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化学专题解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28-04
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基础化学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基础课程,本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重任,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支撑,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基础化学进行模块式内容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为:“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对口招生”模式。[2]江苏地区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模式、高职“专转本”中高职衔接渠道、高职“专接本”中高职衔接渠道等。[3]
江苏职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主要招生为“五年一贯制”,面向江苏省,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隶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分为药学类和护理类两大类,每学年招生规模各1000人。药学类主要办学模式见图1。护理类有护理和英语护理两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贯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体系,避免了中高职衔接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五年一贯制更具系统性、整合性和连续性,教育效益明显。学校五年一贯制从2002年开始试点并招生,已经办学15年,且进行了系列研究改革,加强了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办学已经成熟,教学效益明显,在市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处于领航地位,在省内五年制高职校中口碑较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五年制高职缺乏优胜劣汰淘汰机制,教师缺乏压力,学生缺乏竞争意识。
除五年一贯制外,连云港中医药分院还面向本市招生3年制中职中药、3年制中职药剂、4年制护理等专业,招生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规模较小,每学年约200人。由于生源与就业的压力,学校中职药剂专业采用“3+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试点合作,中职护理采用“4+2”模式与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的学历,中职药剂专业“3+2”中高职衔接与中职护理“4+2”衔接模式研究意义不大。该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出现了重复,需进一步完善。[4]
五年一贯制教学在学校已经成熟。为了满足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学校尝试“专转本”和“专接本”衔接模式。“专接本”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全日制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是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结合。[5]“专接本”教学,可以引领学校探索本科助学工作,对加快专业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有效e累发展后劲,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专转本”教学为第一学历,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对于考生而言,“专接本”与“专转本”教学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层次,提高社会竞争力。[6]专科培养目标更注重于技能培训,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科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复合型社会建设者。
图2 学校药学类各专业基础化学成绩分析
目前,学校与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进行“专接本”自学考试。近年来,学生通过“专转本”入学考试,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深造。
二、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学习现状
学校中医药系14级高职药学类6个专业学生基础化学的学习成绩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0分以下人数达32%,几乎一半不及格;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成绩也不理想;中药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成绩相比较理想些。这一方面与进校分数有关,另外还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息息相关。而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专业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三门科目各100分,满分为300分,其中4门课中3门为化学课。由此可见,化学在入学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化学知识晦涩难懂,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显得极为重要。
三、基础化学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及学习状况,将基础化学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开发各专业必备的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该模块为各专业共性部分;研读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学、中药五个专业的后续课程,开发适合于各专业的专业对接理论知识和专业对接基本能力模块;研读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大纲,开发专转本衔接理论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知识。根据学生所需,选择自己对应的模块学习。利用选修课,进行物质结构专题讲座,进行“分子模型制作”科技节活动,根据作品情况,评出相应奖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具体思路及方法。见图3。
(一)通过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习的动力
基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沉迷于网络,无论学习态度,还是文明礼貌、言谈举止方面都表现出重个性轻纪律的陋习,利用课余时间,引用圣贤经典智慧,熏陶学生,改变目前学习状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素养。通过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明事理、讲道德、尊敬师长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精神风貌。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二)开发必备知识模块和必备能力模块,培养学生自信心
钻研基础化学教材,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基础化学知识分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碎片,将知识模块化,分为不同的学习培训包,强调必备知识的学习,整理并开发必备能力模块和必备知识模块,供五年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学习和使用,降低学习难度,改变目前及格率低、优分少的现状,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培养其自信心,鼓舞其学习的志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发专业对接知识模块和专业对接能力模块,满足专业需求
研读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和各专业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依据行业岗位要求,结合基础化学的特点,融合后续课程对基础化学的知识要求,将基础化学知识碎片串起来,整理并开发五年制药学、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础化学与专业对接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包。将基础化学知识模块化、项目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使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基础化学教学与专业后续课程有效对接,从而培育出适合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具体专业对接知识和专业对接能力。见图4。
(四)拓展提高,进行中高职衔接
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结构模块是教学的难点,但它是康达学院“专转本”考试的重c,而物质的结构与数学立体知识息息相关。开发并补充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数学简单立体知识学习。增加简单的数学立体知识,通过“分子模型制作”比赛,使物质结构部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提高“专转本”衔接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为物质的结构鉴定基础,将基础化学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开发并补充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知识,在常规教学中融入“专转本”衔接的内容。研读“专转本”考试大纲和高职高专化学教材,开发“专转本”衔接基本知识和“专转本”衔接技能模块,开发专转本系列辅导资料,将常规教学与“专转本”辅导进行衔接,提高学生升学率和步入社会的竞争力。
(五)循序渐进,常规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
探索技能大赛与专业对接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练―学”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边学习、边反馈、边操作、边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技能水平,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研究开发扩展提高知识体系,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大赛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教学结合“分子模型制作大赛”和工业分析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将技能大赛的知识与专业对接模块进行融合,使技能大赛常态化,使更多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种子选手的选拨,减少技能大赛培训时间,降低大赛培训成本。
四、模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
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中渗透实践技能,实践技能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遵循技能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对药学类专业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地编排课程内容, 经过两年的探索及应用,开发了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无机化学实验项目指导等校本教材,我校学生参加工业分析技能大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连续两年学生考入本科的升学率远远高于省内外各兄弟院校。
参考文献:
[1]孙P.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5(10).
[2]陆晓东.江苏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4(17).
[3]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4]管德明,杨帆.系统论视域下中、高职教育衔接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关键词:高中化学;练习;有趣;多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58-01
一、练习设计:简洁有趣,不落老套
传统练习,大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分量大,情感少,不适应时代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记忆多,实验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书面多,实践少没能体现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情境少,抽象多,让学生越做越吃力;单项多,综合少,制约了学习水平的提高。
兴趣是学生作业的动力,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变换练习的内容、方式或形式,尽量减少重复,实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力求“举一隅以反三”,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练习布置:形式多样,触类旁通
(一)比较型
有比较才能鉴别,知识点的比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归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
如在高三复习时,有这样一题:例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 +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lmol (D)均减少l mol
解析:本题考查r等效平衡问题.考虑等效平衡时,要注意是定温定压还是定温定容下的等效平衡.在等温等压下,把加入的物质按照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转化为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一致即为等效平衡,选项(A)、(B)中三者比例为2:1:2,与题目中比例一致,为等效平衡,平衡不移动.(C)项可以设想为两步加入,第一次加入l mol A、0.5molB、l mol C,此时平衡不移动,第二次再加0.5 mol B,平衡向右移动.(D)项也可作上述类似没想。选(C).
(二)方案设计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个实验我们都要能够按要求写出它的名称、目的、步骤、现象、结论等,在实验设计中,要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还能评价方案的优劣。高三化学新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题讲述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把实验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和学的新要求。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始终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诊断型练习
诊断型习题要遵循“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通过习题训练,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找出学习障碍的原因。习题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诊断性,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地选择习题内容,将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而实现作业的弹性化。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版新教材设计了一类诊断性、综合性的习题,学生在解决本类习题所提出的问题时,必须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和陈述。如苏教版化学(一),专题3专题作业第9题: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中含有污染环境的物质,为了保护环境,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必颏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某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中含有Fe3+、Cu2+、Ag+三种金属离子,实验室设计了下列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1)废液经操作①得到的沉淀中含有的金属单质是()。 (2)在操作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操作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若废液中含有Fe3+、Cu2+、Ba2+三种金属离子,试设计处理该废液的实验方案。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问题解决方式和文字陈述形式也会各不相同。因此,问题解决过程既是知识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的过程。
(四)开放型
开放型作业的布置,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等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需要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关键词】广东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能力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课标》),开始启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关于课程目标,《课标》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以此为指导思想,高中化学新课程构建了新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教育部也颁布了新的化学高考《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了跟新课改相适应,体现《考试大纲》的精神,高考命题在理念、模式、题型、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在考查的重点上,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题型上,亮点之一是工业流程题的异军突起,由于工业流程题是以工业生产为背景,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主线,结合实验操作,兼顾经济视角来考查考生获取、整合化学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在体现《课标》要求的同时,较好承接了高考选拔的功能,受到几乎所有课改省份的青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能力为切入点,就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案例设计,使教学跟上《课标》的步伐,便于学生更好的应考,就成了值得我们努力的课题。下面就近五年的广东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进行分析汇总,就其考查的重点和能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1 近五年广东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能力
工业流程题的试题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是题头、题干和题尾。题头一般是简单介绍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包括附产品);题干部分是将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题尾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设置成四至五个问题,从而构成一道完整的化学试题。考查的特点是立意新颖、科学性强、范围广泛、难度较高。现将近五年的广东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内容、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汇总,如下表:
综观近五年的广东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考查的内容多以元素化合物结合实际工业生产为主;问题设问形式主要有填空(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等的书写)和简答(工业过程中某些操作的措施、理由、评价等)两大类;考查的知识点则遍布整个高中化学的各个领域(除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外);考查能力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化学用语规范表达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课标》要求和更好的应考。
2 高考工业流程题考查能力启示下的化学教学反思
工业流程题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标》对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的指导思想。但在现行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中均没有对工业流程题进行较详细和完整的说明和解释,多种新课程教材中也均无独立的模块和专题对其进行讲解。因此要跟上课改的步伐,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2.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能力立意”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灵魂,考查的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业流程题是通过设置生活化学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运用知识描述论证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分析、运用知识”与“论证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前提。可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检验。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找出“已知什么”、“具备什么”、“要解决什么”,在获取解读信息过程中,关键是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达到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所以他们的兴致特别高,学得也特别认真,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一是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厥而就,而应该作为一种长期习惯养成来培养;二是我们在学生分析、整理有效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评价,保证学生思路的正确和获得的信息有效。
2.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情境中,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工业流程题考查的知识来源于课本但又高出于课本,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分解、重组来达到问题的解决。知识迁移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尤其是在相似的“情景”中学习,更有利于激发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课堂讲授中,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创设情景去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
2.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业流程题正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为情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结合化学知识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深刻领会课程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过程,渗透工业流程题的思想和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试验证明,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对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深度都较打开书,老师满堂灌的效果更好。教育心理学也认为,中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要实现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做到: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二是明确探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结果,而是通过对问题的不断“追问”,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三是老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乐于形成探究的习惯。
2.4 培养学生的化学用语规范表达能力。
化学科有其专用的化学名称及化学符号。工业流程题除考查考生的一系列能力外,还考查了考生的规范用语能力,但从近年的高考阅卷分析结果来看,因化学用语表达不规范而失分的现象十分惊人,如化学专用名词汉字书写不正确、化学式写错或不规范、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或配平错误、生成物中的沉淀“”和气体“”未注明等等。因此强调化学用语表达的规范性,减少因文字和用语表达不规范这一非智力因素而导致的失分显得尤其重要。规范书写专用化学名称及化学符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每一堂课中加以强调,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去不该失去的分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用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做好下面几方面:
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去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给学生提供可模仿、学习的范本,突破典型的问题。
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表达的要让学生用清晰的化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这不仅有利于检查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要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在化学考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借助实验训练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成为可能。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化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动手记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用语规范表达能力。
四是及时的评价。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规范用语表达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评价,让学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后继努力。
工业流程题作为新高考中的新题型,由于其取材于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在考查的重点上测重考查考生的各方面能力,它较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化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也由于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也较好地承接了高考选拔的功能。因此无论是出于应试还是改进自我的教学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对工业流程题进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汇总工业流程题考查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分析其考查的主要能力,据此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些教学案例片断的设计并进行反思,期望以此改进自我的教学方式和为同行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工社,2003.
[2] 甘 朝. 化学课上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1.6.
[3] 张兴涛. 近两年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解析[J]. 化学教与学, 2010.2.
[4] 薛琴. 从课本到实际应用的回归[J]. 新课程学习, 2010.11.
关键词:实验化学;教材;选修模块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26-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与传统教材比较,新高中化学课程6大选修模块之一的中学实验化学教材的出现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都是一次重大的变化。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在教材结构、实验课题编排和内容选择等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深入解析教材的编写思路、实验课题和内容设置等问题,能帮助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该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开发符合实际的实验课程资源,使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1苏教版《实验化学》的编写思路浅析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规定,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划分为“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实验探究”两个主题,即在“重探究”的大环境下,不忽视对基础实验的教学,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学习与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进行有机地整合。纵观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在两大主题的框架体系中,其编写思路基于化学实验学习要求的梯度变化、化学实验方法的渗透方式和化学实验思维的逐步形成这三个方面来安排教材内容。
1.1基础实验课题和拓展实验课题嵌套设计,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目的
为了实现基础实验和探究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目标,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目的。教材以课题中嵌套拓展课题的形式,试图通过一个或一组精选的基础实验的教学,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验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进行类型相近的实验的探究学习,包括该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常用操作技能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学习和应用。
1.2渗透化学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
教材编写中十分注重在不同类型实验中渗透各种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如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实验,让学生学会物质分离及提纯的方法,形成方法优选的观念;在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专题,通过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及认识对比、归纳等方法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基础实验的演练,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各种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思考实验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个别实验向类型相近的实验迁移,顺利完成拓展课题中的实验任务。
1.3突出实验设计内容比例,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实验化学》教材根据实验设计的特点和一般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加大了实验设计的比例,并在突出其思维训练价值上,分别从实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三个方面作了精妙的问题设计。例如实验反应原理的思维训练主要从变化实质、定量关系、反应条件着手;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则从仪器选用、配套组合、连接顺序切入;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着眼。学生从典型的实验设计入手,逐步扩大思维的深广度,提高思维品质的层次。
2苏教版《实验化学》的内容体系分析
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可以分为宏观内容体系和微观内容体系。
2.1教材宏观内容体系
《实验化学》共分七个专题,专题内容按照科学家开发和研究物质世界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的。从获得物质的手段和方法(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性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应用及反应规律研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电化学问题研究、物质的定量分析)物质的合成(物质的制备与合成)这一线索来选取内容。每个专题围绕设置目的,又分别设有2~3个课题,全书共16个课题;每个课题下还设置1~2个相关的拓展课题。另外,在每个专题的结尾处设有“整理与归纳”和“专题作业”栏目,以便学生对所学专题知识进行系统地总结。教材的宏观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2.2教材微观内容体系
教材的微观内容体系即教材的纵向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课题内容的设计方面。《实验化学》中每一课题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和“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中穿插有一定数量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
2.2.1“知识预备”
“知识预备”主要是将课题涉及的知识点以概念、定律、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概念、定律或原理都与课题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及实验步骤密切相关。“知识预备”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理解实验原理的知识基础。这为学生能深刻领会实验设计意图、理解和熟悉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并通过讨论得出实验结果做好知识准备。
2.2.2“课题方案设计”
“课题方案设计”主要以流程图、文字或流程图加文字的形式出现。
每个课题中,操作步骤较多和操作技术性较强的实验,如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阿司匹林的合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分离和合成实验,均以文字配流程图的形式来描述实验方案;对于操作步骤简单,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课题方案就直接用流程图来表示,如牙膏中主要成分的检验;操作细节较多的实验则以文字叙述为主;而一些重点考察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课题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则只对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和提示。
2.2.3“记录与结论”
实验的“记录与结论”主要是表格的形式,表格的项目名称取决于课题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要求。“记录与结论”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释”或“结论”等项目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2.4“拓展课题”
“拓展课题”是实验课题的后续学习,是基础实验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迁移训练,是对基础实验课题的学习的一种“评价”、“总结”和“反思”,而且这种“评价”、“总结”和“反思”是通过完成另一个实验来实现的。拓展实验课题的问题解决反映了学生在基础实验课题中的学习成效,这既是知识的考察,又是能力的考察。可以说,拓展课题的完成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种肯定。
2.2.5栏目介绍
与必修教材和其他五个选修模块的教材类似,《实验化学》也设置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开阔视野所需的与课题相关的知识性栏目。主要有“检索咨询”、“信息提示”、“交流与讨论”、“提示与建议”、“操作向导”、“安全须知”、“拓展视野”等,但各栏目的功能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延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苏教版《实验化学》在课题内容的编排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记录问题与讨论”的实验编排模式,而是以“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的形式展开,并将各知识性栏目穿插在课题的各部分内容中,使学生的知识目标和实验技能目标有机地整合在每一个课题中。可以说,实验已非纯粹的实验,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通过对该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会在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3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特色分析
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在专题线索引导下,教材编写具有鲜明特点。
3.1教材注重实验的精选和设计,关注生活化、绿色化和探究性主题
3.1.1实验选题注重生活化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来源于生活,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的合成”,这些实验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一改以往化学实验过于学科化的特点,避免了一些性质实验的程序化和机械化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到身边物质发生作用的原因、学会鉴别常见物质、揭开原本神秘现象的面纱,充分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并体验到通过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欲望。
3.1.2 实验设计关注绿色化和可行性
教材中的实验所选择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都是在充分考虑中学化学教学的现实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从经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作出选择的。其中定量和定性实验仪器都是中学阶段的常用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选择一般以经济、无毒为主;实验原理中包含的化学知识以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尽量避免拔高知识的出现;实验方案设计遵循简单、可行和绿色的原则。
3.1.3 拓展课题创设思维空间
在课题的选取过程中,编者还特别关注实验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融合,如“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干电池模拟实验”、“蓝瓶子”实验、“蔗糖的燃烧”、“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等,这些实验内容大多属于拓展课题,在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反应原理是什么?”、“若改变反应条件,又会呈现怎样的趣味现象?”,问题不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也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3.2教材突出实验的教学功能,关注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3.2.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实验化学》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知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实现知识的迁移,如:预备知识、课题方案设计或其他支持性栏目的设置,为实验完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铺垫。在知识和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也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自信。
3.2.2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应用
在专题的设置上,《实验化学》选取的大多是对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的研究课题,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定量分析”,“物质的制备与合成”,这些专题中都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基本实验操作程序,如溶解、过滤、萃取、分液、鉴别、检验、滴定、倾析、称量等。这些操作的反复演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趋于熟练,并能深入领会各项实验操作的应用范围、注意事项和要领。
3.2.3注重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化学》中有关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粗盐提纯;
*物质性质实验设计:比较盐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中橙黄色物质组成探究;
*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牙膏中钙离子的检验;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检验;
*物质的鉴别实验设计:食盐和亚硝酸钠的鉴别;
*反应条件探究实验设计: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蓝瓶子”实验反应条件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的实验因素对蔗糖燃烧实验结果的影响;温度对碘―淀粉溶液显色的影响。
教材中几乎每个课题都有涉及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根据以上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每个课题中实验方案设计的要求各不相同,覆盖面广,在突出这部分内容相当的课时比例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2.4注重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教材中的每个实验活动都十分注重以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在拓展课题中为学生创设了使用习得的实验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在方法学习之后很快能找到情境相近的“用武之地”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和进一步加强方法使用的熟练程度。如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提纯”实验,学生学会了从植物中分离提纯某些元素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茶叶中某些元素的鉴定”中得到迁移和巩固;“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影响”中利用实验比较法来探究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该方法在教材其他有关反应条件控制的实验中又多次应用,学生在多次参与对反应条件控制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中,因素控制的思维方法逐渐形成,科学研究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对比思想;控制变量思想;影响因素
一、实验复习课中常见的困惑
高三的实验复习是化学中极富魅力的一个复习阶段,往往是化学复习进行到中后期时一个综合性高、思维容量大、既对细节要求高,又对实验能力要求高的重要阶段。
但当高三的实验复习进行到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已经成为学生熟知的知识时,似乎就会进入到一个瓶颈期,那就是遇到关于某个实验仪器作用的解析、某个实验步骤的目的分析、某个实验方案评价、某个实验改进的方式等实验问题时,仿佛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学习都全无用武之地了。
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做了如下要求: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考试说明中对“要根据实验要求”,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实验条件;
(3)描述实验现象和收集有关数据;
(4)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5)识别或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我认为,为达此目标,应该对于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及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再分析、再拆解、再使用、再感受,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实验题目,重新理解实验题目中如何体现考试说明的意图,进而重新提升看待实验问题的层次,形成学生对实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下面以2011-2008年几道典型实验题目为例,谈谈实验复习中运用对比和控制变量的学科思想研究实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体验它们在消除实验影响因素上的重要作用,真正理解化学学科思想。
二、考试说明中实验题样例解析课案例――对比和控制变量思想,消除实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1.学情分析
学生的实验基本思想和基本流程已经建立;提取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控制变量思想和对比的实验方法有欠缺,缺乏意识,还需继续训练。
2.预计的解决策略
(1)通过考试说明样例的分析过程,使学生逐渐形成运用对比和控制变量的思想解决实验条件控制的综合性问题的意识;
(2)从对实验进行设计、评价和改进;实验数据提取及实验现象分析;定量实验意识;实验条件控制等几个小专题入手解决综合应用问题。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考试说明中实验考点的详细内容;
(2)了解样例的特点和说明;
(3)深入理解两个样例中所包含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问题中的指导性
(4)学会运用以上两种方法,解决综合实验问题。
4.教学过程
样例1.(2009年 北京27题)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
对于综合度如此大的一个实验问题,学生必须真正理解了这个实验装置图,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才能清楚明白地分析和解决题目中某个真正的难点。
从装置图中突出显示,从三口瓶中产生的气体兵分两路,一定是体现对比思想的实验。因此,教师要求提出几个问题:
思考1.研究对象是什么物质?
思考2.实验中的定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此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感受对比的思想,明白要想研究变量,首先要清楚定量。另外,实验题中的变量之所以会成为变量,其实就是因为实验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要通过变量分析来确认影响因素,并想办法消除这些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定量、变量分析的方法。
思考3.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避免?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分析对影响条件的控制手段,并思考从实验条件控制的角度,如何消除这些条件影响因素,进而思考如何保证纯净的NO进行实验,分析清楚各个装置的作用。使学生将影响因素的根源―消除影响因素的方法―实验条件控制(试剂作用、装置作用等内容)建立起联系,形成一定的运用学科思想分析问题的思路。
思考4.有无特殊药品、不同装置和新反应信息,各自的作用和目的何在?
从题干中提出四个思考点,很好地对信息进行了梳理,充分利用了文字、装置图、新信息,带领学生从分析实验的定量和变量及影响因素出发,寻找实验问题中的认知冲突:影响因素是氧气,用什么方法来消除影响?装置中的尾气两个处理方式为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实验条件的控制:保证定量NO气体的等量等速通过,确保实验中的变量就是单一变量,即硝酸浓度不同,用保护气的方法消除氧气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实验开始前装配保护装置。进而得出解决方法:通过对比,得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试剂、装置中的不同点,分析出不确定因素,推断出消除影响因素的方法,解决实验题目的难点。
设计意图:借助几个问题的思考,充分体会实验中的路线对比、仪器对比、原理对比、装置对比的对比思想,也深刻理解影响因素对于实验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深入思考消除影响因素的原理和方法,进而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灵活且具体的方法。
这个实验综合题的分析整理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关于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比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实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对信息加工和整合的能力训练为目标,并且把科学研究过程贯穿始终,如: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观察、辨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判断和推理得出结论。
样例2.(考试说明第285页――2010年北京27题)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气密性已查)。
■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学生可以快速寻找出实验中的认知冲突:为什么使用了两遍NaBr溶液?为什么两次实验现象不同?
从而找出对比实验,发现对于I2的置换实验而言,定量是I-,变量是Cl2和Br2,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中进行的就是Br2的作用,就可以完成实验。
B和C装置中给出的溶液浓度和体积相同,意图是什么?作用是什么?题目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此题与上题不同之处在于,消除影响因素Cl2的方法不是运用试剂除去的方法,而是用对照实验,通过同浓度溶液的不同现象来说明C溶液中没有Cl2,从而确保下一步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实验数据养成一定的敏锐性,进一步理解对比的方法可以以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行应用。
5.小结
本节课,突出了这样几个特点:
(1)从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角度去分析、评价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可行性,就更有了些实践性意味,而不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化学反应。
(2)学生以前也知道有实验条件控制、要控制变量,但真正从如此众多的角度去提取出有效信息来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捉襟见肘,怎样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来为己所用,这确实是个问题!
(3)本节课所体现的思维流程和重点落点落在对比实验,解决实验题中最难以准确解决的几个实验条件和操作问题。通过三个相似但又有不同的高考题,充分使学生体会重要的实验思想及实验方法,并且每个题目又都能有变化,对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是逐渐提升的。
三、对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进行教学的反思
1.化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本身只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能够从中提炼出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一些共同思想,以及体会提炼出这些方法的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更有意义,将来在忘记知识之后,还有方法深入人心,能运用自如,岂不欢喜?
2.这样的教学更加体现学科问题解决的本质化
综合性实验本身就是考验学生知识综合度、方法综合性、学科思想灵活性的一种问题,若能够经常深入到问题本质,经常尝试追本溯源,形成一定的思维习惯之后,促进学生的学科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不也是想要的结果?
3.坚持做这样的学科思想教育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高考考试说明(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三化学 讲评课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5年广州市越秀区科信局软科学项目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5-JY-006)的阶段研究成果 。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0-02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主要条件。笔者对原来的讲评课流程进行了改造,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高中课堂中开展合作与讨论。具体流程如下:
1.1 建立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有准备、有任务、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效的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笔者采取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举出一位组长以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1.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上讲评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做错的试题,并进行自我评价与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先学”作出评价,做得好的给予表扬肯定,马虎或不预习的同学,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习惯。通过检查落实预习,教师较为准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教学落入学生的发展区内。
1.2.1收集整理
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建立化学学科的“错题本”,错题主要来源于周练和月考。因此,考后错题的收集与整理成为讲评课前学生的基本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批阅,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积累和反思习惯,提高学习成效。笔者要求一个错题的收集整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错题题目、错答情况、正确答案、错因分析、习题解析、拓展延伸及练后反思等。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的一个错题整理案例。
案例一 常温下向10 mL 0.1 mol・L-1的H2C2O4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 K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HC2O4溶液呈弱碱性
B.B点时:c(K+)>c(HC2O4-)> c(C2O42-)>c(H+)>c(OH-)
C.C点时:c(K+)>c(HC2O4-)+c(C2O42-)+c(H2C2O4)
D.D点时:c(H+)+c(HC2O4-)+c(H2C2O4)=c(OH-)
错答 B
正答 C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错因分析:对酸碱中和时,溶液中各阶段的溶质理解不深,不知道B点意味着什么?对弱酸滴定强碱、弱碱滴定强酸,特别是涉及到二元弱酸,二元弱碱更加迷惑。
解析:A和B两个选项其实都是在考察等物质的量H2C2O4溶液和KOH反应后生成的KHC2O4,从图上来看,KHC2O4显酸性,说明电离大于水解。A错误。B选项,HC2O4-的电离结果c(H+)应该大于c(C2O42-),所以B选项错误。C选项,当溶质只有KHC2O4时,根据物料守恒,c(K+)=c(HC2O4-)+c(C2O42-)+c(H2C2O4),那么,到了C点,因为是在B点的基础上继续滴加KOH,c(K+)增加,所以c(K+)>c(HC2O4-)+c(C2O42-)+c(H2C2O4)正确。选C选项。D选项,当H2C2O4和KOH物质的量为1:2时。溶质为K2C2O4,根据质子守恒,c(H+)+c(HC2O4-)+2c(H2C2O4)=c(OH-),所以D选项错。
拓展延伸:通过这道题,我明白了酸碱中和题目中各种点代表的意义,第一是起点,比如这道题中A点就是起点,因为H2C2O4是弱酸,0.1 mol・L-1的草酸PH值应该大于1。第二是中性点,比如C点就是中性点,此时c(H+)=c(OH-)。第三是中和点,酸碱反应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均无剩余,恰好完全反应。对于此道题来说,中和点不是中性点。第四是特殊点,比如B点,这时候要注意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另外,推断出溶质后,还需要结合三大守恒来进行解题。
反思:选择题审题一定要仔细,要学会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和突破口;重点、关键点或难点要多读几遍;审题时一定要按老师要求划关键词。尽量用排除法做题,按照老师上课教的技巧,抓住错误选项的“把柄”果断排除,提高正确率。
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错题本,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错题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自身建立“电子错题库”提供来源,将教学中学生的各种练习、考试中遇到的典型错题,整合成各专题的“电子错题库”。
1.2.2评价探究
同时对高三学生的模拟考试实行“考后满分”工作。一考完就把答案发给学生,督促学生对错误答案及时进行纠正,并下发错题统计表。通过对错题统计表的认真填写,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找到自己的薄弱点。
1.3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为了提高课堂成效,成功转型课堂,笔者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3.1 采用环形座位
为便于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合作讨论,笔者采用了环形座位法,即学生分小组环形相向而坐,每组配备一块磁性小黑板,用作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如有必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
展示时要对小黑板上的展示内容作详细的讲解,把自己的思路、观点和方法展示出来。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如果有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再由展示的学生(或同组其他成员)进行修正和完善。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或点拨。
1.3.2明确学习任务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开展合作讨论前要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讲评理综化学试题时,7道选择题可以分为3组。教师上课前分发全班的题目错答情况,明确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和展示的题目和内容。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创设学生能积极学习、尽情展示的环境,把讲评舞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充分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有效引导学生,并及时地进行总结。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和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相互合作。
1.3.3 讲评课中的阳光性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小组综合成绩为依据,在评价过程中,笔者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如课堂效果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如课后的训练与考试)相结合;二是注重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个人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要考查小组成员之间能否互帮互学,圆满完成合作任务;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要根据学习任务对学生采取诸如态度,情感等的综合性评价。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要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
1.4课后反思拓展
笔者采取“反思评价及时化”的教学策略,在合作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及时对别人的和自己的发现、体会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观念和思想。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使认识深化,促进自主监控的完成。同时,“变式练习多样化”必不可少。在每节每单元每章知识学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变式练习,在练习中积极归纳整理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主从地位以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实施变式练习,可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法多用,一题多解等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并逐步放手由学生自己实施归纳整理。
2.合作学习的收获与思考
实践证明,在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2015年高考,我校取得了优异成绩,理综平均分位列广州市前列,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功不可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2.1 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不少学生虽然建立了错题本,但是错题本华而不实,做而不用,流于形式;总有学生不能完整的将知识点呈现出来,有些学生在总结知识时往往是照搬课本,不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没有突出。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自己总结归纳的锻炼,难以完全改变以往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和鼓励。
2.2 环形座位管理有难度
环形座位有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学生之间的声音多了起来,教师的管理难度较大。虽然规定了组内学生讨论问题的声音不能影响其他组,但实际上往往很难做到。笔者发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减少了,而原来一些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受到的干扰则变多了。因此,如何提高环形座位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自觉性,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2.3 小组成员问题意识不明确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仅仅是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予理睬,成绩差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具体分工,因而许多讨论无法继续深化,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4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转型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的组织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需要适时利用情境知识发生的真实情况、协作相互协商、会话用语言交流思想成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在思考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作者/徐见霜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反思做得不好。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每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般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主要指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吸取和积累了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调整。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实践为背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效果的过程。现将本人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毫升,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毫升,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教师选编试题要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现将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