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范文

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篇1

【关键词】高职英语 第二课堂活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17-02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好环境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他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显性知识,无论如何操练,都不能转换为正常交际中所需要的隐性语言知识。因此,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目前,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而高职英语课堂通常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导致教师授课时难以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而且随着高职英语课时量的减少,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更为有限。而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不受课时、场地等条件的约束,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创设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围绕英语学习开展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对第二课堂参与意愿不强

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认为高职英语只要抓好课堂教学就够了,第二课堂可有可无,老师关注的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依照以往的学习经验,很多高职生也普遍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观点对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英语老师不愿意指导第二课堂,而很多高职生不愿意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即使有少部分学生主动参与,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不能快速体验到英语提高后带来的成就感,在浅尝辄止后,就失去了参与的热情,能在大学三年里坚持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的学生少之又少。

(二)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管理

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每年都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但总体来看,没有统筹规划,活动设计没有层次、不够立体。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单一,仅限于举办一些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对硬件条件要求较低的活动,而且活动设计基本上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缺乏专业特点,没有针对性。而很多第二课堂教学的活动都是临时开展,教师也只能临时指导,没有常态化,导致无法与第一课堂教学统一起来,活动也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

(三)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

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缺乏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学生是否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凭个人兴趣,对英语第二课堂认识也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对该参加哪些第二课堂活动,对活动效果的认识,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而相应的,学校也缺乏一个考核和奖励的机制,不能有效激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而对指导老师的评价和激励,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对策分析

为提高第二课堂的活动成效,学校需要建立一套良性运行机制,从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率、建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开设多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

我们应在充分地分析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诉求的基础上,开设多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

1.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活动。高职生英语基础不一,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在活动设计时,要针对这一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如可以开展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拼读比赛、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晨读等。此类活动对英语基础要求不高,开展组织也较为灵活,既可以以班级、系部为单位,也可以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而面向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英语讲座、英语角等活动。这样,在检验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又可以拓展学生英语技能。

2.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活动。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是以“应用”为主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组织富有职业特色的活动。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英语导游比赛;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酒店情景英语口语展示;对外贸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外贸单证的翻译;而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进口设备说明书的翻译大赛,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全校“一刀切”,脱离学生专业学习的情况,使得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建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系统整体优化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高职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技能。高职英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辅相成的,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奠定了基础,而第二课堂也应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学校需要从教学计划制订、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实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整个教学体制中,实现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第二课堂的活动,巩固第一课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如在讲授到Holidays and Festivals 这个单元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办西方重大节日的图片展览,甚至还可以举办以某一节日为内容的英语化装舞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学生也容易看到成绩,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分阶段实施第二课堂活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置在基于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第二课堂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在基础阶段,主要围绕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高职生最缺乏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针对这个特点,在大学的第一年,有必要开展一些旨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改变学习方法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晨读、课前早读及传授英语学习方法的讲座等。教师通过活动,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观念,敦促学生多读、多背、多动笔,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英语学习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像英语经典影片欣赏、学唱英文歌曲、英语化装舞会、英语游园等活动,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提升阶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是针对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和新生。在提升阶段中,第二课堂应该提供更多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如创办英文报纸、参加英语角、成立英语戏剧社团、参加翻译比赛和英语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考核评价制度,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目标实现

为减少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不走过场。

1.建立奖励和运行机制。为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应建立相依的奖励和运行机制,可实行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度。将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的成绩纳入学籍管理。对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要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包括评选增加德育分、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等,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大赛获奖的,与奖学金挂钩等。

为鼓励教师参与、指导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把活动负责人和工作考核结合起来,对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英语教师的工作量进行核算。还可以将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进行考核,如对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大赛获奖的老师,其工作成效与岗位聘任和考核挂钩等。通过这样的措施,确保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高效。

2.建立评价制度。对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晨读、英语角、英语讲座等活动,可以通过查看参与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参加各项比赛,可以根据获奖情况进行考证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建立信心,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真实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对高职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第一课堂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目前第二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寻找适合本校的活动模式和有效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毅.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模式研究[J].科教论坛,2013(12)

[2]王占九.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英语专业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12)

[3]徐萌.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实践和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4]丁莹莹.基于第一课堂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3(7)

[5]罗静.基于课内教学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阶段分层活动模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篇2

[关键词] 第二课堂 高中语文 贫困地区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弥补、延伸和促进,其作用毋须赘言。然而高中语文教学要直面高考,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能真正组织起并发挥作用的第二课堂实在是少之又少。作为贫困地区,更是受到资源的限制,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恐怕没有太多的心思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然而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开发第二课堂无限的潜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笔者认为,要改变第二课堂的被动,首先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无论第二课堂的模式是什么,都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前提。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所以在此前提下,努力打造新的课堂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填鸭的模式很重要。然而现实却是什么呢?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教学中老师总是害怕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不高,受条件限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语文的学习还是集中在课堂,学生还是在被重点难点掌控,教学还是停留在满堂灌的填鸭模式。但新课改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如果教师把一切都替学生“包办”的话,又何以让学生成为主体,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给学生“课堂断奶”,不要把课堂当做解决一切疑难,传授一切知识的地方,适当留下疑问,留下思考,留下怀疑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不要小觑学生的能力,更不要害怕答案的错误,关键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得法与课堂,得益与课外”,只有教师懂得放手,学生才能有兴趣自己学,自己读。

利用有限的读书资源对于第二课堂的开辟也是大有裨益的。作为贫困地区,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受资金的限制破败不堪,图书版本陈旧,书籍又少,不要说是学生,甚至于老师自己都不愿进去。对此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认识,只有我们进入到其中去淘书,发现好的书籍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自己学会“淘宝”。教师可以根据图书馆现有的藏书,设定阅读篇目,组织学生交叉阅读,之后再统一设计问题,设计作业,起到督促的作用。譬如《宇宙的边疆》一文要想理解深层的含义,就离不开霍金的《时间简史》等一些专业书籍,要理解《〈呐喊〉自序》就要去读《呐喊》中的小说,可图书馆有且仅有一本书。所以我在开学初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既然没有办法人手一书,那就每个组确保两本书,喜欢的同学可以细读,不喜欢的同学可以粗读,亦或由其他同学复述内容。读后再和其他组交换阅读,每个组要有读书的心得体会并以书面的形式完成。这样,不仅解决了图书馆容量小的问题,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资源。当然,做这一活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深入展开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比如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情况,针对教材列举必读书目,学生的分组以及教师自己的提前阅读等等。

大力应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也是对第二课堂的补充。多媒体在第二课堂的运用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获取知识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目前,许多学校都有网络教室,即便是农村学校也拥有这一资源,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阅读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比如许多学生喜欢网络小说,我们的教师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其实只要我们多了解,多发现,也能寻找出其中的优秀之作来,对于这些作品的指导性解读是不是也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有益的补充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很好机会。也许我们缺乏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但我们可以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组织一次小辩论,一些简单的布置,简洁的背景,无需太多人力财力的投入。在讲授《雷雨》时,一些学生提出要利用课余时间演出课本剧,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他们的请求,结果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些工作。他们自己画了背景,根据实际改编了剧本,因陋就简找好演员,找好了配乐,自己安排时间排练。最终活动的支出只有几张白纸和一些颜料的费用,然而活动却非常成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对于戏剧的知识也有了简单的了解。活动之后,班级学习气氛由比较沉闷而变得较为活跃,一些不大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也逐渐变得活跃了。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德育功能 主要阵地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狠抓双基,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质、培养道德品质、提高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质就是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当做一门文化知识课,并且忽略了其他教育方式的作用,如学校组织的活动、课外实践及家庭教育等活动。事实上我们已经把语文课置于封闭教学状态,形成了简单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语文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主阵地作用。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基础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如何有效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德育功能谈谈体会和见解。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些新理论、新教法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充电,充实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本领,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二是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理论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原有学历和知识水平,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使自己的认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要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积极参加各种研究活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好方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大力提高政治觉悟。正人先正己,我们必须以崇高的师德为高中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带动高中生修心立品。在言行上,要对党、对国家、对高中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高中生中大发言辞,误导高中生。在举止上,要时刻为人师表,要求高中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我们要热心国事,让社会主义崇高道德在校园里、高中生中间传扬。

二、认真钻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认真组织教学活动,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把教学基点放在对高中生的语文教育方面,提高高中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挖掘教科书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学、德育教育和行为养成的结合点,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努力使传授知识和高中生学习知识、提高道德水平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我们伟大祖国河山壮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等教学内容时,我们可采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播放相关图片、录像、视频等,教育高中生热爱祖国,增强高中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高中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进而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2.努力探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效探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增强教学实效。提高教学吸引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努力改变死板、无趣、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贯彻教学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高中生的自身特点,针对高中生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教学难点问题,联系实际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一些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要敢于触及时事,引导高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吸引高中生。提高教学说服力,充分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和分析归纳法,使高中生不仅能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高语文课的信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说服力。

3.积极组织第二课堂,调动高中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高中语文教学涉及大量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解决,而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解决思想道德问题,而且能培养高中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自我教育形式,它要求教师改变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高中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课堂活动中可以围绕高中生的思路转,当好“导演”。可以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高中生关心的“热点”时事,组织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和演讲比赛等,让高中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篇4

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老师既要教授新课,又要应付考试,还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那么就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己按照想写的内容格式去演讲,这样对锻炼学生的口才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展课堂演讲,既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二、让学生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如果学校里的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那么,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喜欢这个环境。具体的形式可以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然后与学校的各个场馆沟通,筛选出一部分名言警句张贴出来,写上上榜理由,那么我想学生的积极性一定很高。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伟人,然后筛选出人气最旺的几位贴到教室里,每当学生看到自己崇拜的偶像时,学习也一定会更加有动力。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课外读物,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与其他同学分享阅读,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强了同学情谊,最主要的是,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增加了不少。

三、借助各种文化活动载体,开展活动

学校是拥有最多知识资源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例如,借助学校的图书馆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通过比赛的形式既有趣味性,又无形中激励了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电视、广播等途径,开展看新闻、讲时事的活动,让学生去讲述自己的见闻以及自己对这些新闻的看法等,这种形式既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能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为写作提供很多可靠的材料和理论依据。另外还可以举办书法大赛,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给优秀的作品一定的奖励,积极倡导学生去练习书法,人们都说看一个人的字迹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比赛来激励学生去练字。对于学生而言,字迹就是自己的门面,一个人的字迹好看了,给老师的第一印象总是好的,所以,举办书法比赛还是很有意义的。

四、开展第二类课堂活动,利用好社会资源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一课堂,那么社会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好学生的第一课堂,抓住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搜集一些民间的传统文化故事,或者街头巷尾一些优美的广告语,然后教师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做成一个小册子供学生分享,这样既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那些优美的词汇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是一项两全其美的事情。例如,可以找一些社会上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社会上的东西;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打扫卫生,增加学生的关爱之心。

五、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户外教学

篇5

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唤起人们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后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怀,充盈着普通百姓的真挚情感,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宝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文中充沛而强烈的情感无不是作者无比深厚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和怜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看到国运衰微,生灵涂炭,屈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切的呼喊和叹息。然而面对奸臣掌权,小人当道的现实,“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屈原想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是多么困难,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把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文中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报国尽忠之志,永远是屈原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为了人类进步,为了祖国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将爱国爱民的大道理简单地移加给学生,这种说教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反感,只会适得其反。而教师将这一主题融入经典名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传诵千古的文句中去感受和领悟前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祖国事业。

苏轼有三篇作品入选高中新教材,在讲授《定风波》时,我们必然会提及他的生平经历。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他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因为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在讲授这课时我还结合《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来加深学生对苏轼处世态度的理解,并用了金圣叹的“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见一片光明空阔”作点评,进而让学生知道做人最可贵的品格是在种种挫折和打击面前不惊恐、不退缩、坦然处之的气度和胸襟。

二、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境界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作文训练紧贴现实,比如亲近自然、人性光辉、直面挫折、美的发现、学会宽容、善待生命、爱的奉献、发现幸福、树立自信、讴歌亲情等,囊括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和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并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作文训练贴近学生实际,这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通过第二课堂实施德育渗透

篇6

一、端正教学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五、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思考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而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前提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我们要通过改革校本课程,积极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与途径,在学习氛围中创设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同时,改革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行和能力特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有语文同仁写作成果,把在改革校本课程中的点滴思考总结如下,供大家借鉴。

一、拓展语文学习视野,开展探究式学习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说要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和蓝本,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语文教材这个载体。我们的正确做法是透过教材这个媒介,要大力拓展课堂外延,从文本写作特色,主题构建等方面纵横联系,引经据典,以大量详实的材料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给我们的校本课程积累素材。譬如当我讲到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课时,有的学生竟然对于这个题目的感彩提出了质疑,说它本身含有贬义,似乎有些不太恰当。笔者联系学生对学数学的畏难心理,讨论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说过的一句话:“只有笨人才能学好数学。”咀嚼什么才算是“笨人”,从而联系到雷锋的“傻”,老子的“大智若愚”和庄子的“呆若木鸡”等故事,掀起一场学生“咬文嚼字”活动,净化校园文化。我上《祝福》时,让学生讨论“现在还有没有祥林嫂”,进而开展“祝福与家乡过年风俗”探究式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微型的选修课,学生兴趣很高,钻研之深刻,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教授的。

二、立足于教研主阵地

长期以来,学校教研组织与活动在应试教育及个人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或者在教研的方向与话题方面往往流于具体的情境创设、导语设计、激发兴趣等课堂枝枝节节的零散问题,没有一个集体的发展性方向与目标。在改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积极发挥自身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态度,聚集了大家的共同力量,在教研主阵地中改革校本课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如何优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语文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发与利用”、“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与积淀”等多个论题中积极创新,大力探究,取得了令全校同仁瞩目的成就,为校本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教研活动中,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撰写论文,课堂调研,积极走访,灵动反馈等形式,明晰了信息技术对于语文课堂的利弊,并就如何扬长避短做出了系统性探究,在构建语文课堂的多样化、高效化方面有了具体、独特、深刻的理解,在第二课堂的有效把控与时间来源等难题中获得了解决……总之一句话,教研活动是改革校本课程的不断活水,我们当积极利用。

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

我们发现校本课程在其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不足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课程开发技能的缺乏,导致了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忽视对学生兴趣、需要的研究造成课程开发实效性不强;缺少规范的管理导致课程开发的随意性等现象。而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教师,有着太多、太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面临高考重压的高中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会使他们感到一种负担与压力。为此,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时间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学生家长委员会”以及“发展性评价制度”、“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保证课程建设向着规范有序,富有内涵品质,充满生机活力的方向稳步持续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可以说,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横行其道的原因根本在于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偏差,在当前高考制度还无法改变、颠覆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优化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的距离,如何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做到并行不悖是需要我们校本课程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于我们教育领域的影响显而易见,意义深远。在改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与课程观。首先,我们要积极做好语文教材与网络世界间的有效联系,譬如在讲授《祝福》时,就可以从网络中搜集鲁迅先生相关主题的文章,把它们放在班级论坛中供大家集中浏览,拓展探究,从哪个时代的写作背景出发,从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与为文风格出发,从其救国救民、“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写作宗旨出发,对于鲁迅这一写作领域有着一个整体的感悟与理解。其次,我们还要在师生沟通方面积极地施与学生正面影响,引领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够恣意遨游,促进其良好人文品行的健康成长。

总之,站在课改一线的老师们要一如既往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以上是我几年多来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砌磋,算是抛砖引玉,以求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能少生一份困惑,少走一些弯路。

参考文献:

[1]张青,刘雪丽.开发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 2011(Z2)

篇8

关键词:改变思想;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丰富样式;督促检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62-01

设置语文早读课是必需的,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而早读课是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时段,也成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

可如今的语文早读课让人揪心。早读课时,放眼望去,就像杂货铺:早读时,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学生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教师检查作业,学生出墙报、做练习、还有补觉的;好点的齐读,刚开始还能书声琅琅,读着读着声音越来越小,以致寂然无声;能够坚持读书的也仅限于读课文,甚至只读背诵文段。

怎样才能利用早读,发挥其语文学习第二课堂的效用?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改变思想,重视早读

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早读对于学习语文的意义,重视早读,重新审视早读课,清楚早读课的重要作用,改变思想认识。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而语感的获得主要靠朗读。语文学习必须要求早读要大声地旁若无人地朗读。读是思考的基础,是感悟的前提,是说话的储备,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要调动手、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它获得的信息比单纯的听或者说更丰富,能提高对语言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早读如能持之以恒,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能力。在读书时仔细品味文章的词句、情感,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绪,提炼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反复锻炼,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二、设定目标,有的放矢

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早读课,认真备好课,应把早读课规划好,让学生在早读时有明确的目标。在头天晚上甚至周末或月初就要想清楚这段时间早读的内容,制定好计划,使得早读也形成完整的体系,让课代表每天将早读的内容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给学生设定早读目标,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

1.内容。教师规定学生早读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诗文,可以是读本里的文章,还可以选择其他较好的材料。但因为早读时间有限,所以安排的内容要适宜,量要适度。

2.要求。早读内容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如诗歌要读出韵律之美,抒情散文要读出抒情的味道,论文要读出说理的逻辑,或泛读,或略读,或精读,或背诵默写等。早读的要求要因文而异,因地制宜,切合学生实际,要让大多数学生能读有所得,让学生爱上朗读,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制定计划,有条不紊

早读课时,可以让学生熟记课文重点内容,也应适当补充课外内容,或校本教材,课堂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外的延伸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学期之初,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早读内容纳入本学期教学计划,将每天早读的内容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依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早读,可以参考课本编排的体例与课程标准上训练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使每天早读课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四、丰富样式,避免单调

早读课,简单地要求学生读书背书,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早读的安排也要强调样式丰富,避免单调,才能让学生保持兴趣,读得有效。我们应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早读,可以站着读,可以捧读,可以背诵,尽量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可以采用集体朗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读、小组赛读、男女竞赛、组织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早读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向早读课要效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教师督促、检查。早读课的检查和课内阅读的测试不同。早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固定,这决定了我们督促检查可以多样化,简单化。可以听写,可以默写,可以背诵,可以复述,可以归纳概括,可以集体抽查,可以单独抽查,也可以设置竞赛活动,这样才能使早读落实到位,取得应有的作用。

总之,早读课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名存实亡,应该将早读课充分利用起来,为语文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位艳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早读时间的有效性应用[J]. 新课程:中学,2016,(5).

篇9

    一、面对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XXX,I love you”,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90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

    教育新课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

    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四、将第二课堂生活与课堂并列,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与语文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现代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在各种兴趣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时会远远超过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会令学生终生难忘。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在教学《祝福》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封建思想杀人本质及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同时也感悟一下鲁迅先生那为国为民而不断思索的拳拳爱国之心,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活动:请同学们把《祝福》排练成话剧,为全校艺术节准备节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一活动的发展动向,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只有深刻把握人物特点,才是排练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作品主旨,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室下载了电影《祝福》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的排练实践会更加巩固了这种革命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其终生受益。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篇10

一、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打造浓厚的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内涵。这样做,既让学生切实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古树、绿地、楼台阁榭等举行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以及创写故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

二、选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活动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组织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它起到的作用,当然就大打折扣。

三、利用文化活动载体,构建活跃的思想教育平台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并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特色的活动校本教材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文化活动阵地。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时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五、重视活动总结,注意语文活动课的整体性

篇11

特征;个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75―01

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和超越,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使高中语文呈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随着课改的深入也伴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仅就教师而言,由于对选修课定位不准,认识上过于理想化或过于现实,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思想或行为上的种种误区。有的教师不顾文本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教学方式上仅按必修课进行处理,教学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显得凌乱和随意;有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类似于第二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缺少对文本的深入钻研,缺少适应选修课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开发力度不够,有效度不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语文选修课的培养目标,而且也违背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因此,针对教学上的种种误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权当美芹之献,以期对我们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准确定位

课程目标是教学行动的纲领,是教学有效性的可靠保证,选修课的开设,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开设选修课的意义,正确定位选修课,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只有这样,才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体现丰富多彩、多元开放的特征,提倡自主和个性化

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小说和戏剧”、“新闻和传记”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教学内容的丰富,决定了教学形式的灵活,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处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突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方式、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建立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个性化是选修课的重要特点,新课程为选修设计的五个模块,其本身就各具特色,这也正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学中努力将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引入课堂,淡化讲解和传授,重视引导和感悟,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领会方法,交流体验,合作探究,开展丰富、灵活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和个性差异,使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和平等对话。在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地拓展和延伸,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和扩展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发选修教学的课程资源,遵循开发的适用性、适度性、适配性原则,根据课程特点,作出整合式开发、弥补式开发、应对式开发等,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汇、彼此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同时,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将选修课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大凡图书、报刊、影视、网络、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语文教学才会获得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空间才会无限延伸并变得清新明丽。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梳理研究;反思;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3-0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梳理探究"模块,这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所以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它既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完成、梳理探究、任务,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

1.注意梳理探究的统整性。

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要强调语文梳理探究的统整性,要力避语文梳理探究活动中的惟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课程观,防止语文梳理探究"惟语文"倾向。

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如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所涉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还涉及科学艺术、人文景观、民间文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最好先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梳理编辑成册,引导学生从中学会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成语与文化"这一板块,点拨学生理解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成语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梳理探究的文化内涵,这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首先是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我们的母语。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果消亡了,那这个民族就永远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而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传承。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也是联合国六种语言之一,而且是最经济的语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堂都开设了汉语课,用于测查外国人汉语水平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被国际认可,被称为"中国的托福"。

可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国内却普遍被忽视。举国上下一片"英语热",从小学开始,家长就忙着请英语家教给孩子补英语,而大学则有英语等级水平考试,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就不能毕业,可是汉语水平低却照样拿文凭。很多大学非中文专业不开设语文课,很多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只考英语和数学。很多大学生写文章错字连篇,理科生写文章"一逗到底",文秘毕业生不会写公文,医学毕业生写不明白病理""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母语。据说,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法国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都不准讲外语。不由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难道我们要像小弗郎士一样,等到没机会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语文吗?

2.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2.1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2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2.3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2.4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3.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践行者,这是做好梳理探究的关键。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践行者。以"优美的汉字"为例,课前要组织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搜集有关"汉字"的资料,思考筛选,再经过个人或小组梳理整合,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汉字的音、形、意的优美。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在开展"修辞无处不在"教学活动时,要以修辞活动为纲,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串联在一起,比如初中、高中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长期以来,学生对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导致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很片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要通过对以前学习和接触到的修辞的梳理,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包括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使学生感到"修辞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至必修梳五梳理探究内容(人教版2007年4月版)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所提倡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了较大改进。本文结合新课改的特点,就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提出来几点看法。

一、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学起于思”。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多义性的,不同的人在解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内涵的解读上,也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更显示出对语言意境的不用想象和感悟。因此,教师要做的不是过早的抛出标准答案,而是于无疑处生疑,适时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推开未知的天窗,欣赏更加美妙的风景。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要先和学生对“柳树”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中“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早就有“折柳送别以表牵挂”的习俗,当学生明确这一点后,再引导他们继续分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话有没有包含其他的意蕴?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充分讨论,最终得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说:在风中舒展的柳枝,使作者回想起依偎在她身边的点滴往昔,所以,轻轻舞动的柳枝,不仅代表了一种思绪,也蕴含了一段故事。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教师应为学生展示高中语文的学科魅力,阐述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价值,使学生意识到语文不只是一门高考科目,语文的学习能力可以集中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在语文的世界里飞翔,领悟语文的奇特魅力,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促进学生思维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由于多媒体具有人机交互,图文并茂等特点,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所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们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形象鲜活,但是一开始林黛玉的形象就被定住了,林妹妹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形象随即体现。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外,还要有效开辟第二课堂,应适当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情,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展开竞赛。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竞赛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朗读比赛等。对于获胜者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表扬,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鼓足劲头学习语文知识,并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2、野外出游。对于现在住在高楼大厦中的学生来说,缺少与山水田园的直接接触,造成了他们与大自然的隔阂,不利于学生切身感悟文中对美景的描述,所以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田野郊外进行采风,使学生观察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为了更好的优化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秉承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革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等编著.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2] 苏盛葵.对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初步设想[J]

篇14

不少语文教育家也指出,依据课内课外相配合的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巩固并深化课堂语文教学是促进语文教学向较高层次发展的基本方法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通过开展文学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大语文教学的考虑,1997年11月起,池州八中语文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了《殷花苑》文学报,开始了“利用小园地,实施大语文”的积极探索。经过十几年的辛苦耕耘,《殷花苑》这块小园地终于盛开繁花,喜结硕果:自创办至今,该报已累计出报近40期,发表学生作品近千篇,100万余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起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作用。熊敏娜同学写作的《给冰心奶奶的一封信》经《殷花苑》刊发后被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选用发表;该报有几百篇文章被国家、省、市级报刊选用发表;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校园文学大系》专题收录了《殷花苑》报的学生作品10余篇;该报被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评定为“全国九十九佳”校园文学报。该报目前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省、市示范高中,各乡镇中学交流,已成为我市较有影响的一家校园文学报。

“一滴水可见七色阳光”,回顾十几年来的办报经历,思考如何实施大语文教学,我们有一些体会和感受,现聊叙如下,以抛砖引玉,就教大方。

一、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创造性地创设社会、家庭、学校等学习语文的大环境

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往往局限于课堂这个空间,在课堂上学语知、学写作、学文言等。其实,语文知识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学习如只限于课堂学习,时间一长,必然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写作而言,为了写出好的作文,学生就必须加强阅读,深入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吸收营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社团也应适时带领学生了解社会,走进自然,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课堂中所没能增长的知识。可以说,自然和社会这两本书,是学生进行大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对于写作而言,更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环境。几年来,我们坚持在《殷花苑》报开设了《文人访谈》和《乡土风情》两个专栏。《文人访谈》专栏刊载池州作家工作、生活和写作的经历,剖析人生、人性、人品,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活阅历和内心世界,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乡土风情》栏目主要刊载本地的人物掌故、风土人情,让学生深入本土文化的角角落落,体味尘封岁月的点点滴滴。

二、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语文学习需要更多更亲切的学习材料

课文无非是例子。过去的教师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参,学生的学习材料就是课本,要发挥例子的引导作用,由课内向课外类化迁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进入无限广阔、绚丽多彩的课外天地,学生的思维往往呈现出激活扩散的态势,它们的主体意识也得以充分的展示,语文教学改革也即可引向深入,语文教学这盘棋也才能下得活起来,下得精彩纷呈。在《殷花苑》办报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通过《殷花苑》这一媒介,不少的同学都通过对同龄人文章的阅读、欣赏、再创作,写作水平有了潜移默化的提高,《殷花苑》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传递效应。

三、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需要创新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