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八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总结反思和完善
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Section A Period 2
2 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Unit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Section A Period 2(听说课)本单元围绕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而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铺垫课,即现在完成时的引入,以曾经去过什么地方为话题学习Have you ever been to…·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在回答时运用Me too 和Me Neither。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等的基础上在本单元学习现在完成时,他们对以前所学各种时态基本上了解其结构、意义、每种时态的陈述句 否定句及一般疑问句结构。因此学习本节课Have you ever been to…·有了一定量的句子结构知识储备。另外对本节课对话要求替换的地点名词如:park, zoo,aquarium 等在以前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对各国的城市与名胜具有好奇心理。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单词:amusement park, water park, space museum
(2)掌握句子:Have you ever been to …·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Me too.(Me Neither.)
情感与评价:
情感:①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如何去谈论过去的经历,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②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强烈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
4 教学难点
Me,too./Me neither.的准确运用。
5 教学过程
Step1复习和导入:(5分钟)播放迪斯尼音乐Let''s play.用已学过的句型进行口语热身练习。创设英语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Step 2新句型呈现(5分钟):用旧词汇图片
用同样的句型替换词汇zoo, amusement park, water park, space museum。加强对该对话的认识。
Teacher: Have you ever been to Sydney·
Students:No. What about you·
Teacher:Me neither..
Step3句型练习:(15分钟)学生看图片分小组练习对话,然后再按洋葱圈方法练习(五分钟)。练习完之后学生分组及按洋葱圈顺序展示对话。(5分钟)
然后学生一起听听力材料并作相关练习题。(5分钟)
Step4任务应用:(8分钟):让学生接受当记者采访他人的任务,利用所学句型对话访谈。
StudentA:Have you ever been to…·
StudentB:Yes,I have.(No,I haven''t.)What about you·
StudentA:Me ,too.(Me neither.)
Step5小结:(1分钟)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句型与新词。并以练习题的形式巩固小结内容。
Step6书写练习(5分钟):让每位同学写出一段对话,完成语言输出书写的任务。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在教师走动给学生提供指导并给予评价。
Step7作业布置(1分钟)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并为了和下一节迪斯尼乐园的简介一文衔接,给学生布置两个作业:1.Describe a place where you have been.
2.Search the information about Disneyland.
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全面地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策略。
1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情境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多数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将多媒体技术用于“导语”部分,使得多媒体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发挥不出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多媒体技术必须要进行全面化语文教学应用的研究,借助多媒体的信号影像优势,积极地将其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补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训练空间,确保语文教学的实效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全面应用要从诱感体验、剖析重点难点、培养写作兴趣三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诱感体验
1)借助音乐诱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发,而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音乐能够使得学生更为真实地融入课文所展现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先播放《延安腰鼓》民乐录音,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随着腰鼓声,教师说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征。学生听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悟”到了什么?
总之,音乐与语文教学是相关的。虽然语言文字给人的无穷魅力是音乐无法完全具体表现的,但应掌握在语文课中加点儿音乐,充分利用音乐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语言内涵,把音乐和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通过音乐和语言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们在欣赏时产生更多美妙享受,对语文艺术更加热爱。
2)显示画面诱感体验。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文本语言所不能展现的真实画面,而这样真实的画面能够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各种中国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对桥的概念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在课程教学完后,教师可以展现现代立交桥的图片等,让学生对现代桥梁建筑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从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这种简单的图片式展现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故宫》的片段,以此让学生对故宫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形成情感体验[1]。
2.2 剖析理解课文
1)利用多媒体点明文章题旨。剖析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点明文章的题旨,对文章题旨的分析与把握要倾尽全力,对材料的占有与运用要倾尽全力,对文章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倾尽全力,对写作语言的斟酌与驾驭要倾尽全力。而如此复杂的分析与研究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使得课堂变得紧张,充满了负担。而多媒体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图像更好地为点明题旨做出辅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阿长与》,这篇课文的教学由于学生与鲁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因此很难理解“阿长”和《山海经》这一主要题目内容。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片段之中了解“旧社会佣人”的概念,并通过文本图画来了解《山海经》这本书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很难理解,如此平淡的笔调怎么能够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以及如何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呢?这种表达方式到底合不合适?为了解开学生的疑问,为教学铺平道理,教师应该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播放《父亲》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深沉的父爱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回忆父爱、感受父爱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带着新鲜激动的感觉进行思考,明确平淡语言对于表现深沉的感情更有说服力,然后形成内在能力,将这种表达手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创造之中[2]。
2.3 培养写作兴趣
1)运用多媒体培养观察力。写作兴趣的形成是在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景物、生活点滴才有了写作的欲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观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戏曲特点、风采,通过录像听各种戏曲种类的唱腔,并重点了解家乡戏曲,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在观察后的情况下完成写作。这样的教学就更具备自主化的作用,学生就在自主观察后形成写作兴趣,选择写作题目。相较于传统教学的写作训练,方式更为自然,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3]。
2)运用多媒体增强想象力。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抛弃了机械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反思性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来对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常常忽视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习过程看作单一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可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想象力,特别是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情感,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实,想象力的闸门一打开,创造力就有了无尽的源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丰富、神奇的世界,同时在多媒体的引领下,激发写作意识。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寻觅春天的踪迹”,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可能就是回忆春天、感受春天,然后书写春天,这样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春天的多种因素都提供出来,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戏、春日服装,加上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等。将这些内容统一地整理出来,然后让学生在想象力的促进下自己确定写作题目,这样的教学是更为成功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铺开,在理解课文、情感导入和作文教学过程中都尝试采用,确保语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文本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荷蓉.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23.
[2]刘丽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8(6).
关键词:音乐课堂;激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46-1
如何让学生能长期关注、喜欢我们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真正有所学,我觉得,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我们音乐教师应不断探索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艰巨的任务。下面就来谈一谈几年来本人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一、针对学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积累的程度、身心特点的差异性,都是我们上课前应考虑的,所谓知己知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观念就会有所转变,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接下来阐述的几个教学中的点滴可能会让我们有所启示。
八年级下册《梨园百花》,整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师的钢琴范奏,且不说弹得如何行云流水,干净利落,单是《说唱脸谱》这首歌曲的前面的这段十几小节的前奏,就很难想象怎么能用钢琴这种西洋乐器把它演奏得京味十足,连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都忍不住“摇头晃脑”跟着打起拍子来,可想而知,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在课的结尾处这位老师又别出心裁地播放了一段自己暑期学习京剧的小片段,只是一个眼神一个身段,就让学生们好生崇拜,由此,从学生们的眼中,表现中,这节课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最起码对以后的教学是有益的,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是非常好的。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这里提到的情境的创设不单单是指创设一个安静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更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新颖地、别具一格的课前导入,让学生们能很快地、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这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举例说明:在八年级下《丝路驼铃》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教学片段:
1.情境创设
学生进入教室,课前大屏幕播放一组西域特色的风景画面(配乐采用的是小提琴钢琴合奏的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新课导入
师:音乐就像历史长河中的航船,承载着人类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和情感,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将带领大家去做一次音乐的旅行,去聆听,去了解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上动人的乐歌鼓舞。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我国古代往西,通往中亚、西亚至欧洲的一条重要商道。大屏幕:演示丝路具体路线。
3.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政治交流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国的许多民族乐器就是来自于西域。
大屏幕:各种乐器的演奏效果图,由此可见,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融与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师:从西安出发,我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由当时教学的效果可见,这段5分钟左右的导入效果是很好的,从学生的神情可以判断出,安排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发挥了视听通感的作用,教师明了紧凑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合理布局,内容重组
我还曾听过八年级下的一节课《亚非拉掠影》,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风趣幽默,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就是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底,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过繁杂了,在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如何击鼓的节奏这个知识点时,就忙着进行练唱歌谱,在歌谱还不能熟练演唱的情况下又忙着学非洲舞蹈,最后匆匆进行表演唱,整堂课就像过节吃饭,不停端上各种佳肴,一道没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这般,别说吃不出滋味,更来不及消化!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消化不了,感觉上课很是吃力,有的更是放瘫不听了。其实,这节课只要教师放缓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干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很好。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引以为戒,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原则;方法
新授课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是传授新课的“序幕”。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新异的、直观形象的、灵活多样的刺激物或手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良好的学习情绪。一堂课最成功、最关键、最令人关心的就是导入环节。导入技巧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反思课堂教学导入,立足课堂实践,尝试、探索、研究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下面我介绍几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一、兴趣式导入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创设情景,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导入新课。
1.实物、图片、形态语言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马上导入课文,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如学习七年级上册 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实物:banana,pear and apple.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2.游戏导入法
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设计游戏方案;制定游戏规则,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如单词复习,可采取同义词接龙比赛、同根词接龙比赛、头脑风暴等。
3.歌曲、视频导入法
音乐能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视频能使教学达到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型导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除了借助插图、各种媒体、学生的言谈、表演外,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法
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巧妙的情境能激发兴趣,诱导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导入七年级上册Unit10: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教师可以事先带上一把guitar到教室里弹奏,然后问一个同学,让同学互相表演,接着引出Can you dance/sing/speak English?等。让其他学生一起跟着动作说英语,进一步引出新的句型I can play the guitar, but I can’t play the piano….这种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直接“入境”,然后尽快地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
2.温故导入法
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或提问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在教学现在完成时态时,可以通过复习一般过去时来引出新知识。
3.预习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在上新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案例:我在讲七年级下册Unit 10:Where did you do on vacation?这一课前,要求学生做一个小调查(Make a survey),询问全班同学的“五、一”节是怎样度过的,并制成表格形式,然后做一个简单的报告。
三、生活化导入
英语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1.联系实际生活导入
实践出真知。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总有一种亲切感,因而他们愿谈、乐谈。如教九年级Unit10: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第一课时时,教师问学生What do you usually do before going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 Do you like mornings? Why or why not ? 然后教师谈到自己的a terrible morning,再谈到Tina’morning.这样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绝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背景知识导入法
用背景知识来预告新授课的内容,也能充实学生的知识。如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4: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教师可事先通过多种途径找到有关志愿者去西部山区支教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来展示。
四、主体性导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三分钟课前演讲、自由式谈话
把学生的值日生汇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或让值日生汇报当天学生的出席情况、天气情况,或师生就日常用语进行问答。教师也可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话题报告,也可以是看图说话。
2.课本剧表演
新编初中英语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编成课本剧。如教八年级下Unit3:What a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教师可事先让成绩好的同学将课文改写成简单易懂的剧本,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表演What are they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再由学生进行排练。教师从学生的表演中,逐渐地导入新课。
总之,“导入”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开端,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的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的灵活运用一定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使用语言为目的的新教学理念,如果做到了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就能顺利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