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e-Education)。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YourOwn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关键词 对话教学 实践智慧 内涵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实践智慧是对话教学的灵魂所系
1.1 传统的教学科学仍然束缚着对话教学的开展200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后首次将对话教学理念引入基础教育。处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也积极尝试进行对话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新思想带来的惊喜。然而目前的对话教学从根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科学的框架,在课堂上集中表现在教师仍掌控着课堂,传授单一的知识技能,学生挖空心思迎合教师期待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创新精神。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仍然停留在传统的IRE模式,虚假的对话充斥着课堂。教师只是期待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对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往往忽略。
1.2 课程改革的推动并没有激发对话教学的生机与活力经过20多年来对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冲击和洗礼之下,中
小学课堂教学面貌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价值观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对话教学既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最新的教育理念,也作为一种对话技术,对传统的机械生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局面。然而深入挖掘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级与受教育的时间的递增,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在不断萎缩,对教科书与教师的依赖、盲从越来越严重。课程改革一派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时,仍然表现的十分慌乱,举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做对学生有益的行动。
1.3 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是对话教学有效开展的迫切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对话教学的动态性和情景性,没有任何一套方式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教学情景。正如范梅南所言,“事实、价值、一套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教育哲学本身并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在与单个或一群孩子相处的具体情境中怎么做。”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线性的、序列的和确定性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和不确定的。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对复杂的、多元的和不确定的未知的探秘。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从关心数量转移到关心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上来,因此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一改以往对“教学科学”和“教学论”的盲目依赖与崇拜,转向基于个人的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积累而形成的教育智慧上来,这是提高对话教学品质和质量的必由之路
。
2 教师对话智慧涵义
实践智慧源于亚里士多德,他的实践智慧追求人类的“善”与伦理。他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与善恶相关的、合乎逻辑的、求真的实践品质”。罗蒂继承了伽达默尔有关实践智慧的观点,他认为对话的维持需要一种实践智慧:“把保持谈话继续下去看作解释学的充分的目的,把智慧看作是维持谈话的能力。” 他的观点表示技术知识适用于“正常话语”的对话,而与“反常话语”进行对话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他还认为,与作为“方法”的理性不同,作为一套“美德”的理性具有如下特征:“对我们周围的人的观点的容忍与尊重,愿意倾听,依靠说服而不是暴力。”霍斯泰特勒(Hostetler)也指出,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实践智慧。那种需要灵活性、适应性和判断力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不应该被称之为方法,而应该被称之为实践智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教师对话智慧理解如下:教师对话智慧是教师在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智慧。教师在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伦理价值,表现出一种对正义的、善的追求的交流美德;是一种洞察、感悟、解决与反思复杂语境的能力。它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的、推理的手段与方法,而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总结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提问、倾听与回应上。它是教师道德品性与实践理性的综合体现。
3 教师对话智慧的特征
3.1 理解、关爱、信任的伦理特征具有对话智慧具有教师是一位充满师爱的教师,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不同的内心世界,同情着学生的脆弱,体验着学生的无助,带着一份怜惜、一份尊重、一份关怀、一份信任,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的情感共融中。由于他者的脆弱性,唤起了教师内心深处由衷的同情与关心,这种真诚的至善的倾听举动是受爱护和为他人着想的动机所驱使,与虚伪、欺骗、贪婪狡诈等受自私的利益驱使的倾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3.2 沟通、合作、互动的交往特征对话智慧更多体现在师生言语互动上,对话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师生课堂互动的过程,钟启泉教授认为“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 学习集体的成员应当具备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作为互动的引导者,更需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3.3 反思、机敏、生成的心智特征凡需要教师对话智慧的地方,都没有机会去作仔细的计划和反思,因为智慧的行动总是即刻的、依赖于情境的、偶然的和即兴发挥的。瞬间的行动,从瞬间毫无准备地行动的直觉思维到更加自觉地经过调和后的即刻行动,都有不同的模式。
教育情境要求教师瞬间进行行动和参与,教师不仅要对情境所要求的和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好的这两方面表现出了恰当的敏感性,同时,还必须未假思索的。这种智慧性的行动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在互动情境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对出乎意料的和无法预测的情境作出反馈。
3.4 重视提问与倾听的技能特征对话本质上是平等的、宽容的,它要求承认对立意见的合法性,才能是对话成为平等的语言交流。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对话要求对话的双方都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成见,而是要倾听对方,使对方的体验进入“我”的体验之中而成为“我”的理解的重要方面,同时,“我”的体验也会进入“你”之中,随着这种相互的渗透,达到“我”和“你”的视域的融合。具有对话智慧的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体验持开放的理解,所谓“开放”,即教师用完全开放的身心去接受学生五彩缤纷的体验,努力避免用标准的、固定的方式去评价。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更多地选择“真问题”,而不是在书本上有标准答案的“假问题”。只有真问题才能挖掘出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感知感想,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精彩观点的空间。尤其是对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保持开放,当课堂上出现与教师思路不同的“异向交往”话语时,教师往往害怕麻烦或难以了解而忽略或有意回避,这样做严重伤害发言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学会倾听,是维持对话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脊柱侧弯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脊柱侧弯的70%·,其发病原因尚不了解,其定义是脊柱有侧弯及旋转畸形,而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或并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疾病。
我科曾收治七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行脊柱畸形矫正术,效果满意,通过临床护理,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1术前护理
1.1给予心理训练,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有很多人因疾病折磨或家庭经济能力而致心理创伤,对治疗缺乏信心。我们分析认为有3个原因:①自卑;②自负感;③抑郁感。所以我们对这个患者施以温暖、同情和理解之心,给予免费提供一日两餐,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以配合手术治疗。
1.2了解病人全身情况。通过完善各项相关检查,了解病人全面情况,对于严重胸廓畸形的需做肺动脉测定,进行呼吸功能训练,以预防呼吸道感染。
1.3营养支持与休息,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2术后护理
2.1脊柱侧凸矫正术是一种创伤性大,范围较广的手术,因此需密切观察病人的四大生命体征,麻醉未清醒时要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造成呼吸梗阻,误吸等,常规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出入量。
2.2脊柱侧凸矫正术,由于手术牵拉,椎管的振动,可出现脊柱水肿、脊髓供血障碍等,均可产生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在病人神志清醒或麻醉作用消失后,必须对运动感觉功能进行检查。如有异常立即报告主管医师。
2.3观察伤口负压引流情况,由于术后常置引流管,若引流量少而伤口敷料渗血较多,说明引流失败,必须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浙江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310016) 任敏龙(点评)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2,5的倍数特征”,P17-P1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举例—猜想—检验—说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总结方法用以探索5的倍数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学法准备。
2.让学生经历从“数的倍数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有关”到“2、5的倍数特征只与数的个位数字有关”的探索过程,为今后探索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做好思路铺垫。
3.让学生体会论证的力量,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掌握2、5的倍数特征,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进而理解同时为2、5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2和5的倍数”的知识。先来研究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二、展开探究
1.举例归纳,形成猜想
师:请同学们写出一些2的倍数。(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个位上的数字都是0,2,4,6,8。
生2:个位上的数字都是2的倍数。
师:你们的意思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板书:猜想“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检验猜想,丰富例证
师:刚才大家列举的数都比较小,如果是四位数或更大的数,是不是也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写出一些个位是0,2,4,6,8的四位数或者更大的数,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它们到底还是不是2的倍数?
(学生举例验证,汇报:都是2的倍数)
师:有没有同学写出的数个位是0,2,4,6,8的,但又不是2的倍数的?(学生面面相觑,表示没有找到这样的数)
师:看来,确实很有可能凡是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那么,是不是2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必须是0,2,4,6,8呢?举例试试看。(板书:猜想“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
(学生举出个位数字不是0,2,4,6,8的数,即个位数字是1,3,5,7,9的数,经检验都不是2的倍数)
师生(小结):经检验,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
【评析:2的倍数特征实际上是一个含有充要条件的命题,一方面“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方面“2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0,2,4,6,8”,前者需要举的例子是个位上的数字是0,2,4,6,8的数,后者要举的例子是个位上的数字不是0,2,4,6,8(即1,3,5,7,9)的数都不是2的倍数,这当中的逻辑严谨性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因此,尽管学习的经历已经让学生累积了一些2的倍数特征的感性经验,教学还是选择了让学生完整经历举例、猜想、验证的过程,在让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梳理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感受数学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3.聚焦数位,说理论证
师:要证明这两个猜想是否正确,一种办法是对所有的数进行验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一劳永逸地证明2的倍数只与个位数字有关,与其他数位上的数字无关呢?(停顿片刻)按理来说能否成为一个数的倍数应该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而不仅仅是个位数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停顿片刻)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具体的数拆成由各个数位上的数组成的数,比如,324=300+20+4(板书),看看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 “2的倍数的秘密”?请大家按下面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1)举例:每个小组选择5个或以上的数(含几个不是2的倍数);(2)分析:拆成“各个数位上数之和”的形式,2的倍数与和中的哪些数有关?(3)讨论:为什么2的倍数特征,只要看这些数的个位数字?
学生小组汇报情况如下。
小组1:234=200+30+4,57=50+7,5368=5000+300+60+8,137=100+30+7,999=900+90+9,除了个位数外,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数的个位都是0,已经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可以了。
小组2:33=3×10+3,157=15×10+7,7654=765×10+4,258=25×10+8,8546=854×10+6,这些数可以表示成×10+的形式,×10肯定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可以判断了。
小组3:所有的数都能拆成“……+×1000+×100+×10+”的形式,除了个位外,其他的数位上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2的倍数了,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是2的倍数。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讨论,我们知道了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实际上跟这个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字有关,对于2来说,个位前面的那些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2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字是不是2的倍数,如果个位数字是2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2的倍数。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数是2的倍数,则这个数的个位数字必须是2的倍数。
【评析:归纳推理(不指数学归纳法)属合情推理,通常有助于形成猜想,却往往不能保证结论正确。保证结论的正确需要演绎推理。通常认为,“不完全归纳”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法则、规律的主要方式,教材关于2、5、3的倍数特征中的教学也作了这样的安排。先学2、5的倍数特征给了学生研究数的倍数特征先看个位的印象,待学习3的特征时,学生很自然就去看个位,虽然很快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但又不知进一步的研究从何而入,教师也不知道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办,只好挖好“陷阱”让学生往“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里跳,这基本上就是在“已知事实”暗示下进行的“伪归纳”。最后,学生不知道2、5的倍数为什么看个位,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个数位,只能记住而已。这就需要回到数学的原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特征,正常的思维是先全面考察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基于位值原则的拆数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再从中找出规律(如果学生有兴趣探究“4、8、25”的特征,则更应如此),这就为后续的探索研究作了知识和思路的铺垫,进而帮助学生澄清知识本质。本课通过“为什么只要看这些数的个位数字”的问题引发留有恰当停顿的连续提问,引导学生尝试将数进行逐位拆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所有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100+×10+”的形式,进而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4.基本练习,体会优越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面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
33 98 355 984 0 123 3678
8089 1000 655 5656 881
让学生体会直接利用特征判断的优越性。
三、学法迁移
1.提出问题,小结学法
师:掌握倍数的特征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解决问题。接下来“5的倍数特征”该怎么研究呢?(停顿)我们是不是先来总结一下研究“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
生:先举例,再形成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拆数说明为什么与个位数字有关的道理。
师(板书:举例—猜想—检验—说理):下面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方法来研究“5的倍数特征”。
2.学法迁移,探索新知
学习要求:(1)举例、猜想、验证,归纳出5的倍数特征;(2)说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3)小组交流,并准备汇报。
小组汇报情况如下。
生1:我们发现5的倍数特征就是个位数字是0或5的数。因为除个位之外,其他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10的倍数,也就是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就行了。
生2:我们认为个位是0或5的数,就一定是5的倍数。所有的数都能拆成“……+×1000+×100+×10+”的形式,因为十位、百位、千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数都已经是10的倍数,即5的倍数,所以只要判断个位就可以了。
……
【评析:从归纳到演绎,这是数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在小结“2的倍数特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应用——用这种方法来研究5的倍数特征,巩固了学法,为后续探究其他数的倍数特征奠定了基础。】
四、巩固提高
1.及时巩固,适当拓展
呈现问题:将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相应的圈内。
24、35、67、90、99、1560、60、75、106、130、521、2
师:这两个交叉圆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1:左边的区域是填2的倍数,右边的区域是填5的倍数,中间交叉区域填的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观察这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2: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为什么?
生2:2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2,4,6,8;5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是0和5,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数字只能是0。
(板书:画两个交叉圆,一个表示2的倍数特征,一个表示5的倍数特征,填入相应的个位数字)
生3: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就一定是10的倍数,10的倍数个位上必须是0。
师:很好,像这些个位是0,2,4,6,8的数,也就是2的倍数的数又叫做偶数;个位是1,3,5,7,9的数,也就是说不是2的倍数的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偶数、奇数)
2.综合应用,培养能力
问题:把4、35、31也填入上图的区域中。
生4:4,无论填什么数都是2的倍数,因为只要个位是0、2、4、6、8的数,一定都是2的倍数。
师:那么35又应该放到哪个区域呢?为什么?
生4:35因为个位是5,所以一定是5的倍数。
师:31呢?
生5:如果31的里写0、2、4、6、8,那就是2的倍数,如果里写0或5就是5的倍数。
生6:我来补充,如果31的写0,那就是310,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填在中间这个区域。
【评析:练习的第1题起到了及时强化2和5倍数特征的作用,并适时引入了“偶数和奇数”的概念,同时还巧妙地利用维恩图的表示功能,形象直观地揭示了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再次经历现象归纳、演绎说理的过程。第2题则是第1题的深化,借助三个“不确定”的数,培养学生在干扰的情境中正确使用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添学习乐趣。】
为规范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申请成为本所特别会员的行为,加强境外特别会员管理,本所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境外特别会员管理暂行规定》,经理事会审议通过并报中国证监会批准,现予施行。
附件:上海证券交易所境外特别会员管理暂行规定
上海证券交易所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境外特别会员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申请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境外特别会员的行为,加强对境外特别会员(以下简称“特别会员”)的管理,根据《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驻华代表处(以下简称“代表处”),经向本所申请,并获批准,可以成为本所的特别会员。
第三条、本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章程、规则对特别会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在华设有多家代表处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应选择其中一家代表处申请成为本所的特别会员。在华设有总代表处的,应当由总代表处申请成为本所特别会员。
第二章、特别会员的申请
第五条、代表处申请成为特别会员的,须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设立且满一年;(二)承认本所章程和业务规则,接受本所监管;(三)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具有从事国际证券业务经验,且具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绩;(四)代表处及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最近一年无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受主管机关处罚的情形。
第六条、申请成为特别会员,须向本所提供以下文件:(一)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出具的同意由该代表处作为申请主体的授权书;(二)代表处首席代表或总代表签署的申请书;(三)中国证监会颁发的批准设立证书;(四)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所在国或地区有关主管当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合法开业证明;(五)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的公司章程;(六)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出具的对代表处以特别会员身份从事的有关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函;(七)本所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以上文件,凡用外文书写的,应附相应中文译本,如两文本有歧义,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七条、本所受理上述申请文件后,发给申请者正式申请表、代表处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基本情况表。申请者应自接到以上表格之日起1个月内填好并将其交送本所。
第八条、本所收到以上表格材料后,在3个月内做出是否接纳其申请的决定。同意接纳的,本所发给批复;不同意接纳的,应说明理由并退回申请文件。
第九条、特别会员应指定其首席代表或其他代表为联络人,专司与本所的联络工作,负责处理特别会员、其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与本所的相关业务。
第三章、特别会员的权利、义务
第十条、特别会员享有以下权利:(一)列席本所会员大会;(二)向本所提出相关建议;(三)接受本所提供的相关服务;特别会员除享有以上权利外,不享受本所会员的其他权利。
第十一条、特别会员承担以下义务:(一)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所章程、规则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本所决议;(二)接受本所年度检查和临时检查,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其他重大事项变更报告;(三)及时协调、联络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与本所有关的业务与事务;(四)按本所规定交纳会员费及相关费用;(五)其他相关的义务。会员费及相关费用的收取标准、数额和范围等由本所理事会规定和调整。
第十二条、特别会员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发生下列重大事项,特别会员应当在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公告后或做出相关决定后的二个工作日内向本所书面报告:(一)章程、注册资本或注册地址变更;(二)发生破产清算、撤销或合并,或主要负责人变动;(三)发生严重经营损失;(四)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其主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处罚;(五)做出撤销其在华代表处或退出本所的决定。
第十三条、特别会员发生下列重大事项,应在该事项发生后五个工作日内向本所书面报告,同时应附该事项变更的有关文书复印件。(一)登记地址发生变更;(二)首席代表、副代表及联络人发生变更;(三)代表处变更为总代表处;(四)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主管机构处罚。
第四章、特别会员管理与处分
第十四条、特别会员可以申请终止会籍,申请时应向本所提交以下文件:(一)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出具的决定终止代表处特别会员会籍的文件;(二)首席代表或总代表签署的终止代表处特别会员会籍的申请书;以上文件,凡用外文书写的,应附相应中文译本。
第十五条、上条所述申请,经本所审查同意后,特别会员的会籍立即终止。
第十六条、特别会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本所章程、规则和本规定的,本所可以责令其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单处或并处以下处分:(一)警告;(二)会员范围内通报批评;(三)在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公开批评;(四)取消会籍。
第十七条、特别会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本所可以取消其会籍:(一)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主管机构处罚的;(二)拖欠本所规定应交费用达半年以上的;(三)连续两年定期检查被列为不合格的;(四)不执行本所相关决议,或不履行有关事项的报告义务,并经本所督促,仍拒不执行或履行的;(五)特别会员所属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发生破产、清算或者合并。
第十八条、特别会员对第十七条的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自接到处分决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本所理事会申请复议,复议期间处分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代表处申请成为特别会员的有关事项,在本所章程作出相关修订之前,按本暂行规定执行;在章程作出相关修订之后,按章程执行。
第二十条、本规定经本所理事会通过并报中国证监会批准后生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教师[2006]2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08]1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我省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的通知》(陕教师[2008]14号)和2007年3月20日省政府第30次专项问题会议纪要精神,结合我省2006、2007年招聘工作实际,2008年我省采取县级招聘,县、市、省逐级审核、公示的作法,共为我省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5市15个贫困县招聘特设岗位教师814名(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596人、专科216人,具体统计数据及招聘人员名单详见附件1、2)。现就下发《陕西省2008年农村特设岗位教师聘用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按照《合同书》第十六条有关规定,对应聘人员经公示无异议的,须经省“特设岗位”办公室审批,合同方能生效。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和省编办研究决定,对本次招聘“特设岗位”教师签订的《合同书》一律加盖省教育厅(省“特设岗位”办公室)公章,合同视为生效。
二、按照《合同书》第十五条的规定,本合同一式四份,省、市、县“特设岗位”办公室(教育行政部门)和应聘人员各执一份。盖章后省教育厅存留一份,其余三份由各市按要求逐级下发。
三、各地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新的要求,按时足额发放特设岗位教师工资,统筹解决特岗教师地方性补贴,维护特岗教师的切身利益,稳定教师队伍。
四、各地要特别重视加强对特岗教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特岗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要加强考核评估,注意发现特岗教师中的优秀典型,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各地在特岗计划实施工作中如有好的做法和建议,请及时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和省编办报告。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面对难以预期或把握的教育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让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充满教育智慧,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教育智慧并加以研究的是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他在1984年发表的《一种独特理论:教育机智的智慧性习得》和1986发表的《教学风格》两篇文章中,最先使用了“教育的智慧性”这一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内一些敏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意识到教育智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生活及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教育智慧的研究才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特别是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智慧的研究明显增多。教育智慧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教育智慧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育境界说”、“教育能力说”、“教师素养说”、“教育机智说”四种。
在国内教育理论界提出较早又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是田慧生提出的教育智慧“境界说”。“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1]这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教育智慧的最先尝试。
“教育能力说”把教育智慧视为教师所具有的能力。既可以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行动创造能力等;也可以是教师个人的特殊能力、魅力、魄力;以及由这些各种能力所形成的“合力”。如熊川武认为,教育智慧是“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2]
“教师素养说”强调教育智慧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叶澜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3]这样一来,教育智慧就是教师以全部的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优良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朱小蔓也认为:“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的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景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4]
“教育机智说”把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同一化,把教育智慧归结为一种应对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视为其教育智慧。很多研究者也把范梅南的“智慧教育学”视为“教育机智说”的典范。范梅南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教学机智理解为教育智慧的外在体现,揭示教育学是充满着智慧的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讲,范梅南的学说引发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探索的热潮。
当然,这四种界定的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分野,其实很多研究者基本上把教育智慧既视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也认为是教师应达到的专业境界。如果我们认识全面一点,田慧生的教育智慧观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说”。也有明确从多层面揭示教育智慧的含义的,如王枬指出“教育智慧”具有双重含义:在过程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是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是永无比境的终极鹄的。[5]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
(二)教育智慧的特征
在研究教育智慧的文献里,基本上都阐述了教育智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性。教育智慧发生的前提是要观念性的掌握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教育知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智慧是教育知识的提升。二是独特性。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育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智慧。三是缄默性。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四是艺术性。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又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五是实践性。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智慧。教育智慧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矛盾、关系之中展现和生成。
(三)教育智慧的分类与构成
智慧教育发展方兴未艾,智慧学习服务应运而生。本研究对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特征以及体系框架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并与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比对;探讨了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包括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一站式系统化体验的教育层面特征和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虚实交融的技术层面特征;构建了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包括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智慧化;教育均衡;智慧学习服务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3―0017―05
一、智慧学习服务的提出
智慧学习服务的提出是技术、理念、思维等多重作用的结果。传统学校教育因为大班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教学资源有限和封闭等客观性和主观性因素,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响亮的口号,学习者“智慧”生成效率低。网络变革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得到快速发展,满足学习者个别化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也因此产生,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为促进学习者“智慧”生成提供了可能。但是,纵观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总体还处于个性化的初级层次,个性化学习服务内容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现有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存在服务类型单一、服务内容准确度不高、服务质量满意度不够、运营商提供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的个性化是“局部个性化而非整体个性化”“群体个性化而非个体个性化”“个别人个性化而非大众个性化”[1]。个性化学习服务只能满足学习者的表层需求,并不能助力实现学习者“智慧”生成的目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全息投影、学习分析、可穿戴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网络学习者带来了福音,运用这些新技术的智慧教育对传统教育而言是颠覆性变革。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学习者面向未来的“智慧”,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智慧教育的智慧学习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2]。
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全面升级,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大幅拓展,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新一代学习服务。它能实现设备与资源高度契合、虚拟环境与学习过程深度融合,能挖掘出学习者内心深处难以表达的需求、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纠正学习者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者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是学习者的良师益友,既能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又能发挥监督和鼓励的功能。它是学习服务的又一次变革,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新探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力量。
二、智慧学习服务的内涵
智慧学习服务在技术的支持下,为学习者量体裁衣,致力于学习者长远利益的获取,意在培养学习者创新和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建立在数字化学习服务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基础上,较数字化学习服务有更大的提升,但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始终如一。智慧学习服务对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和智慧生成、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
(一)智慧学习服务
祝智庭教授提出的智慧教育图式[3]描述了智慧教育是教育理念,智慧环境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智慧教学是教育实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我们认为智慧学习是智慧教学的核心,智慧学习服务是智慧教育的子类[4],智慧环境为其提供支持设施。智慧学习服务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5]打造的感知化、泛在化、个性化和预知性的智慧学习环境[6]为依托,促进学习者智慧学习、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7]。智慧学习服务包括智慧档案袋、定制与推荐服务和诊断与评价服务三部分。其中,智慧档案袋包括学习者一般信息和学习者特征(学习风格、学习背景等)分析信息;定制与推荐服务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等;诊断与评价服务包括学习分析和量化自我等(见图1)。在学习过程中,智慧学习服务提供多种身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诉求。
智慧学习服务是智慧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技术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智慧学习服务的技术、设备、平台、软件、程序和应用不是以个体形式简单组合起来的平面结构,而是个体分类、重组、衔接形成网,网与网互联形成的立体结构,为学习者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物理环境与终端无障碍互通,终端、平台、应用三者流畅互访,平台、应用与资源高效互动,技术打破物理环境与网络环境的界限,使虚拟学习环境与物理学习环境融为一体,使其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深度融合。
智慧学习服务与智慧教育目标一致,都是培养智慧人才,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注重学习者智慧的可持续发展,它能感知和预测学习者特性,在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同时,通过不同资源类型和内容激发并保持学习者学习兴趣,通过资源呈现的先后顺序和形式引导学习者良好习惯的养成,鼓励学习者投身虚拟学习社区以及全息投影展示的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实践场所,参与体感实验以培养其创造和创新能力。
(二)智慧学习服务与数字化学习服务
智慧学习服务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它是在数字学习服务的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来。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进一步变更、拓展和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讲,智慧学习服务属于数字学习服务的范畴,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继个性化学习服务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段,以另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服务学习者,在服务目标、核心技术的使用、技术发挥的作用、资源呈现形式、学习者的学习形式、评价方式、服务的身份等方面大幅拓展和提升(见表1),使智慧学习服务呈现泛在化、智能化、预知性等智慧特点。对数字化学习服务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改革的智慧学习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培养目标,以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 验。[8]
三、智慧学习服务的特征
智慧学习服务最突出的特征是“智慧性”。作为技术支持的学习服务,智慧学习服务的“智慧性”渗透在教育和技术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特征的结合才是“智慧”学习服务。
(一)教育特征
智慧学习服务面向智慧教育系统,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壁垒,突破常规学校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所的限制。教育特征是智慧学习服务的精神所在,它表现在人性化交互、能力导向的评价和一站式系统化体验。
1. 人性化交互
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社交活动,寻求信息和情感双重需求的满足;数字化学习服务的人机交互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不能满足学习者作为人的内在情感交流的需求。智慧学习服务提升对学习者情感交流需求的关注度,使人机交互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智慧学习服务的个性化交互提供专家、教师、家长、同伴、助手五种身份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9],服务身份学习者可以自主设定,也可以根据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学习进度、学习需求、学习内容等综合因素的分析结果自由变换。
2. 能力导向的评价
无测试的评价是智慧学习服务的追求,游戏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智慧学习服务以学习者的能力(主要是创新和创造力)作为评价学习者的标准,没有正式的测试或考试,以游戏化的方式对学习者评价。评价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可根据完成游戏的方式、时间、效率等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给予判定,由此得出学习者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各方面状况。同时,能力导向的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它能对学习者阶段性的学习进行总结,参照评价结果查漏补缺以便后续学习活动更有效进行。
3. 一站式系统化体验
数字化学习服务没有统一通用的平台,提供服务的软件应用数量零散、质量参差不齐,这使数据收集分析面临很大困难,同时影响了学习者的用户体验。智慧学习服务设个人学习空间为总部,汇聚智慧终端的各种功能,克服数据跨平台、跨系统、跨软件的障碍,为学习提供了一条多软件、多平台、多设备通行的绿色通道,学习者只需注册登录一次即可享受一站式系统化体验。[10]
(二)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更像是智慧学习服务的“身体”,它具体表现为智能感知、个性预知、流动调整和虚实交融。
1. 智能感知
智能感知是个性化学习服务最基本的技术特征。智能感知采用RFID、HRS、QRCode等技术以及各种传感器、嵌入式设备[11]。智能感知的对象包括真实环境和人,其中对人的感知尤为重要。除了感知温度、湿度、光照、环境、安静程度等物理信息之外,对感知的学习者信息是智慧档案袋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感知学习者的学习情绪;②感知学习者的注意力;③感知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其他学习习惯;④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⑤感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⑥感知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
2. 个性预知
不同学习者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充分尊重个性人格,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12]。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尊重个体间的个别差异,所以个性化对于智慧学习服务而言十分重要。个性预知要求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支持下收集数据,并由大数据和学习分析进行量化,预知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差异需求。个性预知的信息主要包括:①预知学习困难;②预知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③预知潜在的学习需求;④预知学习效果。
3. 流动调整
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系统失衡。教育系统就是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保持稳健,教育活动不能按照既定的步骤和进程准确无误地进行,需要应对各种状况,需要根据学习者学习情况及教师状态等适时调整,所以为其提供支持服务也要与真实的学习状况相匹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学习服务的动态平衡调整能量体裁衣,迅速呈现最恰当的方案,提供如水一般的流动服务,润物细无声。
4. 虚实交融
智慧学习服务打破虚拟环境与真实世界的壁垒,智能终端可以展示多维立体的虚拟学习社区,体感设备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并参与到虚拟世界中来,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不分界线相互融合。虚拟学习社区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进行危险的活动,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学习活动随时可以中止或开始,可以激发学习者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智慧学习服务的体系框架
本研究提出的智慧学习服务体系框架可以总结为一个依托、两种终端、三个智库、四类服务和五种身份。智慧学习服务以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融合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智慧环境为依托,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终端为服务载体,为促进学习者的智慧生成提供支持。
(一)两种终端
智慧学习服务不仅要依托智慧环境,同时也需要教学用和自学用两种终端的支持。教学用终端指教室已配备设备和其他行业“引进”设备,包括交互性设备(如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展示性设备(如全息投影机、生产性设备如3D打印机)等;自学用终端包括支持移动学习的智能手机等设备、支持学习数据记录的可穿戴设备以及全息眼镜等其他设备。智慧学习服务模糊了终端的行业归属界限,强化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结。
(二)三个智库
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和评价报告库是智慧学习服务的三大数据智库。数据库是智慧学习服务的关键,是智慧沉淀、分享知识的重要载体。
1. 用户信息库
用户信息库是三个智库中最为基础、最为庞大的一个,存储的是学习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一般特征,也包括在学习活动开展中用户与应用软件的互动及用户之间的互动等操作。这里应该将学习者访问的各大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带给学习者一站式的学习体验。
2. 学习资源库
资源是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显著因素,关系着整个学习服务的质量。这里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交互游戏、3D模型、网络资源的链接地址、附近学习资源的路线图等。人脉资源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它的主要来源有三种: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校友、网络好友、在线学习时智慧学习服务提供给学习者的合作者。常常更换合作者是学习者保持激情和新鲜感的源头,推荐的依据涉及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学习背景、知识背景、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学习风格、阅读风格、学习经历等多种信息,智慧学习服务科学地为这些信息分配权重,并按照相关性从低到高顺序排列。人脉资源科学、合理地融入学习,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 评价报告库
通过大数据、量化自我和学习分析等技术生成的学习者学习状况诊断报告表对学习者的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对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影响重大。评价报告库包括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个性特征,也包括如学习路径指导下学习效果等因素的改变生成报告。
(三)四类服务
服务的实现借助于各种软件和应用程序,这些应用不仅是将设备与设备相连的纽带,同时也是将物理层的环境、技术和设备与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桥梁。这些应用程序和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①常规服务,如视频点播、在线答疑、学习辅导、资源共享、即时通讯等;②个,如督学导学、资源推荐、学习进程、功能定制、学习档案、评价测试等,它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时间段、学习内容和类型、学习流程、评价方式和方法、可视化图表的呈现信息等属性;③智能服务,如学习路径生成、学习模式推荐、学习活动方案推送、闯关式的角色和学习任务分配等,无须学习者手动设置便能自动生成;④特色服务,如虚拟社区学习、兴趣激发、习惯纠正、能力培养等,这一类型的服务以游戏化学习为理论指导,它能让学习者科学、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闲散时间在3D虚拟学习社区中汲取知识,并通过游戏设定引导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培养学习者思维和能力。除常规服务外的其他三类服务均以学习者特征和需求为导向,智能服务是智能性的主要体现,特色服务是智慧性的主要体 现。[13]
(四)五种身份
智慧学习服务为引导学习者沉浸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设置了权威专家、教师、家长、学习伙伴以及学习助手五种身份应对不同情境、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如知识导学以权威专家的身份给予指导,使学习者接受知识更容易;在疑难解答时以教师的身份给予指导,更接近日常生活,使学习者感受更自然;在课后督学时以家长的身份给予指导,使学习者产生压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小游戏测试学习状况时以学习伙伴身份陪伴,使学习者轻松自在;在学习者完成任务期间屡次遗忘时以学习助手的身份给予提示,使学习者学习更顺畅。
五、结束语
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为学习者带来了福音,智慧学习服务也将在此背景下迎来美好的春天。智慧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提供面面俱到的贴心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服务,旨在促进学习者智慧的生成,注重长期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学习过程中的每一小步,是建设智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学习服务的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内涵、特征和体系框架,还包含更全面的内容,更多有关智慧学习服务的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苗苗,陈琳.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型个性化学习服务研究[J]. 教育导刊,2015,(10):64-67.
[2][11] 杨现民. 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3][7] 祝智庭.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 陈琳,陈耀华. 智慧教育中国引领[J]. 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5] 陈耀华,陈琳.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2-26.
[6] 赵秋锦. 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2-18.
[8] 杨现民.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 中国电化教育,2014,(1):29-34.
[9](美)凯文・凯利. 技术元素[M]. 张行舟,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0] 杨现民,陈耀华.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2] 郑云翔.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7):126-132.
[13] 齐元沂. 开放教育视野下的流动学习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6):55-60.
收稿日期:2015-07-05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 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 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 Education。韩国的Jong 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 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 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 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 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 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 (Smart Education,Smarter 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 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 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 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 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 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 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 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关键词: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智能时代正在构筑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立体化环境,重塑和勾勒传媒行业的未来生态图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媒教育急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及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导的新型教学形态,其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教学场景的交互式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传媒专业建设需与时俱进,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实践的进步相适应和匹配,运用智慧教育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打破传媒专业发展桎梏并助力传媒专业学科再造、教学创新、师资专业和人才优化。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与运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万事万物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支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信息化设备及平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进入2020年,5G技术开始全面运用,其迅捷的速度、强大的容量、极致的体验为智能化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和运作基础,智能时代赋能智慧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智慧教育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实现智慧教育过程的交互与渗透;三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实施。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观的教学环节策略两个方面。
二、智慧教育运用于传媒专业的价值与意义
新文科时代,传媒教育应真正践行新闻观中与时俱进的精神,重视科技前沿动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实现传媒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传媒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
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是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集中体现,是对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的开创,是对国家传媒教育“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同时,伴随着传媒行业的裂变和升级,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与新兴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传媒专业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传媒专业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变革,及时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更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优化传媒专业师资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基于传媒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传媒教师将获得极大丰富,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吸纳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第二,传媒行业一线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第三,经过培训和调整的传媒专业教师。
(四)培养卓越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够深度实践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传媒专业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既懂传媒业发展规律又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传媒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联系紧密,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实现传媒专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传媒专业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型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传媒类专业智慧教育系统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模式、专业资源构成、专业运作效率三个层面。
(一)智慧教育层次机制:革新传媒专业结构模式
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教育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教育的宏观层次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教育体系总体结构的集中体现;教育的中观层次是从学校职能组织入手,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观层次是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传媒专业结构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为准则,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维度深入认识和理解传媒专业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注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挂钩传媒专业行业发展现实,依托智慧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统,囿于外部环境—学校组织—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生成和建立传媒专业智慧管理和多重机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机制:调整传媒专业资源构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活动各要素间的资源构成。首先,是教学环境的资源构成,智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平面、静态、单一场景转换为立体、生动、多维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资源构成,例如应用较为深广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从本质而言,这类课程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构成,让行业资深从业者走进校园,加强学术型师资与业界师资相融合,实现师资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图1传媒专业智慧教育形式机制智能时代使传统传媒专业教育工业时代特征、信息孤岛等壁垒日益凸显,专业资源构成混乱与异化。传媒专业建设需从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着手,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三个层面进行资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线下物理教学环境与线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环境的重构;学术型师资和传媒业界师资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现。最终,提升传媒教育服务品质,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实现传媒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机制: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机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适应能力等问题,条分缕析的标准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运作远离了智慧教育的场域。智慧教育改变了这种局面,从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弹性化、自发化,激发教育活动和热情。激励机制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是推进教育进程的基本保证;制约机制是教育体系各部门间的分权和制衡,为教育运行提供自由环境;保障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育经费、技术设备等物质保障。二是学校观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传媒专业应发挥智慧教育功能机制的效用,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首先,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具备连续反馈、及时改进和形成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增强教与学的活力和弹性;其次,传媒专业具有高度开放性、实战性等特征,组织机构应遵循传媒专业发展规律,破除束缚其改革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联系,投入资金支持,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对话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赋能。如图2所示。
四、智能时代背景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立命之本,遵循专业发展逻辑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业动向为依托,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其构建路径如下。
(一)运用智慧平台,架构跨界与融合的传媒专业生态体系
智慧平台是集成智慧教学终端和学习工具的综合学习设备,具有支持数据分析的泛在网络连接系统和汇聚多方资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智学网等。智慧平台形式多样,包含在线课程课、拓展资源、教辅材料、测试题库动画教学工具等。智慧平台横向可以打通学科专业各领域资源,建设完整资源库;纵向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成员,将教学过程完美串联。传媒专业需要借助智慧资源平台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智慧资源平台渗透数学、哲学、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传媒专业与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传媒专业由工业化走入智能化。同时,实现教师对传媒专业优质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优化学习过程完善学生深度学习体系。
(二)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体化传媒专业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是顺应智能时代新时代要求用于开放远程教育领域,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空间,包括标准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阶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种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优势(如图3)。智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域,其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体现服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价值需通过对具体学习过程的支持来体现。总而言之,智慧教室应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4]图3智慧教室的类型按照智慧学习空间的构成形式,传媒专业学习空间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一是建立传媒教学智慧教室,多屏互动的教学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智慧教室的参与感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课程的展开,例如互联网创业、传媒运营创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二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是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对传媒实验教学全媒体化、平台化、信息化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搭建综合性个性化传媒专业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一方面要能通过联接教学社群、知识库和学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演进;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如图4所示。传统传媒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与学的断层,缺乏一以贯之的专业教学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导和促进教与学的投入产出效果。针对此,传媒专业应通过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教与学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便于学生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案;第二,通过教学社群划分课程主线,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等社群模块,与学习者学习社群对接,以作品或成果为产出标准,与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务建立传媒专业知识图谱,通过信息抽取、实体融合、跨媒体计算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媒体知识图谱,精准构筑每位学生的学习场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5]。
五、结语
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传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融合多学科、投入新设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传媒专业的改革创新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模式从机制的理论建设和路径的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机制的理论建设是新时代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路径的实际运作是新时代探求传媒专业教育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其最终归旨是打造国家一流传媒专业,培养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技能型传媒人才[6]。
参考文献:
[1]飞鹏,汤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9).
[2]罗生全,王素月.智慧课程:理论内核、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5]徐晶晶,田阳,高步云,庄榕霞,杨澜.智慧教室中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者满意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09).
一、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幼儿体育启蒙的教育,即是在发展处于幼儿期时,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人处在幼儿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幼儿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记忆相对较高,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
2.意义:在幼儿期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出生与生俱来有着智慧,第一语言智慧,第二逻辑智慧,第三音乐智慧,第四肢体智慧,第五自然观察智慧,第六视觉空间智慧,第七自我评价智慧,第八人际交往智慧。而在国际社会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只重视人的语言智慧和逻辑智慧,却忽视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并出现一些不良的教育现象。体育启蒙教育却有特殊的教育特征、意义、原则,以其特有的方式,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的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智力、体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基础。
1.以发展体育为目的的启蒙教育途径。如学习体育各专项技术、训练指导提高成绩、发掘人身体潜能等的训练教育。人处在幼儿期,对其进行体育各专项技术的启蒙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牛剑锋、白杨、范晔、张尚武等体育明星就是在特定的一所体育幼儿园里接受体育启蒙教育,最终走上冠军领奖台。
2.以育人为目的的启蒙教育途径。幼儿体育启蒙的教育,即是在人发展处于幼儿期时,运用体育的手段,进行启发、传授的早期教育,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幼儿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记忆相对较高,可运用体育手段启发幼儿智力、思维、想象、创造等智慧,,发展幼儿交往、生存、运动等能力,锻炼健康的体格,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全面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如若采用不当,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甚至影响幼儿的成长。《纲要》和《指南》明确幼儿在各个时期的关键点,而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符合以上要求,且能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下面介绍几种教育方法:
1.情境法:在教师或家长有意识的设置体育情境、诱导幼儿按照特有的设计完成任务、掌握其学习内容,让孩子认识体育知识同时再到识字、学语说话的功能,启发幼儿的语言智慧、自然观察智慧、逻辑智慧、人际交往智慧等。研究表明:在体育活动中,人的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活跃,有利于学习。在这样的场景中学习效果显著,有利于幼儿教育,例如:在体育活动《小小旅行家》中,通过场景布置,激发孩子探险的欲望,孩子们模仿探险家们,去探险。
2.游戏法:即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可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使其思维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能有效的启发幼儿肢体智慧、视觉空间智慧、人际交往智慧、自我评价智慧等,如:老鹰抓小鸡、数字游戏、抓鱼儿等等。
3.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完成比赛,或新的游戏规则,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即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启发幼儿语言智慧、肢体智慧、人际交往智慧、逻辑智慧、自我评价智慧等,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4.训练法:即在老师的指导、控制、帮助下进行幼儿活动能力的训练、生存能力的训练等,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如指导做幼儿体操、韵律操、牵手上下楼梯、穿龙门等。
5.诱导法:即老师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幼儿思维、想象等,逐步引导回答解决问题,或者是和幼儿一起活动,在活动中给出一个简单的动作、小游戏等,使其独立思考,想办法完成,或在提示下能快活游戏。如扑蝴蝶游戏:把幼儿带到规定位置,给他已经做好的网,引导他去扑蝴蝶,要求自己想办法扑捉,大人只提供工具,方法自己想,让他自由活动,任意追赶,想法扑到蝴蝶。或是将扑到的蝴蝶装到可视瓶中,大人引导数数,例如1只加一只等于几只?三只减一只等于几只?等等的问题,启发幼儿自然观察智慧、视觉空间智慧、逻辑思维能力。
6.感召法:即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体育明星成才故事回放讲述、教师的行为及语言魅力、教学中优美的姿态等,用以感染召唤其积极参与互动,学习思考效仿,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在采用此方法时,首先要注意教育者行为表现和教育内容的选取。其次要注意幼儿的行为动向及心理动态,避免向扭曲方向发展,影响幼儿成长,最后这种教育方法是个长期的过程,对教育者素质要求较高,并且具备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关键词:智慧;智慧教育;学习空间;教室;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近期建设目标被概括为“三通两平台”,其中凸显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
设计数字化的学习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旨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最终培养具有智慧的人,即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然而,在智慧教育下的学习空间有何特征,如何设计并未得到学界的深入探究,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开展研究。
智慧教育理念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在做决定或判断时表现出的)经验和知识;正确的判断、常识等。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随后IT业界提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概念。智慧教育由此演变而来,随后,提出了“智慧学习”、“智慧课堂”等词。我们不难发现,智慧是人具有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使教育者发现、发展、培养自己的智慧,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形成每个人独具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
学习空间研究述评
学习空间就是学习发生的场所,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对学习空间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学习空间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室是最重要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娱乐和交流活动很大部分是在教室里发生的。教室空间的布局对于学校来讲不可或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环境的变化、教育范式的转变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推进教室空间的创新和试验,试图将教室空间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结合智慧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的目标要求,本文对“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进行了设计。
智慧教育视角下的教室空间设计
通过对国内外学习空间的研究和对智慧教育理念的深度剖析,笔者总结了教室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特征,为智慧教育视角下教室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
1.教室空间设计原则
(1)支持多种类型学习方式
智慧教育视角下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摆脱简单的秧田式教室空间,设计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其既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能够让学生随时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开展协作学习。同时,采用多屏显示技术,把教学需要呈现的内容从多角度呈现,使内容演示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
(2)重视学生的个人私密空间
在教室中创设私密空间,其目的是为了更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某些学生在疲劳、厌倦和烦躁不安时,有机会独处、自省和退避,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环境,放松自己的情绪,个体进行自我思考、反省。
(3)信息共享
教室空间中应设有扩展资源这一区域,主要用于放置图书、杂志、教材等资料,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和课后指导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资料。在教室图书馆旁边设置公共休息区,学生可以在公共休息区与其他同伴共享知识、交流讨论,也可以自己查看书籍。
2.教室空间的特征
(1)能够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智慧教育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学生可以利用所提供的资源和工具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2)空间设计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多种方式的学习
在学习空间的设计上必须摆脱传统物理条件的限制,学习的场所不再是传统的讲堂、课桌模式,而是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够让学习空间不仅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协作交流空间。
(3)高技术性,为学生搭建开放的学习空间
传统的学习空间对技术的应用非常少,课堂大多采用普通的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知识的获得依旧是由教师传递而来。智慧教育视角下的学习空间设计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如学生可以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远程交互等。
(4)情境化,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
智慧教育视角下学习空间的设计需要利用自动传感的GPS、蓝牙、WiFi等技术与移动设备结合为学习者创设既包括技术使用的现实情境,又包括用技术创设的人机交互情境,通过两种情境的合理贯通创设一种无缝学习空间。
(5)高交互性,开展合作学习
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智慧,智慧教育理念倡导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习空间的设计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内添加许多新的设备,更主要的是其空间由原来的封闭空间转变成了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专家以及其他学习者进行远程交流。
3.教室空间架构
(1)教室空间架构图
根据教室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智慧教育下教室空间应具有的特征,笔者提出了教室空间的架构图(如图1)。
(2)教室空间功能分析
该教室空间在设计与应用上具有以下功能:①采用移动桌椅便于教学过程的灵活组织,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开展。②在教室内采取多屏显示,既能满足集体讲授上课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需要。同时,可以采用双屏呈现学习内容的形式,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效果。③借助视音实录设备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实时跟踪,方便学生课后自学和交流,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期间根据实录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④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远程课堂的互动,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效融合。⑤提供个人休息区和公共休息区供学生课间休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⑥扩展资源区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拓展等。
(3)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建设步骤
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的建设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解决问题与实现目标分析。近年来,对学习空间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念与学习环境联系起来,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支撑问题发现与知识构想、理解疑难知识并能够综合应用的学习环境等,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提升智慧水平。因此,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的建设将对促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创新,推广智慧教育理念,实现学生高质高效学习的智慧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求分析与方案规划。在明确建设的目标之后,建设小组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求评估是项目规划的基础。只有这样,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的建设才有针对性。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认真考察学校现有的各种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员配备等条件,确定该教室空间的整体目标,并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建设规划方案。
初步设计。确定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的维度,编制学习空间建设的整体建设框架,本文设计的教室空间的初步建设框架如图2。
详细设计。此阶段要以智慧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设计的相关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室空间的各个模块,创建满足教学和学习需要的教室空间。详细的建设框架如图3。
施工与维护。教室空间建成之后,后期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团队协作活动,需要管理维护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紧密协作。
评价与管理。智慧教育的教室空间设计并不完善,其空间设计及服务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因此,对其建立科学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一个实践案例: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空间建设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创新,推广智慧教育理念,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帮助师大附中构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学生高质高效学习的智慧课堂。合作包括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育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智慧教育产学研用联动示范基地建设等。其中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空间建设项目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空间建设项目的合作流程包括软、硬件安装与配置、项目对象培训、电子书包应用以及研讨并展示应用成果(如图4)。
其中,智慧教室建设所需的支撑软件与硬件,具体如左表。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 特征 高效课堂
在教育改革的风潮中,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寻找适合当前教育模式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智慧型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在本文中我们以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为例,对智慧型教师和高效课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智慧型教师所具有的特征
做一个智慧型教师应该具有的特征:
(1)教师的智慧要灵活,有创作性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而智慧具有创造性,所以想要成为一个智慧型教师,首先要具有的特征就是创造性,进行智慧的创造。教师的智慧创造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洞察力以及灵活活力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例如某位教师在课堂讲授板书时,没有注意脚下的台阶踩空,差一点摔倒,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发出笑声,这位教师在这个时候很冷静,没有和这些学生计较,而且恰当地利用这个时机为学生灌输了新的求知理念、人生态度:巨人从来不会关注脚下,因为他们总是向上看。智慧型教师会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灵活地运用知识,为学生做人、做事起到引导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激发,首先要在课堂上释放一些创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的引导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新,没有创造知识的活力和气氛,学生是没有办法进行知识创造的,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创造,产生创造的激情和活力。
(2)智慧型教师要具有职业道德、有伦理性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对象,不是知识而是人,智慧型教师可以是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开放以及和谐,从智慧型教师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理解,教育教学是促进生命的发展,而不是以掌握和传输知识为目的进行教学,知识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1]。智慧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智慧对学生的智慧进行启迪和引导,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从教育道德的方向向学生传输有价值的知识。
(3)智慧型教师要具有实践性
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是智慧的来源,从教师专业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践性知识的价值更为重要,智慧型教师会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智慧提升,实践是智慧型教师智慧体现的重要表现,只有经历实践,才会在实践中成长,只在理论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没有办法培养出智慧型教师的。
2 智慧型教师和高效课堂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对这类学生进行教学我们以初中二年级语文新教材分析为例,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兴趣的阶段,所以对于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需要不断地将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动学习和探索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储备,以及新知识的学习,八年级语文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进行培养,将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结合的一起,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2]。
智慧型教师完成高校课堂任务需要具有:关注学生,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助手,和学生一同学习;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指导。高效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完成的,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八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指导性教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智慧型教师在八年及语文教材分析教学中,要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树立自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对语文教学中知识进行分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自信的教学理念,充满激情和热情,进入高效课堂。智慧型教师在课堂上会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想素质进行划分,混合搭配,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起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效果,为了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智慧型教师会采取任务驱动,评价等制度[3]。高效课堂需要的智慧型教师的合理利用下完成,没有智慧型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良好的教育品德以及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实践,是没有办法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的,所以智慧型教师和高效课堂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3 小结
智慧型教师懂得如何灵活地运用知识,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对新知识进行不断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同方面的知识,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爱国情操的培养,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智慧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合理地利用教材知识、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军.走进高效课堂,做智慧型的“懒”老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33-34.
关键词:智慧课堂;构建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变革和创新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年以来,笔者发现厌学一直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以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等方式消磨课堂上的无聊时光。尽管中职的教育目标已经在传统的“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掌握相关技能和操作方法”这一内容,提高了对操作和实践目标的重视,但这样仍然很难促进学生主动、发自内心地学习。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并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显得枯燥无味,显然不符合职校生的实际学情。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课堂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智慧课堂的概念
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当前大环境下智慧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智慧,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智慧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智慧,使学生能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本文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智慧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主动、有趣的新型课堂。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1.2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智慧课堂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存在本质性差别。在智慧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地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智慧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为学生创建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的智慧化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辅以积极反馈和情感激励,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和智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老师创建的学习情境下,大胆地去发现、构想、探索、协作以解决某一个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智慧能力的新型人才。
2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及实践探究
2.1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剖析,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步:(1)让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则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2)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识中的疑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刚好能够找到有效破解的方法和手段;(3)让学生会发现、会构想、会创造:必须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设置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任务;(4)让学生成为心智丰富,富有灵性,具备完善人格,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将这一德育培养目标在智慧型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内化完成;(5)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动态掌握学习的动向: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科学的智慧化的测试方法,智慧、动态地获取学生动态学习数据,并做出智慧化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2.2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确定思路的前提下,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尝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本文列举了我们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三个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对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探究案例(见下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改进后的智慧型课堂的对比来实践我们对智慧课堂构建的思路和探究结果。案例点评:培养智慧型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提是教学者脑海中具备这样的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绝对不是学会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创设环境,在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构想、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达到高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参与、去投入才能对课堂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所缺乏的,如案例二中教师直接将拍摄的思维导图模型提供给学生,只在模型中给学生留了几个空,让学生来填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大胆探索、验证构想的过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不着急把最终结果呈现,而是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及相关资源都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硬件、软件和环境支持,从本质上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3结语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智慧教育实践永无止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定位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支持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有哪些,如何建设和提供这些工具和资源等等仍然成为我们对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周迨琛.以人为本视角下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N].中国青年报,2020.
[2]刘小琴.以“移动终端”模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J].教师博览,2020,10(33):12-13.
[3]付小华.“智”用信息技术,“慧”见课堂变革——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展示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54-58.
[4]马媛媛.利用智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20(25):13-14.
[5]朱荣,赵磊.智慧教育视域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4-97.
[6]黄丹华.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115.
[7]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8):1-5.
[8]潘竹.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51):5-7.
[9]张西宁.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