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程审计的意义和价值

篇1

【关键字】:建筑工程;审核结算;造价;控制;

正文:

1. 建筑工程审核结算中总造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总造价的合理性,对于保障建设方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通常包括:工程验收记录的不真实,建筑施工材料的报价过高,工程量的不合理记录以及审核结算程序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最终工程总造价通常较高,影响到了建设方的利益,不利于建筑领域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总造价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工程审核结算中建筑工程总造价的控制措施

2.1规范验收记录

规范验收记录,对于保障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总造价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验收记录是保证工程审核结算有效、准确的重要前提,只有合理、真实的验收记录才能保证结算工作的准确性。目前,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由于验收记录不规范造成的总造价过高现象。许多验收记录准确性和规范性不强,尤其是在一些隐蔽工程中。为了提高验收记录的准确性,切实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的不真实记录或者是事后临时补办记录的情况。相关人员要完善验收记录的审核程序。首先,在工程造价结算过程之前,对相关手续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检验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法律上的各个程序。其次,相关核算人员在具体的核算过程前,要逐一验收记录上各项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其中包括验收记录中是否存在有效的建设单位公章,相关法定签字人员的签字是否真实,相关记记录日期和条款是否标清等。此外,为了有效的防止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相关人员要切实加强验收记录审核工作的法律化和程序化。只有科学的落实好上述措施,使审核程序科学化、严谨化、规范化,才能真正有效避免工程造价不合理提高现象的发生,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保证建设单位的利益。

2.2确保建筑施工材料报价的合理性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所必备的要素。在建筑工程的总造价中,施工材料所占的费用是总造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结算的过程中,施工材料的价格是否科学、准确,对于保证最终造价的合理性意义重大。有效而合理的材料价格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造价。目前,我国建筑项目在审核结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施工材料的价格的不合理造成的纠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施工单位过高的上报工程所用材料价格。

结算过程中,材料价格过高,通常包括两种原因:

(1)施工单位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对建筑工程所用材料的价格,进行了不合理提高。为了有效的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材料在价格上的合理性,在进行工程审核结算前,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要对主要材料的价格进行严格的调查和审核,确保施工单位所报价格的合理性。

(2)建筑工程材料的价格,通常会受到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和购买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经常会使得工程材料的价格产生差异。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市场调查,充分考虑施工材料价格受到时间、销售地点以及材料一次购买量等方面的影响,并根据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汇总。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合理的对材料价位差进行调整,进而保证工程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2.3确保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的一致性

确保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的一致性是确保最终工程造价科学、准确的前提。工程量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总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经常会看到,施工方为了提高收益而多记工程量的现象,使得工程总造价提高。为了有效的防止由于工程量多记或者漏记现象,所带来的工程造价的不合理性的问题,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派审计人员去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细致的勘察工作,并记录一些重要的施工信息以及相关情况。对于规模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建设方要实行分级、多层次质量审计的方法,把各项重要的施工项目分别分配给相应审核人员,使审核人员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更好的进行工作质量的审查,形成有效的、规范化的机制。最后,审核人员把信息进行一定的汇总,通过对比和计算等方法,对工程的具体设计以及施工有个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把握。这样就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量,合理的控制工程总造价。

2.4确保审核结算程序规范化

在工程审核结算中,我们要保证程序规范化,使工程总造价科学、准确性。许多工程审核结算程序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在工程结算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各个审核结算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工程结算中经常出现了一些施工项目的漏记或者是重复多记现象,从而使得工程最终的总造价出现问题。同时,许多审核结算人员由于审核计算程序化意识不是很强,对于一些验收记录的盖章以及相关签证不是很重视,审查的力度不够,使得许多不合理的验收记录没有被检查出来,造成总工程造价的提高。因此,在工程审核结算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程序的教育和指导,并在思想方面提高他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减少结算人员主观因素对工程总造价产生的影响。

2.5提高费用计取和计算的合理

工程审核结算的过程中,取费和计费的准确、合理,是保证工程总造价合理性的重要环节。在工程核算过程中,建设单位要根据国家以及地方的相关调整结算文件中的一些规定,来进行合理的结算并记取费用,进而保证工程总造价的准确。在具体的审核过程中,要按费用核实的相关计算程序来进行审查,防止不该计费时却进行了计费。在确定取费标准时,相关管理人员要使其与地区分类的工程类别相一致,并保证取费定额和使用的预算定额想匹配。

2.6根据工程质量合理套用定额

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过程中,为了有效的保证工程总造价的合理性,建设单位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进行合理的套用定额。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在结算时,经常出现高套定额的现象,大多就高不就低,这样造成了最终的工程总造价明显偏高,造成诸多的分歧。因此,在对套定额进行审核时,我们一定要依据经过建设方签证同意的施工图纸以及建设单位的现场签证记录等,进行合理、准确的套用定额。此外,对于一些实际建筑工程质量不高的工程,应当根据建设方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建议,对套用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不能仅仅依据原有的相关约定。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套用定额,建设方应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质量情况,不能单纯的由施工单位随意取用较高套用定额。

总之,在建筑工程审核结算工作中,合理的控制好影响最终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造价,减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的经济纠纷,维护好各自的利益。在具体的造价控制工作中,施工单位、监理工程师以及建设单位三方人员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此外,建筑工程中相关的审核人员要有较高的工作素质和丰富的审核经验,在具体审核工作中要有较强的责任心,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使建筑工程最终造价审核工作更加完善,促进我国建筑领域方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工;提高工程造价的审核质量策略[J].科技资讯, 2007.

[2] 吴丽莉: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方法的研究[D]. 吉林大学,2008.

篇2

1 开展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目的

工程项目审计工作包含很多环节,设计工作包含的范围很广,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施工设计图纸完善、工程施工工作和工程财务支出状况、工程后期处理工作等都在整个工程的审计范围内。对这些环节进行审计可以提升每一个工程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对整体工程施工效果及工程质量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人们对国家及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项目施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审计计工作在工程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同时也使在项目工程施工操作的过程中开展审计工作成为必然趋势。这是为了使得项目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结构得到合理优化、促进工程建设的效率提高、推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同时增强我国工程建筑行业施工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在结构上实现对项目工程优化,从而促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提高,进而为我国国家建设成果完善奠定制度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提供充足的动力。

2 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措施之-跟踪审计工作中的事前控制

第一点是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它不仅是实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标所需要的审计方法与需要注意的事项,而且是强化跟踪审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要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投资资金以及项目发起人的级别明确跟踪审计项目的总负责人、财务审计工作人员。

第二点是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首先要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并做好分析工作,其内容包括工程建设的依据、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工程建设的土地征迁;其次是采取措施收集和建设项目相关的资料,这包括跟踪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建设技术资料。

2.2 措施之二-跟踪审计工作中的事中控制

第一点是事中控制的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注重设计的优化以及细化,坚持在费用相同的情况下,达到功能最齐全,功能相同时成本最低效果的原则。因此,要做好事中控制中的设计工作,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运用技术分析或者多种方案相比较的方式来确定事中控制的设计方案;二是可以运用招投标的方法选择最优质的设计机构,从而降低因设计而导致建设项目造价的风险。

第二点是事中控制中的决策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做好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投资资金额审核工作以及决策的落实情况。其中需要注意地是要调查该决策是不是符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审计的法律法规。

第三点是事中控制中的土地征迁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要严格审查该土地征迁是不是符合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中的补偿标准是不是符合规定,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不是真正得到保障;二是要严格地审查建设项目的征地与征地面积是不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3 开展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意义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和评价被审计项目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经济活动及共刘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评定共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在一个工程项目开始之前,相关管理员和审计人员需要首先对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要保证对项目投资的具体情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及掌握。大多数工程项目投资以国家对工程建设成本的财政投入数量、以国家财政规范为基础向国内外各银行申请融资业务、通过民间法人或海外商人投资等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业务所获得的项目资金、运用债券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还有采取转让项目收费及经营权的方式向国内外各类融资机构及银行申请融资业务都是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通过实行上述几种融资行为项目建设企业可以完成对工程项目中涵盖的各工程要素进行占用及控制管理。另外,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项目的经济收益结果来对审计工作的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具体项目工程劳动可以形成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有形资产成果,而有形资产的使用性能发挥效果和资金投入占所有项目效益总额的占比。而工程项目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也是体现审计工作价值的重要依据,所谓无形资产指的是依靠实物资产取得的经营权,而这种经营权需要经过相关政策允许和政府审核通过后才能得到。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审计,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创新能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完善项目投资管理,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率及经营风险,保障建设速度,质量和效果,实现预定的经济效益指标,增加工程项目价值;促进项目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及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增强反腐倡廉力度。易杜绝有此上管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腐败行为。

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工程项目产生价值人于其投入价值的意义上实现的。即工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对投入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让所建成之项目通行能力实现的数量多、质量好,而消耗小,占用资金少。再是工程项目所带动或促进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大小主要体现在项目通过建设与运行所带动的间接的经济效益的盈亏。

篇3

一、构建内部审计文化

1.内部审计文化的基本含义

内部审计文化是指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计作风、审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审计人员的群体价值观。内部审计文化与审计事业相伴而生,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审计文化建设对审计监督的长期效应有着重大的作用,是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内部审计文化的基本特征

内部审计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内部性。内部审计组织是一个内部管理机构,尽管在开展工作的同时,要保持它的相对独立性,但是它的经费来源,组织管理都隶属于组织,它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有本质上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内部性。

2.2 强制性。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为组织大部分成员所认同的。这些积累作为一种行业文化确定下来后,就需要全体组织成员都共同遵守,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应。

2.3 创造性。内部审计工作者既是实践工作者,也同时是理论研究者,在发展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两者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3.建设内部审计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实践证明,审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物质文化是基础,审计制度文化是保障,审计精神文化是动力。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

其次,内部审计文化是内部审计组织的灵魂,对其发展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内部审计文化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一种持久的精神动力,是内部审计机构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力量源泉与不竭的动力,对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竞争力以及增加组织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它具有扩张力,能对包括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等在内的企业群体施加影响,对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起着凝聚、导向、约束、激励作用,对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审计价值观

审计价值观是审计组织对所期求的目标做出的价值选择,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认识,确定审计组织行为合理性原则以及指导审计组织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等。因此,审计价值观在审计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审计价值观表现为:独立、谨慎、依法、公正、公共责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崇尚理性与证据、主张证明与公开、建设性等。

2.审计精神

审计精神是指审计组织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所进行的审计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同的一种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审计文化的灵魂。审计组织只有明朗、清晰的职业精神才能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从而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促进审计组织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审计心理

审计心理,是审计实践中审计主、客体心理活动的总称。审计心理从其性质和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审计认识过程、审计情感过程和审计意志过程。审计心理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审计目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能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在审计实践中加以运用,自然有利于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

4.审计道德

审计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审计组织道德和审计职业道德两方面。它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及其社会效果表现出来。加强审计道德教育,有利于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审计部门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要取得领导的重视

领导重视是搞好审计文化的前提,它的作用贯穿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协调、组织、领导与激励几个方面。

2.深入调查、研究,紧密联系所在行业的实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调查与研究才能发现和解决内部审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结合实际,有重点的分层次稳步推进。

3.要加以科学的、系统的设计

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是一种大科学文化建设,它需要我们在建设之前加以精心设计,科学归纳。通过对历史的、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加以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模式方案。

4.要加强文化建设的管理

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二方面。

第一要回归人性。它突出体现“以人为本”、“以心为本”和“以人性为本”的管理新思路。文化管理本身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给人类带来的最大成效莫过于管理过程中人性的复活。

第二要回归和谐。现代人的发展、管理、竞争最终归结为一个“和”字。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彭齐亚斯所说,人类在经历过“数量时代”、“质量时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进入“和谐时代”。

四、关于中国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审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不讲继承,审计精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强调发展,继承也就失去了意义。必须结合审计工作者的业务实践,才能创造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现代审计文化,传承和发展同样重要。在传统的精神文化基础上创造新型的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二者相互补充,互相带动,不断地给审计文化的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

2.关于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银行内部审计 职能 意义 途径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目前国际内部审计正在从管理审计向着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发展;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则处于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方向发展,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银行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内部审计的专业手段和方法,防范各种风险,以保证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因而是公司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家银行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积极借鉴国际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使其原有的监督职能得以扩展,通过服务支持和流程管理等新型职能,为银行的业务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标志着银行内部审计正在从管理审计向着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职能转化,向国际内部审计方向迈出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一步。

一、银行内部职能提升工程的意义

首先,银行内部职能提升工程是银行建立卓越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的迫切要求。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说内部审计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银行内部职能提升工程是银行高级管理层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针对现行内部审计体系进行的全面改革。主要包含: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设计基于数据分析的内审模型,提高风险识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整合监管资源,实行流程导向和风险导向的审计;开发定量计量工具,形成精干高效的业务运营内部审计体系,推动风险的科学管理,增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其次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也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型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价值型管理体系要求内审体系具备更好的内审效果、更高的内审效率和更低的内审成本。因此,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内审体系向更高阶段发展。

最后,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亦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由沿袭多年的传统业务简单复审模式向风险模型智能识别控制目标的战略转型,顺应了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全新视角,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的颠覆式改造,优化人力资源、凭证和影像资源、提高内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二、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对银行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评价,帮助银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由原来的简单复审,扩展到帮助组织改进管理,增加价值,实现目标。主要履行以下职能:

(一)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产生于银行自我约束的内在需要。

1、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不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事情的不确定性。对待风险关键在于监控。监控得力,措施得当,风险就可能防止或减轻。反之,风险就可能变成现实的损失。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其业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银行的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的成因及表现是不同的,因此进行总体业务风险的控制,需要根据风险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风险管理手段。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工程的导向之一就是风险导向,即主动发现风险、识别风险对象,并根据风险程度,投入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审计资源、采用不同的审计流程和管理措施。银行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就在于针对各种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评价管理

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以人民银行总行、各家商业银行总、省行下发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为评价依据,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独立、客观地对各专业的业务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反映的收付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职业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对象纠错防弊,遵守制度和规定。

(二)服务职能。

监督是检查和审核的过程,并不是最终目的,运用内审方法和手段促进全行系统流程、操作流程、服务手段、服务措施的不断优化是当前国际、国内银行内部审计力求具备的重要职能。

1、流程管理

随着信息和科技的发展,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渐趋于同质化,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已从金融产品的竞争,发展成为对业务流程管理的竞争。银行内部审计职能提升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的核心思路。提升工程导向之二就是流程导向,即从业务流程的视角审视业务风险,以实现产品和服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内部审计手段,推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实现业务办理流程的统一性、规范性、畅通性、实用性和科学性。银行内部审计拥有独立地位、独特视角,这为其提出比较全面、中肯、可行的建议提供了有利条件。内部审计流程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已被各家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

2、服务支持

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评价基础上,按照质量与效率并重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错弊、防范风险、肯定和推广优良管理的建议,将各项金融产品转化为金融服务并提供业务支持。比如:风险事件流水下挂电话外拨功能,由客户确认其交易行为的真实性,通过电话银行平台等手段延伸优化了服务范围,相关风险得以及时控制。内部审计产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最本质的目的就是通过审计行为,不断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改进和完善的手段和途经

笔者从自身多年银行内审工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和改进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人员管理方面

1、开拓分析型人才培训

银行内审部门涉及银行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知识广泛、业务精通、且善于思考、总结和分析。围绕着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对内审人员的培训活动,要突出多样化,旨在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研究分析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最新制度、流程操作要求、工作技巧等,使之视野开阔,学习积极主动,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

内审部门要建立业绩考核与行为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员工考评机制,提高员工业绩表现和能力素质,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突出工作质量、制度执行、团队协作、培训宣传等方面考核,对员工的绩效改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透明的职级晋升通道

内审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中体现在工作成果上的敬业、能力和潜力,是比学历更重要的评价能力的公正标准。内审人员职级晋升通道力求透明化、规范化,为每位内审人员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与条件,使员工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与才干,创造性地完成和改进本职工作,成就自身职业愿望。

(二)业务管理方面

1、坚持四个工作原则

(1)真实性原则:报告内容应与事实相符,准确、客观地反映实际审计结果。

(2)完整性原则:审计结果、报告内容应全面,不得少报、漏报。

(3)及时性原则:检查、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保证风险管理的时效性。

(4)保密性原则:内审人员应遵守保密纪律,不得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向当事人和无关人员透露相关信息。

2、坚持四项基本制度

(1)内部审计范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

(3)风险事件核查实行回避制度。

(4)风险处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3、优化审计方式方法

内部审计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的来龙去脉、凭证的完整性、有效性,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等方面。主要采取现场审查与非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阅凭证、清单、报表或业务发生时段录像等资料,综合运用数据分析、现场询问、行内核查等途径进行有效审计。

4、扩展内部审计模型

内部审计模型是依据风险特征,基于数据分析而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不断增加扩展审计模型,前移风险控制时间,融事前、事中、事后机制于一体,实现全方位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目标。

5、发挥风险评估作用

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其变化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评估确定导致风险发生的关键因素,揭示业务风险在不同范围内的特征、发生几率及演变趋势,研究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管理者加强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6、健全考评指标体系

不断研究、细化包括风险暴露水平等总括指标、内部风险暴露水平等分项指标以及内部风险度,外部风险度等结构指标在内的风险计量指标体系;并通过纵横对比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对象业绩评价结果,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进一步强化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篇5

一、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之意义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公路项目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经济活动及其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评定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前,有必要了解这些项目投资的基本状况,首先从公路工程项目的投资来看,主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投入的交通建设资本金;根据“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向国内外银行吸纳的债权融资;外商、民间法人投入的资本金及其向银行申请取得的贷款;公路债券融资;通过转让公路收费经营权向国内外融资。以上几项投、融资活动,便可以向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及资金占用。再从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产出来看,劳动成果主要是有形的公路资产,包括公路、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形成”及其资产投入的比例。其次是无形的公路资产,指依赖于公路实物资产上的公路经营权,包括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对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的收费权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实现”及其政策取向。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审计,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创新能力,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完善项目投资管理,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率及经营风险,保障建设速度,质量和效果,实现预定的经济效益指标,增加公路工程项目价值;促进项目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及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增强反腐倡廉力度。易杜绝有些主管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腐败行为。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公路工程项目产生价值大于其投入价值的意义上实现的。即公路工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对投入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让所建成之项目通行能力实现的数量多、质量好,而消耗小,占用资金少。再是公路工程项目所带动或促进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大小主要体现在公路项目通过建设与运行所带动的间接的经济效益的盈亏。

二、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之特点

随着审计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重要,审计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各行各业审计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公路工程项目方面除了其他方面的审计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项的是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其特点概知为:

1、审计对象广泛性,除对建设单位、公路收费站等单位审计外,还要审计或调查设计、施工、监理、供货等相关单位以及公路沿途与这条公路有密切关系的单位、部门。诸如占用的农田、要拆迁的房舍及其他设施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内容。

2、审计标准复杂性,因公路工程项目评估标准复杂,诸如用料、工期交付使用期等无法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就增加了审计的力度和难度。

3、审计目的明确性,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控制投资风险。以审计的行为来促进和协助公路项目达到预期经济利益和质量指标。

4、审计方法合理性,对公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全方位的审计,要广泛运用现代化审计技术方法,才能达到有效的审计效果。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之内容

为了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不出现任何经济上的问题,或尽量少出问题故需重点从如次方面来确立审计的内容。

1、投资定项决策的审计。即是否按规定编制,是否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是否切实可行等。

2、工程建设成本的审计。重点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有无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及高套取费标准等手法弄虚作假等。

3、运行收入的审计。重点审查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是否达到工程可行性论证所要求的设计通行能力,审查和分析车流量、通行费收入的增、减状况等。

4、运行成本费用的审计。重点审查公路养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审查管理费用是否合规、合理等。

篇6

[论文关键词]审计;核心;价值观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对统一国家审计价值取向,实现国家审计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也是刘家义审计长阐释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要求审计人员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审计精神,恪守审计职业操守,坚守审计职业道德。

当前为什么提出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审计机关的青年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一、为什么建立审计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机关、一个群体,也需要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

建立核心价值观:一是有助于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揭示了新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审计理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审计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审计工作者理解国家审计本质、坚定国家审计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审计发展规律的审计理念。二是有助于提高审计的统一性。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如果核心价值观无法引起共识,审计工作同时出现多个目标,就会使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无法达到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的要求。提出建设国家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通过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多变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三是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审计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审计机关全体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二、审计干部应具有怎样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也在考验一个人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概述,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审计干部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在审计人员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中,重点表现在: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哲学思想的基础构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通过自觉学习修炼养成的价值观也可以使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异化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取得好成效。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由此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开拓创新,经受住社会种种诱惑,树立清廉的文明形象、保持永久的活力。

(二)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基础

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才会是有希望的国家,没有责任感,就容易产生敷衍了事的思想。审计监督不仅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审计机关具有客观、公正、独立、超脱特点,在审计中,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责任感或责任心不强,难免就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审计的力度将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容易被金钱诱惑,无法自觉遵守廉政纪律,很难站在公正立场做出评价,也就无法履行审计职责,更谈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给审计事业。每一个审计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都承担起责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审计的核心价值。

(三)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审计是监督检查部门,我们在审计工作当中,经常要遇到对与错,原则与非原则,罪与非罪等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努力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客观公正不仅表现于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还表现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上,审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计业务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

(四)科学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审计的核心价值。创新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针对审计目标、审计领域和审计对象发生深刻的变化的新形势,适时提出新的审计工作目标;才能在经济环境变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探索出环保审计、计算机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如何构建审计干部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这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长期工程,更是审计实践的长期积累。建设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广大审计人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审计理论文化修养,认真履行党和国家及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为国家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稳中求进保驾护航。

(一)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

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要把审计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审计实践中去,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更新理念。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能一蹴而就,应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唤起审计人员对自己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深思,对审计事业的信念和追求,树立正确的、有利于审计机关发展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成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二)加强学习,在提升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审计人员打造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很好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作支撑。因此,学习就成了打造价值观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高自己,才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学习是固本之举,也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能担当得起责任,做到能审、会审、善审,在信息化的今天,审计干部不仅要掌握财税、金融、法律、投资、土地和社会事业制度等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努力践行审计人员的价值观,拥有全面的审计技能。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审计技能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的处理审计事务中的各种问题、迎接各种挑战。

(三)求真务实,在推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打造审计人员价值观,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努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在审计事业的道路上,要激发赶超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待困难和问题不避让、不推诿,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气争创审计佳绩。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用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作风推动审计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发展观,想问题、干事情、抓落实,把每一审计工作、每一审计事项做好抓实。

篇7

一个项目的竣工决算就是给这一基本建设事项画一个句号,关键是如何把句号画好。画好这个句号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及其审计工作,所以首先要从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说起。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是指公路建设单位编制的,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公路基本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的全过程的建设情况、财务状况及其建设成果的总结性文件。怎样去做好这些工作,我们要从他的作用意义说起。

一、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的作用和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及时、完整的编制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公路建设竣工决算是全面的、综合地反映竣工项目的建设情况、财务状况及其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

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是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办理工程交养和资产移交的依据。

公路基本建设竣工决算是检查公路建设投资计划、工程设计概(预)算执行情况和分析、考核公路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

基本建设竣工决算为建立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档案、修订概(预)算定额提供资料。

工程竣工决算能够为公路管理部门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公路建设资金提供依据。

只有理解了他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么接下来要做的是竣工决算的编制和管理,通过加强了编制管理工作,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加强竣工决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虽然竣工决算在工程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工程管理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建设单位较重视项目建设,而忽视如何正确核定建成固定资产的价值以及对建设成果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有的项目建成后未按规定及时编制竣工决算,有的项目竣工决算编制不完整、不准确,影响了新建成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工程价款的结算和固定资产的移交使用。因此,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竣工决算的组织领导,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从组织上予以保证。

首先,要提高有关人员对编制竣工决算重要性的认识,善始善终做好各项工作。

其次,应成立临时负责编制竣工决算的组织机构,明确参加编制决算的有关人员和负责人,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按时完成竣工决算的编制工作,在决算编制期间不得抽调有关人员从事其他工作,在竣工决算没有审计完成前,项目建设管理机构不得撤销,有关人员不得调离解散。

再次,项目建设单位各部门有关人员应加强协作、互相配合,集中精力做好编制和资料收集工作。

第四,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支持建设单位做好竣工决算编制工作。

总之,工程竣工应立即收集资料,编制和办理竣工决算事宜。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好后及时提交审计,经审计确认后尽快办理竣工决算。

三,竣工决算的审计

建设单位在基本建设竣工决算编制完毕后,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审计。可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大小,提请相关的审计,审计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公路部门现在的很多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国家的中央车购税、燃油税、银行贷款等。包含了国家资金的大中型项目都需要国家审计,或者由上级主管审计部门委托社会审计进行审计。小型的项目可提请上级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进行,内部审计部门力量不足同样也可委托社会审计。委托社会审计的审计结果,还须委托部门审核后方可认定。

根据公路部门的特点竣工决算审计的重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竣工项目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审计项目各项批复、立项文件和概预算是否完备,是否根据招投标法进行了招投标。根据相关文件审查有无自行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擅自变更设计等。对属于有变更设计的的工程项目,还应进一步审查其工程量增减的内容是否具有批准手续和甲乙双方的签字,设计变更是否有设计单位的变更设计手续和监理工程师的签字。

2.建设成本的真是性和投资的节超情况

要根据设计概算,将实际成本和预算进行比对。审定建设成本的实际完成数量和合同单价,据以核实总的投资额。然后进一步审查影响建设成本节约或超概的具体原因。

3.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

根据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和相关的财经制度,审查建设单位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扩大开支范围。设计费、监理费、征地拆迁的费用是否按合同和规定支付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

4.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准确

建设单位是否按照规定渠道取得基本建设资金,审查有无任意挪用建设资金和非法集资。审查竣工决算和财务决算的数额是否相符,数字是否真是可靠和准确。

5.交付资产是否真实、可靠,质量是否良好

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投产后低效运营等问题的存在,以及财政性资金投入太少等原因,部分项目无力收回投资,偿还贷款遥遥无期,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努力促进工程效益提高,是当前交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进一步促进交通事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顺应了当今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该项审计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当前公路项目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存在多种类型,其效益体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具有大量银行贷款投入及少量财政性资金投入的政府收费还贷公路项目为主,并适当考虑收费经营公路项目(此类项目一般为企业或社会投资),集中围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理论研讨。

一、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与特点

公路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它作为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工程,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整个投资、建设及运行周期长。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公路资产为国家所有,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

就公路工程项目的投入来看,其建设资金的筹集来源主要包括:(1)国家财政投入的交通建设资本金;(2)根据“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向国内外银行吸纳的债权融资;(3)外商、民间法人投入的资本金及其向银行申请取得的贷款;(4)公路债券融资;(5)股票市场融资;(6)通过转让公路收费经营权向国内外融资。通过上述投、融资活动,就可以向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及资源占用。

就公路工程项目的产出来看,其劳动成果主要包括:一是有形的公路资产,包括公路、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形成”及其资产投入多少。二是无形的公路资产,主要是指依托在公路实物资产上的公路经营权,包括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对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的收费权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实现”及其政策取向,如取决于通过该公路的车流量、车型与收费标准等。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公路工程项目产出价值大于其投入价值的意义上实现的。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公路工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对投入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做到所建成项目通行能力实现的数量多、质量好,而消耗和占用的资源少。二是公路工程项目所带动或促进的社会经济效益,其高低主要体现在公路工程项目通过建设和运行所带动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大小,如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公路沿线地区就业人员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的上述特点及其经济效益的内涵,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现代类型审计,其定义可作如下表述: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公路项目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经济活动及其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评定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为了正确评价和考核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当遵循以下“三统一”的基本原则,即:项目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相统一;项目近期经济效益与其长期经济效益相统一。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较之其他类型审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审计对象广泛。审计对象涉及面广,除直接审计建设单位、公路收费站等单位外,还间接审计或调查设计、施工、监理、供货等相关单位以及公路沿线的相关部门、单位的有关经济技术活动。

2、审计目的明确,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该项审计明确以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控制投资风险为重要目的。通过审计要促进和帮助公路项目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指标,以及工期、质量目标和其他约束性目标,充分发挥其建设性职能作用。

3、审计标准复杂。由于公路工程项目评价标准复杂,更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同时公路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存在量化难,获取数据难等问题。

4、审计方法全面。为了对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效益审计,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结合的审计工作方法,并广泛运用多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

5、审计风险较高。由于审计对象的广泛性,标准的复杂性,且效益审计目前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项工作具有较高的审计风险。

当前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十分必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促进改进项目投资管理,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及经营风险,保障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果,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增加公路工程项目价值。

3、促进项目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及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社会综合效益。

4、促进反腐倡廉,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公路投资建设领域中的腐败行为。

二、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公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可分为建设期间与运行期间两个阶段。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可相应分为建设期效益与运行期效益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可分为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两块,其中直接效益是公路项目本身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而间接效益则是公路项目通过投资、建设及运行所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建设期间经济效益审计

第一,建设期直接经济效益审计

当前应当围绕下列主要内容及重点开展建设期直接效益审计:

1、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投资立项决策正确是最大的效益、其失误是最大的损失。开展投资立项决策审计,应当注重审查投资立项决策内容是否按规定编制,并经过严格审批,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是否接近实际、切实可行,有无因交通流量的预测偏离实际,而直接导致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贷款偿还能力等经济技术指标的不准确,或因收费费率的测算不准,而导致养护、大修和管理费用不足,直接影响贷款偿还期计算的不准确等;审查投资估算是否从技术、经济上选用最佳方案,是否既遵循节约原则,又综合考虑项目建设、运行期间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投资建设所促进的间接效益;审查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脱离实际需要和筹集资金能力,是否存在过度超前、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以尽量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失误。

2、设计概(预)算的审计。设计概算是确定投资额的主要依据,是有效控制投资,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应当注重审查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是否符合报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估算规定的范围内,有无随意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或借机搭车而抬高概算,或人为压低概算等问题;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要求编制,施工图预算是否控制在批准的设计概算之内,有无高估冒算、超设计概算等问题。

3、工程建设成本的审计。工程建设成本综合反映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成本支出,其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应当注重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有无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及高套取费标准等手法进行弄虚作假;有无巧立名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盲目采购,人为抬高设备、材料采购成本等问题;审查列入建设管理费、待摊费用等各项支出是否符合设计概算要求及有关规定,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审查是否存在因高利息集资而导致工程利息超概算,并抬高建设成本等问题。

4、设计变更的审计。控制设计变更,对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要注重审查有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因素而随意变更设计的问题。当前设计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纯设计误差造成的增加投资型;(2)未改善工程功能的贪大求好增加投资型;(3)降低质量的减少投资型;(4)改善工程功能的增加投资型;(5)改善工程功能的节约投资型等。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变更,可以具体分析各种设计变更所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通过汇总计算便可得出总的经济效益状况。例如,降低质量的减少投资型,不仅不是真正的节约,反而会带来运行、维修成本增加等负效益。

第二,建设期间接经济效益审计

从中观(相对于微观和宏观而言)经济角度来看,公路项目在建设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外,其投资建设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与公路建设项目有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增加、劳务报酬提高、企业实现盈利和交纳税费等方面。这些间接效益,一般都隐含在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总成本之中。

根据某项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该项目通过投资建设所带动的间接经济效益状况如下:

(1)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及其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25%。

(2)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建材供应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及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13%。

(3)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设计、监理、绿化、标志制作单位所产生的就业及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5%。

以上三项间接效益共计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40%左右,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公路沿线地区的人员就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路项目运行期间经济效益审计

第一,运行期直接经济效益审计

当前应当围绕下列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运行期直接效益审计:

1、运行收入的审计。应当注重审查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是否达到工程可行性论证所要求的设计通行能力,有无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情况,这就需要考虑可行性论证是否存在预测值偏离实际过大的问题;审查和分析车流量、通行费收入的增、减幅度,有无因对部分车辆实行减免通行费或其他优惠,或因管理、监控不力等而造成通行费收入大量流失的情况。

2、运行成本费用的审计。应注重审查公路养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有无列支其他一些与公路项目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基建等项支出;审查工资性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标准,通过计算工资性费用递增率与同期通行费收入递增率的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对人员编制及工资总额缺乏严格控制等问题;审查管理费用是否合规,合理和节约,有无铺张浪费等问题。

3、还贷能力的审计。大部分收费还贷公路项目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评价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首先,审查和分析已运行年度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通过对收入、费用及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应付息还本数额的分析、比较,运用有关评价指标计算确定已运行年度的付息能力与还本能力;其次,审查和分析剩余运行期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通过对收入、费用及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应付息还本数额的分析、比较,运用有关评价指标计算确定尚未运行年度的付息能力与还本能力;然后,在以上分析及比较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还贷能力作出总体预测,提出有关增收节支增效,提高还贷能力的审计建议。

第二,运行期间接经济效益审计

公路项目在运行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还通过投资建设对公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部门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农副产品产生增产、提价效益;二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建筑、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及增值效益;三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及增值效益;四是公路项目促进运输车辆产生节能效益以及降低维修成本效益;五是公路临近地段土地增值效益等。以上这些效益综合反映为这些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

三、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需要构建必要的评价指标。各项评价指标的设立和运用,应当贯彻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相关原则。各项经济效益必须与所审计的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或关联度,并按照其关联程度来确定其经济效益的大小。二是量化原则。各项经济效益应尽量量化,以体现出经济效益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并不排除对少量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如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等仅作定性分析;三是可比原则。各项经济效益都有相对可比较的标准,除前面已述的项目概算、工程可行性报告及基期数据外,纵向比较的还有公路项目实施(运行)前一年度的统计数据、环比递增数据等标准;横向比较的有全国、全省同行业、同类型平均、先进水平等标准。四是方便操作、实际需要原则。某些指标在有些具体情况下不便于获取、计算或并不需要,可以采用其他易于理解、方便操作的指标。

从审计工作实践来看,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下列各类:

(一)建设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工程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基本上只有成本费用及资源占用而无收益。因此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建设投入资金的控制(节约)上和工程功能的改善及其质量的提高上。可以用概算节约、超支额(率)、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效益状况。

1、概算节约、超支额(率)

概算节约额=概算总投资额—实际总投资额

概算节约率=概算节约额/概算总投资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路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或分项目投资)的节约和利用程度,在工程质量和功能一定的前提下,该指标越大,表示建设成本效益越好。应当注意运用该指标重点检查和分析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无重复建设形成大量资金浪费;有无因勘察、设计缺陷而造成大量超概算;有无因质量问题返工而多付费用;有无擅自超概算购买车辆、设备等行为。

2、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

工程成本降低率=(工程预算成本-工程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100%

该指标反映工程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的成本节约程度,该指标越大,反映工程成本效益越好。工程建设成本超支率的结果为负数,反映工程成本的超支程度,其指标越大,则反映工程成本效益越差。

此外,评价工程建设成本效益的指标还有:单位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管理费用节约(超支)率、单项工程投资额、单位生产(营运)能力投资、每公里造价等。

(二)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投、融资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用资金闲置损失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利用效益状况。

1、资金闲置损失率

实践中,有的公路建设项目因资金调度不科学等,存在资金贷而不用或挪作他用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分期实施的项目,因其建设周期太长,造成了银行借款利息大量增加,并挤入了其他项目。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属于隐形的损失浪费。这一部分资金往往因建设期已经结束,而未列入建设成本之内,以致根本没有在概算节约额(率)指标中得到反映,而实际上该项利息确以支付。为了使该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反映得更为直观,该指标可以反相调整设置为下列公式:

资金闲置损失率=因资金闲置而产生的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正常建设期应支付的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100%

此外,评价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还有: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利用率、机械设备利用率、主材消耗比率等。

(三)工程质量及建设进度效益评价指标

工程质量与建设工期分别反映公路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建设速度效益。评价项目工程质量效益的指标主要有:工程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优良率、工程返工损失额、工程返工损失率等。

评价项目建设进度效益的指标主要有:计划(定额)建设工期、按投资额计算的建设周期、工程提前(延后)完成时间、缩短建设工期的经济效益、工程投产率及实际达到设计营运能力年限等。

该类指标用于效益分析评价,应当注意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如过早完成的断头路会产生维护、利息等闲置成本;拼抢工期会造成路基的当期检测质量与远期质量的较大出入等。

(四)偿还贷款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项目作为公益通基础设施,一般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当前尽管有部分财政性资金投入,但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必须要按期付息还本。因此,公路项目也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经济效益评价和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可以用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等指标来评价偿还贷款效益状况。

1、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

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各年度实际总收入-各年度实际不含利息支付的正常成本)/[(银行借款本金/运行年度)+各年度应支付利息]×100%

该指标是从效益角度所设置的偿债能力指标,它与通常从资金运转角度所设置的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具有明显性质上的不同。

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该项目的还贷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该指标若小于1,可将指标分解为付息能力指标,若其值仍小于1,则表明该项目的经济状况已处于恶性循环,经济效益差或很差。

2、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

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尚未运行各年度预期总收入合计-各相应年度预期不含利息支付的正常成本合计)/(尚未归还银行借款本金+各相应年度应支付利息)×100%

该指标主要用于测算尚未运行年度的还贷能力,该数据加上前面所计算的已运行年度的还贷能力数据,可以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测算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公路项目长期还贷效益状况,既可以据以向经营单位提出改进经营的预警,同时也可以为国家调整相应宏观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由于以上是长期性项目,其预期收入、成本均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五)投资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项目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其中包括由各种不同渠道投入的资本金及股权融资。可用资本金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项目的投资效益状况。

1、资本金报酬率

资本金报酬率=年度现金净流入/项目投入资本金×100%

该指标是反映投入资本金的预期投资效益指标,其中年度现金净流入的计算,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实际资本金利润率

实际资本金利润率=项目投产后年度实际利润/项目实际投入资本金×100%

该指标反映公路项目投产后正常年度的实际利润与实际投入资本金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效益越好。该指标如果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的水平,就表明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投资效益。

此外,评价投资效益的指标还有:净现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资本金回收期及工程项目投产率等。

(六)公路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评价公路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一般可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其定量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从中观角度来看,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项目投资产生新增就业效益;

2、项目投资产生相关企业税金增加值;

3、项目投资产生相关企业利润增加值等。

从宏观角度来看,公路项目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项目投资带动相关企业运输节能额;

2、项目投资带动相关地区农副产品增产提价值;

3、项目投资带动相关地区旅游开发增加值;

4、项目带动投资相关地区土地增值;

5、项目投资带动相关运输企业维修成本降低额等。

四、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及对策

1、审计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实施难度大。完整的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涉及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等诸多部门及单位以及地方经济的各相关行业、部门,其审计内容涉及以上各单位的有关经济技术活动,融技术性与经济性于一体,以至审计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

针对这一审计难点,其主要对策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后续培训的力度,大力提高其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并引进一定数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地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加大沿线地区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不断优化审计环境,拓宽审计调查领域;同时可外聘有关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承担部分专业性强的审计工作等。

2、部分项目的决策体制与其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没有理顺,审计介入的时间明显滞后,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当前在审计实践中多数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参与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决策等前期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对投资立项决策阶段的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难点,其主要对策是积极争取领导支持,组织审计力量,针对公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超前介入,贴近服务,尽量做到审计监控的“关口前移”。同时在审计实践中有效运用交叉、派驻等审计方式。

3、审计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加重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以最后调整的概算数与工程可行性论证数据作为审计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项目设计变更过多,而下达的调整概算文件中调整事项的理由不充分;部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值偏离实际太大,这些都使得审计评价标准本身产生了异化,导致审计分析、比较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例如,某公路工程项目明明存在几起大额的损失浪费,而在其他方面又并无明显的节约成果,但对照有关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却要评价该项目为总体上节约。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

针对这一难点,其主要对策是审计部门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评价标准本身进行分析,加以修正,以便以相对科学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切合实际情况的审计结论。

4、公路项目的间接效益定量难,获取相关数据难。前面已述公路项目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其投资建设还推动了公路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单位产生了增值效益,这类间接效益的定量化往往比较困难;同时,相关企业在就业、劳务报酬、企业利润及交纳税金等方面等宏观效益,因涉及到诸多单位及其商业秘密,以致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加大。

针对获取数据难的问题,其主要对策一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二是创新审计方法,更多地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渠道,不断拓宽相关信息资源,以保证审计所需数据的质量。针对量化难的问题,可在获取相关投资、效益等统计数据之后,利用数学模型公式等进行计算求得。数据的准确度虽然会有一定偏差,但就宏观经济而言,这种偏差一般是可以接受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

[3]高子宏.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1).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投产后低效运营等问题的存在,以及财政性资金投入太少等原因,部分项目无力收回投资,偿还贷款遥遥无期,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努力促进工程效益提高,是当前交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进一步促进交通事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顺应了当今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该项审计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当前公路项目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存在多种类型,其效益体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具有大量银行贷款投入及少量财政性资金投入的政府收费还贷公路项目为主,并适当考虑收费经营公路项目(此类项目一般为企业或社会投资),集中围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理论研讨。

一、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与特点

公路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它作为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工程,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整个投资、建设及运行周期长。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公路资产为国家所有,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

就公路工程项目的投入来看,其建设资金的筹集来源主要包括:(1)国家财政投入的交通建设资本金;(2)根据“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向国内外银行吸纳的债权融资;(3)外商、民间法人投入的资本金及其向银行申请取得的贷款;(4)公路债券融资;(5)股票市场融资;(6)通过转让公路收费经营权向国内外融资。通过上述投、融资活动,就可以向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及资源占用。

就公路工程项目的产出来看,其劳动成果主要包括:一是有形的公路资产,包括公路、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形成”及其资产投入多少。二是无形的公路资产,主要是指依托在公路实物资产上的公路经营权,包括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对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的收费权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实现”及其政策取向,如取决于通过该公路的车流量、车型与收费标准等。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公路工程项目产出价值大于其投入价值的意义上实现的。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公路工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对投入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做到所建成项目通行能力实现的数量多、质量好,而消耗和占用的资源少。二是公路工程项目所带动或促进的社会经济效益,其高低主要体现在公路工程项目通过建设和运行所带动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大小,如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公路沿线地区就业人员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的上述特点及其经济效益的内涵,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现代类型审计,其定义可作如下表述: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公路项目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经济活动及其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评定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为了正确评价和考核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当遵循以下“三统一”的基本原则,即:项目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相统一;项目近期经济效益与其长期经济效益相统一。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较之其他类型审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审计对象广泛。审计对象涉及面广,除直接审计建设单位、公路收费站等单位外,还间接审计或调查设计、施工、监理、供货等相关单位以及公路沿线的相关部门、单位的有关经济技术活动。

2、审计目的明确,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该项审计明确以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控制投资风险为重要目的。通过审计要促进和帮助公路项目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指标,以及工期、质量目标和其他约束性目标,充分发挥其建设性职能作用。

3、审计标准复杂。由于公路工程项目评价标准复杂,更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同时公路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存在量化难,获取数据难等问题。

4、审计方法全面。为了对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效益审计,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结合的审计工作方法,并广泛运用多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

5、审计风险较高。由于审计对象的广泛性,标准的复杂性,且效益审计目前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项工作具有较高的审计风险。

当前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十分必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促进改进项目投资管理,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及经营风险,保障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果,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增加公路工程项目价值。

3、促进项目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及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社会综合效益。

4、促进反腐倡廉,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公路投资建设领域中的腐败行为。

二、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公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可分为建设期间与运行期间两个阶段。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可相应分为建设期效益与运行期效益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可分为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两块,其中直接效益是公路项目本身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而间接效益则是公路项目通过投资、建设及运行所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建设期间经济效益审计

第一,建设期直接经济效益审计

当前应当围绕下列主要内容及重点开展建设期直接效益审计:

1、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投资立项决策正确是最大的效益、其失误是最大的损失。开展投资立项决策审计,应当注重审查投资立项决策内容是否按规定编制,并经过严格审批,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是否接近实际、切实可行,有无因交通流量的预测偏离实际,而直接导致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贷款偿还能力等经济技术指标的不准确,或因收费费率的测算不准,而导致养护、大修和管理费用不足,直接影响贷款偿还期计算的不准确等;审查投资估算是否从技术、经济上选用最佳方案,是否既遵循节约原则,又综合考虑项目建设、运行期间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投资建设所促进的间接效益;审查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脱离实际需要和筹集资金能力,是否存在过度超前、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以尽量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失误。

2、设计概(预)算的审计。设计概算是确定投资额的主要依据,是有效控制投资,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应当注重审查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是否符合报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估算规定的范围内,有无随意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或借机搭车而抬高概算,或人为压低概算等问题;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要求编制,施工图预算是否控制在批准的设计概算之内,有无高估冒算、超设计概算等问题。

3、工程建设成本的审计。工程建设成本综合反映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成本支出,其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应当注重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有无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及高套取费标准等手法进行弄虚作假;有无巧立名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盲目采购,人为抬高设备、材料采购成本等问题;审查列入建设管理费、待摊费用等各项支出是否符合设计概算要求及有关规定,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审查是否存在因高利息集资而导致工程利息超概算,并抬高建设成本等问题。

4、设计变更的审计。控制设计变更,对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要注重审查有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因素而随意变更设计的问题。当前设计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纯设计误差造成的增加投资型;(2)未改善工程功能的贪大求好增加投资型;(3)降低质量的减少投资型;(4)改善工程功能的增加投资型;(5)改善工程功能的节约投资型等。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变更,可以具体分析各种设计变更所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通过汇总计算便可得出总的经济效益状况。例如,降低质量的减少投资型,不仅不是真正的节约,反而会带来运行、维修成本增加等负效益。

第二,建设期间接经济效益审计

从中观(相对于微观和宏观而言)经济角度来看,公路项目在建设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外,其投资建设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与公路建设项目有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增加、劳务报酬提高、企业实现盈利和交纳税费等方面。这些间接效益,一般都隐含在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总成本之中。

根据某项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该项目通过投资建设所带动的间接经济效益状况如下:

(1)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及其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25%。

(2)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建材供应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及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13%。

(3)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设计、监理、绿化、标志制作单位所产生的就业及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5%。

以上三项间接效益共计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40%左右,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公路沿线地区的人员就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路项目运行期间经济效益审计

第一,运行期直接经济效益审计

当前应当围绕下列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运行期直接效益审计:

1、运行收入的审计。应当注重审查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是否达到工程可行性论证所要求的设计通行能力,有无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情况,这就需要考虑可行性论证是否存在预测值偏离实际过大的问题;审查和分析车流量、通行费收入的增、减幅度,有无因对部分车辆实行减免通行费或其他优惠,或因管理、监控不力等而造成通行费收入大量流失的情况。

2、运行成本费用的审计。应注重审查公路养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有无列支其他一些与公路项目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基建等项支出;审查工资性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标准,通过计算工资性费用递增率与同期通行费收入递增率的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对人员编制及工资总额缺乏严格控制等问题;审查管理费用是否合规,合理和节约,有无铺张浪费等问题。

3、还贷能力的审计。大部分收费还贷公路项目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评价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首先,审查和分析已运行年度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通过对收入、费用及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应付息还本数额的分析、比较,运用有关评价指标计算确定已运行年度的付息能力与还本能力;其次,审查和分析剩余运行期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通过对收入、费用及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应付息还本数额的分析、比较,运用有关评价指标计算确定尚未运行年度的付息能力与还本能力;然后,在以上分析及比较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还贷能力作出总体预测,提出有关增收节支增效,提高还贷能力的审计建议。

第二,运行期间接经济效益审计

公路项目在运行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还通过投资建设对公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部门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农副产品产生增产、提价效益;二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建筑、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及增值效益;三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及增值效益;四是公路项目促进运输车辆产生节能效益以及降低维修成本效益;五是公路临近地段土地增值效益等。以上这些效益综合反映为这些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

三、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需要构建必要的评价指标。各项评价指标的设立和运用,应当贯彻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相关原则。各项经济效益必须与所审计的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或关联度,并按照其关联程度来确定其经济效益的大小。二是量化原则。各项经济效益应尽量量化,以体现出经济效益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并不排除对少量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如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等仅作定性分析;三是可比原则。各项经济效益都有相对可比较的标准,除前面已述的项目概算、工程可行性报告及基期数据外,纵向比较的还有公路项目实施(运行)前一年度的统计数据、环比递增数据等标准;横向比较的有全国、全省同行业、同类型平均、先进水平等标准。四是方便操作、实际需要原则。某些指标在有些具体情况下不便于获取、计算或并不需要,可以采用其他易于理解、方便操作的指标。

从审计工作实践来看,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下列各类:

(一)建设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工程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基本上只有成本费用及资源占用而无收益。因此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建设投入资金的控制(节约)上和工程功能的改善及其质量的提高上。可以用概算节约、超支额(率)、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效益状况。

1、概算节约、超支额(率)

概算节约额=概算总投资额—实际总投资额

概算节约率=概算节约额/概算总投资额×100%

该指标反映公路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或分项目投资)的节约和利用程度,在工程质量和功能一定的前提下,该指标越大,表示建设成本效益越好。应当注意运用该指标重点检查和分析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无重复建设形成大量资金浪费;有无因勘察、设计缺陷而造成大量超概算;有无因质量问题返工而多付费用;有无擅自超概算购买车辆、设备等行为。

2、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

工程成本降低率=(工程预算成本-工程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100%

该指标反映工程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的成本节约程度,该指标越大,反映工程成本效益越好。工程建设成本超支率的结果为负数,反映工程成本的超支程度,其指标越大,则反映工程成本效益越差。

此外,评价工程建设成本效益的指标还有:单位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管理费用节约(超支)率、单项工程投资额、单位生产(营运)能力投资、每公里造价等。

(二)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投、融资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用资金闲置损失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利用效益状况。

1、资金闲置损失率

实践中,有的公路建设项目因资金调度不科学等,存在资金贷而不用或挪作他用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分期实施的项目,因其建设周期太长,造成了银行借款利息大量增加,并挤入了其他项目。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属于隐形的损失浪费。这一部分资金往往因建设期已经结束,而未列入建设成本之内,以致根本没有在概算节约额(率)指标中得到反映,而实际上该项利息确以支付。为了使该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反映得更为直观,该指标可以反相调整设置为下列公式:

资金闲置损失率=因资金闲置而产生的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正常建设期应支付的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100%

此外,评价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还有: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利用率、机械设备利用率、主材消耗比率等。

(三)工程质量及建设进度效益评价指标

工程质量与建设工期分别反映公路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建设速度效益。评价项目工程质量效益的指标主要有:工程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优良率、工程返工损失额、工程返工损失率等。

评价项目建设进度效益的指标主要有:计划(定额)建设工期、按投资额计算的建设周期、工程提前(延后)完成时间、缩短建设工期的经济效益、工程投产率及实际达到设计营运能力年限等。

该类指标用于效益分析评价,应当注意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如过早完成的断头路会产生维护、利息等闲置成本;拼抢工期会造成路基的当期检测质量与远期质量的较大出入等。

(四)偿还贷款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项目作为公益通基础设施,一般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当前尽管有部分财政性资金投入,但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必须要按期付息还本。因此,公路项目也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经济效益评价和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可以用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等指标来评价偿还贷款效益状况。

1、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

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各年度实际总收入-各年度实际不含利息支付的正常成本)/[(银行借款本金/运行年度)+各年度应支付利息]×100%

该指标是从效益角度所设置的偿债能力指标,它与通常从资金运转角度所设置的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具有明显性质上的不同。

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该项目的还贷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该指标若小于1,可将指标分解为付息能力指标,若其值仍小于1,则表明该项目的经济状况已处于恶性循环,经济效益差或很差。

2、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

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尚未运行各年度预期总收入合计-各相应年度预期不含利息支付的正常成本合计)/(尚未归还银行借款本金+各相应年度应支付利息)×100%

该指标主要用于测算尚未运行年度的还贷能力,该数据加上前面所计算的已运行年度的还贷能力数据,可以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测算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公路项目长期还贷效益状况,既可以据以向经营单位提出改进经营的预警,同时也可以为国家调整相应宏观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由于以上是长期性项目,其预期收入、成本均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五)投资效益评价指标

公路项目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其中包括由各种不同渠道投入的资本金及股权融资。可用资本金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项目的投资效益状况。

1、资本金报酬率

资本金报酬率=年度现金净流入/项目投入资本金×100%

该指标是反映投入资本金的预期投资效益指标,其中年度现金净流入的计算,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2、实际资本金利润率

实际资本金利润率=项目投产后年度实际利润/项目实际投入资本金×100%

该指标反映公路项目投产后正常年度的实际利润与实际投入资本金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效益越好。该指标如果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的水平,就表明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投资效益。

此外,评价投资效益的指标还有:净现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资本金回收期及工程项目投产率等。

(六)公路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评价公路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一般可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其定量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从中观角度来看,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项目投资产生新增就业效益;

2、项目投资产生相关企业税金增加值;

3、项目投资产生相关企业利润增加值等。

从宏观角度来看,公路项目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项目投资带动相关企业运输节能额;

2、项目投资带动相关地区农副产品增产提价值;

3、项目投资带动相关地区旅游开发增加值;

4、项目带动投资相关地区土地增值;

5、项目投资带动相关运输企业维修成本降低额等。

四、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及对策

1、审计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实施难度大。完整的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涉及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等诸多部门及单位以及地方经济的各相关行业、部门,其审计内容涉及以上各单位的有关经济技术活动,融技术性与经济性于一体,以至审计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

针对这一审计难点,其主要对策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后续培训的力度,大力提高其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并引进一定数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地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加大沿线地区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不断优化审计环境,拓宽审计调查领域;同时可外聘有关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承担部分专业性强的审计工作等。

2、部分项目的决策体制与其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没有理顺,审计介入的时间明显滞后,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当前在审计实践中多数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参与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决策等前期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对投资立项决策阶段的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难点,其主要对策是积极争取领导支持,组织审计力量,针对公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超前介入,贴近服务,尽量做到审计监控的“关口前移”。同时在审计实践中有效运用交叉、派驻等审计方式。

3、审计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加重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以最后调整的概算数与工程可行性论证数据作为审计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项目设计变更过多,而下达的调整概算文件中调整事项的理由不充分;部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值偏离实际太大,这些都使得审计评价标准本身产生了异化,导致审计分析、比较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例如,某公路工程项目明明存在几起大额的损失浪费,而在其他方面又并无明显的节约成果,但对照有关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却要评价该项目为总体上节约。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

针对这一难点,其主要对策是审计部门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评价标准本身进行分析,加以修正,以便以相对科学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切合实际情况的审计结论。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查处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改善经营环境,提高决策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跨度过大,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原因,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被审计单位,而没有借鉴到集团公司全范围,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风险共享信息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随后,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形成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我国借鉴COSO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内部审计在信息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有大型企业系统内部大部分实行多级管理,各子公司独立开展的内部审计实行独立统计、分析、利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的整合功能不明显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控制活动与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利用审计信息形成互动管理平台,审计活动多维度、多角度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透视结果没有得到体现,导致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效率低下,与公司建立的审计整改机制不相适应。

2.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

在内审工作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的现象较普遍。审计任务分到各人手上后,同事之间很少与他人交流,有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做着重复的劳动,不能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及工作质量。在审计结果的报告方式上,主要以向上级机关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单位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其他人员接触不到审计信息,以至同类问题其他单位或个人还会重复发生。

3.审计信息综合挖掘不够

在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目前主要表现为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文书形式,有的企业内审部门将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后却被束之高阁,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纸质”资料没有转化为“电子化”数据,不利以后开展审计工作时对信息的采集、检索和利用。

二、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本文在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下,从公司内部审计角度,通过具体的审计活动,在流程制度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建立公司典型风险信息库,为识别风险,进而为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提供依据。

(一)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模型原理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从组织构架、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等18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对于一个管理制度较完善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等部委的内部控制指引存在基本对应关系,如企业制定的采购制度、研究开发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分别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第10号—研究与开发、第11号—工程项目相对应。

(二)内部控制风险矩阵构建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入应用指引18个方面,并且可溯及具体违反了公司哪条或哪几条规章制度,这样将财政部指引、公司规章制度通过审计风险点进行了串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的构建

国有大型企业工程投资巨大,既有小型投资,也有大型基建投资等,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对于节约国家资源,盘活企业资金,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招投标管理、合同确定、工程施工、工程变更、工程结算等几个主要步骤。各个阶段都存在许多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和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以及公司工程管理制度存在对应关系。(如图2)

公司审计过程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审计,对发现的每一错误或风险点,都需要对其描述,并且要对应到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对于公司新增风险类型,应根据风险类型管理权限,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核定。

三、简历内部控制风险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对加强集团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分公司等下属单位审计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防范重点风险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并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作用。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基础

典型风险信息库为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计划提供了支持。年度审计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总公司下达的年度审计任务、公司经营发展计划和管理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实施的复杂程度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平衡有赖于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总体把握和具体认知,典型风险信息库提供了积累的知识库,将增强年度审计计划制定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为审计目的和范围的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资源分配、审计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按照内部控制反应的业务流程,提供审计发现问题在某一时期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内部审计在公司业务流程审计上确定风险导向。将审计资源集中于公司流程管理中反映较多的问题,有利于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和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便于审计人员更好地识别风险,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同时为便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更好地控制风险、管理风险,根据风险内控矩阵模型和公司风险库的研究成果,可编制形成公司内部审计典型风险点控制指导手册。通过典型风险信息库动态输出公司风险分布状况,从而根据风险集中情况和表现特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改善企业控制活动,使内部控制变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

(二)有助于企业管理科学化

从典型风险信息库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效果是按照内控风险矩阵模型实现了审计报告的集中管理,加强了审计整改和推进了审计成果转化,为审计管理咨询服务提供了充分依据,为公司各职能部门依法经营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审计建议。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控性,在过程、处理和结果中体现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考虑的,往往只有风险管理与内控规范制度,对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总体上归集和反映,并反馈到业务流程控制与制度完善中,而当内外环境改变、经营目标调整、业务流程变更情况下,更是缺乏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对监督和控制造成影响。因此,内部审计风险信息库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在制定经营政策、制度设计时,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防范。

(三)为审计结论的正确得出提供指引

内部审计典型风险信息库是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与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指引和企业规章制度形成对应关系。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时可迅速地将其定性,该问题违背的是企业哪条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有哪些漏洞等。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对公司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即风险点建立内部控制分级分类标准、概况公司主要控制活动及对应的相关法规与规章制度,按照风险控制内控矩阵模型,对审计发现问题或风险进行归集,形成基于审计报告的企业风险信息库,并随着审计工作的持续开展,它是一个动态建立和更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功.电力体制改革中国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J].财会通讯,2005,(03).

[2]许峰.电网企业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电力信息化,2011,(09).

[3]唐忠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价值工程[J].价值工程,2012,(27).

[4]刘兆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J].财经界,2013,(09).

[5]张国胜.电网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

[6]贾宏飞.电网企业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12).

篇11

《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统驭下,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的10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股份有限公司执行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中的问题,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会计国际化的要求,予以完善后制定的。该制度所具备的如下特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统一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除金融、保险企业和非对外筹资、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外)不再以行业划分为标志,而由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其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所适用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为《企业会计制度》及随后将的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核算办法。由此,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众所周知,原有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强调了行业核算的外部差异,忽视了会计核算的内在联系,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得不耗时费力地熟悉、适应本不应如此复杂的核算制度,这既增加了审计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审计效率,制约了审计技术的提升。《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消除了施之于审计的"制度壁垒",为注册会计师有效执业提供了制度平台。

2、可靠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依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屋定的会计要素定义,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使之在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均符合其质量特性,从而满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稳健性无疑是可靠性的基石。例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企业所拥有或者按制的各项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则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表明,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称之为"资产"。

可靠性原则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诠释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有利于遏止我国会计市场盛行的"泛假主义",降低"失真指数";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把握审计风险,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3、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这一方面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将加速《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及其国际化进程。现已颁布并将于7月1日实施的第四批独立审计准则中,其中一个项目便是对会计估计的审计,这反映出审计准则制定者早已瞄准企业会计制度的新变化,进而实现会计创新与审计创新的良性互动。

4、中国特色。《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政策的采用、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标准等一般会计核算给予了规定,又载明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和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具体核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还不够健全,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会计核算的支撑尚存在距离,因此,《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原制度中用会计分录详解交易或事项的内容,这对于财会工作者而言,可以"按图索骥";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便于审核和调整发现的错误和舞弊。其简明与清晰性减少了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的"摩擦成本"。

二、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键点看审计的变化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已经记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记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

此规定对审计实务具有重要的"拨乱反正"的作用。其一,我国众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存在权益性资本不足的情况,于是在改制、改组和改造过程中,便产生了将自创的、名目繁多的无形资产通过评估调账的偏好,而目前的评估现实告诉我们,评估结果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注册会计师面对此种情形,尴尬是显而易见的。若不予确认,难以找出"公允价值"不公允的证据,何况该"公允价值"往往通过了有关资产管理部门的核准;若予以确认,"注水肉"式的无形资产潜伏着重大的审计风险。其二,在高科技企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条件相当宽松。注册会计师并不能证实研发的无形资产能够达到使用或销售状态,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尤其重要的是,不能确认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就能流入企业,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对研发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堵住了资产价值确认的漏洞。其三,在事业单位改制中,为了使三年又一期的模拟报表收到利润与资产增加的"一石双鸟"之效,管理当局总是力图将原已记入费用的研究开发费用再"捡"回来列作资产。注册会计师缺少明确的制度依据,常常显得手足无措。

资力减值

《企业会计制度》第51条至第65条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此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计提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在现行行业制度体系下,"资产虚胖、利润浮肿"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坏账准备提取比例较低,已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核销,大量呆、坏账长期悬置,妨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存货积压严重,流动性风险大,其市价已远低于账面价值,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仍未对可变现净值加以反映;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有设备已被淘汰或弃用,但这些被淘汰或弃用的设备仍然按部就班地计提折旧,并未提取100%的减值准备,以至造成资产和利润的虚增;等等。

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已经拥有了"两把尺子",即《企业会计制度》和《独立审计准则--会计估计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和测试管理当局赖以估计资产减值的假设、条件及处理过程;对会计估计的结果进行"独立估计";检查影响资产减值估计的变化事项,以合理保证所有对财务报表意义重大的资产减值估计已被列示出来,这些资产减值准备在当前环境下是合理的,并均依据《企业会计制度》予以表达和披露。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资产减值准备似已成为操纵利润水平的"利器"。比如,管理当局轻率地认定某项资产不存在减值情况,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敷衍"期末成本不高于可变现净值"了事;为了释放连续亏损而遭退市的压力,在"长痛不如短痛"的心理暗示下,本期提取巨额减值准备,次年予以冲回,以实现"胜利大逃亡"的目的。对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如有证据表明企业计提了秘密准备,应当提请管理当局进行追溯调整,否则,将视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决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

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制度》第70条规定,债务人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或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用于抵债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未来应付金额小于债务重组前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不确认重组收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如果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权人均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等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是以债权转为股权的,债权人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等作为受让股权的入账价值。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受到被审计单位"报表重组"的压力较大。在一般意义上的利润操纵手段"效率"不高的情形下,管理当局常常依赖关联方关系的推动,或豁免债权,以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或以高估的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从而将巨额"落差"填充利润……而今,"创造会计"没有了用场。虽然债务重组的利得绕过利润表似乎有违经典会计理论,但《企业会计制度》的匡正不能不说是转型经济环境下的次优选择。

尤其是"T"类上市公司,"资本公积"的设计使得注册会计师用不着再担心业绩信息被扭曲了。

借款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第77条和第78条全面阐释了借款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确定原则,以及如何计量资本化金额、何时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怎样才算"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等等。这是我国会计制度步入"细节描述"的标志,也是极具国际惯例之所在。

注册会计师告别了"竣工并办理结算"才停止资本化的"恍惚阶段",将专注于:能够记入资产价值的一定是满足充要条件的专门借款费用(利息、溢折价摊销、外币汇兑差额、手续费等);资本化率为单项专门借款的利率或多项专门借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如果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并可使用,则该部分资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不再记入固定资产成本;固定资产构建发生非生产中断连续超过3个月,则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四种情况之一者,应当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证券市场第一份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即为有关借款费用的案例。如今,"渝汰白"事件早已尘埃落定,虽已竣工但尚未办理结算的口实不存在了,试生产或试运行并非竣工的理由也消失了。注册会计师从此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胡子工程"、"烂尾工程"的利息资本化说"不"!

非货币易

针对名为非货币易实为非正常交易的现实,《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实施"同类非货币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易"的划分,即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不同(不能确认置换收益),而改为凡属于非货币易,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业务跟踪分析

业务跟踪分析是将电子数据作为直接的审计对象,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商业银行各类业务指标进行持续的多维数据分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律,帮助审计人员用全局的、联系的观点,理解经济活动的总体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各项业务运行趋势和异常情况,形成明确且有效的审计思路,进而形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业务跟踪分析的结论也是内部审计的成果。

1 业务跟踪分析的必要性

进行业务跟踪分析是评价商业银行实现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基础,是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内在要求,是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通行做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金融企业进行审计转型,转变审计理念和实现方式的重要基础之一。

业务跟踪分析是促进内部审计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明确内部审计是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流程中,业务分析与风险评估、业务流程描绘均为其重要的审计环节,同时,在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因此,业务跟踪分析是促进内审目标实现的方法和工具。

外部和内部审计转型要求进行业务跟踪分析。我国外部和内部审计都非常重视审计转型,并致力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和探索。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要求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中。2010年“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审计署表示,到2012年,全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我国的内部审计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以开展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内部审计在坚持以财务合规性审计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效益审计。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由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管理效益审计为主转变。而业务跟踪分析是实现管理和绩效审计的基础方法。

审计发展趋势也要求开展业务跟踪分析。目前,商业银行审计模式仍然以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主要关注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问题,这是非常必要,而且必须的。然而,这与商业银行决策和管理层的期望、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变化,从以查错纠弊的合规审计为主,向管理效益审计与合规审计并重,直至以管理和效益审计为主的转变已势在必行,这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保障股东利益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开展的审计项目中,也初步尝试性地安排了效益审计方面的内容,但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审计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如何紧紧围绕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从“为管理”进行审计向“对管理”进行审计转型。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会作合规性审计,更要会作风险性与效益性等管理咨询审计,以锻造高效能的银行内部审计价值链,综合发挥监督、评价、咨询职能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而业务跟踪分析是其最重要的基础和方法之一。

2 业务跟踪分析的作用

业务跟踪分析在审计实践中还处在若隐若现的状态,持续的、深入的、动态的业务分析机制尚未建立。业务分析不应理解为仅仅是审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也不应理解为仅仅是咨询类项目的规定动作。业务跟踪分析是审计重要的、必要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之一,审计人员通过持续了解经营机构财务综合状况、经营特点、业务发展态势,扩大审计视野,把握总体,其对于提高审计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业务跟踪分析是及时、连贯了解业务发展态势的最佳途径。业务跟踪分析的对象是丰富的业务数据,包括财务指标和具体的业务数据,审计人员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时间或空间状态的多维度分析,这种分析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审计人员了解经营机构业务发展态势、经营状况和特点的过程,这种信息的获取是直接的、真实的、快捷的,能够为各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业务跟踪分析可为审计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审计立项是审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立项依据来源是多元化的,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以经营机构的提请、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分析结果、政策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业务单元、高层关注的业务领域或决策者的要求等为立项依据。上述立项依据是非常必要的,但其实质上还是源于主观判断,不能量化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对突出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审的特点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有量化经营风险的依据作为补充,审计计划体系模型是很好的工具之一,业务跟踪分析结论也可作为审计立项依据的重要补充。结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开展的业务跟踪分析可为审计立项提供支持,通过全面的、连续的、深入的业务跟踪分析,从审计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研究一些影响业务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初步确定审计的方向。这种方法也利于实施审计项目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对提高内审工作效率、突显其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业务跟踪分析有利于把握总体,统领全局。业务跟踪分析首先让审计人员及时、连贯地了解经营机构业务发展态势,掌握经营机构的经营特点、竞争优势或劣势,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异常现象等,其实质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思维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审计中“盲人摸象”式的片面性,不再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的思维方式,而是通过业务跟踪分析,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经营机构的整体情况,继而深入关注局部区域,用全局的、联系的观点,把握经济活动的总体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做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其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

业务跟踪分析为绩效审计奠定基础。绩效审计是采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一个组织及其经营管理者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的判断和评价。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之以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方法。在业务跟踪分析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够根据事先明确的效益审计目标,通过对经营机构的大量财务指标、业务数据的分析、观察,揭示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规律,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形成明确且有效的审计思路,证实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达到对效益审计事项的事前、事中控制的目标。

业务跟踪分析能够为各类审计项目提供辅助作用。业务跟踪分析对各类审计项目的作用是多样的,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审计针对性。审计人员通过详尽的业务跟踪分析,全面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后,各项审计工作会更有针对性,如有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有目标的进行访谈、有重点地抽样和安排项目实施计划等。二是业务跟踪分析对审计项目的实施具有引导和延伸作用,如通过业务分析发现业务数据的异常,并进行原因分析,形成模型编制思路,继而通过审计模型的钻取功能深入到底层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查找并产生疑点,进而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

业务跟踪分析可积累系统的、实用的业务指标数据库。目前商业银行生产和管理信息系统众多,且每天都产生海量的数据,了解、熟悉、掌握各类系统,及从各类系统中获取审计有用的业务指标数据,成为各层级审计人员的主要困难和障碍。而进行业务跟踪分析就必须根据外部监管、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的要求,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在各类系统中精选重要的、实用的、关键的业务指标数据,并根据最新业务发展动态,持续的跟进维护业务指标数据。从而形成系统的、实用的业务指标数据库,便于审计人员方便、快捷的使用,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有助于审计效能的提高。同时,经长期积累的业务指标数据库,也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分析评价体系。

3 业务追踪分析的可行性

3.1 业务单元的清晰界定为业务跟踪分析提供条件

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和持续进行的机构改革,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前、中、后台分离的管理框架,管理部门职责和业务单元的划分逐步清晰,产品条线和业务条线归口更加明确,费用在部门、业务条线、大类产品间的分摊,为业务跟踪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有利于审计人员对更多、更广泛的业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业务跟踪分析,包括分析客户、产品的种类、分支机构、经营活动的时间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特征,以确定各项业务及产品的获利性。

3.2 数据系统的不断变革为业务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业务数据电子化、流程化、集中化以及数据粒度的细化,为开展业务跟踪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业银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提升,使得数据处理日益网络化和电子化,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的数据集中,统一组织账务、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和信息,形成全行“一本账”格局。数据的集中管理口径的一体化,有利于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模板化。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上线,业务指标层次丰富清晰,数据粒度的逐渐细化,审计人员可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包括对底层基础数据进行多种多样的组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J].价值工程,2010(04).

篇13

[关键词]建设项目 竣工决算 审计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是指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用。竣工决算是整个建设工程的最终价格,是作为建设单位财务部门汇总固定资产的主要依据。竣工决算审计,是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竣工决算的审计监督,对提高竣工决算的质量,正确评价投资效益,总结建设经验,改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竣工决算审计主要内容

1、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对建设项目所涉及的立项决策、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文件、批复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或公司相关法律或规定的要求。

2、招标投标情况

根据国家和公司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对招投标的充分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检查。

3、物资供应管理情况

检查与物资供应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订货渠道是否符合国家和公司有关规定,标准以上的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经过了招投标;物资供应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情况。

4、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

检查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规;资金使用是否合规。

检查建设成本的归集、分配是否恰当准确,有无混淆不同项目成本界限的情况;有无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界限情况;建设期间的或有收入的处理情况。

5、合同管理

检查合同签订的充分性;合同文件的合法性;合同的严密性。

6、工程造价

审查工程结算是否与合同规定一致,计价核算是否正确、合规;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是否真实有效,手续是否完备;材料价格是否真实、准确。

二、竣工决算审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做好项目审计前的调查

通过ERP等信息系统可以即时查询建设项目的设备、材料采购情况、安装工程费及待摊投资的支付情况等等。规范的审前调查有利于编制竣工决算审计方案,对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很有帮助。

2、将一线勘察贯穿项目现场审计全过程

送达与就地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所采用的常用方式。虽然送达审计具有可以减少作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存在工程现场、工程变更状况、材料使用情况不能及时检查、对照,易给正确计算审计结果造成困难的弊端。因此,审计组坚持一线审计工作法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注意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手续是否完备。检查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是否有相应的实物工程量;设计变更是否有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是否有甲乙双方及监理方的签字。二是要通过现场抽查、实物盘点的方式来验证交付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靠性,将实际盘点数与交付竣工决算报表数进行比较。

3、加强竣工项目物资管理情况审计

检查建设项目中的物资采购的渠道和程序是否符合公司相关规定,其询价、比价、申购、审批程序是否完整合规。特别是要核对采购的物资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设计要求,一是要看工程质量及试运行情况,二是看库存有没有因达不到设计要求而闲置浪费的物资,或因多采购而造成的浪费损失。

4、严把审计结果控制关

由于整个审计过程及前期全部工作都要通过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来体现,所以审计底稿和报告阶段的控制尤为重要。一是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单位提出的有异议的审计证据进行核实,对确实错误或偏差的要重新取证。二是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主审必须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审查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问题定性是否准确,所引用的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是否齐全,所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有力、有助于审计发现和建议,以及是否经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确认。三是审计底稿复核后,连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须再提交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部门负责人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应通知审计人员予以补充取证。

5、抓好竣工项目审计反馈整改工作

篇14

近几年各大院校都飞速发展,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各学校每年都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装饰、修缮工程。然而就其投入与产出的结果来看,往往是不理想的,主要表现在:1.应当招标的项目不进行招标,或者在招投标过程中有违规操作现象;2.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互协调、相互监督;3.工程项目不经讨论就实施,导致重复施工或改造后项目无利用价值;4.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5.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等等,这些都表明高校在装饰修缮工程的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高校内控管理的不足和滞后。

内控管理包括静态性内控和动态性内控,静态内控是指管理制度和机构设置,而动态内控是实现静态内控的具体活动,它包括项目的整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审计、付款等过程。可以说静态内控是动态内控的前提和基础;动态内控是静态内控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在众多管理中,内控管理是工程管理之根本。只要抓住了内控管理,其它工作就水到渠成,相反,一旦忽视了内控管理,而只顾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话,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一、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工程项目静态性内控制度是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任何理想主义的精神文化,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保证,社会就变得苍白无力[1]。这一点在工程项目内控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保证工程项目静态性内控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性体现在它的稳定性、可操作性以及可预见性等。就稳定性而言,每一条内控制度都应是人们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现象不断总结提炼而成,它具有合情、合理的特征,我们可以不断地健全充实它,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它应是稳定的;另外我们所制定的制度是便于执行的,而不是难以遵守、操作,仅仅存在于表面形式上,它要求能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可预见性要求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建立能防患于未然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招投标制度。招标投标的法律意义是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保障业益,保证项目质量[2]。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成功的招投标有利于建设成本的降低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为了规范这项活动我们应在制度中明确多少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招标、议标。对一些零散的或者有特殊情况急需开工的,也可以不进行招标,但应由工程管理部门直接指派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后再施工,合同中明确结算依据、浮动比率等。

其次,建立施工现场签证权限和工程变更会签制度。对施工现场签证不加强制度管理就容易产生舞弊行为。我们应在制度中明确现场管理人员的签证权限,如工程量确实较大应及时通知审计、监察、财务等部门到现场共同确定,最终将决算送审计部门审计。同时应建立完善工程变更的程序和手续,保证变更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另外,建立竣工验收制度、结算审计制度、财务制度、资料汇编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达到从宏观上促使我们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工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同时对施工方来说也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不敢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势必会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能顺利验收、结算过关。相反,不建立这些内控约束制度,无论甲方还是乙方行为将不受任何条约制约,造成的后果是工程管理一片混乱,工程质量不合格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实现工程项目静态性内控小型基建项目的工作内容具体、繁琐、环节多。而许多院校因为是小型项目就忽视了对它的管理,往往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由某个部门或科室兼管这项工作,造成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相互间缺乏协调性、牵制性、监督性;程序上缺乏制度性;操作上缺乏规范性。所有这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工作效率不高,要么不认真把关,要么人为地增加工作难度,最终不利于工程质量的管理。我们设置小型基建项目管理机构的原则是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主要表现在分工的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在管理机构内建立健全前期预算管理、技术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这样几套班子既达到相互协调、相互牵制和责任明确到人的局面,又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另外,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不能因为工程管理部门不属教育一线,就放松了对工程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个别人在思想素质、政治觉悟、理论水平等方面也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实践。只有相关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最后,要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不高容易在工作中造成被动。个别施工单位故意把工程预算做得很复杂,以套取高的定额子目,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甚至明目张胆地加大工程量来提高工程造价,这就需要我们工程管理人员业务精湛,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起到维护学校利益的作用。

三、整体规划装饰、修缮项目,实现工程项目动态性内控装饰、修缮工程指的是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辅基础设施及零星维修工程。它不同于大型基建项目,造价一般在几十万元之内,正因为如此,目前不少高校在装饰、修缮工程管理中缺乏整体规划和严格论证,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拆了改、改了拆的重复施工,使得项目经改造后的利用价值达不到预期效果。也许有人认为零星工程是小事一桩,就是浪费一点也没有多少关系,不值得一议。岂不知积水成溪,积洼成流,如果不加强控制和整体规划,容易造成国有资金流失。

整体规划的目标是以学校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工程研究,达到从宏观上调控装饰修缮项目,最终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先由学校各系科、部门在每年年底及时向工程管理部门提交本系科、部门来年需装饰、改造项目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内应写明改造的原因及意义。根据各系科、部门提出的改造要求,管理部门编制出工程预算书来核定造价,同时从技术可行性、资金需求和满足或改善教学与科研需要的程度等方面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和价值工程研究,我们也就有了初步的思路,再向校长办公会就每个项目的投资意义、建设规模、投资额度和可行性等提请审议,通过民主讨论确定实施项目,并按轻重缓急排定实施计划;会议同时明确实施项目的招标程序、建设规模和资金限度等并落实好专项资金。最后由主管校长审批,形成决议。

通过整体规划,我们就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每个项目的施工,这样一来可有效杜绝盲目施工和随意施工。有限的专项资金也就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另外,通过落实专项资金,工程的进展和质量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把握招标书的严密性和投标书的投机性,实现工程项目动态性内控

严密性和投机性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因果关系,招标书不严密容易被投标单位钻空子,导致投标书的投机性;投标书的投机性表现在投标策略上,某些投标单位故意在投标范围、报价等方面含糊不清,等中标以后他们将会凭招标书的漏洞和投标书中策略技巧跟院校讨价还价。实现动态性内控,一方面要求招标工作组在编制标书时认真、细致,切实把握住招标书严密性;另一面开标时要仔细研究投标文件,明确其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报价范围是否全面、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是否合理等等。通过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日后施工过程中学校和施工企业间的矛盾,有效维护学校和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增进双方的合作[3]。而很多时候评标工作组在开标时却只看报价忽视了投标书投机性,认为报价越低越好,盲目采用低价中标的原则。其实这不科学,并不是每一次的低价都是合理的。某些投标单位急于要承接工程,就采用亏本投标的办法来取得中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又要权衡盈亏得失,这样就会产生偷工减料和其它不良现象。偷工减料导致的安全隐患将严重危害学校的利益。因此把握招标书的严密性和投标书的投机性,合理选取中标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豆腐渣工程和腐败现象。

五、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职能,实现工程项目动态性内控

工程项目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确定造价,有效控制质量”,“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评价建设项目绩效,为提高投资整体效果服务,为建立和规范“管理科学、职责清晰、高效运作、严格有序”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服务[4]。为实现这一目标,达到动态性内控,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一方面,每一个工程项目从开始立项、招标、施工到工程决算,工程管理部门都要及时与审计部门沟通,以便审计部门及时了解情况。对一些大的特别是需要招标的项目,审计部门应该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各高校装饰修缮工程项目较多,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中抓大放小,突出重点来确保项目审计的质量。如何抓大放小,笔者认为在工程管理中审计部门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事前加强合同审计,工程建设合同条款内容包括合同标的范围、工期要求、质量标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清算依据、合同价款、付款方式等,是工程建设项目当事人实施工程管理的法定依据。合同审计主要审查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的约定以及技术、商务方面要求;合同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条款是否具体,责任划分和赔偿是否明确,有无可操作性等[5]。

(2)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审计,在施工过程中,不要求审计部门全过程跟踪审计,但希望审计人员尽量深入施工现场,把好材料价格关,检查隐蔽工程质量管理情况,了解施工变更情况,测量一些基础数据等作为决算审计的依据。

(3)事后加强决算审计,审计部门对每一份决算书应严格细致地把关,认真杳看工程量是否属实、套的定额子目是否恰当、取费是否合理等,以及是否按合同及预算执行,努力将工程价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六、发挥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监督职能,实现工程项目动态性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