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供应链金融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9-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应链概念的诞生,市场竞争己不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供应链融资作为解决供应链中企业资金筹集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就应运而生。但是供应链融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探索还在继续,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维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这个维度可以划分为自尝性贸易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融资困难,即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资金需求数额少,要得急,频率高,风险高;2.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3.融资方式单一,以借贷融资为主,先天不足,缺少直接融资途径;4.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5.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融资难度;6.以民间借贷为主,自我融资发展壮大。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供应链金融运作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一)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虽然各金融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力量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是,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然还未建立。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
(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日益完善。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三)供应链自身风险
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供应链产生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不仅受到诸如自然灾害、罢工和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这些改变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四、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国家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对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还未能跟上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步伐,阻碍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首先国家有责任在不断进行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于供应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规范供应链融资中的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其次鼓励各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去,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缓解了其的资金压力,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三)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更好地利用供应链融资缓解其资金压力
国内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从银行获取普通形式的长期贷款,对供应链融资这些金融工具缺乏认识,因而失去了许多融资机会。而且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举债意识强烈,偿债意识不足。因此,各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和综合素质,将供应链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与融资业务结合起来,针对自身情况及供应链的特点,合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更有效地缓解其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丽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31.
[2]刘涛,李帮义,乐菲菲.供应链中的信用交易与中小企业融资解困[J].商业时代,2008,22:71-72.
陈莉 (1988—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商学院2012级学生,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订做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本文基于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优势及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并结合现行的企业运作实践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希望对解决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有大量的资金在沉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究其原因,除了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银行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创新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业银行与第三物流企业的重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新的渠道。
一、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一)三大银行在安徽省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安徽省金融供应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安徽省金融机构供应链中处于前列,三大银行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推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1、浦发银行推出全面升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增级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从而帮助安徽省内的各类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上提高实效、节约成本、增加价值。
2、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邮政、银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分业经营的格局。在安徽省中小企业间这三大板块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整体优势,实现板块间有效联动。
3、交行安徽省分行,一方面在严格履行内部授信审查审批的同时,还对运营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已在全省搭建“7+36+107”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平台,探索出符合安徽省不同地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融资中实施的效果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完整产业链或部分节点给予金融支持,不仅解决了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增强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收到了一项创新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
1、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式成功突破传统贷款业务的评级授信、地质担保押、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模式,如交行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有利于企业全方位的发展。
2、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方物流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了自己综合价值,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把一些规模大、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吸进强势的供应链中,让其获得更多的资金的支持。对于一些低端的物流企业不给予资金支持,使其被市场淘汰。所以,供应链金融的介入无疑会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胜劣汰。
3、开拓了银行业务新渠道
供应链融资为银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业务渠道,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具体表现:(1)优化业务结构,银行根据交易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其中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的授信额度成为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2)构建了银行、企业、商品良性互动的产业环境,达到银行与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多方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的信用体系、评估体系尚未建全
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上的多数企业没有业务往来,银行很难得到企业可靠的信用保证,不便于银行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对流动资产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存在分歧,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就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回收难度增加。
(二)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风险
1、物流业渎职风险
安徽省内管理规范、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较少,且大多数管理系统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企业出货进货实施严格的监管。在此背景下,如果对物流企业准入不严,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1]。
2、银行面临潜在风险
一方面,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及审计报告中采取隐藏不利财务信息从而获得贷款[2],实现短期效应的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最终必然导致银行承担极大贷款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操作的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面临潜在的操作风险
3、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将各方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这种铁三角的关系,意味着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使风险传播整条供应链。如果这种风险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较突出,信息化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电子商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贸易系统的可信度,但是安徽省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融入这类平台,因此信息化滞后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三、解决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的模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并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必须有效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档案,对于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权益。其次,应加强企业的信用理念,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再者,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将信用度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对各加盟成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潜在不良的企业进行及时地淘汰,以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最后,银行必须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级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价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价制度[3]。同时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信用额度通过率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以往的信用度。
(二)加快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地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另外一方面 ,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员工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三)完善银行对合作企业评估和约束机制
1、借款企业
对于借款企业银行,你一方面,银行应针对每个供应链的具体的融资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小组,并且对该项目所处的行业前景、发展动态、项目生命周期、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危险的项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信贷部门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责任合同来约束合作企业,使合作企业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对于没有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将贷款投入风险较高项目的企业,银行可以按违约来处理,提前收回贷款、增加违约金甚至解除贷款合同。
2、物流企业
应建立物流企业严格的准入管理机制和灵活的监管制度,从而完善对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和评价机制[4],以控制物流企业渎职风险。此外,银行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监管资质和信用状况确立不同的贷款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监管企业对贷款的使用,从而形成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物流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自身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历史信用记录。
3、核心企业
对于核心企业银行应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其存在特殊的交易和账户进行函证和调查,防止经营状况不佳的核心企业因为,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谋。同时还要对核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控制测试,了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执行,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的可能。同时鼓励核心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防止企业存在虚假的信息。银行应根据建立的内部机制对核心企业从做账方法、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等方面进行审查,力争从信息和流程的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降低供应链金融自身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除了银行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核心企业的支持。银行可以通过调阅核心企业财务报表、检查核心企业过去的交易等多种手段,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的合同单据。另外,银行必须引入专业的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激励惩罚机制,增强成员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
(五)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政府层面看,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安徽省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从企业层面看,应不断地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的利用,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从银行层面上看,应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积极地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建立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5],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的提高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将成为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亦是物流企业挖掘供应链价值的新大陆。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经济环境,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物流业、商业银行及供应链成员的相互协作。必须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安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编号:SK2012A01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善良.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9).
[2]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再思考[J].金融观察,2011,(1).
[3]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融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它可以是以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核心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单链集群;也可以是众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构成的简单网络集群;还可以是以多条核心供应链为中心而形成的空间网络动态集群。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基于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配套企业——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在产业集群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原来的重点评估中小企业本身风险,转化为对集群内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集群供应链内核心企业实力和信誉水平。
二、制约我国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
(1)商业银行针对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较为滞
后。传统上,银行授信按担保方式去分为三种:保证担保授信、信用授信和抵押授信。保证担保授信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而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银行往往对集群中的大型企业给予较高的授信,而没有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授信,这样就严重制约了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发展。(2)集群供应链企业间缺乏融资协同。集群内企业信誉链的建立意味着它形成了一个协同的整体,从而使企业从个体融资转变为整个集群供应链融资。这样就大幅降低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3)集群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种繁多,包括先票(款)后货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票据池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出口信用险项下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国内保理池融资、附保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等。而国内产品多集中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类产品中。虽然现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能够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这些融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更多的创新产品来替代。
三、我国集群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建议
(1)鼓励供应链融资提供方多元化。中小企业申请商业银行贷款往往较难,我们也可以鼓励一些集群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第三方管理公司等成为相应的放贷主体方,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网络。(2)加强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外协同。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问题不光要与内部单元协同,更重要的是与外部的银行等放贷主体进行协同,要实现双方的信息互动,尽量弱化信息不对称。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集群供应链内企业和物流公司应在现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以及接口数据传输功能,实现银行、集群供应链内企业和物流公司在信息共享上的高效运作。(3)大力发展集群供应链企业融资产品创新。随着商业银行与社会资本网的进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集群供应链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提供融资服务的主体必须采取差别化的融资产品。
本文对我国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融资主体、资金提供方两者入手,探讨了它们各自对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分析了其融资难原因的基础上,考虑了融资方与资金提供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解决我国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条建议。
参 考 文 献
[1]赵广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基本与对策.2010(18):53~56
[2]刘克,王岚.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效率研究——制度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0(3):11~19
[3]赵广华.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型信贷模式
[J].生产力研究.2010(7):225~226
[4]张淑焕,陈志莲.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链”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66~69
[5]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36~39
[6]魏仙.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 融资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由《2010年中国企业管理年鉴》,截止2009年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个体工商户3130万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415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首先,受法律法规制约,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一方面,受制于政策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实现二级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国内民间借贷受到严格的限制,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困难。第三,我国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机构经营风险需独自承担,利润完全从利息中获取,造成利息水平高,相关业务发展缓慢。
其次,受制于企业规模、信用记录等因素,银行借款能力较差。在信贷市场上,出于回避违约风险的动机,银行须将部分企业“挤出”信贷市场,一般银行会将企业的大小、过去的信用记录等作为发放贷款的考核条件。然而,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难以获得银行信贷配额。并且很多中小企业信息透明程度不高,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惜贷现象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外包业务逐步增加。但研究表明,大企业因自身利益而对中小企业供应商采取推后付款等手段导致整个供应链效益的非理性,抵消了市场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融资问题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供应链金融的简介与发展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
长期以来,企业关于供应链的管理侧重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资金流或的管理却被忽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价值链周期延长,如何改变核心企业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的优化的个体理性决策所导致的团体非理性问题成为供应链研究的主要方向,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也为开展业务的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在:1、供应链融资立足于宏观角度,通过现存的企业间合作关系,银行可以了解企业过去的情况,而对整个供应链及行业的角度分析,又能进一步判断企业的未来,降低信贷风险。2、处在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商会、行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的信息比较畅通。3、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信贷风险不在单独由中小企业承担,而是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与地位,以及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等密切相关。
其次,供应链的存在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在供应链中, 中小企业聚集, 企业信息相互交流, 从而产生信息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银行的信息汇集的成本, 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第三, 供应链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创造了条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尚不完善, 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相关担保, 从而加大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因供应链内的企业相互了解对方的信誉状况和经营能力等信息,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担保支持。
最后,银行可以使用标准化的模式在供应链体系中进行批量贷款业务,从而提高银行的效率和收益,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受各大银行喜爱。深发展银行于2003年开始在公司内部贯彻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理念,创造“N”到“1”模式,先进行供应链上众多弱势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最后迫使核心企业转向银行,带动公司中小企业业务与核心企业业务的双双提升。随后,国内各大银行也开始不断推出了各类产品,如2007 年上浦发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中国银行的“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推出 “融资共赢链”业务等。
三、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金融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以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行为,称为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多用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人、债务人以及银行均参与其中,债务企业在其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利用应收账款易变现、易保管的特点,且融资机构享有追索权,从而作为质押品更容易被双方接受,使得企业容易获得银行的短期信用支持,从而促进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以控制企业购买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授信,并按企业的销售回款的金额逐步向企业释放提货权。
一般,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直接于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单位负责对质押物品的监管以及评估工作;保兑仓业务一般需上游企业给予回购的承诺,进而降低银行的风险。
(三)融通仓业务
所谓融通仓,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金融服务,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
融通仓运作的基本过程是:生产经营企业以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存入第三方物流开设的融通仓并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然后在后期经营与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偿还,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的保管、评估、信用担保等服务
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与传统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者众多,而且一般会涉及不同行业、技术领域等,因此其在风险方面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是供应链自身的风险。一方面是供应链自身面临的外部风险。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灾害、罢工等,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导致这一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某一环节的差错可能阻碍整条供应链的运行。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自身内部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将供应链上的各方连接起来,使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相互关联,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这种“铁三角”关系也意味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影响也会随着供应链不断展开,使得供应链成为了一条风险传播链。例如,如果上游企业出现问题,则原材料供给可能不足,那么除了影响企业自身的信贷外,同时还会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影响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因此,供应链融资在不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其运转将非常利于生产扩大,提高全行业的效益。但一旦出现风险并且不能有效控制,那么其造成的影响也将是对整个行业的。
其次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营风险。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拥有信贷风险外,还会全面参与企业业务流程中各方面的风险,即要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阶段直到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交付给客户收回资金的整个过程。同时,企业物流的专业化也需银行评估考核,选择具有较高物流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都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供应链金融运营的风险点之一。
第三,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很难依靠单一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针对以上风险,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外部约束机制。供应链融资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且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巧妙的整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风险,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应首先制定法律法规,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约束机制。供应链融资开展时间较短,在产品的创建、条约制定等方面缺少一个参照物,而供应链融资涉及的货权、付款承诺、责任担保等与许多现存的法律有牵连,如何协调好这些法律以及银行信贷准则之间的整合尤其重要。
其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内部控制力度。首先应强化企业的信用理念,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供应链上各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应从自身抓起,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第二,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立信用记录。第三,实行内部互相监督措施。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对自身进行约束、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外,还应该对其他企业互相监督。
第三,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扩散。供应链融资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风险的传播性。因此,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十分必要。
五、当前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2003年深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我国,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不足。目前大部分地方股份制银行因能力或条件不足,并未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这些银行往往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广大的中小企业无法享受该业务所带来的利益,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
其次,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并不知道不熟悉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使得银行在业务扩张、客户拓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便。
第三,物流企业发展不足。很多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物流企业可以自身部分取代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更大的便利。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可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突出贡献的银行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公共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也向银行推介好的企业和项目,解决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由政府牵头,举办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邀请银行举办业务培训会,向企业介绍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
4、加快物流的建设。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环节中扮演着天然监管人的角色,因此,各地应加快物流的建设,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8期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