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范文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提高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

篇1

关键词: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而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成为附庸,失去了本身发展的优势。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未理解渗透,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仍未成熟,很多时候他们的思考、行动都带着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排除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兴趣往往是维系他们持续做某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1.采用成果展示法,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最近又读了哪些书,都知道讲了些什么事。学生都很积极踊跃,不甘示弱。每个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了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比如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交流会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参与的学生肯定在课下做足了准备,观看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另外,我还让学生轮流值日,在黑板的板报上更新自己所找到的知识,这样每天都有新知识出现,学生就会以好奇的心理去看,去想,去记,从而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3.以赏识的眼光激励学生阅读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在班级开展“读书之星”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的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获取信息已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功能。阅读作为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教师要以身示范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我也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我用自身阅读状况、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把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合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大量的写作能促使学生去阅读。课外阅读应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做标记,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这样使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并写下感悟。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起

美国巴尔博士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读一些拼音版本的如《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类书籍。到了中高年级,就要求学生读一些如中国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这样循序渐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组织能力有了一定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能力

一、选择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

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水平和质量如何,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水平和眼光,也对小学生视野的扩展、能力的提升、兴趣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那如何判断所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的质量优劣呢?笔者认为,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都是相对优秀的阅读材料:一种是励志类的,这对于砥砺小学生的品格、从小教育他们养成优秀的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种是扩展和增长常识性的,生活、科普、文学等方面的常识,都可以作为课堂阅读材料的延伸;一种是学习方法类的,比如教给小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阅读。这对于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对学习中困难的认知、克服等方面,都会有所助益。除此之外,还应该给小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库,这样的阅读材料库可以是一系列的书目,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汇编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可以借鉴他人有益经验来加以排布。当然,我们在建立小学生的阅读资料库的时候,应该将以上三类都加以涵盖。

二、创设情境,刺激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徜徉书海,甚至手不释卷,沉醉在读书的快乐之中。所以,老师要努力刺激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比如,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再比如,平时要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如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段,看谁读的正确流利,富有感情;背诵文章的某一部分,看谁背的快、背的好等,对此,学生兴趣盎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靠学生自己多加以实践、思考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的引导、教育也非常重要。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来讲,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具备,而此时教师的引导、教育就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对于提升阅读效率、提高语文成绩有着重要作用,它还是一个令人终身受益的习惯。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是边读边想的习惯;一是阅读的同时动手做笔记的习惯;一是善于利用工具、请教与交流的方式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一是勤奋阅读、反复阅读与不断思考相结合的习惯。从哲学意义上讲,伴随着小学生阅读量的增长,也会发生能力的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只要坚持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便会发挥出来它们的长久益处。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四、营造良好的集体阅读氛围

对于那些有阅读爱好的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多多阅读的效果会比较明显,但是对那些缺乏动力、兴趣还没有挖掘出来的小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除了创设情境,刺激其阅读兴趣之外,还要善于发挥集体的带动与熏陶作用,比如每周安排固定的集体阅读课,还要探索良好的阅读分享机制,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从中培养大家的集体意识、荣誉意识以及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认真备课,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来加以对待。具体来说,教师要善于精心地安排课堂阅读的精品课,其中运用多种阅读技巧,并善于将这些研究技巧传授给学生,做到“授之以鱼”的同时,也能够“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和技巧。

篇3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真正地感兴趣时,他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于此而不知疲倦。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活跃,精力就会更集中,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出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后才是学习的一个手段。所以,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所选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且难度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喜爱和关心的话题,寻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其能够学以致用。课堂上可拿出5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教师可把其中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片段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开展小组阅读等活动,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万词,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10万词,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但刚开始阅读时,学生可能会因基础差、词汇量小,读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厌恶阅读。因此,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他们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阅读特点及阅读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好英语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选材以实用对话、经典故事、小小说、新闻、英语国家概况、风土人情介绍等为主。可对所选材料进行适当改编,对生词加以控制,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这些校本教材可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目可推荐学生背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另外,应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英语读物。我认为适合初中生的英语读物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英语报刊,如《英语周报》、《21世纪报》、《学英语》、《英语通》、《英语世界》、《英语沙龙》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用性,故事性强且题材广泛。二是“书虫”丛书系列。这是一种分级读物,可分年级选对应的级别来阅读。而且它是一种中英双语对照读物,对于提高学生词汇量很有好处。三是有声读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发音的“电子书”。这类有声读物趣味性强,取材广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新概念英语》的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故事短小精悍、语言地道,个人认为也是英语课外阅读不错的选择。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英语课外阅读是学生输入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养成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决定着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

首先,学生要掌握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包括: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精读(Intensive Reading)、快速泛读(Fast Extensive Reading)、计时阅读(Timed Reading)。教师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其次,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阅读技巧的训练。1.中心句的把握。每篇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最后一句,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往往是中心句,它们对于文章的思路、架构以及作者的态度有很强的说明性。2.词义的猜测。我们可以利用上下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定义或同位语,运用对比法、构词法(如转换、派生、合成)等去猜测、理解词义。3.要多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引导学生遵循西方的思维习惯,根据社会文化背景去分析、理解语篇。

篇4

通过教授聋生语文课,我发现那些经常读课外书的同学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于是,我鼓励其他学生多读课外书,充分的课外阅读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很重要,在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的课外书籍存放在一起,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激发其阅读的欲望。要充分利用班级内的黑板报,开辟一些读书专栏,如“新书介绍”“阅读快递”“读书之星”等,宣传阅读意义,展示阅读成果。聋生在这种环境中能够逐渐培养出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也能成为学生谈论的话题。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引领恰当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给聋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引领恰当的读书方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各学科课内学习的深化和延伸。学生在课内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阅读和探究,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效果的提高。

为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要开设课外阅读课程,保证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天放学后有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阅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争取和学生一起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也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教师要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每月展评。随着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学生读书随笔互评活动,让学生在展评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聋生再也不必为写作文犯愁了。另外,还要利用自习或阅读课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项活动,如“课外阅读交流会”“故事会”“佳作欣赏”等。

阅读能积累知识,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篇5

关键词:中小学生 阅读 兴趣 分析研究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小学生阅读所得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走进阅读,中小学生们便走进了文学的殿堂、知识的宝库,那是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以书为媒介,他们得以与大师和伟人交流、对话,汲取人类的思想精华,而这些将成为伴随中小学生们长大成人后的精神基础。除此之后,阅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小学生们产生梦想的重要途径,他们在阅读书籍中非常崇拜某些伟人,长大后立志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当今中小学生们阅读量如何呢?事实却不太乐观。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中小学生将课外阅读当成一种个人兴趣爱好,那样课外阅读活动将会顺利开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兴趣呢?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难题。结合国内外专家的建议和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现做出如下的分析研究,希望我们的以下措施能够给家长和老师一些良好的建议,从而运用到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中去。

一、扩大课外阅读读物的范围,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中小学生角度出发,长时间在学校学习,会产生“阅读疲劳”,应该让他们接触课本以外的读物,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好他们感兴趣的书至关重要,使中小学生对书产生好感。这点需要家长的配合,父母的培养方式对他们阅读兴趣也很关键。当然,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指引他们如何培养,双方达成统一共识,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小学生开始学习阅读的初期阶段,家长精心挑选一些书籍给中小学生提供,例如:具有故事情节的、漫画式的书籍,先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对阅读先产生一种情愫,慢慢的也就会培养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中小学生会养成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去开拓自己的课外阅读范围,从简单的故事、漫画类书籍转成历史、天文、名著等。

学校和家长往往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局限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上,认为只有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有价值的、才没有浪费中小学生的宝贵时间。然而学校和家长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黄金时期,让中小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去汲取课外读物的营养精华,这将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将来的发展有着极其大的影响。

我们在扩大课外阅读读物范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度,不能让中小学生过于迷恋看故事书、漫画书,耽误大量的时间,耽误了课业学习。对于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我们一定要有计划的进行,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与正确的指引,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有效进行。

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受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小学生更加爱和电脑、电视打交道,他们往往不会青睐书本类的读物,导致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大大减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更要提高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家长、老师不妨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课外读物上的内容声情并茂的讲述给中小学生听,通过听故事并与家长、老师互动,来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慢慢的将讲故事转化成中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这个转化过程有时一两周的时间即可完成,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家长、老师要有耐心,不要过于急功近利,短时间内不见效便放手不管了。这是一个不定期的工作,我们要有决心有信息,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上来。

为了验证这一措施的有效性,今年暑假我们对上千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85.6%的中小学生对这一阅读方式很感兴趣,还有14.4%的中小学生表示愿意尝试一下。可见,这一措施的有效性还是很不错的。于是秋季开学后在部分指定的学校大力开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让老师将这个举措告知中小学生家长,从而达到学校、家庭全方位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三、家长、老师要给中小学树立良好课外阅读的榜样

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果家长喜爱读书看报,中小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也会对课外阅读大感兴趣。然而,当今社会好多家庭已经没有读书看报这一生活项目,家长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往往也会看看电视、玩玩游戏来休闲娱乐一下,以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中小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很难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何谈兴趣?因此,家长要对此提起注意,从自身做起,争取给中小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榜样。

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的偶像、榜样,如果教师自身热爱阅读或是引导中小学生去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往往会更加热爱阅读。为了能够和教师更好的交流沟通,中小学生会自觉主动的去进行课外阅读。可见,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做好榜样。

四、通过各种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有意思的活动是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写作竞赛、自创话剧等一些与课外阅读相关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大量的参与进来,从而全面调动中小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对课外阅读感兴趣。

各种表演可以展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华。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各种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深化思想教育,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将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让学生将读转换成演,这将是个较好的举措。

五、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小学生都存在着从父母、老师管制到努力挣脱的心理过程,父母及学校给与的学业压力过大,他们对父母、老师都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因此,要想提高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顺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们必须要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帮他们选好书――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让中小学生能够产生好感和阅读的欲望。在中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家长不宜管制太多,给中小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中小学生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下阅读课外读物。只要中小学生选择的读物是有利于中小学生发展的,家长就应该给与支持。然而有的家长会限制中小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速度、甚至干扰中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这些都完全违背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初衷,对此家长要多加注意,争取慢慢放权,让中小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真正的做到有兴趣的阅读。

六.在班级内建设读书区,让中小学生共享自己的课外读物

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里建立一个供中小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场所,在这里中小学生们可以阅读学校里的课外读物,也可以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过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组织者要根据年级不同,在不同班级设置不同的课外读物,从而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不要图省事,各年级都采购统一的课外读物。“分享”是个美妙的东西,现在独生子女过多,他们很少品味到分享的快乐。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拿到班级读书去与其他同学分享,这必将提起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只有自己读过了,才知道里面的内容,才能和其他读过此读物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总之,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去提高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书籍是人类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途径,课外阅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通过课外阅读中小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还会让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很好地融入社会。课外阅读在兴趣的指引下顺利的开展,会让中小学生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对于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上面已经讲述分析了很多,也希望家长和学校给与积极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王焱.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如何提高中小学生阅读能力[J].贵图学刊 , 2013,(01)

[2] 吴赛娥,李文蕾.面向未成年人阅读引导的策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03) .

[3]贾继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4).

[4]王延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7,(12).

篇6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前提

1.优化课外阅读的环境,让学生“想读”。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必要准备,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动脑筋,于细节处着眼,多方面结合,具体要做到“三个优化”:首先要优化学校课外阅读的环境,其次要优化家庭课外阅读环境,最后还要优化社会阅读环境。

2.举行各种不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爱读”。举行各种竞赛,激发读书兴趣。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读书成果,深化读书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主题举行征文、演讲、绘画、歌咏等竞赛活动。通过班级初赛、学年复赛、学校决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更高层次的竞赛,鼓励全员参与,在竞赛中树立一批“读书小标兵”,调动了全校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弘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

3.建立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争读”。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外阅读考级、举行语文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评价。

二、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关键

由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体和生理发展跨度最大的一个阶段,因此,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年龄、性格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阅读兴趣和阅读取向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以注音的简短而明了的童话、寓言、神话为主,此阶段的图书应配有大量的图片。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题材与第一学段大致相同,但要求有所提高:注音减少甚至消失,因为这个学段的学生对于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或通过查找工具书来理解,文中图片也应适当减少,可以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浅显的文学名著。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完全可以阅读现代的小说、散文、诗歌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1.阅读要有目的、有条理,让学生“有计划地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因此,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2.阶段性训练默读,让学生“快速地读”。由初步的指读、动唇、出声——即只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到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即进一步提高学生默读的能力,达到“一目数行”的速度,使学生能在较少的时间里,通过默读的方法最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做到“博览群书”。

3.在阅读中学会质疑,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大胆提问,小到一个字词的意思,大到诸如时代背景等。

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要求答案的统一与否,只要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和培养好思善问的习惯,力争人人参与,培养他们质疑和思考的能力。

4.勤做读书笔记,让学生“边写边读”。“不动笔墨不看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认为在阅读的材料中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就要用笔记下来,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5.精读、略读和浏览相结合,让学生“多方式地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在阅读中往往采用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一部较长的作品,即“大部头”的作品,可通过目录选择,认为不重要的情节或章节,我们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对关乎故事情节但认为描写不是很精彩的地方可以通过略看的方法,对于重要的句子或者关键的情节,我们就要细细地品味、揣摩,这就要精读。将精读、略读和浏览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方式地读,对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勤用读书工具,让学生“无障碍地读”。我们把工具称为“不做声的老师”,我们应使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低年级段学生已经学会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已经初步能通过这两种方法来查字以及找出词语的意思,让他们感觉勤查工具书的好处,能主动运用工具书扫除课外阅读中的障碍,在学习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篇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信息社会的迫切需要,而快速阅读又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更是促进听说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好地为中学生课外阅读提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快速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专题快速阅读讲座,定期进行快速阅读竞赛,定期举办快速阅读墙报专栏,还可办班级的快阅刊物。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快速阅读的积极性,又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可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呢?

快速阅读的核心在于:突破“音”读,变“读”为“看”;突破“点”读,扩大视幅。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训练,开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思维潜能,培养专注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综合素质。我的做法是: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这里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了两大方面。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同时,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道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

二、交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能把这一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

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由于汉字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一字一字的阅读方式,不管什么文章,都喜欢逐字逐句地理解,阅读速度较慢。因而,我们应转换思路,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精读,精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这种速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避免边看边读。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有边看边读的不良习惯,无论在看什么,脑子始终在“念”母语。这种方式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并且还极易疲劳。要想加快阅读速度,首先要改掉边看边读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只靠眼睛,即只是视觉阅读,在头脑中不要有发音的过程,克服一字一句默读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还要尽量避免重复阅读。不少学生经常重复阅读刚刚看过的字词和句子,总怕没看懂,复视的次数还相当频繁,即使一个熟悉的词也要复视,这也严重影响着阅读的速度。因此在阅读时要尽量避免复视,减少复视的次数。一直往下看方能加快阅读速度。

三、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教给学生学会浏览。

浏览是进行大量、广泛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社会的各类信息是在飞速增长,为适应这种新形式,只靠精读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学会浏览。浏览的目的是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它不要求记住文章的每个细节,不要求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熟练而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浏览技巧并不难。不少人在阅读时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只是熟练的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训练,如多浏览报刊、杂志,这样时间一长,浏览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学会浏览的关键还在于迅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即主题。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往往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每一段的第一句也经常展现出文章的主题。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先浏览一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以及每段的首句,对文章大体先有个了解,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同时也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扩大学生快速阅读的视野。

有选择、有目的阅读,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扩大阅读视野。一个学生在看文章时如果一眼只能看一个甚至不到一个词或词组,其阅读速度肯定很慢。而一眼能看三个甚至更多的词,其阅读视野就比较宽,阅读能力就较强,阅读速度肯定比前者快得多。阅读视野的宽与否,也影响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扩大阅读视野也可通过训练锻炼出来。如教师可用投影仪给学生训练。第一次给学生先打出一个字或词,再到完整的一句话甚至多句,一直训练到让学生一眼能记住多个词组,乃至一句或多句话。就像足球场上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一定具有宽阔的视野,踢起球来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扩大阅读视野,一眼多看一些字词是非常重要的。

五、让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也就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浏览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要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也逼迫着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

六、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读书,得进入心平气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纯洁、敞亮。同时,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渐渐扩大。

课外阅读是开放的,它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艺术和科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语文学习更好的联系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能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篇8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哪些好处呢?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知道阅读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后,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有利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采用自己的读书经历,用涌动的真情感染学生。还可用伟人及文化名人的读书风采,形象阐释读书与成才的关系,鼓励学生读书立志等,让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循序渐进,培养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尤为重要,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学生刚开始阅读时,教师不要过多要求学生,要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

刚开始,先让学生读一些内容较为简单的文章,让学生积累一些生字词语,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赏析一些好的句子,了解一些作者、作品及其时代背景等等。而笔记的形式不必统一要求,可以是积累好词佳句,或是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写些读后感,或概括课文内容;慢慢培养学生边读边记的良好习惯,时刻记录下阅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好的习惯,这样,学生的笔记越来越厚,所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四、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篇9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兴趣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则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上,首先自己要保持热情,保护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其次是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讨论交流会、朗诵展示台、表演等,比一比谁在此类活动中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取得了成功,就能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和欣赏的表扬,亦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更能带着“喜报”回家,得到家长的赞扬和笑声。这样,孩子的阅读欲望自会欲罢不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欣赏书,在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二、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主动做好家长工作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2.适时建立班级图书库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这样,全班师生便有了“共享的图书库”,不但发挥了图书的强大用处,更在班里营造了良好阅读氛围,使班里的学生有了课余的共同语言,反过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光有兴趣和氛围是还是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其次,在农村,课外阅读,顾名思义为“课外”,它没个准数,很随意、无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

1.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读书笔记法

篇10

提高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三种方法:

1、要大量阅读。积淀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自己完全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通过阅读思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通过联想和想像,使文字传达的信息形象化、个性化,从而对作品的内容得以确切的理解。

3、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关键词:农村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164-01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能力大都较差。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成了一个重点问题。

一、分析原因

从导致农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2.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农村学生阅读面狭窄,除了缺少时间以外,还与缺乏兴趣有关。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由于多种原因,学生没有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丧失阅读兴趣。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这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

3.与社会文化氛围有关

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光盘、录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而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

二、提出方法

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发动学生向班级征集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把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上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一适当时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

1.2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学生的个性不同,也就各有喜好,教师要引导好学生阅览各类书籍。

1.3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教师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词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等,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课外诗歌、故事、优秀作文等,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读报刊杂志,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1.4智创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班级里经常确保开展阅读活动,有"课外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2.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教师可切实联系教材,从教学任务的阶段性出发,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跟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这样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外阅读的含金量,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

2.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2.4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3.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良好的环境中轻轻松松的进行课外阅读。

3.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

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3.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篇12

中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七至九年级(初中生)背诵篇目不少于8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由此可见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和必要。

然而,目前"快餐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又如何呢?据笔者对所教的七年级55名学生进行调查,在"一周内看课外书的时间"调查栏目中,完全不看课外书籍的有32名,占58%;一周看课外书时间超过7个小时间的10名,占18%;偶尔翻看一下的9名,占16%。在"你最喜欢看什么课外书"的调查栏目中发现,83%的学生课外阅读消遣休闲的漫画、卡通、袖珍类书籍,看文学类作品的学生只占17%。从上述两项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阅读量不够;二是目的性不强。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阅读,既力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多组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听者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平时,我每周安排每个同学背诵一首诗(词)。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效果颇佳。

二 、有效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到质不断积累的过程。就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先天智力、后来知识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快慢高低之分,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以承认差别为前提,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实践证明,充分发挥那些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小先生"作用,对提高学生整体语文能力效果特别显著。教师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读完指定的作品,并写出笔记和随笔。比如:写出文章的作者,写出阅读中发现的新奇事,写出文章中自己人和事,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等等。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些答案后,教师积极组织交流,并对有创见的答案要特别鼓励。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自身不断地反复实践, 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看云是天气》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有关天文知识的资料。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篇13

一、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

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其次,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

二、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如今的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仍旧比较繁重,学生为了应付学校考试,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做练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阅读分析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校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到了家里,家长又不能去督促孩子进行阅读。一个远离书籍的人,何来阅读的兴趣?

三、课外读物涉及范围小,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和故事书。而且在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籍,80%买的都是优秀作文,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而且他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进行读书后的反思,课外阅读收益甚微。面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这些农村教育者,又该如何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又该承担起哪些责任呢?首先,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推行,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没有藏书的学校应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学生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造成目前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窘况,语文教师难辞其咎。记得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指出:“作教师的教育学生,应该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以个人经历作为执教者的一面镜子。”每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肯定都读过一些给自己有深刻影响的书籍吧。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师》一文中,讲的似乎更加坦率、更加深刻:影响他语文学习并非哪一个老师——“我说在学堂里不曾学到什么语文”,老师“是实在没有传授给我什么”,而真正“对于汉文懂得一点”,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他的祖父奖励小孩看小说,认为这是读书入门的最好方法,于是《西游记》、《儒林外史》、《绿野仙踪》等,走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在南京的五年,简直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的无什么可以说是国文的修养。”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好比一个足球教练,除了让他的队员练习射门和传球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培养队员的体能,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没有体能作保证,即使他有再好的技术,好无法适应现在足球的需要。同样的,一个学生课内语文知识学得再好,而没有课外语文阅读作基础,那么他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最终也是一句空话。

第三,家长和社会也应转变教育理念,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电子游戏室,严格执行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各项规定。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只有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航标,推开阅读之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第四、多措并举,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一)以“听”促读。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笔者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二)以“看”促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地轻松而又深入。 (三)以“诵”促读。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四)以“写”促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第五、更新课外阅读教学新理念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

篇14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如何运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途径展开的:

1.培养阅读兴趣,奠定阅读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同学们进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读书实践。

1.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喜欢听故事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就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完拼音以后,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拼音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就引导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1.2利用名人效应、历史典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渴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名人层出不穷。我就利用孩子们对中国古代名人的崇拜心理,通过办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人通过读书增长知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来激励学生。孩子们往往为了办好一个名人故事趣谈、一期名人板报要查阅很多书籍,阅读大量内容进行筛选和准备。为了能在各种评比中小露头角,他们往往会下大力气进行课外的自主阅读。

1.3引申教材,培养兴趣。把教材中的课文恰当地引申开来,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空间,从而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中高段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读的能力,而且养成了一定的读的习惯,在工作中我注意认真地去分析学生的这些情况。主要表现为:参加课外阅读兴趣组的学生增多了,学生爱围报栏,爱看课外书等等。这就为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巧设悬念、疑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的《》一诗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关于翻雪山、过草地的文章或书籍,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词句的理解,又使学生从中获得了阅读带来的喜人的结果,从而又使学生明白了只有多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2.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换句话说,现在的教学应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阅读教学更应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着眼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1掌握阅读方法,学会独立阅读。

2.1.1多读:俗话说:"开卷有益"。我提倡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老师和家长不必太在意学生的阅读的范围,只要是孩子们喜欢读的书都可以拿来读。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不管读什么书,都应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先粗读,再细读,最后再精读。注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

2.1.2多动手: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读懂课文,受到思想教育,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的内化过程。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结合的环境,让学生的说、写有形可依,有据可依。我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天写读书笔记,把在阅读过程中的好字、好词、好句分类摘抄下来,并注意总结概括阅读内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绘动手去画一画。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