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总结反思和完善
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Section A Period 2
2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 Period 2(听说课)本单元围绕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而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铺垫课,即现在完成时的引入,以曾经去过什么地方为话题学习Have you ever been to…·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在回答时运用Me too 和Me Neither。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等的基础上在本单元学习现在完成时,他们对以前所学各种时态基本上了解其结构、意义、每种时态的陈述句 否定句及一般疑问句结构。因此学习本节课Have you ever been to…·有了一定量的句子结构知识储备。另外对本节课对话要求替换的地点名词如:park, zoo,aquarium 等在以前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对各国的城市与名胜具有好奇心理。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单词:amusement park, water park, space museum
(2)掌握句子:Have you ever been to …·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Me too.(Me Neither.)
情感与评价:
情感:①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去谈论过去的经历,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②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强烈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
4 教学难点
Me,too./Me neither.的准确运用。
5 教学过程
Step1复习和导入:(5分钟)播放迪斯尼音乐Let''s play.用已学过的句型进行口语热身练习。创设英语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Step 2新句型呈现(5分钟):用旧词汇图片
用同样的句型替换词汇zoo, amusement park, water park, space museum。加强对该对话的认识。
Teacher: Have you ever been to Sydney·
Students:No. What about you·
Teacher:Me neither..
Step3句型练习:(15分钟)学生看图片分小组练习对话,然后再按洋葱圈方法练习(五分钟)。练习完之后学生分组及按洋葱圈顺序展示对话。(5分钟)
然后学生一起听听力材料并作相关练习题。(5分钟)
Step4任务应用:(8分钟):让学生接受当记者采访他人的任务,利用所学句型对话访谈。
StudentA:Have you ever been to…·
StudentB:Yes,I have.(No,I haven''t.)What about you·
StudentA:Me ,too.(Me neither.)
Step5小结:(1分钟)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句型与新词。并以练习题的形式巩固小结内容。
Step6书写练习(5分钟):让每位同学写出一段对话,完成语言输出书写的任务。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在教师走动给学生提供指导并给予评价。
Step7作业布置(1分钟)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并为了和下一节迪斯尼乐园的简介一文衔接,给学生布置两个作业:1.Describe a place where you have been.
2.Search the information about Disneyland.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关键词:音乐课堂;激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46-1
如何让学生能长期关注、喜欢我们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有所学,我觉得,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我们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艰巨的任务。下面就来谈一谈几年来本人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一、针对学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积累的程度、身心特点的差异性,都是我们上课前应考虑的,所谓知己知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观念就会有所转变,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接下来阐述的几个教学中的点滴可能会让我们有所启示。
八年级下册《梨园百花》,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师的钢琴范奏,且不说弹得如何行云流水,干净利落,单是《说唱脸谱》这首歌曲的前面的这段十几小节的前奏,就很难想象怎么能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把它演奏得京味十足,连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都忍不住“摇头晃脑”跟着打起拍子来,可想而知,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在课的结尾处这位老师又别出心裁地播放了一段自己暑期学习京剧的小片段,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就让学生们好生崇拜,由此,从学生们的眼中,表现中,这节课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最起码对以后的教学是有益的,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是非常好的。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这里提到的情境的创设不单单是指创设一个安静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更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新颖地、别具一格的课前导入,让学生们能很快地、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这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举例说明:在八年级下《丝路驼铃》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学片段:
1.情境创设
学生进入教室,课前大屏幕播放一组西域特色的风景画面(配乐采用的是小提琴钢琴合奏的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新课导入
师:音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航船,承载着人类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和情感,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将带领大家去做一次音乐的旅行,去聆听,去了解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上动人的乐歌鼓舞。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我国古代往西,通往中亚、西亚至欧洲的一条重要商道。大屏幕:演示丝路具体路线。
3.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政治交流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就是来自于西域。
大屏幕:各种乐器的演奏效果图,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融与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师:从西安出发,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由当时教学的效果可见,这段5分钟左右的导入效果是很好的,从学生的神情可以判断出,安排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发挥了视听通感的作用,教师明了紧凑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合理布局,内容重组
我还曾听过八年级下的一节课《亚非拉掠影》,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风趣幽默,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就是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底,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过繁杂了,在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如何击鼓的节奏这个知识点时,就忙着进行练唱歌谱,在歌谱还不能熟练演唱的情况下又忙着学非洲舞蹈,最后匆匆进行表演唱,整堂课就像过节吃饭,不停端上各种佳肴,一道没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这般,别说吃不出滋味,更来不及消化!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消化不了,感觉上课很是吃力,有的更是放瘫不听了。其实,这节课只要教师放缓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干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很好。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引以为戒,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原则;方法
新授课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传授新课的“序幕”。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新异的、直观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刺激物或手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良好的学习情绪。一堂课最成功、最关键、最令人关心的就是导入环节。导入技巧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反思课堂教学导入,立足课堂实践,尝试、探索、研究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下面我介绍几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一、兴趣式导入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创设情景,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导入新课。
1.实物、图片、形态语言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马上导入课文,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如学习七年级上册 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实物:banana,pear and apple.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2.游戏导入法
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设计游戏方案;制定游戏规则,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如单词复习,可采取同义词接龙比赛、同根词接龙比赛、头脑风暴等。
3.歌曲、视频导入法
音乐能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视频能使教学达到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型导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除了借助插图、各种媒体、学生的言谈、表演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法
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巧妙的情境能激发兴趣,诱导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导入七年级上册Unit10: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教师可以事先带上一把guitar到教室里弹奏,然后问一个同学,让同学互相表演,接着引出Can you dance/sing/speak English?等。让其他学生一起跟着动作说英语,进一步引出新的句型I can play the guitar, but I can’t play the piano….这种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直接“入境”,然后尽快地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
2.温故导入法
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或提问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教学现在完成时态时,可以通过复习一般过去时来引出新知识。
3.预习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在上新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案例:我在讲七年级下册Unit 10:Where did you do on vacation?这一课前,要求学生做一个小调查(Make a survey),询问全班同学的“五、一”节是怎样度过的,并制成表格形式,然后做一个简单的报告。
三、生活化导入
英语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1.联系实际生活导入
实践出真知。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总有一种亲切感,因而他们愿谈、乐谈。如教九年级Unit10: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第一课时时,教师问学生What do you usually do before going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 Do you like mornings? Why or why not ? 然后教师谈到自己的a terrible morning,再谈到Tina’morning.这样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绝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背景知识导入法
用背景知识来预告新授课的内容,也能充实学生的知识。如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4: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教师可事先通过多种途径找到有关志愿者去西部山区支教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来展示。
四、主体性导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三分钟课前演讲、自由式谈话
把学生的值日生汇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或让值日生汇报当天学生的出席情况、天气情况,或师生就日常用语进行问答。教师也可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话题报告,也可以是看图说话。
2.课本剧表演
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编成课本剧。如教八年级下Unit3:What a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教师可事先让成绩好的同学将课文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表演What are they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再由学生进行排练。教师从学生的表演中,逐渐地导入新课。
总之,“导入”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开端,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的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的灵活运用一定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使用语言为目的的新教学理念,如果做到了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就能顺利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民族音乐 兴趣 定式思维 体验 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5-01
当问起学生音乐课堂希望学到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流行歌曲。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较差,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都由繁重的语文数学课代替。学校专业的老师较为缺乏,学生对音乐课的印象都是较为传统的的模式。所以谈起音乐课不要说民族音乐即便是课本上的学生都提不起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笔者认为很多学生不了解民族音乐所以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将民族音乐带进课堂。
1 从学生熟悉的入手
新的课本上如果让学生选择最想学的内容,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一些较为熟悉的。笔者认为民族音乐之所以会在本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足迹,必定有着它的过人之处,笔者觉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课堂环节也是颇为重要。开学初笔者让学生在课本内容中选择最想学的三首歌曲或某个单元,“泥土的歌”是完全没有学生会选择的,所以在准备上这些内容时,笔者都忐忑许久。但事实告诉笔者只要有正确引导,学生是能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些民族瑰宝的。例,在教授“泥土的歌”时笔者将贴近本地学生生活的客家山歌带进课堂,起初许多老师都觉得不好,怕学生不接受,还给笔者建议换个流行版本的。想不到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到这些,家人虽然讲客家话但除了老一辈会偶尔唱唱,平时确实很难听到。当时学生看到客家山歌《落水天》的谱子立马反应过来这歌得用客家话,感觉有一定的成就感产生,便兴奋不已,纷纷在用客家话念着歌词。整节课下来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听一些班主任反应学生甚至在课间还把歌拿出来唱唱。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熟悉的问题特别有自信,在课堂中首先引入地方特色的音乐,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对深入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深入了解后对自己作为客家人感到自豪。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态度。
2 走出定式,让流行与民族相融合
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同样的节奏并与生活贴近,但对于民族音乐的印象,学生大多都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觉当中,对于唱法和曲调风格都只是片面的了解,要想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就得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民族音乐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朴实、贴近过去的生活,学生早已先入为主。要改变这样的状态笔者认为在教授民族音乐相关的课堂时不妨将一些相关的流行音乐也带入。改变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才能走出定式思维带来的弊端。湘教版八年级教材中《又唱浏阳河》欣赏课,对于湖南人民来说《浏阳河》确实熟悉不过,但对于一群地道的90后甚至00后的广东中学生,这跟天文数字没两样,更谈不上“又”。笔者在备课时找到了流行歌手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做为课堂的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引用《浏阳河》的几句,便将课堂引回“浏阳河”的变迁中。当在《又唱浏阳河》中听到经典的几句时学生便很快反应过来,再结合历史的原因学生便明白为何这首歌是千家万户都唱过的名曲。
3 参与音乐课堂体验
民族音乐尤其是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大多的节奏感较强或者充满了再创作的空间,笔者认为不妨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听一两遍就走神的,可以让学生简单唱唱部分特别重要的句子然后再听全曲。这样最起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至于部分特点明显的,让学生参与创设节奏或者创编歌词比比赛也是很好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既不会呆板,也能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的《放马山歌》是一首云南的民歌,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在课前首先将歌曲中部分吆喝的小节选出来给学生做了个情境创设游戏,课堂气氛活跃。演唱全曲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一些节奏来丰富歌曲,让学生分小组比赛。不少学生利用上手中的笔还有水杯创编一些马蹄声、风声等等。
4 了解歌曲中的历史背景
把民族音乐带进课堂,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审美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和神韵。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开篇便是“举杯祝福”,《歌唱祖国》被誉为第二国歌,学生大多也非常熟悉,但这都是局限于旋律,学生还是没办法体会到真正的含义,笔者在课堂中增加了部分历史资料(文字、视频、图片)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中国人从被侵略、残害的过去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当学生再次听到这首歌曲时感受便是完全不同,在演唱过程中学生笔者不需过多强调力度、情绪,学生的真情实感是能从歌声中感受到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新课标中提要到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课中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历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内涵,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民族音乐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是挺立在世界民族音乐丛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为此骄傲。民族音乐早就进入教材但却很难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看待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民族音乐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体会
一、导课要新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生引入魅力无比的知识世界。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敢于创新,力求运用教材内容与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与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促成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1.漫画导入法。三笔两笔勾画一幅简笔画,极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学习初一下册“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一课时,我画了两幅猪八戒和孙悟空两个人物的头像,学生看了之后,都在小声议论:“老师要干什么啊!”紧接着,我提出概括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故事导入。讲故事,听故事,同样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就某一方面,自己搜集故事,自己讲故事,自己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情境导入法、时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等。虽然导入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却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要克服无效的劳动,以实效性原则为基本前提,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1.让音乐激发学习气氛,让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堂增添一些音乐的色彩,就会有如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课时,教室里响起了激情的《爱我中华》的旋律,学生也动情地吟唱起来。
2.让小品教育感动人心。情感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去感染别人,使人发生同样或相似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地编排适当的小品,让学生自己去演、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明白道理,化境为情,融情入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提高。
3.让事例增加课堂的说服力和活力。思想品德教学应当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寻找教学的切合点进行教育,这样会事半功倍,而且学生更加乐意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心地去观察和思考,去搜集和整理,去调查和分析,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或干脆就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千万不可死教教材,尤其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个别现象,如,“金钱至上”“见死不救”“贪赃枉法”等现象,教师切不可一言以蔽之,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来认识社会,要看社会的主流。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此类问题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引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向学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三、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趣味”神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尤其是我们学校现在安装了电子白板,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官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趣味”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趣味”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中来。
经过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们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化技能。
参考文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到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满堂灌”。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可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言。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出一个快乐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在心境愉快,在情感交融的气氛中激发求知兴趣,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能量,比文字更为直接触动你的心扉。英语的语感与音乐的节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曲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音、节奏。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比其他教学手段所产生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深刻。
用音乐创设情境是一种极佳的方法。将音乐融汇于智力发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形成一种内驱力,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快乐学习新知。
上课班级:九(1)班
教学内容:Go for it!(9年级) 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Period1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为话题,并围绕关系代who、that的用法,通过学习由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让学生学习谈论自己的喜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本节课主要围绕the music that…这一话题展开思维、口语训练句型:I like music that…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精心挑选各种音乐,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案例片段
Step1.
T: Now it’s relaxing time. Do you like music?
Ss: Yes.
T: Most of us like music. Because music can make us relaxing and happy. And 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in my free time .
1) T: And now let’s listen to a song. (播放一段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轻柔的乐曲响了起来,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下午的沉闷逐渐地消失了,他们渐渐进入状态了,学生跟着曲子哼着。)Do you know it? You can tell me the name of it in Chinese.
Ss: It’s梁祝.(全班笑)
T: Yes, You are right. We can call it classical music.
2)T: Now, look here. Who are they? (幻灯片打出一张图片)
Ss: SHE.(这是相当受中学生欢迎的一个演唱组合,选择学生熟悉的,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T: They can sing lots of pop music. Let’s listen to one of their songs. (play)(学生的情绪高涨,很多学生跟着唱,而且唱得很好,便于我引出本节课的一个词组:sing along with
T: What’s the name of the song?
Ss: Super Star.
T: Yeah, you know it well. Many of you can sing along with i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ong?
S1:It’s loud.
S2:It’s energetic. (学生如我预期的一样,回答出了loud 和energetic这两个词。我设计这个问题是为后面的听力做铺垫,因为本节课的2b要求学生听并写出一些音乐的性质,语速很快,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提问先让学生打个底。)
3) T: Do you know this man? (幻灯片打出一位弹着吉他的美国乡村歌手的图片)
He’s a country singer. He played the guitar very well.
He made lots of famous songs like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班级有些学生借了我的英语歌曲录音带去听,听学生说起过有几个同学会唱好多首英文歌,且唱得很好。)I know some of you can sing this song. Now who can sing this song for the class?
Sicy 和Christine(此班每个学生都有英文名字)举手了(这两个学生口语很好,对英语很 感兴趣,嗓子也不错)
T: Please.
Sicy 和Christine: … …
(唱完之后,全体老师和学生热烈鼓掌,唱得确实很棒!甚至课后评课的老师还一直称赞这两个学生。)
T: So beautiful, thank you. Is it relaxing to enjoy country music?
Ss :Yes.
T:I like this song very much. Because it has great lyrics (words of a song). (引出生词:lyrics)
4) T: What’s the man doing? (打出理查德.克莱德曼弹钢琴的幻灯片)
Ss :He’s playing the piano.
T: Let’s listen to a piece of piano music.(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大多数学生报出了这曲子的名字)
T: It’s so quiet and gentle (soft). (引出生词:gentle)
5) T: What’re they doing? (播放flash: 随着音乐跳舞的人们)
Ss :They’re dancing.
T: They’re dancing to the music.(本节课的重点词组)
Step2.
T: So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that we can enjoy. But I prefer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引出生词prefer,并解释prefer = like…better)
T: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Tell me why.
(Two minutes later)
(学生发言积极踊跃)
S1: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Because I love dancing very much.(英语成绩一般,但很开朗、很活跃的一个男孩子)
T: So you can dance well, can’t you?
S1: Just so-so.(全班笑)
S2: I lov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Because in my opinion, music brings pleasure to people not only in the way of listening to it, but also in the way of singing along with i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one can feel it while listening.
(这个女生是本班英语能力最好的,她的回答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不由自主地鼓掌了。)
S3:I prefer music that is quiet. Because it’s relaxing.
S4:I prefer music that was sang by Jay(周杰伦),because he is creative.
S5:I prefer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Because … …
… …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 …
案例结果
教研组评议
整节课让人感觉像是在上音乐欣赏课而不是英语课,所选的歌曲都很到位,不管是轻音乐、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本节课重点词汇和词组都是由音乐自然地带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习得新知识,这种方法确实不错。
课后学生调查
Jackie(成绩中等,不是很勤快,上课有时会开小差):老师,这样上课真好!我这节课很认真听,没有开小差。以后最好也这样,最好天天这样!
Nacy(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英语测试总是最好): 这样上课让我觉得好轻松哦!我对英语更感兴趣了。我好羡慕Sicy 和Christine,她们唱得太好了,我要向她们学习。
Nick(成绩不好,经常不及格,对英语没什么兴趣):这样上课很有趣,我很喜欢,我很喜欢音乐,虽然一些英文歌曲的词我听不懂,但英文歌我还是喜欢。
分析与反思
学英语难,教英语更难。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尽快地将学生带进英语之门,历来就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门槛”。本人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而精心挑选音乐并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播放音乐,是创设轻松愉快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事英语教学几年来,倍感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Unit 6 It’s raining!第二课时时,我挑了
How is the weather?
How is the weather? It’s a fine day.
How is the weather? It’s a cloudy day.
How is the weather? It’s raining.
… …
这首简单易学的英语歌曲,以学唱歌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句型,并让学生编写weather song ,这样的复习形式,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音乐与英语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增强记忆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倍添课堂教学的魅力与风彩。通过运用音乐渗透文化意识、练习听力和口语。
美妙的音乐容易使学生从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避免大脑皮层的疲劳,使他们轻松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方式的要求是教师所要教的歌曲曲调是学生所熟悉的,比方说是学生以前学过的中文歌曲的曲调,而歌词是学生这堂课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了当堂的新内容,一举两得。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册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的第一课时时,我选了
If you are happy
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clap your hands
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never be afraid to show it
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stomp your feet
… …
这首歌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这个单元主要是讲由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这首歌的旋律跟中文版的《如果高兴你就拍拍手》一样,学生非常熟悉 ,这首节奏轻快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经意地习得新知识,而且效果显著。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每一节英语课都“仙乐飘飘”。不过,我们要利用好音乐这个工具,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搜集并掌握一定数量的通俗易唱的英文歌曲,必须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教师来说要让英语教学在音乐中快乐飞扬,绽放它的光彩,功夫还在课外。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民俗文化教学呢?上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教学也可以结合民俗文化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时间去体验、感悟、探究,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好,体现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开展民俗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有如下几种。
一、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感受民俗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已往人类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时间和地域,时间的不重复性决定了历史不能重复再现。“这就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在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特点,创设或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感受民俗文化。
1.用历史照片创设历史情境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史料间接去了解已往人类活动的过程。照片是一种很好的有助于历史学习研究的载体。照片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很多文献记载都清晰、准确、生动、细腻。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直接的感受。在新课程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插图,其中绝大多数是历史照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中的《走进家庭》呈现了多幅照片和插图。在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照片所提供的这段“凝固的历史”当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去体验那段历史,去感受历史的灵魂,感受民俗。例如:在讲述“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112页的插图《清代与民国女装》和《清代官服与民国中山装》,学生的视线随着这些历史照片慢慢进入保守的清代、开放的民国时期,感受到那些时代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民俗气息。
2.用影视资料和歌曲创设历史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插入相关音乐或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使课堂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感悟民俗”,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现以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陈小华老师的《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的教学设计为例。
(导入新课时播放《好汉歌》,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千多年前的北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
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讲述的是宋朝时期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不过今天,老师可不是要你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而是要去“风风火火闯九州”。好不好?
生:好!
师:那就让我们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去闯一闯。
(结合教学内容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体验民俗)
师: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呀?对,就是河南开封。当时的汴京是怎么样的呢?(播放视频)大家说说看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店铺、小摊、杂耍、染布、马车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汴京街头繁华热闹的景象。茶馆、酒店、街头的小摊、赶车的马夫、行路的商人,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播放视频《蹴鞠》片断)好,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是在忙什么?
……
师:在宋代,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块块比较固定的演出场地就叫做“勾栏”。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瓦子里会有哪些娱乐活动?
生:杂剧、杂技、舞蹈、“说话”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段呀?
(播放皮影戏《梁祝》,了解皮影戏怎么演)
师: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东西,还应该有些什么?
生:还有许多小吃摊点、饭馆、茶楼等。
……
师:由此可见,瓦子是当时人们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们,还是看演出的人们,台上台下都乐在其中。而当时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
用影视资料和歌曲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体验了两宋时期“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3.用角色扮演形式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在课下收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演练,然后在课堂上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以此体验和感受历史”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的特殊性使许多过去的历史情境已无法一一再现,学生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角色扮演形式虚拟一个个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感受民俗文化。
例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的“生活中的变化”时,可以结合课文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火车或有轨电车的态度,虚拟历史情境,体验20世纪前后“生活中的悄然变化”,体会“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并接受这种文明的辐射和过程”这句话的内涵。在讲述“头脑中的变化”时,可以安排四位学生,两人为一组,一组扮演清朝时期的一位地主乡绅和普通百姓,虚拟他们在街上相遇时的情景;另一组扮演民国时期的一位政府职员和普通百姓,虚拟他们在街上相遇时的情景。若时间允许,可以多叫几批学生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虚拟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时的不同感受。
二、开展体验民俗文化的其他实践活动
1.进行社会考察、参观和调查访问方面的体验
社会考察、参观的内容一般涉及文化古迹、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在地点选择上应是就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例如:在讲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时,山西可以组织学生考察金融中枢平遥,安徽可以组织学生考察中国民居博物馆――西递、宏村古民居,广东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开平雕楼,杭州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西湖文化的考察。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成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的方式。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活动步骤一般是:集体制订考察方案─分配任务─查阅资料─准备用具─现场考察─撰写报告─汇报交流。
调查、访问活动就是通过走访当时人、当事人,了解他们目睹的历史,间接体验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给他们的真实感受。例如:旧中国女子缠足的陋俗,早在50年前就已基本上消失了。到目前为止,中国估计还有100万小脚女人,她们大多是8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在讲述上述内容“头脑中的变化”时,可以走访这些老年妇女,记录她们缠足的悲惨经历,以及小脚给她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从而体验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开展这种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同时还须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访谈时,要如实做好文字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录音或录像。在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民俗文化的理解。
2.开展操作性强的实践体验活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边琦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动手操作,亲身参与实践可以成为学生体验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春联、贴春联,从而体会过年贴春联的传统习俗文化。
民俗资料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反映历史现象的重要材料。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保护、整理民俗资料,直接体验历史发展的变化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变化规律。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三课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时,可引导学生收集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等票证,从中体验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低和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感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开展综合探究学习活动来体验民俗文化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寻问题的结果,是对历史的叩问。”探究式学习是中学历史新课改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 。
“探究民俗,反思民俗”的教学过程一般有这么几个环节:激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引导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启迪反思。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的教材中,在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其中有关民俗教育的是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和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1~2个专题探究,其中有关民俗教育的是第三课的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和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
体验民俗文化的综合探究活动形式多样,有资料搜集探究、社会调查探究、活动设计探究等,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积极参与。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专门的综合探究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民俗,反思民俗”。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往往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接着分头查找资料,集思广义,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各组在课上派代表对问题和观点进行阐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例如: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春节组、元宵节组、中秋节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民俗活动,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团圆之情;以小组讨论、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总之,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有力载体,需要历史教师转变观念,运用智慧和艺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民俗文化教育更有价值,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兴趣盎然,更有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付堂. 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与感悟[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
一、广拓渠道,收集资料
新世纪人才有一个重要能力是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是创造的第一步,而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弄清问题才是连接进一步创造的桥梁,而且想的办法越多,寻到的渠道越广,人的思维才越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每堂课都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和素材,包括课前预习时资料的收集;课上弄清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时材料的准备和整理;课后知识拓展时资料的补充与积累。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专题《叶》的时候,就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第一,每位同学采集不少于20种不同的植物的叶子;第二,询问老师、上图书馆查阅或者上网查询有关叶的分类、叶的结构、包涵叶的成语、诗词等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亲手制作一张叶子的明信片,送给最想送的人,并配上几句简短的话语。任务明确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学生们有那么高的热情,等到那天上课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争着展示自己的成果,学习的快乐在他们的脸上荡漾。
二、勇于质疑,勤于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体现主体性,关键就在于使学生寻找并发现问题,质疑是开启创造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了,而对学生的提问不加重视,认为他们问的都不在点子上,与考试无关。其实,进行阅读教学要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的鼓励和强化。
三、巧设情境,激发想象
想象与联想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它是创造的源泉,也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性想象,就没有创造性阅读。学生们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说:“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下海,可以到达小鸟都达不了的地方。”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利用优美的音乐、生动的动画、形象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语言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官印象,这些刺激能激发起学生的感受,从而形成想象和表述的需要。
四、完善补充,续写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空白,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之举。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言有尽而意未尽”的好文章,在课文戛然而止时,学生的情思却往往意犹未尽,教师要适时抓住这样可贵的教学机遇,不妨为发展课文情节做一次有情有趣的创新训练。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优势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英语教学,可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同时,多媒体教学通过把有关文字、图形、图表、声音、音乐、语言等按一定的逻辑次序,根据预先的安排或现场反馈把这些资源逐步呈现给学生的方法,使英语课收效较低的现象得到极大的改观。
一、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模拟仿真各类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8 Section 1a-1c时,我首先放了一首轻松愉快的英语歌,把课堂的气氛变得很热烈,再放了几段人们在餐馆就餐的视频,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由被动到主动,轻松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二、突破重难点,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要准确地把握使用多媒体的良好时机,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要有适当的课堂讲解、板书、师生交互和学习反思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用动画模拟现实全过程创设情境,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如,在教学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4 Section 1a-1c时,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难。首先我播放了多段视频,再板书视频中的几个例句,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重点内容,接着听录音材料,让学生完成1b,并检查答案。在屏幕上出示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顺口溜,让学生迅速记住。接下来学生做Groupwork。最后,老师总结,我运用多媒体使这堂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信息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网上信息丰富而新颖,可以从网络及其他信息源中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师的提取、整合,得到最新、最全面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从而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四、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多在网上查阅资料,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及学生情况进行筛选和修改。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始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要注意课件的修剪,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像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例如: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7时,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们根本没吃过西餐,所以我认真制作了课件,把与本单元有关的食品通过图像和动画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们理解由困难变容易,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餐桌礼仪。
五、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让他们有心理准备,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2.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统筹全局,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设计相关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中缺点和优点的认识,从而优化认知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要求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发挥出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华.浅谈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利与弊,2010-08-10.
[2]朱文瑞.浅议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2011-08.
[3]李小凤.巧用多媒体地理课堂添生机,2010-11.
【关 键 词】 活用教材;挖掘教材;质疑教材;跳出文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教学机智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智慧性的重构,并在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教材,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近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对“活用教材、超越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活用教材,激发兴趣
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结合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要尽量鲜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乐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另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因素。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在耳聋状态下完成了音乐巨著《命运交响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聋哑人缺乏了解,学生很难与文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针对学生这一生活实际,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用双手的一个手指把耳孔紧紧堵住,体验耳聋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贝多芬在无声世界里与生命的抗争,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关心残疾人,关爱弱者”已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另外,学生对精美的课件,鲜活的视屏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课件,把文本内容变成真实的声音、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之中。再如,上校内公开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郭颂的歌曲《新卖货郎》,接着引导学生读、品、唱、赏、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知课文内容。特别是唱的环节,教师唱着吆喝、学生唱着吆喝,把课堂气氛推向。在欣赏视屏老北京的吆喝环节中,学生不仅领悟了老北京人特殊的技艺,而且感悟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了解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在备课时,我们常常会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如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常会与我们备课时的预设不一致,这时,我们就要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本,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记得教学《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时,我按照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这时有学生提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除教材提到的塔里木河的河水改道和人类的‘四盲’以外,还应该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环境有重大关系,我对学生善于思考的行为予以充分肯定,这堂课学生不仅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迪。
三、质疑教材,求真务实
《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予以肯定,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力争做到求真务实。在教学《吆喝》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课文第4自然段原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可是教材第(5—9)自然段先写从早到晚老北京胡同里叫卖声,从第10自然段才开始写一年四季的叫卖声。这样写是否段序错误呢?我对学生这种大胆地向作者、向权威质疑的做法表示赞许。新课程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课文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四、跳出文本,走进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真。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和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和生活中学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正如有位教育家所说:“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教师应跳出文本,引导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从而走进生活。
总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不断超越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20
笔者以之前开过的一节公开课――苏科版八年级下册“13.2 黄金分割”为例,和各位同行做个交流。
一、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学生参与备课
在备“黄金分割”这节课内容时,我事先和学生交流了一下,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黄金分割”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结合学生提供的资料,我了解了学情,很快制作好了课件。
2.学生参与课堂
片断:伴随着上课铃声响,《义勇军进行曲》在教室中悠然响起,学生都立刻精神抖擞。
师:听了国歌,感觉如何?
生:感觉神清气爽,睡意全无。
生:老师,这是我提供给您的音频吗?
师:是的,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首国歌会这么振奋人心吗?
生:《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听着振奋人心,不仅是因为词曲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部分正好在全歌的黄金分割点处。
师:什么是黄金分割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探索。
首先,我们进入“美的欣赏”篇。
首先,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着美,不时看到自己搜集的图片,心中的自豪感和课堂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
3.学生参与教后反思
小结完“黄金分割”这节课后,我留了两分钟给学生评价这节课。
师:同学们感觉这节课怎么样?哪些方面比较好,可以保留?哪些方面不好,需要改进?
生:我感觉这节课设置的“美的欣赏”“美的探索”“美的感悟”“美的应用”“美的创造”这几个环节非常好,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深入。
生:我通常上数学课老爱打瞌睡,感觉没劲。今天,当我在课件里看到我提供的图片时,我好激动啊,就感觉是自己也是老师一样。
生:嗯嗯,我也感觉这节课自己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个环节自己都有积极参与,在快乐参与中收获知识。
师:那不足呢?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老师,我感觉您可以给我们多一些鼓励,并且可以和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就更好了。我们就像朋友一样,这样我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我手中拿着本子和笔,将学生说的每一条都记录下来,记入教后反思,以便下次改进,提高课堂效果。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总结
1.师生关系的新定义
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喜欢老师本人,自然对其所教科目也会积极应对。为了争取取得好成绩,课堂上自然会表现活跃,参与积极。
2.教学手段多样、生动
数学课思维比较抽象,很多没有领会到数学奥妙的学生在课堂是容易走神和犯困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引入和习题背景中采用学生熟知和感兴趣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从而使其想参与进来;其次,我们在题目展示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除个人回答外,多组织小组合作与竞答;学生当小老师是激励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
3.多一份鼓励,多一份等待
我们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学生就会高高地举起他的小手,说出心中的想法,即使不正确,又有什么关系呢?教师不就是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解惑者吗?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力求学生张扬个性,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自主学习教学案例
本人在一次英语听课中,对老师进行的自主学习的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那次课的主要内容是新目标八年级“Unit 10 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alyer.”上课伊始,老师就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A.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B.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然后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接下来,有的学生在认真看教材,有的学生在自己思考这个问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借着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别的学生说话……最后只有极少数学生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
听过这次课后,我本人也对这次课以及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体会到这次课例的自主学习之所以不是很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自主学习应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否则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老师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最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引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为此,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很多尝试与探索,提出了以下几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建议:
1.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根据个人实际水平制定听、说、读、写的学习目标,所制定目标要求应高于实际水平。比如有位学生为自己制定了这样的目标:能听懂正常语段录音,找出主题,抓住语段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图片或资料进行描述;可以流畅而又连贯地阅读课文,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找出相关信息;能进行简短文段的编写,如常用的规则、指令等。听和读属于理解技能,说和写属于表达技能,他们在学习语言和日常交际中是彼此促进,紧密相连的。当然,为了实现上面的目标,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在综合性的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语言能力,为日常语言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问题
在开展自主学习中,老师只有提出有引导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才能真正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新目标初二英语“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skateboard/read/watch TV ...?”“Do you think you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Why or Why not?”经过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频率副词的相关用法。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一是把握正确的提问时机,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重点处、难点处,纠正学生思维偏差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处等;二是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三是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四是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只有把握好这几点,所提出的问题才能有效果,才能为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3.营造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尝试解难释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中主要讲述了西方国家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烦恼。首先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you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 can you tell m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然后将时间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生活体会与同学进行分享,比如有一组学生就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进行了交流:
S1: I failed my Maths exam. My parents will be angry.
S2: You should tell them the truth and study harder.
S3: I feel stressed out, because I’ll have a big exam tomorrow.
S4: Why not listen to some light music to get relaxed?
S5: My brother had a fight with his friend yesterday morning.
S6: I think he should say sorry to him.
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就能全面展开。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家校合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将自己要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下来,以书信的形式交给父母,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从而配合教师工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生活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