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责任审计步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责任;风险导向;高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经济责任审计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都有一种共性:以官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始终是统治者考察各级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种重要措施。在古希腊,官员经济责任审计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它是被作为监督官员、遏制贪赃枉法、加强民主建设的一种有力但非绝对有效的手段。当时官吏的责任观念已深入人心,渗透到整个希腊政府。在我国,周王朝时期就已经将官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官员的主要依据。在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打击和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在反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重视,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又一个深化发展的时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现状
2000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00]21号),对教育系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中办发[2000]1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7]13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201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要求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经济责任,加大审计力度。并肯定了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进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所有部属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各校为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和规范化,都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有的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有的以内部规定的形式颁布,并能健全有关经济责任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审计对象的职级逐步提高,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已逐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审计工作主动性不强
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流程中,多数是以根据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委托,审计部门成立审计组进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部门被动地服从组织、人事部门的安排。委托多少,审计组就审计多少,难以突破固有的审计模式。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应以注重预防为原则,预防重点环节和重大方面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所以只有先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意识发展到实践,用科学的计划指导实践,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
2.高校审计缺乏客观公正性
目前“审计”这一概念在高校中认识模糊,行动力欠缺,发展的历史短。作为辅助高校工作的一个“新兴”部门,通常是在高校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根据单位情况和利益关系进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审计的可能性,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以客观公正性为中心原则,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审计工作的相对公正。特别是在涉及学校领导违纪等情况时,本着为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应合理恰当地反映问题,不能纵容事态的发展。
3.高校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内部审计实施办法。但是大多数高校在审计内容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对象分类不明确,概念模糊,没有突出审计重点,二是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拓宽审计领域,有针对性的选择项目,进行专项审计,例如基本建设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等等。同时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审计工作相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责任、管理责任、法律责任进行全面地审计,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4.高校审计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人员在进行一系列的取证和审查之后需要得出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审计评价,对高校干部就以后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审计评价自成一派,层次不齐。对于审计结果如何定性和定量没有具体的规定,就审计结果如何对责任人和领导干部如何处理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使审计人员难于对被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三、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规范难,评价难,结果运用难等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和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一)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是指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核心,旨在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审计小组将其努力集中在具有较高风险的领域。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宏观和微观背景的综合评估,准确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区域,将其作为下一步审计测试的重点,而审计小组也以此为基础设计并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和其他审计程序,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审计的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现状及矛盾进行分析,在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高低不同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另一方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部审计关注到对组织产生威胁的各类风险,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为所在组织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达成组织目标,提供更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高校不断加大投入,各高校的办学自越来越大,各种经费的来源渠道及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就对资源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了审计目标多样化,审计范围广泛化,审计风险复杂化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找准审计定位的前提下,努力在各项审计任务中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真正体现出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根据实践调查不同高校的情况,我们提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施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步骤包括:
1.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要在具体审计业务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关键之一就在于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为此,审计组在每次经济责任审计之前,需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审前调查,根据审前调查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应对的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程序,从而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初步明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和风险因素;二是积极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三是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2.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与督导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只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起始关键点,要想使风险导向审计取得效果,审计程序的实施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经常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这些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对应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写的工作底稿,有序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突出相互监督相互复核的思想,审计组组长根据审计组成员的知识与技能等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现场审计的督导工作,对于那些审计经验不太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严格执行常规审计程序,对于那些经验较为丰富的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指导他们大胆运用分析性复核。对于不存在重大风险和问题的风险点,审计组组长可以授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转入下一项风险点的审计。对于高风险点和重要风险点的审计结果,对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合理,职业判断是否恰当进行层层复核,确保审计结果谨慎准确。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编制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能力与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中之重。编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以审计风险点为中心,全面评估各阶段风险点、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的结果,评价时应该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在编写审计报告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审计的优与劣。我们应该围绕审计流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依据,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把被审计对象具体化,尽可能用数字说明问题,不可盲目评价。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指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审计结果为依据,提请并予以表彰,或依法依纪做出处分、处理等决定的行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做出的整改、执行决定、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的行为。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应在干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与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工作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教育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审计部门审计处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分析研究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建议等。作为财务处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加强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规避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审计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翠芬.对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0.
[2]罗霞.适应形势需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发展[J].管理学家,2010.
[3]陈莉.经济责任审计之管见[J].经济师,2006.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工作
第一,修订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作业规定,以提高控制效率。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更符实情,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部门应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准则”、“款项支付时限及处理应行注意事项”及“支出凭证处理要点”等规章。主要修正重点应在于厘清审计人员的责任范围,确保权责划分更加明确。
第二,适时更新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手册内容,以强化审计机制。为方便建筑施工企业审计人员明确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规范,并协助业务人员认识经费报支的执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审计部门应汇编制定“支出标准及审核作业手册”,并将各项业务的审核程序以系统化图表形式呈现,汇集成“经济责任审计作业流程手册”,以方便促成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累积,帮助审计人员轻易上手,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设立管理机制,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鉴于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偶有失控的状况,导致财务弊端时有所闻,为防杜弊端的发生,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管理机制观念,审计部门应制定“健全财务秩序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以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财务查核,加强出纳、财产等管理人员定期工作轮换,收支尽量通过金融机构办理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方案精神纳入内部各项管理规范,应进行决算查账等再查核工作,确保方案能落实执行。
第四,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执行部门。首先,应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范的审议、备查及督导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其次,应构建工作分组,负责经济责任审计规划、推动运行及综合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及督导小组各项行政业务;最后,构建经济责任审计专案小组,由各部门分别组设,负责推动及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工作。
第五,强化教育培训及宣导。为增进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的了解,使其在建筑施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足以发挥财务监控可靠,审计部门应针对各层级的工作人员规划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培训课程,包括新进、资深甚至主管审计人员,均可按其所需安排参与培训,以确保企业妥善使用经费及提升预算执行绩效,发挥较高的效益。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工作
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计质量监控是规范审计行为及明确工作责任的重要工具,旨在对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及归集审计档案等过程,严格的复核,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第一,详细编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在立项之前,应充分考虑该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时效性及可行性。审计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地运行。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须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在规划审计项目的规模、性质和时间时,应准确把握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及其财务运作的信息,选取适当的专业人员,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审计任务。审计计划应具有指导性,明确列出法律依据、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明确审计的意义以及评估审计所具有的风险水平。另外,所制定的审计计划还应当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目标来规范工作的具体范围、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工作起止时间,妥善组织审计小组成员及恰当分工。审计标准必须客观,以现行法律作为基础,并参考可比性的绩效指标及国际专业标准、审计对象的业务特性及管理模式等各类元素。
第二,仔细收集所需要的各种审计证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来对各项审计要点进行确定,并且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对各项要点与证据加以收集。审计证据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音频或视频资料、口头资料、审计记录等多种形式。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需要满足下列三个特性,即非主观性、相关性及合规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小组有权获得审计对象的合作,而审计对象须遵守向审计小组提供其执行业务所需的信息、文件及其他资料的义务。审计工作人员对于资料的收集,需要关注那些能够对审计各项事务加以证明的原始证据、审计档案等。如果在获取资料过程中,对于原始证据的获取具有相当的难度,审计人员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字笔录、资料的复印件等作为审计工作的证据资料。在收集实物证据资料的过程中,应当在相应的地方将所收集资料的所有者、数量及存放等相关环节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而对于所收集到的音频或视频等电子化的审计资料,应当对这些电子资料的制作人员、制作方式与保存运行环境进行有效的记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审计人员也可将各种电子类资料进行实物资料的转换。
第三,详细编制审计档案,以供后期查验使用。在审计报告的撰写工作结束后,如果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审计小组负责人应责成有关人员改正。审计小组应按照规定期限,把审查验收合格的审计档案归档。审计档案归档工作应明确责任分工,如:审计档案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由审计小组成员负责;审查验收意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负责;归档的及时性由审计人员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奇杰.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9(30).
1.外部因素
(1)审计环境的多样性导致的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首先,油田单位资金投资大,投入产出不具备可比性,存在大量的隐蔽费用和工程,很难通过历史数据、投入产出比准确计算所消耗物资,这样审计风险增大。其次,被审计单位对现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也已十分了解,提前做好了“准备”,使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到个人,比较敏感,被审计单位在一些问题上往往不配合,不提供资料或提供虚假资料,增大了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将会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
(2)审计委托部门委托项目的集中性和突击性导致的审计风险
油田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油田组织部门委托,依据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及油田规章制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属于事后监督,审计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一般来说组织人动都具有批量性,经常会出现短时间内需要对多个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处理风险、成本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审计人员时间紧、任务重,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对其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其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目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执行情况和个人廉政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活动变得多元化,这些都给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课题,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和多变。这样,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也就直接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结论和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也就增加了审计风险。
2.内部原因
(1)审计主体素质和能力的有限性产生的审计风险
由于内审人员往往与被审单位责任者及员工较为熟悉,易受上层或局部利益驱使、人事和人际关系的限制和影响,有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在实施项目时,如果审计人员本身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对生产工艺流程不懂,或是不重视责任落实和被审计单位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情况,很难找到审计切入点,更不能通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2)审计方法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产生的审计风险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基础制度的建设及执行审计,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责任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偶发性干扰的风险。从审计工作的实际看,要在短时间内把责任者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3)审计评价不恰当产生的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包括企业绩效、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经济技术指标定量和定性评价,对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而草率做评价。
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1.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部门配合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的决策与指令,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有的责任者工作经营业绩显著,潜盈多而不露;有的责任者潜亏多而不露。由于责任者在任时间较长,涉及的部门、单位、资料较多,仅靠审计部门是不够的,领导的支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将大大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和降低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油田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的,内部审计远未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性。
3.严格履行审计业务流程,完善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及集团公司规定的审计业务流程,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同时,好的审计方法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因此在充分运用审计承诺、AIS线上审计,现场审计应多采用“看、听、查、盘、问、析”等多种审计方法。
4.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1.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物流运输企业的财务指标受会计政策的影响,可能会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以账目数目为依据、不要对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因为,如果企业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政策,在会计报表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数据。目前物流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准确反映出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如果只对其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还不足以做出客观真实性判断,因为许多所凭据的会计数据在计算同一财务指标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审计工作不能只看到数据而没看到实质问题,因此,要科学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必须审查企业的全部经济行为,有些数字的体现可能是企业盲目追求财务指标的结果,必须综合审计财务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经济投入管理情况。2.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非财务指标的完善性。铁路运输企业现实情况看,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非财务指标的评议,随意性较强。虽然近年来由于运输成本整体趋紧,但物流运输企业经营者的基本素质、对社会服务的满意度、运输能力的管理水平、铁路发展的创新能力、铁路经营的战略步骤、列车提速的技术装备是否到位等这些非财务指标,是制约铁路发展的瓶颈,但是由于没有定量的分析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难以保证评价标准。因此,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发现问题,使审计评价工作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二、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1.加强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要完成创新的审计工作,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还要借助高新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入企业经济责任的辅助审计,目前在我国对这些指标的审计还在完善中,还没有通用性的软件,但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过程,坚持账面审计和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这已经成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方向。2.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文化。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高、难度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做到这一点与企业文化的成熟具有必然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理念,它绝不仅是虚无飘渺的精神,它是贯穿在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任何活动中的“灵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备扎实的财经、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是企业文化体现在科学的管理制度的事例,企业文化是科学管理制度的灵魂,只要具备企业理念就会使企业文化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企业文化的融入,对于审计人员也一样,需要审计人员也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三、结语
一、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一)共同参与,制定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近年来,经过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各成员单位的逐步协调一致,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方面,我们形成了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格局。每年由我们根据其他专业审计和历年覆盖情况,提出任中审计名单,与其他成员单位沟通后,交组织部门,连同离任审计名单,报领导小组确定后,由组织部门统一向我局逐项下达审计委托书,纳入我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统筹安排。
(二)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查出的问题,加强成员单位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我们对查出的问题及时与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沟通,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的优势,组织部门教育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教育惩戒等。各成员单位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自身的日常工作之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做到齐抓共管,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及时利用。
(三)在确定审计事项时,明确审计时限、范围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大部分领导干部任期时间较长,需要投入审计力量多,审计成本大的特点,经领导小组确定,我们一般都以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在任或离任时最近三年为限,如有重大问题向以前年度延伸审计。审计中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和纪委、组织部门要求审查的问题,这样做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四)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前调查时,都要到组织、纪检、财政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收集被审计对象的背景,任职期间职责权限、单位情况、组织结构、经济活动状况、个人廉政及有关部门检查监督的情况等。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认真分析,确定审计目标和实施步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把审计方案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大家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就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打下了基础,明确了审计方向。
(五)认真取证,恰当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界定与评价,是一件极严肃的事。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对涉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经济事项的决策背景证据、关键环节的证据认真取证,做到充分扎实。对未进行审计的事项不评价,对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对评价事项采取写实手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
二、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有效途径
我们每年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报送审计报告的同时,都要将所审计的全部项目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归纳汇总制成表格,同时报送主要领导,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一)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建议作用。近年来,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束后,我们都要求各审计组结合审计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机制、制度上研究改进的建议,撰写综合分析报告,报送区委、区政府,增强审计结果的可用之处,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区委根据我们提交的综合分析报告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经费的增加,高校作为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职能的经济组织,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院系负责人受校长委托全面领导和主持本院系的工作,成为受托经济责任的承担者,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而建立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公正、合理的评价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提供科学评价结果,以便委托人参考。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自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来,教育部虽然了多项关于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文件,但只在相关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中对审计评价内容进行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对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和规范。审计人员在缺少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多依据主观经验作出判断,会导致经济责任定位模糊,难以全面、合理地进行量化和界定,造成审计评价系统性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第二,审计评价偏重于高校财政财务收支领域,对非财务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足。在审计实践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财务数据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内容也仅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据的陈述性说明和粗略分析,弱化了对院系负责人经济活动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监督,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职责的全貌,增加了评价的难度。第三,不同的审计对象评价内容相似,审计重点不明确。高校主要有教辅部门、院系和附属单位等机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职能和经济活动,教辅部门主要是为了维持高校正常运转而设立的,负责日常管理协助工作;院系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单位主要为校办产业,独立经营并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同机构负责人因为工作职能和目标的不同,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也应存在差异。但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不健全,不同机构的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评价范围和重点无法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评价内容相似,重点不明确。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将战略分解为可衡量的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业绩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进行评价,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可行的。作为一种新型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能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其采用的多层面评价机制,在传统的单纯考核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客户要素、内部流程要素、学习与成长要素等非财务指标,从而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首先,财务指标仅能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要为定量指标,非财务指标则包含了定性指标。其次,财务指标只关注到结果,不能说明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和实现途径,非财务指标则揭示了业绩的创造过程。再次,财务指标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的评价分析,非财务指标则强调了组织对外部社会的贡献程度。最后,财务指标会导致组织负责人过度关注短期业绩,非财务指标则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注,避免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的倾向。平衡计分卡有机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达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平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所属院系具有传授知识、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等公益性职能。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拨付和学费收入,经费支出主要为事业支出和基建支出,虽然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但充足的经费保障、较高的资金利用率等依然是其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财务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的财务管理效率,包括预算收支情况、资产管理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2)客户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院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才人、推动社会创新的基层实体组织,面对客户主要为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该层面应关注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情况。对于学生而言,要在所在院系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校院系要为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对于社会而言,高校院系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客户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对客户需求的响应程度,包括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情况等指标。(3)内部流程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内部流程层面是高校院系提高管控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院系内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被审计人的职业操守,包括教学、科研、财务、风险等方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所以内部流程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有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和遵守廉政法规情况等指标。(4)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学习与成长层面是高校院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关注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教育培训机会、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高校院系负责人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与院系目标的一致。所以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教师的科研情况、培训情况和教师素质提高情况等指标。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综合评价
(一)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将复杂问题逐级依次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从而构造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再借助专家的判断确定各层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进行量化处理,最后确定各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水平。对于包含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而言,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水平。其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避免同时对所有要素进行比较而出现可比性差的问题,采用了专家判断对每一层次中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若某一层次包含n个元素,则要做出n×(n-1)/2次的成对比较。成对比较后,使用数值1-9及其倒数作为比较结果的衡量,其中aij表示某一层次中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水平比值。(2)计算各指标权重向量。构造矩阵A后,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与其相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w,使之满足公式AW=λmaxW。(3)一致性检验。由于在对同一层次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存在人为判断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主观性而可能出现的逻辑性矛盾,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4)整体层次总排序。这一步骤是确定最低层次要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权重水平,以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为例,总目标A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含4个要素,分别为A1,A2,A3,A4,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a1,a2,a3a4;指标层包含22个要素,分别为B11,B12,...,B46,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b11,b12,...,b46。那么指标层各要素对于总目标A的权重值为wij=aibij(i=1,2,3,4;j=1,2,...,6),然后再按照步骤(3)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综合评价
在计算出指标层各指标对于总目标权重值后,审计人员对各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
四、结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克服了指标单一的弊端,达到了更加全面评价的效果。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选取、计算和分析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且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运用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小泉、王立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研究》2015年第5期。
[2]黄勇、查道林:《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财会通讯理财版》2010年第6期。
[3]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2013年第2期。
一、实行计划管理,强化源头控制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相当繁重,部分县(区)审计机关已达到年度审计项目的三分之二以上,审计力量不足、审计任务过重、审计任务不均衡和计划性亟待加强等问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和效能的发挥。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按照“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的要求,前置监督关口,合理选择审计对象,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逐步加大监督和防范效果更明显的任中审计项目安排,在工作源头上解决了审计任务不均衡问题。据统计,2005年县乡换届以来,完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96个,占年度计划的56%,年人均审计1.5个,查纠违规资金2.3亿元,经济责任审计呈现出服务干部监督管理需求和兼顾审计资源的特点,成效突出。
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该县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的作用,由其牵头制定年度计划,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安排的严密性、严肃性和可行性。联席会议规定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实行“逢离必审”、“任中抽审”,明确了四类必审对象,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经县委确定,拟调整或已决定调整的干部;任期已达届中或届满的领导干部;群众反映或组织掌握有关问题线索需要审计的干部;需上报上级表彰、奖励的领导干部。按照四种必审对象的要求,在安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有选择地对四类干部进行重点监督:一是任职时间较长而近期又未实施过审计的领导干部;二是掌管资金较多或在重要部门任职的领导干部;三是以前审计发现问题较多的领导干部;四是临近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审计对象确定后,编入全局年度计划,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提请组织部门委托。考虑审计对象多、覆盖面大的实际,该局在安排其他专业审计任务时,积极做好与经济责任审计衔接工作,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投资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的“捆绑审计”,做到一次审计,满足多种需要;在审计时限上,采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相结合的方法,领导干部离任前,原则上审计全部任期,已进行年度审计的,只审未审年度,对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的,进行追朔审计。通过源头控制审计项目安排,整合了现有审计资源,有效避免了重复审计和项目打架现象,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成效。
二、强化组织实施,突出审计重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领域宽、政策性强,必须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因此审计机关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抓好现场审计。该县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力量上统一匹配,时间上统一步骤,审计上统一内容,处理上统一标准,结果上统一使用”的经济责任审计一体化审计模式,审计质量、工作效率、结论落实工作得到同步提高。
“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前,都组织周密详尽的审前调查,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力求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审计目标、内容、重点、分工和步骤,在审计力量上不搞平均分派,坚持审计力量和审计重点相匹配。在审计内容上突出八个重点,做到八查八看:一是查任期内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有无偷漏税金现象;二是查任职初期和离任时的家底,看国有资产增减情况;三是查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规、合法,看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四是查任期内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看有无损失浪费问题;五是查任期内债权债务是否真实,看有无虚报漏记问题;六是查任期内农民负担是否合规合法,看有无乱加码、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等加重农民负担问题;七是查任期内配发的办公用品、通讯设备是否清理移交,看有无转移、藏匿问题;八是查任期内执行廉政纪律和党的方针政策情况,看决策有无失误,有否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有无贪污受贿问题等。围绕审计内容,重点抓好内部控制测评、货币资金盘库、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资料复核四个环节,同时做做四个结合,即查人与查事结合,由事及人,分清界定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查帐与调查结合,丰富审计内容,确保审计结论客观公正;与常规审审计方法计结合,借鉴以前审计结果,提高工作效率;与发现案件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领域的惩处作用。在审计方法上,不拘形式,根据审计内容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审计方式、方法,如财务帐目审计与实物盘点核对、座谈、走访调查、受理举报、调阅有关资料等方式相结合,全面细致地审清查透每一个审计事项。
为规范审计报告内容和格式,该局制定了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国有企业三个报告模版,将审计范围内容、问题处理标准予以列示,指导审计操作,方便报告撰写;同时强化综合分析,实行审计组、科室、局业务会议三级综合分析汇报制,坚持从制度、宏观上提出解决和预防的建议、意见,为组织等有关部门利用审计成果提供可靠数据和依据。2005年以来,提交综合报告、专题审计信息142篇次,县领导批转96篇,县委、县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关于规范政府非税收入、业务招待费列支报销、政府项目投资管理等办法8项,促进了全县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协作联动,加大工作力度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所属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其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期限长,审计范围广,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多且变化大;第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群众性较强;第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将为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提供直接依据。
为了科学界定责任,促进廉政建设,本文试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领导及企业领导,他们手中握有不同程度的权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方方面面的说情压力,个别审计人员顾虑重重,不想碰硬,不敢碰硬;另一方面,个别被审计单位领导认为,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的不信任,存在消极情绪,甚至有个别领导怕暴露问题不愿接受审计,不配合审计,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不规范,影响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查清内部财政财务收支目标完成情况,但如何界定原任责任和现任责任、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等没有明确的标准,影响了审计的效果。
(三)“审用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成果的运用比较滞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很被动,一是对查出的问题不好处理,二是查出的问题大多数拖而不决,对审计部门查出的问题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常致使审计走了过场。
(四)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难以进一步深入开展。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或者是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一些问题还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查深查透,必须由有关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势必造成审计质量不高。
(五)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影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很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投资基建的财务,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及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解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确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步骤,严格控制审计的质量。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采用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应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不间断地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离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是对被审计人离任时所在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对被审计人内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为作好离任审计,必须开展定期审计。
1、坚持查帐与调查相结合,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要开展审计前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审计时,一方面通过查帐收集审计证据,另一方面通过座谈和咨询等形式分别听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并作好记录,这样有助于了解单位的真实家底和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情况。
2、在审计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委托书的要求以及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重点抓住被审责任人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展开审计,对重大问题及重要情况进行重点审计,要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准确地抓住重点并查深查透,保证审计质量。
3、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内部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究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交织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内部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中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业绩、落实其经济责任。因此,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进行确认,从财务报表人手,运用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在对财务报表审核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内控测试等手段,审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内控管理状况、经济效益以及重大决策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1)预算执行情况;(2)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效果;(3)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情况(4)财会管理系统的严密性、独立性,资产、负债损益核算的合规性、效益性;(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三)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效益、环境审计等联系起来。
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和经济效益审计、环境审计、生态审计等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地考察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和综合政绩,把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正确结合起来,才可以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管理业绩和承担的责任。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要坚持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审计评价要摆正审计工作在干部考核管理中的位置,做到“参谋而不决策,尽职而不越位”。
1、审什么就评什么,要有针对性。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做评价,超出审计范围的事项不予评价。评价的措辞要恰当,有分寸。
2、对所发生的问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该由谁负责任,使有问题的人跑不了,没问题的人冤不着。
(五)审计结果的应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可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和惩戒作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一是对被审计的领导力争做到“未进行审计的暂不离任、未落实审计决定的暂不离任、未清理债权债务的暂不离任”,将审计结果存入干部管理档案,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供决策信息,使审计工作真正成为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
二是利用审计结果将干部监督关口前移,认真分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倾向性问题,不断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干部在经济活动中发生违纪违法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使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纯洁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措施。
(六)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创新,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现代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
1、创新人才观念。审计机关应立足长远,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以资格认证为中心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从源头抓起,提高审计人员进入门槛,以人为本,把好入门关。
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审计领域的扩大,更需要一支懂电算化、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专职复合型审计队伍。针对不同职级、岗位、专业和知识结构人员,进行财务、审计、基建、工程、管理、法律等后续教育,使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3、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逐步实现审计与人事、组织、纪检、监察部门计算机联网,与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财政部门联网,建立审计对象情况资料数据库。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又可以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程实施审计监督提供便利,也可据此确定审计的侧重点,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促进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七)审计风险随时存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去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 和业务素质,只要有了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技能,掌握审计方法,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风险也才能得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浅析交通系统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2]中国站长前线.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探索.
[3]潘应祥.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认真收集公司内外部审计及各项检查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全面的审计。且有时审计对象的任职期限较长,单靠审计组几个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审计前及审计过程中要认真收集、审阅前期内外部审计及各项检查的报告及结论,并对审计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对在任职期内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违规违纪事项,遭受外部处罚或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及影响的,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在审计报告中直接予以反映;对其他与审计对象经济责任有关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要予以重点关注,审查相应问题是否得到有效整改,是否重复发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效整改指所辖单位均不存在相同问题,如前期审计发现所辖甲公司存在该问题,此次审计未发现甲公司继续存有该问题,而乙公司存在该问题则应认定为该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改。
二、认真审阅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会议记录。一般而言,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重大事项及需要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都通过被审计单位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司务会研究决定。通过查阅相关会议记录,审计组可以了解审计对象任职期内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重大事项及决策程序。而这些决策事项绝大多数都与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直接相关,认真审阅会议记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场审计开始后,审计组组长或主审应在第一时间取得并认真审阅相关会议记录,并据此及时调整现场审计的重点及同相关人员访谈时需要询问的问题及事项。被审计单位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秘密,在审阅会议记录过程中,审计组组长、主审要妥善保管。不能随意摆放在工作场所;同时,也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得向他人传播。
三、综合运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要对其任职期间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反映、评价,必须综合运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在审计对象任职期内,被审计单位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是持续向好、还是向差,或者存在较大的起伏;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都需要进行趋势分析。此外,客观、全面的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情况,还要以任职前被审计单位发展水平、系统平均发展水平、当地寿险行业发展水平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据此得出的结论会更为全面。另外,在分析时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不仅要分析发展速度,还要分析业务发展质量,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结构、给付情况以及后续发展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四、重视访谈、询问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作用。由于审计人员相对被审计单位而言是“外部人”,会计报表、业务档案只是记录了经济事项的结果,而经济事项的目的、过程及真实情况未必得到如实反映。审计人员要了解经济事项的真实情况,必须访谈、询问相关人员。访谈是一门技术、一门学问,同谁谈、谈什么、如何谈都暗藏着很多玄机、技巧。访谈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是访谈要选择恰当的审计对象。例如,要访谈了解被审计单位车辆的情况,如果找办公室、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人员,可能谈半天收获不大,因为他们经常面对检查,如何回答已经轻车熟路、了然于胸。而审计人员如果有意无意的同某个司机交谈一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访谈要有目的及针对性。在访谈前要仔细梳理谈什么、如何谈,要注意访谈的方式方法。首先,要使访谈对象明白审计是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的,是“自己人”:其次,态度要友善、语气要舒缓,不能居高临下。为显示对访谈对象的尊重,尽可能到其办公室进行访谈;其三,必要时不妨向访谈对象透露一下审计人员已经掌握的信息,以降低其戒备及侥幸心理。三是要做一个有心人。所谓“言者无意,听着有心”,要善于倾听,把握细节。
五、要抓大放小。把握全局。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专项审计,审计对象目前都是单位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层次。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要有一定高度,要从全局出发,不要局限于某一点上;要把握全面,不要局限于细枝末节。部分审计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采取的是详细的账项审计法,大量的翻阅会计凭证,检查费用支付是否合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抽调大量的业务档案检查业务处理的合规性。这样的做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即使翻阅的会计凭证、业务档案再多,也只能是被审计单位所有经济、业务事项中的一小部分,据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只能是以偏概全,存在较大审计风险:其次,上述方法检查出的问题究竟与审计对象经济责任有多大的关系值得考虑。如只是相关人员工作失误或执行的问题,审计对象会对审计结论不认同;其i,即使审计人员对某笔费用支出的真实性有怀疑,但限于目前的审计手段有限,被审计单位很容易就搪塞过去,审计人员花费半天力气。最终的审计结论与事实还未必一致。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不要局限于某一点上,要从全局、从大处人手。如:怀疑被审计单位公杂费有问题,不要局限于儿笔具体的公杂费支出,可以从公杂费的趋势分析人手,看是否存在异常增长,算一下人均公杂费有多少。审查延压赔款情况,不必一笔一笔的翻阅相关赔案,可以利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对第一季度、第四季度、全年的赔款支出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部分延压赔款的示例等。
关键词:企业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严治党的要求,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及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内部审计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发挥了管干部、正党风、促发展的作用,还实现了在微观上出思路、在宏观上出规范、在经济上出效益、在廉政上出效应。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使命要求这项工作必须有单位主要领导的支持才能得以开展,有了领导的重视,审计部门才能配备开展工作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领导及时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对审计反映的问题及时作出批示会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宣传工作是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坚实后盾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正常审计,是每个主要领导都必须面对的,它不仅是对被审计对象个人的审计,也是对其所在单位各项工作成绩的检验。保证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先要做好对被审计单位的宣传工作,只有广大干部职工全力配合,才能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蓄意捏造事实或隐瞒不报都会对审计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完善的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的安全带。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对被审计对象作出评价要建立在客观公正、证据充分的基础上,任何臆想推断和估摸猜测都会对审计人员产生风险,影响着审计人员的职业声誉和前途命运,而合理的规避风险正是依赖于完善的审计程序:
(1)坚持审计承诺制。审计承诺制是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时要求其对审计组作出承诺,表明其所提供的资料是真实完整的,这对后期的资料核实是非常关键的;(2)实行审计公示制。审计公示是将审计组的来意和目的向被审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表明,同时告知审计组人员的联系方式和住所,欢迎任何人员和审计组进行沟通,是审计工作接纳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是审计人员获得审计信息的宝贵途径;(3)工作底稿要经过三级复核,同时要被审计单位盖章确认。工作底稿在审计人员编制完成后,首先要主审进行复核,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最终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只有做到三级复核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人员的风险;(4)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意见。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对审计公平、公正、公开的最好诠释;(5)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首先不能毁损,其次不能泄密,最后不能短缺。
第四,抓好现场审计是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心,现场工作成果决定了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1)做好工作底稿,要求详实、确凿,衡量标准就是日后翻看工作底稿时不需要再翻原始凭证。工作底稿上不定性、不表态,仅作事实表述。要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资料及其人力资源,必要时可以让被审计单位填自查表,审计人员进行复核,以节约审计时间。
(2)掌握制度是关键,审计人员发表意见和看法要有据可依。比如在做经营决策、内外投资决策、经济担保决策等重大决策的审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审:看决策事项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论证;看决策事项是否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看重大投资觉得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看工程项目、大额物资采购等是否实行了招投标制、监理制;看勘察、设计、施工及供货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看购进设备、工艺、技术是否先进;看建设项目中有无重大损失浪费和工程质量隐患等问题;看资金来源是否正当,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合规,资金结余是否真实;看投资回收期和报酬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些审计目标,都需要相关制度做参考标准,方可以理服人。(3)安全的借阅并归还审计资料。审计工作往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审计资料的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些资料大多是唯一性的,比如原始凭证或发票,丢失的话无法弥补,所以完善的借阅程序必不可少。(4)把握好审计进度,审计组长要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审计过程中的方向性、阶段性问题;主审要将好的审计方法通过组员贯彻落实下去,这样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第五,注重被审计单位后期整改和审计报告的结果利用。
(1)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之一是促进企业管理,提出审计意见及发表审计决定只是对审计结果的一个公布,被审计单位拿出整改措施并加以改进才是审计的根本目的。审计部门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整改结果及效果,并不定期的加以关注,对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加以解决,并和被审计单位互动起来,共同促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经济责任审计要注重审计成果的积累,不定期的对被审计单位整改结果进行抽查。审计部门要注重审计结果的积累,关注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化,为以后审计过程提供更好的审计思路。
(3)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功过是非的综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进入人事档案管理,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六,团队合作有助于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辽宁师范大学计财处,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实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发挥审计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领导干部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完善管理控制、约束经济行为、强化责任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审计评价角度出发,结合审计实践过程中评价指标的运用,对绩效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6—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靳海燕(1970— ),女,辽宁法库人。辽宁师范大学计财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审计实务。
随着党的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提出,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构建全面、规范、有效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已成为审计工作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内容。
一、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时,除考虑经济行为的合规性外,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指标可作如下表述:(1)经济性。考虑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2)效率性。考虑在取得同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效果性。考虑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进行到什么程度,反映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的不同。[1]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原则。审计部门评价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要以单位或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为主线,沿着高校经济活动(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全过程,在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合规性的同时,注重经济活动的绩效性,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符合实际。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高校经济活动包含管理效益、科研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等多重目标,这些目标有的可以用量化指标评价,有的难以或者不能用量化指标评价,需要将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结果的直观性、科学性。
3.差异性原则。高校经济活动涵盖广泛,每项工作都有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资金运行规律以及不同的绩效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此,必须兼顾各类经费之间的差异性。
4.代表性原则。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绩效指标类别广泛,在选取时不能单纯堆砌数据,要选择能够突出反映经费使用绩效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提高审计评价效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步骤及方法运用
1.设置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经费的特征和评价要求确定评价目标,并从合规性、绩效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出发,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2]
2.科学划分指标类别。从高校普遍关注的资金运行情况来看,绩效审计指标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指标,需将其归集到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类中,并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赋予一定权重。
3.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分值。(1)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和预算限额等数据作为评价标准。(2)以行业或法规的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出评价标准。(3)由专家学者根据高校经济活动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经过分析研究后得出评价标准。
4.计算并评分。运用审计抽样、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各定量指标分值,并参照标准分值对指标结果进行评分,运用调查、内容分析等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5.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汇总各类指标的评价分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高校经济活动的整体水平。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区分为经费指标、管理指标、效果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具体指标。[3]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特点和规律,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下区分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不同层次,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4]指标体系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总目标层,是对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总体评价;第二层为一级目标层,分为合规性评价、绩效性评价两个一级指标,是审计对象在经济决策的真实合法程度、经济管理的绩效水平的分项评价;第三层为二级目标层,是对一级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依据审计目标不同,划分为集体理财、财力调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十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四层为初级指标层,设计经费预算完成率、行政消耗性费用超限额率等41项指标,其中定性指标13个、定量指标28个。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现以某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表1所示为经济责任审计合规性评价。
合规性指标得分为90分,反映了某高校领导干部的合规性评价等级为好。其中,重点项目投入率指标为7分,主要原因是在个别科研课题和校园环境改建上投入不足。资产购置合规率指标为7分,主要原因是部分纳入采购目录的物资未实行集中采购。此外,有偿服务报批率指标为8分,主要原因是部分校企合作项目超出本级权限未向上级报批。由此分析,该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产购置和自筹经费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四、结论
从高校普遍关注的资金运行情况看,通过绩效审计指标(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可以对高校资金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帮助其找出管理漏洞,防止资源浪费,挖掘工作潜力,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但由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从单一角度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在绩效审计模式下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需要将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并对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权重以及评价方法做出相应的规定。同时,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所承担的任务和阶段目标的变化、项目本身的性质、管理活动的特点等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如此才能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
参考文献]
[1]王学龙,郭江波,汪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0(7).
[2]吴明芳,吴华萍.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审计月刊,2011(1).
[3]冯勋荣.关于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5).
1.审计缺陷带来的风险。审计进行检查工作时,带来的风险是最为常见的,由于审计工作的繁琐并且范围较大,审计人员只能着重处理,难以对被审计人员的全部事项进行设计,而对重点工作进行审计难以对所有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排查,因此,可能会在审查工作中,存在一部分审计漏洞,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
2.审计自身存在的风险性。我国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导致领导会,发生的现象,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同时,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不符合社会发展形式等现象也会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经济责任的风险,审计自身存在的风险性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其本身存在的风险性是难以避免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
1.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在企业经济责任风险的诱发因素中,内部原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会导致难以发现违纪的现象,由于现在经济责任的审查,不仅仅是对财务账单的审查,还需要审计人员加强对管理和经济知识的运用,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具备心理学的知识,只有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才可以有效的对违纪现象进行审查和治理。但是目前的审计工作人员中,部分审计人员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还有部分审计人员是会计出身,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缺乏有效的了解,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经验的欠缺难以有效的进行审计工作。另外,企业一部分陈旧的审计方法也有所欠缺,我国目前的审计方法采用的是离职审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对违纪现象进行审计,但是不利于企业工作的持续监督,缺乏对企业最新信息的了解,可能会造成信息的迟滞,进而无法有效的控制企业存在的风险。
2.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在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中,审计单位需要对当地的政府负责,导致审计单位的立场存在不公正性,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现代企业的违纪手段多种多样,相比过去显得更加隐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工作难度,提高了经济责任审查风险,另外,可能受审计人员不是企业的法人,可能在审计期间存在委托现象,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程度的风险。
三、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
1.健全责任审计体系。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为了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在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首要前提是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素养,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在目前的审计人员中,部分人员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功底,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领导的贪污受贿行为,不利于经济责任审查工作的进行,另外,审计人员可能在审计财务时,难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经济审计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提高审计标准,在审计财务之外,还需要对领导的遵纪守法意识、管理执行能力和廉政意识进行审查,主要是对领导在职期间的工作状况,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和是否存在不良违纪现象进行排查,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可以让不良现象无处遁形。只有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才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道德素养。在企业的发展中,经常发现企业领导违规违纪现象,以往通常是利用监管部门来治理,但是一旦发生现象,则会发生更为严重的贪污受贿行为。违纪现象的发生,说明我国领导的道德素养有所欠缺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已经逐渐被僵化,针对这种现象,加强道德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企业设立针对性的部门,加强长期的思想引导,对于违纪现象要严加治理,对于作风优良的要进行一定的嘉奖,通过奖励与惩罚并行,可以有效的控制违纪现象的发生。另外,需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需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道德素养培训,只有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提升,才不会发生群体的现象,才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发现违纪现象时,可以及时上报,这样有效的提高了审计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违纪现象发生。
3.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才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审计工作进行时,审计人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事项来对账目加以审计,要充分的对企业的环境、事项和风险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加深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了解。另外,审计人员在进行审查工作之前,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计划中需要包含执行的步骤、审计程序、相关调查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只有科学全面的审计计划并且严格的执行,才能有效的对违规违纪现象进行审计,才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4.加强内部治理。在企业的发展进步中,内部风险往往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加强内部治理的效率。加强内部控制,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面的预防和控制,才可以有效的加强内部的治理。在事前预防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规章制度来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加强事前控制,可以有效的对违纪现象进行预防;在事中进行控制,主要需要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才可以有效的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在事后控制中,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的每项决策进行审计,经过不断的审计和监管,一方面可以加强审计人员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治理,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四、结语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流程;风险点;风险控制
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手段。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伴随审计过程存在和产生。分析审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要点,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学院或部门涉及的专业领域)、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包括主要风险点在哪儿、什么风险、什么原因造成的、会有什么后果等情况。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组织部门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谁、什么时候审,主要由党委组织部门决定。当被审计对象确定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开始为实施审计做准备,这一阶段称为审计准备阶段。根据准备阶段审计业务的主要流程,审计人员应细化工作内容,分析主要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因素,编制审计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图表,记录风险预警分析的过程。图(1)是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分析。审前调查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信号,为进一步防范控制风险提供基础条件。
(二)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审前调查阶段,审前调查的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实施调查分析过程产生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目的是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该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是否准确,以及实施审计调查是否充分。为了控制该阶段的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做了以下工作。1.选择恰当的审前调查途径和方式:通过学校和被审计学院的网站、其他宣传资料等传播媒体了解学院信息;走访学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和教务、科研、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听取各部门对被审计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科研绩效、财务状况等情况的介绍;联系和走访被审计学院行政办公室,获取学院基本信息资料;查阅相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2.确定必要的审前调查内容:了解学院规模、机构设置、教职员工基本情况;了解学院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内部控制风险状况;了解学院负责人职责范围、分管工作内容及管理业绩情况;了解学院外部环境如主要学科所处地位、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导向等情况。表(1)为编制的该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日志表,目的是控制审前调查不充分的风险。3.收集相关的基础性资料:收集与被审计学院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资料;以前年度学院被审计或检查的结果报告;各类考核、评估结果报告,学院年度预算和财务决算报告;学院工作计划、总结、年鉴、各项制度汇编等资料。4.实施关键的调查分析步骤:在了解被审计学院情况和环境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被审计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制定项目总体审计策略和工作方案。表(2)是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学院相关情况后,对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初步评估的内容和结果。
(三)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我们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进行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实施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实施审计程序可能产生的风险事项进行。准备阶段预警重点需要收集和识别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的风险信息。实施阶段主要关注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偏离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是否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图(2)列示的是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四)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做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2.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使用检查、重做等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学院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其控制风险。审计过程中选择该学院风险较大的业务事项进行控制测试。表(3)是内控测试时选择学院培训项目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了解的情况。根据对学院培训业务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得出其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但该业务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的测试,重点关注控制在各个不同时点是否按既定设计得到一贯执行。表(4)列示的是测试培训业务控制运行有效性时,梳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测试的内容和结果。测试结论:总体上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内部控制有效,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收费标准的报备不够重视,有随意定价的倾向;(2)部分培训项目教学计划欠规范,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学时数,易让外界对培训质量或收费标准产生疑问;(3)授课酬金发放标准提高未经授权批准,授权管理存在缺位现象;(4)重要文书资料查阅未设置或未执行权限管理,易引起信息外泄或资料毁损;(5)学院各短期培训成本资金账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基本全部支出,与校内其他学院类似资金账户使用结果有明显差异,需在实质性测试中进一步核实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情况。3.规范实质性测试:即对被审计学院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经济业务合规性、合法性,会计记录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存在性和所有权等经济活动结果实施细节测试和分析性程序。采用抽样方式,根据对学院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结果确定了抽样范围和规模,对学院日常经费(教学、行政、人员经费)、专项经费(985、211、教改经费)、各类办班经费等进行实质性测试。4.收集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取证方式收集证据,结合询问、辨认、鉴定、延伸调查、分析对比等方法,验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保证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不仅设置取得证据数量要求,还考虑取得证据类型,以符合多角度印证目标的需要;对审计证据适当性控制,主要把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和证据与事实的相符性原则。5.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内容真实、形式规范和措辞恰当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存在问题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编写审计查证底稿,体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与最终形成审计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报告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导致审计结论性意见或结果严重背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展开。该阶段风险可能是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风险的延续,也会有新风险的产生,因此对各项风险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尤为重要。图(3)列示的是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报告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二)风险控制要点
一、审计目标
通过审计,全面摸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者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书,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如下:
1、*同志任*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年1月至20*年12月。
2、*同志任*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年1月至20*年12月。
3、*同志任*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年1月至20*年12月。
4、*同志任*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年1月至20*年12月。
5、*同志任*市经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年1月至20*年12月。
四、审计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一)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此项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好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
(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
(三)往来帐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帐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帐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是否存在收入挂往来科目的情况,其次是要重点关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的往来帐项,尤其要关注呆帐、死帐的情况,是否存在资金损失挂往来的情况,对呆帐和死帐,是否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积极地清理。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帐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
(四)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对该部分资金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
二、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
对投资项目的审计,首先要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也要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三、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要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
四、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通过对帐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
五、审计组织和要求
(一)通过局务会讨论,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按项目情况分五个审计小组,各小组组成人员为:
1、*同志任*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成员:****。
2、*同志任*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成员:****。
3、*同志任*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成员:****。
4、*同志任*市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成员:****。
5、*同志任*市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成员:****。
(二)各审计小组务必于20*年5月15日至16日进驻被审计单位,并认真开展好审前调查,掌握详细资料,报批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
(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意抓重点,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