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音乐教学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

篇1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提高教学实效性

初中生大多都喜欢上音乐课,但就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不听老师指导,搞得课堂乱哄哄的,导致教学目标不能顺利达成。

亲其师,则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我就发挥青年教师与学生交往上的年龄优势,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向他们学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我悉心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间的差距,以提升学生对我的信任度。特别是对“潜能生”,我加倍关爱、细心呵护,保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逐步让其喜欢音乐,跟大家融为一体,进而使他们喜欢音乐课。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交往,渐渐地,他们上课的纪律比以往好多了,就连平时非常调皮,经常故意捣乱,唱歌时一人成调,胡乱喊唱的学生也愿意听从我指挥,和我成了好朋友。我开始感到心情愉快,上课得心应手,课堂教学实效性也随之显著提高。

二、以兴趣吸引学生,让音乐课精彩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音乐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就必须用心设计音乐课教学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1.要为学生营造学习音乐的氛围

例如,教室里布置音乐家的画像名言,使学生走进音乐室就有舒适、高雅、愉悦的感觉,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2.用自己去影响学生

教师的仪表、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幽默的讲解、优美的歌声和动听的伴奏声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常常这样,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歌声和琴声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3.采用不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应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给学生听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让学生了解周杰伦的风光背后付出的勤奋和努力。用这样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音乐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教学,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这种课型不仅具有趣味性、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欣赏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四、用自身音乐素质带动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教学中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个人所具有的音乐素质,教师要在课堂中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专长给学生,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喜欢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和蔼可亲的老师,这样他们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主动地向老师学习。比如有的音乐教师,特别擅长声乐,尤其是上唱歌课的时候,听他唱一首歌曲,学生对音乐就亲近了许多。有的老师擅长键盘乐器,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那娴熟流畅的范奏而喜欢上音乐课的。有着某种专业特长的音乐教师,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能直接把学生领到音乐里面,和他们一起感受音乐之美,音乐之妙,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来充实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很有道理的,关键是这个水我们怎么呈现。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知识之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不是一股脑儿把水泼在学生身上。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授课艺术,以便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音乐教材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从中获得启迪。教师要无限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音乐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革音乐课堂教学,重视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加大改革力度,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弊端,使得音乐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音乐教学过程丰富多彩,音乐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与改进,从而获取一些教学心得,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共斟酌。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兴致盎然地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比如,音乐学习中的歌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还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歌曲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师唱生随”上,不仅教师教得枯燥,学生也学得无味,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歌曲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与“赏”,即先让学生反复听,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认真领会歌曲中所表现的意境与内涵,并感受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再带领学生学唱。实践表明,当学生初步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思想与意境,那么当学生在跟随教现学唱时,就不再是“干巴巴”地学唱了,而是饱含感情跟唱,而当学生投入感情学唱时,还会在反复的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音乐之美,领略到歌曲中所包含的艺术之美,从而在跟随音乐教师学习到歌唱技能与技巧的同时领略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彩云追月》这一首民歌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带有《彩云追月》的视频让学生静心欣赏,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音像中,并被优美动听的旋律所感染,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浓厚兴趣,情不自禁地随着视频中的音像模仿与哼唱时,不失时机地讲授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这首歌曲的特点与风格等,从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准确而生动地演绎这首歌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投入“情”与“感”,以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远思想与音乐情趣,从而有效提高参与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拥军秧歌》这一首近代民歌时,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会先向学生介绍该首歌曲的背景与特点,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学唱,势必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使得音乐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并一定程度地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这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必“正襟危坐”,即鼓励学生适当地利用肢体语言诠释出内心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大胆发言,让学生说一说在听与赏的过程中,所领略到的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内涵等。实践证明,应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倾听与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还表述出在《拥军秧歌》这首歌曲中所感受到的热烈而欢快的激情,使得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烈。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教学活动过程充满了情趣,从而明显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创新;单一性;模式

无论是在新课改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提升初中学生素质方面更是着重强调。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中音乐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初中生素质提升的关键点,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导方法,还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音乐方面创新,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质量及水平才能越来越完善。以下就是我对于怎样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初中音乐教育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断进行创新,以使现在的学生能够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教师对于现在初中音乐的教育环境以及模式的理解不全面以及传统模式的束缚,导致了在音乐教学时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比较枯燥;一味以课本为重,缺乏社会实践;上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以至于学生在学音乐时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学生本身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所以唱得特好但音乐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另一个极端就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全都懂但就是唱不好。所以,要想完善初中音乐教育,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音乐全才,结合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勇于在教学观念上创新,使学生在音乐中能够全面发展,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无处不在,所以,音乐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新课改的引导下,教师要学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简单认为音乐和中考没什么关系,上音乐课就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只会唱会唱的歌曲。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应牢记无论怎样改变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三、改变音乐教学的单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其实,音乐课也是这样的。有的学校认为音乐课和其他学科没有什么关系也就被独立开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音乐素养提升了,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教师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学习舞蹈,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还提升了学生的修养。其实,音乐不仅仅只能和舞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别的学科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比如,化学教师和音乐教师一起把一些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合编了一首化学歌曲,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新歌,还掌握了化学知识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大胆出新改变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音乐,还学到了其他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是利用现代流行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来给学生授课。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现在课堂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对于如何把沉浸在手机中的学生拉回课堂引起了教师的深思。因此,教师应该要在音乐教学上不断创新,引入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因特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做有丰富画面和动听声音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难的知识点制成二维码,只要学生有不懂的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了解正确的答案,还能听教师的讲解。所以,教师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敌人”转变成朋友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最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音乐修养,达到完善教学水平的效果。

五、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而且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具有抒情柔和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以委婉动听为主。还有一些边远地区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让这些精髓埋没。教师应该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上几点只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是要想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应该不断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者:张伟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高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

[2]郭家滨.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篇4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

篇5

【关键词】欣赏教学法;音乐教学;感性因素;学习效应

【中图分类号】G3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54-02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因为音乐教学需要打动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模仿美、创造美的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介入,这些能力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的物质支撑。

首先从音乐欣赏的过程看,音乐以歌词的词义和曲调的韵律来表现,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引起人的情感反映。所以,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经受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品质因人而异,因为欣赏者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在被动的听取,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对音乐所表达出的内涵进行个体体验。尽管体验的的内容有着个体差异,但是,音乐欣赏绝对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欣赏体会,及至“听而有感、感而有知、知有所悟、悟有所得”。

既然音乐是通过人的欣赏活动走进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那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离不开对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但中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及人生阅历的积淀都不足,自我欣赏的准确程度还不够,甚至于热爱音乐,急于想了解音乐和走进音乐,但方法并不一定适宜,音乐的感知能力会有差距。从自己的教学经验看,如果教师只是就课程知识来授课,注意不到采用欣赏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听觉和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足,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和教师讲解到的,而发自内心的理解包括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理解会是不足的。

欣赏式教学方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创新式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在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差距,需要加以认识、梳理和调适。从差距上看,集中表现为四点:

其一,对本民族的和外民族的音乐内容结合式欣赏不足。我国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在选取内容上,偏重于对世界名曲的欣赏,如从整体以及单元的欣赏课程内容安排就是这样,其主体安排的都是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而我们的民族音乐从量的安排上失衡,过于少。外国的名作固然需要学习,洋为中用是发展我国文学艺术一贯坚持的方针,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音乐可学习内容的根本。

其二,对课堂内和课堂外的音乐内容结合式欣赏不足。中学音乐教学中欣赏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无疑是以课堂为媒介,在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下进行的,但这样的欣赏式教学活动毕竟有限,限于教师的引导,限于学生所能够听到的和看到的,很少能够将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用。如果能够将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可获得极大的解放,在更宽泛的层面来接受音乐的感染和熏陶力量,一定会比单纯的课堂内欣赏式教学方法的单调式使用效果强得多。事实上,学生能够从社会中获得音乐知识欣赏的机会和途径很多,只是需要学校和教师为之牵线搭桥。

其三,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和谐。教师是音乐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者,教师的教法是为满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的,教师处于学习活动中的引导位置。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仍然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如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凭教师的喜好而选定。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他们较注重钢琴演奏、音乐历史知识或声乐的表演等,所以,教师的设计常与学生的需要相脱离。毋庸置疑,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对所讲授音乐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么,教师安排的欣赏内容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一定应是学生需要的和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感知力的。

其四,音乐欣赏教材与音乐发展现状间的不和谐。我国中学音乐教材内容的编定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时间内,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翻天覆地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音乐欣赏教材基本内容的框架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大板块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而且仍以几千年、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经典音乐知识作为学生欣赏的素材。越是传统的经典的越需要传承,但时尚的现代的音乐知识不应缺失,且应该作为主体内容,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音乐理当如此。鉴于此,中学音乐教学中欣赏式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欣赏乐曲要素感受音乐

音乐要素包含于每一首乐曲之中,如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调试、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的表现手法都可从所听取的歌曲中感受到。那么,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可选择适当的歌曲,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视听,让学生感受这些音乐元素在乐曲中的表现和作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还可将歌曲欣赏纳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带着学习任务欣赏音乐,从认识音乐的组成元素举一反三的感受歌曲,把学生带入音乐欣赏的美妙殿堂。如引导学生认识旋律线,每首歌曲的旋律都是不一样的,但又都是有旋律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一边讲解,一边听和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变活了,学生不单听到了教师讲解的理论,还听到了乐曲中的具体表现,将理论学活了,将记忆变扎实了。

二、通过情感共鸣感受音乐

音乐中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为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作用于倾听者的情感,才使得倾听者获得情感体验,进而了解和认识所听取音乐的内涵,所以,情感共鸣来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结果是架起学习者与音乐知识间相近相知的桥梁。与所听取的乐曲达到情感共鸣的程度需要音乐知识和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的相互作用,并非是每个人的情感共鸣与所听取的音乐的独特内涵都是一致的,这里所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天分和造诣,这里需要教师的导向和点拨,这里需要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和作用,尽量的将学生带入音乐所要表达的基本意境中,能够准确细致地体验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受到其熏陶,从中认识和把握所应该习得的音乐知识。首先,要实现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学生在欣赏之初即可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音乐中表现的感情。教师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倾听不同表现力的一些歌曲,听后结合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来发表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听后体会,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乐段,这一乐段旋律线此起彼伏、造成雄壮豪迈之势,将活跃青纱帐和万山丛林里的抗日英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将乐曲放听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旋律的变幻、意境的刻画。学生会发表不同的看法,使用不同的词汇,但是,其中所表达出的震撼人心的爱国精神、英雄壮志,学生是都会感受到的,所不同的是,其中的音乐知识不见得所有同学都会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将其中应该把握的音乐知识明朗起来,强化于记忆。

三、通过反复倾听强化音乐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