染治理纳入成本分析的行列。经济的过快发展一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符合现代人的观念;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及经济创造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污染物又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可小觑的损失。平衡好企业经营效益与环境污染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企业经营者所纠结的问题。对于环境污染治理,收益因素并不明显,然而成本因素却占据极大比重,同时,环境问题往往具有负面的外部效应,可能会间接的给其他企业带来风险。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协调好企业间的发展,就要考虑经济效益这一决定因素,以达到环境污染的最优化治理。
一、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抓紧环境污染治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从成本分析的角度看更具现实意义。但实际分析中,环境污染治理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仍未突破传统模式
现今,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仍是以钢铁、电力、水泥、煤炭、电解铝等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尽管产品产量增加较快,但对环境的破坏力也相当严重。以2011年的工业污染源投资治理为例,其中,废水治理资金157.7亿元,比上年增加21.2%;废气治理资金211.7亿元,比上年增加12.1%。其中工业废气脱硫治理项目投资112.7亿元,工业废气脱硝治理项目投资12.7亿元;工业固体废物治理资金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0%;噪声治理资金2.2亿元,比上年增加42.3%。所以,我国重工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要想在环境治理中取得新的突破,需要改变现今的产业结构。
2.环境成本受限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
一般对环境污染、破坏越严重的行业,环境成本支出就越大。像化工、造纸、矿山等行业的环境成本就比其他的行业超出很多,此外,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也会扩大环境成本,手工艺落后会使得一部分有害的副产品不能回收利用,能耗加大,环境破坏严重;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管理制度却不配套,使得生产环节中的有害产品得不到处理。
3.环境污染收费制度不完善
为了更好地降低企业环境污染态势,政府部门在采取措施的同时,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制度进行排污收费,这样可以将环境治理问题从政府的责任转移到企业本身,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环境污染治理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排污收费不仅调动了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奠定了财政基础,使得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可以投资进行城市绿化建设。但由于我国相关排污法律的制定不完善,造成排污收费范围小、标准低,没有起到好的规范作用。
4.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资金投入去向不明
环境成本投入还包括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一方面,随着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政府为提升自身形象,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政府投入的建设资金不断增多,相应的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也在不断升高;一方面,一些环境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员却投机取巧,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私吞,使得环境治理不达标,配套的治理设备不能及时更新。
二、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决定因素
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部分人认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其实建立在理想的静态假设的基础之上,前提是企业的技术、资源配置和消费需求都是固定的,环境治理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但长期会树立企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象,收益将会增加。一部分人则认为二者成负相关,静态假设毕竟是不存在的,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必然会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而在动态的经济模型中,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决定因素有:
1.企业的创新型发展
社会处于不断进步的动态变化中,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弥补了企业在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节约了一大笔资金用于生产环节中有害物质的处理。这样,环境管理成本因创新行为而引起的生产效率提高得到了补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的经济发展类型
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不同,从而对环境成本的支付也存在差异。如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工等行业生产的产品对环境污染程度远高于轻工业,但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标准却是标准的,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环境管理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收益对环境支出成本的补偿程度。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定自己的发展类型,以获得合理的经济收益。
3.企业对环境规章措施的敏感度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对环境的保护不断加大,相应的规章措施也在不时的座谈会中制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保护措施,若企业经营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制定的环境制度,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付费必然导致企业环境遵循成本的增加,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下降;相反,如果企业在政府的激励性制度下采取了创新,便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弥补环境成本的支出。
4.企业排污权的标准化
目前的企业排污市场的交易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政府收取排污费是想通过增加成本的方式,激起企业经营者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意识,但在排污权的争取中,一些企业采取特殊手段,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政府制定统一的排污权规划造成了阻碍。出现了一些企业花钱买排污权,努力提高生产效益而不是减少污染,造成了污染物的持续增加,是一种隐性的污染转嫁,不符合现今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排污权的标准化、排污费的合理化、排污权交易的公平性将加大程度的改变排污权的交易市场环境,使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效益最大化。
三、针对经济效益决定因素环境治理的改进措施
环境保护作为当今时代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每一个企业的立足的基础,而作为影响环境成本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效益是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做相关的环境治理决策时,要根据成本分析,及政府的相关制度措施,制定合理的经济模型。面对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经营的创新水平,将极大程度的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环境污染治理必定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所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生产工艺方面不断创新,缩短产品生产的周期,加快对生产中污染物的处理,将可以明显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补偿,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实现“环境、效益”的双赢。
2.加大政府对环境规制的预见性
政府的职能不仅是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命令企业部门执行,还要有一定的建设性,时刻留意国外环境的保护趋势,一味地提高环境的规制标准与国际脱节,可能会严重打击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在联系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制定出与国际环境规制相一致的原则,合理引导国内企业生产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以扩大我国环境友好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
3.提高企业对政府环境规制的敏感度
绝大部分企业对于政府下达的指令,多是简单了解,真正认真执行的少之又少。同时,企业管理者总会对政府的环境治理补贴的优惠政策总会十分敏感,但对于相应的税收政策则是了解的很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干扰,使得企业获得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大部分企业面对突发状况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即使政府的环境规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但无人遵循,就无法占领国际市场的先动优势。所以,要加大对企业的考查力度,使经营者意识到政府环境规制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遵循程度。
4.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组织能力
对于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人员,他们无法清楚的认识到环境治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从而会对领导下发的指示产生散漫的心理,更有一些人钻空子,私吞环境治理的投入资金,而领导层对于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极容易造成企业的财产损失。所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的业绩考核,制定高效的环境管理战略,相信将会为企业的环境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管理人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这一决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争取将环境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为企业争取效益最大化,开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从平:论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决定因素[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2).
关键词: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借鉴意义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药行业作为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经济的重要动力,对建设又快又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制药行业不断发展,由此而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逐渐引起行业内广泛的重视。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业主流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建设环保制度对制药企业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重视制药环节的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才能实现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对环保制度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应借鉴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企业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一)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对外交流力度逐渐加大,交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凭借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成为各国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对制药行业来说,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对制药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我国。[1]国外先进制药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制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原料业的迅猛发展。另外,国内也有许多企业加大了对医药行业的投资,导致制药企业数量急剧增长、产药量不断增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制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由于制药行业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药品生产和加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不加强对制药环节的环境监控,就会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制药行业现已成为国家环保部门重点治理的行业之一。[2]目前,很多制药企业都存在超标排放和违反废物管理规定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度不够,相关方面的整治措施不到位,环保制度建设不完善,而且很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解决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无论对企业还是国家来说都是较大的难题。
(二)制药企业环保问题的特点
1.制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传统制药行业,大多采用天然的原材料,利用传统工艺进行药品生产。这种制药方法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安全性较强,但是生产效率较低、原材料较为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品需求。[3]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合成药物逐渐成为制药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它是利用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进行药品生产,所以可实现原材料的不断生产,生产效率较高,现已成为制药的主要方式。使用化学物质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环境上破坏,而且在现代医药生产过程中,要想合成一种药物,需要多种、大量的原材料,而最后真正可以使用的药品量较小,大部分的物质都成为废物排放到环境中。[4]另外,药品生产所需的化学物质种类较多、成分较复杂,治理较为困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制药企业迁徙现象带来的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制药行业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受到了诸多限制,原料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在不断增加。为了缓解成本增加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很多大型跨国制药企业都将污染最为严重的原料制药企业转移到我国,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重。[5]国内制药企业也存在地域间的迁徙,这主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制药原材料的产地相关。传统的制药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上海等沿海城市,但是随着国家产业不断转移,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制药行业在内陆逐渐发展起来,呈现由沿海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制药产地转移必然会带来污染带的扩散,扩大污染面积,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3.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大部分原料药的生产都呈现投入大、产出小的特点。一种原料药的生产需要几种甚至几十种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大都经过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但是最后产出药品的量较少。在这种生产工艺下,大多数原材料都被转化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根据目前原料药生产的特点,很多企业都采用间歇式的生产模式,在订单量较多时集中生产、集中排放,而当生产任务较少时排放量就会相对减少。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呈现出短时间内大量排放的现象,且污染物的浓度较大、不稳定性较强,对环境的污染严重。[6]相比于连续、稳定的生产模式,这种间断式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更为严重,治理起来也更加困难。
三、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责任规定不足
我国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污染者的责任。[7]但是,由于目前法律建设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大,导致无法将法律落到实处。而且《环境保护法》中对污染者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只是简单的说明污染者应承担责任,相关部门应依法追究,但是具体应承受什么类型的惩罚及惩罚的程度都不明确,这就可能给污染者带来可乘之机。由于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环境保护法》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定,将其作为确保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保障,而不应只是单纯地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合理
污染人所承担的责任大小应根据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决定,这就需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来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的合理性将会对环境治理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国外成功的经验,我国也逐渐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构建的,对改善我国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还存在较多问题。目前,通用的流程为:第一,当发现有环境问题产生时,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机构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测评,并给出环境污染测评书。第二,将测评书予以公布,听取相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测评书进行相应的更改。第三,由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根据污染程度,对相关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当前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合二为一,导致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在进行抉择的时候受到利益的干扰。而且很多地方的城市功能划分并不明显,公众对评审环节的参与度也较低,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
(三)排污许可证制存在缺陷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文对排污许可证制进行明确的规定,而且也未建立总量控制制度。第二,现行的许可证制的确立与实际的差距较大,可行性不强,而且未建立专门的条例对实施步骤进行规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各项设施不齐全,很多企业都未进行排污申报,而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又不够,从而导致企业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第三,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排污政策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而且在审查过程中都是较封闭的,公众很少会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加强公众对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从法律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四)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不严格
虽然我国建立了专门的“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但是政策的内容并不全面,只是针对清洁生产和水污染防治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规定,未强制要求使用特定的技术,所以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防治内容所采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从而使技术的先进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不同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所采用的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评判。但是,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技术并未针对具体的污染物进行明确的排污限制。
四、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建设的经验
(一)制药企业投入生产前的环境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在正式投入生产前,需要对项目实施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提前评估并做出预防,当评估结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时就要终止项目的实施。该政策最早是在美国开始实施的,同时集中公众的力量对评估结果予以公示。由于制药企业在大部分生产情况下都会产生污染物,所以在企业生产之前要求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只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正式生产。
(二)制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政策
1.强制政策
美国环保部门对制药企业的生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制定了专门的排污指南并对各项排污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另外,美国将环境保护的任务下达到各州,要求必须满足空气质量标准,当出现超标现象时各州自行解决。
2.制药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为保障环境保护政策落到实处,美国、欧洲各国都建立了专门的制药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对制药各环节的生产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对产生污染的原因及控制策略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技术的改进减少废物排放量。
(三)对制药企业环境污染的公众监督措施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主政策都落实的很好,公众在公共事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制药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美国建立了《紧急规划和社区知情权利法》,要求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将具体情报公开,依法获得公众的监督。根据公众的诉讼请求,美国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法律体系,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诉讼,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改进我国制药企业环保制度
(一)完善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要想强化排污效果,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轻制药环节对环境的污染,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引导,而不是事后追究责任。发达国家在环保工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保护机制较完善。所以,我国也应完善对制药企业的环境保护机制,引入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评价等制度,将环境保护法制化。另外,应赋予环境保护部门单独的权利,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
(二)制药企业应评估
项目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预测环境治理成本制药企业在项目开始之前,应先对项目实施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环境治理所需成本进行预测,衡量项目收益与环境治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保障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事实证明,提前预防所达到的效果远远高于事后惩罚。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还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制药企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生产工艺入手,不断改进生产方法,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出比,减少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量。引导企业加强对生产技术的创新,并为产品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将“绿色生产”作为主要的目标。制药企业应加快转型,加大对技术的投资,不断创新生产方式和方法,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经营的重要部分,研发更多低消耗、高产出的产品。
六、结论
制药行业的发展在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也带来了较大影响,需要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环保制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制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提前预估环境污染程度并逐步调整产品结构,从而促进制药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宏,张文静.浅论制药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2):201.
[2]李遮.浅谈我国制药企业应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62.
[3]刘伟,付余,李晶,蔡超男,鲁照明.浅析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2013.
[4]纪冬霞,冯钰,蔡伟.浅议我国制药企业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23):108-110.
[5]杨松,李国峰.制药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1(S1):172.
[6]陈祖刚.国外制药企业环保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化工管理,2014(23):276.
摘要: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存在着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少社会公众的监督,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充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研究,从政府、社会公众和会计业界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会计;会计报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遵循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试图隐瞒和虚报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反映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政府则可以根据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方针,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出台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奠定了法律基础。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只是涉及到环境会计,并没有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出相关规定,也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作出明确的要求。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具体准则,企业在环境会计报告编制的问题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完善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相关的法律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缺少社会公众的监督
社会公众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受到危害时,便会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加以监督。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公众往往会通过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但是,我国民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意识并不强烈,在“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的调查之中,“环保满意度”、“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三项指标均为不合格。由于企业的环境信息缺少公众的监督,我国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难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三)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充分
我国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化工、钢铁等重污染行业,而其他行业自愿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公司并不多。从我国企业对外的环境会计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只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环境会计信息做出定性的描述,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定量数据较少。而且我国企业往往倾向于披露国家环保专项拨款、资金补助等维护自身环保形象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保护环境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等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会计信息则较少披露。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不充分,具有选择性披露的特点,环境会计报告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减弱。
二、国外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概况
(一)美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情况
美国企业大多通过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对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披露。企业可以采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样式,也可以只列示环境成本。在会计制度方面,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会计报告和审计方面的指南,起到了对美国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规范作用。在美国,无论是公众还是企业,都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公众为保护生存环境对企业的环境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方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较强,美国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更为完整和可靠。
(二)日本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情况
早在上个世纪末,日本政府便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政策方针,建立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的指导性文件,并颁布了《环境会计准则》,从内容和格式上规范了日本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由于二战后日本的环境遭受巨大破坏,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日本企业不仅会遭受巨额的赔偿,还会受到社会的舆论谴责。日本的政府、公众和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促进了环境会计报告的发展。
三、改善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对策
(一)完善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
完善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助于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首先,应当在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加入环境会计的条例,并制定一项针对环境会计的会计准则,明确列出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内容的规定,使得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要建立起企业环境保护的会计核算体系,完善现有环境会计制度,并通过建立对环境会计报告的审计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此外,政府环保部门还应当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以提高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加大政府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监管作用。
(二)提高公众对企业环保信息的需求意识
国外环境会计的发展经验表明,社会公众对企业环保信息的需求意识越高,企业受到外界舆论和监督的压力就越大,便越有可能披露完整和可靠的环境会计报告,以满足人们对企业环保信息的需求。所以我国应当加大对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环境的公共社会属性,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培养和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信息需求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对外披露更为完整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建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体系
在传统的会计报告体系中,环境会计信息散见于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之中,然而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环境会计报告的研究可以看出,建立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有助于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单独的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环境污染报告和环境绩效报告。通过单独环境财务报表的编制,将环境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成本的会计科目进一步细化,提供更为完整和可靠的环境会计信息,而企业的非货币性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环境污染报告和环境绩效报告进行披露,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的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延安, 姜琳敏.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与启示[J]. 会计之友, 2011 (25): 89-91.
[2]唐智远.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12 (8): 108-109.
一、小皂素企业现状
宝丰薯芋皂素有限公司。位于阳平镇宝丰村,建于1992年,1995年皂素生产正式投产,固定资产850万元,采用盐酸水解工艺,年产皂素80吨,属宝丰村集体企业,私人租赁经营。该公司于2005年建成了污水治理设施,后来由于市场滑坡,效益不佳,加之民营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生产废水未再治理直接排入渭河,在省市的专项执法检查中,连续三年被查出其污染物超标排放,属于淘汰落后工艺,要求区政府予以关停取缔。现已全面停产,部分设备已拆除。
市畅兴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周原镇太子沟村,建于2003年,采用盐酸水解工艺利用黄姜生产干燥物,年设计产量70吨,污水未经治理渗入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现已全面停产,设备未拆除。
二、专项整治依据
1、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淘汰类石化化工第8条:100吨/年以下皂素(含水解物)生产装置;盐酸酸解法皂素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皂素生产装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列入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中的设备,或者采用列入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中的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环保分局牵头,区工信局、区工商分局、市东供电分局和阳平镇、周原镇参加,成立区小皂素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分局,区环保分局副局长王方全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检查、督导、联络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如下:
区工信局:负责小皂素企业淘汰方案;
区环保分局:负责吊销排污许可证,加大关闭小皂素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死灰复燃;
市东供电分局:负责对断电情况进行复查,拆除皂素生产的供电设备,防止私自接电;
区工商分局:负责吊销营业执照;
阳平镇、周原镇:负责督促企业所在村与企业解除租赁合同,督促企业拆除生产设备,配合做好职工思想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关闭取缔阶段(2012年7月20日前)。区工信局负责于7月15日前制定淘汰方案,报请区政府批准;区环保分局、区工商分局、市东供电分局负责按期吊销排污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拆除皂素生产供电设备。
(二)关闭验收阶段(2012年7月30日前)。阳平镇、周原镇负责督促于7月20日前解除租赁合同,区工信局与阳平镇、周原镇依据资产所有权归属督促村或企业拆除全部生产设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7月30日前完成生产设备全部拆除工作,并组织现场验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三)阶段(2012年8月1日-30日)。逾期不能拆除到位的,由环保分局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资产所有权者承担。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制定计划。各有关镇、区级相关执法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任务,及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确定专人负责。区小皂素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协调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环境会计;食品加工企业;应用;问题;建议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过度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失衡,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因此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迫切需要科学的监督机制来维护环境、协调企业的经济发展,而环境会计就有此作用,这使得将环境会计引入食品加工企业成为企业财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环境会计的概念。环境会计,也可称为绿色会计,它主要是以货币或者实物作为计量单位,以有关的法律法规的以及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方法作为基础,并吸收了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因而对于企业的各种环境相关的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反映和控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注重的是企业的长期发展,在满足我们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对于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没有破坏。企业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前提是环境资源不受影响,没有被破坏,这样生产和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实现长期的技术发展。企业应用环境会计可以更好的合理利用资源,以最少的成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谋求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会计的战略目标,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更好的履行环境责任,谋求长远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考虑当前和随后的发展,不仅为追求长远的利益而合理耗费资源,企业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考虑经济利益时也考虑到环境利益。企业环境会计必须融入到传统的会计制度,规定在生产,经营和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里充分、客观、全面的环境会计信息都要考虑在内,有效利用资源和解决好企业收益的问题。
3.企业受托责任理论。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模式,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强了受托责任被赋予的意义,这意味着企业管理者是受托者,管理者应当向所有者如实反映受托资源的使用、治理、开发、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在受托责任制下,企业不仅核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同时也要承担起会计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的价值、环境污染预计负债、合理的管理费用,这些会计要素要独立核算和披露,使资源的使用者、财务报表使用者报告经营业绩或资源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二、食品加工企业应用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带花黄瓜、爆炸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等等,听着真是恐怖,但这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当今社会我们大力推广绿色食品、健康食品,但是仍有大部分食品还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仍然接连不断的发生,这使得食品安全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与思考。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它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着企业的道德与诚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而且,环境污染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食品加工企业也存在的许多弊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食品加工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
食品加工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加工企业在从原料采购,食品生产和加工,再到处理食物残余,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废物和气体,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企业在重污染的前提下,财务会计核算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全面,甚至是虚假信息,导致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信息使用者得到错误的财务信息。因此,食品加工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大众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必定会有质的飞跃。而且,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十余年的研究,环境会计的理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理论框架是比较明确的,建立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加上我国各企业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摸清环境会计的实施步骤,指导理论一定会逐渐成熟的。因此,食品加工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是可行的。
三、食品加工企业应用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加工企业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一方面,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也是引发食品安全的因素。目前,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环境保护措施,而且很多大型企业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引进了许多高科技的处理设施,达到的效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国虽然颁布了许多环境保护法,可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也没有关于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的规定,因此,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仍然是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重点,忽略了对环境相关事项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只是简单的反映了环境费用,导致食品加工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并不乐观,效果也不明显。
1.相关法律和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十分重视,颁布了许多环境保护法,但是环境会计起步较国外晚,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也没有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的相关规定。没有法律的支持,企业环境会计应用十分困难,没有规范环境会计的核算,这使得企业在核算环境資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等要素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这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指导下,企业才可以更好、更快地实施环境会计,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相比国外比较落后,且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环境会计体系的统一性没有明确研究。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对与环境有关因素的科目只设置管理费用,记录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和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做法很简单,但暴露了它的缺陷。降低了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积极性,也阻碍了食品加工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
3.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监管力量不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政府也没有发挥其领导与监管的力量,也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强,使得食品加工企业环境会计应用成为难题。
4.缺少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环境会计涉及的学科众多,有会计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在实际应用中用到了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很高,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控制。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专业人才的缺失,使得企业环境会计应用出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
四、食品加工企业应用环境会计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的食品加工企业的会计准则中添加环境会计的内容,将环境会计的核算、监督纳入到食品加工企业的会计体系之中,完善的法律法规推动环境会计在食品加工企业中的更陕、更好的应用。利用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确保环境因素可以准确合理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督促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也使政府和人民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
2.积极设置环境会计有关科目。在食品加工企业中,可以设置环境会计相关科目,更为准确的反映环境会计的内容。例如,在核算环境资产时,企业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来设置环境资产类科目。具体资产类科目的设置,比如,应付环保费等,二级科目具体各种排污费等。此外,还可设置一些主要的科目,如环保原材料、环境资产累计折旧等。
3.加强观念转变,加强政府监管。加强公众环境保护宣传和学习,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积极应用环境会计,追求长远利益,取得更大的价值。对于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此外,政府要积极引导,对于实施环境会计、环境污染治理有成效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可以提供免费的指导和一定的技术支持。而对于不实施环境会计、不治理环境污染、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其进行不等额的罚款并通报批评。
4.大力培養环境会计专业人员,提高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环境会计涉及多门学科,财会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会计学知识,而且要具备多门学科的内容,因此对于环境会计专业人员要求很高。因此,在实践中,国家要加强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完善他们环境会计知识体系,提高环境会计人员的素质,使环境会计专业人员充分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环境会计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应用。
五、结语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全市医药中间体及产品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化工石化企业和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盐化工、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等化工石化企业(包括取缔、关停及废弃的)的集中整顿、有效控制和治理医药化工企业污染,积极推进医药化工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和结构调整工作,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从业资质要求,淘汰各类违法违规医药化工生产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等设施,提升医药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保护水平,有效控制和治理医药化工企业污染,消除环境污染隐患,进一步遏制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实现医药化工行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开展排查。排查整治的重点是及其主要支流沿线的化工石化企业以及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和辖区内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涉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的医药化工企业。严肃查处沿江沿河医药化工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违法建设行为。
(二)重点检查沿江沿河各类工业园区和医药化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沿江沿河医药化工企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沿江沿河已取缔、关停以及废弃的医药化工企业处置情况。
(三)检查医药化工企业环境管理是否规范,污染物排放台账和日常监测制度是否健全;重点防控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情况;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制定情况,事故应急装备及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四)严格检查医药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存储、使用等是否符合安全、环保要求。
(五)认真梳理医药化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投诉、举报和案件,严厉查处危害群众健康、社会反响强烈的医药化工企业污染突出问题。
(六)严肃查处监控化学品企业未办理生产特别许可进行生产的违法行为。
(七)审查农药生产企业是否有营业执照、核准文件、每个品种是否均有产品标准、农药生产批准证书(或生产许可证)和农药登记证,并审查证照是否在有效期内。
三、时间安排
1、调查阶段:(7月20日至30日)。各县(市、区)对辖区内所有医药化工企业要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分门别类统计,填报(附表《市医药化工企业污染整治调查表》)。
2、督查整治阶段(8月1日至20日)。由市工信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对各县(市、区)的污染整治工作进行督查,重点督查调查表中的内容是否属实。根据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由职能部门下达整改通知书、停产通知书或取缔关闭文书。
3、验收与后督查阶段(8月21日至31日)。督查组检查问题企业整改落实情况;检查取缔关闭企业是吊销营业执照、是否断电等。
四、组织领导
市医药化工行业污染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
1 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现状
化工企业的具体职能就是将很多资源进行化学处理,必要时也对原材料进行转化加工处理,在化工企业中会贮存着大量的化学原材料用品。化工产业生产的东西如果泄露将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化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环保单位首抓的重点单位。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飞速发展,在化工企业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并且一旦发生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事实证明,我们国家的化学工业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举个例子,转变一些化学原料会排除大量有毒难降解的废水废渣和废气。
2 分析导致化工企业环境问题的原因
2.1 化工企业选取生产原料不当
导致化工企业环境出现问题的有多种原因,比如说化工原材料选取的大多数是初始材料,必须有化工机器转加工和粗加工后才能利用,并且一般化工企业建立在偏远地区,有时需要远距离长途运输,这无疑又增加了运输风险。并且运输旅途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弃物,不仅仅增加了化学产品运输成本,还增加了运输风险。比如说硫酸的生产运输,生产硫酸会产出许多炉渣,炉渣成分富含微量元素,这样会增加废水净化处理的难度系数。在增加废水处理的同时,一些特定的微量元素还影响催化试剂的效率,并且这些废水废渣都是严重影响环境的。
2.2 化工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大多数传统化工企业和小部分突然崛起的小型化工企业,因为生产设施传统守旧不知变革,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高,要是适应趋势实行技术变革,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走向。而且大部分化工企业运用的是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化工企业本身存在管理制度和生产流程缺陷,生产管理方式不够严谨科学,企业领导对工厂排放污染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大多数化工企业随意排放工业化学废物,导致化工企业环境问题日愈加重。
2.3 化工企业出现突发紧急情况
导致化工企业环境问题的还有紧急突发问题,化工企业在运输过程中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发生。比如在京津高速中,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运输液氯罐车容易发生碰撞泄露,一但发生泄露将会造成大面积污染,无论空气还是土壤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双苯厂苯胺遇火爆炸会严重污染空气,运输过程中稍微不注意就会出现各种特殊情况。这一类的突况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保护意识,开展科学回规范管理制度。
3 解决化工企业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调整化工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企业领导调整化工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需要环境方面的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化工企业环境技术质量的提高发展,全面发展化工企业的高新技术,可以为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可以推动科技去治理污染,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降低化工企业的环境污染程度,从而推动化工企业的全面发展。为了送根本上改善化工企业的环境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有关政策来保障,推动化工企业的现代化改革,为净化环境做出深远贡献。
3.2 制定合理的化工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制定合理的化工企业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化工企业的环保规划应该与企业建设想连接,环境治理应该与生产建设规划相呼应。在建设项目中应该推动生产工艺的成熟发展,按照程序步骤来进行化工产品的绿色处理,这样做可以大大降低废气和废渣的产出。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高效控制化工企业环境污染,就要控制化工企业的资金链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帮助。
3.3 提高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决化工企业的环境问题,加强化工企业环境保护,提高化工企业员工的素质是关键。提高化工企业员工的技术素养,提供锻炼机构,树立员工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化工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化工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环境管理部门,所以为了确保解决化工企业,要从领导阶层就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环境保护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中小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沿海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讲已经达到4 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 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 个体经营户3 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的确立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法律上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但是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冲击,也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制约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制约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思想意识薄弱,从国家到民众不会也不能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引起重视。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的增长上,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攀升,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当然,GDP的增长必然要牺牲一定的环境为代价,但是,能否找到一种相对优化方式使代价降到最低呢?有很多方法方案、措施政策可以达到此等效果。加强企业法律责任不失为整治企业污染或破坏环境的一剂有效良方。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大多数国家相似,我国的环境规制政策主要针对大企业设计并同时运用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环境规制主要包括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标准对中小企业的日常规制和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的专项治理。由于中小企业受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制约无法适应针对大企业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现有环境规制政策和环境治理专项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环境污染的恶化,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中小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针对中小企业环境规制面临的约束条件制定实施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是目前我国环境规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每个社会主体都应对其行为负责。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起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侵权行为应当立即停止该侵权行为,妨碍他人行使民事权利的应排除这种行为。有权利要求环境侵害的一方赔偿损失。中小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既是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应负的一种责任。
第一,政府和企业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
第二,完善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环境。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
第三,逐步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如今中国对企业的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
第四,加大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要对自身社会责任进行积极评价,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此外,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中小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中小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中小企业或者说是中小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中小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小企业在法律和社会环境责任中可实施以下经营战略:
(1)实施绿色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是要求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开展绿色贸易,推动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关键词:财政分权;激励扭曲;产业结构;转移支付
一、 引言
20世纪以来,为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财政分权在世界各国普遍施行。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区域居民公共产品等偏好具有信息优势,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和地方基础设施供求状况的优化,促进地方环境投资增长(Oates,1972、1977;Adams,1997;Tiebo-ut,1956)。另一方面,财政分权正面激励效应的发挥需要充分健全的配套机制,如社区民主、地方自治等诉求表达和监督机制,但现实中大多数国家难以满足,尤其对民主法制尚未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财政分权信息表达传递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寻租现象严重,导致财政分权的“激励扭曲”,种种制约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Felbinger,1984;Frisken,1991;Treisinan,2002)。
1994年中国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以及我国“晋升锦标赛”的地方官员治理模式,刺激了地方经济的竞争性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Qian & Rol-and,1998;Blanchard & Shleifer,2000;张军等,2007;周黎安,2007)。但是财政分权体制的激励扭曲,引致地区间税收竞争,使得地方政府为吸引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投资而放松环境规制,极大忽视区域居民对环境公共产品的强烈偏好,导致“三废”快速增长、环境容量超载,事实上加剧了我国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
二、 文献综述
诸多发达国家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实践较早,对于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内在机制的研究也较为成熟,主要从财政分权与地方环境规制、财政分权下的越界污染等方面进行阐述,国内研究主要从财政分权下的激励扭曲角度看待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
对于财政分权与地方环境规制问题,Felbinger(1984)和Frisken(1991)发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行为,不仅造成环境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以及无效率,还会带来工业的重复建设以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政府进一步降低区域环境标准。Lopez和Mitra(2000)认为财政分权下的政府寻租行为,也会使得区域环境质量下降。Sigman(2007)指出,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受到税收分成的激励弱化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中央或者地方政府不愿内化外在的污染成本,对环境质量改善不显著。但Oates(1972,1977)、Brennan和Buchanan(1980)研究均认为财政分权会带来地方竞争效应,地方政府将被迫提高环境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对于财政分权下的越界污染问题,Adams(1997)、Helland和Whitford(2003)、Sigman(2005)认为,边界污染问题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升而越发严重。一方面,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受税收等体制约束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各州政府面临政治投票与税收的取舍问题,这涉及到受污染影响的区域居民与污染企业之间的选择与平衡,因此对于边界上的污染,地方政府往往采取放纵的态度。
对于财政分权下的激励扭曲问题,国内诸多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官员的努力向经济增长这一维度倾斜,造成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严重。一方面,财政分权的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对环境管制的努力,从而对环境质量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杨瑞龙、章泉、周业安,2007)。沈坤荣、付文林(2006,2012)认为财政分权不当会加剧区域间的税收竞争,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等公共产品的偏好降低、投资显著不足,环境污染加剧。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下的税收竞争使得政府干预以及政企交易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地方环境污染程度。张功富(2013)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和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会以"区域竞次"来吸引制造业投资,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区域环境质量,加之政府的不适当干预,企业的环保投资并未有效增加。郭志仪等(2013)认为,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在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能获得更多的税收,而工业污染则越加严重,其中政企间的寻租交易进一步加大了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此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抑制地方环境污染作用。
因此,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美国、日本以及印度等国家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历史经验和相关问题进行回顾和阐述。在借鉴国际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 各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环境污染分析
1. 美国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逐渐演变成财政分权式的联邦制国家。反映联邦政府财政分权指标的集中率呈现下降趋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配比率也逐渐下降,财政分权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占比为53.9%,州政府20.1%,地方政府占26%。1970年~199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将近9%,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重化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同期美国的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1)对地方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支出的约束效应。第一,在联邦集权制的财政分权体制下,联邦中央政府通过掠夺式的行为,收缴州与地方政府大量财政收入,但是把支出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并未与财政收入相匹配,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增大了纵向的财政差异,造成公共资源的供给短缺。其中,1958年全国对市政排污系统的投资至少短缺69亿元,各州对地方排污管道的需求通常漠不关心。第二,地方政府的换届效应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一致,加大了区域财政收支差异,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扩大公共开支的意愿相违背,进而对环境公共产品供给造成约束。按照1982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国用于污染的消除以及研究开发支出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1979年的58.5亿美元和0.9亿美元,逐渐降低到1986年的45.4亿美元和0.2亿美元。第三,在财政分权下,环境规制意味着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需要内化外在的污染成本,但由于受到税收分成的激励,各州与地方政府进行环境规制的动力弱化,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低效、环境标准降低,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
(2)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固化,导致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重化工业意味着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1970年美国重化工业率高达57.4%,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重工化以及单位GDP能耗增高。以钢铁工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国钢产量超过全球的一半,1973年美国钢产量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3 680万吨,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期,美国大型工业城市再次出现严重的烟尘污染与光化学烟雾污染。
再次,转移支付机制约束了污染的防治。一方面,在联邦制的财政分权转移支付机制中,地方政府对州政府补助金存在极大的依赖,地方政府财政总支出有三分之一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1975年~1976年,美国地方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33亿美元,财政赤字极大地约束了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支出。以圣路易城为例,1967年~1978年联邦的转移支付从1%提高至55%,加之转移支付主要用在社会保障项目,而公共福利所占比例一直不超过7%,这直接造成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另一方面,转移支付机制未能解决越界污染问题。由于越界污染的治理成本和收益归属于不同州政府,转移支付机制只是对本州的公共财政支出有直接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因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激励不足,使得单向外部性的越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例如,位于州边界的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量比位于州内部的企业的排放量更高,以及州内河流的水质明显比跨州河流的水质更好(Sigman,2004)。
2. 日本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日本经济在战后的1955年~1973年期间年均增长9.2%,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截至1970年,日本重化学工业化率达到62.4%。同期,日本从平衡预案的财政政策进入了赤字预算的财政政策,企业普遍实行低税率,造成财政收入以及支出规模偏小。财政政策调整与产业结构演化,使公害问题和自然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1960年~1970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9倍,而产业公害索赔受理案件数和酸化物产生量却增长了5倍和2.5倍。
(1)财政分权约束了污染防治投资。日本财政分权改革始于1949年的“夏普劝告”,主要是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有独立税源,明确划分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的事权,并且削减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实行地方平衡交付金制度(石见丰,2004)。1955年实施地方交付税制度,降低地区补助负担金,同时地方债相关费用也由地方税缴付,使得地方财源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国库支出金、地方债和地方交付金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得更加强烈。此外,福利国家理念增加了地方自治体支出的责任,增大了部分地方政府财力负担,必须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支出,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中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严重滞后于民间投资。以城市下水道设施等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为例,截至1966年日本城市人口中实际使用下水道的人数只占6%,直到1971年使用下水道的人口也仅有20%,加剧了城市河流与市郊海滨污染程度。
(2)产业结构重化导致污染加剧。日本财政分权体制刺激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重化工产业高速发展使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在原有的四大工业地带和太平洋条形地带集中爆发。1957年~1967年,重要城市二氧化硫污染程度急剧上升,典型案例是“四日市公害”。四日市当时建成的三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排放了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截至1972年全市确认812人因此患哮喘病。针对污染,日本根据每个核定的污染地区的不同情况和“煤烟发生设施”的不同种类制定出不同的排放标准,都道府县知事可以勒令排放超标企业进行结构改革。但是由于受到地方交付税制度的约束,地方政府以增加税收为主要目标,对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积极性不高,对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转型动力不足。
(3)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弱化了地方对环境污染的干预。一方面,中央转移支付机制下,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共同承担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事务往往倾向于减少投资,在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使用上,往往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使其转为其他的特定地方政府利益,造成政府对环境投入的缺口不断扩大。1967年~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预算增长了5倍,而国家预算只增长了1.8倍。另一方面,日本在地方授权上采取法律授权,使得地方财政权限保障受制于中央,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自主性治理能力的发挥。地方的公共投资倾向于产业布局建设,进一步约束了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支出,1955年~1960年环境卫生投资占行政投资支出仅有3%~5.6%。
3. 印度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1992年印度实施财政分权改革,使得邦、乡以及城区政治实体之间形成等级分明的财政分权改革体系。在税收体制方面,区别于其他财政分权体制的联邦、邦以及地方三个层级财政税收体制层次,印度在财政分权中仅分为联邦以及邦两级,但是在税收体制的设置很不合理,税收种类散乱,而且联邦占据大部分的税收份额,归于邦政府的份额较低,同时邦间设置的货物税严重阻碍了印度的贸易发展,进而对邦政府的税收形成了进一步约束。
(1)财政分权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匹配,降低了公共支出的效率。在分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事权过大,财权过小的状况。在财权与事权的严重失衡状态下,邦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事权所需支出,造成邦政府通过借贷等预算外途径解决日趋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造成了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增多,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等公共支出的效率和水平。此外,由于大部分的邦政府保留了实质性的管理权和财权,进一步束缚了第三级财政的自主性,加剧了环境基础设施的供给短缺状况。
(2)转移支付机制不健全,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政公共支出的压力与约束。一方面,在较为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中,转移支付的数额应该由既定制度决定,既能解决财政支出的逆向选择问题,又能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确保公共支出符合要求。但是印度复杂的转移支付机制(一般依靠政府间的谈判决定,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使得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存在较大的波动,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短缺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了解不足,使得转移支付与地方需要严重不匹配,造成转移支付的资金低效率配置以及浪费。其中转移支付的分配比例指标主要基于各邦的经济指标,对各邦间的财政赤字重视不足,使得各邦间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加之邦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不足,进一步加大了各地方政府环境公共产品的投资短缺。
四、 国际经验对我国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的启示
1. 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税,有效降低环保收支的财政约束。环境保护税是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而开征的税种,是庇古税在环境领域的体现,这也极大地降低了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支出的约束。其中国外对环境保护税类别主要分为一般环境保护税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税,1972年美国开征二氧化硫税、1981年德国开征水污染税、2007年日本开征环境税等等。环境保护税的征收,不仅有效控制了企业环境污染,以及国际贸易中环境污染的转移行为,也为政府的环保支出提供足够的保障。据此,我国可充分借鉴国外的环境保护税体制的设置,有效降低我国环保支出的不足。
2. 健全居民偏好表达诉求机制,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在环境保护方面,工业企业利益群体偏好与居民利益偏好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冲突,需要政府进行环境管制。借鉴日本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对地方环境保护的经验,健全居民诉求的表达渠道,使得地方居民的环境偏好与政府的环境规制与公共产品的投资相吻合,从而极大地改善区域环境状况。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区域内居民的环境偏好的信息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转移支付方面要充分考虑和平衡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支出的区域差异和支出需求,进而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3. 构建有效的环境保护支出机制。在财政分权体制下,美国环境保护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三者形成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支出机制,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首先,政府的环境保护支出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县政府进行了有效分配,联邦政府的国家环保局(EPA)不仅进行宏观环保投入,而且还可以对州及各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进行有效的调控。其次,企业的环保资助、环保补偿等机制也相对健全。再次,非盈利机构、社区等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动力来源,对环保投资金额巨大。因此,对于我国财政分权下的环境污染而言,要积极构建有效的环保支出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团体参与到环境保护投资中,为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4. 采取税收减免,促进环境保护和研发投资。从税收激励角度来看,主要可采取税收减免与税收优惠等措施,为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行为创造激励,降低财政分权下税收等对地方政府的约束。一方面,可充分借鉴国外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税收抵免政策,从而有效刺激企业与政府机构对环保研发的支出;另一方面,该政策可大力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对于环保有形资产的投资中,税收的减免往往会影响企业环境设备的安装与购买,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 Fredriksson P G, Svensson J.Political in- stability, corruption and policy formation: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7):1383-1405.
2. Oates W E, Schwab R M.Economic competi- tion among jurisdictions: efficiency enhancing or distortion induc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8,35(3):333-354.
3. Sigman H.Transboundary spillovers and de- centr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5,50(1):82-101.
4. 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经济研究,2012,(5).
5. 徐现祥,王贤彬.任命制下的官员经济增长行为.经济学(季刊),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