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学的重要性范文

美学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学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学的重要性

篇1

一、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

1.“色”即菜肴的色泽。这里的颜色涵盖很多方面,既包括饭菜的颜色、其使用装饰物的颜色、盛放器皿的颜色,就在现代的含义中还包括灯光的颜色。这些颜色必须做到冷暖色兼具,给人一种清爽、温馨的感觉,诱发人的食欲感。

2.“香和味”是菜肴之精华。菜肴的香气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呈味物质,一是原料本身受热后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的香气,如肉类加热后能产生肉香味;二是由添加的具有香味的调味料形成的。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到对原料本身香味的运用,突出菜肴整体的香味的美感。味的调制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根据菜肴的特点调味,做到“四个准”:即时向定得准,次序放得准,口味拿得准,用料比例准。二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调味。三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调味。《周礼?天官》中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种调味规律虽然不十分确切,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四是根据菜肴的风味特色调味,对一些传统的菜肴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口味,要严格按照调味料的种类、比例进行调味,以保持菜肴的风味特色。五是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调味,对于新鲜的原料宜采用对比手法,以突出原料本身的鲜美滋味;对腥臊气味重的原料,宜采用掩盖的手法,得以去异味,增香味;对本身滋味较少的原料,宜用相乘的手法,以适当增加原料的滋味。而烹饪专业学生操作中,应注意菜肴味的调制,使菜肴的香、味达到美学的要求,具有美感。

3.“形”是指菜肴个体造型,刀工处理形态,筵席整体搭配。菜肴按其所含“艺术”成分角度讲可分为工艺菜肴与普通菜肴。实践操作中因菜肴不同对其形的构思评价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普通菜肴,要突出韵律美,节律美,即大小相等,厚薄一致,粗细均匀,切得不可厚薄不均,长短不等,这样易给人产生参差不齐的感觉。对于艺术菜肴就菜肴造型方法角度讲大致采用“仿真式”与“夸张式”两种手法。在工艺热菜制作中,大多菜肴采用后者手法,在冷菜拼摆,食品雕刻中常常二者皆用。

4.“器”即盛装菜肴的器皿。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枚就在纵观古来美食与美器发展后叹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并说:“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这无疑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美食没有“美器”,既影响食欲,更谈不上精神享受了。在盛器选用时,其种类必须与菜肴的造型相配合;其大小与菜肴的数量相吻合;其色泽与菜肴的色泽相协调。

二、理解烹饪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美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给人吸引的诱惑的源泉,烹饪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烹饪美学,是实用技术美学,是把美学理论综合到烹饪技术领域中去的学科。在从菜肴制作到盛器的搭配,体现着美的内涵。而菜肴的名称,也富有诗意而又内藏着一个祝福,给人们吉祥和祝福,如全家福,双喜临门等菜名,人们读来身感亲切,又平添一份享受。它们必须相互配合,达到协调一致、和谐统一的效果。

篇2

20世纪以来,科学以及人文的极大发展使人类对人自身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表现因审美态度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面目。1930年代纽约先锋派画界中有影响的人物约翰•格雷厄姆说:“任何技巧上的完美和优雅都不能创造出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既不是忠实的再现,也不是歪曲的再现,而是直接的不加修饰的记录,记录了建立在空间中的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这种思想和感情的真实反映表明客观真实不再是艺术表现的羁绊,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基础上折射出的哲学、文化和美学心理反应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生阅历和美学趣味。因此,设计素描教育在造型基本规律之外要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发掘自身与描绘对象之间美学上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有意味的素描练习和美学判断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素描造型规律和美学意识这二者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素描练习使我们从一种纯技术的、机械的、刻板的客观描绘式的表现方式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素描艺术把众多的造型法则与美学判断力都转化为朴素、直接的感受与表达,而素描教学则变成一种观察感觉、把握控制和组织表达的艺术美学表现手段。

2艺术表现意识的培养

多年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为创作打基础,每一位大师空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从临摹开始的。基于此,艺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初级阶段以审美的方法来训练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和抓取能力;其次,教给学生们发现和表现这些美感的方法,也就是景顺;最后阶段就是做足“表现力”。但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前后形成有机联系?初级阶段要不要表现意识?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尽管素描是理性科学的,素描教学也是理性科学的,但必须置于美的前提下,美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对”的,将错就错或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其了悟艺术的任务而不是纯然描摹对象,让其循着一定的逻辑与秩序对自然物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变异与重组而不是遵循美学的各种原则关系,把素描理解为一种寄托美学理想的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首先依赖于艺术家的美学分析和判断,艺术家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决定了在艺术表现时采用什么样的刻画方法。

看是首位,画是第二位,看是对客体之形体、色彩、线条、比例等客体表象之把握,刻画则是去挖掘包含在客体表象之中的内在美的本质感染力,前者表现的是形式美,后者实现的是一种美学意识的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引起质变的思维分析全过程。引导学生去多看、多思,给眼睛更多的时间,给思维更多的活动空间,从而能够真正地进入艺术表现张力的境界。当然,教学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教师要从多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美学意识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放开自己的视野,要善于从不同领域的艺术源泉中汲取养料,多方面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能力。在科学分析和艺术领域两方面结合形成的教学思想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其有机的紧密联系。(1)美学主体的美感有赖于客体物象的暗示;(2)承认光、色、体对于物象的作用;(3)能动地认识对象,表现对象;(4)点、线、面等作为造型基本元素,应该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3教学中美学素养的实践训练

素描发展阶段有层次之分,但基本规律和技巧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发现、挖掘美并且去创造美,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美学意识的引导。

3.1基础规律的把握是创新的基本要素,也是美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应不定时地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拓展思维的空间,从知识源头上给予任何事物一个展开想象的合理基础。这种多角度深化的训练,易使学生感受到素描训练的基本要求,并能全方位、深入地处理从物象上获得的视觉信息,建立起一种协调性较好的多维思考模式。第二,学会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展开对媒介材料的多层次立体感包容。充分认识不同媒介材料的美学价值是现代设计素描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2设计有关美学素养培育的案例,尝试一些在平时教学中有代表性的另类组合

第一,感受某些作品传递出的新鲜气息。其中混合多种新颖视觉效果的材料或者构造就会在不经意间透出强烈的美感刺激,而且这样一种随意、偶发、即兴的方式符合了现代人浮躁的心态和极度展示自我的欲望,也是贴近了个性意识的发挥的开拓。第二,改变传统素描训练的被动观察,主动对物象采取某种打破视觉常规的关照和思考,其中蕴含的独到的视觉意象就会为我们的想象提供有效的视觉刺激,从而会产生许多新颖、有意味的视觉形象。第三,在现代社会里,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的认识和接受是保持设计思维健康活跃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要与时代同步,保持本身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要对新的设计美学、艺术观念、美学思潮有所了解,并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有所体现。在基础素描训练中,可对能体现时代精神意识和美学理念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改造性练习,以洞悉作品美的内涵。

4总结

篇3

关键词:素描;听障儿童;美术;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5-01

一、聋校中的美术教学与素描

(一)素描的基本内涵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以单色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或者主观想象、态度和情感甚至抽象形式。由此可见,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讲究比例、透视、形体、结构以及临摹等。众所周知,素描是绘画、雕塑、设计等造型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素描在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绘画艺术教育中,素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科目,只有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素描学习,才能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造型语言,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美术创作。而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在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聋校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同,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聋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学生。一方面,聋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残缺,视觉、听觉、触觉或语言能力的缺陷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为美术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聋校的学生因为生理残缺而心理思想上存在敏感、自卑、内向的一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尊重和鼓励。由此可见,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务必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观察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表现,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便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素描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素描有助于听障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讲解和传授线条、比例、结构、色彩等素描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艺术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素描艺术的理论水平,为绘画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

(二)素描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对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聋校的学生在美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素描了解和感悟比例、透视、形体、结构等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造型技能,为下一步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客观事自然形态的观察、感悟和临摹的能力。听障学生在素描教学活动中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客观是事物,如何用心感知某一事物独特的美,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种独特的美。由此可见,特殊学校中的听障学生通过素描学习能够不断观察、感受和掌握素描写生的步骤、方法以及造型语言,逐步提升自身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里、感受力以及表现力。

(四)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

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残缺而难免出现敏感、内向、自卑、悲观等某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倾向,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涉和矫正,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素描这一美术课程的入门科目,因其操作性强、易学易懂、重视对视觉和触觉的锻炼和培养等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陶冶听障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激发听障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面对听障学生的素描教学在当今聋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于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思想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美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听障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示范与交流并重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篇4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为媒介传达的学科,而是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即语文是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的结合。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来看,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智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而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和美育是贯穿其中的内容,与智育并行。如果语文只进行单纯的智育,那么我们的母语教学将沦为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空壳,丧失其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再次沦为枯燥的讲解,相反“美育使人精神正值、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美育使人的道德向善,情操高尚。那么在这同一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是先导,利用学生爱美之心而调动起学习情绪。

一直以来,学校语文教育以智育为中心,课堂以讲解传授客观知识为主,而且知识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加上教师没有感情的说教,导致语文课堂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课不敢兴趣,语文课没有体现语文这一文化性学科独有的魅力,即审美特性。不可否认,语文要传授客观知识,如生字词、语法、作家生平等,这些客观知识若只是机械的呈现,则达不到语文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愫,以文化传承的视角讲述其来龙去脉,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汉字的教学,灵活运用“六书”造字原理,甚至现代五笔输入法对汉字有规律的支解,加强学生对汉字作为一种意象性文字独有魅力的欣赏。记得一堂课上,给初一学生讲解“蟋蟀”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悉”“率”两个字,学生都认识这两个独体字,但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意义,也不表明任何事物,这时教师在两个字的前面分别加了个“虫”字旁,并讲明读音没变,但可以表示一种小昆虫的名字,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一旁表读音,另一部分表意义。接着让学生回想还有哪些昆虫的名字是诸如此类的,蜻蜓、蝌蚪、小虾、螃蟹等等,同学们越找越起劲,似乎找到了某种学习的乐趣。这种触类旁通的汉字教学法,不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还使学生们获得了一种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期待,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类似这种举一反三,将知识与理趣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知识“活”起来,不再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知识点,而像是一条枝上盛开的繁花,相互映衬,散发着学理的芳香。语文知识是五千年文明的浓缩,其中蕴含无限的文化气息、古人的智慧,若能将这些古趣古味,在课堂上讲出来,语文课应该会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课。

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传授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智育教学目标,而且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知识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内心的愉悦,提升精神内涵。这就是美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无数做人的道理,语文课堂在有形与无形中,都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智育、美育、德育同时并存,同步发展,水融,使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得到完善。可见,语文教学是一个文道统一,真善美交融的过程,知、情、意、行相互结合。总之,美育在促进智育和德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上。审美即自审,主观情感性是审美的特质,人在审美对象面前的情感是自由自在的,一种自我关照,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时期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从自我的主观情感出发,据个体的思维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因为美学上,任何意义都是作者本意与读者他意的结合,是文本原形理解与读者创造理解的相融。这种允许众说纷纭的包容姿态,是语文审美理念的重要原则。

篇5

关键词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重要性;审美

在职业教育阶段,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涵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对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有着重要作用。新时期,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影响学生能力发挥的众多因素,职业美术教学已不能胜任教学的改革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提高学生创造力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美术作品的绘画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师生观摩和欣赏的因素。能够在相互的学习和欣赏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提高自身创造潜力。这样一来,学生便乐于参观,寻找作品中的闪光点。另外,欣赏和观摩作品,也是美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是毕加索、梵高等大师的名作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知识就是力量,而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尤其是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成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之一就是创新精神和丰富想象力。美术教学过程中富有的独特的情趣和表现力,其较为自由的表现手法同样能够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舒适的环境,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和品质,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予以积极影响。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给予学生广阔的眼界,以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想象力。

二、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职业学校对人才技能的注重是众所周知的,全世界开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机械传授专业课程对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激发,有一定的抑制力。要想学生的思维敏捷,就需从感官出发,加之适宜的外部刺激。而美术课程正是从感知出发,目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纵观整个中国,并不缺乏廉价劳动力,缺乏的是技术性人才,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已呈现出失衡现象,所以,美术课程在中职学校教育中亟需被重视。

三、陶冶情操

美术教育在陶冶情操方面,意义重大。情感能够反映出人与人、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反映自身对现实态度的特殊形式。形、色和质是美术的三大性质,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易唤起人类的情感体验。美术课程的创造性、自由性等方面,能够直接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产生一定影响,释放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宣泄情感,恢复学生的心理平衡,升华学生情感,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的解决能力。美育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创造的美,来美化人类自身,充实人类灵魂,并在内心和生活中予以渗透,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科目的教育无法触及的境界。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自我认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知觉、情感和经验是其阶段性特征。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目的并不是要培养艺术家、美术家,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其美术表现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美术有其自己的理解,通过美术表现方式中的颜色、线条、结构和明暗等,形成一种可视形象,以供欣赏。加上较长时期的实践经验,学生具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决定了其表现法则的多样性,影响作品的感染力。如此一来,美术这门课程较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说,具有它自己更易被接受和理解的特性,能够供学生感受和体验,还能够被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内心感受,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五、开展设想

教育体系中,绝大多数课程都是以文字、符号、数字为主,只有美术课程能够让学生眼见、手摸具体的实物,感受具体环境,发展学生感知能力。所以,想要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其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就需要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其能够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提高创造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评价方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不能扼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欣赏,鼓励学生,尽量杜绝教学中出现的条条框框。认识到作为情感表达的美术,是以丰富的多样性存在的。尤其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其对作品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所以,学生的任何一个作品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对自己某段时间的感受作出的一种体现,是其心灵的反映。

总结:

新时期的职业学校美术教学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来注入新的活力。尤其要将教学中存在的不平等师生关系改变,创建一个利于学习的氛围,借助于融洽的学习环境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体验美术带给我们的乐趣,启迪学生的心智。美术教学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长期性的,是保证职业学校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罗启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程教学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1)

[2]谢军.论美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篇6

关键词:多媒体;基础教学;传统教学

0 引言

在当代技术发展背景下,艺术基础一直就是一个比较热门话题。而美术类基础课程更是人们最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而本文主要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来进行研究分析的。多媒体技术是当前社会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这是当前社会中最能感受体会到时代背景。在当前社会中,有了网络的技术的承载,生活中流传了各种信息与图像,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教学与生活挂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多媒体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有利改进人们对传统美术基础教学的认识

我国的美术基础教学主要是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影响,50年代苏联的影响,在80年代的时候又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可以这么说传统的美术教学为我们大半个世纪的美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也较以往有了更大的进步。在该种环境背景下就要求各个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学要做出一定的改进,在各个高校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美术专业,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要求美术基础教学应该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发展来进行不同的调整,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效果的提高上,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不是为了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美术的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想学生传递基础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对其知识进行继承与发展,这不仅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正好可以提高一定的技术支持,比如说在透视学这一门教学中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师应该要运用大量的三维空间来引领学生去体会空间上复杂多变的规律,这样起到的效果肯定会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的效果更强。因而,若是想要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要去教育方法来进行改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有利于在教学中出现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其弊端也在不断的暴露出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信息更新缓慢等,在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要对自身的教学思路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分析,这样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思路在日后的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多媒体的功能。其实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原本教师教学逐渐向以学生为探究中心发展,使得学生通过主动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该种方式使得原本被动的学习向学生主动学习来转变,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得原本枯燥无聊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深入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类型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明确的讲解。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

2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有利于提高美术基础教学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更多的时候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一定的坚固,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在美术基础课程中学生就会缺少创新的主动能力,也不会主动的学习。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比如说在美术基础课程中的欣赏课程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为该课程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若是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更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基础课程与欣赏课程的开设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美,体会美。在类型课程中进行教学更多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美学的技能,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观能动性。在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提高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进而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学生素养的提高是对教育的要求,更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在高校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中,教师能够抓住重难点,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认识程度加深。同时多媒体技术把听、看结合一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对于学生的素养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忠正,祖秀霞.高职院校艺术类之美术基础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

[2]华杰.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4)

[3]戴凌云.独立学院美术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3(11)

[4]钟建,林荣芳.对当前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美术大观. 2013(04)

[5]孙冰,黄宏瀚.浅谈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两难之境[J].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篇7

一、速写的定义

在美术的学科中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技法。速写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是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速写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速写在以前是创作前的准备和记录的阶段。随着艺术的发展,速写也成为了美术学习的必学科目。速写主要分类有:构线速写、线面速写、明暗速写。对于初学者来说,速写是一项训练造型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

二、速写训练的重难点

速写中最难的莫过于人物速写,人物速写中对于人物头部和手部的刻画是最难把握的,这两部分是整幅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头部中最难刻画的莫过于人物的表情以及人物的眼神,人物的表情直接传达出了作画人的心境,而眼神则直接表现了人物神韵。同时手部的每根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有着难以言表的妙处,但是对人物手部进行细腻的描绘常常让人忽略。除此之外,对人物的服装刻画也很重要,服装能够体现出人物的躯体实感。而服装上的点缀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速写训练的重要性

(一)利于保持敏锐感。速写的对象有时是处于静止状态,有时又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就需要绘画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对画面整体进行把握。当素描教学进入人物写生时,对于人物的头、脑、手等之间的比例、结构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高度的协调自己的眼、脑、手。学生通过不断的联系,势必会形成对事物把握敏捷的特性。高考的时间通常都要比平时练习作画的时间短暂,因此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能否抓住所要秒绘的对象的主要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学生能够将这种敏锐感一直保持到高考结束,那么将会使学生在高考中一展身手。

(二)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速写主要是对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进行启迪,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他人的作品,那么不但会造成学生对于速写训练的不理解,从而失去作画的兴趣,还会造成学生的想象能力急剧下降,最终成为只会模仿他人作品的复印机,而这类人才恰巧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借助速写训练,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作品,找出他人所做之画的特色所在,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景象经过自身的想象后进行创作,而非单纯的模仿。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下,学生的创作能力势必会有极大的提高。在美术高考中,其实大多数考生的绘画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在想象创造能力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这也成为了拉分的重点。如果学生拥有极强的想象能力那么他的作品在众多作品中势必会脱颖而出。

(三)培养学生的美感。速写,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仅仅是美术中绘画技能的一种提升手段,同时也是对于美的一种享受过程,速写课程的设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并让其时刻处于绘画兴奋状态。在速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他人作品中的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出学生对于美的一种鉴赏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能力都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形成的。在高考中要求学生要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如果这时这件作品在学生的眼中只是一件纯粹的作品,那么学生势必不能找出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相反,如果学生本身就具备了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欣赏能力,那么当一件作品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些对该作品的描绘词,从而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为学生今后创作积累素材。经常速写能够让学生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都说熟能生巧,在速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许多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不断的描绘,那么势必最终会达到一种十分熟练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不断的速写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将事物外在形像如何描绘、内在美如何体现刻画进了脑海中。当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势必能够信手拈来。在高考时死记硬背的东西是最容易忘记的,只有形成记忆的东西才能根深蒂固,速写训练已经为学生的大脑中储备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早已变成记忆中的一部分,因此当学生在高考中进行作画时,灵感会如泉水般源源不断,从而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四、结语

篇8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自主性,保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为此,我尝试除了课堂范画、实物外,还配以一定PPT,把一些难以讲解和直接获取的信息,巧妙借助于电教媒体进行表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巧用PPT,化难为易

在教五年级《山壁上的画》这一欣赏课时,由于学生对古代历史的理解比较模糊,也不可能取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壁画给学生观看,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掌握古代壁画特点去分析并理解,我选择了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在生活中创作壁画,再通过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条件比较,得出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在悬崖上创作壁画的原因及道理。这时,全班学生对古代壁画有了初步了解,气氛渐活跃,纷纷说出自己对当时劳动人民敬仰和佩服,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我再把花山壁画局部用实物投影仪放大给学生观察,让学生似乎进入了古代花山壁画的场面中:一群群高大威猛的狩猎者围成一圈,中间一头惊慌失措的野鹿无处可逃,人们手舞足蹈欢庆狩猎的收获……规模宏大的场面引起了学生翩翩的想象。这样一步步引申,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降低了欣赏难度。最后,在让学生讨论过程当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全面又各有新意,整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虽需投入不少精力,只要用得巧,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就会让教者不难、学者容易,使大家都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教与学,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二、巧用投影,优化教学

投影片制作画面简洁、清晰,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制作携带也很方便。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大体可概括成绘画、欣赏和手工制作三大类。我着重在绘画类课程中自制合适的投影片,如教第十册《为童话插图》时,我查阅了一些插图,运用故事连环画的形式,把它们化成翻阅式投影片,一张张展示了学生都熟悉的《白雪公主》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深深被舍己救人的7个小矮人及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吸引住。这时我再打一张投影片,将“抬棺”的场景用暖色描绘,然后利用复合片把7个小矮人依次展示,学生好像是看到了一部连续的童话故事,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投入到想象画的海洋中去。又如为了在讲解色彩知识《橙、绿、紫》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间色是通过两种原色混合而来,我就利用明胶片剪成圆形,分别涂成红、黄、蓝,订在另一张明胶片上。上课时,分别出示红黄蓝,复习引出三原色,再渐渐把红片和靠近,至重叠,学生惊奇地叫到:“变色啦,变色啦,成橘黄色了。”“对,这种颜色就叫橙色,是由红色、黄色混合得到。”同样,请两个学生上台来移动另两种原色,得到了绿色和紫色,并让他们拿水彩笔快速试画一下。这样,在动手拼拼叠叠中,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三间色,印象非常深刻。因此,教师要利用投影片直视效果和变化手法,给学生以启示,充分围绕美术教材特点,降低难度,用形象和趣味去打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能力。

美术课不同于别的科目就在于需要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在做做、画画、捏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示范,效果比直接演示好。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剪贴画较多(有树叶贴画、彩纸贴画、单形拼图等),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把一些剪好的形状都放在手中让学生看,这样既费时而且视觉效果也不佳。在实物投影仪上,教师的每一示范过程都体现在大屏幕上,能让学生清晰地看清作业的要求和形式。我还利用投影让学生上台演示,从中展示优秀作品,激励学生,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改正。

三、巧用录像机,情景交融,再现生动画面

有些课需要从大自然及回忆周围事物中去激励启迪学生,如上《星期天》这一课,我除了让学生回想所经历的星期天外,还把以前拍摄的录像放映出来……看到自己去过的景致,学生们马上情绪高涨,争说所见所感,我再抓住进行总结,给予一定素材,孩子们画起来都感到得心应手,画面充实而富有趣味:有去郊游爬山你扶我拉的,有和小朋友做完作业围在树下唱歌跳舞玩耍的,有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的,甚至有开怀一笑的特写……

四、巧用录音机,陶冶情操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育,措施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学校和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自然也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担。而审美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期实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的美育就是指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美感教育,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在对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的欣赏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情操都能得到良好培养,从而实现教学意义,完成教育的使命。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一些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情绪较为悲观,同时,想法也较为负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又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这也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日常教学的始终,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高效性。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教师应在自己的言行中进行美育的渗透、以校园文化为渠道来进行美育的渗透、在艺术选修课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以及育人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应深入的了解教材,通过教材内容来作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将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身心规律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使设计的审美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最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更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因此,教师应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教师应在自己的言行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要合乎教师规范,更要优美自然,将教师的风度充分展现出来,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和整洁干净的穿着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对待学生应宽容大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好品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这种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以校园文化为渠道来进行美育的渗透

高职学校各种文化活动的展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团的建立,比如,音乐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组织,像旅游活动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中也无处不充斥着美育的气息,这些审美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地思想熏陶,为其道德水平和境界的提升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四)在艺术选修课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美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美学知识更具感性色彩,然而,这种感性色彩,使得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参与了太多自己的感情倾向,无法有效辨别事物的美与丑。因此,教师应通过美学知识的传授,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对审美的规律、范畴以及形态进行审美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情趣更加高雅。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和审美相关的主题讲座,或者开设一些艺术欣赏课,其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对音乐和美术的欣赏,应涉猎多个方面,比如,对戏剧、文学、摄影、书法、舞蹈等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世界,扩大他们的视野的目的,进而促进他们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品位的提高。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审美教育足够的重视,通过审美教育来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能够进行美的创造的大脑,以及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灵,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的正确人生观和审美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君.美育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2]王青山,王靖宇.高等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02).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美术;教育;审美

一、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美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美感的生活会是怎样。作为人类的高级需要,审美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从美术的社会功能来分,可以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以绘画、雕塑为主的观赏性艺术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而设计艺术、建筑与园林、景观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等这些实用性艺术则在满足了我们在实用方面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为我们带来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感应,从而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无比愉悦。

美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审美育人是其根本目的与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仅从教育的根本性来说,在知识摄取之外的人格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无论何种性格的人,当我们面对生活时,都需要一份自信与从容。尤其作为已经成人,马上就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需要不断的内心的自我肯定。而任何美的感受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高校学生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正处于对知识大量摄入的阶段,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认知,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心灵体验。

而进入高校后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每个学生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忽视与本专业表面联系性不强的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摄入。因此,就需要我们的高校在安排课程时,合理加强对学生的美术知识教育,开设公共美术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与创造能力。

二、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情操、扩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高校中,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科学知识的传授、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主,这种方式无疑培养了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国家建设的专业人才。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却由于人文教育的欠缺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而美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审美教育亦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充分的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奠定正确的审美基础,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不仅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开设无论从人文教育方面还是从科学引导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高校学生对知识正处于强烈渴求的状态,美术教育因其涉猎范围之广――例如,一件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横向上得到关于美的体验,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在纵向上也可以通过这件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状态等,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具有创造性的东西更具敏感性。我们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文化传承,美术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魅力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推动了德育教育的进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想要美育教育起到更好的德育的作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才能从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心灵的共颤,从而使审美教育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还有着“智育”的功能。我们的大脑对事物的认知是呈多元化发展的,在每一个个体中都蕴含着强大的潜在能量亟待开发。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而美术教育就可以从多方面辅助学生进行这些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公共美术教育初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事物,学会审美与鉴赏,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视知觉的发展,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鉴赏、审美能力之后,我们的公共美术教育会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的进行描摹,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过程中,需要手脑的高度协调,这种锻炼可以调动学生主控创造力发展的大脑右半球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在接触到以观赏性为主的美术作品时,许多表现性作品,当学生初看时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熏陶,也许对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不是十分深入,这时,通过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及作品创作背景进行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也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分析与抽象思维能力。在通过一定的时间与量的积累后,我相信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他们兴趣与创造力,而这些对于他们自身专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不无裨益的。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审美教育是涵盖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美育,还包括德育、智育等。公共美术课程是提高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并在此前提下使学生拥有完善的人格,这些都是学好专业知识的有效保障。同时公共美术教育的智育功能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我相信通过正确、有效的培养模式,一定可以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专”“高知”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云芝.美学观与现实审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10.

篇11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要素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67-02

传统的灌输式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在表现形式上将知识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课件,是课件制作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多媒体课件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关键在于设计中美学的运用[1]。组成多媒体课件的要素应包括背景、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笔者尝试挖掘这些要素的美学特性,实现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地统一,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 背景

背景画面是多媒体课件所有视觉元素的载体,对课件的色彩基调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背景画面的设计原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大方,清新淡雅。复杂花哨的设计增加了课件信息的含量,削弱了课件内容主体。应尽可能地突出主题,减轻学生的眼疲劳,提高教学效果。

2)应减少写实图案的使用。摆正背景在课件中的位置。它应服务于课件内容,不能喧宾夺主。过多写实图案的使用将会使学生更多注意到背景上,从而忽略课件内容。

3)在色调处理上应保持统一。无论是单一背景还是多个背景,色调上都应相对一致不出现突跳。如果一定要强烈的对比,最好在两个背景中间加入一个过渡色背景,使两个相互独立的强对比色之间产生一个呼应,缓冲一下这种冲击力。这样更符合人的心理习惯和视觉习惯。

2 文字

在多媒体课件中,文字除了表词达意外,作为课件的媒体要素之一,其本身也需要用艺术形式来表现。首先文字内容应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课件中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人厌倦,影响课件效果。其次应根据各种字体的表现力,选择一种与课件内容相和谐的字体。不同字体有不同的表现力[2]。如黑体有醒目严肃的感觉;宋体有端庄刚直的表情;舒体有清秀自由的意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课件内容来选择字体。在介绍某些概念或定理的时候应选用宋体或黑体,而在讲述某些背景知识或相关资料的时候应选用舒体。再次应谨慎使用字体的变化。一般来说应采用基本字体或略加变化,要力求醒目,不宜太过花哨。再次是应选择与背景色协调的文字颜色。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相互衬托、相互融合,在衬托之中产生出文字与背景的对比关系,突出地显示出文字来。最后应注意文字经投影仪投影后的效果。字体笔画一般要稍粗一点,如果太细,可能有些笔画显不出来,影响课件效果。

3 图像

多媒体课件中,图像不仅能对课件内容进行诠释,还能增加课件的美感。图像所表现的内容应围绕课件内容展开,要紧紧围绕课件内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使观众认识、理解和记忆主题[3]。具体到图像的选择上,首先,应简洁大方,形象生动。一个模糊生涩的图像很容易使人厌倦,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应围绕课件内容展开,不能喧宾夺主,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图像本身上去,而使学生忽略课件内容,影响教学效果。再次,有时图像信息量过大,或不够适合课件内容的需要,在使用前应使用Photoshop修改一下。这种修改是美化图像和提高图像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最后,应注意与背景的协调,两者应相互融合,互为一体。

4 动画

动画是一种艺术,它使人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加深了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动画设计在构图上要做到布局合理,造型优美;在表现形式上要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在表现内容上要高度集中、化繁为简。

课件制作者可利用动画技巧来讲述用图形、图像无法准确表达的内容,如分子间的结构链、某种机理等。用简单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制作,能使画面显得活泼生动,内容直观详实、简单易懂。首先,选择什么样的动画,应取决于课件内容。根据课件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动画技巧,扩大课件的表现力。其次画面构图必须使形象具有强烈鲜明的直观效果,并符合学生的视觉规律,以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再次动画镜头的组接可适当运用蒙太奇等手法,景别的运用要采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多层次立体式镜头,要合理运用切、划、化、虚、迭、推、拉、摇、跟等技巧。最后应把握好动画节奏。节奏太快会使人感到紧迫和局促不定,节奏太慢会使人感到厌烦沉闷。对教学难点和重点以节奏慢一点为好,使学生有看清和思考的时间。如果课件的内容需要采用很缓慢节奏或短暂的剧烈节奏,为加强学生感官刺激,偶尔也可使用,但跳跃式的快节奏和大量的闪光,在课件动画中不宜多用。

5 音频

课件中的音频(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等)服从课件内容需要,与其他媒体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教学主题服务。课件中,如果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首先音乐题材的选择不宜选择一些有争议题材的音乐。其次音乐的节奏要紧扣课件内容,舒缓得当。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选择轻快的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最后,音乐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多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导致事倍功半。另外,在课间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来让学生休息一下,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调节课堂气氛。

以上介绍了多媒体课件中几个要素的美学特性。在课件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体会不能搞唯美主义,否则,本末倒置,失去课件的教学功用。总之,不能脱离课件内容来谈艺术性,两者之间永远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关系,不可倒置。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做到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使课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军,孙爱国.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美学特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6,6(5):27-29

篇12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既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介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有了不断进步的内驱力,学生就会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也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行,终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激起许多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来搜集关于罗布泊的信息,查找到相关资料后再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打到大屏幕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再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教师可以制作多幅美丽迷人的春天图画的课件,教学时将图像展示在大屏幕上给学生看,同时可以伴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的动人音乐与深情朗诵,这样就营造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到这种美好、逼真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跟着多媒体呈现的内容而变化,完全融入春天的气息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思维活动得到启发,主动性加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加大了课堂容量,减轻了教师板书习题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声音、图像、动画等将课文内容输送给学生,将抽象、枯燥的文本内容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来理解逻辑思维性较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摄入的有效信息量。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自然而然,课堂容量加大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如讲授《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光合作用进行平铺直叙的表述,那么即使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也很难明白这样抽象的、学生看不见的方式。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植物叶子如何吸收二氧化碳、水分吐出氧化生成的有机物的过程,生动、形象、逼真地向学生展现这平时难以用肉眼看到的变化过程,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而且印象深刻。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化抽象为形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课堂信息流程,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利用多媒体技术,鉴赏词句,品味语言美,提

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学习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因为古人作诗用字精炼,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出来一字一句,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学生由于阅历较少、知识面较窄等原因,很难理解作者的意思或者理解不到位,这样学习古诗就成为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可以营造出作者想要体现的感觉,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理解“诗眼”,鉴赏词句,品味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没有看过这样的场景,无法想象梨花和雪之间有何联系。教师可以展示春天大片梨花盛开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中领悟古代诗人的用词之妙,感受作者的高超艺术手法,对诗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4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由来已久,常常是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不能写出几个字。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得到激发,写作成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写作教学。比如引导学生写“我的爸爸”,可以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几段学生熟悉的影视资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让学生去讨论,爸爸平时的形象都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情感被激活了,写作欲望被激发,于是拿起笔将爸爸的爱写了出来。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写作,乃是活水泉源,学生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就不再发愁作文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写作就有了感情,兴趣高涨,愿意写作且乐于写作。

5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训练学生的

语文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向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素材,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提高。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满分的优秀作文,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突破思维定势》等,或者做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图片,将多方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观点让学生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最佳情境,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民.也说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教研周刊,2011(10):39.

[2]彭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中学语文课堂的优化功能[J].新课程学习,2009(2):108.

[3]王敦稳.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考试:教研版,2011(11):53.

[4]李章臣.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J].都市家教,2009(3).

篇13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强大呼声,把艺术教育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中学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在感情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究竟通过怎样的音乐教学过程,能更富有实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价值意向,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二、加强音乐欣赏美的熏陶,激发审美情趣。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及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完整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兴趣不太容易激起,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制作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以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在音乐中熏陶学生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需要重视老师、学生和班级课程授教信息整个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老师、学生都需要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体会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本领的培养,在于老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共鸣。教育学生音乐本领也就成为落实美育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但可以刺激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评价和总看法),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审美本领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提升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

三、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我在教歌曲《山谷里静悄悄》时,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歌曲音乐。通过创设一种神秘幽美的情境,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地联想,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 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教师素质是审美教育的关键。

篇14

关键词: 美术学习 收获 技能 智力 人格

材料:某活动中心,暑假刚开始,这样那样的学习辅导班相继招生,英语、奥数、写作、武术的报名处人山人海,而艺术类辅导班门前则相对冷清。有的同学强烈要求参加美术兴趣辅导班,可家长非要他们补习英语、奥数、写作。面对家长的带有歧视的疑问,我回答了两句话:即使学习美术,也不能保证他成为画家、艺术家;但学习美术,保证可以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这种想法反映了很多家长和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学活动的模糊认识,学习语、数、外都有各自的功能:学习生物可以认识生命科学,学习地理可以认识环境,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历史变革,学习美术同样是对美的探索,是对认知的提高过程。现代的教育仍以分数来衡量教师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有音乐、美术、劳技、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没有纳入分数量化衡量教师与学生,只有靠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来考查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在几十节课的学习中能显现出来的,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到底美术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得到什么呢?我认为学生认真学习美术,在一定时间内至少有三个层次上的收获。

一、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技能的提高

通过短时间的美术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史论知识、鉴赏知识、构图知识、色彩知识、观察方法、绘画方法、透视方法,等等。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美术的形式来表现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艺术创作,就要眼高手也高,这是学习美术最能获得的最显著的表层的教育效果。基本的东西掌握不了如何能进行作画呢?例如造型能力不达到一定的高度,空有好的想法,却表现不出来,无法直观地展示给他人,这就是眼高手低。色彩知识匮乏,在作业当中的色彩搭配就会不协调。也就是只能在结论上评价学生的造型能力不足或色彩知识没学好,也可以说教师没有教好。这时,社会、家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来评价学生与老师。所以,画得好不好看,也就成了评价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熟练的尺度。学生拿不出作品或像样的作业,也就谈不上有在美术知识和技能上的收获。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美术能掌握一定量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显性的收获。

二、促进学生智力与学科间共同发展

有人说,学习美术会偏科,会占用许多学习时间。我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凡是跟我学画的同学,他们的文化成绩不但没有退,反而是一次比一次的考试有进步。我发现美术学习活动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家已证实,艺术教学活动可以全面开发人的大脑,美术教学活动是直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三种能力几乎是同步的。不仅在审美方面的发展,而且在智力方面有直接促进作用,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理解、表现、创新能力都能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是对创能新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历史告诉我们,现有知识只能解释和证明已有的东西,而一切的发明创造,都能给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资金与情感越来越多,他们的眼里只有孩子考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才有出路。眼里只盯着有考试分数的几门学科,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得不到训练与开发,即使大学毕业出来,一样不会有大的作为。大画家达・芬奇不仅仅在绘画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物理学、力学、建筑工程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这来源于他的智力全面的开发;生物学家达尔文对绘画、雕刻也有很高的研究;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绘画和音乐都有很高的造诣;纳粹分子希特勒曾在作战指挥前线作画,向军队报社投稿;普希金在他的诗稿上画自画像,等等。这是绘画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培养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的方法、方向与态度。纵观名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幼年时的美术训练成就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被均衡地开发出来了。

创造心理学家泰勒认为:音乐、绘画及技能的表露是其他各种创造的基础。所以美术教学活动可让学生提高与发展智力。这种收获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三到五年后这种智力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三、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艺术教育――这不是培养艺术家,首先是培养人。我国特级美术教师李眉云提出: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以美育人,育完美人。我认为,学画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作画时要宁神静气,观画时要身临其境融入画中,纵观人类的所有教学活动,美术教学活动最具有人性味,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针对人的心理,又针对人的生理;既能反映人的理性,又能反映人的感性和情感。在这方面其他学科都显得逊色。美术教学活动目的不在于作品完成的结果如何,而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具体的事物,接触表现的材料和用具,悉心选择的表现方法。换句话说,绘画、手工制作活动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正如美国美术教育活动家罗恩菲尔德所说:“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只是用来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目的。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创造性程序来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而不问此创造性将会使用在何处。”所以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不仅是技术的熟练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与提高,而且是人格形成的过程,一个完美人格的形成过程。这种收获是长期的,要用人的一生才能体现。艺术修养直接决定人的品位及道德情操。当然也有特例,当年如果维也纳美术学院不拒绝阿道夫・希特勒,世界上可能会出现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他的人生观可能就不会改变方向,也就不会有那次毁灭性的战争。

综上所述,塑造完美人格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最高的教育目的,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学习美术仅仅是为了达到第三个收获的教育目的,美术教学活动的三个收获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在前两种收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到第三次的收获和发展。第一个在技能和基础知识层面上的收获是短时间内显而易见的。第二种智力的收获是在其他学科中体现的,体现出学生学习上有较高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学习美术的第三收获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升人格素养,影响人的一生,对他今后的发展、终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美术的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是对人的发展终生有益的。所以美术教学活动是终身永恒的教育,是让人收获完美人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