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债券业务风险防控范文

债券业务风险防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债券业务风险防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债券业务风险防控

篇1

关键词: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33―04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债券业务市场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同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向市场化有序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在2009年末已达9247家,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从市场容量看.整个市场2009年累计发行债券4.9万亿元,年末债券托管额达13万亿元:分别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长106.66%、182.61%。

受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影响,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被严格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上述现象在2008年及之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均曾反复出现。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类型上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使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小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推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营业网点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债券业务还处于新兴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的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人限制这一行政审批手段。债券风险管理相对于业务发展尤为迟缓,更难以抵御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近年虽已展开了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抵御市场波动的效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国家各项调控政策连续推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配置提出较大挑战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投资策略仍停留在相机决策的被动境地,凸现了市场、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各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未健全债券投资业务有关的授权管理、授信管理、业务操作程序、计量分析、会计核算、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资金业务相关管理办法中,缺乏对债券投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压力风险测试的规定,特别是小银行对债券投资总体规模无明确限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亦多为各部门的职责规定,无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以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债券业务的操作和风险控制更多体现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而难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做法。此外,对账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银行虽在《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对账管理作出一些规定,但未细化对账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对账责任人,也未按照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进行账实核对。资金中心与托管机构对账,通过台账与托管机构按面值对账,但无对账单。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虽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亦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一些债券业务交易性明显的银行未能建立与自身交易性业务频繁相适应的止损制度,亦未依据业务总量、债券种类、期限等因素提取损失准备金,建立补偿机制。此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稽核审计空白。按照内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涉及任何业务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但部分银行稽核部门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业务制度建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反复套作的风险控制不够严格。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进行质押式回购融入资金、再购买债券反复套作放大风险。当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率风险成倍增加,从而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

(四)内部监督机制虚化

一是岗位设置交叉。债券业务岗位设置应按前台交易、风险控制、后台审核与清算的岗位进行业务操作。部分银行未定人定岗,分工不明确,交易人员既负责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业务,又负责

后台复核,前后台未能按要求严格分离,存在混岗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二是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银行未按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资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码检查登记簿、印章使用登记簿,且印章使用责任不明确,密码更换无记录、不及时,保管不合规。三是短期逐利性较强。频繁的债券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券利率,实现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券买卖,以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券买人卖出总量高达其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四是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改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亦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过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三、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授权授信办法。包括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货币市场业务操作规程等业务制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市场风险止损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风险审计制度等。在授权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项业务品种的限额额度和风险敞口额度,明确授权流程和授权业务种类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资的金融工具等,从制度上规避市场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市场风险的管理流程、架构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写出交易类账户市值重估报告和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报告应采用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方式,纵向为向管理层报送,横向为向前台传送反馈,以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具体,落到实处。三是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中小银行要本着风险管理战略和全行经营战略一致性的原则,考虑自身市场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交易规模、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在债券投资中,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主动采取措施回避市场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市场风险所引起的市值损失,同时要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避免盲目扩大投资,放大市场风险。四是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程序。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划分银行类账户和交易类账户,构建债券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对交易类账户债券进行市值重估、在险价值分析、关键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市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强化内控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增强审慎经营理念控制投资规模。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准确解析货币政策趋向,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同时持有合理数量的债券,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要确保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可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定适当的债券投资业务总量控制目标。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动及可能对债券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严格债券滚动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放大倍数,严防因债券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债券投资选取标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跟踪监测风险变化,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合理设立止损点。二是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银行要建立债券投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债券投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他合规渠道进行债券投资。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三是对重要岗位进行分离。对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业务要明确专人负责,后台复核人员与前台交易人员必须分离,做到权责清晰、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混岗和“一手清”现象,同时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风险控制人员负责的风险监控,加强计算机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切实防范投资业务操作风险。四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债券投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督促业务人员依法合规操作;规范会计核算,按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加强日常对账工作,严格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准确核算债券投资业务,提足风险准备。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效力,使稽核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稽核监督的质量和频率,每年至少对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以及有效性进行一次独立的审计和评价,对违反内控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严肃处理。五是银行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债券投资业务培训班、建立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定期分析制度等,帮助债券投资交易员及时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掌握市场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三)细化债券投资业务的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处于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需要,市场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银监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但银行在监管部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降低成本,简化程序考虑,将风险管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鉴于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大。其缓慢提升的管理水平已无法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对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出台细化的监管规定,促进银行提高债券管理水平。一是将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化。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银行投资情况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从简至繁分阶段建设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细化管理架构和强化技术手段,由各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投资规模和交易类型建设对应阶段应拥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后,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未达到下一阶段之前,银行的债券投资不得超出本阶段设定的范围。二是将债券业务风险管理规定量化。依据银行风险总体情况,以指标形式明确市场风险资本的配置要求,框定投资的比例、结构、范围,限定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的最低要求,并确定开展压力测试的间隔期,强化对银行的监管约束。

篇2

关键词:中小银行; 债券投资; 信用风险

债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资产质量的重要工具,具备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等特点。因此,在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留足必要的流动资金后,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加大对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力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9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截至2019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86.4万亿元,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债券余额为49.6万亿元,持债占比为57.4%。债券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除发放贷款之外的第二大资产配置对象。信用债的投资价值与投资难点从债券品种分析,在负债成本压力加大、贷款整体收益率难以有较大提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配置信用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一是收益相对较高,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风险小、收益低的利率品种相比较,信用债总体收益率要高出几十个基点。在资产配置中增加部分信用债,通过承受一定的信用下沉可以提升总体收益水平。二是信用债与贷款相比风险较低,且在信息披露和流动性等方面优势明显。截至2019年末,我国信用债市场整体违约率低于1%(含城投债券),低于国内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1.86%)。但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不同商业银行在债券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方面差距明显。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国家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债券市场出现低收益率与高信用风险并存的局面,债券违约事件增多。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在资产规模、系统支持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劣势。中小银行应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增强分析研判能力,完善信用风险防控手段,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伴随经济周期走低和行业景气度下行,企业的债务压力普遍偏重,债券发行主体违约频率增加。国内债券违约呈现规模持续上升、行业分散、企业地域分布广泛等特点。截至2019年底,共有132个发行主体发生信用违约事件,发行主体共涉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个行业。违约情况的复杂性给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带来了很大压力。

中小银行信用风险防控面临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投研分析能力较弱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资金业务的从业人员较少,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对产业、行业发展动向及微观企业情况缺乏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而及时获取并分析行业及企业信息是债券投资决策和信用风险防控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机构的投资收益,更会影响机构资产配置的安全及资金业务的稳健运行。

(二)区位优势较弱,人才吸引难度较大受地区发展水平、信息资源、薪酬待遇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债券投资市场上专业的信用分析人才普遍集中于一线城市的大型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各地区中小银行对专业信用分析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根据2018年印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银监发〔2018〕4号)的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异地事业部、业务部、管理部、代表处、办事处、业务中心、客户中心、经营团队等都要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此后在一线城市驻点的中小银行陆续将其金融市场业务团队迁回本地,但其在当地招聘的专业分析人员大多并未选择回到总行。

(三)信用风险防控依赖外部评级,缺少技术手段支撑目前,部分中小银行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债券信用风险的识别仍然依托于发行主体的外部评级和债券本身的债项评级等信息。然而,如果从评级分布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发债企业的主体评级都集中于AA、AA+和AAA三个信用等级,若参考国际公认的BBB-为投资级的标准,国内发债企业几乎全部为投资级。这种现状无疑给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甄别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单纯依赖外部评级难以真正防范信用风险。

(四)债券投资依赖委外业务,信用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委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富余资金委托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在合同约定范围内进行投资的行为。2016年以来,伴随着资产荒的蔓延及市场流动性整体偏松,部分中小银行的投资团队及投资范围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于是开始着重发展委外业务。委外业务固然可以弥补中小银行自身的短板,提高投资效率和运营收益,但其将资金委托外部机构管理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风险,比如,无法深入了解资产管理机构的投研策略、交易水平和风控能力等。若资产管理机构迫于收益压力而在底层配置高风险高收益的信用债券,一旦发生信用事件,委外资产的安全性将受到影响。

加强中小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举措

(一)加强内部团队培养,提高信用风险研究分析能力中小银行应加强信用研究团队的培养,培养一批懂业务、会思考、善分析的信用风险防控人才。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引进专业人才等手段,提升从业人员对信用债的敏感性和研究分析水平,从而提高制定合理的债券投资策略和防控信用风险的能力。

(二)寻求外部合作,实现债券投资稳健运行在内部人员尚未成长到位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可以通过投资顾问模式,在债券投前分析和投后监测方面得到市场专业团队相关建议,同时可以在合作期间逐步提高内部团队的投研水平,提升自身债券投资能力及信用风险监测水平。

(三)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打造信用风险管理“利剑”中小银行可以借助市场先进经验,加强债券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科学有效的内部评级能够校正目前债券市场外部评级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对发债企业信用状况的高效识别。此外,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过程同样是信用研究人才的培养过程,在学习内部评级体系方法论的同时,还可提高自身团队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做到人员与体系的充分融合,发挥内部评级体系的最大作用。

(四)认清形势,稳妥消化委外业务存量信用风险2016年以来,在低利率的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各机构委外业务的错配和杠杆问题较为明显,在相关业务的底层普遍配置了较大规模的长久期信用债券。在发行主体违约频次增加的情况下,各机构需要认清形势,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关于压降委外业务、严控信用风险的各项工作要求,积极稳妥消化存量委外业务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也呈现出与日俱进的发展态势,随之而来的金融业投资风险及管理措施也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在金融业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断拓展自身的投资业务,其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也逐渐增大。本文通过叙述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现状,来分析产生投资业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如何降低可控制的投资业务风险的管理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投资业务 风险 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比例不断加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项目投资时,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这能决定一个项目投资的成功或失败。为了使决策能更准确和科学,商业银行应该使用更为全面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几种常见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现有投资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增大其经济收益。

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中的几种风险

1. 投资中的信用风险

这种风险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人不能按时归还本金和支付应付的利息,导致商业银行的项目投资收益出现变动或者出现一些资金上的损失。

2. 投资中存在着利率、汇率的投资风险

这种风险是由汇率和利率的不定期变动而引起的收益率变动所造成的资金损失。在债券市场中,利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汇率的影响。

3. 投资中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债券之所以会产生流动性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的经营管理状况发生了变化。那么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业务时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4. 投资中的其他风险

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比如内部系统、人力、技术等产生的风险。还包括可能会出现的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此外,还有由于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现状

1. 不断增大的机会成本中产生的投资风险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使得商业银行不断地开发投资业务,使得其机会成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并且,现在很多商业银行会投资权益类产品,这无形中也会加大商业银行投资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投资风险更大程度的加剧。

2. 投资过程中的出现资金链条的断档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商业银行有其自己固定的资金链条,具体为商业银行对拟投资的资金进行相应的规划运营,然后进行资金的投资,最后是这部分投资的资金产生的增值价值回流,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商业银行始终处在盈利的状态下。如果这条资金链发生断档的话,不但不会盈利,甚至连本金也无法收回。

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上不会出现资金链断档,但是其投资也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因为其并未充分利用资金。这其实就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资金不当。而且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或者很少有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以及投资方面的人才。

三、商业银行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1. 设定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防控机制

设定和建立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的规范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这样的防控机制就是要对投资的风险有一个警示的作用,将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要让投资的风险蔓延扩大。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机制应该同时设定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应该包括:资金及资本的充足度,还有文中所提到的信用风险,以及市场、经营还有流动性风险等几种指标。而定性的指标应包含比如管理层的评价,经营环境评估等。完善这种防控机制,并把这种防控机制应用到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和投资活动中,从而降低风险。如果发现风险,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 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完善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内部业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而投资项目的责任人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考虑到决策的风险,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同时,决策风险要实施责任制,当然,投资风险决策所获得的利润也要责任化,这样既公平,又可以促进业务人员的自我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

3. 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

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风险,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风险测试系统,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风险数据库,总结风险投资的经验,进而减少项目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项目的收益。

4. 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

在投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来提高投资业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相关人才,这样的投资不会那么盲目和没有方向性,会使投资的准确性更高,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

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业银行不断深化自身的投资业务,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问题随之而来,比如其机会成本增大的投资风险,还有可能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的投资风险,这些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可以减少和降低这些投资风险,比如可以设定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防控机制,再者就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然后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银行投资风险,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在这些策略的帮助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风险定会大大降低,并且其投资收益也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史洪静,张恩荣,司静波.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研究.北方经贸.2009(4).

篇4

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风险防控;吉利

一、债券融资风险的概念及功能

(一)债券融资风险的概念

债券融资风险不同于股权风险,主要有财务风险、担保风险两种。财务风险指因为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有可能让企业在未来失去偿债的能力,最终达到投资者的投资预期收益的风险降低或减少的目的;担保风险则指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的担保业务,而其可能会遭受损失的风险。

(二)债券融资的功能

1. 筹资方便;2. 公司债券风险收益比例不高,正好符合那些低L险、高收益投资者的需求;3. 利于改善投资组合品种的质量,降低投资风险。

二、浙江吉利概况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杭州是集团总部,吉利旗下有众多品牌,如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伦敦出租车等。目前整个集团资产总值已超过千亿元,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名下已经拥有近千个服务网点和近千家品牌4S店,国内营销网络完善,并在国内投资数千万资金,建立起一流的呼叫中心,用户可享受24小时全天候快捷服务;在国外建立了大约200个销售服务网点,积极依靠先进开拓海外市场。

三、浙江吉利债券融资风险分析

吉利债务融资风险主要有与本期债券风险、行业风险、发行人自身风险三种,具体分析如下:

(一)本期债券风险

1.利率风险

本期债券的展开形式为固定利率,吉利的债券价格可能受市场利率的波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动,不确定性很大。假设当前形势下的债券利率正常,一旦企业发行债券,其生产与经营活动就会发生调整,资金利润率不会上升,这时企业支付债息,必须按债券固定利息,会加重企业的财务压力。而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并使企业宣告破产,债券人可优先索偿本息,这会加剧企业的财务危机。

2.偿付风险

本期债券进行存续后,市场的种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经营状况下滑、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出现,投资者到期收回本息权益难以保证。吉利集团在2014 年收购沃尔沃,有很大的资金需求。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发行了10亿元债券。从短期视角看,此次债券融资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困难;而从长远视角看,此次债券融资易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

3.流动性风险

债券发行结束后1个月内,本期债券发行人向证券交易所或主管部门提交上市或交易流通申请,而这并不保证发行人发行的本期债券定能在相关的证券交易场所上市交易,且其无法保证本期债券能否在债券二级市场进行活跃的交易活动,流动性风险大。

(二)行业风险

1.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动的风险

我国汽车行业风险随处可见:尾气与废气排放标准高;行业内存在激烈竞争;价格战多且延续时间长;消费税率加重;交通约束和国家的政策调控:办理牌照、限制行驶区域、车辆购置税、养路费、销售税、补贴及限价政策。

2.行业内部竞争的风险

2006 年7 月,我国汽车关税降到25%,在降低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相关的关税的同时,我国政府也降低了外商投资汽车行业的进入门槛。事实上,行业内充满着迅猛的竞争,个别汽车生产厂家扩大产量,以产量优势占据竞争地位,竞争优势大,能够在产品、价格、营销、质量、成本等多方面拥有全方位竞争。如此猛烈的市场竞争,自然影响到浙江吉利的盈利能力。

3.市场风险

近年来,我国汽车生产厂家单一产品系列化已是必然趋势;产品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对企业销售总量提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不能仅仅依靠单一产品来提升企业销售总量;产业竞争格局不稳,二、三级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潜在威胁无处不在,凡此种种,都要求汽车厂家提前做好预案。由于汽车行业有许多项目新建或扩建,汽车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未来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如苗头的总量过剩、部分车型供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发行人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

1.企业治理存在风险

这几年来,浙江吉利持续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组织、财务及生产管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同时公司可能面临人才流失,因为当前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劳动力市场供求会影响到行业内高端人才,出现了管理难度加大、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人力资源缺失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2.原材料的供应与价格波动风险

化学制品如等级不同钢材、铝材、油漆与稀释剂等是浙江吉利制造汽车的主要原材料;金属件、化工件与电子器件等是吉利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主要原材料。而吉利的基本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价格自然也受到了上游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价格的影响,随其价格波动。当前,我国国内汽车产能高速增长,市场持续不断的竞争,使汽车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而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及波动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变小。

3.项目建设的风险

浙江吉利是在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也是合规合法的,并且也已对技术、环保、市场前景等进行充分论证。然而浙江吉利盈利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吉利正处在由低端市场走向中高端市场拓展的转型期。

四、企业债券融资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本期债券风险的防控措施

1.利率风险的防控

吉利集团需在发行结束后,向相关证券交易场所提出本期债券上市交易流通的申请,可以加大其流动性,使本期债券利率风险分散出去,最大限度地保障好投资人的长期、合理的投资收益。

2.偿付风险的防控

吉利集团需加强企业管理,通过提高管理和运营效率,做到规范管理募集资金运用渠道,合法合理,将资本结构牢牢控制在手,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本期债券的按时足额兑付的顺利进行。

3.流动性风险的防控

吉利集团本期债券的承销商必须竭尽全力促进本期债券的交易,不论承销商是不是主承销商,使其处于快速流动的状态,从而降低或m当转移本期债券流动性风险。

(二)行业风险的防控措施

1.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动的风险

吉利集团制定出科学、详细的风险应对策略,收集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政策与信息,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动态被及时准确把握在手中;实施“品牌创新”、“以客户为中心”、“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战略;并且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通过调整产品的结构,不断完善产品的性能,生产出达标合格的产品,适应不断变动调整的市场需求,从而减轻产业政策与经营环境变动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

2.行业内部竞争的风险

我国国内汽车消费者的聚焦点由最先的汽车价格敏感转向对汽车的性能、安全、外观与油耗等因素。发行人需提升核心竞争力,使成本方面优势转化成技术方面优势,做好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设立制造更环保、更节能、更安全的产品的目标,积极自主创新,以档次高、品质优的产品竞争优势,使产销量和利润稳定增长,时刻对市场状况保持较高敏感度,联动销售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的生产销售。

(三)发行人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的防控措施

1.企业治理存在风险

浙江吉利按照国际惯例治理公司结构,对产品线利润中心加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与创新,将矩阵结构的横向管理机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事先预防,全程控制”。同时,全方位的培养、培训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与素质,形成合作和谐友爱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2.原材料的供应与价格波动风险

浙江吉利通过革新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包含所有供应商的数据库,将已经收集好的有效信息录入库内,把握市场发展动态,找出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提前预测到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对供应商突然断货,突然提价等风险做好规避与预防机制。

3.项目建设的风险

浙江吉利需对项目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到预期收益所受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影响,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体系,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易文飞.关于企业债券融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23).

[2]刘传学.融资结构是企业长寿的基础[J].财经界,2016(09).

篇5

(一)明确发展战略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对冲基金恶意打压港币和做空港股,几乎颠覆香港金融市场。一贯以自由经济市场著称的香港政府动用了150亿美元外汇储备买入港币,对冲量子基金的冲击,并直接进入股市收购蓝筹股,稳定香港股指。同时,中央政府也表态愿随时支援香港政府。在两地政府的坚定决心和雄厚实力共同作用下,索罗斯等恶意抄家最终铩羽而归,逃离了香港金融市场。即使在市场高度自由化的香港,政府仍然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后屏障,如果说联系汇率制度是牢固的锚,那么政府的支持就是岸。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坚定将自身的业务与政府的宏观发展方向和调控趋势相结合,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降低政策风险。近年来,农发行北京市分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充分调研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加强与政府沟通协调,确定了合理的发展思路,积极支持了北京市政府关于“三农”发展的新战略,向北京市辖内“三农”领域投放370多亿元新农村建设贷款,极大的促进了北京市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同时农发行北京市分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取得了信贷业务、经营利润数倍增长且无新增不良贷款的良好业绩,更加坚定了该行贴近政府需求的发展思路。

(二)合理配置资金雷曼迷你债券是指由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为发行人、以雷曼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为安排人、雷曼特殊金融公司为掉期交易对手、雷曼控股公司为掉期交易担保人,面向零售投资者发行的一系列信贷挂钩票据的总和,其本质是一种结构性债务工具。香港证监会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香港市场发售的与雷曼相关的未到期非上市零售结构性票据金额约为156.43亿港元,涉及的投资者超过4万人,产品分销商包括3家证券公司和21家银行。此外,迷你债券在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亦有销售。分销商涉嫌向部分香港投资者作出失实陈述,或者向不能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进行了销售,使部分投资者以为雷曼迷你债券和普通债券一样属于低风险投资。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在金融海啸中破产,使迷你债券发行人失去了掉期合约的交易对手,导致此类产品合约终止并需平仓,其直接后果是要变卖债务抵押证券,用以偿还投资者的投资。由于债务抵押证券价格因金融风暴严重缩水,雷曼迷你债券投资人面临巨额损失风险,部分雷曼迷你债券投资者认为销售这一产品的银行存在误导投资者的行为,要求银行退回本金。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运行,香港金融管理局要求经销商通过和解回购协议方式赎回债券,此举使各家银行损失惨重。由于雷曼迷你债券属于新的金融产品,在由金管局或是证监会哪一家进行监管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造成香港当局未对其实施有效监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雷曼银行以其自身的债券作为抵押,本质上并没有实际的资金或者有效资产作为业务的支撑,这种盲目的发展思路也直接导致了雷曼银行的倒闭。从农发行看,自2005年起,人民银行要求逐步减少对农发行的再贷款,将存量由6507亿元降到4000亿元,这给农发行资金业务形成了很大压力。由于农发行受业务范围限制,不允许经营个人储蓄业务,资金来源缺乏。总行在此背景下,通过大力吸收企事业单位存款、吸收同业存款业务、在公开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目前再贷款余额2700亿元,仅占农发行资金来源的13.35%。如何做好资金业务,笔者认为,一是要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灵活调整来源结构。农发行现在资金渠道依赖债券发行过重,从2013年整体趋势看,随着国内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扩大,国债、各类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量不断加大,尤其2013年中国国债已在香港发行,对农发行发债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加强存款组织工作。虽然近年来农发行存款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主要依靠以贷引存的方式,且同业竞争激烈。在现有业务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拓展结算手段、改善服务品质和优化业务品种等形式,争取更多的忠实客户,进一步扩大并稳定资金来源。三是优化资金结构,合理配置资金。农发行现有资产业务以一年期短期信贷业务和三至五年期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主,中长期信贷业务占农发行信贷业务比重逐步变大。从保障农发行资金流动性来讲,应注意资金业务与信贷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流动性精细化管理水平,从数量和期限结构上进行有效配置,增强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有力保证农发行信贷业务更好更快发展。

(三)有效防控风险90年代初期,飞利浦公司持有数据光盘的产权,在中国内地与一家企业建立生产光盘的合资企业,大部分资金支持来源于银团贷款。由于该合资公司有违法经营行为,飞利浦公司在欧洲受到舆论谴责,为摆脱这一囧境,飞利浦公司董事会在没有通知债权行的情况下,以1美元的价格将其股份转让给合资的中方。事后牵头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予以认可,多数参与行也予以默认。只有一家香港投资基金用法律的手段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对飞利浦公司进行了债权追索,保护了自身大部分权益。农发行现有的新农村建设贷款等业务开始涉足银团贷款,银团贷款主要话语在牵头行,很多信息的获得比参与行及时,信息量全面丰富,这使资金供应量相对较少的参与行在贷款管理上处于被动局面,风险管理存在短板。香港银行业在参与银团贷款时,非常注重法律文书的效用,项目介入之初,就组织律师团队对项目协议内容进行审核,强调注重保持自身能够单独采取行动的权利;项目开始之时,强调前中后台的有机沟通,中后台适时介入,避免反复,提高效率,定期拜访客户,对动态信息十分重视,有时还暗查客户的项目进展状况;当项目出现问题时,他们能够及时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权益的维护。同时,香港银行业在办理银团贷款时,强调培育客户,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理念;注重对借款人股东之间协议、章程的合理性审查,保护自身利益的理念;重视行业研究分析,专注熟悉行业的理念;关注当地政府政策、市场利率走向,争取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在担保选择上,尽可能不选择股权质押,重视实际偿还能力的理念,对农发行贷款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重视经济研究与金融产品研发合理设置机构,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调整全行的发展思路,有针对性的开展产品研发。由于农发行服务对象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行业特点与经济基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全系统实行一个标准的制度体系,对于区域发展势必形成阻碍。

(二)由功能型架构转变为客户型架构,是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香港的大部分银行管理体系都已完成从功能型架构向客户型功能的转变,这是市场高度发展、高度竞争的使然。随着农发行经营范围的不断调整,客户类别的不断丰富,客户型管理架构将是发展走向。通过对客户类型管理的区别对待,不但可以减少或节约运行成本,客观上也会促使农发行的信贷管理政策有针对性的细化,风险防范的措施也会随之丰富。

(三)不断丰富风险管理体系,全程引入法律护航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提高,作为“粮草先行”的国内银行业必将与世界金融联系紧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毋庸置疑。从香港银行业规避风险的经验看,在做好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同时,引入专业律师、审计师也是建立风险“防火墙”必要措施。近年来香港银行业经营成本中,外聘律师、审计师的费用占有越来越高的额度,可以看出,风险体系建立应是多元化、多专业性的,单一手段的防控不足以抵御经济高度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

三、中华金融合作的蓄势待发

随着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中央政府不断顺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改革开放领域日益扩大,取得了绝世瞩目的效果。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近30余年的增速发展,平均达到9%左右。2012年中国GDP已高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市场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成为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这些都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个地区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亚洲开发银行曾利用全球贸易关联模型从反面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如果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下降两个百分点,香港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将下降0.95%;其次是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他们的GDP降幅在0.39%~0.43%之间。历史证明,在台湾对大陆实行“三不政策”过程中,香港很是受益,人均生产总值、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等增速都远远超过了台湾。因此,加强两岸四地的合作,不仅是海内华人的共同愿望,也是经济发展,取得共赢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两岸四地还存在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制度不同、思想理念不同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诸多问题,但是合作还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两岸资本市场、金融领域的合作会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陆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着很多问题,急需转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另一方面香港等三地受自身条件所限,缺乏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势头与快速增长,既为两岸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巨大机会,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唯有两岸四地加强合作,才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