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聚焦校园意外伤害》的小课题探究中,课题生成的活动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进行的。我利用教室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校园意外伤害的视频,把重点让学生关注的地方在白板上用手写笔点暂停,需要的图片就被一一截取下来。学生再次看完这些被截取下来的图片时,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学生没有意识到看似安全的校园背后还存在着这么多的隐患,从而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有的学生就想:学生在学校里生活,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自己的教师和亲密的伙伴,除了能在这里获得学习的快乐外,还应该多关注安全与健康。当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也就说明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二、创设故事情境,陶冶情感,净化心灵

感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何让学生感动,确实不容易。唯有自己被感动,才能带动和感染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学生。

我从网上找到了于丹教授感恩生命的一段演讲。我感动于于丹老师的真性情,感动于于丹老师对父亲深深的爱。我自己在看的时候,几次落泪。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播放这段视频。如我所料,所有的学生都专注地看着视频,间歇我听到了抽泣声。我和学生安静地看着,动情之处我也流下眼泪,这又有什么呢?作为教师,我也在思考着:初中学生处在叛逆期,可能很多时候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这样的视频恰恰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所以才让他们如此感动。由此我想到,成功的情境创设,在课堂上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今后教学中还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应在营造学生质疑的氛围上多下工夫,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直困惑于什么样的小课题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次放学时,我在楼梯口碰上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从口袋掏出手机给她的朋友打电话,给了我灵感,原来非常昂贵的电子产品现在几乎成了每个学生的必需品。然而,这个产品除了带给我们方便、娱乐功能外,给我们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有的。我选好这个切入点,课上直接引入主题,播放了《手机上的细菌》视频,这个视频通过实验证明了结论的真实性,很有说服力。学生表情专注,已经被我所选内容深深吸引,并开始思考。还有的学生也开始与周围学生交流感受。借与此,我顺势抛出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1)怎样正确使用手机才不会感染上细菌;(2)采取怎样的方式把手机的危害知识宣传给全校师生。

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汇总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小组观点比较多:制作手抄报贴到学校宣传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手机知识“校园行”活动,跟学生面对面交流;利用校园电视台在班会时间向全校师生播放手机的相关知识。除了在校园内展开一系列活动,有的小组也想到了周末到公园、商场等人多的地方普及手机知识。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开拓思路,为在小课题成果展示时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做铺垫。趁着学生热情高涨,我又提出一个问题:除了手机,你还想了解哪些电子产品的更多知识。这样就把本节的内容延伸到其他方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节课。

由此可见,教师要随时捕捉和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及时反思总结,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去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恰当地整合并融合到课堂当中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兴趣,还能激活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合作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课题研究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和开展活动,也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搜集信息、查询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步骤完成。如在《自选主题》展示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情境:组内先进行成果汇报预演,要求简要介绍小组成员具体分工、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重点展示本次探究活动的成果和收获,做到语言简洁、流畅、活泼,图文并茂,富有创意,汇报后先自评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根据选择的展示形式和分工,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示的过程中。

这种创设合作活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理性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的方式反思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吸取教训,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表演、课件等。教师应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和展示,并且要求展示的内容必须真实,展示自己的真实体验,多展示自己对于本次活动的感悟和由此引发的启示。这样一来,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综合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在不经意间慢慢达成了。

篇2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实验情况来看,已逐步由“长周期、大主题”向“主题小、立意巧”的常态化转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是我们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的落脚点和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与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彼此递进、依存。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熟练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教育课改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内容,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课堂,结合学校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促进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把现今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转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有效、系统条理的专题培训,做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此,采用“走出去,充电换脑;请进来,专家坐诊”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题、集中培训、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等方式相结合,针对课题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课题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特色创新。依据我个人的思考,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机制。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评的常态化运作轨道,无疑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问题是难免的。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建立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要求参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定期提出1~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为此,课题组在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评价指导小组,做教育评价的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教师进行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

3.由各年段综合老师提名、班级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评价小组,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并接受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课题研究能立足于“常态化”主题,从学生生活中挖掘课题内容,用常态化的课题运作管理模式和日常评价机制来开展工作,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校本研究常态化、资源建设常态化、课程实施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寻找到自身发展与壮大的根和本。

篇3

1、贴近生活,“活”中发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最具活力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话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出便于操作研究的小课题呢?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开放性的原则,组织学生从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

学科拓展方面――寻找悬挂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活动领域方面――少先队员心目中最喜欢的活动的调查研究

环境领域方面――关于灵山江水质情况的调查研究

社会领域方面――古城传统风味小吃调查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过程来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探究课题,找到科学研究与社会现实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

(2)小――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小现象折射出的却是大问题、大观念,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风味小吃的演变”看出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频繁停电的原因调查”折射出的环保问题。另外,这些小问题、小现象往往童趣盎然,清新自然,符合孩子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天性。

(3)实――实在、可操作。这个课题,从内容上、研究策略上,有很多操作的余地。如果很好地利用主观、客观条件,就能得出研究结果。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参与研究的学生感到快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值得研究的,所以还需要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筛选。

2、联系实际,“学”中设计。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需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

(1)成员研究分工要实际,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研究过程要严谨,要考虑全面,提高效率。在方案制定完成后要组织论证。通过论证,可以继续完善方案,还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把握了方案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3)研究方法要科学,要考虑参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要联系小组成员的物质条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如:

《“频繁停电”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方案

(一)活动的由来

“同学们,今天晚上要停电,卓老师叫大家写好日记再回家。”语文课代表徐景雯刚说完,大家就议论开了:

“这学期怎么回事,三天两头停电。”

“糟了,又不能上网了。”

“好几天没有看《猫和老鼠》了,真没劲!

的确,频繁的停电影响了大家的生活。为什么经常停电呢?第二天,我们问刘老师,刘老师告诉我们:“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就出现了频繁停电的现象,城里三天停一次,农村是两天停一次。像这们频繁的停电,是我县近几年没有出现过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你们可以去调查研究呀!”

就这样,我们成立了“灵溪”课题组,自行组织调查研究“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二)我们的目标

1、了解频繁停电的原因及对策。

2、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和小课题研究的能力。

3、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团体合作精神。

(三)活动的方式

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讨论、辩论等。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分工组合,制定计划。

第三阶段:调查采访,查找资料。

第四阶段:收集资料,分析结果。

第五阶段:交流论文,完成报告。

(五)活动分工

组长:徐景雯 小记者:江汉 录音:张振斌

记录员:毛玉雯 电脑操作员:吴翔

(六)预期成果

论文、活动体会

3、重视体验,“行”中探索。

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进步。各研究小组依据自己的方案,在课余按照预计的分工分头行动。学生有的收集资料、有的做实验、有的开展社会调查……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体现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注意积累资料,随时记下数据或感受、体会等,像记研究日记、写实验报告、写过程体会等,提高了学生研究过程的效能。

如学校课题组开展的“灵山江水质情况调查”的小课题研究,学生分成调查组、实验组、网络组等,随后学生来到了城南工业开发区、桥下居民生活动区,开展调查、访问、观测等实践活动,回到学校后,学生又上网、上图书馆进一步查阅造纸技术、水污染等资料,相继开展了“这水能不能用来洗衣服”、“这水能不能用来养鱼”、“这水能不能用来灌溉农田”等实验,学生在参观、调查、访问、实验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知识,从中深深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近切性,由衷地产生出要保护环境的强烈感情。

当然,学生独立开展探究活动,开始时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并成为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的障碍。而且,综合实践活动重在过程体验学习,所以教师要加强过程指导和评价激励。在适当的时候“架”上“一个梯子”,使学生多掌握一种探究的工具,对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探究的实践,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加强过程的评价交流,为的是对学生的过程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调节,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研究过程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注重参与、合作与交流,而非仅重视结果。

4、创设平台,“乐”中交流。

(1)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小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与思维的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与体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举行的交流活动,就能进一步激发起思维的火花。如,通过交流,可以在资料的搜集和在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上相互补充,加以丰富;通过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永不满足,将正在研究的课题尽可能深入地进行下去;通过激烈的争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篇4

一、开发实践活动资源

1 挖掘学校资源。“课外阅读”是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校一方面不断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另一方面在中午休息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其次,让学生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下载资料。最后是在校内开辟各种红领巾阵地,包括“红领巾种植园”、“小动物饲养角”、“红领巾小气象站”等,为学生的科技活动和劳技制作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

2 挖掘社区资源。我们一是与乡镇福利、事业单位挂钩,定期带领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和参观、考察;二是与经济开发区的某些公司挂钩,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三是与红领巾校外实践基地联姻,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四是对社区环境的评估,了解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五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指导性活动课题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实验、论证,推出了我校各年级的指导性实践活动课题。活动按三种类型设计:一类是短线活动,是指利用一次活动时间(2―3课时)基本可以完成的活动;一类是长线活动,这类课题则需要多次集中活动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三类是梯度性活动,是贯穿三至六年级的活动,是对同一课题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的研究,对不同年级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坡度和连续性,具体安排如下。

三年级上册:

[短线]1.了解教师节;2.走进仲贞子艺术馆;3.我们的校园;4.特殊号码特殊打(安垒教育);5.我向大家推荐阅读方法;6.走进药物世界;7.争做“文明使者”;8.修补图书。

[长线]1.我学做家务;2.相约西场――了解家乡特产;3.家庭小医生(感冒、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三年级下册:

[短线]1.找春天;2.我感兴趣的《西游已》人物;3.养金鱼;4.邮政编码我知晓;5.巧同卖书笔记;6.参观西场镇污水处理厂;7.做一本成长相册;8.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

[长线]1.我感兴趣的西场历史人物:2.家乡的农作物;3.饮食与健康。

四年级上册:

[短线]1.介绍假期中的阅读;2.遵守交通法规;3.我最崇敬的人;4.巧制叶脉书整;5.我喜爱的数学家;6.为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7.参观诗人胡西宅故居;8.读书格言警句。

[长线]1.西小食堂状况的调查;2.社区球境与生活;3.走进禽蛋之乡;

四年级下册:

[短线]1.《水浒传》中的社会毒瘤;2.参观平倭冢纪念馆;3.向父母献爱心;4.校园安垒警示;5.零花钱怎么化;6.胡桑的嫁接;7.读书的乐趣;8.街道美容师。

[长线]1.春季小学生易感传染病的研究;2.调查海安名人事迹;3.小小发明家(废眠的利用,巧用易拉罐、酒瓶的妙用、碎木块的利用)。

五年级上册:

[短线]1.打扫敬老院;2.电子阅读的方法;3.揭示车牌号码的秘密;4.校园的植物;5.丝绸是怎么来的;6.魔语信箱(学会感谢、赞美他人);7.新年的演变;8.我的偶像。

[长线]1.西场镇菜市场调查;2.吸烟的危害3.走进丝绸之乡。

五年级下册:

[短线]1.品《三国》;2.双休日的烦恼;3.广告大追踪;4.欣赏自己;5.为什么这么迷恋电子游戏;6.走进刘景韶纪念馆;7.网络下载;8.小小种植家。

[长线]1.小学生的近视调查;2.电器的利与弊(电视机、电脑、电冰箱、微波炉、复印机等的利与弊);3.“红领巾小气象站”的使用和维护。

六年级上册:

[短线]1.奥运知识知多少;2.我与“江海天骄”;3.我是毕业生;4.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5.图书的保管;6.化敌为友(废物利用)7.商标探究;8.植物过冬。

[长线]、1.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的比较;2.小学生的服饰研究;3.走进建筑之乡

六年级下册:

[短线]1.《红楼梦》中的人物特点;2.科学在生活中闪光;3.享受健康充实的读书生活;4.儿童与法;5.我爱祖国;6.我了解的外国名著;7.感谢母校;8.二十年后我们又见面了。

[长线]、小摊子,大学问(商贩经营);2.环保小卫士(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3.初中生的学习生活调查。

篇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正是顺应国家际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相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对我国原有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程”的进化,更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创生与延续。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一次更新,它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国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传授主体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下的课程,也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如下: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自然、社会以及个体的实际活动中学习。立足生活世界,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严重阻碍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的接受性学习,而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鉴于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让学生自主地、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性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大胆探究、动手实践来形成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国家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并且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活动课程没有完全的分离开来,实施的效果不是很好。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完全从“活动课程”中分离出开来

随着我国对现代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学生家长已普遍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孩子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与以往传统的课外活动的区别仍旧不大,新意也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差不多相同,两者都在活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活动出发,并通过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以往的活动课程差别不大,课程内容往往也没有彻底开发出来,随意性强,孩子们在课上只是随意地玩个游戏,做做运动或是做一些手工,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体现出来。因此,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地实施。二是,缺少对课程的认识,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错误认识与解读,严重导致课程实施的形式化。首先,从课程定位来说,大多数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位为普通的“活动课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以前的活动课,并且让学生在课上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等。而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是活动课程的在新世纪发展下的延续和进化。这种单纯地的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活动,与以前的活动课程没什么区别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错误解读。

(二)教学形式“学科化”

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谈到教学结构,很多学校的教师还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分析,甚至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常是老师在前面演练一遍,学生把其基本模式记录下来然后变成自己的操作,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操作过程,最后做成自己的作品。教师按照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指导。从课程内容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探索l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以及学生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

(三)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经验少

无论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收获、体会以及感悟正是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学生基数大,没有全部参与进来,不同学生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小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少等,这些问题将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缺乏创新意识的养成

一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常常是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少,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就是课上做做游戏、手工、实验或是观察一些事物、现象等。所以,学生也渐渐的养成了只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不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没有激发其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

2.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兴趣特点问题

小学阶段正处于孩子的启蒙阶段,对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充满新鲜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爱画画,有的喜欢唱歌、跳舞、写毛笔字等等,并且随着孩子接触的由家庭、学校、走向社会乃至世界,接触范围不断扩大,其对任何事物的好奇表现出来的好奇点也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生可能只对自己或是对自己小组研究讨论的内容感兴趣,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完全参与不进来,使整个活动的实施缺少积极性与创生性。

(四)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既不是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科学等学科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特育人理念的课程,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课程管理就尤为重要,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和建设是课程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以下为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成型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是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场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课程计划、内容开发、师资培训以及对课程实施的管理评价等,然而,部分学校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按照整体计划实施,甚至没有建立健全的课程规章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课程管理机制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对课程的实施趋于形式。

2.教育行政部门疏于对课程的管理

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学校、农村的学校都出现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够重视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组织松散随意,缺少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五)课程评价不完善

1.参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实践过程中去,甚至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总结时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感悟,从而学生不能获得实际的体验和经验。

2.注重过程评价,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或作品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多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只评价学生在实践中作品的好、坏,学生的做法以及在学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和体验,而对学生在实践中如何提高自我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不够关心。

3.评价随意性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应以对学生的了解、活动中的观察作为评价的基础,并且随时记录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种种表现及做法。但是,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不明确实施学生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疏于收集过程性评价的素材和资料,从而导致对学生发展评价的依据不足,教师评价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

四、改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加大提高宣传力度,提高加强重视程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力宣传,引起社会、学校、社区乃至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并做到令其重新审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顺应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规范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体制,重视课程建设,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在具体实施上很难把握,加之该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一方面,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地方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文件,规范相应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实施情况、师资安排、奖励机制等,从多方面保障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小学综合践活动课程监督团队,坚决打击“教学形式化”“随意占用课程”等现象,奖励实施较好的学校,整治实施不到位的学校。

(三)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活动主题。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有限,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可能会有困难,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即使这样,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的范围时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选出的活动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