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工程的关键技术范文

物联网工程的关键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联网工程的关键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联网工程的关键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化 质量监控 管理服务平台 监管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监管越来越重要[1]。目前在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其中的渗透及应用推广,工程化效率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是一种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其在工程质量检测及监控管理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2]。

1.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通过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工程质量检测已是大势所趋[3]。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从2005年以来,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在自动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4-5]。工程质量检测(试验)测试的数据是工程结构安全得到保证和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的主要判断依据,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公正性非常重要[6-8]。

2.物联网应用于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中

物联网在工程质量检测应用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检测的对象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从而实现工程质量检测现象整合[9-10]。

2.1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

工程现场质量规范化管理工作涵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高参建单位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劳动效率,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利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和即时传输能力,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各工程项目施工、参建单位的档案,以便随时查阅发现问题,使监管过程更加透明化,公众化,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工程质量[11-12]。

2.2 加强质量检测程序监督

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的监督检测和监督抽测,利用质量检测结果与标准结果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不达标的检测过程提出整改要求,达到要求后重新检测[13]。

2.3构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物流网技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质量检测监督过程中的停工、限期整改、不良行为记录、行政处罚等监管手段,建立各参建单位质量诚信平台,在信息系统中予以公示,做到对实体质量、从业人员质量行为与企业质量诚信的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现场监管与市场监管的联动[14-15]。

3.工程质量检测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的建立

3.1系统的组成

工程质量检测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以常规检测方法为基础,集四个方面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见图1。

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方面,按照图1的框架图可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下面逐一介绍:

3.1.1检测流程管理

该部分前面做了介绍,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的监督检测和监督抽测,利用质量检测结果与标准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不达标的检测过程提出整改要求,达到要求后重新检测[16]。检测流程分三个步骤:

(1)检测结果的归档、整理及备份;

(2)标准结果的查找与对比;

(3)结论的得出及评估。

管理人员通过物联网技术检测到的现场结果由步骤1归档、整理及备份后,寻找相关检测数据库找出标准结果与检测结果对比。按照结论对比的结果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出评价和判断。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不达标的检测过程提出整改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7]。

3.1.2 项目档案管理

项目管理主要有工程备案、工程质量跟踪和工程质量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工程备案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文件及过程进行备案,作为存根以便后期查找[18]。质量跟踪是企业向用户交付产品后,跟踪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时整理收集产品使用信息,就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企业,建立产品问题数据库,在后续工程(产品)施工过程中加以改进。质量评价是根据建设任务、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评定的需要将工程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依据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分项工程利用物流网技术进行智能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得出改进措施等[19]。

3.1.3单位及人员资料档案管理

单位及人员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设、施工及检测人员的资质、素质等方面进行管理,防止三无人员上岗工作,引起工程质量及人员安全问题。对于一直未出现问题的单位可以降低监督的力度,减少检查的次数;而对于问题常出的单位要加大监督的力量,检查要常态化[20]。

3.1.4 公共服务管理

公共服务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服务对象的,为他们提供工程质量信息的查询及投诉,使信息透明化。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能够确定处理意见的一般质量缺陷,由投诉处理监督机构责成责任单位提出处理方案,向责任单位提出整改,并督促其限期整改[21]。

3.2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的运作模式

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可以独立运用于单一检测机构,也可以与其他系统综合化应用。物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如果没有互联网体系的支持,物联网技术就不能发挥作用。综合化管理服务系统主要是利用质量标准对各种工程进行检验[22]。

3.2.1 质量检测人员现场设备操作

检测人员通过现场检测设备等对工程进行检测,检测所得数据迅速传到外网,随之传到管理系统[23]。质量监督人员可通过网络及时查询检测过程及结果。在检测结果与标准对比无不同时,系统会自动形成权威质量检测数据报告,供质量检测及监督人员参考。

3.2.2 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支持

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正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24]。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目的主要是为了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传输和为监督人员提供相关服务的网络支持[25]。在物联网在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网络及移动运营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对检测信息进行处理,实现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的对接。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物联网的趋势,应用及与互联网等技术对接的介绍后,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工程质量检测综合化的应用,证实了物联网技术强大的应用能力及较广的应用范围。分别从检测流程、档案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综合服务系统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可优化工程质量监管过程,极大的提高监管效率。

5.致谢

本论文得到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绿色磷矿山建设关键技术集成及综合示范》(2013BAB07B06)经费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春红,裘晓峰,夏海伦,马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232

[2] 李鸿伟,牛天勇.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信息化研究 [J]. 施工技术, 2011, 40(4): 45-47

[3] 王羽. 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 [J]. 中国医院, 2010, 7(1): 1-4

[4] 毕晓丽,洪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2):122-126

[5] 顾斌杰. 灌区生态型沟渠形态构建技术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10) : 4-6

[6] Alessio Ishizaka. How to derive Priorities in AHP: acomparative study [J]. Central European. Joum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 14(4): 387-400

[7] Charles T. Kufs, Another view of the use of faetor analysis in geology [J]. Mathematieal Geology, 1979,11(6): 717-720

[8] 钱金平. 土地生态系统定量评价初探[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14(2): 54-55

[9] 康绍忠, 粟晓玲, 杨秀英.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集成研究的总体框架 [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5, 16(1): 1-9

[10] 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的研究 [J]. 汕头科技, 2010, 1(1): 25-30

[11] 郝文江 武捷. 物联网技术安全问题探析 [J]. 信息网络安全, 2010, 1(1): 49-50

[12] 王保云. 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 [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 23(12): 1-7

[13] 李巍.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智能在线监测的应用 [J]. 信息化建设, 2009, 1(12): 23-24

[14] 张昕. 关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的标准规范的修订更新 [J]. 科技信息, 2012, 1(22): 403-404

[15] 吕妙英. 浅析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技术 [J]. 中国科技博览, 2012, 1(31): 80-80

[16] 黄小红. 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规范化的探讨 [J].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2(3): 62-64

[17] 李萍. 如何搞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0, 10(6): 39-39

[18] 龙维务. 浅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工程建设, 2007,39(3): 48-51

[19] 黄小红. 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规范化管理与实施 [J]. 经营管理,2005,25(2): 167-168

[20] 孙玲. 试论做好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重大意义 [J]. 企业技术开发,2011, 30(3): 172-173

[21] 郭永银.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 1(1): 32-33

[22] 张文广. 浅谈工程检测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J].山西建筑,2011, 37(14): 197-198

[23] 周堂, 赖明勇.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研究 [J]. 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7): 103-108

[24] 曹玉霞. 物联网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研究综述 [J].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25(4): 22-24

[25] 张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25): 173-173

篇2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能管理 系统构建

一、引言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提高物资生产中的采购、使用与储备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质量。[1]实现企业物流运转的效率,保证企业及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的稳定。本文就对物联网技术下工程物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

二、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中分布于网络中的物体的智慧是其发挥的重要价值,有效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的交换,实现物联网的集感知、互联以及智能三者的相互结合。因此,可以将物联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感知层。通过二维码、RFID、传感器设备识别网络中的“物”。第二,传输层。在原有的广电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通信数据的传输。第三,应用层。使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中间设备与技术对网络中的物体进行自动控制与管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物理物资管理中,不仅能够实现智能化的管理,而且还实现了管理体系的自动化与实时化。

三、物资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一)系统设计原则

第一,简洁性原则。要求统一管理使用的界面风格尽量简单,避免出现内容复杂的现象。要营造一种简单明了、轻松活跃的使用环境,以此使用户能够提升对管理系统的好评度,更加投入到业务中。第二,遵循可扩充性原则。在设计管理系统过程中,应当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不仅要结合当前软件支持环境,而且要考虑到将来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另外,还需要做好系统的开发,需要建立在系统的开发准备与计划的基础上。在硬件支持环境方面,尽量选择在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第三,落实模块化原则。在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中,要将维护、管理系统渗入其中,要确保系统的可增长性。[2]因此,在设计系统时,要将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再将模块以整体的形式引入结构体系中。同时,在模块的整合过程中,还应根据用户的需求适当地调整模块,以此使管理系统满足不同行业的使用需求。

(二)系统使用需求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资管理系统中,确保软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最关键的部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TCP/IP协议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通讯、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的数据连接。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物资管理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实现后台的管理。因此,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较高的数据通信,在TCP/IP协议基础上建立数据连接能够保证管理系统的质量。第二,由于企业具有多种多样的物资类型,且分布比较广泛,对于采集资产信息来说也有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将RFID读写设备应用其中,能够有效解决资产信息采集较难的问题。其能够实现自动生成与企业资产相对应的电子标签信息,以此使原本复杂的资产信息变得更简单,从而确保物资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第三,确保数据的完整。RFID读写设备的应用存在着一些弊端,在电子标签读写操作时,人员可以直接进行数据的插入与删除,这将给数据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对MD5加密验证功能设计能够有保证数据的安全。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资供应智能管理结构体系

(一)构建完善的仓储规划与布局

首先要对仓储硬件设备的整体规划与布局进行完善,使仓储空间实现最大化的应用价值。当完善合理的存储规划和布局,将适当的设备应用于立体仓库中,采用新型的存储货架、托盘、数码自动识别系统等设备,以此提高物料的分拣、加工、包装与装卸环节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物资管理整体水平。

(二)构建智能化的物资供应信息集成体系

当前物资管理系统的内部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物品,导致仓储作业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物料的分拣与组合。[3]因此,工程物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中,还需要考虑自动控制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等技术的结合。

五、基于物联网技术下工程物资智能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身份信息识别系统

传统的物资管理中的仓库使用都是仓库管理员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不足,一般体现在管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比如没有认真做好审查工作,给企业的物资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物资管理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其采用局域网安全网络平台,对仓库的使用设置了权限,只有对应权限的人才可以进入仓库,而且系统将会自动记录人员相关的身份信息,以此提高物资管理的安全性。

(二)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ERP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物资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其中包括仓库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模块,将这些模块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物资管理模式。将ERP数据接口进行通信,能够全面掌握系统中的所有信息,从而保证企业物资管理中物流订单的自动生成。另外,系统自动生成的策略信息会对企业物资的配送路、配送车辆等进行分解,使物资配送管理形成一体化。

(三)RFID联网系统

在物资智能管理系统中,RFID技术与条形码相结合的管理技术是物资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将物料以条形码的方式粘贴于标准位置,应用RFID技术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收集,而且能够将信息形成电子标签,同时,利用手持RFID射频终端还能够对这些电子标签进行续写,从而利用扫描方式对出入库单据进行出入管理,能够实现对仓库库存的高效盘点。

六、结语

物联网技术将其应用于企业物资管理中,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而且能够实现物与物信息的交换,有效推动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在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中要遵循简洁性、可扩充性、模块化原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资供应智能管理结构体系中,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仓储规划与布局,其次构建智能化的物资供应信息集成体系。另外,智能物资管理体系的身份信息识别系统,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系统,RFID联网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单位为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电气化工程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晋航,凌乐,李勇,姜周,刘丝丝.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科研型物资库房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J].东方电气评论,2015(03):20-29.

[2] 刘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仓储物资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11):47-48.

篇3

>> 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关于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及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的发展与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畜产品溯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的控制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电梯物联网信息流量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混合架构云资源池部署及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及相关技术研究 以开放式物联网架构推动智能城市建设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

[3]孔灵,李晓东等.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J].软件学报,2010,21(7):1657-1666.

[4]物联网业务特征与业务模型研究[w]. ,2014.

[5]黄映辉,李冠宇.物联网:标志性特征与模型描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10):4-6.

[6]沈苏彬,毛燕琴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1-9.

作者简介

田钧(1976-),男,湖北省人。现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高级项目经理,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研究。

篇4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煤矿;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033-02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兴技术,物联网正在通过其特有的方式越来越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来自于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物联网的应用基础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宽泛,尤其在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之后,物联网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1]。作为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的网络,物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事物处理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提供了新的基础。煤炭开采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关键领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促进其信息管理的高效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煤矿物联网信息系统的架构,然后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给出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工作,为煤矿物联系统的构建,不同环节、不同部门间的便捷通讯,以及实现煤矿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类要素的综合优化,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1 物联网信息系统的架构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接口和统一标准的要求,物联系统的设计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其中,感知层的主要构成包括感应器、读卡器、条形码只读器和视频摄像头等,其工作原理是:把由感知层获取的数据经由通讯模块传输到控制计算机,以此来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检测和采集;对网络层而言,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或者计算机局域网,以及它们自建的融合,实现数据信息的准确传输;而在应用层,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做到对设备、人员的智能化的控制和调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煤矿信息管理中,还要进一步的完成以下工作:在感知层,需要在地面井口、煤台、井下等相关场所安装视频监控与传感设备等相关感应器,实现矿井传感设备的数据接入、传输与汇总等;在网络层,需要通过对“分级监管,分级响应”机制的运用,搭建起煤矿物联架构,其中主要涉及到矿井监控数据流转网、煤矿企业、市级分控中心等数据专线;在应用层,要进一步的全面构建井下视频监控、人员定位、排水系统、安全运输等相关的系统。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1 网络层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的网络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长距离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由于网络层处于物联网的中间部位,主要负责感知数据管理和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因此可以将其看做是物联网数据的中心,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部分[3]。在这些关键技术的协助下,物联网的网络层能够将感知层(最为基础的一层)获得的信息进行无障碍、高效的传输,能够有效的解决感知层所获数据的长距离传输。这些数据同时还能够经由移动通信网、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以及各类专网和小型局域网等进行网际间的传输。尤其在“三网”合并之后,有线电视网进一步担负起了物联网网络层的一些功能,这不但对物联网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还会因能够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使物联网应用到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2.2 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是物联网整体架构中最为关键也是最后的一个层面,在这一层面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M2M技术、云计算等。其中,M2M技术指的是通过对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软件智能处理等相关技术的结合,实现对机器设备信息的自动读取与自动控制[4]。在物联网整体架构中,M2M技术的应用目的是使机器设备具备“活性”,都能够连入网络,并具有一定的通信功能;而对云计算来说,这是一种在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与网格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已经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物联网中应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在带宽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在当今物联网技术的组成结构中不可或缺。这一技术不但能够为不同“种类”的物联网提供统一的服务交付平台,还能够降低数据处理成本,提高应用效率。

2.3 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在物联网的整体架构中处于架构的最底层,可见,它是物联网整体发展与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物联网的功能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作为物联网架构中的最为基本一个层面,感知层的作用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在这一层面,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和数据的检测技术、中低速无线传输技术、有线近距离传输技术等。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的协作下,实现对各类环境和监测对象进行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的目的[5],也能够通过对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并在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的协助下,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到的信息、数据传输至接入层的基站节点或者直接接入网关,最终实现物联网的全面覆盖。

3 物联网在煤矿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 在无线/有线一体化调度中的应用

对煤矿信息管理的未来发展而言,“智慧矿山”是其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和煤矿信息管理的重要保障手段。在煤矿物联网的整体架构中,无线/有线一体化调度通信正在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信息管理系统,集井下移动通讯、视频监控、人员定位、应急救援通信和工业以太环网以及无线/有线一体化等为一体,实现了“六网合一”[6]。在这一应用过程中,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目的是能够使用户便于对各子系统的选和扩展。这种“六网合一”的模式使物联网系统在整体造价、设备线缆安装架设工程量和维护量方面实现了较好的优化,系统的扩展能力也得到了大幅的增强。此外,该系统还具有进行应急通信的功能,而当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分站或者光缆等设备发生故障以及遇灾害损坏时,系统都能够在“即时重构自愈功能”的协助下,使故障的排除和系统的工作分开进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3.2 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煤矿的物流管理是其整体功能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运输、装卸、搬运、存储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物流的参与才能完成。其中,物流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构建对提升煤矿物联网的运行效率,提升煤矿的整体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煤矿信息系统中构建物联网,需要对物流、人流、车流以及危险品的过程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和加工处理,最终要在安全生产管理与实时过程控制两者之间构建一个综合管理的通道或者平台,最终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无缝”交换,各类物流职能之间的紧密集成等。其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对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然后以这一平台为基础,把煤矿中分散的物流、人流等各子系统进行有效的综合,将监测监控、告警、协同作业等附加功能融合进去,最终实现煤矿运行的多级、分层和实时管理和监控,使基于互联网的煤矿运行能够符合安全规程,提升物联网的应用的效率和效果。

3.3 在煤矿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煤矿设备管理是物联网在煤矿信息管理中的一个典型应用,不但能够完成对各类煤矿运行监测参数的的数据信息采集,还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并通过实时显示和图形显示的方式,为井上的监控中心提供一定的可供参考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包括各类参数指标、井下设备的报警、断电等信号,其目的在于能够有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调节,以井下适应湿度、温度、风压和瓦斯等环境因素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实现井下各类设备信息的自动实时录入,以此来对设备的工作环节进行准确的记录,尽量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这样一来,井下各类设备的工作状态就能够及时的反馈给井上的监控中心,井上的工作人员就能够通过相关的数据信息更好的控制井下设备的正常运行。当出现了设备故障、需要进行检修时,便能够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等相关通信网络,及时的与远程的厂家进行联系和协同解决,第一时间实现对设备的跟踪和检修,保障井下工作正常的运行。

3.4 在人员、机车定位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煤矿信息管理中的另一个领域便是对人员、机车等的定位。这一系统的搭建主要由标识卡、读卡器、网络传输系统以及上位机和系统软件等完成。在人员的定位方面,需要为相关人员安装人员定位系统标识,并经由这些标识直接将其信息接入到物联网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平台之中,并通过读卡器、网络传输系统、上位机和系统数据库软件的应用,将人和其他设备区分开来;对机车定位来说,系统要将标识卡以1-3m的间隔安装在井下巷道的顶壁上,完后通过安装在矿用机车上的定位分站读取标识卡将机车的信息连入物联网。同时,安装在矿用机车上的移动定位分站和固定安装在巷道中的矿用无线通信分站两者之间,要通过无线以太网协议通信相连,这样一来,两者之间便能够在视频、语音、数据等媒介中,实现对调度中心下传的各种指令的实时接收,移动机车上摄像机视频信号和运行监测数据的实时无线上传等。

4 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利用物联网系统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人、物、环境不同要素的有效监控与检测,做到影响正常工作因素的提前预防和预警,其目的是实现从“间断性检查”向“连续实时监控”的转变。在煤矿生产工作中应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除了需要对文中所述的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外,该应在做好以下基础性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物联网的应用更加顺畅,它们是:选择适合煤矿井下环境与规范的智能传感器件,构建分布式、可移动和自组网的信息采集平台,对煤矿复杂环境中的无线传感网技术进行重新搭建,对安全信息获取技术进行重点关注,提升矿井的灾害预警预报水平等,此外,还应该强化人员安全环境感知技术和终端设备、生命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拓展和挖掘、完善煤矿物联网技术,使煤矿的采掘、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关键生产环节都能够在物联网的作用下得到完善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莫钦森,魏金成,温佐云.物联网在煤矿生产上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2:102-104.

[2]张周,曹善西,付士军.物联网技术在煤矿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山东煤炭科技,2011,6:88-89.

[3]赵文涛,董君.物联网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1,2:121-123.

[4]王援,赵丙辰,陈家芳,刘银龙.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煤矿行业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3:8322-8324.

篇5

关键词:工信部;物联网;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解读

1 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了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家工信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2 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关于10个产业聚集区。根据国家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截至2010年末,国家级高新区达到70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总数超过100家),依托东、中、西部现有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按照产业关联度和区域特征,重点培育10个以上区域成为物联网综合产业聚集区或物联网特色产业聚集区具有可行性。

关于100家以上骨干企业。评价“骨干企业”的依据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等。百家物联网骨干企业的评定将参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定标准,对企业核心业务与物联网产业相关度、企业规模、效益和研发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关于9个重点领域。这里的重点领域包括在经济运行中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如工业、农业、物流等;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的重点领域,如交通、电力、环保等;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领域,如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

3 全面部署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十二五”期间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推广的目标,《规划》制定了大力攻克核心技术、加快构建标准体系、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任务,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方向和着力点。

要点1: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体系一般包括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共性技术。在信息感知领域,要掌握超高频和微波RFID芯片设计、封装以及读写器相关技术,攻克智能化、小型化、高灵敏度等传感器技术,提升地理位置感知核心芯片的整体技术水平等;在信息传输领域,就是研究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开发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传感器节点及传感网组网与管理技术,研发传感网、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等异构网络技术等;在信息处理领域,要掌握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库核心技术,强化图像视频智能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成熟度和兼容性等;在共性技术方面,包括提高基础芯片的设计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开展微能源技术研究等。

要点2: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主要由体系框架、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组成,是物联网从起步阶段不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的必要条件。物联网涉及的学科交叉性强、技术范围广、产业集成度高、应用涵盖面宽,因此,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规划》从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积极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通过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物联网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与协调,加大标准化和知识产权研究的工作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促进物联网快速有序发展。

要点3:产业培育

物联网产业主要由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与运营等物联网通信业,应用基础设施服务、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等物联网服务业组成。《规划》提出了完善产业链、培育骨干企业、优化区域布局三个主要任务,明确了培育和壮大产业的方向和重点。

要点4:应用示范

物联网应用示范不仅是目的,更是手段,通过应用需求牵引,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培育。《规划》指出,应用示范将面向经济运行的重点行业、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三大领域展开,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防止一哄而上,以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应用示范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注重应用模式的创新,力争构建与各类应用相适应的运营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一批模式新颖、机制灵活的成功案例和应用模板,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推广;要注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应用有效促进新技术成熟、标准完善和产业壮大;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要点5:信息安全

物联网安全以防止信息遭到篡改或泄露、系统遭受破坏为目标,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各环节,包括节点认证、身份鉴别、入侵检测、访问控制、隐私保护等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安全内容,以及电磁防护、系统容错、冗余设计等系统可靠性内容。注重信息安全保护是促进物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等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安全:首先,物联网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拓展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给已有的信息安全架构和技术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规划和制定符合物联网技术特征的安全架构是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其次,物联网应用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实际应用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挑战,建立并完善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在示范工程全生命周期推行安全风险与系统可靠性评估,是从源头保障物联网应用安全的必要措施;另外,物联网将经济社会活动、战略性基础设施资源和人们生活全面架构在现有的网络上,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是保障系统端到端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基础。

要点6: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包括共性技术、测试认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产业投融资、公共品牌和决策支撑等服务内容。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为企业等主体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稳步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规划》提出了重点加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支撑机构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吸引社会资源投入,最终建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

4 合理布局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工程

为了落实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设置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培育、应用示范、公共服务五大类重点工程。每一类工程又细分为若干子工程和项目。重点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点带面,防止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

要点1:重点工程设置原则

重点工程的设置以落实主要任务的主要方面,切实推动物联网发展为原则。

技术创新工程:以突破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攻克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我国物联网整体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

标准化推进工程:根据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和规模应用需求,构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有效提高我国标准制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产业发展工程:重点突破薄弱产业环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自主发展的规模产业化能力;鼓励和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聚,提升整体产业层级和产业能力。

应用示范工程:面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取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示范效应典型、技术创新空间大、产业带动作用强、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重大应用工程开展应用示范。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有效服务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支撑政府决策,有效整合资源,全面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要点2: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原则

重点工程的实施总体要遵循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协同推进的原则。

在技术创新工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创新体系,促进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全面发展。

在标准化推进工程中,加强相关领域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统筹协作,大力推动自主技术形成标准,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标准制定。

在产业发展工程中,要以骨干企业为引领来建设完备的产业链,在区域布局中,应重点建设定位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在应用示范工程中,应以物联网产业链上典型大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强部门和行业政策引导,形成产业上下游通力合作,重点行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用与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的结合力度,吸引各类社会资源投入,促进公共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5 营造良好的物联网发展环境

为了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提出了统筹协调、政策法规、财税支持、国际合作以及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为物联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点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物联网关联领域广、涉及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需要建立和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物联网发展;同时需要建立技术产品分类体系、行业统计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业科学发展。

要点2:营造政策法规环境

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政策法规支持。在物联网发展政策框架和体系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政策、物联网地方规划和行业管理、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需要加强研究部署,为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要点3: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初期,其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需要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通过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来引领和促进产业发展。

要点4:注重国际技术合作

物联网发展是基于全球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呈现出在产业链高端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特点和趋势,国际合作是加快培育发展物联网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物联网许多领域的国际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前期技术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用不足,国际合作发展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技术、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篇6

【 关键词 】 油田;信息技术;物联网;信息建设

1 引言

物联网系统的集成环境,可以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可以实现从自动化生产环境过渡为物联化、智能化生产环境,提升智能化处理能力;实现物联网应用和技术由点到面的结合,可以提升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企业智能化、一体化的应用集成。

目前,中原油田油井的数据采集及控制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油井的一些数据需要工人到现场才能采集,如油压、油温、水量、产液、含水、示功图、套压等,工人劳动强度较大,而且采集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对较低。此外,油田现场数据采集点大多存在环境恶劣、地势复杂、铺设固定通讯线路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完善油田物联网建设对于实现油井的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人工作效率,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可靠性以及减少现场事故发生率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国内物联网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重点行业已经进行了试点,如电网、交通、物流、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但是在应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物联网的发展涉及众多领域,给相关领域的技术带来了全面提升,尤其是传感器、智能计算、网络和通信、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一些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并没有掌握物联网的部分核心技术,大部分技术领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长期受制于人,处在产业链低端。例如,①传感器技术:我国企业基本掌握了低端传感器研发的技术,但高端传感器和新型传感器的部分核心技术仍然未掌握。②物联网软件和加密技术:一些基础软件的研究水平还较低、自主研发的集成系统较少。SOA技术方面,主要停留在对现有结构的改造和优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③网络和通讯技术:目前无线传感器组网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芯片以国外技术为主,国内一些企业在逐步实现技术突破。我国掌握的网络传送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无线接入技术。④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

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然而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 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 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形态和爆发点,物联网有形成巨大市场的潜力,但潜在空间转化为现实市场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形成新兴业态和新增市场。我们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元规模,而真正可能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3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3.1 物联网关键技术

一般来说,在物联网应用过程中主要涉及三项主要技术:①传感器技术:该技术也是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可以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②RFID技术,它是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等方面;③嵌入式系统技术:它是一项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兼容了软硬件、集成电路技术等核心技术。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用人做比喻的话,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相当于人脑,分类处理接收的各种信息。这个例子很形象地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3.2 物联网应用中的问题

①目前物联网在行业应用内都是“闭环”应用,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相互之间的标准、规范不同,协议和体系也各异,信息也难以共享,无法形成完整的应用体系,物联网的优势无法体现。只有打破信息壁垒,制定统一的应用环境,才能形成不同领域、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开环”应用。

②突破物联网产业链在行业应用内共性技术和物联网中间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技术研发过程要以应用带动开发,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自主创新技术,形成符合国内特色的物联网核心技术。

③建设统一、标准、稳定的物联网应用集成环境,对下接入多种行业终端,对上支持多种行业应用,把各种垂直的物联网应用整合成一个扁平的应用网络体系,由此带动物联网产业规模的发展。

4 物联网在中原油田的应用前景

4.1 油田的客观条件为物联网建设提供条件

中原油田大多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人口密度小,公网通信系统的覆盖较差。同时,油田地域广阔、设备种类多、运行状态复杂、自然条件恶劣,需要对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实时的监测,要实现现场与监测中心之间的通信,首要问题就是要克服地理环境所带来的限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架设一个庞大的通信系统是一个费时和大量消耗资金的过程,地形的起伏不平导致铺设电缆后不宜传导,同时电缆穿过油田、山路、湖泊等地区可能存在潜在危险,这些问题都是油田物联网必须要逾越的障碍,这些客观条件使得在油田行业中搭建无线通信网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除了油田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问题,铺设光纤通信网络还存在建设成本高、工期长等诸多问题而且由于油田的工作性质,需要通信系统支持移动性,满足油田作业人员的室外移动办公。油田生产物联网对安全性、业务承载能力、网络覆盖、可靠性、应用范围具有高需求,使得众多现有的无线公网、WLAN等无线宽带接入网无法满足其全面需求而难以担此重任。

4.2 生产信息的自动感知、信息集成和智能处理

中原油田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四川普光气田和内蒙探区,可以设想物联网系统应用于采油井、天然气井、煤层气井、注水井、水源井、站库等油田生产领域以后,能够基本涵盖油田基础自动化应用的大部分领域,可以不断完善油田运行机制、深化精细管理,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物联网系统应用于油田后,可以逐步深化投资成本预算长效控制机制和内控、审计、监察、稽核、法律“五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生产经营运行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结合油田各部门,可以将物联网设计成

4.3 对重点物资和车辆定位、智能跟踪和监控

中原油田生产车辆多,生产中涉及较多化学品、易燃易爆品、重点物资及危险品的运输,目前还没有从物流和物资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对这类物资进行管理。研究和应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的嵌入式软件和网络接入技术,可以自动感知和监控运输车辆物资情况;可以建立安全可靠的卫星定位+无线传输网络,实现对车辆物资即时数据的实时传输;可以建立统一的物流数据管理、分析预测和诊断系统,实现物流自动化监控和调优;可以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及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机制,保障物联网信息安全

4.4 构造完整的物资信息链,实现仓储智能化

中原油田现有的物资仓储设备和管理水平已经严重滞后现代高速发展的物流需求,建设智能物资仓储管理系统是对大量油田物资进行高效管理的前提,仓储管理需要具备智能化管理手段和信息化高新技术的物联网系统作支持。物联网系统应用在物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油田产能建设和生产发展的需要。①物联网系统中的物资仓储管理软件可以跟踪管理物料从进厂到使用、报废的全过程。②RFID技术可以实现物资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物资周转效率;应用无线网络,实现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指导物资需求计划的制定。③仓储智能化管理软件与油田勘探开发的生产数据库、ERP、物采平台等建立连接。

5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原油田依托国内物联网技术现状,结合自身信息建设实际在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如果物联网系统应用于油田的生产,可以加强油田各机关、采油厂、工程建设集团、供电管理处、物资供应部门、五大研究院、技术监督与测试部门、维修厂等单位的协同工作能力,提高油田生产效率,提高油田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油田各部门的需求。

石油行业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的技术高度密集型行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油田建设,在油田数据采集、远程监测、物资管理以及地面全面信息化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斌.关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年02期.

[2] 王喜明.物联网技术在民航机场的应用[J].江苏航空,2011年02期.

[3] 贺小花.物联网技术在机场安防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12年09期.

[4] 周志敏;李明涛.物联网在油田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2年06期.

[5] 任伟.物联网安全架构与技术路线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5).

[6] 朱鹏飞,于华章,陆舟.物联网信息完整性保护方案.信息网络安全,2012.(8).

篇7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前景;建议

1.物联网概念及其重要特征阐述

1.1 物联网概念: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广义而言之,把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同互联网相结合而形成的巨大网络,通过人与物以及物与物间的信息交互,达到信息网络同物理空间的融合。具体而言之,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诸如: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红外感应器以及射频识别(RFID)等,根据约定的网络协议,将物品同互联网相连接,实施信息交换与通讯,从而实现一系列管理工作,如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监控和跟踪以及定位。

1.2 物联网的重要特征:

①智能化。网络系统具有智能控制、自我反馈以及自动化的特点;

②互联网特征。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的一种网络,旨在解决与处理人和物、物和物间通信的网络形态,虽然其终端具有多样化,然而,互联网仍是其核心与基础;

③识别与通信。只有具备物物通信以及自动识别功能的“物”才能够纳入物联网。可将微型感应芯片植入物体上,使其变为有“知觉和感受”的物品,这是互联网无法比拟的,物联网的此种特征功能的实现主要借助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

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传感器技术(Transducer Techno-logy)

传感器技术可谓一项高新、前沿技术,主要研究从自然界提取信息并识别和处理这些信息,实现在物联网中人和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传感技术的核心是传感器。传感器是对各种装置和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的关键器件。其是一种可感知被测指标的某一确定信息(红外线、磁场大小和温度等),并根据特定的规律转为同其相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设备。传感器一般由转换元件与敏感元件构成,其类型多样化,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以及工业生产自动化等领域。而现阶段,传感器技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诸如:在自适应性和智能性方面,传感器网络突显出不足以及单个节点信息不完全性或不准确性;在能量处理与传感能力方面,传感器也表现出一定的限制性。因此,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其一,加强传感器自身网络化、智能化;其二,感知信息方面。

2.2 网络通信技术(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NCT)

不管物联网概念怎样延伸与拓展,其不可取代的关键技术仍是最基础的物与物间的感知与通信。NCT主要包括网关技术、组网技术、交换技术以及(有)无线传输技术等。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是M2M(Machine to Machine)技术。M2M技术有广泛的使用范围,能够结合远距离连接技术,诸如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等,亦能够结合近距离连接技术,诸如:UWB、RFID、WIFI等。现阶段,M2M技术侧重于Machine to Machine(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今后会在工控、水利、气象、军事等各领域应用。而通信网络技术作为为物联网数据提供服务支持与信息传送的基础通道,怎样基于现有网络增强通信网络技术的专业性,以适应物联网低数据性和低移动性等业务需求,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2.3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RFID系统由信息处理系统、读写器以及RFID电子标签构成,RFID为物品贴上电子标签,在带有电子标签的物体上通过读写器时,无线电波会把标签中所带有的信息数据传递给特定的信息读写器,再通过读写器传递给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数据控制以及处理工作,从而达到高效管理物品的目的。因此,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现阶段,RFID技术在物流管理等方面都有应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该行业的管理效率,而RFID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如产品测试、安全隐私、芯片成本等诸多问题,有待相关人员做进一步解决和处理。

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研究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我国诸多领域,这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不仅是物联网取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也为今后深层次研究物联网的应用前景指明了方向。

①智能交通。通过传感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交通事故检测和道路联网监控,从而智能化地调配与管理交通车辆。此外,各地区也加大了路网检测信息采集装置的设置密度,部分道路已实现全程监控。交通智能化能够提高行车安全,解决交通堵塞,对确保司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智能电网。通过IT技术、数字化通信、嵌入式处理器和传感器构建一种智能化网络系统,该系统将各能源统一入网且进行分布式管理,实时监控与采集电网和客户用电信息。电网智能化旨在持续安全的供电的同时保护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势必会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③医疗卫生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把药品的产地、名称、规格、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上的信息数据储存在电子标签中,可实现全过程的追溯;同时,通过RFID技术建立医疗卫生监督体系,不仅能够在检验检疫中追踪病源,而且可以有效管理病菌携带人员。

4.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建议探讨

综上所述,物联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物联网产业虽已有一定的应用基础,而相比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需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和努力。其一,进一步完善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物联网的安全性;其二,政府相关部门应注重政策引导,建设物联网应用的典型示范工程,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其三,我国应抓住机遇,增强和促进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最后,在数据处理、芯片和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集多方资源,协同研究,攻克物联网关键技术难关。

参考文献

篇8

每一个新兴经济时代的来临,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无论是很久以前的蒸汽机,还是上个世纪才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都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物联网技术作为下一个新兴技术产业核心,将给现行的传统经济带来翻天覆天的变化,同时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商机。正因为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将物联网的发展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也将物联网技术确定为对美国利益具有潜在影响的六种关键技术之一,认为物联网技术存在裂变性的影响力,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事实上,欧洲联盟也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设想,开始从感知、宏观架构、通信、组网、软件平台及中间件、硬件、情报提炼、搜索引擎、能源管理、安全监控等10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同时,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已开始大力部署本国的物联网发展战略。

200 9年儿月3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总理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理念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各省市纷纷成立了旨在推进物联网技术的产业联盟。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已经明确,我国未来将从五个方面着手培育物联网产业,具体包括:培育物联网的应用:鼓励企业建立创新机制:建立物联网的标准:打造物联网的产业链:制定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等。

大量迹象表明,人类社会将进入物联网时代,一场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必将带动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商贸活动的物联网化将是这个新兴产业时代的排头兵,因此,只有积极应对,迎接以物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才能充分把握未来整个商贸事业发展的先机。

商务事业离不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将物质实体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产物,也是商品服务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在传统商务过程中,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在目前条件下,前面三种“流”的管理过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实现。而物流则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它是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包含着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物联网技术正是旨在对商贸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处理和控制的一种新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商务服务对象不受地域限制,所以,建设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既是商务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物联网技术无疑将成为人类社会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事实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商务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严重脱节的问题。它可以从商品生产的原材料采购开始,对其整个生产过程、包装,存储,运输、交货,直到商品应用等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处理和控制。另外,物联网技术也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使?肖费者最小的成本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消费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方便最终消费者。

物联网技术将促使企业重新认识商贸和物流过程,明确商贸工作的管理目标,促进新的商贸供应链的形成,并使商贸物流管理的内涵得到新的延伸。

抓住关键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发展物联网技术,对于经济和商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已在各方面积极准备全面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然而,物联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上需要政府主导,在实施上急需建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和建立标准体系是保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

物联网技术架构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也就是硬件、网络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开发。从这个角度看,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省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及产品,几乎涵盖了物联网行业应用的全部产业链。作为政府主管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管理部门,重要的是通过商贸和管理职能,将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目光和研究重点引到物联网产业和关键技术方面。同时引导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和招投标工作,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建立一批涉及国计民生的示范工程项目,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其实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标准化问题。国家相关的组织也在加紧制定标准,但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国家管理部门希望把车联网的项目推向全国,同时商务部也在这个方面制定了标准,并正在建立商品网,这些都是物联网产业中不同名称的独立应用。物联网有很多核心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和物联网相关的,这些技术的标准化工作现在都已经开展,包括传感器、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都应有相应的标准技术,商务部门是社会商贸活动的政府管理机关,参与制定有关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责无旁贷。

加强应用探索抢占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先机

篇9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物联网技术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多个行业当中。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推动了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依旧存在整体技术先进性不强、相关标准不完善、与国际水平差距大等不足之处。因此针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当中的应用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

1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在物联网之上的发展还较为落后。目前,美国的IVHS、日本的VICS系统,通过在车辆与道路之间信息通信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已经完成智能化和信息化两大方面。众多的先进无线技术被先后应用到其中,包括信号优先、职能定位等,并且在速度分析、信息采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国内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之后更是被定为重点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总理于2009年提出应当针对物联网几项关键技术进行发展和突破,并且为之后的发展进行了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发展。由国家批准,我国于该年九月正式组建标准工作组,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出台一系列发展政策,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十二五”期间,该产业将研究的重点对准信息安全、网络等方面,2010年,在我国首都正式成立了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其研究重点为技术与相关标准的制定。

2推进策略

(1)加强设计

在交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要不断的加强设计,尤其是顶层设计。在整个行业当中通过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的推动整个该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针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行业发展策略、交通系统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有效的提升行业整体的水平,从而实现渐渐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促进物联网技术的飞跃性发展的目标。

(2)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

通过科技专项的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撑,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为专项科技进行发展,并且进行信息化规划,给予充分的人财物的支持,推动该行业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应用。尤其是关键性技术还需要着重的推广和突破,从而提高该行业整体技术含量。并且不断的完善其发展机制,确保整体系统的长效运行,积极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3)完善应用标准

着重进行应用标准的建设,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物联网智能交通标准工作组,与国家的相关工作有效的衔接,并且针对该行业的物联网应用进行了相关标准,以及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其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互联互通。

(4)建立示范工程

要推动该行业的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就必须通过示范工程完成。这就要求要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不断的优化在应用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交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主要以交通运输为主,积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相关部门、企业、政府等的配合和支持,进行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不断的完善实施机制,结合行业特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推动应用技术的发展。通过示范工作,不断的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提取成功的经验,促进关键技术的进步。充分结合“十二五”提出的重点发展任务,选择一些综合实力较好,具有一定优势的业务领域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的推广工作。转变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技术先进性不足等劣势,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促进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5)突出服务,进行协调性发展

转变之前的发展途径,突出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让人们真实的感受到物联网的优势和便利性,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规模应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协调性的发展,统筹整体步调,不仅需要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相关行业,注重协调性发展,确保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序应用。

3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现状,要求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性不足、设备依赖进口等多个方面的不足,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任务等,以及行业的发展特征,进而不断的促进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通过提高顶层设计水平、完善应用标准、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突出科技支撑作用等方面,从而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促进行业转型,缩短与国际应用水平的距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品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长松.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

[2] 郑欣. 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篇10

一、物联网概念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完成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需要利用物联网才能解决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没有考虑的、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

(一)物联网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

一是射频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是物联网关键的技术之一。RFID标签,具有读取距离远、穿透能力强、无磨损、抗污染、效率高、信息量大等特点。当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通过特定RFID读写器时,标签被读写器激活并通过无线电波将标签中的信息传送到读写器以及信息处理系统,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

二是下一代网络技术。下一代网络以软交换为核心的,采用开放、标准的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具有分组传送、控制功能从业务中分离、业务提供与网络分离、端到端QoS和透明的传输能力、融合固定与移动业务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实现物联网人与物品和物品与物品可靠互连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已经成为现实的多种装置的互连网络,例如手机互连、移动装置互连、汽车互连等等,都揭示了下一代网络在互连任何物品方面的发展趋势。

三是深度嵌入式系统技术。物联网实现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主要目的是对物理系统的控制,这要求物联网系统具有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嵌入式系统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要手段。嵌入式系统综合了计算机、自动控制、通讯等多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应用开发出的智能化机电产品。广泛应用机、汽车、家电、工业装置、医疗器械、监控装置等各类物理设备中,国际上把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的嵌入式系统称为深度嵌入式系统。

(二)目前关于物联网的认识误区

一是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个领域,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二是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限延伸。事实上物联网可以是传统意义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组成局域网、专业网,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类似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局域网才是其最大的应用空间。

三是认为物联网是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已在为我们服务。物联网理念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特征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提升。

二、我国和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联网研究起步早,技术研发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进行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都部署了物联网相关技术攻关,并在芯片、通信协议、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走在世界前列,是为数不多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多部委也在加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为物联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我市拥有较好的物联网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示范应用经验

是省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在标准制定、示范应用、人才资源和新型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聚集了北洋集团、新北洋、华菱电子、双丰电子、卡尔电气、渔翁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北洋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在射频识别和图像读取领域技术标准制定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市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分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我市拥有省光纤传感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机内容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省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攻关能力。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我市先后启动了工业、海洋、环保、电力、交通、物流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北洋集团研发的国际海运物流管理系统和港集团建设的智能物流仓储管理系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同时应当看到,我市物联网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省内外先进区域相比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体系尚不完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体系不健全,应用领域不广、层次偏低,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面对激烈竞争,我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大力推动示范应用,才能确保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我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

主要目标是将建设成为专业化水平强、产业化应用好、市场化程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物联网强市。

一是建立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物联网特色化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应用示范基地,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核心产业、关键技术、公共平台建设以及示范应用取得突破,在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一批规模较大企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二是形成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聚集一批国家级研究机构与研发中心,在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应用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系列,自主研发、产业保障和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显著提升,并在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培育一只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建立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物联网人才支撑环境,引进一批物联网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初步显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联动效应,建成国内一流的物联网人才高地。

四、我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重点

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紧密跟踪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攻克一批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一)集中突破物联网重要核心技术

1.新型传感器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重点围绕关键传感器件、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发挥北洋集团、双丰电子、卡尔电气等企业技术优势,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打印与扫描图像、地震检波、石油勘探传、光纤测温、智能家居、物位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各类新型传感器研制,和低功耗传感节点及监测设备的嵌入式微系统技术研发。

2.物联网信息安全及智能处理技术。依托卡尔电气、渔翁科技等重点企业,加强网络数据传输加密、大规模网络行为模拟、信息与内容安全等技术研发;加快云安全技术的研发;开发快速、高精度、高效率数据挖掘、比对分析算法与模型;研发高效率传输光缆及数据压缩、传输、处理技术。

3.物联网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加强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开发与产业化,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标准化;加强各层次数据接口信息交互的标准化研究;加强应用管理、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发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新一代网络服务业务。

4.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重点加强可编程、系统测试、数据保护等共性技术研发及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先进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加强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等技术研发,重点加强面向行业和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支撑平台研发。

(二)重点培育物联网关键产业领域

1.先进传感器产业。围绕物联网感知层技术,抢先发展先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产业,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点。引进和培育一批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研发和制造企业,迅速提升高端传感器市场的影响力。大力支持北洋集团开展高性能射频识别标签设计、封装,开展相应读写器具研发和生产;引导新北洋、卡尔电气等企业开展融无线数据通信、交易支付、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华菱电子研发高精度图像传感器、北洋集团研发光纤测温传感器、双丰电子研发地震检波和石油勘探传感器;支持和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海洋环境检测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传感器并产业化。

2.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产业。积极开展传输技术和安全技术研究,引进一批基础设备生产和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加快培育新一代网络产业。大力支持宏安集团研发高性能光纤光缆、通信电缆、超五类数据缆;支持东兴电子、宝岩电气、新康威等企业研发智能数据传输与连接线缆;支持渔翁科技研发高性能数据加密设备和信息安全设备;积极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大规模网络行为模拟、信息与内容安全、数据加密等,并尽快进行产业化。

3.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加快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软件等相关基础产业。支持家和科技研发智能家居系列产品与集成方案;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学(分校)联合相关企业研发面向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支撑平台、核心框架及中间件产品;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微电子研发中心研发汽车电子芯片;支持农友软件研发新一代农村信息化集成服务系统。

4.物联网应用提升产业。利用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重点推动港集团、威东航运、胶东国际海运、汇峰物流园、鑫通物流园、华东海运等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服务;积极推动威高集团、金猴集团、光威集团、天润曲轴等大企业集团实施制造业物联网工程;支持好当家集团、寻山水产集团等企业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产品加工和海水养殖。

5.物联网集成和服务产业。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相关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尽快形成以网络传输、信息处理、内容提供以及运营服务为主的物联网网络运营和服务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基础条件和服务支撑体系。

(三)加快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

1.构建适合物联网应用的下一代网络平台。积极引导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广电优化整合网络资源,构建开放、标准、安全的下一代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业务。支持网络运营商、行业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搭建物联网信息中心,构建综合性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和测试平台,为物联网相关用户提供数据接入、数据处理以及系统测试等服务,支撑物联网各领域应用业务的快速实施。

2.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依托北洋电气集团的省智能光纤测温重点实验室和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加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建成国际前沿、国内领先,具备引领作用的国家级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与服务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哈工大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工大的技术、人才优势,围绕推进技术产业化应用、执行重大示范项目等主题开展集中攻关。

3.物联网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以网络运营商、龙头企业、研究机构为主体,鼓励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围绕物联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检测和标准化工作,搭建立足、辐射全省的物联网技术交流平台,推进省内物联网技术交流合作,对接国家物联网标准联合会工作组,推动企业参与跨区域物联网应用项目。

(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

智能工业示范应用。加快三角轮胎、万得集团的射频识别项目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监视、质量控制智能化。在黄海造船、成山集团、天润曲轴推广数字化设计、电子识别、可配置信息集成等先进生产技术。在威高集团应用产品质量和成份智能监测技术。

数字渔业示范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海上110”、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海洋产品加工及等领域的应用,以公安边防为依托,加强海上基础设施建设。以好当家渔业集团、鸿洋神为重点,推动海洋产品分类、质量检测、产品流转、生产加工等智能化。建立海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整体提升。

智能物流示范应用。以港(国际物流园)、华东海运、家家悦集团为主体,建设港口集装箱智能调度、职能仓储系统、商品分拣调拨、物流信息处理、车辆调度等智能信息系统,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仓储管理、商品配送等物流模式的应用,推动以物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新模式发展。

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积极推动北洋集团分布式光纤测温预警系统在我市电网中应用,实现重要输变电设备和电缆温度实时监测和远程预警。以佳衡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远程抄表、自动通知和缴费系统,提升精细管理和智能运营能力。

智能交通示范应用。加快射频识别和传感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积极实施智能交通行车诱导、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高速公路智能管理、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等系统示范应用,建立智能交通标准体系和应用模式,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数字节能环保示范应用。推动基于传感技术的高耗能行业传统工艺改造和生产流程优化项目建设。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污染源监控、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城市噪声监测和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护等系统领域的应用,构建智能化的监测、防控体系。

智能城市管理示范工程。依托已建成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建设中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大型活动实时监控、应急指挥。以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为示范,探索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

五、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

(一)确立物联网产业战略高技术产业地位,予以重点支持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强有力的促进和推进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推进计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研究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市场支持和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企业产品。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机构,聘请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知名专家,就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对前瞻性的技术进行论证。

(二)加快推动基地园区建设,培育物联网产业集群

支持物联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通过专业园区建设,集成创业服务、技术支撑、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物联网项目在基地(园区)布局,打造涉及研发、制造、集成、运营多个环节,涵盖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完整物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基地(园区)集中,引导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及其它机构之间相互合作,推动新型企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三)加强企业联合与协作,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发展

由政府牵头组建若干产业技术联盟,协调联盟各方利益和冲突,消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实的或者潜在的风险。发挥政府资源整合作用、核心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共同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重要市场开拓。提升各高校之间合作办学、联合攻关层次,推动物联网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内和国际大型物联网企业合作,通过合作研发、合作营销、互相交流管理经验等,促进产业联盟的国际化。

(四)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技术标准是技术化的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支点,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我市应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发挥政府、协会、联盟等的作用,完善市场驱动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核心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要加强与国内重要系统集成商和龙头企业合作,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使之成为我市技术标准合作者,加快我市参与的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和完善。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要通过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及时了解国际相关产业发展动向,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

(五)创新多种形式的金融市场,快速聚集产业资本

建立政府主导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物联网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建设、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集成电路专项基金及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基金等。积极组织物联网产业园、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申报国家级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风险资本与优质企业、项目的对接平台,推动社会风险投资积极参与我市物联网产业化项目和示范项目建设。做好上市融资协助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

篇11

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10月31日从工信部获悉,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10月3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要着力突破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物联网规模应用。

苗圩表示,物联网已进入与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他强调,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把握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趋势,形成特色鲜明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打造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二是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着力突破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推动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重点领域物联网规模应用;三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健全完善政策法规,推动跨领域的物联网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他要求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聚焦重点领域,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更好的发挥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

江苏省政府省长石泰峰指出,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是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江苏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必须承担好的责任。江苏省将按照部际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会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攻克关键技术,推广物联网应用,力争早日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

目前,无锡物联网企业达到1171家,从业人员突破15万,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688亿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基本形成了涵盖感知、网络通讯、处理应用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示范区企业承接了全球30个国家、200多座城市和全国20多个省市的物联网工程,累计牵头和参与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25项。无锡市各类上市及新三板挂牌的物联网企业近40家,后备企业超过100家。

篇1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causing the scarce talent. In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major of internet of things was increased based on the coor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order to train tal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urgent matter is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cluding courses construc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experiment teaching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discuss the good influe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on these aspects and job prospect of students. The improvement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discussed too.

关键词: 物联网;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培养方案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training schem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272—03

0 引言

自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发展物联网。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从而掀起了物联网在我国发展的热潮。目前,各省、市纷纷制订了自己的物联网产业规划,但我国的物联网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企业旺盛的人才需求。不少地区、行业和企业已经提前打响了物联网人才的争夺战。为了适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行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处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高校,对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部分高校新增了物联网专业。对于一个新专业,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教训可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为只有摸准行业脉搏,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而企业正是寻找行业脉搏的好途径。青岛农业大学的物联网专业正是采取了这种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会全程参与到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等三大环节中来,可以较好的帮助学校解决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室建设以及学生就业等一系列新专业亟需解决的难题,对专业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就此展开详细阐述。

1 企业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方向性建议

物联网是指让所有的物体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激光扫描器、GPS、射频识别装置等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信息网络。可以对物体实现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互联共享从而便于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是以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多种成熟专业技术作为支撑的一种新型技术。对于培养这种集成创新型技术人才的专业,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制定等方面。

篇13

【关键词】感知矿山;物联网、自动化;模块

引言

基于安全管理需要,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形成的感知物联网模型逐渐被运用到矿山建设与生产中,感知物联网模型建立是在数字矿山、矿山综合自动化建设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与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感知物联网技术特征又不同于数字矿山与矿山综合自动化,也不是在两者基础上的简单升级。它是利用各种感知手段,将矿山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生产过程、矿山建设、安全管理、产品加工等内容直接反应在物联网之中,构成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网络,从而实现了真实矿山整体的可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保障了矿山生产安全,促进了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良性循环。

1 感知物联网关键技术

感知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包含网络层技术、感知层技术、应用层技术与公共技术四方面的内容。

1.1 网络层关键技术

作为感知矿山物联网干网的网络传输平台以及用来实现各种数据信息集成的网络应用平台是网络层的2个子层。前者通过工业以太网技术、M2M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能够将感知的信息实时、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工业控制以太网技术。后者通过统一数据描述、统一数据仓库、数据中间件技术、虚拟逻辑系统构建等,构成服务支撑平台,为应用层各种服务提供开放的接口。应用平台是将服务与网络元素解耦的核心,也是能够提供方便、快捷部署逻辑子系统的关键所在。M2M技术的核心就在于能为服务商或第三方提供方便的接入服务,它也是感知矿山物联网区别于综合自动化的关键点之一。

1.2 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矿山物联网的感知层包括数据采集技术与接入技术2个子层,数据采集技术子层实现3个感知内容,即感知矿山灾害风险、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感知矿工周围安全环境。感知层接入技术了层主要是为各种分布式、移动传感器、RFID以及其它生产与安全设备提供接入主干网的环境,主要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2种方式。有线接入可以是综合自动化系统采用的通过子系统接入方式,也可以是分布式接入方式。无线接入基本是分布式接入。

1.3 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分为2个内容:一是综合自动化中的内容,即对矿山各生产安全子系统的实时监控,保障矿山的正常运行。或称作矿山MES层,包括在调度指挥控制中心以太网上设计多台操作员站,用于监控子系统:如综采工作面监控子系统、主运输集控子系统、地面供电监控子系统、井下供电监控子系统等,以及对煤矿生产过程的优化管理。另一个是高层应用,即管理决策与应用,这主要是各种软件应用模块。矿山及相关现象的信息在中间层得到提升后,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些信息去动态详尽地描述与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保证矿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证矿山自然环境的生态稳定。

1.4 公共技术

公共技术不属于矿山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它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公共中间件技术、标识与解析技术、安全技术以及各层的规范和标准等。

2 感知矿山物联网主要建设内容

2.1 感知矿山物联网模块

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从总体上来说可分为以下7大模块。

1)骨干网建设。包括井上、井下1000MB高速工业以太网和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工业以太网建设;调度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增加相应的集群服务器、1000MB工业以太网设备。

2)感知网建设。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覆盖煤矿井下,并与1000MB工业以太网相结合的无线自组网系统。

3)人员感知。集成现有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系统,研发新型基于无线覆盖的移动双向数据信息终端。

4)设备感知。对井上、井下各生产及辅助系统的远程监控,减少井下操作人员;感知矿山设备工作健康状况,实现预知维修。

5)灾害感知。除常规的安全监测系统外,特别是对危害矿山安全的如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火灾等灾害预兆信息进行感知。

6)应用平台建设。包括融合矿山异构协议,融合矿山实时数据库,融合矿山历史数据库,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实时报警,历史监测数据的查看、统计、分析,视频、音频联动,统计,用户管理,权限体系等。应用平台中应该包括矿山GIS及3DVR软件。

7)应用系统。包括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煤矿供应链管理、煤矿安全隐患排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决策管理、办公自动化和应急预案管理等。

2.2 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

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的几大模块可分为以下4类:开放的网络平台、“3个感知”、集成的应用平台与应用系统。

(1)矿山物联网开放的网络平台

首先是开放的感知层,感知层网络分为有线感知网络,如各种工业总线接入的传感器与执行器等。这里主要讨论无线感知层网络。虽然许多煤矿引入多种系统(如人员定位系统、无线视频系统等),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因此不能实现物与物的相联,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真正的物联网在感知层要开放,统一规划,各种服务所需的底层设备能方便地接入到感知层网络里来。

其次是主干传输网络,矿山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使用的1000MB工业以太网能适应感知矿山物联网大部分的需求,但目前看来,至少有2个方面需要增加功能。①IPv4可能需要向IPv6转变,这是因为物与物相联时,对IP地址的消耗是巨大的。②全网同步授时问题,现在的煤矿1000MB工业以太网是一个没有时间标识的网络,而物联网在许多应用中都需要全局参考时间。对于低端应用,NTP或SNTP可满足需要,而对于时间精度要求高的应用,则需要PTP同步授时协议。

(2)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的核心

矿山物联网的核心问题主要就是矿山安全问题。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涉及的内容和系统很多,非常容易陷入某个具体技术或某个具体应用而偏离核心,达不到物联网整体集成的效果。因此,从矿山物联网的顶层设计到实施方案,从关键技术突破到示范工程,应始终围绕“3个感知”这个核心,即人员感知、设备感知、灾害感知。

(3)矿山物联网应用平台

主要解决的是各种应用中公共的信息处理。如数据描述、数据通信接口、数据仓库、中间件、报警处理、报表、人机接口HMI等。这样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使第三方的服务不需要考虑过多的基础数据处理方式,而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服务。因此,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将会成为一个多学科共用的平台。而在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中重硬平台、轻软平台,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使得第三方的服务很难做到网络里来。

(4)矿山物联网的应用系统

矿山物联网的应用很多,但所有的应用均不应当是独立的。有了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和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各个专业均可围绕“3个感知”将其专业化的服务方便地提供到物联网中。

3 结束语

感知矿山物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其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物联网标准建设的框架体系。感知矿山物联网标准建设应作为国家物联网标准建设中的一个应用子集,进入总体物联网标准建设体系中。由于感知矿山物联网是一个开放、服务应用的网络,因此,需要重点加强感知矿山物联网元描述语言及规范研究,加强矿山物联网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核心框架与中间件构造、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 应提出与煤炭有关物联网的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申,赵小虎.论感知矿山物联网与矿山综合自动化[J].煤炭科学技术,2012(01).

篇14

一、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路经

1.协同做好顶层设计,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目前,由于普遍存在创新主体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导致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有的物联网企业认为自主创新投入大,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有的政府管理人员则认为,自主创新周期太长且涉及多个部门难以协调,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和相关责任。本文认为,政府应着眼于提高物联网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协同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有没有商业价值,怎么实现,有哪些关键技术要解决,在配套政策方面还做些什么等等,将物联网产业成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实现规划目标。

2.绘制江苏省统一协调的物联网产业技术路线图。以技术路线图集聚高端资源,使各创新主体根据产业技术路线图参与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关键技术突破模式,协同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所谓技术路线图,就是围绕物联网产业链,从技术的层面,找出要实现的技术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路径,进而找到路径上的关键技术节点。技术路线图应该是物联网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等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研讨后得出的。有助于从整体上加快我们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国外物联网高端创新资源与江苏省物联网创新需求紧密对接,协同攻关。我们还应以企业为主体,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建立功能互补的研发机构和辅助机构,更加高效地完成物联网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物联网科技成果向江苏省转移并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共同打造高端物联网平台团队,保证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可持续性。协同创新涉及的大都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有效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需要建立高端的物联网科技创新平台与人才团队。物联网平台是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成果和可持续创新的基础;与各方密切合作,联合构建高水平的物联网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是地方政府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在构建物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政府应围绕协同创新的目标,协助以南京、无锡、苏州为核心的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领军人物和专门人才,联合组建创新团队,不断提高协同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二、推进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措施

1.完善高端人才的集聚与激励机制。根据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物,形成海内外人才的协同创新,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在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物联网人力资本甄别和软资源运作。物联网人力资本甄别不仅可克服政府在引进物联网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方面的甄别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可降低专业化风投企业对物联网人力资本的甄别成本,使风投资本能准确投入到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产业,提高风投的投资效益,吸引更多物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和风投入驻江苏省。同时,在各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背景下,物联网相关人才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状态,为避免相互争夺、挖墙脚的现象发生,需要及时完善用人、育人机制,落实物联网人才配套的各项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注意留住人才,保持人才相对的稳定性,培养和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才能使物联网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实施部省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实施部省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与创新的驱动力目标一致,协同用力。应该从物联网相关项目立项开始就把物联网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攻关结合在一起,在项目完成时其成果就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产品上,根本不存在成果还需要另外去转化的问题,也不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同时,还要加快物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特别是在企业制度和市场制度方面的融合,它能有效解决物联网产业“落地”规模化和传统产业升级问题。同时要着力于市场信息的收集、甄别和等环节,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在要素流动趋利的传导作用。要以物联网产品的顶级制造获得顶级技术、控制顶级市场。江苏省的许多制造业企业都有较好的加工设备,以顶级技术、顶级设备与军工企业、央企、民企合作,是江苏省物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的一条捷径。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引导有效的市场运作和政府采购模式,扩大物联网产业产品的市场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