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

教师思想感悟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师思想感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师思想感悟

篇1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需紧随时代车轮,教师必需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面临的第一挑战。不时地更新、拓展、空虚、提高。要勇敢地抛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时地提升自身素质。大浪淘沙,真金百炼,去除外在约束之后,更需要的心灵的准绳,这种准绳,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职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今天,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和掌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信而有做出自己的贡献,其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时的学习、探索,才干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加强师德修养。电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教师必需做到爱岗敬业。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勇于面对压力,才干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电大教师不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发生影响。因此,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教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协助学生完善人格。

教师博学多才,教师必需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表示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只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运用自如,Ji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时空虚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教师必需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爱自己的学生。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耐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更应该不时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当然,爱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活动。党员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难处与痛苦。党员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其次党员教师要以心换心,与他沟通情感,成为他好朋友。

篇2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 新课改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篇3

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切入点是:以现代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生命世界为基点加强德育过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首先表现为对道德认知的直接 “感悟”,它是一种体现过程,从感觉、感受、感动中产生顿悟、觉悟、体悟的内心体验历程,它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改革必须从关注触发学生感动的活动和寻找德育互动规律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出发,根据有关现代教学的原理,逐步构建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 ,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②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角色活动,加深体验,动情炼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品质。

篇4

[关键词]思品教学 感悟探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75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可以从教材内容中受到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如果教师依然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讲解,犹如班主任训话一般,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只有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教材传递的信息,在讨论中向纵深处挖掘,才可以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实施宏观调控,组织学生自主讨论,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结论,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完善结论信息。

一、引导启发,调控学生探究方向

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所以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并调控好学生的探究方向,及时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教师可以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方向,不断向教学目标靠近。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必参与。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最好给学生提供具有分歧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学习的意义。

如《热爱生命》的单元教学,在引导学生讨论“生命只有一次”时,教师运用了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上周六,附近小区的一名高二女生因考试没考好,产生厌学情绪,回到家与父母发生口角后跳楼自杀了。这个女生平时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在班里名列前茅,只是小小的失误造成了成绩的下降。对于这个事件,你怎么看?”学生从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价值、父母养育的艰辛等方面进行了生命话题的探讨。有的学生则针对“责任心”的问题,对这个女生进行抨击,教师在调研时及时为学生调整方向。课堂讨论不能就事论事,要提升道德标准,重点是学习了本节内容以后,我们将如何对待我们独特的“生命”。

二、合作探究,初步得出问题结论

教师的引导只能为学生提供方向,具体工作还需要学生认真对待。教师为学生分好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探究时要注意激发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长有义务带领本组学生讨论问题,并分配任务。学生轮流做记录,每个学生在讨论中都要发言,初步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讨论时要筛选出有疑问或者有分歧的地方,咨询教师。自主探究在课堂上的安排,主要针对的是教材重难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适当拓展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信息,自主探究问题内涵,并组织出比较流畅的答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需要学生及时联系课外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识。

例如《长大的感觉》一课,教师运用沙画视频《人的成长》导入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成长的必然性。然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在讨论中也表现出对家长的诸多不理解,感觉自己长大了,但是家长却是一万个“不放心”。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通过教材学习,学生了解到“成长”中的各种现象都是正常的,需要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才可以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青春期应该如何控制情绪,如何与父母相处。

三、成果展示,评价完善结论信息

教师应该为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学生在成果展示时能够暴露出自己小组的不足,其他小组还可以予以补充。这样,学生得出的学习结论更加完美,而且学生在互相补充的同时,对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教师要留有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有效展示自己的思维。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思考探讨

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一、改进演示实验,增强课堂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比如我们的“成像试验”,书中采用的成像材料是棋子,但是由于棋子的亮度低,效果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果断的换成了蜡烛,蜡烛被点燃之后亮度比棋子要高的多,所以透过玻璃板后的成像比较清晰;再有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不一致,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按照大家的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简单的分组,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共同操作,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做好分组实验,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学,教师正确操作,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从而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了解实验步骤,认识器材,进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科学知识,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和探究热情。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可以事先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方案是否可行,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手和脑的相互配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得出具体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与学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四、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动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五、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基础上的,把学生的做实验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将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整理、在数据上进行个性化处理、追踪误差产生的根源并将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条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得出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以实验报告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过后所得到的事实结果作为直接助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具进行更进一步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把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避免误差等内容穿教授内容里面,尤其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和重点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进行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实验的,并且这一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思维之中,要使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是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为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靳开福.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革新,2009,(05)

篇6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铿锵有力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时,其语重心长、高屋建瓴的讲话,既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警示和要求,也对如何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分工,轻合作

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不可谓不强,既有专职的思政教师,又有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彼此沟通协调方面却表现明显的薄弱,缺乏合作精神,存在“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思政教师认为仅仅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评上职称就万事大吉,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辅导员天天忙于日常的学生事务,与学生的关系相对密切,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有待加强。如果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重分工,轻合作”,就必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重形式,轻实效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确实非常重要,但现实中相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就变的次要。不论是学校层面的会议还是学院层面的会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谓要理论有理论,要高度有高度。但在实际工作的部署和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表现为学校开会布置,二级学院开会照本宣科的传达和部署,然后学工人员再依葫芦画瓢,按学院的要求传达至学生,最后简单总结敷衍了事。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不仅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认为是形式主义,走过场。

3.重事务,轻学习

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中,思政人员尤其是辅导员要完成大量繁杂的学生事务工作,且学生事务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加和细化,使辅导员疲于应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工人员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强调工作忙,任务重,不注重学习,不善于留意兄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闭门造车,凭经验处理,喜欢用不变的工作方式对待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学生,思想陈旧落伍,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思政人员要游刃有余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繁杂的学生事务中解脱出来,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具备为学生解疑释惑、指明方向的工作能力与水平。

4.重个体,轻集体

有些学工人员从内心就不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自己以后转行的跳板,整天想着跳槽或转行,千方百计转成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或者考取研究生一走了之,使整个学工队伍的稳定性大受影响,队伍不稳定无疑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不利因素;有些学工人员虽然安于学工队伍,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他们却利用学生工作这个平台天天忙于写论文,搞科研,评职称,或者长时间从事学生工作已经缺乏工作激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日常的学生工作能推就推,能挡就挡,以资历压人,摆老资格,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推给更年轻的辅导员,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实质,清醒地认识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更重要的必须具有实干精神,脚踏实地的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厚望与重托。

(1)学工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实质,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具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实干兴邦,需要吃苦耐劳。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繁重的,改变一个人的行动很容易,但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很难,在“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日益泛滥的今天,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性无疑会更大。在工作中要实干苦干,不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搞形式主义,说的天花乱坠不如为学生解决一个困难与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学工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承担的沉甸甸的责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全力以赴,在实干中赢得同学们的肯定与认可,为学生树立榜样与表率,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导航。

篇7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对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要求与深度应是不同的,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并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中,有的数学思想外显而显得比较清晰,而有的数学思想内隐,则显得相对模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捕捉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因为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思想渗透与感悟的过程,而不能“一走而过”。

一、“经历过程”需要“边走边说”,感悟归纳思想

学生在课堂上的说话、回答、发言等“课堂之说”,既反映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理解深度,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建构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思维水平,更是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现象以及数学规律的一种数学归纳。因而,不能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说”,更不能抑制学生课堂上的“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堂控制能力差,课堂上每一句“即时话语”的迸发,均是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如此的真实想法,在暗示教师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说,并要有意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与空间引领学生说,促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归纳思想。

例如,教学二年级“认识乘法”。教师出示:

一共有多少条毛毛虫?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填空:++++=;( )个( )相加得( )。在学生填出方框和括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2×5。教师则认为教学目标已达成。这样“一走而过”地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建立,更忽略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因此,教学时需要把数学思想渗透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设计并引导学生:(1)一共有多少条毛毛虫?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一条一条加的吗?(2)你为什么要2个2个加呢?怎么想的?(3)这儿的连加算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的含义吗?(4)说一说5个2相加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5)5个2相加与5和2相加相同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此的追问引导学生说,学生就会从加法到乘法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初步归纳得出:“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乘法就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结论。继而在建构“乘法意义”的数学概念的同时,感悟了归纳的数学思想。

二、“经历过程”需要“边走边动”,感悟分类思想

分类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安排在“统计”单元中,从一年级的“分一分、数一数”教学活动中,就开始初步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其实,在“统计与概率”之外的其他数学领域依然可以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分类思想。教学时教师要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关注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引领学生在建构与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例如,三年级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还未涉及混合运算中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师无法向学生提供“(长+宽)×2”公式法的计算思路与方法,只能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长方形的周长定义出发,展开思考: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围成长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列式求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教师出了一道又一道的周长练习题,学生都是用“长加长,宽加宽,然后把两次和相加”的三步计算方法,很少看到学生用“长加宽,然后再乘2”的两步计算方法。如果教学到此,教师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两步计算的方法,会影响学生对长方形周长意义的深度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后续长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公式化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因此,此时不能再凭学生的直观观察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因为学生头脑中的直观思维只会把同类的边长相加,即长加长,宽加宽,很难想到把长与宽相加。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展开数学思考,从而弥补学生“凭空思考”的不足。首先让学生用四根小棒摆出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所摆出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哪些小棒的总长?学生立即应答这四根小棒的总长。教师在此基础上追问:如何计算这四根小棒的总长呢?是直接一根一根依次加起来吗?你会先分一分再计算吗?课堂上学生立刻动手进行分类,并很快分出“长长、宽宽”和“长宽、长宽”两类。此时教师提出在你分类的基础上列式解答长方形的周长。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掌握“长加长,宽加宽,然后把两次和相加”和“长加宽,然后再乘2”的两种不同的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如此引领学生“边走边动”,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了分类的数学思想,也使学生体会到在分类数学思想的指引下探索数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三、“经历过程”需要“边走边看”,感悟推理思想

小学数学课堂里向学生渗透推理数学思想,虽然没有或很少出现那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逻辑紧密的证明推理过程,但当教师向学生揭示某一数学原理、数学规律抑或数学现象等数学结论时,必须要给学生明确数学结论下定义时的合理条件或使学生信服的理由。而引导学生经历在合理条件或信服理由背景下得出的数学结论时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方法这一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数学推理的渗透过程,学生就会初步感悟推理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从数学知识本质内涵出发,使学生在常态的数学课堂中,时常用“推理型”的思维展开数学思考,从而不断感悟推理的数学思想。

例如,教学“认识年月日”。一线教师均会出示当年的年历,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大月、小月以及二月(俗称平月)的天数,然后及时总结得出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接着又出示近几年的年历,引导学生观察二月的天数,使学生发现二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最后,引导学生加强记忆一年中大月、小月以及二月的月份数及天数。细细品味这“大众化”的教学过程及思路,是完全基于教师成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教者根本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因为就凭当年的一份年历就迫使学生得出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不具备普遍性和说服力。同时无论是大月、小月还是平月,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未知的三个新的知识点,均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思考,最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而教师只引领学生观察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是远远不够的,那是基于教师心中已经知道“每年大月、小月的天数不会变化,只有二月份的天数不确定而且是每四年变化一次”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展开教学的,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和思维现实,扼杀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意识。

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依次出示近几年来或任意某年的年历,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数学思考。引领学生在“边走边看”中发现任意一年的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等7个月的天数均为31天,四、六、九、十一等4个月的天数均为30天,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天数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天数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等数学概念与结论。如此引出和揭示数学概念与结论,学得信服,理解才会扎实,内化才会深刻。学生也一定会在经历探索大月、小月以及平月的数学知识中感悟推理的数学思想。

四、“经历过程”需要“边走边想”,感悟抽象思想

儿童思维虽然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抽象过程”,引领学生经历直观形象的图形、文字、符号等感性材料的认知逐步向理性思考过渡,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满理性思维,由直观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这样既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感悟了抽象的数学思想,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素养。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教师教学时一般会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摆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出示如表1:

当教师借助表格引导之后,一般都会直接问:像这样用小棒摆三角形如果摆n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引导学生说出(n×3)根。如此直接揭示了抽象的结果而忽视了引领学生经历“抽象化”的数学过程,学生不但未能感悟抽象数学思想,而且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构成及含义感到困惑和茫然,从而抑制了学生对新知的建构与内化。

因而,教师需从“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内涵出发,引领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边走边想”:三角形的根数都是怎么算出来的?生:三角形的个数×3。师:这个数量关系式太长了,你能缩短一些表达吗?生:三角形×3。师:能再缩一缩吗?生:个数×3。师:你能用数学的方法更简洁一些吗?生:a×3。其它学生自发插话:b×3,c×3,m×3……从学生的一步步应答中可以进一步明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之下,头脑中始终在思考如何能够更简洁却又能表达出小棒根数计算的方法,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抓住数量关系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展开数学思考,而这一思维过程正是引领学生从直观的文字表达向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深处印记了只有三角形的个数是一个变量,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而所乘的“3”是由三角形特征所决定的不变量,无需用字母表示。因此,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过程。在感悟数学思想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抽象的数学知识,经过“抽象化”过程后,其结果才会得到直观化、形象化,助推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建构与理解。

五、“经历过程”需要“边走边议”,感悟模型思想

基于“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小学生的模型思想,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思考:一是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继而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二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用数学模型中的思想方法去解释生活现象。因此,新知的学习需从生活原型中建立数学模型,而知识的应用则需要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去解释生活现象,继而达到巧妙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

例如,“图形覆盖问题”的教学。出示:有6个人排成一排拍照,AB两个人坐在一起拍照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1.从生活原型出发,建构数学模型。引领学生“边走边议”经历如下过程:(1)请画图表示题中的含义。(2)AB两人要坐在一起,可能会坐在哪儿?你能有序地描述AB两人坐的位子吗?(3)你们所描述的现象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吗?课堂上利用教具平移AB的位置,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后很容易观察发现得到规律:总人数-AB两个人+1=不同坐法的种数。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模型问题:如果每次框出两个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和?学生自主得出:总个数-框里的个数+1=不同和的个数。这一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再到数学方法的形成,最终发现了图形覆盖问题的数学规律,建构了图形覆盖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感悟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内化了新的数学知识。

2.从数学模型出发,解释生活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依然要引领学生经历感悟数学思想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单一地列式求出结果,理应用数学中的模型思想解释题中的生活现象,继而使学生领悟出解决此题所要选择的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可作如下“边走边议”:(1)你能找出这道题里所隐含的数学现象吗?(2)在学生回答出图形覆盖的规律时追问:把什么可以看作框里的数?平移的次数怎么看出来?“一共有多少种坐法”相当于求什么?学生经过如此追问与思考,图形覆盖中规律的数学模型就会立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就会把图形覆盖中规律的数学模型与解决此题的数学方法对应起来,继而感悟了解决此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边走边议”,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再由数学走向生活,如此“双向”地行走在数学模型思想方法的道路上,学生不仅自然地感悟了数学思想,也形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丰富了学生数学头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悟性 感悟能力

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悟性很重要。悟性是学生直接生动地认识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科学推理分析,获得新的知识结构的思维活动。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感悟的字眼,表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适合从以下方面努力实践:

一、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潜能

语文课如果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高涨的波动的情趣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对学习中遇到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并调动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主观的意念的领悟,重视学生主体和客体的感情的融合,让主体和客体产生思维的碰撞,并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实现学生对学习的事物的内涵的充分认识。学生的感情是感悟的动力源泉,感悟可以借助逻辑分析进行,并重视感性直觉来把握学习的内涵,产生强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感悟文本的潜能。

1.听觉引领

教师可以运用声音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或者音乐的方式创造情境,让学生去感受语文作品。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音乐让学生大彻大悟,让学生追随声音和音乐去想象,去感受作品的魅力。声音给学生的震慑是巨大的,比千言万语要深刻而久远,有效而持久,更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图形创境

教师可以运用图形创境,运用图像或者影像来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领学生进行洗礼,体验残酷的思想,感受图片带来的思想共鸣,进而创造情境。通过图片创造的情境,教师可以塑造学生的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发展想象思维,把握文章感悟的体现点

阅读的感悟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重视通过想象让学生捕捉到文章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谊。教师也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对文章的整体的形象和深刻的句子不要做细致的讲解,而要提供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允许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多个角度学习的综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的联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践,重视学生想象中的体验,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和感受学习的内容,拉近学生和所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学生真切的学习体验,形成深切的学习感悟。

三、进行讨论交流,升华感悟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更多的交流和思考的感知的环节,提升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思考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组织学生进行众说纷纭的讨论,抒发各自个性化的见解,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对待文章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肯定,全面激发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了钻研课文,也激活了思维,更感受到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会学生感悟的方法,重视文本感悟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真谛,教会学生掌握感悟课文的方法,掌握学习的技能。教师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迁移领悟。不一样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阅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一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评价文章,从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家介绍等方面进行研究,重视理解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学会进行评价和感悟。

叶圣陶曾说作文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都是例子。教师要教育学生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树立大的语文观念,通过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创造的感情。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名家散文的阅读,要求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重视让教师来进行批阅和讲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产生感悟中的惊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累积感悟文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的悟性是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的较高境界。高中语文教师要围绕学科特征,重点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将学生悟性的培养贯穿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进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悟性,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悟性培养[J].教坛聚焦,2010,(30).

[2]姚玉琴.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甘肃教育,2007,(24).

篇9

一、精心设计活动,展示学生写作活动成果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并学着去表现这种美。2.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倾注热情、表达热爱、体现作者的品味和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让自己的文章触动人心。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交流、搜集写作材料。2.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第一单元三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比如《黄山记》拟人,援引历史故事、诗文,对比等手法;《瓦尔登湖》白描、转换时间与空间的细描手法;《巩乃斯的马》场面描写、托物言志等手法。3.作文写在练笔本上,相互点评,然后交给小组组长,由组长当天交给老师。4.各小组总结活动成果,以PPT(包括图片、音乐、组员优秀习作文段)形式展示成果,在课堂上每组有五分钟的展示时间。最后由老师打分,评出最优秀的小组两个。

二、恰当运用课文,激发学生感悟自然写作灵感

在“感悟自然”活动写作单元的三篇课文中,作者描写自然,从自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作者走近大自然,有的时候是情感的释放,有的时候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寻找勇气、寻找动力。作者在描写大自然时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更好的把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既可以学习作者如何感悟自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把感悟精彩地表述出来。

三、创设交流平台,展示学生感悟自然写作活动过程及成果

1. 分组展示成果

用图片展示活动过程,用音乐渲染感动气氛,用文字传递体悟感受。

(1)名胜风景组

(2)家乡风光组

(3)校园风光组

(4)动物植物组

2. 交流创作心得

即分享观察和构思创作心得,激发感悟和描写自然的灵感。

比如,看了小组写作展示后,有些同学疑惑,范文呈现出作者细腻描写、深刻的感悟,这究竟是怎么写成的呢?他们是如何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范文的作者介绍创作的过程及如何捕捉写作灵感,然后由同学自由发问,解答疑惑,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热情。

3. 教师点拨指导

在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可以抒感,也可以夹杂议论。我们感悟大自然,除了感受大自然的美之外,还会引发历史探索和人文思索,还经常糅合社会政治、人文风貌进行介绍,也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感慨。

4. 评价方式多元

活动写作单元要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方式。写作活动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和同伴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在交流、合作中实现言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可充分利用第一单元活动评价的“写作评价表”,分别从“态度、过程、文章”多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强调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要关注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四、教师示范习作,展示教师写作魅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教师示范习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示范习作可以给学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人格魅力是远胜于学识魅力的。

在感悟自然的活动中,笔者每日都会在课堂用五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或是对荷塘边的柳树,或是对小礼堂前那两株笔直的木棉,或是看到班上某同学流连于荷塘边的背影时的感动。教师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去,以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开启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五、养成阅读习惯,借鉴哲人思想提升丰富学生认识及思想

在活动中与文章展示过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缺陷和表达的阻碍,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师要常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别人的思想,让自己的感悟更成熟、更丰富、更深刻。

1. 教师:推荐优秀作品,分享阅读感悟

推荐书目1:《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推荐书目2:汪曾祺《人间草木》

推荐书目3:宗璞《告别阅读》

推荐书目4:沈从文《边城》

篇10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感悟式教学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品德教育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一来,感悟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感悟式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品德教学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将品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知识,受到品德教育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从这一角度来看,感悟式教学的应用能够使小学品德教学的影响力提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品质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本文就将对感悟式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感悟式教学的必要性

感悟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其在小学阶段应用的范围较广,可以帮助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更是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渐提升,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素质教育方法却有很多不足,小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感悟教学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品质的感染。因此,感悟式教学是一种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容易被接受的教学方法,下面就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提出建议。

二、小学品德教育中感悟式教学的应用

1.在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感悟

任何教学形式的实施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的德育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品德教育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因此,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入生活中去进行感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其实在我们生活周围,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实践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城市内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公益事业的真正含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到关爱他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善良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成长。这样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品德教学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到只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才会使自己与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2.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去感悟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对学生传输知识与思想方面,教师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上面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俗称的“代沟”,这样一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是很难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的,对于教师的一些观点以及意见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学生之间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有很多,交流起来也更加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学习的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或者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对提高品德教学效率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小学品德教育过程中,在讲到关于“诚实”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每组学生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诚实的人,与他们交往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教师让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表讨论结果,由教师进行总结,借此来完善“诚实”这一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感到新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对品德知识的感悟能力方面也会有很好的促M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品德教学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在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感悟式教学的应用使小学品德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其更好地应用在小学品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李可苹.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4(2).

篇11

关键词:感悟;创新意识;语言感受;行为习惯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由此可见,“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独特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呢?

一、运用独特的创新意识来培养感悟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外,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就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感悟那小屋周围的山外青山、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生活在这样的小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的“活”灵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感悟。

二、运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反之,利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语感是一个人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学生利用语感进行感悟是语文课堂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现在语文的语感感悟很少有人提出,其实语文的语感感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培养了语感就会引起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其实语文课堂学的就是语感,重在对语言的感悟。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语感。同时也呼唤学生用心灵去理解、用心灵去撞击,激发人生追求的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三、运用独特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感悟

语文的本质决定语文课堂必须要有独特的感悟,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没有感悟的语文课堂,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是一堂理想的好课。语文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文本的内在交流,是对文本的内涵的感悟。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个性调适、丰富、发展这种全面交流,只有学生不同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才是课堂教学中迸发出的交流的火花,才是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独特的感悟的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的“学、问、思、辩”的学习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范例,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我与地坛》一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可通过母亲让我独自一人到地坛里散心、远远目送我、暗中跟踪我等细节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生命之灯因思考而明亮,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进行感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对课文的感悟,从而自然地达到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

篇12

整体感悟阅读教学法要求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留下“发现”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形成以“读”为先导,“听”、“说”、“写”训练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可采用“整体感知一互动感悟一局部突破一深化感悟一审美迁移”的策略步骤。

整体感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的方式,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避免肢解文本,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等。如《春》一课,在默读(或朗读、闭目倾听名家诵读)展开无限遐想,整体感知“春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以下内容:①文章的体裁是什么?②文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③文章的主题是升么?④文章的美感源于何处?

互动感悟。从整体感悟出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上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的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如《春》一课中的上述问题,通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整体感悟阅读法的教学,学生基本上都能概括出来:《春》这篇散文围绕一个“春”字,以盼春、绘春、赞春为思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文章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这种美,靠教师的语言,是表达不及的,这种美要靠学生的整体感悟,在想象中“组合”与“复现”。

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方法,如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细节,或用文中的表达技巧当堂说话等。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深化感悟。由于局部阅读及细节赏析,学生容易留下支离破碎、一鳞半爪的印象,只有让他们回到整体上再感悟、再认识,才会对课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体会和理解。这一阶段的整体感悟是对第一阶段整体感知的拓宽和加深,是一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是认识的升华。

审美迁移。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的课堂阅读训练,可以说学生已达到了“读”的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审美能力的迁移训练。课文审美能力的迁移训练可分两个内容进行:一是教师从课外精心选择一些精美短文让学生阅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触类旁通,达到语文审美能力迁移的训练目的;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针对性强,或是针对课文典型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训练,或是进行创新性写作训练,或是针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抒写个人的感悟等。

篇13

一、多让学生参与收集生活素材

注重课堂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事物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为学生所喜爱和关注,容易调动学生积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认识和处理身边的事物,从而形成思想品德学习所需要的能力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现代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果能够让他们进行一定量的生活素材的收集,并用于课堂,就必然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与教参本身,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事物带入课堂。

二、课堂中加强多边互动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思想品德课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都能表达出一两点,这就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适时地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呈现于课堂,并及时地予以修正和补充。比如:在合理消费这一单元,针对一些商家先抬高价格再打折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商家合理的促销手段,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有价格欺诈之嫌,我们可以让双方进行一定的辩论,以加深学生对合理消费的理解。

三、适时改变教学环境

思想品德课的知识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入与知识有关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必然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较为深入的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进行环境保护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设在一条被污染的小河边;进行消费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放在一个超市中……,当然有的情景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

四、多样化的材料呈现方式

篇14

关键词:幼儿大班;语言教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让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毫不例外,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中,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渗透情感教育,让幼儿在学习简单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教育。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P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幼儿大班语言教学实际,简略论述一些幼儿大班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情感目标

制定明确而又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清晰的情感目标,教师的教学才会紧紧围绕这一清晰的目标有序展开。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深入透彻地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学情设计出明确而又贴切的情感教学目标。例如,教师根据《小熊过桥》这首儿歌设计了一份幼儿大班语言教案,儿歌以小熊这一幽默、憨厚、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向幼儿展现出了小熊过桥的心理活动。教师根据这一内容把这一课的情感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让幼儿感受小熊过桥时的心理变化,让幼儿懂得要勇敢、自信地克服困难。教师通过有的放矢地设计情感教育目标为对幼儿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语言知识,感悟思想情感

语言不仅可以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还可以表露至真至深的思想;语言不仅可以描写宛如仙境的景色,还可以流露至纯至诚的情感……语言是魅力无穷、神奇无比的。毋庸置疑,学习基本语言知识是幼儿大班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中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语言是表露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在学习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感悟语言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大班语言《秋天的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幼儿透过语言知识感悟思想情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从这几句话中,幼儿在学习拟人化的描法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黄色银杏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从这几句话中,幼儿在真切体验小动物们在秋天的忙碌之乐、活动之美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浓浓的喜爱之情。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仅扎实地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语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让幼儿真切感悟思想情感为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开辟了通畅的渠道。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育思想情感

从小培育幼儿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思想情感是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些良好思想情感的培育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幼儿语言教学,更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教师通过融入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情景进行语言教学,必定会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出良好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情景,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大班“反义词”语言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准确地说出了相应的反义词:大对小、冷对热、厚对薄、方对圆、粗对细、高对矮、上对下、胖对瘦、黑对白、哭对笑等。教师在让幼儿尝试说出反义词的过程中,有效地培育了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思想情感。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幼儿语言教学工作,不仅能够让幼儿轻松自如地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培育幼儿良好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培育思想情感为有效实施情感教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幼儿大班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细致地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要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扎实认真地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中的各种思想情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开辟途径;教师要引领幼儿准确贴切地联系生活实际,培育情真意切的良好思想情感,为情感教育的渗透搭建平台。总之,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幼儿大班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顾绍艳.浅谈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