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流课程的建设范文

一流课程的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一流课程的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流课程的建设

篇1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路径

一流课程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决策,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其中,教学内容改革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与核心,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从立德树人、沟通古今、融汇中西、体用结合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创新。

一.强化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与教授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多侧重文学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与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特别多、教学课时比较少有关。古代文学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部分高校还会将近代文学纳入其中,可见,古代文学包含了自上古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文学本身而言,囊括了众多的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化思潮等。显而易见,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历时悠长、涉猎广泛、内容繁多、文义多元等特点。因此,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往往以知识讲授为主,而减少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从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与培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仅就《论语》而论,即蕴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入则孝,出则弟”的孝道规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毅果敢,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兼济情怀等文化精神,另有君子品格、学习方法等不必赘述。更遑论先秦诸子、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瀚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化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精神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是立德树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把钥匙。因此,在一流课程建设的战略契机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具体来说,既要饱满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时刻以树立学生美好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精神为教育目标,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教学目的。

二.注重古为今用,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距今时日久远,与当今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化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就语言的读法来说,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声,而如今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而且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再如,古代文学中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玄言诗、盛唐气象、古文运动等文学风格或文学现象,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等密不可分,解读古代文学需要知人论世,文化语境的不同又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理解的难度。又如,律诗和词的创作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讲究平仄格律和对仗押韵,这在今天已经很少被创作。另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更加剧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脱离。因而,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古代文学是故纸堆里的“死”学问,不具有时效性和实用价值,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古代文学经典也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案头作品。鉴于此,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亟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具体来说,应增强现代教学意识,第一,吸收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更新教案与课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用新方法、新材料来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常学常新的学习态度和用现代意识、现代材料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第二,强化实践教学,挖掘古代文学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用现代方式解读和演绎古代文学,使古代文学“活起来”,以最终达到古为今用、沟通古今的教学目的。第三,在讲授古代文学经典时,除了传统的阅读欣赏、评论鉴赏之外,还可以强化视听体验、经典再创作体验。比如,观看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进行比较研究。再如,化用诗词进行现代广告语的编写,对古代戏剧作品进行改编、续写等剧本创作,拍摄抖音等微视频演绎古代文学经典等。总之,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力求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赋予古代文学新的视野与功能,使学生置身古代文学的情境之中,感受古代文学的时代魅力与现代价值。

三.推进中西融汇,将传统文学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烙印,因此,在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一贯采用本民族的传统思维和理论,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以彰显民族特色为主。这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必要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古代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利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实际上,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当时还是今日在国际上都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三国演义》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已传播到朝鲜,英国牛津大学收藏了一本崇祯八年(1569)的明代刊本《三国志传》,目前朝鲜、日本、越南、英国、法国、俄国等多国都有《三国演义》的译本,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三国演义》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可见一斑。再如元杂剧《赵氏孤儿》曾被国外多位著名作家改编并且搬上舞台,法国伏尔泰就据此编写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出版。《三国演义》《赵氏孤儿》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并不是个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乃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国外都有着广泛的受众,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必然结果。另外,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中国许多原始文献曾大量流失到国外,比如敦煌学发源于国内,其第一手文献材料却在国外。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其在国外的现状。另外,西方学术研究中的先进理论也是打开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钥匙。比如,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美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等,与国内教学研究与改革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可以择其善者应用到本学科的建设与改革之中,以拓展研究视野。因此,在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应该具备国际眼光,主动探索古代文学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以及国外相关学科的先进研究理论,并存其精华、化为已用,将最新的、客观的文学知识、文学理论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视野、培育学生中西结合的先进理念。

四.提倡体用并重,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以历史学和文化学研究为双翼,古代文学的教学同样遵守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以文学创作为核心,辅以文学传播和文学评论。其中,文学创作又注重分析作者的身世生平,创作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学作品的鉴赏等。这是古代文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却不利于课程特色与学科品牌的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的地方高校并不少见,比如郑州西亚斯学院地处中原腹地新郑,而新郑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炎黄故里”之称。从1992年至今,新郑市每年3月都会举行祭祖大典的活动,该校则承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撒贝宁、马东、郦波、康震等文化名人都曾云集于此。此外,新郑市的文物名胜众多,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处,包括郑韩故城、欧阳修陵墓、始祖山风景区、郑风苑景区与郑王陵博物馆等。可见,郑州西亚斯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该校的古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就地取材,增加课外参观文物遗存、观摩国际论坛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流过的痕迹。再如,“中华第一古都”安阳市,曾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也曾发掘出甲骨文在内的殷墟遗址。安阳师范学院则利用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同时创办了《殷商学刊》。郑州西亚斯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无疑取得了成功。因此,为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建设一流课程,古代文学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需体用结合,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融入地方特色,将历史拉进现实,将文学融入人生,从而使古代文学的教学生动鲜活起来。

篇2

关键词:双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36-02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总体目标分三步实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W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6年10月9日,长沙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赖明勇校长指出按照“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将行业特点转化为学科特色,专注打造一批一流学科,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努力跻身全国“百强”。

长沙理工大学一直重视能源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学校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的能源发展形势和能源科学的发展方向,瞄准国家新能源重大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人才培养工作,创办全国第二,湖南省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该专业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增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2012年教育部要求新能源相关专业统一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过6年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的主要贡献如下7个方面: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09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经过4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成功地完成了第一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5月顺利通过了湖南省教育厅的新专业评估验收,人才培养取得圆满成功。该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本研究成果对我省风电领域人才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构建了风电特色鲜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建成实验室有:“风力机叶片振动实验台”、“新能源材料疲劳特性试验台”、“风电机组运行与控制实验台”、“风光互补实验台”、“小型风力机拆装实验台”、“风电场设计与仿真实验室”、“分布式发电综合实验系统”等,“风力发电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国家级“电力生产与控制”仿真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6位在编教师中主持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承担20余项省部项目;多位教师发表在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多位教师获发明专利授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将自己科研成果带入教学课堂,从而使同学们了解新能源领域科技前沿知识和学术思维。

四、发展了双一流背景下新能源人才培养模式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近年来,我国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本项目结合“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思路、能源领域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2011计划”,在湖南省和长沙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探索了新形势下新能源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培养模式等系列高等教育理论。

五、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即湖南第一个风电场设计和风力发电过程仿真教学实验室

除了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仿真以为,创造性把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场设计引入风电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多功能、全过程的风电仿真实验室,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一个创新。2014年,风电场设计与运行仿真实验室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已成功获批为“电力生产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良好机遇,将在仿真教学、科技服务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六、开展了“2+2”新能源国际化办学模式

长沙理工大学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模式。长沙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第一、二学年在本校就读,且学习成绩不低于评分标准70%(平均绩点2.0以上)、无不及格课程的学生,可申请诺森比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本科第三、四学年课程,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后可获得诺森比亚大学学士学位,经长沙理工大学认证,并能获得长沙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

七、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

本专业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建设了高水平的风力发电综合实验室,建立了多环节多层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建设了6个校外实习基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了“顶岗实习”的新能源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风力发电场实践基地给每一位学员分配一个岗位,并配备一位指导师傅,实习3周。结合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探索形成了校内外实习相结合、风电场实习和校内仿真运行相结合的模式。

在A电仰天湖风电场、大唐南山风电场、湘电风能公司、南车时代公司风电事业部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新能源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八、总结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2009年新开办的一个专业,成为我校以风电为特色的专业,也是能动学院新的人才培养增长点,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就业单位的高度评价。

在国家和学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校十分重视能源学科的发展,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以上七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成果。

篇3

一、何为领域性学科

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既是一个知识分类,又是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分类基于划分方法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譬如按照产生时间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按照比较视角可分为带头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按照学科属性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等。在众多分类方法中,以知识生产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界限来区分学科类别,最能体现学科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学者谢维和依据这一方法,将学科分为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可以等同于单一学科,理论系统非常闭合与严密,不存在学科互涉,学科边界十分清晰。交叉性学科是通过主体学科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边界虽然淡化模糊但依然存在。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1]。相较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的知识生产形态表现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应用目的等,更具有学科边界的超脱性、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性、问题阐释的多维度性,学科属性上既可能是纯应用学科,也有可能是“由应用研究语境引起”的基础学科,因此领域性学科更具有产生领先成果、原创成果的可能,这也正是领域性学科作为一类学科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基础。

二、为何出现领域性学科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既是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综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大学追求卓越发展等外部因素驱动催生的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利基市场”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可能。“利基市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意指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具有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容易被忽视、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很好弥补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市场还没有统治者等特征,所以发现“利基市场”、实施“利基战略”是弱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并与强大竞争者相抗衡的优先选项。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知识领域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势持续演进,如果把整个知识分类体系比作“市场”,同样存在高度专门化、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应用取向突出的学科“利基市场”,抓住此类机会而形成的新学科,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领先性、不可替代性特征,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社会需求研究相结合时,往往会促使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意想不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进而培育出领域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新学科,有利于弥补知识体系的某些空白之处。

2.知识生产模式Ⅱ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原始动力。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吉本斯等人(1994年)将传统的以学科逻辑为主的知识生产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Ⅰ”,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被创造出来,具有学术兴趣主导的情境、同质性、等级制、依靠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等特征;将以问题逻辑为主的知识产生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中被创造出来[2],知识生产具有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更宽泛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当今时代知识生产处于模式I和模式Ⅱ并存格局,虽然模式Ⅱ以模式I为基础,但模式Ⅱ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它们的外部。在最完美的情况下,问题的选定生成于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意义重大的是,其产生的“知识成果――可能在传统上会被认定为是应用性的――会刺激进一步的理论发展”[4],科学发展史上已有很多代表知识生产前沿的领域性学科因此而出现。可以确切地说,知识生产模式Ⅱ为孕育领域性学科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原始土壤,而领域性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强化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发展趋势。

3.大学追求学科“卓越尖塔”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战略机遇。加州理工学院②、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汇聚“一小撮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才”,进行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学科的“卓越尖塔”,是一所成长型高校迈向卓越的可行战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特曼(1900-1982年,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坦言,“伟大的教育机构是由伟大的教员铸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他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卓越尖塔”发展战略,“几乎立刻使斯坦福在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使斯坦福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转变成先导性大学③ 。而选定“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原则是“同时具有科学和经济的潜力”,这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性学科。学科“卓越尖塔”战略已经被其他大学所效仿,很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而实施了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学科的战略,这有利于催生出新的领域性学科。

三、成长型高校怎样建设领域性学科:来自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

成长型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依托较强的局部发展优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发展道路更加灵活,能够使其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以浙江某大学为例,该校始终秉承“强优、扶特、培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另辟蹊径,尝试建设领域性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领域性学科,在国内已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具有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空白、丰富学科分类体系的重要价值。下面结合该学科的形成就如何建设领域性学科进行深入剖析。

1.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基于破解重大问题的社会需求是学科尤其是领域性学科发展的土壤,成长型高校办学具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土壤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应善于从微观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学科“利基市场”,有意识地描?L领域性学科发展轮廓,做精做深少数有特色和关联性强的研究方向,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从而实化领域性学科的学科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垄断行业出现了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管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学科的带头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管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可以称之为学科利基市场),带领学科成员对电信等基础设施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方面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建立了有关研究、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并开展有效的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等,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态越来越清晰。

2.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领域性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采用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必定是多维的。领域性学科所要生产知识的原创性、强应用、可信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多学科研究范式相互借鉴融合基础上的跨界整合式研究方法。因此,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是促使领域性学科真正形成的催化剂。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手段,管制对象范围往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重要经济领域,管制方式表现为法规政策制定或修改完善后的施行,管制实践需要有工程技术的支持。管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政府管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学科研究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等为微观切入口,注重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理论方法互鉴。所以,政府管制学学科边界十分模糊,很难归属于某一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3.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领域性学科的研究选题多数提炼于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强调理论指导、政策分析、原始数据支撑、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研究活动具有典型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征,这就需要大学、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由此决定了领域性学科应该更多采用有组织的开放协同科研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汇聚支持领域性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益于较早地采用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该学科长期致力于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整合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公用企业五类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蛛网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这一机制十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体攻关,及时吸纳监管问题需求、提供理论咨询、采集数据资源、配合政策试验,可以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向各类协同单位扩散和转化,推进政府监管理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监管理论体系。这一机制促进了复合型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端监管专业人才稀缺、监管专业人才的知识单一性等问题,也为学科“薪火相传”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支持闭环。

4.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一个新发现或一项新发明或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使某学科独具特色。领域性学科的形成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和重组,源于学科研究课题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因而需要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发展的领域性和示范性,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学科研究领域的卓越尖塔,使其处于“人无我有”的态势。

政府监管虽然领域狭小,但监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提炼研究方向上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聚焦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垄断性行业管制、环境管制、能源管制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政府管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学科领域的“小”、研究方向的“精”、研究程度的“深”,三者相结合有利于迅速形成学科的若干局部优势,进而构筑起学科高峰。该学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外管制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内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的专著,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等。学科形成的许多学术观点、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学科的领先性,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了政府管制方面的实体研究院,形成了相关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的高端智库。

当然,建设领域性学科更需要有学术嗅觉敏锐、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领域性学科对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应该是特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领先者,或者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从而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科构建意识、学科构建能力,这是领域性学科由“研究领域”演绎成“学科”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领域性学科由于具有领域小、方向精、研究深等特点,更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成长型高校集聚资源,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领域性学科,完全可以成为其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路径,也是其迈向高水平高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张胤在文章《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中认为:成长型高校是指那些发展历史不长,整体水平不太高,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校;成熟型高校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平稳的高校;领先型高校则是那些在同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地位卓著的学校;从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乃至成为领先型高校,是所有成长型高校发展的理想轨迹。

篇4

1.学生心理特征与发展目标的理性思考

在设计活动的开始,首先要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做起,起点就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终点就是活动要达成的心理目标。所以在设计之初,要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收集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分析。在如前所述的确定目标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即学生的现有心理状态和目标状态,但思考的方式则侧重于理性。调查研究是在设计活动之前,在设计的开始就要从理论的层次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收集到的感性材料概括化、理论化。在充分掌握心理学对本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理论描述和研究成果归纳的基础上,透过学生展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看到这种心理发展的本质。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小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就会随着儿童的成熟而自然得到解决。如果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就可能在纠正小问题时犯下大错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并不是说在学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和什么需要就去解决什么问题和满足什么需要。教师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要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全程去思考阶段性的问题。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不是解决问题的“救火队员”,而是创设环境的“工程师”,不是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而是去塑造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心理环境。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超越性的任务,用超越的目光去关注、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超越。

2.活动理念阐释

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起点和终点,就需要一种理念把它们联结起来。其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并不是活动,而是活动背后的教育理念。脱离了教育理念的活动是很难发挥真正效果的。如何来缩短学生心理现状与心理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人本主义者认为要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行为主义者认为应该进行行为塑造,通过行为的改变来促成心理的改变;精神分析学派就认为透过深入的心理分析来解除学生心理压抑的情结,就可以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成长。当接受不同的心理发展理念时,所采取的教育活动方式就会不同,有的侧重环境氛围的营造,有的侧重行为技巧的训练,有的侧重自我表露和情感分享。所以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理念,在教育现实和教育目标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去设计和组织活动,使活动最终为理念服务。开展活动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照猫画虎,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理论上理解,在理念上笃信。没有哪一种理念是最好的,能把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彰显出来,认识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进而相信并笃行,坚持下去并取得成效,就是好的。

篇5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大量的外国留学生进入我国大学学习,使留学生教学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宁夏医科大学自2004 年开始招收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留学生,医学类课程均采用全英文教学。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加上留学生在教育和文化背景及传统思维观念上与中国学生存在很大差异,进一步增加了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难度。因此,以建设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体系为契机,探索适合我校留学生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全英文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1.授课教师与留学生交流存在障碍我校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这些学生所在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他们对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强,但是由于存在民族和地域的差异,留学生英语发音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虽然留学生能够理解授课教师的意思,但教师对留学生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进行回应。2.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课堂上存在差异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氛围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留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个性相对独立,喜欢在课堂提问,乐于与教师沟通,随时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对于没有理解的问题,往往都是紧追不舍,有的甚至走到讲台上与老师一起探讨或辩论,直到自己完全明白才会停止。和中国学生不同,留学生的自律性大多都较差,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普遍存在,如果这堂课的内容和讲授吸引他们,他们就会非常认真、投入地听课,反之,则会缺席或者提前离开。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加强备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增加自己的授课魅力,以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3.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病理生理学作为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其理论性强,知识体系复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推理性,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留学生今后要进入临床并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耳缘静脉穿刺、血管插管等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学生都不易掌握,对留学生就难上加难了。

二、提高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1.提升授课教师的语言功底我校留学生上课方式是全英文教学,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先过语言关。首先,授课教师自己在平时要多读、多看、多说,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其次,为了克服留学生上课过程中“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况,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做到充分的知识和语言的准备,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用合适的语言进行阐述和拓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次,在教研室集体备课和相互交流时,争取外请外语教研室的老师进行指导;最后,在管理层面上,我校近年加大了留学生授课教师的对外交流,到国内甚至国外知名学校进行学习,以期提高教学质量。2.初步构建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体系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留学生教学的全英文的《病理生理学》教材,我们选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Textbook of Pathophysiology》作为留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材,该教材条理清晰,重点明确,适合大多数留学生学习,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讲稿,同时建立一套用于留学生考试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的对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进行评价。3.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病理生理学课程本身属于机能学的范畴,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不容易理解,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水钠代谢紊乱》时,用板书的形式形象的画出液体(水分)转移的方向,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将正常的红细胞分别放入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不仅生动,而且一目了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4.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针对留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主动性强、问题多的情况,授课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PBL教学),循序渐进,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发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当学生知道生理性体温升高不在发热的范畴后,再提出问题“中暑是否属于发热?”让留学生自己先讨论分析,最后再由授课教师分别解释和比较体温升高的类型和特点,循序善诱,以加深印象。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一定程度的弱化了医学知识的枯燥和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留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留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在建设病理生理学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虽然探索和总结出了一点经验,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和其他授课教师共同探索和实践,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21-03

一、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

专家把精品课程概括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这五个一流是不是有条件的限制的,就是在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一流。针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省有着不同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对于西北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教学环境较弱,跟其他地区的教学环境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五个一流有着地域性差异,有着层次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我们只能以最大的努力追求五个一流,实现所在环境下的五个一流。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长期的工程,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方法,建设团队的重视、培训、训练,精品课程的实施等工作。其涉及面越广,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可持续发展无法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人员保证和管理机制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经费有一定的难度,无法长期保障,这样就使得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没有保障,只能停留在建设初期的状态。长此以往课程负责人对自己的精品课程也就放弃了维护,没人使用了,领导们更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后台程序也就不知去向了。

2.技术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障碍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作者和网络工作者的支持,需要在网上正常运行、需要后期维护和升级。一般来说课程负责人没有这项技术,因此导致部分课程负责人因技术原因而中断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或者是因技术原因导致不能正常上网而夭折了。笔者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技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和网络知识使得该课程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工上也受到课程主持人个人因素和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影响。

3.精品课程的内容是否是精品

所谓精品就是精致的成品。精品课程就是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对于该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追求数量有些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内容的选取不是很重视,只是把现成的书籍中的内容搬到网上,没有进行深加工,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因此精品课程的内容是不是精品我们也得深思。

4.团队建设的是不是合理

优秀的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而成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整个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部门的人员,在团队的建设中负责人很难调动每个部门的人,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不管是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还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领导都应该同样重视。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1.课程要求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2.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高职高专院校可适当放宽条件)。参与建设的成员(其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结构)应形成梯队式,并形成主讲教师负责制。配备适当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4.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要拍摄精良。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5.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要畅通,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完善并及时更新内容。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列出精品课程建设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回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将各类问题、难题按照重要程度分成等级编写问题测试,依据问题的回答情况考虑团队的建设,确定内容的选取,确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或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决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等等。问题列表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可持续发展保障的问题列表

(1)目标的确定问题

目标为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不是冲突?目标具体吗?

目标决定了经费的投入和内容等的选取。目标的具体化使得精品课程开发团队的工作也就具体化。

(2)经费保障的问题

经费的保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师资培训的经费,课程资源建设的经费,教研教改的经费,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有没有经费。如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CAD》建设经费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精品课程每年都有充分的经费,而有些学校的经费并不是这样投入的,就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校对省级精品课程一次性投入5000元,以后就没有经费了。精品课程的经费需要每年去投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和合理的使用才能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

(3)政策的支持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各省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在科学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标准、申报范围及其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与评审程序、精品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奖励办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等。

2.技术保障问题列表

技术保障问题首先必须列出建设精品课所需要的大的技术,然后将各类大的技术分解为下一级的子技术问题。如表2。

当然每一级的子技术涉及到不同的人员和问题,如:教学设计中授课对象的分析能力,要考虑教学对象是在校学生还是成人,是否支持终身学习;是否了解授课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是否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3.内容选取问题列表

内容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式:

(1)现成的内容直接选取。

(2)新编内容。

(3)组合已有的内容。

不管是选择上述哪一类方法获取精品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制定精品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和标准,符合标准的才可以成为精品。具体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来确定,可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版。

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可以参考袁海泉、刘电芝的《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中的:①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②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③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④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另外还要考虑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问题。

4.团队建设问题列表

团队建设可以依据技术保障问题来考虑,需要哪些专业和技术的人员,另外还要考虑协作问题。

团队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木桶原理,提升团队中最弱的成员,团队中能力最弱的成员限制了团队的整体水平。当然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能否,互相欣赏、重视,是一个团队不可缺少的。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每所高校来说是被评估的指标,建设的如何,还需要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衡量。对于具体困难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如果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那就可以顺利地开发精品课程了。若有30%甚至超过30%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没有环境开发精品课程了。当然不同的学校有差异的,若个体差异能弥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开发精品课程了,我们还可以多个学校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特别说明,在上述问题列表里涉及了一些问题,不同的学校面对的问题不同,此问题列表只能是参考,我们在实际建设中,要依据实际环境和条件确定具体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除了上述列出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课程评价问题。评价中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可持续的、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时的兴趣和任务。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而不是滥竽充数的拼凑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浅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B/OL]. .

[2]吕建林.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学教育,2006(15).

[3]董绿英.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5).

篇7

【关键词】中职卫校 精品课程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69-03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推出的一项重大举策。目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应借鉴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优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如何开展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中职卫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建品牌课程?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

对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教育部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教育部未对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8月8日,同济大学职教中心专家蔡跃教授在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培训班上曾提到: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实践教学,一流教学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所谓的“精”就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品”就是要有特色、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简言之,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中职学校由于在办学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办学特点方面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差别,若脱离了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做法,则极有可能使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脱离初衷。因此,中职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真正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技能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出现代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课程设计,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卫生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卫生职业特色,对学生的就业与生涯有重要价值、培养出能服务基层医护工作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示范性优秀课程。

(三)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分级

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分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三个级别。而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分级与高等院校不同,分为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四个级别。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才能成功地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有:

(一)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差异。无优秀教师的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成功的。中职卫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首先应制定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除教师的学历、职称配置合理外,还应建设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梯队,使这支队伍成为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一流的教师队伍。

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从培养机制、措施上充分保证这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是每年派选3~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名师培训班。二是每年指定医、护临床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无课时间到学校附属医院和当地医院参加临床医护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了解并掌握临床医护工作中的“三新”,三年内要取得“双证”资格。三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采取“一年适应、三年成熟、五年成才、七年成名”为时间段的培养措施。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的力量,按专业学科的需要和学生比例充分配备实训带教老师,确保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二)一流教学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的建设和课程的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职卫生教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要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应正确到位,确定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前后课程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恰当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保持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还应及时将本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等内容补充。实践课教学内容还应科学合理地设置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但学科教材上还没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具有中职卫生教育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

(三)一流教学方法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中职卫生教育中,最适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BPL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当然,在中职卫校的教学中,各学科的课程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某种教学方法在何时使用效果最佳,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精湛的教学方法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因此,还应充分配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这样,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机地结合,将知识通过多渠道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易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度、掌握度和主动学习意识,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四)一流教材的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中职卫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课程的教材内容还跟不上医护领域的发展或者不够完善和实用,这一点在中职卫校某些专业的教学中体现较为明显,我们要敢于打破历来“固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传统做法。一方面应抓好教材的选用,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中职卫校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编写出既适合本校教学,又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注意:一是编写理论课教材时,各学科应围绕专业培养的课程目标编写,充分体现出中职卫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二是编写实训课教材时,应将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的、内容新颖的但目前统编教材上还没有的内容编入。三是邀请学校附院、市内各医院的兼职教师和医护专家参编校本教材,力求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临床的一线医护工作。这样,编写出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不仅可对统编教材产生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可为精品课程的成功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一流实践教学的建设

“一流实践教学”是与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中职卫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还要把实践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这一特点,突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在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前提下,还须再加大力度投入实践教学的建设。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第一,在3~5年内再增建3~5个实训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增添或补充更先进的、功能更齐全的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技能练习的需要。第二,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亲临实训室带教,实验指导教师应全力配合带教,争取每个实训小组的师生比例达到1∶12,确保每个实训小组的学生都有教师带教和指导。第三,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教学时间学习和练习。第四,有组织地安排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室开放时间内有实训指导教师在场指导。第五,除教学大纲中的实训项目要100%完成外,还应完成自编实训教材上增设的实训项目,增加学生对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六,改革并完善实训操作考评指标体系,严格把关,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不达标者,必须重做,直到达标为止。通过以上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有序性,切实加强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以达到一流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六)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为了确保该工程建设能有序进行,学校必须相应地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建立以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首的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另一名副组长由教务科长担任,该办公室设在教务科,其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验收工作。小组成员有教务科副科长、教学督导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等。教务科和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各教研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具体制定和审查本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规划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阶段总结等工作。

2.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技术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团队技术小组包括课程教师组、影视制作组、美术设计组、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等。第一,课程教师组 由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主任或申报人负责,其职责是负责该课程的内涵建设。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资源设计、课程特色设计、试题库建设等。还包括以上内容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的整理等。第二,影视制作组由学校一些具有影视技术特长的教师及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中所有的影视录像的拍摄、制作以及编辑、字幕等工作,并对各课程组上交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进一步整理和提炼。第三,美术设计组由公共、美容教研室中的一些有美术设计特长的教师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美术设计,包括课程主界面、二级界面,甚至多级界面的设计。并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色,设计出风格独特的界面。第四,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网络教学的网站建立、网站检查、网站维护、保证网络畅通等管理工作。

3.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一,制定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严把精品课程入口关。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一律不予认定,并按照程序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公示。第二,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参照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评估指标,结合中职卫校专业课程建设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的各项评估指标,让有课程建设的教研室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有方向地开展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并建立校内专家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三,制定完善的督导机制。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课程,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督导组对该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听课检查,并督促和指导,还应开展对该课程建设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对未达到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第四,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有力措施。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和教师应适当倾斜。例如:一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和人员应适当提供津贴补助;二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在年度的评先方面应优先考虑;三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人员每学期的工作量考核时应适当减少;四是每年度、每学年度的个人评先、评优、评星级教师以及职称晋升时应给予优先考虑。这样,能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

三、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精品课程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七大专业共200多门课程,并非每门课程都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哪一门课程可以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就要看它是否具备或者基本具备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的“六个一流”。如果每门课程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那就失去了“精”和“品”的意义了,因此精品课程应“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其二,并非每名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申报条件,并非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其三,上好一次优质公开课,不等于这次课是精品课程。学校内每年举行的说课比赛、公开课比赛的参赛教师和参赛的课程,可以说是优质的,但这只说明是该教师在该门课程中某章节的优质课,并不能代表这门课是精品课程,因为参赛的公开课只是代表一节优质课(或一次优质课),而精品课程是整体的优质课。

其四,不要片面强调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业绩。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个教学团队及有关人员也为这门课程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和涉及的问题都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单一个人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如果把荣誉和功劳归于课程负责人,忽视了整个集体所做的贡献,必然会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续工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成功后的荣誉和功劳应归于整个集体,而不是单独归于课程负责人一个人。

总之,中职卫校应该按照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六个一流”标准,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采用“成熟一门课程,推出一门课程,带动一批课程”的策略,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争取在2~3年内建设成功2~3门校级精品课程,3~4年内建设成功1~2门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5年内建设成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推动学校各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教学本领过硬、整体素质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出一套优质的、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稳步地促进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玲芬.中等卫校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2]穆士华.试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研究,2009(2)

[3]田为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4]张兰青.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5]娄道凯.关于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8(18)

[6]谢峰.中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7]柯和平.精品课程高效开发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8(7)

篇8

[关键词] 建筑CAD 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

一、引文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建筑CAD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

建筑CAD就是传统建筑制图与现代信息技术绘图软件AutoCAD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

CAD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新技术,自得到运用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主要的设计及企业部门,普及CAD技术,实现产品设计现代化已经成为了现实。相对应的,我国各类CAD人才却供不应求,建筑行业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一线的技术人员能掌握建筑CAD,因此对于承担主要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来说,CAD基础教育已刻不容缓,建筑CAD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的相关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建设建筑CAD精品课程也被包含在内。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水平建筑CAD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建筑CAD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三、对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

1.摆正建筑CAD课程的位置,重视建筑CAD精品课程的建设

建筑CAD是每个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应开设的必修课程,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建筑CAD教学的各方面的必要投入和重视是保证建筑CAD教学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的必需。各级对精品课程的评审不仅包括名牌专业、院系的课程,也包括专业基础课,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把建筑CAD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深刻理解建筑CAD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保证必要的投入,根据具体情况,把建筑CAD课程放入不同层次精品课程申报计划之列(精品课程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2.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CAD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

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院校建筑CAD精品课程建设也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建筑CAD教师是建筑CAD精品课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CAD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CAD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CAD教学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授教学内容,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采取多媒体高科技的直观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鼓励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网上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于建筑CAD,可以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两条教学主线,课程的实践环节辅以整套建筑施工图绘制过程的多媒体配音课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互动功能,搭建了以BBS和课程满意度信息收集的教学互动平台,为教师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和在线答疑解惑提供了交流的渠道。

“一流的教材”要求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在教材建设工作中,应倡导精品意识,即用精品、出精品。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建筑类高职人才对实际绘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求,强调“实用”与“精通”,大力发展校本教材。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这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篇9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双一流”建设;示范课程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做好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保障。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教育的必备环节,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研究生教育的示范课程,形成比较规范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生硬,课程内容陈旧,创新不够

研究生教学往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性教学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同时,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惰性与惯性,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及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够。

(二)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力不足,缺乏对网络资源、线上教学探索的热情,很难吸收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单纯依靠课堂的传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大,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时代信息量迅猛增长的形势。

(三)教学评价体系薄弱

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建设力度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评价,成果导向性意识较差。

(四)缺乏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形成合力

我国高校普遍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比较重视,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探索

(一)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板书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考。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但是高质量的课件却是稀缺的,需要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作为支撑,不仅要从知识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情绪影响。同时,仿真教学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在仿真教学中设置不同参数,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模拟平台。

2.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利用超星、雨课堂、慕课等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使学生在家就能和名师“面对面”,获取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双一流”背景下开放的学习模式。

3.案例与实践教学。研究生课堂不可缺少工程案例实践的分享,尤其对工科的研究生尤为重要。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提升理论,同时培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做好指引。此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至关重要。

4.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多途径的讨论,包括课堂和线上等形式,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并能从讨论中得到启发,学会有效捕捉信息。

5.模块式教学。将模塊知识延伸至工程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学科前沿探索,培养“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自主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与模式,强化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的思维,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企业导师进行授课等,通过实践理解理论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和评价机制

教学效果的反馈,不仅仅停留在结课后成绩的反馈,应该对平时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反馈,以便及时了解并积极改进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可以建立多段的评价机制,包括课中、课后的及时和分段评价,科研应用的反馈评价,以及中远期受益的反馈等,不局限于一次性评价。评价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科学评价机制要实现量化,制定完备的评价体系。

(三)重视学校的上层建设

学校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制度与体系,建立相关的各项政策,这有利于实现课程教育规范化,为教师展开多样性教学提供足够空间。同时,还要多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的思政建设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格培育要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高等传热传质学》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授比较抽象的公式和定理,通过案例的介绍,还要挖掘案例背后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创新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懈坚持的精神,以及科研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理论;酒店专业英语;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9-02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建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经启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同时也掀起了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尤其是高职专业英语精品课程的研究热潮。

一、高职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职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要在突出高职英语课程特色的基础上遵循专业英语教学规律。因此,此类课程要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塑造应用型人才。

“运用先进教育理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专业英语教学规律构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优秀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加强辅助教材的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实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环节的高质量。”[2]

二、酒店专业英语内涵的理解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背景设置的酒店专业英语也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应用型英语之一,有机地融合了酒店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因此,“酒店专业英语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在语篇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体裁特征。”[3]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而是要上升到语篇语义功能的深层,引导学生掌握酒店专业英语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增强和提高其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际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三、原有酒店专业英语课程的弊端

我院于2002年正式设立酒店专业英语课程,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分两学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少、班型小,造成了教师队伍过于单一的不利局面,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稳步的提高。此外,由于课时量有限,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开,只是象征性地涉及餐饮部、前台和客房的一些重要服务。同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酒店专业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有效地结合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缺乏实用性。教学方式上也一直延续只重视书面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训练的传统方式,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只拘泥于教材上表层语言文字的分析而缺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深刻理解酒店实务等深层语篇语义功能。再次,教材的选用也没有较好地适应《酒店情景会话英语》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没有反映出酒店专业英语的特点。因此,造成了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毕业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一般都高于听说水平,形成了只会看、听不懂、说不出的“哑巴”式英语。由此,课程的改革和精品课建设势在必行。

四、酒店专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基于深刻理解酒店专业英语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针对本门课程教学的上述弊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景下酒店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参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对酒店专业英语课程——《酒店情景会话英语》进行改革和教学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 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交流,建成“一流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好、教学水平高、教学研究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有效衔接精品课教学的基础。”[2]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引进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前厅、客房部、康乐部和酒吧各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主管及经理参与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补充酒店实际运作中的培训资料及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学习环境;另与企业联手建立“企业公益课堂”,由企业派出相关人员为学生做酒店服务的专题报告,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服务意识。同时,加强校内主讲教师的校本培训和企业岗位培训,积极参与企业主管的日常教学以及酒店服务的专题报告,学习实践经验以丰富自身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建设,实现了校内教师与企业部门主管全方位、密切、深度的互动合作,形成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两方面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收到良好效果。

(二)调整教学内容,对应岗位授课,形成“一流教学内容”

在高职酒店类专业英语要为培养酒店接待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服务的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专业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实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设计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要求和岗位需求。

酒店行业涉外业务较多,这一服务特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实用能力;为了满足酒店行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并增强竞争力,就必须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好的以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业务能力。因此,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有限的弊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较多的部门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全面掌握酒店餐饮、前台、客房、康乐和酒吧等部门的服务技能,学会运用英语熟练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酒店上述部门的管理理念及相关专业知识。我们正是本着实用性原则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适应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而适应实际岗位的需要。

(三)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情景教学”,运用“一流、复合化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规律和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学用结合”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双师交替”的授课新模式,创立了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的复合化教学方法。

所谓“双师交替”,就是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充分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聘请五星级酒店相关部门的主管担任授课教师,教学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课程进行期间,校内教师和企业主管共同授课。校内教师主讲每种服务步骤、服务要点及教材上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理论教学,即“学”;企业主管依据所讲内容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即“做”,充分体现了“在学中做和在做中促学”、“学和做”充分结合的特点。这种授课模式侧重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的职业氛围中进行口语技能方面的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讲授、讨论、示范、练习、情景、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辅助采用案例、情景、模拟、实景、音频和视频等教学模式。其中重点突出“情景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情景角色和场景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景中扮演角色,亲自实践。针对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验式学习,归纳并应用了多种互动式教学形式和方法,如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演练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加强教材建设,辅助多元化教学资源,构建“一流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呼应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我们选用与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优秀教材并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特点,主要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酒店类专业精品教材——“以岗位服务为模块,以具体服务为技能,以酒店服务英语为知识载体,渗透多种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突出融基础服务知识于情景实训中的特点”。[1]除选用优秀教材外,结合其他酒店专业英语书籍和企业主管授课中使用的酒店部门培训资料和实际案例,合理自编教学讲义,如前厅服务情景设计等。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授课教师还大量收集网上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制作了反映教学内容的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了解全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开阔了学习视野。

(五)规范教学管理,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而保障《酒店情景会话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建立校内教师和企业主管互相听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互相学习、加强配合、共同提高;其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不断探讨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再次,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企业岗位体验活动和学生顶岗实训情况抽查活动等,确保每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使本门课程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五、精品课程建设的心得

酒店专业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使课程设计以实际岗位需求为依托,以学习情境和工作情境为主线;以真实工作情境、真实语言人物为驱动,实现学生在英语语言沟通交流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课程内容选取要打破教材的束缚,结合企业实际岗位培训资料重新有序整合教学内容;采用以具体实训项目为载体,任务训练为手段,基于行动导向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酒店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以上述精品课程建设心得为基础,我们将努力构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胡扬政.酒店英语服务实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11

关键词 精品课程 教学技能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Upgrading the Teachers' Skil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sior Course

MA Lunjiao, LI Dongsheng, WANG Hua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5)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key to building the excelsior cours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ust be continuing to grow and to enhance their own overall qualities from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kills, knowledge structure, research ability, and even instruments of their own style and so on.

Key wordsexcelsior cours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skills

在高校招生规模迅猛增长的情况下,为了继续保持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2003年决定实施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并于2003年启动了“质量工程”的先期具体项目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其目标要求建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我院“统计学”课程是2010年度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教师要不断成长,从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甚至仪表风范等方面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水平素质。

1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指挥棒。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一总体目标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一是要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摒弃“教师本位”观念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应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教学活动应是教学互动的“双边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学生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

二是要合理定位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树立服务思想。传统的思想观点是高校教育的产出是人才,或高等教育的产品是人。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是教育服务,学生是学校服务的顾客,服务的对象。①为此,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学生服务。要调查学生的需求是什么,要研究怎么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时代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三是形成“生成性教学”理念。精品课程是示范性课程,应该在创新型开拓型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起着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辐射性作用。因此,其教学理念要体现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精品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学设计不能只是闭门造车,不能只是想当然或凭自己的“权威”设计出来的,而应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由学生需要来确定,即由学生在学习现场生成,这是唯一正确的教学起点和学习起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轨道,而可以根据现场“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引导课堂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生成性资源很多,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②“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预成性教学”的,是对“预成性教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预成性教学”的修正和补充,执行有力则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 掌握超群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技能水平状况是精品课程是否“精品”的最生动、最直接体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根据实际需要,应从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以及教学研究技能等五个直接方面,以及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辅助方面来全面提升教学技能。

一是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作为示范引领性的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是必备的最基本技能,而且应该比普通教师更出色,能够起到表率作用。必须能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授课,口语表达能力强;声音清晰宏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富有幽默感、情感性和亲和力;适当的时候可辅之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掌握较强的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比如写字规范、板书规范、粉笔字书写等书写技能;书面表达技能则在很多场合需要运用,如教学计划、备课、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学生评语等的撰写。此外,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沟通能力亦不可小觑。精品课程建设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协同作战,所以首先要学会与团队其他教师经常协商、讨论、交流。其次,为了更好地获取“生成性教学资源”,我们经常需要与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交谈,有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对偶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处理,这些都考验我们的沟通能力。

篇12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途径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院今年启动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C语言程序设计已确定为我院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优秀课程,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五个一流”展开建设。我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独立学院,各学科都有独立教学队伍,但因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相对于全国的二本院校,教师具有自身的特点,探索与研究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师队伍”放在“五个一流”之首,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一门课程之所以成为精品,是主讲该门课程的教师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结果。根据学院《本科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文件要求,要求课程负责人与成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高尚的教学风范及严谨的治学风范,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把关人物;课程项目组成员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源泉。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

我院为首批独立学院,成立至今只有十二年的时间,各学科教师人数都不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以讲师为主,教学年限都不太不长。大部分教师都是本科或硕士毕业后进入学院工作,尽管已经历了多次的教学,但教学经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因此,针对目前这种师资现状,要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摆在首位,应努力建设一支与一流课程相匹配的一流的师资队伍。

三、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综上精品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和独立学院资师的现状,要确保精品课程质量,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文主要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两大有效途径强化精品课程之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即推行“导师制”制度。导师对该门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实行一对一的培养。青年教师要参加“导师”整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的备课、查询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讲稿和教案等。课堂上听课,领悟导师的授课方法和段手;课后参与导师批改作业,命题试卷,考试分析等。通过“导师制”的推行,年青教师可以吸取“导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一步提高对此门课程的了解与掌握,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新进教师,要求其与导师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长期的实施效果表明,青年教师成长较快。

(2)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各类培训包括短期校内外业务培训、访问学者和研讨会等,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课程项目组成员中,有1人参加了访问学者学习,有4位教师参加了全国网络培训等。

(3)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我院每年都会组织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和教案评比大赛等,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些比赛。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提高了教学水平、方法和理念等。课程项目组成员中,大部分教师参加了这些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有3名教师获得了青年教师授课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优秀教案奖等。

(4)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工作,可以以课题主持人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甚至国省级课题,或者以参与者身分积极参与到课题项目中,通过课题研究,大大提升教师的学术与教研水平。目前,精品课程的成员绝大部分担任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1)加强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首先,教师应充分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其次,课堂上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转变教学思想、手段和方法,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增加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能想、能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围绕重点问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最后,课后做每堂课的小结,通过网络学习平对与学生进行答疑和交流。通过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整合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即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法最优化整合。精品课程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序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整合。

(3)实现教、研、赛相结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科研促教,竞赛促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三者相互结合。近年来,课程组成员中,大部分教师都能主持或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等,并把科研成果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实践环节,与各类竞赛相结合,既丰富了实践内容,又增强了师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教、研、赛相合,有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试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因为学生的新观念、新思路都源自于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验内容十分熟悉,同时要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动向及学科交叉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了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采用笔试、考察、评阅、上机等多种考核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建立起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采用上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上机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出勤和平时课堂表现等。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已实施了几年,该考核方式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前者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察,通过改革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现校企合作。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健全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训机制与考核标准,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为理论课教师提高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精品课程“一流性”与“示范性”的定位,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精品课程需要的师资队伍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3.

篇14

关键词:双一流;桥梁工程;实践课教学

一、建立基于专业认证导向的桥梁工程测量实践课程体系

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桥梁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本科招生,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点,为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等培养了大批桥梁工程技术人才。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分支,工作内容为解决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计算能力,也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随着江西省出台“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通过加快建成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路径。在此背景下,我校土木建筑学院桥梁工程专业进入双一流建设体系内,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但课程体系构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完善,使得当前桥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建立基于专业认证导向的桥梁工程测量实践课程体系尤为重要。首先,我校结合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前沿性和实践性进行论证,对2018级后本科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调整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其次,我校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作为教学的新内容,突出该课程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计算)教学特点;在实验实习环节,通过分级设置实验实习,分层指导,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最后,我校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鼓励双语教学,逐步开设“桥梁施工”“桥梁工程测量”等双语课程。

二、紧密结合中铁国际班培养模式,完善应用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育

学校构建包含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意识培育的分层递进式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教学体系。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夯实技能基础,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育模块提升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原铁道部高校,我校与原铁道部其他单位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为铁路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主要以中铁各工程局为主。一方面,我校中铁国际班为瞄准“一带一路”海外基建市场,与中国中铁联合成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主要工作地点为海外国家,对专业知识和外语具有较高的要求,这是我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式。针对国际化基建市场需求,在开展桥梁工程实践课时,我校积极主动与中铁各单位沟通,中铁国际班学生采取就近工程实习实践的原则,只要周边有中铁在建基建项目,学生就可以参与相关的工程测量实践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现场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程的测量,提高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兴趣和成就感,利用施工单位的全站仪直接进行实践教学,做到将实践课的课堂放在工地上。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应用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抓住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核心,我校提出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具体实现方式如下。第一,有专任导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培养学科与专业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合理选课,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程,督促检查学生按时完成学业。第二,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专业分流,让学生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通过学业导师制,每个专业导师定点协助指导数十名学生,指导周期从大学入学开始至毕业就业,学业导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交流相关指导经验和进度,及时调整指导进度,解决实践教学学生多、导师少的矛盾,让其他专业导师也能参与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与中铁等施工单位的主动联合教学,解决教学仪器型号和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