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声乐的教学范文

声乐的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声乐的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声乐的教学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都是艺术的精髓,是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锻炼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学习,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对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二、将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1.情感体验式教学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存在差异,在民歌的表现手法上也呈现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融入传统音乐,首先要从情感出发。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民歌,学生一听就知道属于情歌,所以教师要首先对该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歌创作时的生活背景和音乐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首歌曲产生兴趣。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会在情感的引导下对音乐的走向进行合理分析。同时,教师也要对民族音乐的唱法进行讲述,在每一个学生的训练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嗓音,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2.感知能力的运用

    由于每一个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对民族音乐的感知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民族声乐的感知上也出现了多样性,不管是何种感知,都是对美的体验。民族音乐没有对美的限制,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知去体会民族音乐的美。在欣赏民族音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问题:如民乐的唱法、感情体验、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讨论。在实践、教学、感知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对歌曲的意境和气韵把握之后,要培养学生对音高、节奏、音色、速度、力度、调性、调式等技术要素的把握。通过课堂指导,让学生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含义。此外,对于学生来说,对民族音乐的艺术影响进行感知,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3.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一支具有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教师要能够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和唱法,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音乐课中多一些文化元素和中国本土元素。因此,作为声乐教师来说,具备一定的民乐理论知识非常必要,对民乐的声腔、旋律要有深刻的认识,要能够对不同类的民歌准确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演唱诸多的民歌作品。此外,戏曲作品和说唱音乐也非常重要,如豫剧、京剧、越剧、秦腔、评剧等,都是我国璀璨的曲艺瑰宝。总之,作为声乐教师来说,自己首先要喜欢民族音乐,才能在教学中将民族音乐的魅力展现出来。

    4.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音响资料必不可少,随着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享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成为可能。如在《山路十八弯》的演唱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配合优美的图画衬托出弯曲的山路,保留方言的发音,演绎出山路的美和人民的心境。通过影像资料的使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讲解,学生在欣赏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学习演唱的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篇2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文章从个人角度对声乐的演唱与教学进行阐述,从而对声乐方面有更深的认识,便于互相学习交流。

【关键词】声乐教学;演唱;听觉艺术

声乐的教学与演唱在声乐工作范畴中占有很大比例,说直白了就是要么是唱,要么是教学。所以声乐工作更偏向于实践、应用。每个声乐工作者对声乐演唱与教学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在多年的学习和演唱中摸索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下面就我的学习、演唱、教学说说我个人的看法、见解,供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在中国最早的声乐形式无外乎戏曲,说唱音乐等,老艺人们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一代继承一代,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再发展。对于国外声乐的教学演唱也是大致如此。所以它的一般过程大概是:歌唱——教学——歌唱,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

一、对“教学”方面的理解

著名声乐教育教沈湘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唱的好不一定能教的好,但是唱的不好一定教不好。所以教学与演唱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有相对独立的方面。那么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演唱只需要了解自己的声音、技术等。而教学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声音及生理结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因材施教,的确,声乐的教学也正是如此,先要有个理论指导,然后再根据不同人的声音特点进行有计划的进行教学。

举个例子说吧,在我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有这么一个学生我格外有印象,他是从童声学起的声乐,对唱歌有着浓烈的兴趣。由于变声后就不能唱得那么流畅,好多作品不能顺利地完成,对嗓音造成很大的破坏。经常唱没有多久嗓子就说不出话了。这对一个声乐爱好者在心里上、生理上无疑造成很大的打击。我接手后,重新树立他的歌唱理念、方法,从而顺利地渡过了这个阶段。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唱童声很好,而变声后遇到种种问题呢?这是因为儿童的嗓音构造在青春期后会有一个二次发育,由不成熟的声音变成我们成年人的嗓音结构。很显然原来的歌唱方式方法可以适应他的嗓音,而变声后原来的发声方法已经不再和变声后的嗓音条件匹配,这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前面我提到了声乐教学不能凭空乱教,应当有个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对于这个变声后不能再继续唱歌的学生,我先让他理解这样一个理念:发声器官哪用劲儿,哪就会出声音。原来他唱歌用的大本嗓也就是真声去唱,而发声器官在二次发育后变化后再像那么唱就会高音唱不上去,低音下不来,卡在嗓子上,嗓音也就不听使唤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他应该用混声歌唱,在真声中加入假声。我举了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蜜蜂在飞的时候我能够听到它飞的声音,如果把蜜蜂翅膀比作我们声带,那么它既有全段的振动,也有部分的振动,物理学上面给的定义是:物体的全段振动叫基音,部分振动叫泛音。我们唱歌的真声好比全段振动,部分振动我们说是假声。这个时候学生逐渐意识到声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停地用这种浅显的语言,生动的办法慢慢使他的声音开始有了变化。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我又逐渐加入新的较为难懂的知识,循序渐进,终于解决了他原来的问题,又有了歌唱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信有一个辨别力强的耳朵,是使学生能够进步的法宝。沈湘教授对声乐老师分为了几种:(1)有很好的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再加上丰富的方法。这是很好的声乐老师;(2)有很好的耳朵,不太丰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般的老师;(3)有非常丰富的方法,但是没有很好的辨别声音的能力。这是不称职的声乐教师。所以在不断地揣摩自己的教学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个人的文化修养,语言能力等尽量完善对声乐教学中不当之处,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对“演唱”方面的理解

人在生活学习中能遇到良师益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我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格外幸运,能够遇到很好的老师、朋友。在多年的演唱中从中受益。对于声乐演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我说一说声乐演唱方面的想法和体会。

声乐是听觉艺术,不仅自己唱的舒服,更应该让聆听者有很好的享受。声乐在我国最早的形式一般是戏曲、说唱等。而一般国外则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更为流行广泛。中国的民族声乐在不停的发展中,也借鉴了许多美声唱法的元素。中国音乐学院吴碧霞在硕士毕业时发表了《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兼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么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区别在于什么,我想应该是文化和语言。所以在我学习演唱声乐作品的时候,最多的功夫是在风格的把握,和语言的纯粹性。风格是能够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语言是要让聆听者知道你在唱什么。沈湘教授说过应该唱什么像什么,我想这才是好的歌者的标准。

我在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尽量做到清晰。那么腔体的运用就会有所变化。例如俄罗斯人演唱美声作品的时候口腔的成分比较重,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发音习惯,练习方法影响的,中国的戏曲唱法和民歌明亮、高亢,这又是由于中国地域文化所影响的,所以我在演唱中国作品腔体的调整,运用声音上都会有所变化。我在演唱意大利美声歌曲的时候也是遵循了文化背景。唱艺术歌曲要有唱艺术歌曲的感觉声音,唱歌剧又要有唱歌剧的味道,这就是如何用自己的发声器官问题。语言和风格上有区别,是因为风格不同,就要求的技术方法也有区别。总而言之演唱不同的作品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审美的延伸:

声乐是听觉艺术,是一种审美,那么就会根据不同人,不同国家地域偏爱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演唱中也注意这些因素,一定要兼顾风格、审美、技术等不同的因素。如果把人的发声系统比作是乐器,那合理地使用是非常关键的。我在唱不同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讲究它的味道,也有个原则,就是不能付出太多代价,尽量做到非常省力,既知道该怎么用方法,又不费劲。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作品服务。

篇3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有效教学。

笔者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

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篇4

高校现有的声乐教学元素调研

四川省现有高校院校有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院、内江师院、乐山师院、西华师大、四川民族师范学院、阿坝师专、西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宜宾师院9个,外加几个综合性大学里面设置的音乐教育专业,共有十几所学院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

笔者以四川省高校院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并考虑其它各省高校现状,总结调查的结果。我主要从三个领域进行调研,一个是声乐教师的思想领域;另一个是现有的声乐教学元素的情况调查;三是声乐可利用教学元素的基础条件调查。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办法。通过此次调研得到的结论是:

开发意识淡泊。大部分四川声乐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量偏大,很多声乐教师一周十七、八节课。而且课型最少是二人课,有的多达十几人的小组课。他们感觉工作压力很大,除了学院声乐课程外,无暇顾及其它。声乐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淡泊,开发校内、外声乐教学元素比率较低,绝大部分声乐教师没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概念,只有少数声乐教师结合本课程特点开发了多维的教学元素。

思想意识存在差距。他们中大多数声乐教师还是采用古老的声乐教学手段,不主动挖掘身边可利用的声乐元素,对于声乐课程改革存在惰性,满足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对于他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的实际能力缺乏了解,他们的声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脱节。少数学院领导层面所站的高度和前瞻性不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音乐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改革声乐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

实际应用率低。对于可挖掘的民族声乐、合唱、地方戏曲等元素几乎没有涉及。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这些高校院校都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几乎没有声乐教师用到。声乐教学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如果忽视实际音响效果,学生对自己的演唱在音响方面了解很少,就很难在心中形成音乐形象。同时学校虽然拥有比较完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数量有限,需要合理的时间安排。

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声乐微格教学法,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设备,自己设计并全程监控声乐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设计、组织、实施的声乐内容,加快练习的速度,使枯燥的音符趣味化、形象化。这符合高校学生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声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配上动画来增加情趣,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身体歌唱器官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复杂抽象的声乐课程简单立体化。

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是声乐课程共享的资源。互联网是各种课程开发、利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众多的网站,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中国几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网站、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院校网站等提供了众多的中外音乐作品、 大师介绍、音乐交流等信息,这些对于促进高校声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师生要有效地利用,使之成为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民歌元素的利用。作为中小学音乐的职前教育阶段,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方法。因为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风格特色鲜明。既然民族意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就有义务从感性的音乐入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曲的喜爱,加强中小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和热爱。所以高校声乐教师也有责任让高校的学生们了解民族歌曲、喜爱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挖掘民族音乐的意识,挖掘出高校学生乃至未来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个性,增加国民的意识。

发挥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首先,学生作为个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基础及独特的个性喜好,尤其四川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民族、喜好、特长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间开展声乐教师经验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课的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传媒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例如,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我所教的高校声乐学生共16名,其中有汉族、羌族、畲族、彝族四个民族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自己收集自己本民族或者自己喜爱民族的民歌,建立数据库,十六名学生中有一名同学选择畲族、三名同学选择羌族、三名同学选择彝族,其余同学选择汉族。我和本组学生共同完善、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建立了自己的QQ群,从原来搜集的几首民歌不断发展到几十首不等。我们探讨这几个民族歌曲的风格差别、特色,探讨演唱方法。我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即培养了学生自我创造、创新的意识,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节省了时间,有很多工作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的。这样的方式深受我组学生的喜爱。所以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该创设一切机会,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及时作出调控,帮助学生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

合唱元素的开发、利用。合唱课是中、外音乐高校的重要课程,笔者在德国Folkswang艺术大学交流期间发现这个学校声乐教育的学生要上三个学年的合唱课,合唱课分为实践和理论两个部分,共计480学时。可见合唱课在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音乐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合唱课是中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是社会音乐活动的重头戏。合唱分“合” 与“唱” 两个部分,“合” 的部分在合唱课中得到解决,而“唱”的部分,我们可以在声乐课中解决。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基础教育老师,他们需要有组织和排练合唱的能力,我们声乐教师应该把合唱元素引入到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声乐小组课上应引导学生探索合唱的声乐技术,并进行实践演唱,以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经过这些学习,合唱老师就很容易解决“大合”的问题了。这样, 既提高了合唱的专业水平,又使同学们多角度掌握了学习合唱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以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师组织、排练合唱的能力。

即兴伴奏元素的开发、利用。即兴伴奏在高校学生未来的教学中作用巨大。声乐课中开发、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与声乐的结合。声乐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可以为即兴伴奏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娴熟地自弹自唱。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自己弹伴奏的问题不是很大,给别人弹即兴伴奏就有些慌乱,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绪烘托歌曲的气氛。尤其是学生自弹自唱的时候,基本上就乱了章法,要么有琴声没有歌声、要么有歌声没有琴声。所以我在声乐课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同组学生互相弹伴奏,开始他们伴奏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后来他们经常在课下彼此配合。我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即提高了学生即兴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练习声乐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要求他们课上自弹自唱,并且我院的声乐考试也加入了自弹自唱的环节。通过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感觉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显著提高。

作曲元素的开发、利用。作曲课中,同学们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我们可以与作曲老师相沟通,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在声乐课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并提供给他们演唱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这会让学生们体会到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使他们的创作热情得到空前的提高,声乐演唱能力也不断进步。

学生实践与声乐课的结合。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基石, 是音乐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举办实践音乐会。音乐会可以是独唱音乐会的形式或是晚会的形式,可以是通俗唱法、或是美声、民族、原生态等唱法的结合。比如,举办班级音乐会、个人独唱音乐会、师生独唱音乐会、声乐比赛和声乐讲座等。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艺术实践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学校既要建立好校内声乐实践教学基地,又要开发校外声乐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校内外连锁互动、资源互补、合理利用的良好教学环境。

教材元素的挖掘。现有的教材大多是纯专业化的歌集,演唱方法单一,大多数属于美声唱法曲目,笔者认为高校教材应与中小学课标结合,在声乐选曲上,应有一些经典的中小学歌曲,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索中小学声乐的演唱特点。同时演唱歌曲应该多样化,例如近现代流行歌曲的演唱,因为流行音乐已经深入中小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应该熟悉流行歌曲、具有引领中小学生选择、演唱流行歌曲的能力。高校声乐教材还应该多些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在声乐课教材的选择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发现、体验、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能力。

结语

高校声乐可利用元素的开发探索是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声乐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模式中解放出来,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声乐教学,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改善声乐教学资源环境,将教学更多的放大到校园外,甚至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这一开发探索对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可燕:《民族地区高校声乐特色教育探究》,《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

2. 叶高峰:《高师声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辩证关系》,《音乐探索》2010年第1期。

3.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人民音乐》2010年第9期。

4. 宋曼蕾:《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9期。

5. 徐杰:《课程改革要“瞻前顾后”》,《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5期。

6. 刘东:《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音乐天地》2003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兴趣;发声训练;情感

一、孩子学唱歌要注意的年龄段

小孩子学唱歌,要注意它的年龄段,4-6岁的孩子属于幼儿时期,,没有必要让孩子参加训练班之类的学习。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十分薄弱,而娇嫩的声带又处于发育时期,稍有不慎,就会使孩子的声带受到破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好让其自然发展。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欣赏和学唱一些儿歌,让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培养一定的乐感。这与学钢琴是大不一样的,家长切不可操之过急。

7-9岁的孩子,仍然以节奏、音准、对歌曲的理解等诸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影响。学习唱歌的基本知识,学会小声唱歌。重要的还是要保护声带。学唱的歌曲,要以儿童歌曲为主。切忌让孩子唱难度较大的成人歌曲。更不要让孩子模仿大人的声音去唱一些通俗歌曲。

10-15岁的孩子,是儿童嗓音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都要经历变声期,变声期按理说不能学唱歌,但是变声期一过就是孩子学唱歌的最佳阶段。男孩大约12-14岁,女孩大约13-15岁,声音产生变化。这个期间的声带经常充血,水肿。这是自然生理现象。但是如果不注意,用大本嗓大声唱歌,则会加剧声带的疲劳,最后导致声带肥厚。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唱歌的话,绝对应该小心。避免出现意外。

二、歌唱训练中的重要的几个阶段

1.加强呼吸与发展训练

呼吸:儿童的歌唱发声呼吸方法基本与成人相同,呼吸时肺、胸、两肋、横膈膜、腹部都要起作用,胸部要自然张开,但两肋和横膈膜和作用是最主要的,小腹起一个气息支持点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幼儿会闻花时的感觉。

2.加强歌唱中的共鸣训练

儿童的歌唱共鸣实际上是以口、咽、鼻、头腔为主。u---a (呜一一啊),lu――la(吕一一啦),这些母音练习容易使音高的位置集中向上,从小字一组的a开始,向上唱到小字二组的f。日本一位儿童乐专家认为,从c调的2开始练习下行音阶,如有的儿童在练习时,声音位置老不能集中向上,可让他们感觉好象头上落着一只小鸟在歌唱,通过多次体会感觉,可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儿童歌唱的吐字训练

幼儿歌唱以吐字以清晰、自然为主要要求,要有儿童歌唱的特点,不要学成人,平常要求幼儿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

4.表现力培养

在演唱过程中,着重培养儿童的表现力,增强幼儿在演唱时自然的面部表情,自然的肢体语言,及演唱与音乐伴奏的融合,主要在激发孩子自创动作的能力方面培养。

5.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活动就会成为一种能够使少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其实,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还是比较高的,那么维持孩子这样的状态并进一步提高这种状态,是为下一步的歌唱训练做充分、必要准备的前提。歌唱训练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训练之前,先制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进入歌唱状态,并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及时激励,使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演唱情绪。唱、演、欣赏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断扩宽,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6.科学的发声训练

由于少儿对事物的理解没有概念性,控制身体各歌唱器官的协调能力更是相对弱一些,因此针对少儿的声乐训练,以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加强各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更为恰当。针对歌唱呼吸、放松喉部、咬字吐字以及歌唱表现能力等进行单项练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概念性,在歌唱中可以有效地协调配合歌唱器官,保留住儿童明亮、自然的音色,在高、低音区达到声音、位置的完美统一。

7.歌唱情感与表现力的培养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具有像形状、色彩等的可视性特征,因此,它需要对审美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对审美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才能具备深刻的审美理解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歌时,首先应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内涵以及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表达等,给出相应的引导。歌曲中的一些力度、速度、强弱等记号都可以帮助理解和表达音乐形象。孩子们的歌声是纯真的,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同时,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更为强烈、更能立竿见影。让学生从小就对美的事物有自己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尤为关键。在教师帮助理解音乐语言的同时,视听的结合,如对美术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同时加强,可以促使儿童情感对音乐更快、更准确地产生共鸣。

三、对少儿声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随着人们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视,少儿声乐的培训课程也风起云涌,很多声乐教师都在通过自己对声乐的理解与研究,设计出多种独特:有趣的声乐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歌唱能力。

篇6

关键词:采茶音乐;声乐教学;运用

在声乐教学中融入采茶音乐,不仅能够促进当代声乐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而且还能够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从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的情况来看,文化教学情况还是非常普遍,将声乐教学与才茶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对我国声乐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一种促进。本文对采茶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希望文本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1采茶音乐的基木概念及其特征

我国茶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在不同地区发现了多样的茶文化,让人们对采茶音乐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茶叶主要产自于南方,茶农在劳作过程中,为了缓解工作的劳累,多半会哼唱一些民间小调、小曲,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承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音乐演唱形式。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进行传唱,或者由一人独唱或者由众人合唱的采茶音乐,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为茶农的生活带来乐趣。采茶音乐与伐木歌、川江号子等艺术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缓解压力而形成的“劳动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功能,也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演唱风格和演唱特色。随着人们对茶文化的逐渐重视,对于采茶音乐、生活和艺术具有的价值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茶文化的视角去观看世界,利用采茶音乐的独特演奏形式去欣赏音乐艺术之美,才能体现“无茶不成戏”、“无茶不成曲”这两句民间俗语的真正意义。不同音乐在创作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实际意义和价值,针对这些内容给出以下介绍:

1.1通过歌颂茶文化与茶生活填充采茶音乐的内容

为了收集大量的采茶音乐,考察人员只能通过茶农口头传唱,自发的、即兴的按照节奏和旋律进行演唱,并根据自由发挥与个人创作来完成这种艺术形式的展现,并配合考察人员进行记录。江西赣南的采茶音乐类型较为丰富,由于需要体现劳动的细节或利用肢体语言来展现地方特色,并进行采茶音乐的演唱,因此整体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具有地方化、特色化。人们欢快地演唱采茶音乐,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茶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也间接地呈现了当地人对于采茶、制茶这一劳动过程的认可,也正是他们的审美价值的改变,才使得采茶音乐有了不同的演唱形式。茶叶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2粗犷豪放的演唱特点

随着对古代数千年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人们根据地域特点对采茶音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传播,这就使得采茶音乐的数量更为广泛。赣南采茶音乐的普及和流行,是由于人们借助地域化、地方化的演奏形式和演奏风格来演奏采茶音乐所形成的,让赣南地区独有的民间小调被其他领域所认可,这种小调的演唱方式,是集合各种单一演唱风格而形成的整体演唱节奏,就拿赣南地区的采茶音乐为例:在这里,将不同的小调清晰的划分成四种类别,即:“茶腔”、“灯腔”、“路强”和“杂调”,通过这些腔调的互相穿插和演唱,让整体的采茶音乐有了更好的艺术风格。民间小调和戏曲小调的出现,让采茶音乐有了全新的演奏形式,并配合其他地区的采茶音乐,让更多的演奏风格通过互相搭配,然后呈现给观众。

1.3利用对称句式形成独特的唱词结构

采茶音乐属于人们劳作时哼唱的音乐,因此,在整体的创作结构和创作风格上,要有一定的对称韵律,人们哼唱得朗朗上口,才容易被记住和传唱,比如:“三月鹤鸽满山油,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石头”,这种歌词读起来让人一眼就看出茶农的辛苦,劳作的同时进行歌唱也可以展现茶农的坚韧品格和气质。采茶姐妹在偌大的茶园中奔波忙碌,只为在恰当的时候采取鲜嫩的茶叶供人们品尝,真应了那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由于的歌词内容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容易被人们记住,符合大众的演唱风格。

2采茶音乐对于当前音乐教学的借鉴价值

对于大量采茶音乐的调查发现,这些音乐中有许多旋律和创作形式都符合现代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所以,为了将这种口头传唱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承,教师需要将这种传统茶文化以教案的方式在声乐课上进行教学。由于采茶音乐源于生活,因此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也让音乐的创作风格更加生活化。创作理念和创作形式更有亲和力和可信度的同时,让人们能够接受这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采茶音乐创作内容,由此可见,采茶音乐对于音乐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2.1为音乐教育提供现实的生活素材

正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进行表达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采茶音乐室调查人员通过搜集各种音乐形式和音乐符号,来总结音乐内容,因此在进行教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和审美能力的前提下,开展相关音乐教学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审美能力,适当的进行艺术作品陈列,让学生通过参观和老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存在形式。茶文化内容丰富,学生需要“慢嚼细咽”才能真正地理解茶文化的内容,也才能通过茶文化了解采茶音乐这一独有的艺术形式。采茶音乐具有一定的活力和群众基础,在展现其独有的素材风格和素材内容选取以后,学生需要调动起对艺术的兴趣,才能学习到更完整的声乐教学知识内容。

2.2为音乐教育提供具有“原生态”性质的审美意境

采茶音乐之所以被大众所认可,正是由于这种音乐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可以被社会上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教师在进行艺术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懂得尊重采茶音乐具有的艺术价值,让采茶音乐可以以不同文体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对这种原生态的采茶音乐进行审美的同时,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进行舞蹈和表演,让采茶音乐走进现代表演舞台,才能被更多的观众认可。

2.3为音乐教育塑造民族性、民俗性的审美情趣

各国的语言具有国际之分,但是音乐没有国际之分。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进行情感的交流,这就使得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的渠道进行表达。上文提到采茶音乐是利用茶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演奏风格和演奏形式进行传承,人们在了解丰富茶文化的同时,也让采茶音乐有了更多的演奏风格。为了更好的记录茶农在劳作时的快乐,采茶音乐可以缓解茶农劳作辛苦的同时,让茶农的身心得到放松,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声乐教学采取这种艺术形式开展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文化特点和我国丰富多样的茶文化。

3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采茶音乐”思路的基木策略

针对于声乐的教学过程,在秉承教条化、抽象化、理论化的同时,需要按照实际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课程分配教学任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表示质疑,提出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让教学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了方便开展声乐教学课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3.1把握好“采茶音乐”唱腔与音乐教学的关联

采茶音乐具有一定的演唱风格,这就使得声乐教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以此为基础,直观、明显的展现风格的同时,利用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唱出不同风格的采茶音乐。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流派特点,通过对高低音的练习和掌握,让采茶音乐以熏陶的形式被学生认可。各地的采茶音乐都有独有的地方演唱风格和演唱特点,在展现采茶音乐古雅淳朴或者激情高亢节奏的同时,让人们对不同的唱腔产生更多的兴趣。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对节奏感、音乐美有了更好的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习到完整的声乐教学内容。

3.2把握好“采茶音乐”的表演互动,使学生开展艺术互评

采茶音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与生活实际相关联,通过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让茶文化为生活实际服务。采茶音乐与茶艺表演的独特演奏形式,在被现代音乐大师指导以后形成了一种现代的文化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茶艺表演,让师生之间按照教学内容,来学习基础的茶文化知识。只有掌握了茶文化的内容,才能学习到采茶音乐和采茶戏的真正艺术内涵。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唱多种风格的采茶音乐,让声乐教学课堂更有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自由发挥和互相点评,对艺术有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同时,让采茶音乐被更好地继承。

3.3把握好“采茶音乐”的民族性教育特色采茶音乐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北方的采茶音乐较为高亢、豪放,而南方的较为婉转、妩媚、优美,这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直接的关联,通过对不同地域的采茶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多种演奏风格和演唱形式,从而更好的学习采茶音乐。

4结束语

采茶歌与声乐的结合,是茶文化在各个领域影响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声乐教学的发展,采茶歌在当代声乐教学中的融合,也显得更加重要,采茶歌源于民间,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意志,以及劳动精神和风貌,因此,将采茶歌与声乐教学的融合,提升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丰富了现代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现代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推动采茶音乐与声乐教学进行整合,深入研究现代声乐教学的目的以及采茶歌的特色,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当代声乐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琚军红.“跨界唱法”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启示[J].中国音乐,2012(3):172-175.

[2]柏林林.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法与风格的掌控能力———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多样性现象思考[J].音乐创作,2011(1):107-109.

[3]季丰来.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技巧[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1):91-93.

[4]桑潇.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4(9):82-83.

[5]桑潇.探析咏叹调中的演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5):21-26.

篇7

关键词:中国;大歌剧;高校;声乐教学;融合

我国民族音乐内涵相当丰富,包含着非常多的民族文化元素。但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还没有非常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因此,加强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对于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背景与状况

(一)民族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现状。在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调、民歌等,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音乐的特色性。当前,由于我国民族音乐的极大发展,人们对它的喜欢程度在不断提高。并且,民族音乐也在通过各种舞台或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备优美的旋律,非常动听。而且还具备非常强的民族或地方特色,给人较为新颖的感受。同时,民族音乐也属于我们国家和人民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在美。无论从审美、欣赏还是流传的角度来讲,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二)民族音乐发展的教育现状。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并没有被当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反倒是西洋美声唱法成了主角。然而,民族音乐也具备一些区域性或者说地方性特点。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起步晚,导致主流音乐的发展速度和流行程度远远超过民族音乐。尽管有个别高校提倡通俗与民族唱法,但不少音乐教师与学生仍然不太重视,觉得这样的唱法科学性不足。而在目前很多高校的声乐教学排序方面,民族语通俗唱法依然是排在美声之后,这也是民族音乐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我国民族音乐同高校声乐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对话进一步加强,也包括文化的交流。这导致西方国家各方面的文化不断涌入国内,对国内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长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已经在思想观念甚至价值观念上都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此外,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于教学工作者身上。有鉴于此,将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当中,既能够为高校声乐教学注入新鲜元素,也能促进更多的能够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这对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促进作用,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积极发展。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尽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创新意识缺少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声乐教学者由于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非常准确的把握声乐教学的内在精髓,或者抓不住民族声乐的精华所在。这些都导致他们无法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使得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从这个层面来讲,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能够是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重视民族音乐。并且能够从民族音乐中得到一些新的想法或者灵感,使高校声乐教学展现出其独特和多样的一面,从而不断向前发展。(三)促进创新型音乐人才的产生。目前,我国音乐正在迅速发展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它要求高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主要是创新型音乐人才。借助创新型人才的音乐才能,丰富音乐发展的元素,这也符合音乐的多样性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我国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能够改变高校声乐教学中单一的西方声乐教学模式。在丰富声乐教学的同时,促进新型教学理念的产生,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拓展自身视野,从而具备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声乐观念,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陈出新,促进创新型音乐人才的产生。

三、我国民族音乐同高校声乐教学融合的措施

(一)建立一支声乐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音乐想要融合到声乐教学首先需要得到教师队伍的认可与重视。这样,民族音乐才能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力的推广和普及,并形成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3]因此,一支声乐素养较高的师资团队对于民族音乐的融合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师来讲,不仅需要专业的声乐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从这些经验中去发现新的一些技巧,比如适合学生在民族音乐方面演唱的内容。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教师应当多下功夫,对不同的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分析,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找到它们与主流音乐教学的共同之处以及切入点。并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学生声乐方面发展的方案,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声乐教师还应该妥善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比如多媒体等,借此来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为声乐教学课堂带来活力,也使自身掌握更多的教学手段,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声乐素养高的、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二)构建民族特色课程体系。对于高校声乐教学,除了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需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生活中去验证、创造,并发现问题。[2]这样的实践教学经历,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从书本带到真实的创作中去体验,为今后的创作和演出打下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声乐教学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民族特色课程体系,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实践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民族采风。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够切实体会到不同民族的特色与文化,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现实材料,为日后的创作及演唱积累经验。另外,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材也具备这相当高的价值。声乐教师不能忽略教材的作用,相反地,更应该充分使用教材,挖掘其中的音乐价值,结合民族音乐,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民族特色声乐课程体系,将校园特色和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展现出来。有鉴于此,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就应当结合当地或者相邻的少数民族特色,在进行声乐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学校的声乐教学优势与特色,培养特色人才,为高校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三)民族音乐的融入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素养高的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学。声乐教师根据声乐课程的情况,准备相应的一些原唱资料。这样,学生在听这些原唱资料的时候,能够从歌声和韵律中感受和捕捉民族文化元素,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产生出一定的灵感。比如,在歌曲《珠穆朗玛》播放的时候,将事先制作好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视频中高大巍峨、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耸入云霄,加上歌曲的高昂激扬,将学生的心神带到珠穆朗玛,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民族文化中的美。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感受民族文化给音乐带来的改变,为今后的音乐灵感打下理念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向学生分析民族和西方唱法,并将两种长发需要注意的事项讲述出来,如此一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妥善运用,能够加快民族音乐与高校教学的融合。(四)培养学生传播音乐文化的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论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还是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大众培养符合要求的声乐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大众。就这点看来,一位在声乐方面的优秀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巧,还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大众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在声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重视学生声乐情操的培养。有主与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道路上,更好地利用自己的音乐才能,服务于社会大众。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是相当重要的,这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对于声乐教学与民族音乐的融合具有推动作用。[1]另外,还应当优化教学结构。因为高校声乐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培养,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学习中综合全面地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声乐文化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意识。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已经不能够单纯地把声乐教学当成一门普通高校课程来对待了。如果是这种观念,将无益于高校声乐的发展。目前的声乐教学中,还不太重视民族音乐,这对于我国文化和音乐大家庭来说都是一大损失,也是不合理的。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的多样性,地方特色呈多样化趋势,使得它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我国民族音乐融合到高校声乐教学中,这有助于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文化,并且能够极大地丰富音乐知识的构成。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起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最终服务于社会。

作者:刘洋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侯芸莉.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探析[J].音乐时空,2016,10:121-122.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 诱导启发

声乐训练既然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习惯性的培养,不能光靠讲解,而是类似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启发和激发学生善于用脑,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启发性原则如同一把钥匙,用它来开动学生的脑筋,解除学习中的疑虑,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是大有好处的。

一、联想生活体验方法

如讲吸气,可让学生先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打哈欠,打哈欠人人有过,这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但猛然一想,打哈欠只是往外口可气,既然是讲吸气,为什么要提打哈欠?其实,打哈欠的开始时先吸气,恰恰这种吸气的感觉最利于歌唱,当学生做到以后,再来讲吸气的要求就具体了。这种启发手段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老师的要求,而且也容易做到。

二、解除疑虑。确定观念

说学习声乐的人都容易犯“当事者迷”的毛病,那么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存在许多疑虑便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但这种正常与普遍的现象需要及时解除,否则将极大地影响教学进程,所以教学应善于观察,捕捉学生的思想,并启发他们有问题讲出来,然后教师再加以解释,以便消除学生的疑虑。

学生有许多想法自己都还未考虑很正确,所以他们一般不太好意思讲出来,也不知道怎么讲,这时教师可以直接替他们讲出来,问问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当老师讲出以后,学生会很高兴,因为学生不好意思讲出自己还不清楚的想法,老师能替他们讲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虑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三、地位互换。师生沟通

在声乐训练中,学生对声乐的鉴别能力比他自己的演唱能力提高的要快。教学时当教师发现学生唱的不对的时候,可以准确的模仿学生的唱法。模仿时不能夸大学生的毛病,更不能丑化,否则不仅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而且会对学生有侮辱的嫌疑,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学效果更加不好,正确的方法是先请学生评论这种模仿的唱法有何缺点,进而请学生按正确的唱法为教师作示范。这时学生做的示范,一定比他原来正确的多,这种做法绝不是为教师省去一次示范,而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评论和示范,提高鉴别和自我克服缺点的能力,这比由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的效果好的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很敏锐地发现自己演唱中的毛病,并能立即加以纠正,从而能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

四、发挥主动。提高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包办和硬灌,不能把学生捆的太死,从一开始就应该注意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进一步自学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教授曲目,只需给学生指出这些曲目的范围,让学生自己挑选学习就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通过挑选还能熟悉更多的曲目,学习进度会更快,这比由教师生硬地规定要学习某一首曲子的做法要好很多。教师平时还应鼓励学生多看谱子,要在学习上多加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五、热情鼓励。刻苦专研

学生在学习中总会产生许多问题,爱动脑子的学生还会自己琢磨许多学习

方法。他们随时会向老师提问,请老师鉴别,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常会使老师在教学中增加许多负担,造成许多困难。因为学生的这些问题常常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回答的,更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能判断的,教这类学生比教那种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学生难度大的多。

但应当看到,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思想不踏实,更不是存心

捣乱,而正体现了他们的身上有着可贵的钻研精神,只是可能专研得还不对路,有些不成熟。教师对这些学生应给予鼓励,要十分热情和耐心地解答他们的实际问题,并在解答实际问题中将他们不成熟的一面逐渐引向成熟,若将他们从“牛角尖”里引导出来,走上科学的正道,他们的这种钻研精神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在发声方法上多钻研,而且还应鼓励学生努力专研音乐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一首歌曲可以有许多种处理方法,应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进行分辨,从中选择最理想的方案。

六、利用现代科技。进行诱导

录音录像的发展为声乐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它成为实行直观教学原

则的重要手段,我们许多学生在入学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条件,也不喜欢学,教师可以通过给他们听录音,看录像,同时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歌唱的兴趣。

还有听名家演唱,看名家演唱,久而久之会逐步受其熏陶,一是能扩大视

野,多了解作品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二是能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得到正确的声音概念,改进自己的演唱方法,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但听看录音录像最重要的还是听看自己的录音录像,使自己由演唱者变成鉴

篇9

现在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课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以个别课代替了一切,其他授课模式只是流于形式。这种随意性、单一性声乐模式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声乐教育的发展,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专业的声乐人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育传播中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将教师的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研究探索声乐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才符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模式的探究

1.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着因材施教、挖掘潜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声乐技巧、歌唱能力、声乐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练声曲、教学曲目,使学生的歌唱理论水平和技能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声乐课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参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同时,探究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多人合作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在研究歌唱的共鸣器官时如何运用时,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不同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信息的组织整理,最终形成文字。派小组发言人来进行对问题的理解和提出的疑问。通过分组合作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如何进行分析研究,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意识和能力。

个别辅导的重要性。声乐教学主要是进行声乐技术的传习,声乐技术所表现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性等特点,恰好是需要采用个别教学方式的。每个教学对象都有他们的特殊性,如发声器官形态的差异、音乐基础的差异、声部的却定、以及个人感悟差别等等,这就要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联系模式,因人而异,有重点的抓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弱点,给予个别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询问学习情况,即使的收集反馈信息。声乐技术的传习在客观上也有这样的要求。教师对声乐技术的讲解示范效果,立刻就从学生的模仿上得到反馈;学生的进一步练习也立刻给教师提供一个又一个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如果得到及时处理,就会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2.学导探究式声乐教学模式

教学是按“学-教-练”的固定程序进行的。以学生自学为先导,再由教师为之指导并定向。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上课下组织学生探究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一项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及开放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为主,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更肥沃的土壤,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在学习声乐理论过程中针对某个问题如:关于歌唱感觉记忆的心理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将问题总结归纳出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采用教师引导,开展讨论分析等多种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声乐科学规律的认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发现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些实事(或事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树立假说;上升到概念:转化为活的能力。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而进行的相关学习,这种发现是将科学发现的过程从教育角度加以再编制,使其成为学生能步步学习的途径。发现学习离不开直觉思维的作用,

4.掌握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就是将教学测试化整为零,然后分别固定地将零星测试安排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结尾。不以考试、考核为前提,不是判定优劣,而是查看学习效果。所以学生不必担心因为没掌握好学习内容而得到一个不好的评价,就不会放松努力或失去信心:由于仅仅是效果诊断,所以师生能够坦然而清楚地得知教学质量。这是一种及时的教学反馈,教师根据诊断性测试结果,指明每一个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需要加强什么;对那些未能达到“掌握”程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学习机会,对已完成“掌握学习”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学生也都能适时而熟练地从教师或同伴那里得到帮助和指导。

篇10

关键词 发声 教学教学 策略

一、教师如何正确发声的口部训练

口腔灵活,说话才利索。有没有感觉早晨起来说话没有下午或者晚上那么顺当?当然了,嘴巴肌肉休息了一晚上,当然没那么灵活。所以做做口腔体操,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嘴巴——①口的开合练习。张嘴象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放平。做这个练习,克服口腔开度的问题。②咀嚼练习。张口咀嚼与闭口咀嚼结合进行,舌头自然放平。③双唇练习(这个练习还有助于女孩子美唇啊,呵呵)。双唇闭拢向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左右转圈双唇达响。④舌头练习。舌尖顶下齿,舌面逐渐上翘;舌尖在口内左右顶口腔壁,在门牙上下转圈;舌尖伸出口外向前伸,向左右、上下伸;舌在口腔内左右立起;舌尖的弹练,弹硬腭、弹口唇;舌尖与上齿龈接触打响;舌根与软腭接触打响。

气息控制训练。没有气息,声带不能颤动发声。但只是声带发出声音是不够的。想要嗓音富于弹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不断供给声带气流。

练习方法:

(1)慢吸慢呼。总体的要求——站稳,双目平视前方,头正,肩放松,象在旷野呼吸花香一样,慢慢吸足气。要感觉到腰腹之间充气膨胀,气入丹田,但是要收小腹。保持几秒后,轻缓呼出。

(2)快吸慢呼。快速短促地吸气,并保持气息;呼气时缓缓呼出,配合声音,平稳均匀。培训讲课过程经常用到这个方法。

相声小品里的“数来宝”经常用这个形式,大家可以观察演员的呼吸。

二、教师如何正确发声强控制练习

要求气要吸得深并保持一定量,呼气要均匀、通畅、灵活。

强控制练习需要一点声乐练习知识,在这里不好介绍。大家可以回想:《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喝酒唱歌那一段,最后结尾有个“啊——哈,哈,哈,哈哈哈……”基本的感觉就是这样。要体会隔肌和腹肌的作用,发声的时候气息是应该下沉的。

参考练习诗词:

岳飞《满江红》,《忆秦娥?娄山关》,陈然《我的“自白”书》

新闻联播播音员在播报简讯的时候,一般都用强控制。播音员海霞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听说她在进北广的时候并不优秀,但是大学四年非常刻苦,最终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三、教师如何正确发声弱控制练习

(1)吸气深呼气匀。缓慢持续地发出ai uai uang iang 四个音。

(2)夸大声调,延长发音,控制气息。

花红柳绿 H-ua H—ong L—iu L—v (发音时,声母和韵母之间气息拉长,要均匀、不断气)

(3)通过夸大连续,控制气息,扩展音域。

参考练习诗词:

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等。

气息控制训练可以把握“深、通、匀、活”四字方针,注意气息和内容的结合。

有了以上的正确发声练习,就能很好的带动课堂的情景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教学中情感声乐的应用策略以情入手,以情生情

以情入手,以情生情主要是指对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上多下功夫,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例如在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时,把握住第一段“节奏旋律舒展”是关键,教师教唱时要情绪饱满,唱得流畅,富有强弱对比感;歌曲第二段“大跳音程及切分音”的运用是重点,教唱时要有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注意力度的变化与音量的控制。

五、教学中情感声乐的应用策略以情导创,以创拓情

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唤起学习声乐的情趣和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对歌曲的“处理”。首先是从领会词曲的内容开始,挖掘词曲内涵和外延(词外之意,曲外之情,音外之形);再把词曲的每句的“重字要意”“感情重字”“逻辑重字”分清楚,明确每段的“小高点”的所在处,然后再把整个乐曲的明确。第二步是注重歌曲中的咬字吐词,行腔归韵。民族唱法中“咬字行腔,以字求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为情役,字正腔圆”的歌唱语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运用的。美声唱法在咬字吐词中与民间语言存在一定差距,但绝不意味该唱法只重声音而不重语言。恰恰相反,清晰的歌唱也是美声重要原则之一。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进行歌唱二度创作,以求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维度下声乐教学策略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声乐教学目标和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使声乐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和深化。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教师也是主宰课堂的主导者,正确的发声,能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气氛,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能应用的到,从而达到最完美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篇11

论文摘要:“原生态”这个新生的名词近几年在各种媒体中广为流传,它是自然生态保护的标记。“原生态音乐”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然而这种民族原始特色的音乐,却依然只是在民间流传,它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应该担当此任。本文将对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课堂的意义及教学存在形式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土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土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土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土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转贴于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土。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土。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2010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篇12

自1956年来,民族声乐迈入音乐课程。随着音乐课程逐步被认知,高校也向民族声乐文化抛出了橄榄枝。高中音乐涵盖了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民族音乐理论等多方面内容,但在民族声乐这一块还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还不够重视,传承发扬的力度还不够大,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纯模式化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与图片描述中了解民族文化,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民族音乐发展阻碍多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中生将目光投向分数较低的音乐院校,转投声乐专业。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太多声乐方面的修养,普遍是进入高中之后因为成绩不理想报考高师音乐专业后才开始接触声乐的,而极少数学生在儿时就开始学习钢琴之类的乐器,为考入音乐院校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差异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差甚大,为上高校而学习声乐的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也不高,这样的生源,无形中为教师在民族声乐的备课中增添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师民族声乐教育。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难提高

高等声乐课教学主要沿袭小课程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来教学。但高校培养的不是歌唱家,不可能进行一对一教学模式,只能在大教室内教学。学生了解到的专业知识较少,再加上本身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对民族声乐提不起兴趣。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轻易了解到很多声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备课应该有新意,抓住学生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将民族声乐植入学生心中。

二、对高师民族声乐发展的建议

(一)教学方式需完善

长久以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方式无论是民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是以意大利美声为基础,一方面说要发扬民族音乐,一方面又潜意识的先学习西方音乐。这样在无形中让学生对西洋音乐如痴如醉的崇尚,对民族音乐却漠然视之,造成传统民歌、戏曲鲜有研究,艺术领域狭窄,民族音乐流失。笔者认为,声乐并不一定要通过硬性的技术指标来衡量,就像一开始学习发声,没有必要一定运用意大利美声。声乐的科学性应该体现在充分利用人声特征,通过声乐最准确的表达情感,这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二)原汁原味最动人心

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歌声背后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中文化的表现力,在了解民族特征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来自的索朗旺姆以一曲“金色的故乡”打动了在场所有人。这位牧羊女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唱出天籁之声,保证了歌曲的原汁原味,让歌曲韵味十足,深受评委喜爱。近年来,民歌比赛已经回归“风格第一,技术第二”的局面,真正的原生态歌唱是不应加上任何修饰的,原汁原味才最能深入人心。就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应先总结各地民族音乐的特点,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结合各民族咬字、风格、韵味,进行唱腔上的训练,尽量保持歌曲的原生态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出民族声乐长发的科学性。

(三)以文化带动兴趣

篇13

【关键词】声乐教学 歌唱 新模式

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或某个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在很多人开始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即变换角度或位置的方式去思考、理解和解决一些问题。那么,在歌唱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能否换一下位置,各自从对方的位置、角度进行教与学的思考,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下面,本文从歌唱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形式)、教学手法、教学态度几个方面来阐述换位思考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1.唱教学方式(方法与形式)的换位思考

在歌唱教学中,一些声乐教师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感受,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自己在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原封不动的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我上大学之前,有一个教师给我们4个同时上课的学生使用同一种发声练习。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尤其重视听觉训练,因为你不是判断一个人,你同时教授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了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应该发生的。”[1]所以,在歌唱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每一个来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想通过声乐老师的教学指导,掌握声乐的真谛,学到真本领。因此,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说都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每一个要点。但是,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完全需要声乐老师的指导。而且,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练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练声方式。同样是男高音,他们的最佳声区也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在开始练声时,应当从学生的最佳声区开始。此时,老师是否可以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呢?第一个学生:我的学习声乐的个性条件是什么,我需要老师给我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和要求……老师可以根据我的最佳声区小字一组的g、a、b,进行下行音阶的练习;第二个学生:我又是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特点,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我需要老师对我进行什么样的指导。我的最佳声区是小字一组的d、e、f,要比第一个学生的最佳声区低一些,老师如果用同样的音高对我进行训练,我会感到很困难。所以,老师应该降低练声音高,从小字一组的d、e、f开始上行音阶的练习,这样我唱起来会很舒服,才能达到好的练习效果。

通过换位思考,声乐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

2.歌唱教学手法的换位思考

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技巧的都是由声乐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传授给学生的。一个好的声乐教师能很好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法把歌唱技巧传授给不同的声乐学生。但是,一些声乐教师会无意识的把同一种教学手法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举例来说,有的声乐书上说到的闻花香时的气息状态就是歌唱时的气息状态。所以,有些声乐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气息状态的时候,会教学生体会闻花香时的气息状态。这对于喜欢鲜花,经常闻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知道闻花香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状态。但是,如果碰到一个没闻过花的学生,恐怕这种教学手法的效果就不明显了。无论那个学生怎么去体会恐怕也不会知道闻花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声乐教师,他的教学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教学手法。就那上面的例子来说,掌握歌唱的气息运用,就不止是闻花香一种手法,像小声哭泣、大笑、负重、弯腰九十度、离远喊人、半蹲等等。

3.歌唱教学态度的换位思考

篇14

一、声乐教学引导

声乐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音乐表现力和技巧,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实现技术和音乐表现的统一,进而创造出真正的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发展、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就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其沉浸于音乐氛围当中,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声乐教学可以说是声音训练的过程,但声音训练并非简单的发声方法训练,我们应当从艺术审美的层次去理解“声音”。我们事先要明确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也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

二、内心听觉的含义

内心听觉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理解的、开展的内心音乐活动,它建立在音乐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对音乐音响的记忆和感知,所产生的音乐意象,它主要在于对音乐意象的整体把握。因此,可以将内心听觉理解为一种内心音乐活动,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先导性,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提升学生音乐内心听觉。它并非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复制,音?返牟?生首先也要有个音乐主题、调子、情感等方面的构思,音乐者在演唱音乐的时候要有个歌唱声音形象,做好内心声音形象设计,并努力使自身演唱声音与想象设计相吻合,更好地表达歌曲情绪和思想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培养应当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教学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音乐聆听,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逐步提高音乐文化知识修养和音乐理论水平,不断拓宽音乐视野,丰富音乐感知手段。

(一)积累丰富音乐听觉

音乐听觉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建立声音概念,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首先,听录音,给学生播放名家演唱,引导学生聆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开拓音乐视野,不断积累音乐素材,增强自身音乐底蕴。声乐作品聆听一定要认真仔细,教师要掌握好讲解的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分析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曲调特点、风格,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其次,听内心,让自己听到自己的演唱。通过内心听觉培养逐步形成声音概念,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效果,实现对内心听觉的逐步调整和完善。通常,歌唱技能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歌曲演唱教学、发声基础训练。优美动听的歌声都是建立在科学发生的基础上,因此,发声训练对学生声乐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基础性发声训练主要是由歌唱呼吸、咬字吐字等组成的,教师要做好歌唱发声基本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项基本发声技能。最后,聆听。常见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协作式集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声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内心听觉,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头脑中的歌曲声音形象设计,进而实现对声音情感、力度、速度以及情绪的准确掌握。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构建表演平台,鼓励学生登台表演,让学生进行歌唱体验的同时学会倾听、比较、分析。

(二)加强音乐理论学习和文化修养

声乐演唱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声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声乐作品创造性和整体性。歌唱表演不仅是声乐技巧表演,同时还受表演个体的学识修养、个性特征、自身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心听觉培养一定要重视音乐文化修养和理论知识。演唱者内心听觉、声音概念与其自身审美经验、文化修养、音乐理论水平等有着紧密的关系。演唱者要能够准确掌握声乐作品作者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歌曲的演唱也需要演唱者的理论知识驾驭能力,更好地分析歌词思想、曲式结构和情感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奠定扎实的演唱基础,使学生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声乐教学就是要在不断加强学生音乐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内涵,更好地提升学生音乐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定的音乐欣赏,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人,做好大量的音乐信息积累,为音乐作品创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倾听音乐作品,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审美经验。

友情链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