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链金融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9-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应链概念的诞生,市场竞争己不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供应链融资作为解决供应链中企业资金筹集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就应运而生。但是供应链融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探索还在继续,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维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这个维度可以划分为自尝性贸易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融资困难,即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资金需求数额少,要得急,频率高,风险高;2.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3.融资方式单一,以借贷融资为主,先天不足,缺少直接融资途径;4.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5.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融资难度;6.以民间借贷为主,自我融资发展壮大。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供应链金融运作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一)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虽然各金融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力量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是,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然还未建立。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
(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日益完善。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三)供应链自身风险
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供应链产生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不仅受到诸如自然灾害、罢工和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这些改变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四、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国家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对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还未能跟上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步伐,阻碍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首先国家有责任在不断进行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于供应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规范供应链融资中的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其次鼓励各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去,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缓解了其的资金压力,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三)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更好地利用供应链融资缓解其资金压力
国内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从银行获取普通形式的长期贷款,对供应链融资这些金融工具缺乏认识,因而失去了许多融资机会。而且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举债意识强烈,偿债意识不足。因此,各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和综合素质,将供应链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与融资业务结合起来,针对自身情况及供应链的特点,合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更有效地缓解其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丽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31.
[2]刘涛,李帮义,乐菲菲.供应链中的信用交易与中小企业融资解困[J].商业时代,2008,22:71-72.
陈莉 (1988—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商学院2012级学生,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订做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本文基于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优势及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并结合现行的企业运作实践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希望对解决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有大量的资金在沉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究其原因,除了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银行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创新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业银行与第三物流企业的重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新的渠道。
一、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一)三大银行在安徽省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安徽省金融供应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安徽省金融机构供应链中处于前列,三大银行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推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1、浦发银行推出全面升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增级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从而帮助安徽省内的各类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上提高实效、节约成本、增加价值。
2、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邮政、银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分业经营的格局。在安徽省中小企业间这三大板块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整体优势,实现板块间有效联动。
3、交行安徽省分行,一方面在严格履行内部授信审查审批的同时,还对运营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已在全省搭建“7+36+107”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平台,探索出符合安徽省不同地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融资中实施的效果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完整产业链或部分节点给予金融支持,不仅解决了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增强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收到了一项创新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
1、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式成功突破传统贷款业务的评级授信、地质担保押、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模式,如交行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有利于企业全方位的发展。
2、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方物流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了自己综合价值,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把一些规模大、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吸进强势的供应链中,让其获得更多的资金的支持。对于一些低端的物流企业不给予资金支持,使其被市场淘汰。所以,供应链金融的介入无疑会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胜劣汰。
3、开拓了银行业务新渠道
供应链融资为银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业务渠道,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具体表现:(1)优化业务结构,银行根据交易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其中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的授信额度成为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2)构建了银行、企业、商品良性互动的产业环境,达到银行与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多方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的信用体系、评估体系尚未建全
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上的多数企业没有业务往来,银行很难得到企业可靠的信用保证,不便于银行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对流动资产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存在分歧,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就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回收难度增加。
(二)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风险
1、物流业渎职风险
安徽省内管理规范、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较少,且大多数管理系统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企业出货进货实施严格的监管。在此背景下,如果对物流企业准入不严,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1]。
2、银行面临潜在风险
一方面,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及审计报告中采取隐藏不利财务信息从而获得贷款[2],实现短期效应的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最终必然导致银行承担极大贷款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操作的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面临潜在的操作风险
3、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将各方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这种铁三角的关系,意味着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使风险传播整条供应链。如果这种风险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较突出,信息化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电子商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贸易系统的可信度,但是安徽省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融入这类平台,因此信息化滞后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三、解决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的模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并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必须有效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档案,对于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权益。其次,应加强企业的信用理念,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再者,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将信用度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对各加盟成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潜在不良的企业进行及时地淘汰,以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最后,银行必须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级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价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价制度[3]。同时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信用额度通过率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以往的信用度。
(二)加快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地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另外一方面 ,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员工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三)完善银行对合作企业评估和约束机制
1、借款企业
对于借款企业银行,你一方面,银行应针对每个供应链的具体的融资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小组,并且对该项目所处的行业前景、发展动态、项目生命周期、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危险的项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信贷部门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责任合同来约束合作企业,使合作企业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对于没有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将贷款投入风险较高项目的企业,银行可以按违约来处理,提前收回贷款、增加违约金甚至解除贷款合同。
2、物流企业
应建立物流企业严格的准入管理机制和灵活的监管制度,从而完善对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和评价机制[4],以控制物流企业渎职风险。此外,银行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监管资质和信用状况确立不同的贷款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监管企业对贷款的使用,从而形成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物流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自身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历史信用记录。
3、核心企业
对于核心企业银行应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其存在特殊的交易和账户进行函证和调查,防止经营状况不佳的核心企业因为,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谋。同时还要对核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控制测试,了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执行,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的可能。同时鼓励核心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防止企业存在虚假的信息。银行应根据建立的内部机制对核心企业从做账方法、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等方面进行审查,力争从信息和流程的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降低供应链金融自身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除了银行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核心企业的支持。银行可以通过调阅核心企业财务报表、检查核心企业过去的交易等多种手段,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的合同单据。另外,银行必须引入专业的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激励惩罚机制,增强成员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
(五)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政府层面看,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安徽省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从企业层面看,应不断地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的利用,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从银行层面上看,应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积极地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建立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5],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的提高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将成为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亦是物流企业挖掘供应链价值的新大陆。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经济环境,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物流业、商业银行及供应链成员的相互协作。必须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安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编号:SK2012A01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善良.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9).
[2]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再思考[J].金融观察,2011,(1).
[3]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融资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它可以是以一个或者少数几个核心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单链集群;也可以是众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构成的简单网络集群;还可以是以多条核心供应链为中心而形成的空间网络动态集群。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基于企业商品交易项下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存货融资而衍生出来的组合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配套企业——供应商、经销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在产业集群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原来的重点评估中小企业本身风险,转化为对集群内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集群供应链内核心企业实力和信誉水平。
二、制约我国集群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
(1)商业银行针对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较为滞
后。传统上,银行授信按担保方式去分为三种:保证担保授信、信用授信和抵押授信。保证担保授信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而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银行往往对集群中的大型企业给予较高的授信,而没有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授信,这样就严重制约了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发展。(2)集群供应链企业间缺乏融资协同。集群内企业信誉链的建立意味着它形成了一个协同的整体,从而使企业从个体融资转变为整个集群供应链融资。这样就大幅降低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3)集群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种繁多,包括先票(款)后货授信,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票据池授信、动态抵(质)押授信、出口信用险项下授信、普通仓单质押授信、国内保理池融资、附保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等。而国内产品多集中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类产品中。虽然现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能够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这些融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更多的创新产品来替代。
三、我国集群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建议
(1)鼓励供应链融资提供方多元化。中小企业申请商业银行贷款往往较难,我们也可以鼓励一些集群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第三方管理公司等成为相应的放贷主体方,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网络。(2)加强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外协同。集群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难问题不光要与内部单元协同,更重要的是与外部的银行等放贷主体进行协同,要实现双方的信息互动,尽量弱化信息不对称。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集群供应链内企业和物流公司应在现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模块以及接口数据传输功能,实现银行、集群供应链内企业和物流公司在信息共享上的高效运作。(3)大力发展集群供应链企业融资产品创新。随着商业银行与社会资本网的进入,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集群供应链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多样化,提供融资服务的主体必须采取差别化的融资产品。
本文对我国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融资主体、资金提供方两者入手,探讨了它们各自对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分析了其融资难原因的基础上,考虑了融资方与资金提供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解决我国集群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条建议。
参 考 文 献
[1]赵广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基本与对策.2010(18):53~56
[2]刘克,王岚.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效率研究——制度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0(3):11~19
[3]赵广华.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型信贷模式
[J].生产力研究.2010(7):225~226
[4]张淑焕,陈志莲.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链”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5):66~69
[5]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36~39
[6]魏仙.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3)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 融资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由《2010年中国企业管理年鉴》,截止2009年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个体工商户3130万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415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首先,受法律法规制约,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有限。一方面,受制于政策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实现二级市场融资。另一方面,国内民间借贷受到严格的限制,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困难。第三,我国开展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机构经营风险需独自承担,利润完全从利息中获取,造成利息水平高,相关业务发展缓慢。
其次,受制于企业规模、信用记录等因素,银行借款能力较差。在信贷市场上,出于回避违约风险的动机,银行须将部分企业“挤出”信贷市场,一般银行会将企业的大小、过去的信用记录等作为发放贷款的考核条件。然而,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难以获得银行信贷配额。并且很多中小企业信息透明程度不高,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惜贷现象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分工越来越明显,大企业外包业务逐步增加。但研究表明,大企业因自身利益而对中小企业供应商采取推后付款等手段导致整个供应链效益的非理性,抵消了市场分工带来的好处,因此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融资问题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供应链金融的简介与发展
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
长期以来,企业关于供应链的管理侧重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资金流或的管理却被忽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价值链周期延长,如何改变核心企业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的优化的个体理性决策所导致的团体非理性问题成为供应链研究的主要方向,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也为开展业务的银行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在:1、供应链融资立足于宏观角度,通过现存的企业间合作关系,银行可以了解企业过去的情况,而对整个供应链及行业的角度分析,又能进一步判断企业的未来,降低信贷风险。2、处在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商会、行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的信息比较畅通。3、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信贷风险不在单独由中小企业承担,而是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与地位,以及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等密切相关。
其次,供应链的存在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在供应链中, 中小企业聚集, 企业信息相互交流, 从而产生信息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银行的信息汇集的成本, 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第三, 供应链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创造了条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尚不完善, 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相关担保, 从而加大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因供应链内的企业相互了解对方的信誉状况和经营能力等信息,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担保支持。
最后,银行可以使用标准化的模式在供应链体系中进行批量贷款业务,从而提高银行的效率和收益,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受各大银行喜爱。深发展银行于2003年开始在公司内部贯彻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理念,创造“N”到“1”模式,先进行供应链上众多弱势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最后迫使核心企业转向银行,带动公司中小企业业务与核心企业业务的双双提升。随后,国内各大银行也开始不断推出了各类产品,如2007 年上浦发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中国银行的“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推出 “融资共赢链”业务等。
三、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金融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以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行为,称为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多用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人、债务人以及银行均参与其中,债务企业在其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利用应收账款易变现、易保管的特点,且融资机构享有追索权,从而作为质押品更容易被双方接受,使得企业容易获得银行的短期信用支持,从而促进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二)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以控制企业购买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授信,并按企业的销售回款的金额逐步向企业释放提货权。
一般,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直接于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单位负责对质押物品的监管以及评估工作;保兑仓业务一般需上游企业给予回购的承诺,进而降低银行的风险。
(三)融通仓业务
所谓融通仓,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金融服务,它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还能为客户提供间接或直接的金融服务,以提高客户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效率。
融通仓运作的基本过程是:生产经营企业以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存入第三方物流开设的融通仓并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然后在后期经营与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偿还,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的保管、评估、信用担保等服务
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与传统融资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者众多,而且一般会涉及不同行业、技术领域等,因此其在风险方面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是供应链自身的风险。一方面是供应链自身面临的外部风险。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灾害、罢工等,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导致这一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某一环节的差错可能阻碍整条供应链的运行。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自身内部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将供应链上的各方连接起来,使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相互关联,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这种“铁三角”关系也意味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其影响也会随着供应链不断展开,使得供应链成为了一条风险传播链。例如,如果上游企业出现问题,则原材料供给可能不足,那么除了影响企业自身的信贷外,同时还会影响下游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影响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因此,供应链融资在不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其运转将非常利于生产扩大,提高全行业的效益。但一旦出现风险并且不能有效控制,那么其造成的影响也将是对整个行业的。
其次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营风险。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除拥有信贷风险外,还会全面参与企业业务流程中各方面的风险,即要从产品设计、客户需求阶段直到原材料采购、生产、产成品交付给客户收回资金的整个过程。同时,企业物流的专业化也需银行评估考核,选择具有较高物流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都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供应链金融运营的风险点之一。
第三,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很难依靠单一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针对以上风险,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外部约束机制。供应链融资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且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巧妙的整合起来,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生风险,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应首先制定法律法规,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约束机制。供应链融资开展时间较短,在产品的创建、条约制定等方面缺少一个参照物,而供应链融资涉及的货权、付款承诺、责任担保等与许多现存的法律有牵连,如何协调好这些法律以及银行信贷准则之间的整合尤其重要。
其次,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内部控制力度。首先应强化企业的信用理念,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供应链上各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应从自身抓起,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第二,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立信用记录。第三,实行内部互相监督措施。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对自身进行约束、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外,还应该对其他企业互相监督。
第三,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扩散。供应链融资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风险的传播性。因此,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十分必要。
五、当前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2003年深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我国,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不足。目前大部分地方股份制银行因能力或条件不足,并未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这些银行往往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广大的中小企业无法享受该业务所带来的利益,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
其次,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并不知道不熟悉什么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使得银行在业务扩张、客户拓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便。
第三,物流企业发展不足。很多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物流企业可以自身部分取代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更大的便利。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政府可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突出贡献的银行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公共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也向银行推介好的企业和项目,解决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由政府牵头,举办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邀请银行举办业务培训会,向企业介绍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
4、加快物流的建设。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环节中扮演着天然监管人的角色,因此,各地应加快物流的建设,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8期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Logistic模型;信用风险
一、logistic模型描述
Logistic模型,又叫作Logistic regression(逻辑回归)是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是最早的离散选择模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模型。Logistic模型是Luce(1959)根据IIA特性首次导出的,是研究分类观察结果与一些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得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纯属关系。
本文以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为因变量,以基本指标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因果分析模型,由于因变量为二值变量,可以选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用 1 和 0表示,1 表示事件不发生,0表示事件发生。
(一)模型样本数据选取及描述
由于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不规范而且不容易搜集,因此本文选取的是中小企业上市的公司数据,本文为了更加切合研究,选取的是制造行业,因为制造行业有着清晰且规范的供应链系统,各个节点的企业角色明确,而且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上游,本文选择了10家企业作为样本,其中有7家优秀企业,3家由于证券违法违规而被证监会停牌调查的不良企业。
本文的财务指标数据选取为证恢星提供的,选取2015年9月30日季度财务报表数据作为基本数据,选取的数据基本是都是比值的形式。
(二)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表表示:
a.在步骤 1 中输入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率, 毛利率, 营业利润率, 应收账款周期律率, 存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每股收益, 现金流动负债比,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
表2中10个主要指标的变量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10个主成分以及常量的P值都是小于0.05,所以可以看出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获利能力都是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上述公式所求到的P值表示了中小融资企业的违约概率,将中小企业数据带入模型预测信用状况,得出P值。P值越接近于1,则中小企业信用越好,P值越接近于0,则中小企业信用越差。logistic回归模型以0.5为分界值。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新兴的融资方式,该模式的出现,不但稳定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的贸易往来关系,而且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也为银行挖掘潜在客源、提高业务收入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我国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故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中小融资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做好沟通,选取在供应链节点上贸易往来关系稳定与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要根据三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的侧重点审查。例如在开展应收账款类业务过程中,银行要对中小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重点审查。对于融通仓和保兑仓来说,银行应该重点考察中小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特征等。
(二)核心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首先,对于核心企业的基本要求就是核心企业自身的信用状况。银行要提高信用评价标准,如果核心企业无法满足银行的授信审核,那么核心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承担词用风险。其次,还要对核心企业的地位进行考察。如果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重要位置,那么久说明核心企业是可以支配上下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最后,银行也要对核心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因为核心企业本身处于整个供应链的重要位置,其运营政策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再加上核心企业处于行业竞争的领先地位,所以更要加大对核心企业运营状况的监督审查,充分了解核心企业的基本生产运营状况。
(三)供应链的选择和管理
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基础上的,所以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加大对供应链整体实力的审核,例如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企业的贸易往来关系,供应链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相关企业的贸易往来直接影响着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银行应该要理智选择发展前景较为良好的行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对于一些夕阳企业,例如钢铁、煤炭产业,以及房地产产业等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银行要谨慎选择开展业务。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管理
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一直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在物流、监管等方面比银行更专业,所以银行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选择和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很多新型物流企业,因此在整个物流行业中也存在物流企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银行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时,会优先考虑物流企业的基本素质,这一要素,通过对物流行业和相关物流企业的调查就可以得到。除此之外,银行还要考虑的是物流企业的基本运营能力和专业水平,这一要点,则需要银行对其企业规模、运营状况、信用状况以及对货物的保存、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弯红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模型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 2008(11):109-112
[2] 陈李宏,彭芳春.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81-83
[3] 楼栋,钱志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分析及其风险防范[J].网络财富――经济纵横,2008(9):103-104
[4] 高珉,余思勤,袁象.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控制[J].航运金融.2009,31(7):33-35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服务方案提供商提供的综合金融方案,包括融资方案以及理财、结算等方案。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与供应链金融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产业链上各成员企I的信贷评级不再依赖过去的对单个授信企业财物状况评估及抵押评级而在于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准入评级。再者就是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金融融资企业还款的自偿性模式,即引导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贷款。
二、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
互联网正以飞速发展的姿态改变着传统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也不例外。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洪流。互联网的发展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交易成本下降,产业链分析成本下降、客户获取的便捷性等变化趋势。
1.风险管理措施的变化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是基于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的控制,对特定账户实行封闭式账户管理。利用直接对现金流账户的控制实现贷款的回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在上述风控措施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收集,储存海量的客户数据成为可能。
2.与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促进物流企业的繁荣,在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下产生的物联网正是这一共生关系的具体表现。利用互联网的灵活性与灵敏性深入物流的各个环节,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者资源整合,获得数据后不只是储存,还充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建立自动化的预警平台,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互动、信息反馈,及时将风险问题扼杀。
3.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的变化
商业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模式主要是用过梳理产业链,寻找产业链中的核心大型企业,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与分销商进行营销。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思维不断撞击传统行业的前提条件下,供应链融资营销模式出现新的趋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1.对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除了资产业务能够得到增长,创收利润以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全套服务方案的提供,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其他业务的增长,从存款业务到中间业务都能够由供应链金融业务所驱动。而结合互联网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更是另一个未来的战略高地。
2.部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结合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要逐渐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在这一适应过程中,有的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地接受市场变化,无论是从机制灵活性上还是营销思维上都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在营销上、在渠道整合上、在互联网的利用上没有深层次的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商业银行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即使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的商业银行也要居安思危。对自己进行革命,这才是最佳的市场生存之道。
3.风控措施手段单一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的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的授信制度安排。虽然这种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供应 链融资中的相关风险问题,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成本以及实施效率相比目前基于互联网采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审核评级的方式显得更为复杂。不利于开发目前的高频低金额客户。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1.将融合互联网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到战略层面
商业银行应当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将其提升到战略业务的层面。并在企业当中将这种战略目标与各级员工进行沟通,从而实现企业全局的认识统一,利于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进入2.0时代
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货物的仓储运输,以及物流企业基于仓储运输累积的大数据和对供应链的理解。商业银行在于资金优势以及风控技术。目前物流企业主要是采用收取监管服务费的模式,商业银行可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理财产品。通过吸纳物流企业资金,一方面让物流企业通过服务赚取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盘活物流企业流动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将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捆绑的更为紧密。
3.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风控措施
建议商业银行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风险控制手段并与国王风控手段相结合,发挥二者最大的功效。在融合过程中,双方的风控技术、风控思维如何融合,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行为记录的数据质量要求很高,在纷繁复杂的数据记录中,如何选取到真正有效、高质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或者编写自动化审核程序时,程序的缺陷如何防控,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风控之路,不能只依赖既有的风控方式,也不能完全迷信基于互联网的风控手段。
五、结语
商业银行的转型势在必行,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是未来的趋势。商业银行应不断吸收互联网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将现有业务互联网化,用人文营销的方式,确定自己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只有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两者的不断融合,才会给消费者带来福音,才能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良方。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2]向飞.关于互联网供应链的金融法律问题[J].中国律师,2014(9).
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虽然目前,这种方式的施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等,但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等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贾帅.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6(32).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 融资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二)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三)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二)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三)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三)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煤炭企业;供应链金融;山西
山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针对目前经济低迷态势,煤炭行业在“煤炭20条”的激励促进之下却仍然不见起色,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基础之上,深入分析煤炭行业衰退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改善山西煤炭行业状况的政策建议。
多少年来,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煤炭产业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煤炭产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其要实现生产和经营的良性运转,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实现有效融资,合理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成为目前煤炭产业必须积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旨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煤炭产业特点使用供应链金融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资解决方案。
山西作为全国煤炭战略基地,研究其产业链特点及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寻找适合山西煤炭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无论是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发展、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一套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山西省煤炭产业融资解决方案,对中小企业来讲,可以凭借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以及基于真实贸易的流动资金、存货等质押物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局面;对核心企业来讲,会使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产周期有效缩短,生产效率有所提升,竞争力增强;对银行来讲,为银行开启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不失为广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增加用户,吸纳大量存款,并从业务操作中获得手续费、利差等收益,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讲,使不少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在业务操作中可存放中小企业的质押货物,有助于推物流业的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自从供应链金融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多位学者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进行了定性的论述。Doughs通过研究指出,资金流的管理与其他如采购)研发)配送等过程的协同能够明显改善或促进供应链要素的增值。Hartley系统地阐述了在全球化外包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供应链金融的定量化研究,大多集中于库存订货决策和融资决策2个方面。Buzacott结合金融理论与生产运作理论,从资金流的角度讨论了零售商的库存决策和融资决策。Baden展示了如何通过财务链,整合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规划和财务计划,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该方法的优越性。Guilien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综合考虑生产计划和财务上的预算约束,构建了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管理模型,通过算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结果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GuomingLai等探讨了资金约束对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及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Srini-vasa等以两层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认为集中式(联合)决策不仅对借款方有利,对零售商和制造商都有好处。Moritz L G将供应链金融界定为优化供应链的资金流,加速资金的流转速度,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财务绩效,并将供应链金融的内容分为订货周期管理、资金管理和固定资金管理三部分。
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学者及各大银行都相继对供应链金融展开了相关研究,并且在《会融时报》、《商业时代》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过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文章,其主要侧重于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管理。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产业更好的发展。
在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但随着以深圳发展银行(2011年7月并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诸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团队,如:①以西安交通大学冯耕中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李毅学教授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方面,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内涵、流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②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该课题组选取国内较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基础的深圳发展银行,作为贯穿于整个研究的案例样本,发表了多篇供应链金融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论文。③以朱道立,陈祥锋为主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决策上。
在股份制银行方面,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先行实践,广发银行“贸融通”供应链融资服务,中信供应链综合服务,民生银行特色贸易金融服务,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融资服务,兴业银行“金芝麻'I供应链金融服务与光大银行“阳光供应链”,等等,这些银行都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了实践。在国有银行方面,中国银行推出融货达、融通达、订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工商银行开展了跨区域供应链融资试点工作,拓展了多家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在物流公司方面,怡亚通公司在供应链金融中扮演着第三、四物流公司角色,它作为供应链集成商,通过拥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资源的能力,联合银行在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同时还提供采购、收款及相关结算服务。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1、供应链金融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相当于在网站中购买商品的流程,之间有资金运转、物流传递、信息转换等环节,这些都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控制。在网络中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是一个整体的网上商务服务流程。在不断的风险中,发掘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对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现需要融资的对象。这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为融资的对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等级是作为次要评判标准。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与传统的资产抵押相比,供应链金融主要突出的特点,授信活动会在融资过程中是停止的。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利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才能获得银行的帮助。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所得销售收入,用于授信还款。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发现费用,通知交易者,谈判时的费用,一切与交易相关的费用都必须做到了解。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能力作为供应链的评判标准。
2、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在事前的选择并没有直接选择,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还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评级标准,审查中确保真实性。而第二种风险的控制是需要通过监管来控制的。在银行的内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
3、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委托这一项。银行与各企业之间,在信贷业务上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业务交易中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相关企业负责货物的运输,对于仓储等做好一定的监管。在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避免出现委托问题。在两者相互进行交易时,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类型
银行业务中,风险时涉及到信用,市场以及内外部操作的。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和信用风险上。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投资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进行信用等级的测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保险。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可以将金融工具分离,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市场中的流通性也会增强。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各大企业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银行可以贷款给不同的企业。在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通过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服务获得收益。银行会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给予相关需要帮助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可以实行等价额度的业务,从中可以进行比例互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中介机构从中所获得的相当于服务费。签订相关的协议,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础上来实施,信用互换也是风险管理中出现很频繁的类型。
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信用期权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发行债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它需要满足一定的信用评估。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两者相比,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市场越来越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波动和创新产品的产生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保障整个流程的安全实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信用风险的及时关注,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终根据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来决定最终给企业的融资是多少。事后风险的处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银行必须与企业共同来面对问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这样才能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对企业进行前期的了解,才决定是否进行融资,以及融资的标准。事前事后的双结合,可以让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信息流整合帮助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流的整合能够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必须从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适时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也要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进了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合作的发展。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各大企业也可以相互监督,可以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行为的产生。避免风险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2、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关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资产实现证券化,合理的运用衍生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风险降低到最低,转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的管理运用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参与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担的风险也多。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适时对系统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对于突发事件要给予非常完善的处理方案。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出现的危险最小化,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评估部门的不专业,商业银行的专业评估也不达标,这样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信用质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一起着手,两者结合更能作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应链中的参与者都是有相关契约的,通过模型对信用进行评估从而规避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各大合作中,它们是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六、结论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是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使用中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合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风险监管的处理与突发风险的产生都做了相应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 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3] 曹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201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融资 问题 建议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仅为10%左右,在中小企业发达的广东省,高达95%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在许多银行看来,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而在中小企业看来,银行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很多要求和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形仍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深受资金短缺之苦。鉴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政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下达了相关文件,呼吁四大商业银行及各省市地方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一、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
供应链融资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使用。即便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国内银行在供应链融资的使用及创新上仍然方兴未艾。对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融资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自身压力,并加强了他们与供应链中各组成部分的合作,特别是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合作。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与西方国家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警惕性加强,对于偿还能力弱的中小企业信贷减少;此外,我国各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选取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如何使用融资产品还具有很大的疑惑。因此,使用供应链融资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供应链融资瓶颈产生原因分析
阻碍供应链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产品单一。
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实行的时间较短,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都是基础的融资服务,不能最大化地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处理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福费廷业务在我国开展得很少。而单一的融资产品大大阻碍了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市场上的发展进度。2002年发生的“爱立信倒戈”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创新技不如人的话,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失去更多的客户,使这些客户“倒戈”于充满创新力的外资银行。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贷业务流程复杂。
由于我国传统的信用评级体系大中小企业统一标准,而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不能满足评价体系要求。在使用供应链融资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财务报表来判断企业的资信情况,而是根据整条供应链的运营状况来判断是否提供资金支持,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提供支持,虽然该方式能够有效地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客观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使信用状况良好的公司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三)全球贸易供应链参与程度低。
全球贸易供应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组合供应链,它要求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全球贸易供应链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增加融资渠道。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中小企业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比重非常大,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管理人员战略意识、资本规模等的影响,并没有充分利用全球贸易供应链达到节约成本、扩大收益、增加融资渠道的目的。
三、加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现状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只有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中小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我国仍然面临着金融产品单一的现状,许多中小企业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金融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扩展自身的业务种类和规模,这样非常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客户群,增加业务总额。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应该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额度小、频率高、速度快等)出发,为其提供灵活的融资和还款方式。首先,积极为信誉良好、贸易背景真实、经营状况稳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其次,在还款方式上可以应中小企业的要求,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偿还贷款,这种方式可以降低中小企业集中还款的压力,进而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另外,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金融机构可以据此及时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即将面对的贷款风险。
(二)金融机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简化信贷流程。
中小企业由于资本规模的限制,大多数都不能满足银行制定的信用标准,造成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窘境。同样,银行也丢失了中小企业这块业务市场,不利于自身业务的拓展。因此,银行应该专门制定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切实达到客观、合理评价中小企业资信情况的目的。
(三)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供应链。
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国家的中小企业,处于价值链中最薄弱的环节,金融危机期间受到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必须融入到全球贸易供应链中去才能找到出路。渣打银行南非商品贸易区域主管迈耶认为:中小企业产品需要融入全球标准、提高质量才能融入到全球贸易供应链中去;同时,还需加入到物流链中,降低物流成本。例如,在融资方面,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但如果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贸易价值链中,就会被银行关注,采用供应链融资方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上海;供应链金融;条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77-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22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即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融资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
(一)内外贸迅猛发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需求潜力
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的指导下,上海作为全国内贸中心和外贸口岸,对内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市场网络,对外已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贸易关系,逐年增长的贸易额无疑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需求潜力。目前,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模式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供应链单个贸易环节的银行融资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一体化融资需求;企业一体化经营和管理的最集中体现就是B2B形式电子商务。因此,上海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对供应链金融等一体化融资模式的配套服务产生巨大需求。
(二)中小企业云集为供应链金融奠定需求主体基础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桥头堡,以建立“四个中心”为目标,凭借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带,云集一大批优质集团公司、跨国企业,同时在这些集团公司下有成熟的供应链,凝聚着众多企业。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总资产中大约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以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作质押的供应链融资市场潜力巨大,即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巨大需求主体基础[1]。
(三)大型企业发展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核心企业基础
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弱势的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因此,核心企业的发展程度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规模和利润总额持续增长,经营效率逐步改善,大型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工业总体、中小型企业,表明上海企业发展层次明显,即大型企业可担当核心企业而为所处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核心企业基础。
(四)发达的金融业为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的引领下,上海金融业获得巨大发展,必将从多方面为发展供应链金融奠定坚实的供给基础。2010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1932亿元,近3倍于2005年,占全市GDP比重达20%,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奠定供给业基础。近年,上海的金融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机构数量、执业人数等都保持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行业集聚地。其中,金融业单位数量,特别是银行业单位数量的逐步增加,为发展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主体基础。
(五)物流业的发展为供应链金融奠定供给配套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左右,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3%,高于7%的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高于16%的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物流联动发展政策的出台,上海物流业发展环境的完善,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如随着物流业政策不断深化、细化,上海近百家物流企业成为差额征收营业税的试点企业。物流园区、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先后获得国家国债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引导资金及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累计资金达亿元,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物流业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充分体现出上海物流业发展前景。
(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显示政策支持
为做好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银监会出台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指引,从建立六项机制的角度引导商业银行做大做实,做好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正是通过将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以其存货、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作为质押,以核心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信用保证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大降低融资门槛,如发展顺利,能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极大的政策机遇。
(七)上海初步积累大规模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经验
银行积极探索集团所属物流公司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新模式,建立操作平台,形成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明确专业经营机构,建立专业化经营队伍,并通过与大买方、大卖方、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公司等合作营销渠道,为供应商和下游客户融资提供解决方案[2]。这些业务的探索与开展,已为上海企业、银行大规模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丰富的经验。
三、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不利条件
(一)物流综合服务功能亟待增强
动产融资或仓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第三方物流的监管服务,银行只有与有实力的大物流公司合作才能有效降低风险。但上海物流业发展水平、物流运作现代化程度以及作业效率还难以充分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要[3]。
1.物流企业经营效率较低。2010年,我国货物运输成本比发达国家高3倍,物流费用占货品总成本比重高达30%;全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仍超过18%,两倍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10%,均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相对较低。
2.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上海虽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准确传达;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未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3.物流企业信用度亟待提高。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物流企业的引入旨在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4]。但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可能转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如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
4.物流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此将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化程度相对较低
1.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相对滞后。受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仍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上网需求正在迅速提高,由于大多数企业通过宽带主干网接入互联网,互联网接入带宽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速率,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2.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截至2010年末,我国中小企业仅有15.85%经常应用电子商务,48.78%偶尔应用,28%还未应用过;即使已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也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而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采购阶段、生产阶段、中间品与产品库存阶段、物流配送阶段等环节则运用的相对较少,此将制约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空间[5]。
3.上海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基础和综合应用相对滞后。供应链金融涉及银行和企业两个层面,而连接两者的信息技术发展却很难同步,进而影响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业务衔接的流畅性,往往还会引致风险发生;此外,由于供应链管理信息库承担对整个供应链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需要以良好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创新就成为供应链金融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三)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平时缺乏对失信情况进行有效记录和公开,如上海企业信用信息入库量由2005年60万家增至2007年98万家后即出现停滞。
(四)上海金融业难适应供应链金融发展要求
自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后,上海金融业发展迅速,成就巨大,但还远落后于纽约、伦敦、东京等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已达20%左右,而上海2010年仅为11.45%,2011年1―6月下降为11.24%,低于香港2009年的15.2%和新加坡2010年的11.95%。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诸多软件基础设施严重制约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也会影响银行进行创新的能力,进而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制度建设层面约束较多。从银行方面来说,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从企业方来说,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
四、上海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一)促进物流业发展以提供优质配套服务
1.推进物流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以提供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兼顾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国际标准体系的物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采用多种途径加快建设物流业信息平台,如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上海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2.加强物流业仓储管理水平以降低银行风险。物流业要积极改善仓储设备,提升配套服务质量,及时做好质押物的仓管工作;为增加仓单质押业务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扩大市场影响,力求在保证货物安全的情况下,简化质押物的出入库手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时跟踪检测货物价格,一旦发现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要及时与银行、质押方联系;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关注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化趋势,适当引入中远期交易行为,为企业成本锁定、套期保值等提供有力的操作工具;积极利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提高风险保障,特别是寻求专业化的物流保险产品,转嫁风险损失,这已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6]。
(二)增强社会信息化建设力度和效率
1.提升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运用能力。建议制订有助于提升信息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信息产业新增长点的政策,促进建立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研发和创新联盟,以及以同行业技术前沿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软件、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系统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以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服务基础。
2.构建参与方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议由政府主导、银行和各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如建立客户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资信要案管理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构,最终实现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共享与充分合作,并加强信用管理[7]。
(三)金融机构要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1.建立信息收集和监控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与物流公司设定合理的质押率、贷款成数和利率水平,同时应建立市场需求及价格变化趋势的预测机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还(下转第88页)
(上接第79页)可考虑对质押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对货品价值的冲击。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估体系。一方面,建立起一个配套的、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如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注重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注重考察主要管理者素质、注重现金流分析等,特别是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估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估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估制度[8]。另一方面,引入专业信用评级公司,尤其是偏重于中小企业市场的评级公司,因其业务需要和专业性,掌握着更多行业内的企业信息和精准的评级技术,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保障
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加快修订《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包括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入资格、行业管理办法、操作指南等做出相关规范,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奠定法律基础,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五)政府应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以为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提供担保,降低其风险系数;对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金融机构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如果部分物流企业亦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亦可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佚名.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链上发掘信用空间[N].第一财经日报,2010-10-15.
[2]谢卫群.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强心剂”[EB/OL].东方网,2011-3-11.
[3]王志平.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与途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245.
[4]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6.
[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R].2011.
[6]郭治.浅谈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25-27.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授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贷款低很多,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参与者众多,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一)外部风险
首先,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波动所引起的。从我国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分析,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具有较强周期性的行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上述行业的影响较大,在经济下滑严重的时期,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供应链中的企业信用可靠度也会下降,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抗力的影响会造成企业生产中断、库存受损等重大损失。不论供应链中的哪个节点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导致企业本身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完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因此蒙受损失。再次,市场的变化可能使企业无法按照预期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导致这类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市场的预测失误;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对原有产品的冲击,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最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引起资金的投资、筹资方向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家会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法律法规的调整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二)内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5方面。
1.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等,各个主体的行为都受各自的利益驱动,加之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剧了该市场的混乱,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2.操作风险
一方面,表现为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的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票据、凭证造假,上下游合谋骗贷等情况。以上风险都会为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
3.信用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自有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信用缺失。资信不足成为中小企业信贷的一大难题,金融机构向这类企业提供贷款将会面临信用风险。
4.变现风险
质押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质押物的运输、管理及质押物的贬值都可能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供应链金融中的质押品多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专用性使质押品的变现机会很低,只能通过赎回的途径变现,抵押贷款的风险增加。
5.其他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还存在着其他风险,诸如工作人员因疏忽大意犯错而带来的损失,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传递的延迟带来的供需矛盾,管理层不能及时推出管理激励机制、不能及时更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其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将ERP系统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就能很好地控制上述内部风险。
二、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性活动。近年来我国企业ERP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ERP系统能够提供企业的实际运营数据,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基础
ERP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客观来讲,供应链管理需要应用ERP系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的数据共同管理,加强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联系;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融资产品竞争激烈,产品趋同,很难创新,ERP系统为金融机构设计融资产品创造了新的突破口。另外,ERP系统满足了供应链金融的多方面需求。第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手段,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充分了解。ERP系统的引入可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效率。第二,ERP系统便于银行掌握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经营数据,有助于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有助于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1.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前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受众多供应链外的因素影响,很难通过供应链内的改变规避,内部风险则可以通过供应链内的调整进行规避。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由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为了说明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从供应链中截取出其中一个融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进行说明,其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都已经使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并且在供应链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在本文所设计的操作模式中,企业有两种途径融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下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票据质押贷款,第二种是通过上游企业货物质押贷款。
(1)第一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供货商),与其下游企业(经销商)进行货物交易后,收到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融资企业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将应收账款票据交予金融机构做抵押以获得抵押贷款,同时下游企业为融资企业作担保,向金融机构作付款承诺。金融机构对票据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查,则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下游企业在销售货物并获得货款时,将承诺数额的资金支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短期合同随即注销。
(2)第二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经销商),在其上游企业(供货商)发送货物后,将货物交予第三方物流机构评估与监管,将仓单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获得提货权,上游企业向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金融机构审查融资企业及其上游企业的资信状况与营运情况,在确保企业符合资质后,向融资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融资企业获得分批付款并且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步骤
假设供应链中的企业都已经采用ERP系统。其中,用A表示融资企业;B表示融资企业A的上游企业;C表示融资企业A的下游企业;D表示第三方物流机构;F表示金融机构。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A向金融机构F提出贷款请求,提供相关的供应链信息和访问ERP系统的接口;第二步,金融机构F通过融资企业A提供的ERP系统接口访问ERP系统获取相关数据;第三步,融资企业A在货物交易后从上游企业B取得应收账款票据,且办理相关手续或者融资企业A将物资存入第三方物流机构D并取得仓单;第四步,金融机构F审核应收账款票据或仓单,判断其是否符合融资条件;第五步,金融机构F分别与企业A、B、C、第三方物流机构D签订合约,下游企业C对金融机构作出付款承诺或者上游企业B对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第六步,金融机构F向融资企业A发放贷款;第七步,金融机构F收到下游企业C的付款后,归还票据,与融资企业A解除质押合同,或者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发放指令,允许放货。在金融机构F成功收回货款后,归还仓单,解除质押合同;第八步,如果企业出现违约情况,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下达指令处置所质押的货物,如回购、拍卖。由于ERP系统的存在,金融机构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企业的动态营运状况,增强了金融机构对其所贷资金的控制力和贷款的回收力度,降低了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