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感情心理辅导范文

感情心理辅导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感情心理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感情心理辅导

篇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 [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 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 存在不足。

2.2.1 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 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 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 [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 [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性行为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篇2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轻度抑郁大学新生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用Zung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前测,筛选出20名SDS量表得分为53―62分之间的大学新生,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学生,实验组参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实验结束后采用SDS量表对其进行后测,结果发现实验组大学新生干预后,SDS总分与实验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轻度抑郁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3-01

抑郁是一种极易出现的心理障碍,被称为精神疾病的“普通感冒”,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的压力,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已达到3.5亿,而在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9%,我国每年自杀事件高达28.7万起,其中80%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而《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研究发现,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人际互动,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心理辅导方式,宋玉冰等对40名具有抑郁心理状况的贫困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发现被试的抑郁状况有明显的下降,本研究旨在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轻度抑郁的大学生的研究效果。

1.研究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鄄tory)对2015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量,筛选出第25题作出肯定回答的46名学生,通过访谈与SDS量表得分,最终筛选出具有轻度抑郁的2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10人,女生7人,男生3人,控制组10人,女生5人,男生5人,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各项抑郁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1.2测评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问卷,该问卷有64个问题构成,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积极交往、学习心理、情绪反应等方面,较为客观的反应大学生的身心状况。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测量抑郁的严重程度及治疗中的变化,包括20个题项,反应神经性―情感症状、躯体、神经运动、抑郁的心理障碍四组特异性症状。

1.3干预时间

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为期8周,共计20小时,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照常上课和学习。

1.4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设计八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计三个阶段即:开始、发展、结束,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开始阶段主题:有缘来相聚;发展阶段主题:我是谁、爱从哪里来、提升爱的能力、价值观的探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技巧;结束阶段主题:发挥自身优势和美德。每次活动包括做游戏、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内容。

1.5数据的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7.0。

2.结果

如表2所示所示,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实验组在SDS总分以及“精神性―情感症状”、“抑郁的心理障碍”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差异显著(p0.05)。控制组在抑郁自评量表(SDS)中总分以及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积极心理学为理念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解决心理困惑的平台,并且让学生学会新的认知方式。

3.1团体心理活动帮助团体成员改变不良认知模式

参加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个体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状态,在团体活动中积极参加游戏、与团体其他成员交流学习,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团体其他成员的接纳使得个体找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更加积极的去认识自己,改变以往别人都活得很开心,只有我活得不好类似这样的不良认知。

3.2团体心理活动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戴高帽”“优点轰炸”等活动,让个体关注自己的优点,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让个体运用自身积极能量消除抑郁情绪,使个体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3团体心理辅导使个体学会自我反思和调节

在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后环节,每一个成员分享自己的收获,团体成员积极探索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挑战,自身的应对策略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积极的反思,并给自己提出解决的办法,提升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缓解轻度抑郁学生的抑郁程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专学校 适应障碍 原因 对策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适应障碍”是指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时所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它常会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及严重影响学习。适应障碍一般在一年级新生是个比较普遍现象,但是因学生个人的差异导致克服适应障碍的过程、结果不同,严重学生出现退学等现象。情感方法的特色在于对情感因素的强调,之所以关注新生情感因素对学生适应障碍的影响,就是在于关注情感的主体,即人的发展。如何在新生学生出现适应障碍现象后利用情感方法去帮助学生克服适应障碍呢?

1分析出现问题适应障碍的原因

(1)进入中职学校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因为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点偏见,再加上中考的相对失败结果使学生对自己的将来学习失去了动力信心。失去了学习目标他们就会感觉无所适应。

(2)有些学生适应性差,特别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学生。他们严重缺乏人与人交往的经验一旦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当中,就会出现适应障碍。如中专新生从初中学校进入一个新的中专学校学习生活,常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如思念亲人和同学,不习惯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会独立生活等等。一部分家处农村的学生还会觉得不如城市同学那么富裕、能说会道,从而产生自卑感,严重的会产生退学的念头。

(3)角色转换,初中生和中专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目标都是不同的。如果转换不过来,就容易会出现适应障碍,导致退学。

2运用情感方法根据针对原因进行适应的辅导

如果学生在成为一名中职生时出现适应障碍,这时班主任利用情感方法去帮助他引导他,学生的适应表现会得到及时缓解。

(1)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产生适应的原因,然后从班主任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大哥大姐角色,最后让学生多情感方面信任你。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为了让引导适应的学生走出困惑构建情感支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哲学家、教育家、社会都关心中职学生的教育。约翰・杜威宣称想象是所有人类体验的中心物质,他曾指出,想象比任何一种意识体验要饱满、丰富。所以班主任在对中职新生构建情感补偿管理支架时,要能够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且随机多变的情感反应并且对此做出回应。

(2)根据学生不同适应障碍的原因,运用情感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辅导学生应对适应。比如失去学习目标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要做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让需要帮助的学生从情感上信任你,这时你再对学生进行讲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性、学生学习知识必要性等道理,重新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比如是因适应性引起的适应障碍,这时也是首先让学生产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依赖,然而引导学生对班级产生情感,及时从学生生活方面进行引导,最后引导学生适应学校、班级的环境,在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找到自己快乐心情,更好度过情感障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是因角色转换出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引导学生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

3班级管理运用情感方法对中职新生适应障碍的辅导的意义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存在大量的初中毕业学生因学习成绩原因导致不能上高中学习而要进入中职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到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文化分比较差,然而社会、家庭、同学等因各种因素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新生出现适应障碍没有得到及时克服,最后因不能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退学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不利益因素。然而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顺利地度过心理适应障碍、继续学习直至完成自己的学业。班主任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中职学习开始的适应期,帮助因学习基础差、适应性差的学生度过适应障碍,增强他们在新学校新班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是培养完善中专生的优秀品德和掌握过硬劳动技术、促进中职生建立良好人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北京出版社,1993:6.

[2] 张庆远.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3-5.

[5] 吴志红.论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J].教育文教资料,2007(33):113-115.

[6]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那么,什么是体态语呢?体态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信息载体,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心理辅导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善用动作表情来辅助说话,也就是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情达意。

心理辅导者与学生交谈,首先呈现眼前的就是辅导者的形象,如姿态、神情、动作。辅导者灵活自如、优美协调的体态动作,能使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更准确、更生动。往往是一道眼神,一下手势,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可以说,在表情达意方面,体态语更明确更富有感染力。如果辅导者能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中辅以优美传神的体态语,更能贴近与学生的关系,形成交谈中的外在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爱的启迪,情的熏陶。

心理辅导中的体态语既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又要求端庄、高雅、大方。这里我谈谈对三种体态语运用的浅显看法。

一、微笑

有人说微笑是友谊的名片。亮出名片,交换真心,以诚待诚,才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微笑是自信的标志,也是礼貌的象征。微笑在辅导中魅力奇特。微笑是融洽气氛的“油”,你微微地一笑,大家彼此相识;微笑是深化感情的催化剂,你甜甜的一笑,大家彼此相交;微笑是开启心扉的“金钥匙”,你深深地一笑,大家彼此相知。于是,你、我、他成为好朋友。心理辅导便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进行。无需更多的语言,无需华丽的辞藻,一个微笑,情谊浓浓,万语千言尽在一笑之中。微笑也是巧妙回绝的借口,是传递歉意的载体,是吸引他人的磁石。也许,在心理辅导时,学生们在倾吐他的烦恼,你微微一笑就化解了他的心结;也许,学生们在诉说他的喜悦,你微微一笑就共享他们的幸福;在他们欢笑的时候对他微笑,痛苦的时候也对他微笑。用微笑为学生们编织一件梦的衣裳,让学生们记住你的微笑。

二、眼神

罗曼・罗兰说过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与千倍的语言”。学生们常见的便是你的面部表情,这是辅导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在外貌上的显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眼神自然流露出来、眼神配合语言,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感情。有资料证明,人在眼睛上有有上百条神经联结大脑,它们是大脑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又受到大脑中枢神经的控制,所以眼睛能自如地传递心灵的信息,反映辅导者的喜怒哀乐,与学生们产生共鸣。辅导者不仅自己运用眼神传递信息,同时也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反馈信息。比如,在辅导不自信的改组认识自我时,对于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学生流露出赞许的眼神;对于缺乏自信,不敢讲话的学生流露鼓励的眼神,让学生们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得到帮助,找到自我,树立信心。

三、手势

手是人体敏锐的表情器官之一,它活动的幅度大,范围广,而且活动起来轻便、自如。灵巧、多样,因此它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也更强,更有魅力。如果辅导者的手势优美得体,会激发学生们的热情,随着手势的变化多样,感情的跌宕起伏,哪怕摸摸学生的头,也会让感情传递。

比如,在辅导学生能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时,辅导者说动情动之处,会不自觉的加上各种手势。这时,借助手势更增添了谈论的气氛,让学生们理解到父母的心理,聆听父母的谆谆教导,感受到父母的殷切期望,诚纳父母的浓浓祝愿。

篇5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团体心理辅导可使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共同分享生活经验,提高对自我的接纳,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一、团体心理辅导涵义及特点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心理环境下,一些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为成员提供心理上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在适当的辅导方法下,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问题、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心理辅导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项沟通的过程。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洞察自己。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每个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各种困难得到解决。

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将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3.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效果易巩固。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这个社交团体中,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团体气氛可以使参加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有些人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人人际交际不适应,均可由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和纠正。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

激发自我潜能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成员在积极自我观念的指导下,会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通过经验和感受的交流分享,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作决定等,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和竞争,彼此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开展

目前高校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根据简单的故事情节来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角色。在尝试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达到增进互相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

(二)心理剧

心理剧对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心理剧对提高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次,学生可以去体会心理剧中人物角色的感情思想,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中,使团体成员获得体验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调动了成员的参与性,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和情绪状态。

(三)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我们在游戏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可以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到意外的发现;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形成新团队

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活动,以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减少孤独感,初步形成班级或新团队的凝聚力。在刚进入大学的初期,很多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会感受陌生,很难融入新的集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了较多的不适应。作为辅导员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让其顺利开始大学生活。

(二)针对不同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会以学习压力大、专业和理想的矛盾、还有情感困惑等问题为主;毕业生的问题则更多的是以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担忧、恐惧。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带来的不同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辅导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及应对办法

目前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存在着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有些未受过系统训练等不足。但我们仍然要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为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难办成员的出现会影响团体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些使领导者比较难办的成员,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参加团体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带到团体,靠领导者引导他们参与团体活动,加深自我认识,进而妥善处理个人问题,使他们得到成长、成熟。但是,有些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不太投入,或者经常迟到早退,出席不稳定;或者讨论时随意性大、不切题,谈话内容过于表面化;或者态度忽冷忽热,或者旁观。这些不投入者不仅自身无法在团体中得到帮助,而且会破坏团体的凝聚力。

六、对不投入的成员的应对方法

不投入行为的原因有多种。第一,性格。有些人的性格是对事物较少投入,或投入但不能持久;第二,可能是被迫参加团体,因非自愿所以抗拒;第三,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人往往自我认知偏低,自信不足,有不安全感,害怕敞开内心世界,想方设法隐藏自己,防御心理强。解决团体成员的不投入现象,应具体分析原因以寻求解决办法。领导者友善与真诚,能有效化解成员的抗拒,改善不投入行为。团体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加强团体本身的吸引力,比如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成员参与,改善不投入的态度和行为。团体第一次集会时要说明团体的运作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使团体成员保持恰当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62-63.

[4]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

[5]刘红艳,王会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

[6]温金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 心理辅导 辅导员

高校学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高校的生活中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学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一半的高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分为生理和心理,比如说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辅导员的参与。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是动态的,这种方式需要辅导员掌握一些工作的技巧和心理沟通的技巧,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对文献的研究,现对心理辅导的技巧进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实例,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几个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

一 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给学生以合乎情理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并向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方向发展。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新型的班级管理策略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是加强心理辅导意识的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公平地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辅导是将班级作为一个辅导整体,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方式获得心理体验,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辅导。团体辅导的内容可以是开学动员、考前减压、职业规划等,通过和谐的团体环境,使学生适应环境,养成良好的品质。

4.倾听技术的运用

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适当地运用倾听技术能够使辅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倾听能够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从而能够主动地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辅导员的倾听能够给学生直面自身缺点的机会和勇气,为其提供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举例

1.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一些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产生了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开新生座谈会的方式,调节新生入学的紧张气氛。座谈会的地点在教室,我让学生们坐成一圈,大家互相畅谈大学以前的情况以及对于大学的憧憬,对于老师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整个气氛也轻松了不少,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经济不好,妈妈又生病了,一直很孤僻,我对他进行了个体辅导,在我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下,这个同学逐渐变得开朗,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同时我还帮这个同学申请到助学金,解决了这个同学的经济问题。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我找了一个有空的下午,约他出来,和他谈心。在我的开导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他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很优秀,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没有过给父母丢脸了,家里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孩子要如何进行学习,鼓励小孩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应以赞扬为主。最后这个学生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成功地通过了四级考试。

3.求职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就业前都会面临心理问题。很多同学都对社会有恐惧和不安,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缺乏人生规划的情况。于是我们班上专门组织了一场求职面试模拟。我和一些同学通过商量,设计了不同的面试环境和不同的问题,对同学进行模拟面试,很多同学都通过这种方式,使自信心和胆量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互帮互助的练习,也加深了同学们的感情,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对于个别心理负荷过重的同学,我也进行了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心理辅导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加油鼓劲。

三 总结

高校辅导员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学校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交给辅导员,需要辅导员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尽量多投入、多付出,在辅导工作中讲究策略和方法,拓展自身教育领先的地位,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虎、赵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发挥核心价值初探[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10(3):118~119

[2]蹇福利.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努力方向[J].科技资讯,2010(18):217

[3]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教育,2010(6):28~30

[4]王雅倩.高校主体班会的创新研究[J].校园心理,2010(3):201~203

[5]贾丽敏.加强高校辅导员对于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教育,2010(18):209

[6]路敏.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科技资讯,2010(12):209

[7]蒋倾云、朱璐.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0(7):91

[8]张喜川.浅析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J].科技教育,2010(18):216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困境;对策

近年来,学生工作日益繁杂,学生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愈加凸显。教育部2006年7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频繁、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且越复杂,这对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新的挑战,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和中坚力量,有必要也有责任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他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学习及身体状况、家庭及人际关系状况等非常了解,这正是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水平也逐渐提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他们客观上已经具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提高,辅导员是完全可以胜任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匮乏

尽管心理辅导主要以沟通与交流为手段,这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通性,但是如要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在辅导员队伍中,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只占少数,而辅导员只有接受全面、系统、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二)心理咨询师的权威感缺失

由于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自认为不够专业,言语之间经常流露出缺乏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辅导员在许多学生眼里一直是“保姆”、“生活指导员”的角色,虽不乏亲近感,却缺乏应有的权威感。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权威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心理咨询师都有敬畏、崇拜权威的态度,因此,辅导员如何使学生对自己怀有深切的信任感是心理辅导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原则冲突

由于辅导员一直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这往往容易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相冲突。他们习惯于以说服教育代替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倾听,这就与心理辅导工作中“价值中立原则”相背离。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难免进行批评,这又与心理辅导中的“无条件尊重原则”相冲突。心理辅导注重个人本位,其核心问题是关注对象的成长问题;心理辅导不作出价值判断和建议,只促使对象自立;心理辅导强调对对象的一切相关事件保密(除极端情况)。所有这些思政教育方法与心理咨询原则的矛盾,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教育的对策

(一)掌握沟通交流的技能

心理学强调心理咨询或治疗应在适当的场合、固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治疗人数下进行。若没有在专业的心理辅导室内进行,那么将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在学生宿舍或辅导员办公室进行心理辅导,会给人一种不专业或不够私密的感觉,从而影响学生打开心门。因此,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时应选择校内正规的心理辅导室,良好的咨询氛围能有效降低辅导对象的阻抗和陌生感。心理咨询注重对辅导对象的“倾听”,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让辅导对象充分感受到到支持和力量,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要讲求技巧,多倾听,少说教,让学生敞开心扉。对学生谈到的内容,不解释、不评价、不指正、不提建议,与之相反,以鼓励、重复、感情的暗示和感情的明确化以及非指示性的引导。如有必要追问,不要操之过急,以免给对方造成探听隐私的感觉,要多提开放式问题。

(二)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即期望通过对辅导对象的帮助,使其自强自立,提高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日后遇到类似的挫折和困难时,可以独立、正确解决和处理。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答案或方向,要让学生自己感悟,这样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辅导员不要对学生的所有问题都一概包揽,要有转介意识。要保持敏锐的专业敏感性,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超出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应将其及时移交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更专业的心理机构。

(三)确立以心育代替德育的工作模式

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也包括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一直以来,辅导员更多地被认为是德育工作者,工作方法和思路一般都是沿着德育工作的道路展开。但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越来越高。那么,辅导员也应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工作,以心理教育的理念逐步取代传统德育的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并正确处理在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高校的心理辅导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合理解决大学生当下存在的心理危机,二是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而非鱼”,这也是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如何针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困境,提出解决之策,是高校、学界和辅导员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贵勇.论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篇8

【关键词】高职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篇9

大学生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应该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沉重的竞争压力。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1.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我国各地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往往采取寄宿制,学生在学校一心学习,与外界接触甚少,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集体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离开熟悉的亲人和朋友,难以短时间内独立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紧张、压抑甚至厌学等不良心理反应。

2.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能力差的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开始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时期,但是一方面,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生活与学习环境与之前的大不相同,由于自身缺乏经验,再加上周围的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所差异,因此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本身在独立性与社交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还有一些大学生虚荣心强、相互攀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免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

3.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扩招导致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稳定的工作,很多大学生意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打好基础,才能具备过硬的竞争能力,于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学习,造成了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4.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理性恋爱观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爱情是大学生活永恒的话题。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理性恋爱观。一方面,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在对待感情问题上鲁莽草率,缺乏认真的态度,甚至把爱情当做消遣寂寞或攀比的手段。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一味地沉溺于感情之中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甚至承受不起失恋的痛苦,产生自杀的念头。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我国高校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强调各级部门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当前高校建立起校园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一级网络是由辅导员队伍组成,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防范工作,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跟踪与指导,起到基础防范作用。二级网络是由院系党委或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成,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三级网络则指的是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一、二级心理健康网络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并给出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意见,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三、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途径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高校辅导员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同时,要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辅导员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作为辅导员,要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教育方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贴心人,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型时期的社会充满各种新生事物和潮流,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思想和观念,新旧交替产生的矛盾冲突给当今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作为辅导员,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养,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贴心人,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高校应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培训。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包括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辅导员应系统地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各高校应该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组织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对辅导员队伍进行业务指导,多举办一些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

篇10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源于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学业乃至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源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就有12名著名高校的研究生选择自杀[1]。有的研究通过SCL-90调查分析报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的强迫症、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因而,无论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是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来看,探索有效的干预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干预研究资料相当丰富,然而,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利用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干预的文献却相当匮乏。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实验组与控制组构成 从清华大学一二年级选报成功心理训练课的研究生中,随机选取30人组成实验组。另选30人进入控制组。实验组30名,其中文科生14名,理工科学生16名,女生18名,男生12名。控制组30名,其中文科生12名,理工科学生18名,女生18名,男生12名。所有被试都经过面谈,精神状态良好,无心理障碍,他们都有改变的意愿,能够坚持完整个实验,并且与实验组成员签订了团体小组活动协议。

1.2干预方法将实验组分成5个小组,每组6个人。实验时间为2005年9月到12月,每周辅导1次,每次3个小时,共16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照常上课和学习。

1.3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本次实验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珉教授担任团体领导者。活动主题包括:相识、团队信任、团队合作、聆听与表达、独特的人、自我分析、原生家庭、价值探索、增强自信、问题解决、人生规划、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成功真谛、迎接明天等15个主题。活动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进行前测,活动结束时再对同样的被试进行后测。实验组的被试除了进行上述测试之外,还采取了小组分享、课程报告等主观评估方法。

1.4干预效果评估工具

1.4.1 Rosenberg自尊量表(SES)[3]该量表共10道题,其中5道反向题,采用4级评分,SES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是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估计。

1.4.2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3]该量表是为了客观评定个体的社交能力。含16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Crorbach a系数为0.89。

1.4.3信赖他人量表(TIP)TM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一般人的可信性、诚实、善良、慷慨和友爱等本性是否有信心。本量表包括2个选择性项目和3个同意一不同意项目。重测信度值为O.92。

1.4.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3]肖水源1986年设计了一个10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990年又进行了小规模修订。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含有10个条目,8道题目采用4级评分,2道题目是“无任何来源”与“T列来源(可多选)”。

1.4.5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PHS)[4]synder(1991)将希望界定为“一套认知的系统,此系统根基于相互的成功的a动力(目标导向决定)和b路径(达成目标的计划)衍生的感觉”,因此该量表既测量动力意识也测量路径意识。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廉串德博士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Cror-bach a系数为0.81。该量表共有12个条目,其中4道题目是干扰项,4道题目表示动力意识,4道题目表示路径意识,采用4级评分。

2 实验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差异显著性的结果分析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社交行为、信赖他人、社会支持和承认希望特质等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经过16周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在自尊、社交行为、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成人希望特质等各项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

由表2可见,团体辅导前后控制组在自尊、社交行为、信任他人、社会支持和成人希望特质等各项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在团体辅导之后,自尊、社交行为、信赖感、社会支持、成人希望特质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团体辅导前。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的自尊、社交行为、信任感、社会支持、成人希望特质等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2主观评价实验结束的时候,所有参加本次实验的同学都提交了实验报告。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看,他们在建立同情心、增强自信、与人交往、信任他人、认识自我、价值澄清、人生规划、时间和压力管理、倾听与表达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本研究者作为课程的观察员发现,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渐深入,同学们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对他人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樊老师每次课程开始之前的“天气预报”活动中,活动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告奋勇分享自己一周来的各种心情。有的同学甚至主动谈到一些非常隐私的问题(比如感情问题),这说明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之间已经建立了高度信任的关系。有的同学在课程报告中写道“最后一堂课上,很多同学说从来没有过这种渴望倾诉的感觉、这种友爱的浸润以及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大家的坦诚相待尤其受益匪浅。”很多同学都谈到“在48小时的课程中,很多时候让我对自己进行反思、有一种顿悟感和极大的成就感等等。”

3 讨论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心理健康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5]。因而,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来反映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学生等群体中的实效,本研究证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提高。具体分析如下:

3.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尊水平所谓自

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自我)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5]。孙时进等人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降低其自卑感,提高其个人评价,有效提高其自信心[6]。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主线,有关自我觉察的活动也最多。团体辅导者通过“我的核桃”“我的T恤衫”“自画像”等活动促进成员探索自己,深化自我认识,识别和接纳自己的独特性等。通过“我的优点和限制”“天生我才”“让我自豪”“戴高帽”等活动可以达到成员肯定自己、提高自信、拥有积极心态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3.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研究生社交行为有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感情与社交孤独的干预不仅有短期改善效果,而且有长期的巩固与加强改善效果的作用[7]。与人交往仍然是很多研究生比较担心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哑口无言”“回应练习”“情绪脸谱”等活动,使成员掌握了一些交往的技巧,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整个团体为所有的成员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开放的环境,为研究生改善自己的社交行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所以效果极其显著。

3.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研究生对他人的信赖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比较陌生,很难对他人产生信赖感。于是,团体活动的指导者在团体刚刚建立时首先解决的是,消除成员之间的距离感。此时设计的主要活动有“信任之旅”“同舟共济”“解开千千结”“突围闯关”“金字塔”等,增加成员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进而促进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到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在团体刚成立之初,团体成员就签订了协议,保证对课上所有内容保密,因而团体心理辅导的所有活动都为成员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环境。从第二次课程开始,每节课前都有“天气预报”活动,这样成员之间不仅了解更加深入,而且彼此的友谊也在慢慢生根发芽,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成员能够敞开心扉,彼此信任。课程结束之时,成员们将这种信任带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继续保持联系,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也是研究生社会支持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原因。

3.5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研究生成人希望特质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很多练习比如“我的生命线”“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生规划”等活动都有利于成员自我评估并展望未来,树立明确的目标,这为团体成员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中,团体领导者还穿插了“头脑风暴”等练习,为成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为实现目标提供了路径支持。

篇11

为了更加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突发事件,提高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拜托心理困扰,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我校按照上级要求,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自查、整改,现将我校该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为了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责任意识,我校成立了白家务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组  长:***(校长)

职  责:全面负责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工作

副组长:***(德育副校长)

职  责:负责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工作

副组长:***政教主任)

职  责:负责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工作

成  员:***

职  责:分别负责本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二、全面摸底,细致排查,逐一化解。

按照上级部署,我校随即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细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摸底工作,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人际交往和情感情绪等健康问题进行细致的排查。我校采取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全校212名学生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经过细致的排查,排查学生学习矛盾5起,生活矛盾9起,情感情绪问题3起,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以上问题已经全部化解。

三、具体工作实施及部署。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选取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心理教育题材,以教学班为单位,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的施加积极的影响。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学生接受辅导的面广,有利于整体提高。

    2、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的活动,是团体辅导的有益补充。我校采取的主要的方式有心理咨询、知心老师信箱、家访、班主任电话、个案研究等。

    3、团体辅导。其成员多为同年级的、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4、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通过有关的知识讲座,结合校本课、校刊,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

    5、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6、利用社会、家长、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社会主要事件,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疏导,帮助其重视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7、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宣传栏、板报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让更多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益处,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8、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将利用互联网做好该项工作。一是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为学校心理活动服务,由于我校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束缚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方法,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还有也可以利用网络加强师生、家校联系,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

篇1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篇13

一、开展问卷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我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设计了《2011年度初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在2011年10月对2011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习不适应问题

(1)思维方式不适应。中学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识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扩大、加深。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大多数初一新生依然依靠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面对突然增多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2)学习方式不适应。许多学生习惯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阶段课程的知识点不多,而且课时量多,老师能反复讲解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讲透。而初中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得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善于听讲、会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知识检查方式不适应。在小学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很多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产生考试焦虑。

2. 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1)同伴相处不和谐。从小学升到初中, 同学结构重新组合,许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在小学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因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和对抗心理,行动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搞小团体。有些学生过分留恋小学时期的朋友,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怕新同学笑话自己,不敢主动与新同学交往等等。(2)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日益明显。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力量增强了、长大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更加助长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同学间的起哄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并由此引起许多情感问题。(3)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有的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有的学生没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学生没有学会承受压力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初中阶段是求知生涯的重要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面逐渐加宽,思考问题日益增多,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这种压力和挫折,会给尚不成熟的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开展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计了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广园小学2012学年度的六年级中开展了小升初衔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 开展适应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

(1)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先开展了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想得快又快》,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2次《脑筋急转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3次《抽丝剥茧》,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第4次《想法真奇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第5次《思路比天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6次《从小爱幻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超越性。

(2)开展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战胜遗忘有策略》,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各种记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次《让记忆变轻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第3次《理解促记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第4次《右脑帮记忆》,训练学生把要记忆的资料进行联想和组合,把知识形象化,开发右脑的快速形象记忆的能力。第5次《归类助记忆》,训练学生把记忆材料进行归类的能力,材料归类记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提高记忆效率。第6次《速读增记忆》,训练学生将直接用眼睛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记忆的效果。

(3)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次进行,一周2次。第1次《我的学习有计划》,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第2次《预习真有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练习(提前检查)。第3次《我会记笔记》,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认识在课堂上记笔记的时机和笔记的内容。第4次《复习不是炒冷饭》,帮助学生掌握四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查漏补缺)――第二轮复习(重点复习,掌握重点)――第三轮复习(解题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轮复习(背诵自测,把书读薄)。第5次《独立完成作业,我能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掌握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第6次《考前更轻松》,掌握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地舒缓紧张情绪。

2. 开展改善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团体心理辅导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含有2次活动。第1单元“有缘相识”(如何认识新朋友),在六年级四个班各抽出四分之一的学生重组成四个新的团体,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体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第2单元“相逢是首歌”(如何处理人际矛盾),通过游戏、心理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冲突对个人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主动避免冲突的产生;训练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当冲突产生时,运用技巧积极主动地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第3单元“友谊万岁”(如何与异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少男少女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感情上把握不住分寸,故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为自己的性意识感到烦恼与困惑,本单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清早恋与友谊,探讨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技巧。

3. 开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每周一次。第1次《我有我风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调整自我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第2次《我自信,我能行》,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心的方法。第3次《挫折让我飞得更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了解对挫折的看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挫折。第4次《我的理想有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成果与反思

为了探讨以上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我采用三种方法对2013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不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压力大的学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3%.另外,我设计了广园小学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初中适应性对比表,各班中广园小学毕业生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间小学的毕业生。班主任们的评价说明这种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我还选取了广园小学2013年6月毕业考中成绩处在全年级好、中、差位置的学生各10名,在2013年11月请他们写一份关于参与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后的感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提高记忆力、预习、复习和做笔记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和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正确地与异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理想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能愉快地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学习辅导中要给予学生有用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反映,我们的学习方法辅导中的有些方法不太适合初中的学习,所以本年度在设计辅导方案前,我们先在初一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在中学是高效的,定下团体辅导的重点和辅导专题;根据专题设计好方案,再与初一级老师研讨方案,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辅导方案。辅导后,请六年级主科老师配合,要求学生把学会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检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在开展人际关系辅导中增加与教师交往的辅导。小学每个班级一般就几个老师,而且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进早餐和午餐,一起午休,相处时间很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而中学一个班级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师生只有在上课时间见面,老师不再管理学生的进餐和午休,师生关系比小学要相对疏远一些,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因此,开展如何与老师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与老师交往很有必要。

篇14

〔关键词〕助人自助;心理需要策略;讨论问题策略;情景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

0013-03

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是助人自助。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必须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调适自我。笔者担任了近五年的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认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一、心理需要策略

团体心理辅导如果真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那么其有效性必然显著提高。因为心理需要会引发学生接受他人帮助与指导的动机。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操纵或诱导学生去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而是找到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激励他们,这是最重要的。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每学年伊始,笔者都要在任课的班级中组织一次覆盖全员的调查,了解学生“最大的烦恼与困惑”。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除了学生不必署名之外,笔者还直接下发与收缴问卷调查表,不经其他任何教师之手。

经过这几年的归纳梳理,笔者认为初中生的心理需要大致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与自我认知。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一些专题辅导活动。由于话题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比如,笔者的一堂“男孩与女孩”辅导课,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半年之后,有位班主任要求笔者再到他们班级开一节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辅导课,原来这个班级新近出现了一些男女生交往过密的现象。

这件事情使笔者意识到辅导活动的主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一定要按需施教。

心理辅导不同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教师一定不要刻板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辅导,否则便是无的放矢,对牛弹琴。人的需要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团体心理辅导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活动,专题的动态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题中之义。当然,这向辅导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要体现积极的正面引导。

团体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少指导、不说教,因为它毕竟不是思想政治课。但是,少指导不是不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否定的是将教师的指导置于辅导活动的核心地位。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尽可能少地运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要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暗示的、启发性的辅导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正面、积极方向予以引领。如笔者在第二次组织“青春期性教育”大型团体辅导活动时,以台湾张华葆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情爱是香醇的烈酒,那么友爱就是清淡的白开水,每个人都幻想情爱的来临,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白开水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恩物。”学生们听了报以会心的笑容。

再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生的喜好纳入辅导活动,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体现。

初中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趣味性”尤为注重,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正是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如笔者在介绍“暗示效应”时,讲了“望梅止渴”的故事,例举了一些运用“暗示”的商业广告词,并且让学生讨论赵本山小品中的一个情景:主人公面对自己的意中人非常紧张,在心里告诉自己“不紧张,不紧张”,结果在作自我介绍时,他声音颤抖地说:“我叫不紧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明白了运用暗示调节自我的一个窍门――要用积极的话语,避免用消极的词汇。

二、讨论问题策略

讨论要有个合适的话题。在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或矫正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是,课堂讨论不容易组织得很好,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讨论不起来。笔者曾以“抵御诱惑”为主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讨论“中学生面临的诱惑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来抵御诱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的感到无话可说,有的认为“问题比较低级,不值得一说”,还有的在课堂上故意调侃。当时,因特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女粉丝追刘德华家破人亡,而初中生里也有追星一族。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学生饶有兴趣地搜集资料,介绍网上帖子,陈述自己观点,展开热烈的辩论,“你方说罢我登场”,真正实现了“生命的涌动”。随着讨论的深入,很自然地触及到“抵御诱惑”的话题。

这个案例使笔者认识到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开展有效的讨论是有条件的。

首先,话题的选择应来源于真实生活。

讨论的话题应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而且话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此外,教师提问的角度也很有讲究。比如“你对女粉丝追刘德华事件了解多少?”“女粉丝事件的责任人到底是谁?”后一个问题比前一个更有思辨性。因为提问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巧妙的设问引起他们内心的冲突,从而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深刻地反省自我,最终接近合理的解释。

其次,有些讨论需要基于资料。

对有的主题讨论来说,资料不是可有可无,搜集资料非常重要。在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惊人,往往出乎教师意料。在讨论“女粉丝事件”之前,笔者让学生从多种媒体中搜集资料,在课堂交流时要求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使用这些资料作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充分运用资料的讨论比较容易成功。此外,在讨论中,教师应致力于课堂民主气氛的建设,让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自由表达、坚持和改变自己的想法,尊重不同的意见。

再次,讨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备课时,教师应当精心预设讨论的切入口――心理学视角。比如“女粉丝的心智是否正常”,“什么是人的合理需要”,等等。让学生针对此陈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并回答反方的质疑,尝试探索各种各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

三、情景体验策略

团体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团体辅导应该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产生“个人意义”,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整体。否则,团体心理辅导便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笔者理解的“个人意义”是指学生对辅导产生“有启发”或者“有用”的感觉,并且对学生的实际行为产生影响。尽管辅导的“个人意义”创建并非坦途,可也并不是崎岖难行。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之一。心理辅导只有让学生发生了实际的情绪体验,体验者确实受到了感动,才可能产生实际的情感与认知变化。笔者曾经在一次团体辅导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学生分角色表演以下故事:一位母亲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儿子“不听话”的种种表现,儿子则痛陈母亲的“专制”与“固执”。心理咨询师给母子俩分别答疑解惑。

一位颇有“个性”的学生自告奋勇扮演“儿子”。表演可谓惟妙惟肖,因为这个角色太像生活中的“他”了。笔者随后让他先后饰演母亲与心理咨询师,使其重新进行角色体验与换位思考。这位学生是嘻嘻哈哈上台,下台时脸色却严肃起来。一段日子后,笔者听班主任说,那个学生现在很少与老师、家长“对着干”了。

这件事情激起了笔者的教育灵感,笔者随后在初二年级16个班级中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心理情景剧,并择其优者拍摄成像。在组织落实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体验”在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所具有的独特鲜明的魅力。

体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形态与价值形态取得一致。有时,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只是被动甚至消极地参与教师预设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教育价值不大。而学生自导自演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尤其是那些取材于校园的原创作品,再现了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在多次排练中,因为每一次表演角色不同,所以感情不同、感悟不同,打开的意义境界不同。学生在多次体验中,心灵受到触动甚至震动。比如情景剧《团员》说的是初二学生们都渴望早日加入共青团,但团组织只能逐步吸收优秀学生入团,这在学生们中间引发了不小的震荡:谁能成为第一批团员呢?为什么?这种题材对学生而言富有吸引力,他们感到亲切、亲近,促进了情感体验,矫正了认知缺陷,从而体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团体辅导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校园心理情景剧营造了一个以情感为线索的体验场。这种体验场其实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这种充满审美情趣的氛围能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情绪感受,最终诱发和唤醒某种心理体验。特别是扮(下转第17页)(上接第14页)演各种角色的学生演员,他们的体验比一般学生往往更深刻。因为,真正的体验需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英国当代心悟训练专家大卫・冯塔纳语)。初中学生对于这种寓教于乐的心理情景剧参与性很强,他们常自觉自愿地进入一种体验的最佳“准备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表演。表演使学生的体验得到了提升或感染,这种感悟也许正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其次,心理情景剧让广大学生置身“局”中。体验,按其存在形态分类,可分为“亲验”和“想验”。所谓“亲验”,是指体验者亲身置身于一定情境中并有所体验。所谓“想验”,是指体验者借助别人的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体验。大多数的学生在观看心理情景剧时,虽然没有一个所谓的心理辅导“指引者”显身出来进行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却通过移情有所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体验。特别是那些演员非常投入、感情非常真挚的情景剧,很成功地进入了观众体验的“心境”。虽然体验的内涵和境界各人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观众还是收获了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体悟。

团体心理辅导策略可以视为教师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而采用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措施,它主要从形而下的、微观的、实践的层面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和行动方案。当然,作为方法而存在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决不是一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活动的实施策略是多元的。从理论上说,各种心理辅导策略虽然在性质上可能有差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是交错融合的。比如,情景体验策略可以运用于校园心理情景剧中;校园心理情景剧满足了师生的艺术审美需要,体现了心理需要策略。不仅如此,校园心理情景剧还可以设计为A、B局,甚至台上台下互动,体现了讨论问题的策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