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弹性理论范文

微观经济学弹性理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微观经济学弹性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微观经济学弹性理论

篇1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性人;边际革命;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10-01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第,他最早提出了有关消费的观点,此后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继承并发展其消费理论;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西斯蒙第基于法国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消费理论。但他们对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还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真正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马歇尔提出的价格决定论,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论总结成“三个规律,一个惯性,一个剩余”,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需求价格弹性规律,消费习惯惯性和消费者剩余。此后,凯恩斯又发展了收入决定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受到其绝对收入影响的,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由于消费者总要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储蓄,所以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却在逐步减小。凯恩斯更加注重对消费者行为宏观方面的研究。此后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前两者的理论进行集成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流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主流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逻辑线

要搞清楚消费者行为理论,我们必须要清楚其逻辑线,即其内在规律。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析消费者的选择,分为三个步骤:1.假设消费者有自己固定的偏好,建立效用函数,画出无差异曲线,得到消费者不同满足程度下的所有市场篮子的集合,即消费集或选择集。2.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必定会受到自己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画出预算约束线,得到消费者在付得起的情况下所能购买的所有市场篮子的集合,即预算集。预算集不仅受到价格和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政府的税收、补贴以及配给政策。3.消费者结合自身偏好和预算约束,做出最优选择,使得其效用达到最大化。以上研究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消费者的选择是希望与信任的合力”。当消费者的选择是理性的,是最优的,那么就形成了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这一块,我们主要建立价格-消费函数以及收入-消费函数,研究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发需求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我们研究生产者理论时强调利润最大化,即生产者所得福利最大化,在我们肉眼看来,消费者总是在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那么消费者是否也存在“利润”,也就是福利呢?于是我们引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福利。

三、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几个重要规律和思维方式

(一)边际等值原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西方近代经济学说史上引发了一场著名的“边际革命”。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边际理论体现在边际效用等值理论,即消费者最后一单位的货币使用在两种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是,那么消费者就做出了最优选择。因为若花在商品1上获得的边际效用大于商品2,那么理性消费者还会继续增加商品1的购买,知道二者相等时,才是商品1和商品2的最佳购买组合。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利润最大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他强调的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分析最后一个所带来的变化,边际方法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最优决策时,我们都离不开这种分析方法,甚至可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这种边际分析方法。

(二)反向思维方式

显示偏好: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我们从消费者的偏好推出了消费者的选择,在中级微观中,我们进行反向思维,研究已知消费者的选择是否能够推出消费者的偏好,答案是从消费者的选择我们能得到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当消费者的选择是最优选择是,显示偏好就是消费者的偏好。显示偏好强公理和显示偏好弱公理对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指数比较有很大的应用性。这种思维方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换一种反向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有时候能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三)研究一般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经济现象

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类型,他提出给定一种偏好就能给出该偏好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研究方法是给定商品1的一点变动X1,商品2应怎么变动才能维持偏好不变。该书中给出了厌恶品,中性商品,餍足,离散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形状,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规定我们所说的无差异曲线都是具有良好性状的,即具有单调性和凸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些经济现象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但应该致力于研究一般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经济现象。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和前沿理论

(一)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运用

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提出了生产中存在X效率,即内部组织效率。他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消费者理论中。首先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能成立。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种商品,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不是从消费的第一个微小单位就开始递减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目标数量。消费者家庭内部也存在着X效率,影响这消费者的决策。另外,他还认为消费者和企业员工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惯性势力,其需求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够敏感的,因此需求曲线不是一根细线,而应是一条有一定厚度的宽带。

(二)微观和宏观领域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即发展规律。从微观来说,包括不同居民集团以及不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各自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体现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和联系;从宏观角度来说,包括整个社会的消费发展规律。消费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有交集的,我们常常从消费经济学中心理学视角去分析消费者的决策行为。

篇2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其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当前社会的经济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我国的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障碍。而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让学生硬着头皮去背理论不同,它强调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理论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去重新认识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实践教学能够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看和操作,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透过一定的经济现象去理解和参悟知识,能够通过操作实践验证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作用重大。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知识,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去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看似死记硬背记住了很多生涩的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例如可以让他们利用边际分析和各种动态模型完成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将来必定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前景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一直受困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师资队伍因素。很多学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上配备的都是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对微观经济学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们专业素质不够硬,不能够驾轻就熟的完成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更多的选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学校实践设施配备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先进的教学软件的辅助,需要实训场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办学资金、教学观念和场地条件的制约,没有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二)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微观经济学涉及到诸多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沿袭其他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得实践教学陷入和理论教学一样的困境。学生感受不到实践教学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实践教学模式僵化问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当前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模式僵化问题,实践教学依赖于课内实践教学或者校内实训或者顶岗实习来实现,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够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要着力解决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最佳平台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适用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种适用的具有较好成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针对经济学理论或者某一经济现象各抒己见。通过思想交锋式的讨论,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能够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讨论教学法符合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渴望交流的学习特点,能够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讨论教学法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偏理论的,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难度较大,但如果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经济活动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将会容易许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展示与补充实践资料或者实例来达到辅助理论教学的目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应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讨论教学法。这种讨论又可分为专题讨论和实际应用讨论两种。首先,专题案例讨论教学。所谓专题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某一系统的知识之后,组织学习结合当前社会领域内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但是这种专题案例讨论教学对案例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争论性,这样才具备专题讨论的价值。教师可以选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也可以选取我国颁布的某项经济政策作为案例,例如,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讨论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在收入分配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还是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学生为了得到观点,必须要去寻找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还要查询资料,这种讨论能够避免学生讨论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当然。这种讨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需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其次,应用式的讨论教学方法。这种案例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某一案例的分析,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学生就劳动力要素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应用式讨论,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问题,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生产要素理论。

2)穿插式案例讲解法。上文提到的讨论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之后,让他们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时,海域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微观经济学知识讲解时穿插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来解释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消化知识。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这一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选用超市促销和特价活动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超市的促销和特价活动就是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就能够更好的理解需求弹性知识。例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产生的效应,教师可以选取饥饿时吃包子的案例,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他们吃第一个包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第二个包子会觉得非常香,等到他们吃第十个包子的时候,他们的满足感将会消失殆尽,甚至会产生呕吐反应。这说明了效应的递减作用。让他们通过案例中效应的变化,更深刻的理解边际理论知识。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项目教学。为了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的。

1、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项目实践。学校可以成立校内实训室,可以开发配套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项目情境中,让他们更清晰的理解经济学现象。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囚徒困境这一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室,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作为两个公司来竞争同一个国外项目。而教师可以挑选学生组成国外项目负责小组,两个公司要想争取到这个项目,就必须要和外国项目负责小组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在办事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不行贿采用正常的方法争取项目,另一种则是通过行贿来完成对项目小组人员的收买。通过贿赂或不贿赂的选择,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囚徒困境。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操作项目的平台。

2、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做项目调研。微观经济学包含了诸多经济学理论,如供求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经济活动。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理论,就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经济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活动项目调研。在校外项目调研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选择适合的项目。校外项目调研活动要求项目是现实的、真实的,因此,在选择项目时要选择附近的,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到实地进行走访、考察和研究。另外,要选取可行的项目,例如有些企业是全封闭管理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其中搞调研,对这类企业经济活动的项目调研必然很难实行。

2)明确项目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做项目调研,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项目调研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明确调研任务,要设置好调研项目。可以将微观经济学中几大重要理论设立为分项目,让学生依次完成分项目的调研。如以某某企业微观经济学分析为总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如下子任务研究:一是对企业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该企业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等任务的调研和分析。二是对企业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企业消费者行为的初步调查,并给企业提建议,为其如何做到让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供宝贵意见。三是对企业的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生产投入要素,考察企业短期生产函数,考察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通过这些项目设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消化相关的微观经济学知识。

3)做好项目展示和评价。要将学生项目调研实践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做成PPT或者调研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要建立针对学生实践的考核方法,要将实践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微观经济学考核中,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校企联合,让实践教学现场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将来多数是要走上企业的经管岗位的,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岗位实际,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经管人才到学校进行现场讲解,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让他们说一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哪些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常用到的,哪些现象是能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的。通过他们的现场解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能够让他们重视实践教学。也可以利用企业发展中相关经济活动的完整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如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了解企业经管人才这些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去做,如何克服危机的。还可以让学生走到企业经管岗位上,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经管类岗位工作的要求,让他们树立岗位意识,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篇3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理论研究部门,就已经将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一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宏观调控计划。由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时下的市场化经济,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资源总量利用程度已经基本确定的条件之下,推行各种有效的资源配置计划,实现生产资料和资金流向的最优配置。由于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各种商品等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的调解来实现的,市场的调解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市场条件下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二、微观经济学统计工作的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对市场中的额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关系”“供给关系”“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导价格。这些微观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和一系列市场经济逻辑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由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国家经济机关的执行单位层人员要全面处理好市场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前要,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初步厘清市场的产销动向。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通过向市场供应商业附加值大的产品,提升经济市场的经营效率。

三、微观经济学内容展示

经济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在微观经济学的调研过程中,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想要研究的市场竞争性对象进行调查。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微观经济学市场统计中的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可以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竞争性市场效率分析的概念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从局部均衡达到一般均衡。

四、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探讨和建设要求

(一)在微观统计学中的理论建设中,立足于《经济法》进行深入调查

国家经济部门事业单位的统筹管理人员,在立足于《经济法》进行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将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经济内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经济风险测度”“风险偏好”“预期效用函数”“风险的防范”、“风险资产”和“资产组合”的科学结构调查方式。微观经济学必须遵循从“局部”到“一般”的逻辑规律,通过深入论证“市场看不见的手”原理,体现微观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二)重视市场需求曲线变化,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

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建设,本地商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研究,开展市场经济的相关内部控制,将市场经济水平调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因此,国家经济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经济行为调研和市场量化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其当做一项比较严肃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配比及处理方法进行细化

对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统计工作的处理方法进行细化和明确,增强其市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严格高效的程序来避免部门统计操作人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套市场调研工作的有序展开,用制度的固定性来提高经济内控措施的力度。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合理比值,达到国有资产市场经营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现状;教学改革

1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在学习效用论时,效用本身是主观心理评价,不易进行量化,因此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进行比较,但是消费理论又要计算和比较效用的大小,然后去推导需求规律和特征,这一点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1.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都是满堂灌,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理论、画图表、推公式,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一。由于学生缺乏基础,学生也很难自己去发现、思考和归纳。主要原因还是课时有限但内容繁多,教学时,老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之外的信息。导致老师上课很辛苦,但学习效率比较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复习和总结,导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且课程前后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往往是学到后面前面的知识点又忘记了。

2《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科。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均衡价格的形成、效用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分配理论等。从《微观经济学》内容上看,该学科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理论过于抽象。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很多理论的成立都包含着一定的假设条件,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时很难和现实联系起来,再加上概念容易混淆,使得学生学起来总有一点空泛;第二,图形较多且复杂。微观经济学以定量分析为主,通常需要借助坐标图来演示理论的形成和变化,假设条件多,但影响经济现象的因素繁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第三,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需要大量运用高等数学知识。但目前三本院校很多经管类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于他们来说,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再加上学时有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案例和生活实例比较多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实现小而精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保证知识结构在逻辑上的完整性。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性很强,在内容的取舍上应避免将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部分内容删除,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理论结构不完整,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学生对课程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二,针对每部分的重难点,除了认真讲解之外,同时需要教师配备一定的实例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教师需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三,对于删除的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3.1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需求价格弹性时,那么就可以利用“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的事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掌握了原因之后再进行推广,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来进行市场营销,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产品应该实施什么样的价格策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实用的一门科学。

3.2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导入与内容相关的实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整堂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比如在讲到税收归宿问题,可以先询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奢侈品,是否应当对奢侈品征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只有少数的富人才能够消费奢侈品,税收应该都是由富人来承担。但事实上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私人飞机、豪华轿车等奢侈品征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些奢侈品的工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学习,一边寻找答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但实际上微观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经济观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做一些市场调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加深对相关微观经济理论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提高了整个教学效果。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引导,对于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

3.4加强课后习题练习

课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概念容易混淆,如果不加强练习,随着新的术语和理论的出现,学生就会遗忘前面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解答,同时要讲练合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4《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目前三本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都比较简单,最终成绩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就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来说,其构成比重是40%和60%。期末又是采用的标准化的考试方式,侧重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考核,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进行突击,背书背习题等,导致学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要深化《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找出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老师就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也不能只看重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全程跟踪,学生的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和网络交流等都需要计入平时成绩,逐步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章内容结束后都应该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另外留给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交小论文,最后一并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克服考前死记硬背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小抄满天飞的现象。此外,教师也应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能力的考核,在考试题型上尽量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增加分析题、案例讨论和计算题的分值。

篇5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的一门科学,日益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的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应用”二字,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内的问题,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其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1)章节多,内容抽象难懂。从目前使用较好的几本微观经济学本科教材来看,章节都比较多,如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有22章,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6章,岳贤平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5章等。从内容上看,以曼昆编著的教材为例,主要内容有:经济学十大原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公共部门经济学、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等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对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而且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公式、图形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抽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起来费劲难懂。

(2)研究方法多,数学知识是基础。随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但总体来看,还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及推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自数学进入经济学以来,它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水平,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积分,尤其是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分析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可见,数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图形多、曲线易错乱。为了便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但该课程涉及图形分析的章节比较多,而且曲线太多且有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产生错乱的现象,要么记错了曲线移动的方向,要么记错了曲线的种类,导致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出现差错。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强化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很多高校为了响应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精神,纷纷喊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响亮口号,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也随之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落实到位的高校很少,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上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调动起来。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2、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纸上谈兵。

3、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没有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一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目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者,因章节多,课时偏少,老师需要赶进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另外,据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准备的案例太长或太老,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即使参与其中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被逼无奈,应付了事。可见,教师从本质上没有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一方面,为了应付各级评估检查,院系签订了一批经济学实践教学基地,但签订的这些实践基地大多数如同虚设,浮于形式,学生到这些基地实践锻炼的却很少,有些实践基地甚至每次只能容纳一两个学生进行实践,不能满足大批学生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有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在校学生,拒之门外,再加上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少之又少,总体上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5、考核方式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有单项、多项选择题、概念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案例分析类的题目比较少见,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判断、分析的考察甚少。因此,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锻炼,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1、加大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师生都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

2、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

一是要让微观经济学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帮助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三是组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能力;四是要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型教学队伍。

3、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了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高校应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以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素质拓展法、幕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便微观经济学理论能够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和经济学原理相关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课堂讨论,剖析现实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隐含的本质内容,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剖析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禁毒还是教育能够减少与相关的犯罪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禁毒和教育对犯罪产生影响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做出判断,教师通过讲解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联系了实际,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素质拓展法。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经济学的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型的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和理论指导,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与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素质拓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我实践,展开调研,收集资料,分析大众创业与创新对地方经济所作的贡献,通过素质拓展,理论联系了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3)慕课教学法。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有的教学资源全部共享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学,而教师要在每周组织开展经济学相关的研讨话题,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研讨问题,充分解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疑问。如教师可以布置烟草垄断行业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课下学习、思考,在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有疑问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老师在现场可以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研讨,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4、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大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要签订和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不能光强调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二是要维护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经常性地和基地的负责人沟通交流,尽量请基地负责人(企业的领导)来学校讲学,或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三是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5、创新考核方式,确保成绩评价体系科学全面

篇6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Abstract: The elasticity problem has been the key issue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has wide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in reality by summarizing the contents of elasticity theory in microeconomics,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to the majority of economics enthusiasts.

关键词: 弹性;弹性理论;应用

Key words: elasticity;the theory of elasticit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23-02

0 引言

弹性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弹性问题也是学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微观经济学中弹性理论的内容,介绍弹性理论在现实中的各种应用,为理解弹性理论提供一些启示。

1 弹性理论

1.1 弹性 弹性是指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弹性的大小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率/自变量的变动比率

假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还有一般公式为:

e=■=■·■

其中,e代表弹性系数,?驻X、?驻Y分别代表变量X、Y的变动量,X、Y分别代表变化之前的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当?驻X0、?驻Y0时,则弹性公式为:

e=■·■

由于我们计算的弹性系数可以被看成是百分比,所以与计量单位无关。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条件下,通过任何计量单位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计算出的弹性系数都是相同的。

1.2 需求的价格弹性 虽然需求方面的弹性主要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但本文主要研究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需求的价格弹性可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公式为:

ed=-■·■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为:ed=-■·■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五种类型:当ed大于1时被称为富有弹性。当ed=1时被称为单位弹性或者单一弹性。当ed小于1时被称为缺乏弹性。当ed=无穷大时,这种情况被称为完全弹性。当ed=0时,这种情况被称为完全无弹性。

1.3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扎起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量的反应程度。

假定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消费者收入水平M的函数,即Q=f(M),则商品的收入弹性公式为:

eM=■·■

或者:

eM=■·■

更具商品的需求的收入量弹性系数值,可以将商品分为正等品及劣等品两类。其中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量程正方向变动的商品;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商品。然后可以将正常品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具体的说,eM>0的商品为正常品;eM

1.4 供给的价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与需求的价格弹性一样同样分为弧弹性与点弹性。供给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供给的价格点弹性表示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用es表示供给的价格弧弹性的公式为:

es=■·■

用em表示供给的价格点弹性公式:

eM=■·■

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同,供给的价格弹性根据es的值的大小也分为五个类型。es>1表示富有弹性;es

2 弹性理论的应用

2.1 “谷贱伤农”与政府政策 “谷贱伤农”从弹性理论的角度分析是指: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化。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丰收将使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总收入下降。由于农产品供求弹性方面的特点及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各种措施,如“支持价格”、“限制耕种面积、控制供应量”、“补贴”、“期货市场”等,以维持社会安定。对于其它一些需求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也有类似的做法。

2.2 “薄利多销”与厂商和政府决策 “薄利多销”用弹性理论分析是针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化。常被引用的成功例子如:1930年,美国州际商业协会命令东部铁路降低运费。铁路当局认为这将降低总收入,坚持不降低运费。可是协会坚信当时情况下铁路运输是富有弹性的,再次电令降价。事实证明,协会的判断是正确的:价格虽然下降了,总收入却增加了。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而总收益减少,说明这种商品如果调价不当,则会带来损失。例如1979年,我国农副产品调价,猪肉价格上调20%左右,在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猪肉的需求富有弹性。猪肉涨价后,人们的部分购买力转向其它替代品,猪肉的需求量迅速下降。国家不得不将一些三、四级猪肉降价出售,加上存积压,财政损失20多亿元;再加上农副产品提价后给职工的补贴20多亿元,财政支出增加40多亿元。根据弹性与收益的关系可知:适时、准确地一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同一商品在不同时、空的弹性甚至同一商品不同构成部分的弹性,对经营管理大有裨益。

2.3 供求弹性与税赋的归宿和转嫁 如果政府决定对某种产品征税,这项税额究竟是由生产者负担还是由消费者负担?如果两者共同负担,那么各负担多少呢?弹性分析会告诉我们。税额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负担的比例,与供求弹性成反比例。如果供给曲线一定,产品需求曲线越具有价格弹性,消费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小。反之,消费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大。如果需求曲线一定,供给曲线越具有价格弹性,生产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小。反之,生产者负担的税额比重越大。如果需求是完全无弹性的,全部税额由消费者负担。需求是完全有弹性的或供给完全无弹性的,那么全部税额将由生产者负担。

2.4 需求交叉弹性与经济仲裁 需求交叉弹性可以说明同类产品生产者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可以用来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其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对政府与厂商决策很有价值。此外,需求的交叉弹性可以判断商品之间是否具有替代、互补关系,因此,需求交叉弹性在反托拉斯法中也得到运用。反托拉斯法禁止对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如果一种商品的交叉弹性很低,即很难找到与它相近的替代品,对该商品进行垄断的厂商就要受到指控和制裁。如1947年,美国司法部对杜邦公司非法垄断玻璃纸生产销售提出诉讼,但法院认为:玻璃纸是“柔性的包装材料”中的一种,其它还有包装用的蜡纸、铝箔、氢氯化橡胶、聚乙烯等等。因玻璃纸和这些商品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很高的,它们都是相近似的替代品,所以,杜邦公司没有垄断币场。在六年之后的1953年,联邦法院终于通过了著名的玻璃纸裁决,政府败诉。

2.5 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是收入弹性理论应用的一个范例。它用来说明消费者收入水平与食物购买量之间的关系。恩格尔定律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恩格尔系数等于食物支出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值,恩格尔定律不仅仅是指出了因为食物的需求缺乏弹性,从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的事实,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其次,恩格尔系数还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家庭消费结构及变化趋势,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的生产提供参考; 再次,恩格尔系数又可以反映价格变动时,价格的同一变动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地区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当食品价格上涨时,对低收入阶层造成的影响就明显地大于对高收入家庭造成的影响,使前者处境更为不利。

2.6 供求弹性与国际经济 在对外贸易中,也要考虑产品的供求弹性。从封闭经济中得出的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开放经济中仍不失其价值。如果政府为了促进一种产品的出口而降低价格,或者厂商彼此降价以争取销路,但国际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则降价的结果,反而会使收入减少。因此,出口以富有需求弹性的商品为宜。当然,为了防止价格暴涨,导致需求量大减,也要配合出口一些缺乏弹性的商品,以保持一定的出口水平和外汇收入。弹性理论还被应用于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分析中。弹性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进出口供求的价格弹性的分析,说明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效应。其结论是:当一国利用外汇贬值以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消灭逆差,恢复进出口平衡时,必须考虑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适当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方能使出口增加的程度或者以外币计算的进口减少的程度,足以消除外汇需求大于供给的部分。

3 结语

总之,弹性理论的应用很广,而且在不断扩大。在技术进步与就业、市场结构等方面也有所涉及。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介绍了弹性理论的应用,其实弹性理论的应用远不止这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基本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经济学基础》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理论。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相对难学的课程,它的理论性较强,内容庞杂,又常常交叉其他学科,尤其是几何和数学,大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优化《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和教学的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高职类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够恰当。在高职类院校大幅度提高实训实践课的背景下,《经济学基础》的课时被大幅度压缩。但《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庞杂,理论发展的速度又很快,在较少的课时内讲清楚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目前,高职类院校依然没有摆脱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模型的掌握,忽视了高职学生“理论够用”为度的特点和需求。如很多高职类院校已经将《经济学基础》的学时压缩到54课时,有些甚至是36课时,但在教学内容上依然追求大而全,包括了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指标、IS-LM模型、宏观经济政策等。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基于《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课的性质,大部分老师依然停留在灌输性教学方法阶段。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数学公式、模型和几何图形的推导,忽视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高职类学生的特点。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觉得《经济学基础》是一门远离自己生活的课程,是一门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掌握和理解的课程。既不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第三,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大部分高职类院校《经济学基础》的考核依然停留在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而期末考试又以闭卷考试为主,所出的题目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描述,忽视对学生运用抽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性地背诵一下课本和笔记也能顺利过关,而在考试结束后不久就已经将所学的内容忘到了九霄云外。

二、提高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措施

第一,精选教学内容,讲究够用为度。对于高职类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追求大而全。与其硬性地将很多内容一股脑塞给学生而消化不了,让他们觉得即使自己努力了也依旧学不好这门课程,不如将教学内容根据以后学习的需要进行精简。如可以将讲解的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最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得较多。而对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则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GDP,了解一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了。即使是微观经济学部分,也只要将重点放在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及市场失灵部分,对于要素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则予以淡化。

第二,加强案例分析,培养分析能力。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且非常有效的。高职类学生对实践性的内容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且易于掌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目前《经济学基础》的教材繁多,很多都附有案例。但仅仅用书本上的经典案例是不够的,因为那些案例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限的。要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近期案例,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融合为一体,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将枯燥的内容生活化。当然,这需要教师多关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媒体,获得时效性强的资料,不断地更新案例库。

第三,淡化数学身份,追求通俗易懂。数学在《经济学基础》中的运用主要是定量分析和对经济现象进行抽象推理,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些场合,数学工具才有意义。而对高职类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不必掌握的。把简单易懂的理论搞成抽象数学的演绎是一种错误。而且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讲,强化数学方式的表达,只会增加他们学习的难度,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大部分国外的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不强调数学。他们将经济学的几何表达和数学表达都放在了附录中,以供对数学有兴趣的读者参阅。因此,在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数学的身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经济学的思想内容和成果表述出来。实际上,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讲是很困难的,只有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的精髓才能将其内容表达得很透彻。

第四,增加课堂实验,强调学生主体。《经济学基础》的许多理论非常抽象,即使教师告知学生理论的含义,在没经过实验的情况下,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机械性记忆只会让学生觉得《经济学基础》枯燥无味,只是在考试前背背课本和笔记过关了事。课堂实验是一种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方式,将课堂实验运用于《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由教学客体转变为教学主体;教师也能脱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禁锢,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深入浅出的情景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

参考文献:

1、雷春,梁玉蓉,王薇.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问卷编制与发展特点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

篇9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 1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3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2 .经济规律

(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和类型

(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 .商品的价值量

( 1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3 )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3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

( 1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货币的本质

4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1 )货币的职能

( 2 )货币流通规律

5 .价值规律

(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

( 2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 1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 2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3 )劳动力的买和卖

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 1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2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 3 )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

3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3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2 )工资的形式

(四)资本积累

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1 )生产和再生产

( 2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 3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4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 1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 2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3 )相对人口过剩

(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 .资本循环

(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

2 .资本周转

( 1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 .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 1 )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 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三大交换

( 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 1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4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 4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 利润和平均利润

( 1 )利润与利润率

( 2 )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

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1 )商业资本的形成

( 2 )商业资本的职能作用

( 3 )商业利润

3 .借贷资本和银行利润

( 1 )借贷资本的形成、本质和特点

( 2 )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 3 )利息率

( 4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4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2 )级差地租

( 3 )绝对地租

( 4 )地租、地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的形成

( 1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

( 2 )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 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4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 1 )银行业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 2 )金融资本的形成

( 3 )金融寡头的统治

3 .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 1 )垄断程度不断提高

( 2 )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 3 )金融垄断集团统治的新变化、新特点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 1 )国有垄断资本

( 2 )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 3 )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

(十)国际垄断和经济全球化

1 .国际垄断组织

( 1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 2 )国际垄断组织的本质

2 .跨国公司

( 1 )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 2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 3 )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经济全球化

( 1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 3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考试题型 :

• 单选 30%

• 判断 20%

• 简答 27%

• 计算 13%

• 论述 10%

主要参考教材 《政治经济学》刘熙钧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3 版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 150 分)

(一)导言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 )资源的稀缺性。

( 2 )选择与资源配置。

( 3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 )实证分析法。

( 2 )规范分析法。

(二)需求、供给、价格

1 、需求理论

( 1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 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 3 )需求定理。

( 4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 、供给理论

( 1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 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 3 )供给定理。

( 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 、价格理论

( 1 )均衡价格的形成。

( 2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3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

( 4 )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三)弹性理论

1 、需求价格弹性

( 1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 2 )需求弹性的分类。

( 3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2 、弹性理论的运用

( 1 )需求弹性与“谷贱伤农”现象。

( 2 )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欲望与效用

( 1 )效用的含义。

( 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2 、边际效用分析

( 1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含义。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3 )消费者均衡。

( 4 )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 5 )边际效用与消费剩余。

3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 1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 2 )消费者均衡。

(五)生产理论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2 )生产函数。

( 3 )短期与长期。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要素合理投入

( 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 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 1 )规模经济。

( 2 )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 3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4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 1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 2 )等产量线的含义及其待征。

( 3 )等成本线。

( 4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六)成本与收益

1 、短期成本分析

( 1 )短期七种成本。

( 2 )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2 、长期成本分析

( 1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 2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 、收益与利润化

( 1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 2 )利润化原则。

(七)厂商均衡理论

1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3 、垄断均衡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3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5 、各种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比较

(八)分配理论

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 1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 3 )生产要素的供给。

2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 1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 2 )利率的决定。

( 3 )地租的性质和地租的决定。

( 4 )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 5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九)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 1 )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 2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 3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

( 4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5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缺陷

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 1 )生产法。

( 2 )支出法。

( 3 )收入法。

(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1 )总需求的构成。

( 2 )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 )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4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 5 )乘数理论。

2 、 IS — LM 模型

( 1 ) IS 曲线。

( 2 ) LM 曲线。

( 3 ) IS—LM 模型及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应用。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1 )总需求曲线。

( 2 )总供给曲线。

(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4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 5 )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失业理论

( 1 )失业与充分就业。

( 2 )失业的类型。

( 3 )失业的影响。

2 、通货膨胀理论

( 1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 2 )通货膨胀的原因。

( 6 )通货膨胀的影响。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十二)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1 、经济周期

( 1 )经济周期的含义。

( 2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2 、经济增长

(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 2 )经济增长的源泉。

(十三)宏观经济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 、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考试题型 :

• 判断题 20%

• 单选题 40%

• 计算题 20%

篇10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经济;重要作用

价格在影响需求的因素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受需求函数的制约,价格的改变必然引起需求量的改变,而需求量的改变影响着收益的改变,企业经常想通过调节价格来增加收益,或转嫁税收。而提价或降价都可能要减少收益的风险。为了有的放矢的减少风险,就要充分考虑该商品在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所谓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上衡量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关系的一个指标,用它可以定量地描述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1、支出占消费收入的比重

支出比重小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支出比重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例如,报纸,毛巾等商品,支出数额对消费者来说微不足道,价格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无所谓。而汽车,住宅等商品,对消费者来说价格的变动就非常重要。

2、是否有可替代商品

有性能或用途上类似的可替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就大;没有可替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就小。例如,肉有可替代商品鱼。肉的价格上升了,人们就会多买鱼而少买肉。鞋子没有可替代商品,即使价格提高了,需求量也不会下降多少。

3、必需品和奢侈品

借助于需求价格弹性,可判断一种商品是属于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前者需求价格弹性小,后者需求价格弹性大。例如,盐、大米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时需求量变动很小;珠宝、时装、旅游是奢侈品,价格变动时需求量变动很大。

4、时间的长短

价格变化了,消费者要有一个选择和适应的时间。这个时间越长,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否则就越小。因为时间长了,消费者就有充分的余地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或去寻找替代品。

三、需求价格理论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需求弹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一般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是政府,只要能掌握并运用需求弹性理论,就能够提高经营决策和制定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尽量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1、需求弹性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生产经营者基本都会采取成本最小的各种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利润,例如限制、调整产品的销售价格或压缩产品的产量等,但是采用这些手段能否达到增加利润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生产经营者只要以市场需求弹性理论作指导,就能够提高自己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实现其增加利润的决策目标。例如,生产经营者掌握了市场需求弹性理论以后,就可以分析自己的产品在现行价格下的市场销售量以及市场上的替代品情况,然后计算出价格调整后产品的弹性值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决策所产生的失误。比如说,当产品的价格提高到某一价位以后,如果这种产品的销售量不变,那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如果产品达到这一价位以后其需求弹性值很高,也就是说产品的这一价位的市场需求量会有较大的下降,一旦出现产品销售量下降的比例超过产品提高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收入的情况,那就表明,这个价位的调整是不可取的。这也就是说,市场需求弹性理论能提醒生产经营者在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提价决策时,一定要具体分析考虑提价所引起的市场需求量的收缩。

2、需求价格弹性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

需求弹性理论在政府经济决策的应用主体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征税最基本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二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市场需求弹性理论制定出科学的税收政策,更好的实现这两个基本目的。

政府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可以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制定增加经济收入的科学税收政策。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应制定出征收对象不能避免的税收政策。例如,一般来说,烟和酒没有替代品,无市场需求弹性,同时,烟和酒又不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过量饮用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烟酒对于没有需求弹性又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商品征收较高税率的税收政策,可以规避征收对象避税行为从而避免税收流失,使国家能够比较稳定地增加经济收入,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提供经济保障。对需求弹性较强的商品,政府可以适当的降低税收,以达到扩大需求量,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政府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利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利用市场弹性理论,制定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的税收政策。例如,可以根据产品市场需求弹性理论,对某些发展过快或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中的产品征收较重的税收,而对适应时展要求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产品,实行减免税收或予以优惠税率,就可以促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断地得到调整。

3、制定科学的国际贸易政策

为了增加出口贸易,减少进口贸易,改善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可以利用市场需求弹性理论制定出科学的国际贸易政策。如果出口商品的需求有弹性,就可以对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行计算。如果出口商品价格下调可以引起需求量的较大增加,这种价格政策就可以实施。因为出口商品价格下调以后虽然每个单位商品出口所带来的外币收入减少,但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抵消商品价格下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后,外汇盈余仍会增长。如果价格下降以后,出口商品的需求量没有较大的增加,那么出口商品的销售收入就会减少,这种出口商品的价格是不可取的,应重新考虑出口商品的价格政策。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也有同样的变动,也需要用需求弹性理论作指导,制定出科学的进口贸易政策,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来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及国际收支状况。

参考文献:

篇11

鉴于西方经济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国内高校均十分重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致力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由于西方经济学本身比较抽象,所用数学公式、数学推导较多,学习的学生以文科生居多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加之一些高校追求高的考研率,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多的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相对较少。具体来说,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西经教学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用教材标准化

忽视自身学情目前国内高校为经管类学生选用的西经教材多为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有的高校甚至为非经管类学生学习西经也选用了该教材。这本教材适合一些一类本科、二类本科的经管类学生使用,也是目前许多高校考研的指定教材,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比较合适。作为国内使用最多的西经教材,这个教材的理论体系清楚,诸多优点自然不用赘述。但是教材的难度较大,并不适合对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或者专科层次的学生学习。教材中使用的案例来自于英文原版的翻译,并不能完全被学生接受。可以考虑由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根据本院学生实情,自己编写一本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有考研愿望的学生可以在课余再补充学习考研指定的教材。

2.课堂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度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由均衡价格理论、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要素分配等构成。宏观经济学主要由国民收入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构成。从教学安排来看,一般高校会安排一学年的时间学习,总课时不少于128,由于内容庞杂时间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堂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西经课堂上教师边讲解有关理论,边放映PPT课件,学生低头做笔记或者用手机拍下一些课件,这种场景想必许多教西经的老师非常熟悉。在这样的西经课堂上,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一言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只能被动的接受。

3.过于数学化

搞题海战术与《国际贸易》、《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经管类专业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许多理论设计数学推导和计算。比如弹性理论中弧弹性和点弹性的计算、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计算、IS和LM曲线的推导等都需要用到相关数学知识。当前经济学与数学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工程学、计量经济学发展势头迅猛。这种学科特点结合当前的学科发展趋势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讲解西经时,大量使用数学推导,讲解很多计算题。有的教师舍本逐末,对模型的经济含义一笔带过,用大量时间讲解数学证明和计算,把西经当成数学来上。这种做法割裂了西经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导致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经济含义知之甚少,更不用说用所学理论去解决社会问题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无从谈起。

二、提升经济学素养的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可以占到整个学时的60%左右,其余学时充分利用课堂实验、课堂案例、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将逐步得到提升。

1.有选择地开展经济学课堂实验经济学

课堂实验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简短的游戏。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等角色,在游戏式的模拟经济活动中,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认识。通过经济学实验,可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老师讲而忽视学生学的教学弊端,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独立决策,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因为实验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个模拟,学生通过做实验加深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其经济学素养的提升。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内容均适合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师可以选择微观部分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宏观部分选择博弈论、信息不完全等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师控制整个实验进程,将一项经济学实验控制在20多分钟完成,并使得整个经济学课堂实验内容占教学内容的1/5左右。

2.尽量采用本土化的经济学案例

现有教材所采用的经济学案例多来源于国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形成很深的感触,自然案例的效果不会很好。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要多下功夫,尽量采用本土化的案例,这样学生会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增强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消费者均衡理论时,教师可以学生在食堂购买米饭和馒头数量为例;在讲解机会成本时,教师可以帮大学生计算一下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也可以计算一下期末考试学生作弊的机会成本;在讲解经济增长理论时,教师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年经济增长速度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同学们;在讲解外部性时,教师可以举例宿舍里通宵聊天的外部性;在讲解公共产品时,可以以学生宿舍的卫生为例等等。这些案例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有些现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学生从来没有对它进行过经济学分析。通过这些本土化的案例,学生会深深地感受到经济学充满生活的各个角落,经济学无处不在,逐渐的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也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这实际上是学生开始形成经济学素养的一种表现。

3.增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

篇12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房价;供求原理;弹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55-02

1 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2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

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1)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3)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4)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

(1)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

(2)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3)住房供给受建造周期制约。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成,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3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

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短期内,由于住房供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右移(从D1移动到D2),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右移(从D2移动到D3),房价暴涨(从P2移动到P3)。

在收入效应作用下,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D3移动到D1),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

4 结论

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蒲勇健,陈鸿雁.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存在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10).

篇13

[关键词]火车快餐供给需求供需价格均衡理论弹性理论

一、火车快餐价格问题的提出

火车是人们长途旅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因此火车一直是运送长途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火车旅行有众多的优点,如票价较合理,运送速度较快,安全度较高,运输量大等,但火车也有自己明显的缺点,如普通客运车停站多、运行慢,火车车厢较拥挤、特别是春节前后,火车买票难等。去年春天,南方大部分地区闹雪灾,很多火车被困在半路上,尤其是京广线的。在被困在半路上的火车上,曾经发生过一包方便面曾卖到80元的高价。物以稀为贵,供给少,需求量大,价格自然贵。火车快餐价格较高这正是旅客们遇到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火车快餐价格常常高出市场价数倍,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火车快餐价格如此之高呢?

二、火车快餐价格问题产生的原因

1.根据供需理论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量是指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作为需求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而供给量是指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作为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在火车还是其他地方,民以食为天,人们总是离不开吃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控制的,分配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但火车服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基本上所有长途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从火车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得不如此考虑,特别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

根据需求定理,即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而且需求函数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来,也就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同理,供给定理则是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供给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火车车厢容量有限,即火车快餐供给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火车乘客的数量较大,他们对快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火车快餐的供给量。这样在市场价格情况下,就造成了火车快餐的供不应求,因此火车快餐价格高于日常价格几倍以上。而且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如果火车快餐保持原价的话,就会出现争抢的局面,而且不利于火车运营商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火车运营商一方面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为了火车平安稳定的运行,他都要将价格提高。

2.根据供需均衡理论分析

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可以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按照需求定理,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而以供给定理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分析火车快餐定价问题,我们可以供需均衡来分析。根据上述有关均衡的定义,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反,供给一方则尽可能的抬高价格,价格太低会减少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因此,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的点称为均衡点,达到均衡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果高于均衡价格,由此时决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减少,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因此在高于均衡点的价格下,这些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他们的生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随着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但是,只要新的市场价格仍使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为止。同样如果低于均衡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直到实现均衡。而火车快餐生产者的供给量低于,乘客们的需求量,迫使生产者提高快餐价格,达到均衡价格。

随着价格的慢慢提高,从收入低的旅客们开始慢慢地减少对火车快餐的需求。火车快餐价格提的越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直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这样就造成了火车上快餐的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快餐的价格。这也是火车快餐过高的原因之一。

3.从弹性角度分析

所谓弹性,就是反映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决定因素为相似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和奢侈品、市场、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需求量不受价格影响的完全无弹性。2.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的完全有弹性。3需求量随价格同比例变动的单一弹性。4.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富有弹性和5与此相反的缺乏弹性。而供给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那个对它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影响供给价格弹性关键的决定因素泽是所考虑的时间长短。

在一般情况下,快餐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它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火车上,它便变成了富有弹性的稀有品,因此,价格的变动将会极大的影响乘客对快餐的需求量。

三、火车快餐价格问题的面对的阻碍

人们在火车上并不是仅仅吃快餐,当然在事实上,人们还有其它的选择。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因为: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外还包括第一,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相关的是指实用价值密切关联的商品,一是替代品,火车快餐的替代品可以是方便面,面包,八宝粥等;另一种是相关品,如火车提供的盒饭一般要配上一双筷子。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负相关。第二,消费者的嗜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则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越大,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也越大。第四,买者的数量,乘坐火车的人群基本上为农民工、学生,他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可以控制在很小。此外需求还与消费者对将来价格的预期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火车上吃还有其它选择,如吃方便面,面包等等,因此这些都将会减少乘客对快餐的需求,同样在火车上的这些食品价格依然高的离谱,人们自然会选择在上火车之前携带这些食品。乘客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少了,价格便开始降,直到达到供求均衡。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将要进终点站前,火车上的快餐、水果等等都会选择降价出售,这也是受供求理论的影响。乘客需求少了,火车食品此时供大于求,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降价处理。

四、结论

1.火车相关部门增加对快餐的供给,进而适度降低价格,使普通老百姓都消费的起。

2.多携带吃的便利食品,像方便面,面包,牛奶,八宝粥等。

3.火车上一般有热水提供,不要怕麻烦,携带个大杯子,用热水将它们加热或泡着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政府进行补助,保证铁路成为真正便民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第三版

篇14

第一节 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

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 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 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 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 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为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

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二) 选择和机会成本

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 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用此资源生产的其他所有产品中的最高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 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What)。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 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接有关。 如何生产(How)。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 为谁生产(Who)。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 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1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 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2: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3: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 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 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以自身的满足为动机,以市场价格 为信息,自主决定每种产品的购买量;生产者以利润为动机,根据市场价格决定生产的方式以及购买投入的数量;家庭和生 产者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 (二)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 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指定分配规则。 特征:决策集中化,集中决策建立在公共产权基础上。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计划调节,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决定了 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混合经济制度混合经济制度 含义:指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 混合经济的特征: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 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四)混合经济中的资源配置 混合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 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 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混合经济条件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既定经济制度下,个人、厂商、政府和其它经济组织如何作出选 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2

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途径,其中心 理论为" 看不见的手" 价格机制。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作出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的经济决策取得最大利润。 第二层次,局部均衡分析: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是作为某一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需求和供给双方)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层次,均衡分析: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又要取决于所有单个市场(如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共同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总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总需求。 消费者和厂商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概览

3

(一)经济系统的构成 :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 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把家庭或者消费者与厂商或者生产者联系起来,共同构成 一个有机的经济系统。 供给需求脉络图: 供给需求脉络图: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供需

Ed ,Es

(注意:转嫁与 Ed ,Es 的关系)

Ed 与总收益

应用题 (TR)的关系

Ed>1 P 与 TR 成反比 Ed=1 P 与 TR 无关 Ed<1 P 与 TR 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弹性 相当缺乏弹性:|E|<0 常弹性 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交叉弹性

EM>1 奢侈品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 必需品

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

Qd

=

Qs (蛛网理论)

第二节 需求 (一)需求

1.需求的定义: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 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效需求)

2.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4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 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简单化,假定商品 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 Q d = f (P) ( D = f (P ) )。即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 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商品)向右下方,即斜率为负,表示商品价格和 需求量之间的反向关系。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问题:需求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

需求曲线的特例 (吉芬商品)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

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互补品和替代品)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吉芬商品)

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跨期选择)

需求求函数的扩展形式 Q d = f ( P, m,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m 代表消费者的收入,P1 代表其它商品的价格 1

  (二)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需求曲线的运动

需求曲线 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需求曲线位移

需求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居民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 购买量的变动,我们称之为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现为该曲线上的点的变动。 需求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购买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了购买 量变动(如收入变动等)称之为需求的变动。它表现 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5

(五)从单个家庭需求到市场需求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中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d d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Q d = QA + QB

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供给

1.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2.供给的表示: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 供给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如下供给曲线:它是根据供给表 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影响该商品供给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假定商品的供给量与商品的 价格具有无限的分割性,并把商品的价格视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依变量,则 Q s = f (P) 或 S = f (P ) 即表 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这一一对应的关系。

3.供给规律含义:当影响商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 的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供给规律。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了产

量就越小。

2.厂商能生产的相关商品价格,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能生产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 变化,如,在玉米价格不变小麦价格上升时,农户就可能多生产小麦而减少玉米的供给量。

3.生产的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

4.技术水平。一般而言,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 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5.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价格上升,则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反之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 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 Q s = f ( P, T , P ) 在公式中,P 代表商品的价格,T 代表生产技术水平,P1 代表相关商品的价格 1

(三)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变动

6

供给量的变动:自身价格变动?点沿着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曲线 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自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供给曲线位移

供给量变动:供给量是指某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厂商提供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生产能力的 扩大或缩小,称之为供给量的变动,它表现为沿供给曲线变动。 供给变动:供给是在一系列价格水平时的一组产量,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非价格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 产量变动,(如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称之供给的变动,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增加是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供给量减少是向左下方移动;供给的增加 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是整个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四)从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到市场供给 一种水平的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提供该水平的数量之和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经济均衡: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务各方面的各种力量能够相 互制约或者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将保持该状态不变,此时我们称该经济事物处于均衡状态。 市场均衡的概念:在市场上,市场供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称之为市场均衡。 均衡的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1.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 衡数量。(市场出清)

2.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或者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带着各自的盘算,消费者与生产者一起进入市场,最终决定市 场的均衡。

3.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过程:

7

(

1)设市场价格 P1>Pe ,此时,Qs>Qd,其间的距离为供大于求的产品数量即过剩的产品的数量,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 的,过剩产品的存在必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 E 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 少市场的产品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

2)设市场价格 P2Qs 其间的距离即为短缺的量(供不应求)。此时,价格的上升可以扩大生产的产量, 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有供求保持一致。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 求减少引起均衡产量减少;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 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3.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 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第五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

1.弹性的定义: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 反应的敏感程度,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 1\\\\%的变动时,由他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如价格变动 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2.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 y 变动的百分比/x 变动的百分比。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 量变动的程度。

?Q ?Q P Q =? ×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 分比) e d = ? ?P ?P Q P

8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商品需求划分为五类

(

1) 完全无弹性( ed = 0 ):垂直的需求曲线,无论价格怎么变化,需求量保持不变 (

2) 缺乏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的斜率比较陡,价格的很大变动只能引起需求量很小的变动。当商品价格变动 1\\\\%时, 需求量的变化率小于 1\\\\%。(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等) (

3) 单位弹性( ed = 1 ):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真好相等。(巧合) (

4) 富有弹性( ed > 1 ):需求曲线比较平缓,价格较小的变动就能引起需求量很大的变动。需求量对价格反应比较灵敏。 (

5) 无限弹性( ed = ∞ ):需求曲线平行于数量轴,相对于任意小的一个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需求量无限的变动。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1)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

2)商品的可替代性,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 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

4)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 其价格的变化,需求弹性越小,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反之,该种商品如汽车在消费者的消费预 算中所占比例越大,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

5)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 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需要越长时间反应,有越长时间可以反应的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弧弹性和点弹性含义及其表示

9

(

1)弧弹性是以某种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价格和需求量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 (

2)点弹性衡量了在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相对应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需求量变动率的反应程度。 ed = lim? ?Q P dQ P × =? × (?P

0) ?P Q dP Q

线性需求曲线上的点弹性特征: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越大;相反,点的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 性系数越小。除了两种特殊情况以外,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同的。

10

P

(三)其他的需求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简称收入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消费者收入的相对变动,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百分比/ 收入变动百分比

?Q ?Q M ?Q M dQ M Q em = ? 或者 em = lim? × =? × (?M

0) ?M ?M Q ?M Q dM Q M

正常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 em > 0

劣等品:收入增加,该商品的需求减少 em < 0

奢侈品: em > 1 ,需求量增加了幅度超过收入增加幅度

必需品: 0 < em < 1 ,表明需求量增加了幅度低于收入增加幅度

2.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程度对需求量变动程度的影响。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 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eXY

?QX ?QX PY ?QX PY dQX Py Q = X = × 或者 eXY = lim × = × (?PY

0) ?PY ?PY QX ?PY QX dPy QX PY

11

2.替代品和互补品: (

1)替代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馒头的价格不变而花卷的价格上 升时,馒头的需求量上升。 (同质竞争) (

2)互补品: eXY < 0 这是指两种互相补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 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配对商品) (

3)没有关系: eXY = 0

(四)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 品的价格变化 1\\\\%时所引起的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系数=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Q dQ ?Q P dQ P Q Q es = = × 或者 es = = × ?P ?P Q dP dP Q P P

由于价格越高,生产者越愿意提量,所以 es 一般是正数。 类似的,供给价格弹性也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2.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1)生产技术类型,一般而言,生产技术越复杂、越先进,固定资本,占用越大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越小,在价格下 降时,这类生产要素不能方便地转移。 (

2)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对拥有相同技术的生产者而言,拥有多余生产能力的生产者的供给会更高有弹性,因为它在价 格变动时,特别是价格升高时,更容易调整产量。 (

3)生产成本的因素,当产量增加时,成本迅速增大,供给弹性越小,反之,生产扩大成本增长慢,供给弹性就大。 (

4)生产者调整供给量的时间(生产时间),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生产者对供给量进行调整需要一定时间,时间越短, 生产者越来不及调整供给量。如在一个月内,考察西瓜的供给,它可能缺乏弹性,但如果跨年度考察西瓜供给量的变化,则 其供给弹性可能很大。因此对象农产品这样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是今年的价格由今年的产品决定,今年的产量由去年价格 决定。(蛛网模型)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第六节 供求分析的简单应用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支持价格

1.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支持某种商品的生产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12

支持价格的经济影响:在支持价格的条件下,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现象。

2.限制价格又称最高限价,是指政府为了防止某种商品过高而对市场价格规定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的经济影响在限制价格条件下,部分市场需求会得不到满足,往往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二) 需求弹性和 销售收入需求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其需求弹性之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出售该商而所得到的总收益的变动情况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总收益(TR)等于销售量(Q )乘以价格(P )。 ①如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总收益会增加。 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 例:设电视机的|Ed|=

2,原来的价格 500$,此时,销售量 Q1=100 台。 TR1=P1xQ1=500$x100=50000 元现价格下降百分之十,即 P2=450 元,因|Ed|=

2,所以销售量增加 20\\\\% 即 Q2=120 台,此时,TR2=P2xQ2=450 ×120=54000 元 TR2-TR1=54000 元-5000=4000 元此时,电视机 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价格上升的例子学员可自己寻找。 结论:结果某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②如果某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 少。该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销售量)减少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 例:假定面粉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Ed| =

0.5 ,原来的价格 P1=

0.

2,此时,销售量 Q1=100 斤, TR=P1xQ1=

0.

3×100=20 元。 现价格上升 10\\\\% ,即 P2=

0.22 元,因为|Ed| =

0.5 ,故销售量减少 35\\\% ,Q2=95 斤,此时 TR=P2xQ2=

20.90 元。 TR2-TR1=

20.90 元-20 元=

0.90 元此时,面粉总收益增加。 结论: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为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 减少。 分析"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 薄利多销" 这一营销策略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只有在价格弹性是富有弹 性时,薄利才能多销。 (三)蛛网模型 基本假设:商品产量取决于前一期的价格,但是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当期价格。

Qtd = α ? β ?P t Qts = ?δ + γ ? Pt ?1 Qtd = Qts

13

均衡价格的决定

1. 收敛型: kd > k s

2. 发散型: k d < k s

3. 封闭型: k d = k s

第三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 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Q0

f (Q)dQ ?p0Q0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分析 预算线:P1X1+P2X2=I 消费者均衡 均衡条件:MU1 /P1= MU2/P2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效用论概述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一)欲望和效用的概念

1.欲望的含义:欲望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而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里感觉。

2.效用的含义: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可以用 1 、2 、 3 …等基数加以表示,并可以加总,消费者消费不同商品的数量获得的效用也有一个共同的单位,因此,消费 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称为总效用。 同时,基数效用论又假定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 获得的满足程度逐步下降,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目标是要达到总效用最大。

2.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 第一,对于任何二个商品组合 A 和 B ,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 A 的偏好大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的 偏好小于对 B 的偏好,要么对 A 和 B 的偏好一样或者说偏好无差异。 (偏好完全性) 第二,对三个商品组合 A 、B 和 C 而言,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 ,对 B 的偏好大于 C ,则该消 费者对 A 的偏好一定大于对 C 的偏好。(可传递性)

14

第三,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产品数量大的商品组合。 (非饱和性) (三)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与消费者均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1.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的获得的满足程度的总和,记为(Tu),

2.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记为 Mu. 随着消 费者消费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称戈森定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 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 是递减的。

4.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商品被优先满足最重要的需要,故最先消费的商品边际效用就 大;从商品本身对消费者所产生的重复刺激看,随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接受的重复刺激程 度越来越弱。

5.货币的边际效用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速度很慢,通常把它看成是个常数。

6.消费者均衡的含义: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有限的,他要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各种物品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消费者均衡研究的单个消费者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7.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原则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物品的价格是已知的,则消 费者一定要使其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他所支付的价格成比例,换言之,也就是要使自己花费在各 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消费者均衡。 (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1.可以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需求定理: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是固定的,即每单位货币给他带来了 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他对某物的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如果边际效用大,消费 者愿付出的价格高,如果边际效用小,消费者只愿付出较低的价格。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 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降低,因此,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 曲线以上的面积表示。 数学公式:CS= 0

Q0

f (Q)dQ ?p 0Q0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一)序数效用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它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获 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

3.无差异曲线的平面图示三个基本特征: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 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 离原点越远, 满足程度15越大,反之则越小。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

能相交,否则与第二点矛盾。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边际替代率(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消费者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 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如为增加 X 就要放弃 Y,所放弃的 Y 商品的数量?Y 与增加 的 X 商品数量?X 相比就是边际替代率写作 MRSxy = ?

?Y (X 对 Y 的替代) ?X

2.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这一点斜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逐渐减少,说明其是一条凸 向原点的曲线。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 位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

(

1)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其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 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

2)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照固定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第三节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一)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的含义: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 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16

(二)预算约束线的变动:预算线是以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为条件,所以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价格 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也会随之变动。

第一,价格不变,收入变化,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移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则预算线向内移动。 第二种情况,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改变预算线的斜率,使预算线旋转。 第三种情况,如果所有商品的价格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动,则消费者预算约束线位置不发生变动,如果商品价格及消 费者收入发生相对变化,则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动。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 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两 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3.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一是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二是由预算约束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 点所决定。 第一个特征用函数表示:PxQx+PyQy=m ;第二个特征表明在这一点上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 预算线的斜率为边际替代率,所以,它表明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价格比相等:

4.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MRSxy = ?

?Y PX = ?X PY

它表示,在一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应选择的最佳商品数量应该使得两种商品的边际 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换言之,在消费者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某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等于 市场上这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取的另一种商品数量。

17

(二)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动

1.收入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收入??消费扩展线又称收入??消费曲线,它表示,在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 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两种情况:正常品和劣等品)(恩格尔曲线)

2.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的含义:价格一消费扩展线简称价格扩展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均衡点变动的轨迹。

3.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可以通过消费者的价格一消费扩展曲线推导出。(总收入不变,价格变化引起需求变化)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重要)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商品的相对 价格发生变动,二是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对于以前发生变动。

1.替代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 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 量的改变,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3.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总效应=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三)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对正常商品而言,商品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对于低档商品而言,价 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但收入效应却使得商品需求量下降。

2.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也为正。

3.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

4.吉芬商品的含义:如果为负的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则该商品 为吉芬商品。

5.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 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分析工具。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曲线 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形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是否导致消费者选择该商品数量的 增加,取决于价格下降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符号和大小。 第六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1.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 策的可能不止有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 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结果的发生概率,则可以 称这种不确定性为风险。 18

3. 期望效用函数也被称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期望效用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 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E[U(W1,W

2)]=pU(W

1)+(1-p)U(W

2)

4. 期望值的效用:U[pW1+(1-p)W2]

5. 风险回避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上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6. 风险爱好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严格向下突出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7. 风险中立者: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 用,其效用函数是线性的 U[pW1+(1-p)W2]= E[U(W1,W

2)]=pU(W

1)+(1-p)U(W

2)

8. 保险者都是风险回避的,保险原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 S 应该等于他的财产的期望损失;或者是 使得保险后的稳妥可靠的财产等于在风 险条件下的财产的期望值。 S=p.L+(1-p).0 W-S=p.(W-L)+(1-p)W S 为愿意支付的保险金额,p 为风险发生的概率,W 拥有财产的总价值,(W-S)是保险后不论风险发生与 否都能够获得的稳妥可靠的财产,L 为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9. 保险公司是风险中立的,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p(S-L)+(1-p)S=-pL+S≥0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论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TP、AP、MP 等产量曲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扩展线 规模报酬 θ =f(L, K ) 递增:f(λ L, λ K )>λ θ 固定:f(λ L, λ K )=λ θ 不变:f(λ L, λ K )

第一节 厂商 (一)厂商的法定形式:

19

1.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个人企业家往往同时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

2.合资企业又称合伙制企业,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分担经营责任的企业。大多数合资企业都以协 议的形式规定合资人的责任和利益,同独资企业一样,合资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的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3.公司是以法律程序建立的法定实体,其特点是企业与创办者和所有人相分离,一般以发生股票的形式筹建, 股票持有人为股东,股东推举一些人作为董事,股东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与前二种企业相比,公司有利于 筹集大量资金,且风险相对分散。在经济分析中,通常以公司作为厂商分析的例子。 (二)厂商的目标

1.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成本与总收益的差额。收益是销售产品的收入,成本则是生产过程 中投入的各种资源的费用或支出。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生产是把各种投人转换为产出的过程,把投入和产出联系在一起的是生产技术。

2.生产函数的含义: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 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以用函数表示。故生产函数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 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短期与长期生产函数

1.短期和长期的概念: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时 期。长期是指生产者来得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有生产要素数量都可以改变的时期。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K/v) Q=Minimum(L/u ,

其中,L、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常数 u 和 v 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生产技术系数,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 要的固定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此生产函数表示,产量取决于(L/u ,K/v)中较小的一个。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一般形式为:Q = ALα K β 式中: 代表产量, 和 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α 、 Q L A

β 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 0 < α 、 β < 1

这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 1:该生产函数是一个指数函数形式,这类函数在数学上较易处理; 2:函数中的参数 A 、 α 、 β 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A 可以看成为一个技术系数,A 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 产量也越大; α 、 β 分别代表增加 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 增加的百分比,它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20

3: α 、 β 可以用来判断规模报酬: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α + β > 1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

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假定厂商只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劳动的投入量可变,但资本的 投入量不变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1.劳动总产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是指一定的劳动 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TPL

2.劳动的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通常记为 APL

3.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用 MPL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重要): 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 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的带来的产量增量最终要递减。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的条件是技术不变;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只存在其他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可能成立。

3,边际收益递减发生在变动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这就是说边际收益经历一个递增不变和递减过程,最终要递减。 (二)产量曲线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重要) 之间的关系(

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重要)

首先,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别递减,从图 上看 TP、AP、MP 都经历一个递增而后递减的过程。 其次,MP 曲线和 AP 曲线一定相交于 AP 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 AP 递增,相交后 AP 递减。 第一, 当 MP=0 时,总产量达到最大。据此,我们把劳动投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Ⅰ),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 AP 达到最高值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 产量。这说明增加劳动量是有利可图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 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Ⅱ),此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 量,劳动量则可以增至 MP 等于零点为止。 第三阶段(III),是劳动量增加到 MP 等于零点之后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此时劳动投入 是绝对的太多。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一般而言,劳动投入(可变要素的投入)到第Ⅱ阶段最合适,但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在这一区域的

21

哪一点上,还需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 = f ( L, K ) (二)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对比)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等产量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 同组合的轨迹。

2.等产量曲线通常具有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文秘站:]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 第二,在同一条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 产量,离原点越高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 条凸向原点的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替代率对比)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是在维持产品水 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MRTS LK = ? ?K ?L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 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提到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3.原因: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种要素投入之间的适当比例,这也就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 限的。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增加劳动投入 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在劳动投入量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 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是很困难的了。 第五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等成本线:表示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可以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厂商

的预算约束线) (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把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起来,就可得出厂商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 切点,代表了劳动与资本的数量表示企业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此时: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最大,或者在产量不变的 情况下,成本最低。 (三)扩展曲线:

22

1.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 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 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扩展线一定是条等斜线。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者是收缩生产时必须遵循的路线,它表示在 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者是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 优的生产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四)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厂商利润最大化厂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之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