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范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

篇1

一、中小学在综合评价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中小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学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认为,大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综评”结果也一定好。这根本不是“综评”的本来意义,这对于优秀者的成长很不利,久而久之,容易使其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且他们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即便犯错误也是偶然,是可以原谅的,这种迁就学习优秀者的表现,无疑是一种固有的教育思想偏见。可见,在教师眼中,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无所谓。学校基本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近视眼的学生逐渐增多,缺少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懂得感恩,与父母对着干似乎成了家常便饭,这些行为让父母感到很无奈。

综上所述,学校必须认真思考与积极改进。不断探索有效、可操作、符合学校实情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

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措施

1.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年末教师岗位责任制当中。首先要成立一个评价小组,小组成员要精心选拔,要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意识,成员可由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组成,校长负总责起监督作用。

2.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认真开展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而不要把此项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业评价 形成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中的航标灯,是实现教学目的极其重要的手段。教学评价中的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大多采用以卷面考试为主仅对学习成绩来评定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以一纸一考一分数定终身,重在评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方面。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性格品行等品质方面的评价的形成性评价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2008年秋季学期起对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制定了学生学业评价新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在学校各年级、各专业的部分班级和部分课程中进行了一学期的试点、推广而后稳步推进,至今已经施行了3年多。试点、推广后,笔者采用查看相关资料、与教师座谈、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的72名教师和540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教师分布到我校的公共部、基础部、护理系、药检系、康复系、信息中心、附属医院科教课,调查的学生也分布到我校大中专各个年级的各专业。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总体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好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全面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情感态度、性格品行等方面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以人为本,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方案内容

该评价体系避免了传统的卷面测试仅对单一的知识掌握、智能发展进行评价的不足,其内容是很全面的,也是立体的。主要从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或实训)、学习效果、学习道德五个维度来评价学生。该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学校的职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分为人文类学科和专业学科两种评价表,二者在内容上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有“个性化学习”内容而无“实训”的内容,后者有“实训”内容而无“个性化学习”的内容。

2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指标分解

该评价体系实行百分制,且目标分解细化。该评价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15-17个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对应有详细的评估标准,依据评估标准又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所有A等级的分值累加起来总分值为100分。A等级和C等级有具体详尽的语言描述,介于二者之间的属于B等级。5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或实训)、学习效果、学习的素质道德。学习自主性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对应的二级指标有课堂纪律、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人文类学科评价表中的个性化学习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参与活动、兴趣爱好;专业学科评价表中的实训对应的二级指标有基本素质、操作技能、试训能力;学习效果对应的二级指标有测试成绩、补考或者重修、应用能力、职业养成;学习道德对应的二级指标有考场表现、合作学习。关于评估标准和等级分值举一例予以说明,如“学习自主性”对应的二级指标“学习目标”的A等级评估标准为:对该课程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标明确,在取得卫生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等方面,有明确目标与可行规划,其A等级分值为3分,该二级指标的C等级的评估标准为:没有学习计划,对该课程无学习兴趣,其C等级分1分,介于中间的B等级的分值为2分。

3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操作流程

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评价方式分为个人自评、小组评定、教师评定及最终评定。个人自评即学生本人根据自身各方面的表现,按照每项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估标准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分数。小组评定即由学习小组根据该组员各方面的表现,按照每项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估标准给该组员一个客观的分数。教师评定即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按照每项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估标准给该学生一个客观的分数。最终评定即指把该学生的个人自评分数、小组评定分数、教师评定分数三项按一定的权重比计算出该学生该课程的最终分数,其三项的权重比依次为0.1、0.3、0.6,最终评定分数的计算公式是: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3+教师评定分数*0.6。

其操作流程是公布评价表――观察记录学习历程――书面测试、操作考核――评定分数。具体一点来说,首先任课教师在第一次上该课程时向全班同学发放或者公布其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让学生伊始就明白各项的评估标准。其次教师要安排好适当规模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同学都能参加某一学习小组,并且小组要记录好组员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同时教师要细致的记录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中各方面的细节表现和量化数据;然后,由任课教师组织操作考核和卷面考试并且记录分数;最后是评定分数,评定分数依次分四步走,第一步,任课教师和学习小组公布所记录的学生表现,由学生本人进行个人自评,第二步,由学习小组对该组成员进行小组评定并公示小组评定的分数并接受审核,第三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该课程的分数,第四步,根据权重比计算出最终评定分数,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3+教师评定分数*0.6,这最终评定分数就是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可折合成相应学分和绩点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量。

4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评价效果评估

在问卷调查中,传统的“一纸定终身”的卷面考试方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质疑,有82%的教师和89%的学生认为传统的卷面考试方法不能测试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反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肯定,有63%的教师和63%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体系好,能较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业,60%的教师和53%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能区分优、中、差的学生,60%的教师和54%的学生认为新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的评价体系有好的评价效果,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新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对学生各方面情况都能了解,但在问卷调查中,36%的学生认为老师能了解大多数学生,32%的学生认为老师只能了解一半左右的学生,32%的学生认为老师只能了解少数学生。这三组数据得到了教师数据的印证,在问卷中教师选择的比例与学生选择的比例相近,同时在试点教师座谈会中有教师也谈了相同的感受:所带学生太多,对学生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80%的教师和9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老师老师更了解学生,所调查的全部教师和94%学生认为小班课老师更了解学生。

基于以上情况,认为新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特别适合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小班课(教师所带人数少)中推行。

5 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5.1 由于学生在自评和小组评定中不能客观评价,可实行基准分制和加减分制

在问卷调查中,40%的学生回答在“学生自评”中会给自己抬高分数,29%的学生回答在“小组评价”中会抬高自己的分数。这一点也得到了试点教师试点班级印证。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用基准分制和加减分制,即定原评价体系中的B等级的分值为基准分,然后依据评估标准进行加减分,并必须注明加减分的条件。

5.2 原评价表中卷面测试分数和操作考核分数的比重偏低,可适当提高卷面分数和操作考核分数的比重

试卷测试分数只占25%,在理论上存在学生试卷考试等零分,而最终评定分数仍然及格,甚至达到70分的可能。77%的教师认为试卷测试成绩比重应在30%-50%之间。34%的学生认为该比重为30%,17%的学生认为该比重为50%。因此建议提高卷面分数的比重,操作考试亦然。

5.3 教师操作时有难度,工作量大,可简化和合并二级指标

专业学科版中M1-1与M1-2相似,有重复性,可合并。关于补考重修评价无法操作。考试违纪不应当量化,成绩应直接作零分处理。评价体系表与花名册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操作。

5.4 把最终评定百分制转化为等级制,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5.5 鼓励任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教师,鼓励老师采取灵活多样评价方式

5.6 提高教师评定分数在最终评定分数的中的比重

修改最终评定分数公式,提高教师评分的比重。即把“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3+教师评定分数*0.6”修改为“最终评定分数=个人自评分数*0.1+小组评定分数*0.2+教师评定分数*0.7”。

参考文献:

篇3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概括了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基础教育当前追求最为理想的目标。应试教育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几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不但重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办学模式来评价学生和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同时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基本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体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者,将望而却步;那些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会终生美满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立足现实,开拓素质教育渠道

1.优化课堂教学,畅通素质教育“主渠道”

把素质教育写进每一个教案。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作为评价教案优劣的一项硬指标。一是实行“三级把关一超前”制。“三级把关”,即:自备,发挥个人创造性,形成个人风格;集体备,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年级把关,依照标准,每周一查,不合格者返回重备。“一超前”指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并随时修补。二是体现“一利”“五备”“四统一”。“一利”,教案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五备” 即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统一”指同学科老师教案要统一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教案体例。

2.优化环境课程,营造素质教育的“隐性潮”

为达到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应该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隐性潮”,发挥这种“潮”的同化效应,突出四种环境的优化。一是人际环境,学校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使领导、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学生的心灵,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家庭环境,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四是社会环境,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环境课程的开发,会使全体学生常年处在一种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隐性潮”之中。在这种“潮”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篇4

高职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在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服务基本技能。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程度,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实践环节,相关的学科都有实训课,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课是全员都参加,被参加,而且内容一样,缺乏自我性、个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尤其对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吸引力不大,有的时候由于实践设备的不足,有些学生觉得动手的机会少,专业社团的活动正好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专业社团是学生自发、自愿组织的,社团中的骨干成员一般兴趣最高,动手能力最强。社团活动时主动性更高,参与性更强,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其他学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每一名社员都平等地差于其中,人人参与,事事亲为,动手能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高职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得多的团队绩效,现在的高职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由于有优越感,更不容易做到宽以待人与人平等相处,由于个人自主性的增强,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却相对不足。因此,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不关心他人,而且对他人的要求还十分苛刻。有些学生家庭有问题,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很难与人沟通交流,有些学生在社团中因为是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就高高在上对其他社员就不屑一顾,不懂得包容和迁就别人,实际上,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关键是社员之间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长处,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的素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个体的行为在多数。但是在社团活动中,无一例外都是大家合作,要求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团队成员要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配合,为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我院机电系的机器人专业社团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在训练期间需要分工合作,有的人负责软件设计,而另外的同学担任硬件的设计和组装,团队合作很好,在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高职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学生之间的平等性是学生社团的一大特点,由于其成员间的平等性,每个成员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由于专业具备这种优势和特点,社团成为每一个想发展自己综合素质的学生向往之地。在这个你自己心仪的团体中,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你可以尽情发挥你的“天马行空”,甚至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你可以在这里进行你的初级职业生涯规划,并随着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习得使自己的规划越接近自己的实际水平。同时社团还可以成为练习的最佳地点,每周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时间,成为你另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教的是你喜欢的东西,大家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前进。这种友谊的滋润、专业的享受、成功的幸福极大地丰富着职校学生的生活。

篇5

推进评价改革:深入认识、理解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修订稿》(京教基[2010]26号)中虽然明确了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目的、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但对学校层面的领导和教师进行更为具体和全面的解读才是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换句话来说就是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解决了认识问题,组织机构才有保障。比如,通州区潞州中学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评价观的转变,一是重视平时的评价,改革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考查方法,重视考察学生探究的过程。二是树立起“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新观念。三是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即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长和相关处室的有关人员组成。学校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制订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申诉和复议申请;同时成立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即由班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必须要有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班长),负责对班级中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在组织建设方面,有的学校还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建立了一体化工作机制。比如房山区琉璃河中学为了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化,学校结合年级“导师制”的实施,成立年级导师组,每位导师带5~8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合作与交流、个性与发展”等领域的教师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小组内的同学进行同学间的他评;学业评价与学科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每个模块结束时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模块学习进行自评,自我评价主要结合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进行。就这样,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形式上进入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轨道。

课改要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能,使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构建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第一,确立评价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评价主体,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明确指出:“为更好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都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因此,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培训也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同学校根据自己在开展学生评价中以往的不足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比如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针对班主任评语中习惯于将学生分成类,按分类的特点写评语,个性化不强、评语比较简单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不断地强调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及时记录,期末再以小结的形式写出个性化评语,最后就是结合案例树立典型,方便班主任学习。

在学生层面上,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精心设计了互动式的培训方案,通过换位思考,化解学生防御心理,通过简单问答,将说教内容巧妙包装。比如,抛出几个换位思考讨论题供学生思考:如果你为自己的公司选拔三名职员,但应聘者数以千计,那么你觉得用什么方式能够最快地筛选出第一批入围的应聘者?假设你是一名运气超强的大学毕业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你是否知道现代企业办公的常见流程是什么?面对各种企业目标、计划、总结,你是否做好了准备?现在假设你是一名高考考生,你认为大学在录取高中毕业生时,只看高考成绩,怎么样?公平吗?你还想让他们关注些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引领学生归结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认识:它是你将要独立完成的第一份“个人简历”:它是高中阶段引导你预习未来工作方式的“职业课程”;它是你向大学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合法舞台”。这种做法在新高一年级做了试点,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可见,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乐于认同的。

家长评价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家长培训的难度可以说是最大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通过系列讲座、家长开放日、新课程咨询、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动,使学生家长知晓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认识到改革是促进学生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必然,了解高考改革的方向,努力扫除学生家长的疑虑,形成家校合力。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课改、了解评价系统,学校提前就做好了准备。

第二,拓宽评价手段:创立年级、班级电子成长记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在电子平台上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但网络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如何把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相关资料记载下来,各个学校也进行了探索。比如东直门中学、丰台区实验学校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建立班级、年级、学校学生成长资料库工作。我们的成长资料库随时收集来自班主任、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的各种资料信息,具有形成性、即时性、全面性的特点。而且我们这个资料库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发展记录,还设有班级发展记录和年级发展记录。我们认为,班级记录更能体现集体、个人共成长的教育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也创建了学生个性化电子成长记录袋,提出将手机、相机、MP3等孩子们随身携带的数码产品有意识地利用起来,去积极地采集身边发生的一切,记录一次别开生面的表演,一首自己同学唱的歌,一些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当下孩子们常去的人人网SNS社交网络,是一个展示、整理、交换、传播上述收获的最好平台,两者相结合,每个人在“玩闹”中就不知不觉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随身、随时、随性”的个性化电子成长记录袋。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活动为载体。评价是对事实描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但事实描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一定的事实呈现。比如,北京市大兴区第八中学通过六项不同的活动来丰富评价内容。一是坚持每年高一新生入校都进行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锤炼品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二是坚持每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此外,还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单片机、无线电测向和编程等科技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积极参加市区级的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四是开设了美术特长班,成立了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和篮球队等,对学生进行艺术、体育教育,张扬个性,发挥特长。五是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通过大课间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六是坚持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艺术节,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舞台。通过以上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对每一项活动都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使学生参加一次活动就有所收获和提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比如,北京市大峪中学利用各种活动契机,创设学生发展的平台,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每年的学生评优工作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同时利用大峪中学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多种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全面发展并学有特长的“杰出峪中学子”;培训学生干部,开办青年党校,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设立“鸿博集团奖学金”、“东方锦泰奖学金”、“精雕科技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定期组织艺术节、运动会及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都由校团委设计,推选优秀学生演讲,用学生的语言感动学生;学校领导为在校内外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颁发为校争光奖,在学校橱窗中展示学生的获奖作品、获奖学生名单或照片,并在区电视台“峪中风采”栏目中播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荣誉感,发现了学有所长的价值,形成了健康的心态,提高了学生对发展过程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做到评育结合: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校日常管理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子系统。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这是方案中明确规定的。然而对一所学校来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只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部分内容,如何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东直门中学在总结前几年成功办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了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并使它和课堂教育质量监控、学业信息反馈、心理监控、成长轨迹监控等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以校本课程为导向,在课程管理中提升学生评价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课程管理中实施评价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比如北京市古城外国语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充分满足了老师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目前,学校利用自然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开发了以“走遍石景山”为中心的整合各学科相关内容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比如话说永定河课程;建设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科学探索类课程,比如校园植被的校本研究课程,载人电动车的制作课程,身边的小草标本制作课程;开发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创造力,健康成长系列课程,比如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潜能开发课程、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我爱魔术课程等:挖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展课程,比如依托雏鹰计划和翱翔计划开发的土壤修复课程、科技探索冬令营系列课程;同时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整体课程、学校仪式课程、生活礼仪课程(东西方礼仪比较课程);中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特点,进行生涯规划。通过推进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

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全面;作用;重要性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也备受指责,高考制度改革也提上了日程。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提出测评展现“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即指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各地的中等学校组织的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2008年新疆顺应改革,启动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对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宗旨的评价目标,该目标是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重视质量的分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明确指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当前我校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促进班级管理

班主任一般都是班级的“老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班级整体向上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班主任也会感情用事,对学生的评价片面不合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自由、民主、合作与相互约束的关系。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能有效预防班主任“一言堂”。综合素质评价中采用学生自评(占10%)、学生小组互评(占50%)、教师互评(占40%)的模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做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占比例的一半,我校班主任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管理学生,让班干部真正发挥作用。既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又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学科教师利用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学管理

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在高中开设的全部课程中都可以体现出来,每位任课教师都可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对每位学生进行监测,可以做到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评价体系中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管理过程中如实记录平时表现,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等级,会在各科教师课堂上积极表现。例如,高中生多数存在偏科现象,选文科的学生在理科课堂(或选理科的学生在文科课堂)上表现出不重视课程的态度。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不认真听课、抄袭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厌学等现象频发。采用综合素质评价能有效避免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给每位学生建立课堂档案,记录课堂表现,根据实际表现评价学生。

三、评价的重要性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该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这也是高等院校招生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可忽视。所以“综合素质评价”关系到升学的问题,重要性仅次于考试成绩。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总之,利用综合素质评价来评定学生的整体表现,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全面的评定。但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偏差,此评价不能评定学生校外生活方面的表现,因此,学生的档案材料中体现的综合素质不是很完整,还有待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充。

篇7

1.详细论述了定向运动的特点和功能。2.定向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还是一种心智训练。3.论述了定向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的积极作用以及启智育德功能。

关键词:定向运动;综合素质;身心健康;学校体育

1.引言

定向运动是一项极富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竞争性、娱乐性和有军事意义的体育运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强健体魄,娱乐身心,而且更注重果断性、生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个性品质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定向运动走进学校,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已成为其发展的历史必然。开展定向运动能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的社会心理环境,并与大学生的体育需求相适应,是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又一重要手段。

1.1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教学光盘、INTERNET检索收集整理有关定向运动的文献及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并阅读相关论文60余篇,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定向运动的概述

1.2.1定向运动的定义

定向运动就是利用一张详细的地图和一个指南针,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和郊外进行,一条标准的定向路线包括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点标的顺序在地图上用数字来标明。

1.2.2定向运动的分类

按照项目种类划分,定向运动可分为定向越野、滑雪定向、自行车定向、轮椅定向等;按照式可划分为个人定向、定向接力、多日定向、小组赛;还可以按照不同人群分为少年组、成年组、老年组、专业组。

1.2.3定向运动的特点

定向运动是一项具有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竞争性和军事性的新兴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对增强学生体质,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自我生存能力 ,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定向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而且好胜心强不甘落后,尤其定向运动又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因此从运动角度来讲,适宜大学生这个年轻的群体。

2.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增强体能

定向运动明确的目的性和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下在各种地形上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能够暂时忘记生理极限所带来的疲劳和不适,最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能。

2.2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通过定向运动这种方式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并进一步升华,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3定项运动有利于大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2.3.1定向运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叉大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它动物一样,遵循着自然界亘古不变的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定向运动是一项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多以森林、公园、大学校园等自然环境为运动场地,给人们提供充分接触自然环境的条件。

定向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其运动场地,让参与者尽情地与自然环境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3.2定向运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定向运动是一项开放式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社会地位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到定向运动当中来,都可以在定向运动中找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在比赛活动中,可以和不同职业、各个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4 定向运动能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4.1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运动可以减轻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给人以快乐,让人在快乐的体育运动中寻找自信,锻炼坚强心理品质,享受生活的乐趣,促进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定向越野运动一般都是在野外进行,运动中能体现出运动员的克服障碍能力、灵敏性、弹跳力、方向判断、心理等综合素质能力。

2.4.2定向运动对大学生生理的影响

定向运动是一项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需要持久耐力和良好体能的运动,运动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阳光雨露,呼吸新鲜空气。在定向运动中,学生会发现经常要面对小溪、湖泊、灌木丛等等,而这些可能就会迫使他绕行过去,这样无形中就会使运动距离加长,运动持续时间加长,运动负荷加大,从而使大学生的心肺等生理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定向运动的其他功能

3.1 定向运动的社会文化功能

定向运动不仅使得参与者获得健康的情绪体验激发人们的进取心,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有助于克服知难而退、优柔寡断和行为散漫的处世作风,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校园风气。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色彩,美的意境。学生要达到大学体育目标必须在掌握和学会运用体育知识进行科学锻炼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从而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大学体育目标的实现。

3.2 定向运动的启智育德功能

定向运动作为群众可以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失败的风险的能力。通过定向运动有助于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体现了这项运动本身对参与成员的道德意志的培养作用。

4.结论和展望

4.1 通过定向运动学生能自发的从运动中得到综合的身体练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定向运动中体现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等综合素质水平现状。运动员因为各自路线的不同,必须独自完成自己的任务,途中要克服遇到的任何困难,唯一能帮助自己的只有地图和指北针,难免会遇到复杂的地形和特殊情况产生心理波动出现情绪急躁,这就要求运动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

4.2 高校开展定向运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缓解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而且又能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学生科学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定向运动能够促进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并对提高速度耐力素质具有突出功效,其运动环境更加开放 ,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亲近自然,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同时,它对缓解精神压力,改善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面对沉重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以此来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翁林.浅谈定向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前景[J].体育科技,2004 ,(1)

篇8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体育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根据素质教育目标,重新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校的定位和服务方向,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热爱技术应用职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这两种人才的基本培养规格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规格系统中,要突出质量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切实针对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区域经济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在知识构成中,要特别强调基础扎实和知识面宽广;在素质要求中,要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在能力培养中,要特别强调适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的教育,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强调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综合能力。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由此可以认为,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的一种超越性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为了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培养方式,它是一个包括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诸多内容的动态系统。因此,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实质性因素,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优化应尊重下列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全面素质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门类,每门课程都应找准自己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对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所承担的任务。(2)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自身的内在规律,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3)适应性原则。课程体系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4)特色性原则。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层次、专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安排上:一要加强基础课程。要根据基础扎实和知识面宽广的规格要求,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门类和比例。要使基础课少而精,专业课广而约,选修课多样化。二要加强能力课程。根据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规格要求,强调理论知识课和实践训练课的门类和比例,压缩理论知识课,增加实践能力课和创新能力课。三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规格要求,增加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课。文科学生要修读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类课程,体育学院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各科学生都要修读一定的身心素质课程和艺术课程。

2.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必然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体育课要剔除陈旧内容,保留传统内容的经典,适当增加应用内容。专业课的内容要按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进行重组,适当压缩理论性内容,增加应用性内容。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把体现当代体育科学特征的、多学科之问的科学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教学方法改革应该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根据这样的主导思想,要改变过去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做法,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变革。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切实做到讲课艺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期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是指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风建设是指养成学生勤奋向上、积极努力、敢于创新的学风,重视班集体建设,营造富有竞争的学习氛围。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二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确保为传播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物质基础。

三、在教改中促进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没有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始终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同整个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因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就大教育系统而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不同水平、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教育投资、教育组织、教育内容与活动、教育质量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关键问题是高等体育教育为未来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体育人才和精神,提供什么样的科技服务。

篇9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综合素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89-02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体上说,企业、高校、社会及大学生本人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必须从国家政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实习创业扶持、大学生择业思路转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全社会共同关注等方面加以调整和改变,才能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因此,本文将根据多科性大学的特点、部分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应往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访谈,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重点论述如何有效利用多科性大学丰富的档案馆馆藏资源,来促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一、多科性大学的特征

多科性大学是相对于单科性院校而言的,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为主,以若干相关学科为支撑而形成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是介于单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之间的一种大学形态。创办多科性及综合性大学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导致的单科院校林立办学格局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自2000年以来,一些高校通过自我扩张的方式,不断增加学科门类,朝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也有一些高校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多科化或综合化,如前几年出现的一大批地方性院校,大部分属于多科性大学。

多科性大学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多科性,学科一般不少于五个;(2)层次性,以某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为核心学科形成有梯度的学科群;(3)互补性,不同学科之间优势互补;(4)渗透性,学科之间相互渗透;(5)发展性,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科梯度可以发生变化,非核心学科可能发展为核心学科,核心学科也可能成为非核心学科。

多科性大学的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大学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建校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经验缺乏、高层次人才缺失等原因,同一些综合性大学相比,多科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指导思想、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学科专业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学科专业本位主义较严重、学生思想消极、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差等问题,只有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优质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多科性大学的档案馆藏资源优势

高等学校档案馆是国家档案馆网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类综合性档案馆。国家教委早在1989年的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档案馆,它既是档案工作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多年来,通过高校广大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各高校档案馆的馆藏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动了高校档案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各高校档案馆也普遍扩大了档案接受范围,馆藏档案数量得以迅速增加,馆藏内容得以丰富。基于多科性大学的构成特点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互补的特性,其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以优势学科为主体的教学、科研档案体系的建立。在多科性大学中,至少有一至两门的优势学科,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科研、教材、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成果不但凝聚了其广大师生的高智慧劳动结晶,而且还是其他非优势学科师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甚至在全国也是领先者和缔造者。这部分馆藏资源是多科性大学的命脉,代表着整个学校的文化学术积淀,有着很高开发利用价值,是学校乃至国家极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这是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深度优势。

2.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性的综合档案体系的建立。目前的多科性大学,其涵盖的学科门类基本在十个以上,这些学科在教学组织、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可能保持相对独立,但其形成的成果积累和其他历史性资料却都归属到档案馆管理,对这些档案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性的综合性档案服务体系,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优势互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广度优势。

3.以校内校外馆藏资源交流互补为基础的立体化档案服务体系的建立。不管是地方性院校还是部属院校,高等院校一般都位于一个地区的核心城市,有些地区甚至建有专门的大学城,从地域上为多科性大学与其他高校或地方档案馆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可以形成以校内馆藏资源为主、校内外馆藏资源交流互补的立体化档案服务体系。如开放高校校史馆、引入地方名胜古迹档案、共享历史名人和校友档案等,不但能服务于高校教育,而且还有益于地方文化建设。这是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地域优势。另外,多科性大学的档案馆馆藏资源还有门类丰富、档案保管期长、从业人员素质高、信息网络环境优越等优势。

三、利用多科性大学档案馆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归纳起来,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全面知识结构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社会责任心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本文将依托多科性大学档案馆资源的现状及优势,重点从精神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质、生活态度等四大方面来阐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1.精神修养的培养。主要包括集体主义与团队合作精神、团队荣誉感、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心、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可以采取以下的实施策略:(1)建立健全校史馆资料,以学校光辉的历史和学校名人的艰难奋斗历程来教育感化学生;(2)联合地方政府和地方档案馆,挖掘地方历史名人的光辉事迹和奋斗历程,定期对高校学生开放展示;(3)搜集整理成功校友的典型案例和事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成多媒体教育范本,对全体学生开放;(4)代表性科研成果和科技竞赛获奖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2.知识素养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学科前沿的准确把握和知识结构的丰富。可采取的主要策略有:(1)搜集以优势学科为代表的专业类名人讲堂和学术报告成果,并整理制作成对全校开放开设的知识素养教育类公开课;(2)利用多科性大学自身的学科交叉优势,对文、理、工、艺体等学科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整理与;(3)联合各教学单位,基于以上资料的搜集整理,利用校园网开设网络课堂、视频课等。

3.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策略包括:(1)利用文科类资源优势,配合校团委、学生会举办各种演讲、写作类竞赛;(2)联合图书馆、实验室和各教学院系,举办学习类、实践类竞赛;(3)将教师讲课比赛和学生演讲比赛的相关资源进行汇总、整理与公开;(4)往届研究生、本科生的优秀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4.生活态度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主要策略有:(1)应往届毕业生的光荣事迹的展示,作为正面案例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引导;(2)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违规违纪记录的展示(采取匿名方式),作为反面案例给学生以警示作用;(3)通过网络和展览的形式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欣赏的教育,不但可以陶冶其情操,还能促进大学生建立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心态;(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对构建诚信社会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在所有以上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所形成的成果及时进行归档和积累,便于重复利用。同时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群等数字档案馆群体,实现数字化档案资源在网上的和传递,以利于优质档案资源的检索和共享。

总之,高校是人才、知识和科技高度密集的地方,高校档案馆是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整理工作,以及为校内外师生员工提供查档的服务等,同时由于其馆藏资源具有历史性、真实性、价值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辅助人才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张庆荣,刘兆军.多科性大学的特色化发展及政策研究[J].石油教育,2006,(1):76-84.

[2]王琴,谢光荣.高校档案馆创建素质教育基地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8,(11):34-35.

[3]关压梅.开发高校档案馆的潜在功能:教育功能[J].黑龙江档案,2009,(3):59.

[4]曹立波.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8-49.

[5]张慕,胡显章,李树勤.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19-21.

Policy Study for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mprovement Usingthe Multiversity Archives Resources

WANG Xia

(Archiv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篇10

关键词: 啦啦操教学 高中生 综合素质

啦啦操源于美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遍布世界篮球、棒球、橄榄球、田径、游泳、摔跤等赛场。随着经济发展,高中生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满足,他们在紧张学习后的课余时间,对课余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向往拥有健康的身心,并积极参与到动感活力啦啦操运动中。

一、我校开展啦啦操运动现状

为了适应高中生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健美操教学引入以啦啦操为主的教学内容,另外在运动队建设中,通过系统的素质训练和不同风格的舞蹈教学,学生可以很好地完成各项比赛任务。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啦啦操表演总是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无论是从健美操选项课的填报还是校队报名招收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学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十分有利。通过学习和比赛,参加选项课学习和校队的学生反馈:啦啦操运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培养自信心、健美的气质和乐观进取的团队精神。

二、啦啦操教学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关系

1.啦啦操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啦啦操将舞蹈、艺术体操、健身操等项目融为一体,经过一定改编创新融为一体,具有所有这些运动的综合锻炼价值,能够更全面地锻炼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能力。例如:啦啦操运动中跳跃动作能够锻炼学生腿部肌肉,提高腿部动作速度和弹跳能力;舞蹈啦啦操的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动作能促进身体肌肉组织协调运动,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技巧啦啦操的托举、金字塔、抛接等动作则很好地锻炼了身体的力量和速度。经过啦啦操训练,可以降低身体的脂肪含量,增粗肌纤维,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还有啦啦操运动要求相对较高,需要运动员具有一定的无氧工作能力,经过啦啦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柔韧性,起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2)促进生理功能健康。

啦啦操运动强度相对较高,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加速血液循环,啦啦操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有氧工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有效增加运动员的肺活量,增强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对学生心肺功能改善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长时间训练会促进神经系统改善和发展,提高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和灵敏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对生理健康起到良好效果。

2.啦啦操教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在残酷竞争中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抑郁、偏激、焦虑等问题逐渐显现。啦啦操运动无论是独立的竞赛项目还是作为体育比赛活动的场间表演,都是用整齐、充满活力的动作及感人深切的微笑,传达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使气氛异常活跃,充分体现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这种欢快的气氛能有效防止失望、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另外,啦啦操运动讲求团队自身个性的张扬,将自身个性动作、口号、音乐、装饰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个性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在等到观众欢呼和掌声的肯定和赞赏后,能够得到极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久而久之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

(2)培养高中生的意志品质。

啦啦操运动是以团队形式构成的,因此,沟通、合作、团结、毅力必不可少。传递着学生的渴望,反映出学生勇于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进行啦啦操教学训练时,要求学生有规范的动作和自信的体态,还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当学生在每一次训练中对某个动作反复练习,或者遇到复杂有难度的动作时,可能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也许会有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失败的打击,才能准确地完成动作。比赛中更是难以预料,艰辛付出后没有取得相应成绩而深受沉重打击,这些抗挫折能力的考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丰富的人生经历,能不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生活习惯。

3.啦啦操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11

关键词:动漫创作;途径;心智能力;艺术天赋

在网络和艺术时代的今天,动漫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它的社会经济、生活、艺术价值正在被不断地挖掘。它带动了众多其他行业,如书刊漫画、游戏业、玩具业等的发展,同时也顺其自然地进入基础教育的视线,并在很多小学开设课程,而动漫创作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并且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笔者对动漫,特别是其创作的意义和作用的一些看法。

一、动漫的起源和现状

动画起源于游戏,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1906年诞生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并随着赛璐珞的发明,使动画电影大规模地生产。目前,世界动画以日本和美国为主导,在电脑技术广泛用于社会经济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动画制作逐渐向电子化过渡,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画先进国家已经基本上放弃了二维动画而转战三维动画。我国动漫产业起步晚,尽管发展迅速,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把动漫引入校园,动漫教学逐渐进入了中小学校园。但是校园的动漫还处于萌芽期,只是对内容的了解和欣赏,深入技术的研究和具体的创作还很少,因此,中小学的动漫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小学动漫教学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动漫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既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也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鉴于这种情况,小学动漫教学开展途径也非常有限,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现在动漫的尴尬位置。

1.直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任何一个科目的主阵地。部分地区已经颁布了相关规定,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阶段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必修课,这为动漫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保障。但动漫教学和信息技术又有不同,也有的地区将美术、音乐等学科综合为艺术课,这便成了动漫课的优势。比如,在艺术课教学中,尝试引入动漫,并逐渐增加其应用的比重,使动漫的元素在教学中实现从欣赏到分析、从模仿到创作的升华。

2.纳入校本课程

很多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展得非常丰富多彩,这为动漫课的开展提供了资源。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如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参观动漫实地制作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规模的动漫创作小组,以推动动漫的发展。

3.课外延展

动漫教学具有灵活性和社会性,如果不走进社会,极大的局限性会令其失去学科的发展目标。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动漫制作队、美术创作室、DV制作小组等多个与动漫有关的学生兴趣队。团队可以由教师指导,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管理。以定时评比和参加社会比赛,提高创作水平。

三、小学动漫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校园的动漫教学与实际的动漫创作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二者的接轨,动漫创作是最好的桥梁。因此,在小学动漫课程中,融入创作因素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加入了“创作”这个环节。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极具可行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智能力

动漫创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不仅是对某件事情的关注,一种兴趣会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兴趣还能激发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并能引导他去获得与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小学动漫课本身学生就非常的喜爱,创新是人类的天性,而因兴趣而来的创新则是更加活力无穷,精彩非凡。

2.它能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

动漫创作很多时候是一个集体活动,需要多人和多个不同思维模式的介入,这就涉及团队。因此,在动漫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团队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熟悉上的一致。在动漫创作中需要突发奇想,也需要习惯性思维,因此要多了解和理解沟通对象,要积极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主张,认真地倾听别人所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主张,才会有好的作品。

3.动漫创作的过程还能强化激励学生,形成利益共同体

激励可以形成人的动力,最终促进成功。在创作中,因为水平的不同,灵感的不同等原因,最后的创作结果就会不一样,结果往往会激励所有成员,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一个社会就是一个组织,两个人的团体也是一个组织,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直接参与各种治理活动,可以使全体成员贡献劳动,服务组织。

4.创作能开发学生的艺术智能

平时人们经常说某个人有艺术细胞,也就说艺术天赋,其实每个人都有艺术的智能,只是强弱的问题,或者说开发早晚的问题。小学动漫课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艺术智能。动漫的源头是动画,也就是美术艺术,现在的动漫又增加了音乐等艺术因素,所以,在创作中,既能发挥学生的艺术天赋,也能激发、感染学生的艺术智能。

小学动漫创作只是很浅层的尝试,重点不是创作出很好的作品,更在于形成学生的优异人格品质。因此,通过这个环节达到育人目标,它是很好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袁红琳.中小学家庭闲暇教育浅议.三峡大学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2).

篇12

【关键词】太极拳 教学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92-01

1.概述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如何抓好“素质教育”,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极为关切和研究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教师不断探索新路子,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抓好“素质教育”为中心,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创新、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太极拳教学新路子,并始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传导太极育人的思想,有效的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以武促德,以礼立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这与高校培养和造就了众多英才分不开。然而,也有一些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沉渣泛起,有些毕业学生,甚至有的在校学生,不注重自身的修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社会道德淡化,自我意识膨胀,集体观念不强,思想懒惰,贪图享乐等。怎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交职院体育部教师通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太极拳与武术同宗,讲究“习武先学德”,“崇德尚武”,“未学武,先做人”的为人之道,要以教太极拳为载体,抓综合素质。目标确定后,交职院体育部教师开始了“以武促德,以礼立教”的教学之路,通过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走出了一条有利益社会和谐之路。

2.1 加强纪律观念

以前,每逢上体育课,学生们总是三三两两,稀稀拉拉,懒懒散散,认为体育课就是闹闹玩玩,可上可不上。针对这些情况,交职院体育部教师从制度上加强了管理,在考核上加强了力度,教学内容上也增添了新内容,以大量太极名家、武术名家的典型故事,宣讲名人勤学苦练,为人刚正,尊师重友,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克服了枯燥、乏味的纪律说教,让学生通过学习太极拳,了解名人名家的品行德操,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使学生从不愿学到愿意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让学习和遵守纪律形成一种自觉行为。学生的出学率,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2.2 改善社会礼仪

学校是一个讲文明、讲礼貌、树新风的场所,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窗口,也是输送文明礼貌与和谐的大工厂。在传授太极拳技术、技能的同时,交职院体育部教师认真讲解其一招一式的要领和含义,如:上太极拳课时,师生均行“抱拳礼”,但为什么要行抱拳礼,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明白的,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了:右手为拳,是“五湖四海皆兄弟”,意表团结、友爱、和谐;左手为掌,意表谦逊、礼让、崇德,尊重。右手握拳在下,左手为掌盖于右拳之上,表示文武兼修,以德统武。通过对这种浅显、简单招式的讲解,传导深刻的含义,让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一同收获文明、礼让、崇德等优良传统,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养成克己、敬人、宽容等良好社会礼仪习惯。

3.自学、互教、互评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对云南高校太极拳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太极拳教学还是老方法,老师在前面教,学生在后面跟着学,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体育部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了尝试性调整:通过“太极图解知识”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学会看图识图,掌握识图自学的方法和步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组合,及套路百分之九十的内容教会学生,留下百分之十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参自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再让学生互教、互学、互评,最后老师再进行纠正评定。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具备会学、会做、会讲、会教的综合能力。

4.开展双语教学,搭建语言交流平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云南交职院现有进十个国家的30多名留学生,他们很多人对中国武术、太极拳有浓厚兴趣,以前苦于语言障碍,不便交流和学习,开设了双语教学太极拳后,为他们扫清了语言障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用双语教太极拳受到了外国留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教本国学生时,却遭遇了尴尬。很多学生羞于开口说英语,生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中文教,不时夹杂一些英语,让学生逐步习惯于听,慢慢发展到语言对话。多年来,交职院体育部教师在太极拳的教学实践中,尽量坚持双语教学,将英语口语融入到教学中,使汉语、英语自然的结合,打开了怕开口,难开口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外语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生英语听说的兴趣,巩固了学生的英语基础,使学生在英语课之外,也能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

5.改革考核方式,增强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以往考试时,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进行,这样既耽误时间,学生考试时也很紧张,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原来会的,考试时却怯场了,原来学得好的,考试时却发挥不出来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老师在考核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改革:由老师将3或4名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每组同学以组为单位,自行复习考核内容。考试时各组按顺序依次考核,老师们根据该小组完成动作的情况,给出该小组最差一名同学的得分,并以这名学生的成绩,作为该小组每位成员的最后得分。此种改革的优点是:学生们在课上课后均方便交流,能以好带差、互相鼓励和督促,考试时也不会怯场,同时还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对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积极作用。

6.成果、结束语

6.1 促进了太极拳育人理念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营造了学生身心和谐、品格和谐、社会道德和谐的“三和谐”良好氛围。

6.2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在云南高校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在“云南省高校体育课教学交流会”上受到同行的赞誉,得到推广。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总方针和总纲领,抓好素质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因此,学校在教学生学文化、学知识,学本领的同时,更应该教学生安身立本,学会做人,学会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赵连保.论太极拳的道德观.河南大学.2006.

[2]徐宜芬.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

[3]苏秦,等.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2.

篇13

关键词: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课程改革 改革对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方式,是新一轮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较大突破,它适应了学生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体现了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扎实开展好此项工作,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有效尝试,整体而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对评价系统本身进行精细化研究,完善运转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切实发挥它的导向作用。作为见证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过程的一线教师,在工作尝试中,我既看到了评价带来的可喜变化,又产生了一些困惑与想法,下面就此加以分析。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我们要研究制定有利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综合各地出台的综合素质实施办法,评价内容都不约而同地重点突出了四个“全”: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福州为例)高中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初中的评价内容包括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能力及特长、荣誉与获奖七个项目。

二、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

经过近十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不难看出,它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1.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评价是全方位、全过程展开的,促使教师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多关注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使学生能展现的亮点更多,积极性更高,并且多方面指导学生,使学生看问题更全面。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各学校纷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社团、兴趣小组、志愿者活动、研究性学习、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等不断涌现,为学生搭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家长融入子女的成长之中。自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家长委员会的功能日益强大,家校联系日益频繁。通过家长评价,家长在认识自己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之余,增加反思家庭教育的机会,更关注子女的品德修养,并积极投身到教育工程中。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思想和理论学习不到位,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更多地把它作为教学之外的一种负担,有的仅是走过场,只看重学科考试成绩。

2.评价工作量大,操作难度大,费时费力,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有的地区轻过程材料搜集重期末终评,其结果是在短时间内生成的评定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很难发挥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操作程序有待革新规范。一些学校对评价的制度保障形同虚设,评价的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性、真实性、公正性,致使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威信不足,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影响。究竟评价可信度有多高,其客观公正性必然受到公众的拷问。为使综合素质评价取信于民,必须完善健全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为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规范地实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在新一轮改革中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理论武装。每轮第一学期伊始,组织专人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讲清楚评价的意义、内容、做法、规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渗入各项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2.为保障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有序,必须配齐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如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公开制度、问责制度、监督制度等,约束参与者的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使综合素质评价取信于民。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现代信息技术有储存量大、搜集便捷、统计迅速、反馈便捷等特点,有利于降低评价工作的繁杂度;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利于真实记录评价过程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确保评价工作的可监控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统计、呈现、保存、调用和及时分析;有利于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阶段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在新一轮评价制度改进工作中,通过实践使其越来越完善,发挥它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14

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教育部2014年12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中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一是要依据省、市和国家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文件精神或有关方案,基于我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体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的;二是要依据评价理论和具体目标的性质,突出重点,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三是内容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应包括内差异标准、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

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要依据评价方案和评价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的“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程序来进行探索性实施。

关于形成性评价,学校要创建每个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把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 (如考试成绩等)和非测量结果 (如学生的创作作品、活动记录等)以及评价结果(教师和家长评语、等级表示的评价结论)及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对于重要的、典型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提供高校招生使用),应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学校要开发专门的电子评价系统以便捷、交互的方式动态呈现形成性评价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分析把握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可以在成长事实的记录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学会选择与承担,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电子评价系统,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进而家校协作,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自我。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高中三年综合素质的整体描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终结性评价结果的获得,先由评价系统生成“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电子版,再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确认并生成纸质的报告册,学校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听取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并经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终结性评价结果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提供参考,为高等院校选择更适合的学生提供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采用“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扎实、有效地实施,学校还要建立或完善评价工作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机构,建立一套专业、负责、有序的管理机制,不断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