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信息化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信息化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信息化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效率,传统的纸质会计资料已经被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数据所取代,电子化数据的存储要求审计也必须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完成审计任务,改变那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时间的人海战术并且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的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使审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查账、复核、勾稽,进而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网上银行等新型财务活动形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面向的会计信息电子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未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信息化。

(二)数据安全给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数据安全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参与各个行业管理,极大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但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如盗用对公存款,盗用资金、融资、管理存款,计算机诈骗,利用计算机伺机作案的犯罪案例,为防止犯罪,审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办理业务的隐蔽性,工作中的许多差错一时难以发觉,为了防止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也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由于计算机的基本存储设备是磁性介质,各种软件程序和数据就贮存在磁盘或磁带上,具有易于复制,便于拷贝、携带、通用的特点,因此,数据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的大规模大系统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普遍采取了联网技术,实行资源共享,联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但一个用户的破坏却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转。随着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审计信息化步伐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事后审计更要事前事中监察,实行立体化数字监督,确保数据安全,才能巩固业务领域,扩大审计成果并不断得到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是时代的要求 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实现从事后检查向日常监管和实时监管转变,即实现审汁手段现代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十多种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不足,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多停留在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现在社会急需的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口较大,现行高校审计专业主要是以传授财会、审计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为重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位已成为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开设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不仅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设计审计信息化课程内容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程度不同,且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进入财务管理软件内部,通过数据采集并形成中间库的方式,获取电子会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预警和查询功能,可以快捷地从电子会计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因此,高校要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与应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审计软件开发能力在审计信息化学科中的定位,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向审计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倾斜。可将审计信息化原理、财务ERP沙盘课程、数据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审计程序开发、数据库及其查询、操纵、计算机犯罪的审计、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等内容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先将其纳入辅修课程,以后逐步改为必修课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二)借鉴“CBE”教学模式 CBE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教学目标的根本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改革一直以来高校广泛采用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CBE教学模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概括为:(1)教学分析。教师首先对课程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将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将学习内容在胜任未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逻辑框架内予以确定。(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确定学习指导书,讲义、实习实验资料、期刊摘录资料、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与办法。(3)教学实验与实施。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怎么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可包括:搜集被审计单位必要的信息技术资料,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写出审计结论。

(三)建立ERP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ERP作为目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内容,给企业带来了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非独立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任何―个子系统数据变动都会实时地反应给所有相关部门,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原始数据,计算机就可

以按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总账、明细账,在会计软件中还具有的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对会计资料进行无痕修改的功能,由于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增加了EfuP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从而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ERP审计是将业务和电子化集成起来的一种全方位全新的审计。对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合格的ERP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特点;熟悉ERPI~,理,熟悉ERP的架构,可以知道ERP是如何实现业务流程,哪些业务流程的实现是ERP难以做到的;熟悉软件编程;精通数据库管理;熟悉审计知识和流程,知道如何取证,分析和报告。

(四)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材,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进行引导,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对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刘家义指出,“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审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使审计^、员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审查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对―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时对学生的要求: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及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对整个过程通盘把握,在开课之前应当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计划中包括:案例的类型、案例的来源、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角色模拟、代表发言、互动问答等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有关现实中的诸多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答题,对某些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3)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重点简要概述,遗漏的重点指出来,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应改进的不足和思路。(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个好方法,结论不一定唯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把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又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亲临审计现场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实训室的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学习计算机审计编程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审计教学软件,虚拟企业、部门的财务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完成审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一般如下:第一步,采集数据一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学生根据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时对应报表数与台帐数如不一致怎样找出原因,做到账表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第二步,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审计需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第三步,整理数据――检查并提高数据质量是计算机审计能够准确得到审计结果的保障。整理数据的作用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有问题的数据将会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困难,并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步,分析数据―一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寻找疑点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的目的,对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审查资料数字是否真实,有无重报、漏报、虚报、瞒报、等问题,并对具有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就是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有一种很近很真实的感觉;“走出去”就是学校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把学生放到审计实践的一线岗位,接受实践的洗礼,以便做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快进入从业人员角色,满足社会对审计从业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反馈回学校,对学校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意义巨大。

(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匹配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功能,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操作层面感性认识和理论层面理性思考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审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等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模拟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具有理论层次较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问题分析、分组讨论、自学指导等方法外,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顶岗操作、项目教学等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法,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实践技能训练中,在实践教学中侧重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和学生分组互助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缩短工作磨合期。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法,形成实践中心的特色,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步伐的加快,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却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审计传统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缺少改革的勇气。(2)资金投入不足,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网络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资金。(3)创新能力不足。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教师科研任务重,课时量大,投放到课程改革上的时间精力不够,以及审计专业教师缺乏

篇2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问题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发展会计信息化,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一直是会计学界致力于探索的重要问题。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有效的会计信息资源,从而推动会计业的发展。所以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上,更是树立了一种新的会计理念。高校是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教育界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目标定位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共识,会计信息化已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企业资源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高校开始称为会计信息化,致力于由过去的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和决策方面转变。但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如何设置等还没有达成共识,由于认识不一,有的教师把会计信息化变成了软件编程课程,有的将会计信息化变成软件演示课程,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无法准确定位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局限

一些高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并把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由此可见其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方面没有多大差别,导致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严重受限。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需求,结合会计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滞后

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比较滞后,课程体系较为混乱。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会计软件业发展迅速,教材知识更新无法跟上会计软件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滞后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的体现。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一直以来,学术界把培养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符合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定位最初是起一定作用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的增高,该课程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教学实践中很难把握。会计信息化课程应凸显职业化、复合化特色,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维护者等。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所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来定,将课程目标定为:构建并传授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实务应用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即是说学生能在会计实务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应结合实务应用来安排,内容首先应体现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理论等。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与技术的结合,介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中的背景,深入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构成等;会计信息化的IT环境,要学习会计信息化必须了解其IT环境,内容方面侧重从会计信息化角度来介绍会计信息传递、共享的网络平台。其次介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应模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利用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模拟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模拟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等。再次介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维护是改善系统的性能,及时排除故障,使系统高效运转,确保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部分知识并不是要纯粹的介绍计算机知识,而是要结合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实践进行,介绍会计信息化系统日常应用中的主要维护点及解决方法、思路等,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优化操作系统,掌握会计信息化软件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最后介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在于实施,内容上应设计如何进行分析自身信息化应用需求、系统实施过程方法等,确保会计信息化系统得到合理应用。

(三)创新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

编写课程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编写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教材编写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强,教材编写既要发挥院校教师的作用,他们在理论研究、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还要邀请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参与,他们在实践方面最具有优势。这样院校教师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一线技术人员把握实用性,体现教材的创新性。其次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协调。会计信息化课程实用性强,要求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以够用、适用为主,实践内容以实用为主,增加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再次教材中的案例注重合理性。教学案例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编写案例时应考虑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确保案例的实用性、综合性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会计职业角色;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6

[中图分类号] F232;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45- 02

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探索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实务应用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变化,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适应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工作需求出发,合理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1 与信息化相关的会计职业角色的分析

在经济领域中会计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经济管理活动所需经济信息的大部分来源于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务中的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会计信息化是以为单位提供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综合会计信息平台,内嵌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与业务高度集成共享信息,所有数据直接来自于基础业务信息,又将财务计划和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会计学科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功能不断丰富,它涵盖供、产、销、人、财、物以及决策分析等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功能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传统角色负担的工作大部分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在实务中面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人员通常扮演着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等职业角色。

1.1 使用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信息化应用直接表现为某种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业务中的使用,作为使用者,需要掌握一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熟悉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除了基本操作外,要想更好地应用会计信息化,还需要理解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活动、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学会思考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化来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和日常业务活动服务,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和企业价值。

1.2 维护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能顺畅的运行,要顺利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的正常使用与软件、硬件配置、系统环境和操作人员正确操作联系密切。虽然维护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公司售后服务来解决,但在维护方面有费用高、范围有限、响应不及时等许多问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者,需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维护和数据库维护、网络维护相关知识,排除一般性故障,解决日常应用的常见问题。

1.3 实施咨询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应用,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一项复杂和严谨的工程,有时需要专业化的实施服务,会计人员作为实施咨询者角色,更多的是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当实施会计信息化项目时,为选择合适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选型建议,配合实施服务进行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需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相关的应用、管理和实施咨询内容,实施咨询的方法。

2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前述各职业角色的需求出发,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4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的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实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节等部分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12(18):16-18.

篇4

“国际结算”课程是广东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该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和实务操作核心课程。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对学生英语语言使用能力、单据制作能力、相关法规知晓程度、应变能力等有较高要求。 “国际结算”课程的实验课程部分侧重结算中单据的缮制和流转,与“国际贸易实务”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密切相关,学生在模拟进出口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需课后及时解决。这些单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而借助Blackboard平台以下简称(BB平台)实现的教学信息化可以很好地帮助师生解决学习中资源共享、文献查阅、沟通交流等问题,使该课程立足课堂教学,以信息化教学贯穿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借助BB平台实现双语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导学、助学和自学。

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

结合“国际结算”课程的特征,借助BB平台,采取“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1.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是信息化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主要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国际结算工具、结算方式、结算单据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为实践教学打下基础。同时,鼓励学生搜集课程相关资料,对原有资料进行更新,实现BB资源的师生共建。

2.网络课程协作学习。借助“可汗学院”的做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将疑难知识点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讲解。“国际结算”课程涉及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课,学生难免会出现知识点的遗忘,教学中可学习“可汗学院”的做法,将常用知识点录制成短小视频,通过网络课程协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可根据需要学习。目前,已经制作并经常使用的短视频有出口报价核算、单据填写注意事项等。

3.网络课程辅导。“国际结算”课程利用BB平台讨论版进行案例讨论,利用小组进行案例分享,多种渠道开展网络课程辅导。各小组以视频形式分享讨论过程,方便其他同学理解案例,借助BB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辅导,同时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辅导。

4.课外远程学习交流互动。结合实验课特征,借助BB平台进行课外远程学习交流互动,学生针对实验课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不仅限于班级之间,还扩展到整个年级甚至是往届学生。每届学生对问题的总结都出现在讨论版的班级讨论中,学生可以根据感兴趣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则定期在线回答问题,实现课外远程学习的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E-LEARNING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课堂实践与课程理论相结合,较好地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1]。

(二)基于BB平台的“教”与“学”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设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而,“国际结算”课程的主旨是在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学习、终生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和主体,运用BB平台发现和探索所搜集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则作为学习帮助者和指导者,努力创建学生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管理平台来管理教学,包括公告、布置任务、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导学生的实验学习、下载并批改实验作品等。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学习信息、接受任务、与教师沟通接受指导、与其他同学开展协作学习、上传作业等。

为提高“教”和“学”的质量,“国际结算”课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构成由教师、学生、学生助教等多方互动教学的交流模式。这种互动交流模式的内容包括:网络答疑,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专题讨论式互动交流;学生专题视频互动教学;教师专题视频教学;师师互动;互动数据统计与反馈,实现多方互动;教学信息、资料通知与共享。以上七种互动交流模式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和鼓励机制。

(三)学习评价

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评价时,评价方式应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表现和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避免期末重复考核与评价,要能体现出学生平时学习成效。评价标准由师生根据实际问题共同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有成长图、电子学档等。成长图针对“国际结算”课程实验教学部分,借助实验软件对每一实验步骤进行考核和分析;电子学档包括试题库、实验报告、讨论视频等。相比一次性考核,过程化考核更能体现出学生利用BB平台的学习过程,也能改正学生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学习陋习。

二、“国际结算”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建设创新

首先,借鉴“可汗学院”,开展短视频教学。通过短视频教学,对本课程的疑难点及其他课程遗忘知识点进行学习,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便利,也引入相关学科教师参与本课程教学,师生共同建设课程。

其次,结合实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予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据此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做出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学生边学边评价,有利于减轻一次性考核弊端,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再次,利用平台进行课后全年级的案例交流。BB平台上进行案例讨论能够集思广益,增加知识量,亦能为教师提供信息反馈,教师可据此进行知识点的讲授。

最后,开展多种互动模式。多种互动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互动教学及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大学习环境,从不同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导学”“互学”及“自学”[2]。

(二)主要问题

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学生使用BB平台积极性不高。通过期末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有34%的学生认为BB平台对学习的帮助很大,并愿意通过BB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愿意通过BB平台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43%的学生认为BB平台对学习有一定帮助作用;23%的学生仅将其视为一个交作业、获取资料的平台,认为使用BB平台略显麻烦,对占用课外时间较多,有一定抵抗情绪。第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如果教师疏于学习,仅限于基本技能的掌握,则无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服务于教学。第三,网络不稳定,平台运行难以保障。BB平台使用的网络环境不佳及系统上传及下载能力有限,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三、“国际结算”教学信息化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环境、系统维护是保证信息化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因而加大资金投入校园网建设,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维护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2.强化师生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认识。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于教学工作的展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部分教师和学生对BB平台使用的抵抗情绪,从而自发地使用BB平台,促进教学相长。

3.激励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目前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增加了课外学习时间,存在一定抵抗情绪。为此,一方面,要改革教学考核模式,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将考核过程化,将学生平时学习纳入期末成绩考核范围;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投入到网络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网络教学的乐趣和益处,从内心接纳这一事物。

4.做好教师相关技能的培训。教师只有对BB平台及信息化教学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借助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3]。广东财经大学对于信息化教学较为重视,对BB平台的建设在高校中也处在比较领先的地位,并且定期进行教师培训,通过BB平台提供信息化教学的新动向、BB平台使用方法等,为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篇5

【关键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课程建设 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2-01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二、主要目标

以“以点带面、分批建设,契合需求、强调特色,夯实内涵、创造精品,系统推进、制度保障”为原则,利用三年时间(2014―2016),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1―2门专业核心课建成项目课程,全校共建成50门左右项目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三、工作过程

(一)思路

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实行课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融合,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学习与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程序

四、条件保障

(一)人员保障

1.制订学校系统教师培训计划,有序、有效开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程,让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配备信息化建设人员。负责研究制订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搞好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指导师生用好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二)教学条件保障

1.完善已有实训室的配套建设,对新建实训室要按照能开展教学的要求进行建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提供保障。

2.建设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每年投入课程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学校资助经费标准:课程学时32-46的为8000元, 48-62学时的为10000元,64学时以上的为12000元。学校资助经费分二期拨给,第一期经费为60%,在项目立项后拨给;第二经费为40%,在课程验收合格后拨给。

五、实际成效

我校项目课程建设自2013年10月开始启动,迄今近2年。在这2年里,广大师生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建成了10门项目课程,可供学生在线学习,25门课程正在立项建设当中。

2.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提高。

3.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课程建设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1.学校《项目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对课程申报、中期检查、评审验收严格管理,是完成课程建设工作的关键。

2.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估验收评分表》,引导教师高效建设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6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新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名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为了提高我校学员的信息化素质与能力,本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信息技术的管理为主线,共分为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

从内容编排上可以看出,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易程度分布不均,既包含了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又涵盖了复杂的技术原理与基本算法。因此,如何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内容的精髓,让他们能从繁重的知识体系中梳理出一条简单明了的主线,便成为了教员的主要授课宗旨。因此,采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1.信息化案例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简单生动的案例,往往可以起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实例化的作用,对于学员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发挥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以纯文本的形式展现在学员面前,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互经常停留在了简单的书面或口头上的问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能动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以及生动有趣的“色彩元素”,因此这就要借鉴信息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将信息化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分析,以适当、丰富的教学案例为内容支撑,以信息化技术为技术支撑,开发出图、文、声并茂的信息化案例。

2.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局限性。对于本教研室主讲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概述、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知识点。经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设计与分析,总结出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课程内容中包含非良构问题,即指含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中包含策略类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难以言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直接通过传授而让学生直接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掌握与内化。基于这些特点使得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案例的研制举例

1.案例一

以“信息获取技术”这一章为例,阐述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在本章中的应用。从内容设置上可以看到这一章难度较低,但是知识面较宽,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内容中包含某些典型事例类的学习内容,如果只是通过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向学员解释“声纳”的工作原理或者“红外成像仪”的技术特点等,会使学员既感枯燥又觉得抽象,如何让学员能充分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让他们带着兴趣来学习,此时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具体案例的研制过程如下: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获取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获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获取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通过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分析信息化对军队建设的贡献,加深学员对信息化的理解。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教学内容,因为面对的是军校学员,因此主要采用军事上的典型案例来组织内容。以信息获取技术使用的媒介不同,从光电获取技术到复杂的雷达、卫星获取技术,从利用无线电波的地面获取技术到利用机械波的海中声纳获取技术等。还介绍了现代战争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技术的更新换代,由此引发学员对信息技术在军队、作战领域的应用产生深入的思考。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光电信息获取技术;雷达技术;声波信息获取技术;地面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2.案例二

以“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为例,该章内容难度较高,有一些较为难懂的概念,比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此时如果用简单明了的案例向学员进行解释,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释“模式识别”时,不用专业的术语去下定义,而是采用医学上癌细胞识别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个案例采用一些模式识别的算法,如贝叶斯决策理论、近邻法等,具体案例研制过程为:

(1)研制计划。1)研制目的。通过对信息处理案例的学习和讨论,以基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案例教学形式实现以下教学目标: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学习,探索分析信息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使学生对信息处理技术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2)研制的内容。该案例以信息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案例事件作为授课内容,分别采用“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验证“癌细胞”的诊断过程,让学员能够体会到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相关性。3)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将其作为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导入。4)采用的呈现方式。本案例的呈现以图片剪辑、视频加相应的文字、语音配合的方式为主。

(2)撰写文案。以下为文字案例的大纲(具体文案内容略):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理论;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理论;脸部识别案例;印刷体汉字识别案例。

四、教学效果

由于将信息化案例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使得大部分学员都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其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而且部分学员将课程知识延伸到了对军队信息化的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军队信息化改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员有组织地进行了一次题为“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的演讲,从选题到具体的演讲过程,学员都发表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其中,实现了课程制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朱莎莎.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制原则与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篇7

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复建设,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会计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提出信息化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以提高会计专业本科生对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信息化;课程资源;会计专业

一、引言

信息化资源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⑴时效性。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动态性与创造性,包括更新企业会计准则,介绍新的会计理论。(2)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学大纲、课件和教学视频,还可以在线通知,与学生同步或异步交流,在线测试并评分统计,实时更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等。(3)学生参与建设。将学生从浏览者变成共同建设者,促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

(一)课程资源间的整合

目前会计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通常从单一课程角度进行设计,会计、财管、审计、税务等主干课程之间不能相互联结,资源无法兼容共享,且课程平台类型不能统一,带来操作不便的困难。另外,课程建设发展不均衡,会计信息系统、ERP实验等课程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空间较广,而成本会计、中级会计等较为传统的理论课信息化资源内容可能过于陈旧。课程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资源孤岛现象,传统的会计系或教研室不具备相应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体系的建设缺乏宏观指导,使得课程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不足。

(二)信息化资源更新问题

目前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网站采用同化的方式,课程资源结构体系框架不能根据新的教学需要做相应调整,很多时候由于原有课程网络不能适用新要求,教学团队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课程网站,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会计课程信息化资源更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教学软件供应厂商,软件供应商对会计教学资源开发需要较长时间,提供的教学资源有滞后性,且一些厂商以资源容fl大为优点,但使用效果却不佳。信息化资源更新最大的问题在于精品资源较少,只有将会计课程建设与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资源案例,例如制做微课系列视频制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录像。

(三)会计专业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

会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应川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制约会丨丨•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尽管高校普遍设置教育信息技术部门,但是该部门作为教辅部门更多地是与其他行政部门进行I务往来,例如教务处,而不是教学院系:一些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发现,使用粉笔与PPT课件就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在会计专业教师群体中推广教育信息技术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会计教学团队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

首先耍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努力扩展引进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的渠道,包括会计专业教师接受教育信息技术再教育,与教育信息技术部门合作建设教学资源库,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联系到有会计信息化T.作经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会计Q业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重要性的认^1,因为会计P业教师楚课程建设的主体。会计教学团队的建设应1彳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相结合,吸引优质的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参与建设,闭队建设应以差异性与创新性为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会计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整理

会计信息资源是企业创造价值、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有其独特的地位,证、账、表等财务信息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这些会计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可开发性。归纳整理会计信息资源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凝炼,教学资源要有针对性,为学生的A主学习提供高效的教学资源。会计教学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整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为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如何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获取后如何处理使用信息资源,最终发挥信息化资源高效快捷的教学作用。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整理应该适应教学观念、会计学科特点、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

(三)关注会计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在无线网络覆盖校园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或接收信息,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突破了传统会计面授教学的时空限制,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综合性、能够在校园中实现数字化学习与混合式学习的技术支持平台,会计专业本科生可以根据依据内身专业特点和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可以随时暂停也可在线获得帮助,学习氛围轻松。由于智能移动终端屏幕较小,因此移动学习资源信息量要适中,尽量以图片、音频和视频为主,大量的文字阅读较为枯燥不利于学习的持久性,学生易疲劳。学生倾向于使用零散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因此学习资源不宜过长,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讲解可控制在10分钟内,便于学生灵活使用闲暇时间。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注重互动性,移动学习是人机互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缺乏传统授课的集体氛围,因此移动学习方式应该具备学习结果展示、在线实时交流、教学信息推送等交互式学习方式。

四、会计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一)与课堂教学相配套

在建设会计专业课程信息化资源过程中,需要考虑课程资源的学科性质,按照会计、财管、审计、税务等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整理与二次开发建设,以知识点为中心形成片断化的网络资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形成网络信息资源与课堂讲授相配套的资源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建设网络资源的盲目性。

(二)具有针对性

提供的信息资源对教学有针对性,要关注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的知识点,重点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考虑课会计专业本科生对学科的认知,维持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学习兴趣,开发会计仿真模拟案例、有启发性的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会计知识。

(三)开放性、创新性

网络资源要采用方便教与学的组织方式,在教与学过程中,资源管理者能够对资源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功能,学生通过信息化资源体系获得专业的、深层次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江辉,林洁红.外语移动学4资源的开发U].教育信息技术,2014,(7):150-152.

篇8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教学如何开展不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煤炭企业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建议,以期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后续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山西是我国煤炭销售大省。作为培养煤炭行业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煤炭企业的神圣使命。建设煤炭企业会计专业,对形成完整的煤炭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满足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挥着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煤炭会计专业,为煤炭企业培养更优秀的专门人才,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针对在煤炭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的改革意义重大!本文拟以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为背景,探讨煤炭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改革问题。

一、目前煤炭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而与时代接轨,首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煤炭企业会计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应更强调对学生煤炭会计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应以“行业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按煤炭企业会计的工作过程的不同岗位任务来构建和串联起一定的教学情境,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煤炭会计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而多年来《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一直沿用着陈旧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选取也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际的工作过程难以体现。

2.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原本枯燥乏味甚至艰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可以更简单、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受院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很难有单独的多媒体仿真教室让学生通过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多只是在教室中安装了投影设备,或者在通用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只停留在课件的播放上,而课件也是以文稿为主,图片、图表、音像资料较少,动画效果不明显,只不过是把板书搬到了投影上而已,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法单调

会计是与社会联系面较广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手段的运用。但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目前还是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当然,讲授是必要的教学方法,但是绝不能是唯一的。单调的讲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使其滋生厌学情绪,而《会计信息化》本身又存在与煤炭会计企业衔接的应用障碍,枯燥的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之不能与教师默契配合,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虽然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等方法,但是受经费有限、部门协调困难以及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欠缺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困难重重,导致这些在实践中更为得心应手的方法只能在教室里做浅尝辄止,自然是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发挥成效。结果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并且没有体现出煤炭企业的特色,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二、煤炭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

1.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面向会计实际工作过程设计组织教学,按照煤炭企业会计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模拟工作任务的真实情境设计教学情境,以工作过程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流程,采用以工作任务为案例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作为考核标准,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首先应通过课内实训和结课后的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校内的会计综合仿真实验室模拟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和步骤,体验煤炭企业会计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其次通过与部分煤炭企业的合作办学创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甚至是直接进驻企业进行定期的实践锻炼,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消除理论知识滞后的弊病,强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丰富教学手段

现金的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应当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建设本课程的多媒体仿真教室,以模拟现实中的煤炭会计企业会计岗位的流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去实践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增强其职业性。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掌握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并将这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知识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当然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还需要有相应的外部条件支持,内外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我们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前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改之以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相辅相成的方式。我们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了“先教后做”、“先做后学”等教学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研讨、练习等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煤炭企业会计专业的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讲授煤炭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只依靠单纯的讲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把授课地点直接选择在会计综合实验室,让学生们边学边做,同时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能够对煤炭企业的会计岗位和业务有更直接的认识和体会,有效的缩短了上岗。

总之,煤炭企业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体系,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相应改革,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样课程建设和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作者:高彩翚 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网络化 网络课程 信息化教学

引言:人类社会生产力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影响下获得了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始不断拓宽自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了全新变革,使足不出户就了解世界成为现实。信息化的发展影响领域很广,已经影响到了教学领域,传统教学手段被信息化教学方式取而代之。

一、网络教学发展现状评价

网络教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不仅推动了学习理念的变革和课程资源的数字化,而且加快了计算机课程的网络化进程。最近几年,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硬件条件日趋完备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实行网络教学成为可能。很多学校也开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并且进行了不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快建设进程,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比如行政推动、平台建设和完善制度等。笔者结合网络教学理论,借助于本文详细阐述了计算机网路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系统,主要分成四个模块进行阐述,教学资源管理模块、学生学习模块、教师教学模块和学习成果评价模块。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信息化平台

2.1教学资源管理模块

①资源统一管理。资源统一管理是是系统比较重要的功能,主要方便资源上传者和资源审核者使用,主要作用是上传、修改、删除和审核等,资源上传者者的主体是多元的,比如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资源审核者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和教师用户。

②资源检索。由于每个用户需求不同,因此需求会导致不同的检索,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权权限,可以给出准确应答。

③资源分类。资源分类功能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④用户管理。用户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系统资源,也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教师、学生所拥有的使用权限不同,对系统的使用程度也不同。

2.2学生学习模块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将网络化教育与自主学习理念相结合,使得通过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网络化自主教学的突出优点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登录系统之后可以进行的操作很多,比如自己设计教学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提交作业等,系统则会根据学生的操作给出相应反馈。学生学习模块的设计是在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使用权限允许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师教学模块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在单纯充当知识传授者,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向学生提供信息和资源,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现在: ①任务的变化。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知识,向学生提供学习所必要知识和信息资源。但是在网络化环境下,教师虽然依然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但是重在启发和服务,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②授课方式变化。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授课方式为集中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比较统一,但是教学方式网络信息化之后,教师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这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③教师地位的变化。以往教学活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有绝对权威,然而网络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被打破,教师成为动态、可变角色。

2.4学习成果评估模块

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完之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系统专门设置了学习成果测评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学生完成作业或者作品之后上传至系统教师模块供教师检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或者作品情况给出正确评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新型教学平台将会出现,计算机网络教学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本文通过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建设,使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具备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鲜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能对高职学院就业创业教学乃至全国的相关学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的课程。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课程信息化

1 引言

总理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旨在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助推中国经济的腾飞。利用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公共服务和创业培训,营造万众创业的氛围。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2016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训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创业导师制度。

2016年7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069号文件】指出,支持兰州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高水平大学,支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建成国内一流高职院校。

因此,要想成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就要具备一流的专业、一流的课程。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自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来,许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在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2.1 创新创业课程理念缺乏科学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高度重视,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

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团委或学生处等部门,由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承担创新创业工作,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实质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2.2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必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因此创新创业类课程被挤压到一个较狭小的空间,因此创业课程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靠开设一两门课程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设置上,缺乏完善性与系统化,结构不协调,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尚未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难以达到预期的课程化教学效果。

2.3 课程的教材建设成果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配套,很多教材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2.4 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教师实践经历浅,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很难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需要。

3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选定以就业创业教育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基础》、《新媒体运营》、《未来主场-新就业指导》3门课程来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完成以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就业创业配套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建设和《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开放式创业课程》(即创业MOOC)建设;完成创业指导型师资培训,完成创业引领型师资培养。

通过上述建设内容,使我校整体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互联网+”课堂不断应用,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最终实现突出就业创业导向,使人才培养体系结构更符合当前政策形势;使就业指导型和创业引领型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扩充;提高学生就业资本,增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质量持续上升;就业创业精品课建设与开设,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以就业创业课程建设为契机,尝试“互联网+”课堂改革等长期目标效应。

4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各学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设更多针对性强、高职教育特色明显的课程,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小峰.试论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2012,8

[2]韦联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篇11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mprove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overall strength. Taking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ary and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and gives a practice program of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the e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information practice.

关键词: 本科教学工程;信息化;教学质量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engineering;informatization;quality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6-02

0 引言

本科教学工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简称,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1]本科教学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整体实力,从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过程信息化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标准及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本科教学工程包括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教坛新秀)六个项目。学校从三个层面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学校进行宏观管理、院系积极投入建设、师生广泛参与。

从2007年开始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实施的“质量工程”到2011年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更名为“本科教学工程”),截止201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工作持续了七年时间。2012年之前内蒙古医科大学在本科教学工程各个项目的申请、评审、信息管理及后续建设等环节基本上采用手工处理、各自为政的方式,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造成了集中管理困难、项目难以持续建设、优秀项目无法起到示范作用等困境。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效率,更好的发挥本科教学工程的示范作用,整合优秀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需要对整个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信息化整合,提供一个公共的资源共享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进行管理、建设。

2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过程实现信息化的实践

我们从学校、院系、师生三个层面实现三级管理。学校提供一个公共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院系实现二级管理、建设,广大师生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参与建设、共享资源。

2.1 学校提供公共的本科教学工程网络管理平台,进行宏观管理 学校在整个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宏观管理作用,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实施原则,进行规划、立项、管理和协调,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和验收。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及数据库技术,我们开发了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数据管理平台。通过计算机方便快捷的完成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浏览、查询、上传、下载、分类及汇总等工作,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现系统化、自动化的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帮助学校、各二级学院及各位教师按照国家标准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并为学校提供系统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成果展示的网络应用环境,整合已有的信息化网络资源,统一到该项目网络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下,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崭新的教与学的数字化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内容形式如表1所示。

本科教学工程管理平台所实现的功能有:建立历年内蒙古医科大学按二级学院划分的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含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优秀主讲教师及教坛新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品牌及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相关资料数据库,例如视频、Word文档、图片文件等;实现各级各类项目相关资料的授权访问与操作:建立管理员用户及普通用户数据库,实现校级管理员(最高权限管理员)、院级管理员、项目负责教师管理员三级管理权限控制,以及普通用户(本校全体教师与学生)权限控制,对于外网无授权用户则只能进行网页浏览操作;通过对不同用户的权限控制实现对各级各类项目相关资料的浏览、上传、下载、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为了保护相关教师及教学科研团队的知识产权,网络平台规划实现对无相关权限用户禁止下载及复制功能。实现对各数据库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打印报表功能;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功能;对网络管理平台进行后期维护及功能扩展服务等。

通过本科教学工程管理平台,学校将历年来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集中管理,提供国家标准、组织项目申报、专家评审、建立一套完善的后续质量监控体系。

2.2 体现院系特色,实现院系二级管理、建设 学校下属的各个二级院系是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具体实践者,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每个二级院系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对课程、团队、专业进行建设。在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工程管理平台下,院系制定各自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第一道把关。

针对二级院系,本科教学工程管理平台设有院级管理员,是各个二级学院负责管理本科教学工程网络平台的人员,该权限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界面对本学院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管理,负责对本学院各级各类项目资料数据库执行浏览、上传、下载、查询、修改、删除、内容审核等操作。

院系根据各自特色狠抓课程建设,加大精品课程立项力度,鼓励网络课程建设,将优秀课程资源上网,将教学、科研综合考虑,鼓励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教材,围绕教学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并及时更新数据管理平台中相关教学内容。将专业的内涵建设、外延拓展和特色培育形成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2.3 师生广泛参与,提供更多的开放教育资源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依赖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只有引起教师的重视与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诚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本科教学工程管理平台中,普通教师及学生用户可以通过工号或学号和密码登陆该网络管理平台的前台网页界面,该权限用户只拥有浏览、查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相关资料及下载授权范围内资料的权限。为了充分体现内蒙古医科大学不断提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及丰硕的办学成果,更好的展示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的优秀典范,网络平台实现对外网无授权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或登陆内蒙古医科大学主页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网络管理平台的前台网页执行“浏览及查询”功能。

虽然目前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对于本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获取优秀的教育资源更有针对性、更具特色。例如通过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的“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评选,可以对教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改、教研的积极性;通过“精品课程”项目的开放平台,可以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开放的平台获取与所学课程直接相关的教育资源。

3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至今,内蒙古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程网络管理平台已经运行两年,相关项目建设的信息化建设也在逐步推进。笔者也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存在重视申报、轻视建设的问题 这里仍要提到本科教学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社会不断发展,很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在实际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很多项目一旦申报成功,后续的资源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并没有将知识及时更新。以“精品课程”项目为例,一些项目只有申报时非常少的授课资料,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后续课程资料,笔者访问了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程资源,一部分课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数据管理平台不只是要起到申报、管理的作用,更多的是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提供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资源。这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不搞终身制,项目建设滞后者淘汰,使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回归其本质——即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可以效仿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的做法,一旦被评选为精品课程之后,需要改进课程内容,每次授课后都必须上传课堂录像(国家级精品课程提出的更新要求),学生评估报告。在建设课程网站过程中,鼓励课程建设者访问其他学科和相关课程的网站,了解其他人是如何做的,从中汲取灵感。[2]

3.2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不明显,项目成果没有在师生中形成较大影响力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评审出的优秀成果只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才有可能推动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笔者了解到,很多教师和学生很少访问本科教学工程网络管理平台,因此对于本科教学工程中的优秀成果也很少了解。

教师和学生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首先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一个合适的网络平台,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同时推动教师成为平台资源的更新者,形成一个资源丰富、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平台,这样才有可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实践表明,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过程的信息化,有利于整合资源,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使项目评审过程透明化,为师生提供更多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EB/OL].http://,2011/7/1.

[2]侯爽,王龙.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24-132.

[3]张雨.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1.

篇12

关键词: 网络教学; 信息化;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96-01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主导和趋势。任何教学的进行都需要依赖一定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师要具备开发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结合,最终实现网络化。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还要学会多角度地链接共享资源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维、使用新方法,双方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共同进步。

1 相关概念释义

1.1网络教学平台的内涵

网络教学平台指的是通过网络实施课程教学的学习管理软件系统,是一套用来建立、储存、组织、管理、维护、追踪及提供个性化课程学习对象的软件系统,它是一个通用的平台。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建立、运行在web上,教师、学习者均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学习与沟通。

1.2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 网络教学平台的组成要素

2.1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实现的是老师教的支持以及对学生学的支持。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地去设计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在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支持系统可以动态呈现与学习者当前学习能力最相关的教学内容。

2.2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网络课程开发工具的任务是负责网络课程内容的制作,并支持网络教学逻辑的设计。这一工具的优点是可以教师开发网络课件和备课的过程,操作起来简单,同时要求教师把自主开发的内容能直接到网络,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2.3网络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是由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和系统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它可以为管理者、教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此系统来管理教师和学生的档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此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查看学生的档案,为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此系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获得教师的帮助与引导。

2.4网络教学资源系统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是网络教学的基础,为了便于老师查找素材及课程资源的重复利用,需要用数据库来管理教学资源。它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采集、管理、检索和应用。

3 网络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

网络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是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功能特点来看,教学资源大体可以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含单机版和网络版)、网络课程四大类。

3.1印刷媒体

印刷媒体属于典型的传统媒体,它的特点是易编制、易携带、价格低、使用方便等。

3.2音像媒体

主要针对电视而言,电视是受众人数最多的媒体,在生活中极为普及。课程制作的声像质量要求较高、形象直观,但是其制作成本比较高,并且播放的信息大多是单向线性,且抗干扰能力比较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3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运用各种计算机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软件。但这种软件一旦做成功后不容易修改,其包含的动画和视频信息也不会太丰富,使得教师与学生间不能交换信息。

3.4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在网络教学中居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它包括教学平台、教学及资源管理系统以及必要的软件工具等。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交互性。

4 网络化课程资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选择开发工具

信息资源的开发要保持先进性,我们要做到信息开发资源运行平台的兼容性,平台的开发还要有利于进行资源的再处理和移植、组装等特性。

4.2资源的建设要共享

鼓励创造性的建设,积极引导推荐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统一。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建设的共享。

4.3密切结合教学实际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保证学生能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和自身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媒体表现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学习的情境。

结论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平台下的教学与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密不可分,深入挖掘与探索网络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受到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新时期建设好网络化的课程资源,必将使我国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3

《建筑绘画》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手绘设计与表现的必备技能,对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中的核心能力有直接的支撑作用。

该课程的前修基础课是《建筑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为后续技能加强课《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构造》、《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奠定良好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授课对象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

本文以学习情境三(12学时)家居空间快速表现中的任务一(4学时)掌握客厅效果图的绘制方法为例进行解析。通过该任务的学习要完成掌握手绘表现方法与风格、装饰材料及应用、客厅手绘效果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马克笔、彩铅的使用技巧等知识目标;达到熟练运用透视知识、手绘表现技法和马克笔等工具,进行客厅效果图的设计与绘制的能力目标;并达到通过绘制,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作品的展示或汇报,提高学生自我展示能力等素质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实际要求,以设计师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实际工程为建筑绘画课题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手段实施项目式教学,立足企业和市场,以实际的项目转化为学习的任务、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任务。以职业行动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体型思维与形象为训练重点的过程性、立体型、动态性教学理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该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学做、课后提高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多维度学习,主要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PPT仿真动画、手绘100、绘世界网、手绘人等专业网站、微信群、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信息化资源,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图分解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整个课程教学强调起承转合的搭配,亮点不断,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引领,解决学生能与会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分为三大教学过程模块。

(一)课前准备

(1)任务下达:教师通过微信群进行任务下达,并通知学生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观看相关视频中画的室内客厅手绘效果图采用什么方式的透视?运用什么工具来完成?每种工具的特性是什么?

(2)知识准备: 学生课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观看PPT仿真动画视频进行知识准备。

(二)课上学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视频、网络图片激趣引题进行项目导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0分钟)。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参考教学视频、网络图片让学生在这一环节里接受或者自主选择问题,同学之间组成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分析企业优秀作品案例,进行交流点拨,实现信息化教学反馈。

(3)仿真演示、视频解析(60分钟)。在授课中,教师创新PPT仿真动画技术,借用虚拟现实来模拟平面变立体后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等关系,以说明设计表现中如何去把握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规律,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现的规律。

在辅导学生进行设计表现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技术,现场对学生的草图进行大屏幕演示修改,亲自动手示范,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详细示范的步骤,从而达到快速理解的效果。

(4)绘制练习、训练小结(60分钟)。要求学生参考网络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进行线稿绘制、画面上色、艺术加工练习,把握相关重点、难点,针对共性问题,教师现场视频投影修改讲解。

(5)考核评价、巩固提高。考核方式侧重于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学者参与评审。考核成绩综合考虑每个项目训练中的几个方面,通过视频展示,进行个人自评、小组汇报和网络测评。同时还要考虑学习进步情况及工作态度。考核的主体包括课程教师、业内专家、项目小组及客户多元评价主体,从而全面、系统的进行考核评价。

(三)课后提高

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精品网络学习平台将课堂进行回放,随时课堂再现,实现反复听讲学习,达到课后拓展提升。

篇14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