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海洋产业发展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篇1

200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海洋渔业。2008年,各沿海地区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大力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海洋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加3.3%。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的33.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海洋油气业。2008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海洋油气业产值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幅回落。全年实现增加值874亿元,比上年减少1.1%。

――海洋矿业。2008年,我国继续加强对海砂开采的管理力度,非金属矿的开采得到有效控制,金属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矿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海洋盐业。2008年,海洋盐业生产努力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海洋船舶工业。2008年,海洋船舶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接订单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6.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2008年,受原油价格震荡影响,海洋化工产品价格呈现“先高后低”的局面,但海洋化工业仍保持增长趋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海洋生物医药业。200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的37.6%,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工程建筑业。2008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比上年减少9%。其中,福建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18.2%。新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海洋电力业。2008年,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区对海洋能利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带动了海洋电力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电力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海水利用业。2008年,沿海地区继续贯彻落实《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篇2

关键词 广西 海洋化工 专利信息分析

1.引言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据科学家测试,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其含量最大的11种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在80多种元素中,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所稀缺的,其数量比陆地储藏量要大得多,对提供人类能源和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2.我国海洋化工产业专利信息分析

2.1海洋化工产业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分析

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技术发明创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衰退,总是伴随着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专利申请的数据分析我国近10年海洋化工专利申请,对把握海洋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

图1 2002-2011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见

从图1显示,10年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数量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朝阳行业曲线特征,合我国海洋化工作为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从2006年开始的大幅增长,与我国2006年《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各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科技兴海,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对于海洋产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海洋生化工业用酶专利分析

图2.1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与公开趋势图

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在2007年以前不足每年5件的申请量,说明该时期以前对海洋工业用酶的研发投入不够重视,2007年开始增长,说明申请人的相关研究已开始有所突破并企图抢占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5项外国发明专利均在2008-2011年申请,说明该领域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间较晚,说明海洋工业用酶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拥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我国在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排名前五名的分别为山东 26项发明专利,江苏 6项发明专利,浙江5项发明专利,辽宁4项发明专利,安徽 3项发明专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专利申请占了总量的近10%,说明国外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重视我国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自身技术,做好国外申请专利的相关准备与应对措施。

图2.2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各省分析

综上所述,在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各种理论技术发明多由相关研究所完成,在技术生长曲线中处于萌芽期阶段,相关参与研究和开发的人员相对较少,在获利能力方面短期内难以见成果,需要在技术科研相关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在产品方面得到突破与创新。

2.3海洋精细化工专利分析

专利公开相对于专利申请具有滞后性,故专利公开数据与专利申请数据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由图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专利申请量最多,2011年仅次于2008年,专利申请量6件,而2004年未有专利申请;其余年限专利申请量比较稳定,保持在3件或4件。总体来看,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方面的专利申请比较稳定,但每年的申请量较少,与我国拥有大面积海域的地理优势存在不和谐之处。

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专利申请数据最多的省份为天津市,且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山东和辽宁,分别申请专利有3件、北京和广州、四川专利申请各有2件,江苏、台湾和河南省也均申请有专利。如图:

图2.6 海洋精细化工领域各省份专利申请量图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且针对支持提溴、提钾等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溴系列制品、苦卤综合利用制品、精细化工等产品的专利更少,专利技术尚不成熟,从侧面也表明我国在海洋经济化工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

3 促进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为加强广西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尚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基于广西现有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

3.1增强海洋资源开发意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

3.2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我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队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借鉴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广西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

3.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付之产业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广西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广西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成和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近十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数据的时序曲线充分显示着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趋势,广西政府把加快海洋化工新兴产业建设列入“十二五”科技规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广西需要加强海洋化工产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高新技术海洋化工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海洋化工技术科研水平,力争建设成全国优秀的海洋化工基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92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省发展海洋高薪技术产业提出策略建议[1][2]。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3]。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100亿~1900亿欧元,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5]。

1.3 人口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占日本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 /4和国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竞争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2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复杂性、研究的艰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调查、监测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我国近海的资源环境状况;海洋技术装备落后,海洋基础建设缓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高;促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药物资源,形成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 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经济现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也为 “十二五”时期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和辽宁等省市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开发,将海洋高新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如:以技术为依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合资模式——利用外资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产业园模式——创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及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等模式。

3加快推进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条件是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产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分布过于集中,科研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产业积聚度不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

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要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相关鼓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政策聚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建一批“科工(农)贸一体化、销一条龙”的大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在工作指导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级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的市、县(区)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入驻基地企业可享受各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境外先进专有技术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重点产业及配套生产企业购置土地或物业方面给予补贴。帮助致力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解决人民币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给予部分贷款贴息。

3.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集聚海洋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尽快落实山东风投引导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进风险投资集聚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风投引导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集聚,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的人才高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重点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补贴或部分返还,并在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实行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立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结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 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商务商贸、教育、居住、医疗、旅游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引人入胜的海洋生活环境,成为郊区生态环境优良、形态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关键。

参考文献:

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发展统计比较[J].经济论坛,2011,8:144.

郭军,郭冠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张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3.

胡建廷,郑冰,马健.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刍议[J].科学与管理,2006,3:27-30.

篇4

>> 山东省无棣县侯家村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山东省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无棣县物流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山东无棣县制定落实对残疾人的税费减免政策 无棣县现代农场设计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山东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趋势与比较 金融创新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浅议无棣县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浅析无棣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 山东省齐河县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 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借鉴日本经验探究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策略 1971―2010年无棣县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山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2.梁晨.北海市海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齐勇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88-195.

篇5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生产效率;泰尔指数;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 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 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 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 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3)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因此,应对已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资源能量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篇6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海南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94-04

一、引言

海南是我国海洋大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南海已经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重点领域,海洋经济亦已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增长点。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向社会公布海洋生产总值数据,从统计数据看,2007-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9%;2006―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2791%,而全国数据为1109%。随着国际旅游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海洋产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显著。

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颇丰。近期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产业贡献度,探讨海洋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狄乾斌等,2014);海洋产业的集群和集聚效应,探索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傅远佳,2011;纪玉俊等,2013);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及对海洋产业就业驱动机理(崔旺来等,2011);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王玲玲等,2013);海陆产业的协同,探究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协同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李福桂等,2012)。对海南海洋产业研究的文献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叶波等(2011)从静态、动态的层面对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这些研究为探讨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重点关注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实施后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二是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2006-2014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由于国民经济由海洋产业和非海洋产业构成,将地区生产总值用Y表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和非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分别用Yocean和Yothers表示,则有以下函数成立,

式(5)即可用于测度海洋产业总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可用于分三次产业分别测度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的贡献。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海南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5),我们使用2006-2014年官方统计数据计算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2在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时,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表1展示了2007-2014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年度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2013年后有下降趋势,但平均来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贡献率最高的2012年达到578%。相比较而言,海南同期三次产业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5%、303%和542%。海洋产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超第一产业并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变动的原因,我们按照《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对海洋一产、二产、三产的分类,并将国民经济同样按照三次产业分类,使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计算2007-2014年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各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结果如表2所示。

2增长率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到,平均来看,2007-2014年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对应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5%、243%和274%,说明从对应产业的贡献率来看,说明海洋各产业对海南各产业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201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下降所致。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海南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

海洋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渔业产出的增长。渔业是海南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海南渔业以海水捕捞水产品为主,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变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年均产值不够稳定,虽然总体上产值持续增长,但不同年份增长的差异较大。

海洋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而对海南第二产业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增长率总体下降;另一方面海洋第二产业覆盖范围广,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工业建筑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是海南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的各类工业成为海南第二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好反映了海南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于海南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批发零售业、海洋渔业服务业以及游艇、会展等其它海洋服务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游艇、会展等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第三产业发展。

(三)海洋、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总产值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海洋三次产业和非海洋三次产业放在一起,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各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将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1、X2、X3表示,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4、X5、X6表示,则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可用下式表示。

调整后的R2为1,说明方程拟合良好。从回归结果看,海洋第一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以海洋渔业为主,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动基本反映了海南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情况,然而海南当前海洋渔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有限。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29%,影响程度已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的031%。海洋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08%,影响程度是非海洋第二产业的一半。结合前文分析,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62%,这主要来自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与非海洋第三产业共同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回归结果与前面的实证分析结论恰好相互印证。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362%。而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二者之和的弹性系数达到06,意味着海南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6%。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对海南第一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其他两类产业,然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海洋渔业应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既关乎海南海洋强省建设中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关系到海南第一产业自身的发展,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海洋第二产业在海南第二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显著,其对海南第二产业的贡献小于其他两个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远小于海洋第三产业,且远小于海南第三产业,这与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有关,第二产业并不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三个层面分别检验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海洋三次产业对对应海南三次产业的贡献,以及海洋和非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第一,海洋产业是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海南经济增长1/3以上的贡献来自海洋产业;第二,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海南第一产业增长,但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这与海南第一产业和海洋渔业发展缓慢有关,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是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和第一产业增长的关键环节,对海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第三,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海南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在贡献程度上远小于第三产业;第四,在海南经济增长过程中,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与非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同等重要,海洋第三产业既是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海南经济结构中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一产业,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海南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启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二,为加快海南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当前的重点是推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新技术引进和原有技术升级,形成海洋第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有重点的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制盐化工业和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等海南优势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第二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四,着力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注重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

的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力推动以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海南旅游业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

[2]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

[3]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3).

[4]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8).

[5]王玲玲,殷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6).

篇7

[关键词]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演变GDP关联度

海洋自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乃当今世界大势所趋。浙江作为经济大省,亦是海洋大省,历经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震荡,浙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不言而喻:在发挥陆地经济最大化潜力的前提之下,借助资源、区位、产业结构调整,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正当其时。

一、海洋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三次产业划分原则,海洋三次产业可以分为: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的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的海洋第二产业;以及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等的海洋第三产业。

二、浙江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规律分析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沿海大省,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可谓基础颇佳。2007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达4508亿元,从2003年全国第5位上升至第3位;海洋经济增加值155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从2003年的7.5%提高到8.3%;海洋一产和涉海二、三产业产出比从2003年的18:38:44调整为11:40:4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海洋产业基础雄厚

①海洋主要产业发展稳定

2007年,浙江省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出3169亿元,增加值10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16.2%。据统计,近年来浙江省海洋主要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基本稳定在5.5%-5.6%之间。

②海洋相关产业稳中有升

浙江省2007年海洋相关产业总产出3791亿元,增加值11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19.4%;海洋相关产业占全省GDP 6.0%,占海洋生产总值47.8%。2005年以来,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占全省GDP比重基本稳定在6.0%。其中,涉海服务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发展相对较快。

③海洋新兴产业渐成亮点

海洋旅游接待游客数和收入已占全省旅游的50%,普陀山成为全国最受欢迎海洋旅游区之一。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居各省市首位。2007年浙江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413亿元和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和20.4%。

(2)海洋产业亟待升级

①粗放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浙江的海洋产业整体上呈粗放增长态势,港口物流现代化、组织化水平偏低,物流成本较高;船舶工业“散、小、低”状况突出,研发设计和配套行业发展滞后;海洋旅游精品偏少,高端、高影响力旅游品牌和产品缺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再生能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等。

②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浙江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虽然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兄弟省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表1)。海洋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科研经费收入偏低,科技课题数与科技论文数均位于兄弟省市的末端。

表1 2006年浙江海洋科技实力与兄弟省市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7年)

③海洋渔业形势不容乐观

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小,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空间不断缩小。2008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减少了5万亩。在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下,海洋渔业生产能力低下的弊端日益显现。国际油价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等,也加剧了水产品市场竞争压力。

2.浙江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1)海洋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一般而言,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大致分为起步阶段,海洋三、一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阶段及海洋产业发展高级化阶段四个阶段,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化过程。

(2)浙江海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随着浙江省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浙江省海洋产业在总量不断扩大,屡攀新高的同时,产业结构也逐步向合理化、高级化阶段演变。

①纵向比较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1998―2000年典型的“一、三、二”模式逐步演变到2001-2002年的“三、一、二”过渡阶段。随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进入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占比从最初的3%提升至2007年的40%。虽然从2005年开始,浙江海洋经济的三产结构即呈现出“三、二、一”模式,属于海洋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并非如此。据笔者判断,浙江海洋产业发展仍旧停留在第三阶段,即海洋第二产业大发展阶段。今后几年,浙江的海洋第二产业比重会继续上升,整体结构演变为“二、三、一”模式,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产业将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15-2020年期间,浙江的海洋产业会步入高级化发展阶段,总量与结构都将出现一个质的飞跃。

表2 1998-2007年浙江海洋三次产业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8-1999年)经整理而得

②横向比较

根据表3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海洋经济为“三二一”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省市有上海和天津。该类型的海洋产业结构已经较合理,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第二种类型的海洋经济为“一二三”模式,属于这种类型的有山东和福建。该类型的海洋产业还是以传统的海洋捕捞、养殖等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落后,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是粗放型和资源掠夺型,受外在条件影响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第三种类型的海洋产业发展状况介于前两者之间,各产业所占比重较均衡,浙江即属于这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有广东和江苏。这三个省份各产业比重总体相差不大,总体呈现“三、二、一”的结构。

经横向比较来看,浙江今后应继续深化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逐渐向第一种类型演变,确保本省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表3 2005年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年)

三、浙江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GDP贡献的关联度研究(实证部分)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来的。目前,该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社会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尤其在社会经济领域,如预测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效益、区域经济优势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微观经济的因素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1.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1998-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按灰色关联理论把浙江省GDP视为一个灰色系统,全省海洋三产构成系列(i=1,2,3),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首先将总量数据处理为增长率,随后作原始数据变换(无量纲化),求得绝对差序列,继而计算关联系数,最后得

2.结果分析

由上述关联度表可以看出,浙江海洋一、二、三产与浙江GDP增长的关联度大小关系为:,①说明海洋第二产业对全省GDP的贡献关联较大,而一产、二产相对弱一些;②海洋二产与全省GDP增长率的关联度高于三产近3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省发展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船舶制造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是海洋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也是符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禀赋的;③尽管相比较而言,海洋二产与全省GDP增长的关联度最高,但从绝对值来看还远远不够,浙江作为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渔、港、景、油、涂”的资源组合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度仍然偏低,与海洋资源大省地位并不相符。

四、优化浙江海洋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浙江作为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渔、港、景、油、涂”的资源组合优势以及经济区位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可谓得天独厚。既有利于浙江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第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海洋产业。择优发展新型临港重化工业,扶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升级发展港口物流业,引导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第二,促进海洋新兴产业从亮点向增长点转变。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集中发展滨海中高端旅游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鼓励发展海洋再生能源产业。

第三,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支持力度。

海洋产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加大政府海洋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关键性研发的扶持力度,是欧美、日韩等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浙江也需继续加大财政对海洋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投入,支持沿海市县设立海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健全对海洋科技型企业的担保贷款机制,形成海洋科技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

同时,扶持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孵化和产业基地。积极发挥科技兴海示范区等产学研联合体的集聚效应,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与系统集成,加快涉海科研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韩立民: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13-118

[2] 朱勇生:河北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 33(5):15-18

[3] 黄瑞芬苗国伟曹先珂: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3):54-57

[4] 董楠楠钟昌标:宁波市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5):119-122

篇8

关键词:民资主导;产融结合;海洋产业;定投基金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2-0033-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7

一、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一般是建立在股权治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持股、控股、股权合作与人事协作管理等形式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1]。产融结合主要采用由“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的路径形式,构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信贷联系、资本联系与证券化联系[2]。建立在产融结合基础上的“由产到融”能够把土地、资源等部分资产通过证券化由实体产业领域转移到金融机构[3],而“由融到产”能够通过集合融资、信贷支持、金融平台等途径将资金疏导集中到特定长期投资领域,助推产业的战略发展[4]。产融结合可以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规避系统性风险。为控制风险,当银行、财务集团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与金融信息服务时,容易出现“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不协调情况,金融支持不能匹配经济发展需要[5]。但是,如果能够实现产融结合,让企业集团与金融机构形成共同的产权约束,通过内部信息流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规避市场交易容易出现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集团的外在经营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6]。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融结合形成的必要性与内在推动力。从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分析,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是在相互推动的基础上演进的,符合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准则,具有现实必然性[7]。但产融结合的内在生成需要多元化推动因子,包括充足而又稳定的资金流支持、健全的信托机制、成熟的资本运作能力、金融与产业的利益共享协同、财务及管理协同等[8]。同时,产融结合也会衍生风险,比如资金链条被拉伸,致使风险的传导性更强。因此,产融结合应该在政府的疏导与管控下规范化运行。

2.产融结合的方式选择。目前,产融结合已经形成几种特定的模式,主要有美国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德国全能银行制产融结合模式以及日本主银行制产融结合模式[9]。

3.中国产融结合的现状与产融模式探究。通过对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利用制度变迁模型,结合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总结,得出中国的产融结合应该采取主办投资银行制。另外,针对特定区域内产融结合的研究,以民营企业发达的温州为范本,以产融结合中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参股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机制与管理体系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民营企业、民间资金能成为产融结合的重要主导力量[10]。

综合以上研究,虽然理论界为进一步研究产融结合问题以及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研究仍不能满足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以下问题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对由产融结合的创新形式与有效组织形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尤其对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规制系统的探讨还显欠缺。另外,根据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对产融结合的一些有效实践,比如产业发展基金的有效运行及其运行效率的控制管理还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尤其国家海洋战略下的海洋产业发展来说,探索有效的产融结合路径,为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对产融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

二、以产融结合实现民资功能的有效放大

(一)产融结合应适应资本需求

产融结合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筹集有效资金,产融结合的过程就是将用于投机与储蓄的闲置资金转移到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内的过程。但是,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资金驱动或者利益驱动,金融资本难以短期内集聚到既定的产业发展领域。因此,产融结合的前提是存在具有较好投资前景以及投资回报的产业,从而由较高的产业投资收益来凝聚发展资金,而且这些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受制于有限资金瓶颈的发展阶段,急需大量资金的介入。

当前,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就处于这样一个资金短缺的阶段。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推动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加速推进,各项海洋工程、海洋产业投资全面铺开,资金的基础支撑薄弱。到2020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强省。根据这样的发展速度,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浙江海洋经济总量的大规模扩张,必然带动一批海洋传统产业、港口物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大多都属于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产业资本的注入。因此,按照“集合融资,科学管理,风险规避,运作规范”的理念与规则建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可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提供充足资金。

(二)民资具有逐利本性

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当资金没有充分使用或者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时会导致其时间价值的流失,这就赋予了资金天然的逐利本性,也就是资本要实现其保值增值功能。伴随民营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的来源渠道以及存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主要有民营企业积累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民营个体资金、居民个人储蓄资金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末,全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33万亿元,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民间金融途径积累形成的民间资本,都是以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过多进入投资领域,民间资本的逐利本性有待释放。

(三)以产促融释放资本效能

在常规投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高额投资回报往往推动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极易产生泡沫的虚拟投资领域(例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从而资金开始不断偏离实体经济领域。与此同时,产融结合过程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又面临资金短缺,这就必须解决产融结合过程中民资的逐利本性与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的耦合关系[11]。通过疏导民资流向,让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在以产促融的基础上释放民营资本投资效能,实现资本效能的最大发挥。同时,产融结合也能加速资本的积累与扩张,确保资本运行的安全与收益,创新民间投资渠道。

另外,产融结合过程中资本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借贷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利益输送、信贷关系与股权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从而可以直接作用于金融资本。但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借贷资本之间都必须通过组织严密的人事关系来保持,只有这样金融资本才能符合相关产业的各种需求。同时,金融资本还应该以人事关系的建立为前提满足借贷资本的投资扩张需求。

浙江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而从很多海洋强国的发展实践来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大发展都必须借助于政府与国家政策的外在支持,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资金的投入。例如新加坡、欧美、韩国等国家都采取了各种出资手段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爆发式发展。结合当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与海洋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加快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首先扶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巨大,在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下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整合民间资金力量,通过“以力借力”的方式集合有效资金力量注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海洋开发的“硬实力”。

三、民资主导型产融结合的产业发展效应

民资主导型产融结合是基于民资效能得以有效发挥下的产融结合,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金融资本来源主体是民营企业和众多个体,受众范围相对比较广,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到系统性风险的控制[12]。因此,产融结合的融资前端必须是能够确保长期稳定运行的产业领域或者产业融资项目。在这一产融结合的风险机制倒逼下,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规制管理发挥产业的自动风险滤波效应,既要促进长期运行风险较小的产业发展被强化与放大,又要确保短期风险波动较大的产业发展被弱化或者退出产融结合领域。同时,民间资本也能够通过风险识别自主选择高风险产业或低风险产业,经过优势劣汰形成具有产融结合优势的主导产业。

(一)产融结合中的产业选择

产融结合所体现的产业发展效应主要表现在募集的金融资本与分布在各个特定产业领域内的产业资本的融合情况,这些特定产业就是产融结合中的“板块效应”。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究室调研课题组(2010年)的研究报告,精密仪器、工业设备、船舶制造、钢铁冶炼、石油化工、电力、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的发展通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与产融结合产业具有较为准确的匹配。

随着民间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迫切需求高收益与高保值的多元化投资渠道,民间资本在市场化条件下的流向容易出现盲目性,往往在某一特定经济领域集结,推高资产泡沫,如当前虚高的房地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有行手”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具有一批前景的产业和重大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向这些领域注入。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通过设置基础设施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机场、通信、工业地产、基础设施、传媒、休闲以及商务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见表2)。

(二)产融结合中的金融资产选择

在传统的海洋产业领域,比如海洋捕捞、滩涂围垦、远洋运输、海洋养殖等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对承担较高溢出风险的金融资产而言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相反,诸如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海洋新能源利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底钻探等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前景,投资回报率的预期较高,能够吸引股权金融资本与长期投资资金的参与。因此,产融结合的实现条件就是必须在金融资产选择上满足股权投资较高的投资回报需求[13]。对浙江海洋产业发展项目来说,可由浙江金融投资公司组建专业资金管理团队,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规范的海洋项目型基金产品(见表3)。然后通过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完成基金份额的募集。

四、以定投基金为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搭建产融平台

由于定投基金具有定期定额投资的特点,在采用定投基金的形式进行产业融资时,投资者就能根据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调整投资策略规避风险。以定投基金构建产融平台,可满足风险抵抗能力较差的中小投资者的长期投资需求,并能为战略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14]。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浙江海洋产业发展对长期专项资金的需求特点与需求规模,组建符合海洋产业资金需求特征以及投资周期较长的定投基金。尤其要根据不同海洋产业发展项目的具体特征,规划设计相匹配的专项定投基金,科学合理构建定投基金与海洋产业互为推动的产融平台。

但是,搭建产融平台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与管理结构,例如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形成“财政预算+金融资本+资本运作+民资参与”四位一体的系统金融控股平台,在其架构下包含担保子公司、证券子公司、银行子公司、保险子公司、基金子公司、实业子公司以及类似金融子公司(见图4)。其中,主要由银行子公司的业务部门负责吸纳闲散的社会投资资金,并承担“资金池”收入与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证券子公司主要负责对打包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初期投资期满时将证券化处理后的资产以发行上市的形式进行投资资金的兑付或者转化为可随时变现的金融资产。在产业投资资金稳定供应的情况下,实业子公司主要承担投资项目的选择,将募集来的投资资金投入到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比如海洋装备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本的增值。另外,考虑到产业基金运行风险的防控,由保险子公司或者担保子公司承担具体投资项目的风险担保,防范较高的系统性风险。

五、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规制设计

(一)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治理结构

建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其管理体系的形成需要具备科学的治理结构,连接并规范基金投资者、董事会决策层、职业经理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分配,确定内部详细的权限划分,以此来解决基金运营体系内各方利益的协调分配问题,确保基金的高效有序运转。海洋产业资金考虑到提供者或投资者多为民间自有资金所有者、中小企业投资者、民间机构投资者等分散主体。须构建由发起人与其它投资者代表共同组成的投资者委员会来行使一般基金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功能。

投资者委员会负责指定基金托管人,支付托管管理费用,同时明晰资金往来,监督投资运行。投资者委员会只是资金的来源与监督管理机构,还必须在投资者委员会的监督下成立专门负责基金日常运营的基金管理公司,由它选择投资项目与设计基金项目投资组合。除此之外,投资者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根据基金公司作出的产业调查分析,明确项目投资领域,做出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可观收益的项目投资决策。

在海洋产业基金的使用管理方面,按照《浙江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必须成立基金的董事会,规避决策风险,然后由董事会一致表决通过基金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为了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还应设立服务于董事会的投资决策咨询委员会,而且投资决策咨询委会组成人员必须包含有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派出的5名上线人员,以明确浙江省金控公司对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

当基金董事会对某一投资项目做出出资、增加或者减少投资份额前,先由投资决策咨询委员会和项目小组对预投资项目进行评议,为董事会项目决策提供专业意见、技术和智力支持。另外,对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使用必须严格监控,按照基金设立的招股说明书,资金只能运用于对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重点发展产业进行投资或者某一特定产业进行投资,比如舟山港产业基金只能用于舟山港的建设、浙江省船舶产业基金只能用于船舶生产建造以及相关装备产业。未经浙江省金融控股公司批准,浙江省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任何资金不得从事房地产、股票、债券、贵金属、期货等方面金融投资,为确保闲置资金的稳定运行,只能将资金存放银行或者托管账户。同时,也不能以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的名义为他人或者任何机构提供担保。

海洋产业基金的项目投资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投资、母基金、战略合作等三种模式。直接投资主要应用于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加工贸易基地以及重要集装箱港等基础设施产业,这些资源型产业项目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投资周期较长,缺乏有效市场资金的流入,应该通过直接投资的模式。与此同时,浙江省政府重点发展的海洋经济项目以及海洋经济新型产业的早期孵化项目,比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投资主要应用于特定的海洋经济细分产业,比如针对海洋生物产业,通过母基金重点对海洋生物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发以及海洋农业良种选育等进行精细化投资,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海洋高精尖产业。战略合作模式主要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内那些资源整合难度高、资源需求量大的海洋新兴产业,比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难度较大,需要引入战略合作者进行联合投资。

(二)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运行机制

浙江建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运行机制应该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以信托投资契约的形式向众多意向投资者发放收益凭证,将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起来组成投资基金。围绕治理结构设立的投资基金,主要由基金投资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三方共同协商订立统一的信托投资协议,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契约规定运用信托资产进行基金投资,基金托管人按照契约规定对基金的资金流动进行投资管理,并监管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有必要时及时向投资者委员会反馈风险状况。基金投资人则按照契约规定的收益方式享受投资回报。另外,投资对象与融资主体之间应建立在信息对等的基础上,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定投基金的海洋产业投资形式决定了分散的投资者具有特定的局域性,与投资地域具有天然的联系性,这就方便投资者可以时刻关注投资项目的运行状况,从而根据直观的风险情况或者经过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来进行个人投资决策的调整,将个人投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另外,浙江省海洋产业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运作,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举措”,重点支持浙江省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勘探开发、滨海旅游、航运服务、涉海商贸服务、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新兴产业项目。因此,应该根据特定项目需要,设计出海洋项目型基金产品。为了符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应由政府作为海洋项目型基金产品的主要承办方,按照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目录,委托金融投资顾问科学设计资金产品并募集资金,同时由保管银行全程管理及监控产业基金的资金运行。另外,根据投资者提供资金的期限,设置短期优先投资者和长期劣后投资者,确保不同类别资金能够及时有效的回笼,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海洋产业定投基金风险防控

针对海洋产业发展基金的投资特征,应该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规则。例如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募集的资金主要运用于长期项目投资,容易出现短期流动性风险,这就需要设立短期拨备资金池应对流动性风险。同时,针对产业发展基金运营过程中的管理风险或经营风险,在管理架构上应确保基金投资项目的引入推介、风险评估与投资决策工作要单独进行,比如选择投资项目的负责人不能参与项目审核、风险评估以及各项投资决策的做出。通过风险的流程控制,规避基金投资过程中人为操纵风险,实现基金运行中风险的科学化管理与防控。另外,还应加强基金风险的后续管理,在海洋产业定投基金规制系统建立的基础上实时监测基金运行风险与运营效率,及时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在后台管理上强化整个定投基金规制系统的风险防控。

(四)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资本回报与退出机制

出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考虑,海洋产业基金前期重点投资主要集中于海洋基础设施、海洋项目前期投资、海洋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海洋研发技术投资等,投资周期相对较长,而民间资金的退出与进入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资金在使用周期上存在不完全匹配的问题。基于这一特征,可以参照澳大利亚麦格理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首先确定产业基金要投资的产业项目,在此基础分门别类就行打包集成,最后在资本市场以证券化的形式实现资金的赎回与转让交易,这就使项目的投资价值实现了证券化、货币化,也通过资本市场为产业基金的原始投资者提供退出与实现资本回报的机会,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在金融投资产品设计初期,就应从资本市场要求、法律框架、金融产品特征、价值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做好私募投资产品转公募投资产品的准备,为后期的基金上市募资提供前提条件,形成有效的资本回报与退出机制。

(五)确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担保机制

浙江海洋产业定投基金设计的初衷是在民间资金与海洋产业发展之间进行要素的调剂分配,为富余的民间资金开辟新型的融资渠道,也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海洋产业解决急需的资金问题。民间资金被引导进入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必须要首先要确保个人投资者资金的安全,而能够提供较高安全性的手段就是建立海洋产业定投基金的担保机制。但是,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银行、担保机构的金融机构往往无力也不愿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这时就需要行政措施来确保产业基金的安全,比如地方政府可以依托地(下转第55页)

(上接第38页)方财政为产业定投基金构建担保机制,在产业基金遭遇重大损失无法还本付息的情况下由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比例承担还本付息责任,将个人投资者的风险程度较低到最小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民间资金流向国家重点引导的产业领域范围内

参考文献:

[1]Paul Gompers and Josh Lerner, The Venture Capital Revolution[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 15,No.2,2001:145-168.

[2]William A.Sahlman, The governance of venture capital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2002:473-521.

[3]Bygrave, W.D., Timmons,J., Venture capital at the crossroads[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92.

[4]田书华.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2-65.

[5]陈明.产融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和对我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4(6):55-57.

[6]黄明.产融结合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制度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2):23-25.

[7]魏杰.产融结合的体制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7(55):68-71.

[8]钱志新.产业金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金融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6.

[10]童威.产业金融混合集团理论溯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4(6):54-57.

[11]季敏波.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2]鲁育宗.产业投资基金导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篇10

[关键词] 海洋文化 天津 文化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33-05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海洋文化品牌塑造研究”(TJGL15-023)。

[作者简介] 赵燕华(1975 ― ),女,山东菏泽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文化、整合营销传播;李文忠(1966 ― ),山西运城人,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品牌管理;申光龙(1963 ― ),韩国庆州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整合营销传播、非营利组织等。

天津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盐业等产业一直保持全国领先,但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并没有跟上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步伐,仍是天津海洋经济战略中的短板。原因一是天津地处于渤海湾,受海洋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对其海洋文化及传统海洋文化产业的认知度不高;二是这些年在海洋文化资源方面的挖掘也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及相关活动品牌。当前天津面临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叠加,在此背景下确定天津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及战略定位,推动其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天津内外环境及海洋文化产业自身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提出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

一、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概况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作为基础元素,产业为结构性要素,在规模与集聚的发展中形成了海洋文化产业。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后,一些海事院校与相关研究中心牵头,对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与概念解析,更有大量的实践与对策分析。由于研究者的视角、关注的重点不同,在一些研究领域上的观点也略有不同,如表1、表2概括了几位学者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与产业分类的不同认识。

表中归纳的海洋文化产业概念不尽相同,一个共性是,都比较强调海洋文化在海洋文化产业中的基础支撑性作用,这进一步说明了文化内容是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源泉。另外,在海洋文化产业分类中,随着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其类别基于原有标准也不断创新,衍生出新的业态形式,其外延也更加丰富。

二、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沿海各地依据海洋经济发展定位,深度挖掘当地海洋文化资源,出台相应的海洋文化产业规划,指导当地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天津依据所具有的海洋文化资源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也在不断探索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与路径。

天津的海洋文化主要包括闻名的制盐文化:明清时期天津海疆制盐技术已较为成熟,在民国时期产盐质量已居全国最佳;悠久的海运文化:元朝时期开辟了从南方到天津的北洋新航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海洋漕运的发祥地;著名的海战历史构成了特有的海防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北塘古镇的风貌与民俗构成的海洋民俗文化。这些使得天津海洋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与典型性,挖掘这些资源并与经济相结合,就形成了当前天津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情况。

1. 海洋旅游业

这些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出一些文化旅游产品。如复建了炮台营,重现历史风貌建筑;以仿古街区为特色建设凤凰街,还原北塘小镇的市井风貌;在中心渔港投资建成旅游服务项目――滨海鲤鱼门;进一步丰富了航母主题公园游乐项目,建设了大港贝壳堤博物馆、外滩公园、极地海洋馆等项目。另外,为了改变天津滨海游自然资源匮乏的局限,相继建成了东疆港人工沙滩及生态城阳光海岸人工沙滩,供游人亲水游玩。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天津已基本形成以海洋与海防文化为特色的沿海岸线休闲旅游产业带。2015年7月出台的《天津市海洋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15-2020年)》,对天津海洋旅游业有了更高层次的规划,这些规划设想及在建的旅游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天津海洋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2. 邮轮产业

邮轮产业被称为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邮轮码头分为母港、停靠港以及航线节点港。邮轮在母港停靠时间最长,对其所在区域消费、物流和信息流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天津港东疆港区南端,与东疆保税港区毗邻,总规划面积120万平方米,海岸线长1600米,现已有2个大型国际邮轮泊位及配套客运大厦投入使用,并配有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及广阔的活动空间。2015年天津母港共接待邮轮96艘次,进出港旅客43.1万人。

三、天津海洋文化产业SWOT分析

天津海洋文化产业SWOT分析的具体内容见表3。

剖析天津发展史可知,天津发展历史成就了天津具有突出的海洋军事文化、海防爱国文化,开放、进取的精神又让天津具有优势明显的海洋科技文化、港口文化、贸易文化等新文化特点。尽管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尤其是滨海旅游业存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但自身也具有一些差异化优势,而且当前外部宏观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了有利机会,因此,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应选择SO战略,把优势做强,做突出,做出特色,进而削减不足与劣势带来的欠缺。

四、天津海洋文化产业战略体系构建

基于天津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应以文化为底蕴,做强滨海旅游业。但只以单一元素发展旅游业过于单薄,还需要其它海洋文化业态的配合,从而既使得头牌产业更加丰满,而且带动其它海洋文化产业形态处处开花。根据天津当前具有的各种资源、项目、活动,以星辰环绕式构建出天津海洋文化产业战略体系,详见图1。

1. 核心层

主打海防爱国旅游品牌,水陆统筹突出有特色的滨海游。

天津在海防文化、军事文化、爱国文化方面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基础,在现有旅游资源与项目开发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挖掘历史事件,探寻更多文化素材,利用好大沽口炮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基辅号航空母舰主题公园等遗留资源,创新经营手段与思路,把“海防爱国滨海游”品牌做突出。

另外,作为“天子渡口”的天津是与水结缘的城市,地处渤海湾又是运河的终点,有海洋,有湿地,又有河流和运河,应该具有更大范畴的“水文化”意识。因此,可设计海洋海防文化游为整体“水文化”旅游的品牌核心,其他运河文化、湿地文化等辅助项目对品牌内容进行丰富,如围绕水系打造不同的娱乐休闲场所:包括三叉河口码头主题公园、运河码头主题公园、出海口邮轮母港码头主题公园、大港休闲捕鱼码头主题公园、七里海湿地文化主题公园。

最后,水系旅游项目与城市文化相结合,以水陆统筹的思维打造出“近现代史看天津”的大天津旅游品牌价值。

2. 辅助层

根据天津海洋文化资源及当前文化项目,深挖潜力打造出在一定范围内有标杆思维的业态形式与活动,既丰富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形态,又对滨海游这一核心品牌起到烘托与拉动作用。因此,在整体战略体系构建中将国际邮轮母港、游艇娱乐项目、北塘古镇风俗风貌、海洋教育、文化交流交易展会作为体系的辅助层,既突出各自特点及优势,建立起各自的品牌影响力,又繁荣并推动核心层的旅游业。

邮轮产业。天津是当前京津冀地区唯一的客运码头,是亚洲规模最大邮轮母港,与上海、三亚相比其硬件与停靠能力毫不逊色。今后继续加强与邮轮运营公司合作,丰富邮轮母港航线;与高铁经济联动,致力于挖掘国内市场消费者尤其是中国西部、北部地区邮轮旅游消费需求,激发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加快母港码头主题公园、人工沙滩、酒店、自由贸易区等腹地建设,满足邮轮旅游者的更多需求;依据京津冀协同合作,利用三地院校资源,探索校企合作专项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邮轮实习基地与国际邮轮人才培训中心,为天津邮轮产业输送人才,保证服务质量。

会议会展。致力于建立三层次的会议会展中心地位。通过举办海上智能装备展、海水淡化设备展,深蓝开发研究论坛等相关展会,打造出海洋文化及产业的世界级会议会展中心形象;承办辐射东北亚国家的会议会展,如东北亚海洋文化国际论坛、东北亚海产品及加工贸易展览等,围绕东北亚做文章,提高天津海洋文化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打造国际区域级的会议会展中心形象;承办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及产业的交流与产业展会,打造国家地区级的会议会展形象,如举办京津冀海洋文化产业论坛、环渤海海洋文化产业商品商贸会等。

游艇娱乐。作为新兴消费领域之一,游艇经济在天津已酝酿了上万个泊位的供给能力,形成集游艇制造、游艇会展、游艇俱乐部三产业聚集的北方游艇产业中心。今后在此领域要整合现有资源,如加强天津湾休闲娱乐游艇码头项目、中澳皇家游艇城、“滨海一洋”项目、海斯比天津游艇城项目的运营合作,把天津游艇娱乐消费市场这一蛋糕共同做大,将天津建成为亚洲顶级游艇生活圈,树立华北乃至西北地区沿海休闲游的重要目的地,并通过旅游促进游艇需求、生产、销售整个产业链条的建设。

北塘民俗。北塘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丰富,在明清时期就集渔业、漕运、商贸和要塞为一体,在这个大舞台上许多近代历史人物悉数登场,演绎着凝重的人间悲喜剧,六百年沧桑变迁使北塘成为一本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一个小渔村,半部晚清史”,这是史学家对北塘古镇的评价。2012年天津市政府对古镇采取原址复建,重现了古镇“兴盛商埠”和“海防重镇”风采 ,并以“600年古镇,心故里”进行形象推广。但目前知名度及活动影响力还不够,应该把古镇观澜书院书画展、古镇海鲜美食节等节日活动进行强有力的整合营销传播,在华北地区形成典型的文化与美食节庆活动,向该区域乃至全国展现特色历史文化,展示天津传统文化精髓,与天津陆地文化互动推介天津城市历史底蕴。

休闲渔业。近年天津利用小型捕捞渔船作为特色观光船、游钓船,发展休闲渔业、垂钓娱乐、涉海旅游观光等滨海蓝色渔业旅游产业。2014年,天津市休闲渔业总产值达7.2亿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年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休闲渔业成为天津市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在此背景下,建议开展以“海味”在津为主题,配合海防文化、海洋军事文化之旅,在每年五月份举办“皮皮虾节”,十月举办大型“七里海钓螃蟹比赛”和螃蟹美食节,打造出具有和“查干湖冬捕”一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提高这一产业的区域影响力。

海洋教育。天津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提出“建设海洋强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海洋局把天津作为首个予以重点支持发展海洋事业的城市,国家海洋博物馆选址天津,重点建设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并把全国性海洋文化、教育等活动优先安排在此举行。另外,天津也建有海昌极地海洋世界、贝壳堤博物馆等一批海洋教育基地项目,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体系架构搭建中应进一步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一是更好地与学校嫁接合作,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海洋意识与环保观念;二是面向大众群体开展持续的公益、科普活动与论坛,让社会大众更多地认识海洋、理解领海与海洋资源,树立海洋国土观念,通过多途径的探索把天津打造成海洋教育示范城市。

3. 基础层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既需要社区层面的居民日常参与,也需要精品文化作品的大众精神享受;既有高雅与通俗的文化消费,也有随时随地的随意休闲事项,这样才能在普通、普遍与精品、科技相互交融中推进发展。因此,本体系提出海洋文化影视作品、动漫作品创作与演出、社区群众娱乐文化活动、日常海边休闲活动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层,建立起正向的思想引领与强大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开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6):3-4.

[2] 徐舒静,于慎澄.海陆统筹视角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东岳论丛,2012,33(10):47-50.

[3] 李翔.传媒的海洋意识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5):47-48.

[4] 韩兴勇,孙建松.利用上海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4):635-640.

[5] 王r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3,34(10):187-190.

[6] 李刚.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的统计与探析[J].中国统计,2013,(8):41-42.

[7] 祝丽云,何枫,李维国.基于SWOT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河北秦皇岛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5):592-597.

[8] 詹成大,陈慧娟.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其路径选择[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3):57-63,120.

On Building Strategic Mechanism for Maritime Cultural Industry in Tianjin

Zhao Yanhua1, Li Wenzhong1, Shin Kwangyong2

( 1.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2. School of Busines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

篇11

[关键词]“孵化-加速”体系;技术创新;新兴海洋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123—04

纵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崛起无不从陆地走向海洋。我国现代化进程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突破资源要素限制、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开发蓝色国土等多重战略作用。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大发展轨道;同时,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现实使命。

目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涵盖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领域。实践中,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占整个海洋经济的比例尚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非常突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尤其是迅速规模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成为海洋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与成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海洋科技创新是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海洋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构建和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加速新兴海洋产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效率成为经济竞争的关键要素,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成为政府的重要行动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要着力于技术创新活动。因此,为技术创新活动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便包涵着内在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为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孵化-加速”体系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支撑。

(一)当代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需要“孵化-加速”体系

全球技术创新图景的新变化要求更具效率和竞争力的创新服务体系。跨区域、跨行业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资源的匹配度、集聚效率和利用效率成为获得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创新复杂性大幅增长,创新难度和创新风险日益攀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技术创新的新格局下,切萨布鲁夫提出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可以且应当利用外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这为创新服务体系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契合的理论支持,也成为创新实践中探索“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渊源之一。

(二)新兴产业竞争的本质特征要求“孵化-加速”服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尤为激烈,因为通过技术创新率先推动新兴产业成熟的区域经济主体能够借此占据产业高地、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从而获得超额创新利润。技术创新竞争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依赖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竞争格局具有浓重的产业爆发力和产业成长速度的特征。从区域发展主体的视角观察,新兴产业具有典型的速度经济特征,即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并走向成熟,优先取得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即可获得产业发展的各种优势。因此,区域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活动参与者都需要加快孵化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以此加速新兴产业成熟。鉴于此,一种致力于提供孵化和加速服务的创新服务体系成为现实需求,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企业成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为“孵化-加速”体系搜寻适合的服务对象与合理的作用周期提供了理论指导

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而且这些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不仅指企业内部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外部资源。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具有较好社会网络、能够利用外在资源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发展绩效。进一步来看,彭罗斯认为管理型资源的积累与扩张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限制因素。管理学大师爱迪斯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等10个周期,并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发展对策,这些研究为“孵化-加速”体系的作用周期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正是基于企业成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和现代企业发展实践,“孵化-加速”体系可以瞄准特定的企业群体和生命周期进行各种有益的增值和助推服务。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理论演化与实践发展表明,技术创新领域的“孵化-加速”体系具有理论自洽性和现实可行性

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时值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尽快摆脱经济低迷格局,极具创造性的商界催生出企业孵化器这种商业服务模式,培育和帮助新创企业发展。此后,孵化器呈现出燎原之势,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展,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利器。此后,孵化器理论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逐渐演化出更深层次的理论脉络;其企业孵化实践也逐步向更高层次的企业加速服务发展。20世纪末,企业加速器又在美国率先诞生,成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新成员;与之相关的理论探索紧随而至。Price认为,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服务于不同的企业类型和成长阶段,企业加速器为具有良好业务前景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加速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此后,Hannon从理论上提出孵化器的三种功能角色,即萌芽器、孵化器和加速器。这种划分方法传承和发展了企业孵化器理论,为将企业孵化服务向纵深扩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如果说企业孵化器是在经济衰败时期为了促进新创企业诞生并提高其存活率,那么企业加速器则是在技术创新竞争加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的时代背景下加快产业成长。沿着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理论思路,结合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构建更高级别“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的理念便成为水到渠成的逻辑结果。

二、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功能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依赖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与技术创新服务密不可分,需要完善、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撑。实践中,面临我国新兴海洋经济比重偏低、海洋产业结构亟待提升的局面,打造专门化的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借此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加速新兴海洋产业成熟成为必要的现实选择,也理应成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为了确保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目标功能,并据此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这里根据技术创新及其服务体系理论,结合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特征,试图从理论上厘清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与目标功能,为构建该体系确定合理边界和行动指引。

(一)内涵透视

分析和阐释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内涵,有助于清晰把握其核心属性。

1.专门化的服务体系。技术创新及其服务活动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沿着提高专业分工效率的主线加速演化,分化出专门化的技术创新行为和日益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行为。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作为技术创新服务的参与主体,自身就裹挟着专业分工效率的内在动因,这是准确把握该体系属性的首要因素。

“孵化-加速”体系作为专门化的创新服务主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体系的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即致力于加快海洋高新技术转化、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凸显这种专门目标,是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区别于其他经济服务体系的标志,也是该体系借助专业化分工效率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二是“孵化-加速”体系服务内容的专门化。作为高端生产业,应该提供其他技术、经济服务体系所未能供给或供给不足、不优的服务内容,从而实现差异化服务供给,进一步释放和发挥专业分工效率。据此,紧扣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专门性,既能凸显优势,又能提升专业效率。

2.鲜明的有机集成创新特征。新兴海洋产业“孵化一加速”体系应注重集聚和利用现有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具有鲜明的集成创新特征。“孵化-加速”体系的集成创新具有两层涵义:一方面,该体系要集聚各种资源要素;另一方面,要集聚各类主体要素。在资源要素方面,“孵化-加速”体系应当涵盖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需求,如高新技术开发、金融资本、科技人才、管理咨询等等。在主体要素方面,“孵化-加速”体系应致力于囊括或联络广泛的技术创新活动参与主体,形成规模庞大的合作共生技术经济体系。从本质上看,资源要素集聚和主体集聚具有同构性,因为资源要素最终要通过组织主体来承载和转移。

简单、机械的资源积累,并不能直接创造出高效率的技术经济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人为打造的创新基地往往经历漫长的成长期,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外力干预下的资源积累在形成有机共生系统之前需要一个较长的演化周期。在自然界,人造林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总是不如自然演化生长而成的原始林生态系统,究其原因在于人造系统内各主体间的有机共生联系有待加强。自然界的原理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维路径,实践中,人为打造的科技创新基地在综合创新绩效上很难达到美国硅谷的水平即是很好的例证。所谓道法自然,人为打造的技术创新系统应致力于提升和加强内部的有机联系。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海洋新兴“孵化-加速”体系是一个有机的集成创新系统,这是构建该体系成败之要点。

(二)目标功能分析

在技术创新日趋复杂、新兴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倚重和依赖创新服务体系,并与之形成相互渗透的螺旋式进化系统。单个的创新服务组织难以承载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需求,体系化的创新服务主体将能释放出更强的驱动力和竞争力。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创新服务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目标功能,有助于加快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

1.高效整合与开发创新资源,升级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要素,创新资源整合效率成为决定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资源整合有助于盘活存量资源要素,开发新型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将充分挖掘区域内、行业内的存量创新资源,促进资源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打造创新共生系统,最终实现高效率的创新资源整合效果,提高区域创新资源效率。当既有的技术创新资源难以满足创新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时,开发新型资源和资源主体就成为“孵化-加速”体系的目标功能。技术、经济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种资源的短缺与不足都将导致整体功能的孱弱,引起技术、经济资源的流转产生阻滞。构建“孵化-加速”体系将主动识别和弥补资源、服务的短缺,及时夯实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短板”,使创新服务链条更加完善与健康,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

2.快速搜寻与供给核心资源,加快创新进程与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资源搜寻、供给与交易问题。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珍贵的技术创新资源闲置或不合理配置、创新活力不足。首先,海洋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新海洋技术及其商品化、社会化。“孵化-加速”体系通过高效率整合与开发技术创新资源,将大幅度解决技术与服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降低技术与服务的交易成本,从而繁荣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为创新主体快速提供核心资源,有助于加快创新进程,促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成长。最后,“孵化-加速”体系为新兴海洋产业提供规模化的创新服务资源,加速新兴产业成熟,助力海洋经济区域抢占新兴产业高地,谋求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三、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对策

当前,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成为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主要竞争阵地,其中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与新兴海洋产业紧密相关。加快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契合时展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紧迫性。实践中,已有地区尝试实践类似的“孵化-加速”体系。例如,成都市从2013年起将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培育网络体系。基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理论基础,把握“孵化-加速”体系专门化服务体系和有机集成创新的内涵特征,围绕体系的目标功能,结合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提出构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4条对策建议:

(一)确立重点发展和扶持的新兴海洋产业领域,围绕这些领域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明确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的专业化服务系统属性,瞄准专门的行业进行加速服务。新兴海洋产业涵盖面广泛,行业之间技术差异、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差异巨大,“孵化-加速”体系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贯彻专业分工效率原则,围绕特定行业展开服务。建议海洋经济发展区应根据资源禀赋、自然地理条件、科教优势领域和产业基础等要素,确立本地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据此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二)围绕技术创新活动关键环节与核心创新服务组织构建“孵化-加速”体系

技术创新活动包括系列行动环节,不同阶段和环节需要不同的创新服务。“孵化-加速”体系应涵盖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行动环节,并特别关注技术创新主体的瓶颈环节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创新服务组织是“孵化-加速”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该体系应囊括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市场上的核心创新服务组织,并及时吸纳新型创新服务组织。科技园区是综合性创新服务主体,具有功能强大、影响力广、集聚力强的特点。建议以海洋科技园为核心节点,吸收其他既存的创新服务组织,建设必需且短缺的创新服务主体。在海洋科技园区内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并实现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的耦合对接,提供“孵化-加速”一体化服务。

(三)完善并强化创新服务合作网络

“孵化-加速”体系是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助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服务系统,但绝非是唯一的服务体系。期望“孵化-加速”体系提供全部的创新服务,既不符合学理,也无法实现。因此,“孵化-加速”体系应当保持开放性,注重与其他服务主体、服务网络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完善创新服务网络。如关于海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就有助于完善创新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孵化-加速”体系要加强与创新驿站、风险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其他创新服务系统和组织的合作。

(四)制定“孵化-加速”体系建设规划,出台金融、财税和人才等方面的区域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需要多主体、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共同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鼓励社会主体参与、给参与者以合理的发展预期,建议海洋经济区地方政府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建设规划。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创新服务主体参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吸引海洋产业投资者和建设者,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新兴海洋产业资源集聚区。新兴海洋产业“孵化-加速”体系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尤其处于建设阶段、尚不成熟的“孵化-加速”体系,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和引导来集聚优质技术创新资源。因此,海洋经济区应制定合宜的金融、财税和人才等方面的区域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技术创新要素汇集。

篇12

关键词:海洋经济;劳动力;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7]冯晓波.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篇13

关键词: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对策

0、引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发海洋、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海洋开发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亟需解决,实现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以产业布局基础理论为指导,分析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1、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

海洋产业布局又称海洋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海洋产业各部门在海洋空间内的分布和组合形态。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不断的扩大,海洋产业的类型也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相同,海洋产业活动也必须以一定范围的空间地域为依托,但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所依托的空间地域并不完全是狭义的海域,而是海陆交错的过渡性区域,具体包括潮间带、潮下带、浅海、大洋以及一部分临近潮间带的狭长的陆上地带,即潮上带。

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产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海洋产业布局是海洋产业结构在海洋空间上的反映,一定的海洋产业结构在地域上必然有其特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增长。因此,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海洋产业结构实质上是海洋产业空间结构。

海洋产业布局具有区位指向性,即海洋产业发展在选择空间地域时表现出尽量趋近特定地理区位的倾向。海洋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自然资源指向。自然资源在海洋空间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造成海洋产业布局不均衡。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常常是海洋产业集中布局的区位。二是科学技术指向。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大,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其空间地域选择趋向于专业人才密集、研发能力强的区位。三是交通运输指向。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及成本高低一直是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海洋产业发展在选择空间地域时通常趋向于运输快捷、费用低廉的区位。

海洋产业布局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行为过程,其实现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市场机制,二是计划机制。在市场机制下,企业是区位决策主体和布局行为主体,企业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作出区位决策,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布局行为。但是,由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区位决策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企业区位行为不一致,同时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布局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因此合理的产业布局难以实现。在计划机制下,政府是区位决策主体和布局行为主体,产业布局主要通过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实现。由于计划机制否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个体并非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也不能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海洋产业的布局必须实行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机制。一方面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以保证海洋产业的布局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我国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布局也日渐形成。在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海洋产业布局宏观指导不够有力

2.1.1 海洋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我国海洋产业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涉及多个部委、11个沿海省区市(除港澳台之外),力量分散,职能交叉,往往出现政出多门、令出多头的局面,再加上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权益纷争,导致各地区的海洋产业布局未能真正统筹规划。由于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加之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海洋产业布局处于某种无序状态,港口航道、水产养殖、石油勘探、船舶制造、盐业生产、滨海旅游等之间发生用海纠纷与矛盾已成为普遍现象。经济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很多海洋产业项目的建设既没有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也没有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权衡,有的甚至违背了海域的自然属性,影响到海岸带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平衡。

2.1.2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体系亟需完善

在2003年国务院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后,沿海各省区市也相继制定了本地的“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分布进行宏观谋划。由于我国区域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并且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海洋经济规划未能充分体现各个区域的差异,可操作性也不强。同时,由于缺少明确的工作规范把国家层面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与地方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很好地衔接起来,地方在实际布局海洋产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2.2海洋产业空间分布不够合理

2.2.1 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矛盾突出

当前,在我国海洋产业布局方面,既存在着海洋总体开发不足的问题,又存在局部过度利用的问题。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生产力比较高和易于开发利用的滩涂、河口、海湾区,近岸海域资源开发程度较高,而其它大片海域仍处于潜在开发状态。与陆地资源相比,多数海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2.2.2 沿海各省区市之间海洋产业分布很不平衡

从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海洋产业整体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位居首位的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6%,约为1/5;位居前三位的广东、山东和上海的海洋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国的53.8%,超过1/2。而其他省区市的海洋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位居后两位的海南和广西的海洋生产总值之和仅占全国的2.8%。从海洋产业各行业来看,多数海洋产业的分布也很不平衡,由少数几个省区市占主导地位。以2008年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对比进行分析,海

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各产业中空间分布相对平衡的,垄断地位不很明显。尽管如此,但是仅山东省的海洋渔业增加值就占全国的33.8%,约为1/3;辽宁省的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就占全国的26.9%,约为1/4;广东省沿海港口货运总量占全国的20%左右,约为1/5。海洋盐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位居首位的山东省海盐产量占全国的67.9%。海洋油气业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产业分布十分集中,广东、天津两省市的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的86.6%,两省市海洋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87.7%。这凸显出我国多数海洋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排名前几位的省区市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省区市。

2.3 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2.3.1 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比重大、技术装备落后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2008年,这四大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值之和占12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6.3%,超过1/2,所占比重较大。传统海洋产业总体上技术装备落后,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率不高,更新改造步履维艰。在海洋渔业方面,大、中、小型渔船比例严重失调,能从事外海和远洋捕捞的大马力渔船太少;海洋水产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水产品多数属于半成品和初加工产品,加工率只有20%(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率已达到70%),精细加工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所占比例过低。在海洋盐业方面,制盐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至今仍未摆脱手工生产方式。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大型造船能力不足,小型船厂严重过剩;产品结构升级缓慢,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所占比重低。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港口装卸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大型运输船舶少。

2.3.2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

通过科技创新,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但是,我国新兴海洋产业起步晚,发展迟缓,整体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2008年,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12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1%,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4.4%,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三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之和仅占主要海洋产业的0.6%,比重极低。

2.4 海洋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加大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经历了从没有充分开发到某些资源开发过度、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的漫长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尚未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在我国海洋产业和滨海陆地产业连续保持20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依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6980平方千米,73.7%的人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3、优化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的对策措施

鉴于我国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开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确保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 密切协调与合作,强化海洋产业布局宏观指导

为了改变目前海洋产业布局的无序状态,必须建立健全海洋产业布局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经济职能,改进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规划编制工作,以进一步强化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指导。

3.1.1 加强涉海部门之间以及行政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

海洋经济发展涉及众多涉海行业部门和产业部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海洋产业布局管理机制要由行业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应当成立高层次、综合性的海洋产业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海洋工作的方针、政策,协调各涉海部门之间的关系,定期集中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重大事务。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不仅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还需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必须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率优先的原则,协调港口分布、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布局,加强区域功能互补,促进跨区域合作。

3.1.2 强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经济职能

我国海洋的综合管理部门、行政主管部门是海洋局,但其职能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海域管理、环保、海洋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近期,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明确增加其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的职能。因此,要加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海洋经济跟踪和研判能力建设,积极做好海洋经济的运行监测和评估工作,为政府合理布局海洋产业提供决策建议和依据。同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国家经济部门联合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通过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引导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3.1.3 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规划体系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使用规划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其指导思想是以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确保海洋可持续利用为中心,实现对海洋开发活动的有效管理,恢复和发挥功能区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海岸和近海的开发利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以保证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引领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海洋经济规划不同于海洋功能区划,它直接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方向、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等作出统筹规划。为了确保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国家、沿海省、市、县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新的海洋经济规划。规划编制要采取得力措施,正确处理不合理布局的海洋产业。在编制海洋经济规划时,要注重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好重点发展的产业;要注重与上下规划之间对接衔接,确保可操作性。

3.2 加快海洋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空间分布合理

海洋产业地域组合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差异的产生,形成海洋经济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之别。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变海洋产业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状况。

3.2.1 充分发挥沿海港口的带动作用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和核心支点,有些省市海洋经济之所以落后,关键是沿海港口运输业不发达。本着适当超前的原则,要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基地,促进物流、航运服务、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石化、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港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个节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沿海海洋产业带。

3.2.2 优先发展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它的带动下,整个海洋经济才能得到较好发展。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优先保证其发展。同时围绕海洋主导产业,相应发展其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的海洋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

3.2.3 大力培育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功能市场

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应当不断完善海洋产业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各类海洋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要努力培育海洋要素市场,包括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贸易市场、海域使用市场、海洋科技市场、人才市场等。要鼓励社会各界和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海洋产业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经营组织多形式的新型海洋开发投融资机制。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品牌的海洋企业集团。

3.3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就是要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比例关系,实现资源在海洋产业之间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海洋产业协调、稳定、高效率发展。由于海洋科技水平落后是制约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因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3.3.1 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

从调整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人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生产手段、设备、工艺都落后的产能,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升级,促使其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传统的海洋渔业方面,要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大力加强海水养殖业,积极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远洋船舶,加快发展海洋钻井平台、大型工程船和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并促进发展船用配套产品。海洋盐业要控制制盐的生产规模,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质量及机械化水平。海洋交通运输业要加速以港口主枢纽港、水运主通道为支架的港口群建设和航道建设,提高港口装卸自动化水平,加大船队和航线建设力度,提高沿海和远洋运输能力。

3.3.2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为了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开发、深海采矿、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制定财政、税务、金融、科技等方面鼓励政策,加强宏观指导。二是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力培养海洋高技术人才。三是积极研发深海开发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海水利用技术等,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四是针对新兴海洋产业高投入的特点,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五是着力建设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园区、示范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是我国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的必然要求。

为了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具体来说要注重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向着深度、广度方向发展。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要改善其利用效率,既要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持续再生产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并着力提高循环利用的水平。二是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在特定海区,科学划定优先开发资源、限制开发资源和禁止开发资源,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持久的利用。三是充分考虑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资源的需求,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目标,形成有利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要由污染防治型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型转变。为此,应当采取下列几项措施:一是积极研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提倡清洁生产。二是不断完善海洋环保规章制度,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重点监控陆源污染物排海,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三是抓紧制定并实施渤海、长江口、珠江口、胶州湾、大连湾、杭州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整治方案,完善海洋环境应急反应机制。四是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五是逐步建立海洋环境宏观调控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爱香,霍军试论海洋产业布局的含义、特点及演化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

[2]于永海,苗丰民,张永华,等,区域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2

[3]韩立民,都晓岩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

[4]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52

[5]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40-241

[6]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9)[M].北京:海洋出版

社,2009:45

[7]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http://

WWW.soa.省略/hyjww/hygb/hylljzlgb/2010/06/1275549798468421.htm.2010-03

[8]张月锐东营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52-56

篇14

【关键词】 MGM(1,2)模型 海洋产业 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术基础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