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会计实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实物展示法
即借助凭证如发货票(或挂图)等实物形态的展示,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析“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利用挂图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张某单位开具的销售发票,然后根据其上、下、左、右结构和栏目的内容,逐项推得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这种教学方法,与笼统地表述其基本要素的方法相比,既可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性认识,又可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范操作法
即通过教学人员或学生对某一会计核算方法或方式的示范操作,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介绍“银行汇票结算业务办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模拟银行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教学:将一部分学生分为“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三组,其余学生旁听,由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办理“汇款人”、“签发行”、“兑付行”各自应办理的手续,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核算手续进行系统的讲述。采用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相关对比法
即对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对比或对照的形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中,针对教材的内容及企业核算特点可采用以下两种对比方式:
1购进、销售对比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购买行为和销售行为,购方和供方各自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各自进行着商品购进或商品销售的核算。如果是作为供货方,则按销售方法进行核算;如果是购进方,则按购进方法进行核算。为了让学生掌握购销两个方面的核算方法,可根据这一相关内容,在讲授时,把这两方面的核算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的动态分析中,系统地掌握购进、销售核算方法。
2批发、零售对比
商业企业的商品流转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两个基本环节。由于这两个环节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对商品管理的要求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对库存商品分别使用不同的核算法,即前者采取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后者采取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用相关对比法,在对比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核算的前提条件、方法,账务处理的区别及要求。采取相关对比法,既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可强化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比喻、举例法
即通过比喻、列举实例,来达到教学目的或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列举经济业务实例,来讲授会计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比拟想要阐释的另一事物,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转移。如在讲授“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关系”时,在进行基本原理讲述的基础上,可用“一只手的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来比喻,并借助手势、语言的表达,来形象、生动地说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是企业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二者的数额相等”的原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绘制图表法
即利用绘制的图表或直接在课堂板书的图表,来讲授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直观性强,比文字表达更为清晰。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可通过绘制会计核算程序图表,来讲解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并把各种会计核算的记账程序图加以比较,可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即登记总账的依据。这样,既可使学生从清晰的图表中掌握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记账程序,同时又可使学生在图表的比较中掌握各种记账程序的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丁字账户法
即以“丁”字形结构,来代替账户结构讲授教学内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账务处理时,采用这种方法既利于学生掌握会计分录所列对应账户的结构和账户对应关系,又利于教师对具体账户结构的板书。如讲授“材料发出的总分类核算“时,在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以外,还可以用丁字形账户图示(核算程序图)来强化学生对所述账务处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作业讲评法
即在课堂上,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技术性、操作性强,作业练习量较大,而中专班学生入校前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肤浅,这样在作业中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一要筛选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利用电教手段在班级进行展示,组织全体学生分析错误类型、原因及纠错方法;其次,可以把财务管理中和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案例渗透到教学中,师生一道进行剖析、讲评,加深学生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以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原理,掌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的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教学法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区别 财务管理就业前景
2.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具体区别
3.大学院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4.财务会计实务学习心得总结
1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会计的相关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加剧了电子商务环境形势的复杂性。在此形势影响下,为了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充分地发挥会计的实际作用,扩大会计核算及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结合现阶段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会计的实际发展情况,可知其具有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处理过程的实时性。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传递效率不断地提高,实现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会计信息一体化,在确保各种会计信息实时输入的基础上,间接地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二是各种方法的丰富性。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各种方法的有效试验,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会计信息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构建出可靠的决策模型,确保会计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三是各种信息的全面性。电子商务的涉及范围广,能够提供各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促使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的作用,获得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反映了电子商务环境影响下会计的相关特征,一定程度上为会计信息的获取及有效使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信息。
2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21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首先,从会计主体假设方面分析,通常以具有实体、统一体、独立体作为基本特征;但是,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所经营的业务主要带有虚拟性质,即数字化、网络化等;逐渐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是会计主体的流动性、自由幅度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区,因此,相对于传统型的会计主体假设中的实体性特征,它具备虚拟性,而且,实体与虚拟性的主体共存现象也属于它的一大特色,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带有虚拟性更能符合速度、信息技术潮流此类的时代特征。
其次,从持续经营假设方面分析,在会计核算方面,注重持续性,主要是指企业已经规划好的经营方针、目标、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等;以传统会计为例,要完成持续经营,则需要从会计计量、确认及相关原则出发,解决一些财产计价问题、收入确定问题等;但是,与不被解散的假定会计主体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虚拟企业则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各个公司间的时间、地理上的间隔,它的重组性、分解性更强,所以显现出不稳定性、随机性、动态性,同时也保持了多样性选择;相比之下,持续经营假设在这种新的模式之下,很难成立。
再次,从会计分期假设方面分析,若是对持续经营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个划分,使其在为多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期间,则将其称会计分期假设。因而在传统会计方面,就会出现会计信息在各个方面的时间差;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期间交易已经被突破,出现了特定会计期间。这一时期需要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必要的明确;尤其是虚拟企业间的交易时间短、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加上收支同时性的发生。因此,需要对会计分期假设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从而形成以交易期间为准的会计期间,这样就可以针对性地解决诸多问题。
最后,从货币计量假设方面分析,所有会计核算中,计量尺度相对统一,均以货币为计,因此,它的货币计量假设就是币值不变这个大前提;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却采用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变,利用一种符号、数字来实现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之间的转变,货币性质的计量已经很难满足一些资产、决策信息等,所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交易媒介较多,不仅有电子数据、电子货币,更为迅速地实现了交易与记录,相比之下,它对于传统记账本位币是一种交易弱化,而且明显地违背了记账的币值不变假设,所以,资金的流动性更快,使用者的手段也得到了拓展,提出了单纯货币计量信息以外的计量方式。
22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一般将会计对象的内容称为会计要素,其主要组成内容,比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就属于此类;它的作用在于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明确反映。然而,在传统会计中这非常明确,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样化往往会造成会计语言表述经济活动受限,因此,会计要素完整反映就相对困难;简单地讲,就是会计信息、经济信息之间出现了一些偏差情况,偏差不仅会带来一些错误信息,也会对决策者的决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传统与电子商务两种不同的环境下,也需要进行会计要素的相对变化,目前来看,细致化、全面分类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大势所趋;而且,会计要素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分类也非常现实,这也是未来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经營成果进行精准反映的一个重要路径。
3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31从权责发生制方面看
当权力、责任发生或转移成为收入、费用发生的标记时,通常就称之为权责发生制,与一般情况下所误认为的款项收付与否关系不同,所以,应该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差异区分;然而,电子商务环境下情况却有所不同,交易短暂性是其主要特征,且具备同时期收入与费用发生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又越过了会计期间,交易期间与主、会计期间的等同完成没有现实意义或价值,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应该倾向于向收付实现制度的转变。
32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看
所谓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持续经营的大前提;另一个是资产实际发生成本的入账价值,后一个资产处置前入账价值的不变特性。但是,电子商务环境变了,它对这种持续性的经营假设进行了明确的否定,因此,静态化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经在过于活跃的市场中,成为了落后的不能精准的测量其价格波动的工具,因此,其效用越来越小,以至于无法取得市场的认可;因而从目前这种情况看,若能够以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类的公允价值作为成本计价,可以克服历史成本的缺陷,弥补它的不足之处。
33从会计核算看
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了人类的原有生存模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无纸化交易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经营理念,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也被会计软件、电子化档案等所取代;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追溯其中的原因,发现电子商务环境之下,资源的有形到无形的转变使得会计信息管理、分析、决策等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核算中也不仅仅停留于固定资产,而是更为全面;尤其是对于财务软件的使用、电子公共平台的公开公布,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让会计信息在社会范围内得以公开,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34从会计组织看
技术变革对于人类的影响并未产生不可预期的作用与想象的重要性,但是,從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组织管理中的思路更新,却又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新特点,与技术变革同步,电子商务既是技术性的革命,也是一种组织管理方面的革命,两种要素集于一身,更凸显了电子商务的更高价值,从现阶段的应用也证实了它的效用、价值、影响意义深远。
从影响方面看,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自由性工作环境、节约了人力、强化了技术技能。归纳起来可以将其简要地称之为高效化的运营、不受时间限制的自由、人力主体作用的削弱、技术性的胜利等,共同作用,改善了会计组织的原有形式,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根据现在的电子商务、银行工作环境等观察,电子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
35从传统会计报表看
传统会计报表按照前面所说的各项原则,通过在会计期间完结后实现编制,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时效性较差,也就是很难随时对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些会计信息等;但是,与此相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尤其是相关财务软件的应用更为有效地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更为及时、有效,因此,为决策者能够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信息依据,为其决策提供重要帮助。
36注意事项
虽然电子商务有诸多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但是,新型的电子化、信息化的会计管理方式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如黑客侵入、病毒损害、硬件受损、软盘格式化等;因此,在具体地进行新型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处理、报表编制等方面,即一方面,要求做好备份;另一方面,应该进行技术维护,保障其安全有效。比如,密钥防护的升级、验证码的设计、各种识别系统的综合应用、防护墙的设置、杀毒软件的安装等,都是能够起到较好效果的保护路径;另外,就是设置专门的技术部门进行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1、全区新引进国际一线品牌5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影响力强的国内外连锁企业15家以上,形成高档商贸集群。
2、以新街口商圈核心区为中心,打造以总部经济为特征的高端商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现代商务业,形成高端商务产业群。
3、争创国家、省、市“社区商业”示范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的社区商业服务。
4、商贸商务业总税收年增长35%以上,,年税收达22亿元以上。
二、重点发展领域
1、加快发展现代百货业。
2、突出发展金融、保险、中介等商务服务业。
3、创新发展科技产品流通、汽车汽配贸易等商贸流通业。
4、大力发展新兴电子商务业。
5、积极发展社区商业。
三、加快产业集聚
1、加快高档商贸中心建设,重点商业楼宇,引进国际著名百货企业入驻的,给予50万元以内的房租补贴。加快高品质商务中心建设等甲级商务楼宇,与我区签定战略合作协议的,根据其招商投入和经济贡献度情况,给予10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2、加快、商贸商务中心建设,对积极入驻该地区、对商业中心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内外知名百货企业或大型超市企业,给予30万元以内的租房补贴。对开发商或业主单位按区域产业规划进行开发、改造特色商务楼宇或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的,根据其建设改造投入和经济贡献度,给予50万元以内的建设改造补贴。
3、对区域内各类特色商业街区,鼓励引导形成消费特色,提升综合消费能级。对经认定的特色街区,根据其开发投入、集聚规模、贡献度情况,给予投资方3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用于街区公共设施改造和品牌企业引进。
四、实施品牌战略
1、对首次进入市场的国际一线品牌,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可给予5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对经营业主引进国际一线品牌的,根据其引进投入及纳税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补贴。同一企业只给予其中一方补贴。
2、对首次进入市场的外地品牌连锁企业,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企业并汇总纳税的,可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
3、对引进国内外著名金融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各类事务所,根据其影响力、带动力及贡献度等综合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一次性租房或购房补贴。
4、对新引进国内外知名总部型企业,按市、区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5、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每年表彰奖励对全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贡献突出企业(综合贡献前十名、成长进步前十名企业)的负责人,给予10万元以内的奖励。
五、突出创新发展
1、对新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或积极参与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的区内重点企业,根据其外包投入及贡献度情况,给予3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2、对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升级市场环境、经济贡献快速增长的商贸流通企业,根据其投入及贡献度情况,给予1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3、对新引进或自主创新的电子商务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或发展前景,给予1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4、对引进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成长性商贸商务企业,由区商贸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具体意见,报区长办公会研定。
六、发展社区商业
1、对积极参与新型“社区商业”开发、创立社区商业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社区商业形态、创造社区商业品牌,且成效显著的,给予其20万元以内的项目补贴。
一、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意义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模式的实际运用有利于实现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集中的作业及处理流程达到专业化操作,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保障了业务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灵活,规范化的数据提高了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在集中处理的模式下存在前后台分离化的处理流程,前台柜员受理业务并初审合格后,将单据的影像扫描传递给后台的工作人员,后台通过影像切分进行不同的审核工作,完成相关的财务处理环节,缩短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业务操作标准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统一的操作再整合,分工合作,实现集中处理的专业化,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会计操作中的风险得到系统化的控制,将传统的人工审核转变为二次录入系统,操作清晰,过程明确,有效地控制了银行会计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二、传统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的弊端
(1)人力资源占有过大。随着人们办理银行业务的频率的增强,各银行开设的服务网点数量增多,办理的业务种类也增加。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临柜操作人员业务任务繁重,在做好柜面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存贷款、基金、保险等业务,授权及监督人员的需求也同步增长。前台处理模式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岗位之间无法有效监督,降低了工作效率。
(2)业务配置不合理。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流程烦琐,占有客户时间过长,客户满意度降低导致客户流失。计算机系统控制能力弱且后台处理文件存在人为失误,商业银行大部分工作在柜面完成造成业务配置不合理,业务流程不清晰,提高了银行风险管理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服务的竞争力。
(3)网点营销能力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柜台服务人员将精力用于业务操作,人工授权的方式导致贵宾客户与普通客户分流不均,延长了办理业务的时间。银行柜员没有实现与客户的有效沟通,未明确对客户进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浪费了发现高价值的客户。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职能与营销手段没有实现有机集合,降低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潜力。
(4)业务操作风险大。由于业务操作分布广泛,各银行普遍实行综合柜员制度,要求柜员可以独立处理各类业务,进而柜员无法全面掌握所有业务,服务质量相应降低。柜员业务操作的正确性和实效性难以提高,造成业务操作风险大且覆盖面广,授权人员也无法对内部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与控制,办理业务的流程过长,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导致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风险加大。
三、提高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措施
(1)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完善传统的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需要工作人员共同努力,适应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各商业银行需要有效地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在进行标准化的培训工作时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保证新模式的顺利运行。银行高层管理者有针对地制定薪资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每位员工的实际利益。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安排合适的人员,严格筛选风险管控的工作人员,依据银行管控的强度,设置相对应的岗位,以便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将每个人的工作实力发挥到最大化,防止因岗位设置不合理引发的安全隐患。
(2)提高业务集中处理能力。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烦琐且复杂,为此采用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业务集中处理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业务处理质量,减少集中作业的损耗。商业银行内部需要制定真实有效的作业流程,定期检查,针对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银行的业务量等内容进行集中作业处理。通过培训相关业务人员,提升其整体素质来提高会计业务集中运营的质量。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各银行的特点对会计业务进行阶段性的集中处理,坚持按步骤的处理模式进行业务集中处理,当银行点分布广且管理难度大时采用此模式能达到最佳效果。按阶段、分步骤的集中化处理模式的步骤主要表现为:在各分行设立业务处理中心,一级分行负责该分行网点内业务,且不可使用总行的集中处理模式;当业务集中处理中心上线后,可采用会计业务分散或集中处理的模式;在业务集中处理的过程中,落实好上线时间,并及时有效的将处理网点分为不同批次,待各批次网点正常运营后再进行下一网点的划分,最终集中上线处理;改革创新给分行的自动化处理系统,完善各分行的处理流程,使其更具科学化和标准化,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采取有效的内控措施提高城市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能力。
随着网络经济的广泛兴起, 电子商务以其快速、便捷、零库存、交易成本低且无规模限制等特点, 成为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给企业管理带来变革的同时, 也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 对会计理论产生冲击。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四大假设前提将会被突破, 网上虚拟公司的出现是对会计实体的否定, 同时这些稍纵即逝的网上公司也不存在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问题, 货币计量也会因为计量对象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二是若干会计相关概念的更新, 如资产的形成和含义、负债的形式、权益的构成、会计环境的观念都必须更新。三是原有的会计原则受影响, 会计原则呈一体化趋势, 即指制定一个信息交易的规则让信息的供求双方自由贸易, 会计原则就是这一信息市场的宏观监管体系, 网络环境的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也为会计原则带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促使会计原则向一体化发展。
(二) 电子商务对会计行业运作模式的影响
1 、会计组织的集成化。传统的会计组织一般按照专业分类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 相互独立, 自成体系, 信息与数据的共享性差。而电子商务环境则打破了原来相对独立的专业会计体系, 各个职业部门的业务相互融合, 部门界限逐渐消除,会计分工趋向于非专业化, 整个会计组织呈现扁平化的趋势, 控制职能相对集中, 管理层次逐步减少, 要求工作人员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会计处理能力。
2 、会计手段的电子化。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市场交易活动, 它的应用使得组织的交易和业务过程趋向自动化, 商业活动的实时沟通和支付都采用电子化的手段, 信息的传递、呈报也完全采用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方式, 甚至对交易和业务过程的监控也需要采用电子化的手段。
3 、财务评价的预期化。电子商务环境突破了对于固定资产、存货等传统企业资产的依赖, 相应的折旧费用、人工费用及管理费用大幅度降低, 而技术开发费、网络维护费等将会增加, 因此, 传统的财务分析比率, 如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 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状况的评价已经不再完全适用。此时便需要一些新的评价指标, 例如: 访问量、点击率、用户忠诚度等。
(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I I M S为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运营环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形成了符合用户整体管理和决策需求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I I M S (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e d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 , 借助企业业务流程的全面改造, 实现业务流程和会计管理工作的整合, 最终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程的集成。
在整个系统中, 以会计目标为导向,以预算为控制手段, 通过收集、归纳、总结能够反映实际运行情况的信息, 对企业各阶段出现的偏差和差错随时予以纠正, 并根据差异分析来决定控制的强度和方向, 并提供相应的经营、财务状况报告及预测决策模型。
I I M S 模型不是通过计算机将各个环节简单相加, 而是有机的集成, 它所体现的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其功能也就不仅仅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功能的简单累加, 它包含了企业会计管理的所有功能: l 、数据库集成管理功能, 收集、挑选、整理并存储、传递原始信息, 管理整个I I M S 的数据, 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 2 、信息自动生成功能, 自动生成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所需的各类信息, 包括凭证、账簿、报表及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等信息; 3 、信息检索输出功能, 按照系统指令, 检索输出各类信息; 4 、信息分析与监控功能, 对企业预算及各阶段出现的偏差随时予以纠正, 并根据差异分析来决定控制的强度和方向, 同时通过审计分系统确保整个系统的良性、高效运行。
一、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底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中大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具体流程如下:
随着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业务量持续增长,这种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网点开办的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临柜业务操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柜面业务,同时还肩负着存款、贷款、基金、保险、贷记卡等任务,工作压力繁重;而且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数量也需同比增长。这其中授权人员往往还肩负着业务监控工作,—方面要处理前台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仍要对相关业务进行手工授权,例如某行某个季度产生的实时预警信息461120笔,其中会计主管手工核销实时预警信息75955笔,手工和效率为16.47%,授权核销实时预警信息162904笔,授权核销率为35.33%。由此可知,前台处理模式导致会计主管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受理核销工作,较大的工作量势必会造成前台的风险防控难免出现差错,从而影响了风险防控的有效实施,也使得前台的工作效率降低。
(二)业务流程繁琐,操作风险点多面广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绝大部分处理环节分布在网点柜面,导致网点资源更多地配置在业务核算与处理环节。受传统“部门银行”体制的影响,部分制度和交易未整合、业务处理繁琐,导致网点柜员需要在系统录入的要素越来越多;加之授权方式单一、过多的手工数据收集与报告制作、客户需要填写复杂的表格和文件等情况占用了网点柜面大量的资源,导致客户排队现象严重,占用客户时间过长。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与客户交互的业务全部处理环节广泛分布在网点,前后台业务分离不够清晰,且计算机系统刚性控制程度较低,造成网点风险管理的压力大、成本高且难以监控。目前,这种分散化、标准不一,专业较低的业务流程对风险的防控、前台业务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网点营销能力不足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全部由网点进行,柜员大量的精力用于业务操作,特别是一些客户流通量大的网点,特别是业务受理高峰期,柜员几乎将所有的精力用于解决银行基本业务的受理,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加之人工授权方式的缺陷,贵宾客户和普通客户的分流不均,其后果就是办理业务时间延长,从而客户排队现象日益严重,这将致使柜员无法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对优质的理财产品进行营销,使得银行为客户理财的角色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浪费了很多发现高价值客户的机会。网点具有明显的操作型特征,其作为银行一项重要资源与渠道,但营销职能与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弱化了网点作为营销主战场的功能,降低了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潜力。
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为解决传统会计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从内因上看,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影像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银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改革的结果。从外因上看,是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防范案件内控管理要求提高以及银行业务处理外包发展趋势的影响。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流程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离化、基础影像化
在集中处理模式下,即银行会计业务受理和处理实行前后全分离,前台进行单据初审并扫描上传,后台依据前台上传的原始单据影像进行业务操作处理。前台处理环节得到简化,柜员工作强度降低,网点在不增设服务窗口的同时,在单位时间内接待客户数增加,不仅缩短了客户排队办理业务时间,而且解决了网点因为业务量大、网络时间限制造成的压票现象,业务处理效率显著提高。在传统模式下营业网点前台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后,经过审核、验印、系统操作、授权后在前成整个业务处理。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前台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后,经过初审合格后,通过扫描将单据影像传递给后台(一般是分行或总行的作业中心,有的银行叫营运处理中心,以下统称为“作业中心”),通过影像切分,将不同的审核以及处理环节交由作业中心的不同柜员同步处理,全部环节审核完成后自动完成相关的账务处理,不需要前台进行处理。如果出现一些需要前台辅助处理的交由前台协助补充处理,例如印鉴不清,后台电子验印系统无法比对,由前台柜员对原始单据进行手工验印处理。我们可以以电汇业务为例,通过图1和图2来对比反映。
从两图可以看出,传统会计业务处理模式下,由营业网点串行完成操作存在过多物理交接;而集中处理后转变作业模式,主要操作环节都集中到作业中心以并行处理,受理和处理分离,可以在作业中心实现工厂化、专业化操作,缩短流程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及风险控制。
(二)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标准化、处理专业化
由于原始单据留在网点前台,后台作业中心只能以影像为基础操作任务,这就必然要求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实行标准化管理,将可统一操作标准的各类业务配置标准化流程,实行统一标准拆分;将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类似的环节进行合并和归纳,进行专业化分工,由前后台配备专业岗位的人员完成操作。业务集中后以系统处理代替人工判断,避免因个人的主观判断造成执行不力和执行不统一,降低人为控制和干预的可能,减少人为处理带来的操作失误,以降低误差率和保证控制的一贯性。仍然以汇款业务为例,要求客户提交给银行凭证中的要素必须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填写和加盖印鉴。如果印鉴位置加盖错误,影像切分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集中处理后系统将无法在规定的范围内获取印鉴信息,因此就无法自动完成验印比对,只能退回前台,由前台人员对原始单据进行手工验印。
另外,由于前后台分离,影像采取统一标准分割,对每个环节的处理通过专人二次录入的方式进行审核,因此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传统人工审核下要求降低,后台集中处理实现了专业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业务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
(三)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系统化、过程化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后,后台作业中心对单据的要素审核通过影像切分后二次录入比对的方式进行,变传统的人工审核控制为二次录入系统控制,实现审核的系统硬控制。另外将单据影像切分,并由系统随机自动分配给后台作业中心不同柜员处理,不仅实现了前、后台操作人员分离,同时在后台处理中也强制进行了分离,形成多个岗位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会计业务处理“一手清”模式,实现了运营风险的过程控制。以电汇为例,按照传统处理,电汇的票面要素审核(收款人名称账号、付款人名称账号、日期、大小写金额、用途等要素)基本上由经办和复核完成,集中处理后,按照要素自动分割分配到不同的人员并行录入和审核,实现风险控制的系统化、硬约束。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意义
(一)网点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高
长期以来,网点服务功能完全从银行业务管理的角度来划分,业务流程完全按照产品来设计,不能体现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致使网点服务功能单一,柜员服务水平低,无差别的服务也不利于挖掘和维持优质客户。通过实施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剔除了低价值的操作环节,对过去相对繁琐的管理环节精简,切实改变部分业务授权环节较多、操作流程较为复杂的情况。由此,前台的业务办理时间可以进一步加快,客户等候时间缩短,综合柜员可以更好的和客户进行沟通,识别优质客户,整合客户资源,掌握了营销和服务的主动权,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满足客户综合化的需求,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前中后台分离将充分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使该行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同业中赢得先机,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流程优化与风险防控有效结合
继续对现行制度和单个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控制操作风险。对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必须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影像识别技术的运用以及下一步前台、后台的彻底分离,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理论上大大降低了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这种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前、后台处理流程以及监督流程,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风险。如何发现并防范新技术应用和新流程运转中存在的风险,也是全面推进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在深化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除了在宏观上继续对整体的风险控制进行监控外,还要在微观上对优化单一产品流程和加强操作风险点控制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同时,在继续对现行的制度、办法进行研究,在保证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对业务发展和人员配置的制约。
(三)改革授权机制,简化操作环节
电子商社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高速度——商务瞬时化,没有终点,产品快速淘汰,先进入市场即得益。敏捷性和跟随变革的能力是其基本要求。
第二,共同发展是电子商社的核心。在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增长的关键是建立创新的商业社会关系。公司构建互补网络——一部分由自身建设,大部分由其他公司建设,这样形成了协同社会,或称之为“商业生态系统”,共担风险、共享回报。
第三,在组织之间由Intranet联结,在业主、供应商、顾客之间由Extranet联结,在组织业主、家庭和客户之间由Internet连接。企业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即建立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传递方式由“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转变为“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
第四,最终用户是真正的“生产消费者”。顾客不再仅仅要求产品满足其需求,他们对价值创造的每一步都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而且也为增加整个系统的价值做出贡献。
电子商社是全球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冲击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一、对会计信息处理模式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系统下,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经过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在电子商社中,以上会计凭证所记录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其快速反应性及用户个性化需求。于是应将传统的以价值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转化为以事项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处理模式。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以事项为单位,对会计信息分类、汇总、重组,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不同处理,从而因信息使用者不同而实现多元重组。在这种模式下,人们被动接受单一的财务报表转换到自主选择财务信息,从而实现了财务信息系统质的飞跃。
二、对会计信息报告模式的影响
传统会计报表只能对外提供一种“历史”的信息,无法动态反映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现实情况。采用事项会计核算模式之后,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进行信息多元重组,则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个月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企业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告模式可以使用表式、图像或声音等。这种会计信息报告模式,即实时报告系统Real-timeReportingSystem。
运用实时报告系统,可以将正确的信息即时流入关键人手中,管理者可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产品完工即时交货,做到准时生产和接近零库存的境界。财务人员可以根据在线数据库上“涵括”的网上所有企业信息,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有关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正确预测企业今后趋势。企业外部信息需求人士可以动态得到企业实时财务信息,从而相应得到正确决策,减少决策风险。
三、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
在传统会计系统中,财务部门往往是围绕单一顺序的会计循环而设置,并且经常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采集相互重叠,造成效率低下。在电子商社中,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融合,出现模糊分工状况,企业各部门的组织结构适应网络需要进行再造,过细的分工得到不断的综合和集成,以往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一些核算业务将按其业务发生地点归到生产、营销等部门去处理。
同时,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构成“商业生态系统”。由消费者、供应商、领先生产商及其它相关竞争对手,他们相互作用并为一个特定的市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成员们共同发展他们的能力,并对扩展和补充其他成员的能力做出贡献,即每一个成员在完善与改良自身的同时也关心并协助其他从事相同工作的成员。公司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完善消费渠道,还必须联合起来加速新的业务系统和细分市场的建立与扩展。
无论电子商社的内部与外部,在错综频繁的数据输入与输出交换中,相关利益集团之间与企业分部之间实现协同发展。
四、电子商社环境下会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电子会计数据法律效力问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由于这些纸制原件若被修改,可以很容易辨认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所以它们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在电子商社环境下,会计原始凭证数据转变为光盘、磁盘之上的电子数据,这些数据能否作为有效的证据,已是一个国际性问题。特别地,无纸化的电子数据能否作为审计、税务检查的有效数据,是会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商务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由美国带头发起并迅速向全球发展。根据目前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情况和发展趋势可将其划分为二个应用层次:一是普通电子商务层次。主要表现为单个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商务活动。二是电子商社(E-businessCommunity,简称EBC)层次。在电子商杜中,互联企业通过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部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和确保安全的虚拟专用网VPN等网络手段和企业运作规则把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资源迅速组合成超越空间约束的统一经营实体,以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电子商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高级阶段。
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传统会计运作的环境。随着我国商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下的会计问题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以下十个问题仅是笔者的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也必然对会计选论带来影响。如电子商社是建立在两上的一个经济组织,但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冲击。又如被誉为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推动力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传统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款项结算,伴随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等一般均以书面形式出现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审计制度等均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包括会计法规)带来冲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即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认证办法;(2)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包括电子合同的规则与范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支持数字签名和其他身份认证的手续规则;数字凭证合法性有效性的规定等等;(3)电子支付管理,即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以及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数字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市场上流通的按照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它实际上由一组数字构成,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等内容,并以字节形式储存在个人电脑中的数字价值单位(DVU)。数字货币可以通过Internet从一个作为付款而提供的帐户上下载,也可以用数字信用卡从网上购买。与数字货币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则是没有银行大厅没有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的网上银行(或称虚拟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某些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对方的真实性等安全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四、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进、销、存数最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quot;映资产价值失去意义。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并必将成为未来的遁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到实务:包括会计准则)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
五、建立网上实时会计报告模式问题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的,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具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这给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表现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未来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息;(2)表现在会计报告周期上,建立在分期假设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之上的定期报告模式,将被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所替代;表现在会计报告要素上,传统模式把会计报告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多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划细会计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是发展趋势;(4)采用上述网上实时报告模式,还须研究如何通过会计法规和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报告司的会计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网上审计等问题。
六、会计的国际化问题
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全球性的。近几年来在美国的推动下,WTO、APEC、OECD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相继发表了电子商务文件,国际电子商务框架正在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另外,电子商务也给多国企业合作、国际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空间。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提出挑战,不同的会计准则反映不同的会计信息,如果这种差异需要投资者、合作双方甚至多方在网外经过特殊调整后才能解决,将影响电子商务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再过份强调会计准则的本国特色,不符合时展的潮流。
一、 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细分的理论剖析
(一) 引言: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社会是奠基在经管责任网络之上的(ijiri,1975,preface)。在经管责任关系的建立、运行与解除的过程中,资源委托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会计信息系统就是人们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使用的一个可以或缓解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状态,降低交易成本的社会装置(谢德仁,1997)。
我们曾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得出了现代企业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范式: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经营者(即受托人)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的制定权,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适当行使,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变迁验证了该范式。在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这一范式中,政府所制定的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就是"会计准则",而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就是"注册会计师",他们所从事的上述工作就是外部独立审计。也就是说,该制度安排产生了对注册会计理由职业服务(尤指独立审计)的需求。由此需求就引发了一批会计师离开企业会计领域,以超然独立的身份、立场来提供这种服务,形成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的供给,从而就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公共会计领域,发展成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在该市场中,"买卖"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这一无形商品,其需求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者、政府、企业职工与工会及其他社会公众等,供给者是注册会计师。当然,注册会计师是通过成立自己的组织--会计师事务所来提供这些服务的。
历史地来看,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围绕现代企业的市场各方博弈的结果(谢德仁,1997,1998)。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市场上的服务交易"品种"因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变化而在横向(即不同品种)上扩展,纵向(即同一品种)上细化。从需求方面来看,除资本市场对年报审计等的需求之外,企业逐渐还产生了记账、税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培训、离任审计等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需求,在企业并购、重组、破产各停业清算等资本经营活动中,也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资产评估等职业服务;而由于市场失录(market failure)或出于防止市场失灵,如资本验证、外汇年检、工商注册年检及一些专项审计的强制性要求,这些也促成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的需求。从供给方面来看,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观察到市场的潜在需求会创造出更多种类的职业服务供给来刺激需求。这样,注册会计职业服务需求与供给与相推动,促使该市场上的服务交易品种增多,同一品种的职业服务的"花色"增多,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要。而不同品种、花色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就将在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划分成不同的小市场,不妨称之为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子市场。
(二) 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自然细分与行政细分:概念界定
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细分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注册会计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上的细致分布格局或市场占有率分布格局。具体来看,市场细分可以分作两类,其一是市场的自然细分;其二为市场的行政细分。市场的自然细分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能否、何时进入某一子市场完全是市场自然筛选的结果。从而,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细分及其变更是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换言之,各子市场并无会计师事务所进入的人为壁垒,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不进入某一子市场完全是其充分权衡业务性质、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成本--效益比较后的决定,而非因为壁垒限制其进入。所谓"人为壁垒"就是指依靠政府强制力进行的行政细分,即政府给予某些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某一(些)子市场的发执业特许权,未得到执业特许权的事务所不得在这些子市场上承接业务,获取业务收入。从行政细分的权威层次来看,政府对市场的行政细分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中央政府或其授权统一管理全国注册会计师事务的职能部门作出的行政细分;其二是,中央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或某一地方政府从本部门或本地区的需要出发作出的行政细分。
(三) 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录与政府失灵
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作为一种无形商品,其质量与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样是难以直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在进行交易时,尽管可以对职业服务的品种,交易金额、完成日期等加以合约约定,但对职业服务的质量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需求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一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带来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如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自身利益不顾业务能力承接自己无法高质量完成的业务,需求者只能根据自己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质量的经验估计确定交易的底价,使质量更高、同时供给价格也更高的职业服务退出该市场,从而产生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或可能在承接了业务后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降低职业服务的质量;或可能在承接了业务后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降低职业服务的质量,从而降低其供给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这就是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中的道德风险。这一信息不对称若不解决,无疑最终将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失灵甚至崩溃。
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干预是一条思路,但政府也有失灵(government failure)之处,它并非专家,也同样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且政府的过度介于会扼杀市场竞争,从而使市场失去其发展的动力源泉。故必须借助于市场与政府双方的力量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包括立法、司法与行政体系)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的风险约束机制与竞争机制,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风险落到实处,培育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意识,通过市场力量迫使他们养成符合市场规律的成本--效益比较惯例,进行自我约束,敦促职业界改革执业规则。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出于发展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最终目标,加强行业自律。尽管关于职业服务质量的直接、明确、量化的约定是难以达成的,但通过行业自律可以达成对职业服务的生产、提供方法与程序(如审计规则)等的约定,从而间接地实现对其质量的控制、保证与提高,为需求者衡量职业服务的质量提供一套间接标准。这种约定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生产、提供方法与程序的技术面的纯技术性的约定,二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供给者与需求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间交互行为规则的约定,后者我们常称之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这些约定需随市场的发展(包括自身经验与教训的积累、有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客户的新要求以及企业会计领域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人员交流等)而不断改进。自然,市场中的优胜劣汰规律也会发挥作用,总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注重声誉,谨慎从业,不断提高职业服务的质量,在长时期的竞争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职业声誉,从而起到向需求者进行职业服务质量的信号显示作用。而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举行的注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也有着一定的信号显示作用。这些均有助于解决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中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机制还有会计师事务所人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合伙制,加大了注册会计师职业风险,促使其自我约束,谨慎执业。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最终需要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自然细分与行政细分:效率比较
【关键词】中小企业;上市;基础服务;南通市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启动,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开辟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南通作为新兴的港口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中小板上市企业数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十,“南通板块”的崛起成为南通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微观基础。近年来,南通市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上市,在政策、法规、税收、融资安排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措施,作为加快中小企业上市进程的加速器,地方政府的基础服务作用意义重大。
一、南通中小企业上市总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1年12月底,南通共有25家上市公司,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5家,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7家(其中13家中小板上市),香港联交所上市1家,伦敦和新加坡上市各1家。近几年,南通地区企业上市速度明显提高,实现了辖内九个县(市)区上市公司全覆盖。可以说,南通企业很好的抓住了资本市场改革的契机,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区域分布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618家,其中江苏省中小板上市公司87家,南通13家,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一的苏州少19家,占江苏省总数的14.94%。由此可知,南通地区中小企业上市步伐较快,但与苏州相比差距仍较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行业分布
在行业分布方面,由于南通属于传统制造业较发达的地区,其在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13家中小板上市企业均为制造业,4家纺织服装业,4家机械设备业,2家电子业,医药生物、金属非金属和石化塑胶各1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已不再独领,各地纷纷加快产业升级。近几年,南通也涌现出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企业,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对一些基础好、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企业进行有意识的培育,促进他们中的龙头骨干企业上市,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三)总体业绩
与同行业的中小板上市企业相比,南通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总体业绩较好(如表1所示)。除九鼎新材(C6金属非金属)的三项财务指标远低于同行业平均外,其他南通中小板上市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值都超过或接近同行业中小板上市企业的平均水平。
表1 南通中小板上市企业的行业业绩比较
二、中小企业上市中地方政府的基础服务研究
(一)中小企业上市离不开政府的基础服务
首先,地方政府参与中小企业上市,能提高上市企业的上市效率。中小企业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股份制改造到上市的过程中,企业会碰到各方面的问题,例如资金问题、税收问题、土地问题、中介机构的选择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及时的给予解决或协调,政府作为引导者、支持者将有效的缩短中小企业的上市周期,提高上市效率。其次,政府的宣传教育,化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上市顾虑。虽然上市后能为中小企业融得更多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上市公司要按照规定披露信息,要接受更多规范、条例的制约,并且上市之路复杂而艰辛,最终能否成功上市也充满变数,这些问题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信心不足,不愿意上市。再次,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绩效水平。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家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通过上市改制的一系列工作,能促使企业积极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财务体系,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地方政府推动中小企业上市,也是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砝码。通过推进优秀中小企业上市,加快形成一批发展速度快、核心竞争力强,规范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群,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高平台、高水平发展。
(二)南通市培育中小企业上市现状
南通市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上市培育工作,将企业上市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及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引导、政策扶持、联动服务等措施,强力推进。2007年市政府建立了由分管市长为召集人、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参加的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制度。多年来,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过召开定期工作会、专题协调会、现场推进会等形式,主动为企业上市排忧解难,形成了部门服务企业上市的工作合力。
此外,政府出台专门扶持政策,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企业上市进行培育和奖励。通过采取“培训+调研”模式开设“上市课堂”,从股权融资、中小板案例研究、创业板案例研究、海外上市、创业板核准理念及审核流程专题、新三板相关问题讲解、股权融资等方面,邀请了交易所、证券机构专家对相关企业老总进行专业培训,培训的频率高达一个月一次。单一座谈式的培训往往是雾里看花,合规工作更要深入到企业内部。从2008年开始,南通对辖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活动,从一开始的平均每个月8次左右到现在的每隔几天就调研一次,调研频率越来越高。
关键词:会计业务 业务流程 控制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国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日趋激烈。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银行间的竞争不仅只限于规模和业务上面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在服务的竞争。目前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流程再造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纷纷加快步伐,实现由传统的“部门银行”向现代化“流程银行”的转型。其中作为商业银行最为基础的会计业务,对其实施流程再造是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运营模式是以层级管理为特征,以层级最底层的网点为基础,以业务前后台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处理方式。业务由网点受理,网点柜员对客户提交的业务凭证进行审核后完成记账核算等操作,其中大额或特殊业务还需由授权人员进行事中审核和授权,然后打印凭证给客户签章确认,最后将业务凭证送至监督机构进行事后监督。
随着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业务量持续增长,这种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 网点开办的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临柜业务操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柜面业务,同时还肩负着存款、贷款、基金、保险、贷记卡等任务,工作压力繁重;而且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数量也需同比增长。这其中授权人员往往还肩负着业务监控工作,一方面要处理前台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仍要对相关业务进行手工授权,例如某行某个季度产生的实时预警信息461120笔,其中会计主管手工核销实时预警信息75955笔,手工和效率为16.47%,授权核销实时预警信息162904笔,授权核销率为35.33%。由此可知,前台处理模式导致会计主管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受理核销工作,较大的工作量势必会造成前台的风险防控难免出现差错,从而影响了风险防控的有效实施,也使得前台的工作效率降低。
(二)业务流程繁琐,操作风险点多面广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绝大部分处理环节分布在网点柜面,导致网点资源更多地配置在业务核算与处理环节。受传统“部门银行”体制的影响,部分制度和交易未整合、业务处理繁琐,导致网点柜员需要在系统录入的要素越来越多;加之授权方式单一、过多的手工数据收集与报告制作、客户需要填写复杂的表格和文件等情况占用了网点柜面大量的资源,导致客户排队现象严重,占用客户时间过长。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与客户交互的业务全部处理环节广泛分布在网点,前后台业务分离不够清晰,且计算机系统刚性控制程度较低,造成网点风险管理的压力大、成本高且难以监控。目前,这种分散化、标准不一,专业较低的业务流程对风险的防控、前台业务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网点营销能力不足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全部由网点进行,柜员大量的精力用于业务操作,特别是一些客户流通量大的网点,特别是业务受理高峰期,柜员几乎将所有的精力用于解决银行基本业务的受理,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加之人工授权方式的缺陷,贵宾客户和普通客户的分流不均,其后果就是办理业务时间延长,从而客户排队现象日益严重,这将致使柜员无法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对优质的理财产品进行营销,使得银行为客户理财的角色不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浪费了很多发现高价值客户的机会。网点具有明显的操作型特征,其作为银行一项重要资源与渠道,但营销职能与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极大地弱化了网点作为营销主战场的功能,降低了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潜力。
二、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为解决传统会计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从内因上看,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影像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银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改革的结果。从外因上看,是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防范案件内控管理要求提高以及银行业务处理外包发展趋势的影响。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流程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离化、基础影像化
在集中处理模式下,即银行会计业务受理和处理实行前后全分离,前台进行单据初审并扫描上传,后台依据前台上传的原始单据影像进行业务操作处理。前台处理环节得到简化,柜员工作强度降低,网点在不增设服务窗口的同时,在单位时间内接待客户数增加,不仅缩短了客户排队办理业务时间,而且解决了网点因为业务量大、网络时间限制造成的压票现象,业务处理效率显著提高。在传统模式下营业网点前台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后,经过审核、验印、系统操作、授权后在前成整个业务处理。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下,前台柜员受理客户提交的业务后,经过初审合格后,通过扫描将单据影像传递给后台(一般是分行或总行的作业中心,有的银行叫营运处理中心,以下统称为“作业中心”),通过影像切分,将不同的审核以及处理环节交由作业中心的不同柜员同步处理,全部环节审核完成后自动完成相关的账务处理,不需要前台进行处理。如果出现一些需要前台辅助处理的交由前台协助补充处理,例如印鉴不清,后台电子验印系统无法比对,由前台柜员对原始单据进行手工验印处理。我们可以以电汇业务为例,通过图1和图2来对比反映。
从两图可以看出,传统会计业务处理模式下,由营业网点串行完成操作存在过多物理交接;而集中处理后转变作业模式,主要操作环节都集中到作业中心以并行处理,受理和处理分离,可以在作业中心实现工厂化、专业化操作,缩短流程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及风险控制。
(二)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标准化、处理专业化
由于原始单据留在网点前台,后台作业中心只能以影像为基础操作任务,这就必然要求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实行标准化管理,将可统一操作标准的各类业务配置标准化流程,实行统一标准拆分;将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类似的环节进行合并和归纳,进行专业化分工,由前后台配备专业岗位的人员完成操作。业务集中后以系统处理代替人工判断,避免因个人的主观判断造成执行不力和执行不统一,降低人为控制和干预的可能,减少人为处理带来的操作失误,以降低误差率和保证控制的一贯性。仍然以汇款业务为例,要求客户提交给银行凭证中的要素必须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填写和加盖印鉴。如果印鉴位置加盖错误,影像切分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集中处理后系统将无法在规定的范围内获取印鉴信息,因此就无法自动完成验印比对,只能退回前台,由前台人员对原始单据进行手工验印。
另外,由于前后台分离,影像采取统一标准分割,对每个环节的处理通过专人二次录入的方式进行审核,因此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传统人工审核下要求降低,后台集中处理实现了专业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业务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用。
(三)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系统化、过程化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后,后台作业中心对单据的要素审核通过影像切分后二次录入比对的方式进行,变传统的人工审核控制为二次录入系统控制,实现审核的系统硬控制。另外将单据影像切分,并由系统随机自动分配给后台作业中心不同柜员处理,不仅实现了前、后台操作人员分离,同时在后台处理中也强制进行了分离,形成多个岗位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会计业务处理“一手清”模式,实现了运营风险的过程控制。以电汇为例,按照传统处理,电汇的票面要素审核(收款人名称账号、付款人名称账号、日期、大小写金额、用途等要素)基本上由经办和复核完成,集中处理后,按照要素自动分割分配到不同的人员并行录入和审核,实现风险控制的系统化、硬约束。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意义
(一)网点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高
长期以来,网点服务功能完全从银行业务管理的角度来划分,业务流程完全按照产品来设计,不能体现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致使网点服务功能单一,柜员服务水平低,无差别的服务也不利于挖掘和维持优质客户。通过实施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剔除了低价值的操作环节,对过去相对繁琐的管理环节精简,切实改变部分业务授权环节较多、操作流程较为复杂的情况。由此,前台的业务办理时间可以进一步加快,客户等候时间缩短,综合柜员可以更好的和客户进行沟通,识别优质客户,整合客户资源,掌握了营销和服务的主动权,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满足客户综合化的需求,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前中后台分离将充分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使该行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同业中赢得先机,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流程优化与风险防控有效结合
继续对现行制度和单个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控制操作风险。对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必须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影像识别技术的运用以及下一步前台、后台的彻底分离,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理论上大大降低了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这种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前、后台处理流程以及监督流程,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风险。如何发现并防范新技术应用和新流程运转中存在的风险,也是全面推进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在深化会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除了在宏观上继续对整体的风险控制进行监控外,还要在微观上对优化单一产品流程和加强操作风险点控制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同时,在继续对现行的制度、办法进行研究,在保证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对业务发展和人员配置的制约。
(三)改革授权机制,简化操作环节
集中处理模式的实施,授权机制得到明显的改革。通过影像技术的利用,非现金业务的远程集中授权系统的实施,对超过柜员权限的业务实行跨终端、跨网点的远程授权,将风险大、复杂程度高、实时性不强的业务授权进行集中处理,达到了集中控制操作风险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授权质量和效率,减少了业务主管等核算授权人员的占用。同时,完善系统的操作控制流程,简化授权交易,提供授权额度,为授权人员减轻由于授权方式、授权内容和系统设计原因而产生的业务管理负担。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的大力实施,业务流程必将全面得到优化,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网点功能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瑞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数据大集中[J].现代商业银行 2005.9
[2]李丹华.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再造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5.2
【关键词】 会计业绩; 指标; 影响; 检验
一、分析思路
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业绩状况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公司管理当局都很关心的问题。会计业绩表现优秀的公司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因此,判断影响会计业绩的具体因素及了解各影响因素对于会计业绩的影响系数,对于管理层和投资者都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必须建立相关的模型,运用影响因素的数据变动,将影响效用量化,探求出会计业绩相应的变动情况,以此得出相关因素对会计业绩影响的弹性,即对会计业绩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对结论检验、分析,最后用实证结论指导企业。
二、模型构建
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业绩的潜在因素很多,目前,国内外对企业业绩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行业因素、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及智力资本等。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虽然行业结构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要比行业因素更大。故本文忽略行业因素的制约,将对会计业绩影响的因素从资本角度出发,分为财务资本与非财务资本。其中财务资本主要考虑资本规模、资本结构和资本集中度。非财务资本主要指人力资本、关系资本、智力资本等。考虑到研究的方向性,本文主要分析财务资本对会计业绩的影响。变量方程式如下:
Roe(x)=a0+x1*Size+x2*debra+x3*gov+ε
因变量Roe表示企业会计报表业绩,会计报表业绩的计算指标较多,本文以净资产报酬率作为会计业绩衡量的变量。
Size表示公司规模,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非流通股,公司市值不能准确计算,因而公司的规模不能以市值显示。本文使用公司总资产的数值来度量公司规模。在实证过程中,以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作为分析数据。
Debra代表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本文以资产负债比率表示负债与公司价值的比例关系,其计算方法是: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Gov表示股权资本集中度,是指大股东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是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分散的数量化指标。本文采用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度量公司的股权集中度。
三、数据选择和样本量
文章选取的样本来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5年之前上市的江苏企业,以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数据为窗口,使用截面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在选取样本时遵循了以下原则;剔除金融、石油化工、邮政、通信、道路、航空、电力、采矿等垄断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ST和*ST公司以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残缺、数据异常的公司,共126家上市企业数据。文中所需的上市公司的数据来自wind咨讯网、巨潮资讯网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相关财务数据由整理加工而成。数据的计算、整理和分析用Excel、Eviews6.0完成。
四、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实证结果(表1)
在本例中,参数估计的结果为:
y=0.011595x1-0.080238x2+0.050483x3-8.831967
(0.242398) (0.639764) (0.082183) (4.062100)
t=(2.396282) (2.051413) (3.140495) (-2.161037)
R2=0.905032R2=0.893025
(二)模型检验和分析
1.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到:R2=0.905032,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893025
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2)F检验:针对H0:β1=β2=β3=0,显著性a水平a=0.05,
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3和n-k=122界值Fa(3,122)=2.68。而表中得到F=93.77258,由于F=93.77258
>Fa(3,122)=2.68,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β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资本规模”、“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会计业绩”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4),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122界值tα/2(n-k)=1.980由实证结果数据可得,与β1、β2、β3、β4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2.396282、2.051413、3.140495、-2.161037,其绝对值均大于tα/2(n-k)=1.980,这说明分别都应当拒绝H0:βj=0(j=1,2,3,4)。也就是说,当在其它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解释变量“资本规模”、“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会计业绩”都有影响。
2.回归结果分析
(1)公司会计业绩与公司资产规模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11595,即公司资产规模对公司会计业绩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规模的正向作用体现在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同时体现在上市公司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产品所分担的成本降低。规模能带来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取较丰厚的利润。
(2)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江苏省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了67.031%,江苏省上市公司负债主要体现为借款,即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资本结构明显表现出对负债融资的偏好,说明江苏省大部分企业只要不加大自己的破产风险,最直接的融资做法是尽可能多地举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数上市公司考虑到一定比例的负债能增加企业总价值,且当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由于负债的节税效果,一定比例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会产生了巨大的财务杠杆效应,而且通常情况下负债成本往往要比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低得多。
实证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的会计业绩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80238,即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会产生影响,并且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盈利能力越低。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负债带来很好的税收屏蔽效益,一定程度上对绩效产生影响,但需注意的是,过度的债务融资也会使公效下降,当负债超过一定程度时,负债成本会随负债比率的增大而上升,企业的财务风险随之增大,尤其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由此企业会计业绩便会下降,甚至会使企业破产。
目前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偏高,对资产负债率强调的是负债要适度,对于中国现阶段的上市公司,适度负债水平应在40%为好。当资产负债率高于60%时,公司管理者就应该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会计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筹资成本的高低、财务风险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业绩。良好的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充分获得财务杠杆的好处,增加公司的业绩;反之,则会给公司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从而降低公司的会计业绩。故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企业由于随时面临着来自股东的盈利压力,应该非常注意将自己的资本结构保持在一个较优的状态,以便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将筹资成本降至最低。
(3)江苏省上市公司股权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最大值为94.85%,最小值为18.9%,平均值为57.07%,说明江苏省企业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绝大多数股份,股权集中度还是相对较高。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50483,说明股权的相对集中,对会计业绩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原因有三:第一,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就是大股东的公司,大股东为了确保其投资利益,会自觉地监督和控制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减少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成本,从而增加企业财富。第二,大股东股权的增加,使其投票权和影响力也增加,大股东也就有了更大能力去控制管理者的行为,会对公司的内部经理人形成足够的被替代的压力,迫使公司经理人必须努力工作,有利于管理层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这样有助于提高公司绩效水平。第三,我国现阶段外部市场仍不发达,即外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所以保持股权的相对集中可以增强其内部监督机制,从而缓和外部监督的部分缺失,对提高我国公司的会计绩效应该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存在股权过度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和小股东的弱势地位等问题,会导致控股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发生,而且一般情况下股权集中度过高,股权制衡度将会降低。因此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理想的股权结构应当是股权既有一定的分散度,又不至于过度分散的中间状态。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s.平狄克.计量经济模型与预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商业银行;减值损失;债务重组;盈余管理
一、贷款减值损失的处理原则
依照新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并分成金额重大和不重大。金额重大的贷款,应单独进行测试;金额不重大的贷款,可以进行单独测试,也可以将其包含在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对金额是否属于重大的贷款,由各银行根据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特点自行决定,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了减值,应当计算资产负债表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该现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贷款减值损失。对于组合方式进行减值测试,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数据支持程度,选择和的方法确认和计量减值损失。
二、贷款减值损失的作用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减值损失使用的方法是摊余成本法。在摊余成本法下,首先要确定的是减值贷款实际利率,其次确定未来现金流量并折现,按其折现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的金额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中,与会计盈余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其中,实际利率根据发放贷款时确定,一般不存在改变的可能。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则与职业判断密切相关,存在很大的变动区间,在目前收入确认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当年确认多少减值损失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层的影响控制,对会计盈余产生的影响极为关键。
摊余成本法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减值准备的转回。对于一笔确定的减值贷款,提取减值损失时,其余额仍然计提利息,该利息收入记入利息收入,调增当期会计利润,该利息收入没有产生应收利息,不回对应收利息科目产生影响。从整体分析,在减值贷款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提取的减值准备越多,减值贷款应收利息转回越少;在减值准备提取的比例一定时,减值贷款规模越大,减值贷款应收利息转回越大,即减值贷款应收利息转回额度与提取的减值准备负相关,与减值贷款的总额正相关。会计盈余与税前利润的负相关,通过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调整,可以实现对会计盈余的直接影响。
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原则
按照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的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或者法院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按照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一般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在新会计准则中,允许运用公允价值。按照应用指南中债权人的会计处理规范为:(1)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重组后的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下,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并降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2)重组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应将上述差额先冲减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后仍有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冲减后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3)债权人收到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现金资产,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入账。根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取得的不动产和股权应当从取得之日起两年内处置。
四、债务重组的作用机制
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表明,很多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一般来说,非经常损益归于营业外收支。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商业银行,会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对营业外收支也控制较严。债务重组中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可以有效降低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在债务重组中,有两个方面管理层能够施加影响:一个方面是债务重组时间的选择;另一个方面是债务重组中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高低。总体上,管理层可疑根据需要对债务重组进行管理,以使债务重组符合自身的利益需要。
在具体操作方面,可疑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高估或低估抵债资产公允价值。高估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一方面可以缩小与账面价值、减值准备之间的差额,减小本年度营业外支出,在以后年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置抵债资产或者计提减值损失,直接将损益调整到以后年度,其影响额不会出现在营业外收支中。另一方面根据应用指南,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冲减减值准备后,可以抵减当期的资产减值损失。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灵活确定债务重组的规模,从整体上对营业外收支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管理层运用资产减值损失和债务重组这两条具体准则时,可以对会计盈余产生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板 无形资产 经营业绩 相关性
企业资产按照实物形态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比如存货、对外投资、应收账款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资产,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会计确认上经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作为无形资产计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商业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企业的组织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资本密集型和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基于制造过程的规模经济发展模式很快遇到了瓶颈,与此同时,基于有形资产的生产制造过程迅速实现商品化,使的有形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趋于社会平均报酬率,难以为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中无形资产的价值问题。
以上变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金融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投资和规模扩张转向渠道、人力资本、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获得,无形资产正在逐步成为公司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
本文以我国中小板块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2年三年的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抽取中小板块上市公司样本,通过查阅已经披露的年度报表,设立三个研究假设,对选取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实证检验证实了以下结论:在其他条件既定情况下,无形资产与企业息税前利润显著正相关且高于固定资产。
一、中小板块无形资产总体情况分析
截止至2013年7月31日,中小板块上市公司已经达到701家,上市公司市场总值达到3,233,528,861,902元,是证券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证监会2012年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小板块701家上市公司分属于19个行业大类,其中绝大部分为制造业企业,比例达到81.17%
在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涉及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主要有两处: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无形资产期末余额;合并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中披露无形资产的具体构成项目以及累计摊销和计提的减值准备。
本文将在资产负债表正表中列示了无形资产的公司称为“有无形资产的公司”,而在项目注释中列示了无形资产具体构成项目及其金额与现状的公司称为“披露无形资产构成的公司”。所选样本无形资产的具体披露情况见下表所示:
其中:OPINCt ,i为第T年的息税前利润;FAt,i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价值;INTANt,i为第T年的无形资产价值;LogTAt,i为第T年总资产的对数,以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DTRt,i为第T年的资产负债率,用以控制企业的资产结构变量;εt,i为随机干扰项,且E(ε)=0;t表示年度,i表示企业,n=1,2;a0为常数项,a1、a2、a3、a4为回归系数。
(二)研究假设
假设1:单位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
(三)分析结果
i
该方程中各变量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方程整体也通过F检验,说明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正向的显著影响明显高于固定资产。
三、研究结果的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无形资产具体构成的披露
无形资产具体构成项目的纷繁复杂是影响无形资产披露规范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同一无形资产的具体项目,不同的企业可能以不同的名称列示。以专利技术为例,有的企业将其列为专利权,有的企业直接列示为××软件、××协同办公系统。这给无形资产具体构成的分析工作带来难度,所以,使用统一规范名称,促使无形资产披露标准化,确保报表使用者理解相关无形资产表述的正确含义,是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无形资产科目进行细致的划分与名称的设定,准确定义每项无形资产构成项目,每类无形资产所包含的具体项目,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的无形资产项目名称,应及时对其进行界定与归类,从而任何一项无形资产可以比较明晰的找到其所归属的类别,杜绝当前的混乱情况。
(二)优化无形资产结构,提高无形资产比重
近几年来,公司无形资产的发展速度平均高于固定资产和总资产,这表明公司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通过对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分析可以知道,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不足5%,而在无形资产的构成中,土地使用权等类似于固定资产的非价值创造性资产占据很高的比重,有些公司的无形资产竟然全部为土地使用权。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今天,科学技术类无形资产比重明显偏低,造成企业虽然有无形资产,但是无形资产“含金量”不足的情况。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一个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是其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本文所选样本公司均来自中小板块,绝大多数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理应是无形资产较为集中的行业,但即使这样,这列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提议企业加大自身的研发力度,优化无形资产结构。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1,(11).
[2]梁莱歆,张焕风.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黎玉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4]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