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档案管理体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绘制蓝图
2003年初,哈尔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在筹建之前,哈尔滨市档案局党组立足于全市档案事业大发展快发展的角度,找准创新服务的切人点,借鉴北京西城区的有益经验,决定创建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当时在全国省会和大中型城市中尚属首创。市档案局经过认真调研,反复推敲,很快酝酿形成了创建中心的蓝图,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创建中心构想,市领导充分肯定了其做法,但在全市机构改革精简的情况下,只能批机构,不能增加新编制,新机构的编制问题只能在档案局内部调配解决。
面对工作量增大,人员不增加的局面,当时市档案局还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一,维持机关原有档案管理模式,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内,各单位按规定分设档案室,指定专兼职档案人员,各负其责,档案局只按原有管理方法,对各单位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其二,成立政府综合档案室,隶属政府办公厅,负责指导楼内各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统一向市档案馆移交档案。选择以上两种方案的好处是,市档案局仍可以按照过去老方法管理档案工作,驾熟就轻,同时也方便接收;不足是楼内政府各单位无论职能大小,档案数量形成多少,一律分设档案室,设专兼职档案员,政府投入很多,造成机构臃肿,设立综合档案室也牵扯办公厅部分精力,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浪费和工作质量问题。
市档案局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放弃对本部门有益处的选择,自我施压,坚定地选择一条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很快市档案局将创建中心蓝图变成创建中心正式报告。2003年底,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配制8名工作人员,机构规格为处级,为市财政全额拨款的独立事业单位,隶属市档案局管理。职责为接收、管理、保管市政府办公楼内的各市直部门全部档案,并按规定保管期限向市档案馆移交;监督指导市政府办公大楼内的各机关的档案工作;为楼内市政府各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2004年哈尔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竣工,市政府划给中心办公用房200平方米,档案管理库房450余平方米,并先后投入120万元资金用于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现代化办公的设施设备,现已初步建成了保管、利用条件优良,信息化、现代化程度高,办公环境较好的档案管理中心。
二、履行职能
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搬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十四层办公,开始履行集中统一管理市政府大楼内各机关档案管理职责。
一是开展了档案移交与接收工作。中心制定了移交与接收方案,确定了“文书、声像档案必交,会计档案自愿,专门档案协商”的工作原则,逐家开展指导,解决难题。目前,已全部完成大楼内37家市直机关档案的移交与接收工作,已接收文书、会计、专门、科技、声像等门类档案约5万余卷(件)。其中部分珍藏价值很高的档案已移交中心管理。
二是强化了档案业务管理。中心的档案管理业务按照综合档案馆的业务要求进行开展。整个库房内档案管理仍以全宗为整体的保管单位,以每一卷(盒)为最基础的保管个体,以全宗下分割的目录为基块。全宗的划分与市馆相对应,目录的编制与市馆保存的全宗相续接,到期进馆的时候,简化接收进馆的二次加工整理,达到规范化管理档案的目的。
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档案监督指导工作,选择档案管理规范的单位树为样板,组织交流学习,发挥示范作用,使大楼内务机关档案的整体案卷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同时,配合市民政、市卫生局等机关单位一起抓了其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档案归属与流向工作,确保了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
四是对楼内市直部门档案工作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对检查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通过认真检查,强化了各机关的档案意识,增强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观念,解决了部分机关档案不规范,尤其是分散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五是加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心现代化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人才的优势,举办各种档案业务培训,提高楼内各单位文书人员的应用技能,统一采购配置档案管理软件,及时开展了楼内各机关档案机读目录录入与电子公文归档工作。目前,楼内各机关单位都已建立了文件级机读目录,中心完成了文书档案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并建成小型局域网,实现了与大楼办公网的安全链接。楼内各机关实现了网上检索、档案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市档案局对政府大楼外的机关单位加强指导,制定了《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实施细则》,并由点到面开展了普及推广工作,目前,市直机关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三、凸显价值
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在两年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以往机关档案管理旧体制相比,这种新的体制具有很大优越性,给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变化。
一是提高了政府大楼内务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原来市档案局抓业务指导,因各机关彼此办公地点较远,所以指导只能是宏观地讲讲,造成部分单位的归档文件材料不能齐全完整,立卷质量也参差不齐。现在有了档案管理中心,有了专业人员在身边做指导工作,楼内各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
二是节约了档案管理成本。这里有几笔经济账可以算一下:第一笔,政府大楼内37个市直部门得设37个档案室,每个档案室按30平方米,总面积为1110平方米,每平方米按3000元估算,总投入为330000元。如今只成立一个中心,库房面积只有450平方米,可节省660(1110平方米-450平方米)平方米,节省资金为1980000(660平方米x3000元)元。第二笔,37个市直部门安装档案管理软件,需购置37套软件,每套软件5000元,合计为185000元。如今中心统一购置统一安装软件只需花费54000元,可节省131000元。第三笔,37个市直部门需37名档案人员,每名档案人员月工资按1500元计算,加上各种奖金、补贴,每人年薪总收入2万多元,37名档案人员需开支74万多元。如今中心工作人员只有8名,节省29人工资,一年可节省58(29人x2万元)万元。前两笔资金节省为定量,一次性节省,后一笔资金节省是变量,逐年节省。三笔账是简单粗算,就可节省大量资金和大批的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中心很划算。
三是档案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大楼内的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后,为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楼内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基础上,中心开展了网上检索利用档案,楼内各部门通过联网,可以进行网上查询和阅读,不仅可以查阅到本部门档案,还可以看到其他部门的档案。中心有效整合档案资源,为党政机关和社会提供优良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前不久被市政府评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在全市受表彰的151个单位中名列第四位。
四、获得经验
回顾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创建的实践历程,其经验可以总结出三条:其一,创新需要锐气。创新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创新之路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曲折,需要吃苦头,克难点,担风险,付代价。如果没有一种以事业为重,正确对待本部门名利得失,敢于承担责任,不怕做出牺牲的锐气,是难以实现创新、干成事业的。其二,超前思维是成功的保证。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成任何一项工作,就必须打好提前量,要有前瞻性,否则,机遇一旦来临,仓促上阵,很难取胜。创建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的设想,如果不是在市政府大楼筹建之前就已酝酿形成,它是很难建成的。其三,同频共振是实现价值的关键。档案工作价值不仅仅在于保管多少档案,更在于提供什么样的档案服务,档案工作贴近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程度如何,决定其发挥作用大小。档案部门只有想党和人民群众之所想,做其之所做,达到同频共振,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值。
关键词:改革;档案管理;发展
档案管理是国家档案工作的一种组织制度,他包括对档案行政管理单位的制定,业务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各级档案管理机构的从属关系、组织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集合体。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制定不同的指导监督方式,不同的管理制度,推行档案管理业务的多元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作为一种专业的管理体制,人们在研究他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从公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只是一味的关注档案专业行政管理。通过这个切入点,我们结合管理科学、公用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1]
一、档案管理进行改革的原因
(1)就其内部原因来说,首先,每个档案管理能否良好的使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自身的功能是否优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政府所要管理的事物范围也在逐步的扩大,所以说要想使政府的档案管理体制更好的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将档案管理的行政机构和机制进行改革。当然了,改革的档案管理体系必须要与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
此外,档案管理体系建立后,完整的档案管理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档案管理监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所属的单位和员工的监督、对同级单位档案管理的监督、对下级单位档案管理的监督等。这样,完整的档案监督管理体制可以实现不同的监督形式,它与监督的对象共同的发展,使自己发展的更加完善。
(2)就其外部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科技的原因,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它也要求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高素质,工作是高效率的,在档案管理的领域进行相应的创新。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原因,每个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档案管理体制也是上层建筑的要素,只有当他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
(3)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为了能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通过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对有关档案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工作和职责进行合理明确的划分,因此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要从制约和规范化各级不同档案的行政机构以及他们的职责和义务开始。
在科学的行政档案管理机制下,可以实现各级档案管理机构的合理配置,并且让他们之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灵活的运转,让他们能够更加高效的运转。那些不够科学的档案管理体制只能给国家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带来阻碍,最后导致因为职责不明确、系统过于庞大而导致运转失灵,缺乏工作效率。[2]
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让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顺利的实现各自的职能,不同级别和专业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都拥有着自己的法定职能,这些职能的科学实现都需要有对应的制度作为最基本的保证。一个科学的档案行政管理体制是实现档案行政职能最基本的保证之一,他能够让所有的档案管理机构之间协调配合,并且高效完成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我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1.推行档案及文件一体化的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我们实行文档管理一体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最低廉的价格来对档案进行管理,并且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工作的需要。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对文件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家,因此美国在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上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美国在文件管理方面的管理以及整套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让档案工作人员对文件的生命周期进行控制,保证档案的完整性,让档案从非现行文件成为档案的过程中紧密衔接,保证了档案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相关机关也可以不必设置专用的文件管理机构,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因为几十年以来,一直都在实行相对比较集中的文档管理体制,所以美国的档案和文件的管理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我国档案管理现在还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档案也没有专门的机关进行管理,在我国推行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还有着很大的障碍。美国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为我国推行文档一体化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加强档案行政管理的集权性
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中实行的是一种分专业分级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管理权力的分散,各级档案的管理部门都隶属于各级党委政府。专业系统档案的管理部门制接受专业主管部门的指示,各级档案馆也只服从于各级的党委和政府。各级档案管理机关没有相互联系,各行其是。在法国档案管理权力恰恰相反,他们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国家档案局的局长兼职档案馆的馆长,其他隶属各级的档案管理都处于局长的掌控之下,国家档案馆、省级档案馆、市级档案馆都存在于国家的档案管理体系下,这对我们应当如何增强档案行政管理的集权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在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3]
三、总结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可以看出,档案管理体制并未完全的将传统的体制摒除,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而实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其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明白任何一种体制都要在合适的时代和地方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效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构建有实际意义的档案馆、充分的实现它的价值、实现资源的统一、提高自己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婵婵. 21世纪初中国档案资源整合的研究[D]. 辽宁大学 2012
【关键词】集中式;档案管理;意义;做法
档案管理是在文章储存、材料保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有效率有意义的管理手段,在我国档案储存历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档案法》明确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从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运而生。“集中式”是集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方式,为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概述
集中式档案管理是指档案集中储存收藏的管理方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制定的合理有效的档案保管体制,即将国家档案统一收归国家管理,任何其他单位不得拥有,所有国家档案都是对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它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为我国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果说国家集中式档案管理是一栋房子,那么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则是建造房子的砖瓦,换言之,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基层档案管理中,各式各样的档案想要按照合理有序的方法进行管理,就必须将各种档案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然后逐级分层,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档案的集中式管理。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意义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国家的意义。集中式档案管理在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支撑。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诞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档案管理方式,并且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档案法》指出,统一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对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社会的意义。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不乏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然而合理有效地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才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分析,从反思分析中汲取精华血液,使之渗透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中,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且有效的新鲜力量。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意义。随着我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企业依靠着健康的国家政策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对集中式档案管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档案储存管理方法,就不能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就会迅速失去企业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破产重组。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健全档案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档案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制迫在眉睫。我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办法,在制定行业和部门档案管理办法上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是从根本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了各项档案杂乱无章,如若长期执行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遗漏等问题。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管理部门应优化合作。档案管理部门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分层、分专业管理的主要行政机关,然而,分散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地针对档案类型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团结协作,对档案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在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制定等政策,使部门和部门之间能够进行统一的沟通,优化各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合作提供便利畅通的桥梁。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而又重要的,因此,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是规范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了解学习并且严格依据我国《档案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进而通过对《档案法》的深入学习,更好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促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向数字多元化发展,档案管理的重心也由传统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移。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事业进行“集中式”管理,利用数字资源的完整、迅速的传输速度,对档案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不仅传输方便,而且还能有效的增加档案的搜索速度,减少整理、分析档案的时间,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应采取多元的现代化技术,利用数字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提升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该体制有利用国家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企业的深化和改革。合理利用数字信息,对档案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和安全稳定的分析,还可以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团结协作和紧密配合,使我国档案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为我国档案事业贡献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漳先.对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8.
[2]王巍.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5.
[关键词]档案管理;改革;体制
一、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
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实践证明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克服了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档案分散保管和档案工作各自为政的弊端,对推动我国国家规模档案事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坚持继续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继续加强我国档案事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制度;继续加强党和政府对档案事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继续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维护党政档案的历史的有机联系。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同我国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现行国家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符合宏观管理原则。
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就是要打破档案接收和利用中的时间、区域、全宗界限,广泛整合全部档案资源。在区、县级甚至市(地)级,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体现规模效益,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档案馆。建设“大档案”可以有效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
二、进一步实现管理体制多样化
市场化带来了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带来档案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档案管理体制在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党政机关档案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符合当时的档案所有权状况,也切实保障了国家档案的齐全完整。现在,虽然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国有档案一般仍然照搬国有档案管理模式。对于各种非国有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的管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对其档案的管理享有充分的自,因单位而异,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可以采取集中统一管理,也可以实行分布管理(分部门、分档案门类相对集中管理),还可以实施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式管理等。
面对非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大量涌现的现实,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这些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部分进行合理监管上来,按照以服务和引导为主,保护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为主的思路和原则开展工作,通过服务来实施适度的监督、检查、引导和管理。
三、真正实现政事分开达到局馆分立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是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根据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要从职能上将二者分开,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档案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馆在机构、人事、财务上要彻底分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条条管理”,而档案馆则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块块管理”,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特点,各归其位,各司其责。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履行其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管理职责。通过贯彻法律法规、制定规章、执法检查等手段,管理各单位的档案工作。
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在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也不应再照搬政府机关的模式,而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引下,“勇敢地”走向社会。
四、真正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既是业务问题,也是体制上的问题。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是文书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从发展的观点看,我们有必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来控制前后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续、衔接的工作程序。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档案部门对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还能够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程度,避免重复劳动。因此,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文件实时归档制度,将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合二为一,在单位内部构筑文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另一方面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文件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发挥集约优势,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为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它不是对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完全推倒,重新构建,而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内,逐步探索、逐步完善和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体制与理念的重新定位,必须在继承原有体制与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开拓,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窦晓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
管理体制——转型期的档案管理体制
改革研究之二[J]. 档案学通讯 , 2006,
(01).
[2]罗军. 还档案馆 “文化事业机构”本来
面目——对 “局馆合一”档案管理体制
的反思[J]. 档案学通讯, 2007,(01).
[3]黄夏基. 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组
织保障[J]. 档案学通讯, 2007,(06).
【关键词】村镇;建设;档案管理体制
镇区建设档案馆存取的资料能够促进镇区建设的发展,要想实现对镇区建设档案合理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体制,但是我国的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是镇区档案建设档案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体制的不足进行分析,就如何建立完善的镇区档案建设管理体制给予相关策略。
一、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镇区建设档案的管理水平,但是很多镇区建设中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由于对镇区建设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一些镇区中没有加大对镇区建设档案管理的投资,虽有建立专门的镇区档案管理机构,但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够,导致镇区建设档案的管理水平不高。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和镇区建设的各部门沟通联系,导致很多关于镇区的建设资料没有录入到镇区建设的档案馆中。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在档案的分类管理以及加工整合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镇区档案建设档案管理的真正价值。
(二)没有建立完善的领导管理机制
镇区建设档案机构领导力度不足,虽然镇区建设档案机构有统一的领导者,有建立相应的分管领导责任制,但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导致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相关资料不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不没有明确各自的责任,在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往往相互推卸责任,不利于加强区镇档案建设的管理工作。一些镇区在建设档案馆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领导,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忽略了镇区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时没有责任意识,很多镇区建设档案管理的任务都没有认真落实,加强镇区建设档案馆的领导力度是镇区建设档案馆的重要任务。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镇区建设档案管理过程中虽有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但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没有有效的监督,导致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断降低,阻碍了镇区建设档案机构的发展。上级政府没有加强对镇区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视,虽有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对下级镇区建设档案馆进行监督,但仍有,未能及时发现镇区建设档案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管理水平。
二、完善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体制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要不断完善镇区档案建设管理机制,才能不断提高镇区建设档案管理水平。当地政府要增加镇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对当地镇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镇区建设档案馆的投资,在各地设立镇区建设档案馆,建立的档案馆主要受镇区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在镇区建设档案馆要引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镇区建设档案馆要加大和镇区建设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深入到镇区建设当中,及时收集镇区建设的相关资料,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最后再进行分类管理。镇区建设档案馆要建立完善的资料入馆程序和资料查找系统,逐步实现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建立档案分管领导责任机制
镇区建设档案馆建立分管领导责任机制,镇区的主要领导或是镇长担任镇区建设档案馆的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直接任镇区建设档案馆馆长,能够及时将镇区内建设的相关资料收集起来,送到镇区建设档案馆。镇区建设档案馆的每一个分管领导之间分工明确,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防止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政府建立档案分管领导责任机制,要给档案分管领导小组提供足够的经费,分管领导者通过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加大对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为镇区建设提供详细有效的建设信息,促进镇区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镇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监督,才能够提高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管理水平。在镇区建设档案馆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监督,定期对镇区建设档案馆的工作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镇区建设档案馆中存在的问题,指导镇区建设档案馆的管理工作。在镇区建设档案馆中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奖罚机制,对于在档案管理中表现有效的档案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有重大过错的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惩罚,这样才能够调动起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三、结束语:
加强镇区建设档案的管理,对镇区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促进镇区建设档案馆的发展,就要不断完善镇区建设档案管理体制。政府部门要根据镇区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镇区建设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镇区建设档案对镇区建设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高校档案工作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组.湖南省高校档案工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3(02):52-53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探讨,分析了在社会转型和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征,提出了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管理体制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时期 事业档案 管理体制 措施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已经不能趋向于现代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下属于公益性质的单位,具备着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织形式,在档案管理上带有着一定的特点,可是和政府机构不是一样的形式。新时期来临,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也进入到了新的模式。想要事业单位发展的较顺利,就要把事业单位中所存在的问题透彻掌握。
1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合理的设置
在新时期的社会当中,岗位的持久性略微欠缺,一般都是在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缺少挑战性或者枯燥乏味的时候,就会换另一个岗位,使得人员在流动和调动上出现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但是,这种岗位频繁更换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进度。因为,在岗位调动的阶段,可能在交接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其完善,使档案变成了没有用处的纸张,会严重损坏单位的资源,虽然这跟金钱不发生关系,但是此损失是金钱无法换来的。
1.2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
有些事业单位,对档案的管理处在一个瓶颈的阶段,只是一直维持基本的保管、整理以及收集,没有将档案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利用。之所以在单位中建立档案管理,原因就是要将资料进行汇集,并且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前提就是要将档案管理的信息正确的提供,要让此信息能够为单位带来有效的参考价值以及系统的服务。可是就最近几年的现象来分析,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将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也没有开发资源的意向,使得管理的方式比较单一,档案管理一直在被动的状态下维持着。
1.3档案的管理工作上没有规范化的管理
部分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没有较高的重视,管理的工作和措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使得部分单位在档案管理上不能认识其重要性,对档案的资源也没有一个足够的了解。一些单位领导也有可能认为,档案管理的工作是单位中一个边缘性的部门,不用去多加重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没有郑重其事的对档案管理部门重视起来,造成档案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较被动的姿态,因为缺少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进程。
1.4档案的管理工作者缺乏专业技能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专业化的素质,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一定要让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让工作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已经在岗的档案人员,没有经过档案管理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不十分了解档案工作的具体程序,那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就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会造成没有以一个负责任的心态面对档案管理工作。此外,一些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岗位责任心,即使具备相关的制度也会将制度当做是一种形式,并不去执行,会在一定程度下,堆积相对较多的档案不去处理,没有进行分类,也不去对档案进行全面的收集,使得档案丢失的现象频频发生。
2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改善措施
2.1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
在事业单位中,若具备一系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并且还能够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步入到正规的轨道中。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归档的材料内容在第一时间进行补充,尽可量使档案完整化,其次在管理的力度上也要相应扩展,要让档案资源的运用能够相对合理并且,还要保障档案制度的顺利进行,让档案管理制度能够趋近于完善。
2.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工作人员素质
新时期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想要达成优质度,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用专业素质推进档案管理的发展。所以,专业素质是否完善非常重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那么档案人员就一定要加强专业素质和岗位道德培训,让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透彻地灌输给工作人员,让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让专业的知识能够逐渐更新,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成为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让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畅的开展。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工作人员,若想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将档案人员的认知度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要将工作人员和领导的档案意识有效提升,让工作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责任是怎样的,让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这些因素普遍要在档案的法规、法律上,以及常识性的学习中将这一系列的关键点提升。
2.3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将工作环境合理改善
有时,工作的环境和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环境相对较差,那么就会给档案保管造成困难,因此,要投入适当的经费打造良好的保管环境和工作环境。
2.4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计算机在档案和数据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目前,在档案和数据管理方面开始进行电子化管理,电子档案在档案带来中的应用给数据和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并显示出非常显著的成绩。
结语
总之,新时期中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档案的信息为基本的服务,在能够提供出正确的信息资源,再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档案资源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档案的管理就会有效进行。现如今,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下也要加快前进的步伐,要力求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模式适合社会的现代化需要。
参考文献
[1]马文娟.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之我见[J].大江周刊:论坛,2012(10)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二级管理体制;档案管理
20世纪90年代高校改革拉开序幕,我国许多高校打破了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出现了办学形式、办学层次、自身功能及内部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在这种趋势下,高校二级学院体制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高校档案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发挥档案管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巨大作用成为档案管理者面临的新困难。
一、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承载了学校的历史与未来
二级学院是学校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各项工作在学校统一部署下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形成的管理文件体现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等。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档案如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等都是真实记录二级学院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二级学院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根据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对二级学院的重要资料一部分要交学校档案室归档保存,一部分留在学院保存。对于这一部分资料二级学院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形成二级学院的档案资料。二级学院档案是二级学院发展的历史记录,是二级学院成就的见证。二级学院档案与校级档案共同构成学校档案的完整体系。
2.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二级学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院级教学档案是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含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光盘等学院教学材料,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的真实记录。教学档案是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资料,是学院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缩影,是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历史记载,也是衡量学院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凭证。这些档案材料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反映了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同时,高校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和周期性,使得教学档案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材料对学院总结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制定计划、进行教学评估、教学检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为教学评估提供了新借鉴
在新专业评估体系中,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它的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为评估专家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省教育厅制定的新专业评估体系中,多个指标体系都涉及教学档案关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与教学档案也紧密相关。由此看出,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高校进行新专业评估和教学水平评估时,需要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而这些调查和分析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大量教学档案资料的查阅。因此,重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建设,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比较完整、系统和真实的信息和凭证,是搞好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多校区管理体制不统一
一方面,目前高校档案工作还处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校对二级学院档案工作过于集中管理。另一方面,二级学院自身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员对于档案管理在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多校区管理体制各异,增强了各校区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的难度。同时,在档案管理人员配置、资金配置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
2.二级学院的档案资料丢失严重
一方面,教学档案难以收集。目前二级学院教师一部分由母校教师兼职授课,另一部分向社会招聘。教师对二级学院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材料的归档等必须由管理人员再三督促,教师为应付差事,往往临时突击、草率整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归档材料无落款、无日期、无单位盖章,有的没有说服力,造成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学校重要的文书档案收集不全。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办学的一种新尝试,产生了许多宝贵性经验性的档案,但由于机制问题,加上人员编制紧张以及不少领导档案意识薄弱,只重视上级的红头文件,轻视本校自身形成的文件,使大量反映学校进程轨迹的文件都落在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具体操作人的手上,没有及时归档,造成档案严重丢失。有些二级学院虽然建立了档案室或资料室,配有专职或兼职档案员,但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有些兼职档案员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以在本部门承担许多其它工作,难以抽出时间为由,未及时将档案材料收集。有些二级学院没有配备专职档案员,管理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容易错过收集时间,导致档案的收集不全。
3.二级学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二级学院机制问题,人员编制紧张,就产生了用人上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其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档案员,而兼职档案员往往身兼数职,难以全心投入档案管理工作。有的部门兼职档案员更是形同虚设,没能真正履行其职责。而二级学院兼职档案员变动频繁,新手不断,每个新到岗的兼职档案员对工作的熟悉毕竟要有一段时间。二级学院的兼职档案员很少有机会接受档案专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极小比例,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才极其缺乏。这客观上对独立学院档案归档工作造成很大影响,影响了归档进程及归档质量,制约了独立学院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应对之策
1.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打破目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要由学校档案馆和二级学院档案室组成,可以根据学校和学院的条件,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或分散式管理模式。集中式管理模式是以高校档案馆为主体的集中管理与提供服务的模式。高校档案馆配置较高的网络服务器,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网站,通过网络供校内外利用。每年资料上传时间由学校档案馆定,或由学校档案馆与二级学院商量决定。二级学院的档案员将可以上传的档案资料上传到学校档案馆的服务器上,二级学院要保证文件的准确性,并要尊重文件作者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上传完毕后,由学校档案馆负责维护、管理。分散式管理模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通过校内发达的网络,把形成的档案信息,如博硕士论文集、教学方法与经验等,通过网络向其它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公布,以积极的姿态为利用者服务。二级学院每学年固定时间将收集完毕的电子版教学文件,经审查,上传至服务器上,并分门别类,定期更新维护。
2.强调规范管理,完善立卷归档制度
多校区档案管理体制成立后,由于校区间的距离长短不一,给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再者,在机构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各部门应实行定编定岗,每一岗位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在各部门兼职档案员的工作职责中也要有做好部门档案工作这一条。而校综合档案室的编制也较以前有所精简,如果立卷归档工作完全由专职档案人员承担,这将很难应付。因此,要坚持全面实行部门立卷制度,在分校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档案室,这样不仅有利于档案的收集与整理,还可以暂时解决校综合档案室由于库房紧张一时无法承受大量档案进馆的矛盾。档案在分校区档案分室保存一定时间后,再交综合档案室移交。同时校综合档案室的专职档案员要定期往返于各校区之间,充当“联络员”,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指导兼职档案员进行部门立卷工作,并时刻了解各校区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给予解决。这样,可充分加强与兼职档案员间的联系,使多校区高校档案的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3.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工档案意识
二级学院的领导要改变观念,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利用学院宣传刊物或期刊等宣传档案管理的价值和巨大作用。尤其是要通过教学评估中鲜活的事例,使教职工认识到档案管理具有潜在和现实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专兼职档案管理队伍,要尽量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档案管理者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形式多样的检查、评比、考核,在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二级学院专职、兼职档案管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进学院的档案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中.多校区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2005,(10).
[2] 毛丽君.二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档案工作[J].浙江档案,2007,(4).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种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是对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另一种叫“财务集中制”。
1. “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独立,并实行在单位之间定期轮岗制度。
2. “财务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报账员,将招考来的会计的行政关系等转到核算中心,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其服务单位的人事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将会计核算权从单位行政管理权分离出来,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统一进行会计核算、报送财务报告,保管会计档案等财务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委托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不变,委托单位有权向会计核算中心查询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资金结余等情况。核算中心是在双方签订的委托书所授权的范围内对单位资金享有财务核算权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权,无支配和使用权。
目前,会计委派制下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大致是:一、委派会计受财政部门委派,直接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委派会计整理立卷,会计档案实体仍在原单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单位全宗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到了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会计档案管理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各村的财务全部由乡镇的委派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各村形成的会计档案也集中在乡镇统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会计档案。二、会计集中核算地区或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心形成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进行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将委派单位的会计档案暂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单位返回;有的则不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及时向委托单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由于会计核算中心是新成立的机构,大多是租用或腾出几间房当做办公的地方,办公用房十分紧张,报销、办公挤在一起,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库房和专门的档案员,加之各单位的报账人员频繁往来,环境嘈杂,十分不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其形成的会计档案也基本没有规范整理,混乱堆放在柜子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 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不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这不符合《档案法》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他的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 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七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转贴于
3. 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制订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4. 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管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5.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2. 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3. 财政部门与档案部门联手,共同加大对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的监管。结合实际,联合制发包含新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档案工作内容的《会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在各项会计业务工作检查中,将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其中,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关键词 企业 档案管理体制 改革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档案信息逐渐增加,企业的档案管理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办法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近年来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有所重视,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是当前企业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业务信息等进行有效地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员逐渐增加,企业的业务量也逐渐增加,这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众多挑战还没有做出全面的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进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员工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并不相同。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有较高的素质来胜任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进行,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这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信息的安全,对于企业的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员工信息进行管理同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重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档案管理的意识,导致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形同虚设,这对企业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如何进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进行企业改革,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势。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对企业的员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员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这需要加强学习,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关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二)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的增加,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才能更好地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范,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可以将企业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档案管理信息经过网络系统的整合之后可以节约档案信息的查找时间,同时也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更方便进行。
三、结语
企业的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规划,健全当前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漫春.企业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文化,2012,(1).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71
引言
档案管理体制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围绕着权力的划分以及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制度换的关系模式,与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研究,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加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从国家各项体制改革的目的以及要求出发进行具体的改革管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档案管理有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在不断改革过程中逐渐完善,当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具有与我国其他体制改革不同的特点,通过不断改革,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已经开始推行宏观管理模式,并且实现了依法行政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促进了一批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机构产生于发展。档案管理体制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改革不仅会受限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档案管理目标、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但同时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党政合一、统筹谋划以及分工都不够明确现象
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党的职能与国家的职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根本目的与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不同的,很多人认为党和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是负有直接责任的,但是对两者职能的不同没有准确的理解,因此在档案信息的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积极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此外,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一般是采用统筹谋划以及明确分工的经营方式,在实际工作中,系统专业主管部门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导致档案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管理。
(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存在滞后现象,法制化和信息化程度不够
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一个国家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种档案信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持续性的过程,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与我国的经济体系的改革成正比,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比较落后,法制化和信息化程度不够,导致很多档案管理工作混乱无序。
(三)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贯彻的核心思想是“局馆合一”,在档案管理机构中职能的实施不够明确,档案管理机构更多的是向行政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当前我国档案管理领导机制不统一
从我国开始设立档案管理机构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档案管理机构的隶属管理关系在不停变化,这导致我国档案管理机构在职能、规模以及构成等多多方面都形成了一些差异,阻碍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效率提升的措施
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料文件,加强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档案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一)对国家档案馆以及档案管理部门的关系进行明确,实现明确分工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设有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于没有设置这类机构的国家而言,应该要加强对国家档案馆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关系的明确。一般说来,档案管理部门对国家档案馆是属于领导关系,档案的行政管理机构具有绝对的领导职能,和其他的档案管理机构之间具有独立的行政能力。
(二)逐步实现档案法制化和信息化建设
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法制化发展方向,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加强法制化建设力度,建立法制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法律和法规的约束下,才能保证我国的各类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确保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在档案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的法规内容,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体制,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此外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入更多信息化管理手段,引入更多信息化设备,比如加强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加强计算机的配备等,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提供软硬件基础。
(三)对档案和文件的关系进行处理
档案管理工作与文件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文件管理不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要将档案信息管理当做文件进行管理。在处理档案与文件的关系中,将各种资料文件转化成为档案时,应该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质量进行提升,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保留,对无效信息进行处理,对于丰富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构架设置
在当前的形势下,可以由国务院授权并且直接赋予档案馆一定的业务管理权力,强调档案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业务监督和指导。档案管理的体制问题是我国档案事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研究问题,在档案管理全新构架设置方面,应该要从上至下建立完善的档案机构,加强我国档案管理领导机制的统一,为档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结语
档案管理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对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我国最初产生档案管理机构开始,档案管理体制便应运而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可以加强档案和文件关系的处理、加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构架设置等,不断促进档案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立.浅谈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及重点工作[J].华章,2013(11)
[2] 陈富强.关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4(03)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世界人民创造了财富。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但是在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文件和档案,再运用传统的方法去管理海量的档案是极其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时展需要的,所以我国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新一轮的革新,下面就对档案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是对历史的记载,是企业运行的证据,更是企业内部做出决定是的依据,所以无论是企业运行还是公司决策,档案资源都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实际运行中,要想让企业在内部对档案进行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按照管理档案的相关政策来执行。这里所说的相关政策实际上就是管理层内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出的规章制度,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则需要无条件来执行这些制度,以保证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从根本上看,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对权利进行分配并保证工作中是各项职能可以正常运作。
档案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展开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管理体系,形成这种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企业的各种档案进行管理,使工作中需要档案时可及时有效的运用所需资料,最大限度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应用。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体制来看,虽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在档案管理模式方面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是我国企业在档案管理运行过程中,其管理体系基本都相同,大多数都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加上集中统一、企业自主和条块结合为基本原则,使我国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达到运行的状态。其中,统一管理的意识是说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的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使企业的档案有序,工作有效。从理论上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其运用的管理措施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为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助力,但是与现实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由于企业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再加上技术有限等实际情况,档案管理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三、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优势
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产品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产物,所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就随之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会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文件,而这些文件往往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对这些文件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使档案管理人员轻松完成档案管理工作。这时不得不说的就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求,而且传统档案管理方法也满足不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所以我国企业将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挑战。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对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上要有所提升的同时,在信息技术和专业素质上也要有所提升,从而以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势。
(一)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
之所以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缺点,是因为大多数企业还意识不到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缺失。首先,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档案内容和数据都在不断改变,这种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所接触到的数据也就不断增多,所以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就应该呗营运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而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次,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推广,很多数据和文件都出现过被盗、更改和销毁等现象,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材料和数据,就必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强化。
(二)顺应时展
档案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收藏和保护国家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档案内容和任务的作用,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他起到保护文化财富的作用,同时更是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档案管理工作的任务还有为其他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料,这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想让各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档案就必不可少,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才有可能科学有效地对社会的发展风险力量。
(三)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在近些年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为档案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提供了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理念形成了各种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在工作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制度也日趋完善,并且对于各种新技术的实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管理体制生命周期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内容:
(1)按照数字档案馆基础网络架构、主要技术路线与软硬件配置基本要求,集成建设适应馆藏档案基础数据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数字档案增长规模的数据管理、满足数字档案馆各项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基础设施。
(2)开发或应用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要求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
(3)全面推进馆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优先建立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逐步进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换,积极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和管理,建立各类数字档案资源库群。
(4)应用先进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可信和长期可用,减少数字档案对软硬件的依赖性,从而使数字档案具备传统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凭证性和长期可读性。
(5)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利用对象,通过不同渠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分层共享,方便、快捷满足各类用户利用需求。
(6)配套建设数字档案馆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利用的网络化。数字档案馆的新内容、新方式、新体系,必然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产生影响。
1、控制为核心的体制设计理念
档案与其它文献信息追求的差异在于,档案内容的性使档案信息的交流受到了限制,阻碍了普通档案利用者的合理要求,我国过去的档案管理体制是以控制为核心的设计理念,管理体制的设计重心是如何防止档案信息的泄密。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最大意义就是要实现管理理念以保管档案实体为主向以提供档案服务为核心的转变,可以借鉴网络技术实现档案利用效率的提升和利用方式的灵活,而不仅仅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档案实体的保管和整理的升级。因此发挥数字档案馆在提供利用方面的优势,为广大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应有之意,2000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转变观念,改变认识。把档案馆建成“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档案保存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时代要求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馆的功能也要由档案保存、档案借阅、技术管理转变为保存、借阅、技术管理、对外开放模式。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导致了原有的控制为核心体制设计理念的变化。如果档案工作坚持以保管为主的理念,则失去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意义,另一方面,数字档案也使得档案工作者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转向计算机管理模式。
2、基于传统档案业务的职能分配方式
原有的档案馆在组织建构上基本立足点都在于现有传统档案工作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档案工作者已经习惯了被动的工作方式,但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来临和发展,数字档案馆必将使档案馆的各个部门都涉及参与,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对档案工作的要求,首先是归档流程就有新的变化,传统档案的归档工作一般是在档案馆内部完成的,而数字档案从现行的业务系统转移到档案馆的资源中心不能再被修改,档案馆必须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储存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硬件环境,以便检验、储存、管理和阅读数字档案,为了做好电子档案的归档工作,档案工作者还需提前参与到整个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需求分析和系统实现阶段中去,从档案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要从全局的角度上考虑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以技术发展为契机从而实现档案行业在管理理念和运行体制上的重要变革,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求档案工作者以服务的姿态用数字档案建设的成果为利用者服务,应该借助数字档案的环境主动与相关行业系统的外部交流,不能再以“坐等靠”的传统作风,数字档案提供利用时,应注意安全保密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数字档案,体制上发生转变才能保证档案数字的健康发展,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必将使传统的档案业务的职能结构发生变化。
3、管理理念的更新
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当具备“收集、管理、保存、利用”四项基本业务功能,以及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及其数据安全维护等功能。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还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馆藏数字档案信息,特别是由电子文件归档形成的电子档案信息的可靠和可用。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可以根据信息化发展和档案管理的要求而有所侧重并不断拓展。
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整理和保管档案,档案馆更不仅仅是档案的一个集中储存地,工作方式由保管到服务变被动到主动是档案馆价值体现的必然要求,数字档案馆将进一步推动这一理念的实现,用馆内储藏的数据平台为广大利用者服务,档案管理体制也要适应这一理念的转变。也就是要树立“服务本位”的理念。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在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提出要求的同时,电子文件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沿用传统纸质文件的管理模式,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求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数字档案的归档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将数字档案拷贝到脱机的载体上,主要利用储存介质传输,这些介质包括光盘和磁盘,移交到档案室。另一种归档方式是通过网络,各部门将本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通过网络传输到档案室,归档后供各个部门在线浏览。档案部门要与电子文件产生和形成中的各个部门保持相关的联系,及时掌握电子文件形成阶段的各类元数据信息,制定与电子档案保管格式、数据储存方式、数据管理等工作相关的制度性文件,通过电子签名、数据加密、数据效验、储存备份等方法来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可读性,把好归档电子文件的质量关。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势必要打破传统档案各部门的结构,在横向纵向上加强了档案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