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范文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语文学习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

篇1

一、培养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二、勤于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三、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

四、写读书笔记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五、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六、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但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七、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八、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篇2

关键词 语文学习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1)累积式学习就。语文的总体知识和能力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宜采用累积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

(2)联想式学习。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学,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而要把分散在每课中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就必须充分展开想象,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直线速进式的方法不适合语文学习。

(3)体味式学习。语文是工具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学科,课文内容不是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接受它的形式,而且接受它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此对这样的学科,宜采用反复体味、领悟、推敲的方法来学习。

(4)模仿式学习。模仿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模仿几乎是唯一的习得方式,在学校语文学习中,模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

2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N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1)加强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2)加强反思。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1-1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不仅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充分自学的习惯。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上有很大的提高,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通过拼音或者字典来对字音进行准确识别与朗读,能够识别字形,了解字义,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句子的含义等。在预习时要有侧重点,在预习时带着问题进行,并对自己严格要求,强化制度。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倾听需“三心”,即:一是做到上课一心一意,不管是老师上课还是同学发言都需要认真地听;二是要有耐心,懂得尊重,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插嘴,等到别人发言完毕后再进行提问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发现别人出错时,要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指出。三是要用心去听,边听边思考,在别人发言时,要做到听与想结合,取长补短,吸取他人回答的精华,促进自己不断提高,掌握补充发言的技巧。

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说到底是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多次反复历练达到的一种素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良种,学生就会种一粒,绿一片,收一筐。凡涉及自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都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阅读教学中的预习,可指导学生课前采用“读、划、查、思、议、写”六步法进行。读――即读课文,看预习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划――即划出疑难句、重点及精彩词语,划分段落屋次。查――即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义项,理解字词义,疏通课文。思――思考文中疑点及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文。议――针对文章疑问进行议论,初步获得答案。写――即做摘录,写心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

勤奋学习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对于新的语文教学标准,中学语文更应强调积累、熏陶、感悟以及培养语感,让其更多地进行读与写的练习。积累不仅要重视课内的知识掌握,同样对于课外的知识积累也要给予重视。通过鼓励学生建立阅读笔记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查与督促,鞭策其掌握语文知识,通过定期上交阅读笔记,老师通过审阅给予评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一些笔记写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产生模范作用。文学积累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多读并且背诵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背诵的文章熟记于心,更好地在表达与写作中应用,不仅增强了理解力同时也丰富了其文学色彩,对于其语文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规范表达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扫除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障碍。可是,有许多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用语很不规范,回答问题不是用句子,而是用词语,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或者层次混乱,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训练,如当老师讲完某个问题后,或请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求另一个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把刚才所说的内容总结一下,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规范的标志性词语,如“老师或某某同学刚才一共说了几点……”,“一、二、三……”或“首先、其次、最后……”,“我同意他的……观点,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的观点是……”,“是(或不是),因为……”这样反复训练,能提高学生听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层次感,慢慢学会如何抓住要点对别人的说话内容加以整合处理,并言简意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

六、善用资源习惯的培养

篇4

首先,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应在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面和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总结当代一些卓有成效的学者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以之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如:按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练习,课后作业、自读、阅读、写作等顺序,可归纳为:“课文预习法”、“课堂问题回答法”、“课堂笔记法”、“课文分析法”、“课文练习法”、“阅读法”、“略读法”、“精读法”、“作文材料积累法”、“作文题材提炼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作文应试法”等等。当然还有师生须共同掌握的“语文兴趣培养法”,课外的“读报法”、“演讲法”、“信息借鉴法”等等。

方法不单由老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叶圣陶语)学生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亲切,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次,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得到真正的统一。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语文知识上,这样,学生被动地听,不能参加各种智力活动,实践机会少,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排斥,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落空,这就是语文课上那么多课时,教师花那么大力气而往往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这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授受途径,等等。此外,还要从“学”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篇5

关键词: 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 培养方式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从心理学上说,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好的习惯便于学生形成稳固的语文学习行为,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从小抓起,早期训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习惯培养“最好是在心理还很清新”的时期。在一张崭新的纸上可以任意书写自己想要的文字,反之,要是擦除错误的文字重新书写效果一定不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错误习惯的时候就开始,所以我们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专心听讲、用心写字、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等。

二、激发兴趣,强化意识

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强,可塑性较大,但甄别能力相对较弱。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杜绝坏习惯先入为主的可能。习惯养成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语文老师要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落实训练,让孩子通过游戏、竞赛、歌谣等各种形式,强化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意识。

三、榜样示范,多方入手

低年级学生有着极强的向师性和超强的模仿能力,语文老师要充分意识到时时皆课堂,事事皆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清醒地认识到范读课文、黑板板书等都会展现自己的语文学习习惯并被学生所模仿,所以要注意用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在学生之中寻找表现优秀的学生树立为其余人的榜样。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个学生主动借助工具书进行识字学习,老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在此后养成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伟人具有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如何培养的,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要求,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会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老师在训练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学生无故不完成语文作业一次如果被宽恕的话,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出现第二个学生、第三个学生,因为不好的榜样也是榜样,学生容易相互影响。

学生一开始学习书写的时候,由于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过一段时间会不自觉采取一种比较自由的坐姿,老师应该及时纠正,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那时候知识才变成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要注重细节,特别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比如学生读书唱读的习惯大多都是学生齐读的时候养成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尽量减少学生齐读的机会,低年级学生书写时候容易出现增减笔画的现象,老师要针对容易出错的字进行有效的教学。

五、关注差异,耐心指导

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不能避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天赋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学生的指导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特别关注学困生,并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

三年级学写毛笔字时,我发现班上有位女孩,由于智商原因执笔姿势老是不正确,别的学生看老师示范一次就会,到她那手把手教了几次也没有太好的效果,我充分意识到问题难度,认真分析该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发挥示范作用。我先坐在课桌前进行执笔示范,引导该生进行观察汇报,主要看老师足的安放、肩的特点,引导她得出“足安、肩平”的要点,然后引导该生重点观察执笔姿势,汇报老师各手指的动作和位置,接下来选择一名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示范,然后引导该女生观察,强化坐姿和执笔特点。

2.分解执笔动作。我用手机拍摄优秀生正确执笔过程,然后在多媒体上进行慢动作回放,引导该生总结出五指分工一二捏、三勾、四抵和五贴。

3.反复强化训练。在该生基本弄清楚握笔要领之后,我让学生握笔训练,并及时进行纠正,直到学生能够正确进行握笔后,我让对该生正确的握笔姿势进行拍照,让该生按照自己正确姿势反复练习。

4.激励评价。在训练过程中,在每一个细节上只要该生做出正确的动作,我都不吝表扬,一方面激发该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缓解训练的枯燥,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多元评价,激励促进

篇6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树立形象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并且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威信,父母经常会听到小学生说:“我们老师说。”在这里,我想提高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功课,用尺子画一条直线,但教师讲课随意画一条直线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但自己在黑板上龙飞凤舞,教学时怎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从小开始培养

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在胎儿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越早培养良好的习惯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好的,“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误解开始,无不良嗜好。早期可塑性极强,这一时期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这个时期学生充满了信心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示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学生就像一张空白的纸,任你在上面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了,把他涂成红色,他变成了红色。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相反,当孩子染上恶习,要改变他,那将是困难的。例如,超过5个月大的女儿,她每天早晨八点钟必须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每天一次,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不管你怎么哄她,她不买你的账,但你带她到幼儿园,她会立刻转哭为笑。很明显,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童年实施。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入手,许多的“细节”教学姿势,如坐姿、阅读姿势、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注意这些细节,以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抓住一点点琐事进行教育。习惯的动作可以形成自动化的形式,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必须有一个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仍然需要继续加强持之以恒做渗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习惯自然形成。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孔子曾经表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旦有了学习意识,学生将愿意积极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篇7

一、广泛地阅读,并有条理地加以归纳

首先要熟读课文,与此同时要查阅课上摘录的笔记,再次深刻地理解、巩固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在学生阅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并提供给一些方法。有了一定的方法,学生阅读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只要朝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就会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背诵默写、积累佳句

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优美,在文学宝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掌握这些佳句正是语文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命题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背诵默写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全面阅读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勤于动手,把课文中学过的名言、警句、俗语、格言,以及篇段中的佳句摘录出来,并让他们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大量的佳句的背诵掌握,应安排在课外完成,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内进行抽查背诵、默写等方式加以检查,并督促学生及时改正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其扎扎实实地掌握名言佳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分析,举一反三

理解分析是积累的进一步深化。教学生会读,读得流畅、通顺,背得熟练,还未达到积累的目的。因为祖国的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所以我们还应指导学生细细地体味语言的内在含义。在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性词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善于分析问题,善于透过表象看本质,练就一双慧眼。

四、练习试题,查漏补缺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学会了解解题方法后,就要联系实际,认真考查他们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最好方式就是练习试题,进行模拟测试。

1.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有关课本、练习,可以自己设计试题出一份试卷,然后同学间相互交换试卷进行测试,考后让出卷的同学批改。这样做,既让学生在选择试题的过程中进行了一次综合复习,又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哪些知识是重点,应如何去掌握。

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忽视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性,忽视了语言的文化教育,导致学生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进而转化成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制度、宗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离开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明确这一点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讲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只能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所写的内容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因此,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一)正确使用注释

教材中对涉及到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理解很困难,有时还会引起理解偏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化难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零散内容进行系统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应用归纳教学

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实现语言交际的现实性和得体性。

(三)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

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介绍外国文化中的异国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这些内容学生们很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时进行。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分类。将有些故事当作课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将这些故事作为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四)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体验教学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通常情况下条件不会允许。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齐筠.语言,文化及英语听力教学.外语学刊,1998,1.

[2]罗传伟.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刘书英,张光明.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外语研究,2002,6.

篇9

1 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的。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用本外,我们倡导同学手中还要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杂记本是一个极广义的称谓,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使其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2 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1 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

2.2 勤做读书笔记: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2.3 勤查词典资料: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2.4 勤于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特征

如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如: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等。

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以幻灯片、投影仪等技术形式传递影像信息,相对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教学的形象化、具象化、生动化、便捷化,以及内容的丰富化、同步化,学生印象的深刻化、理解的简单化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方法的全部

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其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而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恰好符合了信息教育的内涵,是语文教学发展改革的必经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语文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注意平衡好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与传统教学,才能有效促进语文教学信息化发展。

2.教学内容过于复杂,不分主次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由于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互联网上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但问题在于这些资源内容良莠不齐,且数量过于庞大,不分主次,教师若是简单地将网上信息复制、粘贴到教学课件中,很容易使学生难以消化且更难定位,增加了学习负担。

3.喧宾夺主、花样繁复

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经常会出现幻灯片过于花哨的弊端,

如:幻灯片的图片、声音、色彩等元素的应用过多等。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这样的幻灯片很容易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了课件上的主要内容,必然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三、加强高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1.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性特点是其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此外,还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性。所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建立任务驱动模式,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造性。

2.提供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记忆

传统语文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字上的东西,不够直

观,不容易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课堂工具,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在记忆的同时更有助于理解。例如: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本身是文言文,学生不易理解。在授课之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这一个情景用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3.加强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与丰富

上文提到,在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上,既要抓好信息技术软件的更新与应用还要注重硬件资源的整合。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制课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精品课的建设与评选,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对于硬件资源的建设,学校的支出预算中应包含硬件资源支出的款项,建立专项资金,力求根据学校实力有规划的定期投入,更新教数学设备。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和环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与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芳.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原则 问题 方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生动有趣原则。在初中阅读中,经常出现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拒绝阅读、厌恶阅读的情况发生,这时,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始终坚持生动有趣的阅读教学原则。例如,《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写的是异国少年的故事,但它贴近力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从小说的细节描写(清兵卫痴迷于葫芦,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成葫芦的细节),着实感悟其传神的地方,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阅读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个性自由发展的话题。课堂因有兴趣才有参与,有参与才有拓展,因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保证了生动有趣的原则。

(二)学以致用原则。在语文课堂中,老师时常会带领学生学习所谓的阅读知识点,即名著中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主要事迹等,使学生掌握了该名著的考点就觉得完成了教学,时常忽略了阅读和阅读教学,使阅读完全失去本身的意义。阅读名著应以自读为主,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为目的。在实施教学阅读时,应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阅读文章通常是一节课学几篇,往往学生都只是了解一下便一带而过了。在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对阅读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便是师生对考试的过于侧重,反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学习,错误地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是与考试无关的,便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显然,如果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便会更有实效性,对初中语文的学习也将大有裨益。

(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对阅读已经失去兴趣,甚至从心里上抵制阅读。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源于教师的因素较多,原因是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调动不起兴趣,让学生认为,阅读就是被老师强迫着去看而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令本就处于逆反心理的初中生更是对阅读增添了几分厌恶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愿意学习阅读。所以说,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喜欢阅读,想阅读。

(三)学生自读能力较差。初中生的社会价值观尚未完善,对许多名著的阅读找不到方法,抓不住要领,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学生的自读能力较差,本能地依赖于书本上的标准答案,天长日久,就失去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针对这一情况实施策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这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三、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提升阅读地位,提高重视程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忽视阅读的情况。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跳过阅读篇目,给学生留下不是考试篇目就不重视的心理。因为这样做,久而久之就完全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这时需要积极努力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地位,从老师到学生都要充分提高对初中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对阅读重视起来。尤其在安排专门的阅读课时,让学生有了解阅读,认真阅读的机会。

(二)调动阅读兴趣,变换阅读方式。在初中生阅读时,常常会因为单一枯燥的阅读方式而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这时,可以变换阅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兴趣是第一老师"的教学目标。例如:通过电影与课本两种阅读方式的变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成功。

(三)增强自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要想真正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就应该坚持阅读,以自读为准的教学原则,而自读能力正是现代初中生所缺少的。增强学生的自读能力,一方面应养成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现代的初中生大都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在阅读中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总是依靠于网上的标准答案。须知,名著如同人生,每个人品来的味道和心得都是各不同,指望借鉴和抄袭他人的观点看法如何能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呢?所以,勤于动脑是增强自读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应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也是对良好阅读习惯的深入培养,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阅读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那些无关轻重的内容一带即过便可,让学生们明白在无用的内容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无疑是愚蠢的。例如,在阅读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应仔细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他们都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通过比较,找出他们不同结局的原因,深入挖掘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社会的病态。这些都是增强学生自读能力,培养阅读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四、结束语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也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养。但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改进阅读教学,强化学生阅读的语感,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应届生求职网;2012,(05).

篇12

作为研究生学习民商法,一定要注意对民商法的全面的理解,全面掌握民商法的体系和内容。研究生学习,不是象本科生的学习那样,只是一般的了解,而是要在全面理解民商法的体系和基本知识上下功夫,争取对民商法的完整内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说对民商法的概念问题,就不能是像本科生那样只是一般的掌握,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在分析比较众多的概念界定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对民商法的体系也是这样,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性的看法。

同时,在学习、研究中,要有所侧重,对民商法的哪个部门自己有兴趣,培养自己对这个方面专业问题的兴趣,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民商法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专门方向。这样,就会在研究生的学习中,既有全面的理解,又能够培养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为自己的毕业论好准备。

2、在民法学习中,象本科生这样的初学者和研究生水平以上的学习者各应有哪些侧重。

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的学习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研究生的学习是以研究为主,就是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通过研究,实现自己在研究生学习中的目的。就象前面说的那样,研究生的学习,主要是对本门专业的全面理解,同时对某个问题有所侧重,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本科生的学习不是这样,而是对法律的全面理解,对法律的各个学科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原则上是没有侧重点的,是对法律的基础掌握。当然,本科生也是要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学术兴趣,例如对民法还是刑法感兴趣,但是总的要求还是对法律的全面理解。

这样,研究生的学习就更有针对性,更强调自己的兴趣和方向,更要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学习和研究。

3、案例学习在民商法学习中的意义?

民商法是一种实用的法律科学,是应用法律学科,更重要的学习,就是结合案例的学习。这样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更为生动,而且还可以与实际结合起来,不至于学的是一样,用的时候是另一样,学和用脱节。有时候,一个案例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想起了这个案例,就想起了这些法律问题。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学习和研究,把民商法学活,学扎实。

4、听老师讲课和自己阅读文章哪个更重要?听讲座的意义大吗?

我觉得,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听老师的讲课,实际上只是在老师的指引下的学习和研究,老师所讲的,也就是指点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因为在研究生的学习期间,老师是不会将所有的民商法问题都讲过的,多数还是要自己要研究和学习。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自己阅读文章,结合老师讲课知道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再通过自己的学习,就会使自己在民商法的学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取得更好的成果。

听讲座也很有意义,这是获取法学研究前沿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讲座中安排的,基本上都是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一位学者对这个专门的问题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是值得认真听,认真思索的。这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5、许多研究生反映,有些老师的讲课没有太多新东西,和本科学的差不多,不愿意听课,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对老师的研究成果和讲课要予以尊重,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在授课中将新东西奉献给同学。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虽然老师讲的内容是以前的内容,但是在深度和难度上肯定是与本科阶段不同的,这也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对待这样的内容,要力求在研究的深度上有所长进,不能还是停留在本科阶段了解的程度上。

6、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自己多写些文章是不是很有必要?

我是主张研究生在学习中多写一些文章的。通过写文章,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对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学习研究的东西系统化,条理化,对学习更有用。

但是,研究生写文章,不是追求数量,一定要强调质量,要写出的东西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不是滥竽充数。

7、在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往往刚开始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似乎什么理论都掌握了,可是一分析案例就发现还是手足无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一到实践中,就立刻感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民商法是一个实用的法律学科,实践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要深入扎实,另一方面,就是要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就是一个好办法。

8、民法学习中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思维方式?

民商法的基本方式,就是法律关系的理论。我觉得,在民商法的总则中,贯彻的就是一个法律关系的学说,这是观察民法世界的基本的方法论。如果说有一个民法哲学的话,这就是民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掌握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学说,就掌握了民商法的基本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就能够认识民商法的整个世界。

9、您对侵权行为法的学习有什么建议?

篇13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人文、区域三大块,众所周知,人文地理离日常生活近,相对简单好理解,但是知识点零碎,且相似相近知识点多不易区分,学生答题往往找不到要点。针对日常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有效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学习人文地理存在问题

1、课本干条知识记忆不牢

人文地理条框的知识特别多,如旅游资源的分类,一共两大种9小类;比如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有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分消极、积极影响一共17条。学生在课下背诵时不是背少了就是背混了,在做大题时得不到满分。这在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中此类现象都比较普遍,学生对干条的知识点记不全,很影响大题基础知识的得分。

2、图文知识转化困难

在讲旅游地理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时,中国35处世界遗产是常出的考试点。学生辛辛苦苦费了很大力气,能记住大部分甚至全部时,结果遇到考旅游资源分布地区时一个都答不上。如中国著名三窟分布在哪个省份,往往张冠李戴;更难一点的如,例举北京的世界遗产,例举出距上海500千米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学生还不知道上海附近的省都有哪些,更别提能例举出来了往往都瞎写一通。图文不能做到随时转换。

3、原理性知识不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案例

在讲到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旅游自然的评价时,课本上从旅游自然本身、旅游资源的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三大方面九小点进行评价,由于内容少好理解,学生背诵情况较好。但是当遇到如对泰山、对我们熟悉的壶口瀑布进行评价时,部分学生无从入手,部分学生写不全,甚至部分学生九点全部都评论一遍,以致前后矛盾。

4、课堂死气沉沉,时效性不强

人文地理容易理解但知识琐碎、要点不明晰,所以课堂上学生提不起兴趣,死气沉沉。有的学习特别认真的女生课下反映,上课认真听了、理解了也认真记了,可是考试时得不到高分,觉得自己写的对但是根本就答不到得分点上。有些学生上课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人文地理学习时,学生提不起精神很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课堂中的实践,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拼图游戏法记忆――以中国34省区为例

学生对图文转化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记不住中国的省份、分区。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一个关于34个省区的拼图游戏,游戏中把34个省份按照轮廓形状分成34份,只需按照位置一一回归原位。在给班里同学播放时,学生特别感兴趣,都争着抢着上台做游戏。在接下来调查发现,只要拼过一两次游戏的同学,很多都能记住34个省份的位置。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省区轮廓的记忆效果,我把省区轮廓想象成现实中的类似事物,如陕西像兵马俑,宁夏像箭,贵州像哈巴狗,青海像兔子,内蒙古像狐狸,广东像象鼻,山东像老鹰,吉林像雾凇,四川像兔皮,台湾像萝卜、海南像菠萝,湖北想警察帽子,湖南像男人头,河南像三叉戟。我又把几种动物之间的联系起来,如狐狸(内蒙古)吃兔子(青海)吐出骨头(甘肃)剩下兔皮(四川);戴帽子(湖北)的男人(湖南)与女人(江西)照顾老人(福建)和小洋人(浙江)。这样相邻的省份既能记住位置又能记住轮廓,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省区的速度和效度。这对学习整个人文地理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学习世界地理国家定位时我们也可以应用此类方法。

2、统计法记忆――以35处世界遗产为例

学生在记35处世界遗产时,好不容易记住了名称,结果一对应省区就迷糊了。所以结合本节知识的考点,我按照常考题型用统计法让学生记忆。如按省份划分六处世界遗产的有北京、五处的有四川、三处的有云南等。再比如我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分类,如北京、山西、广东、甘肃、、辽宁等只有文化遗产;这样分类之后,学生不仅能记住常考的几个省区的世界遗产,也能做区域定位的题目了。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世界农业分布、工业分布、气候分布等内容的学习。

3、实例法验证原理性知识――以旅游资源评价为例

用实例分析印证原理知识。如,我在课堂中先讲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壶口瀑布。等学生纷纷发言后,我们开始总结做题规律,又让学生对如熟悉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评价,之后又让学生对不熟悉的安徽九华山进行评价。经过实例反复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知道如何入手了。这对于学习人文地理中原理性比较强,应用范围比较广的题目都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

4、死记硬背、默写加强干条知识记忆

学生在记忆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分类等干条内容较多的知识时比较困。针对此问题,开始我让大家死记硬背,先记住一共几条,再分别给每一条填内容,这样就不会少哪条了。后来又让大家课前上台默写,再让同学上台点评,这样反复写反复评,学生互相争强好胜,记忆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这对于人文地理中干条知识比较多的内容时,比较好用。

5、组队法加强零碎时间的利用

人文地理中零碎知识很多,但是难度较低,失分主要是课下不记,零碎时间利用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根据月考所带班部分得分不高、失分主要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同学进行分组,如把只考了50多分的张萌乐、张雪纳、杨倩、陈立、吕鑫、袁云六位同学组成一组,张萌乐任组长,每天组长早上规定背诵内容,晚上晚点之前两两一组互相提问背诵情况。这样零碎时间既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如张萌乐同学在期中考试时获得地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篇14

论文摘要:在应用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等,灵活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 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预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寻知识。

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讨论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学生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与他人争辩,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其次,要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

在讨论中,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避免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要能抓住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注意问题要经过真正的讨论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掌控讨论进程。遇到学生“卡壳”处,可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思路,教给方法。最后总结时,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下面举一例说明讨论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不同而又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比较中思考、领悟、提高。因此,涉及比较的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完成。如我在讲绪论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便让他们讨论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所谈零碎,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从两者反映现实、社会功用、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方面总结了学生的讨论,使答案系统、概括、条理。但这样的结论还不够全面,忽略了两者的思维形式,于是我又以具体的小说和实用性文章启发学生分析两者的思维形式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的思维形式属于形象思维,而实用性文章的思维形式属于逻辑思维。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地领悟了应用文的写作规律。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课堂的运用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如何把它引入应用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也包括自己的写作体会来阐释写作理论,这种方法属于例子教学法。因为它重点突出,可以讲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遇到实际写作问题比如:请示、函、调查报告的写作,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千变万化,课堂上的例子难以一通百通。案例教学法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方法的大门。

例子教学法是演绎推理,先有权威结论,后用例子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归纳推理,先通过具体情况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然后再寻找最佳答案。从理论和实践的顺序来看,例子教学法是先观点即理论,后材料即实践;而案例教学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针对具体实践内容,选择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轻信权威的良好习惯。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运用时,首先要注意精选案例。所选案例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的性是指符合教学目的,与有关教学理论相一致。典型性是指所选案例在某一理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以写作教学为例,能提供某类文体有代表性的写作技巧、方法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写作过程等。现实性是指案例来源于现实,不是随意杜撰编造的。开放性既指提供案例的背景具有复杂性,不像例子教学具有单纯性,又指结论的多元化,不提供唯一答案,但可根据目的需要选择最佳答案。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主要运用情景再现和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可以争论、反驳,也可以与教师持不同意见,但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在教学中,更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推理过程。学生之间通过信息的碰撞,开拓视野,激发灵感,培养发散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