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险公司精细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财务精细化管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策略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日常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自律行为,指的是公司以既定工作目标的出发点,对公司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从而到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不断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保险公司如何加强其内部经营管理、防范风险以及提高内控水平,成为摆在各保险公司面前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内控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控与经营活动相脱节
在保险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内控的效率与整个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内控是与公司发展辩证统一的,是与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然而,目前许多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内控与经营活动相脱节、不能有效融为一体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控的有效性。此外,有些保险公司为片面追求保费上规模,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缺乏远见,尽管其内控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完善,但执行不力、内控效率低下,使得公司内部控制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财务集中,随意性较大
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实行了省级财务集中的管理模式,目的是强化省级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职能,加大财务垂直控制力度,以便于集中统一处理,增强公司防范和管控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公司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然而,这种财务集中的管理模式表面看起来效率较高,并有利于对财务的整体调控,但是,由于管理线过于长,管理程序复杂,不容易监控,导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最终降低了内控建设水平。
3、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健全
由于保险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方面体制尚不完善,尽管有些公司完全照搬国外公司的管理体制,但在国内却难以高效运作起来。我国保险公司考核指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同公司之间在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的保险公司内控策略
1、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保险公司内控模式中,往往是思路决定出路,内控管理理念是公司发展的导向,只有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才能切实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保险公司内控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涉及到内控管理组织创新、内控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内控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内容。保险公司传统的内控管理往往是事后管理,管理初期没有形成一种管理共识,只有发现了问题,再事后匆匆忙忙地去补救,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必须重视内控管理的创新,充分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时刻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业务发展,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监管重点,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采取预防性措施,切实地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最终实现保险公司内控的价值化、集成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为保险公司内控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
根据保险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该体系必须涉及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以及收入的精细化。其中,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保险公司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分析各项成本支出的合理性,避免资金闲置浪费现象,从而为保险公司节约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主要包括做好资产的入账与出库记录工作,由于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设立详细的资产管理的核算体系,将全部资产都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便于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收入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创收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系统,进一步规范收支途径,坚决杜绝各单位“小金库”以及发放违规津贴的问题,最终提高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
3、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上级公司对基层公司考核时的一种标准,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调动保险公司各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并对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进行控制监督,有效配置单位的各种资产资源,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公司内控建设。然而,在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基层公司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市场的发展需求,要建立中长期绩效考核机制,要从立足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此外,在下达任务指标时,也不能使任务越来越重,要考虑市场实际和发展的规律,分配与之发展规模相一致的任务量。在以完成上级公司任务指标为目的考核体系下,必须制定严厉的奖罚条例,如果分支机构完不成任务就要受罚,并与年终考核奖励相挂钩,让员工有一个大体的计划和工作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打破以保费规模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业务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激发保险公司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确保保险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权力监督管理
合理进行授权,加强权力监督管理是杜绝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中腐败现象出现与提高内控水平的前提。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保险公司要需要合理的授权,加强权力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权力监督管理:1)建立稽查审计部门,该部门应该独立于公司总部以及各个分公司,并授予监督管理内控部门的权力,加强对保险公司内控人员的管理;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对现有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要求员工持证上岗,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最终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3)按照考核标准和业务需求,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合理的分级授权,根据不同分支公司的保险业务量给予相应的经营管理权,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地保证公司内部牵制,实现公司内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内控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这就需要相关公司必须重视对内控模式的研究,不论是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的角度,切实地加强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转变传统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策略,综合提升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会工作效率与准确性,为保险公司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可靠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波.浅析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2] 孟祥腾.强化保险公司内控建设的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06(09)
[3] 曹金雯.浅析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
【关键词】企业文化 保险公司 经营管理 作用分析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制度,也可以将其称为组织文化。企业文化不单单是一种管理思路,同时也是管理观念的体现,主要由核心概念和核心概念外化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核心概念指的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可将企业分为物质层、精神层和制度层三个层面。而在这当中,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面,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里层,精神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文化,所以这也是保险公司的文化。这一组织文化中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这种企业管理文化对于民族或是个体文化而言是不一样的。其实企业文化与经济文化相当,没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不会形成企业文化的,并且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从本质上看来,企业文化兼具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经营目标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让所有的员工都认可的话,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形成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加快企业的发展。由此可知,企业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约束和凝聚、导向、辐射以及激励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
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联系
对于保险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与其他实体经营商品企业大相径庭,同样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发展企业。很多发达国家中的保险企业很早就已经融入到了现代化的管理潮流,并且在企业的管理和日常经营中引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获得了显著地成效。近年来,我国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经济的外向程度也有所加强,由此保险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而言所强调的是内在的激励和建设,以此制定相关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来进行约束,进而提升员工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还有责任心,这样员工就可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为了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且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使企业自身的文化得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必不可少,并且是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我过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改善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提高保险企业的总和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加强保险企业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中,调结构、防风险以及转方式是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位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化、合理化的政策和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为了推动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提高保险企业的整体实力来发挥保险这一行业所具备的功能,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是相当大的。
对于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加大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从而深化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以便达到知行统一。(2)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员工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很重要,需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检查力度从而使员工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参照企业文化管理依据,整理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措施,并且改善其中不完善之处。(4)构建奖励制度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有着积极向上和良好文化建设的环境。(5)在这一项艰难、长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工程中需要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支持。(6)通过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并且通过一系列考核制度的建立进而推动保险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构建多维盈利分析模型,需要我们将各项成本费用科目、指标合理的在时间、机构、产品、客户、渠道等维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归集和分配,由此引出了费用分摊问题。费用分摊问题起源于交强险的单独核算,为出具交强险年度报告,需要将费用合理区分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并进行精确分配和归属。2006年8月29日,为了规范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保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对保险公司的费用分摊进行了科学指导、合理定义。《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指出:保险公司所指的费用是指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赔款支出、分保赔款支出、各类给付、退保金、准备金提转差、佣金、手续费、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等等;费用分摊的意义,基于产品定价、成本费用控制、分支机构考核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伴随着管理方式的改变,比如,各大保险公司集中管理后出现的运营中心、后援中心的成本分摊问题。《分摊指引》同时指出:本指引是保险公司费用分摊程序和标准的最低要求。保险公司可以在遵循本指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开发更为科学、准确、合理的费用分摊方法,也可以开发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模式,但要向中国保监会申请验收合格后方可实施。目前,各保险公司向保监会上报的费用分摊管理办法,绝大多数都是严格按照《分摊指引》管理要求,采用规范的费用分类、分摊流程和分摊标准,差别也大多只在于业务部门的界定、分摊标准的调整,很少有保险公司在作业成本法等更为先进的管理会计管理办法上有所突破。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缺乏分渠道、分机构的费用分摊流程,分险种、分业务类别的成本分摊不够精细,成本分摊数据不够准确,不能充分满足目前精细化的管理需要,费用分摊管理办法需要注入新的内容,成本费用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
二、架构多维盈利分析模型的关键在于对费用进行合理分摊
1.费用分摊
观察我们的利润表,已赚保费的各个项目、综合赔款的各个项目、综合费用的各个项目、营业税金及附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摊回分保费用都是可以分到机构、产品、渠道的。无法直接分到机构、产品、渠道的有:
(1)投资收益;
(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3)汇兑损益;
(4)其他业务收入;
(5)业务及管理费;
(6)其他业务成本;(7)资产减值损失;等等在一般的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中,汇兑损益、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发生金额较小,对总体损益影响不大。因此,关键是在对投资收益、业务及管理费进行分摊时,根据作业流程拓展业务部门的范围,增加分渠道、分机构进行分摊的流程,调整分摊的标准、因子,以更准确的体现分摊的结果,满足分机构、分渠道、分险种、分业务类别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为更好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2.费用分析
为此,在研究《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办法,以期能对费用分摊管理办法进行改进:
(1)增加费用核算管理的维度,包括险种险类险别、业务来源(渠道)、车型、客户、成本中心、基金中心、收支项目、承诺项目、内部订单号、机构归属、境内境外、专属费用标识等核算维度;另外,强化核算精细化管理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专属费用的占比,减少共同费用的占比;
(2)对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细分,根据费用属性合理选择费用分摊标准和分摊流程。比如:原来费用区分为三类,人力成本、资产折旧和其他费用,现在我们可将费用细分,划分为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或者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或者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运营费用。每一项成本费用可根据分类依据再具体细分,细化归属后根据费用属性合理匹配较为合适的分摊标准和分摊流程;
(3)在原有分险种、分业务类别的分摊流程基础上,增加分机构、分渠道的费用分摊流程。多维盈利分析的要旨,就在于细分市场,细分市场不仅仅需要分险种分业务类别进行区分,还需要分机构、分渠道、分客户进行区分,不仅仅是单个进行区分,也可以是对其任意组合进行的区分。
(4)在共同费用的分摊上,采用作业成本法,对每一类费用根据成本动因科学合理归属费用。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往往是根据成本动因比如渠道或者产品调整部门,费用分摊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来进行分配。根据成本动因,或者新增成本中心,调整费用分摊流程;或者调整分摊标准和分摊因子,使得分摊结果相对更加准确。
三、结语
关键词:财产保险;成本管控;路径分析;可持续性发展
财产保险公司如何盈利,除了保费收入之外,就是公司成本的支出,如何做好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工作,是决定公司盈利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公司的成本管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成本管控的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环境面临调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出现很多的问题,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的显现,使得经济的发展方式面临强烈的转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调整经济的发展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宏观经济的调控工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会适当地放缓,从追求数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地向追求质量、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保监会的大力重视
保险业近几年一直深受国家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国家允许央行破产等,都是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持。保险行业市场化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的主体性在进一步的加强,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监会也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相继出台很多的改革方案,如在农业保险、商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都有出台一些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市场化的管理改革制度,同时也在加强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改革,推进市场化、规范化的市场行为规范,努力保护消费者的切身权益。
二、成本管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市场竞争因素分析
我国有很多的保险公司,这些公司在面临市场改革的不确定性,纷纷出现不公平竞争的趋势。为了争夺市场化份额,一些保险公司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策略,引发保险市场的非理性竞争。非理性的降低保险费率,会直接导致保险赔付率的上升。保险赔付率是保险赔付额与保费收入的比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保险费率降低的越低,那么保费收入就会越小,相应地就会使得赔付率增大,最终加剧综合成本率的提升,影响公司的成本管理,增大公司的成本。
(二)公司自身经营因素分析
(1)销售渠道经营成本增加。车险在保险公司越来越占据主要的地位,而且车险的销售渠道在逐渐地增加,电商销售如今也成为主流,电商销售渠道和车商渠道这两块就占车险销售的重要比重,网络营销自然要投入高成本运行机制,所以它们的满期赔付指标也在维持着高位的运行,渠道间的业务转换成本也是十分的高。如果一直维持高投入的运行机制,就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违背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理赔一直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在逐渐地增强,客户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渐地提高,保险公司在理赔方面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会有骗保的嫌疑,保险公司自然也加大了理赔的审查力度,还要面临一些不具有专业素质的媒体的恶意抨击,加上零配件的价格也是每年都在持续的上涨,所以很多的汽车厂商的经营策略是“前端价格下降,后端维修成本提升”,逐渐使得维修成本费用在不断地提高。车辆的增加,使得人身损伤案件也在逐渐地增加,自然也就加大了公司的赔付力度,使得公司的赔付成本在逐年的增加。
三、成本管控的路径分析
财产保险公司的成本管控,首先就是要控制综合成本率,加强公司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把握公司经营发展的规律,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采用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进公司的战略转型
财产保险公司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策略,由以往的以经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经营客户为主的商业模式,将公司的成本管控工作和公司的战略转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资源的配套投入,促使公司的体制建设更加的完善,结构布局更加的完整,成本管控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加强公司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进行。
(二)专业化的费用管理
保险公司要想获得更高的受益,就应该在同样的产出过程中投入更少的资源,所以需要对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在产品投放到市场时,应该实施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模式,确保投入市场的产品具备竞争力。公司要想获得精细化的费用支出比率,就应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做好资源费用的预算管控,严格地控制费用的增幅上涨,加快资源预算配套管理措施,做好预算过程的完善工作。锁定高端客户的直投工作,加强对电商销售渠道的直投工作。
(三)严格化的理赔管理
保险公司最大的支出是赔付的支出,所以在发生案件的事故方面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集中审核,确保案件的核损质量。对于人事案件的赔付工作应该及时地去介入调查,准确地进行过程跟踪,从而提高案件的核损质量。案件的理赔一直是客户反应最多的问题,对于小型案件的理赔一定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对于大型的案件损伤应该提升其专业化的理赔质量,保证理赔的合理到位,提升理赔的效果。加快智能核保系统,做到不偏不漏,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以及预防骗保的行为。保险公司对于赔付出现错误的行为应该进行责任追究制,以此来为提升赔付质量建立全面的监管体制。
四、结束语
保险公司正在逐步地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与管理质量,公司的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服务到位,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让客户真正地满意公司的服务,提升公司的形象。对于在成本管控的监管方面,公司应该加强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满足公司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系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险公司也应该理性地参与市场竞争,灵活应对各种策略的产生,为公司价值的可持续性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鹏.太平人寿济南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 宋冰.上海社保每年亏空百亿 国企收益填补面临路径选择[N].第一财经日报,2011.
一、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保险公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美好愿景以及发展战略出发,全面预测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效果的各个因素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指标,并加以考核与评价,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计划、协调的作用。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反映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预算、带有长期性投资的资本预算、反映保险公司财务效果以及现金流动的财务预算等。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保险公司的意义。1、高效的利用公司资源。预算对于公司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形象直观的表现出资源的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利用情况。通过全面的预算管理,达到各部门之间的平衡,以致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好的安排,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和运用的低效率,减少成本输出,增加效益。2、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我国对于保险行业的门槛设置相对较高,使得一般的保险企业组织体系十分复杂,总公司对于子公司及其附属部门的精细化管理难度很大,有时更会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所以,在公司内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各个方面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管理过程得到优化,进而增加收益,在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全面顶算管理与保险公司战略脱节。全面预算管理从规划角度而言,它更是一个战略决策的过程。而实际上,现在很多公司在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时候只是在预算期结束时作为考核实绩的依据,没有充分发挥预算在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作用。为预算而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仅仅把它当作事后监督、考评的工具,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流于形式,这也就给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很大局限性。虽然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公司管理手段已经为业界广泛了解,但是真正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引入和建立起适合本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未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公司的战略规则和业务计划不具体、不明确,目标设定缺乏科学依据,由此编制的预算缺乏权威性,无法实现全面预算的效力。
(二)组织保障机构缺失。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成立组织机构等,为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成立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机构,这些工作往往就落在财务部门身上,这样不仅造成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下降,给预算执行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其独立性,给各项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全面预算的考核机制与评价机制不完善。预算要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来完成对每个部门及每个人的客观考核,避免吃大锅饭现象。但是许多保险公司考核体系设立在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分公司对业务部门的考核是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考核方式,对非业务部门一般不进行考核。所以导致非业务部门随意浪费、随意操作现象十分严重,使整体考核体系出现不和谐现象。而且,目前保险公司预算考评机制由总公司出台,按“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将指标逐步分解到分公司,分公司再分解到基层公司,这样逐步分解后执行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其差异作为激励的考核依据,但是由于激励的程度与比例过小,差异明显不大,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三、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一)确保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统一。在保险公司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将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作为有效的指导,以其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全面预算观念。公司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对公司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自身的长短期目标,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统一,对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产险;理赔质量;对策
理赔工作是财产险业务流程中的末端,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理赔管理成效与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有着非常紧密联系。如果理赔管理和服务质量存在较多不足,理赔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实际落实或者管理成效较差,则会导致之前端的承保工作怨声载道。虽然很多保险公司认识到了理赔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历史因素与以往操作习惯的限制,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1限制财产险理赔质量提升的问题分析
1.1理赔人员管理不明确
随着股改的不断完善,理赔人员也由过去的分散型管理向集中化管理即垂直化管理迈进。但在人员的调配上仍然由属地公司安排。上级主管部门有时也根据业务需要抽减人员,使得理赔在人员安置上“两头”插手两头松的现象常常出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理赔人员的配置达不到工作要求。对那些正在快速发展的中级城市保险分公司、县级支公司保险理赔组织、人员构成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最终导致各省、各地二级分公司、支公司所采应用的理赔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上级、下级理赔管理不够协调化。
1.2基层公司理赔力量较低
很多省一级分公司是在总公司理赔操作标准后确定理赔工作人数的,配置理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人员数量与理赔工作开展实际需求不符。县级支公司理赔人员既归县级公司管理,业务上受上级公司指导,存在着垂直不明确的说法,因为理赔操作标准不够全面,需要认识到社会经济市场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公司战略部署也会随市场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后,在保险公司分散性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影响下,保险公司承担的理赔工作量急剧增长。但是现有的理赔工作人员数量非常有限,每一名理赔工作人员都会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不能保证理赔的及时性,降低了客户对财产险业务的满意程度。
1.3理赔人员保费任务压力大
对保险公司财产险各地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理赔工作人员不仅承担着较为承担的理赔工作压力,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量的保费任务,这种情况在众多县级支公司中非常明显。因为保费任务完成程度与工作人员薪资报酬有着非常紧密联系,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自己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保费量任务完成上,对财产险理赔质量、理赔工作效率造成了严重损害。
2提升财产险理赔质量的有效策略
2.1对网络体系进行完善,塑造立体化的理赔管理模式
健全损失标的价格网络体系。为了保证向上可以询价、横向可以问价、本地可以差价、检查汇报反馈及时的价格网络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内容:将财产险理赔公司报价岗位建设成为汽车零配件本地化价格信息平台,可以及时的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依据实际情况对最新价格进行公布。还需要注重的是,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失中,其中包括路损标准、护栏、电缆的价格,以及绿化设施等第三者标的损失制定出统一性的基本价格标准,为基层理赔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2.2建立三项制度,对理赔工作相关责任进行实际落实
要注重理赔工作跟踪制度建设,一级公司需要对支公司已经确定的理赔案进行审核、抽查,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力度提升,避免一些工作人员为了满足自身的不法利益追求,通过相应的操作套取公司理赔费用,对保险公司经济效益造成损害。一级公司必须要建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对已绝理赔案进行跟踪监管、控制,对理赔案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了解理赔金额是否合理,对于违法操作人员必须要给予严厉惩罚。利用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可以抑制不良操作行为产生,这也是降低保险公司理赔率,强化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3严格操作程序,提升第一现场勘查率
理赔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依据理赔工作操作标准,无论是勘查、立案、核赔等任何一个理赔工作环节,理赔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坚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理赔操作的规范性、严谨性,并且逐渐养成依据规章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车险第一现场勘察率需要控制在百分之七十以上,非车险第一现场勘察率需要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保险公司拥有的勘察交通工具不足,无论理赔工作人员应用何种代步工具,在保险客户报案后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因为对以往理赔案例进行分析,很多骗保事件都是因为理赔人员没有及时到现场进行勘查。
3结语
财产险理赔质量与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保险公司对保险理赔管理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对限制理赔质量提升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保证理赔质量得到客户的肯定。
参考文献:
[1]田小龙.我国车险理赔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一、以“五力模型”为基础的浙江财险行业分析
下面,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从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的其他企业威胁这“五种竞争力量”角度分析,对浙江财险行业的市场特征和经营结构进行研究。
1.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强。目前,浙江财险市场已逐步形成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资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市场格局。一方面,多家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其自身优势,在浙江市场发展迅速。人保、太保和平安老三家发展优势明显,浙商财险作为第一家总部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具有极强的地域优势,国寿财险凭借其强大的寿险营销员团队,现已占据市场份额第四位。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逐步放开,外资保险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手段对浙江保险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现今,利宝保险、爱和谊保险已经在浙江站稳脚跟,大型国外保险财团对浙江财险市场早已是“虎视眈眈”。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强。与生产企业不同,笔者认为财险公司的供应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渠道业务供应商,包括汽车经销商和各类保险专兼业经纪公司。二是车辆售后服务,包括汽车4S店及各类汽车修配供应商。从渠道业务供应商角度看,汽车经销商掌握了大部分新车业务来源,主导了新车业务佣金标准的议价权,不断抬高业务手续费。从车辆售后服务供应商角度看,理赔环节汽车配件价格、质量参差不齐,在财险公司定损报价中“隐患重重”。近年来,为贴合市场需求完善客户服务,各家险企还争相推出大量延伸服务,加快行业发展的同时经营成本急剧上升,加重了自身的负担。浙江财险行业赔付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保险企业原本就微弱的利润空间。究其原因,市场上大型汽车修理厂及4S店牢固掌控着理赔环节的市场定价权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修理工时费和汽车零配件价格方面都出现了大幅增长,汽车修配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定价偏高是浙江财险市场不争的事实。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强。一方面,购买者保险意识淡薄。保险业在中国仍处于兴起阶段,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虽然浙江地域经济发达,但消费者保险意识较弱,大众对保险产品观望而不去购买是普遍现象,保险市场仍然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另一方面,购买者对保险需求量不足。购买者对保险产品的需求范围狭窄,众多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普遍存在相似性,购买者对保险公司的可选择性强。同时,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期寿险营销模式较为粗放,社会影响恶劣,对我国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民众对保险公司存在不信任,客观上造成了保险需求量不大的现状,保险产品供大于求。
4.潜在新进入者威胁强。保险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总体处在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保险业的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冲击着保险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人们对保险意识观念的转变以及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利益,不断促使投资者的进入。近年来新筹建的中资财险公司保费增速很快,外资保险公司随着浙江财险市场的放开也纷纷涌入。僧多粥少,势必对浙江财险市场的各家公司造成不小的冲击。
5.行业内替代品的其他企业威胁强。保险替代品是指那些与现有产品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产品。从保险产品的功能来看,一方面为人身、财产等提供保险服务,另一方面也给购买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行业间分析,银行业存款、理财产品对寿险业的投资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财险公司的产品冲击较少。从行业内部分析,各家财险公司主营业务的产品条款、费率具有极高的同质性,行业内替代品的其他财险企业威胁强。
二、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1.以竞争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著作,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竞争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模型。这五种力量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因此,如何通过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合适的定位就成了企业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企业在特定产业中的竞争通用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这是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的三个基点。
2.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现今中国的保险行业同质化程度高,财险公司试图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企业文化差异化策略建立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市场大多险企对市场、对业务的选择空间都非常狭小,面对开放的保险市场,竞争的压力会让险企时常处于被动选择的境地,专一化战略在浙江的财险市场可选择性也不强。面对行业盈利空间收缩,经营成本居高的现状,保险公司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有针对性的制定价格策略,如何提高不同业务的盈利性等问题。综合成本率的快速升高,进一步挤压了原本就脆弱的盈利空间,如何降低保险公司综合成本应该是战略管理方向选择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制定成本领先战略,实施降本增效是保险公司目前的最佳选择。
三、保险公司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具体举措
1.深化集中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升运营效能。集中化管理是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趋势,集中管理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效果显著。笔者认为,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引下,集中化改革的方向必须围绕人才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保险公司各层级的考核要以效益为导向,提高人均运营产能。机构考核体制以利润目标的完成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调动前端干部、员工的主动能动性,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激励优势业务的拓展,科学提高人均运营产能。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尝试开发契合公司实际工作的系统,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充实IT类人才队伍。
2.深化渠道改革,降低业务获取成本。
2.1优化资源,建设专业化的销售团队。根据专业化方向和渠道资源相对优势,组建基层机构销售团队,激活四级机构,通过销售团队培养公司渠道专业人才。应加强渠道业务的考核激励、渠道资源的协调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为基层机构专业化销售团队展业创造条件。2.2管控品质,提高优质业务续保率。强化效益为先的经营理念,加强渠道业务品质管控,促进优质渠道、调整边缘渠道、严控亏损渠道。对于车商、银保、经纪的高点位渠道业务,抓好续保管理,夯实续保考核制度,逐年消化并摊薄高点位支出,良性循环。
2.3狠抓落地,加快网电渠道销售联动。稳步推进电销外呼等新销售渠道,依托电子商务和网络等手段创新销售模式,降低业务销售成本,提升竞争力。
3.差异化的承保费用政策,严把“进口关”。加强业务细分,利用差异化的承保政策与费用政策,能有效弱化同业竞争者对优质业务资源的冲击,提升公司整体业务质量。
3.1根据赔付情况,细化承保政策。对标的的承保实施精细化管理,不同地区、不同险种、不同险别均需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承保条件。业务选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扶优限劣。借助风险定价模型等现代技术和工具提升风险识别和选择能力,准确识别哪些业务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哪些客户能提升公司价值,判断后续服务是否与客户带来的效益匹配。
3.2利用费率与费用杠杆来调整险种盈亏。在业务结构调整中,基于各险种经营成果的分析,适度提高那些在公司业务中赔付率高的险种费率,同时对这部分险种的手续费率适度降低,并与业务员的绩效挂钩,鼓励业务员承保优质险种。通过保险费率和手续费率的双重调节来“撬动”险种结构向赔付低、效益好的险种倾斜,最终达到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3.3改善车险承保流程,实现车险保单逐单成本核算。传统的车险承保流程中,核保环节只是对业务质量审核的环节,核保员只是单纯的政策执行者,核保员对业务的判断仅仅根据该业务的赔付情况进行判断。而一单业务能否盈利不仅与业务的赔付相关,还与该笔业务的保单获取成本相关。因此在车险承保环节构建逐单核算成本的核保机制,根据逐单的赔付成本预期、手续费成本、税收成本等进行审核。一方面可结合逐单的历史赔付情况等个性化信息来实现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保险成本的滞后性带来的管理难题。
4.精细化的理赔管理,严控“出口关”。
4.1提升前端管控能力。理赔岗位人员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考核到岗,提高前端制度执行力。通过细化管理权限,加大案件管控力度,强化监督职能。在案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建立三道监督审核,对重案、疑难案件提前跟踪介入,督促全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质量。
4.2理赔考核突出准的导向。制定并完善考核体系,降低周期类指标考核权重,加大对理赔质量、赔付成本的考核权重,通过对理赔前端的质量考核,突出赔案准确性,提升理赔效率,降低理赔案均赔款。
4.3严厉打击虚假骗赔案件。加大“反欺诈”打击力度,建立和完善案件抽检制度、奖惩机制,建立警民联动机制,形成打假高压态势。借鉴反欺诈防渗漏系统等新型技术和先进经验,监督并提升理赔管控能力,杜绝虚假骗赔案件。
关键词:保险业 预算管理 问题及改进
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其经过有序组合构成公司的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可提高公司管理精细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业务发展,全方位地调动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一、保险业实施预算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一)实施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其经营商品——风险的特殊性,使实施全面预算显得尤为重要。保险事故的随机性、损失程度的不可知性、理赔的差异性使得保险经营本身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当前保险公司进行内部管理的有效方法。预算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为核心进行的综合管理,它的本质内容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而不是简单的财务预算。它以事前的全面规划为主,贯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过程监控,预算分析以及考核评价的全过程,可使公司的各级分公司、部门对公司的业务及财务进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
(二)实施预算管理的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
公司实施预算管理,实现了内部责权利的统一,公司管理精细化水平得到提升,资源可优化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保险公司除具有一般公司经营中的共性问题外,还有着鲜明的自身经营特点,例如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销售产品为合约的形式等。随着近几年保险主体的急剧增加,为争夺市场,扩大规模,各公司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而外部监管不利等加剧了保险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全面预算管理可将公司的经营过程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建立360考核体系,明确各责任岗位的KPI指标,从而达到有效配置资源,合理分配工作,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加强管控,强化考核
通过实施预算管理,可使各个部门按照预算内容安排支出,切实配合公司发展战略,统筹配置财务资源,压缩不必要的费用开支,确保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可逐步建立健全预算监督、考评和考核机制,指引各分支机构各个部门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完成预算的经营目标。
3、有效防范风险,确保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多,经营管理模式容易固化,普遍存在着执行力层层递减的问题。预算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实施预算管理,可使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实施预算管理能推动业务发展,保证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保险公司可以把当期发展目标与愿景规划紧密的结合起来,有效完成阶段性目标,进而实现公司长远经营规划。
4、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公司通过实施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使公司的经营更加有效。预算管理对公司的保费、赔付成本、费用、利润、服务质量等诸多指标都进行了细化量化考核,与个人薪酬直接挂钩,能够营照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保险业预算管理现状
全面预算管理出现并发展之后,部分保险公司率先将这一先进的思想溶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构建完成。在近几年,很多保险公司将预算管理理论应用于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基本形成了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模块。其中经营预算是对各项收入和成本进行预算,包括环境预测、保费收入预算、再保预算、赔付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等。资本支出预算是反映公司资本性支出及其实施效果的预算,一般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预算等。财务预算是为规划资金的筹集、运用、回收、分配而编制的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主要包括利润预算、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预算等。
(2)能选用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随着预算管理的深入,原先单一的预算模式已不再适应公司预算管理要求,在实践中,大部分保险企业已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预算项目适当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
(3)配套的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企业已建立包括预算管理办法、年度预算编制指引和预算考核办法等制度。通过制度可将预算评价分期、分层进行,在不同的时段内运用不同的评价机制,从而达到对业务活动、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目的。并可将预算责任与各分支机构、各个部门的责任人直接挂钩,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强化预算管理考核。
预算管理理论在保险公司的应用使其受益匪浅,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保险业网络财务 新模式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的保险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都将发生变化,有形作业将逐步被无形的数字化作业模式所取代。保险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对顾客的要求快速响应等一系列要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组织变革。保险业财务体制要适应企业管理体制的变革而进行变革,如何设计财务管理体制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探索适应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网络财务管理模式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有机融合,提高公司财务和业务的综合管理水平,对公司资源实行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和优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新模式。那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信息技术下保险公司的集中式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实施动态预算控制和资金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强化高层对公司的财务控制,有助于高层及时做出科学准确的管理决策,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保险公司迈向电子商务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笔者认为,网络财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传统财务管理往往是事后的、静态的,网络财务管理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速度和动态核算问题,使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消除了财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使得财务资源和业务直接挂钩,能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第二、实行网络财务管理使管理者能基于动态会计信息对经营活动进行方便、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和远程管理,强化主管单位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控。
第三、实行网络财务管理使会计信息的利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现信息共享,为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全面、及时、完整、个性化的财务信息。
第四、全面促进电子商务进程,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化管理思想,为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
横观国内保险公司组织机构形式和职能,多数是实行总、分、支公司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作为最基层经营单位,其主要职能是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保险公司运营系统的终端和服务窗口。是保险公司微观经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的直接来源,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水平。然而,当今保险业在管理制度和模式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基层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统一法人制度执行不力,贯彻落实上级公司要求不到位;
其次,部分基层公司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部分制度缺乏现实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
再者,部分基层公司统一法人意识不强,对上级公司制定的承保理赔、规范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要求,越权行为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会导致管理技术落后,部分基层公司电子化水平较低,运用电子化管理的认识和措施也有差距,给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造成障碍。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加强保险业的层层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提高基层公司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根据保险行业特殊性,也要求对保险公司的管理实现精细化,加强内部控制,实行网络财务管理
实施网络财务管理后,会计核算工作从效率到质量会有本质提升。会计核算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会计核算的差错率明显降低。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会大幅提高,有助于保险公司及时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由于会计核算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管理决策信息范围也大大扩展。
使用网络财务管理后,保险公司执行的各项财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得到固化,有效地规范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组织行为和管理者的操作准则,使科学管理落到实处,大大提高整个保险公司的理财水平和控制财务风险能力。
同时,财务和业务数据出自同一个数据库,按照保险统计标准提取数据,进行保险统计研究和上报。这确保了保险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提高了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增强了数据的可比性,为保险公司发展、行业规划和政府部门监管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
关键词:财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措施
一、引言
近3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有目共睹,业务规模从全球第6位跃居第3位,对国际保险市场增长的贡献度达26%,居全球首位。从2012年到2016年,保费收入从1.6万亿增长到3.1万亿,2014年至2016年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7.5%、20%、27.5%。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一个亮点。但是,在保险业面临着较好发展环境与态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深藏于保险行业内部的历史因素和体制弊端等仍制约着发展。特别是财险公司管理模式粗放、成本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造成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对于我国财险公司而言,积极主动、科学地适应市场发展,不断寻求有效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培育并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重要课题,而成本管理则是重中之重。
二、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结构及管控措施
财险公司原保险合同成本主要包括赔付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税金及附加、各类规费以及按照保险精算方法确定提取的准备金等,赔付成本、销售费用管控是重中之重。(一)赔付成本。赔付成本是财险公司占比最大的一项成本,更直接影响公司经济效益。其影响因素一是危险的客观存在和危险发生随机现象。二是人为因素,即道德危险。车险作为财险的龙头险种,其“高赔付、低效益”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公司持续发展。为此,应建立车险业务发展战略,加强车险经营管理,抓好承保入口、理赔出口关,降低赔付水平。1.提高风险选择和定价能力费率市场化以来,财险公司要根据不同的风险状况,进行差别化定价。对于车险要考虑从车因素(车辆理赔记录、车辆使用性质、厂牌型号、是否固定停放、事故记录等)、从人因素(年龄、性别、驾龄、职业、是否固定驾驶员、违章肇事记录等)以及环境和地域因素等,通过合理利用数据进行市场细分,区分出不同类型客户群,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价格与优惠策略,合理设计车险产品,确定责任范围。在核保环节切实以效益为先,严把核保关,将过去依靠经验核保的方式转变为根据大数据进行核保分析和风险管控。根据不同风险分类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费率和折扣率,以确保在入口关将高赔付业务拒之门外。2.提高理赔成本的控制能力近年来,财险行业较好地改变了“投保易理赔难”等现象,但理赔队伍专业能力不一、理赔管控链条长、管控节点分散、理赔定价不统一以及道德风险案件等问题,导致财险公司赔付率节节升高,制约公司持续发展。只有提高理赔成本控制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确保理赔服务质量的同时支撑公司长足发展。(1)提高定损议价能力,扩大合作修理厂和4S店的覆盖面,达到车型全覆盖,完善合作修理网络,利用送修资源优势,开展整体谈判,争取更多的修理折扣率,降低单车损失金额。加大维修资源管理标准化、系统化和自动化建设,杜绝违规赔款支出。建立配件修复管控体系,降低配件费占比。完善系统规则,强化工时配件价格管控,降低工时配件指数。(2)全面梳理理赔流程,查找和堵塞漏洞,对重点风险点进行严格管控,加强对理赔系统的应用,利用理赔流程控制系统细化各岗位理赔质量的监督考核。建立统一人伤标准化系统作业流程,实现人伤案件过程管控和精细化管理。(3)针对车险理赔大案、要案,严格理赔程序,堵塞利益漏损,特别是虚假理赔、保险欺诈等问题要加大打击力度狠抓严管,加强与公安刑侦等部门的协调,营造打假高压态势;推进调查队伍建设,有效控制理赔渗漏,严厉打击内外勾结等损害公司利益行为。(4)强化理赔队伍建设,强化绩效考评。建立理赔职责集中管控,搭建分支机构理赔队伍招聘、培训和考核集中管控体系,强化分支机构理赔负责人管理职责,实行查勘定损人员定期轮换机制,确保管理动作细化和实施路径严格执行。强化绩效严格考评,将赔付过程指标与各层级理赔人员考核挂钩,加强数据监控分析与监控。(5)建立专门追偿机构和团队,在理赔过程中要提前介入,收集证据,加强与交警、法院等部门协调配合,争取主动依靠法律手段,提高追偿工作成功率。(二)销售成本。财险公司主要通过中介、销售人员进行销售,并支付经纪费或人员薪酬等。财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更增加了市场竞争。财险公司通过提高销售费用甚至虚构中介、违规套取手续费等变相返佣,导致成本上升和监管风险。因此,开发差异化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差异化销售投入,对财险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精细化产品开发:随着互联网金融推进,过去依赖销售体系、服务体系反馈信息流的方式逐步在瓦解。财险公司应通过低成本互联网搜集与客户的交互信息,在大数据中加以分析,指导给产品设计、运营维护、风险管理、销售等各部门,提供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让产品体系从销售中心化逐步转移到客户中心化,改变保险强迫销售的陋习,降低销售成本。2.创新营销模式:从传统保险公司电商化到建设第三方平台,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到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成立,互联网保险政策掀起新的行业浪潮。借由成熟的保险线下经营模型,通过积极拓展互联网综合保险金融业务,革新过往的团队营销模式。如搭建线下、线上立体式沟通平台,通过对各类产品与服务整合评价,增加用户活跃度,进而前伸至前端客户体验等多方位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并接受大众点评,积累海量数据,增加客户粘性;收集、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和交易数据,建立大数据库平台,细分市场,锁定客户群;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个人营销模式与经营管理的新蜕变,实现在销售端帮助控制成本。3.差异化配置销售费用,严肃预算管控:按照险种、产品、渠道、地区等多维度对业务进行细化,按照“优质业务鼓励发展”原则,差异化分配费用资源,引导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主动拓展优质业务,促使公司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盈利能力。结合发展及效益目标,确定整体销售费用预算并根据市场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定期调整,加强销售成本预算执行和配置效果分析,建立预警机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管理层、责任单位,通过精细化管理,引导业务健康发展和成本控制。(三)业务管理成本。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后端人工、办公、服务成本也随之攀升,财险公司应从成本、产出角度出发,优化承保、理赔、后援各项流程,减少不必要环节,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引进高素质人才,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从而节约后台运营成本。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行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费用和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政策,调动全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合理规划服务项目,深入研究客户对各项服务的敏感度,开发成本低、客户需要的增值服务,精确测算服务效果与成本的关系,提高服务费用的运用效能。
总之,保险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国计民生的有力保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以成本管理为切入点,积极构建成本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以实现财险公司生产经营高效益、高品质为目的,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实现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发展,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杨清风 单位: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马莉欣.浅谈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一、明确规模和效益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树立新理念。
产险公司在战略上要认识、分析和明确规模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快速成长是许多保险公司的理想目标,但单纯强调规模,忽视提升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忽视公司创造利润的本质,绝对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殊不知大未必强,只有把公司做强、做实、做精,才能把公司做久,才能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企业的核心是利润,但通过扩展规模、增设机构来获取利润并不是公司发展的最佳途径,还应从业务创新、新渠道开发等其它更好的途径去选择。必须坚决避免只要市场份额不顾经济效益和只要经济效益忽视市场份额两个极端,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产险公司的现实选择。
二、审视自身市场行为,确立和坚守有效益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谋求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辨证、深刻的思想体系,既是指引工作的世界观,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保险业要深刻领会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公司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管理,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品牌建设有机统一。
坚持有效益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有效益的发展,还必须把内涵式的效益增长作为管理增效的重要方式。产险公司降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空间还很大,整个行业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心合力,锐意改革,从而为有效益的发展留足空间,提供动力。
三、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以科学发展确立新模式。
(一)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的必要性
为什么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其根本原因是1、精细化管理和算帐经营是支撑公司利润实现的重要条件,只有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算账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利润的流失。2、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算账经营是促进产险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精细化管理和算账经营应当关注的问题
1、抓住一个核心:利润。2、坚持两个原则:把握市场客观,立足财务报告。3、关注三个重点:执行力度、过程控制和人员培训。4、做好四项工作:流程、核算、分析和规划。实施精细管理和算账经营,就是要做好精细化的流程、精细化的核算、精细化的分析和精细化的规划。
四、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科学发展构建新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金融危机下的产险公司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方面,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断挤压着产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固守传统的经营思维,结局也只能是被市场淘汰。因此,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员工创新是产险公司应当,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着眼点正在由浅层的价格战、广告战逐步向服务竞争转变,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终将成为产险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因此,探索建立差异化客户服务机制,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努力提升人员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探索新的服务机制,大力创新和实践增值服务新模式,是产险公司的不二选择。
(二)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中应当把握的问题
1、坚持一个原则:思想决定一切,不换思维就换人。创新人才是产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作为产险公司要有给勇于创新的人广阔平台的胆识和眼光。
2、把握两个重点:体现差异、抓住关键。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差异化经营并不是说一个单独的方面,而是包括产品、服务、定位等各个方面。具体说来,差异化应当体现在细分市场,了解目标消费群体差异;开发特色产品,突出业务特色优势;充分了解市场,建立高效的营销队伍;降低成本控制,优化内部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正确的事”,就是要确认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的方向到底对不对。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检讨自己、审视自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不能立即解决,但是要持续改进。
纵然上述圈中各金融子行业发展多年,相对成熟,但通过简单复制与模仿而迅速构建起的理财金融业态却不成熟,未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尚存诸多弊病。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银行理财领域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同类型机构间的合作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从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来看,对于债券组合投资或特定资产投资,银行通过信托计划、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特定资产管理计划或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均可实现。证券、基金、信托和保险行业为了争夺理财资金的标准化资产管理和非标资产的通道份额,竞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银行理财圈内的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大量功能与业务范围雷同的通道机构产能过剩。伪创新削弱了金融创新驱动。近几年来,金融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创新不断。基础资产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拓展到信贷资产、票据、信用证、股权、应收账款等,交易结构有收(受)益权直接受让、各类返售形式的收(受)益权转让、结构化设计等。但在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创新中,各类金融机构的实质性创新较少,多数是通过通道形式的变换或通道加层来规避监管限制。这种伪创新虽然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扩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弱化了一些金融机构推动实质创新的意愿,进而削弱了金融行业的创新驱动力。逐利有碍于金融专业化的推进。股票市场长期低迷,指数和市场成交量长期处于低位徘徊。证券公司自营和经纪业务鲜有起色,基金公司高效益的偏股型基金持续萎缩,保险资金的权益类投资难有作为。各类机构在业绩压力下,纷纷转战商业银行理财领域的通道业务,以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追逐于此种简洁的创收模式。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无可厚非,但也许钻研和锻造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持续投资盈利能力更有价值。理财圈中便捷的通道服务机构很多,具备持续创造绝对收益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合作顾问越发难觅。券商的研究与投行、基金的精细化投资、保险的大类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等专业化专长,不该在转战通道业务过程中被搁置或受影响。行业监管难度大。目前,银行理财业务在金融领域跨度大、投融资形式灵活多变,极大地增加了行业监管难度,资金来源与运用未能清晰应对、影子银行的困扰一度成为社会焦点。监管难度之大,一方面在于投资交易结构及主体变换多样,投资定性与归类常引发争议,监管评判标准和尺度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在于银行理财业务衍生出的很多跨市场交易或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监管行为常常疏惹诟病、堵招非议。
二、理财金融业态优化建议
2010年以来,经过监管层的不断努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治理初显成效,机构治理以及行业治理方面基本明确了方向,但这只是银行理财业链条中的一环。整个理财金融业态的优化还需“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的监管引导,还需银、证、信、基、保等金融子行业的自律和共同努力。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视角概括而言,应以促进各行业错位竞争、打造专长,形成不同领域的优势互补、供需平衡,营造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百业待兴的金融业态为方向。强化银行的行业发展引擎作用。在金融生态圈内,银行理财业务可谓活水源头,其资金募集功能是整个金融链条的起源和根本性生态功能。因此,在银行理财行业推动风险隔离、净值型产品转化的规范转型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其在产品端的设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保持在投资端泛资产管理的广度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深度融合的开放度。此外,还可关注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开发,开拓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在非上市公司股权、衍生品等普通理财业务限定领域开辟与其他金融机构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多地催生金融创新。强化证券公司的创新驱动力。在金融领域,证券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得天独厚的,股票和债券的一、二级市场业务、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以及上述基本业务衍生出来的量化、套利交易策略等都是证券业的专长。而且,证券公司及其下属研究所的研究能力最为突出。目前,证监会积极鼓励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证券公司应该将其低级形态的通道业务边缘化,力争在融资类、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以及私募业务等领域开拓出更多的基础投资资产、新型业务模式或者创新交易策略。这样,证券公司在银行理财业务链条乃至金融圈中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创新驱动力。发挥基金公司的精细化投资优势。在长期的公开排名竞争中,基金公司的精细化投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一些优秀的基金公司具备将主动、被动投资管理策略发挥到极致的实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型转型是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向代表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基金公司多以子公司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形态参与通道竞争,这一做法也许站在银行理财业务的立场上,从长远来看是逆潮流的。而基金公司持续夯实其传统的优势业务,为未来的银基理财合作做好技能铺垫则不失为很好的战略性安排。
摘要:销售费用是财产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保障,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销售费用资源是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本文着重介绍了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和监控的一些措施,并强调了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的重点事项,希望能够对销售费用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财产保险公司;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
随着财产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近年来部分地区行业监管逐步放开车险手续费率的限制,许多财产保险公司为了增加市场份额,追求保费规模,对与业务发展有密切联系的销售费用的投入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
通过加强销售费用精细化管理,有针对性地投放资源,提高费用资源使用效率,对财产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产保险公司销售费用内容
销售费用是指为获取保单发生的展业活动费用和支付的手续费用,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费用等。
销售费用按照与展业活动及保单成本是否直接相关,分为直接销售费用和内部运营费用。
(一)直接销售费用,主要指在销售环节为获取保单、客户服务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包括支付给中介渠道和个人渠道的手续费支出,直销人员人工成本,业务宣传费、广告费、客户服务费、招待费、会议费等客户和渠道的沟通、维护与促销相关费用,以及展业过程中发生的车辆使用费、差旅费、邮电费、会议费、培训费、团队建设费等展业活动费用等。
(二)内部运营费用,指销售费用中扣除直接销售费用外,销售单位为维持日常运营发生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租赁费、水电费、供暖费、差旅费、办公性费用等。
二、财产保险公司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内容
(一)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
1.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含义
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是指按照保险业务的不同,从险种、产品、渠道、地区等维度按照业务质量(业务优劣)投入不同的费用资源。
财产保费公司险种、渠道较多,每类险种下的明细险种、产品更多,不同险种、渠道业务获取需要投入的费用不同,赔付成本也不同,因此,盈利能力差异很大。如果没有精细化管理,缺乏业务质量辨别能力,将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通过精细化管理,引导业务健康发展。首先,按照险种、产品、渠道、地区等维度对业务进行细化,然后,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往年经营情况等,对明细维度的业务质量进行分析,最后,按照“鼓励优质业务(盈利能力较好的业务)发展,优质业务多投入资源”的原则,差异化分配销售费用资源,引导销售人员主动拓展优质业务,促使公司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盈利能力。
2.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工作流程
(1)确定险种或渠道销售费用预算整体目标
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对明细业务进行区分,有差异地配置资源,首先需结合公司业务发展及实现效益等目标,确定整体销售费用预算目标。整体销售费用预算目标是相对性的,不只是公司整体目标,一般应明确到主要险种、渠道的整体目标,例如车险、企财险、责任险或者直接销售渠道、电话营销渠道、网络销售渠道等销售费用预算目标。销售费用预算整体目标应根据经营目标、市场情况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定期调整。
(2)确定业务分类
各险种或渠道管理部门根据明细险种、产品、渠道、地区的差异等确定明细业务分类。各级机构根据管理重点不同,确定业务分类的重点也不一致,总、省公司业务分类一般较粗,侧重险种或产品分类;地市公司业务分类更具体,侧重渠道分类;县支公司业务分类更贴近具体业务内容,侧重营销团队分类。业务分类应根据市场情况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定期调整。
(3)动态配置销售费用资源
整体预算目标和业务分类确定后,相关管理单位可以在整体预算目标内,按照明细业务分类对下级机构销售费用资源进行差异化配置,指导下级机构合理使用费用资源。销售费用资源的配置一般不是固定额度,而是和保费收入相联系,根据实际保费收入测算销售费用配置额度。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不是静态的工作,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较快,各级管理单位需根据市场情况和业务发展情况动态调整销售费用资源。销售费用配置周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可以按月或季度动态配置、调整。
销售费用配置过程也是一个预算编制过程。销售费用配置是对未来周期内的费用资源进行配置,而不是对过去费用资源使用情况的回顾。因此,销售费用配置也可以参考经营预算编制方法,首先由下级机构上报未来周期内的销售费用预算,然后上级管理机构根据下级机构申请、以前周期费用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市场发展情况等,确定销售费用预算。
(4)落地使用销售费用资源
上级机构确定销售费用预算后,下级机构进一步进行分解,最终落地到具体的营销团队和人员使用。下级机构也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向上级机构申请调整资源配置。
(二)销售费用监控分析
1.销售费用配置和使用情况监控分析
(1)多维度分析
从险种、渠道、地区、产品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例如险种销售费用配置和使用偏差较大的,险种管理部门应分析是资源配置问题,还是下级机构实际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配置与使用偏差较大。
(2)动态分析
分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仅针对某个月份监控分析,应根据不同月份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例如某个险种连续几个月份配置和使用偏差较大,应详细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
2.销售费用配置效果分析
从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差异化配置的目标是促进业务发展,并提高盈利能力,因此,检验配置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业务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
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主要为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个方面,销售费用的使用与承保业务相关,因此,衡量销售费用的配置效果应关注与承保业务相关的指标,主要有保费增速、赔付率、费用率、承保利润率等。
配置效果分析也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动态监控,同时,应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和公司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险种短期内效益不好,但是根据国家发展政策和公司发展战略应给予资源支持,提前布局,提高未来市场占领能力。
3.建立预警机制
根据上述分析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管理层、责任单位,督促责任单位及时、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预警机制应遵循及时性、重点突出、有效落实的原则。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才能紧跟市场变化,保持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预警机制方式有很多,可以定期召开报告分析会议,通报险种、渠道、机构经营情况、对比情况及存在问题等;向本级业务部门提示或向下级下发督办函,关注突出问题以及长期发展不好的指标,限期整改;考核控制,针对配置效率、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等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作为年度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的组成部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将上级机构经营管理思路向下级机构进行传达,并对下级机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调查,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方法和思路等。
三、财产保险公司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工作职责
(一)财务部门或者差异化管理办公室
负责制定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流程等;组织确定销售费用预算整体目标,并定期组织调整;组织本级及下级机构差异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督促各单位按时完成各节点工作,保证差异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各险种、产品、渠道、地区销售费用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控,督促各单位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组织搭建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为相关工作提高系统支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操作。
(二)业务管理部门
业务管理部门主要指险种或渠道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险种或渠道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思路和方法等;确定本险种或渠道明细业务分类内容及原则;动态组织下级机构申报销售费用预算,汇总平衡后向上级机构进行申报;在销售费用整体预算目标下,根据上级机构配置的销售费用,动态配置下级机构销售费用,指导下级机构有效投入使用,提高盈利能力;对下级机构销售费用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控,督促下级机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三)一线展业公司
负责动态申报销售费用预算;将上级机构配置的销售费用分解到营销团队、个人,落地使用;督促展业人员有效使用销售费用,争取优质业务资源,提高效益;定期对销售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四)理赔和精算部门
负责提供各险种、产品、渠道、地区等赔付和准备金情况,为优质业务、劣质业务的判断提供基础;为销售费用预算整体目标的测算提供数据,并协助进行测算。
(五)信息技术部门
负责根据业务部门需求搭建销售费用管理系统,为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工作提供系统支持。
四、财产保险公司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重点事项
(一)业务分类
业务分类是销售费用差异化配置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业务分类是判断优质业务和劣质业务的基础,从而影响资源投入的方向。业务分类主要是各险种、产品、渠道业务的明细分类,为同一险种、产品、渠道的不同明细业务内容进行差异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业务分类应由险种、渠道管理部门主导分类,同时,财务、理赔、精算部门应予以配合,提供数据支持。
随着市场的发展或者环境的变化,可能会逐渐变为优质业务,因此,应定期对业务分类进行审核、调整,避免错误引导业务发展。业务分类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各级机构应合理制定业务分类,一般总、省公司业务分类较粗,原则性更强;地市公司业务分类更具体;县支公司业务分类更贴近具体业务内容,操作性更强。
(二)透明化管理
建立良好的上下级沟通机制,是差异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上下级之间将存在博弈,上级机构配置资源时未充分考虑下级机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或市场情况;下级机构未按照上级机构配置的销售费用资源落地使用,从而导致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因此,在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制度制定、流程设计时,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减少上下级博弈,真正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同时,应借助信息化平台支持透明化管理。
(三)信息化建设
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工作涉及各个机构层级、多个部门,业务、产品内容分类很多,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系统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管理透明度。
销售费用差异化管理系统应根据管理需要进行搭建,首先应支持全流程工作,支持资源配置、使用统计、监控分析等工作,避免手工统计、流转;其次应自动获取数据,并动态更新,例如与业务系统对接获取业务分类信息、与费用报销系统对接获取费用报销信息、与人力资源系统对接获取工资发放情况等,动态更新可以满足使用者动态了解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然后应建立自动预警机制,根据设定的指标对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监控,及时提示相关人员关注,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卢宏愿.企业销售费用管理策略探讨[J].财会月刊,2010(11).
[2]朱雁.关于财产保险公司费用管理的探讨[J].会计师,2013(19).
【关键词】 车险 关键点 理赔
前言
从技术的角度讲,车险承保工作要求有清晰的解释、严谨的投保单填写、快捷的出单、全面的承保回访服务。车辆承包工作在整个产险公司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发展的车险业务能够将单位保费的固定成本率降低增大产险公司的获利空间。因此产险公司加强车辆保险的经营管理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车险经营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以最少的赔付获得最大盈利。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车险的经营管理应该抓住关键点强化业务人员的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实现车险经营利润最大化。
1. 国内常见车险种类
车险种类按性质可以分为强制保险与商业险。强制保险(交强险)是国家规定强制购买的保险,商业险是非强制购买的保险,车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投保车险种类。根据保障的责任范围还可以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基本险包括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车辆损失险、全车盗抢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四个独立的险种,投保人可以选择投保其中部分险种,也可以选择投保全部险种。玻璃单独破碎险、自燃损失险、新增加设备损失险,是车身损失险的附加险,必须先投保车辆损失险后才能投保这几个附加险。车上责任险、无过错责任险、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等,是第三者责任险的附加险,必须先投保第三者责任险后才能投保这几个附加险;每个险别不计免赔是可以独立投保的。汽车座位险,座位险也被称为车上人员责任险,是汽车险种之一,它是专门保证车上乘客和驾驶员的一个险种,是指假如保险车辆发生不测(不是当事人处于成心,而是当事人不曾预见以及不曾抵抗的,形成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的突发事件),招致车上的司机或乘客人员伤亡,保险公司将补偿必然的医治费。投保的时分车主可以依照本人的需求响应的投保层次。
2. 车险承保工作中管理的关键点
车险承保的第一关键点是展业人员。展业人员掌握的客户风险信息应最多,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客户的风险信息做到知无不言。在车险承保中要充分披露客户的风险信息真正做到严防“病从口入”,从源头上“过滤”风险。但现实中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往往有矛盾,展业人员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在承保过程中总是忽视风险而过分强调开发拓展业务。加强这一关键点管理,要从责任追究和业绩考核角度来增强展业人员的责任心,改变以业务规模为主的考核要将"利润"考核落到实处,使业务人员主动放弃那些高风险的亏损客户而努力去开发低风险的优质客户。车险承保中的第二关键点是核保人员。核保人员可以有效地矫正业务人员由于业务压力及自身利益因素而隐瞒标的真实信息的情况。但核保人员在经营中同样面临选择:要坚决执行公司的车险条款和费率,否则就面临监管的风险,但同业可能有更具竞争力的条款和费率,而业务一线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业务规模业务发展与核保管控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市场中介的压力,中介人一般都提出要相当比例的手续费。管理好第二关键点,就要使核保人全面掌握公司车险条款费率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客户需求。还要做到在不违背总公司核保原则基础上对业务灵活处理。
3. 出险后应做到精细化查勘,准确定损,提高理赔效率
理赔是车险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查勘定损又是理赔的关键点,精细化查勘非常重要。查勘精细化因种种原因受到影响,一是车辆所换配件价格的确定没有明确标准,由于承保车型多配件进货渠道不同配件价格相差较大;二是车辆维修人工费确定没有标准;三是现在全国出现了大量4S店其配件价格及工时价格大多高于别的厂家,但客户却信任4S店,这就增加了维修成本。正是因为存在这些明显的不确定影响因素,要做到准确定损、合理赔付,提高理赔效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建立高素质的定损核价队伍,定损人员不仅要有高水平的服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廉洁自律、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满意、公司放心。建立配件核价体系,由于现在车险市场上车型种类繁多,定损人员不可能掌握所有出险车辆的配件价格情况,因此要建立网上查询配件报价系统,方便定损人员快捷处理赔案提高理赔速度,减少偏差。分地区制定车辆维修工时标准,通过与当地大型汽车修理厂协商制定一个标准作为定损依据,以利提高理赔速度,挤掉理赔中的水分。建立车险复勘队伍,通过对已结案的赔案的复查,找出理赔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并对处理该赔案的定损查勘人员进行评价和考核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
4. 提高为客户服务的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和续保率
当前的车险业务仍然存在保险消费不足的问题,从全国市场来看,承保比例约占车辆的50%左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人们保险意识不强及费率因素外,保险服务不到位是抑制车险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必须对客户的特性有深刻认识,一般来说客户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特性。从社会性来讲,一个客户的不满意可以影晌周围的人群。经济性一方面表现在客户要对购买投人和获得的回报进行比较期望以最低投人获得最大的保障,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客户不愿轻易转保。基于客户的这两种明显特性必须通过提升为客户服务的质量来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扩大业务量。保险公司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客户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车险服务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为客户服务的竞争。要有效开拓新客户并维护老客户必须提高服务品质、丰富服务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服务、信守承诺。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做到高效率和以人为本,要建立起对客户的回访、拜访、续保提示、咨询、救援、理赔的整体服务网络让客户得到更加迅捷方便和全方位的服务。当客户服务品质提升后客户的满意度就会提高。客户既会将这种满意向社会广为传播,吸引更多客户加入,有效地提高老客户的续保率。
5. 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车险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车险单证管理内控制度。要按保监会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单证管理制度,做到流程明确,管理有序,各项资料齐全、清楚各级库存以及未回销有价单证账、表、实一致。所有空白保单、保费收据、批单、退费收据由专人管理并设立单证领用登记簿领用单证时应在登记簿上记录领用日期及领用单证的起讫号码、摘要(用途)、领用人签章等。其次,加强财产内控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检收、索赔、领发、保管、转让、清查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原始凭证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各类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完整及时分类按月度或季度装订。加强保险资金安全管理工作,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费用专户管理。最后要建立并完善人管理制度,要与人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人的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以提高人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立人的业务台账,对每笔业务做好统计、分析和跟踪及时清结保费。保险兼业人应单独设立代收保费账户并对保险兼业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并按照保险兼业合同的规定,与保险公司按时结算保费和交接有关单证。保费结算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个月不得用保费抵扣手续费。保险个人人在收到保险费后24小时内将保险费缴交给公司。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