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3: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信息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性组织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社区组织管理、社区人口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保障管理等。社区内部存在各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资源,能通过资源共享的途径解决很多问题和困难;同时社区共同体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使社区成员相互联系,结成紧密、网络式复杂的关系。建立与社会转型时期相匹配的和谐文明社区,使社区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
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各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我国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着眼于信息化,进行社区的整合和规划,使之成为宜于人居、适于学习、有助创业的和谐新社区,正在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
一、南京市社区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
1957年,联合国在发达国家开始倡导社区发展工作,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社区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信息化社区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社区的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概念时代”、“产品时代”、“信息化时代”和“人性化时代”。我国于1997年才开始信息化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正在由“产品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和“人性化时代”的理性阶段。南京市社区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自2000年开始兴起,主要是以基层各自建设为主,规模小,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如有各居委会自行设计人口管理软件,有街道开通的“万家帮”服务热线,有区县开发的社区管理软件和96180呼叫中心等。2004年,南京市全面启动了社区信息化工作,明确了“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注重应用”的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网络平台建设。将全市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作为集团用户利用电信现有网络资源实施联网工程,全市建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虚拟专网,利用统一出口访问互联网,形成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网络。整个网络建设完成后,既可以形成一个社区管理共享平台,又可以形成社区工作人员信息查询、服务平台。
2.管理平台建设。管理平台包括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和综合业务应用平台两部分。社区信息管理软件可以使全市所有社区在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管理方式的平台上进行日常办公,收集整理所在社区的基础性数据。该系统借助社区专网,使南京市所有社区均能提供收集完整的基础数据,在本地加密存储并自动上传到中心节点,给社区管理者使用。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可以根据各部门不同的统计、查询、分析需求开发和整合相应的应用模块,市、区(县)、街道各部门可通过授权共享信息资源,同时各部门也可以通过此平台与社区信息管理软件联系,形成社区管理、信息、业务的互动。
3.服务平台建设。南京社区服务网(http://njsq.省略/)的开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较全面的信息服务,形成信息与物流有效互动,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城市社区信息化模式构建
1.高档豪华社区信息化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高档豪华社区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社区建筑面积一般2-5km2,建筑容量相对较高,其中有写字楼、商业设施、酒店、公寓以及各种必要的配套设施和居民住宅,社区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设施发展远程教育,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突出信息化服务建设。
社区定位在全智能化,具有高起点超前示范作用,至少应该具有安全自动化(sas)、通讯自动化(cas)和管理自动化(mas),即“3a”系统,社区内部交通与城区的规划应该协调有序组合。
(1)社区网络建设。主要包括:①社区网络布线系统;②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建设),鼓励各信息服务提供商开发各种信息服务网站并共同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向社区提供网络综合信息服务。
(2)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社区信息化系统可以分为社区网络管理中心、通讯接入网中心和家庭智能化中心三部分。社区网络管理中心为统一的internet出口,信息中心连接多个信息分中心(中继站),再通过分中心访问信息中心。中心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家庭智能控制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社区安防子系统、社区物业管理子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各个子系统通过通讯接入网中心实现数字社区各个管理分系统的互连。针对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居民对安防和家政方面的需求较高,应重点建设;家庭智能控制器具有安全防范功能(煤气泄露报警、防盗报警、紧急呼救等)、联动控制功能等,智能操作界面应力求简单。
(3)社区信息化运行模式。借鉴国外的经验,在高档豪华社区,可以建立社区高速局域网,形成一个宽带、高速、安全、可靠的光纤网系统。同时应开通无线网系统,充分利用卫星和光纤网络系统,服务于高档社区。
南京市新街口CBD区域,在2010年规划范围上是指北起珠江路、广州路,南至白下路、建邺路,东到太平南路、太平北路,西到莫愁路、上海路,面积约4.1平方公里。这里突出的是华东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商务中心的定位,体现的是专业化与高档化服务,其社区管理将工作、居住、交通、游憩等方面功能有机的结合,向多功能复合回归,但突出功能是金融、保险、信息等为特色的商务功能。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必然是市场导向型模式。
南京市的高档住宅分布显示的是多元化集中与分散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受职业类型和权力中心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集中分布于山西路、颐和路、琅琊路一带的民国政府时期遗留的约1700套高档别墅式住宅;鼓楼、珠江路以西及鼓楼以东、玄武湖东侧集中的职教新村、金陵世纪花园、太平小区、台城花园等较高标准的“官宅”和高级知识分子相对集中居住地。90年代以后,受环境和土地以及城市郊区化等因素作用,趋于辐散分布,以城东的帝豪花园别墅为代表的依紫金山傍玄武湖的高档住宅区;以月牙湖花园为代表的中高档公寓式住宅区群;城东南仙林CBD副中心地区、江宁百家湖地区的中高档休闲式住宅区群等;以及分布于主城区和区域的不同地块上的新的社区空间,这些在大尺度上分散小尺度上集中,体现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身份的社区,社区信息化管理与建设也应以市场导向型模式为主。
2.经济实用型社区信息化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
经济实用型社区主要包括单位建设楼房和一般工薪阶层居住的商品房,也包括一部分旧城区改造区。居住区一般基础设施、绿化、环境设计等较完善。社区信息化定位在半智能化水平建设。主要实现住宅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网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居民通过网络终端实现医疗、文娱、商业等公共服务及其费用自动结算等信息服务,同时尽量考虑到经济实用。
(1)社区网络建设,网络布线以宽带接入为主;社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可以和各信息服务商共同建设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安全防范子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
(3)社区信息化运行模式―HFC有线电视网
经济实用型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有线电视网及城市光纤网,利用有线电视网的空闲频带,可以实现Internet高速宽带接入、VOD视频点播、安防监控、电视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各种双向高速数据通讯业务,实现图像、数据和语音“三线合一”,利用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的智能住宅的建设是比较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模式,不仅在功能上完全满足要求,而且大大地简化了小区布线。同时避免了重复投入。
3.普通型社区信息化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相结合模式
普通型社区以经济实用房和城市中的拆迁房为主,应以具有一定基础的住宅群为主要对象进行重点信息化建设,达到水、电、气等户外计量、收费,住宅的火灾、有害气体泄露等实行自动报警,住宅设置紧急呼叫系统,住宅小区实行安全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对住宅小区的关键设备、设施实行集中管理,对其运行状态实施远程监控。
(1)社区网络建设应建立宽带接入为主的社区网络布线分系统。逐步建设社区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控制中心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自动报警子系统,紧急呼叫子系统,对讲子系统)、有线电视、电话通信网络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
(2)社区的信息化运行模式是基于电话用户网络的数字本地环路,满足现代家庭在使用网络信息与数据交互上的需求。
对于南京市住宅社区的分布,老百姓总结为:“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空间结构特征。城南旧城区改造区和城北、城西一些新建小区等社区,云集了传统理念里视为“低贱”的小商贩、国企下岗工人较多而相对贫困的居民和中等收入的一般职员。如中华门东地区是南京市旧城改造比较典型的城市空间,涉及全市相当一批街区,又如玄武区所辖的新街口的网巾市、香铺营、中山东路、中山路、一枝园、糖坊桥、北门桥、唱经楼、双龙巷、大石桥、丹凤新寓、居安里、虹板桥、大纱帽巷、成贤街等15个社区,社区人口密度大,层次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各种环境相对脆弱,其信息化建设管理实行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或者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相结合模式,既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又要经济实用、方便可行,同时要保护好城市的文脉和生态。如目前组织实施的公教一村智能化系统、新街口市容监察系统信息化示范工程以及万家帮社区服务在线、社区医疗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建设,均显现出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效益。
三、结语
综合我国目前已形成影响较大的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应结合当地城市信息化环境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充分考虑未来社区信息化管理模式,体现民主化、自治化、法制化、科学化、多元化、开放式管理。
高档豪华型社区以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为主的自治型管理模式,逐步向数字社区迈进。委托物业公司进行专业管理,进入市场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和质量,政府只在政策和法律上给予一定的协调,使之发展为具有先进信息技术管理的新型数字社区;经济实用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为主的模式,扩大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大力建设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普通型社区采取政府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结合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结合社会和市场机制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各种服务站点,逐步推广社区信息化管理。
纵观社区发展的特点,居委会将代替街道办事处全面行使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因此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十分重要,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安全和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信息化新型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1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还不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尚有不足之处,统筹和兼顾好各个核心环境管理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1.1 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加强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关键组成结构,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情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互相联系起来的工厂企业信息化,城市环境信息化通过共同发挥作用,补充结合,共同对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城市环境信息化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该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政府相应策略支持体系,整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等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防控和治理污染是一个关键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对污染进行高度管理,这就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防控治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需要使用高端技术的进程,同时需要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这就要紧跟时展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已经在实施的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我国城市社会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发展。总之,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国家以及各个省级环境系统发展的基石,而且还可以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对我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城市环境保护以及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打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设计控制策略时,能够有效采用和处理信息系统所采集到的环境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布局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以在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及时通过相应信息监测系统进行预报,以使得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基础层面上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普通公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往的环境保护系统很难满足环保部门与城市民众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采取民众的意见进行环境建设。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保部门与城市公民的互动性,从而共同决议出对城市环境建设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校性。
2 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城市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被列入城市规划队列中,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城市环境建设取得可观的成效,信息化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但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有待于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不足之处,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2.1 强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
增强环境应急工作水平,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围绕GIS为核心,把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废物区域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另外,还要运用监控系统全程在线的进行监测,观察环境治理设备的工作状况,核查和统计各项环境数据,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凭据。要想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要实施过程监控,因为这样的全程监控,有效的保证了环境保护治理设备的正常工作,防范了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的出现。全程监控系统真正的的发挥了监管功能,维持和巩固了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水平改善意义巨大。这样一来,还有效地遏制了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强迫企业自觉的控制和管理好环境治理设施,保证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守法理念,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2.2 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技术正在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增强,这就为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前提条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对现在各种环境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实施全面的整合,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企业进行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统计,企业申报和应急指挥等内容实施全面具体的整合,这样一来,就会有效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3 增强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
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样就可以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的自动化的监控,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很快的做出应急的处理,同时对于污染的源头可以进行更好的追踪,对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些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达到环境数据的可视化的目标,对于环境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还有查看都是采用的数据库的技术,这样对于维护以及发展系统都有很大的好处。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好的监控了我市的污染源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很好的分析和分类,通过有效的数据组织的模式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工作。我市对于主要的污染源会有两个方面的监控:一个就是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监控系统有效工作的同时还对于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及时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另一个就是利用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对于污染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统计各项的环境监测数据,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以便进行及时的处理。
3 结束语
应当继续深化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关键词:规划设计、信息化管理、城乡规划、质量控制
一.应用背景
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行业信息化管理应用方面状况如下:
(1)规划设计单位内部的CAD应用已十分普及,并在近几年各规划设计单位已逐步建立起局域网,但是网络化的计算机管理应用从总体上说仍处于起步期;
(2)设计是管理的法定依据,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但设计与管理之间的互动没有通畅的信息交换通道,设计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无法体现,在传统的模式及日常管理工作环节复杂、效率低下、信息中心也没有实际存在的价值。
(3)规划设计单位普遍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图文档案资料,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对于今后的管理与调用查阅十分麻烦。
(4)近些年来各设计院已经完成或者即将进行ISO9001的质量体系贯标,需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更有效地实现符合ISO9001要求的项目设计业务流程的管理;
(5)信息化管理应用对规划设计单位的推广,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实际需求考虑,以及设计单位适应体制改革和新形势下现代化管理着手,提高完美专业的解决方案。
二、应用目标
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中心思路,以提高办公质量与效率,科学规范管理为目标,实现安全快捷地凝聚与共享信息资源,使得管理者能够全面动态地掌握各类信息,设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设计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当前开放型市场,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全院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2)利用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整合资料,能有效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运作周期;
(3)准确实时的获取信息,及时做出合理决策;
(4)确保电子文档与技术成果的安全可靠;
(5)便于操作,流程简单,人性化,更好更快的城市规划信息化系统;
三、总体目标与设计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建设规划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给各规划设计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设计单位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针对多项目、跨专业、时间紧、质量要求高、跨地域项目的综合运作带来了问题。采用规划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才可以做到:
规划院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为设计院提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供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管理系统;采用设计院管理的先进模式,结合中国设计院管理的特色,把设计院管理的四要素(工作范围、时间、质量、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拥有同类软件所具有的所有功能,而且更加强大和完善,同时系统还增加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人员控制、市场分析和支持决策等协助院长经营决策的崭新功能。为设计院管理提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旨在提高设计院的竞争能力。系统要严格按照ISO9001系列的管理规范操作,使软件的质量得到了根本的保证。同时系统设有大量的定制功能,预留了大量的开放式接口,保证了与其他相关软件的协作性。
1、总体目标
应用系统总体目标是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企业形象,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概要来讲就是:
协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行为规范和现代化管理制度。
建立完备的信息库,信息积累财富,实现资源共享。
提供消息与服务平台,加强团队协同工作能力。
为各级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通过对各项指标及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和项目动态。
有利于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
利用网络资源,保证工作质量,缩短运作周期。
确保电子文档与技术成果的安全可靠。
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与打印控制,节约成本。
应用本系统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应用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使设计与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
2、设计原则
系统本着适用、先进、规范的原则进行开发,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构建应用平台。在系统的总体目标引导下,具体设计时,在满足当前系统需要的同时,必须高屋建瓴,站在设计院的高度做全面综合考虑,体现高度的前瞻性、开放性和扩展性。
先进性原则
系统开发时应该考虑采用的开发技术的先进性,但同时也要兼顾所采用的平台,技术以及方法的成熟性,确保利用恰当的技术开发出恰当的产品。
规范化原则
从技术规范到管理规范,从数据分类解释与定义到数据编码,从技术流程到操作流程,从数据质量到成果规范,都明确给予规定。
完备性原则
在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保数据的完备性和系统功能完备性。
扩充性原则
为了满足用户对系统的要求和今后系统的扩充,在数据编码和系统结构上留有扩充的余地。
适用性原则
系统结构,功能和界面必须适用,方便操作、满足多方面用户的使用。
安全性原则
系统在人为的有意破坏或无意破坏面前,应该具备各种用户的权限分级管理,用户操作日志的管理,以及系统备份和恢复的功能。
系统软件前台有一层防护隔离层阻止人为破坏、入侵,对破坏数据进行初步跟踪以及应急处理。对于后台数据,所有密码进行加密处理。
四、系统架构的应用
设计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从广义上说,需要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Microsoft .NET Framework开发平台和Socket核心技术编程, 提供消息平台、流程平台、界面平台。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分多层设计系统逻辑架构,提供开放式的流程定制和表单定制功能,当系统流程或表格发生改变后,系统能够灵活地适应变化。同时,提供强大的数据安全功能,将数据受攻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充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可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和C/S(客户端/服务器)混合模式,在不同的应用场合分别采用不同的客户端:浏览器或自定义客户端。在B/S模式中,浏览器以IE为主,主要用于数据浏览和简单数据操作,采用技术,使浏览器能与服务器交互;在C/S模式中主要使用自定义的Windows Forms客户端,提供强大的用户操作界面,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功能。
系统要突出集成和可扩展性、灵活性、C/S B/S混合架构、实时性、高质量和高效率。
应用网络需要支持连通局域网和Internet网,Internet简单方便、便宜适用,局域网是为考虑内部网络安全,网络办公应用。
网络拓扑结构信息管理系统由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可以集成在一台服务器上)。磁盘阵列主要是对数据库服务器作备份,以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
五、结语
时至今日,全国各规划设计单位都在积极推广应用,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飞时达、理正、湘源、众智等针对规划设计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笔者认为,在规划院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规划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一定要简单易用、操作步骤要简化,二是设计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管理的就是设计任务的受理、任务的分发、进度的控制、绩效的考核、材料成果的归整、图纸的发放,对设计院自身最主要的核心管理还是客户、设计成果、收费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解决了传统复杂的项目管理过程,最终实现内部交流、人事管理、客户管理、业务管理、项目分发、项目进度、财务管理等数字化办公系统。
参考文献1.王绿克,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现代商业,2009(3).
关键词: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泌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123-01
1 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与现状
中等城市域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内涵,主要是指在中等城市通过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等,形成的特有的档案信息化整理、归集、存放等管理模式。其中的档案信息化主要应该通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文件材料组合而成。而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主要是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真实纪录和有效开展而建立的,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是国家发展的宝贵历史写照。
因此,对于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我们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①搜集、鉴别、整理城建档案信息材料
②对于已经完成、认定、接受的城建档案信息化要进行分类、排列、编目、编号等相关信息化管理工作。
③需要进一步的对于城建档案信息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统计。
④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
⑤城建档案信息需要经过严格的鉴定才能够进行档案信息的销毁,这是进一步完善域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步骤。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等城市的发展与域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都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近些年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其经济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等都发展的相对迅速。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中等城市中很多的城市已经建立起相关的域建档案信息馆,其中的档案室具有1000个左右,馆内的藏品量也有上万卷。这就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与成效能够一目了然。
2 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都在不断的深入,对于其中的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也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等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让其能够具备相对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科学等性质,我们必须要以此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完善管理的理性思考,更好的让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去满足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但是,针对于现在我国的中等城市还存在相关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其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步伐。
2.1对于域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我国的目前城市建设情况上看,其相关的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对中等城市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完整、深入的认识与重视,其整体的认知度不够,没有将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让其出现了信息化管理力量薄弱、失效等问题。对于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整体管理建设投入甚少,严重的造成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落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当,更加严重的导致了其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敷衍了事,难以提高其质量性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绩效。
2.2对于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不高
就当前而言,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档案材料的搜集、确认、入档、整理等任务十分繁重、信息化建设十分落后。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并不能够依附其信息化系统软件实行管理,其软件技术也常出现技术障碍等问题。这样,就严重的制约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总进程与作用,同时还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管理、使用、推广等的积极性。
3 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3.1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稳步提升与进步,其城市建设、规划也必须能够从初级形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努力着。城市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其街道、桥梁、楼宇上的建设,其域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也同样是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必经发展之路。其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资源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同样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我国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有关环节和各种信息资源体的选取都需要利用比较与分析的方式进行确认。我们认为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最全面性就是城市档案信息化管理完整、丰富、真实、可靠、持久、精炼的总结与整理。让其信息体能够囊括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勘察测量、工程交易、房地产、建设法规及建设等的样图、文书、造价、规划方案等。能够以此成为我国城市城建管理的重要篇章,为后来人提供完整、详细的城市化进程的“阅读”足迹。
3.2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其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了我国人民生活、生产、工作等各个领域中。其海量的数据存储已经不是问题,随着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越来越成熟,更加能够满足、丰富我国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4 强化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4城1以硬件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
我国的城建档案部门的相关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十分落后,这已经成为了档案管理化管理工作的一大障碍点。其在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软硬件基础设施都是提高、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城建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我们只有不断的将域建档案馆内部建设加以完善,让其能够成为一个安全保管城建档案信息的场所,使重要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料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总质量,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的成效。
4城2以信息化软件建设为着眼点,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通过建设好档案信息化的网络服务,让档案信息网络能够通过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支持等,完善档案信息的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等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的提高其中等城市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让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从源头记录、整合城市的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的历史步伐。再通过相对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例如文件、图形、声像的处理方面的不断的深入与强化,让其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处理技术,能够适应与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整体管理水平。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的通过强化对于中等城市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理性思考,才能够有效的完善与丰富其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成效。进一步的帮助我国中等城市加快建设的步伐,让其档案信息管理能够鉴证城市变化的特点、方向等,进一步的加快了我国中等城市整体建设、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何苏琴,域建档案信息化的思考[J],域建档案,201](11)
[2]王莉,浅谈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3)
[3]池海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中国城市规划系统设计,201](02)
关键词: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GIS;GPS
1 引言
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根据树龄大小,其保护级别分为三级:5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300~499年为国家二级保护古树,100~299年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是指树种稀有珍贵、国家予以重点保护的,或由历史上、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所种植的,或具备某种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与纪念意义的树木。然而传统的古树名木的管护和信息管理存在管理方式落后,管理内容不健全,数据的更新、检索、汇总、共享和上报较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古树名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性强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管理与养护措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为了实现城市古树名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城市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需求:
(1)建立古树名木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的数据库;
(2)实现古树名木的查询定位,将图查属性与属性查图两者相合。
(3)管理古树名木电子档案,实现古树名木档案资料的录入、修改、增加、删除。
(4)提供报表输出打印功能,能得到清晰、完整的打印文件。
2.2 系统技术
系统使用GPS采集古树名木空间信息,以Mysql、PHP、Apache、为主要开发工具,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古树名木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处理,并统一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采用C/S架构建立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模拟和空间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基于地图可视化的查询统计方式,动态地管理古树名木数据。
2.3 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总体上分为系统管理、查询统计、档案管理三大功能模块:
(1)系统管理:数据库的配置,以及用户管理功能,管理员用户可增加删除用户并可设置用户的权限。为了更好地维护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与安全,系统提供了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2)查询统计:可根据古树名木的编号来查询定位,提供基于古树名木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多种查询方式,包括按树种、所属区域、按道路查询、古树名木多条件组合查询等。
(3)档案管理:树木档案资料的管理、养护日志的管理、古树名木图片以及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管理。
2.4 系统数据的分类
该信息系统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古树名木数据两部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是指道路、居民地、行政区划等数据。古树名木数据包括古树名木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属性信息,具体为古树名木编号(唯一标识),挂牌号、树龄、树种、树高、生长信息等,以及古树名木编号连接古树名木的养护记录表和照片表。
2.5 系统数据的管理
(1)文字管理
占用空间少,主要用于描述古树名木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属性信息,以字符形式存储于数据库表格中。
(2)图片管理
占用空间相对较少,可采用将多媒体文件的内容以二进制块的形式存储在“多媒体文件”表单的某一个字段中,这样既保障了数据的保密性,也充分发挥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功能。
(3)视频管理
占用空间较大,可将多媒体文件存储于磁盘的特定目录下,然后将文件存储的路径和文件的其他属性信息存储在数据库的“多媒体文件”表单中。这种存储方式的实质是采用文件的存储机制,其优点是数据库表单所占的空间较少,并且对多媒体文件的后处理比较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