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范文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篇1

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有哪些关键环节的应用呢?

1农业环境监控

从监测手段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近地通过低空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情的监测。另一类是通过遥感和互联网、无线传感网结合对农作物长势、面积、估产、品质的实时监测,并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重要的生物和农学参数的反演模型算法和机理进行研究。美国、以色列、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在农业环境监测、灌溉施肥控制、畜禽水产精细化养殖监测网络等方面应用广泛。

2大田精准作业

主要运用小型气象站这种多功能的大田环境监测技术对大田种植生产过程关键环节中的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精细化投入管理、自动化监测控制,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和产出效率。目前,物联网在大型农场、农垦以及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3设施园艺物联网环境监控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种植业生产的智能化监测,尤其在设施园艺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数据,在专家决策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智能化决策,通过电脑、手机、触摸屏等终端实时远程调控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调节大棚内生长环境至适宜状态,弥补了传统设施农业参数采集监控的不足,实现了科学监视、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育种信息化

国内一些育种专用的田间性状采集设备及作物性状检测仪器的研发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实现小群体和个体作物形态、组分、抗倒伏性等参数的快速获取,作物种子形态、品质、穗发芽性状的无损测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育种资源管理系统、育种过程管理系统、育种数据分析系统等专用软件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了育种流程的规范管理。

5畜禽养殖精细化管理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水产、生猪、奶牛等养殖行业的使用较为成熟。采用动物生长模型、营养优化模型、传感器、智能装备、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根据畜禽的生长周期、个体质量、进食周期、食量以及进食情况等信息对畜禽的饲喂时间、进食量进行科学的优化控制,实现自动化饲料喂养。通过动物体温信息的实时获取和分析,实现畜禽个体生理信息精细管理,有效预警重大疫情。通过建立畜禽信息化健康档案,利用个体定位与溯源管理系统对畜禽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进行监管,实现畜禽疫病和畜禽产品安全管理。

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农产品追溯系统作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目前,中国确定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基本模式是以畜禽标识为基础,利用移动智能识读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中央数据库存储数据,记录动物从出生到屠宰的饲养、防疫、检疫等管理和监督工作信息,实现从牲畜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

我国农业物联网未来技术发展重点方向有哪些呢?

1.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生命与环境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加快传感器的软硬件技术创新和算法优化,结合农作物生长环境(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及土壤养分)和生长状况,组建传感无线网络。改变目前大多数农作物环境传感技术处于理论或者实验室阶段的现状。开发一款集多种测量元素于一体的多功能传感装备,提高传感器的时效性、普适性,加快“数字农业”的步伐。

(2)水产养殖环境信息感知与标识技术。加快水产养殖信息感知类传感器研发与创新,使数据获取自动化,同时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广度和精度,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算法让获取信息处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使水产养殖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畜禽养殖环境信息感知与标识技术。加快畜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建设,获取养殖环境音频、视频信息,并通过构建模型分析畜禽生长状况,研发出与之配套的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研究高精度RFID和DNA指纹图谱识别技术,打破距离、信号干扰、识别环境等因素制约,并制定动物识别统一标准,增强产品兼容性和普适性,加快畜禽养殖智能化发展。

(4)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感知监测技术设备。通过对影响动物、植物生长的各种自然环境因子(如空气、土壤、水体、气象等信息)的检测、监测、跟踪、预警、预报等,加强传感识别、数据汇集、智能分析技术研究,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3S技术与地面监测技术结合的研究,实现关键性环境参数的智能采集、环境实时监控与跟踪,实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的自动获取与处理。

2.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部署与信息传输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物联网全维度空间部署与拓扑构架技术。加强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内节点布设距离和高度以及作物高度对无线电信号传输损失影响研究,研究电磁波在土壤与空气界面之间传输规律,规避影响地下传感网络影响因素引起的电磁波多路径传输的路径损失、误码率、最大传输距离、含水量测试误差等,确定在不同农业应用环境条件下传感器网络节点最优位置,建立地上地下全维度最优的网络拓扑结构。

(2)农业物联网低耗自组织网络技术。加大传感器在有限能量条件下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研究,开展准确的时间同步算法研究,降低信息交换能量消耗;根据自组织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MAC协议,减少碰撞、避免串扰和减少空间侦听造成的能量浪费。

3.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物联网多源海量信息融合技术。加强自主感知信息标准化和自主与外部感知信息的融合处理技术研究。围绕农业智能生产管理的不同层面专业需求,开展自主感知信息的标准化研究、多源感知信息智能融合处理Web服务链及中间件研究,结合智能生产管理信息感知模型开展感知信息挖掘与联机分析,使感知信息得到快速规范处理和有效融合,确保多源感知信息可以给智能生产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实现海量多源感知信息高效融合处理。

篇2

一、我县农业基本情况

安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强县。乡村人口85.37万人,耕地面积713万平方米,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亿平方米以上,总产65万吨以上。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把粮食生产、沼气建设、土地流转、高效农业暨农业发展改革引领区建设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努力实现由农产品资源大县向农业产业化强县转变。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工作仍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如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发展高效农业投入大,风险高;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由农产品资源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刻不容缓。

三、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用新的视野对我县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工夫,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工夫,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下工夫,在农产品创品牌上下工夫等。

——朝优化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方向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需求作为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动力源泉,以开拓市场促进调整。二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市场、技术等实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三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挖掘和开发传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精品名牌。四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朝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素质方向转。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突破一批节种、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的推广。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突出抓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朝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保障能力方向转。旱涝灾害频繁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心腹大患,必须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朝抓好加工转化,深化产业经营方向转。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安阳县农业,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一要突出重点产业,着力支持九大农业产业链发展。二要突出加工园区,通过发展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创造发展环境。三要突出龙头企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四要突出生产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篇3

关键词:水利 节水农业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1.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1.4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三、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3.1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

3.2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新文,陈强强;国内外虚拟水研究的发展动向评述[J];开发研究;2005年02期

2.黄宗万,陈余道,蒋亚萍,程亚平;漓江流域水资源形势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篇4

关键词 滦河;平原区;现代农业;河北迁西

滦河是海河流域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从承德流经唐山地区的迁西、迁安、滦县、滦南、乐亭,于乐亭县姜各庄入海,滦河流域覆盖河北省东北部,流域内大部为山区,地貌特征呈典型的低山丘陵景观。位于京、津、唐、秦、承五大城市腹地的迁西县是滦河上游典型的山区县,也是引滦入津水利枢纽工程的源头所在地。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1]、农民缺乏创新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迁西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2007年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农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面对“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滦河流域的农业重县,迁西县如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曾于2005年对迁西县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3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迁西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定位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希望为推进迁西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滦河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滦河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特点

位于迁西县中西部滦河、清河沿线的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3个乡镇,所辖14个行政村,将14个村的资源利用、粮食生产和人均水平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迁西县滦河流域农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以基本粮食种植为主,农民生活已超过了温饱水平。各村之间的农业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农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从12.7%至48.4%不等。种植的主要作物品种有玉米、小麦、大豆、谷子、甘薯、高粱等。除基本口粮田种植以外,还有小面积的大棚蔬菜种植区和花生栽培区。

二是林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靠传统的板栗生产。人均林地面积0.15hm2,是人均耕地面积近2倍,大部分河滩地及陡坡耕地都已栽种板栗、核桃等经济林木。2004年村平均板栗产量7.1t,按当时5.35元/kg的板栗批发价格计算,仅鲜食板栗年均创收达到3.798 5万元。

三是有些乡镇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一些基础。如:罗家屯镇的长岭峰村、新店村和东寨村,现有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个、蛋鸡场4个、小型奶牛场1个、养猪场1个。旧城乡镇的旧城乡村也建有小尾寒羊庭院养殖基地和散养柴鸡生产基地。

1.2山前平原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2.1农业生产经营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和林果业生产外,农民增收的途径较少。农民对于耕地和林地的管理较为粗放,现代化的农业耕作、灌溉、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多,科技投入量的不足直接造成农产品质量及标准的降低。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水产业重点在库区发展网箱养殖,零星水塘和开阔河面的开发利用不够。

1.2.2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大部分特色农林产品,仍以原始产品直接外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深加工产品不足,农林产品的商品率还相当低。除了板栗以外,大部分林产品的商品率还相当低,如迁西的特色水果安梨,除了安梨汁深加工项目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外,其他深加工产品并不多。大部分林果产品存在生产与流通脱节的问题,果品滞销的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综合效益[2]。

1.2.3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农业的发展。迁西境内有多条河流和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水库承担着跨流域向天津市、唐山市供水,以及滦河下游防洪、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发电等综合性任务,分配给农业灌溉的水量并不充裕。另外,水资源灌溉技术落后,灌溉定额偏大,利用系数很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4农业生产管理组织落后,创新意识不强。农民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现阶段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

2山前平原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潜力

2.1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2.2.1自然资源丰富。迁西水陆交错的地貌特点及“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适于各种动植物生长,同时也为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迁西境内多山,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在900m以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特点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年平均降水量817mm。全县森林覆盖率51%,经济林3.4万公顷,用材林3.93万公顷,常年干鲜果总产量2.3万吨。主要林果产品有板栗、安梨、苹果、核桃等,是著名的“中国板栗之乡”,板栗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3]。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菜、野山菌、中草药、野山果等四类,许多产品市场价值还没能充分挖掘。全县有山地牧场6 466.7hm2,年产饲草65万吨。县内除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外,还有86座中小型水库和滦河、洒河、长河、清河、横河、还乡河等6条主要河流,可利用水面4 000hm2。

2.1.2农业类型多样。种植业方面,依托山区优良的自然隔离条件,重点发展小杂粮生产,已建立了全国北方重要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和以红小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并积极发展棚菜、烟叶、粮菜间作、药材等高效农业生产。林果业方面,以板栗生产为重点,全县栽种板栗树1 216万株,万亩板栗园12处,千亩板栗园30处,实现了板栗集约化栽植、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畜牧业方面,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和京津唐广阔的市场,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奶牛、奶山羊、肉牛、肉鸡、珍禽养殖基地,畜禽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只),其中珍禽饲养量达到25万只。水产业方面,依托优越的水产养殖条件,重点发展网箱淡水鱼、青虾等品种的养殖,已开发利用水面2 800hm2,发展网箱养鱼超千箱,在河北省山区淡水养殖中居第2位。水产养殖业成为迁西一项大有前途的产业。

2.2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2.1交通条件便利。罗家屯、东荒峪、旧城乡分别位于迁西县中西部的滦河上游,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罗家屯镇境内贯穿有东西向三大交通干线,分别是省级三抚公路、大秦铁路(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滦河生态旅游观光路。三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结合村村相通的乡村级水泥路,共同织就成内外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于地处迁安、迁西、青龙三县交界地带,罗家屯镇历史以来就是三县重要的物贸中心之一。镇区内有罗家屯、沙涧、新店三大集贸市场,商贸规模大,交易活跃。旧城乡镇和东荒峪镇毗邻,都位于迁西县中北部,三抚公路贯穿全境,这2个乡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农副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换提供方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2区位优势明显。迁西地处京、津、唐、秦、承5个大中城市腹地,近临秦皇岛港、唐山港和天津塘沽港,便于各种农产品及水产品向市区的销售和运输,与中南部及东北部的许多农业县相比,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迁西县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边缘区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在发展观光农业上有明显的优势。大城市不仅是边缘区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同时也为提升边缘区观光农业层次,提供智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4]。

2.3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2.3.1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发展平稳。2003年以来迁西县政府实施农业六大工程建设,包括:县城周围绿化工程、潘大库区景观林业工程、种养沼生态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围山转配套工程、水土保护工程。

具有地方特色的“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是迁西县在全国首创的,目前全县的“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治理了荒山水土流失,扩大了林果基地规模,开创了“山上植树、树下种草、种草养羊、羊粪肥树”的立体复合型种养结合模式。

2.3.2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大部分行政村都已建成蔬菜温室大棚、畜禽舍、养殖场等,并已修建了多处集雨水窖、引水上山工程,筹备建设大规模的畜产品屠宰加工厂,水泥路村村相通。二是以板栗、安梨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目前,迁西已建立迁西板栗集团、远洋食品有限公司、天成板栗食品有限公司等板栗销售加工企业30余家,多种板栗深加工产品已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市场。

2.3.3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已初见成效。近年来,迁西县加强集生态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著。例如:罗家屯镇依托“青山、碧水、古文化遗址”的旅游资源优势,由唐山燕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250万美元,开发五虎山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梦境庄园、滦河生态湿地、五虎山康熙猎场、奇石谷生态园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等5个景点。2007年加快观光农业发展,开展采摘活动,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预计可为当地农民增收3 000万元以上。

3山前平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迁西县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迁西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潜力,将迁西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对策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3.1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发展高效设施型现代农业

以迁西县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以先进的设施农业栽培、管理、加工技术为依托,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为方向,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型现代农业。

3.1.1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创建稳定可靠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以还乡河两岸为重点,搞好“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在兴城、新庄子、新集、尹庄、旧城、罗家屯等发展露地菜和设施蔬菜,以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棚为辅栽培叶菜类、根茎类、瓜茄类等主打品种。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采收、分级包装上市,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的需求,做到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品牌、引导消费的战略目标[5]。积极开发山野菜品种和蔬菜深加工品种,在蔬菜的储藏、保鲜、运输、加工上下功夫,以独特的口感、健康的品质、绿色的标准打开唐山、迁安及北京、天津等城市周边市场。

3.1.2培植中、高档食用菌产业。借鉴北京市一些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经验,以科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服务为手段,构建迁西县的食用菌产业链。以栗蘑栽培为重点,搞好333.3hm2食用菌基地建设,在汉儿庄、金厂峪、兴城、罗家屯等乡镇迅速扩大栗蘑栽培规模,同时发展平菇、香菇、白灵菇、双孢菇、杏鲍菇、灰树花、黑木耳等中高档食用菌品种。开展食用菌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价,选育有市场潜力、适宜当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研究绿色安全、林地生产、工厂化栽培、废料再利用等技术;培育龙头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提高其出口创汇水平及产业带动能力;通过食用菌产业技术培训体系、产品配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食用菌产业协会的建立,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6]。

3.1.3开发特色中药材资源。根据《迁西县野生植物资源汇编》资料记载,全县境内野生药用植物有280个品种,分布广泛,利用价值极高。以旱半夏、黄芪、远志、金银花、牛夕、知母、蛇床子、白芷、大黄、薏米、党参、辛夷花、锦灯笼、南星等中草药为重点品种,在未利用的林场、河滩、荒坡地带发展中药材产业。建立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中药材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水平;突出迁西县优质地道中药材的良种培育研究,培育质量好、产量高、抗逆性强的良种,以良种促规模。积极推进唐山市第三制药厂企业改革步伐,在改进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同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企业发展后劲[7]。

3.2以特色主导产品为龙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板栗、安梨、核桃、淡水鱼、小尾寒羊、奶牛等6种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提高龙头企业一体化经营水平及深加工能力,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8,9]。

3.2.1建设农产品基地,构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结合《迁西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及《迁西县农业十大基地和六大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迁西县六大主导产业带的布局情况如下:

板栗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带,包括汉儿庄、洒河桥、三屯营为重点的北部产业带;旧城、东荒峪、罗家屯为重点的中部产业带;新集、新庄子、东莲花院为重点的南部产业带,力争全县产量达到4.67万公顷。在东莲花院、新庄子、白庙子、兴城等乡镇构建安梨产业带。在南部石灰岩地区的兴城、新庄子、东莲花院、尹庄等乡镇构建核桃产业带。在旧城、滦阳、洒河桥等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库区沿岸重点建设淡水鱼产业带,以网箱养殖淡水鱼和青虾为重点品种。小尾寒羊产业带分布在罗家屯、洒河、兴城等乡镇,力争全县饲养量达到50万只。以奶牛为主的优质畜牧产业带在新庄子、新集等南部地区。

3.2.2建设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在板栗加工制品、安梨加工品、肉制品、干果制品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例如,迁西板栗集团就是以迁西外贸公司为核心,包括迁西燕山经贸公司、迁西副食果品公司、唐山甜甜食品有限公司、唐山栗栗菌业物产公司、迁西东荒峪镇王庄子村经联社等多家企业在内的大型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生产的糖炒“紫玉”牌板栗,被誉为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及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名牌产品,公司年经销“紫玉”板栗1.2万吨,食用菌2 000t,板栗汁5 000t,带动基地2.97万公顷和5万农户,产值达5亿元,年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1 000多万元。

3.2.3创新组织方式,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分配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10]。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总结推广“农民协会+农户(企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这三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农业产业化链条的联结,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走上农企双赢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以拓展农业服务功能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

“板栗之乡”的盛誉,天然的山区景观,秀美的潘大水库,古老的文化遗址及传统的农耕生产构成了迁特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品特色,满足游客在游憩过程的审美与快乐过程的综合需要,发掘农业的增收潜力,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旅游功能,是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迁西县农业结构的特点和资源优势,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3.3.1 利用现代农业的技术手段,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通过设施投资包装种植业,将成熟的果园、菜园、瓜园、苗圃等对外开放,让游客在观景、摘果、拔菜、赏花的同时,尽享农事体验与田园收获的乐趣。如:以迁西县的板栗、安梨、核桃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建立科普型、文化型、技术型、品尝型、采摘型的示范农业园区,带动观光旅游业的发展[10]。

3.3.2利用山区丘陵的景观条件,建设综合性的度假休闲农园。开发利用人工林、自然林、经济林,发展多功能的人工林地、绿色公园,为游客提供一个观光采摘后野营、探险、科考、避暑、狩猎、野味品尝、运动休闲的空间场所。如:罗家屯镇五虎山旅游度假景区,除了游山玩水,还设有餐饮、垂钓、漂流、跑马、天然泳池、滦河生态湿地观光、秋季采摘等旅游服务项目。

3.3.3利用滩涂、水库、池塘等水域,发展观光渔业的旅游项目。利用潘大水库的水面优势,在水库区开展淡水鱼、青虾等网箱养殖,同时建立现代观光渔业基地,以驯鱼、喂鱼、钓鱼、捕鱼、食鱼等一系列新颖方式吸引游客,感受全新体验。在潘大水库建画舫、水上餐厅、水上游乐场等,购置游船、快艇、帆船、舢板、水上飞机、水上降落伞等,利用宽阔的水面,发展水上运动项目[11]。以夕阳、晚霞、迷雾、日出、遗址、苇塘、捕捞等库区特有的自然和人为景观为基础,开发水库景点。

4参考文献

[1] 丛黎明.滦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对策[OL].[2004-02-16].http://省略/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92727.

[2] 李建飞.迁西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1999(6):58-60.

[3] 高泽荣,李银波.迁西县依托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06(4):32.

[4] 宋红,马勇.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3):376-377.

[5] 曹海峰,许玉龙,邹继军,等.黑龙江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模式初探[J].现代化农业,2006(12):23-27.

[6] 房山区科委.聚焦房山 以科技为依托 构建食用菌产业链[J].科技潮,2006(3):46-47.

[7] 黄瑞平.因势利导,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2):46.

[8] 肖淑英,赵敏.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7(3):15-16.

[9] 黄连贵.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思路[J].农产品加工,2005(11):5-6.

[10] 李志田.迁西县观光休闲农业园发展规划[J].河北农业科技,2007(1):44.

篇5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问题;方向

1. 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1 我国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若按亩均算每亩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全国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所以,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2 据预测,在203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至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立方米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型农业发展是唯一的办法。

2. 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节水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所以现状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2.2 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不相往来,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2.3 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2.4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2.5 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 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

3.1 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3.2 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

3.3 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篇6

关键词:都市农业,特征,发展模式,产业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u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roduc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griculture as follows:urban agriculture is no space for urban and rural boundaries, tend to ha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showing a high intensive development.Looking abroad,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combined with China' s urbanization around the area to choose the status quo situ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so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meet demand, create more aesthetic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 Feature, Development model,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都市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正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都市内的农业正在由城郊型的传统农业向郊区向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发展。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提出。所谓的都市农业是指分布于城市区域内或其区域的特殊形态的农业,它充分利用城市所提供的技术成果和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实现了全新的融合。

都市农业的特征

无城乡边界的空间: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往往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通常由两种情况所引发,一是在城市的发展扩张过程中,农田被作为优美的景观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各种度假村、观光花园等。另一种情况是处于城市群之间的农业,其农村本身基础设施较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城市化。

突破生产性的内涵:都市农业在具有如传统农业的经济、生产功能以外,还具有观光、文化、生态和社会等其他功能。

高集约化: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为集约化。首先它具有更多的现代化专业设施,并表现出工厂化发展;其次其经营模式更为专业化,并逐步发展为综合型的农业基地;最后都市农业逐步呈现出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国外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日本——综合功能型:日本的都市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环保、生态、展示、体验和示范功能为出发点,重点发展加工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多样化农业,形成综合功能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高新技术和多功能化为主要发展特征。

荷兰——经济功能型:荷兰的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导,主要发展园艺业和畜牧业。借助其高度发达的设施农业,实现各种农业集约化生产,占据世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比重,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范。

法国——环保生态型:法国的都市农业以规模较大的专业化农场进行生产,以大田作物为主。巴黎由于其周边四通的高速路网导致其都市农业对于城市食品的供应功能不明显。因此,巴黎的都市农业并非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为主要出发点,而是通过农业实现城市对于环保生态的需求,营造幽静、美观的生活环境。

德国——社会功能型:德国的都市农业适宜生态农庄和市民乐园为主要形式,在功能上适宜社会生活功能为主导的。市民农园主要是对城市地区或城市周边的农地加以利用,规划成多块小型农田出租给市民,前来承租的市民可在自己租赁的土地上耕种,收获的农作物规自己所有,使市民在享受耕种乐趣的同时,回归田园生活享受自然之美。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可采取的几种模式

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区域开展都市农业的建设,结合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水平及国外主要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4.1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籽种产业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城市区域内,可发展小型家庭农业、立体农业、物流农业、社区农业等;在城市周边农业区,可重点发展高新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科普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复合化发展,满足城市内部市民的多功能需求,使农业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提升。

4.2高效生态模式

高效生态的都市农业模式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先导,把拓展农业的多功能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新的生长点。通过引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带动农业的高效发展。在实现农业高效生产的同时,以高效生态为亮点,引入农业观光,农业科普等其他功能。

4.3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模式是以休闲农业观光为主导的都市农业。通过建设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度假村等满足都市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科普等功能需求。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及民俗特色展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采茶节、播种节、葡萄节等,通过活动提升农家生活氛围,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农业休闲观光带来更多的可参与性。在休闲农业模式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之相互融合,互利共惠。

4.4科研型模式

科研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主,带动产业发展,使多重业态结合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各个农业园的主题,发展为融农业科研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培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其整体发展方向将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之具有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成为展示、宣传都市农业的窗口。

小结

通过对于都市农业的特征及都市农业国内外发展模式的探究,可以对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以下总结:现代的都市农业是综合型农业,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与产业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并充分引用高新技术,塑造多元化农业产品品牌并面向国际化市场,在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发展以农业为主题的配套旅游产业,推广民俗文化品牌,完善都市农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新型的都市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方志全.论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产生背景与功能[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

[2]王全辉,刘义诚.中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3]李岳云.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J].南京社会学科,2002.

[4]杨丹妮,俞菊生.日本都市农业的理论与政策对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 .

篇7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内涵 特点 动力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3.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增大国家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

篇8

它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建设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对探索坤都营子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辽宁省仅有我们喀左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名单,这将成为我乡和全县未来五年内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因此,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民行动,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需要大家积极参与。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该积极投入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果园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种植、双尖山旅游等资源优势,深入实践,敢于创新,大胆谋思路,真正从内心里把好的想法反馈给我们。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一)2019年末完成以玉米、大豆,谷子等为主的粮食生产区域划定;改建、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舍及消毒室、饲料储藏库等设施;推广在丘陵山区建设标准化果园,建设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产业园。

(二)对现有耕地进行土地平整、保护,实施轮流休耕,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提升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污染的治理;禁止过度开采地下水,保证正常的饮水安全。

(三)全面推广秸秆深耕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四)健全河长制,对大凌河流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完成大凌河流域改造、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确保水质持续向好。

(五)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全民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倡导家庭开展“光盘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又是什么?

(一)“种—养—加”绿色区域生态循环模式。以“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友好、生态提升”为核心,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方向,推广“种—养—加”绿色循环模式。

(二)“建—管—用”农业节水灌溉应用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通过加强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的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三)“治—管—控”绿色农业生态管理机制。以补齐农业资源环境短板为重点,采取生态治理、依法管理、资源配置调控的手段,实施“治—管—控”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

篇9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思路;模式;山东滨州;滨城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12-01

近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把发展高端高效特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把推广精细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滨城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滨城区按照“三化联动”、“三型并进”“三产叠加”的要求,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题,积极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城市农业发展,以“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率先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滨州市中心城市发展、建设为原则,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地域特点,把全区划分为“一圈、一带、四区、一网、一面”五大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在都市农业的引领下,加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或合作社参与助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万hm2,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总数达到39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5家。

2 发展思路

2.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按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以三河湖有机蔬菜示范园、市西观光农业园等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园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区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出台《滨城区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办法》,立足现有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农业娱乐、农业旅游、农业示范园、农家乐4种模式推动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加速发展[1-2]。

2.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充分发掘滨城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农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中试熟化。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3-4]。

2.3 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围绕区域优势,着力打造菌菜、优质粮棉等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以三河湖龙王庙、杨柳雪辛庄、市中赵四勿、梁才小高等为核心示范区,大力发展标准化设施菌菜生产;以杨柳雪、秦皇台、滨北、三河湖等乡镇办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努力抓好秦皇台乡棉花、市中办事处蔬菜2个专业化乡镇,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保证总产量。

2.4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重点围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每年都通过农广校、农函大等平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 创新模式

3.1 产业化生产模式

通过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使农业生产模式由分散、松散、粗放管理变为集中、集约、精细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化生产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对农业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如滨北薛家奶牛协会会员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0%以上。

3.2 信息化服务模式

为广泛传播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等农业知识和信息,滨城区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惠民服务活动搭建了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在各乡镇办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政策咨询服务。

3.3 特色品牌培育模式

滨城区坚持“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宗旨和目标,引导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种养殖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管理形成产业特色,走农业品牌致富道路,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组织的带动下,滨城区涌现出了一批特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有7个蔬菜产品通过美国、日本和欧盟NOP认证,有10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14个无公害食品通过国家认证,认证总数达到了41个,“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达到1.8万hm2。

3.4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滨城区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综合配套、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南北2条观光农业经济带。在滨州城区南部沿黄河一线,以市西、市中、梁才为重点,规划了南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建设市西办事处“休闲小街”、市中办事处“黄河生态园”、梁才办事处张王及小高采摘园等项目。在滨州城区北部,以三河湖、滨北、秦皇台为重点,规划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滨州雁来红高科技园、绿洲现代农业科技园、隆达生态庄园以及秦皇台、三河湖风景区等项目。目前,滨城区已建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10处,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00万元以上。

4 参考文献

[1] 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技,2010(10):136-137.

[2] 刘振华.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世纪桥,2011(19):63-64.

篇10

【关键词】 现代农业;功能分区;规划布局;浮梁县

浮梁县总面积2867平方千米,为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山地面积比重大,耕地面积比重较小。其中耕地37.35万亩,占6.5%,山地面积450万亩,将近占80%,水域25万亩,占4.45%;建筑物、道路等占地52万亩,占9%。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拥有耕地1.28亩。全县丘陵地面积183468公顷,还有高度低于200米岗阜地34404公顷,对于发展果木林、扩展茶园和耕地可提供大量的土地资源。

一、浮梁县土地利用需求分析

1、耕地资源后备不足

浮梁地处丘陵山区,耕地面积比重较小,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困难。“十二五”时期是浮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保障建设用地需求,是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

2、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浮梁县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有些难题依旧存在。

3、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大

近年来,通过对项目区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用地得到充分合理开发,提高利用水平,中低产田改造潜力较大。

二、功能分区原则

一是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结合的原则。严格遵守节约和集约用地原则,统筹安排各项用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使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日趋合理。严格执行占补平衡制度,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下降,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二是区域统筹发展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各方面相互协调,以达到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区域分工与主导功能定位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区域内的农林渔牧结构,明确主体功能,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农业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功能区分与空间布局

浮梁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为4个农业示范区,在功能上体现为一个核心区、两个辐射区和一个推动区,即:

1、中南部高效集约型农业示范区域(核心区)

区域范围:浮梁镇、王港乡、湘湖镇、峙滩乡、鹅湖镇、臧湾乡、寿安乡。

基本情况:该区是浮梁的一个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内蔬菜、水稻、林果业、水产养殖等产业优势突出,同时也是全县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面积有1141平方公里,占全县的39.8%;人口12.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1%。谷物播种面积20万亩,占全县52%;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占全县35%;林果业种植面积1.5万亩,占全县49%;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占全县60%。

主攻方向:发展高效集约型农业,大力建设水稻种植基地、蔬菜林果生产基地、标准化水产养殖,加强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体系,达到“种养设施化、产品优质化、加工龙头化、营销网络化、经济高效化”,并依托蔬菜种植、渔业养殖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城郊体验型休闲观光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圈。

重点产业:水稻、蔬菜、林果业、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休闲农业。

2、北部品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辐射区)

区域范围:西湖乡、勒功乡、江村乡、经公桥镇、蛟潭镇。

基本情况:该区处于浮梁县境的北部,历来就是一个三省通衢的要道和繁荣的商业重地,不但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0%、动植物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早在唐代,就是全国的主要产茶区及茶叶的集散地。盛产茶叶、毛竹、木材;深山野珍茶油、竹笋、木耳、香菇等森林果蔬品种众多,经济发达,农业产业特色显著。面积641平方公里,占全县22.4%;人口4.16万,占全县13.87%。茶叶种植4万亩,占全县40%;谷物播种面积11.5万亩,占全县29%;野生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占全县39%;食用菌种植面积0.3万亩,占全县33%。

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生产格局,农业品牌外向化,以茶叶、菌类、野生蔬菜为重点,唱响“中国名茶之乡”和“优质食用菌之乡”。推进茶叶和蔬菜产业建设,目标是江西最大的有机茶和名优茶生产基地,尝试性开发高香红茶及高附加值的富硒茶。推动“浮北古村落文化”休闲旅游业。

重点产业:茶叶、食用菌、森林蔬菜、休闲农业。

3、西部粮牧互动型农业示范区(辐射区)

区域范围:三龙镇、黄坛乡、罗家桥乡、洪源镇。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浮梁西部,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区内粮食、畜牧、花卉苗木、果业全面发展。面积796平方公里,占全县27.8%,人口6.3万人,占全县21%。谷物播种面积8.9万亩,占全县22%,食用菌种植面积0.48万亩,占全县36%,年末生猪存栏5万头,占全县51%,年末家禽存栏11万羽,占全县44%,水产养殖面积6.25万亩,占全县25%。

主攻方向: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发展粮牧互动农业,建设粮食高产创建基地,依托此项措施,积极推行“猪―沼―粮”、“稻―鸭―果”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城郊设施蔬菜、生态农业农家乐特色村,发展城郊特色休闲观光农业。

重点产业: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果业、花卉苗木。

4、东部旅游休闲型农业示范区(推动区)。

区域范围:瑶里镇、兴田乡。

基本情况:该区位于浮梁的东部,境内农业资源丰富,西汉末年的瑶里古镇,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掩映青山绿水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瑶里镇盛产的“仙芝”高山云雾茶,宋代曾成为朝廷贡茶。现代研制的“崖玉”仙芝茶系列曾先后三次荣获国际金奖,被中国农业部评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另外,野生香菇、木耳、茶油、火笋、苦楮豆腐、香榧、鸭脚板、山蕨等森林蔬菜,已经形成了产业。面积374平方公里,占全县13%,人口2.3万人,占全县7.7%。茶叶种植2万亩,占全县21%,野生蔬菜种植2.52万亩,占全县36%,食用菌种植面积0.28万亩,占全县27%。

主攻方向: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发展旅游农业提供有力保障,结合瑶里旅游区建设,可开发农产品,打造出以农家生活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

重点产业:旅游休闲、茶叶、森林野生蔬菜、食用菌。

【参考文献】

[1] 钟钰,刘合光,秦富.新时期应多策并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1.08.

[2] 陈百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05.

篇11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全球协调人RandyA,Hautea先生介绍,未来40年,必须要满足500亿人的粮食需求,如果继续采用现有的农业技术,必须要有两个地球才能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

另外,他告诉记者,据有关部门预测,2012年全球粮食的价格将会比以前高出很多倍,很多人可能将没有能力购买他们需要的粮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农业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中国农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我国也已经积极布局生物农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不仅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为其设计了详细的发展蓝图。

据权威人士透露,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以下简称《规划》),对生物农业提出的要求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企业发展,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透露,生物农业发展的目标已经很清晰:到2015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00个,在生产优势区域形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据隆平高科总裁刘石表示,生物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且它在未来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效率提升方面将会发挥很大作用。他认为生物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此外获悉,《规划》将生物育种提高至重要位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将是重点扶持方向。”知情人士明确表示。这意味着《规划》出台后,生物领域转基因研究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对生物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比十一五大很多。”有关人士称。而早在去年8月份,国家农业部首次颁发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迈出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最关键一步。

专家认为,转基因作物育种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充分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也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伴随着生物安全管理的日趋规范和科学实践的不断积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公众的认识也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

同时,据了解,在生物农业中育种龙头企业的发展将获得重点“关照”。“十二五”期间,在生物农业方面,将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龙头企业2―3家。

篇12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进一步的加重,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项目,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做初步的探讨。

(一)低碳农业。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所谓的低碳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CO2的排放量达到最小化,同时获得整个农业经济的最大化收益,并且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是一种新型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因此,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通过一项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制度前提下,全球农业减排量达到了270-1520MtCOZ-eq/年,如果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纳入我们的测评范围,农业的减排量竟达到了5500-6000MtCOZ-eq/年。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的目的。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可耕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并且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粮食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增长,各国粮食均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区域。由于我国国内的现状,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低碳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三、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规避措施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导致劳动力流失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的政策,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减少,且已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被破坏严重。第三,农业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我国对经济的发展方向有所偏重,实行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未形成有效的服务系统。

(二)对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规避措施。第一,优化农村产业经济,在各地区大力普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之前,还需要解决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对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及其相应的文化普及方式,并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低碳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门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为农业发展建立专门的服务系统,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农产品的病虫危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四、结语

篇13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篇14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 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 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 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 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