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美学是审美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标准》提到:“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人的行为深受环境因素影响,有极大可塑性、适应性。就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广义的文化。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概念应该以培养学生怎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发掘现实的客观世界里的美,在这些审美活动中,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的培养、确立、形成正审美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确切的文化价值观,学习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
学校树立素质教育办学理念,为我们创设美育熏陶平台!让学生能够频繁参与到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美术兴趣不大,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让学生上课临摹,下课交作业,应付了事,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期单一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就对美术失去兴趣了。如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会一带而过,不重视欣赏课,或只是对作品的平淡介绍,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并在教学中尽是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根本没有体验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审美的教育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尽量上得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使教室内充满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并运用语言、教态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厚兴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开展活动促进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审美素质,应开展一些相关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情感也得到满足和升华。我校有幸成为厦门实验小学的分校,在总校名师云集的背景和他们鼎力帮助下,设立国画、儿童画、书法等兴趣班,每周两节课,我们看到学生开始的“茫然”到现在的“绘声绘色”!我们看到,美术已悄然活跃起来!
充分把握“节日”机会,给学生体验美术活动乐趣。三月份的读书节,进行书签设计和手抄报比赛活动;四月份的体育节,组织摄影队,记录赛场英姿、文明和不文明行为,过后展示,学生看了津津乐道;五月份的艺术节,更是热闹纷呈,邀请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展现中华民族书法、国画传统文化的魅力,30 米长画卷,融入每班同学共同智慧和团结协作精神,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令围观者同样激情澎湃!
学校设立漫画、日记画投稿箱。每学期办刊两期,学生自行投票评比。旨在培养学生天天注意观察的习惯与观察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边欣赏边投票,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育与德育的熏陶!
邀请美术教育、国画、书法、漫画等专家到校讲座,给全校师生普及美术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认知程度,促进欣赏能力提高!
四、美化环境熏陶感染
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色彩、线条给人展示可直接看到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美化美术教室,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试想,在美术教室里摆满了学生创作的艺术品,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氛,学生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浓浓的氛围所感染,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作热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就显得更有利于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创设学习环境的思路应该是开阔的、多样的而且必须是在保证学生能够扎扎实实的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一、飞花落叶的自然态势
飞花落叶是自然现象,代指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树木有新生有凋零的植物荣枯盛衰的规律。这一平常的自然现象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的激发点,借助花落叶的自然表象的审美原型,表达出一种美学理性和哲学深思。
日本的草庵文学作家鸭长明在《发心集》中论述道:“当我看到花开花落而感动之时,当我见月出月落而深思之时,就会感到内心变得澄澈,脱去了尘世的污染,自然而然地醒悟了生灭之理,消除了对名利的执念。”[1]298《心敬僧都听训》记载了心敬这样的表述:“常常观赏飞花落叶或草上的露水,就会懂得人生短暂犹如梦幻。那么,行为会变得温和,内心世界也会更加幽深。”[2]23连歌论者宗柢说:“歌道只是心怀慈悲,见飞花落叶,亦观生死之理,心中的鬼神也会感动,归于本觉真如之理。”[3]969诸如此类的记载在日本的文艺理论史上有许多,飞花落叶的自然现象给人以深刻的触发作用,成为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的机缘,也从而使得接触这样自然现象的人接受了文学的作用,使人产生新的认识。
日文中关于“美”字的解释也是起源于对植物生命形态的理解,今道友信转引大野晋的解释证明:“日文中的‘美’字是指树木细密繁茂,越看越是浓密无缝,这就是山的美,即美丽。”[4]191从日文的词源学上探究,“美”字的构造就来自植物的形象自然美,“即‘美’本来的形象在于植物自我生命的充实的美,即树木郁郁葱葱,繁茂致密的颤动着的跃动感。”[4]191可以说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就是直接起源于植物。日本把对植物的审美意识扩展到他们喜欢的事物上,使之带上浓厚的美学意味。古日本人中与美相关的事物都与植物相关,植物成为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象征物,后世又加入了伦理道德的情感色彩。从自然属性到审美属性的转化正如今道友信所指出的:“立足于这样的见解来探求表明传统审美意识的来源……的确大多是从描述植物在四季各个时期的状态而产生并被抽象化的概念。”[4]191
日本人在对植物形象进行了观念抽象化后,凝定出特有的带有伦理情感色彩的象征含义。植物本身为了生存,必须通过对物种的适应、对气候自然的适应来延续生命,植物生命为此而进行的生命过程就成了发芽、开花、落花、繁茂、结果、红叶等看不见的流血和生死搏斗的壮烈优雅之美的反复。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因这样的植物生命过程而具有了“壮美”这样审美范畴的雏形。今道友信论述说:“主体在赞赏、景仰在培育起来的树干上的树叶明朗堂皇、繁茂生长的景象时,无需那种怜爱、抚慰的心情而是对它加以赞美的心情就是壮美了。”[4]198从中看出日本人从植物强干的形象中得出的“壮美”范畴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秀美的审美范畴也是缘于树木的细密繁茂,有着水灵灵生命态势的植物形象,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美首先就意味着“秀美”,并赋予了情感价值倾向,“它大概与充满了细致浓密色彩的美相对应的。古人渐渐地以‘细密之美’表示‘美丽’。这样出自对小而微妙、倏忽即逝的事物无限怜惜的爱情便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类型。”[4]198从植物柔媚的形态中得出的“秀美”概念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对爱情对女性对其他赋有柔美性质的事物描述。以此,围绕着植物的象征意蕴相应地在日本的美学中形成了诸如“心”、“形”、“姿”等范畴概念。
日本人对色彩的审美趣味也是与色彩各异的植物密切相关联的。日本人最喜爱的自然色彩包括赤、青、黑、白四种。其中青色是植物、山川原有的生命之色,是极其重要的。青色代表了日本民族赞赏植物世界、热爱自然生命的情感,并从中得到了审美愉悦。日本人也进一步把这种热爱的情感投射到各种艺术里,如陶器、屏风、绘画、工艺品,它们大都以青、绿和蓝的色彩加以体现。
植物的季节变化、周期循环的自然规律也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的机缘,以之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哲学沉思。在日本人的审美意想中往往用落花、枯枝、红叶、衰草这些形式消沉的自然物象来表达对生命转眼即逝的感伤情绪。“树木花草从发芽、成长以至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使日本人有了最初的生命轮回和变化的感受;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和风花雪月的瞬时即逝,则强化了生命的短暂无常的感伤心理。”[5]1123日本人把植物生衰变化的自然现象进行审美对象化后,成为领悟人生、思考命运的主要媒介。
摇曳多姿、青葱翠郁的植物凭借独有的自然之美属性激发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并进而影响到日本的美学风格和基本的范畴形态,甚至一度影响到文学艺术、民族精神、文化态度。
二、飞花落叶的审美延伸
日本人对花落叶的美学鉴赏往往又进一步渗入到哲学、宗教观念中,发展成为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是飞花落叶自然态势对人心理情感的审美延伸。
飞花落叶常常让人产生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一种无奈、无助的情绪。学者今道友信对此曾作了植物审美学上的诠释:“植物的生命是躯体变化的生命,这样躯体变化是以自己为舞台的变化,是以根干的不动性为前提的枝叶的变化。而枝叶的剧烈变化却左右着植物的命运……枝叶末节的戏剧性变化就是在事先放弃了变动偶然被确定了的自然的诞生场所的决断而发生的……自己隐没于生活的遥远的地平线下;自己的生活不过是受到他的种种的制约的无个性的活动。自己常常处于面纱的影子中。”[4]193植物的自身生命新陈代谢,飞花落叶的季节更换,契合了人们伤时感怀的心理,催发了一种世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观情绪。日本人常常浸润于这样的悲哀之中,但是也借着哀感而重新获得精神上的安慰,获得生的力量,这便是日本人的无常观。
关于日本人对人生采取的无常态度,宗教学者田村芳郎教授作了如下描述:“万叶时代的人们任自身的感情为人生的无常而悲哀,沉浸于其中,因沉浸于悲哀而感到安慰。这一点在后世得到了继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文艺理念,即于无常之中感受到一种情趣,发现美……现世肯定并不是没有对无常的悲叹,不过,日本人并不试图超脱无常的人生,而是一边因人生无常而流泪,一边沉浸于这种悲哀之中。”[6]900-902
叶之落、花之飞的忧伤情绪并没有在日本人的无常观中一度起到压抑精神思想的作用,而是相反,“于无常之中感受到一种情趣,发现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的意识,超越了无常感,从无常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确立了生命的价值,当然其中也辉映出飞花落叶悲舞之中明丽的美学底色。
植物直接开启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并因植物的自然形体特征和生命态势相应地生成了许多审美范畴,基于植物的美学世界观逐渐形成。植物的飞花落叶的审美意象凭借独有的美学意蕴,在日本的文艺歌道、哲学观念中演绎出别致的美学之舞。
参考文献
[1] 鸭长明.发心集・第六卷[M].日本:新潮社,1976.
[2] 岩波文库.连歌论集(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 吾妻问答[A]//日本思想大系・天台本觉论[N].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 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5]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一、依据审美感知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审美感知是对美学因素的直观把握,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1.充分展示数学内在美
一方面教者要正确驾驭教材,充分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在“美”,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诱人的“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知数学自身各种形式的“美”。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借用多媒体不停地跳跃并延伸“1÷3”和“60.2÷33”计算结果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这类数的结构美和无限美;教学生用简便方法书写0.33……、1.82424……,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充分展示教师形象美
教者也是学生的审美对象之一。教师的数学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涵养、创新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热烈追求。试想,如果一教师数学教学语言不精炼、不严密,甚至词不达意,或者板书混乱、毫无计划、毫无条理,那么,不但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而且也影响到数学教学的完美。
二、依据审美情感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美
审美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总是交融在一起的,感知是体验的前提,而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中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对感知起着促进作用,所以体验是数学美育的必要任务。
1.审美情感的准备
当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的时候,他就容易体验到对象的美,沉浸在物我交流的愉快心情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求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体验、领悟数学美的教育过程,数学语言的诱导、情境的感染,可以使学生经常性地处于审美的准备状态,激发学生的审美期望。这样,审美情感的准备,就为审美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教师情感的感染
在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因素表达出来,形成一条和数学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感曲线,能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拥有体验数学美的良好情感状态。
3.数学应用美的渗透
不同的人应用相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研究不同的事物,不相同的事物又都服从于同一数学规律,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的应用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必将使学生对数学和数学美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依据审美的创造性,让学生追求数学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小学数学美育中主要体现为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数学美,其追求数学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
1.主动的发现
发现美,也是审美创造性的一种表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地让学生处于审美主动地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情感和表象的积累,参与审美对象的交流,让学生发现数学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全部心灵,主动地感知和理解。
2.恰当的表达
审美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审美感受的恰当表达上。比如,通过“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让学生会正确流利地讲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量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这种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美法则。
3.丰富的想象
数学审美离不开想象,想象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在讲授利用圆的内接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来求圆的面积时,可结合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首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说明刘徽想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并认识到了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可以向有限转化,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新奇美妙的数学思想啊!
4.初步的创造
小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应是初步的思维创造。如下例“简便运算”的教学:
(1) 9999×1200 (2) (125×74+125×66)×8
=(1000-1)×1200 =125×(74+66)×8
=1200000-1200 =125×140×8
=1198800 =140000
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拿到算式后不要急于解答,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最后选出最简单的解答,让学生在“品味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追求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关键词:美术教学 民族审美意识
中华民族审美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文化以灵魂和生命,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财富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是每个美术教师神圣的职责。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广泛吸收世界一切民族优秀的审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中华民族优良的审美和意识传统教授给学生,使中华美学的精华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以牺牲一种文化的传统和品质为代价。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更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资料丰富,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和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民族精神生命力。
任何文化也都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的身上,它必须活在普通人之中,每一种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都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传承的能力。而美术正是一种以象征的方式描绘世界的通用语言,使我们能够理解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在目前我国年轻人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水平普遍较低的形式下,美术教育就有必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趋势中,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强化本土和本民族文化的部分,加大力度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审美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民族审美意识教育呢?
一、利用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美术的悠久历史
学生们在美术作品中了解我国美术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鉴赏选择的作品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选择中华民族在美术领域的经典作品,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带领学生们研究中国原始艺术的时候,介绍到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用具――新石器时代彩陶,我重点分析了彩陶纹样的演变过程。讲述彩陶上的纹样是如何从古人生活中的形象如人形、动植物形象,提炼升华到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纹样。学生们都很欣赏先人那原始古朴浑厚的艺术,感到我们的祖先富有审美情趣,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具备着热爱艺术的天赋。
二、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独特风格
我国民族美术无处不体现着古老的东方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中国的建筑的时候,宏伟的明清建筑群,以它的庄严、凝重、雄伟而著称于世,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气魄;苏州的园林建筑,以它的典雅、幽静而闻名于世。它的随意性的布局以咫尺千里的手法,扩展空间,并将中国的诗情画意结合与园林建筑,使人移步观赏,美不胜收,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古典。课堂上,我邀请去过中国经典建筑旅游的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在实地观赏的感想,与其他同学交流看法。比如,在初中的国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和朗读中国画上的题词,学习中国画的点、线、面、皴等基本技法,尝试在橡皮上篆刻图章,通过鉴赏和动手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沉醉在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意境中。在我引领下,学生尝试分析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并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传统绘画进行对比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以及感受和体验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情趣,从而更深入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审美精神。学生欣赏、探讨和制作的过程,也就是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他们陶冶在精神美和艺术美的情趣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了解我国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
通过我国的民族美术的伟大成就的介绍,使学生从我国的民族美术屹立于世界之林,在历史上产生的卓越影响来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之所在。如在我教学中介绍唐三彩《骆驼》、秦代《兵马俑》、东汉《说书俑》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讨论祖国古代美术遗产,讲述前人艺术以及工艺的精湛,讲述这些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学生们触摸到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这时的审美教育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又如,我在介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时候,欣赏青铜器时,除了介绍青铜器的造型生动、纹样精美外,还把青铜的制造方法也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冶炼技术,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欧洲或其他国家在当时无法企及的。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美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和在世界上的卓越成就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
四、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来继承和发扬传统,坚定民族审美信心
我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实践来继承、发扬中国民族美术的优良传统,坚定民族审美信心。比如,在国画教学中,在欣赏国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的同时,我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感受材料特有的性能,体会特有表现风格及其艺术魅力。在体验中国画笔墨特有的“墨分五色”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我的教学展示和他们自己的动笔,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妙无所不在。于是,学生知道了中国画那具有民族风格的飞动的线条和浓淡的墨色背后,蕴藏着复杂的中国文化内涵,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同时,我在教学设计中也不忘中华传统的学习。比如,我在民族戏剧脸谱制作的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的戏剧欣赏,结合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让学生在多重的视听符号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形式美感。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在课堂上不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将自己珍藏的很多手工艺品带到课堂。看到那么多手工艺品的实物,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在感慨它们精美的同时也了解和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艺术内容极为丰富,民间美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民间剪纸的学习中,我安排学生们自己设计窗花纹样,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它的寓意和意境,接触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艺术。了解中国的艺术无论从形象的构思、巧妙立意到造型语言的独特、造型方法的多样,都极具浓厚的民族特色。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我们民族过往的艺术和生活,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弘扬中华文化的行列。
通过教学,我认识到在美术课上进行民族审美意识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有优势的,它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硬性灌输,而是让学生们在“美的历程”中自愿地接受感染和熏陶,认识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文化涵义和风格特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民族审美教育的目标正确,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做到关注本土文化,爱我们的民族艺术,爱我们的伟大祖国,甚至树立为民族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弘扬和培养民族审美精神》.人民日报.2003年01月07日第十四版.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术课 中学教育
美术作为艺术人文学科之一,是关于美学的艺术。美术教育具有改变人的视觉态度的重要功能,可以增强人的审美意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一、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审美教育对完整个性、人格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全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训练审美能力,就是审美教育的具体任务。
一、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通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教育是对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由于农村学生美术基础差,很少有学生喜欢美术。据了解,中学的学生喜欢体育的人数是喜欢美术的两倍,他们认为学生天生就不是学美术的材料,一般的学生都不喜欢上美术课。对美术的爱好和追求,是学习美术的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就不可能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只有通过对美术不断的欣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养成注意观察生活,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快速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虚拟技术使美术作品更加丰富,为美术的欣赏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美术作品的多样化,为中学的美术教学欣赏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如通过影片或三维动画形象演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美术作品的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形象的概念,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提高美术欣赏水品和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审美观。
2、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把课堂的美术作品欣赏和课外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欣赏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美术欣赏。例如,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去美术馆参观画展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教师就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美术欣赏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选择优秀的美术作品去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外国风景、静物画赏析》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屏幕推出几组16、17 世纪与 19 世纪末两两相对的风景画、静物画。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开展讨论,将现代艺术的起源、重要流派及代表画家和作品、各流派的艺术特点等在大屏幕上列表展示,强调现代艺术在表现手法、思想性、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静物画范图,理解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进而培养审美能力。在美术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遵遁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在美术课堂和教师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改革传统的美术说教课堂,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美术课堂。另外,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的关键。
2、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教育离不开课堂的实践‘课后的互动等实践和实训的环节。美术教学重要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必须要打实践环节的牌。美术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将美育传观念递给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课外实践、写生等课程,潜移默化的将审美情趣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敢于改变自己,改变课的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没一点成功与满足,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去欣赏。另外,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也能提高课堂的效果。比较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作品的艺术形式、技巧方面。如不同的画种、风格的作品,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常常不容易说清楚,但如果将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快就会区分开来。因此,在美术欣赏中切忌孤立的对待一件作品,而是要和其他作品联系起来看,进行多方面比较。将若干自然或艺术作品之间具有可比较性的因素进行空间平行性的比较分析,诸如历史背景的比较、艺术风格流派之间的比较、美术门类之间的比较等。将不同作品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的地方,以达到理解、再创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5.
[2]吴世常.美学资料集[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3]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