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的看法范文

生命的看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2: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生命的意义,曾为无数人所探讨,而各人之观点,则往往因基於所经历境遇之歧异而不同,盖人生活於囿限的世界中,自难从主观的认识自己超脱为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过如果对生命的意义不能作一正确的认识,则无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便很容易蹉跎光阴,使宝贵的生命失却了灿烂的光辉。因此,吾人应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深切的认识。

2、生命究为何物?英哲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这就是说:就整个的宇宙来看,生命的显现,只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宇宙进化中,尽占一微渺的地位,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种地位。因为我们既囿於空间,又囿於时间;易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实。

3、对於人生的真谛,吾人常加以各类型的解说。虽则吾人无法摆脱物质界对於我们的制囿;在精神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诚然,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既无悲、喜。若有悲、喜,则不啻为人类自己所加於本身的色彩。人类之有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为其所特具,这些精神状态,可如时空宇宙,同样地不朽。因此,人类在实质上,虽属於时空宇宙,他本身却创造了另一不朽的宇宙——精神宇宙。这个宇宙,为人类生存寄托之所在。在时空宇宙,生命无其特殊意义,如尘土然,仅为宇宙的一种过程而已。而在精神宇宙,它却具有无限的底蕴,无限的意义。

4、精神宇宙是可以扩大的,加速扩大这精神宇宙,即为生命意义,「贡献我们所能的和所有的,使这精神宇宙更为壮丽,更为浩瀚,这是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的责任,也就是自己生命之所在。对於精神宇宙言,我们的存在,是不朽的,因此希求避免躯体的幻灭,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眼下,倘若输入近期在纸媒上首发的像样点儿的文稿标题或其中的一两句话语,多半能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上瞧见一些网媒未经授权却擅自转载、修改的文稿或图片,而这些“聪明”的网媒为撇清责任,一般也在相应网络页面底部或干脆另附单页,刊载相关的版权告示、法律声明或免责声明。

有的网媒少有原创图文,只得东摘西抄,居然敢放言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违者必究;有的网媒声称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有的网媒宣扬,倘遇文图涉嫌侵权事宜,请提供证明,网站核实后,将删除相应内容;有的网媒明言,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纸媒、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尽快处理;有的网媒表示,任何有关本网站和网站声明的争议,应由××法院管辖……

根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上述网络声明皆存有不同程度的违法嫌疑。概而言之,网媒刊登作者原创稿件或转载其他媒体的稿件,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若无特殊情形,纸媒则可直接转载其他纸媒的原发稿件,这点迥异于网媒),网媒通常并无外来作品的版权;网媒刊发的作品若涉嫌侵权,原发或转载的网媒应承担连带责任;网媒刊载的图文若系违法转载,当然也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是轻飘飘表明自家“处理”、“删除”、“删掉”之类即可推卸法律责任;涉及网媒侵权的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中亦有规定,不是网媒自己想找谁就找谁的。

众所周知,眼下国内众多网媒皆可能存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侵权行径,自身可谓不干不净。不少网媒集中大规模转载乃至违规删改纸媒的原创稿件,且不支付分文转载稿酬。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网媒还刊登了上述版权告示或法律声明,让人顿感幽默滑稽,颇有点儿贼喊捉贼的架势。更有意思的是,国内多数网媒已聘请了律师,一些著名的网媒还邀约了知名律师,难道诸多网媒聘请的专业法律顾问,也都不知悉网媒类似声明的违法之实、可笑之处?究竟是法律条文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还是网媒侵权已成法不责众的态势?真不知这是中国特色,还是国际惯例?

篇3

法则一:普通疾病别去大医院

等级越高的医院,诊疗收费越贵。如果想节约开支,你必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那家医院,做到“小病在社区或基层医院,大病进三甲医院或知名医院”,这样既可省时,又可省钱。好比住店,你能在小旅店凑合一宿,又何必要去五星级酒店挥霍呢。

那么,什么样的病是小病,什么样的病是大病?医学上并没有明显的标准和界线,所以患者最好不要自己判断,应该由医生来诊断,比如发热的症状,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白血病或肿瘤引起,很可能产生误诊。

如果你不相信医生给的答复,怀疑是大病,可以先去大医院做一下相关的检查,有确诊结果再回小医院治疗。

提醒

* 非普通疾病(尤其是性病)一定要去正规的省市级大医院就诊,谨慎选择去电台、电视台做广告或专栏的医院或诊所,因为那里有不少游医。

* 小医院也有好医生,别忘记先打听一下。

法则二:能看中医的就不去看西医

虽然西医在治标上比较迅速,事实上有些病西医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带状疱疹,西医的手段就是输液,但这个方法既费钱而且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中医只需花费200多块钱就能治愈。肿瘤患者也该看中医,虽说中医无法实施手术摘除肿瘤,但中医对摘除肿瘤后患者的调养和扶正有很好的作用,而且不少中药有抗癌作用,在延长生命方面比西医药强,费用比起西医大概要低个几十倍。另外像伤筋动骨等看中医既便宜,效果还比西医好,能促使骨伤口愈合。

提醒

*一般情况下医院的药至少要比外面平价药店的药贵20%,所以如果医生开的药方能在外面买到药就尽量不要在医院里买。

* 敢于拒绝劳财无用的检查,有时候有些已经做过了的检查,事隔不久或换了个地方就医,明显知道病情没什么变化的,就别再做昂贵的检查,而且有些检查本身还有副作用。

法则三:去大医院别只找老专家

去过大医院看病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中老年专家的挂号费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他们的桌子前还是人山人海,刚毕业的年轻医生挂号费低到极限,他们的桌子边还是无人问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病人的心理作用,不少病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花了很长时间赶来的,他们的身体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找中老年专家怎么样也比年轻医生可靠呀!其实,这个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的确,医学是实验学科,而经验和积累需要时间,总的看来,年长者相对于年轻医生,他们见多识广,学识、经验俱丰。但有些专家职称上去了,临床经验、学识水平不一定与之相称;有些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信息不灵。正是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会使得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容易墨守成规,不能主动吸收他人的间接经验及做法。另外,在外科、骨科及眼科、显微外科等需要精细的技术手法的地方、或手术时间长需要有充沛的体力的情况下,年老者显然处于劣势,有时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轻医生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的,经过技能考核才有行医执照。对于任何医生都能够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他们都能顺利解决。

提醒

* 有的老医生遇到看病的人多,会仓促看一下,而找年轻医生,他们会告诉你许多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

*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一心要看专家,最好找有独特经验的。

法则四:选择正确的时间看病

皮试、化验、排队、交费等等,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天、整天,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向单位请假,又要被单位扣奖金,得不偿失。

医院抽血做化验时间是早时8点到10点,如果需一些化验检查的病人最好早些到医院就诊看病,以免超过了抽血时间又要等到第二天;要求空腹抽血的化验有肝功能和血糖血脂等,其他一般无要求。特殊化验检查如甲状腺素水平测定(T3T4)一周只做1~2次,去医院看病前最好打听清楚。

女性做手术要避开月经期,因为这时候的凝血机制较差,不适于手术。已婚女性做宫颈方面治疗最好选择月经干净3~7天最为合适。宫颈手术者术前要避免感冒。做乳腺方面的检查,选择月经干净后第七天最佳,因为这时的激素水平对乳腺影响最小,避免生理原因而导致医生难以确诊。

需做胆道B超的患者早上必须空腹;妇科B超和前列腺B超需要膀胱充盈,看病前多喝水,不要解小便。电子胃镜、肠镜检查需要一天的相关肠道准备,因此医院都将给你至少一天的预约时间,再心急的病人这一天必须要等。

此外,周一、周二病人最多,老病号最好选周五、周六;性急的朋友下午就诊较好,因为上午人都比较多。看病时要带上原来的所有资料,以便医生作比较。季节性疾病预防,如哮喘发病期多在春季,消化道出血多在秋冬季,这类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早做好预防。

提醒

* 事先拨打医院的门诊咨询电话,了解专科专家的坐诊时间,可以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 病人在看病时尽量不要打手机,一方面浪费看病时间,另一方面对医生也不尊重。

法则五:老病历能说明大问题

许多人看病不喜欢带病历,图省事再买上一本新的,这是一种坏习惯。病历上往往书写着你以前的病史和一些重要检测结果,这都是医生可以参考的宝贵资料。如果丢失了,你自己又表述不清,许多本可以不必做的检查又要重新做,这会加大看病的开支。

特别是有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复诊。如果有老病历上的每次诊疗记载,接诊医生就能知道病人以往的病情、曾经用过何种药物或采取过何种处理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从而决定治疗方案,省时便利。

提醒

* 出门前,请检查一下病历和化验报告是否随身携带。

* 遗失病历,可找上次问诊医生补一份。

法则六:新药贵药并非都是好药

有的病人对医生开的药抱着“便宜没好货”的错误观点,总希望医生给开一些贵药新药。其实药的好坏和药的价格是两回事,主要应决定于这种药对于所患疾病的疗效。

好药应该具有疗效高、使用安全、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服后不给病人带来痛苦。而药的价格则决定于原料的来源难易和价格、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产量多少等因素,国外进口的药也较贵,它和疗效没有直接关系。例如:阿斯匹林是一种使用多年的老药,价格很便宜。但由于它解热镇痛的疗效确切,毒性小、副作用也较少,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

对于国外新药,切勿迷信。例如用吐根碱注射液治疗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对白种人的心脏毒性较小,可推广应用,但对我国病人却易导致心脏意外而不可使用。因此,贵药新药不一定是好药,好药不一定又贵又新。

提醒

篇4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69-02

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二十一世纪同样也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技术,人类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必将使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挑战,是所有医学教学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新世纪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1 生命科学发展与医学科技进步

十九世纪中叶,细胞学、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基因论和DNA功能的确定,尤其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二十世纪生物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它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子生物学的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破译自身全部密码成为现实,1990年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今天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接下来,将是阐明基因组的功能,这就要清楚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谱及其调节和控制,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将从基因组转到蛋白质组学,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代。其内容包括建立单核甘酸多态型(SNP)为代表的DNA序列变异的系统目录,从而揭示人类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认识基因组在转录核翻译水平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并利用各种模式生物体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功能。在微观层次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基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活动、发育和进化,以其脑功能进行探索,从分子、细胞、模式生物和整体水平对脑和神经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神经生物学正成为生物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生命科学从群体、个体、细胞到分子水平深入的发展,使得医学能够在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生物医学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生物医学技术正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经济,同时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克隆技术的成熟,人们可以用克隆的器官代替已坏的自身器官。而将来科学家可以设想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组装成“纳米机器人”,通过血管送入人体诊断疾病,携带DNA更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片断。因此随着以后基因功能的清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不仅能了解生命,而且能够操纵生命过程,它将改变现有的医生看病模式,人们将拥有记载个人生理、病理信息的生物芯片,医生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将做到个性化,精确化。

2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医科大学毕业生投身入救死扶伤,全民保健,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疾病观、健康观、卫生观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医学研究者以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而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

从以往高等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素质的特点看,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上述特点。具体地表现在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获取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传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临床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整个课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被动,缺乏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求新意识与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有害无益。而医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书本,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接受已经或即将过时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欲望和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有多少带创新性的学术新思维。因此即使是那些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缺勇气、开拓创新与实力等现象,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更少,因而未能充分起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作用。

3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利用寒暑期或周末参加各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更广泛地组织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各种学校活动包括本专业的、跨专业的、跨校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平时,也要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可以参加各学科最新研究的学习报告会,对原有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只有研究生才能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惯例,组织医学专业学生早期进入感兴趣的实验室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在具有副教授职称或高年资讲师中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明确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室的

科研活动,感受科研气氛,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使他们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初步的科研思路;培养了科研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本科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面临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网络快速发展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动画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解答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了解国外医学的发展,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应用生物信息学论证自己的构想,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通过网络增加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网上交流的平等权利,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提高它们对本科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3学习医学相关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反映了学生对生命的冷漠,甚至冷酷的现象。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我对我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96.67%的学生能够同情理解生命,但对生命只有肤浅的认识。83.33%的学生缺乏精神支柱,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通过分析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每个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深入挖掘教材、生活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点点滴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1、生命来之不易

讲解《人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抽出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珍贵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以受精卵开始的,通常情况下男性一次能产生大约700万—1亿个,而这些到达卵细胞内受精的只有一个。正常女性在她可以生殖的时间里可以产生约400—500个成熟卵细胞。如此多的生殖细胞却只有一个和一个卵细胞(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可以有机会完成受精作用,这个几率可谓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今日的你在受精阶段就至少已经战胜了成千上万亿个和几百个卵细胞。当然受精卵形成只是生命的开始,还要经历母亲的十月怀胎,从胚胎、胎儿、婴儿、儿童,成长到青少年,成为一个中学生,这个过程中,只要一次疏忽或照顾不周,生命可能从此就消失了,而你今天居然健康地坐在教室里,可见你在过去是多么勇敢、强壮。到今天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矛盾、某些教师不喜欢等,你又有什么理由轻易放弃生命呢?不仅不能轻言放弃,你还要珍爱来之不易的生命,抓住大好年华,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由己推人,你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正视困难

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知道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有些斗争非常激烈。只有获胜者才有生存的机会。在这里要明确这样的观点: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双方都会得到完善。比如:在猎豹与羚羊的生存斗争中,猎豹和羚羊的个体中只有强健、机敏的才有机会存活,获得繁殖的机会。生存如此,学习、工作、做人也是一样,你只有在学习竞争中,才能变得更出色。所以你要正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把它看做前进的动力,勇往直前。

3、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这时身体会发生剧烈的变化。随着身体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性意识开始萌动,逐渐乐于接近异性。学到这里时,我会对学生进行引导:你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想象的特神秘或有犯罪感。更不是成年人的恋爱。男女同学应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你要把握好大好时光,把精力集中于勤奋学习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黄金时代。

4、珍爱其他生物

人与其他生物都是生物圈中的成员,我们应和睦相处。如:观察植物在原环境观察不要采集。进行动物观察实验后,要把它们放回大自然中去。学习制作动植物标本时,告诫学生不能过量采集等。

5、树立信念、锻炼意志

篇6

关键词:生命力;形式美法则;艺术;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79-01

一、从艺术作品看生命力的体现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如何将形式美法则应用到设计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先从艺术创作中去探究生命力在形式美法则下的运用。因为形式美法则在绘画艺术中比较容易体现。比如吴冠中先生的水墨巨作《高粱》,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就含蓄的表述:“今用巨幅墨彩追忆高粱正红的壮实华年,果实、秆茎如铜锤铁臂,一味冲天,叶如飘带,似舞、似歌、似泣,我想表现乡土庄稼汉的壮烈生态,也许倒透露了人生的风景”。

纵观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件作品中都有点、线、面的运用,而且将点、线、面、体等各种元素和谐的融为一体。他的水墨不管是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还是垅高坝长的北原风景,都给人一种清新放怀的感觉。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都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充满着一份平淡的诗意。一副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正如有了灵魂的人一样,有着自己思想。殊途同归,我们是否可以此为鉴,将生命力的体现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把没有生气的,呆板的东西当做有生命力,有故事的人、事去进行设计,注入新的思想、灵魂,那么创作出的产品必将是一件充满活力的佳作。

二、从产品设计中看形式美法则的新应用

工业革命以后,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日趋深远,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注产品的消费价值和社会地位价值,而忽视了产品的内在审美价值。这就导致了产品的冷漠性,同时也使得设计态度变得麻木。由于产品缺少活力、生命力,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减少了精神上的享受,大大缩减了产品的使用周期,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长期伙伴,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就成了设计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从产品的实用性出发,使产品的结构,功能趋于完美;另一方面,从产品的造型出发,包括材料、色彩等,使产品具有生命力,体现一种能够与当下审美观相对应的美感,极大满足用户的精神享受。这就要求设计师以及高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并从新的角度将其应用到产品设计创作当中。

1958年,丹麦著名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了PH Artichoke 吊灯。汉宁森采用不同材质的反光片来营造各种光源的环抱的效果。PH灯是一组很复杂的反光板围成一个松果形式的灯,这些反光板形成了漫反射、折射、直接照射三种不同的照明方式,并且灯影具有很优美的氛围,让毫无生气的灯具变得像有生命力正在生长的松果一样,使整个作品活了起来。

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柳宗理设计的蝴蝶椅同样将生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把椅子因为用了两片翻飞的木片组合而成,所以叫做“蝴蝶椅”,但它更像观音展开佛手,温柔的承托着我们的身躯。看到这把椅子,就好像看到了“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设计师将中国美好的爱情传说与简约而有个性的造型相结合创造出爱情蝴蝶椅,使传统办公环境中的办公坐具由古板变得有生命力,让我们办公时多了一些活力。1957年此椅在米兰设计大赛获得金牌,并被纽现代艺术博物馆与巴黎卢浮宫相继永久馆藏。

三、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其背后必定有着某个别样的故事,或是蕴含着某种文化精神,它们都是生命力的体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消费者追求的已不单单是产品的物质功能需求,而更趋向于精神层面的享受。设计越来越成为一种语言,通过产品来表达一种思想,歌颂一段情感,激发人们深藏心底的美妙,正如“商品的设计本身并非只是针对消费者或是用户的需求,它更想表达的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在情感上的沟通。”为了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寻求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共同理想,并在此前提下赋予产品新的价值,就需要设计师通过产品来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拓展产品内涵的品质,让生命力有着更好的体现,设计师还必须结合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在被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能跟使用者的生命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如此,产品本身才会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健康老龄化;审美教育;生命教育

1982年维也纳世界人口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10%以上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政府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8%。这标志着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我国社会也相应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年轻化社会的样貌,也存在着相应问题。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给我国社会生活提出挑战。国家也启动了应对人口老年化的战略研究。这些研究既涉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涉及其精神生活。因为倘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能保证充实快乐,长寿对其又有何意义?我们不仅要让辛苦一生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还要让他们健康从容地安享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healthyaging﹚的目标,就不能忽视老年人审美教育问题。

一、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自身。[1]它也是一种人类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实现“优美的灵魂”的人类工程学。[2]一般认为,审美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用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智力发展。但实际上,审美教育应贯穿一个人的生命始终。老年人同样需要审美教育来调节身心。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老年人从紧张的工作状态到闲散的休养状态,社会角色发生质变,即从国家建设者变为社会旁观者。他们惆怅于地位的失落并怀旧于过去的美好。他们常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消沉与退缩,常因无法重新定位而“捆绑”在别人身上生活,关心国家的时事与政治,儿女的事业与婚姻,孙辈的养育与教育,抱怨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医疗、待遇,还有牵涉家庭中的代际矛盾。如对上述问题不加干预,长此以往,不仅使其负面情绪日益严重,还会危害其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其晚年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为此,需要给予老年人一种更适合的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践行,而且也是老年人对自身缤纷精神家园的积极彰显。[3]其审美教育更侧重审美感受,期望通过实践性审美体验使其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体会生命的崇高,珍惜生命的历程,丰富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走出孤独、体会幸福。老年人的幸福感充分体现其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如何看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诉求是判断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之一,[4]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二、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

老年型国家都很重视老年人再教育。我国也通过法案保护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推行近二十年,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问题。教育受众面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教育理论支持,整体收效不明显。开展老年教育须了解其学习期待,并以此确定教育侧重。老年教育不同于适龄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不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重,而以充实人生为主。这种体验式教育不注重结果而重视过程。这种学习期待更倾向于审美教育,因其可帮助培养情趣加强生活感悟进而指导老年人从容健康安度晚年。这种强调回归生命本身的感性“大美学”教育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问题。

1.对生命的理解

老年人面对的难处会更多,如养老问题、疾病问题、子女相处问题、心理焦虑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重组问题等,而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生命衰亡问题。因此需帮助老年人积极理解生命从而摆脱死亡阴影,这样才有助于其身心健康从而让其生命的最后时光活得放心、舒心、幸福、美满,特别是使生命的最后一段也有意义与价值,此之谓“超越生死,夕阳更红”。[5]﹙1﹚对待疾病的看法。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形态普遍发生退行性变化,动作迟缓,耐力下降,容易疲劳,抗病能力降低。他们在漫长的退休空闲中忍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时刻担心死亡的到来,很容易发生群体心理失衡。因此,需要引导他们科学地看待疾病。疾病对于任何生命体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科学保健可降低疾病发生,但一旦疾病发生,也不要消极对待,要积极配合治疗。有时,看待疾病的方式比知道如何治疗更重要。目前,社会上很多老年人热衷养生保健。这种珍视健康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犹不及,有些老年人为疾病整日过分焦虑,患得患失,长此以往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还有些老年人过分依赖养生保健而排斥科学治疗,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2﹚对待死亡的看法。人人都惧怕死亡,但也深知死亡不可避免。需要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客观看待死亡,从而更加珍惜有生的日子。“向死而生”的心理疏导对于老年人而言不仅是为死所做的必要准备,还帮助其重新认识时间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更加积极地审视自身的价值且更有意义地安排余下人生,从而提高生存质量。人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并非同步。生前创造的精神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伸自身的生命长度并超越死亡。老年人的审美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注重精神生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忘记死亡的威胁,享受生命的美好。

2.对于世界的理解

老年人退出了正常工作舞台,解除了物质束缚,摆脱了功利性追求,重新以赤子之姿直面生命与生活。[6]他们以相对充足的生命自由来接受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其而言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主要源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绵延与生活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启发。[7]其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正确体认生命的可贵,建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从而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对生命的超越。[8]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就是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是平衡生活与生命的教育,也是协调个体与世界关系的教育。﹙1﹚对待世界变化的看法。老年人退休后易与社会脱节,不能及时接收外界信息,进而不能理解外界行为,对待问题常存偏见。且对新鲜事物不解易引起其情绪波动,很难保持其健康心态积极地生活。为此,需要帮助老年人认识到世界变化属于常态,正因变化世界才进步。老年人也要参与社会生活并适应新变化。当今时代是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方式都可帮助其获得最新资讯。老年人逐渐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客观积极地面对变化,参与社会生活,逐渐形成满足感与自信心,感觉仍与世界保持同步,从不曾被遗忘。这种心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2﹚对待周围他人的看法。闲散的家居生活使老年人的日常社交圈子也相应缩小。他们既渴望开展新的人际关系,又担心不能很好融入新社交圈。因而,他们会格外在意他人看法。周围人一句无心的话常令其心情郁闷,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引导老年人客观地看待周围他人的看法。老年人已经走到人生最为从容的时刻,可以更好地体会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再需要过多在意他人看法。老年人需要客观分析他人所给建议,如果是建设性建议,不妨接受;但如果建议不适合自身情况,也无需过分在意,更不要让他人的嘴和脑影响到自身的判断。生活中常存在一些老年人退休后过分在意与他人比较并且在不断比较中确定自身价值。这种比较会涉及子女的财富地位,自身的身体状况,孙辈的学习成绩,退休后的价值效用以及居住环境的优劣等。这种比较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睦,还会影响社会风气。为此,需要审美教育,使得老年人放下功利价值回归理想价值,领悟生命的真谛,得到精神的慰藉。他们内心丰盈了,自然不会因周围他人看法而影响自身生活。﹙3﹚对待自身定位的看法。人到暮年,不免回忆,时而满足时而落寞。老年人常困扰于自身的定位,不知该如何总结一生,很多夙愿未酬,心中不免遗憾;往昔地位悬殊,心中难免不平。他们对自身定位常有两种态度:一种觉得不认输不服老,觉得不该早早离岗,许多岗位上的人还不及自己,还有余热不曾发挥;另一种则觉得一事无成,一生碌碌,不再被需要。两种定位都不正确,一种过于自大不可取;另一种妄自菲薄也不可取。老年人应认识到从退休起,人生就进入另一个篇章。过去辉煌也好,蹉跎也罢,总之已属历史,要珍惜的是最后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通过对于老年人审美教育的核心问题的分析,可见老年人的审美教育实质上是种生命教育。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死困惑,减少和消除由死亡带来的精神痛苦,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使自己生活得幸福、有价值,也造福更多生命。[9]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从生理性和自然性的生命个体化为家庭性和社会性的生命个体,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审视生命、珍惜血缘、促进家庭和谐,最终帮助他们超越肉体生命获得永恒的精神生命。

三、老年人审美教育的实施建议

老年人经历过人生沧桑,更注重精神追求。当代新媒体时代给老年人的生活带了冲击,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命观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审美教育既包括审美实践技能﹙书法、音乐和绘画等﹚又包括审美体悟,都从不同层面上帮助老年回归生命的本真以更加感性的方式理解生命,发现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改善其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使其健康寿命和独立生活寿命更长。老年人审美教育不仅仅涉及老年人本身,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子女,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因此,老年人审美教育需要遵照“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的多元模式来开展。首先,老年人本身要保持良好心态面对人生暮年的生命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发展,扩大社交圈子,克服孤独感与疏离感,客观面对生死疾病问题,发现自身生活乐趣,找寻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以积极的态度打开生命中最后也是最从容美好的一章。其次,家庭要注重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要充分尊重老年人心理感受并与其及时沟通,保持家庭气氛和谐,时刻关心老年人使其感觉到被需要,并且体会生活的温暖与美好。再次,社区团体要注重社区内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为其积极提供审美实践技能方面学习和审美感受交流的场所,使其艺术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和延伸,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国家政府要重视老年人的审美教育问题,并且在审美教育目标设定、审美教育课程建构、审美教育活动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作者:张知博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80—83.

[2]何玉龙.浅谈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35—39.

[3]王仁.老年学习的真谛: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行者[J].成人教育,2016,(1):1—5.

[4]黄克岐,魏春华,林良才,陈月华.老年精神需求与老年教育[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4):49—56.

[5]段瑞雪.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0):41—43.

[6]杨晨.缺失与回归:我国老年生命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21.

[7]阎光才.走向日常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5):13—15.

篇8

【关键词】自然生命;价值生命;生命态度

儒家思想直接谈及死亡的地方并不多;不过,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反映出死亡看法的倒有不少。我们就由这个角度来看看儒家的死亡观。

一、自然生命的结9束

儒家认为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人既然出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死亡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在《论语・颜渊》中即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言,也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话。死亡既非人力所能左右,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儒家认为人对死亡毋须过分悲叹。儒家一方面相信死亡与命运有关,另一方而相信死亡与使命有关。所谓使命,即是人对于自己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人要知道自己为何而生、为何而死;知道为何而生为何而死,就可以选择某一理想,以成全其价值生命。当人一旦对死亡采取主动态度,就不再被动的被死亡攫获,生命向度遂豁然开朗。

这种对死亡采取主动的态度,会使儒家对死亡有那些看法呢?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种安息。《荀子・大略》记载子贡曾觉疲倦,想远离事君、事亲、养妻、耕种等责任,孔子否定他的看法。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能逃避责任,子贡因而叹道:”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对君子来说,人一生拼命奋斗,到死终于可以安息了。曾子死前曾对他的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是否都安好?这一生,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这时候,才总算可以”免”了!这句话,充份足以表露出儒家信徒这一生为实践其使命所付上的种种心力,直到死亡,才算下”任重而道远”的重负。

二、价值生命的完成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还有”价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须藉自然生命以实现其价值生命,因此人必须珍惜生命。所以,当颜渊死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不幸”二字来形容,并为他痛哭。这不仅出自深刻的师生情谊,也出自对”道统”恐怕失传的忧念,颜渊的自然生命太短促,无法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生命,在孔子看来是极为可惜的一件事。

因此,儒家认为君子应当善自惜生。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就曾劝诫子路不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在〈宪问〉中,亦批评”若匹夫匹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在他看来,为血气之勇或小信小义而轻易牺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在《孟子・尽心篇上》也劝人不要”立乎岩墙之下”,从事不必要的冒险。所以,尽管管仲变节改事齐桓公,孔子仍对他赞誉有加,因为他对社会国家尽上了责任,完成了自我的价值生命。基于同一理由,儒家并不认为长命是一件好事。孔子就曾在论语宪问篇中说他的朋友原壤”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如果一个人只有自然生命,活得很老,却无法完成自我人格与价值生命,则不如不活;自然生命绝非人一生的目的所在。

三、儒家极其重视死亡

第三,孔子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的话,但并不表示儒家就不谈死亡。曾向孔子问及死亡的弟子是子路,子路是个鲁莽好勇不善思考的人;孔子为了因材施教,便答以”未知生,焉知死”,不愿跟他多谈死亡。

同时,回答这句话也有另一个含义。孔子认为死乃生的否定,一个人唯有知道肯定,才能知道否定;知道开始,才能知道结束;所以,若不能弄清楚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可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若再探及更深一层意义,孔子所想表达的乃是: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也唯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其实只是一个界限状况,这界限状况使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得以实现。

第四,儒家不仅谈死亡的意义,更极其重视死亡,因为儒家重视祭祀。中国到了春秋时代,对祭祀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看法,对鬼神也有许多错误的了解。儒家出来以后,并非反对鬼神与祭祀,而是要引导民众对鬼神、祭祀有更正确的态度。譬如说,儒家讲孝道,他们对孝的解释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认为应当视已故的先人如同仍活着一般,并且,自己的身体乃祖先的遗体,既要小心谨慎不伤发肤,且要使自我人格不断长进以不辱先人。故人绝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更是包容在祖先血统脉络中的一部份。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重视祭祀,自有其社会教化的意义。

四、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篇下》云:”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这一生只能死一次,父母死,子女尽心竭力以送终,以后才不会有遗憾;若想省钱省时,而粗疏草率,将来是不可能再补办第二次的。孟子所谓的仁政,也就是要让众百姓”养生送死而无憾”,由此可见,儒家是多么的重视死亡,他们以为,父母故,子女仍能谨慎戒惧好好过日子,不放僻邪侈为所欲为,所依恃的也就是这种送葬、祭祀的观念,这既合乎人性人情,更会使民风归于淳厚。

儒家重视社会教化,故言人在世要”立德、立功、立言”,至于人死后要到那里去?儒家就不多谈了,他们并不谈灵魂在身死之后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儒家这种死亡观,以及他们对自然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如何互为因果,形成他们特殊的生活态度。

五、儒家特殊的生命态度

儒家认为,人活在世上,固然要从事一种工作以养家活口,也要作一些有意义的事以贡献社会,同时,人更要有休闲生活。譬如孔子就非常喜爱音乐,他曾经有过”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经验,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当孔子的弟子们聚在一起各言尔志,曾子的父亲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孔子的回答:”吾与点也!”也可看出孔子非常喜爱展现活活泼泼的生活情调。这种生活内容是最丰富的。

篇9

【关键词】小学 小学生 生命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98-01

一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呼求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过于急剧,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小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毋庸置疑,当今的小学生已经处于身体与精神的重压之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小学必须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小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健康成长。

二 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尚未成型、容易塑造的重要阶段,且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较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向他们传授有关珍爱生命的知识与文化。(1)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育时间,为学生开设“珍爱生命”的课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案例、故事或漫画让小学生知道爱惜生命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隐含的关于生命的教育因素。(3)可以通过班会课、写周记或日记的方式让小学生讨论对于生命的看法,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生命教育。

2.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都深入阐释过关于生命的看法,他们对生命意义、价值和生活态度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文化氛围。(1)为小学生推荐有关生命的图书,并指导他们阅读,让学生从真人真事中获得一定感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2)组织小学生动手搜集、整理中外伟人阐述生命的名言名句,了解这些伟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事迹,从中获得启发。(3)组织小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录像资料、电影电视,让他们了解生命起源、生命成长等科学知识,端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3.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

小学生只有身处于与教育内容相吻合的环境氛围中,教育教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校要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采访,询问家庭成员对待生命的看法,从而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2)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社区橱窗中张贴的关于珍爱生命的宣传,了解当今社会保护人民生命的措施和做法,自觉热爱生命。(3)在学校和班集体中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健康成长。

4.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多种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生命知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通过他们为小学生传授专业的生命知识。(2)对其他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讲座、专家指导、学习进修、座谈等方式来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素养,使他们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不单纯以班级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还要看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效果,激发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结束语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声。学校要采取多重措施促使小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当然,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

篇10

1、仇恨是弱者的愤怒,贪吃始自于不再挨饿。

2、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3、白天,是有生命的在生活;晚上,是无生命的在生活。

4、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5、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6、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

篇11

死,有三种,一种是正常死亡,一种是意外死亡,还有一种是自杀死亡。

生,就一种,活在这世界上。但是活法有所不同,有许多种。有光荣的活着,有悲伤的活着,也有的懦弱的活着。

懦弱的活着,往往大多数都会自杀。因为他们认为事情已经不可挽救,自己已经不能面对现实。

但是,对于还有一天生命的人来说,活着是多么的好。能够享受生活,享受着美好。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但是对于懦弱的人来说,生命已经无意义,这是错误的。我们也可以从美好的观点去看这个生命。其实,生命有好有坏,只是你对于它的看法。

生命,我们有的很浪费,觉得过得太慢了。但是有些人,十分利用时间,往往生命走到尽头时,会觉得,生命怎么过的这么快?

篇12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54-02

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有四个: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二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能够树立崇高的生命价值观、科学的生命健康观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三是有助于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在医学院校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构建成熟的心理健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1.2 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10月进行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生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网上问卷方式。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对题提交问卷的IP段做了限定,仅限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区内部IP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网上填写,提交系统自动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0.38%,女生占50.62%;大一学生占25.69%,大二学生占22.6%,大三学生占42.97%,大四学生占8.2%,大五学生占0.64%。

2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2.1 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对“你对生死观的理解是?”调查显示,有44.99%的医学生认为“活着才有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有36.59%的医学生对生死观的理解是“人们对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或看法”,甚至还有8.94%的医学生认为“肉体虽死,灵魂尚在”。

由于医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意识强,并且处在特殊的学习成长阶段的这一事实,而面对当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某些危机状态下容易产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的想法,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以下哪种情况出现或加剧会让你有自杀的念头?”1.08%的医学生“经济困难”时有自杀念头,“情感挫折”的占5.96%,“学习压力”的仅为4.61%;但当遇到“家庭变故”,10.84%的医学生轻生念头,“身患疾病”的占12.47%。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情感挫折”,有7.38%的男生自杀念头,女生为5%,略低于男生;当遇到“家庭变故”有9.4%男生的有自杀念头、女生为11.82%等。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见图1)。

调查显示,医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理疾病”(12.47%),接下来依次为“家庭变故”(10.84%)、“学习压力”(4.61%)、“情感挫折”(5.96%)、“经济困难”(1.08%)。医学生处在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医学前沿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完成学业,同时,还要面对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的现实;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塑造面对将来纷繁复杂医患关系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地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

2.2 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同度。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生命价值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个体的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等。

(1)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

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调查显示,58.31%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14.25%的医学生不置可否,7.29%的医学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这其中,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见,男生对别人的看法较为忽视。

(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的态度是?

当挫折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结果显示,61.21%的医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能够战胜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医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别差比较显著。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高年级即将面临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有关(见图2)。

2.3 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

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

(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

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

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 研究结论与对策

3.1 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3.2 对策

当前医学教育应该做好医学生生命教育这项工作,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从珍惜自身的生命开始,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认识医学从认识生命开始。

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你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健康的保护与陪伴。生命教育应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前接触患者,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接触和观察中形成对医学事业的认识,感触患者的痛苦、感悟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宝贵,诠释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2)加强职业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所以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技术要过硬,职业道德更要过硬,既要有医也要有德,在患者选择医生的机制下,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职业情感的医生就可能没有患者,就可能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职业情感教育必须从医学生开始,要使他们认识到选择医学这一崇高神圣的事业,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

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患者的疾苦,重塑患者的健康。

(4)强化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人文意识。

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特别是在二三年级学生的第二次集中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在实习之前,主要进行的是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如探索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都可成为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为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奠基。

(5)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塑造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实践的践行,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借以检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13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初期,我采用问卷和个别交流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生命现状及对生命教育的看法。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生各方面的压力远远不如城里学生的情况下,竟然也有27%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9%的学生一闪而过自杀的念头,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我和同组的老师们分析后,觉得有以下这些因素:

1. 社会不良影响。当今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传媒的发达,正在使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成人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2. 学校教育片面。应试教育“以分为本”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体会不到求知的乐趣、人生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教师顾不上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他人缺乏爱心,对社会缺乏责任心。

3. 家庭引导失当。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的时期,他们有烦恼时想跟亲人诉说,当心理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他们就有可能造成心理扭曲,甚至酿造悲剧。

另外,从学生们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的调查可以看出,39%的学生还是希望开设生命教育课,52%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会采取多种途径向语文老师倾诉。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们都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需义不容辞地承担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采取些有效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归纳、整理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命教育内容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紧紧抓住这些生命教育的题材,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引领他们关注生存状态,理解生命的意义,关心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整理中我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作品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第一类,是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通过阅读此类文章能够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七年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八年级的《再塑生命》、九年级的《谈生命》等。第二类是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七年级的《行道树》、八年级的《海燕》、九年级的《致女儿的信》等。第三类是对自然及他类生命关注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如,七年级的《斑羚飞渡》、八年级的《敬畏自然》、九年级的《那树》等。

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在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之后,针对梳理好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联系点”进行必要的分类,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方向明确,目标清楚,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篇14

近年,澳出了三非牟利的保物:澳保物、澳物、空,它都致力於事保、拯救及宣物等相的工作。手打章,或你就看到有些的消息。除了以上些物外,在澳繁的都市,在你我身,有著一群只靠自己,只著自己的一手,流浪物默默耕耘默默付出的形英雄,他所做的一切,有人知道,也有人他掌。他有一份物私的以及一尊重生命的心。且,每一位形英雄都有著他物之特的一段分和故事。故此,者定一位了近一年的形英雄――添姨。

憎恨中找出一份

添姨,又姨或,因期以流浪而得名。1995年,添姨遇到了一十的白。那,添姨在一水工程公司工,白是店主的,它常偷偷地在水工程店大小便,弄得店很。添姨只要到它,就打拍走。因此,那的添姨不有什好感,很憎恨。一天,隔店的店主因年老,需要退休店,哀求,最後水工程的店主成的新主人。他它取了一新的名字――老。添姨和老相了年

多,直到疾病走了老。添姨回道:“一始它不一直呆在水工程店,跑到店外叫,似乎在等待著主人。但每我端出食物,它都主回到店食。一段的相,老喜停留在店,我也它生了之情。我的性然比自我、立,大部份都不著主人,可以是一很被人支配的物;但只要你它建立起一份信任和感情,它也是很通人性的。比如,你一手或做出打拍大腿的作,它都主跳到你的身旁,你地摸。它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一物。此以後,我由憎恨得喜了。”添姨一回,一微笑,眉宇流露出老的一份很真切、很深沉的感情。到老人世,添姨竟然盈眶,我深深地感受到人和之的份情毫也不於人和人之的那份。

的流浪生活

者和添姨不到一年,大家投也是始。每次面都不,可以白天到黑夜。交中,者添姨是一位很懂得知足常的人,能足三餐基本需求即可。然常年疾病身,但她仍然生活,努力抓住一切的。添姨流浪的生涯正是一段的有。2006年,添姨始了她的夜校生活。一天晚上,在放回家的途中,她了一木屋竟有流浪,不由得想起了一起生活的老,心中些流浪生了一。此後,每晚上前,她都一些食,在回的途中喂吃。深夜流浪食具有一定的危性,添姨就差次“遇”,但不有倒她,反而她的段生活增添了一份奇的色彩。

有一次,她正前往目的地,前方突然出了一位操普通路的男人。添姨本打算回答,突然想起友人一盛有用色味作案的不法之徒,以路的方式行劫,想到,哪敢回答,立刻拔腿就跑。在提起件事,她心有悸。

另一次,添姨正蹲下流浪,她的背後突然大的呵斥:“你在什?”她了一跳,上站了起,回一看,才知道她是遇上了政府公。因是第一次遇到情,她很害怕。一番查,他了一告票添姨,要求她於限定的日子到相政府部到,之後便了。一始,添姨有於限期到,最後,她害怕政府於各大章刊告示找她,是去了政府部。她:“我本很害怕,不知道政府怎理我,想到查我的官很有貌,他也有我交付款就我了,真是出乎意料。但是,後我再回去流浪,能看到有官不停地在巡,我只能再另想法去,因我知道它正在等待我的食物。”添姨流浪的地方包括公、、大的後巷,以至北一。然疾病很多不便,但她的那份持,那份像生女般的用心,以及生命的尊重人感。添姨指出,流浪物必保持地方清,待它食完後,需拿走所有的垃圾,因地方不整引起公的投,也影到息的境。

店的由的教育

2008年前後,澳社大量入外,很多店了省成本取更多金裁本地工,而添姨亦逃此厄。失後,朋友建她一店,就能持流浪的用及生活支,於是店的念就萌生了。因金有限,不能人流量大的地方,要找到合的店很困,但添姨相信她一定找到一理想的店。年後的一早晨,她像往常一到公流浪,突然公附近有一店正在招租,且租金比便宜,於是她便在此了店。但不是店,而是一不能幼小物的物食店。添姨利用物繁殖是很可的行,不浪生命,助人因一新而物,最後物的。

在店收的流浪多二十多,其中很多已有心人了。店的外然不尚,但因有了添姨流浪物那份真的心及情,也吸引了很多客光物食,性的支持添姨能走下去。另外,店也吸引了一些女中生工,每天她自店忙照患病的,分添姨的。始,有的父母不理解,反女的行,但日子久了,父母慢慢女生命的看法、家人的度有所改,他的度也生了。父母答,在不影的情下,她可以行有意的活。通流浪一起生活一起悲喜的,生命影生命的涵,她生命的可尊重生命的意。在,很可能一刻充著迎接新生命降的喜,下一刻要生命世的悲痛,生命常的也有助她逐成。

添姨期望自己的命能久些,多,助那些被、被忘的流浪物,它造一更理想的居住境。她更希望澳能快制定“防止虐待物法”,戒那些不懂善待、不懂尊重生命的可的行;同能立一完善、可行、有效地管理物繁殖,能助流浪物的制;多展尊重生命的相教育,社多物,多注流浪物。

通次,者解到,要改澳物的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管社上有一些人不形英雄和物的做法,他或流浪物做出一些比分的事情;但只要能像添姨一,以一取、持不懈的精神,持尊重物生命而努力做事、力呼,最,物的事一定能迎黎明的曙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