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篇1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聚焦校园意外伤害》的小课题探究中,课题生成的活动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进行的。我利用教室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校园意外伤害的视频,把重点让学生关注的地方在白板上用手写笔点暂停,需要的图片就被一一截取下来。学生再次看完这些被截取下来的图片时,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学生没有意识到看似安全的校园背后还存在着这么多的隐患,从而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有的学生就想:学生在学校里生活,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自己的教师和亲密的伙伴,除了能在这里获得学习的快乐外,还应该多关注安全与健康。当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也就说明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二、创设故事情境,陶冶情感,净化心灵

感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何让学生感动,确实不容易。唯有自己被感动,才能带动和感染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学生。

我从网上找到了于丹教授感恩生命的一段演讲。我感动于于丹老师的真性情,感动于于丹老师对父亲深深的爱。我自己在看的时候,几次落泪。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播放这段视频。如我所料,所有的学生都专注地看着视频,间歇我听到了抽泣声。我和学生安静地看着,动情之处我也流下眼泪,这又有什么呢?作为教师,我也在思考着:初中学生处在叛逆期,可能很多时候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这样的视频恰恰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所以才让他们如此感动。由此我想到,成功的情境创设,在课堂上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今后教学中还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应在营造学生质疑的氛围上多下工夫,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直困惑于什么样的小课题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次放学时,我在楼梯口碰上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从口袋掏出手机给她的朋友打电话,给了我灵感,原来非常昂贵的电子产品现在几乎成了每个学生的必需品。然而,这个产品除了带给我们方便、娱乐功能外,给我们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有的。我选好这个切入点,课上直接引入主题,播放了《手机上的细菌》视频,这个视频通过实验证明了结论的真实性,很有说服力。学生表情专注,已经被我所选内容深深吸引,并开始思考。还有的学生也开始与周围学生交流感受。借与此,我顺势抛出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1)怎样正确使用手机才不会感染上细菌;(2)采取怎样的方式把手机的危害知识宣传给全校师生。

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汇总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小组观点比较多:制作手抄报贴到学校宣传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手机知识“校园行”活动,跟学生面对面交流;利用校园电视台在班会时间向全校师生播放手机的相关知识。除了在校园内展开一系列活动,有的小组也想到了周末到公园、商场等人多的地方普及手机知识。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开拓思路,为在小课题成果展示时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做铺垫。趁着学生热情高涨,我又提出一个问题:除了手机,你还想了解哪些电子产品的更多知识。这样就把本节的内容延伸到其他方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节课。

由此可见,教师要随时捕捉和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及时反思总结,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去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恰当地整合并融合到课堂当中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兴趣,还能激活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合作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课题研究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和开展活动,也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搜集信息、查询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步骤完成。如在《自选主题》展示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情境:组内先进行成果汇报预演,要求简要介绍小组成员具体分工、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重点展示本次探究活动的成果和收获,做到语言简洁、流畅、活泼,图文并茂,富有创意,汇报后先自评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根据选择的展示形式和分工,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示的过程中。

这种创设合作活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理性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的方式反思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吸取教训,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表演、课件等。教师应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和展示,并且要求展示的内容必须真实,展示自己的真实体验,多展示自己对于本次活动的感悟和由此引发的启示。这样一来,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综合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在不经意间慢慢达成了。

篇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实验情况来看,已逐步由“长周期、大主题”向“主题小、立意巧”的常态化转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是我们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的落脚点和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与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彼此递进、依存。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熟练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教育课改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内容,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课堂,结合学校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促进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把现今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转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有效、系统条理的专题培训,做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此,采用“走出去,充电换脑;请进来,专家坐诊”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题、集中培训、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等方式相结合,针对课题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课题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特色创新。依据我个人的思考,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机制。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评的常态化运作轨道,无疑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问题是难免的。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建立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要求参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定期提出1~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为此,课题组在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评价指导小组,做教育评价的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教师进行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

3.由各年段综合老师提名、班级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评价小组,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并接受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课题研究能立足于“常态化”主题,从学生生活中挖掘课题内容,用常态化的课题运作管理模式和日常评价机制来开展工作,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校本研究常态化、资源建设常态化、课程实施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寻找到自身发展与壮大的根和本。

篇3

1、贴近生活,“活”中发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最具活力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话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出便于操作研究的小课题呢?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开放性的原则,组织学生从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学科拓展方面――寻找悬挂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活动领域方面――少先队员心目中最喜欢的活动的调查研究

环境领域方面――关于灵山江水质情况的调查研究

社会领域方面――古城传统风味小吃调查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过程来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探究课题,找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2)小――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小现象折射出的却是大问题、大观念,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风味小吃的演变”看出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频繁停电的原因调查”折射出的环保问题。另外,这些小问题、小现象往往童趣盎然,清新自然,符合孩子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天性。

(3)实――实在、可操作。这个课题,从内容上、研究策略上,有很多操作的余地。如果很好地利用主观、客观条件,就能得出研究结果。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参与研究的学生感到快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还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

2、联系实际,“学”中设计。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成员研究分工要实际,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研究过程要严谨,要考虑全面,提高效率。在方案制定完成后要组织论证。通过论证,可以继续完善方案,还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把握了方案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3)研究方法要科学,要考虑参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要联系小组成员的物质条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如:

《“频繁停电”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的由来

“同学们,今天晚上要停电,卓老师叫大家写好日记再回家。”语文课代表徐景雯刚说完,大家就议论开了:

“这学期怎么回事,三天两头停电。”

“糟了,又不能上网了。”

“好几天没有看《猫和老鼠》了,真没劲!

的确,频繁的停电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为什么经常停电呢?第二天,我们问刘老师,刘老师告诉我们:“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就出现了频繁停电的现象,城里三天停一次,农村是两天停一次。像这们频繁的停电,是我县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你们可以去调查研究呀!”

就这样,我们成立了“灵溪”课题组,自行组织调查研究“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二)我们的目标

1、了解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2、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和小课题研究的能力。

3、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三)活动的方式

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辩论等。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工组合,制定计划。

第三阶段:调查采访,查找资料。

第四阶段:收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交流论文,完成报告。

(五)活动分工

组长:徐景雯 小记者:江汉 录音:张振斌

记录员:毛玉雯 电脑操作员:吴翔

(六)预期成果

论文、活动体会

3、重视体验,“行”中探索。

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在课余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像记研究日记、写实验报告、写过程体会等,提高了学生研究过程的效能。

如学校课题组开展的“灵山江水质情况调查”的小课题研究,学生分成调查组、实验组、网络组等,随后学生来到了城南工业开发区、桥下居民生活动区,开展调查、访问、观测等实践活动,回到学校后,学生又上网、上图书馆进一步查阅造纸技术、水污染等资料,相继开展了“这水能不能用来洗衣服”、“这水能不能用来养鱼”、“这水能不能用来灌溉农田”等实验,学生在参观、调查、访问、实验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从中深深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近切性,由衷地产生出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感情。

当然,学生独立开展探究活动,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并成为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的障碍。而且,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过程体验学习,所以教师要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激励。在适当的时候“架”上“一个梯子”,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探究的工具,对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探究的实践,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加强过程的评价交流,为的是对学生的过程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调节,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注重参与、合作与交流,而非仅重视结果。

4、创设平台,“乐”中交流。

(1)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小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与思维的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与体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举行的交流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起思维的火花。如,通过交流,可以在资料的搜集和在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上相互补充,加以丰富;通过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永不满足,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尽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通过激烈的争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篇4

一、开发实践活动资源

1 挖掘学校资源。“课外阅读”是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校一方面不断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另一方面在中午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其次,让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下载资料。最后是在校内开辟各种红领巾阵地,包括“红领巾种植园”、“小动物饲养角”、“红领巾小气象站”等,为学生的科技活动和劳技制作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

2 挖掘社区资源。我们一是与乡镇福利、事业单位挂钩,定期带领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和参观、考察;二是与经济开发区的某些公司挂钩,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三是与红领巾校外实践基地联姻,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四是对社区环境的评估,了解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五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指导性活动课题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实验、论证,推出了我校各年级的指导性实践活动课题。活动按三种类型设计:一类是短线活动,是指利用一次活动时间(2―3课时)基本可以完成的活动;一类是长线活动,这类课题则需要多次集中活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三类是梯度性活动,是贯穿三至六年级的活动,是对同一课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的研究,对不同年级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坡度和连续性,具体安排如下。

三年级上册:

[短线]1.了解教师节;2.走进仲贞子艺术馆;3.我们的校园;4.特殊号码特殊打(安垒教育);5.我向大家推荐阅读方法;6.走进药物世界;7.争做“文明使者”;8.修补图书。

[长线]1.我学做家务;2.相约西场――了解家乡特产;3.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三年级下册:

[短线]1.找春天;2.我感兴趣的《西游已》人物;3.养金鱼;4.邮政编码我知晓;5.巧同卖书笔记;6.参观西场镇污水处理厂;7.做一本成长相册;8.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

[长线]1.我感兴趣的西场历史人物:2.家乡的农作物;3.饮食与健康。

四年级上册:

[短线]1.介绍假期中的阅读;2.遵守交通法规;3.我最崇敬的人;4.巧制叶脉书整;5.我喜爱的数学家;6.为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7.参观诗人胡西宅故居;8.读书格言警句。

[长线]1.西小食堂状况的调查;2.社区球境与生活;3.走进禽蛋之乡;

四年级下册:

[短线]1.《水浒传》中的社会毒瘤;2.参观平倭冢纪念馆;3.向父母献爱心;4.校园安垒警示;5.零花钱怎么化;6.胡桑的嫁接;7.读书的乐趣;8.街道美容师。

[长线]1.春季小学生易感传染病的研究;2.调查海安名人事迹;3.小小发明家(废眠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

五年级上册:

[短线]1.打扫敬老院;2.电子阅读的方法;3.揭示车牌号码的秘密;4.校园的植物;5.丝绸是怎么来的;6.魔语信箱(学会感谢、赞美他人);7.新年的演变;8.我的偶像。

[长线]1.西场镇菜市场调查;2.吸烟的危害3.走进丝绸之乡。

五年级下册:

[短线]1.品《三国》;2.双休日的烦恼;3.广告大追踪;4.欣赏自己;5.为什么这么迷恋电子游戏;6.走进刘景韶纪念馆;7.网络下载;8.小小种植家。

[长线]1.小学生的近视调查;2.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复印机等的利与弊);3.“红领巾小气象站”的使用和维护。

六年级上册:

[短线]1.奥运知识知多少;2.我与“江海天骄”;3.我是毕业生;4.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5.图书的保管;6.化敌为友(废物利用)7.商标探究;8.植物过冬。

[长线]、1.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比较;2.小学生的服饰研究;3.走进建筑之乡

六年级下册:

[短线]1.《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2.科学在生活中闪光;3.享受健康充实的读书生活;4.儿童与法;5.我爱祖国;6.我了解的外国名著;7.感谢母校;8.二十年后我们又见面了。

[长线]、小摊子,大学问(商贩经营);2.环保小卫士(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3.初中生的学习生活调查。

篇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正是顺应国家际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对我国原有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程”的进化,更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创生与延续。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一次更新,它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国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下的课程,也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如下: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自然、社会以及个体的实际活动中学习。立足生活世界,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的接受性学习,而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鉴于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地、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性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大胆探究、动手实践来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国家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并且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活动课程没有完全的分离开来,实施的效果不是很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完全从“活动课程”中分离出开来

随着我国对现代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已普遍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与以往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区别仍旧不大,新意也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差不多相同,两者都在活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活动出发,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以往的活动课程差别不大,课程内容往往也没有彻底开发出来,随意性强,孩子们在课上只是随意地玩个游戏,做做运动或是做一些手工,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体现出来。因此,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地实施。二是,缺少对课程的认识,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错误认识与解读,严重导致课程实施的形式化。首先,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多数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为普通的“活动课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以前的活动课,并且让学生在课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等。而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是活动课程的在新世纪发展下的延续和进化。这种单纯地的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活动,与以前的活动课程没什么区别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错误解读。

(二)教学形式“学科化”

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谈到教学结构,很多学校的教师还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甚至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常是老师在前面演练一遍,学生把其基本模式记录下来然后变成自己的操作,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操作过程,最后做成自己的作品。教师按照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指导。从课程内容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探索l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

(三)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经验少

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收获、体会以及感悟正是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学生基数大,没有全部参与进来,不同学生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小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少等,这些问题将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缺乏创新意识的养成

一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常常是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少,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就是课上做做游戏、手工、实验或是观察一些事物、现象等。所以,学生也渐渐的养成了只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不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没有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

2.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兴趣特点问题

小学阶段正处于孩子的启蒙阶段,对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充满新鲜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爱画画,有的喜欢唱歌、跳舞、写毛笔字等等,并且随着孩子接触的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乃至世界,接触范围不断扩大,其对任何事物的好奇表现出来的好奇点也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生可能只对自己或是对自己小组研究讨论的内容感兴趣,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完全参与不进来,使整个活动的实施缺少积极性与创生性。

(四)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既不是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科学等学科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特育人理念的课程,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课程管理就尤为重要,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和建设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以下为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是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场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计划、内容开发、师资培训以及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评价等,然而,部分学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按照整体计划实施,甚至没有建立健全的课程规章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课程管理机制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对课程的实施趋于形式。

2.教育行政部门疏于对课程的管理

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学校、农村的学校都出现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够重视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组织松散随意,缺少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五)课程评价不完善

1.参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实践过程中去,甚至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总结时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从而学生不能获得实际的体验和经验。

2.注重过程评价,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或作品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多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只评价学生在实践中作品的好、坏,学生的做法以及在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和体验,而对学生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自我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不够关心。

3.评价随意性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应以对学生的了解、活动中的观察作为评价的基础,并且随时记录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种种表现及做法。但是,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不明确实施学生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疏于收集过程性评价的素材和资料,从而导致对学生发展评价的依据不足,教师评价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

四、改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加大提高宣传力度,提高加强重视程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力宣传,引起社会、学校、社区乃至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并做到令其重新审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顺应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规范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体制,重视课程建设,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在具体实施上很难把握,加之该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一方面,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地方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文件,规范相应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实施情况、师资安排、奖励机制等,从多方面保障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小学综合践活动课程监督团队,坚决打击“教学形式化”“随意占用课程”等现象,奖励实施较好的学校,整治实施不到位的学校。

(三)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活动主题。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有限,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可能会有困难,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即使这样,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的范围时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选出的活动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篇6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立项;学习;开发;实施;管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然而新生事物的出现,机遇与挑战共存。尤其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艰难前行。基于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认识,我校于2007年9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组,开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的课题研究。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

一、立项工作扎实展开

1.立项前,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师开展了认真调查,了解了现状。我们认为:目前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大多为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有助于他们成长。

2.儒林有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我校因地制宜,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基地。

3.搞好课题开题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解课题背景、研究内容、方法、价值。

4.成立了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等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

5.2007年秋开始,我们依据课题计划,每学期都制定翔实的学期课题活动计划。

二、理论学习有效组织

1.课题研究伊始,考虑到课题组成员年轻教师多,对本课程还是挺陌生的,课题组细心做好服务工作,发书、借碟片,使他们理解新课程,从思想上首先重视起来。

2.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为依托,开展日常教科研活动。课题组单周一下午组织老师进行理论学习。上传学习资料到校园网,开展网上学习。印发课程理论、典型案例等自学。由于学习及时,给任课老师起到了很好的导航作用。

3.教师培训情况:除了通过计划、备课、观摩、理论学习之外,还积极派老师参加市级听课、暑期名师大学堂、周末教育讲坛等学习。力求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能参加市级培训。

三、课程开发多方努力

1.开展季节活动。近两年秋天,课题组提供活动案例参考,组织开展“走进秋天”系列活动。让学生走进秋天,感受浓浓秋意。以此为经验,又开发了“走进春天”系列活动。

2.开展节假日活动。在植树节前,开展“快乐的植树节”活动;在清明节时,开展“清明时节忆先祖”走访活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创意制蛋”活动;在教师节,开展“贺卡送恩师”活动;在重阳节,发出敬老活动倡议;在寒假期间,开展过年习俗调查、包团子、包馄饨、写春联实践活动。开展暑期“环保小卫士”社会实践活动,开学后,认真回顾、评比、总结了活动情况,以利今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3.利用区域自然、人文特色开展活动。如:螃蟹养殖系列活动、儒林风情系列活动。

4.开展劳技活动。课题组长带头组织学生制作了“翻盖垃圾桶”、“帆船模型”、“三轮车”等作品。带动其它班级也掀起了劳技制作的热潮。开辟了橱窗、柜,进行作品展览。

5.开展基地活动。如:蔬菜种植园基地活动,重阳节敬老院活动,参观自来水厂、儒林水城等活动,游览大涪山、长荡湖活动。

6.举行丰富多彩的跳蚤市场。为了培养学生社会实践交往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书香浓郁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学习栽种本领,培养环保意识。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开发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主题的跳蚤市场,如“营造书香卧室”、 “美化家园”、“变废为宝”跳蚤市场。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获得体验,锻炼能力。

四、课程实施不遗余力

1.严格按照《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开齐开足学科的规定,每周开足三课时。

2.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促进教师自觉参与实践与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3.发放计划表,征求师生意见,进行课题组规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备课检查,督促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4.定期开展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着力在活动示范中培训青年教师,立足让更多老师开展主题活动,组织观摩、学习、交流,促进活动质量的提高。

5.协助做好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到花山国防训练中心开展“一日军营生活”。活动前,课题组认真拟定了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开展手抄报、摄影、征文三项评比,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内涵。

6.与少先队、语文等教研组联合活动。与少先队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环保活动等;与语文教学结合,提倡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如:说名道姓、采访等。

五、课程管理日渐规范

1.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教研组,明确了管理职责,加强了课程实施管理。

2.借创建之风,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规章制度。制定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操作守则》《综合实践活动器材管理人员职责》《综合实践活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相关规章制度。

篇8

一、在理论学习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学科类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课程。然而在这门新型课程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做?”而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只有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程,真正体现课程开设的根本价值。为此我校《学科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课题研究启动后,感到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陌生和茫然。于是,学校加强了教师学习和领会课程精神内涵,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同时重视师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向专家请教,派课题组老师参加相关单位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专家们的讲座、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受益匪浅。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课题研究不断推进,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教师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说:“在教学中无从入手,课堂目的性变得模糊,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什么、干什么、目的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不知道,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和指导,才认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了解了它的性质,知道了它的四大领域的内涵和相关性,明白了它的实施方法。”由此可见,加强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还能挖掘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能。

二、在校本研修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实施课程时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加强校本研修,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以来,我校定期举行各种研讨会,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梁校长带领课题组老师定期对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在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方法、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分析、交流、总结、反思,要求课题组老师每学期要完成“三个一”:一份活动指导方案,一份活动资料,一份教学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课程研修学习、实际参与、切身体验,不断深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培植责任感,提高专业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专业情感。

三、在教学反思中发展

篇9

一、正确认识自我

去年我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作为一名在传统教育洗礼中成长过来的初级中学数学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认识自我?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现成的大纲、教材、教学指导用书、配套练习和既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评价手段等方方面面都已约定俗成,教师和学生做得最多的是接部就班。在此,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然而,刚刚接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却令我十分茫然,没有大纲、没有教材、没有既定的活动模式……这一切,让习惯于“教书”的我无法面对课堂、让擅长于“说课”的我不知从何讲起、让勤于勾勾叉叉打分的我举笔维艰……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人才观都成了“过去式”。于此,教师在原有的专业、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思维定势失去了施展的空间。不是课程设置不当,而是我们的观念滞后了,把自己的位置摆错了!

二、正确对待课程改革中的条件制约

近几年来,许多发达地区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信息技术手段、发达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的设施条件和广博的人才资源,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令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瞩目的成就。而我们经济较贫困、思想较落后、信息较闭塞、师资力量单薄、教育资源不足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课程信息资源的匮乏,客观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的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信息、交通、资源等客观性条件制约,而是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思想观念的滞后,二是因地制宜地处理课程实施中各种条件性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准备不足。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是前面所述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作梗的结果。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尽早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认识自我,实现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课程活动的研究主体。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并不是匮乏,更不是没有!农村独特的乡村文化底蕴,丰富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无限的自然资源,吸引着多少有志之士的眼光,这不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的源头吗?上学期八年级四班确立的研究主题《走进田野寻觅春天》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这样一个小而有趣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们充分借助他们对田野的熟悉和从小锻炼出来的野外生存能力,深入到自然界中去,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领略自然界的魅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个中情结。这不就是开设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所在吗?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中,他(她)是否学会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学会了协同合作互相交流的技巧,是否懂得了要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未来,是否提升了他们的情感价值观。

三、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实践中,我本着“立足于农村生活气息、着眼于农村文化底蕴,从身边找起、从小处人手”的立题原则,引导学生在各自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寻找感兴趣的话题,放眼周边的生活领域,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现有资源并施以研究。近两个学期里,六个班的学生共开展了十五个小课题和两个全班式集体大课题的研究。其中的“献给母亲的歌”和“美丽的校园我爱您!”全班式集体大课题已取得了很好的借鉴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寻找到了一条符合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思路,那就是以本地地域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前提、自然社会人文为一体、家校联合的综合实践!

四、我与学生共成长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活动课中发展而来的,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等同于过去单一的活动课。时代的要求、新课程理念赋予了她崭新的科学内涵。综合实践活动课已从其它课程的课外补充成长为一门崭新的独立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是她的崭新,我们才显现出无知。传统的思想、传统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的角色扮演不仅行不通,反而是一种无形的镣铐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作为一名在传统课堂上站了十几年的传统型教师来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接受一次彻底的洗脑,那就是重新学习和再学习。对我而言,全县集体大备课、指导纲要学习、滨城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课题研讨会学习、滨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质课评选观摩学习就是一种洗脑经历。正是有了它,加上平时的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我才有胆量试它一回。作为一名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通过多次与学生共同的课题研究活动,我原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解上的偏差得到了充分的矫正,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总结出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寻觅的经验,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奠定了丰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资源开发;队伍建设;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36-03

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沧州一中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课程组织管理,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沧州一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管理策略,构建课程组织管理网络,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一)建立完善制度,明确相关职责

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关教师教学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评价与学分认定标准”等制度。相关部门分工、职责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论证,活动办公室负责正面引导与宣传,教学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学生处和年级部负责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程的实施,教学处和培训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信息技术中心负责课程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编写,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

(二)组建导师团队,落实实践活动

为了使课程实施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学校组建了由任课教师和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组成的课程导师团。在落实任课教师时,实行“一人负责,团体协同”的原则。各班班主任为综合实践课的辅导教师,班主任根据课程领导小组确定的课程方案,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尽力为小组活动提供条件,督促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一个专题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和学生可根据活动需要,聘请课程导师团的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协同指导。

二、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综合实践课程对课程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三年来,学校注重学生个人、自然、社会的整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坚持结合学生的心身特点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的原则来开发、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开发了《探究时间》、《探究声音》、《学生身体质量与膳食关系》、《走进手机的世界课题研究》、《绿色远足》、《学生军训》、《拓展训练》、《环保卫生》、《帮贫助困》等200多个课题资源,具有鲜明特色,活动主题范围不断拓宽,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立志成才的热情。

(二)贯彻课改精神,形成特色体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严格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进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包括军事训练、社团活动和绿色远足等,其中以绿色远足为主要内容;社区服务包括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五个方面,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包括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方面,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社会实践突出实践参与,社区服务体现爱的奉献,研究性学习强调合作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沧州一色、科学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三、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三年来,学校把打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新型教师队伍作为不断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形成了教育观念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一)转变课程观念,强化实践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为此,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确立生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活动主题;切实确立资源意识,注重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

(二)更新知识积累,创造提升条件

对于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上进行更新,只有学好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施原则,并领会其实质,才能上好这门课程。为此,学校订购了大量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指导书籍和报刊,鼓励教师有效积累知识、收集资料与处理信息。

(三)开展教研交流,促进相互提高

学校鼓励教师在行动中做质性研究,具体地说,就是专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效果以及评价等。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每月进行一次经验交流,以利于互相交流、不断提高。

(四)注重专家引领,强化专业指导

学校多次邀请课改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对活动进行指导,加快了教师专业化进程,提升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水平,涌现出一批实施课程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优秀教师,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三年来共有4人获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学校共申报成功了有关课改的科研课题国家级5项,省级17项,市级3项。其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和“高中新课程方案在学校的实施研究”,省级课题“团队精神与潜能开发”共计3项。以上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课程实施起到引领、促进作用。

四、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特色发展等方面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篇11

从我校几年的实践看,课程实施经历了一个探路摸索和实践研究的磨砺过程。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到明确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学校的教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上什么?怎么上?谁来上?”等一系列问题也很困惑。基于以上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背景、理念、活动实施等作了专题解读,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每月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定期交流学习心得等。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提升了对该课程的认识。几年来,我校通过不断探索,不懈努力,已基本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规范实施,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健全制度,评价导航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由于未列入高考、中考的评价体系,仅靠领导的良知、教师的责任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几年来,我校为保证课程的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实施质量。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落实职责

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活动方案的落实,研究管理和评价措施,指导开展活动等。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等工作,教研室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教研组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规划、活动指导等。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

2.严格课程管理,监查措施到位

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排入课程表,要求教师必须按课程表上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任何学科不得挤占挪用,并落实日常的巡课制度及推门听课制度,督促教师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评价制度引导,激励机制到位

学校在教师考评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们需承担的任务、完成标准、考核的形式,还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订了《教师岗位目标考核条例》。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情况纳入教师日常考评范围。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情况、活动效果等任何一项评优,均予以单项奖励;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规定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指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期末教学质量考评提一个等级作为奖励。

(3)将日常巡课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情况列入教师落实省颁课程情况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打造师资,研讨引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必要条件。而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未形成多学科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二是大多数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该课程实施的要求。我校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立足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1.请进来——专家引领

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教育学院的邹开煌教授、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员吴笺老师、福清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陈丽静老师到校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题讲座,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

2.走出去——外出学习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到开展该门课程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水平,使广大教师更加明确这门课程相关的理论背景、活动实施注意事项等。在外出学习中,学习他人的先进实施经验,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活动指导水平和资源开发水平。

3.课题引路——提升水平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研究、实施,我校先后承担福清市、福州市、福建省、教育部等多个课题研究,从理论上引领教师深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深入探究,深入实践,探索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课程实施策略等。学校张金星校长、林平副校长、何雅云主任以及课题组组长薛常标教师带领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工作,统一认识,建立课题档案;学习探讨与课题实验相关的案例和理论;并迅速组织学校骨干教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细化研究进程,制定研究措施。课题组每周一下午第一节召开课题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讨论对课题的看法,集思广益,在每周一的“课题沙龙”上汇报上周开展活动的情况,本周准备开展的活动,还重点提出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共同进步。课题组加强课改资源的梳理,经过踏踏实实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各方面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三、开发资源,挖掘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开展的内容。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

1.开发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现有的场所、设施设备等资源,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确定活动主题。

(2)学期初同年级组的教师一起商量、确定可供开展活动的学科内容,实现学科间内容的整合,开发出学生感兴趣,易操作、有实效的活动主题。

(3)有选择地与少先队活动进行一些整合。

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我们学校少先队每年都组织红领巾义卖活动,将义卖款捐给红领巾手拉手单位——江阴师东小学及学校贫困生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将这个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并且自主付诸实施。每次的“红领巾义卖会”从活动的筹备到活动的结束,历经两个月,学生从活动前期的调查、收集、访问、策划、制作、广告设计等活动,到活动中期的买卖、交换活动,以及活动后期总结与收获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艰辛。在买卖过程中,学会诚信待人,培养学生的经济、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与提高。因此,“红领巾义卖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红领巾义卖会”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已经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2.开发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利用期初的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让家长了解这门课程,争取广大家长的支持,为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2)邀请家长以办讲座、组织和指导活动的形式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家长保持联系。

(3)让学生参与家中的各种活动,如烹饪、种植花草、布置居室及其他家务活动。

3.开发社区资源

(1)发挥活动基地的作用

我校利用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天生林艺园,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基地活动。基地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基地立足本地,挖掘本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实施培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热爱家乡的文化历史,从而认识热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2)发挥社区的作用

篇12

一、以管理促发展,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以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规范管理做保障。

1.组织管理

我们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和目标,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主抓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还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研发小组,科研主任专项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和发展,及时进行反思与反馈,并细化各年级的活动目标和课程实施制度。

2.教师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教师以班主任为主,相关学科教师为辅,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课程计划、各年级的活动目标,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组织、参与、指导作用,防止盲目应付现象,增强安全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危,凡是外出活动必须预先作好校外安全计划,报教导处审批。学校派安全员和辅助教师协助活动。

3.质量管理

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现成的活动模式可供借鉴。为保证活动质量,研发组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设计与运作》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这样一来,综合实践活动在保证课时的同时又提高了质量。

4.时间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集中使用,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但要记入课时量。

5.行为管理

我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行为基本规范,即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行为,其目的是大大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避免教师指导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同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研究并设计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运作”。通过一段时间的验证,此结果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在实施课程时的定位与目标,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价值性。

二、统一规划课题的实施,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

如前所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为使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我们对课程实施进行了统一规划,种属关系的框架式管理,分解式实施的模式,以提升课程质量。

具体做法是:对课程实施进行统一规划,种属关系的框架式管理,分解式实施的模式,使活动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初步构建了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格局。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带动下,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主从多元”的管理格局,“分解实施”的模式。(“主从多元”就是以校级规划为统帅,学年主题为主,班级围绕学年主题开展各类小课题活动为从。)在小课题选择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的多元化选题方式。主从又是一个分解过程,规划(学校)—主题(年级)—课题(班级)—专题(小组)—任务(个人),这样一来,活动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统一规划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提升课程质量。

如:三年级结合学校规划《实践让我快乐成长》的活动要求,确立《走进春天》为本年级的活动主题。各班又把内容分解为:一班《叶趣》、二班《我们的朋友——燕子》、三班《春天的花》、四班《我眼中的春天》、五班《聆听春的絮语》等5个具体的实践活动课题。一班《叶趣》课题又分解为:叶子的种类、叶子的形状、叶子的作用、叶脉的线条美4个小组专题,小组成员结合小组专题,分配个人任务,开始实践活动,最后形成了活动日记、活动随笔、知识性手抄报、叶子粘贴画、叶子书签等成果。在指导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过程,认识自我,了解自然,真正体验了自身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篇13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国家大型课题组的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模拟教育科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研究的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内容的内容大体分为四类,一是与学科相关的小课题研究;二是应用设计的小课题研究;三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四是社会调查正误的小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校的“艺术校园”“科技校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少先队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的,倍受家长的欢迎,己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社区活动中我们与派出所、农技、自来水等许多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动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帮助。我们以“实践、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设计并开展了“周边环境的调查”、“袋装垃圾及学校环境”、“青蛙与农作物的利害关系”、“街道用水质量之我见”、“小学生该不该有零花钱”、“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等十几种形式各异,有我校特色的小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阵地,统领学校各项活动。我对原有的学科进行整合,将劳动课与科技课整合为劳动课,体育课与健康课整合为体卫课,品社课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为品行实践活动课。这样腾出了空间,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开设了30分钟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寻求答案。并将探究的问题引入到课外活动中研究,得出结论再到社会中去实践,做到课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流程分为课前收集、课中探究、课后延伸三步,此过程问题为核心。

第三阶段:努力打造艺术校园。2009年秋,我们成立了《让艺术插上放飞的翅膀》的课题研究,并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艺术校园”领导小组,让综合实践活动与艺术手牵手,以“艺术校园”统领小课题,以“享受艺术,快乐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推动力,以书法、绘画载体,以校园集体舞、大家唱、大家跳为校园和谐音符,使我校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校园这一景观和亮点。

二、课题研究是组织形式

(一)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在高年级中运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般有几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成员自愿结合。这在我校巳选派了三个实验班。

(三)课题协作研究的方式:几个小课题组合作组成一个协作组,对各自研究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组际沟通,共同探讨,协作解决问题。

(四)专题研究的方式:对于某些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周期长且有难度的问题,可以专题研究,参加人员可以跨年级、班级,老师、社会有关人员也可以参加。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

具体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主选题。课题为学生出题和教师出题,张榜公布让学生自由选择。由领导小组将课题集中,分类收入校级题库,各班选题,相同的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组。由组员推荐小组长,组员明确分工,自聘指导老师,少可一人,多可几人,可以在校内招聘,也可以在校外招聘。

第二步,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方案中包括课题名称、领题人、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分工、研究目标、操作过程、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八个项目。研究过程中无论是调查、采访还是观察、实验、讨论等都由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安排。操作中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学生合作交流,遇到什么问题到协作组中去讨论。有什么困难就主动请叫指导老师。

篇14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