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

篇1

     其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笔者工作所在的单位系(部)为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系,在教学过程中对本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和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工业和商业企业管理能力和技巧,具备把握商业机会的能力,掌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能够追踪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即在该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素质的要求,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开阔视野,提高其“自我谋职”的能力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就业本领”与“创业本领”统一起来,相互促进,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培养模式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短、国情特殊等原因,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

一、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只定位在“职业人才”角色上,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实操,忽略创新素质的提高。这种目标定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不高。有些学校甚至将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以及能否取得好的成绩作为衡量教育绩效的标准。

2.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亟待改革

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难以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同时,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甚至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欠缺有效地渗透和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作用。

3. 师资体系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由于囊括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缺乏拥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创业经历的教师,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 缺少支撑教学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当前,该学科的创业教育基本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是“纸上谈兵”,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在授道解惑的过程中,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培养模式。

二、改进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1.对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非创新素质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要行之有效,就必须将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同时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教学和创业教育的整合意味着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够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标,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思想、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以上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创业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将知识、意识、能力的教育集于一体。

(1) 创业知识。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基本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交叉与综合。作为一名创业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专业基础知识,也需要行业性知识,还需要补充相关创业知识和方法。其中包括:其一,一般知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其二,行业性知识。学生应对创业行业有基本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或可通过专题报告、知识讲座、创业论坛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他们对行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其三,创业知识。除了在必修课中加入创业方面的内容,在选修课模块中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适当增设关于创业管理、创业实务、风险投资等课程,有针对性、分类别地传授学生创业知识。

(2) 创业意识。学生应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学校可通过宣传国内外创业成功者的故事和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向学生介绍一些地方的投资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成学校和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到该地区创业。

(3) 创业能力。鉴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全球竞争的形势,应突出强调培养具备职业实操技能、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前瞻预见性等能力的创业人才。学校应建立创业实践平台或载体,切实提升创业素质的培养实效。

2.完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创业教学课程,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适当考虑学生个体、创业目标差异性的前提下,应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在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还应融汇创业、专业、通识等课程,发挥出“1+1>2”的整体效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专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素质与创业素质的同步养成。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当通过配备高素质、雄厚的师资来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应当是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不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甚至是创业的经历。学校可以聘请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或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较好教学经验的人士担任创业授课讲师。其中也可以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金融投资家等多个方面。同时,适时派遣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外出参加进修,或进驻合作企业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2. 建立创业训练指导平台或载体,重视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学校应通过不同的渠道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安排课程实操,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布置与创业相关的调查研究课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践习;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创业大赛;成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激励与支持;建立创业训练指导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和指导。

篇2

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目标的明确,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法上。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无差异化。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影响与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基础较宽的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构存在偏差,学生很难将就业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感觉课程体系大而空,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院校差。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职业化特征不明显。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与实习环节,或是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流于形式,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而且实践性较差;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传授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实用性,无法实现职业化培养;第三,从教学安排情况来看,社会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见习等实践环节因资源缺少而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人才培养方法的运用单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 “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3

一、实施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等职业学院对于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与开展程度仍然不足,导致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突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基本条件,切实推动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职业人才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实际从事本专业基本岗位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创业意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创业素质的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较差。

2、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亟待进行改革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分析。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以及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其创业教育中内容丰富,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能力以及技术性较强的等多种因素。因此对于授课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的经历,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缺少对教学支撑的相关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地方经济。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学科的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理论传授以及理念普及而不重视实际创业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机进行结合,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创业综合能力。

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新进行定位

要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以及非创新意识的熏陶以及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能够使得创业教育行之有效则必须将创业素质的提高、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改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兴趣

校园氛围是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品格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能够积极探索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对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入手,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能对于学生的创业进行积极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学校要能够通过团委以及相关部门安排和联系更多和更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创业的良好校园气氛。

3、通过校企合作,力求解决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基地缺失的问题

篇4

1、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工商管理类专业从 50 年代开始在我国设置 , 相继出现企业管理专业、财经类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人事管理专业、会计类专业等。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专业,如电子商务、金融管理、酒店管理、商务管理等,工商管理类专业一直蓬勃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十几年来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 2 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职业意识淡薄。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 职业发展方向模糊。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 职业适应能力差。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 , 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 进入一个行业后 ,不能较快适应岗位 , 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 交流合作意识不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 , 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

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 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篇5

1.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2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职业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职业适应能力差。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一个行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岗位,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4建设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