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知识笔记范文

护理知识笔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护理知识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护理知识笔记

篇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心血管的头号杀手。它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活力增高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坏死的进行性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也是急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发病急,突然发作心绞痛,多在休息时发作,呈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疼痛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可持续1~2天以内,用硝酸甘油药物无效,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这些是心梗的主要死因。为了能够减少心梗的死亡率,我们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救治心肌梗死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必要性是非常关键的,体会如下:

1、重要的抢救措施

(1)急救护理,立即将病人送到抢救室,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首先,病人要保持安静的条件下,这样有利于病人的休息,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尽量避免造成大范围梗死。(2)镇静止痛药物的应用,因患者心前区剧烈疼痛、胸闷、气短、精神紧张,会加重心肌缺氧,应用镇静止痛药后可以减轻疼痛,使患者精神放松。根据患者轻重之分可给予安定注射液10~20mg或给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必要时也可静点硝酸甘油,也可应用罂粟碱。(3)改善缺氧状态,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肌有明显的缺血缺氧,给予持续氧气吸入可以改善缺氧,减轻心绞痛,又能避免心肌大范围梗死的发生,这样做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的有效措施。我们目前常用面罩吸氧,另一种是鼻导管吸氧,这两种均有利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如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间断吸氧。(4)密切观察各项监测指标,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患者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及纠正酸中毒等,更有效控制心律失常,观察T波和ST段有无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进展的心电图改变。

2、溶栓的急救措施

尽早应用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的药物或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或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保护心室功能,是积极的治疗措施。因大多数患者发病是有濒死感,极度恐惧,所以我们溶栓前要向患者耐心解释溶栓的必要性和目的,在患者同意下进行,用药前先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用药期间密切注意出血倾向。

3、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死因,因此,要严密观测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及早发现症状,及时处理,减少死亡。

4、心理治疗、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往往突然发病,而且病情发展迅速,患者不仅感觉疼痛,并且心理有很大的压力,精神紧张。另外患者对本病缺乏了饵,思想情绪上有改变,思想顾虑、恐惧。这样情况下我们医护人员必须首先做好解释工作,给患者讲清楚有关的医学知识,打消患者的顾虑和恐惧,更好的进行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

5、恢复期的护理

在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恢复期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及急诊经过上述抢救后,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医护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心脏情况,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以要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趋于平衡后才能考虑恢复期。(2)急救药品、氧气、急救盒、吸引器和气管插管等,如有变化立即进行抢救。(3)向患者做好精神安慰工作,并通知有关科室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立即心脏复苏抢救。因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必要的处理是否恰当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以后进行治疗和病情预后起关键的作用,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

6、护理指南

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并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绝对卧床休息,1周内绝对休息,2周床上活动,3周室内适当活动,4周室外适当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重要措施。

7、观察心理

经常观察心理因素,主动关心病人饮食及生活护理。卧床休息的病人,因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下降,故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宜消化、流质饮食。为了病人早日康复,耐心嘱咐病人及时吃口服药,注意休息,防止过劳,定期检查,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防止情绪激动。

篇2

【关键词】 吸痰器;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护理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呼吸机来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呼吸机应用产生的呼吸道感染也逐渐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了抢救结果,所以如何减少感染发生概率是提高抢救效果的重要途径。笔者就采用密闭式吸痰器对这方面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摘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之间所收治的74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超过7d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2-77岁之间,平均年龄66.4±2.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53-79岁之间,平均年龄67.4±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方法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呼吸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1次/h,1d进行更换一次,在吸痰时应当用右手握住可旋转接头,左手将抽吸导管移动插入,待导管进入人工气道下段的2-3cm处之后按下控制器进行痰液的吸出,在完成吸痰之后将导管缓缓抽出,直至能够看到导管上的黑色线条;对照组则采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治疗,需要两名护理人员进行协同处理,一人先将呼吸机螺旋接头上的盖子打开,另一人则戴上无菌手套将一次性吸痰管从人工气道送入,直至到达下段2-3cm处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出。两组患者吸痰时间均在15s之内,在吸痰过程中以及吸痰前后均给予患者纯氧吸入,在呼吸及治疗开始起、治疗后的1d、3d、7d使用痰液收集器进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收集以便进行痰培养,对两组患者在吸痰前以及吸痰后的SpO2变化进行统计对比,以下降程度超过10%视为具有统计意义。耗材费用方面主要统计吸痰用生理盐水、无菌手套以及吸痰管费用等,在吸痰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混合有新鲜血液的痰液或吸痰管管壁上存在新鲜血液则视为发生气管内出血。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①根据痰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的应用,进行感染的防治;②定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做好呼吸道湿化工作,对于分泌物粘稠患者进行气道冲洗;③每天进行呼吸及管道的更换;④确保营养供应,必要时进行肠内营养供应;⑤存在原发病的患者应当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方差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SpO2下降及吸痰耗材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管内出血的概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数据统计对比

组别 例数

(n) 感染发生

率(%/n) SpO2变

化(%/n) 气管内出血

发生率(%/n) 耗材费

用(元)

观察组 37 10.81(4) 8.11(3) 18.92(7) 89.41±9.2

对照组 37 29.73(11) 18.92(7) 8.11(3) 119.42±11.9

3 讨 论

在应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即是呼吸道感染,有文献指出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感染概率高达18%-60%,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感染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在呼吸机治疗中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及宿主因素,医源性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治疗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呼吸道的免疫机制缺失,加上抗生素应用不及时或不恰当、吸痰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污染或治疗过程中患者吸入了混有细菌的物质,导致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在本文数据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密闭式吸痰器在吸痰过程中确保了患者气道的密闭性,有效的控制了含有细菌的气溶胶的吸入,而且在操作时也不容易发生污染。

有学者指出呼气末正压(PEEP)对于患者减少肺部渗出、降低肺不张的发生率以及减少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肺损伤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PEEP对于改善氧合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在本文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SpO2下降发生率仅为8.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2,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对照组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吸痰时不能够保证患者气道的密闭性,同时也不能进行机械通气导致PEEP不能维持,从而表现出吸痰过程中的SpO2的下降。

在耗材费用方面,观察组患者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每天进行更换的费用较高。

从气管内出血方面来看,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密闭式吸痰器的质地较硬,而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动作不够轻柔造成了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所以在进行操作时应当注意动作轻缓,避免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在使用密闭式吸痰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的是:①密闭式吸痰器由于需要反复使用,所以为了避免痰液堵塞导管,导管的内径一般较粗,在吸痰结束后应当注意将导管完全退出,防止加大气道阻力;②吸痰时间尽量控制在患者进食30min之后,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患者出现胃内容物的反流;③在使用密闭式吸痰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证外塑料膜的完整,确保气道的密闭性,同时也防止造成污染;④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患者的口腔及人工气道内很容易产生含有细菌的分泌物,此时应当注意在吸痰结束后帮助患者清理人工气道和口腔内的分泌物,避免感染的发生。综上所述,使用密闭式吸痰器虽然会增加患者气管内出血发生的概率,但是在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以及SpO2下降率、治疗费用等方面均显著优于一次性吸痰管。

参考文献

[1] 刘亚平,韩江娜,马遂.呼吸机管道系统更换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24(8):508-509.

[2] 杜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41-144.

篇3

关键词: 安全型留置针 急救护理  针刺伤

        针刺伤后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由于针尖保护系统通过伸缩式专利设计,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使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避免了血液的接触,从而也能使护士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我科自2009年3~9月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9月使用BD公司安全型留置针患者468例,男352例,女116例,最小1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41+1.8岁,溺水患者3例,心跳呼吸骤停18例,车祸、刀伤298例,烧伤患者46例, 心肌梗塞39例,中毒56例,高热抽搐12例,呼吸困难30例。

        1.2穿刺部位的选择  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瘢痕硬结、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

        1.3穿刺导管的选择 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的导管。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时间、能力和可获得的设备护理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导管的类型。

        1.4按无菌技术原则,静脉输液小组培训的方法进行穿刺,固定。一般急诊紧急情况下的留置针保留48小时须更换。

        2  护理体会

        2.1 在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方法,并告诉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首先检查留置针是否无菌,打开外包装,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针翼,光滑面向上,拇指、无名指指握住接肝素帽Y型处,使导管成一直线,向右转动安全套,使针尖的斜面成45,使针翼向右折叠使凸面向上,此时针尖的斜面向上,以15~30对对准血管进针,见回血后放低角度进针2~3mm,向后拔白色尾部0.5cm,带针蕊缓慢进针,直到导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快速成直线拔出尾部安全套,针蕊自动回纳入安全帽内,用3M透明贴固定好。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套管针往返移动,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

        2.2留置时间因患者个体差异和药物差异而不同,作者主张留置时间3~4天,急诊情况下48小时内,高浓度、化疗、高刺激性药物会降低留置针留置时间,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中间断输入[1]。每次输注前先回抽是否有回血,再用生理盐水冲管,结束时脉冲式冲管后正压封管,常规成人用50~100u的肝素盐水,小儿用5~10u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

        2.3留置期间,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除留置针,更换其它部位穿刺,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红外线理疗,必要时抽血培养。

        2.4静脉留置针有利于于抢救和治疗,由于静脉留置针管腔大,可随需要调节输液速度,特别在要求滴速较快的药物、输血等。如同时需静脉抽血,可在静脉留置针内抽血,然后接输注的液体,减少对患者的穿刺次数,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病情突变时,可随时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2.5因为我们接触的患者当中,有可能有感染肝炎或HIV的患者,而这种新的安全留置针增加了护士的职业安全性[2],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 安全型留置针 急救护理 针刺伤

针刺伤后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由于针尖保护系统通过伸缩式专利设计,拔出针芯时针尖自动收纳于保护套内,并无法复原,表面不留残血,使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避免了血液的接触,从而也能使护士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我科自2009年3~9月应用防针刺伤安全型留置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9月使用BD公司安全型留置针患者468例,男352例,女116例,最小1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41+1.8岁,溺水患者3例,心跳呼吸骤停18例,车祸、刀伤298例,烧伤患者46例, 心肌梗塞39例,中毒56例,高热抽搐12例,呼吸困难30例。

1.2穿刺部位的选择 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瘢痕硬结、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

1.3穿刺导管的选择 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的导管。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时间、能力和可获得的设备护理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导管的类型。

1.4按无菌技术原则,静脉输液小组培训的方法进行穿刺,固定。一般急诊紧急情况下的留置针保留48小时须更换。

2 护理体会

2.1 在置管前做好宣教工作,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方法,并告诉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首先检查留置针是否无菌,打开外包装,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针翼,光滑面向上,拇指、无名指指握住接肝素帽Y型处,使导管成一直线,向右转动安全套,使针尖的斜面成45,使针翼向右折叠使凸面向上,此时针尖的斜面向上,以15~30对对准血管进针,见回血后放低角度进针2~3mm,向后拔白色尾部0.5cm,带针蕊缓慢进针,直到导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快速成直线拔出尾部安全套,针蕊自动回纳入安全帽内,用3M透明贴固定好。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套管针往返移动,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

2.2留置时间因患者个体差异和药物差异而不同,作者主张留置时间3~4天,急诊情况下48小时内,高浓度、化疗、高刺激性药物会降低留置针留置时间,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中间断输入[1]。每次输注前先回抽是否有回血,再用生理盐水冲管,结束时脉冲式冲管后正压封管,常规成人用50~100u的肝素盐水,小儿用5~10u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

2.3留置期间,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则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立即拔除留置针,更换其它部位穿刺,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红外线理疗,必要时抽血培养。

2.4静脉留置针有利于于抢救和治疗,由于静脉留置针管腔大,可随需要调节输液速度,特别在要求滴速较快的药物、输血等。如同时需静脉抽血,可在静脉留置针内抽血,然后接输注的液体,减少对患者的穿刺次数,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病情突变时,可随时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2.5因为我们接触的患者当中,有可能有感染肝炎或HIV的患者,而这种新的安全留置针增加了护士的职业安全性[2],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起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篇5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恶性胸腔积液均经病理细胞学证实,并行超声常规检查,临床具备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指征,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55-75岁。

1.2 引流方法

选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完善超声影像学检查,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皮肤,铺巾,以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微创胸腔闭式引流导管垂直于皮肤进针,待针锋抵抗消失后停止进针,退出穿刺针,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约15~20cm,确认引流通畅后固定引流管,定期胸腔内给药,使胸膜粘连,减少胸腔积液。胸腔闭式引流术前后均给予护理干预。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前,多数患者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在术后,同样存在引流管的不适,伤口疼痛,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针对上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在引流术前告知患者此项操作的必要性、不良的反应、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要点,穿刺过程中避免深呼吸、咳嗽、言语,如有任何不适,可以肢体言语表达,如握拳表示疼痛,举手表示需要咳嗽等,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护士应熟练掌握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的专业知识,详细解答患者存在的问题,注意恰当语言、语调、语速,介绍经闭式引流术后患者恢复的经验和良好的预后,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充满信心应对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同时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术后准备工作,包括输氧、监护仪器、抢救药品及设备等。

2.2 术中护理 在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中,需要密切观察以下方面,如患者脉搏、呼吸、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神志变化等,再次提醒患者术中注意事项。

2.3术后护理

2.3.1 引流期间护理,患者需采取半卧位,引流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严密观察胸水引流速率、总量,避免过多过快放液,首次放液量不超过600ml/日,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1]。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有无固体凝块及异味,定期引流袋更换,如有引流液体性状改变及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2.3.2 引流管路护理 定期检查引流管固定情况,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注意引流管接头处的密闭性,防止接头脱落及引流管滑出,预防管腔堵塞,避免管路迂曲。我们另外还采取每日放液前后、胸腔内给药后均给予生理盐水冲管,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无一例患者堵管;

2.3.3 重视疼痛的护理,微创胸腔引流术虽然创伤小,但术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患者呼吸、睡眠、咳嗽、自主活动,不利于疾病恢复。研究[2]表明适当时可以采取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情绪干预可以缓解疼痛,在上述行为无效情况下及时与医师沟通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等。

2.3.4胸腔内给药的护理干预,应指导患者正确翻身及改变,使胸腔内药物均匀分布于胸膜腔,发挥最佳疗效,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3.5预防感染,引流停止后应及时封闭引流管,可采用夹闭方法,简便易行。注意观察引流管局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渗出及皮疹,定期换药,保持局部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3 结果

60例患者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操作均一次性成功,无气胸、血胸、胸膜反应等不适,留置时间为7-18天,胸腔内给药前后均未发生堵管,且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处皮肤未发生感染,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拔管后愈合快,无疤痕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