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欣赏生命范文

欣赏生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欣赏生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在黑暗里

我摸到了明灯的方向

在乱舞纷飞之际

我听到了生命奏起的凯歌

于窗外

我遥望清风明月 点点星光

于赛场

我独闻鼓瑟争鸣 缕缕彷徨

风花雪月

是谁撒下了第一颗千古的泪种?

惊涛骇浪

是谁染红了万里的疆场?

也曾踱步姗姗

可曾寂寞了谁人的江山?

也曾呓语连连

可曾枯掉了何时的山峦?

我于灯下阅尽百万群书

共赏诸子之趣

我于牧外览尽连绵山川

独赏中秋之寒

何人,

在晓风残月时绿了柳岸

何人,

在萧萧疏窗处独自凉

花谢花开 也曾红遍山头

潮涨潮落 也曾热浪澎湃

生命

在四季中轮回

篇2

当你发现一粒种子轻易的顶破人力无法打开的颅骨;当你发现沙漠里的红柳为了获取水分,将根系蔓延几公里;当你发现陡峭的悬崖石缝里的青松依然可以傲风霜。斗严寒;当你发现冰雪中的腊梅执意的展放着,清香四溢……当你发现这些时,你是否有一种对生命的惊异和震撼?

万物为了生存,也都是为了赢得其它生灵万物的青睐,这也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认可,自己既然已有了认可,心中便油然而生一种无限的愉悦和感激,这时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虽然是一朵无名的小花,但它有着勃勃生机;虽然是一棵无人理睬的闪光点在尽量吸引人们的注意。虽然是一条万人厌的毛毛虫,但它一直在努力生存,企求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刻的到来 .....万物都有着别人不具备的一处闪光点,凭着这一处独特的闪光点,你就有资格去欣赏生命。

欣赏生命是要讲究方法的,只要你对生活有着乐趣时,欣赏生命就会觉得快乐无比。其乐融融,因为你对生命的欣赏是随着生活的乐趣不同而定的。

世界创造了生命,生命就应该给世界留下一道耀眼的光芒。纵使流星,它也要在最后的瞬间射出美丽的光芒;纵是野花,它也要在路旁骄傲的开放。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积聚力量,在为以后对生命欣赏而准备着。人,也不应该平静的活着而没有一点激情。欣赏生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心灵的感应和体验,它也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感受,即能领略生命的美好,又能感悟生命。聪明的人,为了使你的生活拥有激情的火花,真爱生命,让你的闪光点无处不在。

篇3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是被世人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心理需求,不难发现,现今的学生身上担负着许多家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挫败就越来越多,得到的心灵关照却越来越少。因此,成长受到阻碍,层出不穷的问题搞得教师们焦头烂额,直呼:“现在的孩子真难管!”要走进学生的内心,重建学生的自信、自尊,使其获得成长的快乐,从而走向成功,赏识学生是不可缺席的。

赏识通过赞扬、欣赏、激励的方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潜能。它不只是表扬和鼓励的简单叠加,它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心实施,巧妙把握。

一、赏识要真心

首先,教师要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来看待每个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善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教师还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正确的发展就好。这样,教师在学生中就不会做生硬的比较,不会给他们贴标签,不把他们当比拼成绩的工具,也就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面对学生心中充满对鲜活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赏识他们就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其次,赏识要发自肺腑。从心理学上来讲,影响交往效果的因素中,交往者的态度占有较大的比重。它影响信息接收者的信服程度和理解程度,并且态度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是否真诚会为你的赞赏增效或减效。让你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爱,让你的每一句话满含真情,让你的每个动作都带着力量,让你的赞美成为照在学生心灵上的阳光,这是赏识的基础、教育的基石。

二、赏识要适当

赏识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次数。过于频繁,学生会习以为常,产生心理感受的适应,接受正面信息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对教师的赞赏失去感觉。也可能造成被赏识者的自我认识偏差,自满自大,产生膨胀现象,这只能说是适得其反了。相反,赏识的次数太少,前一次的激励效应和后面没有很好的承接,则赏识的效果只能显现一时,无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赏识的频率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来确定。一般在行为习惯或思想意识形成的初期频繁一些;在学生遭遇挫折、失败的关键时刻,在学生保持良好状态的过程中,在取得进步或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赞赏。个体不同,赏识频率就不同,同样取得不错的成绩,学优生要少表扬,学困生则要多表扬。这就是因人而异,或者说因需而异。

三、赏识要恰当

赏识要和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成绩大小相当。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应该这样,因为随着年龄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学生的知识、认知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受到的赏识与表现相比过于夸大,学生会生出“老师敷衍我”“老师真虚伪”或“我这样就可以”等消极想法。试想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从不做卫生,一次大扫除中破天荒擦了擦黑板,如若教师当着全班同学赞扬他如何如何爱劳动,会是怎样的效果?如果教师欣慰地看着他夸赞:“今天的黑板真干净。”同样会触动到他,同时也避免了言过其实。当然,过于轻描淡写的赏识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就会减少。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不断锤炼自己的教育智慧。

要做到恰当,教师还应注意抓住本质来赏识。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四年级学生经常和同学打架,一天在校内竟和一个高出他半头的五年级学生打起来,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这时候要表扬他勇敢、胆大就是个笑话,更是个悲哀,但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说教也不会起多大作用。这时,新来的班主任教师耐心询问为什么打架。他讲道:“他(五年级学生)欺负一二年级的小同学,气不过。”这时班主任真诚地看着他,说:“你真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孩子眼睛一亮,低着的头也抬了起来,之后的“遇事不莽撞,有比打架更好的解决方法”的教育就顺理成章了。自此之后,这孩子非但不再打架,还成了班主任的好助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教师的,无疑“有正义感”的赞赏触动了他的自尊,达成了他的自我赏识。再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成绩,不能只夸成绩好,更不能只讲“真聪明”,要找到成绩背后的虚心、专注、坚持、刻苦、自信等习惯和品质性的东西好好赞赏。赏识就是要透过事情表面和结果寻找根源,抓住本质性,这样赏出来的学生会关注过程,关注成长,而非结果,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4

一、美术课程饱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美术课程倡导实施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教育,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个体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又因为人类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视觉,所以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传播真与美的最有效的手段。”美术学科中众多大师的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它们通过形、色、质等载体,以独特的诉诸于视觉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生命体的样貌、结构、形态、特征,欣赏和感受生命体的美感,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图腾、埃及金字塔,宏伟的形体、神化的造型,使青少年通过感知美的因素,产生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驱力,来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格尔尼卡》――毕加索所有作品中最能体现生命价值观的一幅作品,作品中强烈扭曲肢解的形象、变态狰狞的面孔、伤感黯然的表情及肤色、躁动不安的情绪、黑白分明的节奏,分明是生命价值的真实再现,画面中表现出生命的力量及做人的执著与真诚。又如,油画《绿洲》,画家马格利特通过巧妙的构思,利用独特的象征、借用和幽的表现手法,简练集中地突出“绿”是“生命”这一主题,表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绿洲”,意义深远,极具艺术感染力。画家用这种奇幻的景象警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绿洲,达到宣传环保的目的。

美术作品往往反映和体现创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主观情感感受,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理解,对大自然的关照,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体悟。如,画家齐白石老人笔下那些虫鸟鱼虾总是流露出生命的律动,特别是在他的河虾及螃蟹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那不屈服于黑暗社会的压迫,在不屈不挠中体现了一种竞技拼搏的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校开展的众多美术实践活动中也饱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如,美化校园、美化寝室活动,“变废为宝”活动,以安全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珍爱生命、远离”美术作品设计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也有助于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笔者认为,初中美术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把握生命的本质,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理解生命意义,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提升生命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1. 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让自然生命得到呵护。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等。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特征:生命是有限的,又具有超越性;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生命个体是独特的,又是多姿多彩的;是不可重复的,又是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显示生命的来之不易、极其可贵,教育学生对生命有敬畏感,充满崇高感、神圣感。

2. 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社会生命得到塑造。让学生知道,正因为生命的短暂、脆弱、不可重复、独特,所以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生命十分美好,面对美好的生命,我们不能漠视,而是懂得尊重和珍惜,只有珍惜生命的美丽,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人生不能假设,更不可重新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失去的也不再属于你,与其伤心感叹,倒不如更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知道人不仅生活在人之中,还生活在自然之中,社会之中,所以生命教育还可以从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胸怀社会;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情弱者,珍爱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性,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 经营生命,升华生命――让精神生命得到激扬。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的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培养健全人格,就要经营生命,超越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信,凸显个性。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平静看待和面对死亡。引导学生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厘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敲定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宏观的视野去审视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精神生命在经营,升华生命得到激扬。

三、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 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感受生命美。美术教学中,教师常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然后开展讨论来鼓励学生思考,这是一种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如雕塑、油画、国画等进行欣赏评述时,先让他们用几分钟时间安静地、心平气和地解读一下美术作品,再谈谈自己看出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接着,引导学生读懂作品的内容,寻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点评、相互补充。通过欣赏讨论,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美的熏陶、感染中感悟生命之美,体悟生命之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如,引导学生欣赏评析雕塑《掷铁饼者》,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叹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又如,欣赏评析油画《父亲》,通过给油画取名、自主欣赏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引导点拨等过程,让学生透过画面去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美、沧桑美,理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震撼和深思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让学生在造型表现中体验生命美。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如果离开了身历其境的感受与体会,仅仅是视觉上的感知,语言上的评判、交流,可能只是脑海中的概念,有时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体实际有用的能力,10%来自阅读,15%来自听闻,75%来自实际的体验。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应由体验活动,让学生以“感受”而非“认知”的方式认识生命,即不但要引导学生从感觉认知上去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更要从行动上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而引导学生开展系列造型表现活动,就能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要素的基础上,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美学原理,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绘画、雕刻、制作生成平面的或立体的造型。在这一塑造美、表现美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美。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我设计组织如下教学程序: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激发学习兴趣;讨论中知道描述春天的途径与方法;观察联想,合作探究,明确春天的色彩有粉红色、桃红色、黄色、绿色、湖蓝色等,但以绿色为主;欣赏感受,拓展思维,明白用点、线、面表现春天的色彩;共同合作,教师指导,表现春天的色彩;成功展示,相互评价,展示自我,体验快乐。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表现春天色彩的方法,初步掌握了用色彩表现春天的技能,也让学生领略了自然生命的美景,感受了春天美丽的色彩,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让学生在设计应用中创造生命美。设计应用过程就是美术知识价值的再现过程。设计应用中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让学通过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努力创造,外化和抒发自己对生命的认识、情感,通过开展学以致用的活动、实践,不仅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环境,也可以积极地改善、美化生活和环境。如,环保贺卡制作活动教学中,我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环保贺卡?学生们纷纷发言,提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包装纸、包装盒、吸管、毛线、干花、布条、树皮、绳子、塑料材料、过期的日历、画报、挂历都、吹塑纸、牙签等等。在此基础上,我提供示例,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环保贺卡,然后指导学生自行构思、设计和制作。最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学生们设计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贺卡,结构上有二折式、三折式、对折式、相框式、台历式等形式,类型上有生日贺卡、谢师卡、母亲卡、圣诞卡、新年卡等。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习了贺卡制作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设计、制作能力,也有利于传情达意,培养了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的感情,还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尽管这些贺卡算不上很漂亮、美观,但却饱含了制作者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又如,教学《室内装饰品的设计与制作》,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室内装饰图片的欣赏,感受室内装饰品对于室内装修的重要性,产生对室内装饰品的喜爱之情和设计冲动,通过尝试用各种不同材料、方式、方法制作室内装饰品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教育之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6-17.

篇5

生命是一朵花,生长在清冷的幽谷中;欣赏是一泓清泉,悄然漫过花枝花根。于是,清泉成就了花朵的娇媚,欣赏让生命的光彩熠熠生辉。

当花朵绽放,听见了纵情的声音,为何不欣赏它?露珠点缀在青草叶上,颤颤的莹动,为何不欣赏它?一丝曙光划破夜的黑暗,鱼肚白出现,为何不欣赏它?

欣赏是一种力量,欣赏是一种感动,欣赏更是一种拯救!似饥寒时燃着的炭火,若干渴时汲到的清泉,像黑夜里释放的光明。

正如鱼儿离不开鳍的导向,风筝离不开线的牵引,夜空少不了繁星的点缀。生活中少不了欣赏的存在!马克吐温说过:“给我一句赞美的话,抵我十天的口粮。”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每个人也应该欣赏他人。彩虹有彩虹的美丽,乌云有乌云的威慑;小溪有自己的潺潺,大海有自己的涛涛。生活的万花筒包罗万象,人生百态,百态人生,个性是每一个人的独有情怀。在岁月悄然走远时,在红尘清浅时光中,欣赏是一道点缀雨后蓝天的彩虹!

懂得欣赏,就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懂得欣赏,就不会有怀才不遇和那“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鸣;懂得欣赏,冯唐不会易老、李广也不再难封……赵本山如果没有得到姜昆的欣赏,也许现在还是个东北二人转演员;“西单女孩”如果没有得到大家的欣赏,也不会登上春晚的舞台;周杰伦如果没有吴宗宪的欣赏,恐怕也不会如此之红;章子怡,当初就是得到了导演李安的欣赏,才会有现在的“国际章”的地位;那个憨憨的憨豆先生从小愣头愣脑,是母亲的欣赏最终让他活跃在各大舞台......落花皆有意,流水也有情。这个社会需要懂得欣赏的人,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因为被欣赏,而充分的体现出来。不埋没,不诋毁,不艳羡。欣赏,成就了一个机会,赋予了展示空间。于是,一个人的生命呈现了亮色。

这就是欣赏的力量!当别人感觉到烟花易冷时,你的欣赏会让他华丽的转身;当别人自卑失落黯然神伤时,你的欣赏会让他自信的蜕变!成功在于自己的努力,但很多时候,机会在成功的路上就像催化剂。欣赏,给与了人们一个机会,如同凤舞九天,如同凤凰涅槃,生命的价值在欣赏的王国里像一朵灿灿的花妩媚的绽放,香气扑鼻!

给予别人一句欣赏的话语,不难!当你的孩子在书海中遨游,你说一句“你真棒”;当你的爱人端上亲手炒的菜,你说一句“真香啊”;当你的下属在设计方案,你说一句“好好干,你行”......很多时候,简短的话语却有着伟大的力量,一句欣赏的话语给被欣赏者一个希望的明天。于是,内心激动、充盈、有使不完的劲儿,同时也会做得更加完美。每个人都不信命运的指控,我们都要做骄傲的上将,每个人都有被欣赏的资本!我们走在红尘阡陌上,欣赏着别人也被别人欣赏着!所以,别吝啬你的欣赏,在别人自卑时,在别人失意时,在别人落寞时,用你的欣赏,给他们插上自信的翅膀,飞向成功的舞台!

被别人欣赏是一种认可,欣赏别人是一种尊重。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城,四海枯竭,从山荒芜。”欣赏,是要有一定伟大心胸的。很多人总是看见他人的缺点,却无视于他人的优点。以自我为中心,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那点优势。面对他人,挑剔与不屑成了主流,自然,眼睛里看不见其他美丽的风景。于是,总是流连于自己这一道风景里,丝毫看不见外面世界更多的美景存在。久而久之,在闭塞中将自己淘汰为无人欣赏的风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吧,不仅磨砺了自己,丰富了自己,同时也善待了他人,学习了他人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完善了自己。欣赏与被欣赏是双方面的,是互补的。

那一日,蒲公英悄然开放,风儿欣赏它,载着它一路勇闯天涯,沿途,黄色的小花盈盈浅笑……

那一日,种子落入土中,泥土欣赏它,拥抱它每天细心呵护,最终,破土而出的新芽骄傲挺立……

不是所有的沙粒都能变成珍珠,河蚌成全了它,因为河蚌欣赏沙砾的资质。于是,在欣赏的作用下不断地磨砺,沙粒变成了光闪夺目的珍珠!

这就是欣赏的力量!生命,因为欣赏而辉煌。那抹亮色,是价值的反馈。欣赏者是要有敏锐的眼光,否则,往往遗失掉太多的价值。普通的向日葵,梵高的欣赏成就了艺术的价值;断臂维纳斯,因为得到被欣赏而成为另一种美的象征;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与事,因为得到了欣赏而将其生命的价值和魅力呈现至最佳。世界五彩缤纷,光怪陆离中隐藏着太多的法宝。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博大的心胸,晕染无数生命的亮色吧。如若你能,那么,你的心是快乐的。

欣赏是一缕春风,携带着清凉,怀揣着甘香,拥抱着温暖,潜入了人们的心间,载着自信在生命的年轮上刻上美丽的光环!

因为欣赏,所以相信,冬天已经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因为欣赏,所以愿意,甘受命运的折磨,期待曙光的来临;

因为欣赏,所以坚信,有一万次的跌倒,就有一万零一次的爬起……

因为前方,生命价值的光芒在熠熠闪烁。而欣赏,让这光芒照耀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欣赏,点染了数瓣馨香,在红尘中释放最诱人的魅力!欣赏别人吧,让生命的色彩因欣赏而更加的艳丽!让铁杵也能成为铁针,让蚍蜉也能撼动大树,让朽木也能化为神奇!

篇6

——题记

(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茂叔池边漫步,吟咏出千古绝唱。

莲之高洁质朴,莲之正直芬芳,令人赞叹。浑浊的淤泥抹不去你一如既往的容颜,池水涤不尽你与生俱来的质朴。茂叔看到了你,也看到了自己。只是,在精致的花瓶中看不到你,在熙攘的闹市上觅不见你。哦!我记起,你在泥潭中洁净挺立。

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欣赏这样的生命。

(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是板桥竹下挥毫?

烈风企图刮倒你纤弱的身躯,尽管它知道此非易事,你却坦然面对烈风:“我是不会屈服的!”此等气节,才使得板桥对你此般痴迷。

竹的一生,是令人赞叹的。“未出土时先有节”,春风刚拂,春笋已遍地:春雨又润,便节节高升。板桥赋予你“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评价,不就是对自己的鞭策吗?世风日下,你在世俗污秽的风雨中,挺立如初。

竹,坚韧不拔,我欣赏这样的生命。

(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谈起梅,中国人民话就多了。在中华民族经受重重风雨的艰难时期,梅的品质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多少不知名的英雄,在屠刀面前,宁死不屈,用生命扞卫了民族的利益。

梅啊,娇弱玲珑只是你的外衣,傲雪迎霜才是你的本质啊!

梅花,有着凌寒的傲骨,我欣赏这样的生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命平凡而伟大。不同的灵魂,寄居于不同的躯壳,而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篇7

【关键词】自然生命 教师素质 关注

生命是基础,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和生命有关的活动也就会消失,想要生命之树傲霜迎雪,生命之根基不可动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首先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来对待,教师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他的教化也是对有生命的人展开的。欣赏自然生命是教师的基础素质。

欣赏自然生命不仅是关注肉体的存在,还要关心生命的成长,这是欣赏自然生命的延伸。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引导者和关怀者,具有生命意识的现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存的考验和青春期带来的不安与困惑,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存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学会欣赏、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尊重自我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生命,和平相处、修己善群,达到相互的和谐与共融。

欣赏自然生命就是欣赏人类的存在,爱惜世界的一切生命就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教师欣赏自然生命的具体表现:

1.珍爱每一个学生

在教师素质建构中,我们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一种生命力,将其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爱的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自爱,然后应该博爱,而后则应充分体现教育爱。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孩子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养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他充满激情地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我们的教育应是对完整生命的关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的爱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是润泽学生生命的爱。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没有浓厚的从教情感和人文关怀,生命就会在爱的荒漠中枯萎。

2.挖掘人文学科中丰富的生命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知识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把“传递”和“保存”当作其主要的任务,往往没有重视或者是忽视了蕴涵在课程中丰富的生命资源,很多教师没有成为课堂上的“有心人”,没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学科中生命的足音,没有激发自我和学生们去找寻和体验学科中蕴藏的真善美。

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唤醒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通过语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美好的生命中升华对生命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心灵和充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一个丰盈的生命世界。

3.感受自然学科蕴涵的生命力量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有语文、音乐、历史等这样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感性的形式,才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情感,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这样抽象深奥的原理公式无法体现丰富的生命世界。其实则不然,无论是物理与化学,生物和天文,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人类生命的力量密切相关,都是人的生命的创造。我们往往认同这些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它们其中蕴涵的生命力量。“当爱因斯坦以E=mc2的公式表达自己关于质能关系的思考结果时,他就培育出了物理学也是科学最美的智慧之花。就科学实验而言,它的神秘、精巧、变化、活跃的实验过程裹挟着运动的美,从宇宙天体到矿石标本、从生态系统到原子结构、从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从环境保护到化学元素,无不折射出对称的妙趣和复杂的诱惑。……这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难道不正是以想象的方式揭示逻辑的力量,以感性的表达展现理性的规律吗?而且,紧张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智慧的体操’,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豁然开朗的顿悟等,都可以使人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视角,将自然科学的发现与其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我们更能看到科学家的勇气与智慧,看到历史的需要与时代的进步,看到人类潜能不断开发并不断丰富人类的潜能。关涉到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在冷静严谨的自然学科中引领学生共同感受生命沸腾的脉动声;如何激励学生拥有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生命力。这一切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教学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与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只要用心、用生命去感受,其实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生命脉动的旋律,只不过他们传递的方式不同罢了。

4.开发课程之外的生命教育资源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知识获取的场所默认为教学秩序井然的课堂上,教学的资源来自于标准化、统一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为完成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交往,交往地点在学校,时间在课堂。我们往往忽略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和课堂之外所蕴涵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用心真切的发现和体会。

篇8

有时候我们以为遭遇到的危机使我们走投无路了,却在事后发现这是生命的转机。美丽的生命在于勇于更新,且愿意努力学习。化蛹为蝶,才能使生命焕然一新。人的一生也需要蜕变才能成长。每一次蜕变都会带你走进人生的新领域、新境界,使你获得新的感受、新的惊喜。

健康的我们,更要学会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如何在正视不足和缺点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弥补不足、克服缺点呢?一方面要正确和别人做比较,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只从不同的方面评价自己,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某某的学习比我好,某某的书法比我好,某某的琴比我弹得好”,而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习好的可能体育不如你,书法好的可能学习不如你,不要一味给自己挑毛病。既能够看到闪光点,也能够看到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认识才会全面,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小时候除了语文外,其他学科成绩并不好。有一次,数学考试她只考了20分,学校发给她一张“通知单”,要她拿回去给父母盖章。捱到深夜,她鼓足勇气拿着通知书交给母亲。母亲整个脸色都阴暗下去,将她好好责骂了一顿。她绝望地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服毒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才没有造成终身的遗憾。从死神手中逃回的她,分析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下决心取长补短,专心写作。父母默认了她的追求,她开始发挥自己写作方面的长处,真正追求自己的事业,最终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篇9

“生命线”的功用

对于脖子,大部分人只是觉得它让人看上去美观、优雅,很少与健康挂钩。事实上,脖子的“疆域”包括从后脑勺到肩膀上方的锁骨,它连接着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而且里面“别有洞天”,包含颈椎、气管、食管和密集的神经、血管等。如此“别有洞天”的“生命线”到底有哪些功用呢?

脑袋的支架:脖子向上支撑头颅,向下连接后背腰腹。其第一颈椎与头颅的枕骨相连接,与下面几节一起支撑着头部和后背;颈椎椎体相互连接,构成神经、椎动脉血管和脊髓的通道;颈椎最上面两节,是颈部活动的枢纽,帮助颈部屈伸和旋转,完成点头、仰头、左右转头的动作。

为大脑供血:脖子两侧分布着颈动脉,又与椎动脉一起负责大脑供血。其中,颈动脉为大脑提供80%以上的供血,我们可以在喉咙突出部分两侧大约5厘米的地方,触摸到它的跳动。

人体的免疫防线:脖子里分布着密集的淋巴结与神经干。病毒、细菌最易侵犯呼吸道和口腔,受到感染的淋巴液回流时,侵犯的第一站就是脖子,因此,脖子上的淋巴结也是人体第一道防线。

调节全身:大脑发出的神经都要经过颈部下行,其包含的神经可以说是各司其职:8对脊神经支配人体的运动和感觉;4对脑神经调节血压、呼吸和胃肠蠕动;交感神经能使人心跳加快、肢体血管收缩、出汗等;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使人心跳减慢、变弱。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脖子还是全身经络的贯穿之处,其包含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等5条重要经络。此外,脖子后面的风池、风府、大椎穴等穴位,是养生保健“要点”。

留意这些损伤

从某种意义上说,脖子跟呼吸一样重要。可生活中,大家经常是出了问题才后悔。那么,生活中我们应留意哪些最易损伤脆弱的脖子的情况呢?

慢性感染:一些看似和颈椎完全不相关部位的炎症,特别是慢性感染,可能会增加颈椎病发病的几率。常见的炎症有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可直接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因此,病人一旦发现炎症,应积极治疗,不能“手软”。

错误锻炼:不少伏案工作的人,经常“摇头晃脑”,或学些颈部操来锻炼颈椎。可锻炼要因人而异,头上顶书练平衡、频繁扭头、鸡啄米等动作并不适合颈椎已有慢性劳损的人,甚至可能会加重病情。建议大家在锻炼前,最好去医院拍个颈椎X片,先弄清自己的情况。

头颈部外伤:50%髓型颈椎病的病因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一旦头顶部受到外伤,就很可能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症状的产生。

经常受凉:不少年轻人穿着越来越“清凉”,一年四季都爱穿低领装。可颈椎特别怕冻,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会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而产生无菌性炎症,诱发颈椎病。

衰老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位的损伤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改变,压迫刺激神经根和椎动脉,导致颈椎病发生。因此,从小应注意平衡饮食,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以促进骨骼发育;成年后应注意正确坐姿,不要睡高枕头,多跑步、游泳等,这些都可以让颈椎“老”得慢一些。

牵连全身

虽然,脖子很重要,它却很“娇气”,是各类疾病偷袭的“重灾区”。各类疾病首当其冲的就是颈椎,颈椎受伤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全身健康。

70%的头痛跟脖子有关:日本神经外科专家松井孝嘉指出,70%的头痛跟脖子有关,并称其为颈源性头痛,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枕部、耳后闷胀或酸痛,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易眩晕:颈椎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颈性眩晕,特别是在颈部活动后。

导致颈胸综合征:颈椎骨质增生、错位失稳、椎间盘突出等会导致颈胸综合征,使人出现阵发性胸闷、心前区疼痛、窒息感。

可引起吞咽不畅:因为食管上端和第六颈椎相邻,后者增生就会压迫食管。如果颈椎增生压迫到颈交感神经,还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诱发便秘、腹胀。

此外,美国睡眠协会的研究发现,脖子粗的人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等。还有学者指出,脖子越粗,患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如何养护

要确保脖子这条“生命线”畅通无阻,还需从生活细节做起。

坐立行走保持正确姿势:站立或行走时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切忌低头弓背;久坐时戴好护颈枕。

适当抬头后仰,按压穴位:需要长期低头工作者,养成每15分钟抬头后仰一次的习惯,适当扩胸、耸肩等,也可适度按压风池穴(后脖颈两根比较粗的肌肉的外侧)和天柱穴(风池穴左侧约一指左右的位置)。

篇10

关键词:名著 精神 大学生 培养

什么是人文精神?我国近期学术界的一种解释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1]这种解释将人文精神归结为对人自身的关注与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精髓。要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切实可行的人生哲学。文学属于人文学科,与哲学与史学等一样是人文精神与人生哲学的重要载体,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使命就是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命运,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不同的是,文学是运用感性或审美形式来诠释人文精神或人生哲学的。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阅读与欣赏文学名著的最突出意义莫过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亦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成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放射生命的光华。文学名著中的精彩故事、名言与警句等等,以一种审美的艺术形态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人文精神或人生哲学的高级食粮。

一.明确人生的意义与态度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人为什么要奋斗?这是老生常谈的人生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缺乏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熏陶,当代大学生未必弄清了这些人生的基本课题,由此陷入思想的迷茫与混沌,学习与生活上缺乏足够的动力。阅读与欣赏文学名著,可以给大学生带来人生意义与人生目标的启示。

“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小说名著《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一段名言,它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奋斗、成为享誉欧洲的大音乐家的秘诀,而且精辟地揭示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约翰・克里斯朵夫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秉负超人的音乐天赋。对他来说,音乐是他的第二生命,人生就是创造的一生。或者说,他在音乐方面展示超人才华,创造卓越成就,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正是这种“创造”,使人的生命显得充实,使个人有了成就,因此显示出生命的光华。有了这种创造与成就,也便意味着人可以从容面对死亡,甚至战胜或消灭了死亡。小说这样描述到:“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如果说,约翰・克里斯多夫运用卓越的音乐成就诠释了“创造”二字的涵义的话,那么,人类历史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以及各种各样的优秀分子,便以他们各自的非凡成就为“创造”、为人生给出了满意的答卷。1947年,美国著名思想家、伦理学家弗罗姆在其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新伦理学扛鼎之作”的《为自己的人》中写道:“人活着的责任就是成为人自己,就是发展他的潜能,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人。”[2]弗罗姆从伦理学或人生哲学层面上阐明了《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创造”人生观,他强调释放人自身的潜能或才华,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人生的终极价值。

“可是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你尽可把他毁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看过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经典《老人与海》的大学生都知道,这是小说中的硬汉、打渔人桑地亚哥的人生宣言。桑地亚哥在大海中与鲨鱼等搏斗,靠的就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如果说,大海或鲨鱼象征着人类不可抗拒的命运的话,那么,以积极的态度选择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就是应该采取的态度,因为正是这种态度能够体现作为主体的人的尊严。从哲学意义上说,人的生命总挣脱不了命运的摆布或外力的左右,人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乃至无法避免的悲剧性,但面对人生困境,人不能随便就选择回避或放弃,而应该采取积极态度迎击命运的挑战。这是《老人与海》给读者的一种启示。类似的启示,大学生们还可以从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等作品中获得理解。

二.懂得自立与自强,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

“创造”规划了人生的主题红线,但人要活下去却并不非一件容易的事。对经济尚未独立、尚需要父母资助维持生存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意识及就业意识也常常是模糊与不自觉的。即使他们感到了生存的压力,但他们似乎一时也无法找到如何生存的门径。文学欣赏或阅读往往也可以在这方面导引大学生的人生之路。

挪威作家易卜生曾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戏剧《玩偶之家》,作品主人公娜拉以绝然的态度离开了只有金钱与夫权压迫而没有幸福的家庭,她追求个性解放或女性人格独立的举动受到作者的高度称赞。为了回答戏剧中“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同时考虑到“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复杂艰巨性,鲁迅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了著名小说《伤逝》。在小说的描述中,女青年子君追求个性解放,冲破封建家庭,自主地与知识青年涓生恋爱、同居。然而,涓生的失业带来了家庭经济上难以为继的困顿――乃至只剩下“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几十枚铜元”,二人的爱情也失去了生机,加之子君随后甘于做家庭主妇,涓生于是表示不再爱子君,子君被父亲领回了家,随后悲伤死去。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稿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3]就结局而言,子君没有堕落,但却真是“回来”了――回到了原来的旧家庭。涓生对此的反省是:“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鲁迅对二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作了这样的归结:“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说故事说明,活着首先必须有经济基础,经济必须要独立。只有这样,爱,或者说两性情感与个性精神的解放,才有可能。经济条件或金钱对于生存的重要性,对子君与涓生如此,对于娜拉也是如此。这正鲁迅所言:“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4]鲁迅的这种生存体验或人生思考无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为所有的人生下来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这也是大学生们阅读鲁迅此作之后应该获得的思想收获。

懂得经济独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具有十分迫切、现实的意义。如何实现自立、自强或自救,也自然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思想问题。卢梭在其小说名著《爱弥儿》中说:“我们首先是要对自己尽我们的责任……我们所有一切本能的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幸福。”[5]易卜生在给他的友人白兰戴的信中则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武器。”在此,他较早表述了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个人自立思想。现代启蒙思想家盛赞易卜生这一思想,认为“这便是最健全的个人主义”,他重申易卜生的话:“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6]坚持个人特别是青年自立、自救与贡献社会之间的条件关系,并将这一思想概括为健全的个人主义,作为“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一面旗帜,这也是他启蒙思想的深刻之处与意义所在。弗罗姆在《为自己的人》中更是大声疾呼:“我们的道德问题是人对自己的不关心。”[7]受卢梭自爱思想的影响,弗罗姆也提倡人的自爱、自强,认为自爱和自私是不同的。他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自爱等同于自私,也因此错误地把自爱当作自私来反对,实际上,生活中的自私者并不十分爱己,相反却憎恨自己,因为这种人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人的人生缺乏“生产性”。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当代大学生有责任爱民族,爱国家,爱他人,有义务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效力。但作为个体的人,作为有着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他们同样有责任和义务发展自己,强大自己,依靠诚实劳动与努力拚搏,做到自强、自立,特别是解决好自已的生存问题――以免毕业后成为父母、家庭与社会的包袱,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此才能真正为国家、民族、他人、社会作贡献。如果从认识上明白了这些,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不愁找不到动力与方向了,他们的就业意识也将大大增强。

三.认清成长与成才的规律和方略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同样少不了具体而重要的策略与方略,需要懂得成才规律,对此他们也可以从文学名著中得到解惑与提高。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的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是柳青《创业史》第十五章开头的一段话,如果抛开小说文本的具体语境,这段话真是一段经典的人生格言。怪不得二十年后另一位陕西作家路遥在创作其小说佳作《人生》时,将其作为作品篇首题词,而许多当代大学生也深为话中的人生哲理所服膺。这段话,让许多大学生明白了青年时代选择人生道路的极端重要性。为此,他们会慎重地考虑未来事业发展的方向与人生道路,全盘考虑人生的规划,发现专业不当时会重新确立或调整专业学习方向。

“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原词为‘蓦然回首’,引者注),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这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人生三大境界的形象论述或点化,词中的三境分别是宋代大词人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通过王国维联结的这些古代绝妙好词,大学生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美的意境,而且可以感悟立志、奋斗、收获等成才与成功的规律,在人生道路上循序渐进、坚忍不拔地去追求、奋斗。

“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一部卷三的描述中,当克里斯朵夫与阿达的恋爱失败后,舅舅这样教导他。克里斯朵夫舅舅教导他的话表明,英雄与常人的区别表面上很大,其实是很小的。英雄也是平常人,但他们优于平常人的地方常常是能够克服平常人思想、性格与行为的种种缺陷,比如做事持之以恒。平常人之所以不如英雄,不在于常人与英雄在智力或体质等方面有太大的差距,而主要在于平常人缺乏英雄所具备的毅力、耐力等优秀品质――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情商。在1937年译者献辞中,著名翻译家傅雷对《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英雄主题或整个小说主题作出了如下精辟的解读:“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英雄不是没有缺点,英雄也不是完人,英雄也有卑下的品质与沉沦倒下的时候,但英雄不会永远的沉沦与倒下,英雄追求的是不断的自拔与更新。英雄因此超越了平凡与平庸,也与常人有了区别。对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平常人来讲,不断地战胜自己或克服自身的弱点,勇于在失败中奋起,哪怕屡遭打击与挫折也永不放弃,其无疑就是在向英雄靠近,人生的进步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

从文学阅读与欣赏中,当代大学生们能够获得人文精神多方面的受益。虽然文学并非当代大学生们获取人文精神的唯一渠道,但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对充满求知欲的当代大学生们来说,他们有必要尽可能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与经典,在感受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毕竟,文学名著与经典是作家宝贵人生经验的凝结,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文精神催开的灿烂而芬芳的花朵。它们是诗之思,是人类精神的栖居之所。

注释:

[1]张汝伦等:《人文精神寻踪》,《读书》1994年第4期。

[2]弗罗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8页。

[3]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4]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5]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6]:《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2页。

篇11

2、罪恶深处

3、借过风景

4、寂梦丧心

5、顾人南归

6、他喜孤独

7、别摆脸子

8、浪够了吧我不在了

9、难入怹

10、可惜没有如果

11、我曾经

12、他和她

13、无恙

14、初心

15、曲终人散

16、原来你只是路过

篇12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我国近代教育自清末起步,到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种种原因,教育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与义务教育所取得的相对较大成绩形成反差的是,广袤农村的教育和未上学堂而已务工经商的成人教育被忽视,这成为中国普及教育的软肋。

由此,乡村教育和民众教育开始为人重视,到30年代,出现了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邹平、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陶行知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晓庄等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探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就乡村教育而言,甚至出现了一个被学者誉为“乡村教育运动”的热潮。

大力推进乡村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城市教育为标准的机械认知与做法,照搬城市教育模式的倾向开始抬头。中国农村土地辽阔,教师匮乏,农民生活艰困,基层行政组织力量弱化,使得上述理想变得尴尬。

开原小学校长潘一尘(德光)曾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乡下人往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造林。它教乡下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生利的变为分利的。它教农家子弟变为书呆子。它教农家子变为少爷,它教农家女变为小姐。它教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它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中国是一个又穷又弱的国,假使教育普及,也不过是一个中华书呆子,全国人民尽成为书呆子。同志们!赶快悬崖勒马,另找生路!”[1]

在此过程中,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的陶行知,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与中国的实际相比照,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逐步确立了自己富有创造力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他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它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作读书死。它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就是教人升官发财[2]。概括起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校,教学做合一。这影响了一个时代!

但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尚未成熟,他还在研究、思考,尤其关心中国农村草根的探索,注重经验的吸收与提炼。这时,他走进了开原小学,见到了潘一尘、蒋仲怀,找到了“新生命”!

绩恳幌

民国时期的开原乡,包括现在惠山以南的荣巷、河埒街道和以北的山北街道等。“吾邑四乡教育之盛,当首推开原。”[3]其中,规模最大的公立小学,就是位于山南河埒口的开原小学。

该校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当地士绅蒋可赞捐资创办,取名“私立日新初等小学校”,是无锡乡村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更是开原乡新学之始。最初校务由蒋仲怀负责,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蒋可赞停止捐款,学校资金、校务就由蒋仲怀一人承担。1913年10月,学校由开原乡公所收归乡办,之后多次更名“开原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校”“开原乡立第一国民学校”“第十二学区第一初级小学校”等,至1926年上学期,改名开原乡立第一小学校[4]。为了这所学校的发展,蒋仲怀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

约1922年,潘一尘接任校长一职①。他曾在东吴大学肄业两年,“他是凭他的天才和虚心研究态度在这里办学”[5]。用他自己的话说:“生路是怎样!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6]

很快,他与他同伴的办学,获得了好评。1924年,江苏省视学来校视察,评价是:“教法研究改进,为乡村各校所不多见。”[7]当时整个无锡县被点名的学校并不多。基于此,无锡县知事呈报江苏省教育厅,请求给予嘉奖。1925年8月29日,省厅批复同意给予嘉奖。社会也开始认可这所学校,“河埒口第一小学为山南成绩最佳之学校,校长潘某研究有素,采取大单元的设计教育法,对于儿童个性非常注意。以故学生骤增,现正筹集经费,以下年度添设高级部。闻已有校友会员担任募捐矣”[8]。《锡报》也报道:“第十二学区(开原)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校,自潘君德光(一尘)长校以来,学生骤增,成绩斐然,迭经省、县视学传知嘉奖。”[9]学校规模渐大,声誉日隆。

1926年6月4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恒源到校视察,认为“校长潘德光,办事热心,研究改良不遗余力,并能利用余时余力,F发儿童智能,期以学校之力,改进社会,故学校教育力求与社会适应。又以服务社会不能仅限本邑,故并重练习国语。学生家属职业农商居多,因此学校教育亦注重农商,学生毕业后,不希望其人升学,而希望多数毕业生为善良、能自治之农民与商人,其见解之卓越,足矫现代教育家好高骛远,不切实用之病”[10]。特呈请省长、联军总司令,恳请奖励,并拟就了颁奖辞:省长给开原第一初级小学校匾一方“绩恳幌纭保涣军总司令给学校匾一方“乡治始基”,给潘校长联一副“惜阴分余力,反璞在重农”。不久,省长公署批复:“应准照办。” 曾同在河埒口地方办学的女校长胡通祥日后回忆:“潘一尘在河埒 口,那时教育可说盛极一时。”[11]

这均是行政和社会层面的肯定与褒奖。陶行知的到来,则带来了教育家的专业视角。

人力车夫拉来陶行知

无锡教育在民国年间名噪一时,与民族工商业一起,成为支撑“小上海”和“模范县”桂冠的两个支点。陶行知对无锡的教育十分关注,多次莅锡调查、演讲。例如,1921年11月26日,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来锡,陶行知作为南京高师教务主任曾陪同来锡,担任校长座谈会的翻译。次年春天,陶行知由宁来 锡,召集三师校长陈谷岑、县一校长孙辰初、县二校长辛伯森、市学委蔡荫阶、市一校长陶达三等十余人举行座谈会,并到开原乡组织过教育调查。

当时,有人在考察了沪宁一带的乡村学校和无锡20余所小学后,告诉陶行知:“无锡开原乡有个小学校叫作开原小学,办得很有精神。校长潘一尘先生听说你在无锡第三师范分校演讲一个费钱少的活学校,内中拿我们燕子矶小学来引证,就自己筹旅费到燕子矶来参观,后来又乘童子军会操的机会,带了学生来做第二次的参观。潘校长这种精神是最可钦佩的。我看他学校里一切设施,有的学东南大学的附属小学,有的学无锡第三师范附属小学或其他学校,原原本本都有根据,都足以代表校长虚心采纳的精神。但开原小学不但是效法他人的成法,并且有它独创的方法,独到的境界。”

这当然引起了陶行知的兴趣。1926年10月9日,是一个礼拜六,他来到了无锡,找到了开原小学。那天早晨六点半,他从无锡城里出发,出城西门雇人力车去学校。车夫告诉他:开原乡有好几所小学,你是要到哪一所?这把陶行知给问愣了,因为介绍人并未告诉他小学的具体名字。睿智的陶行知转念,那样的学校,参观的人一定很多的,即说:“拉我到你常拉到的那个学校去吧!”车夫怯怯地回道:“我拉先生到河埒口去看看!”

车夫使劲跑了40分钟,到河埒口,停在一个学校门口,门口挂着“开原乡立第一小学”的牌子。陶行知向里一望,感觉“气象不凡,料想就是这里无疑”。进门一问,果然不错。

陶行知把名片托一位学生送给潘一尘校长,自己在校门口的应接室――现在的传达室里坐了下来。一个学生主动送来一杯茶,并很有礼貌地说:“请先生用茶。”过了一分钟,潘校长就出现了,把陶行知请进学校。一刻钟后,学校创办人、时任无锡县教育局局长蒋仲怀也来了。

参考文献:

[1]潘一尘.中国乡村小学建设[J].地方教育,1929(2).

[2]陶行知.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A]//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19-520.

[3]惕.开原乡之近况[N].苏民报(无锡),1923-11-17.

[4]无锡河埒口小学编.河埒口小学概况[M].1929:2-3.

[5]陶行知.无锡小学之新生命[J].新教育评论,1926,2(26).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文。

[6]潘一尘.中国乡村小学建设[J].地方教育,1929(2).

[7]教育厅关于省视学视察无锡教育状况之训令[J].教育季刊,1925(4).

[8]开原教育消息一束[N].民声日报,1926-4-20.

[9]开原一校添办高级[N].新无锡,1926-9-6.

[10]呈总司令、省长为无锡县富绅荣德生热心教育,开原乡第一初小学校成绩优异请分别奖给匾额文并指令[J].江苏教育公报,1926,9(10).

篇13

2、痛失吾爱

3、孤街浪徒

4、星空下的忧伤

5、雪飘残落

6、不哭不哭

7、我们最终还是败给了距离

8、浮伤年华

9、一文不值

10、好像地狱

11、一生无味

12、白天不懂夜的黑

13、回不去的时光

14、路过风景路过你

15、甘心入戏

16、断了的弦

17、无处安放的痛

18、幸福刺痛了眼

19、只昰、一场意外

20、繁华落尽时光易老

21、孤酒醉人心

22、你亏欠我一段小時光

篇14

2、你根本不知道我是多害怕,多害怕你会被别人喜欢,更怕你喜欢上别人而离开我。

3、何必让自己活得太累,简简单单就好。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是幸运。

4、茫茫人海中多少的过客,最心疼的人依然只有你。

5、有时候人就是这么奇怪,受了天大的委屈都不会吭声,但听到安慰的话却泣不成声。

6、总会有那么一首歌,唱出你的希望与绝望,唱到你心疼。

7、有时候我觉得很好笑,那些在我们记忆里占据很小一部分的人,你竟然一辈子都忘不掉。

8、没有人见过深海鱼流眼泪,就以为它不会悲伤,那是因为它生活在深深的海底,它的眼泪,人们看不到而已。

9、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在悲伤也抵不过时间。

友情链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