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需求范文

老年护理需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3: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护理需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护理需求

篇1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讨论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篇2

主要是指老年人护理院、疗养院或康复中心以及敬老院、老年公寓等,以收住养老为目的,以老年人及接受政府救济的老年人为主。老年护理机构规模小,一床难求,与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不相适应;设施不足,提供的服务较单一,不能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负管理责任的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自的职责界定不清,导致机构护理存在很多问题,较难解决,阻碍了机构护理的发展;护理机构的管理机制导致专业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多数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的老年护理培训,往往凭经验给予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科学护理需求,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照护老年人的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队伍稳定性差。

2社区护理模式

介于家庭护理模式与机构护理模式之间,包括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和老年人的居家服务,还没有形成全覆盖网络;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归属感;政府主导的护理机构在资金来源、管理制度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上都有待改善。若要充分发挥社区护理的优势,首先建立一定数量的网点。

3我院开设老年关怀病房进行中长期护理的实践

以上三种老年中长期护理模式各有利弊,均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为此,我院开设老年关怀病房进行了中长期护理的实践。服务设施均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理念。病房整洁舒适,空气新鲜,常年室内温湿度控制适宜。老年人入住时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照片、工艺品等,让老年人有家的感觉。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装扶手,各种通道设施无障碍。到处都有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情况,消防门关闭,可以减慢火灾的蔓延,得到消防队员地及时救助,减少伤亡。收住目标人群为60岁以上带病生存老年人,部分失能及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入院时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家庭状况、联系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及疾病情况等,在日常生活照护和健康照护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提供针对疾病的医疗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治疗护理计划,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各种管路及压疮护理;提供针对日常生活的生活照料,包括按时喂水、喂饭、喂药,协助大小便,保持身体、床单位整洁,摆放舒适的;提供侧重健康服务的健康照料,包括针对所患疾病给予健康宣教,讲解防治疾病相关知识,建立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理念;提供精神慰藉的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需求,争取社会支持;提供全天监护的看护服务,解除家属的后顾之忧,减轻家庭负担,回归社会;提供临终关怀,提高临终老人的生存质量,维护临终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使临终者的生命得到尊重,在尽可能无痛、舒适和尊严的状态下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达到优死的目的。

4思考和建议

开展中长期照护是老龄化社会所必须的一项工作,同时是一项多赢体系。对患者而言,能延长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对家庭而言,可以从繁重的照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工作岗位;对医院而言,既可提高社会效益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患者、家属及社会均满意;对国家而言,可以更加合理使用整和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规范老龄化社会管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02―02

《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老年人是社区的特殊人群,因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健康问题突出,对护理需求量很大。绝大多数老年人惯用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因此,开展社区老年人护理,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维持老年人健康,改善其生活质量,将成为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的重点。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定远县城内60―70周岁,无痴呆及精神病史,能正确回答问题的部分老年人。

1.2调查方法

利用方便抽样,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及询问的形式,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逐项向老年人询问、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136份,回收率为100.0%。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包括;1.健康指导,2.体格检查,3.家庭病床4.上门护理5.康复服务.6.社区老年院。

2 结果

通过对我县几个社区的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还有90.28%的老年人需要走进社区老年院。老龄人对社区护理需求与现有社区护理项目的低利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是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应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力量。

3 对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的认识

3.1 转变观念,鼓励全民参与

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家庭负担极为沉重。中国老人赡养问题不能只依靠家庭赡养,应向社会赡养过渡,动员全民参与养老保险。

3.2 完善和规范社区护理机构

国家应加强对社区医疗领域的投入力度和管理,逐步形成“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一条龙服务。提供连续的疾病护理、康复护理、心理精神护理、日常照护、健康指导,高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3.3 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社区养老机构

政府部门要完善养老金制度、保险制度,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由政府投资或鼓励投资者建立私立养老院及社区老年院。

3.4 多元化服务模式发展

社区老年人护理不仅要做好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还要对老人进行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加强老年院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5 培养社区专业护士

制订培训计划和内容。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照护的专业水平,同时重视基层护工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服务需求,提供规范有效的老年人照护服务。

4 社区老年人护理评价

4.1 社区老年人护理的内容和形式不全面

目前我国社区老年人的护理还主要以老年人护理医院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其他的护理内容以及护理形式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它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作用,有待规范化、专业化。

4.2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员不足、人才短缺

社区护士工作的满负荷程度高、有效工时数低、社区护士数量不足以及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不足。即使在上海――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通过调查发现,其社区护理人员也存在着年龄老化、学历低、职称不高以及护士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4.3 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社区护理的管理基本都是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而缺乏一套符合社区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模式。因此,出现社区护理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建全、质量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5 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

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使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口的老龄化必将使社会患病人群的需求与医院有限床位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模式的转变,健康内涵的扩展,必然带来医疗保健模式的改变。以个人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个人、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这已经是全球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适应变化,一是选派骨干外出参观,进修或学习。二是应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班,让护士了解国际、国内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发展的现状,为实践打好基本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正在逐步发展之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将成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刚刚起步阶段,就未来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之一的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在加强护理管理方面进行规范,形成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而形成制度化,对提高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水平,增强人们身体健康,特别是提高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篇4

【关键词】住院老年患者 聊天护理 需求 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63-03

聊天护理是指和老年患者拉家常,寓健康教育于谈天,在闲聊中指导老年患者治疗。根据规划,上海85%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门诊就医,将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老年患者中就有90%是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他们普遍感到焦虑和寂寞。为此我们想通过“聊天护理”与老年患者多沟通,了解老年患者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 疏导,给老年患者更好的照顾和更大的心理支持,消除老年患者焦虑状态,促进健康[2,3]。本次研究主要是调查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的需求,为开展“聊天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老年患者112例,其中男51例,女61例;年龄71岁~102岁,平均年龄(84±2.8)岁。入院诊断:冠心病43例;脑血管意外30例;急、慢性肺病7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9例;其它3例。文化程度:初中64例,占57%;高中(中专)10例,占8.9%;小学及以下30例,占26.7%;大专及以上6例,占5.4%。生活自理方面:部分不能自理58例,占51.9%;生活能自理26例,占23.1%;完全不能自理28例,占25.0% 。

1.2 方法 自制调查表,对112位住院老年患者进行聊天需求的调查,内容包括:

(1)住院老年患者对聊天护理服务的认识。包括是否希望有人聊天、期望的聊天对象、聊天时间、聊天地点等问题。

(2)住院老年患者通过聊天需要获取的信息。包括在入院初期、中期、出院前夕最想聊的话题,通过聊天想要获取的信息方面等问题。

(3)对护士素质的要求。包括喜欢怎样的护士跟您聊天?希望通过反复聊天来提高哪方面遵医的依从性?如何看待护士与老年患者的聊天等。

2 结果

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服务需求[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普遍希望得到关注和沟通 本次调查显示,老年患者普遍希望得到关注和沟通,他们把和护理工作者的沟通看得较重,希望通过聊天、拉家常的方式使护理工作者对其更加关注。分析原因可能为:(1)在临床工作中,老龄老年患者在不断增多,老年人因生理功能减退,疾病增多,又因心理脆弱,认知能力下降,心理需求不断增强;(2)随着社会的进步,上海老年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普遍提高;(3)老年患者住院与外界隔离,缺乏与人的沟通,子女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到医院探望;(4)老年人医学保健知识少,希望通过与护理人员的聊天来认识自己的疾病。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应“以人为本”,如何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理解、关心、尊重老年患者,如何强化聊天意识,提高聊天质量,重视维护老年患者的权力,已成了当务之急,但是由于老年患者来自不同层次,护士要通过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识和内心的困扰及痛苦,以便更好的为期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3.2 老年患者住院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 调查显示:老年患者在“入院初期”最希望了解疾病的发病缘由及治疗方案;在“住院期间”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在“出院前夕”希望了解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由此提示:(1)护士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倾听老年患者主诉,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护士要根据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需要进行护理,同时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护理基础、护理专业知识,并不断钻研业务,掌握现代护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并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聊天内容。(3)随着医学模式由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点也逐渐由治疗疾病的遵医嘱而转移到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上来。对于老年住院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疾病防治、养身保健等方面给与适当的科普宣传和指导[4],或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老年患者出院后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意识相应提高。

3.3 护士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说明:(1)老年患者更希望与资深的有更多临床经验的护理工作者沟通。而现在的护士都很年轻,生活阅历不够,怎么和老年患者交流、沟通,怎样对老年患者进行关怀等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大对护理人员人文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多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和心理需求,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成熟稳重地与老年患者沟通,给人以信赖感和安全感。(2)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强化学习意识。在聊天护理中护士要给老年患者作疾病知识和健康教育宣教,需要全面掌握疾病的基础知识、社会知识、心理学和营养学等知识[5,6]。(3)对老人的照顾者进行健康教育。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老伴、子女等承担了老人主要的照顾任务[7],对他们进行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均由家中亲属照顾,因而根据知识层次、个人修养的不同及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健康教育就扩大到老年患者陪伴、家属,以保证老年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得到延续。

4 结论

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服务是被需求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关注老人此种需求,在日常护理服务中增加与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病情状态、治疗方法及康复的认识,使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徐筱莉, 陈继根, 贺蓓蓓等. 住院老年患者聊天护理服务内容的探讨[J]. 上海护理, 2005,5(6): 52-54

[2]朱彦.让抑郁远离老人. 中国心理咨询网,粤ICP-05005750号

[3]王淑莹. 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1,2(4): 51.

[4]厉伟彩. 老年住院患者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3(9): 1673-7210.

[5]段丽雅, 刘红, 王元英.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5, 13(12): 706.

[6]孙小雅, 赵智. 现代护理发展趋势[J]. 中华护理杂志, 1998,33(5): 297.

篇5

【关键词】门诊;老年患者;护理需求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老年患者就诊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如何做好老年患者就诊服务工作已是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分类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0月到某院门诊就诊的10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老年患者就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工作模式,为方便老年患者就诊、提高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2006年1~10月在某院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放调查问卷1 165例,收回有效问卷1 000例,年龄在60~91岁之间,其中本地居民462例,外地居民538例;城镇居民403例,农村居民597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478例,高中以下者525例,文盲97例。问卷有效回收率85.8%。

1.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门诊老年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就诊范围、诊治费用来源、心理健康状况、对门诊护理的满意度、对门诊服务需求及健康教育的需求等。每个调查项目采用单项选择法,填表时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只做肯定或否定回答。全部资料经审核合格后,统计时按每张表的肯定回答计算百分比。调查结果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老年患者一般情况

老年患者中男574例,女426例,男∶女=1∶35。本地居民46.2%,外地居民53.8%;59.7%来自农村,40.3%来自城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7.8%,高中以下者占52.2%;86.4%自费,34.8%复诊。47.3%患者表现忧虑、36.4%情绪稳定、10.2%焦虑、6.1%抑郁。

2.2 对门诊服务的满意度

9.27%的患者对门诊服务有不同程度的不满意,其中高中及以上者占75.5%,主要原因为门诊服务流程欠佳,边缘服务不到位。

2.3 对护理服务的分类需求

68.9%门诊老年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是全程服务,即挂号、陪诊、陪检及保健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其中外地农村患者占55%,城镇患者占45%。20.1%老年患者在候诊过程中最希望得到面对面的健康教育, 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城市居民占61.6%。

3 讨论

3.1 我国是世界上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亿。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到2010年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将成为一个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加之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工作压力大,常常无暇顾及老年人的健康,老年人成为家庭的最大负担。为了减轻子女负担,老年人常常独自到医院就诊,由于老年患者具有体弱、行动不便、病情复杂多变、对疾病和衰老认识不足、交流沟通困难、多疑、对陌生的环境和生活往往产生不安全感、以及亲情疏远的失落感,渴望得到护理人员的理解、关心和尊重等特点,老年人就诊逐渐成为医疗部门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了解老年患者对门诊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强对老年患者的关怀势在必行。

3.2 调查结果显示,9.27%的患者对门诊护理服务欠满意,主要原因为门诊服务流程欠佳,边缘服务不到位。68.9%门诊老年患者最希望得到的护理服务是全程服务,即分诊、挂号、陪诊、陪检及保健咨询等。由于外地老年患者对医院情况不了解,城市老年患者大部分无陪护,加上看病的迫切心情,希望得到门诊护士的全程帮助,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尽可能的帮助。20.1%的门诊患者在候诊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护理服务是健康教育,其中又以文化程度高的城市居民为主。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就医时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要求就诊时不仅得到诊疗服务,也希望获得心理关爱及相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指导,并对健康知识有着强烈的知晓愿望。

3.3 主要对策

3.3.1 增强服务意识,重视健康教育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了解患者的疾苦,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就诊患者对门诊护理服务的需求。实施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对老年人均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强调重点,加深记忆。对文化层次较高的可采用书面材料、讲解、征求意见等形式,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多用讲解与示范的教育形式,或采取直观的、带有故事性的教育方法[3]。

3.3.2 注重护患沟通技巧

沟通是服务意识里重要的一个环节,沟通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成效不可缺少的方法,尤其对老年患者最有效。心理特征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对性格开朗者多讲道理;对疾病不在乎的,重点讲解疾病的危害性及预防;对抑郁内向的,要语言适度,耐心解释。对少数民族患者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4,5]。

3.3.3 优化人性化服务流程

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患者就医途径增加,而患者流向则取决于医院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医疗费用和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在于简单、方便、快捷。优化服务程序,通过在关键时刻和瞬间服务的管理,给患者留下亲切和深刻印象。因此,门诊需提供多种便民服务措施如配置足够的轮椅、平车,提供开水、临时日用品等。设立老年患者就诊服务小组,并主动为年老体弱、残疾病员提供“四有”服务,即看病有人引,检查有人陪,配药有人拿,住院有人送。缩短患者挂号、划价、收费的等候时间,尽可能使老年患者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4 结论

多数老年门诊患者对就诊过程中护士全程陪护有强烈的要求,需要近距离关心和心理安慰,而城市老年患者不仅要求全程陪护,更注重就诊环境、门诊秩序维护及高质量的门诊服务,多数患者希望门诊能提供较广泛的健康教育,文化程度越高,对门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内容要求也越高。因此,门诊护理服务应顺应老年患者就诊需求,根据其心理特点,尽可能多的提供便民服务措施及健康教育知识,方便老年患者就医,以尊重、关心、体谅、理解的态度去满足不同层次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荫华.住院患者结构改变与人口老化.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0,17(6):372-374.

2 韩峰.现阶段护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2:191-192.

3 刘敏.门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护理杂志,2004,1:28-29.

篇6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55-02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占比排名全国第一标志重庆市已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且多为慢性病、大病或重病,致使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处于失能状态,生活无法自理。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便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家庭照料,一方面子女与老年人分居、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状使得家庭照料逐渐弱化,另一方面这种家庭照料也是非专业的、不完善的。这意味着长期护理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护理方式,而长期护理保险则是为解决长期护理的高额费用而形成的保险形式。然而现有保障制度无法提供长期护理相关方面的保险。因此,本研究认为重庆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迫切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中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渝东南北两翼随机各抽取两个区县。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6份,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40岁82名,41~50岁109名,51~60岁62名,60岁以上108名。性别:男155名,女206名;居住地区:城镇262名,农村99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3名,初中109名,高中/中专86名,大专/本科及以上63名;工作状况:在职139名,内退8名,退休79名,其他135名;职业: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81名,企业单位职工102名,自谋职业51名,无业(待业)26名,务农70名,其他31名;居住类型:一人户21名,二人户53名,三人户124名,四人户及以上163名。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及预调研,最终形成《重庆市中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工作状况、职业及居住类型;第二部分为调查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社保专家、商业保险专业人员进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咨询,同时对访谈对象中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方面,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审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为频率描述。

二、研究结果

(一)购买意愿

1.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整体状况

在361份总体样本中,100人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28%;143人选择依情况而定,占总人数的39%;其余的118人不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33%。

2.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的具体分布情况

(1)各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60岁以下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更大,尤其是30~40岁、41~50岁段。该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超过1/3。这预示我们不仅要把长期护理保险这一产品对准购买意愿强烈的中年人,更应关注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将之转化为现实需求。

(2)各文化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越大。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分别占38.10%、33.72%,均超过1/3。这体现良好的教育使高文化人群更容易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必要性,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接受程度。

(3)各工作状况及职业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不同工作状况中在职人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最大,占37.41%。其中,自谋职业者、企业单位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有需求的人数比例各为37.25%、28.43%、35.80%。这从侧面反映出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关系。在职人员有稳定的收入也就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购买的意愿,而对于收入不稳定的人群则无能为力。因此,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投入,才能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工作状况及职业的人群的需要。

(二)购买能力

通过调查得知,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 000~4 000元和4 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中,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较大,分别达到45.16%与43.33%。同意自己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更大,达到该类人群的66%。由此可得高收入人群与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更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重庆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532.4元,消费性支出13 335元,医疗保健982.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 276.7元,消费性支出3 624.6元,医疗保健242.6元。可见重庆居民的卫生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可见购买能力较低导致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选择适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关键。

三、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知,重庆市面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仅1/3的调查对象有意愿购买,1/3不愿意购买,其余处于徘徊阶段。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工作状况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乏

自2007年以来重庆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面临受益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对于老年人与失能患者,现行的保险根本无法为他们高额、长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而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重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及相关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硬件的不足导致潜在的需求人群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补充、完善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应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长期护理保险宣传的不足

对保险产品的选择,影响人们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是对保险及其价值的认识。通过需求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本应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人群都处于不愿意或不确定状态。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长期护理保险价值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有长期护理保险,致使人们并未想过通过保险这种形式降低疾病风险,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社会认知度,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的必经之路。

(三)支付能力不足

在重庆市中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能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家庭,越有能力负担保费,其购买需求也就越大。这反映出只有在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而重庆市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一方面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费用负担与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

四、长期护理保险构建政策建议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类型的选择

由于老年医疗保障产品的提供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一部分。具体方式可参考国际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普遍采用的形式,并结合重庆市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讨。目前国际上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的制度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二是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三是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四是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

(二)承保范围及保障水平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承保范围方面,主要应考虑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两大健康因素。相关统计显示,重庆市2010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出院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共计10429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71.09%;肿瘤患者共计5147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40.29%。此外,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都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慢病患者及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的护理与照料。在保障水平方面,则应根据参保人的综合健康评估状况进行分级护理。我国的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始于2001年出台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我市应对其进行借鉴和完善。如在级别判定的详细标准上应充分考虑其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并对痴呆老人等的护理级别做出明确规定。

(三)拓宽筹资渠道

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初期,筹资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我市可采用政府、单位、个人、社会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体现互助共济原则。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例如,现在我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采取通过年轻时的预先储蓄方式为老年护理养老积累一定的资金;另外针对已经进入老年的人,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受欢迎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做法,尽管受到传统观念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的限制,但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以达到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社会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

增加公众对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了解与认知,使人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对改善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更多人接受长期护理保险。为使人们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重要性,必须将宣传落实到个人与家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职业方向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人,可以采取较专业的宣传方式,着重介绍保险产品本身;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可以采取较易理解的宣传方式,着重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功能等。

五、讨论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历史原因,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较城市老年人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更为突出。随着重庆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设计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是难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带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保障范围及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城乡差异和社会公平,力求使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资金允许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仅仅是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一小步,需要更深入、多角度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铭.老年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朱薇薇,郭岩.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

篇7

关键词 家庭护理 需求 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55-03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elderly home care in Xinzhuang area

WU Yuhua, ZHANG Peiwen, LENG Haiyan, YU Wenhua, Zhao Qinmei, LIU Mengkang

(Xinzhua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requirement of elderly home care in Xinzhuang area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elderly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etter.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about home care was self-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e trained investigators. Results: About seventy-four percents elderly had different home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s which wer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blood tests, health education, transfusion, and various kind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need home care, so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hould provide the related services targeted.

KEY WORDS home care; requirements; survey

21世纪后,我国进入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老龄化时代。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也日趋增多[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限的床位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且许多慢性病单靠住院治疗远远不够。我国家庭护理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本文通过对莘庄地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调查和服务内容的研究,探讨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的内容和服务模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10月在莘庄社区60岁以上居民中,采用随机方法抽取45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有无慢性病及类型、家庭护理需求项目及服务要求。家庭护理项目包括:①建立家庭护理服务病历;②提供简易护理服务,如抽血化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小换药、导尿、测血压和血糖等;③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和环境护理;④常见导管护理,如鼻饲管、导尿管、引流管的护理;⑤指导消毒隔离等护理措施;⑥心理支持和疏导;⑦健康教育;⑧康复护理等。需求程度分为需要、不需要2个等级。调查员经培训后,上门发放问卷,指导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发放并收回问卷共450份,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为94.4%。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表逐一进行审核,录入数据,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比描述的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425名老年居民年龄为60~94岁,平均年龄为(67.5±15.7)岁,男203人(47.8%),女222人(52.2%)。文化程度:文盲占8.5%,小学占24.2%,初中占32.0%,高中占19.8%,大专占6.8%,本科占8.7%。调查居民平均月收入:≤1 000元占11.3%,1 001~2 000元占39.3%,2 001~3 000元占36.7%,>3 000元占12.7%;经济状况:吃用有余占24.9%,够用占61.2 %,困难占12.8%,十分困难占1.1%。医保类型:自费1.0%,医保91.3%,合作医疗3.5%,其他4.2%。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占57.4%,无慢性病的占42.6%。慢性病中居前3位的是高血压、关节炎和糖尿病,分别占43.1%、11.1%、10.7%。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比例逐渐上升,有2种以上慢性病的有135 人,占31.8%。

2.3 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有334名(78.6%)老年人的生活能够基本自理;53名(12.5%)存在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2名(5.2%)存在重度功能障碍,生活明显依赖帮助;16名(3.7%)生活完全依赖帮助。

2.4 家庭护理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74.4%的被调查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其中60.1%的老年人服务需求项目超过3项(表1)。

3 讨论

3.1 提高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家庭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很多问题,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2]。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为主,病程长、康复慢,往往需要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开展家庭护理是老年卫生保健的有效措施之一[3]。本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有一定需求,而在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构建完整的家庭护理网络,提供身心一体的家庭护理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解决老年人住院难的问题无疑是一条可发展之路。开展家庭护理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支配,其重要性是方便老人及其家属,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发挥家属在照顾老人上的作用,提高老年人居家自我照顾能力,对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 家庭护理的范围非常广阔

调查结果表示,位居前5位的需求分别为血压监测(56.7%)、抽血化验(48.9%)、健康教育(44.7%)、静脉输液(41.7%)和各种康复锻炼(36.5%)。其中血压监测、血标本监测和静脉输液属于护理技术类服务,需求量最大;其次为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需求;需求量较低的项目是导管护理(包括留置尿管、胃管、T管等)、家庭氧疗,说明家庭护理的服务范围是非常大的。家庭护理是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家庭护士的职责不单纯是上门访问,还包括在家庭环境下开展护理操作,开展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4]。然而,目前许多居民认为护士只是医生的助手,对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护士独立自主地完成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5],造成了居民对上门护理的信任度不高,

3.3 居民对家庭护理有较高的需求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如果因病住院,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医疗机构床位紧缺的压力,形成社会负担。74.4%的被调查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他们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针对居民的护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护理服务,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既可减轻老年人的家庭负担,减少费用的支出;也可以减轻医院的压力[6]。老年人在居家接受护理服务,享受的是亲情关怀,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模式,包括评估体系和付费系统,也明确了费用的来源和付费范畴,并由此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和补偿机制。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老年居家护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逐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使老年人在居家状态下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指导,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满为患的矛盾,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地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3.4 对开展家庭护理的思考

3.4.1 家庭护理的开展锻炼了护理队伍

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必须有娴熟精湛的业务素质,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老年人的治疗和护理安全;护理人员除了专业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通过家庭护理锻炼使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2]。

3.4.2 建立家庭护理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庭生活护理有一定的需求率[7],说明人们的医疗护理观念已由子女亲属的家庭照顾转变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应按照家庭护理需求对社区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家政护理专业或在普通护理专业中开设家政课程,以满足家庭护理的需要和发展[8]。要进一步强化社区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将疾病护理、健康教育、营养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提升服务水平[9]。

建立社区家庭护理中心符合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10]。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合作医疗的启动及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的推行,社区护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公众基本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家庭护理中心和社区护理网络系统,对个体和家庭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家庭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8]。

参考文献

[1] 陈绪新, 罗红. 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 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1871.

[2] 张建英, 胡珊敏, 诸治英. 开展社区高龄老人家庭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8): 360-362.

[3] 王水萍, 何海燕. 海岛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家庭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护理与康复, 2009, 8(5): 372-373.

[4] 张晓萍, 王志红. 我国社区家庭护理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现代杂志, 2008, 14(11): 1319-1320.

[5] 赵瑛, 土小平. 老年性痴呆症病人的家庭护理[J]. 护理研究, 2005, 19(27): 2532.

[6] 张涛, 区美琼, 李爱群. 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44(3): 239-240.

[7] 郭丽霞, 滑卉坤. 重视家庭护士培养, 满足家庭护理需求[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23(1): 46-47.

[8] 滑卉坤, 康美玉, 郭玉霞, 等. 城区居民家庭护理需求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8): 3534-3537.

[9] 胡红梅. 对当前社区护理工作的研究分析[J]. 求医问药, 2011, 9(11): 372-373.

篇8

1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现状

1.1 国外现状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还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PACE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多科合作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英国重视人本精神,通过多种形成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的监督体系,开展个案管理式养老服务,同时采取分级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这些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体系更加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1.2 国内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历经2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上海、大连、广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分别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试点,且取得良好效果。尽管我国在新型养老模式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因制度、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老年人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

2 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 健康状况

有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在老年人群中通常存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出现行动、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老年人疾病情况和疾病种类的加重和增多,使得其健康状况处于下滑状态,这也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加重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3]。

2.2 经济状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容易受到经济状况影响。有研究指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比月收入不足1000月的老年人高。据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质量与财务满意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其社会经济形象越佳,这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4]。

2.3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因素,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对疾病发生有延缓作用,另外还可以使老化程度得以减缓。有国外学者指出,身体活动与自我效能、自我价值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进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4 文化程度

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高,其健康观念则更加积极,对精神生活质量较为重视,可以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良好调节,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活质量比较高。

2.5 社会支持

据国外报道指出,生活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网络的建立与保持可使其负性情绪减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国内报道中,社区支持变量影响较小,说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支持存在一定限制[5]。

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护理需求

3.1 日常生活护理需求

有学者对某省1018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照料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度最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对社区的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极高,如洗漱护理、进食护理、饮水护理等。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度随年龄增长也不断升高。对于此,社区应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多种优质护理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基于社区服务强化建设外部资源,如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另外,还应不断强化照顾护理团队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化和多样化,增加社区宣传力度,使照护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3.2 个体化护理需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服务对象特点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如针对空巢老人、离退休老人、丧偶老人等,应强化心理干预,给予其心理支持,为这部分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针对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痴呆等,应制定个体化评估方案,并形成照护计划,深入发展临终关怀护理,使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我区380名老年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4例,女性156例;年龄60-91岁,平均(69.1±7.2)岁,其中60-69岁者218名,70-79岁者124名,80-89岁者38名;职业:农民23名,工人103名,教师52名,医务人员15名,企业职工91名,公务员67名,无业者12名,其它17名;文化程度:小学114名,中学及高中192名,大专及以上74名;婚姻状况:丧偶68名,夫妻健在305名,独身7名。

1.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①受试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②受试者的健康水平: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11种老年常见疾病史;③制定社区护理的需求问卷,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护理、健康促进三个方面,共23个条目;④采用GQOLI-74生活质量的综合评定量表[1],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共74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入户发放,使用统一指导用语向受试者讲解。调查表由受试者本人填写。本次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

2结果

2.1老年群体疾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80名老年人中,患病者273名(71.8%)。其中患1种疾病165名,2种及以上108名。患病率最高的的前五名疾病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

2.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表1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影响因素

2.3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躯体功能平均(60.11±11.86)分,心理功能平均(67.31±12.62)分,社会功能平均(63.34±10.76)分,物质功能平均(55.76±13.52)分。

2.4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

表2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和生活质量间相关性(r)

注:*表示P

3结论

3.1护理工作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的护理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调查结果可知,380名社区老年人中273名患病,患病率高达71.8%。而患病率最高的前五位分别是高血压(125名)、关节炎(76名)、心血管病(63名)、糖尿病(46名)、白内障(19名)。此类疾病与老人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也说明老人对于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较高。社区老人生活质量平均(61.72±9.84)分,这与国内外相关资料[2-3]的研究结果相近。该现象也说明老人有较高社区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区护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站工作宣传不充分,老人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方法、意义等缺乏深入了解;而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不接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老人对于费用考虑与平时经济收入和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同时也可反映出老人对于护理工作认识的缺乏[4]。

3.2增强护理服务工作

3.2.1全面了解社区老人护理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 实施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的能力,提倡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调查显示社区老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关节炎、心血管病、糖尿病及白内障,因此,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展健康宣教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干预对策[5]。

3.2.2增强对社区老人生活质量的检测,对生活质量较差的老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特困老人与空巢老人属于社区老人中的困难群体,护理工作人员应增强对该类群体的护理。可将该类老年人资料进行分开保存,让护理人员心中有数,定期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护理。

篇10

关键词:老人照护 心理抚慰 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已接近1.5亿。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和独生子女养老的困境等,都对社会养老机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研究、养老照护管理、老年人心理保健、和社会稳定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

近些年来,笔者针对部分老年人情绪消沉、好发牢骚、不善交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对大庆油田一些社区和养老院里的部分老年人做了观察与调查,发现在老年人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有50.04%的老人认为自己对目前的生活缺少比较强的幸福感受,4.2%的老人认为自己每天不快乐,2.5%的老人对自己子女不满意,74%的老人对自己原来的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8.2%的老人有不满情绪和失落感。

(二)有22.8%的老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人关系一般,1.7%的老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人关系比较差。

(三)有17.91%的老人有较为严重的失眠。

(四)有一些老年人不同程度的抱有逆反心理,其中3.1%的老人较为强烈。

(五)有13.55%存在消极负面情绪,有34.45%的老人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

(六)有9.48%的老人存在孤独和抑郁心理。

(七)有11.59%的老人时常感到空虚和无聊。

(八)有7.19%的老人有沮丧和无助的感受。

二、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命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无论是家庭、还是养老机构、还是老年人原来工作的企业,照护关心老年人、特别是久病不愈的老年人,都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耐心、热心、诚心、不断探索、努力实践、舍得奉献的爱心事业。但是,在照护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物质条件、缺乏研究探索、缺少周到服务等,就可能会使部分老年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非优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生变化,有可能造成个体挫折的感受,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卫生和心理障碍问题,老年人也不例外。

(二)观念转换滞后带来的影响

一些人在退休后并没有改变对原工作单位和企业的依赖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过去为单位和企业工作,即便是退休了,单位和企业还应当继续负责照护自己。于是要求企业组织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发放慰问品等福利方面的要求。虽然企业在每年的劳动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节日尽量给老同志发放慰问金、慰问品。但是一些老同志仍然不满意,到处发牢骚。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很大的,只能尽其所能承担部分关心、服务的义务,很难在长期照护方面有所作为。

(三)缺乏科学有效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政府主管部门对个人办托养老院、所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致使个人办托老院、所的环境条件等问题长时间不能有效改善,使得那里的老年人无法在阳光、温馨、快乐、健康的环境里安度晚年。

(四)养老机构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地区养老院、所,在数量上、布局上、质量上不能适应目前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可能会给需求倾向的老年人造成心理压力。

三、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解决的办法与措施

老龄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但由于群体庞大其稳定与否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不容忽视。如今,老年人在物质上比较丰足,所需要的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使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帮助老龄群体,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热心抚慰。

(一)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抚慰意识

意识影响行为,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心理抚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与意识的强化。强化抚慰意识就必须认识到针对老年人心理抚慰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创新方法、努力实践;就是要以为老龄群体心理抚慰服务为根本,用发展的价值思维和发展的改变能力去实现老年人心理抚慰的目标。

强化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心理抚慰意识,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学习、认识、研究、实践、总结、提炼、提高。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扩展意识的视野,通过认识去为今后的工作确定目标,通过研究去挖掘老年人心理抚慰的本质内涵,通过实践去检验工作计划的正确性,通过总结去提炼好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使老年人心理抚慰通过科学的实践达到新的高度。

(二)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

老年人的照护应当是以居家为主,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一是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尽量设置在社区附近;二是鼓励医院办养老机构,使老年人即有利于“养”、又有利于“医”;三是倡导居家照护和鼓励个人办养老机构;四是加强对养老机构环境建设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

(三)强化对照护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一是制定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强化对照护人员的有序管理;二是制定照护人员定期培训计划,内容应包括医护、礼仪、心理学、营养学等;三是培训应全员参加、持证上岗;四是施行政府主管部门培训与养老机构自行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组织培训与个人自主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五是政府主管部门定期对养老机构管理照护人员进行考核,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责令定期整改;五是加大对养老机构、特别是个人办养老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四)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抚慰

一是管理部门定期对老年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二是管理部门定期召开老年人心理状况分析座谈会,针对问题制定措施;三是在养老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随时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四是照护人员要把心理抚慰作为每天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倾听、安慰的办法,帮助老人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五是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六是鼓励社会志愿者经常深入社区、家庭和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七是是建立老年人心理档案。

(五)加强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心理问题的课题研究

针对老年人长期照护中心理问题的课题研究,绝不是写上几条理念、挂上几块牌子、发表几篇论文那么简单的事。课题研究是老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老年人心理研究提高对老年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创新的意识和孝心服务的质量,为创新老年文化建设提供最前沿、最有效、最实用的认识、理念、目标和方法。

加强课题研究,要在深入实际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听取、询问、观察和心理测评了解当前老年人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老年人的需求心理、人际关系、责任意识、服务管理、价值意识等。再从这些问题中归纳出对社会稳定、企业发展、老年文化建设有较大影响的,确定若干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有关部门应当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人员等支持。研究获得的方法、理论等成果应当进行推广,以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六)针对性的开展好各种康乐活动

养老机构、社区和企业要有计划的开展好丰富多彩的、适合老年人的康乐活动。事实证明,康乐活动有利于稳定老年人情绪;有利于激发老年人生活的信心和价值意识;有利于排除非健康心理、优化身心、保持健康;有利于增强老年人与照护人员间的亲和力;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篇11

一、阜新市城市老年生活护理供需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阜新市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口数量较多,且受访者的教育程度集中在初高中及中专,收入来源多为退休金,遇到的疾病困扰多是视力、记忆力、听力下降,对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需求较大。

调查显示,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生活护理提供方式有较大意愿,对日常健康保健讲座 、陪同散步、帮助理发、帮助洗澡、建立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感兴趣;在服务人员素质方面,受访老人对服务人员有医学护理专业背景和有工作经验的需求较大;在老年护理服务的价格方面,愿意为服务支付的价格很低。

阜新市能够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的机构较少,服务项目不齐全,护理人员数量较少,在生活护理方面的人才稀缺。而家庭护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生活上自己照料自己,其次是选择子女或孙子女照料,选择政府、社区、集体照顾的比例最少。并且在调查中显示子女无法照料老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个人供给状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接受私人公司提供的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且老年群体大部分对私人公司提供老年生活护理服务有信心。

二、影响老年生活护理需求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负担过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人们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病后照料的需求强烈。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的分住,子女参与社会竞争的激烈, 老人希望完全从家人和晚辈那里得到生活照料的需求已经无法实现。[4]

(二)文化程度的不同

具体来看,相对于学历低的老人来说,学历高的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护理需求大。老年人接受教育年限越长对自身的护理问题认识越清楚,因而其护理需求就越迫切。同时,就现代老年群体而言,一般情况下接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相关关系,这也意味着这部分老年人有经济承受能力来接受老年护理服务。

(三)宣传力度薄弱

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薄弱是影响老年生活护理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了解老年生活护理的运营模式,收费标准以及服务项目,且受传统的养老模式影响,对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概念模糊。

三、影响老年生活护理供给的因素

(一)对老年人照料成本过高

对于老年生活护理服务机构来说,要充分考虑照料成本,具备充足的资金才能使服务平台链条式运营。照料成本是研究老年生活照料问题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照料成本是在照料老年人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同时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95%以上均由自己和家庭支付,其他途径占不到5%。[5]

(二)专业服务人员的稀缺

我国护理教育一直以培养普通临床护理人才为主,尚未设立专科护理制度,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老年护理教育观念严重滞后,认为老年护理只不过是生活照顾,不需要专业技能。很多职业院校即使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由于师资、办学条件限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的需求。[6]

四、解决老年生活护理供需矛盾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老年护理服务

合理规划老年生活护理服务,减轻子女负担,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和家庭良性互动的老龄服务新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搭建服务新平台。

(二)加大老年生活护理的宣传力度

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的提供要通过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服务机构宣传等有效途径进行,利用一定的传媒吸引老年群体加入。力图使需求者了解老年生活护理,认识到老年生活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多渠道增加老年护理服务资金保障

完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提高养老金水平,提高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民办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加大信贷投入,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7]

(四)加快老年护理服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高校重视老年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开设相关课程,注重培训与实践,提高服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老年服务机构、老年服务管理部门和有关老龄研究机构应尽早开展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此外, 要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养老经验, 大力开展有特色的、专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

篇12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信函方式对山东省二级以上医院及老年医疗机构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老年护理专业工作内容、老年专科护士岗位现状及需求三大部分。问卷由被调查单位护理部主任或老年专业科室主任、护士长填写。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61.1,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9。资料收集完成后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的数据库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山东省老年护理专业现状

2.1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92所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49所,二级医院41所,老年医疗机构2所。其中41所(占总数的44.6)设有老年专业科室。被调查单位现有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共1373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2.2老年护理工作内容

老年护理工作内容的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老年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见表2;从业人员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熟悉程度和需求情况,见表3;老年护理专业发展需求情况,见表4;老年护理专业科研方向需求情况,见表5。

2.3老年专科护士岗位设置与需求状况

目前,我国临床专科护士制度的推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准入要求、培训内容、资格认证等方面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将老年专科护士的定义暂定为:老年专科护士是指以一定的老年专科护理工作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化的老年专科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并通过老年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获得证书,能熟练运用老年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从事老年专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l4]。“老年专科护士”与“在老年专科工作的护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能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的不同,在回答关于“目前本单位是否设置了老年专科护士岗位”的问题时,被调查的92个单位中,有28.3%未作答,只有16.3设置了该岗位。虽然其中有超过半数还没有设置该岗位,但90以上的单位都表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需求,且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3讨论

3.1强化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提高老年护理专业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业人员非常需要补充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因此,应尽快对老年护理队伍进行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与岗位任职资格、职称挂钩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调动从业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有效学习的自觉性[5]。通过继续教育方式,让从业人员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锤炼思维能力,成为老年护理专业的业务骨干。

3.2合理设置老年专科护士岗位,加快老年护理专业建设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单位都表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需求,且需求量会逐年上升。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可以预测将会有更多的综合医院设立老年专科病区,老年专科医院将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壮大。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也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这些都需要专业化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根据需要设置老年专科护士岗位势在必行。调查显示,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应加快护理保险立法进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保障制度,将老年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需要护理的老人将日益增多。此外,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和老年空巢家庭的普遍化,依靠家庭护理老人将越来越困难,因此,老年护理的社会化将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的明显滞后,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几乎是一项空白,导致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尽快在医学教育中设置老年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具有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专科护理工作的疑难问题,并可以指导其他护士的老年专科护士迫在眉睫。

篇13

关键词:长期护理;老年健康;健康管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长期护理保险在现实保险业中仍是一个几乎尚未触及但又颇具吸引力的新课题。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体现了发展快、绝对数大、“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的特点。我国失能老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可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医疗费用的飞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潜在市场将会相当可观。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

一、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是多方面的,老年人的疾病治疗包括慢性病和突发病,常见病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才能保证老年人过上安定无忧的晚年,对于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都需要一定的治疗方案以稳定病情,对于日常的疾病老年人可以及时得到治疗。老年人由于机体的退化,生活自理能力减弱,日常生活需要照顾,起居饮食都需要雇人长期的料理。老年人退出工作领域,缺乏情感的依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所以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很重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较多,及时解决老年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

二、我国老年护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我国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在医院得到治疗方案或治疗后的老年人需要一定时期的疗养,他们并不是重病患者不需要在医院得到治疗。如果长期住医院会浪费医院的资源,浪费病床,而居家却没有人照顾,所以长期护理制度的实施非常必要。由于我国现在家庭的限制,子女无法长期照料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于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项为此类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的上佳选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提高,对于护理保险很多老年人都有经济能力来承担,很多养老院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来提供,健康保险的需求也在增长。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推动就业,缓解子女的照料压力。为很多下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2.德国护理保险制度。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当时的德国的护理保险存在了很多问题,于是就进行了改革,再融资机制,受益资格,受益级别,受益方式方面都重新有了新的明确规定,护理成本多方承担,并公私合营。德国的护理保险对经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降低了政府与个人的护理成本,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的影响,由于覆盖面较全,层次多样,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不同需要,在护理保险制度内进行监督保证质量,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健康保险基金公司相互比较,刺激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三、健康管理下老年护理制度的构建

1.护理保险制度人员培训。在社区可以培养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才队伍,养老院,老年公寓更需要一批护理人才去给予老年人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培训需要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入手,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对老年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具备的不仅是医院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医疗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具备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的能力,懂得如何照顾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老年需求,融洽的与老年人和睦相处,不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还能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2.护理保险机构建设。在社区可以设立长期护理康复机构,其中包含的专项治疗包括慢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注意增加面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地诊疗服务。各个诊疗室要有足够的床位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以小规模为单位保障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慢性病的康复诊疗室专门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康复治疗,老年人可以长期居住,治疗慢性病。日间照料护理室是针对一些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开设的,一些失能失智老人能在这里得到生活照顾。常见普通治疗室是为老年人解决日常遇到的一些常见病。在养老院,老年公寓都可以设立性病康复诊疗室,日间照料护理室,常见病普通治疗室,老年心理健康咨询室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3.护理保险制度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定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我国早在2006年的《健康保险管里办法》已将长期护理保险列为健康保险,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发展空间广阔,可以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列入保险制度里,能加入护理保险制度的老年人人群广泛,很多老年人都有参加护理保险的需求,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规定参保人,参保年限,参保资金的缴纳与筹集。4.护理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采取公私合营办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老年护理的服用采取政府财政拨款,由税收占大部分护理费用,参加护理保险的老年人需要在入住护理机构前缴纳护理保险费用,以保证晚年入住护理机构。一般养老院如果进行住院护理的话老年人大概支出3000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相当一个人的收入或是老年人的退休金,所以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多分担老年人的费用,不至于老年人住护理机构就没有了老年保障。四、结语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提出的早,虽然我国护理保险制度资金的筹集也是也是一项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在努力思考如何合理地进行筹资,护理人员的配备也不是一朝一夕。但在老龄化和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在我国是可以实行护理保险制度的。

参考文献:

[1]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11.

[2]周典,周若祁.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09(3):79.

篇14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中医护理;调查;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9-0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