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篇1

>> 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浅谈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的体会 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浅谈如何对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教学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对策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试论对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研究 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小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尝试 对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对小学创新教育的反思 关于新课改下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学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对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 对小学语文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必须从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出发,通过树立素质观、人本观、主体观和民主观等创新意识,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21 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1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启发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其基本形式有: 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问题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 启改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

1.2讨论法

讨论法教学具有信息源多、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即时反馈能力等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计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学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新力。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讨论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

1.3运用丰富想象,诱发创新冲动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想象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想象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想象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的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象,从而增进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又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描述游览的情景。

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同中见新,在异中见创虽说比较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却是最有力的武器,因为在比中见异,在较中见同,比较,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同”与“不同”,而这“同”与“不同”就可能是创新的东西。

1.4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语文活动课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的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中自己动手,在现实社会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还有很多, 需要老师们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发现。

1.5培养口诵心维、感受语言信息的能力

一边自读,一边自听、自品,这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多元反应。学生要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目视、耳闻、心维并用,符号的、语音的、语义的、表象的、观念的、情感的等各类信息以不同的代码形式,经不同的输进通道同时摄进,促使读者调动已有储备能动地进行快速整合、立体感受,通过“相似联系”,取得“个性化”的体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在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品味的能力。

1.6教学角色互换方法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设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余地、探讨的空间和创造必要的情境,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加入小组讨论。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这样,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教师必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2总结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课本,在无数精选的作品中,不乏具有创造性的人物和故事,如巧捞铁牛的怀丙和尚!立志造桥的茅以升。一生钟情发明的爱迪生,巧修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素材。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开发与利用意识,充分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完善创新品格!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傅南轩.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J].江西教育,2002.

[2]孙向云,杨雪莲.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2).

篇2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陈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该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要把握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它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学科所理应呈现的合理状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以掌握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学科不只是各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构建。语文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其规律,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价值。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语文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改变。语文教学要讲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的一面。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积极启发中创新,启发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概括问题就是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像和联想。启发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当前启发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以一问一答当作启发教学的认识问题,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启发,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如果启发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就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完成。或者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向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之前的提出问题则是教师围绕教材特定设计的具体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新。

四、改变练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课后练习题,或教师出练习题,学生只是顺着题的定势思考。缺乏主动和多向思维。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哪点是重点,哪些内容应该理解和掌握,真正要动脑,动手认真实践。学生设计的作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换做。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新颖、巧妙、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时,让全班同学共同做,并对设计者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和人的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能不能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能不能对创新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增强自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保持是最重要的。针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也应该从小就应该进行塑造和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作为祖国花朵的小学生,应该从小就接受创新教育训练。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把知识都定格在教材上,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语文的教学,还应该与其他的学科以及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注意知识的跨越,但是要跨越得恰到好处,不然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极端。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施教的时候,应该把语文中的思想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科之间的关联,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创新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只要不断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就能够达到教学策略的创新,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学创新不一定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这不是创新追求的目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到网上拷贝别人的课件进行修改,并没有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这样不仅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而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还有的教师,将问题设置得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对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明显的帮助。所以说,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有效提高。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优化对策

1.践行教育理念,鼓励生生创新

近代教育家告戒我们:“理念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厚待“差生”,关爱学生的“缺点”,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尊重学生个体,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求解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除了以上践行建议,鼓励生生创新亦是重要的。它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以及适当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来源于儿童的一个想法。

2.教学模式改革,多元化教学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下,我国首要做的便是改革教学模式。在早期,已经有部分学校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方向一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改革的另一方向是多元化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教学呈现出百花竞艳的多样姿态。其中,多媒体教学通过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而文字的描述毕竟是片面的,因而播放一段西沙群岛的记录片,把学生带进西沙群岛去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文章。

3.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求异存同

学习语文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个引导者,给学生几个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鼓励和促进所有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探索相关知识,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启发、点拨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三、摆脱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定式思维,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经常是模仿教师的思路进行。在遇到新型题目时,定式思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他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来分析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在他们遇到思维障碍时进行及时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主动探究过程中,他们能快速地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在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活跃性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创新,使课堂教学环节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参与和学习的意识。通过积极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能成为他们产生学习内动力的重要促进元素,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之后,学生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谈及时,教师要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实现创新、高效的语文教学。

四、结束语

语文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因此,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培养,通过教学的不断创新,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探索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进行创新。首先,教师的自我专业素养要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本质,把握实际,善于发现问题;最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有效的拿捏,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现状;教学方法;创新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过去的教学成果来看,并不是特别理想。一部分学生不仅对作文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态,反思作文教学活动,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提升作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改进教学问题,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水平。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过强

小学语文作文是小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看法的一个载体体现。但是,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仍然是教学的主流表态,如此模式不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甚至一些作文教学课堂过于的强调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作用,这就造成学生形成编造故事的定势,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而不具备自身作文写作的真实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具有主动性,无法在作文写作中自由发挥。

(二)忽视对学生写作真情实感的培养

小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与心理双重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心智水平还是思想水平还尚不成熟,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在强化阶段。小学生的活力与天真是他们真是实感流露的沃土,但是当前过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只是过度的关注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写作真情实感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生机,不仅乏味而且空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作文写作的真实性以及可读性,作文写作缺乏鲜活性。

(三)缺乏对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培养

当前,小学生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载体也日益多样化,充满好奇心且接受能力较强的小学生们很容易进入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写作时习惯性的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各类作文写作模板以及各种丰富的作文素材,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作文模式性的拼凑,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而且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甚至作文雷同的现象频繁发生。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优化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处于一个求知欲较强且具有十足活力的阶段,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有趣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体,成立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大胆创新,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情景模式等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作文学习充满趣味性,鼓励学生多说多体会多思考,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阅读互助小组,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定期进行阅读写作的互帮互助活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作文交流写作能力。

(二)实行学生讲评,提升学生作文鉴赏能力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作文讲评的主体,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和迎合甚至是模仿。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作文讲评,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作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挖掘学生的作文潜力。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讲评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相互警示的同时相互优化。这就让学生成为了作文学习的主人,还能够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提升鉴赏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学生间交流的化,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交流优美文章的同时还能够开拓视野,对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

四、总结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给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新意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强化自己的语文综合水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杨路名,李建春.实现小学语文作文创新教学“四部曲”[J].中小学教学周刊2015年09期

[2]彭玲.多媒体与小学语文作文、阅读三结合自主学习实验研究报告.[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15年02期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前言: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和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而在我国新课标下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双向要求,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刻不容缓。

1 我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然而,纵观十几年的基础教育,我国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授之以“鱼”,仅仅教导学生学会基理论知识缺乏“授之以渔”和导之以“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伤仲永”的故事层出不穷,往往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这也可见为何我国获得诺贝尔奖者屈指可数。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暗地形成了等级教育观念,有“优生”与“差生”的划分。例如在《鸟的天堂》一问授课中,教师在对课文讲读需要学生来朗读章节时,往往会点“优生”进行朗读,并且在回答问题时,“优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不平等的教学待遇,自然会使学生的整体创新性大大降低,呈现出两极分化。而且,在小学教学中,高新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考虑安全问题,创新性课外活动开展的也少,学生创新的星星之火一直得不到燎原。

2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优化对策

2.1 践行教育理念,鼓励生生创新。近代教育家告戒我们:“理念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厚待“差生”,关爱学生的“缺点”,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尊重学生个体,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求解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除了以上践行建议,鼓励生生创新亦是重要的。它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正确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以及适当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来源于儿童的一个想法。

2.2 教学模式改革,多元化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下,我国首要做的便是改革教学模式。在早期,已经有部分学校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方向一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改革的另一方向是多元化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教学呈现出百花竞艳的多样姿态。其中,多媒体教学通过以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而文字的描述毕竟是片面的,因而播放一段西沙群岛的记录片,把学生带进西沙群岛去领略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文章。

2.3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求异存同。学习语文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个引导者,给学生几个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同时,鼓励和促进所有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探索相关知识,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启发、点拨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2.4 课外活动创新教学,点燃创新的星星烛火。小学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阶段。基于对语文的教学,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服务。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图书馆和阅览室等导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的补充知识。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切实的感受和体悟。同时开展课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社区服务,走进社会和生活,让学生独立地运用知识。例如,学习雷锋精神的一类文章中,教师带学生去寻访生活中的雷锋,访谈好人好事,或者让学生们自己去充当小雷锋,体验雷锋精神的奉献。笔者建议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创新竞赛或者“奇思妙想”大比拼。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自己创办感兴趣的社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创新的星星之火愈燃愈旺。

3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共融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学生人格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笔者相信只要坚持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完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在未来一定会培育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教育,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教学主要承担者的小学语文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获得全新的国粹精华,小学语文课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主要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至于到了青年时期再想创新,就很难了。作为大家关注的论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小学语文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寻找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并将其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尤其在一些农村小学或偏远地区的小学课堂。通常的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整个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宰,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是将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习惯于“拿来主义”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把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考试成绩也许不错,但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育模式并不能真正让小学生理解语文的意义。他们学会了背课文,讲课文,甚至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们也能信手拈来,但并不理解其中的精华所在。这种现象是令人感到寒心和痛心的。目前的小学生仅仅把语文课看作是应付考试的一门功课,只是一门考试科目,学生在意考试成绩,教师家长在乎考试排名,对于语文作为国学的意义关注甚少,甚至根本不关心。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层出不穷,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便捷灵活的教学工具,但这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并没有真正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局限,不能灵活发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有的教师也在尝试互动式教学模式,但收效甚微,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得了的。因此,当前的小学生语文课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被磨灭的所剩无几。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学将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因为,没有真正的国学接班人能把国学反映的思想文化等优秀遗产传承下去了,大众对于国学的认识会越来越少。因此,这几年,有很多学者也在高声疾呼,我们要重新重视起作为国粹的国学教学和研究,不能使之失传。这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更多地作为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引入

既然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传统模式的不良影响,那么,在当前国家和社会都意识到作为国学的语文的重要性时,我们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国际潮流,努力把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创新性思维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指出的一样:“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变教法方面。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强调“授之以渔”,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性,打破枯燥无味的机械式教学模式,努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比如说,可以使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及时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2.教材内容方面。努力挖掘教学材料或书本中的创新素材,要对旧知识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新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的感悟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来分析和学习课本内容,并能够通过知识联系实际,做到举一反三,比如说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和扩写等想象性的作文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扩展到生活中去,进一步激发出创新思维。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训练,可以使学生们更真切形象地去品味教学内容,既积累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更新观念方面。教师要首先更新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和卷面成绩排名,而是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灵动性,不要轻易伤害小学生脆弱的心灵。这样才能真正使小学生成为可爱活泼的小天使,既发挥孩子的天性,又让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4.自身优势方面。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工具性、人文新性、形象性、丰富性和实用性。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特点,并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文情并茂的形象丰富的画面,积极开发人的左右大脑的创新潜能,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语文的这种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培养优势。

5.求异思维方面。努力寻求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因为发散型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发散型思维指的就是教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和论证问题,不要拘泥于单一的方法,要多种方法和设想并用。比如说,对于同一作文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标新立异的中心思想来写作。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挥。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的逆向思维,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

6.质疑问难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正如古人所言,学问即有学又有问。这里的“问”就是质疑。可以说,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正求知和创新的开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发挥创新潜能。

7.创造学习方面。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法”创新是一个必然要求,因为,素质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那么就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做到和做好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传授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以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尝试、探索和体验,在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创新性思考,进行创造性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一、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找寻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而有效地为后续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指标。但截至到目前为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语文教学的明确目标,对于目标制定的参考原则也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游戏和阅读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目标制定和方法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 教学内容不够规范。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课本教儿童学习相应的词语概念,让学生加强对相应文章的理解程度。内容的单调和游戏精神的缺失会导致儿童的学习方式也缺少游戏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也导致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

3. 教学方式尚需调整。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引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难以充分地调动小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快速提升。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1.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还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名家巨著无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在我国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核心就是“以教师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导致小学生难以将阅读能力转化为自身能力,进而导致小学生在进行阅读习题演练的过程中,难以从开放的视角进行思考,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相对比较浅显。

2. 应试教育课程内容繁多。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但是目前的中国教育主要采用的还是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应试教育最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应试教育所考核的教育内容十分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也体现不出教学的创新性精神。

3. 相关教育部门鼓励教学创新的措施不到位。在应试教育的考核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师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学生的语文阅读成绩,从而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敢擅自创新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只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感受的考虑,这就导致有效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在小学语文阅读之中得到普及。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

1. 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为了有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长处,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适度的、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目标适度就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科书编排的要求,适合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具体就是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即目标指向明确,可操作,可检测。提倡宁少勿多“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体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例如,《匆匆》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裸。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至于“指导”、“培养”、“启发”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儿童学会阅读,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又如,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兴趣。

2. 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考虑好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的质量、教学的实效性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与自己愿望相反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点,就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充分联系到学生的实际;其次,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最后,要保证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虑到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3. 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创新性地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关照到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课堂行为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服务,力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例如,我们在执教低年级《去年的树》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揣摩文本思想和体会大树与小鸟之间的真挚友情,可采用以指导小学生自学的方式为主,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安排一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完预习情况后,便可叫学生拿出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再由学生汇报展示。学生展示时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力争让更多的学生都来亮一亮。只有教师高度重视了学生的展示环节,学生才会认真参与课堂,也才会充分体现出其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若能像这样大胆放手,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进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评价可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和阅读综合素质评价。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的交流展示,我们一定要评价适当、适度,具有激励性,不应简单地评价为“好”、“非常好”,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等等,还应避免重复评价。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高年级《梦想的力量》这篇阅读课文时,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一个学生回答完“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后,这位教师评价到:“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因为教师知道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就能找到,她把展示的机会交给了这位阅读理解能力一般的孩子,并这样评价,就是要增强他的阅读信心,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另一个孩子在回答完“为什么梦想的力量如此巨大?”这个问题后,教师没有直接评价,而是转身问孩子们:“某某同学的回答怎么样?”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送上了掌声,并纷纷点赞这位同学回答得好的理由,教室里面顿时热闹了起来!由此可见,教师机智地点评和学生真实地互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综合素质评价的命题应加强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教学目标之间的整合,在努力考查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在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人生观等深层次的素质方面进行考查。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以试卷考查为主,以分项测试为辅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分项测试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测评方式主要包括口试与笔试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测试内容主要包括说话、朗读、背诵、综合测试四个方面。这种试卷考查和分项测试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实际操作等能力,从而对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作出科学评价。

综上所述,创新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更能给学生营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小养成多读善思、多读善悟、多读善写的好习惯,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并努力达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碧野.“感受―升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曹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8

拼音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学校一年级上册教材的6个单元中前4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拼音教学。原拼音教材以学习声母、韵母、音节以及相配套的图片为主。但是,这样的教材编排将拼音教学与文字的认识割裂开来,使学生对文字的学习出现空白,对事物的理解以及日常交流不能通过词语来进行,不利于他们书面语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融入渗透性识字,落实新课改理念――多认少写,认写分流。实践证明渗透性识字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从发音方面来考虑,所识汉字的读音要与所学拼音有关,如学习到韵母“ai”时,可安排“麦、白菜、排队、矮、抬”等识字内容的学习。这些词语的音节中均含有所学韵母“ai”,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拼音发音质量、拼读能力,而且能增加识字量。

从字义方面来考虑,学生所识汉字应是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物。渗透性识字内容应多选择名词而少选择动词或形容词。“抬”的选择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拼音教材的一个音节。

据统计,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在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23个声母、35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以及63个音节)以外,进行的渗透性识字量为108个,其中有30多个汉字是教材后两个单元识字部分需要学习掌握的。在前4个单元拼音教学中进行渗透性识字不仅拓展了识字量,而且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识字教学的创新研究

学校原有教材多采用看图学词识字的形式。传统的识字教学是读、写、“听”,而我们在学生学习汉字初始就有意识利用汉字的特点与学生以目代耳的特征,渗透相关识字方法的教学。

字理识字。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低年级听力障碍学生在写字、写话过程中常出现错别字,这与学生机械识记有很大关系,学生不理解字为什么这样写,只能靠死记硬背。我们利用汉字的理据特征,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分析字形,帮助学生建立字音、字义、字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会写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有效减少错别字的产生,提高了教学效率。

字本位思想。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称为“字本位”。我们根据实际对此教学法进行了合理的调试:学习新词后选取学生易于组词的字作为核心字进行组词,将以往先学词语,通过词语记住生字的过程转化为由字组词,由一个字拓展到与之关联的多个词语的过程。它易于记忆,学生学起来也十分感兴趣,在玩中就积累了大量的词语。

词串识字。所谓“词串识字”,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联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如,第二册教材的第一课:早上, 太阳,起床,刷牙,洗脸,早饭。借此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词语认识生字的同时通过大量的朗读培养语感。

自编教辅材料

篇9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理念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直接关系到教师设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什么样的教学工具。比如,一个老师将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设定为文字、语言的识记,那么他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就是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生字、词语以及经典文章片段,而忽视对学生的文学情感、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因此,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是首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的问题才能有效突破。

小学语文的特点决定了老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字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这么丰富的语言文化而感到自豪,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分必要。比如,在《弟子规》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单单要求学生背过这部分内容,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传统的中华美德的宣扬贯穿进去,在学生以后犯了错误以后,可以用《弟子规》里的知识进行教导,这样的话,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文字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结合,还可以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一体化,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老师落实自己教学理念的手段或者说是方式,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整体,只有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教学方法得以实现。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为主,老师在上面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一味地记和听。这种方式很难有良好的效果。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种新的方式。

1.实践法

实践法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对于课堂教学知识认同和加深印象。比如,学到《悯农》这首经典古诗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带领学生参加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也会懂得更加珍惜粮食。这种方式相较于课堂的教条化教学有着突出的优势。但是老师必须要注意对于实践活动的精挑细选,因为毕竟实践活动比较费时费力,必须选择典型的文章来开展实践活动。

2.游戏法

寓教于乐是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喜欢玩耍,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时可以适当地采取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交往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工具的创新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育管理 语文教学

引言

高校管理同语文教学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背景和科研论题。成功的管理能够在广泛范畴内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对各门学科起到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是培养大学生人格、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同高校教育管理本身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成功的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能够协调语文教学与教书育人的感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同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也进一步辅助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工作

(一)管理观念更新

在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校方逐渐认识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其涉及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及其他行政工作,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等等内容的管理。教育管理方面,当下的管理观念在不断更新当中,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革,成为了一种创新型的观念体现。例如,当下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更注重了解学生的想法,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新环境就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逐渐向前推进。

(二)制度上趋于完善

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创新环境下就制度上来说逐渐趋于完善,注重了校方引导、有章可循,避免了传统管理中简单的模仿,同时在管理的方法上是客观的、科学的,从制度的支持上将高校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于较薄弱的教学环节,当下高校在教育管理创新方面也努力改革,将教学同其他个人综合评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更多现代技术

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结合了更多现代技术,较之于传统更依赖人力的高校管理工作,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元素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不少高校对于新科技的运用不仅限于档案归类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同时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扩展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学习等线上管理,也可以通过电子平台进行系统的评估,而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也通过教务平台来完成,可以说现代科技的运用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之处的最大体现,不仅仅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形成了更为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法和客观合理的教学管理。

二、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方式传统缺少创新

大部分高校语文的教学现状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说,通常依靠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使用配合教学幻灯片、相关视频短片等等进行课堂教学。总的说来,这些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并没有方式上的创新,尤其是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环境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阻碍了语文教学同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效结合和链接,暴露了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脱节的弱点。

(二)教学体制僵化呆板

大部分高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学体制上呈现出呆板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大部分高校依靠的大量师资是校内师资进行课堂上的讲解,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于学生校外知识的拓展和进一步的吸纳丰富,很容易造成高校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应试性的教学,而对于真正基于培养文学爱好和丰富的学科思维来说起到的作用则十分微弱。

三、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下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脱离呆板僵化体制的契机。传统的呆板模式下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语文教学,使得高校语文教学出现应试性的特点。通过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上,完全能够配合当下的教育管理,更加鼓励学生自主发挥、自我学习,推动学生自我激励机制,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效进行创新,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配合教育管理创新中对于教学的更灵活的管理、更大的包容性,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枯燥呆板,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表现机会和锻炼机会,从其深层的机制来看,研究型教学从语文学科领域本身出发,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正在学习的语文科目产生更主动的兴趣和期待。

(二)多渠道的师资力量

大部分高校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执行和实施中主要通过校内教师资源进行,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渐局限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分析等十分浅显的表层认识上,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真正的人格培养和思维树立缺乏体验和关注。同时这样的单一师资教学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语文教学的管理限于理论知识的评估和教学安排上,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环境下,多渠道的师资力量成为了必要的教学创新尝试。虽然语文学科讲求的是以文学史为主要教学主线的作品研究,但同语文学科有关的行业事实上都成为了学生们应当了解的社会实践途径。

(三)紧密联系语文教学与网络平台

绝大部分高校的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现代多媒体平台运用的欠缺。不少一线的教学者认为语文教育主要应当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介绍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内容,在效果上表现为一种现场讲演的形式,学生一来在课后难有深刻的印象,二来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也是极为有限的。在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下,语文教学应当和教学管理中的教学平台紧密联系,更加注重线上同步教学,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尽量辅助网络平台的同步建设。例如,在课后由主讲教师上传课件、文档课件或教学视频等有效的教学回顾资源,同时对于能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补充内容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语文学科教学平台上传到教学网络平台中。其一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获取更多课外的优秀资源链接和拓展,完善课堂内容;其二是对于一部分在课堂上接受较慢的学生来讲,同步的网络课堂和线上资源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温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作为一种知识的资源和学校特有的知识储存而存在。对于电子视频的上传或教学资源的拓宽链接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甚至可以建立网络讨论专区,对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知识进行问答或区域性的讨论,甚至组织更专业的校内学术研究和竞赛等等。

(四)变革考核形式

考试和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语文教学更多地偏向应试,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环境下,就教学领域来说,更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对课堂内容的专业知识考核,同时也包括对学生由该专业生发出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等,并通过辅助网络测评完成最终的更为方便快捷、客观公正的线上测评。变革考核形式,可以将传统的笔试形式变为综合考核,尤其重要的是,在综合考核的方面,可以同语文教学的网上教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对网上教学内容的梳理或相关的研究、竞赛等等,甚至线上参与的环节增加学生本人的实践分数和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分数,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兴趣,灵活运用混合式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推进高校语文教学,逐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

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逐步开始尝试和普及的创新管理方式,其通过依托更为科学的机构设置、辅助实用便捷的多媒体网络方式等等形成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语文教学同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体系下,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创新改革能够在促进高校语文教学进步的同时从总体上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使高校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体系下完成创新性的升华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东方.高校教学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卢秋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5(04).

篇11

关键词:校园精神文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

一、中学思品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一,思想品德教育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充分运用校园精神文化去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切点。是培育学校精神、建设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手段,而校园精神文化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形式。因此,学校要牢牢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结合起来。

第二,校园精神文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正由传统灌输形式向隐性渗透形式转变,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视角把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由“实践”到“理论”,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实践的空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由“无形”变“有形”,由以“第一课堂”的灌输为主,转为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于校园精神文化的中学思品教育理念创新

1.培养民主自由的校园精神文化理念

首先,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该把学生的自由、快乐、健康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提升中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教师在这一课程上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要以一种最合适的、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一些让学生更快乐、更自由、更有道德感的价值观。其次,学校的思想应该是开放的,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积极的兼收并蓄,把正确的,多样化的思想融入到本校的主干道上来,在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丰富多彩。

培养民主自由的校园精神文化理念,最重要的是保证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把握了方向的正确性,重视在思想方面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得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念和追求。首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中学生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是进步的、切实可行的,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此外,在内容设置上,应该避免直观的政治灌输和直线的意识形态宣传,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方面的一些常识,让中学生对世界、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培养快乐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营造快乐健康的校园精神文明氛围,树立正确的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其一,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学科竞赛,不仅可以营造健康快乐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也能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丰富的学科竞赛是激发他们探索热情的重要方式。其二,教师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同时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程、跳出课本,去户外实践地感悟课本上的知识原理。正如歌德所说,“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身接触过美,那他就不会懂得美的意义。”学生如果在学习关于美学方面的理论,教师则应该及时地让他们到户外感悟实在的物体。

3.营造自律自治的校园精神文化意识

树立自律自治的校园精神文化意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在实践上,中学生到十几岁的年龄,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处理事务的能力,是有能力处理好在中学阶段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在理念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并不是自我约束,而是为了更愉快的校园生活。

学校在保障学生学习时间、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我安排,为树立自制自律的校园精神文化意识。比如,每天应当有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文化艺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有别于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强迫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任何一种活动,也可以自己组织活动让其他同学参加。在内容上,只要是和中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身才华的、有助于增进同窗之谊的、对学生自由健康快乐成长有益的,都应当得到允许和鼓励。

三、基于校园精神文化的中学思品教育机制创新

1.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提升中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现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本就是为了学生,学校管理者应当在各方面让学生自己做主,建立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管理机制。比如学生会的设置和内部管理、大型的运动会、校园广播、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演讲辩论等思维型比赛,数理化模拟创新等能力型竞赛,都应当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就是通过不断锻炼提升起来的,只有学校和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摸索,他们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提升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遇事敢于寻求不同的解决方式。

其次,学校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应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学校在涉及学生利益或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情时,应当主动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声音。比如课程的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户外活动的时间,图书馆采购书籍的类型等,都应当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

2.构建寓教于乐的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制度

首先,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制度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是要体现发展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随着学生思想的开放和教育环境的转变,之前长时间实行的某些制度,或许就应该被重新商讨和裁定。其次,这种寓教于乐的精神文化发展制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校应当将这些对学生有益的校园活动制度化,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些方面都能体现寓教于乐的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制度。

3.完善践行合一的校园精神文化评价机制

首先在学校方面应该建立师生互动的评价机制。学校应当建立有效可操作的评价机制,在一个学期期中或者期末的时候,学校可以开通网上公共平台,让学生可以对每一个老师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借用网络这个安全的平台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学校和对老师的各种意见和看法。学校再归纳总结学生们的各种言论,进行核实,对老师实行适当的奖罚制度,让老师们也时刻记住校园精神文化制度对他们是有监督作用的。只有完善践行合一的校园精神文化评价机制,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制度建设,才能为培育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于斌.隐性德育视角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1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1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28-01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一直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分析教学方法。很少留设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和自由的空间探索学习。尤其对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学,由于其课文大多数内容比较繁长,如果还是在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详细分析教学方法,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疲劳等现象。其次,这种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虽然把知识强加给了学生,但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阅读兴趣。所以老师在讲解时就要从课文出发,不要太深,做出一个思想和方向的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的探究学习思考。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合理把握阅读速度

由于在学习中,只有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的锻炼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难度逐渐提升,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在成就感中提起学习兴趣,阅读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等查询工具选择比较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背景。其次,在教学上我们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疑,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要让学生在了解主旨大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一定要保证阅读质量,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前提下,才能提高速度。不然再快的阅读速度也是空有速度没有质量。在平时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偏低,就应该适当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教师只要起到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作用。

二、养成良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平时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着一个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是否成功,或者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十分重要。很多时候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着不同性质内容的文章,这样就鼓励学生在课前对于课文的重点以及文章的大致主旨思路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文章。这样的阅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法更加高效。因为传统的阅读方法都是学生上来就开始阅读,根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对文章的大致主旨没有一个初步了解,这就导致在阅读中盲目没有目的的阅读,思维也会受到文章的控制,发挥不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反应针对性的重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路。让学生将阅读内容多多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其次,在阅读中避免不了的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和常识。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养成一个随手携带工具书的习惯,及时的查阅。这样更方便于记忆,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美学。”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其实我们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引导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同时语文教材中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美学修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经典美文在其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璀璨明珠。同时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那么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阅读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生活、对社会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由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年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十分强烈。那么通过开外阅读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由于学生是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去阅读。这样的阅读定会保持很强的专注度,阅读以及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适当的作出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外阅读书籍,而不是泛滥杂的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健康的阅读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传递爱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总结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只是作为思路和方向的引导者。那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就要做到把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神升华。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永琴.关于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

研究(基础教育).2009(02).

[2] 张丽琴.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2009(25).

篇13

传统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去认真学习,大部分的课堂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但加入信息技术的课堂可以使教师更多地去和学生们互动,带动课堂氛围使学生们活跃起来,不再是教师去逼着学生??学习,而是学生们有兴趣有动力地去向教师学习从而改变普通的课堂,更好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讲课状态。

2.教学内容的转变形成更多的师生互动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由于语文这一科目的独特性教师可以将某些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转化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回答,极大地去丰富课堂,或者是让学生自主出题,互相解答,集思广益,从而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加强学生自主思考的逻辑能力。比如在讲解《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大海的视频,通过观看一望无际的大海,带领学生感悟大海磅礴的气势。帮助学生们体会总结,调动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热爱,从小对文学有很好的兴趣对学生的将来是大有裨益,毕竟有兴趣去学,和被逼着去学其中的效率有很大的差异。

3.教师讲解的过程更加注重思索的原因

在使用信息时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多种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普遍好奇心重,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点,诱导学生们进行学习,比如有的学生对某个视频中的音乐感兴趣,就会爱屋及乌地想把这个知识点给吃透。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就能从小就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认真态度。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每个学生都潜力巨大化,培养学生们爱学好学的良好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其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师生同学,减小师生距离。从小培养学生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品质,使他们将来成为敢想敢做的人。

4.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结合拓展思维的空间

信息技术与讲课结合使快乐课堂的出现成了普遍现象,不再是以前那种老师一根指挥棒学生跟着走的情况了。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影像,动画,等等,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为了活跃课堂而耗费的精力,使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好学生上。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动画、音频情有独钟,将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入课堂可以很大地提高课堂活跃度,声图并茂,可以将很多晦涩难懂的诗句,或夸张地或者唯美的表现出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字的记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由的想象力。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在小学课本虽然比较有生活气息,能为学生们开拓很好的思维,拥有积极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书本毕竟难以随着时间更新,书本想要更新的话,更新周期长,且耗费物资、人力巨大,所以还是有着不小的缺陷。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课文的背景与当代背景相差较远,这些都制约了文字课本的作用。还有一些课文如果不能以当时创作时代的理念来看就难以理解,如果应有信息技术,就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品味课文。

2.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科技日益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从小熏陶的,所以小学教育日益重要,当代文盲已经不是那种单纯的不认识字的人,而是那种不能熟练地使用现在科技的人,我们称之为功能性文盲。互联网给人类创造了――资源共享超越时空的奇迹。她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状态。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方式。功能型文盲大多都是有不错学历的人,但在现代新型科技学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因此,有人经常会说在现在是非常容易成为文盲的。我们只有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去尝试新事物,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不是“被文盲”为了赶上时代的发展,和时代一起进步,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并且一直坚持下来,积极进取,没有老的人只有老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加好,才能集合大家的力量使社会进步。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4

关键词 本科院校 创新创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概念。9年后,我国高等教育作出了正式回应,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出台了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这是我国高校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志。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人大、北航、武大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的标志。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澳大利亚创业教育专家PeterSheldrake为全国100所高校的200多个教师进行讲学,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2005年KAB项目首次在华举行,目前全国已有600多所高校数千名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还有更为广大的师生受益。此后,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等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

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最终达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2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也逐渐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走上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上,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起步晚,起点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高职、师专,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体系以及文化内涵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不具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往往处于劣势。因此,相比于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基础落后,而且大部分才刚刚起步,由于受到办学资金、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缓慢。

2.2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其运行,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不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资金投入也不积极。没有政策制度的保障和资金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2.3教育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有些高校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和模式,但总体上,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形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不受学生欢迎,起不到成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偏向于政府各类政策、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案例分享等,学生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

2.4发展不平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综合性重点大学相比,学科、专业的数量较少,也都有自己偏重的学科和方向,很多以经管类、工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因为学科与创新思维更加贴近的原因,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也起步较早,发展更快,比如浙江万里学院提出了“育创新性人才,建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早在2010年以前就创立了校园孵化基地,设立了基金,还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毕业生创业率也是连年攀升,201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实验区。

2.5师资力量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准备上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大多数教师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在政府、企业等实务部门的经历和锻炼,知识结构也很难符合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要求。

2.6缺乏实践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资金投入、制度保障不到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校内孵化基地建设不完善或利用率不高,同时缺乏校外的实践基地。学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平台的历练,这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

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发展模式、特征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虽然政府出台了众多的政策用于引导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截至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来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开展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