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音乐教学心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音乐教学心得

篇1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提高教学实效性

初中生大多都喜欢上音乐课,但就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活跃”,不听老师指导,搞得课堂乱哄哄的,导致教学目标不能顺利达成。

亲其师,则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我就发挥青年教师与学生交往上的年龄优势,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向他们学习,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我悉心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间的差距,以提升学生对我的信任度。特别是对“潜能生”,我加倍关爱、细心呵护,保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逐步让其喜欢音乐,跟大家融为一体,进而使他们喜欢音乐课。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交往,渐渐地,他们上课的纪律比以往好多了,就连平时非常调皮,经常故意捣乱,唱歌时一人成调,胡乱喊唱的学生也愿意听从我指挥,和我成了好朋友。我开始感到心情愉快,上课得心应手,课堂教学实效性也随之显著提高。

二、以兴趣吸引学生,让音乐课精彩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音乐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就必须用心设计音乐课教学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1.要为学生营造学习音乐的氛围

例如,教室里布置音乐家的画像名言,使学生走进音乐室就有舒适、高雅、愉悦的感觉,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2.用自己去影响学生

教师的仪表、和蔼的教态、亲切的语言、幽默的讲解、优美的歌声和动听的伴奏声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常常这样,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歌声和琴声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3.采用不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还应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让流行音乐进课堂,给学生听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让学生了解周杰伦的风光背后付出的勤奋和努力。用这样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音乐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教学,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这种课型不仅具有趣味性、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欣赏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四、用自身音乐素质带动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教学中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个人所具有的音乐素质,教师要在课堂中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专长给学生,不但会让学生觉得很现实,而且也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形象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喜欢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和蔼可亲的老师,这样他们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主动地向老师学习。比如有的音乐教师,特别擅长声乐,尤其是上唱歌课的时候,听他唱一首歌曲,学生对音乐就亲近了许多。有的老师擅长键盘乐器,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那娴熟流畅的范奏而喜欢上音乐课的。有着某种专业特长的音乐教师,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能直接把学生领到音乐里面,和他们一起感受音乐之美,音乐之妙,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来充实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很有道理的,关键是这个水我们怎么呈现。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知识之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而不是一股脑儿把水泼在学生身上。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授课艺术,以便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音乐教材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从中获得启迪。教师要无限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音乐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革音乐课堂教学,重视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加大改革力度,避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弊端,使得音乐教学手段灵活多样,音乐教学过程丰富多彩,音乐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从而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与改进,从而获取一些教学心得,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共斟酌。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兴致盎然地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比如,音乐学习中的歌曲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还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歌曲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师唱生随”上,不仅教师教得枯燥,学生也学得无味,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歌曲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与“赏”,即先让学生反复听,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认真领会歌曲中所表现的意境与内涵,并感受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再带领学生学唱。实践表明,当学生初步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思想与意境,那么当学生在跟随教现学唱时,就不再是“干巴巴”地学唱了,而是饱含感情跟唱,而当学生投入感情学唱时,还会在反复的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音乐之美,领略到歌曲中所包含的艺术之美,从而在跟随音乐教师学习到歌唱技能与技巧的同时领略到音乐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彩云追月》这一首民歌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播放带有《彩云追月》的视频让学生静心欣赏,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音像中,并被优美动听的旋律所感染,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浓厚兴趣,情不自禁地随着视频中的音像模仿与哼唱时,不失时机地讲授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这首歌曲的特点与风格等,从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准确而生动地演绎这首歌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投入“情”与“感”,以真挚的情感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远思想与音乐情趣,从而有效提高参与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拥军秧歌》这一首近代民歌时,如果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会先向学生介绍该首歌曲的背景与特点,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随教师学唱,势必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使得音乐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并一定程度地影响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这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必“正襟危坐”,即鼓励学生适当地利用肢体语言诠释出内心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大胆发言,让学生说一说在听与赏的过程中,所领略到的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内涵等。实践证明,应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倾听与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还表述出在《拥军秧歌》这首歌曲中所感受到的热烈而欢快的激情,使得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烈。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得教学活动过程充满了情趣,从而明显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创新;单一性;模式

无论是在新课改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提升初中学生素质方面更是着重强调。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中音乐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初中生素质提升的关键点,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导方法,还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音乐方面创新,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质量及水平才能越来越完善。以下就是我对于怎样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初中音乐教育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断进行创新,以使现在的学生能够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教师对于现在初中音乐的教育环境以及模式的理解不全面以及传统模式的束缚,导致了在音乐教学时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比较枯燥;一味以课本为重,缺乏社会实践;上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以至于学生在学音乐时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学生本身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所以唱得特好但音乐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另一个极端就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全都懂但就是唱不好。所以,要想完善初中音乐教育,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音乐全才,结合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勇于在教学观念上创新,使学生在音乐中能够全面发展,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无处不在,所以,音乐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新课改的引导下,教师要学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简单认为音乐和中考没什么关系,上音乐课就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只会唱会唱的歌曲。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应牢记无论怎样改变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三、改变音乐教学的单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其实,音乐课也是这样的。有的学校认为音乐课和其他学科没有什么关系也就被独立开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音乐素养提升了,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教师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学习舞蹈,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还提升了学生的修养。其实,音乐不仅仅只能和舞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别的学科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比如,化学教师和音乐教师一起把一些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合编了一首化学歌曲,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新歌,还掌握了化学知识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大胆出新改变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音乐,还学到了其他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是利用现代流行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来给学生授课。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现在课堂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对于如何把沉浸在手机中的学生拉回课堂引起了教师的深思。因此,教师应该要在音乐教学上不断创新,引入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因特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做有丰富画面和动听声音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难的知识点制成二维码,只要学生有不懂的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了解正确的答案,还能听教师的讲解。所以,教师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敌人”转变成朋友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最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音乐修养,达到完善教学水平的效果。

五、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而且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具有抒情柔和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以委婉动听为主。还有一些边远地区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让这些精髓埋没。教师应该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上几点只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是要想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应该不断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者:张伟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高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

[2]郭家滨.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篇4

(一)审美理解特点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化,音乐课程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要求逐渐提升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对于音乐的审美理解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利用学生的审美与想象力可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审美理解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体验与思维逻辑、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直观性与感悟性。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理解可以利用学生思想意识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提升审美理解力感受到自然事物的外在美。同时,使学生了解其韵感美、节奏美等,利用音乐的情绪起伏使得学生能够对音乐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伴随着初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今后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对音乐的审美理解也将不断的增加,有助于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感,感受到音乐内所展现的含义,感受音乐意境美感。

(二)初中学生音乐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基于音乐表象上的感受,即歌曲歌词、节奏、韵律等,感受到音乐内的一些深入因素。例如:感情因素,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思想意识、想象力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审美想象就会得到提升,进而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体会音乐的起伏变化与情感展现。不过,由于初中阶段受升学压力影响,学生无瑕在音乐审美现象上给予更多时间,使得审美想象受到影响造成生活目标的变化,生活形式单一而缺少想象与创新,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体验音乐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缺少音乐审美力,想象力限制在音乐表层而缺少内涵理解、感知体验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用音乐心理学,对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具有帮作用,通过音乐艺术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缓解压力。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更能够给予人较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心理学进行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情感,确保教学质量。

(一)提升学生想象力

音乐是动态化的也是一种情感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象因素。而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樂的另一面,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海洋里感受其神奇,同时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将音乐想象成为具体的情境与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音乐的真正意义。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增加感情投入、充满激情,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兴趣并主动投入到音乐教学中。

例如:《洗衣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风俗,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进行深化理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与兴趣进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

(二)提升音乐认知

音乐是利用声音传递的方式进行展现,初中学生对于音乐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听音乐、唱歌等形式对音乐有基础性了解。但是,初中阶段音乐教育并非仅是让学生停留于基础性掌握,或是认识五线谱、乐器弹奏等,缺少具体的音乐意识形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应是对音乐思想与生活展现都有一定的掌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基础性音乐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中。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的基础技巧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转向感性角度感受音乐的美。加强学生音乐认知,才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曾有心理学专家提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不容易被吸引,进而人的美感与主动探究行为无法得到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尝试从学生熟悉、了解的音乐歌曲入手。比如:在《丢丢铜仔》这堂课教学中,我尝试用不规则拼读法先给学生将原词翻译出来,阿末伊都丢、唉唷磅空内这样学生在学习歌词时便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台湾风土人情,利用新鲜事物使学生眼前一亮,通过学生熟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入,使家乡民歌与台湾童谣做出鲜明的对比,整堂课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始,继而从心理产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台湾童谣一句唱词、一句衬词的特点,配合火车声克特克、库突等拟声词和身体律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首歌曲的表演中,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三)融入情感体验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水平。教师借助大量歌曲形式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扩展学生情感交流形式,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情感节拍中感受到其作品的情感特点。通过该种形式实现音乐和情感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性,或者说根本不在同一个范围。在音乐选择中;有时,教师觉得慷慨激昂、有鉴赏性的音乐反而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大兴趣。所以,教师在音乐歌曲选择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学生心理角度进行音乐教学。如:《红旗颂》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通过共和国成立的相关背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心理上乐于了解该首音乐的情感,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内涵理解。

篇5

【关键词】欣赏教学法;音乐教学;感性因素;学习效应

【中图分类号】G3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54-02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因为音乐教学需要打动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模仿美、创造美的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介入,这些能力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的物质支撑。

首先从音乐欣赏的过程看,音乐以歌词的词义和曲调的韵律来表现,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引起人的情感反映。所以,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经受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的品质因人而异,因为欣赏者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在被动的听取,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对音乐所表达出的内涵进行个体体验。尽管体验的的内容有着个体差异,但是,音乐欣赏绝对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欣赏体会,及至“听而有感、感而有知、知有所悟、悟有所得”。

既然音乐是通过人的欣赏活动走进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那么,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就离不开对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但中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文化知识及人生阅历的积淀都不足,自我欣赏的准确程度还不够,甚至于热爱音乐,急于想了解音乐和走进音乐,但方法并不一定适宜,音乐的感知能力会有差距。从自己的教学经验看,如果教师只是就课程知识来授课,注意不到采用欣赏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听觉和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足,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和教师讲解到的,而发自内心的理解包括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理解会是不足的。

欣赏式教学方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其实并不是一个创新式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在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差距,需要加以认识、梳理和调适。从差距上看,集中表现为四点:

其一,对本民族的和外民族的音乐内容结合式欣赏不足。我国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在选取内容上,偏重于对世界名曲的欣赏,如从整体以及单元的欣赏课程内容安排就是这样,其主体安排的都是以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而我们的民族音乐从量的安排上失衡,过于少。外国的名作固然需要学习,洋为中用是发展我国文学艺术一贯坚持的方针,但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音乐可学习内容的根本。

其二,对课堂内和课堂外的音乐内容结合式欣赏不足。中学音乐教学中欣赏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无疑是以课堂为媒介,在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下进行的,但这样的欣赏式教学活动毕竟有限,限于教师的引导,限于学生所能够听到的和看到的,很少能够将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用。如果能够将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可获得极大的解放,在更宽泛的层面来接受音乐的感染和熏陶力量,一定会比单纯的课堂内欣赏式教学方法的单调式使用效果强得多。事实上,学生能够从社会中获得音乐知识欣赏的机会和途径很多,只是需要学校和教师为之牵线搭桥。

其三,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和谐。教师是音乐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者,教师的教法是为满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的,教师处于学习活动中的引导位置。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仍然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如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凭教师的喜好而选定。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他们较注重钢琴演奏、音乐历史知识或声乐的表演等,所以,教师的设计常与学生的需要相脱离。毋庸置疑,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对所讲授音乐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么,教师安排的欣赏内容与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一定应是学生需要的和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感知力的。

其四,音乐欣赏教材与音乐发展现状间的不和谐。我国中学音乐教材内容的编定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时间内,音乐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翻天覆地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音乐欣赏教材基本内容的框架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大板块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而且仍以几千年、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经典音乐知识作为学生欣赏的素材。越是传统的经典的越需要传承,但时尚的现代的音乐知识不应缺失,且应该作为主体内容,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音乐理当如此。鉴于此,中学音乐教学中欣赏式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欣赏乐曲要素感受音乐

音乐要素包含于每一首乐曲之中,如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调试、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的表现手法都可从所听取的歌曲中感受到。那么,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可选择适当的歌曲,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视听,让学生感受这些音乐元素在乐曲中的表现和作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还可将歌曲欣赏纳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带着学习任务欣赏音乐,从认识音乐的组成元素举一反三的感受歌曲,把学生带入音乐欣赏的美妙殿堂。如引导学生认识旋律线,每首歌曲的旋律都是不一样的,但又都是有旋律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一边讲解,一边听和分析,音乐的基本要素变活了,学生不单听到了教师讲解的理论,还听到了乐曲中的具体表现,将理论学活了,将记忆变扎实了。

二、通过情感共鸣感受音乐

音乐中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为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作用于倾听者的情感,才使得倾听者获得情感体验,进而了解和认识所听取音乐的内涵,所以,情感共鸣来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结果是架起学习者与音乐知识间相近相知的桥梁。与所听取的乐曲达到情感共鸣的程度需要音乐知识和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的相互作用,并非是每个人的情感共鸣与所听取的音乐的独特内涵都是一致的,这里所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天分和造诣,这里需要教师的导向和点拨,这里需要欣赏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和作用,尽量的将学生带入音乐所要表达的基本意境中,能够准确细致地体验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受到其熏陶,从中认识和把握所应该习得的音乐知识。首先,要实现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学生在欣赏之初即可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音乐中表现的感情。教师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倾听不同表现力的一些歌曲,听后结合歌曲中音乐元素的表现来发表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听后体会,之后,教师进行点评。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乐段,这一乐段旋律线此起彼伏、造成雄壮豪迈之势,将活跃青纱帐和万山丛林里的抗日英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将乐曲放听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乐曲的节奏,旋律的变幻、意境的刻画。学生会发表不同的看法,使用不同的词汇,但是,其中所表达出的震撼人心的爱国精神、英雄壮志,学生是都会感受到的,所不同的是,其中的音乐知识不见得所有同学都会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将其中应该把握的音乐知识明朗起来,强化于记忆。

三、通过反复倾听强化音乐感知

篇6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音乐 教学模式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告诉我们“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无疑是对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的一场“革命”。因此,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建立新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从多元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教学。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可以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就会产生生动有趣的效果,能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达到音乐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渠道对促进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例如,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主题就有非常优秀、非常动听、百听不厌的好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初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通过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

三、采取新手段来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在贯彻《新课标》过程中,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

1.淡化音乐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界限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音乐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心中的音乐。

2.实现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新转变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同时,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等。

四、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

随着国家《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新课程的逐步深入的实施,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已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初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教师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对初中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手段要新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教师要善于调节调整节奏与步骤,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表现的时间空间,有探索的机会,并善于设计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音乐课里可以有很多的即兴成分,教师进行很充分的引导,如对歌曲编配前奏或结尾、对歌曲进行演唱上的艺术处理、听音乐编故事并当堂表演、创作诗歌、用简单的画图来表现音乐的进行、编配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及乐器的演奏等等, 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来解决。

2.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直接感知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知戏曲,包括剧情、音乐、演员、表演、脸谱、服装、道具,从感官上刺激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戏曲音乐的理解。多媒体的直观画面教学也直接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成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娱乐教学法

当前,许多电视娱乐、联欢活动(如《星光大道》、《开心辞典》……)收视率高,火爆无比。娱乐节目颇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它的逗笑性和竞争性,然而竞争性又在其中占着主导的地位。那么,把逗笑的竞争性和音乐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是“娱乐教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实验证明:娱乐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要深

1.在音乐的美感前提下进行技术训练,获得知识,开创一条音乐教育教学的新路

我在分析研究教材时,抓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例如在戏曲教学中,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入手,有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其创作源泉来自于戏曲音乐,例如歌手屠洪刚的《中国功夫》,它的音乐就是来自于京剧的一个曲牌,音乐电视《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它们的曲调则完全借鉴于京剧中的“西皮快板”,并且将其中的一段京腔说唱和学生喜爱的周杰伦、王力宏的现代说唱进行对比,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里一直被教师所创造的音乐激情氛围所包围,他们在喜欢的流行音乐中发现了戏曲音乐的存在,感受到了戏曲音乐的无穷魅力。

2.强调音乐的情感性和情节性,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

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地听赏美的音乐,更有职责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美的真正内涵,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升华。例如《化蝶》的凄凉之美、《保卫黄河》的雄壮之美、《金蛇狂舞》的积极向上美;而现在风靡日本乃至使世界乐坛震撼的中国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的合奏曲《奇迹》、《辉煌》使古民乐和流行乐结合,不但体现了中国民乐的特色美,更体现了一种现代的时尚美。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因此,音乐教师在学生声音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气氛要活泼

1.强调人人参与

每一节课至少要达到90%以上的学生参与学习,教师不必过于注重学生的表现难度及优美程度,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感觉。“音乐不属于书本,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感受它,人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激情导趣,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

2.充分利用流行音乐活跃课堂

流行音乐是鱼龙混杂,教师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的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对音乐风格等背景的了解。也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透彻,自己学会鉴别和养成自己欣赏音乐的个性。

四、教师形态语言要靓

篇9

一、突破传统师生共享音乐

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其思想和行为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是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来跟学生进行交流。例如,上课时,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坐得整整齐齐地认真听课,稍显拘束。音乐课时可以进行改革,让学生们自由地坐,可以将桌椅重新摆设,围成圈,也可以直接将桌椅搬走,席地而坐。宽敞的教学场地,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遇到需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音乐教师虽然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但是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无限主体转化为有限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爵士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地位,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歌曲中蕴含的音乐形象创演得极为丰满。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发自内心地去主动学习,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的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

四、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儿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 初中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凭借生动的画面形象,有力的声音刺激,在短时间内带给学生巨大的信息量和深刻的记忆,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具体化,可以增加学科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入木三分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也很难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参与率普遍偏低。近年来,初中音乐教学改革不断升级,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的有力助推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音乐作品以更加饱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推出了许多音乐软件,教师可以尝试将软件带入到课堂训练学习中。例如,在帮助学生辨别乐器音色时就可以利用相关软件,选择一个大家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尝试从软件的音色库中挑选喜欢的音色,还可以尝试将不同音色加以组合聆听和比较音乐效果。这样的教学尝试,比较新颖,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乐器音色,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意识。

二、创建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音乐情趣

不同的音乐作品往往会传达出文化的差异,音乐教学不单单要教会学生乐理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和文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资源的共享性为我们鉴赏不同领域的音乐作品大开方便之门。音乐老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国外的歌曲主题,有计划地与国内的相似的歌曲主题相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外不同的音乐情趣和文化差异。比如在鉴赏中国民族器乐曲《夕阳箫鼓》,《渔舟唱晚》时可以与国外的《晨景》、《嘎达梅林》的鉴赏同时开展,再如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搜集各地新年主题的音乐作品,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稍加点播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音乐作品,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时间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综合体,情感蕴含在音响的时间流动中,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慢慢释放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让学生的体验感受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产生碰撞,通过主客体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吸收、升华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让音乐想要表达的乐思与每个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在每个听众的头脑中奔涌。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倾听,善于感受,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最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主题积极受学生欢迎的视频,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来自于优秀影视作品中,让学生观看生动的画面,感受主人翁的情绪,聆听配乐,走进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教课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徐徐道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让音乐赏析记忆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要明确学生对各类音乐知识的要求,灵活地组织音乐作品开展音乐教学。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生活化,可以尝试引入学生接受程度比较高的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

四、多媒体扩展创作,培养学生的模仿和表演能力

音乐教学可以拓展的方向有很多,既包括了模仿表演、舞蹈、创作、歌唱等学科内扩展,也包括了向其他学科扩展,比如电脑作曲等。作为教师,我们注意这种学科扩展性,要着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条件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模拟活动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的方法。例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音乐画面引导提示中去模仿、表演音乐戏剧中情感分明的作品形象。又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使学生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充满激情的演奏,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去进行模拟创作活动。

五、立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时期,作为教师,尤其要注重通过音乐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笔者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结语

将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也应是我们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可以更多地展现其文化魅力、情感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音乐,走入音乐的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开阔视野,努力尝试创新,努力将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成果带入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音乐教学的助推器,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勤奋更不能代替思考,我们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这一工具。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中学音乐 欣赏教学 探讨

音乐教育是学校中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对于学生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音乐课中,其主要的内容有音乐理论知识、唱歌以及音乐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包括对音乐的鉴赏和感受,其中最后一部分是较为重要的,它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技巧

第一,让学生自己通过音乐鉴赏工具书的查阅,来选择有用的材料,这样可以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加强对乐曲的基本内容以及主题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主要的思想思路,并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第二,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中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且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因此在欣赏教学中需要全身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其通过实践,也就是利用演奏、唱歌以及表演、动作等方式来融入音乐中,例如,可以让学生演唱某首曲子中的一个片段,尽量融入自己的感情和表情。也可以让学生采用乐器或者跟着音乐的步伐采用随兴的方式,拍掌附和等。在一些歌曲教学中,还能让学生扮演男女主角,并采用各种活泼清新的动作,让学生跟着歌曲情节以及具体的节拍,来参与到表演中去,这时候可以活跃整个教室的气氛,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的音乐教学情景,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在接受音乐熏陶时,加入舞蹈等动作,展示出优美的肢体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抽象的音乐转换成具象的舞蹈的整个变化过程,对这种转化的内在联系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很自然就会思考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就有能力并且很愿意去思考如何将动作和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完美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其一种深层的音乐欣赏理念。

第三,在欣赏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良好载体,从其艺术的形式上来看,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跟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较。音乐具有抒发感情、撞击情感的特点,也有利于促进情感的交流、宣泄以及审美,从特定的意义上进行分析,音乐是一门艺术,其中灌注了丰富的情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心中的火花很容易被点燃,从而能够进入到音乐意境当中,尽情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

第四,应该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在音乐教育中,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需要学生自觉培养起对其的一种兴趣,才能确保音乐学习的动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学会音乐转变为会学音乐,到最终的乐于学习音乐的思想的转变。兴趣是打开学生音乐欣赏殿堂的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评论或者聆听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并提供学生音乐演出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增长期表演的欲望和意识,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创新教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倾听。感受音乐需要学生静静聆听,因此,教学中应以倾听作为先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秀的音乐作品,尽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美感的作品,同时,音乐演唱以及演奏应该是较为优秀的,且能展示清晰优美的画面,提供良好的音质。这样能满足学生在精神上的需求,且能尽情享受音乐。例如,在教学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四季》的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从多个方面来体会乐曲精髓。

第五,在欣赏教学中,应该根据听觉艺术所具有的感知规律,强调音乐的听觉体验。聆听贯穿在音乐欣赏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在唱歌一直到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紧扣听的这一个环节来进行。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到听觉的体验中来,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韵律,同时,还能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第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如何欣赏音乐,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性,在音乐欣赏中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对特定的歌曲中所含有的审美因素进行赏析,从而根据自身的理解,来评价音乐作品。由于音乐鉴赏中包含了审美教育最具体和直接的价值,它的审美对象是特定音乐,而审美的主体是人,这样子就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意境。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并鉴赏音乐所具有的美。

第七,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结合音乐作品以及自身生活经验,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例如,在百鸟朝风这一曲唢呐的独奏曲欣赏过程中,可以采用描绘性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仿佛听到自然界当中各种鸟鸣的声音,进一步联想到我国农村,在喜庆日子中各种热闹欢腾的场景,从而体验到节日所带来的快乐。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强化欣赏教学的意义

第一,欣赏音乐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不仅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而且还获得了有关表现内容的音乐手段的知识,并了解这些表现手段与作品的关系,从而受到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使思想受到教育。如欣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就会丰富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会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二,欣赏音乐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首先会学到音乐知识,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眼界,认识大量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知识范围,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及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记忆力。此外通过音乐欣赏,还能使学生对历史、文学、戏剧、社会生活、各地人民的风俗等等有所了解。因为欣赏的作品必然会联系到这些方面。

参考文献:

[1]官思渡著.有效教学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

篇12

【关键词】 审美;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逐渐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只重视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没有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导致学生将音乐专业化了,认为自己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虽然在生活中喜欢音乐,却依然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用音乐美感染学生

音乐美并不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或触摸到的,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其欣p能力。演唱者的音色、优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音乐的美,将不同的体验带给欣赏者。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想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审美教育渗透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进行鉴赏与感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缺少兴趣。为了顺利地开展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学生处于初中阶段时,对流行歌曲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音乐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思维的转移,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在感知中体会到音乐所蕴含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中国人民进行曲》教学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备受关注的抗战70周年阅兵作为教学的基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该歌曲,利用阅兵这样壮观的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对音乐内容感兴趣之后才会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从中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知。

二、创设教学情景,用音乐美提升情趣

音乐并非将情感寄托在语言中传递给人们,而是将复杂的情感寄托在变化的节奏与声音中,以乐器为媒介加以传递,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感知音乐,比如通过互动教学、兴趣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发现音乐的魅力所在,感悟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就是音乐的审美,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入地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才能够感知到音乐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悟音乐、体验音乐,这也是审美教育渗透的关键。但是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情感因素,很难将注意力与精神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因此,为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能够产生特定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能够实现对音乐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进行《让世界充满爱》这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班级好声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作品情感的感知,从而带着真挚的情感完成歌曲演唱。

再如,老师从民歌的特色挖掘歌曲的内涵,巧妙地把学校的戏曲特色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以情带声,引领学生从《编花篮》音乐中去感受、表现河南人的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胆地想象和创编,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学习时生动的表情上,看到了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看的出学生学得很专注,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民歌的新鲜感和民歌特有的音乐性。老师对民歌元素挖掘得很深,让一堂课充满整体感,教学歌曲时,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次挖掘,每一个创设,都给孩子们品悟的空间,让自信和想像自由飞翔。

三、归类教学内容,用音乐美完善内涵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音乐主要是听歌或唱歌,只是认为歌曲较为时尚或旋律、歌词十分优美等,并没有注意其审美内涵。音乐的美是多元化的,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无法全面欣赏音乐的各个方面,在音乐审美中也不知以何为入手点。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学习音乐。初中音乐教材在安排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是根据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分类。但是在音乐能力的限制下,初中生无法轻易发现各种音乐的内在关联。所以教师可以与教材相结合,重新归类教学内容,使审美教育范畴拓宽,促使学生升华音乐美。比如,教授新歌曲《难忘岁月》时,学生对其的第一印象就是描写了抗日战胜时期的事,所以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类与参军、抗战有关的歌曲,比如《保卫黄河》、《十送》、《游击队歌》等。这种按照元素归类音乐作品的方法看起来简单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可促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内涵加深了解,使其对音乐的审美视角得到拓宽。具体而言,在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播放此类歌曲,接着要求学生对比这些歌曲,并不限制对比内容,鼓励学生深入认知与了解音乐内涵,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发现审美落点所在,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效渠道就是初中音乐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结合,将审美教育多元化、多角度地融入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感悟和体验音乐美的机会,培养其综合技能与音乐素养,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年15期

篇13

关键词:学习环境;创造条件;内容丰富

新课改实施十几年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审视和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是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乃至各个学科教学都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必要的音乐学习环境

音乐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效率不会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烘托,更需要兴趣的助力。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音乐教学要倡导体验式教学,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是作曲家对人生和生活的体验及思考的结果,所以说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的结果,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感体验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倡导的学习四要素之一就是环境。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音乐学习和感悟环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学习能力的关键。适当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用心灵去聆听音乐中的情感诉说。

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音乐是一种情感体验,是通过艺术形式陶冶心灵的手段。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是提高音乐素养、提升艺术品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未来音乐自学能力的形成。教是为了不用教,今天的教是为学生明天的自学,学习是学生的终生行为。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一生的娱乐都和音乐分不开,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都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乐器的认识而后使用、音乐素养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初中音乐教学的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也应该多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分层教学式学习,都可以应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学习的能力。

篇14

【关键词】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

一、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二、教师成为课程决策者

传统音乐课程致使教师成了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这样较多的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现在的新课程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性,比如:允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的表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较大的创造的空间,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得分点不在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内容;不使用统一规格或评价标准,提倡个别化教育;可以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可支配因素等。这样以来,教师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教学具有了多样性,生成性,它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决策者,从而为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创造新内容,创造新形式,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留下了广阔空间。

三、设计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等,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还有像“实话实说”的欣赏活动,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音乐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发表、评价、感受的机会,形式新颖,学生放松,参与积极;“设计MTV”活动,学生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自己的MTV,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箫、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五、开放教学评价,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进行评价,有的教师甚至凭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做会让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学习音乐的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教师也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及信息反馈,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了平时积累法: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期末再加上特长展示评价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表演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平时的音乐课也能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效果比较显著。

六、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