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计量范文

固定资产计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固定资产计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固定资产计量

篇1

1、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2、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3、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会计计量;计量属性;选择;混合计量

会计核算的核心在于会计计量。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不但关系到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还关系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与技术创新。下面就会计计量模式、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在固定资产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及其后果进行讨论。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一般性表达

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Most)认为,会计计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定量的财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尺度。还有三要素(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计量模式)、五要素(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模式由四个要素组成:被计量对象、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被计量对象就是计量的客体,如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同样归属于资产要素,但其管理目标的区别就非常明显,就需要用不同计量属性来表达。因此,被计量对象与计量属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间因素是指被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的价值不同。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与一般购买力单位,在符合货币计量基本假设基础上,一般选择“币值稳定”的名义货币单位。计量属性是用来表述被计量对象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如物体的长度、高度、重量、质量、工作量、维修次数、价值量等。从会计计量目标来看,除了因为货币具有其他计量单位所不具有的“通约性”(一般等价物),会计主要从被计量对象价值变化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就要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而计量固定资产价值量变化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成本,二是现行价值。因为重置成本也是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其他的计量属性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现行价值的产生方式。按上述模式列举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如表1。

二、企业会计计量模式应用标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项目构成,这些项目是约束会计计量的条件。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除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外,还要符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固定资产计量模式的应用也不例外。

(一)符合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对规范会计行为起着导向性作用,一般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包括固定资产计量应该努力满足这些目标,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促进持续投资与持续发展。

(二)符合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手段所做的合理设定。如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相同,前者以付出租金形式配比因资产使用而流入经济利益,而后者以折旧的方式配比因控制资产寿命而流入经济利益。

(三)符合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计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更新改造、处置等资金运动过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权利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义务作为收入和费用计量的基础。

(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现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些特征是会计计量进而也是固定资产会计计量选择的标准之一。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还包括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按照时间序列一般有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处置计量这三种状态,这些不同状态、不同计量属性的数据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体现了混合计量的结果。下面就固定资产运动的三个环节分项讨论其计量属性如何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有外购、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投资、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合并等等。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计量采用的计量属性也不尽相同。

1.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一般包括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方式。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日就可以使用,其入账价值就是取得成本。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费、调试费等支出,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与出包两种方式,都需要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其成本。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根据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产生的成本。

3.存在弃置的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算。某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初始计算时,需要用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和弃置费用的现值之和作为入账价值,以弃置的费用的现值作为预计负债。

(二)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

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后续支出。其计量目的不同,分别应用到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等混合计量模式。

1.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计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由固定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的,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用预计期间表示,也可以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表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 16)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允许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成本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等于原始成本减去净残值,这是一种静态的折旧观。重估价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是基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以原始成本减去残值和减值损失。

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1)计算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净额”“现值”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净额”和“现值”其中一项超过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不存在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2)如果“净额”和“现值”都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较高者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高者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够转回。

3.更新与大修理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或提高或维护固定资产的生产服务能力,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维护、大修、改建、扩建或改良等,这些支出在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后,如果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就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计量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持有待售、出售、对外投资、转让、报废或毁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固定资产处于终止状态时就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改变了既定的固定资产用途,这时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1.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出售固定资产需要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将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变价收入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后将净利得或净损失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由此可以判断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是用当下的净额来计算。

2.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计算。企业把固定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固定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被投资方,并期望获得回报,具有商业的性质,若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公允的话,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就为公允价值;假如不具备商业性质,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用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则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四、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后果讨论

(一)混合计量模式的允当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为基础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可靠性,而选用其他计量属性时也必须满足可靠性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才能选择使用,因为这时获得的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并且与被计量对象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也才具有允当性、有效性。黄晓榕(2006)就几种常用计量属性应用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见表2。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其中计量处于核心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对选用计量属性有严格规定,已经从制度层面防范可能产生的偏差。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清晰理解准则,规范会计计量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本文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和处置计量,横向构建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四要素模式,即被计量对象(固定资产)、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纵向构建了符合计量标准的混合计量模式,形成了计量属性-选择标准-计量模式-应用规范-后果检验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274.

[2]赵武德.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66.

[3]周红,王建新,张铁铸.国际会计准则[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6.

[4]黄晓榕.会计计量若干问题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9.

[5]陈辉.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3-209.

[6]李秀真.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24)

作者简介:

于小梅(1984.10- ),江苏泰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会计计量理论及其应用;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折旧 要素 本质 影响

一. 解读折旧的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在企业实际核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考虑六大要素:1.折旧基数2.预计净残值(率)3.预计使用年限4.折旧范围5.折旧方法6.账务处理。

1. 折旧基数

折旧基数通常是指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是固定资产折旧的起点,这样的处理可以使折旧的计算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不会受到个人主观的影响,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折旧基数越大,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折旧额就会越大,而折旧从会计的角度来看就是费用,从开源节流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了减少各期费用,应该尽量减小折旧基数,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尽量减小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2. 预计净残值(率)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预计净残值的定义是,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从该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它的实际金额是在实际发生时才能确定的,所以企业平时核算时用的都是事前加以估计的,为了避免计算过程中受到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净残值比例标准应在其原价5%之内,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如果企业情况特殊,需要改变预计净残值率的应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3. 预计使用年限

预计使用年限是指固定资产预计经济使用年限,也称折旧年限,对于会计人员核算时确定预计使用年限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 该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② 该资产的有形损耗

③ 该资产的无形损耗

④ 有关资产使用的法律或者类似的限制。

4.折旧范围

① 时间上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为了简化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月份内开始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月份内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简称为“当月不增,当月不减”。

② 空间上的范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除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外,在会计实务中,我们在确定折旧范围时还要考虑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等,比如对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不要关注法律形式,应该以经济实质为基础,要关注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有没有发生转移。

5.折旧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直线法,加速法。其中直线法这里介绍年限平均法(固定费用法)和工作量法(变动费用法),而加速法这里介绍双倍余额递减法(定率),年数总和法(定基)。

①平均年限法。分摊标准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将总的应折旧额平均分摊到使用的各年,这种折旧方法,各年折旧额相等,所以也称固定费用法。

②工作量法。分摊标准是各年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将总的折旧额按工作量的大小进行分摊,各年的折旧额的大小随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也称为变动费用法。

③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双倍的直线折旧率作为折旧率,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是这里的折旧不考虑资产的净残值,可以理解为在最初计算折旧时净残值是零;二是双倍余额递减法直接以直线折旧率乘以2来确定,对折旧率没有复杂的计算;三是这里的计算基数不再是固定资产原值而变成了年初固定资产净值。

④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以折旧当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作分子,以各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数的总和作分母,分别确定各年的折旧率,然后以各年折旧率来乘以应提折旧总额计算各年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折旧方法的选择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企业通过变更折旧方法,在账务上造假。

6.账务处理

我们知道折旧在会计上本身是一种成本和费用,对于这类的账务处理,我们都秉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列支。此外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也要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费用一般计入管理费用,作为管理上的一种决策失误。所有的账务计提时都贷记到累计折旧科目。

二. 讨论折旧的本质

① 成本分摊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说法,会计上认为折旧就是一种费用和成本,是出于一种对构建固定资产成本的分摊。企业得到固定资产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是来自对固定资产服务潜能的利用,但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有限,这种潜力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衰减直至消逝,根据权责发生制,所以我们才分期根据收益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加速折旧法在折旧上更合理,因为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是在逐年衰退,根据配比原则,对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就必须要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进行配对。

② 后付年金论。这是财务管理上的说法,财务管理上认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其实是资金的一种运作,目的是在于更新设备,可以这么说通过平时计提折旧费用,而实际上企业并不进行当期资金的对外支付,我们可以把这种费用看成是一种企业每期把折旧的资金存放于银行单独账户,如果是按平均年限法折旧,就相当于每期投入一笔资金,到折旧结束期就可以拥有一笔资金,企业可以用这笔按期折旧预存起来的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这样的方式相当于财务管理上的后付年金。

三. 分析折旧的影响

① 影响利润表。折旧本身作为一种费用会进入利润表,影响企业利润。折旧越多,利润就会越少,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利用这点做假账,在经营较好的年份多提折旧,将利润分摊,减小以后年度的盈利压力,在经营惨淡的年度少提折旧,以虚增利润,美化财务报表。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防止企业作假,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② 作为抵税项目影响纳税。折旧会影响企业的营业利润,所以一定会影响所得税,折旧提的越多,利润越小,所得税交的就越少,反之,所得税交的就越多,企业可以在一开始通过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调节自己的纳税方案。

③ 时间价值。直线法和加速法折旧总额应该都是相同的,但直线法每年的折旧额相同,加速法前几年的折旧额较多,后面的折旧额较少,在相同的折现率的情况下,加速法的折旧额现值要明显比直线法多,也就是说,加速法对尽早收回垫支成本,避免投资风险是非常有利的。(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 计量 折旧 管理

固定资产是每个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也是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何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的计量、折旧以及它的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单位的竞争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固定资产的定义是指同时满足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确认条件是指: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有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主要包括购买、自行建造、融资租入等,取行的方式不同,初始计量方法也不相同。

1.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等。有时,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有可能会延期支付,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项物资,应按实际支出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并按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应计入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借款费用”的有关规定处理。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企业采用融资租入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在法律形式上资产的所有权在租赁期间仍然属于出租人,但由于资产的租赁期基本上包括了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承租企业实质上获得了租赁资产所能提供的主要经济利益,同时承担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因此,承租企业应将融资租入资产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入账,同时确认相应的负债,并采用与自有应折旧政策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地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一),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因素,1.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2.预计有形损耗或无形损耗;3.法律或者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除以下情况外,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年数总和法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计提的折旧,应当根据用途分别计入当期损益,管理部门计提的折旧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计提的折旧计入销售费用,未使用固定资产,其计提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 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不同的折旧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和劳务成本中的折旧成本的多少。即使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折旧政策的改变都会使企业在同一期间的可分配利润金额有所差别,从而影响企业分配。为了更好的调节企业中各方的利益,我们必须采用合理的办法,来对企业进行合理分配。

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是重要中最重要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企业领导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会计法》规定:“负责人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单位领导必须认真执行好《会计法》,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起到带头作用,这是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

2.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由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没有明确的手续,致使固定资产流失;早该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做报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企业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账与实物不符的情况。

3. 增强企业人员的责任心。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主要取决于设备的自身质量及运行过程中的使用、保养和正常维护情况。要注重日常使用和维护,延长其使用年限。

篇5

【关键词】 计量属性; 水运企业; 固定资产

引 言

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为会计人员在记录和计量某会计对象的价值上提供了理论依据。企业等各组织部门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并将相应的金额填报入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计量属性分为五种,分别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每种计量属性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并在该环境下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水运企业由于其产品具有服务性、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等特点,体现着其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水运企业的特定环境下,探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适用性,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定义及特征

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会计计量属性包括以下几项: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资产财务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的取得成本最低,简便易行,是会计计量的最基本属性。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时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如果企业没有适用的现价,则需要利用资产的价格指数并通过估价方法作出近似的现时重置成本来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够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以及负债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相关信息,符合资产和负债的经济实质。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各有利弊,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其中,可变现净值主要适用于企业对存货的计量。历史成本主要计量资产购置或承担债务时点的金额,不能随物价的变动而及时、客观地反映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因此,当物价明显波动时,其它三种计量属性弥补了这种不足,均适用于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企业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无论物价稳定与否,三种会计计量属性都可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假定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则现值可以作为计量固定资产的主要考虑方法。现值可以较好地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具有较高决策相关性的优点,企业可结合现值与历史成本数额较准确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为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选取更恰当的方法。然而,现值也存在信息人为操纵的不足。企业应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及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对现值计量方法予以取舍。假定固定资产存在活跃的外部市场,则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都可用于后续计量。其中,重置成本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资产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价值,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企业虚计利润;公允价值则对市场的管制有较高要求,只有当市场存在有效管制,管理层面临欺诈被处罚威胁时,管理层才不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故意抬高公允价值,从而使公允价值如实地反映企业未来决策,体现其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优点。

二、水运企业会计计量的特点

水运企业是利用港口码头设施通过使用装卸机械与船舶,实现被运送对象(旅客、货物)位置转移的一个国民经济基础产业部门,由于不必像其他行业那样为劳动对象垫支资金,因此固定资产在水运企业的资产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结合其生产经营过程的特殊性,水运企业会计计量有着以下特点。

(一)不同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须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予以后续计量

按照功能不同,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分为移动性固定资产和固定性固定资产。船舶、集装箱等水运工具,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移动,属于移动性固定资产;码头泊位、航道、库场等作为水运的必要设施,属于固定性固定资产,通常固定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高于移动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不同使得不同资产产生现金流量的期限等资金回收方式不同,从而应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于回收期限短的资产,可考虑使用现值,回收期限长的资产则适用于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二)存在不同活跃程度市场的固定资产须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予以后续计量

一般情况下,固定性固定资产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而移动性固定资产却存在着活跃的外部市场。重置成本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存在外部活跃市场的资产的当前价值。

(三)更新时间不同的各固定资产须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予以后续计量

移动性固定资产中的电子部件由于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及时更换,则用来计量电子设备的计量属性需要及时反映资产当前价值以便更合理地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

水运企业固定资产分类的多样化使得单一的会计计量属性无法满足客观、准确计量其固定资产的当前价值,从而为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财务指标和信息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来说,应当根据其市场的活跃程度、与决策的相关性以及企业持有或使用年限等因素来分别加以考虑,以选择对其适用的相关会计计量属性。

三、会计计量属性在水运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水运企业固定资产高比重的特殊性使得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水运企业的特点,笔者探讨了各种计量属性在水运企业资产后续计量中的适用性。

根据固定资产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与企业未来决策的相关性以及企业持有年限等因素不同,可以将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可以预计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固定资产,如港务设备等;第二类是企业始终使用的且为生产经营必需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和办公设备等;第三类是需要定期更新或维修并存在活跃市场的固定资产,包括装卸机械和港内运输工具等。

(一)港务设施

港务设施中的港区道路、铁路专用线、港池等的价值同它所依附的港口码头的价值紧密相连。当整个码头由于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靠泊船舶的大幅撤离或者更便利的码头的出现、港务设施的陈旧过时、服务水平的低下等而使经济作用下降时,整个码头的价值就会降低,港务设备的价值也会相应的随之降低。由于港区道路、铁路专用线、港池等设施因码头的存在而存在,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也就不存在公允的市场价值。但是由于水运企业根据以往经验及经济形势可以较为准确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因此,可以考虑将现值作为港务设施价值较为合理的后续计量属性。企业根据未来的生产经营决策并结合以往经验,通过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该类固定资产的当前价值,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为企业判断该类固定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及减值数额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依据。用现值予以后续计量弥补了历史成本无法根据企业决策及时、准确调整资产现实价值的缺陷,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二)房屋、建筑物及办公设备等

企业一般情况下会最长年限地持有并使用这些固定资产,并根据预计使用年限选择恰当的方法计提折旧。对于水运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该类固定资产并不是企业用于盈利的资产工具,而只是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资产。因此,该类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可一直沿用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为该类固定资产提供具有可验证性的可靠成本信息。随着设备和建筑物的消耗而将折旧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正常损耗,与企业计划长期持有该类固定资产的决策相关,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一定的真实、可靠性。

(三)装卸机械设备和港内运输工具等

由于水运企业的固定资产各主要组成部件较多,单位价值量大,且各组成部件的使用寿命不一致,并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水运企业的大型固定资产通常是按部件进行计价。如大型运输船舶,可将船舶的船体、靠泊系统、主辅机系统、螺旋桨系统等作为主要部件进行计价。而且,船舶的某些电子设备,如通讯导航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不仅单独计价,而且该类电子系统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时进行更换,以确保船舶运行的安全和高效。装卸机械设备和港内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由于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其当前的市场价值。因此,重置成本比较适用于这类固定资产及其各主要组成部件价值的后续计量。用重置成本为该类固定资产计价一方面可以弥补电子设备更新过快而在历史成本计量下折旧未合理计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映该类固定资产的当前价值,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其提供的可靠真实的信息有效地避免了物价变动带来的企业收益的虚计,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用来补偿已耗费固定资产的数额,有利于资产保全以及正确展示企业的经营情况。

上述三种划分标准几乎涵盖了水运企业大部分的固定资产。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能够更好地揭示固定资产当前的使用情况,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团体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信息,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结 论

由于水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殊性以及固定资产的较大比重等特点,使得会计计量属性在水运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有着其独特的适用性。对于港务设施等依托于港口码头而存在、发展且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固定资产,现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当前的价值,且与企业未来的发展决策密切相关,使得会计信息相关有用;对于房屋、建筑物及办公设备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资产,企业可以选用历史成本对其后续计量,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可以较好地反映其被使用情况,可靠地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对于该类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装卸机械设备和港内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由于其存在着活跃的外部市场,且企业需要定期维护、更换,重置成本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当前的市场价值,避免物价变动带来的企业对于收益的虚增,从而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为投资者作出正确投资决策提供可以信赖的依据。

综上,对于水运企业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来说,应当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后续计量,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1-23.

[2] 罗勇,张静波,李建华.会计准则理论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54-156.

[3] 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4] 邵瑞庆.水运企业财务会计[Z].上海海事大学(自编讲义).

[5] 罗琼霞.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选择探析[J].会计之友,2008(7).

篇6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折旧概念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预计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企业从该项固定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已提足折旧,是指已经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固定资产折旧范围分为两个范围划分:空间范围;时间范围。

对于空间范围划分,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小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但是,下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对于时间范围内划分,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小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按月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三)固定资产折旧时间

《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标准都没有规定会计折旧年限。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筑物,为20年;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电子设备,为3年。

上述折旧年限是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也可以根据本企业情况向上制定折旧年限,但最低不能低于上述折旧年限。上述折旧年限与新企业所得税法规范的折旧年限基本一致,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可以不必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简化小企业纳税申报工作。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小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计提折旧可选用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即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四种。

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1、年限平均法(即直线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即指将固定资产的可折旧金额均衡地分摊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假定固定资产的可折旧金额是依使用年限均匀损耗,因此,使用年限内各期的折旧金额相等,主要适用于固定资产各期的负荷程度基本相同,各期应分摊的折旧费也基本相同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收入-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通常以折旧率来反映固定资产在单位时间的折旧程度,每月应计提的折旧额,一般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乘以月折旧率计算得到。折旧率,也就是一定期间内固定资产折旧额对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例1,某小企业有房屋一幢,原始价值为300000元,预计净残值为30000元,预计使用20年。试计算其年折旧额和年折旧率:

房屋年折旧额==13500(元)

房屋年折旧率=×100%=4.5%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例2,甲公司的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80000元,预计生产产品产量为2000000件,预计净残值率为3%,本月生产产品34000件。则该台机器设备的月折旧额计算如下:

单件折旧额==0.3298(元/件)

月折旧额=34000×0.3298=11213.2(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其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余额×月折旧率

例3,某小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0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每年折旧额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100%=40%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40%=240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40%=144000(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360000-144000)×40%=86400(元)

从第四年起改按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

第四、五年应提的折旧额=(129600-600000×4%)/2=52800(元)

4、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

=

式中,N表示预计使用年限;n表示已经使用年限(按整年数计算,不足1整年的不考虑)。

月折旧率=

月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例4承例3,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的各年折旧额如表1所示。

(五)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小企业固定资产应按月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使用地点及用途归集折旧费用,通过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将折旧费用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其中,基本车间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借记“制造费用”账户,行政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借记“管理费用”账户,出租固定资产折旧费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账户,销售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借记“销售费用”账户,根据本期计提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账户。

例5,某小企业本期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如表2所示。

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4000

管理费用 1600

贷:累计折旧 5600

二、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固定资产的修理与改良式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固定资产改良在这里指固定资产的改建。

(一)固定资产改良的核算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改建的,除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以外,其他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例6,某小企业对房屋进行改建。房屋原价200000元,计提折旧50000元。改建过程中,领用原材料一批,价款10000元,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发生改建工程工资费用1300元。工程完工,验收后交付使用。

1、将在用固定资产转作未使用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

150000

累计折旧 50000

贷:固定资产――在用固定资产

200000

2、领用材料

借:在建工程――改良工程13000

贷:原材料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

应付职工薪酬

1300

3、完工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在用固定资产

163000

贷:在建工程――改良工程

13000

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 150000

(二)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

例7,某小企业本月支付修理费34000元。其中基本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13000元,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21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13000

管理费用21000

篇7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计量 折旧

1前言

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只是按照取得时成本进行计价,而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问题。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部分的固定资产,在资金来源上,都是依靠政府的投入为主,这是国家的财政性收入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将经济效益创造及价值的经营作为主主要目标,而更多的是强调社会效益的创造。在这种形式下,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及折旧缺乏相应的工作依据。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与折旧的相关背景分析

2.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与折旧范围

一般而言,可以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量与折旧范围按照最新标准分为以下几类:土地及房屋建筑;通用设备如起重设备及锅炉等;专用设备如医疗器械设备、公安消防、文化办公、金属加工、食品工业等设备;交通运输等设备;电气设备类,包含变压器、照明设施、生活电器及电气机械等设备;电子产品与通信类设备,如通信、计算机及广播电视等设备;此外,仪表仪器、计量量具;文体类设施;图书、陈列品、文物等;这些都属于事业单位需要计量与折旧的范畴。

2.2事业单位实施固定资产计量与折旧的重要意义分析

首先,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从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来看,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反映仅仅在与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这两个环节中,而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时的价值核算及监督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无法反映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使用真实情况及实际净值大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净值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计量与折旧,可以有效反映并监督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以及价值情况等。

其次,有助于事业单位完善内部价值补偿及资金循环机制。固定资产在使用时,不可避免面临磨损及价值损耗等现象,在计提折旧之后,可以针对固定资产损耗价值进行相应的补偿。同时也给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维护提供相应的资金来源。

最后,有助于事业单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时,可以有效的清理并盘点单位的固定资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报废与处理措施,从而避免账实不相符等现象的发生。

3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及折旧工作的相关措施分析

3.1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量与折旧处理分析

首先,针对实行经费自理、自收自支等方式的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成本核算。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过程中,可以直接借鉴当前企业财会制度的相关规定,在固定资产取得时按照取得的实际成本进行入账处理。并且要注意将“固定基金”这个科目取消,增设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以当作“固定资产”备抵科目,并明确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原值减项。针对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费用,可以通过事业单位的收入得到相应的补偿。

在选择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方法上,不用按照企业的处理方式对固定资产实行按件计提折旧,而应当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按类进行计量与折旧的处理。为减少财务工作人员工作量,在每年年底时,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剩余额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计量与折旧处理。例如,针对专用设备、图书、陈列品、文物及其他资产等都应当按照该类别固定资产在年底的账面余额进行计量与折旧处理。而针对一般设备相应的按照其在年底时的账面余额计提折旧。

此外,在购置单位固定资产之时,可以直接借记在“固定资产”的科目上,而贷记在“银行存款”的科目上。在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时,借:事业支出(经营性支出)-----折旧费,贷:累计折旧。同时要注意,进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时,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项目下,应当增设相应的“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及“累计折旧”等项目,以明确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情况。

3.2定额定项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量与折旧处理分析

这类事业单位,虽然有专门的定项定额财政补助,但是大多数都是经费自给比较良好,并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经营与发展能力。所以,这类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时,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广泛,因而可以依据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并参考自收自支、经费自理及自负盈亏与全额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做法,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处理。

可以考虑设立固定资产折旧的基金专户,对于申请财政资金所购置的固定资产在月末时由单位按照当月计提的折旧额汇入专户中。当固定资产需要维修或更新时,应当提出申请并上报给相关财政部门进行审核,然后再拨付给单位的支出帐户,交给单位使用。

3.3针对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处理

如果不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不用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与折旧处理。若需要对资产价值进行计量时,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方式进行,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于阶段性的增值资产,可以按照公允价值或当前市价进行计量。

4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对事业单位实行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折旧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并且关系着国家利益的得失及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计量与折旧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薛会英.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计量与折旧[J].邢台学院学报,2008,(09):100-101.

篇8

关键词:投资;固定资产;GDP;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0-05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的核算标准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根据支出法,GDP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四个方面相加所得。GDP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又称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其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也是GDP核算指标中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1为1996—2011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看到中国全社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增长速度也在逐年增加。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表示未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投入增加,未来GDP的产出就会增加;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使得当前GDP的投入得到增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既促进当前的GDP增加,又带来远期的GDP增量,形成了双重效应。

本文将从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三个方面来探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一、数据选取与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划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外商投资经济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等。其中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的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类。因此本文选取这三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以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因数据时间的限制,我们选取了1996—2011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建立

本文所选的三个解释变量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

(一)回归分析

完整模型为:

Y=B0+B1X1+B2X2+B3X3

其中,B0-B3表示回归系数,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X1表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X2表示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X3表示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

为了使模型更易于解释,对模型进行取对数,调整后模型如下:

LnY=B0+B1Ln(X1)+B2Ln(X2)+B3Ln(X3)

回归结果如下:

LnY=6.58654094169-0.155323511522Ln(X1)+0.178904891593Ln(X2)+

0.576938360036Ln(X3)

从初步回归结果中我们发现变量X1的系数为负,且P值很大,代表系数不显著。而变量X2、X3的系数都为正,且P值很小,表示系数显著。方程总体调整后的R方为0.996224,拟合程度很好。

(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与自相关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多元共线性检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X1与X2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多元线性关系。因此,我们采取逐步分析法进行解决。

首先,引入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2与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3这两个变量,取对数之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引入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这个变量X1之前,X2与X3的系数是高度显著的,并且符合经济意义。

我们再引入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X1这个变量,取对数之后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即为原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系数并不显著。

因此,合理的模型应当是剔除变量X1,即LnY=B0+

B2Ln(X2)+B3Ln(X3),修正后的模型为LnY=5.994675+

0.156393Ln(X2)+0.491810Ln(X3)。

回归结果为:

2.异方差检验。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由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值大于0.05,因此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检验由LM TEST检验自相关可得:

从检验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P值很大,因此判定不存在自相关。

三、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一)个体经济

图2为1996—2011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个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与数量在不断增长,且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上升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而模型的回归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个体经济变量的系数约为0.491810,且P值为0,系数显著。也说明个体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集体经济

图3为1996—2011年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可以看到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在2005—2006年间比重大幅下降,而1996—2005年与2006—2011年这两个期间其投资额比重一直保持稳定。

回归模型中,集体经济变量的p值是显著的,且变量的系数为0.156393。说明集体经济的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是正相关的,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小于个体经济。

(三)国有经济

图4为1996—2011年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加,但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下降。

在未修正的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国有经济投资变量的系数为-0.155324,且p值较大,回归不显著。

在修正后的模型中,由于国有经济变量与其他变量的高度共线性,因此删去该变量。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投资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种趋势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相一致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投资的一切产出都归于国家所有,这对于人们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也受到抑制。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国内个人、集体的投资热潮被掀起。个体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启示与建议

1.政府对个人与集体经济投资进行鼓励。从回归分析中,我们看出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对投资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对GDP的贡献加大。政府需要鼓励个体经济、集体经济等加大投资力度。

2.政府应当进行适当引导与管理。个体经(下转21页)(上接13页)济、集体经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当中难免会出现乱投资、寻租现象等不合理的行为,因此政府需要适当的介入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引导与管理,避免市场混乱。

3.正确处理各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还是国有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有着一定贡献,因此必须处理好各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配置资源的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地位与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界定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而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国投资经济等经济形态的兴起也更需要国有经济思考自身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篇9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我国交通部门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统计目的是了解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满通运输行业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以下是笔者从一名地级交通部门统计人员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质量。

一、科学地确定每个项目投资统计的起止时间

交通项目一般都要经历前期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所经历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不少基层统计人员在项目前期刚刚启动就开始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一直到项目不再产生建设投资为止。这种做法应当是不尽合理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应当从项目开工开始统计,到项目投产为止。事实上,目前有大部分交通项目都是在项目开工后,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工作,大额投资开始产生,项目投产后,大额投资也基本终止。因此将项目开工和投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终点是比较科学的,至于项目前期工作所产生费用,额度较小,完全可以在项目开工后补充上报,而项目投产后所产生的零星的小额投资,可以按照项目的生产、养护费用上报,并不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的指导、监督

首先应当要求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上报统计数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是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由于从事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人员大都不是统计学专业毕业,对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法了解不多。因此应当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各统计人员都做到持证上岗,经常性地组织统计业务培训,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求基层统计机构健全统计计量工作、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制度和相关的责任制,保证统计资料的来源准确可靠。

其次,地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应当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填报的统计报表标准化、规范化。由于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数量繁多,如果各单位填报的报表格式、表式、单位不统一,则下一步的数据整理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必要为基层统计人员提供标准化统计模板,并对需要填报的数据的逐条说明填报方式、方法;对于基层统计人员填报的不规范报表,应及时指出,并要求其及时整改。

最后,应当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统计工作的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的目的无疑是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其他统计相比,更容易检查数据的真实性,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机选择部分项目,将完成投资额和工程形象进度作对比,大致可以判断数据的真实性。此外,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的原始记录、台账也应当定期检查。

三、运用多种手段验算统计数据,控制登记误差

统计调查资料是统计调查工作成果的反映。准确、可靠的统计调查资料,是统计分析、统计研究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也是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了取得准确的统计资料,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各种统计调查误差,把它缩小到最低限度。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由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属全面调查,因此不存在代表性误差,以下谈谈如何减少登记误差。

首先,应当要求基层统计人员对填报的数据自检。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一般包括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完成情况统计、新增生产能力统计、资金到位情况统计等。各统计指标按照月份、年份来排列一般都可以构成一个时间序列或时点序列,基层统计人员应当按照各个数列的逻辑关系,对填报的数据自行校对,以减少登记误差。

其次,地级统计机构应当科学地梳理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校核。县级交通部门统计机构数量繁多,而且存在统计数据需要合并或分解的情况,如跨县(市、区)项目需要将相关县(市、区)数据合并,而养护工程、安保工程等项目为地市级管理的项目,但是在扶贫统计中又需要将贫困县单独拆解,因此应当科学地梳理各统计机构上报的数据,使之条理化。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可借助Excel等办公软件,科学地设计数据整理程序,每一期统计报表都应当按照分县(市、区)、分行业(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公路站场等)等各种不同的标准汇总各个数据指标,既可以用于数据自校,控制登记误差,也可以为下一步统计分析快速地提供各种汇总数据。

篇10

为进一步提升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及运行情况,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现就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质量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统计质量管理责任。坚持“部门联动、分线负责、合力推进”,建立发改部门统筹抓、统计部门具体抓、项目主管部门专项抓、业主单位落实抓的责任体系,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遗不漏、应统尽统。区发改局、统计局负责牵头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分析投资完成进度。同时按照行业分工,区农林局、经信局、商务局、住建局、重点办、工业园区(重点区块)管委会分别负责抓好农业投资、工业投资、商贸投资、房地产投资、重点工程投资及园区项目投资的统计协调与质量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各镇(乡)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项目投资统计分管领导,加强进度预测分析,加强与项目单位的联系,及时解决投资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项目投资进度与统计进度同步。

二、夯实统计入库基础工作。适应统计制度的变化,按照从源头起报的工作要求,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层报表操作流程,把握各个主要环节,防止前期工作的被动。区统计局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各镇(乡)街道、项目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健全内部统计网络,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统计人员,建立并填报统计台账,齐全各项基础资料,保证源头数据准确无误。按照属地统计原则,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指导、帮助业主单位认真执行新增投资项目统计报告制度,改进和完善投资统计办法,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衔接,理顺投资统计关系,做到在鄞投资项目纳入当地统计范围。

三、健全统计信息联动互通机制。注重投资信息交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区发改局、经信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环保局、住建局要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批复文件及时抄送给区统计局,区财政局政府采购办要将相关固定资产购置信息及时告知区统计局,便于统计部门全面准确掌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各镇(乡)街道、项目主管部门要对各自管辖范围内投资项目开展清查和统计报表布置工作,及时报送项目资料,并与统计部门加强项目立项前准备、立项后实施情况的对接。区统计局要对收集到的项目信息进行核实和跟踪,将符合统计制度规定的项目全面准确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四、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专项工作小组。区统计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专项工作小组,区发改、统计、住建、经信、商务、农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同时结合固定资产投资“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主要通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以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的排摸与监测,编制分月进度计划,汇总投资项目进度信息,并将固定资产投资月度进度分析在每月18日前报送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

篇11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基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数据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笔者长期在基层统计部门工作,对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基层报表单位统计基础薄弱

1.1无专职统计人员。多数投资单位,特别是新建项目单位人员少,而且分工不细、不明,没有明确的统计负责人,不设统计人员,大多由会计兼职统计工作,更有少数单位由领导临时指定人员负责,而且频繁变动。统计人员缺少培训,统计知识缺乏,报表数据质量差。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实践中,常常遇到项目单位找不到统计人员、经理开统计会议、报表时经理又无时间的情况。

1.2依法统计意识差,报表随意。由于投资统计报表对于项目单位来说是临时性报表,很多统计人员没有认识到投资报表是本单位的法定义务,视投资报表为份外工作,配合程度低,时间观念差,常以各种借口推托,不能主动按时地上报报表,总是要经过多次催报,统计部门工作十分被动。

1.3报表数据可信度差。有些项目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部分单位连工程预算材料都没有,只好按照工程概算和形象进度估计上报,统计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

1.4部分政府财政投资的项目难以确定报表主体。例如,政府修建一些基础设施,涉及到发改、规划、土地、市政、财政等部门,统计部门在确认报表主体时常常遇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现象,最后统计部门不得不找领导协调解决,或者自己填报投资表。

2.统计部门执行方法制度不到位

2.1项目搜集不到位。由于投资项目流动性强,且投资报表为临时性报表,可能造成一些项目漏统。县级统计部门人员紧张,力量主要用于催报报表、数据处理上报、查询、统计分析,很少能抽出时间到基层寻找项目。搜集项目的途径主要是从发改部门索取、乡镇办上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改部门提供的很多项目不符合投资统计条件,乡镇办上报的项目又常常漏报。

2.2投资项目入库门槛提高造成部分项目漏报。为提高投资统计数据质量,对新上投资项目实行统计入库制度。制度规定,新上项目要提供项目介绍、项目备案书、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形象照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项目规划许可手续、设备购置付款凭证等文件。在实践上,一些项目单位运行不规范,难以按要求提供上述资料,造成事实上的投资项目漏报。同时,有些单位找各种借口推托,由于上述资料并非对象的法定上报义务,统计执法在此无能为力。

2.3投资统计分析缺乏深度。县级统计局由于人员少,投资统计只有一个人,投资统计人员有限的时间用来搜集整理上报统计报表,很难开展调研、进行深度分析。按照进度撰写的统计分析,看到的只是数据罗列,泛泛而谈,千孔一面,没有鲜活事例,没有原因剖析,没有中肯建议,如同一杯白开水,领导不愿看,看了也没用。

2.4统计执法难。发现项目单位拒保、迟报统计报表,或报表数据不真实,统计部门理应大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统计秩序。但是,一旦启动统计执法,便会遇到各种阻力。一些领导以招商引资不容易、要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由进行阻止,使一些单位长期游离于统计法的管理之外。还有些地方为企业创造“宽松环境”,给一些重点企业发放“特殊保护企业”,成为企业的“尚方宝剑”和“护身符”。统计部门要进去检查,要经过层层审批,许多时候因阻力太大二不了了之。

3.外界干预投资统计数据

3.1目标考核要求调整投资数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对投资统计十分“关注”,因为投资数据被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明令或暗示统计部门,投资增幅要超过目标,要超过兄弟单位。统计部门由于是地方政府组成部门或直属机构,局长的“乌纱帽”来自于地方,一些局长迫于压力,便放弃统计原则,玩起了“数字游戏”。

3.2发改等相关部门要求投资数据与其一致。一些项目单位为引起领导和发改部门的重视,在申报或备案时夸大投资总额,在领导检查或调研汇报时夸大投资进度。一些领导和发改等部门好大喜功,也乐于接受企业的夸大数据,并据此向上级汇报。统计部门在统计投资数据时,经常被发改等部门认为数值偏低,要求与他们掌握的一致起来。

3.3统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协调有一定难度。为取得项目开工文件、督促企业上报有关资料,统计部门需要与发改、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争取帮助。但在具体运作时,有些地方形不成制度化,经常需要找领导协调;有的提供资料不规范,有价值的信息少。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建议

1.建立切实可行的项目申报入库制度。现行新项目入库手续繁琐,需提供发改委的备案表、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书、项目规划许可证、设备购置凭证、环评文件、项目介绍、形象进度照片等资料。由于手续复杂难以提供,导致部分已经动工建设的项目不能入库,造成投资项目漏报。这与制度制定的初衷相违背。笔者认为,该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缺少统计法的支持。《统计法》第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对未标明前款规定的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责令停止有关统计调查活动”。显然,要求项目单位提供上述资料已经超出统计法的要求。二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统计精神。在实践中,操作规范的单位一般可以提供以上资料。同时,也确有一些项目存在手续不全等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漏统的理由。相反,我们如果漏统,则有违反统计法的嫌疑。因此,建议对项目入库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是:以事实为依据,凡是符合投资统计调查制度的就要统计入库;项目介绍和照片是必要的,其他资料不能提供的说明原因,上级统计部门在执法检查时可以把这些项目作为重点。

2.建立投资信息共享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建立投资项目统计部门备案制。凡是由发改、规建等有关部门审批或备案的项目,均应到统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以便统计部门及时掌握和统计。二、建立投资统计联席会议制度。投资统计为各级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投资数据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掌握的信息。因此,建立联席会议十分必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包括统计、发改、建设、招商、土地等掌握项目审批备案等权力部门。联席会议的职能是对投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对投资统计的有关事项进行协调,对政府投资项目明确报表主体,不断提高投资统计数据质量。

篇12

关键词:大熊猫;竹笋产量;采集管理;保护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2903

1调查概况

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分别对各竹种调查竹笋产量和采集现状。

1.1产笋量调查

根据各竹种分布的大致面积和分布区域,按1000 hm2左右设置1个2 m×2 m样地(竹类面积越大,越集中,适当减少样地数,面积越小,分布区域分散,适当增加样地数)进行调查。本次共调查标准样地36个,其中熊竹13个,大风顶玉山竹4个,马边玉山竹3个,短雉玉山竹6个、斑壳玉山竹6个,八月竹4个(冷箭竹竹笋较细,一般没有人专门采集,故未做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样方立地因子、生境类型、郁闭度、竹种、竹高、竹子盖度、竹笋株数、笋高、产笋量等。在调查中,立地条件因子分别用罗盘仪、海拔仪、GPS等仪器在样地内进行调查;生境因子用目测法;竹笋高度用卷尺测量取其平均数;竹笋重量用弹簧秤称,其中净重指去掉笋壳的鲜笋重量。春季出笋竹种调查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季出笋的竹种为9月中下旬。[1]

1.2竹笋采集调查

采笋情况分自己食用和销售两部分,自用部分主要在保护区周边各村庄选择一定村民或采笋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分别选择保护区周边的以及距保护区稍远的各2个村,随机选取村民(每村3户)进行调查,调查总户数12户,山上现场调查采笋人员3人;对市场销售部分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分别组织人员每天到县城农贸市场、附近乡镇街道市场进行调查,对林区收购的定期到各收购点进行调查(八月竹)。市场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竹笋销售种类、销售数量、采集数量、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员居住地及加工等信息。

2调查结果分析

2.1竹子及竹笋生长情况

通过调查,区内有冷箭竹、熊竹、大风顶玉山竹、短雉玉山竹、玟壳玉山竹、马边玉山竹、八月竹等7种[1]。熊竹、玉山竹的出笋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笋高峰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八月竹出笋的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

2.1.1熊竹

在保护区主要分布于大风顶、罗孜、维核洛等地海拔2200~3000 m的针叶林和阔叶林下,面积约15453 hm2,竹高2~4 m,盖度为60 %~80 %,样方内的竹笋5~42株。

2.1.2大风顶玉山竹

主要分布在洛木呷、挖皆哈罗地区海拔2200~2800 m冷杉林下,面积约3160 hm2。竹高3~5 m,盖度70 %~80 %,样方中竹笋13~34株。

2.1.3马边玉山竹

主要分布在罗姑、树窝、洛木呷地区的2200~2600 m范围内的寒温性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呈块状分布,面积较小,约1220 hm2。竹高1~2 m,个别达4 m高,盖度35 %~70 %,样方中产笋7~27株。

2.1.4短雉玉山竹

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椅子河坝、毛洪觉、滥龙等地海拔2500~3100 m的寒温性针叶林下,面积4245 hm2于。竹高2~4 m,个别达5 m,盖度70 %~80 %,样方内竹笋13~31株。

2.1.5斑壳玉山竹

主要分布在滥龙和毛洪觉地区海拔2700~3500 m的寒温性针叶林下或灌丛中,面积5430 hm2。竹高2~3 m,盖度70 %~80 %,样方中竹笋数量13~28株。

2.1.6八月竹

主要分布在瓦候河流域的罗孜至祖尔依则海拔2300 m以下地区,成片的主要分布在社区集体林内,面积约405 hm2。竹高1~2 m(正常情况下为4~5 m),植株纤细,竹林盖度30 %~60 %,样方内产笋量9~28株。该竹子于1990年全部开花枯死[2],现正在逐步恢复中。

2.2竹种产笋情况

据调查样方统计,各竹笋产量情况见表1,总净产量(t)=调查样方总净重(kg)÷样方面积(m2)×竹种面积(m2)÷2000。

从表1可以看出,竹笋总产量达28546.4 t,春季产竹笋可达28249 t,秋季(八月竹)可产笋297.4 t。其中以熊竹面积最大,产笋最多,达18127.6 t。从出笋株数情况看,各竹种的出笋量为4.12~5.83株/m2,相差不算太大,说明各竹种生长均较正常,其中以大风顶玉山竹和熊竹的数量最大,长势最好,分别为5.81株/m2,和5.1株/m2;短雉玉山竹和斑壳玉山竹次之,分别为4.83株/ m2和4.75株/m2;以八月竹和马边玉山竹的产笋数量最低,长势相对较差,样方内出笋量分别为4.12株/m2和4.25株/m2。

从各竹种出笋重量看,各竹种之间差距较大,大风顶玉山竹和熊竹的单产量最高,分别为0.122 kg/m2和0.117 kg/m2,马边玉山竹最低,仅0.037 kg,其原因是大风顶玉山竹和熊竹等竹种较粗壮,生长旺盛,而马边玉山竹较纤细,单株重量轻。

2.3保护区竹笋采集及销售情况

2.3.1竹笋采集情况

调查发现,保护区周边村民均有采集竹笋的习惯。 对于春笋,村民采集基本为自己食用,很少进行出售或加工。当地村民主要是利用上山采药或放牧时顺便采集,很少专门上山采集。在调查的各村庄,几乎每家都有零星的采笋现象,采集地点在村庄附近的林区,各竹种均有采集,户均采集量在5~15 kg,平均10 kg,按社区总户数6085户[3]计算,总计达60.85 t左右,占春笋总产量28249 t的0.22 %。

秋季的8月笋,口感较春笋好,因此每年有人专门上山采集。调查中,在主要分布的罗孜、斯立平等村一般每天采集人员达40~50人,最多可达100余人,平均每天60人。采集时间为9月中下旬,平均可采集时间20 d,采集量为每天15~20 kg/人,总采集量为18~24 t,占总产量297.4 t的6.05 %~8.07 %。

2.3.2竹笋销售情况

当地村民采集竹笋,一般就地去掉笋壳后直接到市场上进行鲜笋销售。在春季,竹笋销售量很小,从5月10日至6月10日期间,在县城农贸市场只调查到1次,数量15 kg,洪溪市场16次,共销售竹笋390 kg,瓦候市场没有出售情况,也没有收到林区进行收购现象。整个春季三个市场共调查到销售竹笋数量405 kg,只占采集数量的很小一部分。

秋笋在发笋期间,在主要分布的斯立平村、罗孜村等有人专门进行收购,市场只有零星销售。在整个季节,罗孜、斯立平收购点共收购竹笋6350 kg,但还有少部分在山上收购的未调查到,据了解,估计100 kg/d左右,因此,总销售量约8.35 t,是采集数量的34.8 %~46.4 %。

3调查结果与建议

3.1调查结果

3.1.1保护区竹笋产笋情况

保护区内各竹种生长正常,出笋量为4.12~5.83株/ m2。其中以大风顶玉山竹和熊竹的数量最大,长势最好,分别为5.81株/ m2,和5.1株/ m2;八月竹和马边玉山竹的产笋数量最低,长势相对较差,出笋量分别为4.12株/ m2和4.25株/m2。从重量看,大风顶玉山竹和熊竹较粗壮,产笋量大,单产量最高,分别为0.122 kg和0.117 kg/m2;马边玉山竹因竹子纤细,产量最低,仅0.037 kg/m2。

3.1.2保护区竹笋采集情况

保护区周边村民有采集竹笋的习惯,春笋主要是利用放牧或采药的空闲时间进行顺便采集,以自用为主,很少销售。原因是美姑县政府近来曾出台了禁止在林区采笋的政策。另外在社区集体林内的八月竹,有部分村民进行专门采集,每年也有人进行专门收购,但因价格较低,采集数量也不大。

3.1.3竹笋采集对竹类生长影响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竹笋采集量总体较小,特别是春笋,其产笋量较高,采集量较小,采集量仅占总产量的0.22 %左右,因此现阶段的采集活动对保护区内竹类生长,和自然更新不会造成影响。在保护区外的八月竹,其采集量也仅占自然产量的6 %~8 %,对其生长的影响也较小。

3.1.4竹笋采集对大熊猫食物的影响

保护区内大熊猫主食竹面积较大,生长状况良好,虽然各地区均有采笋现象,但现阶段采集量所占比例很小,因此不会对大熊猫食物造成影响。另外保护区外的八月竹虽然采集量相对较大一些,但由于在保护区外的社区村庄附近,一般很少有大熊猫活动,因此对大熊猫没有影响。

3.2建议

3.2.1加强对保护区采笋人员宣传教育

现阶段虽然进入保护区从事采笋人员不多,对竹笋采集量不大,但由于采笋人员随意进入保护区活动,且人员较分散,在保护区采笋期间,难免出现野外用火、采药等活动,会对保护区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强调不要破坏保护区其它资源,不要在林区用火,以免发生森林火灾。

3.2.2减少对社区八月竹竹笋的采集力度

八月竹由于1990年全面开花枯死,现正在恢复中,若采集过量,必然会影响其自然恢复的速度。通过调查,该竹子已经过近20年的自然恢复,但由于人为活动等原因,现竹子仍然很纤细,高度也仅为正常情况下的30 %~40 %。因此应加强管理,待其全面恢复后再进行有计划地采集。

4调查结果讨论

4.1调查数据可能与实际有偏差

本次调查,由于受经费等的限制,无论从竹笋产量到竹笋采集调查,其调查的范围都不很全面,抽样比例也较小,其数量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一是对竹笋产量调查中,由于竹笋发笋时间前后约为1个月,但调查时间只有一次,因此调查的数据可能偏小;二对采集情况调查时,村民有时担心不准采集,可能有意隐瞒实际采集数量,另外在县农贸市场销售的部分竹笋可能是保护区采集的,但他们说是在其它地区采集的,因此调查数量也可能比实际采集数量偏小。

4.2调查样地设置不够科学,可能影响调查结果

由于保护区面积大,竹种多,因此本次调查在样地设置时,没有按照固定比例进行设置样地,在样地设置时虽确定了大至范围和区域,但在实际调查时,样地点设置有一定的人为影响,因此调查结果可能还不够准确;另外有些竹种样地数量较少,也会影响数据的准确度。

4.3影响产笋数量情况未进行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抽样比例较小,掌握的数据有限,不能对影响各竹种产笋量情况进行分析,还需进一步开展相关调查,找出影响竹种产笋的相关因素,以更好地服务于大熊猫保护。

4.4继续加强对竹笋产量及采集情况调查和监测

竹笋产量及采集情况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要想准确了解保护区内的竹笋产量及采集情况,以及采集对竹子生长和大熊猫食物影响状况,必须坚持多年调查和了解。同时竹笋发笋前后时间较长,要准确了解竹笋一年的发笋情况,还须坚持对样地进行多次监测,才能做到数据准确。

参考文献:

[1]

四川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野生动物调查保护管理站.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成都:四川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野生动植物调查保护管理站,2003.

篇13

确保全市全年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做好2005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总体思路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部的帮助支持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项目就是支持,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的思想,把项目拉动工程放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内容,狠抓以农田水利、农业服务体系为主的基础设施和茶叶、甘蔗、畜牧等优势产业及后续产业建设,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xx万元,占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xxxxx万元的xxxxx%,为全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xxxxx%的山区面积和近xxxx%的农业人口的市情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虽然2005年全市的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的速度加快,但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弱,粮食生产能力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景增点产,一遇自然灾害就减产”的局面始终难以扭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以迈出新的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基础之上,而固定资产投资是建立牢固的基础设施和合理的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就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亦是如此。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思路是:按国家、省、市各级的农业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深入贯彻落实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xxx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投资指南》、《xxxx畜牧产业发展重点工程投资指南》、《xxx高稳农田建设工程投资指南》精神,打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强化粮食基础产业,突出支柱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改善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是:全年力争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xxxx万元,确保xxxxx万元。

二、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及主要支撑项目

按“抓项目,强后劲,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产业带动发展”的运作模式,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重点,把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支撑项目。

1.打牢农业基础设施基础。按《xxxx高稳农田建设工程投资指南》要求,深入贯彻《xxxxx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继续推进新一轮的“沃土工程”建设,把高稳产农田建设与目前实施的“xxxx”建设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再次掀起高稳农田建设新。建设内容以小水库、小水塘、小水窖、小水坝、灌溉沟(渠)等水源工程,田间排灌溉渠系,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为主。目标任务:实现人均1亩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向上争取(实施)主要支撑项目是xxxxx高稳农田建设。

2.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我市的农业科技体系已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2006年创新农业科技体系主要是从改善农业科技部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入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一是继续抓好市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力争在今年xxx月完成市xxxx科技大楼建设,xxx月交付使用;二是积极争取,抓好县(区)、乡(镇)科技体系建设;三是抓好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四是抓好种子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农业安全生产。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xx科技大楼建设项目,xxxx农业系统搬迁建设项目,xxxx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3.强化粮食基础。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以优质稻米基地,优质专用玉米基地,优质专用小麦基地,优质啤饲大麦基地建设为重点,与目前实施的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相结合,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粮食质量安全。向上争取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xxxx优质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xxx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xxx优质高蛋白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xxx日本丹波黑大豆(订单农业)种植示范项目,xxx优质啤饲大麦基地建设,xxx优质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

4.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继续争取实施国家xxx部的“六小工程”,并把“六小工程”与“xxx”工程建设结合,稳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是xxxxxx县(区)的沼气池建设,预计年内完成建设任务xxxxx口。

5.突出支柱和特色产业。第一以国家糖料基地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全市高优蔗园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向上争取(实施)支撑的主要项目:一是xxx吨糖田蔗园基地建设,xxxx县国家级糖料基地建设,xxx甘蔗良种繁育及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二是继续推进高优茶园建设,为全市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万亩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项目,xxx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xxxxx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三是把畜牧业产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xxx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特色家禽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xxx畜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xxx奶牛养殖基地(示范园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xxx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园区建设项目,xxx肉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项目,xxx生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项目,xxx市级良种猪核心群场改扩建和县级良种猪扩繁群场建设项目,xxx高峰黄牛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xxx县无角黑山羊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山地乌骨鸡保种基地建设项目,xxxxPIC仔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xxx县级动物防疫站建设项目,xxx县级动物监督站建设项目,xxx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等;四是抓果菜、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向上争取(实施)的主要项目有xxx优质特色水果(香蕉、柠檬、柑桔、蕃荔枝、蕃石榴、杨桃)基地建设,优质木瓜产业基地建设,xxx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xxxx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xxx亚麻产业基地建设,xxx蚕桑产业基地建设,xxx民营天然橡胶基地建设项目等。

三、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

(一)、采取的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为确保2006年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圆满完成,各县农业(畜牧、农机)局要加强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领导,市、县(区)农业(畜牧、农机)局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科(股、室)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及各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2.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完善项目法人、招投标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制度,力求项目管理规范化,探索重大项目建设的公示制度,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工作。

3.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建设的规划工作,规划要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文书材料,在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上狠下功夫,搞好项目的储备工作,规范项目申报程序,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

4.探索有效的建后管护机制。就目前全市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而言,存在着“重争取,轻建设,重施工,轻管理”的问题,建设与保护利用相分离。在今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摸索,探索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情况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管护机制,使之建设一件,建成一件,管理好一件,发挥效益一件,营造一个有利于爱护、使用公共农业基础设施的良好氛围。

(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如田间道路、沟渠及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原料基地建设等,在项目实施中,都会涉及各农户的土地,绝大多数农户都会以大局为重,但难免有少数人思想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出面帮助协调。

篇14

[摘 要] 将《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二者相同之处及重大差别,便于会计工作者通过比较法学习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做好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企业;政府;固定资产准则;比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05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014- 02

前 言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分别为我国财政部针对企业和政府固定资产制定的会计标准,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别。在此,笔者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下称“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下称“企业固定资产准则”),结合学习体会,对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谈一点粗浅之见,就教于会计同仁。

1 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相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均为固定资产准则,它们在制定依据、确认方法、计量方法等各方面有相同之处。

1.1 制定依据基本相同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都属于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出台的依据也基本相同和目的,均为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就是说,它们出台的目的也基本都是为了规范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固定资产准则。

1.2 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确认条件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基本都是按照《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确认条件规范的。首先要求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在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前提下,提出同时符合另外两个条件:一是,从固定资产资源预期流入会计主体确认,二是从固定资产资源计量方法上确认。符合定义,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即为固定资产。亦即,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条件,即为固定资产: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单位,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除了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在固定资产具体确认方式上有所不同,如固定资产确认时c上,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规范更为具体,分别列举了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确认时点、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点及改扩建固定资产时点等。其余确认方法上基本一致,具体有:固定资产各组成部分因为使用年限不同、折旧方法不同而选择的固定资产确认方法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确认固定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等。

1.3 初始计量方法基本相同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它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计量方法也存在上述两种计量方法。不论《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还是《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均要求“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也就是说,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规范基本一致:

(1)外购固定资产成本的初始计量方法相同。即不论是企业固定资产,还是政府固定资产,外购固定资产成本均“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2)自制固定资产成本初始计量方法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均规范为“其成本包括该项资产至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

1.4 固定资产折旧基本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规范基本一致,分别提出固定资产折旧概念、折旧因素和折旧方法(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只规定使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1.5 固定资产处置方法基本一致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对于固定资产处置方法规范相同。具体如下:

(1)按规定报经批准出售、转让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应当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销计入当期费用,并将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税费后的差额按规定作应缴款项处理(差额为净收益时)或计入当期费用(差额为净损失时)。

(2)固定资产盘亏造成的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2 企业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之差别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差别。

2.1 定义不同

固定资产属于单位的劳动工具,必备的劳动资料。虽然企业和政府均持有固定资产,但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和政府持有的固定资产含义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概念及其内容规范不同。

(1)主体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固定资产主体是企业,《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的主体是政府。

(2)政府会计主体的固定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可见,政府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从三个方面加以定义:一是政府控制,二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三是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业务活动不同,导致固定资产定义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定义为“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①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可见,政府固定资产比企业固定资产特点超过一部分,企业国定资产没有限制固定资产价值,只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

2.2 固定资产准则适用范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适用于一般制造业企业。但是有些企业固定资产不适用固定资产准则。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 号――生物资产》。

政府固定资产准则适用于一般固定资产,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自然资源资产等,适用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有其他政府准则加以规范。

2.3 固定资产折旧空间范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均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下列各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①文物和陈列品;②动植物;③图书、档案;④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但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二者基本一致,均规定固定资产按期计提折旧。

2.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

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只允许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f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2.5 固定资产披露内容不同

政府会计主体要求,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还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①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折旧方法;②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旧率;③各类固定资产账面余额、累计折旧额、账面价值的期初、期末数及其本期变动情况;④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⑤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⑦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⑧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毁损等重要资产处置的情况;⑨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

与企业固定资产准则比较,企业固定资产准则要求披露的固定资产有关的信息政府固定资产准则都要求披露。但是,企业固定资产准则没有规范披露的内容有: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名称、数量,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已提出租、出借固定资产以及以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固定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毁损等重要资产处置的情况;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变动情况。

2.6 实施时间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与《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实施的时间不同。在我国会计实践中,财政部首先实施企业固定资产准则,并且实施多年来,得以逐步完善。政府固定资产准则连同《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其他三项会计准则一并于2017年1月1日实施,政府固定资产准则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得以在政府会计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