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教育辅导范文

中学生教育辅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教育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教育辅导

篇1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05-02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从而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与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生涯辅导现状,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一、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概述

1908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将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发展历程中,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生涯教育进入台湾后,延续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9年9月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在同年10月召开的“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上增加生涯发展议题,将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公民》课程中,由专职公民教师担任和提供生涯咨询指导。香港则将就业指导机构设为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具体职能部门,将生涯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总体理念框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开拓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辅导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从社会中直接选拔,具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

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为我们立足中学生生涯教育辅导,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辅导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几乎忽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也没有建立起生涯教育与辅导体系,更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

为深入了解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状况,我们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在广西某中学共分发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共设生涯态度、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经问卷统计并结合访谈,总结出中学生对生涯发展的三个认识水平:

第一水平: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及各种职业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发展,认为今后的志愿方向、从事行业都由父母考虑和安排,个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必要。只需成绩理想、考一个好学校即可。如在回答本问卷的项目“我考虑过初中毕业后(单项选择)”时,选择“上高中”的学生占81%,选择“职高”“中专”“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占7.1%,打算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占4%,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发展需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无生涯发展规划意识。

第二水平:对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但不了解生涯发展的综合性,在对生涯辅导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中,认为“生涯规划是自己要做的事”的占49.1%,但会“借课外活动的机会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的仅为24%,“寻找参与和未来发展有关的活动”的只有37.8%。这表明已有一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有初步意识,但是大部分还缺乏进行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和相关途径。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生涯发展内涵的理解很局限,认为生涯辅导就是帮助个体找到理想工作的过程;在评价各种职业和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时,单纯以工资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下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全局性认识不足,忽略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终生性和综合性。

第三水平: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总体规划,能在长辈以及生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较系统地构想和计划,但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各种不精确的认识,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误解。如回答“我有自己的理想”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0.7%,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仅为38.4%,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简单考虑过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没有结合自身及环境条件对未来进行规划。大多数学生虽然回答“知道如何实现理想”,却只有27.3%的学生会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种由信息的不精确所产生的认知使他们整个规划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对自我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懂得如何规划与实践职业理想。因此,对处于重要人生阶段的中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

篇3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

由于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如此,中职院校亦是如此。中职院校扩大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标准,使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无论是受教育水平还是心理素质水平。尤其是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尚不成熟,难以应对情况的转变。这就会对中职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发展进行研究。

中职生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要接受职业教育,这是一种转变。多数学生还未成年就得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这种落差很容易使中职生的心理出现阴影。因此,在中职院校中的一大问题就是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因此中职院校设立了一些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及相应的心理课程或是安排一些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其中最典型的指导方法就是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

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

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

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

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

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清.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

[2]赵雅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4

高中学生已经有初中英语的学习基础,由于英语基础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积累的英语学习方法的不同,高中班级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英语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高中英语学习中的后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后进生英语学习存在的困难的原因以及针对后进生的辅导策略都是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应该探究的问题,为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英语水平提供可以借鉴的辅导策略。

1.对后进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1.1后进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科的后进生对于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其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英语后进生也不例外。英语是一门外语,相较于母语存在很多的差别,当然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对于英语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并且不断拓展英语阅读的范围,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语言适应的习惯与技巧。由于英语后进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缺乏浓厚的兴趣,也较少集中注意力听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较难达标,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后进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以及自身的英语基础是较为薄弱的,长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英语教师不进行及时矫正与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惧或者厌烦的心理,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英语学习的后进生。

1.2后进生在学习英语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的英语后进生无法获得较好的英语学习效果,相对英语学习效率高的学生而言,很多的英语后进生不是因为智力水平较低或者学习态度较差,而是由于后进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在学习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中不注意因材施教的话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1.3教师没有重视对于后进生的培养,因材施教

由于英语后进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其在考试、作业等成绩反馈上较差,后进生在英语教学中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这样的后进生很多的英语教师不够重视,也缺乏耐心对后进生进行培养与辅导。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也缺乏研究,英语后进生成绩的提高英语教师也没有因材施教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进行针对性辅导,这样英语后进生也很难在英语学习上获得进步与提高。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辅导策略

2.1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后进生积极听讲并且参与到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后进生只有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才可以发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发现英语语言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辅导策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放映学生喜欢的英文电影让学生感知英语语言以及文化的魅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多给予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英语并积极鼓励后进生参与其中,英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来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于后进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方法适合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适合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学习英语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至关重要。对于后进生,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其英语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英语方法的引导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后进生多方面的学习信息进行反馈,研究其学习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并及时进行矫正,将后进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比如,背单词对于很多的后进生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在需要使用时发现可以记忆住的单词依旧屈指可数。针对死记硬背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单词词根记忆法、单词联想记忆法等记忆方法,让后进生有方法地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与学习,积累词汇量。比如。很多的后进生对于英语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英语写作无处下手,每次的测验以及练习中英语写作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注意精彩词汇的积累,多种句式的表达与写作中的使用。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才有质的提高。

2.3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辅导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在其学习中都会存在自身特别的学习上某一方面的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辅导,尤其是对英语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上更应该进行分层次辅导。对于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后进生,英语教师应该采取策略来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后进生,英语教师应该在辅导策略上积极引导后进生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对英语学习存在心理障碍的后进生,教师要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对于英语交流沟通能力较差的后进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发言机会;对于高中英语听力存在学习障碍的后进生,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听取英语材料并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后进生,英语教师重点要教会的是其阅读英语材料并作出阅读习题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写作能力较差的后进生,英语教师需要做的是教会其英语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以及英语写作语言的表达方式。英语教师对待后进生不要一棒子打死,要有耐心有后进生交流与沟通,在沟通中以及课堂、作业等信息反馈中发现每一位后进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具体障碍点,针对每一个学习障碍提出具有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对后进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辅导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进生也能获得较快的进步,弥补后进生学习的短板,在整体上将成绩提高,摆脱“后进生”的称号,提高后进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篇5

一、大学新生入校初始的不适应现象

(一)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校园,首先面临的是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孩童,不再是为了考大学每天只用专心学习的高中生。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同伴的玩耍,取而代之的是自我的独立和成长。大学生不仅要继续学习,还要考虑今后的出路和未来的工作,大学生已经慢慢转变为社会人的角色。很多新生未能适应角色的转变,存在着诸如失落、焦虑、自卑的心理,很多负面情绪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二)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的集体生活,不仅接触的是学校这个大集体,同时还有班集体、宿舍、各种社团等集体,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多凸显在这些集体生活中。在体中,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多表现在语言、民族、文化和习俗等方面,这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之间的交际圈,同时难免也会存在摩擦和矛盾,一些同学自我意识强,对地域差异反应出的问题产生质疑甚至是讽刺现象,极易造成自身和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和摩擦;在宿舍关系的处理中,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家第一次住集体宿舍,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在遇到与自身不同作息或饮食习惯等不同生活细节的同学时,便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不善于沟通和表达,往往处处忍让和委屈自己,时间长了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不良后果;在社团等集体活动中,最初大学新生对社团活动往往富有激情,做事积极主动,善于创新和提出建设性意见,在遇到与自身意见相反或者是质疑之声时,一些新生的积极性往往会受到打击,自我保护心理会慢慢生出,导致与社团成员割裂,最终退出社团的现象。在以上各种集体中,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往往会导致新生的自我封闭,更甚会影响到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三)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从高中时期高压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在面对着自我时间管理和自我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大学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学习方式和大学教师的教学管理产生困惑,因此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一些学生出现了逃课、厌学甚至是退学的现象。

(四)生活上的不适应

如今大学生多是90后出生,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家庭诸多,大学生也诸多是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90后大学生的生活多来自家庭的照顾和关心,他们不用操心生活的艰辛带来的诸多问题,自我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面对着新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便显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极易产生生活上的对父母的依赖性,很难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在大学生活上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诸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大学新生在入校初始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其融入新环境的阶段都会有一个时期。不同的个体适应新环境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因此在新生入校初始的这段时期内,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适应性教育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新生群体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群体的情境下进行的集体心理辅导模式,通过群体内的人与人的交互与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就是通过组织学生们参加集体活动和集体课程,在同辈群体的群体教育和互相教育中改善新生入校的不适应现象,使大学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初始,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学校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组织各学院心理辅导老师和各学院新生辅导员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培训,由辅导员和心理辅导老师组织新生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意在通过组织团体活动,使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促进新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和集体。通过我校多年来的实践和效果反馈,团体心理辅导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缩短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大学新生初入校园,能够尽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的仅是少部分,很多学生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然而还有部分学生甚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我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希望新生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和集体,融入到大学的生活中来。我校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计划分为五次课,每次课在2―3个课时,第1、2次课集中在新生入校一周内完成,3、4、5次课分别在军训结束后完成,时间周期控制在一个月至两个月内。课程安排的周期不长亦不短,同时符合大部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周期,在适应周期内,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新生产生的问题例如:不满学校和专业的失落心理、对未来的茫然心理、没有同辈支持的焦虑心理,自我认识偏差心理等给予了不同课时的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了新生入校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二)有助于新生获得同辈群体支持系统,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大学新生进入学校,面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陌生的同辈群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很容易独立出群体,脱离集体活动。没有同辈群体的支持系统的学生,会缺少对他人的信任,产生孤独情绪,极易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同辈群体互助互学,相互影响和团体分享等手段来帮助新生获得同辈群体支持系统,例如:从团体心理辅导的第一课《有缘千里看来相会》 的教学中,头脑风暴活动就是打破陌生展开良好交流的开始,新生之间通过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他人的姓名、籍贯,年龄,爱好等信息,快速的认识他人和被他人认识,让新生体会到被他人记住的良好感觉,体会到坦诚与他人交流的收获,打破最初交流困境,扩大交往圈,快速建立宽松氛围,建立良好的同辈群体支持,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有助于新生认识自我并形成积极自我,确定大学目标

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审视自我和重塑自我的基石,是自我发展和成长的起跑线。我校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不同个体的相同问题:什么是自我,如何认识自我,我是谁等问题,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我是谁》的课程中通过写出20个正性的自己和20个负性的自己来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肯定自我并形成积极自我。通过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制定适合自我的大学规划和目标,例如:有些同学认识到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还不够努力,进而在制定目标时决心大学期间认真听课,列出大学期间考取的资格证书等,有些新生认识到自己在性格方面比较内向,在制定计划和目标时决心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自身积极主动的外向性格,等等。

篇6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洋思模式 学困生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普通中学尤其是生源素质偏低薄弱学校的难点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育的瓶颈问题,也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倍感困扰又不得不面对的教育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校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解决不好,学校将原地踏步,难有起色。在这方面,综观名师名校的成功经验,转化学困生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补充强化,而在于自我意识的唤醒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洋思中学的首要教学原则,也是洋思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显著特点。

洋思中学,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他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进洋思也变好了。

笔者对洋思中学从自学抓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没有“差生”颇感兴趣,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并分析后进生成因

学困生不是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信心和能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

二、牢固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这是洋思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必须有相应的措施,“适当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好”是洋思中学紧接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学理念后面的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呢?蔡林森校长从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悟出,尽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练习。蔡校长指出:“学习是关于掌握知识的实践,所以学习应当由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还说:“打仗是由连队战士打的,指挥员用智慧去指挥打仗,教师要和指挥员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包办学生的学习。”他强调指出:“理解游泳知识与游到河对岸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课堂上学生听懂和正确熟练的应用有本质区别。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降低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使学生会做和熟练,尽量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三、以“生”定教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是谁在学习?教师教什么?教师怎样教?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反馈学生未知的内容或知之不深、不透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教。

以生定教策略,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要求和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最有效。”这需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学生已具备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已经学会的就少教,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方案,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还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可以这么说,这些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的。

篇8

1.生涯和生涯辅导的含义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用到生涯一词,如描述一个人的从政经历,我们会用“政治生涯”;描述一个人的当兵经历,用“军人生涯”;描述一个人的职业经历,用“职业生涯”等等。但要从学术上给生涯下―个定义,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给出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美国生涯理论家萨珀的观点。

生涯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过程,由三个层面组成:其一是时间。即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又可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和衰退等时期;其二是广度或范围,即每个人一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其三是深度,即个人为自己投入的程度。从历史性来看,生涯就是个人生命完整的过程,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又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蕴涵着个人兴衰际遇。

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了解;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

所以生涯辅导的具体方面可以概括如下: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合理选择和决策的作出;自身潜能的开发。

2.生涯辅导的目标

生涯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具体地说,生涯辅导就是要帮助任何年龄、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通过生涯辅导,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用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价值观,以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的技能;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技能,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能依据个人的意愿教育机会及职业机会等所有资料,对职业和事业作出合理的决定;离开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后,通过某些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和职业上都有成功的表现,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见,生涯辅导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帮助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生涯辅导是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最好体现。

大学素质教育与生涯辅导的结合点

1.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社会及区域政治的诸多变化,尤其是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变。迫使人们认真反思及审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种大学主要任务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促使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即素质能够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事。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素质教育以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目标,紧扣知识经济的灵魂。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即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度时代感、责任感的新型公民,他们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理想、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和文明生活习惯、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广阔的人力资源基础。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2.生涯辅导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显而易见,生涯辅导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生涯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所以,生涯辅导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两者具体结合点表现为:

(1)大学生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学校充分尊重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起点,是学生养成各种素质并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影响重大。

(3)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个人生涯目标都以服从社会客观需要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和衡量标准。这种统一性促使大学素质教育能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入生涯辅导

1.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功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导人生涯辅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和发展。具体引导功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这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起点工作,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第一步。在这阶段应该客观分析学生个性特点和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初次发展定位,树立大学求学阶段的朦胧生涯目标。

(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求学过程中,关键是不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目标,并赋予坚定执著的实际行动,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

(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和阶段性目标调整、计划完善是生涯辅导的关键。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偏好的转变和实际努力效果,及时给予动态考核评价和调整生涯规则。这是一个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2.大学生涯辅导的内容

(1)指导学生专业定位和学习。专业的学习活动是大学中最普通、最直接的生涯探索过程,选择一个适当的专业,也是为未来的生涯决定了具体的方向。所以,帮助学生依照其能力、兴趣、价值等选择专业或转系,是生涯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篇9

关键词:英语课外辅导班;教学方法;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81-01

随着英语课外辅导机构的大量兴起,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与学校的教育模式相比,课外辅导更加灵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课外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需要正视的问题。经过我和我团队成员的多次问卷调查和走访,现将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现状

1.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准入制度不完善

有很多辅导班打着新东方概念、剑桥少年英语的幌子,实际师资不过是中师、中专、大专刚毕业的学生,甚至有的还没有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件,而真正有教学经验的在职老师的辅导班只占了很少一部分。通常人们更愿意相信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老师的学术水平一定很高,知识储备也未必很大,但是其教学经验很丰富。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对于国家考试大纲了如指掌,而且更懂得如何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讲解知识。所以,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未必就教学出众。但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其知识储备必定丰富,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也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流动性过大

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师流动性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兼职教师来说。有些辅导机构为了缩减开支,大多聘用兼职教师,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厚的收入增加了教师的流动性。

3.管理体制不完善

以本溪市某镇为例,镇上的几家英语辅导机构均来自本土。其创办人都是从家庭辅导逐步扩展而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辅导机构。这些机构通常只有一个人主管,其他人属于“工作人员”。最为明显的是缺乏考核制度。这些辅导机构的老师按课时结算工资。不同于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难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4.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过多地注重英语学科的学习会使孩子减少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造成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英语辅导机构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注重英语讲究的“听、说、读”,因此,不少孩子的英语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却是“蹩脚英语”,语音语调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辅导班对成绩的过多追求无形中也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稳定师资力量

首先辅导班要完善教师待遇,分类管理,强化竞争意识。教育本身是一个社会学工作,但是校外辅导班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盈利性,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是与招生量相关的。招生人数多,辅导班收入高,教师的收入自然会有所增加。但是,教师工资应该与教学水平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也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考量,还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辅导班应该在教师管理中注意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认可和赞同给予充分的空间。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辅导班应该在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身在一个学习型社会,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更卓越的教学水平。

2.实施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辅导班要完善服务机制,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虽然辅导机构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也应该重视其教育性的特质。辅导班在招生前应该认真考察自己所在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状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己任。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认真为其推荐合适的班级。这是对辅导班负责,也有利于辅导班展开教学。第二,做好辅导班、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家长只有在了解孩子上课状态的情况下方可对症下药。同时,辅导班老师更应该注重社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英语是一门听、说、读、写、译皆有的学科,学习切不可断章取义。老师可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其他方面的训练。

笔者认为对于英语辅导班而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端正自身的办学理念,合理管理教师学生,方为辅导班持久之道。对于家长而言,辅导班的选择一定要冷静慎重,对孩子英语的学习要做到有度,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职业生涯辅导 生涯教育 通识教育 生涯教育

1引言

职业生涯辅导(Vocation Career Guidance)是近年来国内大学里兴起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方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我,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其作用是使每个大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大学生要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文在对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将职业生涯辅导思想应用到实际领域,并结合复旦大学软件学院职业发展实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2 职业生涯理论应用与实践

2.1 新世纪新学院,思路新模式新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办学理念、教学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原来的计算机专业大不相同。专业教科书选择目前流行的国外知名大学的原版书;除了理论教学以外,每门专业课都增加了一定数量的“Project”和“Lab”,让同学们通过动手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应用能力。

比如大一年级的“程序设计”课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开发一个计算器或小游戏,感受编程的乐趣和成就感;大二的“数据结构”课上有一个堆栈处理项目,通过火车编组调度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堆栈结构的认识;大三的“操作系统”课,要设计开发一个简易的操作系统,让同学们体会在计算机内部,作业是如何通过进程、线程进行调度的并了解串行处理与并行处理的关系;大四时,“软件工程”课要求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几个人一组开发一个项目,亲历软件工程的每个阶段,最后通过讲演的形式汇报每个同学所负责的任务和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展示。

2.2 新模式下出现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解决

新的教学方法的确带给同学们更多实践的机会(动手实践或上机操作是大学生最缺少的部分,导致我们的软件开发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但是一开始也给那些从来没有涉足计算机编程的同学,或者那些逻辑思维比较差的同学带来一定的压力。他们被几个“Project”压得抬不起头来,又不好意思请教同学。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击,“Project”完成不了,其他课程也受到牵连。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反正跟不上了,晚上玩游戏,白天睡懒觉,一过就是二三年,当意识到不能毕业时,为时已晚。大学里出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国外大学里职业生涯辅导非常普及。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陶冶孩子身心,让其学会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有效的、适用的活动;进入初高中阶段以后,学校有专职老师根据这个年龄段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拓展理念、人生探索、建立良好的道德观的训练,为下阶段作好充分准备;而到了大学阶段,是一个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引导学生由中学向大学顺利过渡,每个学年、学期都有规划,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会把握机会,学习稳定以后,多参与课余活动,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面对未来发展及时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计划,使得大学四年过得丰富多彩。而国内这方面工作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是进展缓慢。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往的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心理)研究不够。在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中,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心理矛盾。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家庭过度保护、学校过度教育、生活经历过度缺乏使得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生究竟到学校里来干什么?前面已经提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是明白的,而小部分学生似乎还不明白。在新情况、新问题的条件下,我们要根据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研究新的应对方法。

2.3新生入学,通识教育、心理教育双管齐下

通识教育:新生进入复旦大学以后,文、理、医科混编班进入学院学习。针对以往部分学生迷途不知返的状况,除了学校里安排的通识教育以外,对全体新生进行计算机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在没有进入专业课前,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这个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历程、人物和事件。比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历阿克)是如何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ARPANET)基于什么条件下诞生;世界上第一块CPU芯片是由哪个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比尔・盖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建微软的;一个软件公司是怎么工作的,等等。然后安排学生去软件公司参观,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印象。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邀请大师级人物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比如清华请杨振宁先生给本科生上“基础物理”课;天津大学请陈省身先生给本科生上“应用数学”。我们也因地制宜,邀请学校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权威教授、学者担当此任,同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同时,学院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在全体新生中间进行心理教育,让同学们懂得,进入大学的每位同学又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一切从零开始。辅导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健康人的标准应该是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和谐发展。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素质,人格健康,适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一些生动案例警示同学们心理问题对学习的危害性。

2.4在校期间,暑期实践、社会实践各取所需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各级学校里都有人协助你制定自己的生涯计划,进入大学以后,职业生涯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但也有例外)。中国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滞后,除了做好以上教育以外,还应为学生在校四年逐步形成一个未来人生的规划作引导。

学院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贫困地区支教,体验艰苦生活,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安徽祁门就是软件学院支持希望工程扶贫支教的一个典型,学校捐赠电脑、善款,同学教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上网等技能。有三个年级的十多位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这些同学回来以后感受颇深。

除此之外,组织一些学生到软件企业去调研,零距离地接触企业。2005年辅导老师安排部分同学进行一系列“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考察团”活动,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几十家软件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双方交谈中企业也能了解到现代大学生的状况。在杭州塔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考察时,同学们了解到来自印度的这家公司不仅软件外包做得好,而且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也堪称一流,企业的管理思想更是无可挑剔。这些是学生、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得到的第一手信息,使得学生能够看清楚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行业的背景。

从职业生涯辅导的角度来看,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交流,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学生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干什么的道理。

2.5毕业在际,排摸辅导、个性辅导对症下药

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一般是,一半在学校里学习,一半在企业里实习,四年大学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轮回进行的。复旦软件学院目前没有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在大四有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课程,要求将要读大四的学生在大三结束时就进入企业实习。利用一年左右时间接触社会,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而且可以对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实践和总结,如果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可以利用周末回学校上课的机会,进一步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学院有一个“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它的功能有:

(1)主动、积极的联系、筛选在沪有一定资质的软件企业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备选方案。他们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知名度较高的,对实习生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企业。

(2)为了使课程能够按时开始,在学期开始时就要在学生中做大量排摸工作,宣传课程的意义,了解每位学生对实习的认识程度,根据不同情况为学生制定下一阶段职业生涯计划,进行大量疏通和解释工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

(3)在适当的时间里(大三下学期前后),邀请企业来学院招聘、推荐学生积极应聘。给企业和学生一个相互平等、公开、公正的双向选择机会。

(4)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管理规则,使得不同情况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过程中有章可循。比如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对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不同要求;对实习期间单位发生变换的处理等。

就如前面提到的,在这个阶段挖掘出一批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与对象通过建立关系、收集和分析资料、寻找可能答案、执行方案和评估结果及结案实现案例辅导的全过程。其中根据情况进行分类,考虑究竟是个别辅导还是团体辅导。

针对有些学生毕业以后究竟是继续学业,还是就业举足未定的情况,职业生涯辅导老师采用职业家族树(Occupational Family Tree),即画图方法帮助他们分析。把家族成员已有职业的状况以及这些职业在目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职位未来发展的趋势画在树枝上,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体能、外貌等条件画出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确定自己究竟是继续学业还是就业,这还是有点传统的世袭的成分在里面。

针对那些迷失方向而不能自拔的学生,到了大三下学期,老师选用价值澄清法,跟学生强调的不是价值观本身,而是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回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价值观形成到逐步积累的过程,走到这一步都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分析在大学里出现的种种不适问题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可以改正的,要正视过去的不足,鼓起勇气,找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学生,他们总以为自己成绩不错,表达能力也可以,但是总是找不到实习单位,老师运用模拟情景法进行帮助。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示意学生问题在那里,暗示他至少在面试的时候,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样一种意思。比如,2001级的一位同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面试了多个公司都没被录取。老师也觉得奇怪,偶然一个机会听公司人事说,黄同学笔试成绩和面试都是很优秀的,但是在谈到团队合作时,情绪极度亢奋,表示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不愿意与人合作。而作为软件企业不可能有单独完成的项目,团队合作是必须的。老师安排另一个同学作陪,设计一个场景重复原先出现过的情景,告诉作陪的同学等于告诉黄同学身上存在的问题,黄同学逐步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欠,经过两个星期的六次高密度情景模拟,该同学很快被几个大公司录取,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他选择了一家比较适合自己的公司。在实习期间,老师还时常提醒他注意性格方面的改造等等。

3 结束语

本文引用一些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对软件学院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作了一些介绍。但目前职业生涯辅导仍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对其中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帮助那些刚进大学就迷失方向的学生走上正常道路的问题,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学以致用问题,如何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创新的问题等等仍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文中看到,许多职业生涯理论都是来自国外专家学者,而且中国文化、教育与国外文化、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中国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对社会的终身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也必将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DavidH. Montross and Chris Topher J. Shinkman.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Theory and Practice, Charlesc. Thomas Publisher,U.S.A.,1981.

[2]J.P.斯腾伯格著.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俞晓琳,吴国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

[4]金瑜主编.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11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便提出要在各大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更是主动提出试点申请。自此,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渐推广普及开来。顾名思义,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学生的思想稳定,抓好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人才。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媒体远程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远程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由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媒体组合而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就是所谓的网络教育。教育部已经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观察,其效果远远好于预期目标,网络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得到了教育行业的肯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教育的体系日益完善,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逐渐多元化、客观化,无论是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还是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网络教育的优势都十分明显,推广网络教育有利于拉近传统教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使高校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体制。

三、创新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学生信息

网络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无法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因此辅导员要准确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籍贯、联系方式和家庭情况等,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了然于胸。一旦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有了问题,辅导员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在分组学习的时候,辅导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划分到一组,便于彼此学习提高;当学生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客观因素而影响了学习,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二)改变教学方式

辅导员要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网络教育这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因为是远程教育模式,而且是以网络媒体为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需要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网络教学中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积极帮助周围的同学,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教学的教育资源充分、学习材料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不能适应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网络教育成为了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条新的道路。

(三)组织互助学习

通过了解学生信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教学方式,为互助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于网络教育面向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传统教学中的班级学生数量,很难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进行互助学习,例如在刚开始的时魏鹏,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成人学历教育。候,帮助新进学生进行注册,指导学生进入网络课程等,都是基本的互助内容。当新生的学习基础打好,完全适应了网络教育的时候,就组织互助学习,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共同进步。

(四)加强师生交流

优秀的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交流基础上。辅导员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管理工作的辛苦,从而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例如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辅导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结合其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打分。这时候不仅要使成绩优先的同学得到奖励,也要让成绩落后的同学受到鼓舞,其中的平衡取舍,实在是难以把握,可知辅导员工作之不易。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辅导员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尽快投入到复习补考当中;新的学期开始以后,辅导员要监督学生及时入学,督促缴费工作,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这些繁杂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耐心地解决。

(五)认真核对信息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辅导员要认真核对其信息,保证学生的一切后续环节不会出现差错。因此,核对信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六)创新工作方法需要辅导员在研究学生思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展开

只要辅导员掌握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律,就可以利用各种条件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当今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心技术手段的发展就为辅导员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路径,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实现学生教育工作的隐形化、个体化、资讯化、平等化。通过网络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引导管理工作。

四、总结

篇12

[关键词]富裕;学生;教育;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家庭越来越多,“富家子女”这个群体也会越来越庞大。对于这个有些特殊的群体,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还沿用过去的理论和方法,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富家子女”学生中有一部分不思进取,甚至成为学校里的问题学生。问题“富家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成为当前大学所面临的教育新课题。

一、问题“富家子女”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1.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富家子女”有很多优点,从小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成长,经常去世界各地旅游,还能去各种高级场所,甚至旁听父母的商业会议。这些经历使他们获取的信息更丰富,视野更加广阔,再加上“富家子女”年轻,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尝试新事物,做事情更有创新思维,更有知识与技巧。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总是阳光的,他们没有直接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相对比较单纯善良,容易引导,如果辅导员能在“富家子女”成长过程中,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相信将来他们会有很大作为。

2.贪图享乐,炫阔比富

在一部分富裕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与子女较少深入交流,对其思想和学习了解不多,他们对孩子最大的关心便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这种方式让他们的子女过上了较为优越的生活,也弥补了父母因教育缺失而带来的心理愧疚。这部分学生穿名牌衣服,随身携带新款昂贵手机、游戏机等,抱怨学校设施简陋,不愿在校住宿,经常组织奢华的派对等活动。对于这部分学生,生活的意义就是享乐炫富,他们有大量金钱可以支配,很容易迷失方向,为追求刺激做各种另类的尝试,物质化人格过度发育,甚至还会引发违法行为,同时也对其他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3.认知能力不强,缺乏人生目标

问题“富家子女”学生一般听从家庭的安排,父母的目标就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渴望进步却又安于现状,从不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有时“三分热度”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是没有实际行动。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他们的心理矛盾重重,比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如此多的心理障碍,加速了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向纵深发展,甚至会由厌学发展到逃学。

4.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心智不成熟的他们喜欢追求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迷恋网络、电影里展示的所谓的“时尚”生活方式,例如飙车、炫富、豪赌等,是非不分,甚至有人模仿腐败堕落的情节。有时,个别学生为引起大家的注意,采取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滥交、违规违纪、嘲笑教师等过激行为。

二、辅导员对“富家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辅导员要架起家长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富家子女”身上的炫富、任性、冲动等缺点不是天生的,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父母和辅导员的言行,在“富家子女”的思想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身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前线,是离学生最近的人,应该正确认识“富家子女”,坚决摒弃对“富家子女”全盘否定的态度。辅导员可以建议家长和孩子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从而加深家长和孩子间心灵的沟通。

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选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管理和教育。刚进校时,辅导员要让“富家子女”学生明白“轻物质,重精神”的重要性,学会节俭,学会吃苦,珍惜现在的生活,树立平和的心态,消除高人一等的念头,与他人平等相处,争取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后,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目标体系,从茫然之中走出来。快毕业时,辅导员要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不断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得到学生的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辅导员要运用好“情感教育”

第一,要倾注爱心,以表扬、激励为主。有经验的辅导员都深知,恰当地利用各种活动给予问题“富家子女”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可以帮助他们激发进取心和荣誉感,克服困难与自身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平时喜欢迟到、旷课,但在活动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充满激情,责任心强,乐于助人,很有同情心等等。当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得到肯定时,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逐渐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信心,从而获得进取的巨大动力源泉。

第二,要温和批评,维护自尊。“富家子女”学生才20岁左右,还不成熟,辅导员要将“法治”与“人治”合二为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辅导员要严格按照学校制度来约束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辅导员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避免“富家子女”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产生心理隔阂。辅导员在批评“富家子女”时,要注意批评的语言,既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合理,又要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关怀。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辅导员要常常与这类学生谈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对待班级一些重要事情(如班干换届、各项学生活动、评优奖励等),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进而采纳和改进。

第三,要加强沟通,重视人生观教育。辅导员想要从学生那里得到真诚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辅导员仅仅用苦口婆心说教的方式,换来的常常是学生的“左耳进,右耳出”。由于辅导员人数和学生人数配备比例较小,辅导员很难对每名学生“面面俱到”,沟通的频率自然较低,且内容大多涉及校规校纪、日常学习生活事务,内容比较单一。一些“富家子女”学生认为“钱是万能的”,他们把违反校规校纪当刺激,把无知行为当性格。辅导员要让这样的学生明白,金钱的多少不是检验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重要的是他自身的价值能否实现,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做了些什么。“富家子女”学生需要思考如何修炼自身,勤俭持家,守住家业,要懂得不能只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和为家族积累财富,更要用家财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3.要建立心理预警机制,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

为切实有效地预防“富家子女”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生,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应落实“五早”预警机制(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保持信息通畅,快速反应,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以班为单位,党员、班委、宿舍为信息员的联络机制,负责在“富家子女”学生中进行心理知识宣传,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向辅导员汇报,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想要解决日益突出的“富家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广大辅导员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并当好表率,逐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心理问题。每一位辅导员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合格的辅导员。

“富家子女”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目前已有部分大学生是“富四代”、“富五代”,这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父辈的老去,他们将继承家业,辅导员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辅导员要意识到自己的重任,与时俱进地对“富家子女”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早日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9:78-85

[2]王珠华.聚焦中国“富二代”[J].今日财富,2008,Z1:45-80

篇1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创业教育;作用

一、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开创精神的综合型人才[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把创业教育放在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建议把培育创业精神和培训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学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以便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活动,从而改变就业观念,提升择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一直在探索,对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1届1.6%,2012届2.0%,2013届的2.3%,2014届2.9%,2015届3.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2],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见我国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自1952年我国设立高校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始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辅导员也必须根据其自身的优势,顺势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者

辅导员是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处理和各项活动的开展,立足从细微处对学生行为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理念的启蒙者。辅导员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创业政策,清楚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因此,可以从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开始,就把创业精神培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明确创业方向、实现自身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者

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生们思想逐步稳定、成熟,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接受入校的适应性教育到初步的自我认知、确定发展目标,进而完善职业规划、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科比赛、开展相关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正确职业发展方向。在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者的角色,成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构建过程中的引路人。

3.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实施者

高校辅导员是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骨干力量,基本上每个人都承担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渠道多样,便于进行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宣传,从而指导学生领会文件精神,及时将创业政策落到实处[3]。目前,大部分辅导员都经过创业课程系统培训,获得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证书,有能力通过政策解读、实例分析、技巧讲解等形式,系统地给学生传授创业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国家对于创业教育的决心和用心。这也是关乎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4.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在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中,辅导员是积极的筹划和组织者。利用创业大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是高层次的创业教育。辅导员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可以较快地收集到各类、各层次的创业赛事活动资讯,诸如“挑战杯”、“三创”大赛、“互联网+”等等,通过班会、第二课堂等渠道迅速传达给学生,并积极动员和挑选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队参与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利用赛事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而且也是检验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

5.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创业需要氛围,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大多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健全、自由、浓郁的创业环境,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人才的培养作用明显。针对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更强的特点,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更是离不开辅导员的密切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各级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辅导员对其影响力明显而持久,辅导员要想方设法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和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创业氛围,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和“创业”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理念,支持创业教育,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去。

三、总结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做得好,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我国高校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老师,应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勇于挑战,善于探索,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创业教育政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王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秦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3.(24):49

篇14

【关键词】朋辈辅导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7-02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自愿参与的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集体感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心理咨询等工作,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大学生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它在高校的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心理援助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大学作为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偏重研究个体心理的辅导模式,被引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它的及时性、情感倾向性、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良好的作用[4]。将朋辈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2]。虽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高校朋辈辅导在大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5]。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总结其解决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朋辈辅导更好地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一、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朋辈辅导在美国产生,它的产生源于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约在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5]。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较晚,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在个别高校,如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在朋辈辅导[5]。今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应运而生。朋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得到了高校的青睐。作为一种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朋辈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与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由于发展较晚,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5]。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一)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实施体系的不完善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校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朋辈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心理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待考察。并且,现在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年轻人没有经验,无法将事情做好,这样的观念在前,学校对于朋辈辅导的重视自然不充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5]。

(二)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朋辈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能力[6]。由于学校专业心理人员师资紧张,分散在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任职期间缺乏系统指导与督导,使得朋辈互助员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觉底气不足,大部分辅助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的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且学校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如果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或比较严重,他们就会应付不来,或者解决效果上不显著。这样力不从心的解决状态会使存在问题的学生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心和信赖,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与之沟通不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不好的现象。

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问题解决的时候,首先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诉说,这些诉说中普遍是悲伤、愤怒甚至是消极的内容。因为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他们很容易被带进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容易陷在其中走不出去[7],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为后续的心理指导教育工作制造了麻烦。

二、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准确实施

(一)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加以重视

朋辈辅导在外国的实施有显著成效[8],成功事实放在眼前,我们更应重视起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本土化应用。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于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讲解面临心理障碍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哪些舒缓情绪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心理问题不害怕、不恐慌,正确面对心理上的差异。另外,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式[9],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普遍差异不大,使交流更有话题,朋辈辅导员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能掌握学生的具体心理信息,心理咨询师也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以,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基础性的作用,让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学生们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总是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就代表者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因而,他们不愿意找老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心理问题恶化。朋辈之间的辅导可以降低学生们的抵触心理,使其在同龄人之间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情绪。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基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只有将它重视起来,加以完善,才有利于未来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重点培训

朋辈辅导员是朋辈辅导的中心力量,所以学校在对其的甄选过程要严格把关。面试的时候,具体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性格特点等等,保证为学生选拔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辅导者。学校务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在朋辈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在培训中,讲解他们的具体负责事项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有效方法,并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及以及解决方式的传授。同时要培养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避免在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带入对方的情绪,导致辅导没有进展或失去辅导意义。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也不能放松对其的培训,要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加深朋辈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分析。将前期选拔和后期培训落实到位,对朋辈辅导员总体质量、综合素养严格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执行的更彻底、更全面。

结束语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中之重,心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人生轨迹的偏差,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朋辈辅导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上有其优势以及意义,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朋辈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上更能抓住重点,然后针对其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校将朋辈辅导重视起来,为培养心理学生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本文提出了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实施的两点建议,一是提高学校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提供指导。同时,朋辈辅导并不是通过文字就能阐明清楚,还需要研究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员等在日常的实践中深入探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海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

[3]高翔.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论坛,2012,4.

[4]丁兴旺.朋辈辅导模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工作研究.

[5]刘取芝,闫明,赵东伟.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用现状、问题及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28).

[7]孙正辉.关于如何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路径探索[J].华章,2014,(20):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