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

篇1

关键词:物联网;实时定位;配电运行。

引言

如何做好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的运行巡视工作,提高巡视的质量,一直是困扰供电分局配电网运行的难题。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使监视记录运行巡视人员的工作轨迹成为可能,有效监督设备巡视管理工作,将有利于提高配电线路运行质量,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一、配网运行巡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客户对电网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内部对配电设备考核指标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配网运行巡视工作必须到位,才能及时发觉和消除设备缺陷,减少请设备故障引起的停电事故。受到企业政策的限制,电网运行巡视人员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缺员的水平,意味着基层运行人员的数量比较少,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比较大,因此,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处理引起停电的故障和紧急缺陷上面,忽视了最基本的巡视工作,或者出现巡视不及时的情况,长久下去,将会给电网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导致设备故障越来越多,运行人员工作越忙,日常巡视越被忽视,恶性循环。

二、物联网中的实时定位和轨迹记录技术研究

物联网中的定位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技术。目前常见的定位技术主要有PPD定位技术、GPS卫星定位、蓝牙定位、WIFI网络定位、北斗定位、GPRS/CDMA移动通讯技术定位等。常用GPS卫星定位技术,用GPS同时测定3维坐标的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整个海洋和外层空间,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从而大大拓宽它的应用范围和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下面以GPS系统为例,介绍定时定位和轨迹记录技术:

(一)定位技术。当GPS接收仪器能够收到4颗及以上卫星的信号时,它能计算出物体所在位置的3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若只能收到3颗卫星的信号,它能计算出2维坐标:经度和纬度。GPS仪器通过计算获取物体的坐标,并通过一早绘制好的、存储在内存中的地图,标示出物体的实时的坐标地点。

(二)路线轨迹记录技术。GPS仪器除了记录物体的坐标外,还每秒更新一次坐标信息,所以可以记载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时间点。一般GPS仪器能记录1024个以上足迹点,在一个预制好的地理图形上显示出来,以可调比例尺显示移动轨迹。坐标点的采样可以设置自动和定时两种方式,自动方式一般只记录方向转折点,长距离直线行走时不记点;定时采样可以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开始记录、停止记录、设置方式或清空路线轨迹。

三、定位记录技术在配网运行巡视中的应用

东莞供电局组建了技术创新应用小组,分析总结配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了实施工作方案。结合GPS定位和轨迹记录技术,利用市面上现有的GPS配件和材料,组装了一种小型的、方便随身带的,具备实时定位,能记录巡视人员运行轨迹的仪器,并通过建立实时监视平台,实现仪器与仪器,仪器与监控中心对讲,总体实现配网巡视调度录音以及轨迹记录监控的功能。当运行巡视人员按照班长安排的工作计划,带上轨迹跟踪对讲仪器,对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巡视,班长可以通过设置在电脑上面的后台监控终端,实时掌控运行人员的巡视轨迹和地点,并进行对讲调度,随时了解现场的情况。

四、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巡视轨迹的可靠记录,要求对定位信号非常稳定,不允许出现GPS那种信号时强时弱的状况;相对于GPS系统必须装设在汽车上,而且耗电严重的缺点,研发的手持式终端将有明显优势;地理路线的显示,需要开发和整合一套功能比较图形显示系统。

五、应用前景

在安全生产方面,不仅能在配电线路的运行巡视中大量推广使用,还能应用到应急抢修工作中,对人员、车辆、工器具实时定位和统一调配,对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营销抄表方面,同样可以记录抄表员的轨迹,所耗时间等,既杜绝了抄表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为具体抄表工作的调配提供分析数据;在物流物资的调配方面,可以跟踪货物的实时轨迹。

六、结语

利用物联网技术,东莞供电局研发了集 “对讲呼叫+地图定位+工单管理”三者于一体配网巡视定位装置,采用先进的GPS定位和IT显示技术,实现了配网设备巡视的可视化、实时化和闭环工作管理,提高了配网运行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本次竞赛中职组裁判、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马兆丰老师向记者介绍:“竞赛以智慧生活为主题,从智能健康管理、智能商业应用、智能环境监控三个应用领域出发,考察并锻炼参赛选手物联网的基础知识、物联网平台搭建与配置(感知、识别层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平台使用与维护(物联网网络传输层连接与配置)、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部署与配置等几大方面知识及技能,重点考察参赛选手对物联网认知,物联网设备部署、实施、应用安装、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中职学生于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团队风貌。”

此次竞赛为全国同行提供了了解浙江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发展历程的窗口。

校企各展所长 共育物联网英才

——记浙江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

文/本刊记者 刘 飞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应用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环保、物流、交通、安全、家居、医疗、电网等,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是一门关联程度非常强的专业,可以辐射众多领域,是职业院校的新兴专业。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从此拉开了浙江省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序幕。

浙江省职业院校在建设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学校强势专业为依托,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并与物联网企业及行业紧密合作,形成各自的物联网专业特色。

因地制宜,原有专业衍生“物联网”

在比赛现场记者了解到,浙江职业院校已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多是从原有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或信息等专业的基础上衍生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任苏红富向记者介绍:“2012年,我们学校在信息工程学院原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新增物联网专业方向。2014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始单独招生,学制三年。”该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有的办学基础,主要培养偏向软件技术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具备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感知识别、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能力,能进行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培养社会紧缺型技术工程师。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三个方面发展:大型软件公司从事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客户端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运营、系统集成单位从事物联网络施工管理与工程管理工作,以及联想服务及其战略合作伙伴的设备维修。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集合了通信、网络、楼宇智能等专业优秀教师进行授课,下辖Cisco授权网校、联想工程师合作培训中心,并提供智能安防实训室、电子产品检测中心等共享型实训室。专业教学以ASP.NET技术学习为主线,逐渐上升至网页设计、高级程序设计乃至整个物联网项目的开发。该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还包括物联网工程制图识图、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与测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安装与调试、综合布线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C#程序设计基础、ASP.NET中高级编程等。专业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将网络部分(教务系统、网上图书馆、IC卡管理等)的工作根据学校现有实训设备以项目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进行系统集成实训,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本次竞赛为金华职业技术学校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现技能的舞台和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劳银翔向记者介绍说:“比赛以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工程应用实训系统2.0为平台,内容涉及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环境安装部署、物联网感知层设计开发、智慧城市物联网Android平台应用设计开发、智慧商超物联网PC平台应用设计开发。要求参赛学生具备物联网工程部署、物联网设备调试、嵌入式产品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NET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团队成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参赛团队获得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除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从原有专业衍生外,中职学校虽然目前尚未获得物联网专业代码,没有专门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但不少中职学校也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细化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专业方向,培养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人才。

真枪实弹,真实项目引领教学

嘉兴技师学院自2014年起开设通信网络应用(物联网方向)专业,学制5年。学生前两年主要学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相关课程及通信网络专业的基础课程。两年后,经过校内统一选拔分流,达到物联网技术方向要求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

同高职院校相比,嘉兴技师学院的物联网技术方向更加注重真实项目引领教学。嘉兴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钱琴梅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该专业的教学想以‘智慧实训大楼’项目建设为引领,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而不是仅仅止步于实训室中实训设备的操作。”

嘉兴技师学院有7000多平方米的电气工程实训中心,预设的管理系统完全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设计建设。例如学生考勤系统,中心内的每一间实训室门外都有电子班牌,除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考勤之外,还可以展示上课班级的基本信息以及实训中心的环境指数等内容。除此之外,基于RFID以及二维码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跟踪实训资产的领用及归还。实训中心智能管理系统项目的设计依托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以及该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以“智慧实训大楼”项目引领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对接。

嘉兴技师学院副院长沈民权说:“此次全省‘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竞赛就是一次对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的检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为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企业参与,全方位助力人才培养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作为本次竞赛的设备提供方,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程全方位参与了职业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该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产品支持部经理邹梓秀向记者介绍:“公司物联网产品中心下设产品支持部,专门负责将公司研发产品的使用方法转化为专业教材,为各院校物联网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方便。”学校具有物联网专业的理论优势,企业具有实践优势。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公司邀请学校老师介入,并进一步了解物联网专业的课时设置,与老师共同撰写课程大纲以及教材目录,力求编写出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的理论教材。

公司销售经理贺育华说:“除了为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之外,公司还通过协助政府完成国培、省培计划,针对单体学校开展定向培训,组织区域学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定期培训等,助力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师资建设。”

篇3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94-02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从无线传感到云计算,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掀起了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随着其迅速发展,物联网必将成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紧密关注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实际,并结合自身特色,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物联网人才,以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1 物联网基本定义及应用领域

什么是物联网?明确这一核心概念是认识和把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前提。目前,对物联网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根据物联网的特点认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不仅揭示了实现信息传递的介质,而且指明了传递的内容以及所能达到的目的。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是人与物理世界的智慧交流。其用途非常广泛,遍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消防、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平安家居、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

2 物联网的特点

2.1 实时性

传感器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可靠传递,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2.2 正确性

物联网上部署了大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相应的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信息源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皆不同。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2.3 可扩展性

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具有智能处理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从传感器获得的少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2.4 智能处理性

智能性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5 安全性

物联网信息采集频繁,其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于物联网相关企业、公司来说,物联网上涉及很多内部信息,信息泄露将是一个很大的事故,必须保证信息访问权限,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的理由

3.1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其广阔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设置相应专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着力推动传感网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2 广阔的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正是顺应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要求而产生的,以培养各行各业如各类物联网企业和IT企业从事物联网方案设计、物联网方案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等岗位工作的人才。

4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应用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有的网络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技术方面,顶岗实习生或者毕业生只能从事网络布线、设备安装、调试配置、网络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拥护党的政策路线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物联网知识和技能,从事物联网集成方案设计、方案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应用实施与维护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物联网技术专门人才。

5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5.1 增加物联网应用技术类课程

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原则性,通过调整网络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途径,在原有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基础上,增加物联网应用技术类课程,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嵌入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等课程,提升专业课程对接物联网产业的吻合度,从而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5.2 更新物联网应用新技术内容

一般情况下,教材的滞后性及不完整性使得教材内容常常与生产技术脱节,并落后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教研室应组织教师根据 “项目导向”要求自编具有高职特色教材,补充关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或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在物联网相关行业寻得一席之地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6 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校内校外实训室

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要有理论支持,又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能力。这就必须借助实习实训设备。而实训室的建设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核心,与物联网企业合作,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工程项目,并注重创新项目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核心能力。

7 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可利用寒暑假,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外出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8 结论

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代表,物联网的出现将会促进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高职院校应跟踪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技术,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从而使所教知识皆能转化成社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宁焕生,张瑜,刘芳丽,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06(34):144-147.

[2] 王艳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4):106-108.

[3] 陈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36-37.

篇4

关键词: 校际联动;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96-02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到了物联网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地制约。高职院校作为对接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源头,推动物联网技术跨越式发展,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是其重要责任。[1]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首批设置了30所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全国各地方高职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然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专业,具有专业建设起点高,知识体系前沿性强,实验室建设成本大等特点,导致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积极性明显低于本科院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方面也因校情的不同遇到各种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亟待建立一种充满生机、平衡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系统,培育以共同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产、研和社会服务协作群体,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互惠互利,促进高职院校立体化良性发展。[2]

1 互聘教师,建立校际合作机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行“双师型”教师互聘,有利于缓解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源共享。互聘教师的实现,首先要增强校际互信,确保各方信息对称,评估合作伙伴的预期贡献及投入的努力程度。其次要成立牵头联络协调的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各方共同遵守的章程、协议,建立合作行为准则。第三要进行统一管理,对专业教师进行聘任选拔、任务安排和评价考核,建立物联网师资库,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师资库内教师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促进相关合作高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的整体性提升。第四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量化的、系统的考评指标,形成统一的考评制度,由相关考核部门统一审核。各高职院校在合作框架下,应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承认教师在合作高职院校中的工作业绩,依据相关评价与考核结果对教师做出公正权威的鉴定,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双赢。[3]

2 互认学分,建立课程互选机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行课程互选,有利于不同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降低办学成本,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共享。首先要增强合作共赢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其次要挖掘课程的深层次需求,努力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第三要在优质课程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的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第四要动态管理互选课程,严把互选课程质量关,要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以及学生选课的需求,建立课程淘汰制度,淘汰不适应物联网专业发展需要的部分课程,确保课程互选机制良性循环。第五要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公布各高职院校共享课程、开课教师及教学团队等信息,开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优质课程资源。第六要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导师指导下的学生选课制,各高职院校应以各自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本校学生所修的互选课程,通过教务部门的认定后,承认其学分,并根据学生取得的学分记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4]

3 互通交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不久,高职院校起步也相对较晚,相应的教育资源还很匮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资源共享机制,制定相应的资源共享措施,是提高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资源共享效率的前提。首先要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共享,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共性的、基础性的图书数据库,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购买,实现各高职院校以最低的成本同,获得更多的图书资源。针对各高职院校服务面向不同的行业与领域所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特色数据库,可以通过有偿使用的形式,向合作高校开放,以满足各高职院校师生科研与学习的需要。其次要实现科研实验平台共享,将科研实验平台对其他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社会进行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扩大科研实验平台使用范围,对提高各院校的资源共享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科研实验平台资源共享要以物联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内在推动力,以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联合攻关学术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共建达到共享。第三要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满足各高职院校的不同需求。由于各高职院校服务面向的行业领域与办学特色各有不同,所建设的实训基地的标准和要求也各有侧重,各高职院校通过提供本校实力较强的实训基地所能承担的实训与培训能力,实现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共同发展。第四要实现高水平学术讲座共享,通过开放知名专家讲座,组织师生跨校选听,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学术气氛,促进学术的交流,让广大师生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成果。

4 互补优势,建立示范合作机制

各高职院校通过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在教学、师资、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物联网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研究等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学术水平、社服务水平和声誉地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互补性合作,即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合作,实现院校资源的交换和互补,获得开展物联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相关功能活动所欠缺的资源或条件,互补短板。其次是整合性合作,即通过对各高职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所需求的同类资源进行整合。如组织开展联合攻克物联网相关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等高等职业教育行动研究,联合组建校际技能队参加全国或世界性的技能大赛等活动,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益。第三是拓展性合作,即通过把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各种资源或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开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新项目或新的教学领域等。[5]第四是品牌性合作,即各高职院校通过校际合作,遴选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推广成功经验,改变各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在加强各自特色建设的基础上,从扩张数量转为提高质量,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用,教学共融职教集群优势,建立自独具优势和特色的品牌教育,走品牌发展之路。

⒖嘉南祝

[1]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

[2]王伟,关于高职院校校际合作的思考[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

[3]夏玲,肖晗予,高职园区师资互聘、名师共享、督导共享的运行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篇5

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开,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张背景下,必然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我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依据国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部署,以及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就物联网极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于2012年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确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能在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各相关领域中从事物联网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及方案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人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符合企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的设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过程,均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完成。

2.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由于物联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电子、测控、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团队的成员要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我院物联网专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师资培训: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课程研讨及各类新技术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直叫理论和先进网络技术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2)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地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践,使教师熟悉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车间管理制度,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困惑。3)人才引进: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部分教学的过程中,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的人才储备。

2.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直接关乎着实践课开展的效果。根据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以真实项目为教学情境,逐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我院原有电工电子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的基础上,增设RFID系统开发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等,用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通过对物联网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会同企业专家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了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4职业实践活动设计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识岗、跟岗、顶岗”职业实践活动。其中识岗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一方面由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教育,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宣讲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岗位技术要求、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等,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岗位的了解,提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通过跟岗职业实践,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规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顶岗安排在第六学期,采用顶岗的形式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本,实现从学习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5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一、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及岗位分析

物联网的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和用户六个环节。为了满足这些产业链需要电子设备开发人员、设备维护人员、传感器设计及制造人员、系统集成人员、软件技术开发人员等。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既满足企业需要,又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物联网就业岗位如下:

主要岗位:

物联网终端设备操作技术员:主要负责设备的常规操作,物联网终端设备生产、安装、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调试、运行与维护。

物联网网络构建技术员:主要负责传感网络组建、调试。

物联网系统软件程序员: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客户培训与技术支持。

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员:主要负责应用系统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物联网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物联网硬件及软件系统管理与维护。

二、知识、能力结构

根据现行的有关物联网技术的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对各企业所需要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的结果,按职业能力要求对有关知识点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后,同时考虑到学历教育课程的人性化要求,得出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与要求。

(一)知识结构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知识结构整体性、递进性的原则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拓展知识三个层面,并明确了每个知识层面的具体要求,同时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得出了适合高职院校实施的课程结构。具体描述见表2。

(二)能力结构

为了满足企业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一专多能”的技能要求,将本专业技能结构分为:一个核心职业技能和两个辅助职业技能,并对每项技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同时为了使本专业学生达到技能要求,特设置了相应的教学课程。能力构与要求具体描述见表3。

三、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4321”模式。 “4321”是指“四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融合、一专多能”,具体说明如下:

1、在整体课程组织上,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阶段:单项阶段。单项技术的学习。

第三阶段:复合阶段。复合技术的学习。

第四阶段:应用阶段。综合能力的训练。

2、在实训课程组织上,本专业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层次”

校内实训课程组织:

第一层次:课程实训。针对课程中完成某个单项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所需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

第二层次:专项实训。针对完成一些任务组合所需的组合技能训练。

第三层次:综合实训。突出本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采用的形式是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课程组织:

第一层次:在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由实习负责人(企业技术员或教师),介绍工作过程及讲解技术应用。

第二层次:在企业进行参与式实习,由实习负责人(企业技术员或教师)安排工作任务。

第三层次: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岗位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按企业模式对学生进行面试与招聘并择优录取,安排工作岗位。

3、在教学内容上,本专业采用“两个融合”

第一个结合: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相结合。围绕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选取组织课程内容,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个结合:专任教师与技术专家融合。围绕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实现“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去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并把相关专业的专家请到学校里来传授经验,现身说法,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到最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

4、从能力结构上,本专业采用“一专多能”

一专多能:一个核心技能伴随多个辅助技能,这种技能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并从多方面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设计来源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但为满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还应略高于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职业养成规律从职业基本素质、岗位能力要求两方面着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素质中确定职业基础课程,从岗位能力中确定职业技术课程和技术训练课程,并依据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课程之间的联系,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小结

篇7

当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中老人护理、个人健康、平安家居,到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智能交通、工业检测、电子政务、智能消防等,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物联网的应用。在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为该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同时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领域人才缺口尤其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既可以到传感设备企业的生产一线,也可以深入工程一线,从事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满足通信企业需求;还可以涉足销售领域,从事应用技术的营销,就业面十分宽广。因此,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综合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涉及电子、计算机和软件等多个专业领域,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有专业技能,而且理论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实践运用。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该偏重于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教学单位、学生个人和物联网相关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在职业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如何践行这种工学结合的共建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中,重视理论基础的建设。因为物联网应用领域知识广博、技术精深,实现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显得十分必要。学校要积极整合自身的资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各种理论的支持。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同时进行广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面向社会分析企业的需求,或者联系企业,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和自身的需求特色,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实现工学结合。

其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轮换岗位分工的方式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也可以让企业作为评价主体,选拔优秀的学生充实到企业中,让学生们在企业里体验一线工作岗位所需应用到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工学结合也不一定是只在企业之中,还可以在学校组建的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校内专业实训室的组建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在实训室中学生能够初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引企入校。或者将部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在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也可以让学校发挥智囊作用,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现今物联网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寻找优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而职业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半读半工,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宝贵的一线实践机会,也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

篇8

【关键词】互联网+ 旅游发展新趋势 挑战 旅游教育改革

当前旅游发展新趋势

1.旅游产业价值链重组

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旅游服务商价值链模型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差异化和多元化战略即个性定制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跨界”产业融合

未来旅游发展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跨界产业融合,不再是旅行社景区等的概念,而是出现以其他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比如地产旅游、生态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低碳旅游、乡村旅游、书法艺术旅游、登山旅游、宗教旅游等的主题旅游,实际是把旅游作为一个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把文化、经济、艺术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跨界产业的融合,助推旅游业的发展。

3.智慧旅游――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

智慧旅游是互联网+时代下旅游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是“互联网+”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

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格局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国际旅游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提高。但是尽管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仍然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旅游技术发展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

2.旅游教育滞后于旅游发展

国内目前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同质化严重,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与行业需求不对等,课程改进速度缓慢,教学方法陈旧,很大一部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进入旅游系统工作。旅游教育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导致目前我国存在旅游企业需求与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供给不对等的矛盾。

3.多元化旅游教育模式冲击传统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远程在线教育、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等成为目前较为普遍的授课方式,企业或者培训机构办学、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也不断增多,增加了个人受教育的选择机会。

4.教学内容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转型

网络信息化使旅游行业日新月异,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具有市场捕捉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这就要求旅游教育的教学内容需紧跟国际市场需求,根据行业最新动态和潮流,结合国际旅游发展新趋势,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快速更新,课程设置需要综合性和跨学科的交叉性,教学内容国际化。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教育改革

1.“互联网+”背景下旅游教育的战略定位

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人才将是旅游企业的核心人才,能直接引领旅游企业经营效益的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应根据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时代要求,重新确定战略定位目标,制订教育计划。

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互联网+”旅游业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模式应结合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方向,调整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合作,加强学生信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整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增加课外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去体验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推广旅游产品的过程以参与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使学校的教育模式由原来的课堂教学转为与企业结合的“学徒制”教学。

3.改革旅游教育内容,符合“互联网+”旅游市场需求

结合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应用技术型院校在旅游教育过程中需要新增一些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跨专业方向课程,同时根据不同方向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跨境旅游贸易、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定位技术、智能终端服务等技术类专业交叉课程以及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网页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交叉课程。

4.采用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不当的现象,如多媒体教学,一方面,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只是照PPT宣科,使教学变得枯燥;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不想投入太多的精力,抵制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展示教学内容。

5.构建“互联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改革用人机制是应用技术型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起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还有一定网络信息技能的双师型旅游师资队伍,以提升应用技术型院校旅游教育的师资力量,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旅游发展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云鹏:《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2]余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篇9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主要做法;问题;应用;铜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080-02

按照国家关于“互联网+农业”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规划和措施,铜山农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截至2016年年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比例达24.5%。

1 主要做法

1.1 因地制宜,制定2016―2018年农业物联网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部关于“互联网+农业”工作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农村工作要求,区农委制定《铜山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三年发展规划》。其中2016年建设智能园区1个,智能温室23.33hm2,自动化养殖场3个,新增渔业智能养殖面积6.67hm2,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4.5%。2017年建设智能温室6.67hm2,自动化养殖场5个,新增渔业智能养殖面积10hm2,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7.2%。2018年新增渔业智能养殖面积13.33hm2,智能温室33.33hm2,自动化养殖场5个,物联网应用面积占比达到29%。

1.2 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督促农业物联网工作进展 区农委高度重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工作,要求必须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做出铜山特色。研究制订《铜山区“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农委主任任组长,分管业务工作副主任任副组长,信息科科长及各镇(办事处)农技中心主任任组员的全区农业物联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督查推进、考核奖惩等。工作组深入到农村田头地边、养殖圈舍和林场鱼塘等地方,同老百姓亲切交谈,了解他们在种养殖方面面临的困难,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另外,依托农业信息化工程,完成植保物联网技术管理平台建设,运用植保决策系统、移动工作系统及数据资料库管理系统,实现农田病虫情况的及时发现和预警,有利于广大农户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范工作。

1.3 组织各类培训,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积蓄人才 区农委科教科和信息科积极配合,邀请各大院校教授、物联网技术及系统集成专业人才,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农村创业青年、合作社负责人、回乡毕业生等人员的物联网技术及农业智能化方面培训,为有效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积蓄人才,2016年累计培训600多人次。通过培训,铜山久久生态园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蔬菜种植物联网技术,并安装了大棚物联网设备,通过温室传感器获取大棚的环境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网络传到中央处理器,经系统自动分析后确定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基本实现了蔬菜种植自动化、智能化。

1.4 引导社会投资,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铜山区农委大力宣传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作用,鼓励社会资金用于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投资。徐州嘉祥草莓专业合作社位于徐州市南郊的台上村,全村草莓种植面积约400hm2,合作社成员2 800多人,通过区农委牵线搭桥,与南京农科院合作建立草莓组培室,利用自有资金为智能温室添置一套物联网应用系统,根据草莓物联网管理系统提供数据资源,研发草莓新品种获得成功。而且将草莓新品种在全村统一种植,统一追肥以及防治病虫害,节约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收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物联网投入成本大,运维技术要求高 国家对于农业各项建设给予财政支出力度逐渐加大,铜山区级财政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但目前还远不够,要建设农业物联网需要下大力气支持,尤其是农业物联网是高技术、高产业、高市场化的a业,要达到发达国家农业的程度没有财政支持是不行的。

2.2 现阶段农业物联网技术不成熟,产品存在缺陷,集成运用不够 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需要经常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2.3 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缺乏,在农业上运用程度不高 农业物联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转型阶段,一些人认识还不深,对于建设农业物联网的做法更是有待进一步探讨。

3 解决途径

3.1 争取财政项目支持,引导社会各方投资 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从生产、经营、服务方面入手,加快补齐生产信息化这一农业农村信息化首要任务的短板,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行“专家+推广单位+示范户”模式,大胆探索租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设备入股等应用机制。加大物联网项目工作推进,整合社会投资,加强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3.2 利用现有技术设备资源,促进农业智能化生产 当前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还要继续探索,铜山区农委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和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降低传感器等仪器设备的成本,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农业物联网发展策略。

3.3 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建设典型示范基地 农业物联网需要新型的知识农民作为基础,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通过现场参观和教学,不断提高其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认知能力,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懂科技、懂电脑、懂网络、懂市场、懂管理、懂运营的新型知识农民。

4 发展方向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67-02

一、引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所谓的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在国家和政府政策倾斜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高质量物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的。提出在示范性区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物流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高校双语教学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必然要求关注和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环境建设。高校双语教学应注重微观的学校内部环境建设,同时也需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09年6月,欧盟执委会发表了“Intem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并提出了12项行动保障物联网的加速发展。在交通领域,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行动计划积极促进部署和发展物联网。如在医药物流中使用物联网,促使各成员国在药品中使用专用序列码,确保了药品在到达病人前均可得到认证,减少了制假、赔偿、欺诈和分发中的错误,也可方便地追踪到用户端的产品,大大提高了欧洲在对抗不安全药品和打击制假方面措施的能力。欧洲已形成的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冷藏食品专营超市和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国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检、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应用的实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高宇在《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建设思考》中提到研发供教师教学适用的物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学生实训适用的停车管理平台等;陆晓东在《基于物联网的五年制高职IT类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优化策略》中提出,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造,嵌入物联网技术课程,优化课程建设;杨海英在《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中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有效管理。从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多数在于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相近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改造,以及纯粹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还鲜有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

三、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思路

(一)提出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1 明确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及教育目标。物流操作型人才由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培养,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应用能力。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刚层次的管理人才、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知识结构。

2 积极推动高校联合、组织专家研讨会、政府间互派人才学习、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加快物流人才体系的建设。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有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研究制订物流科学的具体计划,分别对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等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和规划我国的物流发展战略,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3 推动职业培训教育,强化物流人才再教育。职业培训机构是职业培训的主力军,因此在先导区内重点扶持几个专业的物流职业培训机构,以培训物流人才为主,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为先导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库。

(二)引入“物联网”理念,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物流人才。根据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我们提出要建立政府、教育基地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1 在经济战略实施初期,企业实现物流可能导致成本提高,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增长势头并不强劲。政府要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市场规范及网络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可引导社会力量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协调委员会,协调教育基地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2 教育基地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教育基地包括高校、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三种部门,根据物流人才类型和市场需求,三部门各自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高校应率先开展有关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为其他教育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企业是物流人才的主要需求者和实践基地,是决定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和程度的关键。当企业认识到建立型的物流运作体系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时,就会自觉在企业内营造物流发展的氛围,引导企业员工自觉参与到开展物流的工作中来,在客观上直接起到推动物流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引人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场所采用设备GSM模块、设备无线模块、地区GSM模块、中央GSM模块、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教学及实训过程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将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学生、教师团队、学校管理层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避免出现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学体系与执行教学体系不相匹配、校内外实训场地利用不充分、教师教学质量不稳定、教学质量测评方法落后等问题。建立基础数据管理、实训基地管理、实验室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监督管理、与第三方接口六个模块。其中,基础数据管理包括:组织结构、职位、用户、功能模块、课程库、师资及文档库;实训基地管理包括:场地、设备、制度、实训申请、实训安排、成绩查询、企业需求查询、设备异常处理和GSM管理;实验室管理包括:时间及设备、实验安排、成绩查询、设备年检安排;日常教学管理包括:学生日常管理、设备检修监督、教学管理监督、缺课监督、实验质量监督和实训质量监督及教辅人员监督;第三方接口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需求、数据导出和导入。

参考文献:

[1]饶增仁,郭明超,RFID及识别技术在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F06)

[2]颜辉,CDIO教学实验系统中RFID的应用与实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5)

篇11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66-03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行业企业联动,打造服务企业产品升级的研发中心、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中心、企业运行和售后服务的保障中心,以及市场推广的交付中心、实践教学的示范中心,努力成为促进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的附加值相结合;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提供最好的社会公共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和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1]。曾文权研究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2]。蔡春红研究了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迟俊探索了高职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

在示范建设的后时代,许多示范院校也在探索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公司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在全国遴选了18所高职院校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通过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基于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服务,提高高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附加值,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探索合作的新空间。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所,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现状

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紧紧围绕湖北智能交通建设开展专业建设,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信息中心、湖北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省内各高速公路管理处、武汉市地铁集团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计划,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遍布全省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与维护等生产一线岗位,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2%以上。

多年来,专业群加强企业需求调研,密切对接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引入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烽火通信集团、赛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校企共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四个,硬件加工生产、芯片维修中心、智能交通研发等具备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及中心三个,学生创新工作室三个。通过对接企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建成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逐渐形成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专业群与智能交通行业对接,被确定为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专业群与信息技术行业对接,被联想集团确定为华中地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服务运营部。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智能交通类专业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学院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并将在湖北省内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

2 合作框架

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湖北交通职教集团的平台为基础,进一步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方式,与中兴通讯共同成立“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将“中兴通讯智慧交通学院”建设成为中兴通讯在高职层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全国示范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为湖北地区智能交通、物联网、网络、通讯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以及基于中兴通讯产品的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创新和试点示范的研发基地。

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基地为基础,以“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为纽带,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素养提高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智能交通产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开启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

3 合作模式与内容

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合作运营等合作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市场资源,创新“校企双主体、产学研驱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开展技术研发,实现互利共赢,确保校企合作深入性、长效性。

合作共建“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 “中兴通讯智能交通学院”旨在打造符合交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招生。学生选拔施行高考分数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最后择优录取。

2)教师构成。学院教师施行学院与中兴共同建设混编团队,团队教师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学院教师必须是双师

型,必须有交通行业企业实习或学习背景;企业教师需具备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一定的讲课资质。

篇12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29-02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已具备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上大力发展物联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使物联网技术体系逐步完备并实现产业化。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为了快速推动物联网相关技术的进步,社会急需大量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至今,全国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超过200多所。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型的新兴专业,集计算机信息技术、嵌入式技术、测控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为一体,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同时与工程实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流于形式,无法培养出真正懂物联网、研究物联网和应用物联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积极研究并构建适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和激光扫描识别技术等多种信息感知技术进行融合,按照统一约定的协议实现物物相连并进行信息的通信与交换,构建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于一体的网络系统。

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主要承担着物联网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任务,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

物联网工程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决定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也不能脱离实际的工程应用要素,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必须以实际工程化项目作为载体,采取项目驱动式及实施方案反推原则来构建,即按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四个阶段来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大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才能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

在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按照构建原则的四个阶段来完成以下建设内容:

1.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服务,能够对校内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充实和完善。物联网工程专业应该重点寻找产业集聚区(产业基地)中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学生实践应用平台问题,而且为企业储备技术力量,进而实现双赢。

校外实践基地自身储备有大量的工程化项目资源和适于专业实践教学的设备资源,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真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实习中,不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今后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职业技能需求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在岗教师的知识结构难免会出现满足不了新专业要求的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偏重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年轻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在企业一线生产和管理的实际工程经验,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化项目设计与应用。为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途径:

(1)向社会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相关的高级人才、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等,在本身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下,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成为重要的“双师型”教师。

(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加入到企业一线去参与生产和管理工作,学习工程化项目的设计与应用能力,经过分阶段、分批次地到企业中去培训,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3)无法长期到合作企业中锻炼的教师,可以依托“产学研”科研课题进入企业,在科研过程中逐渐了解企业情况,掌握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逐步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3.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直接面向校内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学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实施场地,在整合校外实践基地优质资源基础上,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企业生产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校内实践基地主要包含四种类型实验/实训室,分别为基础实验型、专业实训型、技术创新型和岗位实战型。

(1)基础实验型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数据库原理实验室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等。此类型主要面向C语言和JAVA语言等软件开发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开发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室。

(2)专业实训型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训室、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训室、RFID原理及应用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和ZigBee网络原理及应用实训室等。此类型主要面向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训,涉及物联网的感知层和传输层重要理论和开发技术,以综合型和设计型项目为主,采取项目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技术创新型包括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学生自主实训室等。此类型主要面向有系统设计和开发需求的学生,在物联网创新实验室中提供包括机械加工、PCB制作、电路焊接与装配、电路测试与调试以及丰富元器件等整套器材,学生可以通过项目申请方式以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完成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开发。学生自主实训室提供基础的应用平台,对学生24小时开放,便于学生实施自主定制的应用系统开发。

(4)岗位实战型包括智能交通实践平台、智能家居实践平台和面向行业集成应用平台等。此类型主要面向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真实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工程化项目驱动为导向,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4.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采用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以项目案例作为铺垫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实践的目标和实践的内容,进而实现特定的训练目的。

该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岗位实战课程等的分类改革,从而建立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相协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物联网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关键。构建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物联网发展与演变的人才。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共赢,为“双师型”教师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工程化项目开发经验,为对口就业率的提高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要做到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合理设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校企深度联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与拔尖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辉杰.以项目驱动法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2013,(7):9-10.

[2]于北瑜.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5-36.

[3]崔贯勋,王勇,王柯柯,等.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11-114.

[4]朱军,熊聪聪,张贤坤,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36-38.

[5]王其,,钱承山,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12):23,26.

篇13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物联网 智能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

会计信息系统(A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AIS)是基于计算机的、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为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提供辅助信息的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应用。在应用初期,还没有大规模出现通用化的财务软件,企业如果想实施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依靠企业自己开发或者委托相关公司进行开发,开发的周期较长,成本也较高。后来出现了专门进行财务软件开发的公司,市面上出现了较多的通用型财务软件,呈现出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内部的经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任何企业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它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包含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内部管理控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例如,企业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传统内部控制完全不同。传统内部控制的重点是“人”,而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千变万化的,有时无法控制,再完善的内部控制都存在较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将以往的控制重点转化,不仅仅是局限在人这个因素上,而是偏重于人和信息系统所需设备,很多控制的重点已经程序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限分明。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各个岗位的权限分配比较明确,基本很少存在权限混淆的情况,这对于完善内部控制来说非常有利,职责的明确意味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新的面貌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2.数据记录方式的改变。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企业的大量数据不需要以纸质的方式保存,而是采用磁盘的方式进行保存,传统的保存方式既占空间也不长久,而磁盘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并且极其方便,在保存和读取上速度很快,查询起来也很方便,为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唯一不足的是一旦发生损坏,数据丢失造成的影响也会很大。

3.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对于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比以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控制环境的改变迫使企业接受、引进新的技术力量,并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升级改造。因此,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员工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前基本的岗位技能,还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更多的管理知识,这就促使员工继续学习继续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防止被淘汰。

二、物联网的概念和特点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多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目前物联网应用中有三项关键技术:一是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二是RFID标签,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三是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西部的贵州、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热点区域和“智慧城市”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未来几年内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数字城市、智能医疗、车用传感器等领域率先普及。

(二)物联网的特点

当今社会物联网技术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但是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结合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方面,更是鲜有研究。为了更好地探讨此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特点,尤其是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息息相关的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1.实时传递。物联网技术的信息采集方式是可以实时进行的,中间没有人为控制的停顿,因此采集的信息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非常高,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非常有利,保证采集的信息能及时传递到决策层,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程序控制。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的程度很高,高度的程序化控制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差错,基本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提高了各项工作的运作速度。

3.包罗万象。物联网的应用有可能需要通过多个基础网络连接,这些所谓的基础网络连接是多种多样的,有线无线都可以,物联网的业务应用网络就是在这些网络组建成新的网络组合,多个网络、终端、传感器组成了业务应用。物联网应用可将众多行业及领域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强大功能的技术架构,因此,物联网也为众多行业及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无限机遇。当然,加强物联网视角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非常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技术,物联网的特点远远不止以上所述,但是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以上几个重要特点,才使得在物联网的视角下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成为可能。

三、物联网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物联网的相关特点,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而设计和发展的,但是了解物联网到底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是研究本文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促使企业费用明朗化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企业的成本费用等消耗在系统内部均有反映,但是其实时性难以保证,并且也没有办法做到全程跟踪。而物联网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目的。一是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可以做到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费用支出,二是可以进行实时监控,使得企业的各项费用明朗化、具体化,这对于控制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提升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度

在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资料的获取绝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工作强度和难度都较大,也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度和完整度,尤其是会计数据更是如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大量数据获取虽然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及时获得,但部分环节还是要依靠人的操作才能实现,只要有人为因素的存在,就可能增大出错的几率。而物联网的技术则可以充分克服以上缺陷,在企业整个经营环节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数据的提取问题,从生产资料的采购、验收、入库、配送、加工、销售、成本计算等等均可以设置传感器,让传感器与物资的身份信息进行自动交流,实时提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商品物资的流转均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实时跟踪,将商品流转的信息有效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展现在信息使用者的面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的因素,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和完整。

(三)扩大控制范围,提高管理效能

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范围广的特点,将其应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上同样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在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例如信息系统核心软件的选择,无法进行实物控制,操作难度较高等。而物联网技术初期设计难度较高,后期的使用难度不是很大,例如我们熟知的条形码、公交IC卡等。在此技术下,企业可以跟踪决策的整个流程,做到实时监督,使得决策的执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障。物联网技术将企业控制的范围延伸到了物与物的上面,使得范围超出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高度的结合。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从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凸显信息的可控性

会计信息系统下拥有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随着时间、地点以及实物的流转在不断的改变和更新,这就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和实物联系的难度,在管理过程中往往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和实实不符,不只是难以控制会计信息,也难以控制实物信息。物联网技术,特别是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则完美的解决了以上难点和缺陷,使财务信息与实物在流转与“交流”过程中均可以被企业的管理层监控,而且是实时的监控,而且获取的信息不仅仅是局限在会计信息这个范围内,对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取得。可见,物联网增强了信息的可控性,对于强化内部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物联网环境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知识和技术是关键

作为一项新技术,物联网的知识并未被多数人所认知,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更是如此。为了使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非常必要,包括信息技术知识、物联网知识以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等,特别是要强化全体人员应用物联网的意识非常重要。

(二)安全实施是根本

促进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上的大范围应用,使人们广泛接受,这必然对于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完善管理制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一个新的项目实施必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物联网同样如此。由于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项创新性应用,它与虚拟网络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一是网络的安全性,二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都会对物联网的安全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提高安全实施的程度,必须加强网络和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具体建议是:一是进一步应用网络安全的新技术,加大与外网联系的安全度。二是加大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强度和制度建设,充分保护企业的财务秘密、员工个人信息等。例如,为保护信息系统安全,在对企业员工权限分配控制上应该做到非常细化,防止授权的随意性。对于物联网的硬件软件的技术保障以及服务应到位,尽量做到关键岗位、关键技术由专人负责等。

(三)逐步推进,夯实根基

物联网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制度层面上还是在应用层面上可以借鉴的模板不是很多,需要慢慢摸索,逐步推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内控制度更完善、信息化系统更安全。要强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控的网络应用效果,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虑周全,例如在成本费用环节,物联网技术要怎样做到全程跟踪和反馈,确保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在工程项目的建造上,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控制工程在建造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安全,建造进度以及物资使用情况,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如何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的购进、使用、折旧、报废等环节都合规合法。这些细节的思考可以帮助夯实项目的基础,使得内部控制的建立逐步实施,保障物联网的顺利实施。

(四)突破“传统”内控规则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前人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于制度如何建立、如何更加规范,已经列出了“海量”的建议,但很多建议和规则在物联网环境下并不适用。例如,企业员工的知识储备已经明显不适用。物联网中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但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使用这些关键技术基本是属于探索阶段,因此大胆的创新、细心的规划是必要的,这需要相关人员的思维不能局限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上,要突破一些既定的规则,才能使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建立更具有特色、更有效果、更加安全。

(五)重视“空间”基础的建立

从全球范围来看,物联网的应用已经在快速的“扩散”,呈现全面覆盖、不断创新的趋势,实际上这也是大势所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物联网的大范围应用,物联网的发展必然对企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上的应用也是顺其自然而已。物联网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内控”的物理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要达到智能化,物理基础是关键,基础设施的建立是根本,物联网要在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中发挥作用,要求网络系统要整体布局和规划。信息的取得要依靠传感器,传感器的布置需要真实的空间定位,所有的信息都是动态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地理位置,这些形成一个庞大的神经系统,使信息的取得实时、真实并且具有针对性,使得信息系统的内控非常灵活。

五、总结

内部控制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而得以提高和精细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因为物联网的产生而智能化,物联网的出现,企业内控以及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控发展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扩大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范围。但是在物联网视角下建立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很多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我们应该重视在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础建设,做到安全、高效、扎实的发展,同时要有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魏长宽.物联网: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张庆考.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王立彦,张继东.企业的内部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1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影响;问题;策略

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表现,被广泛应用在网络工程和信息产业之中,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然发展方向,各企业积极探索信息化发展的途径,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实力,优化了企业的信息化资源配置。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应用经验较少,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化中的应用仍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规范制度、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需要企业解决。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影响不仅能够优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而且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相关概念概述

1.1计算机应用相关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设备来提供应用技术服务。并且,随着信息化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管理,促进了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和现金流动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办公操作方式,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繁琐复杂的纸质办公方式,简化了企业的办公流程,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其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加强企业客户、管理等方面资料的整理,实现资料的快速整合,增强企业资料搜集和整理的科学性;再次,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了企业的信息管理共享,企业的信息获取和传输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企业十分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引进,加快信息化发展。

1.2企业管理信息化相关概述

信息化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将各项信息进行信息化整理,并加工成为信息资源,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另外,企业管理信息化还包括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促进生产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信息化发展中,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数据信息来制定企业的发展决策,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而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鞥能够改进企业的传统运行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效率,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2.1使企业信息更加及时、准确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方便企业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整理,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内部信息、财务信息、员工信息、市场信息等。而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企业的市场、员工、财务等信息都以纸质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纸质文件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的方式,很可能出现差错。并且,在信息调用的时候,纸质信息的调用比较繁琐,调用时间较长,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减少纸质文件时间和精力的花费,调用流程十分简便。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来保存文件能够减少人工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提高信息保存的准确性。

2.2提高企业办公效率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大量的复杂信息,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繁琐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工作难度,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较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企业传统纸质办公的特点,促进自动化办公的实施,将大量复杂的信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使信息整理十分便捷,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增强了企业办公的灵活性,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发展平台,丰富了企业的商务活动。

2.3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综合实力的范围较广,包括营业收入、资产规模、企业文化、市场份额、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各个方面。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促进企业信息流通,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这一过程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联系,提高员工的合作意识,实现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企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4引导企业经济决策

企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经济决策,而企业经济决策的制定需要以充足的信息资源为支撑。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强化企业的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帮助企业便捷地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资源、经济发展资源和企业内部资源,进而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决策,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

2.5促进企业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高水平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加快企业的自动化建设。具体来说,企业能够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缩短办公时间,简化办公的流程。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为企业的信息交流、决策部署和工作汇报提供信息平台,节约工作时间,提高企业经营的自动化程度。

2.6优化信息化建设流程

企业的发展需要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部门主管的签字等,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采用电子签字的方式,减少签字所使用的时间,简化运营流程。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引进先进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引入优势资源,帮助企业改进一些不合理的工作环节,进而优化企业的办公流程,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2.7优化资源配置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使用效果,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需要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探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理。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自动化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虚拟演练来探索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案,在节约时间和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3.1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生产占据着主要地位,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生产过程才能够保证后期的运行。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利用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等加强对信息化发展的监控,减少人工操作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生产人员的自动化监控,避免生产人员的违规操作,提高生产质量。

3.2应用于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管理,管理工作十分复杂。而企业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完善内部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化管理手段,拓宽管理途径,进而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有效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事物处理系统等,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3.3应用于经营活动中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打破企业传统的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的开放发展。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实现国际化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另外,企业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在网络上合理选择材料,及时了解材料市场的变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最后,当企业的生产环节完成之后,企业可以在网络上关于产品的相关信息,加快产品的网络传播,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促进产品销售。

4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4.1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企业能够正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并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但是,很多企业在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并没有引进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采用一些技术水平较低,成本也比较低的技术水平来维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缺乏高技术水平的支持。

4.2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拥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是,现阶段,部分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数量较少,现有员工缺乏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无法在工作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严重阻碍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4.3重视程度不够

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都缺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忽视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没有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放在战略地位,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不足。另外,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忽视了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规范化管理,导致企业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过于随意,缺乏规范性。最后,企业员工缺乏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在工作过程中没有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也缺乏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实践,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

5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5.1提高技术水平

高技术水平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用中的技术支撑,因此,企业应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首先,企业应积极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世界前沿的技术水平运用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信息化程度,促进企业的自动化发展;其次,企业积极发扬技术创新,鼓励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研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创新符合企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化发展中的时效性。

5.2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强调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员的引入,提高人才招聘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素质。并且,企业应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组织企业员工定期参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员工学习先进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最后,企业应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重视当地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定,根据企业的人才要求来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从高校引入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5.3加强重视

企业应加强重视计算机应用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程度。为此,企业应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运用纳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真正运用。并且,企业应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设计算机应用项目的专项研究,并组织专门团队开展研究,提高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视程度。另外,企业应积极宣传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引导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积极了解并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

5.4加大投入

充足的物质基础、资金投入以及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因此,企业应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投入。首先,企业应设置专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的顺利开展;其次,企业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物质基础投入,购置充足的计算机应用设备,并设置完善的互联网;最后,企业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力资源投入,设置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岗位和技术管理部门,引入充足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玉礼.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安全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4).

[2]付红珍.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动作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

[3]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

[4]周漪,温向玲.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