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课程建设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2010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通知》(辽教办发201078号),要求各高校从一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不少于26学时。文件还对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标准。经过几年的建设,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建设日益规范。为了解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情况,本文对辽宁省10所高校申报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1.基本信息
从基本信息分析,辽宁省高校最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是1996年,最晚开设的是2011年;10所院校中7所院校为必修;学分在0.5―1之间;学时在8―32之间,其中8学时的有2所学校,18学时的有2所学校;有6所学校班级规模以大型为主;有8所院校的职业生涯课程开在第一学年。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教学方法看,各学校教学在教学过程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最多的依次为小组研讨占90%,案例分析占80%,课堂讲授占60%,情景模拟占60%,录像观摩占50%。从教学手段看,高校教师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依次为多媒体占70%,职业测评占70%,网络信息平台占40%,在线课堂占30%。从课外教学方法看,采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专家讲座占50%,职场人物访谈占50%,企业调研占30%。从社会实践课堂看,有4家学校强调了实践基地建设,采用较多的课外实践方法为参加实践,占80%。
3.师资队伍
从师资队伍看,各高校教师骨干教师为6―25人,调查的120位教师中,招生就业处指导教师28人,其余为各学院的教师,其中1所大学工商管理教师占58%。教师职称结构中,讲师所占比重较大为45.8%。教师学历结构中,硕士所占比重较大为83%。学校都加强了师资培训的力度,90%的学校教师都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有国家级职业资格指导师证书的有60多名,GCDF全球高级职业规划师14人,80多名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职业生涯培训。
4.建设规划
明确每年计划投入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的学校有4所,90%的学校设置了就业指导教研室,1个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基地,50%明确说明学校出台了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管理文件。
二、调查结论
从对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组织机构需进一步专业化和规范化
从调查看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教研室,有明确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规范文件和投入。但是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大多在招生就业处,少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而招生就业处是行政部门,不是专业教研室,平时繁杂的行政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研究的开展。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管理。因此,建立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就显得非常重要。
2.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背景需提高
从调查看,高校专职从事职业生涯教学的教师较少,大多数为兼职,多数教师为辅导员,而非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专业教师。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的研究专业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不相关,这就使得老师们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师资力量更为专业化、职业化是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课程,但是课时少,上课时间不规范,因此,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绝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采取了各种讲座的方式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多数活动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职场人物的展示、形式多样信息的提供,而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较少。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并不能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把实践与职业发展相对接,因此,从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的认识和感受并不深刻,对生涯发展指导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三、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以考试升学为导向,学生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至于为什么要考上好学校的目的不明确。上了大学以后,由于高校基本是自我管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自己的理想,考上大学,等于失去了目标,不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度过。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就业、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发展和要求的了解,明确个人的职业乃至人生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大学发展计划和职业规划,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和提高,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组织
从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际看,参与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行政组织,即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等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要变成规范化的课程,必须由教务处把其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比理论更重要,这就需要各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等组织参与,学校可以根据职能部门的特点明确其职责,如招生就业指导处与企业管理者联系紧密,可以开展企业家讲坛活动;团委可以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各类大赛活动等。
二是专业教学组织,即就业指导教研室、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传递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知识的基本载体,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组织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成立专业教研室,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具体的课程建设工作,通过专业的教师授课和指导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和知识。
3.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发展看,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知识互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理论教师队伍。即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主要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这部分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二是专业教师队伍。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中对职业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个专业有专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是一般理论授课教师无法掌握的,因此,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的指导就非常必要。现在有的学校开设了新生导航课、对新生进行专业的介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使专业教育正规化、常规化,需要建立一支热爱本职、关心学生、责任心强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专业导航课程。
三是企业专家队伍。校园中的理论和专业教师能为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知识,但是对职业成功的理解和成功人士的激励示范作用是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队伍,他们可以是企业家、成功的职场人士、成功的校友等,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的形式使其制度化,定期邀请他们到校为学生做职场励志讲座,通过现身说法启发激励学生。
4.构建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开发第一理论教学课堂,第二校内实践课堂,第三校外实践实习课堂。
第一理论教学课堂应尽快实现课程设置规范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至少开设二门课程即专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导航在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在二学期开设,原则上为所有学生必修,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受益。
第二校内实践课堂要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院学生会组织,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发展部门,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职业生涯工作室、职业生涯社团和协会,以各种组织为依托,更多地开展实践活动。
第三校外实践实习课堂。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专家访谈、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现实社会的需求,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不断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5.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网络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得到增强,但是,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时,会遇到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健全以学生为主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问题。
关键字: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65-02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以及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从学生个人主观的角度来说,大学都是他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建立知识基础、塑造自我、充实自我、修正自我的重要时期。然而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与他们之前的经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迷失自我,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无法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试试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定位,分析当前环境形势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为自己选择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的个人发展战略蓝图,并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反映了在高校课程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如何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明确两个问题:目标是什么?对象是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个课程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实现高校怎样的长远目标,这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使命是:为20年后,清华毕业生在国家重要的地域和行业成长为杰出人才进行战略性布点。而职业生涯课程作为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除此之外,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就业系列讲座、就业研究等也都是为了这个整体目标而进行的。多年来,有了这个长期使命的指引,清华大学的就业工作成绩有目共睹,而其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成果也备受瞩目。明确了长远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也就有了方向,依据长远目标,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如清华大学的职业指导课程的目标是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大学生活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创业与商业运作的基本知识等等。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象是谁?有何特点?他们有哪些需求?不同的对象,其特点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就拿福建省来说,而本科院校分为本一与本二批次(按高招录取分类),本二批次中不乏民办院校,其中较为特别的是独立学院——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它具备四个基本特性:投资主体的社会性、办学主体的多元性、民营机制以及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介于公办本科和专科之间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其特殊性:性格——个性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集体观念差;能力——文化基础薄弱,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心理——自信心不足,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较大。对于他们来说,需求也有他们的特殊性,其中包括对内容的需求、对教学方式的需求、对课程难易度的需求等等。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来设计,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资源,使其更具有专业化、个性化;有的学生希望能开展体验式教学方法,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具实践性并且能充分展示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的学生希望能调整课程的难易度来符合学生的吸收程度等等。笔者认为了解学生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学生访谈以及对不同类别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再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一)在课程体系本身设置存在问题
1. 内容设置上职业性、实践性不够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难以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缺乏科学的课程精选。是模仿普通专科甚至本科的分科做法,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不能体现“用什么,学什么”的职业教育特点。
2.课程体系内容交叉重复严重
体现为:过去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强调每一门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各学校内部的课程由多个系部共同担任,各系部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沟通较少,造成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严重重复;教研室内部沟通深度不够,不同课程间存在内容的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还可能存在各门课程中说法不一的情况,造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和对某些知识理解的混乱。
3.课程体系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
新知识、新观点没有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学与用的脱节。
(二)授课老师上课随意性大,课程内容、教学进度严重不一致
很多课程的基本形式要件不齐备,无大纲、无教材、无教案的“三无”课程普遍存在,这给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很多问题。不按照教学标准来实际执行,随意更换教材。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大量“因人设课”的现象,不是从人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角度科学设置课程。这种“因人设课”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一旦承担课程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流失,就导致了课程的消失,课程教学便无法保证。
(三)实践教学环节执行存在混乱状态
1.实验、实训、实习计划安排不能有效落实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培养计划中列出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落实和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投入不足,设备完好率低,不具备完成条件;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校企联合虚多实少;
(3)实习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半途终止;
(4)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或质量低,达不到实验、实训、实习的实际要求水平。
2.很多实验、实训、实习没有大纲(指导书)或大纲粗糙
一些新建高职院校缺乏完备的实验、实训、实纲(指导书),甚至没有制定大纲,还有一些院校虽然有文字大纲,但内容不具体,缺乏必要的内容,或有内容但操作时却难以实施。老师上课不能做到统一性,延续性,随意性较强。
3.顶岗实习管理较为松散混乱
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顶岗实习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学生实习管理问题突出,或实习制度、实习训练标准缺失,专业教学与实习训练标准脱节;或实习管理责任主体缺位,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在一些用工紧张的内地和沿海城市,有些学生甚至被沦为廉价劳动力。
二、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课程规范化,也可称作课程标准化,是在一定范围内对课程活动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以获得课程活动的最佳秩序和效益,包括制定、与实施标准的过程。课程规范化化是为课程管理“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课程规范化的实施就是使学校课程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促进课程的优化和资源的整合,发挥课程教学的最佳质量的过程。笔者认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规范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授课过程统一
1.教材、讲义、课程内容的统一
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小组统一选定教材,制作PPT,编写讲义。PPT与讲义内容可以教材为依托,适量添加补充内容。讲义的设计尤其重要,要力求内容充实,多参考国内外水平较高的书籍、学术论文。课程内容在不脱离教材的基础上尽量丰富内容,课程中涉及的案例由课程组统一选取并设定案例问题。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制定相关教学材料,保证其实用性。一经批准使用教师不再擅自做大幅度改动。
2.讲授方式的统一
课程小组通常经常性的研讨,探索最有效的授课方式,在课标、教案中明确标注,若有问题,统一调整修改。
3.考核方式的统一
课程小组通常经常性的研讨,探索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在课标、教案中明确标注,若有问题,统一调整修改。
(二)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操作
编写规范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操作手册或指导书、质量评价手册等一系列教学文件,使用实践教学专用教材,培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参加,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是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前提,建立开放的实验室并制定与之配套的开放的运行机制,建设合格的真实(仿真)实训基地,建立工学结合的稳定可用的实习基地。
(四)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借鉴有益模式,探索规范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洁.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2010(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矛盾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85-02
时下,当“毕业即失业”、“毕业不失业”等说法被广为关注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各高校纷纷开始重视并着手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却遇到了一些存在于观念和实践领域的矛盾。这些矛盾其实就是我们在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时需要去面对和探索的。或许当其解决之时,也就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真正建立自己特色和体系之始。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1.从学生的主体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来看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
第一,在观念层面存在着因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焦虑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矛盾。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对就业形势的忧虑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焦虑。另一方面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有何用处,或者零星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后,就主观的认为生涯规划不过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用处;对相关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开设的一些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毕竟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正处于在职业发展探索阶段的他们却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多是听从家长的意见,故而导致一直没有养成一定的择业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在实践层面则存在着部分学生为积极应对就业压力而呈现的盲目行为与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缺乏。校园里流行的诸如“考霸”、“面霸”、“巨无霸”等词汇,反映了部分学生为积极应对就业压力而表现出的一些盲目行为。例如,一社会保障专业的女生在校期间考了英语、计算机、驾驶证、普通话证书、会计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并参加了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毕业时她本可做幼教老师,但却拒绝了,理由是她发现自己曾经很羡慕的教师职业原来根本不喜欢,于是目前仍处于茫然的求职过程中。当问她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时,她认为规划再好不如考证有用。这类盲目忙碌于考证的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因缺少科学规划,所考证书没有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于是形成了貌似积极应对就业其实是盲目行动的矛盾局面,陷入了积极准备但仍准备不足的怪圈。盲目不仅分散了他们有限的精力,还导致了就业时仍然缺少准备和缺乏竞争力。这就是典型的因缺少有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带来的盲目行动。在一份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七所大学的调查中显示:有34%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即便是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中,也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认真按规划执行。有46.9%的被访学生他们虽然想过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但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2.从学校角度来看主要遇到的矛盾
观念上开始重视,但具体课程建设中则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观念上看,由于受到有限课时资源的制约,于是会有一些专业系部认为该课程在与专业课抢课时。实践上看,主要遇到的矛盾是供需的矛盾,毕竟职业规划课在我国才刚刚开始起步,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如理论体系、管理机制、师资队伍、教材等客观困难,从方法到途径、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系统建构。故而虽然各高校从各种渠道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因为覆盖的范围与深度、内容的适配度等,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有11.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本校的职业生涯指导;42.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相关的讲座或招聘面试技巧、就业理念相关的培训。”
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处于一种矛盾的进程中,从学生层面看有需要但却缺乏必要的认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则是力求给予指导但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争论:这门课程是该课程化还是实践应用化?是该专门化还是将其渗透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去?对这些遇到的矛盾和争论,我们尝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的思考
第一,就学生应对就业心理上的焦虑和行为上的盲目来看,重在规划意识唤起和实践中给予科学规划指导。具体而言就是唤起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实践,从而真正在有限的大学时光里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积极应对就业。首先,真正唤起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三个观念入手:一是自我负责,每个人的生涯最终的责任人只可能是自我,不能指望或者依靠别人来负责;二是人人都需要规划,每个人的一生仿佛一次飞行,而科学的生涯规划无疑是为其装导航系统,失之则人生这场飞行变成了一次盲目的漂移。三是生涯规划是终身探索的动态过程,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实际上是理想和现实权衡妥协的产物,通过规划与探索帮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其次,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导向性、时间阶段性和全程发展性特点,从认知教育、能力训练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得他们能够较好的完成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得到必要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从容应对就业。并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适应职场,培养自己的职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上可见,心理的焦虑感只有靠充分的就业准备来消除,盲目的行为则要靠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规避。
第二,面对学校观念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因客观因素制约导致的欲速则不达的矛盾,需要双管齐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进行课程建设。首先,扎扎实实的从课程建设的微观处入手,抓好大纲、教材、考核评估和师资四项建设,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教学落到实处。尽管受到师资、机构、大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决不能坐等东风,应尽快建立贯穿大学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结合现有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旦完成渗透教育。其次,从宏观来看应着力于课程的整体建设,进行深度探索,实现立体建设。通过提供整体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成长提供高质有效的服务,进而真正改变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供需矛盾。我们知道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了结式就业,即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尽可能使学生顺利转为职业人,以免毕业即失业;第二是和谐性就业,即帮助学生寻求匹配度较高的职业;第三是发展性就业,即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以图其长远的职业发展。基于此该课程的整体建设必须是两全:即全面、全程。全程既是指课程覆盖学校各个年级;还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整个生涯的可持续职业发展力的自觉规划。全面指的是以择业为显性特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关注的是学生全方位的生涯教育,择业不过是一个方面而已。立体建设就包含课程体系、测评辅助体系、辅导调研体系、职业咨询体系、学校和社会资源整合体系的建设。其实只要完成了“两全”建设也就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立体建设。立体建设自然实现了课程化与渗透化的结合,展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相得益彰与互不取代。而诸如“专门化与渗透化”、“实践化与课程化”等争论也就自然消解了;由此可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矛盾,恰恰反映出其整体建设不够。
总之,我们在进行该课程的整体建设时,既要构筑其知识体系,但绝非将其教学知识理论化;教育过程中凸显应用性的同时绝不只是短视的唯实用至上;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以获幸福人生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规划不是点石成金,制订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既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人生准备。对学校而言,建构起能培养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更是势在必行。
【注释】
1 张生妹、吕京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成因的浅析[J].人才开发,2007.2:14~13
2 马亚静、谷世海等.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36
参考文献
1 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就业市场,进行职业定位,克服就业难,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工程系为例,就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职业生涯规划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某项职业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从全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得还很不够。在我国的高校中,7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大部分学生对企业规划了解非常肤浅,真正能做出实际规划的学生不到10%。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也学会了不少专业技能,但是拥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见得就满足了单位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种种难题,比如社交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择业观念不合理等等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不好就业。再联想到我国如今的就业形势,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帮助他们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扬长避短,发挥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加快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使事业成功最大化。
3.现代农业工程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3.1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调查
通过调查,新生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且只有36.5%的同学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因此,需要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50%以上的同学对基本就业程序不了解,而对于这些疑惑,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能够自己解决,这就为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相关内容的教育,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切实需要,从而帮助同学们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赢得更多精彩。
3.2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为了帮助我系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从更深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学院要求精神,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举办了我系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主题: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我系在校大学生2011级、2012级自愿参赛,2013级全部参加,参赛面2011级、2012级20%,2013级达到100%。比赛历时半年,经过参加培训、报名、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书初选、复选、决赛等环节,共有102名学生获奖,12名同学获得“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参赛,同学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明确了自己大学三年的努力目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收到良好效果。
4.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建议
4.1大力宣传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企业用人观念。我们必须通过理论、舆论等宣传国家现状与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使社会接纳高职高专毕业生。从而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2成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做到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全方位的服务。应经常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作大量深入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与各专业相关的行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详细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论证,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设置专业和课程,做到专业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有需就上,无需就下。
4.3认真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一是要搞好教学基础建设,即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培训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有关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治学,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真正提高办学质量。
建立具有高职高专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目的性更强,签约率更高。要注意无形市场的建立,包括建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通过多种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和合作,保证人才培养与用人的统一。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44-02
作者简介:赵德辉,男,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航空系旅游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意义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是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的一种主动行为,是个人结合组织和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规划。包括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
2.职业生涯规划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关键技能分析。
(1)导游证。获得导游证IC卡之前必须考取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旅游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校外实习就业,意味着学生需要利用在校的两年时间考取导游员资格证书,一般考取机会有2次。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对考证进行时间规划,比如,按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划分,结合学校的考证课,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考证的口试、笔试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
(2)职业素养。旅游从业人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高职学生还缺乏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心态,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在校期间需要将职业素养列入职业生涯规划中,认真努力培养旅游行业职业素养。
(3)职业技能。旅游企业所需人才标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团带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恰恰是90后的高职生所缺乏的。所以,旅游专业学生需要有规划地培养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有计划地考取导游证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学生会、团体等活动,培养处理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到旅游企业的社会实践中,深入旅行社进行导游、计调、外联工作,深入旅游景区进行景点导游工作,丰富个人的行业经验,提升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各种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五大模块内容研究
1.入学职业测评。根据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和“特质因素”,以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在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支撑下,结合旅游专业岗位群所需求的导游、计调、外联、景点导游等具体岗位标准分析,以及高职学生本身特质分析,新生入学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首先要进行入学职业测评,主要进行SDS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评、气质类型测评等。
2.个人评估。个人价值观在入学职业测评中可以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结合健康、性别、年龄等自身条件分析自己是否适合旅游专业岗位群;通过橱窗分析法,借助直角坐标不同象限来表示不同部分,分析个人个性心理因素。并结合SWOT分析法来分析个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以提升自我认知。同时,通过入学职业测评中气质类型测评,分析个人气质类型,并由此分析个人适合旅游专业岗位群的哪些岗位工作,以及个人需要在职业规划中如何提升相关能力的目标与措施。
3.职业评估。职业评估主要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岗位群评估,而非具体岗位评估,体现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旅游行业发展、企业内部环境、职业要求、员工发展空间等多维度评估,从而设定个人职业目标。
一是要深入分析旅游行业发展,中国作为出境国、入境国的发展趋势;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国内普通百姓旅游观念的转变,以及旅游意识的升温等。二是深入分析旅游企业内部环境,新《旅游法》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折射出的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转变;旅游企业对旅游毕业生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旅游企业国际化接轨中对旅游毕业生人才标准的要求;旅游企业竞争中对旅游毕业生人才标准的提高等。三是职业要求,即具体岗位群要求,导游、计调、外联、签证、景点导游、售票、检票等岗位群具体岗位职责要求;新《旅游法》对岗位群工作职责的要求;旅游毕业生常出现的工作问题等。四是设定个人职业目标,根据职业测评、个人评估,因地制宜地设定个人职业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步骤。在对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106名201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统计中,9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而对于具体实施步骤,只有26%的学生能够规划每一年、每一阶段实现具体分目标。
5.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高职旅游学生时间观念弱,任务刺激弱,需要老师、同学的激励与帮助,导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目标与分目标,分时间、分任务地指导旅游学生的努力方向与理想追求,按模块进行分解与检验评估,指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前行;同时,组织校友定期回学校与低年级同学分享行业、职业的发展状况、工作心得,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线旅游企业最新情况,以及自己努力的目标方向还欠缺的知识与技能,激励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前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
1.职业规划信息平台全程跟踪指导的建议。建议开发职业规划信息平台软件,将旅游专业学生入学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职业规划实施步骤、职业规划管理与调整、职业规划评估等内容全部设定在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中。一是学生可以在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中,自我检查评估个人的职业总目标、分目标,以及个人任务完成与执行情况;二是导师可以通过职业规划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引、评价;三是通过职业规划信息平台,了解旅游专业学生思想动态、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情况,更好地邀请校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享知识,发挥榜样的作用。
2.职业规划成长手册与导师制结合的建议。建议形成职业规划成长手册,由导师进行监管与指导,将旅游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学习期到职业探索与决定期,全部记录在职业规划成长手册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规划后实现的目标与规划前进行对照,激励学生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国华,刘涛,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地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2-02
自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1 年4月开始启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后,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也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参与,它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各个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本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以点带面”,也就是说通过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推进其他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得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申报,轻建设,缺乏远景规划
客观上来说,很多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在课程申报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在课程申报之前、课程申报之中都很积极主动,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可是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拥有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课程负责人往往就产生了一劳永逸的思想,从而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过程的建设,简言之,就是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我们认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绝不能有懒汉思想,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也绝不是区区三五年的精品,而是要持续建设,打造成为永远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积淀和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实践的过程。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有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中应该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改革规划、教学方法改进规划、教材建设规划等各个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学校教务部门应该积极发挥监督与日常管理作用。
(二)师资梯队不合理
一般而言,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都会有非常良好的初衷,也即力图打造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样板课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都存在着师资梯队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负责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都很强,但是课程队伍中的不少主讲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一般都比较弱,而这往往暗藏危机,也就是说一旦课程负责人调走或退休,其他教师往往因为缺乏历练,尚未形成足够强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质量与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些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存在着师资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年龄断档比较大,从而无法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持续地进行建设。
(三)建设资金不足
地方高校建设资金往往十分有限,要兼顾到学校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单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资金就很难得到保证。而资金往往就是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之所在,没有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支持往往就无法形成对精品课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在此情况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标准,在录制场地、录制方式及设备、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有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指标。由于资金限制,地方高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既有的录音、录像、制作等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比如说录播教室条件不好与录播设备老旧、校园网建设水平跟随不上,达不到全覆盖的水平等。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一)将过程管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教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不仅要组织好教师积极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而且在相关课程申报成功后要做好后续工作,绝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要把过程管理贯穿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为此必须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开展年度检查与课程建设规划的验收工作,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全过程评估监督与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立项资质评估、立项课程的年度中期检查、立项课程的建设规划的验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树立课程负责人必须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全面负责的理念。对被评为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对业经学校批准设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学校教务部门注意加强日常的监管,比如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通过走访获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了解课程团队成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将采取的解决办法等等,从而实现实时掌握课程建设动态。对于没有达到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应该提出限期进行整改;对于整改后经教务部门组织评估仍然不合格的课程,应该终止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经费;对于不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设立条件的课程,可以取消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称号。
(二)合理配备师资,组建专业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我们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2]。为了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打造一批精品教师队伍,要合理制订教师引进计划,注意教师年龄、学历结构。要把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化管理。一方面要鼓励广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要按部就班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与专业进修与业务知识的学习,或各种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切实改善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学习条件,调动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合理的师资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根基,除此之外还应配备包括教学设计、媒体制作等专业的建设团队。如同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的编剧一样,教学设计人员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吸引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媒体制作人员也应与教师沟通,了解专业知识,明确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投入专项建设资金
对于经过遴选批准立项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程建设配套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在具体的经费操作中,一方面,要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立项等级设定不同的配套资金额度,从而保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持续、稳定与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建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滚动式资金管理制度,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建设经费,激励课程团队教师持续努力,确保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得到持续的支持,从而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建设具有先进设备的录播室,培养能熟练操作的录播人员,或者由专业的媒体制作团队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其次,在条件成熟时,要实现校园无线上网全覆盖,使学生能随时享受到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再次,要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实践
佳木斯大学自从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有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还有50门校级精品课程,实施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以后又有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一贯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
第一,课程负责人撰写精品课程任务书。在任务书中主要说明精品课程的建设规划,各个阶段所要达成的预期目标,对课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计划等。学校每年根据任务书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进行年度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课程继续划拨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使用经费,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课程要停发经费,限期整改,进行再次考核,如考核仍不合格,则取消其精品课程称号。通过这些举措的实行使得精品课程负责人不仅有了危机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第二,加大建设经费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学校在财力有限,资金困难的条件下,优先保证了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经费使用,每年每门校级精品课程投入7000元,省级精品课程投入20000元进行建设,虽然投入的资金有限,但积少成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精品课程关键方面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重视人才建设。学校对师资培训费用实行二级管理制度,要求教务部门作好整体计划后将资金划拨学院进行管理,更有利于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吸取外面的经验,更好地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第四,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2014年年初投入建设具有采、录、编功能的高清自动录播室,使学校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的录制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校开设有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因此正在积极探索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建立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学校在积极筹划与有关公司进行洽谈,争取实现校园网络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既涉及教师和学生、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标准等要素,又涉及教学实施、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等过程,已有研究成果多从要素或过程角度构建系统[1,2],或偏重要素建设,或偏重监控、评价等过程。但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效果不理想。本文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出发,在分析课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基于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课程是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教学质量链条的起点[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国外特别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是围绕课程开展的[4,5]。
课程建设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特点,通过合理配置与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合理设计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或建设教材及相关资料、运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建设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围绕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监控评价和教学条件等保障支撑过程和要素。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提高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教学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其次,课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条件支撑。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条件等。
最后,为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控评价系统。包括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课程建设系统、监控评价系统、激励约束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二、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为保证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本文引入PDCA循环理念构建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为起点,以课程教学质量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并将监控评价结果反馈于课程建设规划,形成闭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而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教学工作各方的监督激励,必须辅以政策导向和制度监督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条件建设。
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要以“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教学(Do)-监控评估(Check)-反馈处理(Action)”(PDCA)为主线,以政策导向、制度监督激励、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和支撑。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是对课程建设措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的全面规划。具体来讲,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和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和结构安排,进而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计划。
2.课程教学(Do)。课程教学是课程建设内容的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第一现场”,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课程建设的内容得以完美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课程建设内容或教学过程。
3.监控评估(Check)。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是评价课程建设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可以通过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检查、教学团队互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监控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还包括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堂组织、讲解、启发引导以及学生到课、听课情况及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实训或实验的结果等,考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研室建设 课程建设 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4-01
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是课程建设的中心重点,教学文献建设是保证课程建设正确实施的依据,教学设备建设是课程建设良好进行下去的保证,用科学的管理化手段,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这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将贯穿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加大课程建设不仅是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大校政策的支持,也不仅仅是让其内容丰富化、结构话、合理化,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加大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育。
1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建设的基本工作是教学,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要环节。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每门课程的建设水平,更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与差。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对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教师水准、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更是响应新时代教学号召的重要方式,实现人才强国的前提。
2 以教研室建设推进课程建设的优势
教研室是各大院校培养与训练研究生的地方,也是院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点,是各科学者进行科研的基层业务单位。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等基本资源的整合分配点,是教学一线,对课程建设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教研室掌握着教学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动静态信息资源,能够及时的应对教学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研室也是各大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教师进修计划研讨会、课程教学工作总结会、院校政策通报会等的主要场地。由此可见,教研室的建设关乎着课程建设成败。
教研室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大力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不论是单学科性课程还是跨学科性课程,都离不开教研室建设的支撑。
3 加强教研室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建设健全教研室规章制度,主要方面是从师生考勤制度、教研室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着手,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室的使用,使每位师生都能依据规章制度做事,严于律己。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战略的规范进行和整个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3.2 理顺教研室的行政事务与教学、科研等关系
教研室主要是进行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的地方,不是院校处理行政事务的的行政单位。教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科研对培养复合型教师具有重要影响。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研室团队
打造优秀教研室团队的关键是要全力提高教研室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研室应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教育,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应全面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研室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校师资建设规划,联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要求,合理制定本教研室的建设规划,以达到预期效果。还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习等,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的培养。
3.4 注重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动态过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过程中不变的课题,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需要高校各级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飞.浅议高校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作用及实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2-74.
摘 要 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关键词 体育课程建设 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专业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二)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一)课程内容要不断注入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二)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三)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三、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建议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可以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达到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中应保证“精品课程”的开课率和保证学生对“精品课程”的选中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队伍师资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学生向往和喜爱的课程,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认同度,是学校的最热门课程之一,是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要通过不断的测评和改进,以取得公认的阶段成果,但是,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仍是一个重要并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探索中不断促进多种特色的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精品课程建设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国家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特色化不足,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走特色化道路,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却放弃了自身特色,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与其“硬拼”,陷入“长处不长,短处更短”的窘境,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后续管理不足,利用率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含网络学院)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于“讲授”,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只制定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团队,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络的特点,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平台,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建设机制,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赵坚,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2]张娟.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关键词:高职高专 精品课程 建设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还要反映各个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也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一般来讲,精品课程有以下特点。
1、内容具有前沿性
高职精品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前沿的、一流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
2、形式具有多样性
从性质与类别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受益面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3、载体具有立体性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载体是立体化的,立体化的载体在形式上除了包括传统的纸介质之外,还包括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在内容上是一个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能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学校的教学特色。要在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能力表,构件成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内容中应明确课程中主要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方法进行操作,或是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工程实践性训练,既反对忽视基本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把能力的培养误认为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结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原则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课程的建设强化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教师梯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良好的创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加大训练强度;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考试方法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及时交流,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因此,高职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上网开放。
5、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精品课程应有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除了理论课教材外,还应加强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内容、新工艺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课程的特色。同时,还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配套实训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与相关企事业联手,建立合作机制,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
7、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首先,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或精品课程首席教师制,鼓励知名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设立精品课程专项基金,除保障建设中的正常开支外,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完善专家评审、学生评教、同行测评等检查评估制度,全面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所聚起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目标,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出建设规划,创造一定的条件,打造出一批特色的精品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彭克美等.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大学教育,2004,(10):9—11.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扬州大学学报,2003,(3).
一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完善和升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高等学校应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来认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组织规划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时,要始终坚持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优先建设的原则,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实现精品开放课程逐步向精品开放课程转型。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开放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二 加强规划管理,科学组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
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在组织管理上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评审。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学院。
2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开放课程评估机制
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开放课程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期评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建设现状、资金使用情况、评价结果等。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精品开放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同行评价应在良好以上,学生满意率应在90%以上。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开放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3 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
高校应参考国家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相适应的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审验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审查网上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和公示材料,采取听课、实地考察、查看网上教学资源、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审查申报材料等方式进行;学校组织专家按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写出评定结论,并报送学校审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基础上,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三 掌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高标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独有的要素构成的,课程也是如此。谈到一门课程总涉及到六方面要素。一是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应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课程的理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具体的知识安排,也决定着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它是课程的核心,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五是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试验及实验资源,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设施等。六是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资源要靠教师开发。教学活动最终要靠教师实施,故教师是将各种课程要素联系起来的中枢。这六方面在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指明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制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尤其要重视学术(或课程)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选定和培养,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培养青年教师是老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传、帮、带工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改革课程内容,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和选用情况等。编写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要通过课程建设,使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等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效果。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扩大使用面,提高利用率。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要适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并注重提高教师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采用试题库进行命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实效性。
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课程特色指课程的特点和独到的特征,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的重大特点,这种特点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点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先进的。
四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网站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精品开放课程网站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开放课程网络化在线学习的平台;是精品开放课程示范
辐射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具有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易于维护等特点,既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又能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精品开放课程网站,使其真正成为功能齐备、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教育平台。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开放课程网站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网站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了一个由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课件、作业等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师还可通过教学网站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和可交互性,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站中,一个功能完善而且能够发挥作用的交互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教学网站通常涉及下述几种互动方式:(1)上网访问方式。教师在网上适时精品开放课程信息、作业题、模拟试题和在线测试题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在网上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发回网站服务器,由服务器直接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发回学生。(2)电子公告板(BBS)方式。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3)电子邮件方式。学生注册后,可获得教学网站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师生之间通过E―mail讨论问题,提交批阅作业等。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关系到院校发展的方向和特色,决定着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的探索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所开展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建设工作。“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是决定发展的大事”。①要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实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科学过渡,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大力推进本科专业建设,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的关键,定位明确,科学发展,这是专业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现实基础
1.1 宏观专业建设规划缺乏发展性和科学性
为了积极提升办学的层次,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会积极申报设置新专业,在专业申报和筹备过程中,时间短、任务重、经验少,竞争大,在管理过程中与学校的总体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还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有的专业规划论证上还欠充分,观念和思路还不能完全跳出原有的模式与框架,整体上来说数量多,随机性大,因为资金、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原因,审批之后相应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依托的主要是原有的相近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因此专业建设不能真正有效的发展起来,没有形成自我建设和完善的机制,难以上水平、上台阶。
1.2 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不相符合
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一级学科总数偏少,二级学科专业偏科,热门专业争相开设,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老牌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趋同,往往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和调整,忽视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深度改革,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理论性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专业技能培养缺乏足量的设置。教材建设滞后,课程开发力度也不够。
1.3 专业建设缺乏强大的软硬件支撑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呈现如下的特点: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少,专任教师的比例低,难以招募真正的优秀人才,新设专业多,专业对口的教师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多保留原有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相对薄弱,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从硬件方面来说,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原有基础薄弱,实验室建设水平低,设备老化,更新缓慢,只能服务于单科性教学,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缺乏综合利用,低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2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定位的出发点
2.1 专业建设定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
高校专业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协同,高校专业建设往往是与学校原有的教育基础、所处地缘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定位问题与该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位置、自身的历史条件及与地方的关系有关”②同时专业建设的准确定位,对推动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发展战略的实施、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都要重要的影响。
2.2 专业建设定位有利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培养和技能培养的并重,教学内容更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与此相关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也就更高,然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专业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相统一,专业建设的定位结合原有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基础,把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作为改造老专业的方向,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下转第57页)(上接第35页)
2.3 专业建设定位要符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建设要超前发展,无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就会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专业建设要保持动态发展,要不断更新专业内容,能够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变化。
3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凝聚方向、提升层次,创设具有发展性的专业整体结构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专业发展规划必不可少,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既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又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相一致;既与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又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积极认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学校专业建设科学、有序地发展,科学的设置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设具有发展性的专业,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建设模式。
3.2 精心设计、强化特色,优化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是处于地级市,在原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地方性显著,所以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紧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的设置上,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③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实际和所在的地区的基础,不能盲目的求新追热,要从社会发展、地区经济、学科发展等方面去考虑,通过较为科学的思路去建立、调整、设置专业类别,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能否带动其它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运用校内外互动的开放式的专业发展决策机制,依靠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3.3 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提升专业队伍的自我建设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专业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首先要加大引进力度,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强院校原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选送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选派高级职称教师访问进修,进行合作研究;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在合作办学中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培训与指导,在制度上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同时,要狠抓精品课程建设,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加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世界观、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经验与方法等多种学科的结晶。④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组织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
注释
①吴启迪.明确任务不断开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教学,2004(8):4-5.
②夏跃平.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7(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