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1

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有哪些关键环节的应用呢?

1农业环境监控

从监测手段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近地通过低空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情的监测。另一类是通过遥感和互联网、无线传感网结合对农作物长势、面积、估产、品质的实时监测,并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重要的生物和农学参数的反演模型算法和机理进行研究。美国、以色列、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在农业环境监测、灌溉施肥控制、畜禽水产精细化养殖监测网络等方面应用广泛。

2大田精准作业

主要运用小型气象站这种多功能的大田环境监测技术对大田种植生产过程关键环节中的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精细化投入管理、自动化监测控制,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和产出效率。目前,物联网在大型农场、农垦以及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3设施园艺物联网环境监控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种植业生产的智能化监测,尤其在设施园艺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数据,在专家决策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智能化决策,通过电脑、手机、触摸屏等终端实时远程调控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调节大棚内生长环境至适宜状态,弥补了传统设施农业参数采集监控的不足,实现了科学监视、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育种信息化

国内一些育种专用的田间性状采集设备及作物性状检测仪器的研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实现小群体和个体作物形态、组分、抗倒伏性等参数的快速获取,作物种子形态、品质、穗发芽性状的无损测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育种资源管理系统、育种过程管理系统、育种数据分析系统等专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了育种流程的规范管理。

5畜禽养殖精细化管理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生猪、奶牛等养殖行业的使用较为成熟。采用动物生长模型、营养优化模型、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畜禽的生长周期、个体质量、进食周期、食量以及进食情况等信息对畜禽的饲喂时间、进食量进行科学的优化控制,实现自动化饲料喂养。通过动物体温信息的实时获取和分析,实现畜禽个体生理信息精细管理,有效预警重大疫情。通过建立畜禽信息化健康档案,利用个体定位与溯源管理系统对畜禽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进行监管,实现畜禽疫病和畜禽产品安全管理。

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农产品追溯系统作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目前,中国确定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基本模式是以畜禽标识为基础,利用移动智能识读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中央数据库存储数据,记录动物从出生到屠宰的饲养、防疫、检疫等管理和监督工作信息,实现从牲畜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

我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方向有哪些呢?

1.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生命与环境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加快传感器的软硬件技术创新和算法优化,结合农作物生长环境(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及土壤养分)和生长状况,组建传感无线网络。改变目前大多数农作物环境传感技术处于理论或者实验室阶段的现状。开发一款集多种测量元素于一体的多功能传感装备,提高传感器的时效性、普适性,加快“数字农业”的步伐。

(2)水产养殖环境信息感知与标识技术。加快水产养殖信息感知类传感器研发与创新,使数据获取自动化,同时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广度和精度,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算法让获取信息处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使水产养殖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畜禽养殖环境信息感知与标识技术。加快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建设,获取养殖环境音频、视频信息,并通过构建模型分析畜禽生长状况,研发出与之配套的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研究高精度RFID和DNA指纹图谱识别技术,打破距离、信号干扰、识别环境等因素制约,并制定动物识别统一标准,增强产品兼容性和普适性,加快畜禽养殖智能化发展。

(4)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感知监测技术设备。通过对影响动物、植物生长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如空气、土壤、水体、气象等信息)的检测、监测、跟踪、预警、预报等,加强传感识别、数据汇集、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3S技术与地面监测技术结合的研究,实现关键性环境参数的智能采集、环境实时监控与跟踪,实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的自动获取与处理。

2.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物联网全维度空间部署与拓扑构架技术。加强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影响研究,研究电磁波在土壤与空气界面之间传输规律,规避影响地下传感网络影响因素引起的电磁波多路径传输的路径损失、误码率、最大传输距离、含水量测试误差等,确定在不同农业应用环境条件下传感器网络节点最优位置,建立地上地下全维度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

(2)农业物联网低耗自组织网络技术。加大传感器在有限能量条件下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研究,开展准确的时间同步算法研究,降低信息交换能量消耗;根据自组织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MAC协议,减少碰撞、避免串扰和减少空间侦听造成的能量浪费。

3.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物联网多源海量信息融合技术。加强自主感知信息标准化和自主与外部感知信息的融合处理技术研究。围绕农业智能生产管理的不同层面专业需求,开展自主感知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多源感知信息智能融合处理Web服务链及中间件研究,结合智能生产管理信息感知模型开展感知信息挖掘与联机分析,使感知信息得到快速规范处理和有效融合,确保多源感知信息可以给智能生产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实现海量多源感知信息高效融合处理。

篇2

一、我县农业基本情况

安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强县。乡村人口85.37万人,耕地面积713万平方米,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亿平方米以上,总产65万吨以上。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把粮食生产、沼气建设、土地流转、高效农业暨农业发展改革引领区建设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努力实现由农产品资源大县向农业产业化强县转变。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工作仍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如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发展高效农业投入大,风险高;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由农产品资源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刻不容缓。

三、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用新的视野对我县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工夫,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工夫,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下工夫,在农产品创品牌上下工夫等。

——朝优化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方向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需求作为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动力源泉,以开拓市场促进调整。二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市场、技术等实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三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挖掘和开发传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精品名牌。四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朝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素质方向转。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突破一批节种、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的推广。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突出抓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朝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保障能力方向转。旱涝灾害频繁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心腹大患,必须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朝抓好加工转化,深化产业经营方向转。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安阳县农业,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一要突出重点产业,着力支持九大农业产业链发展。二要突出加工园区,通过发展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创造发展环境。三要突出龙头企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四要突出生产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篇3

关键词:水利 节水农业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1.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1.4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三、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3.1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

3.2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新文,陈强强;国内外虚拟水研究的发展动向评述[J];开发研究;2005年02期

2.黄宗万,陈余道,蒋亚萍,程亚平;漓江流域水资源形势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篇4

关键词 滦河;平原区;现代农业;河北迁西

滦河是海河流域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从承德流经唐山地区的迁西、迁安、滦县、滦南、乐亭,于乐亭县姜各庄入海,滦河流域覆盖河北省东北部,流域内大部为山区,地貌特征呈典型的低山丘陵景观。位于京、津、唐、秦、承五大城市腹地的迁西县是滦河上游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引滦入津水利枢纽工程的源头所在地。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1]、农民缺乏创新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迁西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007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农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滦河流域的农业重县,迁西县如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曾于2005年对迁西县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3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迁西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希望为推进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滦河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滦河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特点

位于迁西县中西部滦河、清河沿线的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3个乡镇,所辖14个行政村,将14个村的资源利用、粮食生产和人均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迁西县滦河流域农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以基本粮食种植为主,农民生活已超过了温饱水平。各村之间的农业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从12.7%至48.4%不等。种植的主要作物品种有玉米、小麦、大豆、谷子、甘薯、高粱等。除基本口粮田种植以外,还有小面积的大棚蔬菜种植区和花生栽培区。

二是林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靠传统的板栗生产。人均林地面积0.15hm2,是人均耕地面积近2倍,大部分河滩地及陡坡耕地都已栽种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2004年村平均板栗产量7.1t,按当时5.35元/kg的板栗批发价格计算,仅鲜食板栗年均创收达到3.798 5万元。

三是有些乡镇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一些基础。如:罗家屯镇的长岭峰村、新店村和东寨村,现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个、蛋鸡场4个、小型奶牛场1个、养猪场1个。旧城乡镇的旧城乡村也建有小尾寒羊庭院养殖基地和散养柴鸡生产基地。

1.2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2.1农业生产经营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和林果业生产外,农民增收的途径较少。农民对于耕地和林地的管理较为粗放,现代化的农业耕作、灌溉、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多,科技投入量的不足直接造成农产品质量及标准的降低。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水产业重点在库区发展网箱养殖,零星水塘和开阔河面的开发利用不够。

1.2.2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大部分特色农林产品,仍以原始产品直接外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不足,农林产品的商品率还相当低。除了板栗以外,大部分林产品的商品率还相当低,如迁西的特色水果安梨,除了安梨汁深加工项目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外,其他深加工产品并不多。大部分林果产品存在生产与流通脱节的问题,果品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2]。

1.2.3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农业的发展。迁西境内有多条河流和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水库承担着跨流域向天津市、唐山市供水,以及滦河下游防洪、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发电等综合性任务,分配给农业灌溉的水量并不充裕。另外,水资源灌溉技术落后,灌溉定额偏大,利用系数很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4农业生产管理组织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现阶段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2山前平原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潜力

2.1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2.2.1自然资源丰富。迁西水陆交错的地貌特点及“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适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同时也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迁西境内多山,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900m以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特点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年平均降水量817mm。全县森林覆盖率51%,经济林3.4万公顷,用材林3.93万公顷,常年干鲜果总产量2.3万吨。主要林果产品有板栗、安梨、苹果、核桃等,是著名的“中国板栗之乡”,板栗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3]。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菜、野山菌、中草药、野山果等四类,许多产品市场价值还没能充分挖掘。全县有山地牧场6 466.7hm2,年产饲草65万吨。县内除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外,还有86座中小型水库和滦河、洒河、长河、清河、横河、还乡河等6条主要河流,可利用水面4 000hm2。

2.1.2农业类型多样。种植业方面,依托山区优良的自然隔离条件,重点发展小杂粮生产,已建立了全国北方重要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和以红小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并积极发展棚菜、烟叶、粮菜间作、药材等高效农业生产。林果业方面,以板栗生产为重点,全县栽种板栗树1 216万株,万亩板栗园12处,千亩板栗园30处,实现了板栗集约化栽植、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畜牧业方面,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和京津唐广阔的市场,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奶牛、奶山羊、肉牛、肉鸡、珍禽养殖基地,畜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只),其中珍禽饲养量达到25万只。水产业方面,依托优越的水产养殖条件,重点发展网箱淡水鱼、青虾等品种的养殖,已开发利用水面2 800hm2,发展网箱养鱼超千箱,在河北省山区淡水养殖中居第2位。水产养殖业成为迁西一项大有前途的产业。

2.2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2.1交通条件便利。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分别位于迁西县中西部的滦河上游,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罗家屯镇境内贯穿有东西向三大交通干线,分别是省级三抚公路、大秦铁路(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滦河生态旅游观光路。三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结合村村相通的乡村级水泥路,共同织就成内外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于地处迁安、迁西、青龙三县交界地带,罗家屯镇历史以来就是三县重要的物贸中心之一。镇区内有罗家屯、沙涧、新店三大集贸市场,商贸规模大,交易活跃。旧城乡镇和东荒峪镇毗邻,都位于迁西县中北部,三抚公路贯穿全境,这2个乡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换提供方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2区位优势明显。迁西地处京、津、唐、秦、承5个大中城市腹地,近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天津塘沽港,便于各种农产品及水产品向市区的销售和运输,与中南部及东北部的许多农业县相比,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迁西县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边缘区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在发展观光农业上有明显的优势。大城市不仅是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同时也为提升边缘区观光农业层次,提供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4]。

2.3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2.3.1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发展平稳。2003年以来迁西县政府实施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包括:县城周围绿化工程、潘大库区景观林业工程、种养沼生态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围山转配套工程、水土保护工程。

具有地方特色的“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是迁西县在全国首创的,目前全县的“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治理了荒山水土流失,扩大了林果基地规模,开创了“山上植树、树下种草、种草养羊、羊粪肥树”的立体复合型种养结合模式。

2.3.2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大部分行政村都已建成蔬菜温室大棚、畜禽舍、养殖场等,并已修建了多处集雨水窖、引水上山工程,筹备建设大规模的畜产品屠宰加工厂,水泥路村村相通。二是以板栗、安梨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目前,迁西已建立迁西板栗集团、远洋食品有限公司、天成板栗食品有限公司等板栗销售加工企业30余家,多种板栗深加工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市场。

2.3.3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近年来,迁西县加强集生态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著。例如:罗家屯镇依托“青山、碧水、古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优势,由唐山燕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250万美元,开发五虎山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梦境庄园、滦河生态湿地、五虎山康熙猎场、奇石谷生态园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等5个景点。2007年加快观光农业发展,开展采摘活动,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预计可为当地农民增收3 000万元以上。

3山前平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迁西县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迁西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潜力,将迁西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对策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3.1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发展高效设施型现代农业

以迁西县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以先进的设施农业栽培、管理、加工技术为依托,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为方向,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型现代农业。

3.1.1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创建稳定可靠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以还乡河两岸为重点,搞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在兴城、新庄子、新集、尹庄、旧城、罗家屯等发展露地菜和设施蔬菜,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棚为辅栽培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等主打品种。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采收、分级包装上市,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的需求,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品牌、引导消费的战略目标[5]。积极开发山野菜品种和蔬菜深加工品种,在蔬菜的储藏、保鲜、运输、加工上下功夫,以独特的口感、健康的品质、绿色的标准打开唐山、迁安及北京、天津等城市周边市场。

3.1.2培植中、高档食用菌产业。借鉴北京市一些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验,以科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服务为手段,构建迁西县的食用菌产业链。以栗蘑栽培为重点,搞好333.3hm2食用菌基地建设,在汉儿庄、金厂峪、兴城、罗家屯等乡镇迅速扩大栗蘑栽培规模,同时发展平菇、香菇、白灵菇、双孢菇、杏鲍菇、灰树花、黑木耳等中高档食用菌品种。开展食用菌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价,选育有市场潜力、适宜当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研究绿色安全、林地生产、工厂化栽培、废料再利用等技术;培育龙头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及产业带动能力;通过食用菌产业技术培训体系、产品配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食用菌产业协会的建立,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6]。

3.1.3开发特色中药材资源。根据《迁西县野生植物资源汇编》资料记载,全县境内野生药用植物有280个品种,分布广泛,利用价值极高。以旱半夏、黄芪、远志、金银花、牛夕、知母、蛇床子、白芷、大黄、薏米、党参、辛夷花、锦灯笼、南星等中草药为重点品种,在未利用的林场、河滩、荒坡地带发展中药材产业。建立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中药材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水平;突出迁西县优质地道中药材的良种培育研究,培育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良种,以良种促规模。积极推进唐山市第三制药厂企业改革步伐,在改进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同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企业发展后劲[7]。

3.2以特色主导产品为龙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板栗、安梨、核桃、淡水鱼、小尾寒羊、奶牛等6种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提高龙头企业一体化经营水平及深加工能力,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8,9]。

3.2.1建设农产品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结合《迁西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及《迁西县农业十大基地和六大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迁西县六大主导产业带的布局情况如下:

板栗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带,包括汉儿庄、洒河桥、三屯营为重点的北部产业带;旧城、东荒峪、罗家屯为重点的中部产业带;新集、新庄子、东莲花院为重点的南部产业带,力争全县产量达到4.67万公顷。在东莲花院、新庄子、白庙子、兴城等乡镇构建安梨产业带。在南部石灰岩地区的兴城、新庄子、东莲花院、尹庄等乡镇构建核桃产业带。在旧城、滦阳、洒河桥等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库区沿岸重点建设淡水鱼产业带,以网箱养殖淡水鱼和青虾为重点品种。小尾寒羊产业带分布在罗家屯、洒河、兴城等乡镇,力争全县饲养量达到50万只。以奶牛为主的优质畜牧产业带在新庄子、新集等南部地区。

3.2.2建设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在板栗加工制品、安梨加工品、肉制品、干果制品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例如,迁西板栗集团就是以迁西外贸公司为核心,包括迁西燕山经贸公司、迁西副食果品公司、唐山甜甜食品有限公司、唐山栗栗菌业物产公司、迁西东荒峪镇王庄子村经联社等多家企业在内的大型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生产的糖炒“紫玉”牌板栗,被誉为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及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名牌产品,公司年经销“紫玉”板栗1.2万吨,食用菌2 000t,板栗汁5 000t,带动基地2.97万公顷和5万农户,产值达5亿元,年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1 000多万元。

3.2.3创新组织方式,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分配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10]。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总结推广“农民协会+农户(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这三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农业产业化链条的联结,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走上农企双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以拓展农业服务功能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

“板栗之乡”的盛誉,天然的山区景观,秀美的潘大水库,古老的文化遗址及传统的农耕生产构成了迁特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品特色,满足游客在游憩过程的审美与快乐过程的综合需要,发掘农业的增收潜力,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功能,是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迁西县农业结构的特点和资源优势,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3.3.1 利用现代农业的技术手段,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通过设施投资包装种植业,将成熟的果园、菜园、瓜园、苗圃等对外开放,让游客在观景、摘果、拔菜、赏花的同时,尽享农事体验与田园收获的乐趣。如:以迁西县的板栗、安梨、核桃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建立科普型、文化型、技术型、品尝型、采摘型的示范农业园区,带动观光旅游业的发展[10]。

3.3.2利用山区丘陵的景观条件,建设综合性的度假休闲农园。开发利用人工林、自然林、经济林,发展多功能的人工林地、绿色公园,为游客提供一个观光采摘后野营、探险、科考、避暑、狩猎、野味品尝、运动休闲的空间场所。如:罗家屯镇五虎山旅游度假景区,除了游山玩水,还设有餐饮、垂钓、漂流、跑马、天然泳池、滦河生态湿地观光、秋季采摘等旅游服务项目。

3.3.3利用滩涂、水库、池塘等水域,发展观光渔业的旅游项目。利用潘大水库的水面优势,在水库区开展淡水鱼、青虾等网箱养殖,同时建立现代观光渔业基地,以驯鱼、喂鱼、钓鱼、捕鱼、食鱼等一系列新颖方式吸引游客,感受全新体验。在潘大水库建画舫、水上餐厅、水上游乐场等,购置游船、快艇、帆船、舢板、水上飞机、水上降落伞等,利用宽阔的水面,发展水上运动项目[11]。以夕阳、晚霞、迷雾、日出、遗址、苇塘、捕捞等库区特有的自然和人为景观为基础,开发水库景点。

4参考文献

[1] 丛黎明.滦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对策[OL].[2004-02-16].http://省略/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92727.

[2] 李建飞.迁西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1999(6):58-60.

[3] 高泽荣,李银波.迁西县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06(4):32.

[4] 宋红,马勇.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3):376-377.

[5] 曹海峰,许玉龙,邹继军,等.黑龙江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模式初探[J].现代化农业,2006(12):23-27.

[6] 房山区科委.聚焦房山 以科技为依托 构建食用菌产业链[J].科技潮,2006(3):46-47.

[7] 黄瑞平.因势利导,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2):46.

[8] 肖淑英,赵敏.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7(3):15-16.

[9] 黄连贵.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J].农产品加工,2005(11):5-6.

[10] 李志田.迁西县观光休闲农业园发展规划[J].河北农业科技,2007(1):44.

篇5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问题;方向

1. 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1 我国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若按亩均算每亩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全国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所以,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2 据预测,在203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至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立方米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型农业发展是唯一的办法。

2. 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节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所以现状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2.2 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不相往来,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2.3 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2.4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2.5 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 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

3.1 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3.2 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

3.3 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