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核心价值范文

地理学科核心价值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学科核心价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学科核心价值

篇1

摘 要: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将成为当今地理教学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应融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中。本文介绍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分过程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设计了评价量表,并Y合地理核心素养制定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案。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 学业质量评价

一、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应该包含测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不仅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情况,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应该渗透到学业质量评价中,和测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结合。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供的三种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档案袋法、测试法,将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习质量分成三块分别评价,观察法、档案袋法主要运用于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学习的行为和学习的情感态度,档案袋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果,测试法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其中,地理档案袋可以很好地记录和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可以在平时课堂学习过程中观察,也可以在测试卷对应内容中考查。除此之外,为了引起学生、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单独设计量表对学生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注重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的结合,真正达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

二、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量表

说明:(1)过程性评价中地理课外知识拓展和地理竞赛类不设减分项,满分各为10分,加完为止,其他各项基底分为5分,满分10分,评价者按照量表给定的项目,根据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扣分或加分,扣分及加分额度为0到5分,酌情给分;(2)测试性评价中,期末测试成绩100分,其他三项满分各为10分。总分具体算法为:期末测试成绩×60%+(量表总分-期末测试成绩)×20%,即期末测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满分100分。(3)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其中教师要注意在试题的编制中融入对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空间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综合成绩为(学生评+同学评+家长评)×10%+教师评×70%,满分100分。

三、基于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量表

21世纪以来,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以课程改革为抓手,高中教育尤为关键,地理核心素养应运而生。通过对百年地理课程文件及教材的梳理,地理核心素养最终确立为四条,分别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1]。其中人地协调观指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学习地理的基本价值观念,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综合思维指分析地理事物中所包含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多角度多要素思考的能力,区域认知即学生分析区位条件,认识区位特征,能够用区域观点进行地理分析、评价的能力[2]。

目前,地理核心素养已有5个层次的水平分级,但这五个水平分级没有和学生学业水平真正联系起来,没有和学业成绩连在一起的评价都不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如何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其评价,如何在测试中得到体现,如何做到有操作性、约束力,笔者结合现实学生的情况,将四个核心素养分别设置了三个扣分项和两个加分项,这些项目主要通过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观察、档案袋结果的呈现情况和学生的反省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性,在地理学习中结合使用,既提醒教师平时多涉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又引起学生对地理核心素养足够的重视,让学生了解自己地理学习应努力的方向。

说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包含大量观念性、思维性的评价内容,所以此量表的作用主要用来提醒学生、激励学生和鞭策学生,促进其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知及养成。各项基础分15分,满分为25分,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总分100分。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应将地理核心素养纳入最终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具体算法为:期末测试成绩×60%+(量表总分-期末测试成绩)×20%+地理核心素养总分×10%,满分100分,其中要注意的是期末测试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总分60分以上为及格,双及格才算真正的学业质量合格。

制订这份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是对地理核心素养5水平划分的认同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的思考,地理核心素养已经被明确要求写进课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评价同样重要,它将成为地理教学的标杆。笔者认为这份学业质量评价量表只适用于地理核心素养颁布的初期阶段,起预热作用,未来随着新版课标的颁布,应该有专业可行的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方案在每个中学得到普遍使用。

参考文献:

[1]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19-122.

篇2

一、2015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栏目22个,全文转载地理教育论文共计89篇。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栏目有“教学研究”(14篇)、“教学策略” (8篇)、“学科视点”(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学设计”(6篇)、“学法指导”(6篇)、“备考指导”(4篇)等。可以看出,《中学历史、 地理教与学》转载的论文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学和学生如何学习。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了7个与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 包括“地理实验教学”“问题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高三复习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探究教学”和“学科素养培养”。其中,专为地理学科设置 的栏目只有“地理实验教学”,其他栏目为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所共有。这些专题栏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来源于23种期刊(见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共被转载论文50篇,占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56.2%。  

 

3.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69家单位。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转载量高达8篇,论文涉及地理核心素养、区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间视角、地理教学逻辑、地理概念体系等主题词。可见,这些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高度认 可。有3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这些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春晖中学。还有7家单位论文转载量为2篇,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第 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从这些单位所属的系统可看出,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教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统计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表2可知,江苏、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围较浓、活动较活跃。对照2013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江苏省一直稳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回顾  

1.地理课程研究  

201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高中课程地理标准修订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如何界定和 呈现地理课程性质和地理课程目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受地理学性质多样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内地 中学地理课程性质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统一内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课程性质的现状和困惑,为我们深入认识地理课程提供了参考。立德 树人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原点(朱雪梅,第6期)。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都在研讨“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等问题。有 论者综合分析地理学的传统、地理学者提出的几大问题和地理学的视角等地理学理论与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观念、空间能力、区域分析、过程解 释、尺度关联、家国情怀和地理表达等构成(张家辉,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嬗变、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学学 科特性的视角,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来,学界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书和地理图册等,地理教科书是地理教材的主体。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编制研究、呈现研究和使用研究等类型。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时非常关 注探究学习,教科书中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体例结构、案例编写、内容选取等方面(刘健,第1期)。可见,该套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构 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除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外,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图像系统作为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地理教科书呈现研究的热点。中国地图出版社李红梅不仅总结了中图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特点,还分析了与该套教科书配套的地理图册中图像系统 的特点(第3期)。此类文章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3.地理教学研究  

(1)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究 ①地理教学逻辑研究。地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教学程序中内隐的规律、规则,包括学科逻辑、教的逻辑和学的逻辑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学科逻 辑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地理学科,探讨地理知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联;二是立足地理课堂,追问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或教学关联(张彦顺,第 8期)。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应参考科学家所采用的“考虑新要素—提出新理论”的“要素增加”逻辑(朱承熙,第5期)。还有研究者非常重视地理教学逻辑中的 学科逻辑,认为地理教师应整体把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层级结构和逻辑结构(黄静,第2期)。王红梅在分析知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复习课 的教学策略(第11期)。仲小敏经过对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探究教学适宜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特点是制约探究性强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学逻辑是地理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地理教育领域亟待加强地理教学逻辑研究,从而科学地指导地理教学实践。  

②地理知识教学研究。 地理知识既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地理事实知识,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识。周慧认为,在地理事实知识学习的设计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学组件设计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和检测效果(第9期)。蒋亚琴针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存在的前概念干 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式等心理障碍,提出了注重体验、强化对比、系统学习和变式学习等教学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的 基础上,从“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地理学科本质、思想与方法”“地理概念体系构建”等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地理概念教学(王向东、高燕,第9期),关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问题。除了地理概念教学外,还有研究者关注地理成因教学,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论的地理成因教学的一般模式 (龚琳、赵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养研究。阅读、分析和绘制地图的能力是一项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地图能力的养成途径包 括熟悉地图常识、规范读图顺序、掌握析图方法、形成地图意识(丁生军,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区域思想、尺度思想、整体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读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思想对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思维”方式(第6期)。张家辉梳理了基础教育阶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走向(第2期)。耿文强认为,地理高考复习时应强化学生的地理时空尺度观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间的关联 体系(第4期)。这实际上强调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关联内容要点。地理空间联系视角是地理视角之一,有研究者从“准确认识空间特征”“逐层深入的分析空间内 部联系”“空间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地理空间联系的分析方法(黄妍、袁孝亭,第2期)。  

④区域地理教学研究。有作者探讨 了国家地理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何平,第1期)。张彦顺认为,“图解、体验和建构”是区域地理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教学策略(第5 期)。王邦柱针对高中地理必修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教学偏差,提出了教学对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学角度的地理教学研 究 随着地理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地理教学环境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赵才欣认为,在信息革命、生态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影响下,地理课堂有 必要转向新型“地理大课堂”(第1期)。在“地理大课堂”中应重视地理实验教学。有研究者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地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并指出 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张海、马建宁、牛科强,第7期)。也有作者探讨了地理实验类型中地理组合实验的设计及教学价值。关于地理案例教学,需要选 择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的案例则是典型案例的体现。陈庆军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编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测评研究  

地理教育测评包括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育测量等。地理教学评价研究应当突出学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证据,朱雪梅所构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符合这一研究趋势。该体系以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教学行为为评价标准,以数字化教学观察平台和教学观 察手册为工具,以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和循环跟进式课堂教学评价为路径(朱雪梅,第3期)。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表现的任务,对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即在学科育人价值的统摄下,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佟 柠,第12期)。关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相炜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整体特点、突出亮点及各卷特点(刘振峰等,第10期)。除了着眼总 体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对某一类型的试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总结。张文军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试题中观点方案类地理综合题的演变特点及应对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走向  

1.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  

突出学科特色的地理教学研究选题,可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地理内容专题等来确定。[1]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质等要素。围绕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这些构成要素乃至要素细化后的成分进行选题。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当重视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教学价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围绕地理内容专题开展的研究,要求围绕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学内容中 的某一点进行选题。例如,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现学科本质的地理学史教学模式等。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培养具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是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诉求。[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笔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如何筛选、确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前沿课题。[3]对于“如何发挥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地理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此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需要继续厘清的问题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 养的构成有何区别?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编制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科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养学生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时如何做到衔接?怎样测评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高考地理试题研究一直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既可以偏重理论研究,如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研究、高考地理试题与地理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工具的研制等;又可以侧重实践研究,如开展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篇3

英文名称:Acta Geograph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0375-5444

国内刊号:11-1856/P

邮发代号:2-10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3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奖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4

李庆东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摘要: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它巧妙地综合了旅游主体、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等三方面的要素,从而来对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更多地与时代性、文化性、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综述

1.对于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的研究

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旅游者是一切旅游行为的核心和主体,一切的旅游活动设计、路线探索、文化资源整合都要以旅游者的爱好、需求等要素为核心来进行。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因为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才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于旅游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个体的空间行为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明确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与旅游地理设计的统一性,以此来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

实现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途径,是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得以完善的根本所在。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要善于从地理学、文化学、空间学等领域和角度来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开发,保证旅游产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善于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开发的角度来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3.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

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一,从开发的区域上来讲,应该保证旅游空间需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统一性,从而来进行科学布局、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实现有效的旅游环境整合,理性地对整个旅游过程进行有效规划,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容量等要素,来对整个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和重新设定,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并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1.学科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的学科,它与文学、地理、文化、科技等诸多个学科门类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融合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园林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资源,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推进学科发展与进步。

2.研究内容的广阔性和多元性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在市场化发展体制中,如何有效地促进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整体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整合,成为旅游地理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将整个学科建设更好地与市场化背景结合,才能够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

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应该成为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特别是对于旅游空间和旅游环境的开发时,需要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勘测和研究,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之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从而来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充分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4.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现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结合,是今后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与产业的整合,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积极地研究其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性和必然性,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这在根本上促进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对于整个学科建设和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旅游地理学作为时代旅游业与地理学科结合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整合、旅游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从而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充分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必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研究内容会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更多地融合;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等。总之,旅游地理学在新时期具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产业融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1-56.

[2]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10:1184-1192.

篇5

《地理教育国际》(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对地理教育有如下界定:“地理教育应确保每个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乃至整个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能以环境伦理来指导日常生活行为,并通过改变自身生活习惯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为促进地方、区域乃至国际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中学地理教育显然不能例外。我国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这样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新课标”在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内容里反复强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和“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等教育热点问题。经仔细阅读并分析发现,“新课标”与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共通性,即将环境素质作为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将环境素养视为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核心部分,并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育如此定位和要求,实际反映的是时代与客观现实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因此,它为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问题,乃至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当然,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具备核心地位,并非否认中学地理教育中地理自身的传统核心内容,但它们显然存在交叉、重叠与融合,并且对中学地理教育来讲,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年龄、培养目标及中学课程体系设置等客观现实问题,作者认为现代中学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在核心问题上的融合面已变得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

虽然目前有部分专家,甚至“指南”中也提出可以在中学开设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程,但实际上就我国目前情况,既无可能,也没必要。无可能是我国中学生面对的课程压力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普遍设置新课程需慎重(选修课程例外,但它不具有普遍性,如高中选修6《环境保护》即如此);没有必要是因为,如果设置独立课程仅仅是为增加知识或从知识层面考虑则大可不必,由于中学各学科教材尤其地理教材已经非常充分地饱含了各类有关环境教育内容的知识点,包括环境伦理教育内容在内,甚至毫不客气地说其课程教材间存在明显的有关环境教育知识点的重叠现象。通过中学地理教改推进环境教育取得更高成效,关键问题并非源于目前的教材内容,而在于教育思维和实现途径。

二、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的创新思维

理论上,中学环境教育在对象、目标和任务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相应地应当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思路和方法途径。从上述“新课标”、“指南”以及“”里都能看出,其无一例外强调“环境素养”和“公民素质”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育和中学环境教育共同且基本的任务。透过“新课标”和“指南”,在涉及中学生环境教育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要求又是其中心所在。然而多年来,我国中学环境教育起色不明显、实效水平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亦感到中学地理教育同样面临强化教育成效的问题。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与中学环境教育呈现出的是一种共生互动、互生依存、荣损一体的关系,中学环境教育不依托地理教改则缺少支撑,行动困难;而中学地理教改中如忽视环境教育的创新思维,则将导致重心缺失,即思维不断创新的环境教育也是地理教改的原动力之一。

1.环境核心,地理视野

以目前我国中学课程体系设置和绝大多数中学环境教育实际情况看,中学地理学科既是地理教育的承担者,也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承当者;很大程度上,中学地理是一肩两挑,担负着一身二任的责任,即“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然而,地理学科关注人地关系,具有一般普遍性,包括大量人地关系常态现象和过程;而环境学科则更多关注人地关系中的冲突现象和矛盾问题,显然两者有一定区别。所以,教育者必须有能力把握好作为中学地理教育核心的环境教育与作为环境教育载体的地理教育所具备的宽阔视野之间的平衡问题,这是因为环境学科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及其复杂关系在时空上的延伸和拓展,基本上就是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相应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此而言,环境教育内容与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存在着最广泛的联系,在中学里,地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基石,环境教育只有在与地理教育协同整合中改革创新,其创新思维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并得到发挥。

例如,虽然“地理课标”强调地理教育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环境指南”强调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显然,内容的综合性是其主要共性,而实际上两者都对区域性背景和实践性方法有着基本相似的要求。前者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模式”等全新化教学理念。后者提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和“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等教育观点。粗略看去,似乎两者各自表达着不同方向指引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两者结合其实侧重反映了当前时空背景下的人地关系焦点,表达出对大地理视野下现代环境教育的强烈诉求,因此,作为中学地理教育“核心”的环境教育离不开地理教育这个“大视野”。

2.搭建平台,渗透交叉

环境教育已居现代中学地理教育之核心,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扮演着“一身二任”的角色,这样表述原则上虽没错,但却并不全面。这是因为,一方面环境教育尤其环境伦理教育在纵深方向已突破地理教育边界,即使在横向拓展方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学大多数课程教材都有不少章节,甚至“学习单元”内容涉及环境教育问题,或是内容渗透,或是有关共同价值理念或元素的探讨等;另一方面,中学地理有限的地理课程在承担自身教学任务前提下,试图通过兼顾环境教育而使之全面落实并产生教育实效的想法难以令人信服,换言之,中学环境教育若作为全面素质而获得提升,中学地理仅凭一己之力恐难以奏效。中学环境教育虽非开设独立学科课程,但与中学其它学科教育相比,其内容和观念具有更加快速的时代变化特征和更加宽泛的内涵延伸,越来越多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渗透到各学科课程的教材内容中就是佐证。然而,若要使这众多分散内容看上去不仅仅是零散碎片的存在,尤其是最后必定要使之落实到个体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立以及个体道德行为操守的形成这个环境教育中心目标上来,那么教育者就应当积极作为,主动搭建平台,以利于学科课程间围绕环境教育主题,进行渗透交叉、合理关联和彼此融通,以有助于达成教育实效。

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只有地理学科具备这样的平台条件,这是因为中学地理文理综合,跨学科性质突出,地理学科与中学绝大多数学科有着最广泛的横向联系;与此同时,它又与环境教育存在多层面和多维度的互动关联性,它不仅为环境教育、环境伦理教育甚至环境美学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而且也是传递其信息和思维的最好载体。中学地理具备成为“组织协调人”或“中间协调人”角色的条件和能力,这将使其在不同学科间架起桥梁,发挥沟通和衔接作用,积极协调、真诚合作。应该说,“搭建平台,渗透交叉”既反映了中学环境教育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属性特征,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责任所在。

3.项目学习,过程模式

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是核心,环境教育的核心在于环境伦理教育。英国环境教育家卢卡斯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环境教育包括彼此关联的三个教育侧面,即“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但说到底都是“为了环境的教育”。那么,对于未成年中学生群体来说,“为了环境的教育”的中心落脚点在哪里?显然,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向不是知识体系和理论,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可将其看成转化、改进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就是其最集中的表达。然而,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如何表达、传递环境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素,使相应的道德规范在中学生中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产生社会实效?卢卡斯已经点出了方向,这就是“在环境中的教育”。国内外环境教育实验和经验表明,大凡成效显著的环境教育多与过程体验以及在经历中学习有关,而且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经历或体验中也能“如影随形或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