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应用实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环境会计 环境资产 环境负债 环境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76-02
一、制度建设
环境会计是在与环境相关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新兴的会计分支,在我国现有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的环境会计规范。在全球密切关注气候、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今天,把环境会计制度建设纳入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中是非常必要的。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可以尝试出台一个针对高污染行业、单位的规定,作为现有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补充,要求企业、事业单位,将涉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科研、环境开发、环境利用的成本、费用及收益等经济业务进行单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便于分析环境活动及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履行环境责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会计要素及会计核算
对环境会计对象要素进行正确的分类是做好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在现有的研究中,专家学者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定存在不同观点。本文结合传统会计要素分类,将涉及到环境因素的资产、负债、成本要素进行阐述。
(一)环境资产
1.环境资产定义与确认。结合资产含义的界定,环境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过去交易形成的环境事项,并预期能带来企业未来利益流入、减少环境支出的资源。而判断一项资源能否为企业未来带来利益是确认环境资产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环境资产的确认有三个判断标准:
第一,符合环境资产的定义。环境资产的定义即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能准确地加以计量并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的资源。
第二,能够准确地加以计量。企业发生在环境方面的成本范围很广,如果是通过交易获得所有权或控制权、使用权的,自然可以通过交易价格和相关费用确定其成本。然而环境资源具有复杂的一面,环境资产不可能都以货币来进行计量,当某些环境资源以实物单位取代货币单位来进行计量时,也应该视为符合计量标准。
第三,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利益。环境资产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不能进行计量,该项环境事项如果为企业减少了未来会发生的内部或外部环境成本,也可确认为环境资产。
2.环境资产的核算。
(1)环境资产的计量。环境资产计量主要以货币计量单位反映环境资产的数量变化。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的描述,环境资产的计量有五种办法,分别是历史成本法、现行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可实现净值法以及现值与公允价值法,本文将介绍适用本文观点的以下两种方法:①历史成本法,又称原始成本法,是以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实际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如,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建设的防污设施,便应该使用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办法,在防污设施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同时,将投入使用前所投入的全部成本作为防污设施的价值入账。②现值与公允价值法,是指在市场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下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是一种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资产及相关事项的真实价值及其变化的方法。公允价值法计量,适用于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厂商应根据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厂商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买进或卖出排污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出现排污权交易的例子,目前上海和深圳等地也正积极探索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的实践与应用。
(2)环境资产的核算。与现行会计制度大同小异,环境资产账户用于核算企业环境资产的增减变动。环境资产账户能分为环境流动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环境无形资产、资源资产,企业亦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设三级科目。由于本文研究内容所限,下文主要探讨涉及企业环境资源资产、自建环保防污设施、排污许可证的账务处理。
①资源类资产业务处理。根据前述的计量方法,在确定了各项环境资源、环境资产的价值之后,可作如下处理,具体处理方法与传统会计核算相类似。
借:环境资产—自然资源
贷:环境资本
当自然资源发生耗损时:
借:生产成本
贷:资产折耗—自然资源
②自建环保防污设施业务处理。
借:环境资产—在建环境资产
贷:开发成本
借:环境固定资产
贷:环境资产—在建环境资产
计提设施折旧:
借:环境成本—生产经营成本(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环境固定资产
③关于排污许可证的会计处理。当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时,可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入账。
借:排污许可证
贷:递延收入—政府补贴
当许可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时候,按对应排污证的市场价值:
(上涨)借:排污许可证
贷:所有者权益
(下跌)借:所有者权益(损失)
贷:排污许可证
企业需购进排污许可证时:
借:排污许可证(公允价值)
贷:银行存款
(二)环境负债
1.环境负债定义与确认。将传统会计的负债定义用于环境会计领域,环境负债可定义为由于某一经营交易事项在经营活动中对环境、资源已造成破坏和影响,因而其应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有义务。
关于环境负债的确认,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公告》曾作出以下要求:一是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商誉,将没有强制性的环境成本确认为自己的负债;二是企业自身决策对环境造成很大损失,并给其他财产造成伤害,需要赔偿的事项;三是企业对某项长期资产、场地使用后所造成的负担,需要支付的恢复和迁移的费用,可确认为环境负债。
2.环境负债的核算。
(1)环境负债的计量。①已确定的环境负债的计量。是指企业自身决策对环境造成很大损失,并给其他财产造成伤害,需要赔偿的事项。可能是过度污染的罚款和赔偿,以及相关的诉讼费用等,是法律强制要求的修复环境的责任。这类环境负债能直接根据法律活动过程中已经发生和将来很大可能会发生的实际费用进行计量,确认为环境负债。②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可以指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商誉,将没有强制性的环境成本确认为自己的负债。这类负债往往不能明确计量金额。例如企业对某项生产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该项目对周围的植被造成很大影响,但影响并不能用实际金额确认,这是可以按最可能的金额计提负债,并进行披露。
(2)环境负债的核算。环境负债账户用于核算企业由于以往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应付给其他经济利益所支付的款项。该账户能分为环境补偿费、环境应缴税费、应缴矿产资源补偿费。
①获取政府许可开采矿产资源,但环保部门要求企业支付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成本—其他成本
贷: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借: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贷:银行存款
②企业将自产的矿产资源用于资源产品生产,应缴纳资源税,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生产成本
贷:应交资源税
(三)环境成本
1.环境成本定义与确认。综合各学者观点并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考虑,本文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科技研发、环保材料采购和销售环节所发生的成本以及其他支出。
本文主要介绍环境管理成本与环保其他支出。环境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环境费用支出,有: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披露环境信息和环境宣传的支出、企业发生环境污染预防费、排污费、环境诉讼费、保险费、许可证费用,企业计提的环保资产折旧摊销等。环保其他支出,是指企业生产营运时产生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包括缴纳的环境资源税款,对污染源周围环境的污染损害赔偿,停产损失,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罚金,以及参与社会环保活动相关的费用支出等。
2.环境成本的核算。设置环境成本账户,主要用于企业维护、治理环境所发生的相关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下设环境运行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研发成本、环境采购和销售环节成本、其他环境成本五个科目。下文主要关注环境管理成本与其他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缴纳排污费、环境保护人员工资、员工日常教育支出、城市建设规划费等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成本—管理成本
贷:银行存款
因造成环境污染所交纳的费用、罚款、赔偿等,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环境成本—其他成本
贷:应付环境补偿费(银行存款)
三、信息披露
现阶段,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环境会计以货币计量还有局限性,信息披露用会计报表为主的形式进行体现有难度,应单独编制《环境信息报告》以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体现,便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环境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情况,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尽而科学决策投资行为或管理行为。《环境信息报告》主要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业绩信息及其他。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可以用明细表的形式以数字体现,环境业绩信息及其他可用附注说明的形式体现。
(一)环境资产
在现有资产中,将涉及到环境保护、防污、排污设施设备等资产分离出来,单独列表统计。新建生产项目设施同时建设的环保防污设施或改进现有环保设施设备也要单独统计,同时要披露截止至报表日的投入程度和完工成度。
(二)环境负债
应披露的环境负债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新建生产项目设施同时建设的环保防污设施或改进现有环保设施设备所发生的借款;企业因违反环保法规而应向有关部门缴纳罚款、赔偿和诉讼费用;对于较为重大的或有环境负债,也应该根据合理计提的环境负债金额进行披露。
(三)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研发成本、环保采购和销售环节成本以及环保其他支出。
(四)环境业绩信息及其他
环境业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通过防治、治理环境污染的活动所取得的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提高的成果。
其中可以进行披露的项目包括:
1.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等。
2.环境治理情况以及污染物再利用情况。
3.环境收益。环境收益的计量很难确认,根据现有企业的披露状况来看,一般都以环境业绩代替环境收益作为评价企业环境保护成果的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系统指标、过程指标、生态财务指标,当对不同企业之间运营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时,这几项指标能提供有用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2.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1998(10)
一、SAP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1.会计实务的应用。会计实务是会计的循环使用,在循环使用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编制相关凭证,记录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明确各企业经济往来中各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变化,保留经纪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会计核算要求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牵涉至少两种以上要素之间的相互变动,即根据会计等式映射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凸显各要素之间的钩稽关系,便于会计人员进一步深刻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应用逐渐借助科技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介于使用手工作账来帮助企业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为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系统软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通过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动了解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企业各方面的效率达到企业的运营目标。
2.SAP中的会计实务。SAP的应用是ERP在企业应用中的领先者,ERP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借助于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钩稽关系,基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的关系等式,预算企业收入成本,控制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使用成本,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SAPo不例外,同样基于借贷记账法,根据企业使用参数对企业使用成本进行分析,利用SAP中系统数据参数分析物料的使用以及物料在各部门中的相互流通。通过SAP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摘取会计人员所需的资料,进行会计实务上的操作。
在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运用SAP中导出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得出可以利用的各种参数,但并不是所有的SAP数据都可以直接应用于会计核算,SAP中的数据通过各个EXCLE数据表格之间的钩稽关系相互结合,形成会计人员所需的相关资料。SAP中的分类更加精确化,相关的要素变动分析可以精确划分给某个合同、某个项目或者是某个订单,基于这种划分模式,促使SAP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准确性、实时性、及时性。
二、SAP与用友的异同分析
在ERP中用友软件应用也比较广泛,用友软件所包含的应用模块在SAP中涵盖,通过软件应用管理企业,对企业进行商业分析,为企业内审和企业外部审计提供充实的资料,具有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各模块相互连接的钩稽性、历史信息的明确性。两者在财务方面上的应用都有助于会计人员利用数据参数分析企业各种资源的业务参数,便于会计人员统计企业所需资源。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以及合理理由资源,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减少会计工作之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增强企业对内部控制风险的意识,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各模块应用人员深入了解各个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处理好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形成良好的客户管理关系。
1.模块设置差异。用友软件管理系统主要通过总账、工资管理、固定资产、购销存、财务报表、应收应付系统以及财务分析等模块的相互应用,相互联系,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相互穿插起来。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具有完善和系统的功能,又通过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相互联系起来,使各个模块有机结合,相互督促相互监督。通过用友系统软件导出来的数据并不是所有都具有利用性,各个模块数据相互联系,但是存在很少的业务参数利用价值,数据与数据之前的钩稽关系并没有SAP中表现的明确。在用友软件管理系统操作过程中,数据录入错误或者是业务存在错误,会使用红字冲销的办法将其冲销,方便数据使用者明白数据的来源与冲销原因。在SAP中的错账冲销原理同于用友,只是在操作流程中存在部分差异,在SAP软件系统中运用反向抵消的方式冲销错账。同时,会使用特殊标识,标志这笔业务是冲销或者错账抵消,同样起到便捷高效的作用。
2.记账凭证编号差异。用友软件管理系统中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存在常见的两种编号形式:一种是记账凭证编号;另一种是收付转凭证编号。大部分企业会采用第一种,方便企业每个月统计,系统自动按照每笔业务自动编号。在会计人员或者是使用者在查询会计凭证时,既要标明记账凭证号,也要标注清楚记账月份,这样才会确保查询的正确性。在SAP系统中凭证编号大致分为八种:一是14开头的凭证编号,表示收款凭证;二是16开头的,表示收款清账;三是80开头的,表示收入发票凭证;四是15开头的,表示付款凭证;五是17开头的,表示付款清账;六是51开头的,表示采购发票;七是50开头的,表示总账凭证;八是10开头的,表示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凭证。在这八种凭证编号中重要的付款凭证、收款凭证、总账凭证、固定资产相关凭证以及采购发票和收入发票,SAP将凭证编号更加精确化,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查找自己所需的凭证,使用者仅需凭证编号就可以准确查找到凭证,标明凭证日期有助于使用者更加高效查询凭证。
3.系统应用差异。用友软件管理系统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系统与SAP中的应收应付也存在部分差异,系统一般不设置预收预付款项的单独系统,可以直接通过应收应付反映出来。在系统中,应收预收在一个系统中表现出来,SAP系统中通过特殊标识将应收预收区分开,在部分企业以特殊标识“ ”(空白格)表示应收款项,以特殊标识“A”表示预收款项,同时部分其他应收款会在应收账款系统中出现。
在SAP系统中,部分企业的费用合并报表主要对象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时,还存在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是管理费用的分支,因为存在比重较大会将其独立标列。为了使用者区分这些费用,存在费用代码:1000表示生产费用,2000表示销售费用,3000表示管理费用,4000表示研发费用。
在用友和SAP的相互对比下,各有利弊,两者针对的方向一致,但是操作流程存在差异,SAP更侧重于管理方向,用友软件管理系统更侧重于财务方向。SAP涵盖的模块更加广泛,适用于所有企业,有些企业只能在SAP系统下才能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但是小规模企业使用SAP会增加企业的工作量,可能会影响企业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在选取管理软件,要结合企业的资产规模、工作流程等方面,选择适当的管理软件。
三、结论
关键词:会计实务; 区块链; 应用
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之下,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依然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或者是偷税漏税等现象。针对于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突出性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要进行良好梳理,区块链本身是一种相对较为现代化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性以及去中心化等诸多的特征。对于当前的会计监督实务工作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忽视重要作用,有利于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会计监督实务当中诸多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会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当前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讲,需要加强自身的转型和发展,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首先对于当前的管理人员来讲,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虽然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但是区块链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有着重大的优势。其次,在会计工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以及构建新型财务管理系统,对于会计人员来讲,还需要实现自我转型,要求会计人员转变传统的会计思想观念,深入的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加强区块链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促使会计领域区块链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会计实务信息失真针对于目前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大多数信息缺乏原始凭证或者是凭证过于错乱,这样就无法针对于会计信息真假进行有效的辨别和监督管理,特别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的问题。如今,信息失真问题逐渐的演变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内部缺乏相对完善的会计核算以及有效会计监督工作,甚至依然存在着一部分的企业伪造原始凭证的方式获取不当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在经济活动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产生,而且也对于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严重的违背了市场诚信原则,同时对于市场上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害。
(二)会计责任不明确问题对于当前的企业负责人来讲,需要对于会计实务工作重要作用加以明确,甚至依然存在着某些企业管理者为了逃税漏税等行为滥用职权,强迫会计人员采用非法违规的操作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由于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为领导威慑,常常有着诸多顾忌,而只能违规的进行操作,影响到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管理者没有对于会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仅会直接的影响到会计人员的行为,而且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阻碍。
(三)审计所职业质量较差在当前的会计监督工作当中,注册会计师是主要的人员。在当前竞争压力过大的情况之下,会计审计人员在检查被检对象的过程当中经常无法避免会向委托方利益所倾倒,甚至很多的事务所一味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罔顾职业道德,在制作会计报表的过程当中,往往制作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报告,这样的虚假报告行为会对于会计师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直接的影响了会计师社会监督职能的发挥,对于社会和谐稳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二、加强区块链应用,解决会计实务痼疾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水平和质量,需要保障信息精准性、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中,利用区块链进行账本记录不会容易被轻易篡改,同时也可以实现永久化的保存。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可以实现会计分布式记账,而且还能够让会计信息被篡改概率大幅度的降低,除此之外,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加中间节点个人造假的难度,有利于促使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提升。工作人员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降低记账的错误概率,同时也可以切实的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二)提升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促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开展会计实务工作的过程当中,特别是需要重视财务数据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当前会计工作人员端正好工作态度同时要具备责任心。比如,报销的过程之中,为了切实的保障发票准确、业务真实,通常都需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数据进行反复审查。另外,在会计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会计监督的职能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促使所有交易数据可以被实时监督控制,同时保障数据的透明性,还可以对数据实时的进行审核,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虚报业务、虚开发票或者是购销不一致的问题的产生,有利于促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降低投入以及提高效率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中,资产的采购管理、内部调拨的过程当中,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比如,会计资产登记以及转移需经人工操作同时需要支付员工费用项目,这就可以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完成,不仅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同时保证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在当前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例如,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可以快速将数据记录到凭证当中,有效的减少了中间传递快递资料时间,同时也不需要快递的费用,在报销差旅费的过程当中显著的提高了效率,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以及现实意义。
(四)促使财务业务数据一体化在当前企业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以及企业业务系统相互的对接,有利于对于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提取,同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会计凭证的审核确认等工作,在账务处理的过程当中能够自动化的生成报表,切实的保障审计全覆盖,与此同时,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促使财务信息由传统纸质管理转变成为电子档管理,能够促使业务模式得到快速有效优化调整。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区块链技术首先,在目前基础之上进一步促使区域链容量得到扩大是当务之急,只有促使当前区域链的容量瓶颈得以突破。其次,还需要对于共识机制加以升级,促使共识边界得以扩大,还需要对于密钥保管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针对于公司要设置相关的监控和保管的程序,这样才能够促使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切实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及真实性。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当前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和步伐,要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区块链技术,要由传统会计人员转变成为价值管理人才以及决策分析人才。对于社会上任何一大行业来讲,人才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当前的人才应当深入的了解区块链技术,同时在会计业务实施的过程当中应当更好的运用区块链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转变传统思想理念,要具备现代化思维方式,紧跟时展潮流,不仅仅应当加强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可以展开咨询服务等诸多的业务,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保障区块链技术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
(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监管措施的保护,进而会对于大量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的企业也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法分子通过利用监管漏洞或者是失误实施经济犯罪行为。目前由于互联网上,监管难度比较大,少有企业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和他人进行共享,或者是在网上将所有信息公开。对此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进行改良和完善。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同时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就需要对于法律法规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加强实时的监督和控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交易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可以严厉的打击黑客的犯罪行为。
(四)建立区块链标准虽然区块链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对于区块链技术还是缺乏标准化体系。目前各大国家都在实现区块链的标准化,对于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来讲,也需要在行业内部逐渐统一区块链的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会计行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技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未来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在会计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当前会计工作当中的诸多的难题,同时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春.大数据助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发展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85-90.
[2]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财务与金融,2018,04:38-41.
[3]王刚,叶明,郑天娇.信息质量视角下区块链技术在企业会计领域的应用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9,02:67-69.
[4]张夏恒.我国区块链能量分布与前沿热点趋势——基于核心文献样本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19,02:81-95.
[5]邢恩泉,宋睿,苏蕊,曹蕾娜.基于区块链视角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J].财务与会计,2019,02:77-78.
[6]谢晓晨.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或将发展复式记账法[J].中国农业会计,2019,01:79-81.
关键词:多项目管理会计实务应用
如今在很多的领域都应用了多项目管理,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为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基础。而如何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当中,让其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一)多项目管理概念
多项目管理概念主要是指对多个项目进行同时的选择、评估以及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并且能够让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相融合,最终能够很好地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多项目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项目集群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其可以分为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就是项目群管理,也就是说将项目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项目加以集群,再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式的管理,以此来创造大于个体项目综合的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一个较好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制定一个项目群管理的框架,缩小各个项目之间由于差异所存在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第二种就是项目组合管理,在这里需要对企业的各类项目进行探究,让能够实现互补的项目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构成项目组合,再对这些项目组合进行管理从而能够让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让企业遭受损失的概率大大减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多项目管理相比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其不再是单单对一个项目进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其项目之间加以组合从而能够让项目之间的资源加以调整,让其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其最先考虑的是企业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针对这个目的找到其应该做的环节和步骤,再一步一步开展最终达到整体目的。
(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对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战略性:
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针对企业的当前状况制定其应该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其首要工作就是站在决策的层面上对公司的行为加以决策,最终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这也就说明了多项目管理是具有战略性的。
2.动态性:
多项目管理开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以此来保证多项目管理能够让各个资源更高地互相融合,让资源结构得以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最佳资源利用率:
多项目管理能够将项目之间的各种资源加以融合,并且根据各个项目中的资源所需情况加以分配,最终能够对资源进行协调合理分配,让项目之间实现最优组合,取得更大的利益,让资源利用率能够最优。
4.组合整合性: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当中,项目与项目之间是分割的,这就导致各个项目部门之间很少有交流,这就让其整体不能够实现统一,而在多项目管理当中,其能够让各个项目加以结合,让每个部门都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工作,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在会计实务当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项目所耗费的成本,这就需要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要将注意力大量地放在成本这方面,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项目的成本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然后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个项目之间的成本情况来加以研究,以此来达到多项目的成本最低的目的。另外,单一的项目开展时候,在其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其风险是比较高,而通过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风险,最终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目的,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提高其竞争力。
(二)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
就会计实务处理而言,其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而在开展项目管理的时候,其也需要根据外部情况对项目管理有一个较好的调整,这也就是说,多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来针对其加以管理。所以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让其针对多项目管理做出一个较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提高其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让多项目管理能够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其相关会计处理人才进行培训,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非常得快,其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三)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
虽然近几年来,很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其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处理的应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这就让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多项目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了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会让多项目管理在其真正应用中所能够遵循的相关理论非常少,这都是由于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非常少而造成的,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让其发展停留在一个阶段,不能够大幅度地得以提升。
三、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对策
(一)优先级管理
在多个项目的情况下,其中肯定会有等级的区分,也就是说项目有的非常重要需要紧急开展,而有的则可以将其放一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对这些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优先级管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以及其紧急程度来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其进行划分之后,能够根据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项目在实行的时候能够遵循每个项目的实现原则进行,最终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有的项目来说,是不需要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其能够直接开展风险管理,无论将其插在任何中间都是可以的,这都需要依照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进行。
(二)利用相关者的综合分析
在对多个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看到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对其加以探究从而找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要看到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利益者的主次区别,也就是说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区分出主利益者与次利益者,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制定不同的项目管理政策,另外,在制定项目的启动时间会计处理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能够将各个不同利益层面的项目同时开展。
(三)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
会计实务的多项目管理应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其主要是针对多项目管理中的不同职责所设立的,所以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设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中权责一致的会计监督情况,并且在最终的会计处理结果中加以反映。除此以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职位,让其能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最终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并且提高企业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的项目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以及相关的处理,最终能够得出会计处理结果,所以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项目管理信息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让其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其加以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各种工具,让其能够很好地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化,最终提高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都需要加以更新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会计实务也一样。多项目管理的发展为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式,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提高整体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多项目管理的起步较晚,其与会计实务的融合还不够成熟,所以应该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研究,为其创造更多的相关理论供其参考,最终提高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会计实务处理的发展。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我国的整体会计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圆圆.责任会计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郑育文.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会计实务水平[J].时代金融,2011(2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会计核算;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分析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减少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要求其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对抗经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中的财会人员所处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也越来越高。此时,减少会计测量的随意性,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性以及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降低风险的必然。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充分估计到其所发生的损失以及产生的费用,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的收入总额以及净收益事项,从而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应、较为慎重,并且在会计核算时也能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较为谨慎客观的分析。同时,当某一项经济事项有两种以上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每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从理论上以及逻辑上都是正确的情况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以及损失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之下,在会计处理时,避免出现企业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现象,尽可能的选择不虚增企业利润率以及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谨慎性原则应用对遏制会计报表的虚假陈述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合理以及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冲突
如前所述,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保守性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核算的原则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基本原则,是其他原则发生的前提。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此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项损失做出相关的预测。这里很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同时,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自身利益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使得企业在核算过程中为了追求稳定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失去客观性原则的基础,即,不偏不倚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相关性原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相关经济政策相互关联,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制定出有关的经济政策。此时如果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以及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那么该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谨慎性的宗旨则是在核算过程中可以少计资产或者收益,但是不能少计负债或者费用。因此谨慎性原则将会使一些具有很高发生率的未来收益没有办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同时也会使一些未来才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得到了不应该的确认。因此,此时过于保守的会计信息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最终促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使用时不能更好的应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的方法前后各期要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核算,并且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此时,谨慎性原则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会计的核算方法,这显然与可比性原则以及一致性原则发生了冲突。例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即当本期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当下一期市价低于成本时,又按市价计价。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分析
(一)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
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例如,现行税法中对于税前列支的费用与会计制度的固定是不一致的。此时,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从而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当期的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可以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是现行的所得税税法中规定必须在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会使得当期的费用明显增加,所得税却未能进行相应的抵减,最终造成当期利润虚减,违背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因此,为了能解决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尽可能的缩小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避免出现税法规定违背会计制度的现象。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众所周知,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自身业务素养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同时还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根据会计法律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取得发票,此时如何计算?怎样计算?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这样将会使得会计核算中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出现核算成果的偏差。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改进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需循序渐进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涉及诸多利益者的相关利益,并且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领域当中。此时,在谨慎性原则的驱动下,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势必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的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谨慎性原则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并且加强有关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监管,按照其发展轨迹,逐步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按计划进行。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
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在对会计实务判定时所持有的主观判断经常会应用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事项实务中。同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计处理内容我们都应该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谨慎性原则应当应用在何领域、以及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核算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最终使得应用会计信息的人员能够通过主观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客观反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谨慎性原则中“度”的把握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两面性。两面性的融合其实就是“度”的把握。此时,过度使用谨慎性原则以及减少使用谨慎性原则都会降低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从而误导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在决策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此时,谨慎性原则中的“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其二者的平衡点才能促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到极致。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当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会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合理的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较小的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实施谨慎性原则,不仅有利于企业选择正确的经营策略,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一)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对于采用实际成本核算发出的存货,其计价方法主要包括了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等。从谨慎性的角度而言,在通货膨胀时,发出存货的计价如果采用了先进先出法,就会导致本期核算的存货成本低于本期真实的市场价格,造成虚假利润,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加速计提
众所周知,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比较长,其自然寿命与经济寿命的长短往往不一致。从谨慎性的原则出发,在会计实务中,为了方便企业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加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简单的直线折旧法(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之外,还规定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目前使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是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三)坏账准备的计提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另一具体应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备抵法定期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可以由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自行确定。这种灵活选择的空间的增加,无疑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预防坏账风险。
(四)或有事项的披露
或有事项既有可能是潜在的权利,也有可能是潜在的义务。由于或有事项的最终结果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基于谨慎性的要求,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或有事项尤其是或有负债发生的可能性并进行必要的会计信息披露,从而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三、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主观性较强
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发出的存货究竟该如何计价?固定资产又应该选择什么方法计提折旧?会计实务中这些具体核算方法的选择都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出于某种目的滥用或者歪解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二)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和经营情况,而谨慎性原则则强调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由此可见,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
(三)与历史成本原则的矛盾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以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得随意调整其账面价值。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计价,能防止会计人员徇私舞弊,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但在谨慎性的原则下,会计准则却要求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毫无疑问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四)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在谨慎性原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往往多计费用而少计收入,致使短时间内企业的账面利润减少,从而可以帮助企业递延纳税。虽然从长期来看国家税收在金额上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而言,国家在税收方面仍然蒙受了损失。
四、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准则,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亟待提高。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建立在强化会计人员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才能在会计实务中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会计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坚持接受后续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
(二)有关部门应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虽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谨慎性原则被普遍应用,但对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标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此,我们应该制定更多的解释性条文,为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指明方向,从而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外部审计与内部监督
审计监督是国家机关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审查,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只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才能保证谨慎性原则的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使用。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及时传达给相应的内部监督机构,避免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忽略或者过度使用。
关键词:适度应用 会计 谨慎性原则
0 引言
随着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市场的多变性要求会计人员不得不采用会计估计的方法确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为了减少会计估计的随意性,降低财务会计报告的风险,重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现在如何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就此问题本人谈些看法。
1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国外的应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有限应用,如美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方法大致为广泛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谨慎估计或有损失、不设秘密准备。二是较广泛应用,如德国、日本等,允许计提各种形式的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都要求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可见,谨慎会计原则在我国属于有限应用情形。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①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②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少计负债。③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④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2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2.1 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2 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2.2.1 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2.2 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2.2.3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2.2.4 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实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变动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难以兼顾,特别是用传统的资产计价模式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时,一度被认为相关性与可靠性俱失。这些都促使我国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模式。会计准则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我国会计与全球会计准则的成功对接,也是我国会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我国公允价值发展历程
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先后经历了“启用阶段――弃用阶段――再次启用阶段”。1998年的《债务重组》中,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2001年1月修订前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中有公允价值的运用。但由于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里粉饰利润等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披露真实性的问题,财政部在2001年准则修订时,又取消了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新准则中大量涉及公允价值,特别是在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年金等具体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我国现阶段应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也历时多年,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那么,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引入,在我国现阶段有怎样的必要性呢?
1.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促使公允价值的应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实物资本维护观点认为,资本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资源),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资源),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护,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但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反之,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3.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它使得成本和收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内容、时间、数量方面的配比,还体现在计量属性方面的配比。现行的会计准则中规定,收入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费用却还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配比,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价格差也被误认为企业的“收益”。因而“虚盈实亏”、“收益超分配”的现象也就难免了。
4.公允价值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必须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更具有相关性。企业在涉及到金融工具等新产品时,公允价值能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其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更具有可靠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真实与公允并存,是市场的无偏定价,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往往是一致的,这使得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也大大增强。
5.公允价值实现会计目标变化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结构的日益分散,投资者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信息使用者对资产盈利能力的关注逐步超越了其对资产完整性的关注。同时通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都对历史成本会计提出了挑战。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投资者与管理层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种情况下,公允市场价格便成为投资者对管理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允价值具有计量属性上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而其形成的会计计量模式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主要体现为:
1.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2.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通过活跃市场交易价格的方法取得公允价值的难度最小,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有失公允的现象:如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势必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取得。使用同类项目的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同类项目的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应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而且不同投资者与管理当局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不完全相同。这些都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从而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
3.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例如利润操作的问题,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全面收益,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进一步应用,加之公允价值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估计、假设和判断,一些企业就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人为操控利润。达到了调高账面利润的目的。
四、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1.健全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健全和完善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用以限制和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积极引导及影响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选择,从而避免企业管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企业提供了严格有效的法律环境。现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积极地、谨慎地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公允价值。以我国对非货币易准则的修改为例,修改前非货币易允许将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价值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而修改后一律以换出资产的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取消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准则的这种修改正是因为公允性瑕疵所致。
2.建立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公允价值的“公允”要求一个活跃、流动、健全的市场提供公平交易价格, 如果缺乏这样的市场, 就需要通过评估或判断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等方式来获取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首先,要积极培养各级市场,获得客观市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其次, 要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为金融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条件。
3.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保证。这里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水平,也包括职业道德,应尽快出台准则的相关指南,并大范围开展专业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此外,在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专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4.选择性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加大监管力度
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加大、专业判断的事项增多,导致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的机会增大。如何限制和防止操纵利润,我认为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指南,给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制定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计量标准不会出现太大差异。我们可以从总体上规定公允价值计量范围,但在具体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中注协已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审计》指南,所以也应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方面的会计准则。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机制,以有效遏制利润操纵等不法行为。
5.加紧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
在缺乏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估计经常要依赖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新会计准则已在资产减值、接受捐赠资产、盘盈资产和租赁资产等入账价值的确定方面应用了现值技术,但由于未提出明确的计量目标,以及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框架而致使计量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公允价值。实现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举措就是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美国第七号概念公告相似的现值计量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个指导框架应包含对计量目标的明确阐述,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经济要素的界定,对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中披露的规定等等。同时框架也要便于人们理解、掌握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文平.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困境探讨[J].财会研究,2009(01).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及优点
(一)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的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单位的收支和收益。
(二)权责发生制的优点
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会计工作中对每项业务都按权责发生制来记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需要在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将本期应收未收的收入和应付未付的费用记入账簿;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利润是主要的阶段性业绩指标,在核算利润时,经济交易的结果按预期的而不是实际的现金收支进行记录。提品或服务的预期现金收入被记作收入,与收入有关的预期现金支出被记作费用。因而,绝大部分企业按这一基础记账。
二、权责发生制在运用中的弊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形式多样的经济联合体不断出现,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日益扩大,企业外界的利害关系人也不断增多,债权人,投资人,合伙人等的出现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知道企业各期的现金收入情况,而且要凭此信息对企业的付现,偿债能力等情况做出判断。这样,权责发生制的一些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权责发生制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不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净额。
权责发生制确认的利润收入与费用配比后的差额,是观念上的“盈利”,而非实际收付现金的净结余。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用“利润”的概念,而衡量支付能力却必须用“现金”概念,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如果投资人、债权人依据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及损益评价企业,怎能不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信贷决策?
三、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与企业三角债
(一)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造成企业提前纳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于竞争往往把赊销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致使应收账款增多。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包含了这种企业采用商业信用方式销货、提供劳务形成的债权,可预期在不久收回现金,但只要收入实现的标志一旦成立,纳税人随即发生了纳税义务。企业虚增了的应纳税金,使得客观性欠税在所难免。在结算纪律松弛和“三角债”重新蔓延的形势下,赊销数额越大,垫支税款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欠税。
(二)应收账款可能导致坏账增加,进而影响损益的准确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当期没有取得款项的那部分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不稳定性,因为这部分收益暂时仅表现为债权,款项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收回,一旦债务人突然宣告破产,或被关、停、并、转,这部分收益无法收回,势必给企业造成严重亏损,已计算确定并转入分配环节的收益也因此而失去了准确性。
(三)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导致企业三角债形成
企业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这样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构成复杂的债务链,形成所谓的“三角债”,以至于企业成品资金无法转变为货币资金,严重阻碍流动资金周转。造成三角债的原因很多,税收方面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增加赊购,可抵扣的进项税而增加现金净流入,反之,赊销数额大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为应收账款提前交纳的税赋。因而,企业间的拖欠行为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所助长。
四、权责发生制与净利计算
(一)净利计算缺乏客观性
建立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是配比原则,它要求在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时,应尽可能把与特定收入相关的全部费用从这些收入中扣减出去。由于分配程序上的主观性,其结果必然使权责发生制所确定的净利缺乏客观性。企业每期负担的商誉费,并非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它是以人为制定的标准为依据,从本期的收益中加以扣除的这里面就有主观因素,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权责发生制计算净利时不考虑实际收支现金的时间
科学决策要求判定每笔款项收支的时间,因为不同时间收支的等额现金用时间系数换算后具有不同价值。用权责发生制计算净利不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增大了决策者承担的风险程度,这对在资本市场上恰当有效地评价公司的业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就会计人员而言,利润的绝对值或相对值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指标,股东价值表现为企业将为股东创造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股票价值取决于其所带来的未来现金股利的现值,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核算的净利润却与此相距甚远。
五、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减少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间的差异
(一)五险一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的扣除
按照《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简称五险一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的税前扣除所属时间,目前通常是在企业实际缴纳或支付的当期税前扣除。
(二)税金的扣除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和《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以下简称税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于企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税款的缴纳时间存在差异,目前对于税金的税前扣除时间各地区掌握不尽一致。有的是以实际缴纳时间作为税前扣除的时间,有的是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作为税前扣除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刘颖;《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会计预算中的对比探微及应用分析》;会计研究;2008(6).
[2] 金伟晓;《试论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财会;2009(4).
关键词:会计实务;谨慎原则;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概述
1.谨慎原则的涵义。在会计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的不确定因素,谨慎原则就是在这些因素出现的时候,要求企业保持谨慎的态度,运用专业的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评估企业的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到既不高估企业的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企业的负债和费用,避免会计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持盲目乐观的心态。
2.会计实务中包含谨慎原则的意义。在现今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则必须在处理这些业务的时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进行评估。此外,由于企业经营的模式基本是独立生产性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自己对企业的耗费负责,自负盈亏,才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随着现今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必须要谨慎的处理好一切经济业务,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谨慎原则在会计运用中的两面性。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谨慎原则也不例外,其在产生之初就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保护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虚假的资产和浮夸的利润产生,另一方面在谨慎原则实行的时候,又会不可避免的带着一些主观随意的色彩,为企业会计报表粉饰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会计实务中谨慎原则的具体应用
1.资产减值准备。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对应收账款和企业的一些应收款项计提的坏账准备,对原材料、库存商品和低值易好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低价的准备,对债券、股票等短期的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低价准备,对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还有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和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这些都是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入的项目,都需要进行计提减值的准备,这些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用来作为企业相关资产的抵减项目。此外,对于一些计提的坏账准备,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按账龄分析法、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还是销售百分比法。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上,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合法,也就是加速折旧法,可以充分体现谨慎原则。折旧的意思主要是指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转移,并且从企业的商品销售中来获取一定的利益和补偿。企业可以选择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和双倍越递减法,不同的企业,自身的固定资产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折旧方法。
3.当物价上涨对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可以知道当前对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发、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等。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及时对企业的存货按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进行计算,使企业当期的成本升高,利润减少。
4.融资租入资产的价值计量。在国际上规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主要是采取最低的付款额的现值和账面价值来体现的,这主要是因为最低租赁付款额是由产生和收益性两种不同类型的支出而构成的。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租赁资产账面价值的虚涨,充分的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在租赁准则中,融资租入资产的折旧计提年限、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未担保余值的发生和售后租回损益的递延等,都可以体现会计实务中的谨慎原则。
三、完善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1.使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相关条款具有可操作性。从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来看,会计实务中的谨慎原则的方法在许多方面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如加速折旧法、先去先出法等等。然而企业的会计制度却对资产发生减值的规定不够明确,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等,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许多的影响,使企业制度中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企业在会计政策上的选择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就下决定,造成企业资产和利润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够完全的实现。如有些企业在实行资产成本计价时,对存货的成本按照什么价格计价,是运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还是先进先出法,都无法做出准确的决定。如果企业选择错误的计价方法,那就会使企业的利润出现偏高或者偏低的现象,对于固定资产,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选择加速折旧法,也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出现偏高或者偏低。这也为企业充分运用谨慎原则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想要真正提高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和可操作的标准,让企业按照这个标准去实行,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起到指导企业进行会计实践的目的。
2.改善绩效评价体系。在现今的企业发展中,企业的绩效考评应摆脱过去传统的方式,不要过分的强调企业“利润”指标的现状,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以“利润”为目标的原则。应让企业适当的增加资产经营质量、现金营运质量等指标,这样才可以充分的改善会计实务中谨慎原则运用的环境。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正确的运行谨慎原则,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在企业会计实务中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谨慎原则的实质,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决策判断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谨慎原则对会计的核算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具备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地位。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应积极贯彻谨慎性原则,把它用好用活,企业还要防止一些不法之徒滥用或者歪曲使用谨慎原则,过分提取准备、抬高负债和费用、故意压低企业的资产或收益。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会计核算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够对会计交易中的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做出谨慎性的处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表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除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概念外,还在许多具体会计准则中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一)对实质重于形式的概念性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本准则第四条又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如果企业反映的某项资产或费用,负债或收入仅有法律形式上的依据,但不是其经济实质,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就是虚无的,会计报告使用者就无法据此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或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具体经济业务上的规定。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基本上都明确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最为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1、关于融资租赁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将承租人租赁的资产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企业应将融资租入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关于金融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企业应按实际利率(而非票面利率)核算摊余成本和各期利息费用。并要求将一些初始成本极少甚至无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也纳入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3、关于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告》规定,合并财务报告的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而控制应该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
4、关于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有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预期将赎回的优先股确认为负债。
除上述规定外,在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中均有与之相适应的规定,比如各项资产的确认,在各资产会计准则中都规定了除满足相关资产的定义外,还规定与各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在收入的确定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应当同时满足五个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买方等。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实践中应用
(一)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是指应收账款权利主体将其所拥有的应收账款按照交易合同的规定出售或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获取现款的行为。按交易合同条款又称之为应收账款出售、应收账款转让、应收账款贴现等,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一般处理程序:首先,买卖双方签订交易合同或协议,确定应收账款的对象(即应收单位)、应收金额和收款费用等,其次,卖方向买方移交收款依据等;其三,买方按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一般为70%左右)向卖方预付现款;最后,由买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应收账款的客户收取货款。款项收回后,买方可能直接收入自己的账户,并将金额付给卖方;也可能收入卖方指定账户,再由卖方将预收款退给买方。出售的应收账款可能附有追索权,也可能不附追索权。
此项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应收账款已经出售了,但实质上是否真正出售,还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出判断,判断的标准:一是看应收账款的收益是否转移,应收账款收益,主要是指提前收回应收账款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或其他资金使用收益。二是看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否转移,包括应收账款延期收回的损失和坏账损失等。只有通过实质性判断,说明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报酬都转移给了买方,卖方企业才能终止应收账款的确认,否则不能转销应收账款,所收买方的预付金额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例题1,A公司将其部分延期期限为6个月的应收账款500万元,于2007年1月1日签订合同卖给B商业银行,合同有关条款的内容如下:
(1)A公司保证提供收款的真实有效证明材料。
(2)合同经双方签字生效时,B公司按应收账款总额的70%支付给A公司。其余款项于2007年3月31日。
(3)合同收款手续费,B公司按合同标的总额的3%计算,在首笔付款中扣除。
(4)A公司继续管理其应收账款,B公司协助催收,所收回合同内的应收账款存入A公司在B公司银行开立的专户。
(5)应收帐款到期不能收回,A公司按再次延期的款项支付B公司利息12%;如发生坏账损失A公司承担90%,B公司承担10%。
要求:A公司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
解:1、按实质得于形式原则判断是否转销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收益权判断,由于应收账款收回后仍存入A公司在B银行开立的专户,所实现的存款利息等收益仍由A公司所有,这说明应收账款的收益权并没有转移。
(2)应收账款流动性风险判断,根据交易合同规定:应收账款到期不能收回时,A公司应按合同金额向B公司支付年利率12%的利息,这说明应收账款的流动性风险没有转移,仍由A公司承担。
(3)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判断,根据交易合同规定:如果应收账款发生了坏账损失,A公司承担90%,B公司承担10%,这说明应收账款的大部分坏账风险仍保留在A公司,说明绝大部分的坏账风险也未转移。
综上所述,A公司虽然从形式上将应收账款卖给了B公司,也取得了合同规定的价款,但实质上该应收账款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没有转移出去。因此,A公司取得B公司的款项实质上是以应收账款为押金的融资性质,A公司不能转销应收账款,所收B公司的款项应作短期借款入账。
2、A公司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1日收到B公司首笔付款时
收款金额:500×[70%-3%]=335万元 B公司承担损失额:500×10%﹦5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350000
财务费用 150000
贷:短期借款 30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2)2007年3月31日收到B公司余款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0
贷:短期借款 1500000
(3)若应收账款到期如数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00
贷:应收账款 5000000
同时,归还银行借款
借:短期借款 45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5000000
(4)若应收账款到期只收回60%,其余再延期6个月
①收回款项时(收回金额=500×60%=3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3000000
贷:应收账款 3000000
②计提利息时,(500-300)×12%×6÷12=12万元
借:财务费用 120000
贷:应付利息 120000
③收回延期应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
④归还银行借款本息时
借:短期借款 45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应付利息 120000
贷:银行存款 5120000
(5)若有确切证据表明延期部分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时
① 确定坏账时
借:管理费用 1800000(2000000×90%)
短期借款 200000 (2000000×10%)
贷:应收账款 2000000
② 归还银行借款时
借:短期借款 4300000
应收账款 500000
贷:银行存款 4800000
(二)售后回购业务。售后回购,是指购销双方签订交易合同或协议,销货方将产品卖给购货方,并收取货款,同时双方又签订一份回购合同,销货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价格从购销方手中买回原产品的一种经济行为。该类业务在房地产企业和大型设备生产企业中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
售后回购业务从法律形式上看是两项经济业务,一项是产品销售业务;另一项是商品采购业务。两项业务在形式要件上都符合销售或采购行为,但实质上是否真正实现了销售,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以判断,判断的标准:一是商品的管理权是否转移;二是商品在出售后的收益是否转移,商品的收益主要是指商品在出售之后的增值;三是商品的风险是否转移,包括商品的损失风险和商品的降价风险等是否转移等。只有当与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实质上转移给了买方,卖方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不能确认收入,所收款项只能确认为负债。
例题2,A房地产公司将自己建成的4栋房屋以800万元的价格销售给C公司,双方签订交易合同的主要条款为:(1)2007年1月1日,C公司支付房屋价款800万元给A公司;(2)A公司负责该房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使用工作;(3)A公司承诺到2009年12月31日,不论房地产市场怎样变化,一定以992万元的价格购该房屋,C公司不得自行转让。
要求:A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及会计处理。
解:1、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该项业务是否属于商品销售业务。
(1)房产管理权判断。该房产在销售后,仍继续由A公司负责日常维护管理和使用,说该房产的管理权并没有转移。
(2)房产收益权判断。该房产到2009年底,A公司以992万元回购,该房产价格涨得再高,其好处C公司得不到,说明房产的收益权仍留在A公司,没有转移。
(3)房产风险判断,该房产A公司按规定时间、规定价格回购,不论房产造成何种损失或价格下跌等,与C公司无关,说明房产的所有风险也没有转移。
综上所述,A公司销售的该房产,还保留了与销售资产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管理权,并对该资产实施控制;该资产的风险和报酬也并没有实质性转移。因此,A公司不应
确认销售收入,所有价款只能作负债入账。
2、A公司房产销售的会计处理
(1)2007年1月1日收到C公司价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 8000000
(2)每年计提利息时(假设该款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年利息=800×8%=64万元
借:财务费用 64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 640000
(3)2009年12月31日房产回购付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C公司 9920000
贷:银行存款 9920000
(三)资产租赁业务。资产租赁,是承租人按规定向出租人支付租金,以获得某项资产使用权的一种经济行为。租赁按其资产的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是否确认为资产入账呢?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它是否属于融资租赁资产,而判定为融资租赁资产的具体标准:1、购买权,即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其购买价款将远低于其公允价值。2、租赁期,即租赁期限占租赁资产使命寿命的绝大部分。3、租金数额,即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4、资产使用范围,即租赁资产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例题3,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向D公司租入一套数控机床,该机床的买价值500万元,使用寿命为5年,双方人同签订了一份资产租赁合同,合同的主要条款如下:1、设备租赁期为5年。2、租赁期内A公司于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32万元;3、租赁期满,在A公司支付了全部租金的条件下,数控机床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A公司。4、租赁期间,由A公司负责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D公司不承担任何费用。
要求:A公司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
解:1、该租赁资产是否确认资产入账的判断。
(1)机床管理权判断。在租赁期间A公司承担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说明与资产相关的管理权已转移给了A公司。
(2)机床收益权判断。该机床合同规定,A公司每年年末支付固定租金132万元,除此之外,设备的生产收益、涨价收益全部归A公司所有,说明机床的收益权已转移给了A公司。
(3)机床风险承担判断。只要A公司每年支付租金132万元,付清全部租金总额660万元后,数控机床的所有权转移给A公司,无论机床的维修费、损耗及跌价损失等均由公司承担,说明该机床的风险已全部转移给了A公司。
综上所述,租赁合同生效后,与数控机床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了A公司,因此,A公司应将机床确认为资产入账。
2、A公司租赁机床的会计处理
(1)租入数控机床时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5000000
未确认融资租赁费 1600000
贷:长期应付款——C公司租金 6600000
(2)每年支付租金时
借:长期应付款——C公司租金 1320000
贷:银行存款 132000
(3)每年摊销未确认融资租赁费时(假设按直线法摊销)
借:财务费用 320000
贷:未确认融资租赁费 320000
(4)租赁期满,付清租金时
借:固定资产——生产用数控机床 50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资产 5000000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正确理解和把握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熟练地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运用于各项具体会计业务之中,对于正确地开展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准确,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希望本文对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正确学习和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讲座》,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作者信息:
姓名:黄德祥
单位:湖南冷水江市财政局 高级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
资产计税基础,是指某项资产按税收法规规定,在未来收回计税时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其金额是资产的入账成本减去已经在税前抵扣金额后的差额。
(1)货币资金和预付账款。该类资产均在经济利益流入(如取得销售收入)时已计税,将来也可以全额税前抵扣。则: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2)资产陆金融资产。准则规定该项目初始取得时按成本计量,在各期期末时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税法规定按成本计量,只有在处置时,才能将实际发生的损益额税前抵扣。两者的差额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
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公允价值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注:上述公式中,若为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应加,若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应减。
(3)应收票据。准则规定:带息票据的应收利息,在年末时应确认利息收入,同时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税法规定:带息票据的利息应在实际收到时才确认应纳税所得。则:
账面价值=期末应收票据票面金额+应收利息
计税基金=账面价值-应收利息
(4)应收款项。这里特指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准则规定:应收款项初始计量,应按发生时应收未收的货款或其他款的实际金额入账,期末后续计量时按很可能收回的实际净额反映,即按原记金额减去估计坏账损失后的净额反映。税法规定:应收款项只有原记账面余额和按账面余额的3‰-5‰计提的坏账损失才允许税前抵扣,其他坏账损失应在实际发生时才能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应收款项账面余额-会计确认坏账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会计确认坏账-税法确认坏账
=应收款项账面余额-税法确认坏账
[例1]A公司年末应收账款账户余额500万元,坏账准备账户余额50万元,税务机关核定该公司坏账提存率5‰,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500-50=450(万元)
计税基础=450+50-500×5‰=497.5(万元)
或=500-500×5‰=497.5(万元)
(5)应收利息。该项目反映取得债权性投资时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和一次还本付息债权投资按期计提的利息收入。前者会计准则与税法规是一致的,在支付利息时和收到利息时都应税前抵扣;但后者税法规定在计提利息收入时并不计税,要到实际收到利息时才能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取得债权投资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未领利息+分期付息债权投资按期计提的利息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分期付息债权投资按期计提的利息
(6)应收股利。在我国,股利分配和利润分配都属于税后分配,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则: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7)存货。存货的初始入账成本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一致,但对存货跌价损失的处理规定则不同,会计准则要求估计存货跌价损失,并减少存货账面价值,而税法不承认估计的存货跌价损失,不准抵扣当期应税所得,存货在将来允许税前抵扣的金额仍是其入账成本。则: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存货跌价准备账面余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
值得注意的是若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入账成本应为账户余额加上或减去相关成本差异;零售商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应为库存商品账户余额减去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
(8)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项目的成本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但税法不承认计提利息收入和公允价值变动额,应收利息应在实际收到时才计税,公允价值变动应到出售时才计税或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应收利息±公允价值变动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应收利息±公允价值变动额
(9)持有至到期投资。该项目的成本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但税法不承认计提利息和减值损失,利息应在投资到期实际收回时计税,减值损失应在投资到期时按实际损失给予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成本+应计利息-减值准备
计利基础=账面价值+减值准备-应计利息
(10)长期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的大部分内容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但其中的递延收益两者的规定不一致,会计准则要求在将来收回时确认,而税法规定应在当期计税。则:
账面价值=长期应收款账户余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递延收益金额
[例2]A公司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产品一批,合同价格568000元,分两年收款,目前市价400000元,增值税68000元,未发生其他长期应收款,长期应收款帐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568000(元)
计税基础=568000-(568000-400000-68000)=468000(元)
(11)长期股权投资。企业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同,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
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反映其投资成本净额,对此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但对投资减值损失的规定不一致,税法不承认预计减值损失,则:
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投资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投资减值准备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反映投资企业所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投资在以后能够以现金股利方式收回的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一致,即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投资在以后不能得到现金股利,只能通过转让方式收回投资的,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会计准则后续计量要求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增减额和投资比例增减长期股权投资及当期损益,而税法对此不准许计税或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投资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因被投资单位增加所有者权益而增加的投资额+投资减值准备
[例3]A公司2007年1月对D合营公司投资现金500万元占股30%,D公司当年获净利润200万元,A公司未提减值损失,假设D公司不分配现金股利,A公司2007年年末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500+200×30%=560万元
计税基础=560-200×30%=500万元
(12)投资性房地产。在成本模式计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但对折旧与减值损失二者规定不一,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根据该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并预计减值损失;而税法规定只有按税法规定的方法和期限计提的折旧才准许税前抵扣,不承认资产减值损失。则:
账面价值=初始成本-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会计累计折旧-税法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例4]A公司2007年1月1日起将一栋房屋用于出租,该房原值400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会计按10年折旧,年末时,计提减值损失60万元,税法规定20年折旧,不考虑净残值。2007年年末时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400-400x10%-60=300(万元)
计税基础=300+(400×10%-400×5%)+60=380(万元)
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下,投资性房地产在期末时会计准则要求反映其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额不能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则:
账面价值=投资性房地产期末公允价值
计税基础=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折旧额
(1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值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两者规定不同的是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准则要求应根据固定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并预计其减值损失。税法规定只有按税法规定的期限和方法计提的折旧才能税前抵扣,不承认减值损失。则: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原值-会计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会计累计折旧-税法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14)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与税法对其初始成本的规定是一致的,两者规定不同的是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减值计提。会计准则要求将无形资产划分为使用寿命脉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前者按使用寿命摊销,计入当期费用,对后者不予摊销;对发生减值的无形资产应计提减值损失。而税法规定无形资产应按合同或法律规定期限摊销,合同或法律未规定期限的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其摊销额允许税前抵扣,但不承认减值损失。则:
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初始成本-累计摊销-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会计累计摊销-税法累计摊销)+减值准备
[例5]A公司2005年1月1日向某科研所购买一项专利权,价款60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6年,法律规定该专利的保护期10年,2007年公司发现类似专利技术产品已经面市,并影响本公司专利产品的销售,为此对该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50万元。2007年年末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600-600×3/6-50=250(万元)
计税基础=250+(600×3/6-600×3/10)+50=420(万元)
(15)研发支出。会计准则规定发生在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付均记入“研发支出”账户,在期末时对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转作当期费用,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付仍保留在该账户;在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时转作无形资产。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可以税前加计抵扣,即可以按当期实际发生研发支出额的1.5倍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研发开支的账面余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原已税前抵扣金额=0
[例6]A公司某项专利技术发生在研究阶段的支出200万元,发生在开发阶段的支出500万元,其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100万元。该专利技术研发支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500-100=400(万元)
计税基础=400-(200+500)×1.5=0
(16)长期待摊费用。该费用会计准则要求按受益期限摊销,而税法规定一般可以在实际支付时全额税前抵扣,在未来不再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长期待摊费用期末余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已税前抵扣金额=0
[例7]A公司租用一栋房屋做生产车间,2007年6月对房屋进行改造,支付改造费用240万元,租期2年,2007年年末时长期待摊费用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240-240×6/24=180(万元)
计税基础=180-240=0
(17)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等项目。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
二、负债计税基础
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时按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金额的差额。
(1)交易性金融负债。对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本金,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即在交易性金融负债确认时不能税前抵扣,在将来清偿时也不允许税前抵扣,或者说未来税前抵扣额为零。但对其公允价值变动两者的规定不同,会计准则要求交易性金融负债按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将期末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不承认交易性金融负债在存续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税也不允许税前抵扣,只有在负债清偿时才能计税或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本金±公允价值变动额
计税基础=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本金
(2)应付票据。对商业汇票的面值,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但对带息商业汇票的应付利息,会计准则要求在期末时应计提利息,计入当期费用;税法规定:票据利息应在实际支付时才能税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应付票据的面值+应计利息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应计利息
[例8]A公司2007年9月30日因购买材料开出一张商业承兑汇票,面值50万元,票面利率8%。该公司2007年年末时应付票据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500000+500000×8%×3/12=510000(元)
计税基础=510000-10000=500000(元)
(3)应付职工薪酬。企业支付职工薪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般企业按实发职工薪酬金额分配计入成本费用,在该种方式下,每期应付职工薪酬等于实付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期末余额为零。另一种是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企业,每期以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如利润指标)为基础,计提应付职工薪酬,按职工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发放职工薪酬,“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的余额为应付未付给职工的薪酬。无论哪种薪酬支付方式,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下,我国现行税法实行计税薪酬制,即会计准则规定按当期实发薪酬列支成本费用;税法规定按当期计税薪酬标准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两者的差异属于永久性差额,只影响当期所得税,不影响递延所得税。
(4)应付利息。对企业融资利息,会计准则要求按期计提,计入当期费用,税法规定一般在未来实际付息时才允许前抵扣,则:
账面价值=应付利息账户的余额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付息时允许税前抵扣金额=0
[例9]A公司2007年6月30日向银行借入两年期借款100万元,利率8%,合同规定每年1月1日和7月1日各付息一次,到期还本。该公司2007年年未应付利息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为:
账面价值=100×8%×6/12=4万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应用
一、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将旧准则中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等。
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而这种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每股收益指标应结合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分析才有价值,没有现金流的收益不是真金白银。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计量基础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未满足以上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同时还规定,在判断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对具有商业实质的,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十分谨慎,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同时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新会计准则力图在维护会计信息高相关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理念上的突破。
三、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应当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旧准则未对此作出要求。投资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适当调整后确认。可辨认资产净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该调整可能导致净利润减少;可辨认资产净资产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该调整可能导致净利润增加。
四、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如果存在活跃市场、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并对公允价值的取得等问题作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就目前情况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取得的。但考虑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够高,该准则未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则不需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是在每一会计期末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股权激励
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公开发行新股时预留股份、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公司股份等方式作为股票来源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因这些权益工具是一种金融工具,符合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原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六、金融工具
【关键词】会计实务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92-02
“会计实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另外而从会计专业课理论性、应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出发,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简便且快捷实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①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案例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经济事件、自己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会计账务处理的原理以及逻辑性。它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以企业经济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自觉地进入运用以往所学知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启示,主动地将收集经济案例资料加以分析、推理、判断,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科学性,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过程,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这样一种现代职教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学生们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亲身感受了经济活动中账务处理的全过程,在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案例教学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④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广泛收集各种经济活动实例,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同时依据会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和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的选择,应以经典的经济事例为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应依据以下原则:①突出主题,明确目标。一个好的案例,必然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横向联系,融会贯通。②客观真实,生动典型。所谓真实、典型即该案例应当是来源于实际,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拟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实务实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③难易适中,信息适量。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复杂危重、容易造成混淆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究原因、查阅资料、深入分析的热情。此外,对于案例中所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提供条理清晰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案例的使用和案例教学的开展。
3、 会计实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