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快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建设 问题 解决方案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竞争的层次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信息应用的竞争。例如,市场信息、政治信息、金融信息等,都对企业的管理、发展决策,以及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不少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层认知不足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效益取决于企业决策层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有不少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比较笼统,没有发现企业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甚至不相信信息系统能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决策的信息。一方面,有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决策层满足于现状,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要比人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有的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在短时间能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一旦觉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便会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此外,有的企业领导者将信息化建设单纯地理解为购买一套管理软件,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忽视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
(二)软硬件设备欠缺
从当前各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不少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信息化建设对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较为可观,因此,软硬件设备的欠缺就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运营资金,不能购置齐全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虽说具备了硬件设备也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但它毕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设施,才能实施信息化。
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导致硬件设备的欠缺,也会影响软件设备的完善,虽然管理软件与硬件设备的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它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甚至要高于硬件设备的投入。因为在使用周期中,硬件设备的结构不会发生改变,采购成本是一次性的,只需要在后期使用中支付维护、耗材、操作等方面的费用,而软件设备的功能、结构、用途、维护会随着企业的管理需求而不断变化,而且管理软件系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软件设备的采购成本不是一次性的,企业不仅要支付因为技术革新和管理需求变化而产生的费用,而且后期的维护要远远高于首次采购费。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软硬件设备欠缺的问题。
(三)人员信息素质缺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同样,企业信息化建设也离不开人才,但当前不少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在招贤纳士时没有关注这方面的人才,导致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人员的短缺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力量薄弱、力度不够,各部门无法通过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业务的限制,使计算机方面的员工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和设备维护的工作,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知之甚少,因此企业非常缺乏既具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能力,又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有的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个人修养和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但不向领导提出建议,即便发现了领导的错误或不当之处也不说出自己观点,这种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决策层信息化意识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企业的决策者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具体来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售后服务等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革新,因此决策层要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企业未来的出路来看待,而且要有坚定的态度,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另外,在强化企业决策层信息化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重视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践证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二)对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是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工程。因此,企业在对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对自身的管理体系、生产技术、财务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信息化建设的基金,用于购置和更新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使资金投入落实到位,进而营造先进的管理和生产环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在企业竞争中日益凸显,良好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屹立不倒。同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依托于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支既有技术、经验,又了解管理知识,且具有一定个人修养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因此,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化团队建设。首先要招聘一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应在企业内部挖掘一些有基础的员工,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达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用人标准,进一步解决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人员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培训不仅能够帮助员工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还能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四、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其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延边大学草仙药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吕先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08(2).
[2] 游思兰,汪琛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2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年检、案件、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工作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监管中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2、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各级工商部门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宽松优惠的工作和创业环境。二是要立足本单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以及把办公信息自动化能力作为考察(核)干部的硬性指标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干部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请进来就是请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人才来本单位结合实际授课,提高系统干部操作和运用能力;送出去就是选派系统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与IT企业的合作就是选派系统内既精通业务,又精于程序开发的干部与IT企业共同开发应用软件,以培养系统内能独立进行软件升级、系统维护和数据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实用人才。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以统一招考国家公务员为契机,筑巢引凤,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2009年全市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组织实施《*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加快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馆(室)功能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为服务现代新*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全市档案工作主要任务
1、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档案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需要档案事业,档案事业需要科学发展。一是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联系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突出问题,树立新的工作理念,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建设现代新*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二是增强学习和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实效性,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服务于现代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找准档案工作的突破口,确立档案工作的抓手,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档案工作追赶型、率先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三是按照市十二届五次人代会和市政府全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层层负责、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对照《*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找准差距,狠抓落实,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步伐。
2、积极推进档案法治建设
档案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不但要抓紧档案立法,更要抓好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工作。一是搞好档案系统“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云南省档案条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二是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推行档案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档案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好《*市档案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上级档案部门和全市档案工作者的意见,聘请法律专家和学者进行论证,形成提交人大审议稿。
3、加强档案馆规范化管理
档案馆规范化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档案安全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提。一是继续做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事件、市属国有破产企业以及到期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二是开展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将涉及民生部门档案列入重点监督和接收进馆范围。三是做好到期档案的鉴定、开放和利用工作。四是加大档案征集工作力度,要注意收集各种专门档案和不同载体的档案,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将反映本地区特色的档案征集进馆,不断改善馆藏结构和丰富馆藏内容。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按照《*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各县(市)区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和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还没有建立局域网的县区,今年内要完成建立档案局域网任务,并加快利用率高的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二是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信息网站,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前提下,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互联网对公众提供利用服务。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市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做好电子公文的接收管理和提供利用工作。四是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门类的档案信息资源。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应加快对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及时向当地档案馆移交。
5、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今年确定为档案系统“争先创优”活动年,在档案系统内迅速掀起创建先进馆(室)、文明单位、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活动。一是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活动。市档案馆力争在年内创建国家“一级”馆,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2010年8月以前要实现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保二争一”的目标任务。其他县(市)区档案馆要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档案馆活动。二是按照全省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的要求,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室要加快创省“星”级档案馆室活动。还没有申报省“星级”评审的县区档案馆,要制定工作计划,争取多方支持,在两年内完成转“星”或升“星”目标任务。各级机关档案室、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室要创造条件,加快转“星”或升“星”步伐。使档案馆室进入全省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先进行列。三是各县(市)区档案局馆要广泛动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为全市档案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认真组织全市档案系统“双先”评选活动。
6、努力提高档案服务水平
今年在档案系统全面开展档案“服务质量年”活动,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一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不断丰富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做好档案查阅利用服务、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工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指定的政府公开信息场所,积极做好政府公开信息提供利用工作。三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做好农业农村、林权改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等档案工作的指导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档案寄存、档案鉴定整理、档案抢救保护、档案目录、档案信息资源中心管理工作。五是建立为非公经济建档服务体系,积极主动为非公经济建档提供指导服务。六是大力宣传家庭建档知识,积极做好家庭建档指导,广泛推广家庭建档。七是积极探索档案协作组工作方式,抓好机关档案协作组工作,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学习与交流活动,掀起档案馆室和档案工作者之间“比、学、赶、帮”的热潮。
7、高度重视档案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
坚持科技兴档方针,大力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活动,为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作积极贡献!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档案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档案学术研究、理论研讨活动。二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特别是做好为领导决策作参考、为部门和单位工作做查考、为民生服务和编史修志作依据的档案资料编研工作。三是市、县(市)区档案局馆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的参观接待服务,加强与省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协作。四是今年内组织1—2次档案学会会员考察学习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长知识,不断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8、坚持不懈抓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管理工作,要增强“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尽职尽责做好档案的保护者。一是市、县(市)区两级档案部门和各部门、各单位及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档案安全工作,加强对档案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档案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档案安全应急防范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是改善档案馆(室)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做好“十防”工作,保证档案安全与完整。四是要做好档案在保管环节和利用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五是做好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争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加大投入,对重要档案进行有计划的抢救与保护,做好重点档案保护技术业务指导工作。六是认真做好市级行政中心动迁单位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关键词:政府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加快
一、当前政府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财务管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政府的财务管理所采用的制度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该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类”的会计科目,仅有“预算外资金收入”、“投入资金”和“其他收入”,没有涉及到无经费领拨关系的收入,从而很多单位都将该方面的资金划分到了存款项目中,久而久之,就利用该制度有效地规避财政的监督。
(二)政府财务预算体系不规范
通常,我国的财政会计包括财政会计、财政预算会计和差额预算会计。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行政事业单位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不断增多,而且当前所实行的财务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资金运作的需求。除此以外,政府所实行的预算是各自为政,未形成规范地政府预算体系。
(三)政府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政府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上级部门不能够监督和控制下属单位的财务状况。一般而言,各级单位拥有较多的附属单位,未形成一个健全的组织结构,而且每个单位的财务系统比较孤立,不能够适应当前信息集中化的发展需求。此外,财务的监督和控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说空间、时间等),上级单位无法对下级单位实施有效地监控。
(四)政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当前,政府财务管理还停留在核算会计的发展阶段,满足单位收支数据的统计、计算等,还没发展到管理会计的阶段。而且上级单位和下级单位之间、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信息壁垒,从而制约了管理措施的落实,不能够及时提供决策信息。
二、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政府财务管理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最初的基本核算发展到局部管理阶段,然后又发展到与电子政务相结合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在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信息化财务管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局部管理的财务管理。
某政务公司结合政府财务管理的状况,提出了政府实施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方案,促进了政府财务管理向着第三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讲的政府财务全面信息化管理,这个阶段真正地超越了前两个发展阶段,与电子政府有效地结合,满足了当前信息化时展的需求。
该政务公司在2001年时,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GRP观念。从广义方面来讲,GRP是指政府资源规划,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以优化和配置政府资源为管理目标的系统。在GRP理念的推动下,政府财务管理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开创了政府财务管理的新局面。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作为关键,将政府的财务管理和电子政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政府的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同时也将政府的财务与行政、人事、内审等电子政务结合在一起,加强了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了政府财务管理和电子政务的同步发展。
三、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前景
尽管当前已经提出了政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很多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还处于财务管理的第一阶段或者第二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软件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政府财务管理全面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对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时很有必要的。即实现粗放到精通、基础到高端以及独立到整体方向发展。
(一)版本的升级
从软件系统方面来分析,当前很多政府部门所采用的财务软件是通用的软件系统,当然这些软件具有通用性,较适合应用在企业单位,同时应用在政府的财务管理也是可行的。但是这款软件缺乏针对性,不能够准确反映出政府财务工作的性质,而且关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非税收入等都未建立起相应的应急机制,因此不能够满足专业的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所以,对该类软件进行版本升级是很有必要的,建立起政府财务管理专用的信息软件,从而为政府财务工作的专业化方向服务。
(二)模式的升级
当前,很多主管单位不能够有效地对下级所属单位实施监督和控制,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实施分散核算的模式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就使得监督和管理不能够认真落实。所以,对政府财务管理的分散核算的模式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改变以往的分散核算模式向着集中管理模式方向发展,有效地财务管理实施监督和管理。
(三)管理的升级
从管理方面来分析,政府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应该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需求,还能够满足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单位的财务和人事、行政等系统结合在一起。因此,就需要政府财务建立起以财务为核心的综合业务系统,从而促使政府财务管理向着全面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财政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将政府的财务管理和电子政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政府财务发展需求,还可以为政府今后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从而促进政府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鲁靖文.优化政府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10(22)
[2]谷明科.论信息化时代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通知》(渝办发﹝﹞146号)精神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的《关于创新物联网应用共建智能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关于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推动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等,按照“发挥优势、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智能城市典范及统筹城乡信息化高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智能城市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部署建设任务,分阶段逐步实施到位。
――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政府出台信息惠民政策,企业制定优惠资费标准,降低使用门槛,按照市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模式。
三、实施步骤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
成立县打造智能城市暨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财政和移动公司的资源投入,印发相关文件,组建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培训、指导等工作机制。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专人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工作,并明确办公场所。由移动公司牵头,完成全县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
1.政务信息化建设
2011至2015年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7.22万元,用于补贴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及使用费(其中镇、街道按160元/月补贴,行政村(社区)按30元/月补贴);实现28个镇(街道)、329个行政村(社区)政务易信息化100%覆盖。
(1)2011年7至8月:重点在5个试点镇(街道)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
(2)2011年8至12月:总结试点镇(街道)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开展镇(街道)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推广发展准备工作。实现县级部门和镇(街道)政务信息化覆盖100%、行政村覆盖90%的目标。
(3)2012年1月:总结政务信息化经验,对在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镇(街道)、村(社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组织参观学习,推进深入应用。
(4)2012年:实现政务信息化行政村覆盖率100%的目标。
(5)2013至2015年:深化政务信息化在镇(街道)、部门的推广运用,巩固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果。
2.商贸信息化建设
2011年选取50家涉农企业、2012年达到70家,作为产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选取1000个农户作为农信通示范户;并在5年内每年由县财政提供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13.8万元,用于硬件配置、信息补贴、业务发展、人员培训、运行维护费用补贴(其中:每家涉农企业按160元/月补贴,每个农户按3元/月补贴,镇、街道和村、社区信息员培训费按6000元/年补贴),带动广大农户使用信息服务,有效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具体名单由县打造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3.民生信息化建设
移动公司结合县实际,整合社保、医保、政策、种养、科技、务工、市场等信息,免费设计、开发手机可便捷访问、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并给予用户优惠,不额外收取信息费。2011年覆盖10万农户,至2012年底覆盖15万农户。
(三)智能城市建设
1.2011至2015年由移动公司新建WLAN(无线局域宽带网)热点100个,县财政按每个热点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贴建设费用,共计300万元(其中:2011年补贴20万元,2012年补贴40万元,2013年补贴60万元,2014年补贴80万元,2015年补贴100万元),并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快捷的无线上网服务。
其中,2011年新建WLAN热点20个,具体地点为: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巴川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图书馆、县计生委、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供电公司新楼、龙泽水务公司、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步行街、人民公园、明月广场、北门车站。其余80个WLAN热点的建设工作在2012至2015年间陆续启动。
2.县政府向智能城市的“公共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免费开放政务公开、水电气、五险一金、医保、社保、计生、公共交通等基础民生与公共信息资源,并逐步免费向市民、政府机构、企业、外来访客和旅游者提供包括民生、政务、行业在内的智能查询应用服务。
关键词: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正在逐步进入互联网信息新时代。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各行各业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职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亦然如此。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中职院校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在当今时代之下变得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着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并为学校内部的所有教职员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一、信息化图书馆的基本概述
信息化图书馆是近年来图书馆的一种主流形式,其又可以被称之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信息化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形式大都以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方式存在着。在信息化图书馆中,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和便利,信息共享、资源的“跨界”使用变得不再是不可实现的难事[1]。同样,在信息化图书馆的背景之下,各个图书馆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相互联动,进而实现图书馆系统的广域网络。各个中职院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应该紧扣时展的脉搏,迎难而上,建立起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信息化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图书馆从过去的闭合模式变成了现如今的开放模式,在信息化全面带动之下,中职院校图书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图书馆,与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谋而合。
二、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中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得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参与并最终实现信息化是中职院校图书馆的必经之路。
三、中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严重滞后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亦是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这条道路之上,只有指导思想和方向始终保持正确,最终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十分顺利。根据笔者的调查,不少的中职院校之所以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因为指导工作的理念和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表现形式众多,有的就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各种硬件设施设备的购买,而对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则显得不屑一顾。而有的图书馆则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的购买了很多的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库与中职院校的专业格格不入,适用性很差[2]。同时,纵观我国现如今的中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其能够真正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相比,中职院校信息化图书馆的合作意识十分欠缺,与之相配套的文献保障体系也尚待进一步的健全完善。
(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现如今不少的中职院校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的严重不足。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小工程。相反,其需要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设施设备的保证之下方能逐渐完成。第一,不少的中职院校由于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变得停滞不前。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作为基本保障,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变得举步维艰。同时,一些中职院校的图书馆不具有与时代接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支撑保障,不管是在目录编制上还是在信息检索等方面都十分的落后,这些都将成为制约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拦路虎”。
第二,信息化图书馆的应用软件一般都由本馆的工作人员进行编制。但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编写的应用软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者是漏洞。而这些漏洞一旦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最终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十分巨大。长此以往,在这种内容单调、更新换代速度放缓的信息化数据库的支持之下,资源的共享几乎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三)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相比,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变得很高。但是由于受到多年固有观念的制约,在中职院校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员工的“安置点”[3]。很显然,要这些员工完成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无疑十分牵强。同时,不少的中职院校领导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本该是学术机构的图书馆被错误的定位成教学辅助机构。久而久之,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加入到图书馆的“大家庭”中来,导致图书馆人才比例严重失衡,人才缺乏严重。
四、中职院校图书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一)摆正图书馆的位置,结合实际引进高素质人才
在加强中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新对其进行定义和定位十分关键。在中职院校中,图书馆应该被定义为学术性机构,配置的人员也应该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十分旺盛。中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人才引进渠道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和挽留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在薪酬待遇方面对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实行一定的倾斜。特别是一些具有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学校更应该千方百计为他们的留下创造出适当的内外部条件。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缺少了培训这一环节,再优秀的人才也会在自己的领域中故步自封,没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
首先,各个中职院校应该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全面提升信息化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院校领导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支持上,而是应该拿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更新换代。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于图书馆各种软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以保证满足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新形势[4]。其次,对于信息化图书馆而言,数据库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图书馆数据库的管理工作,进而逐步实现资源互补且共享、服务覆盖面广等目标。同时,各个中职院校还应该不断加强对于数据库的引进开发力度,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以学术期刊为主、兼具各种报纸文献数据库的大数据库系统。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甚至可以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标准化和产品化的新道路。
五、结束语
中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各个中职院校在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各个中职院校还应该真正认识到建设信息化图书馆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的利用率,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曹兵.中职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探索[J].卷宗,2015(11):84-84.
[2]刘玉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构想[J].管理观察,2016(2):147-149.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江西
[中图分类号]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101-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批准号:06YB102)
[作者简介] 李 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经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信息管理;
吴光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经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经济理论;
邓红征,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贸经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两大战略性趋势:一是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文明,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二是主要从资源和环境角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以往发展过程与行为后果的冷静反思,体现了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与目标模式的理智抉择。
一、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多集中于传统意义上人口、资源与环境,沿袭物质能量的条件和方法。在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信息化有效减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物流、人流负担,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先进的智能工具,提高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新资源,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率,减低环境污染,使许多悲观难题迎刃而解。因此,信息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级阶段。
以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信息化道路,通过高质量信息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介入,在提高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能力的同时,保持改善生存环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信息化程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江西信息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缺乏整体规划的宏观调控,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盲目追求高速化倾向;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硬轻软,开发利用能力薄弱,忽视信息化空间布局,导致信息化发展失衡,整体效益低下;由于处于信息化初期,较少考虑信息化本身产生社会危机和环境问题,缺乏超前意识和预防措施,存在传统工业悲剧在信息社会重演的可能。因而,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江西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首要原则,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方法指导信息化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沿,教育信息化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作用,及时进行观念的更新和策略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帮助江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以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为例来探讨江西信息化建设。
二、江西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以教育信息化为例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回首过去的几年,江西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是基本延续着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主要体现在:
1.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错位,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畸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与人才培养仍然是普遍现象;
2.教育信息化无用论甚嚣尘上,其应用仍然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课、应付学校等级评比检查上,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等都没产生本质性、大面积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教育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进化式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浪费状况之中;
4.各种教育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不够,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互联互通,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5.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直以来都在已有的教育体制、组织结构下进行,只做局部优化,但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影响,然而一旦触及固有的组织关系、结构就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关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
这种教育信息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使江西信息化建设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三、走出江西信息化发展的困境
导致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一个行业的成熟,绝不仅仅是满足当前浅层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应用创新,推动行业业务模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更高效率地运转。假设微机行业只停留在最初做一些简单计算的层面上,没有后来的电子办公、大容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媒体娱乐、网络应用等推动行业发展的革命性应用,那就不会有现在的PC产业。教育信息化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只有能够真正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管理的变革,真正推动管理与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才会有持续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应用无法深入、缺乏创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认识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意识,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忽视技术支持下的教学与管理活动;技术与教育实践互相脱节,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没有形成;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长期规划,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信息化尽快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突破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
我们把“信息生态”这个产生于社会学领域的比喻式概念迁移到了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借用其生态观和系统观,构建了学校信息生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我们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认为,通过对教育信息生态内涵的解析,有助于启发解决江西高校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新思路。
1.对教育信息化工程进行系统化规划。学校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包含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社会监督等多个角色组成的人的网络,也包含由学校周边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课室环境、办公环境等组成的物质环境网络,还包含由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等组成的实践网络。那么教育信息化要对该生态系统产生持续的影响,需要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机构变革、标准架构、应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并要把关注点从技术、硬件环境转移到人及其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从而使教育信息化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
从系统观点出发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的变革问题。“重硬轻软”的现象会阻碍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发展已成为业内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何该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硬件方面的投资效果往往最显著、快捷,而软件、应用、培训等的投资则往往见效较慢且不易评估效果。如果不以系统观点对教育信息化进行长期的规划,仅从短期效果来衡量,则很难真正改变教育信息化投资“重硬轻软”的现象,很难为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技术培训、运营服务、标准研究等投入充足的资金。
在系统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物质环境网络、实践网络产生变化,人的网络也必须改变。因此,实现组织机构的变革将不再是一件难上加难而又无法预料的事情了。可以通过硬件环境建设、核心示范性科研项目启动去带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初步组织变化,在示范性项目中逐渐促进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更广范围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最终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2.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以“人”为本。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强调人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中坚种群”,是系统的“关键性物种”,而人的发展则是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环境下,如何使用技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是否能恰当地使用甚至判断技术运用能否对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等的决定因素都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决定了这个系统是否是一个动态、开放、多样的系统,决定了“技术”能在该系统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决定了这个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将能如何实现。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先进的技术不是主角,主角应该是有开放教育理念的教学人员。
3.促进技术在教育中的“消融”。教育信息生态强调“多样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说,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样的群体元素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普通传统教室,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络教学资源和粉笔黑板,网络社区和真实的班级社会并存,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群体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是生态学中所说的“栖息地”,多种角色和群体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彼此不断调整和适应。同时每一个群体角色都有其自身的适应情境,从教育信息生态“多样性”和“情境性”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诸如“教育信息化是否就是要用电子文稿代替粉笔黑板、是否就是要用网络代替教师”的质疑――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万能,并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学校,也不是要追求最新最好的技术,合适的、恰当的、能促进教育信息生态核心价值实现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提出“让技术回归教育的幕后”,“影响力最大的技术是那些已经消失的技术。这些技术已经将自身编织在了日常生活的网络之中,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4.适应教育信息系统动态进化与互联。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它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内部都努力保持平衡。但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又必然处在不断的动态演化中,它允许新事物的进入,在与系统内部原有元素互相适应的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毕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要实现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就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在较小的成本下实现软件的升级;在不同的教育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强调以服务为基本粒度的、功能之间松散耦合、新的系统架构方便低成本的软件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研发和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并在监管机构、标准研究专家、从业人员、产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各种教育系统采用的通讯数据格式符合统一标准、通讯方法与平台无关、通讯机制足够简单安全,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整体聚合,推进管理与教学的整体优化。
5.突破体制制约,实现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的应用,会触动现有教育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必然要求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组织体系,通过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来逐步实现学校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实质仍然是“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信息化”上做文章,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同体制、制度、应用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数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教育管理,还必须要有管理理念、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库、安全体系、人员和制度的突破,要处理好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流程调整、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与现行体系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江西要构建一个健康的教育信息化市场,首先就需要打破目前教育信息化采购与使用分离的现象,要让教学实践的使用者直接参与采购选择,这样才能促使教育信息化的从业企业追踪一线教学,能在开发的产品上实现“以应用为本”;其次,教育信息化市场要真正实现以“市场为主”而非行政力量的参与干涉,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广泛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形成企业之间互相合作的产业链,打造大型诚信的教育信息化企业。
江西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涉及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含义远超越发展信息产业本身,因此必须从社会全局高度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方法,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协调多方关系,注重整体功能,宏观调控,合理布局,加强信息化质量潜力的建设,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管理 效率
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公积金的各项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柳州市来说,2005年柳州市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住房公积金276983.28万元,累计向15055名职工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129164.02万元,年度实现增值收益2504万元。到2013年末,柳州市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住房公积金191.64亿元,累计向50082名职工发放个人住房政策性贷款714689.47万元,年度实现增值收益13261.39万元。经过近10年的发展,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各项数据指标都翻了几番。但由于信息系统管理基础薄弱,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原来建立的初级住房公积金网络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现有公积金的管理和核算需要。为推动公积金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改进信息系统管理。
一、 目前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1、系统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阻碍公积金业务的发展。从2003年起,住房公积金经历了从当年的手工作业到电算化到现在的网络系统管理现代化, 1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公积金信息系统化的认识还是不够。许多人认为对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花钱外请软件开发商进行软件开发,将公积金的各项业务统计起来、衔接起来,财务能出报表就行了。其实,这只是简单的信息处理,并不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力,离真正的系统信息化还很远。如果系统在规划、建设初期没有从公积金的业务特点、后续工作、发展方向考虑,只是单一的为满足目前业务需求,便大张旗鼓地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这样根本满足不了业务日趋发展的要求,导致公积金业务发展缓慢。从而对系统进行再次建设、改造,那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整个公积金信息系统建设无统一标准,硬件设备建设跟不上公积金事业的发展。我们知道,住房公积金制度是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城市的发展而见建立起来的住房保障制度,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住房公积金制度也不断的变化、完善,住房公积金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应不断改进、完善。住房公积金中心负责该市的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取管理工作、信贷管理工作、财务核算管理工作,工作量大,业务复杂,人员少,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提高信息化手段。但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各中心对信息化建设也各成一体。行业内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市程序开发也不一致,系统的运行也是五花八门。这不仅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还影响系统的建设和开发。
3、对系统信息化认识不足,过于依赖软件开发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现在,管理公积金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只是单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公积金业务、公积金财务等业务不太熟悉。而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开也不会是尽善尽美,也会出现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随着公积金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信息管理系统与业务的摩擦或问题。业务操作员会相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只是单一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对公积金业务只是一知半解,对系统出现的漏洞无法解决,还得依靠软件开发商来处理,那么,在时间上,效率上很难与当今的公积金发展相匹配。如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是懂业务、懂财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实际业务操作人员就会直接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许多问题就能立即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但像这样懂业务、懂财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公积金系统少之又少。
二、改进目前住房公积金系统管理的建议、措施
1、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的规划是一个涉及多方位的系统规划工程,该系统的建立既要满足当前业务需要和管理,又要考虑到未来几年的变化,所以,应对其涉及的各方位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有了全方位的规划后,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建立高性能的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各种数据基础平台,数据应用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业务数据与管理的信息化处理,保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仍能满足业务管理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又保护当前的投资。
2、建立统一的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监督管理,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共享,为广大缴存人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应此,主管部门应统一各地市的数据定义,软件基础,应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公积金行业的信息标准。
3、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顺利与否,关键不在硬件的好坏,应在信息系统技术人员的强弱。中心应迅速建立起一支懂业务、懂财务、懂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以保证信息系统实施的力度。采用以用代学,边学边用的IT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对基本素质好,有发展前途的业务骨干在公积金系统内进行轮岗交流,锻炼他们在不同岗位的业务素质,提高其业务处理水平。这样既可以推动各项业务发展,又可以调动中心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一、我国县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会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应体现在模型化、多视觉、大数据和灵活性四个方面。然而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县乡财会管理,往往只注重于自身内部的经费管理与使用,忽视了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具体表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财会核算软件版本不够统一。县乡财务部门及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统一的财会软件,这不仅会给部门单位间的数据对比、财会汇总分析等带来不便,也增加了财会人员的学习负担,影响了会计人员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和交流,使财会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有增无减。
(二)财会信息未能实现一体化,财会信息的孤岛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各部门单位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及自身的行政办公管理的财会信息,尚未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县乡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自身的行政办公管理信息系统未能有机地衔接起来,未能实现二者的有效集成,使各部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审查、支付管理和报账管理等信息系统相对较为独立,未能有效地整合为共享数据信息系统。
(三)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薄弱。由于在财务软件方面基本上是以核算软件为主,没能形成财会共享的数据系统,加之县乡财会信息的孤岛现象较为严重,致使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工资支付等方面均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使部门单位的财会管理功能、控制功能及信息服务功能显得相对薄弱。
(四)预算控制不够细致。现有的县乡财会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停留在会核算方面,但在预算执行控制方面不够细致。虽然已经实施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信息系统,但在财政部门统配的管理系统中,预算只细化到预算单位级别,项目的支出管理比较粗放。由于缺乏信息系统的支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把报批的项目进一步分解细化为子项目,并在具体对应到预算单位的内部科室时,难以实现按照子项目的预算,对预算单位的内部科室及责任人,进行严格的精细控制。
(五)经费的申请和报销效率较低。在县乡的财会管理信息工作中,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报销,没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管理。对经费的申请和报销,虽然通过纸制单据的流转,但由于手工记账管理无法及时准确地比对预算批准的限额和实际支付的金额是否相符,这就不可能为领导的审批工作提出及时准确的财会数据支撑。
二、加快我国县乡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几点设想
(一)建设县乡政府各部门单位共享的统一财会信息平台。统一县乡政府各部门单位统一的财会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财会信息门户,形成统一的财会管理平台。这样,能够对会计科目体系、辅助核算项目、记账凭证模板和财会管理审批流程等核算和管理规则,建立统分结合的分级管理机制,实现各基层单位的财会规范化管理。由于各部门单位的财会管理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统一,能够为县乡财会管理提供统一的信息环境。从而可实现各部门单位共享一个财会信息平台,一套财会产品,避免重复投资,降低财会信息管理和维护的成本。
(二)实现财会管理信息系统与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预算、核算和决算的一体化。首先,应依托人员、资产、预算标准、专项指标和财会数据史料等基础信息库的支出,通过仔细认真的分析,产生合理的预算申报资料,确保资金从预算环节开始,就能实施细化管理。其次,应建设以财政预算为龙头,逐级分解的预算管理体系,以分解后的部门预算为载体,控制预算的执行进度,实现预算、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平稳过渡管理。年终决算时,依托财会信息系统,定制相关的决算表,自动从财会核算系统中,获取相关的决算数据,使核算与决算有机地衔接起来,彻底消除财会信息的孤岛现象。
(三)不断强化县乡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提高财会信息的监管水平。围绕这一问题,要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做到实时的财务分析,努力提高财会的监管水平。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会报表的信息系统、主管账务的查询分析信息系统和领导决策的分析信息系统,结合财会数据形成分析信息图表,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取和展现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这样,既能方便领导从全局纵览各部门单位的财务状况,也容易追溯扑捉到具体的财会疑点及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的具体事项,从而使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强化。二要重视专项资金项目库的财会信息集成,使专项资金项目的执行过程记录、专项资金的绩效跟踪和专项资金拨付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要全面细致地对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及时的展现和分析;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应适时地跟踪检查,并结合财政资金的需求顺序和使用时间,进行严格的资金拨付,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达到强化财经纪律,提升财会信息服务功能的目的。
(四)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要认真细化、严格控制,实现预算执行绩效的动态管理。对于县乡的经费预算指标管理,要细化分解到内部科室、责任人和子项目。应把部门的计划审批和费用报销,作为重要的控制点,依托信息系统,审批资金计划;依据预算指标和计划,对费用的报销实行精确控制。应改变事后由预算单位对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负总责的做法,形成由具体责任人对具体的预算项目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精确负责的新局面。进而实现预算指标的绩效动态管理和部门计划指标的绩效动态管理。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知识和信息已经处于爆炸式的增长阶段,由此而产生的信息档案资料档案出现了猛增的局势。档案信息资料作为企事业单位活动记录的主要体现,作为实施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其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规范和监督作用。在以往,我国对档案资料的管理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近些年,随着档案资料管理理论的发展,我国企事业单位开始重视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并且已经把档案资料管理看成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路径,笔者就探究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希望能提升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
1 发展档案管理思想,提高档案管理地位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转变档案管理思想,给予档案管理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起步晚,虽然近些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管理态度、管理方法和档案从业人员的待遇上依然呈现出滞后性的发展困境。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此就必须正确的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公平待遇。档案管理工作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和单调无趣的工作,在以往,档案管理部门被冷落,从业人员也受到了一定的歧视,这些都是当下信息化建设需要极力改变的现状。对档案资料的重视还需要主管领导给予公平待遇,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档案资料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档案管理硬件设施,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有一个全面的全新的了解,不能曲解和误解信息化建设,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在管理中使用电脑、网络、打印机等所谓的信息化硬件,还包括档案管理、开放和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档案开发、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做到管理与开发并行,开发与利用同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档案的有效搜集、整理、保存,还包括开发和利用,管理的目的就是让档案资料发挥自身的价值,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这一观念需要档案管理人员重新界定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做到思想准备和观念铺垫。
2 强化信息化硬件建设,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实现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需要依靠人们观念的革新和档案从业人员掌握应有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技术,也需要确保信息化建设中所需要的设备和机械工具,这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档案的搜集、整理、归档、开发和利用,都需要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的挑战,同时随着档案资料的增多,需要从业人员借助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来提高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及打印机、复印机、各种通讯设备等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能,实现了档案资料管理的无纸化和科学化办公,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强化和加快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购置一些有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真正的把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落到实处。为此,企事业单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购一些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
3 提升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档案从业队伍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人也是一切活动的核心所在。所以针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档案从业人员的建设和素质的提升是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由于档案管理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上也略显滞后,导致档案专业人才十分的匮乏,即使有档案管理学习背景的人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很少人掌握到了娴熟的工作技能。在以往,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其他科室的人员兼职所组成,很多的人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只能简单的处理档案资料,导致档案资料的管理局限于档案的搜集和保存上,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档案资料的重视,企事业单位为了应对较为复杂的档案管理,也开始应聘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士来开展档案资料的管理,但是这些人几乎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又加上他们对工作的挑剔,导致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理论上,而实践中老一套的档案管理方式依然存在。对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对于档案从业人员来说,如果是新招录的人员,单位要给与适当的培训,实现老带新最好。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档案从业人员来说,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其档案管理工作开创新的格局。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4 统一规格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标准
关键词 武汉新港 流信息化建设 建议
一、武汉新港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建设武汉新港及综合保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建设“两型社会”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平台,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武汉新港将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建设以大宗散货、件杂件、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综合保税、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打造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和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
二、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武汉新港目标瞄准中国四大交通枢纽中心,由原武汉港和鄂州、黄冈、成宁市的部分港区组成。规划港口岸线548.2公里,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公里。规划区现有27个港区,可停靠最大7000吨级船舶,年货物通过能力9274万吨。新港范围内现有各类运输船舶1255艘,总载重量111.3万吨。2008年建设武汉新港战略出台,2009年各项建设迅速落实。计划到203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集装箱,成为以大宗散货、杂货、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同时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亚洲最大的内河国际口岸。
武汉新港囊括中部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武汉,长江沿线黄冈市、鄂州市、成宁市等有关城镇和港区,位居长江物流通道中部枢纽,拥有钢铁、汽车、石化、电子、建材等丰富产业资源,从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商品流向等各方面分析,在全国物流区域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新港地区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港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严重制约了港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限制了港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遵照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指示精神,建设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是促进本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物流产业振兴和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武汉新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港口分别建立了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其中阳逻采用由广州宜讯开发的CTMS系统,杨泗港口生产采用上港海渤公司的TOPS系统。规模较小或正在建设的港口则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系统功能较少,只开发了人员和财务管理系统,或者完全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临港产业中,武汉地区大多工业、商贸企业,其物流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物流,产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大约55%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65%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部分企业如:中百仓储、武钢、武烟等企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ERP、电子商务平台。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如KFID技术已在武汉钢铁公司、铁路快运等企业开始运用,并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益。在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大约各占一半。但由于企业各自建立的管理系统标准不一,结构多样化,导致各类系统无法互通,数据无法共享,使得企业间信息采集重复率高、交换频繁,兼容难度大,阻碍了武汉新港物流业的发展。
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武汉新港信息化工作也十分重视。海关建设有相对独立的电子口岸平台,在积极推动大口岸、大通关平台的建设,但其与各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有关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促进各部门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并不断推进各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国内港口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第一大港,在沿海港口中吞吐量的比重约占20%,上海港是一个具有良好集疏运条件的国际性大港,加上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上海港理所当然应作为长江口港口群体的核心枢纽港口。上海港的信息系统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到综合系统开发应用,从小型机至客户/服务器系统结构、开发系统结构,从PC单机应用至各单位建设局域网至广域网的网际连接应用的发展历程。1997年,上港集团投资2000多万建设广域网和生产、人事、固定资产和财务等几大系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大大提高集团信息化水平。随着上海港的改制与上市,上港集团对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又做了大量的工作,逐年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深化信息系统应用。
目前,上海港EDI中心已覆盖了上海口岸所有的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船公司、船代、货代、堆场等企业。同时,也是海关、国检、海事等政府监管部门的外部门户。在EDI中心的支撑下,上海口岸已基本实现了口岸单证的无纸化运作,口岸信息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口岸环境提升明显。
上海港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很多,其中两条最值得武汉新港信息化学习借鉴。
1、加强引导,分步实施
1996-1997年上海港航EDI刚起步的时候,上海每年箱量只二三百万箱。很多船代都没有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很多国外的船公司认为投资环境不好,并且原来船舶的单证都是两套,过程都是纸制的,没电子数据可以传输,相关码头、海关与物流公司无法实现物流过程的跟踪,所以建设初期同样是比较艰难的,首先要政府强力推动,引导企业进行参与,同时政府根据信息化系统的难易程度,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2、建立与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工作机制
为了给企业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经营环境,上海港与相关部门建立了两套好的协调机制。
一个是上港集团和上海海关之间有一个合作备忘录机制MOU,每年交流两次,由上港集团的总裁、副总裁,跟海关的关长、副关长每年轮流牵头召开交流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磋商,目前这个交流机制运行良好。
另外一个就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海关总署之间也有合作备忘录,市政府非常重视跟海关总署之间的合作,经常就一些希望海关总署支持的事情进行言商,比如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港区环境建设、出口退税等问题。
五、加快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围绕省委省政府“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建设目标,招商引资、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区的工业规模,是增加新港港口吞吐
量的根本,与此同时新港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同步发展,才能满足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武汉新港现阶段的特点,特就新港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
建设好的口岸环境,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是个长期性的过程,可遵循试点先行、小步快跑的原则。政府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安全、在一定规则下运行的环境,分步实施,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如可从港航EDI入手,逐步提升电子化的比例。另一方面需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武汉新港的协调机制可借鉴上海港的沟通机制,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沟通,对新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磋商,加强共识,提高效率。
2、创新体制,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
创新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政府为主导的运营实体,加快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服务于武汉新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信息枢纽,将实现面向社会、面向物流企业和面向政府监管部门等三个方面的服务。
武汉新港地区作为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产业门户,通过推动武汉新港区域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物流服务运作流程优化与再造,有利于提升武汉新港的四种能力(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物流服务协同运作能力、关检部门监管能力、政府宏观决策能力),建成武汉新港物流服务的四化环境(管理数字化、营运网络化、服务体系化、决策智能化),实现两升两降(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和风险),吸引武汉城市圈乃至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商贸业和工程建设物流,以先进技术手段促进武汉新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统一标准,促进新港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结合国家物流业相关标准以及武汉新港区域内相关规范和特点,建立统一信息资源基础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提高企业连接效率。水运物流是从货物出厂、报关、陆运、装船、水运、到港、卸货、陆运的全过程,过程涉及货主等10类单位,涉及车船飞机等多种运输工具,因此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让各参与方及时准确了解全过程的信息十分重要。目前各参与方了解信息,主要是靠业务人员实地沟通、电话、传真等方式。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静态信息,还是由各方分散的收集和保留,对于动态信息还是靠手工搜集。因此,在新港区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物流过程数据库,建立数据维护、提供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是提高整个新港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便物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4、创造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利用武汉便利运输条件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向世界招商引资,向世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才、技术、资金,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在新港产业带落户,把武汉新港区建成集冶金、汽车工业、食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工业、医疗保健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带。
搭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向世界展示武汉新港产业链,展示武汉水、陆、空三维一体的运输体系,展示武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及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把武汉新港推向世界,实现永不落幕的网上招商会。为新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吸引世界知名的企业落户武汉。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信息服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局域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最便捷的途径,社会的前进、公众的要求促使档案部门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然而,传统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观念和运作方式都亟需改变。
1.档案信息化趋势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短时期内迅速普及,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等称为电子档案。随着档案媒介从纸质向电子转变,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随着国家档案战略的提出,许多省市纷纷开展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有的还提出了“全面数字化”战略,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在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不强,认为档案信息化可有可无、可快可慢,导致许多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缺乏主动作为,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进度,也影响了档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信息化进展缓慢的原因
2.1对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原始性的怀疑
档案是历史的再现,档案的历史属性是其本质属性,而电子文件生成时的状态与传输、接收中的状态完全一致,并且极易被篡改,因此长期以来,有些档案部门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坚持以纸质文件存档。
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随着管理方法的完善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有效地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封装技术、迁移技术的日趋成熟,使电子文件对软硬件系统的依赖逐步减少,极大地推进了电子文件真实可靠、长久保存的可能。各种实验证明,高质量的光盘有非常稳定的特性,可以 适合长期存储的应用。世界上著名CD-R的制造商,都对CD-R光盘的寿命进行了测试,得出的结论是:CD-R光盘的寿命至少是100年。2005年“电子签名法”的出台,赋予可靠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扫除了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其他领域中应用的法律障碍。
2.2双轨制的实行减缓了对档案数字化的需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单位以纸质电子并存的“双轨制”来应对电子文件的挑战。许多单位在文件处理时采用电子流程,但以纸质文件存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电子文件的流失,大大抵消了信息化的优势,降低了工作效率。
首先,音频、视频、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等类型的电子文件是无法打印成纸质文件的;其次电子邮件、电子订单等类型的电子文件的证据效力依赖于计算机系统中背景信息。
纵观世界各国,唯有中国仍然在全面推行“双轨制”和“双套制”模式管理电子文件,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先进国家均逐步推进或已经实现了“单轨制”与“单套制”模式。
2.3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档案信息化无论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还是海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档案基础数据库的建设,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但目前许多单位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有限,不能系统地组织大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基础建设,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
而档案数字化初期必然有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历时较长,档案部门在数字化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疲倦退缩,特别是对档案数字化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档案数据库建设缓慢,甚至停顿。
3.信息服务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必然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档案事业实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大大拓宽了档案信息的服务空间,对档案资源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献传递,促使档案工作跳出传统的狭窄思维,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服务升级
文件媒介的虚拟化,促使档案工作的重心逐渐从实体向信息转移。档案不仅具有历史再现性,同时还具有信息性、知识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等特点,档案信息化的重点是开发利用。
4.1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开展全文检索。
电子文件具有检索快捷方便、容易实时同步备份、存储空间小,维护方便、安全的优点,能够实现全文检索。
纸质档案时代,采取的是标引检索,查找检索起来非常费时,存储档案空间又大,维护起来也不方便。
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及时将现有的电子文件导入档案数据库,并有计划对价值较高的历史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录入,同时可以适当补充网络上相关的社会共享信息资源作为“虚拟馆藏”。通过这三种方式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并实现全文检索。全文检索能够让用户在海量的文件中迅速、及时、准确地找到想要的东西,被形象地称之为“文海捞针”。
同时,网络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网上查询。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帮助,让档案信息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重视档案信息的二次加工,促进档案信息服务升级。
档案是有价值的记录,如果不利用就无法体现价值。档案的价值不仅仅是历史价值、凭证价值,还有信息价值,知识价值。数字化档案服务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加工水平,从档案文献传递变为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
要重视开发二、三次档案文献,加大编研力度,针对社会当前热点进行调研,开发档案专题数据库,积极与业务部门合作,开发出有深度的信息产品,为各项工作提供借鉴参考提供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产品。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能更加方便迅捷地利用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必将更深地影响社会生活,这也将给档案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几点思考》,《学校档案》2006年第1期
[2]《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状;建议
一、目前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教育行业中的使用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对校园信息化教育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更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说明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农村地区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及教师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校和教师对信息化教育建设认识不到位,这直接制约着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短缺现象仍然存在
从整体上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信息化教育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比如横山县许多农村中小学的现状:计算机数量少,没有专业的教师,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难以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3.信息化教育发展不平衡,需要调整
一般来说,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信息化教育的水平也较高。目前,就西安市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以及计算机的配套设施都较为齐全,大约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三、四年级学生以上一般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脑,而榆林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远不达全国的平均水平。
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待加强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仍然是主要障碍。虽然目前学校和教师都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但培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许多学校认为,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后,需要进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而很多山区没有能力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二、推进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教育的若干对策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才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农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在信息时代,不断地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组织教师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在信息化教育中,应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去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因而,不断加强师资的培养,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加快信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对此要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
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
我国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缺乏,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从而对教育媒体望而却步,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和普及。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加大计算机基础设施投入及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两个方面。还可以回收和利用社会上许多闲置的旧计算机支援贫困地区以加快其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进程。
以上则是就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用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所以,我们要找出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信息化教育能够正常有序地发展,为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桂晶,黄荣怀,张进宝,江新.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07(19).
一、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必然要求
1.财务信息化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医院财务信息化是一个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包括财务管理信息化和财务核算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强化以财务会计理财和经营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有效融合。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经营成果,并根据有关财务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相关财务指标,通过财务分析和评价体系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综合反映医院运营的效率和效益,以提高管理能力。另外,财务管理系信息化可以使医院运作的所有环节与财务相联系、医院运营所有过程实时反映到财务上、通过财务分析反馈到医院高层,向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资料,使医院管理者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满足医院整体需要,不断开拓信息化系统,适应医院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使高层管理者能够迅速反应,改善业务经营和管理。
2.财务信息化可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管理人员、各部门乃至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明晰他们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从而科学地对医院经营活动进行组织,使管理决策、管理行为与管理结果得到高度协调与统一。可以加强医疗费用管理,合理收费,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减少医患矛盾。可以说,正是由于不同主体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上的分工,才强化了预算的全方位管理与控制功能,使医院的决策得到细化落实。另外,加强财务信息化有助于财务监督工作的执行。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种双向传输流通系统,这样使得操作流程及所涉及岗位人员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各种财务数据使用价值大为提高,从而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得到改进、加强和监控,实现内部信息的快速有效的取得与沟通,进而规范医院经济行为。
3.财务信息化可以降低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医院的财务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需要会计和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因此,加强财务信息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当前,医院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不断完善和满足财务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和快捷性,及时采集、处理、分析信息资源,明确医院经营管理活动,掌握医院的控制和管理活动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数据应用流程,了解数据的财务目标的关联,努力实现财务管理和经济运行的网络信息化,保证会计财务收集其他管理职能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办事效率和工作流程,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各层次财务管理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二、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途径分析
1.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充满着变化和竞争,谁能迅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做出及时的正确反应,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主动权。同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因此,医院法人要对信息化建设有正确的认识,改变过去只重视医疗设备等实体资产购置的观念,提高对信息管理的认知。这就要求医院注重利用科学理论以及方法去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特别是财务的管理,加快推进医院全面的管理信息化进程。以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实行内部统一财务软件为支撑,加大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必须对会计信息化保持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度,医院各级领导及全体基层员工都要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不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经费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管理层应逐步增强医院管理理念,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更加全面地发挥信息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对医院财务信息化工作进行推进。医院财务信息化系统要从原来的单纯的会计核算,进一步结合医院信息网络为医院经营控制和管理决策发挥更大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由于医院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对信息化建设会有不同的需求,结合医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还要看医院自身的具体情况,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我们不可能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去完全适应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但也不能对医院现存的管理和经营模式进行全面否定,这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
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时间性很强的工作,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容量增加的时代, 财务人员的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想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就必须解决财务人员的素质瓶颈,提高他们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减少日常操作中的失误。因此,必须注重财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大力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加入信息化管理的内容,财务人员必须增强学习意识,转变得过且过,守着会计证混一辈子的传统观念,思想上积极进取跟上时展的步伐。掌握必备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对实际业务工作中表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从而有力推动财务信息化管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