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音乐范文

家庭教育的音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教育的音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的音乐

篇1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篇2

>> 音乐教育中的母语音乐文化 对社会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的反思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 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探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课堂上的“母语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对话・融合・重构 幼儿的家庭 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母语与音乐教育 从识谱看基础音乐教育反思素质教育的创新 关于新疆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的反思 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 高等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多元文化社会与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对策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历史及实践 对当前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 从音乐的价值看音乐教育 音乐传播视野中的南京社会音乐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我们在反思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社会音乐教育时,会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潜伏在深层,阻碍着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个重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公立或私立)组织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特点;社会音乐教育是由学校之外的其它机构组织和个人组织的,具有“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功利性”特点(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2).);而家庭音乐教育是由学生所在的家庭组织进行的,具有个别性、灵活性和终生性。

在这里我提到家庭音乐教育,是因其个别性与灵活性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所决定的,依据其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及教育方式,所施教育的形式效果也就不尽相同;终生性是指虽然学生存在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音乐教育具有终生性。

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在主次的互动中完成对个体的音乐教育,在互动中主次双方有时还会发生换位,如学生走向社会,社会音乐教育可能走向主位。在某些个体中家庭音乐教育可能担当主体作用,如有些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个体主要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已有很多论述,本文只以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为主,兼论学校音乐教育。

分析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会存在如下某些厚此薄彼的现象:

一是因重名利轻传统带来的厚西乐薄民乐现象。可以说这一现象是西学东渐带来的直接结果,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某些大中城市学习西方乐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的人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习西方乐器有更多的特长生升学机会外,还有前些年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西方器乐而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教育传导所带给社会的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是高层次的、高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

二是因重技术轻艺术带来的厚器乐薄声乐现象。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大部分人选择学习器乐,声乐学习只有在高考前才突击进行,并且,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演奏一种乐器,这忽视了学生对艺术修养提高的规律的认识。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声带,歌唱是人最容易、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较好方式。某些学生虽然会演奏一点乐器,但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单一片面,就是因为没有在初始学习艺术时充分利用好人本身的乐器。

三是因重艺术轻文化带来的厚技巧薄综合现象。认为艺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乐器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片面重视技巧的提高,忽视了对文化素养提高,忽视了对乐器存在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了解。在上面我们谈到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天地人伦的道德,乐是艺术美学的修养,射是射猎练习,有健体之意,御是技能练习,书是文学修养,数为智力理科学养。可见两千多年前君子修养的目标六艺与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异曲同工。

四是因重个人轻集体带来的厚技术薄人文现象。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许多现象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独授课,这样虽然利于因材施教,但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过程里,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过于强调个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艺术审美中的共享经历,忽视了艺术创造和传承中个人与集体的互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获得的这种艺术最终将很难获得集体的承认。

五是因重功利轻修养带来的厚孩子薄成人现象。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部分时间要跟家人接触,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成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演奏或演唱者,然而他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却是对成长者最需要的。当然这一方面要求家庭其它成员在认识到培养孩子修身养性之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并注重言传身教。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造就一个演奏家,而首先是一个秉承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华夏民族高尚人格的人。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堪称楷模。傅雷先生不是个演奏家,不能在钢琴演奏上给儿子傅聪以具体的指导,但他以一个艺术批评家敏锐的心灵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的作品给以恰当的审美评判,更甚从心理上、艺术感悟上给傅聪以必要的帮助。同时傅雷关注傅聪的艺术修养的全面拓展。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经常给儿子寄书,所寄之书不仅有文学的书,也有画册,如《宋人画册》、《麦积山石窟》、刘开渠编的《中国古代雕塑集》等。不仅如此,傅雷对儿子的行为举止多加规范。他对儿子说:“你在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我们注意到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并没有一味要求傅聪单纯的练琴,而是不断给傅聪灌输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意蕴。傅聪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审美总是游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之中,他认为肖邦的精神基本上由“熟读后主词”所体现。他谈到第一次接触肖邦的E大调夜曲作品62,用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描绘最后那一段的感觉。他毕生孜孜不倦地钻研钢琴艺术,把东方文化很自然的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丰富了西方音乐;同时不断的研究萧邦、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等作曲家的手稿,对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切实地认识,使自己的演奏更接近作曲家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可以说一直没有失掉东方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傅聪,却能更准确地表达西方音乐家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那些对中华文化持自卑论或怀疑论者的最好回答。

三、余论

篇3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与引导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但是对于婴幼儿的音乐启蒙家长也许也会存在很多困惑,如“宝贝很喜欢音乐,经常咿呀呀唱个不停,跳个不停,但我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不知道要怎么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呢?”等问题,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学习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注重体验,培养自信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以儿童为本”,给孩子一个愉悦的体验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家长要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落实孩子的自信心。

篇4

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对策一、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功利化

家庭音乐教育,追求一定的功利性目标是合情合理的,但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将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背离了音乐教育真正的目标轨道。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危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家长首先要端正音乐教育的态度,认识到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毕竟是少的,过高的音乐目标是不切合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避免功利性教育的不良后果。

(二)教育内容理想化

音乐既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但是,音乐又是抽象的,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并且倾注了作曲家的情感,在理解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作为儿童,应选择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宜的音乐作品。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儿童的特点和现实水平,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音乐作品给儿童。

(三)教学模式传统化

很多家长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在家庭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儿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许多家长强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讲授的内容,忽略了儿童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儿童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音乐教育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评价标准片面化

许多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价值理解过于狭碍,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技能并在适当的场合上表现出来。如弹钢琴、学唱歌等。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家长要求儿童学会并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是可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行的,但不要过于强烈的追求技能技巧的获得,还要注重儿童情感和智能的发展,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和智能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机械的音乐技能技巧训练上,孩子慢慢地就会反感音乐教育甚至恐惧音乐学习,最可悲的是,儿童的童年、童真、童心都将随之消失,这样不仅音乐没有学好,创造潜能也受到限制

二、教育对策

(一)树立科学化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处于学龄前时期的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典型特征,并且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情绪转换较快,这些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心情愉悦,趣味也就成为他们参加活动的准则。音乐作为学龄前儿童所应掌握的一门艺术,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就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愉快的活动。这样,家庭音乐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选择弹性化的音乐教育内容

要实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孩子选择的音乐教育内容。其中,关键是要选择有弹性的音乐内容,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教育内容的弹性是指其伸缩性和灵活性,具有难度适中、形式简约、意义含蓄等特点。这样的音乐作品不是一个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和发展,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以增加音乐作品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三)确保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化

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儿童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音乐。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音乐情感,将影响一个人的以后生活甚至是一生。因此,首要任务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音乐技能,而是帮助孩子真正的爱上音乐,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激发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如用音乐来创编故事,或将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创编成短小轻快的音乐供儿童演唱和欣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兴趣,这都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会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爱上音乐。

(四)突出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家庭化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学校教育中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授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教育对象,家庭的音乐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如可以在餐桌上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通过敲打餐具感受丰富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野外散布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奇妙多彩的声音。

(五)确立儿童个性化的音乐教育评价目标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应顺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应强调评价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庭作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机构,也应符合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从单一的对儿童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技能的评价转为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首先,家长要学会自我反思,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在每一次音乐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如通过本次音乐活动,幼儿是否体验到了与家长合作的欢乐,孩子的情感、兴趣是否最大程度的得到了满足,等等。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音乐表现,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铃木镇一思想;家庭教育;幼儿发展

一、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主要观点

1.家庭环境在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中,铃木镇一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我感觉到家庭环境就像一粒萌发的种子,在幼儿的身体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铃木镇一说:“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千年仅见的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之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为庸庸碌碌之辈。”这些观点,都表明铃木镇一强调环境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2.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铃木镇一强调,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和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一样,根本没有性格上的差别,不管是大方还是孤僻,婴儿都不会有任何表现。因此,孩子的性格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他们的生命力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是性格,而造成孩子不同性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处于各种不同的成长环境。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人的爱。这些爱让这些“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别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都是自己的敌人。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会越来越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遂自己的心愿,自己没有能力接受这个“没有爱的世界”,他们开始逃避,开始反抗,渐渐地失去了斗志,就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让幼儿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地长大成人,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所有合格的父母必须做到的。

二、铃木镇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及对它的思考

1.启示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幼儿一生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将决定幼儿将来的发展方向的好坏。所以,要做成功的合格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的重大影响,否则,孩子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不良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让幼儿能够充分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让幼儿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无条件的鼓励,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用心去发现作为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优秀的、幸福的人。

2.思考

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钢琴课刚结束,还有围棋课要上;舞蹈课刚结束,礼仪课又来了;今天有珠心算的课,明天还有演讲班要上……这个时候幼儿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幸福玩耍的时间,小小的身躯却要担负如此大的学习负担,这些小宝贝们到底是幸福的还是可怜的?与其说父母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还不如说父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好像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觉得特别没有面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不就是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吗?问一下自己,你的孩子现在快乐吗?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大家去思考,去进一步研究。关注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优秀的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9-01

前言: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学前儿童保健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1.学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 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基础

语言帮助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语言存在于人类的言语活动中,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而在学前儿童语言及言语发展过程中,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场所,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是儿童模范的对象。

1.2 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净化心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1.3 家庭学前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2.学前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2.1 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科学进行智力开发

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河氤扇耸橇礁霾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2.2 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2.3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巩固,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

结语

构建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必须从小确立,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不难知道学前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作用,重视学前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个人终身教育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必须立足本职、与时俱进,重视学前教育、狠抓学前教育,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篇7

关键词: 虎妈;中美;家庭教育;碰撞;融合

《虎妈战歌》(《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近期所作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自传体性质的新书。在书中,蔡美儿教授自称“虎妈”,在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严格甚至是苛刻的教育方式,让两个女儿在学习阶段,尤其是音乐方面,取得了令绝大多数美国家长羡慕的成功。她的两个女儿,不仅在学业上始终保持所有科目A的全优纪录,而且被誉为“音乐神童”: 姐姐索菲娅14岁就登上了世界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路易莎12岁时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但上面的成功,均是由中国式的严酷家庭教育环境下取得的:一开始蔡美儿教授就对女儿们列出了“十不准”(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不准抱怨没有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除了体育和戏剧其他科目不是第一;不准练了钢琴和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拉小提琴或不弹钢琴。)。以上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发了美国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集体性思索。一部分人认为,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人才的竞争。通过蔡美儿教授两个女儿获得的成功,充分印证了其中国式教育的成功,甚至开始反思美国式传统教育的弊端。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美国教育界专家,认为此种教育,牺牲了孩子在童年时期通过开放式的成长而获得的各方面技能,一切成长的因素均由家长安排,甚至是带有强制式的灌输式培养方式,其终究会给孩子心灵带来不利的一面。甚至包括一部分国内教育界专家,也对此种“虎妈”式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异议,由此引发了教育界关于两种教育方式利弊的大讨论。

一、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家庭教育是一切关于人的教育的基础,它会贯穿了人的一生,并且对于每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每个人青少年时期接受的何种类型的家庭教育,将影响其今后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根本,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决定其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最根本的推动力。

传统的中国教育,从科举时代开始,信奉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功名式的教育理念。一个人从开始接受教育以来,深受传统的儒家式的教育理念熏陶。社会教育机构和学生之间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科举考试,其目的性和功利性十分突出。整个社会的舆论和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为了通过学识报效国家和光耀门楣,这与现今中国社会一大部分家长所抱有的“望子成龙”的教育目的如出一辙。家庭教育的重心,在于子女能否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获得功名式的成功,这也逐渐形成了整个社会对于追求功名式成功的信仰。

蔡美儿教授在两个女儿的教育上,追求的恰好是这种“通过牺牲眼前轻松来换取未来更大成功”的传统中国教育理念和目的。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怎样获得功名式的成功。例如其要求两个女儿“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就是这种教育目的论最直观的体现。

相比较,美国家庭教育更关注的是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未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具备完整社会生存能力的“独立的人”。首先其目的性和期望值相对不高,没有社会统一的评判其是否成功的标尺。这样有利于美国家长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能够更加轻松自由的发掘孩子身上的潜力,促进其将来社会适应力的形成。这也是引发中美两国教育界关于教育问题讨论的根本性原因。

二、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

蔡美儿教授自身的成长环境,是一个被外人看来相当利于成才的家庭环境。其父亲蔡少裳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颇有名气的计算机教授。姐妹四人都拥有哈佛或者耶鲁大学等欧美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均拥有辉煌的事业:老大蔡美儿以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目前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老三蔡美文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老二和老四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因为如此,蔡美儿教授在对待自己两个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更是倾注了自己很大的心血。为了维持其家庭的荣耀和名誉,为了打破中国传统社会“富不过三代”的古训,甚至是让自己两个女儿完成她自身没有完成的目标,她采用了中国传统式的教育理念,自己承担了一切家务,送孩子去最好的私立学校,花钱为孩子补习音乐课程,请私人音乐教师,报名参加各种比赛和不错过任何演出的机会,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盼望她的女儿们在学业上取得优秀成绩,在音乐上获得成功,最终为家族争光,同时这也是绝大多数现今中国家庭的教育理念。

美国是一个基本上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渗透及包容,让其善于接受新兴的思想和理念,其教育理念也充满了活力。美国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基础及专业知识外,还有社交能力,劳动能力,心理素质培养等等方面。例如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很多家长一开始并不会抱有某种强烈的目的或者期望,而是引导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寻找到自身的兴趣爱好,并发展成为丰富其生活的机会和平台。在训练孩子创造性和培养孩子独立意志方面,家长往往也是引导为主,不会亲力亲为,而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这些教育理论,让其终身受益。

三、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生应该通过勤奋刻苦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中国教师和家长的权威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办代替上,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教师和家长关心孩子的方式,就是安排好学生一切,替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做出适时和正确的选择。从这点来说,蔡美儿教授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两个女儿必须听从家长的严格管教,服从家长的权威。例如要求两个女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等等。这样做在一方面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两个女儿获得的成功就是很好的印证。近年来,中国青年学生在国际各个学科奥林匹克大赛上屡次获得大奖也是很好的印证,但某些方面,却有可能抹杀孩子天生的创造力,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美国教育方式侧重于实际,注重保持学生天性,培养其特长以及爱好。特别是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让学生能够较快地接受新兴的思想和文化,受到的发展约束较少,因此,他们的学生相对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但是,根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今年12月公布的一项测验结果表明,在科学及数学能力方面,美国的中学生明显不如同龄的其他国家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这也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担忧,并引发了对于现行美国教育方式的思考。

篇8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其它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影响因素。本文仅对其中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社会环境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推进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重视家庭教育等解决举措。

关键词:社会环境;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流行音乐;审美

ABSTRACT

篇9

我们要求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也得要求自己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许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机会、条件接受音乐的熏陶,这已是无法弥补的事实,可是在今天,为了孩子,你也应该初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应该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其实,“留心处处皆学问”。不少家长跟着孩子在培训班学拉手风琴,学习乐谱,孩子在从头学,他们也在从头学。孩子们从头练,当爸爸妈妈的,也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听听音乐,了解基本的音乐理论,甚至可以学习一两种乐器,这对增进孩子学音乐的兴趣和动力,是大有裨益的。

按照“教育好孩子,先教育好父母”的理念,开展培训父母的课堂教育活动势在必行。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凭着职业资格证上岗,为什么作为父母这么一个重要的岗位却不需要这么做。职业没做好,可以重新再找,如果孩子没有教育好,影响的将是他们终生,父母的质量决定了孩子的质量。外国的专家做了一次试验,分别找来中国、美国以及日本的学生,问他们最尊敬崇拜的10个人。结果,美国学生排名是父亲排第一名、母亲排第三名。日本学生是父亲排第一名,母亲排第二名。而中国学生的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这些受访的学生中间,父母的名次竟不在前十名之列。这让许多专家疑惑不解,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孩子着想的,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呢?

“世界上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很多人认为,做父母会生就会养,会养就会育。

其实,这样的想法已经落后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亲职教育,亲职教育这一称谓是西方各国于20世纪30年代所倡导的,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为“parental education”),台湾学者将之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

亲职教育是从家庭教育演变而来的新概念,国内外亲职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表明,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关。亲职教育被称为家庭教育的主导教育,它涵盖了父母的自身教育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两大范畴的教育素质内容,它是立足于亲子关系基础上对家长实施的家长职能与本分的教育。

亲职教育是终生的功课,因为在家庭的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也不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家庭教育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之中,既想依恋传统又欲追新,如何处置,只有接受亲职教育,使之明了追新求异并非丢掉传统,学会因时空改变的需求相应做出调整的本领。当今,许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亲职教育的推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亲职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像职业教育一样,作为父母应该进行学习和培训。

篇10

有媒体说,朱良俊是―个不可思议的父亲。

不可思议的是,从2002年女儿出国留学后,他每天坚持给女儿写一封信,一直写了三干多封。不为人知的却是,这只是他家庭教育中很小的部分。

朱良俊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始终坚持着“用心”两个字,并且努力打造一种平等、民主、好学的家庭文化。对于个家庭,子女教育是这个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内容。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的教育方式是专制还是民主,决定了家庭氛围,决定了家庭成员的素质,也因此决定了家庭文化的性质。

而家庭教育中,家教是最重要的内容。中国人注重家教,评价一个人,常说他家教好不好。不同的家庭家教是不一样的,与其家风有关,有的家庭开明,让子女自由成长;有的家庭却粗俗,子女从小受到不好的熏陶。家教好坏也不在于这家人文化水平,更与金钱无关,有的人目不识丁,却谈吐得体,家教良好;有的人读到硕士博士,却随地吐谈,口吐脏话,家教从何说起'“家教”是做人的教育,涉及到这人的品德、修养、礼仪等,而这些内容,往往比知识的教育更重要。

朱良俊不仅重视女儿的文化,更重视情操、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在女儿出生前后,朱良俊买了不下40本国内外各类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潜心钻研。他说教育子女是一项工程,需要投入。女儿如今已经学业有成,而且多才多艺、阳光开朗,这得益于他的用心教育。

女儿橙佳小学毕业前夕,一次,朱良俊带上她去菜场买水果,因没有零钱,一张百元大钞换回了一堆零票。回家后,他们发现其中有一张10元的假钞。不久后,朱良俊再次买水果时,掏出了那张假钞。“爸爸!你不能够这样,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怎么可以用呢?”朱良俊顿时面红耳赤。但一转念,他立刻意识到,女儿率真地出言制止,体现的是她朴素的诚信意识,倘若自己坚持把那张假钞花了,一定会在年幼的女儿心中留下深深的困惑,甚至有可能影响她日后的行为!念及此,他自责不已,又庆幸不已。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诉求下,朱良俊和妻子明确分工,各自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相应的工作。在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中,三个人形成一种朋友般的关系,更形成一种独特的带家庭符号的共同气质。有朋友评价说,他们一家人都文质彬彬的,特别有文化的感觉,但又不是很迂腐那种,是很向上、很积极、很阳光的优雅。

建设鲜明而个性的家庭LOGO,家人会有更多共同话题,形成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更有幸福感。

主题美食之家:重视家庭的每个节假、生日,遇到漫长而无聊的日子,想方设法找些美食主题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如世界杯期间“绿茵场”主题的足球大餐,圣诞“姜饼”甜品宴等。

魔术之家:魔术能点燃家庭的表演欲,在淘宝等网站淘来魔术道具,发动全家参与其中坚持练习,其乐融融。在朋友聚会中,全家快乐秀后也大方分享魔术心得和小窍门。

民族风情之家:全家共同游历民族风情地,收集当地最具特色的纪念品,共同打造出最风情的家庭风格。但一定要三分民族,五分时尚,还有两份个性,才能标新立异。

红酒鉴赏之家:独酌一杯红酒的快乐,永远比不上和家人的共同分享。明媚阳光的下午,还可召集好友品尝分享带着浓郁酒香的家庭文化。

音乐之家:《音乐之声》的家庭教师玛丽亚让原本古板的家庭变成了轻松快乐的音乐之家。发挥你和老公的音乐天赋,带领孩子们进入这个神奇的世界,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魅力。

园艺之家:米歇尔・奥巴马把白宫的草坪变成了菜地。将你家的那块小小阳台发挥出大大功用,和老公孩子一起将绿色布满家园。种植花草,摆弄盆景,在劳作中找到快乐满足感。

篇11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情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36-01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强烈的针对: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2、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

3、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4、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很多家长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如:为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脏手和干净小手的图片,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4)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孩子;学前教育; 探讨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强烈的针对: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例如:受过家庭礼貌教育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他会向老师问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谢谢.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例如:特别幼儿爱吃零食,老师要结合家庭教育,使家长做到在幼儿上学前,让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培养其从小注重节俭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④提高幼儿记忆力: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篇13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不论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都被特别关注着。现如今的音乐教育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这种新的方式使孩子能够主动喜欢上了音乐。孩子们不仅在学校能够学音乐,家长们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跟上流行趋势,不被其他孩子落下,在假期还会为孩子报很多辅导班。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关键还是在于教育的程度大小;一旦出现与其相对比的教育方式,且与其教育的方向相反,不仅会使孩子学习音乐能力下降,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学习音乐。从当下的幼儿园教育方式来看,绝大多数的幼儿教育方式都是区域大众化,无法体现教育特征。一些幼儿园会在课后创建特长班,这也是孩子家长所要求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繁忙,想让孩子有些特长。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能够提升孩子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灌输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家长之所以想要在课外为孩子报辅导班,原因是他们认为学校的大众式教育无法给予孩子全面细致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普遍的,长此以往,家长不顾及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辅导班,不考虑音乐培养的目标和方针,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体音乐水平。对于幼儿园来说,如果其不经常与家长沟通,家长就不会了解孩子的状况,这样也不利于授课的效果。这样类似的矛盾必须被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家庭和幼儿园培育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策略

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在培育幼儿音乐能力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我们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分析有效的处理措施:

(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中,他们所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要与家庭中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相符或者是相互补充;并且,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同时做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的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可以用多种方法将家庭和幼儿园融入一体,并且开设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其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到音乐方面的活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学习音乐方面是很有天赋的,有时却因为家庭环境使他们在家很少展现音乐方面的能力,甚至连唱一首歌都会扭捏半天,这样就会使家长怀疑幼儿园教学的能力。相反,有些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外的场所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就是不愿意加入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特别为难,最终就会造成老师不关注孩子的状况,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共同的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各式各样。

(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例如,可以让家长观看一场幼儿的音乐会,使其根据孩子在音乐会上的表演来进一步的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加入到亲子音乐活动中,并且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各项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还能够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对于幼儿园,可以采用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节课录制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让孩子带给家长观看的策略,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课堂情况,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家长在课后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报选辅导班,然后进行有效的培养。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培育孩子的整体音乐能力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不是进行音乐家式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力度要适中,不可盲目培养。幼儿音乐能力主要是来源于幼儿园的培养,所以,在幼儿园教师的责任相当的重大,尤其是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合理对接过程中,教师则是家庭和幼儿园关键的连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合理的调动好孩子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歌词时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孩子能够彻底的懂得课堂内容,情境再现法、幼儿模拟表演法等都是可以被运用的。这样不仅让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歌词,而且还会觉得唱歌十分有趣,内容又和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将每一个方案灵活的运用起来,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实际效用。

三、总结

篇14

漫长孤寂的等待之后,陈鹤琴开始了在美国长达五年的求学生涯,1914至1917年6月在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普通学科,1917年6月至1919年8月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凡百事物都要知道一些,有一些事物都要彻底知道(Try to know something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成为其前后不同学习时期的必尊之举。霍普金斯大学地质学课上,师生俨然啃化石的“石头虫”;动物学课上,实验观察浸润了“真理使你自由”的研究精神;哥大克伯屈教育哲学课上,自由式讨论、颇富启发性问答的教学方法将他引入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孟禄教育史课上,组织教育考察活动,以生动的事例向他证明,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生。……正如清华周诒春校长所谆谆告诫的那样,子然一身的陈鹤琴置身美国,做中国的“人民大使”。他在回忆录中谈到留学时曾与一位非洲王子合奏乐曲,“到了晚上他吹小号,我弹曼陀林。有一天在交谊舞会上,我们两个人共奏一支曲子,博得大众的鼓掌”。

1919年8月15日,陈鹤琴怀着热切报效祖国的心情重新踏上了离别整整五年的国土。9月.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教授。旧教育状况深深刺痛了他,南高师的“沉沉暮气”促使他决心“把带回来的生气活力全部搬出来,让中国的教育迎头赶上”。本不擅长歌唱的他,师生同乐会上,总要献上一曲,且常是一曲未终,掌声四起。

陈鹤琴自幼失怙,生活的困厄使他早熟的心理更易觉察到人情冷暖。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谈到童年最猛烈的刺激时“一阵心酸,像水一般地周流到全身。我忍着满眶的眼泪,把饭碗里的饭吃掉,走到楼上,倒在床上,号号地大哭一场”。幼年的生活经历,使陈鹤琴深悉家庭教育中爱和朋友般亲子关系的重要。陈家在上海寓所中,晚饭后总有一场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会,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歌唱。偶尔,父亲也会弹起曼陀林,激情饱满地唱起在美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如下记录,亦可对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窥见一斑:

这个孩子是1920年12月26日;麦晨2点零9分生的。……

第65星期,他能欣赏音乐的节奏:素来他听音乐的时候很多,近两星期以来一听见留声机的音乐,他就在地上跳跃并能符合节奏,音乐的节奏快些,他跳得也快些,音乐的节奏慢些,他跳得也慢些。……

第490天,模仿洗衣:他拿了一块肥皂,用手捻着,在洗衣板上磨来磨去,模仿他祖母洗衣服的样子。……

“这个孩子”即陈一呜,将其成长历程以文字和摄影形式整理记录的,正是他的父亲陈鹤琴。自1920年12月26日长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个案追踪长达808天。在此基础上,1925年《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力作相继问世。其中《家庭教育》一书堪称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被陶行知誉为“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以《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序题予以推荐;郑宗海先生称其“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教处神乎其技,已臻于艺术的范畴”。书中以一鸣为例,主张家庭教育“从出生教起”。一日,一鸣用一堆书做完游戏后不愿整理,于是父亲扮成工人抬东西,嘴里“海荷”、“海荷”地叫着,替一呜整理起来;一呜见状,也跟着“海荷”、“海荷”地叫着,将书籍搬到书架上。

陈鹤琴回想幼时的私塾生活,“6年最宝贵的光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之外,可说几乎完全付之东流,今日思之,惟有惋惜、感慨、痛恨而已”。这为他反省传统儿童教育提供了切实的经验基础。遂以“慎始则善终”为训,引用国外“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格言,倡导幼稚教育。诚然如此,“中国未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政府抑或部分教育家对此颇为不屑,陈鹤琴在实践中倍感艰辛,无奈言道:“实行幼稚教育之幼稚园,竟如凤毛麟角,所谓幼稚教育,事实上尚付阙如”。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内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成为我国首例中国化的幼教试验基地。鼓楼是个大陡坡,他担心孩子们摔伤,开始了一场“平鼓楼”的劳动。他穿着工装裤,汗流满面,一面拉装土车,一面唱着:“拉车呀,拉车呀,用力拉呀……”正是浸濡这般情感,家中客厅咸了流浪儿的课堂,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心爱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