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内医疗行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胰腺炎;空肠内营养;连续血液滤过;生大黄;内毒素
Teatment with early jejunum nutrition combined with high-volume hemofilt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LI Fang,XIAO Hong,CENG Jun-fa,et al.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University of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treat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early jejunum nutrition and high-volume hemofilt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72 SAP patients,who were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une 2006 and December 2008.40 patients(control group)received high-volume hemofiltration an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the other 32 patients(treatment group)received both early jejunum nutrition and high-volume hemofiltration.The vital sig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nterleukin-6(IL-6)and plasma endotoxin were measur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APACHEⅡ score and serum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Pancreatitis; Jejunum nutrition; Continuous hemofiltration; Rhubarb; Plasma endotoxin
作者单位:42100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其基本病变是由各种病因导致胰酶激活自身消化组织引起的化学炎症,分为轻症和重症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起病急,病情凶险,进展快,并发症多;发病的早期即表现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SIRS失控则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肠源性细菌移位常导致胰腺及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性感染成为患者死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本研究在早期应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联合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并予以中药大黄鼻饲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治疗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 23~67岁,平均 39.2岁。病因:胆源性45例,酗酒8例,暴饮暴食5例,不明原因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分级、营养状况以及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提出的诊断及分级标准[1],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ICU监护下给予常规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足血容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用抑酸剂等,同时予以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1.2.2 HVHF方法 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入双腔导管建立血液通路,机器为日本旭化成ACH-10血液净化机,滤器为聚丙烯腈膜AV600S,置换液为改良Port配方,以前稀释法输入置换液4 000 ml/h,血流量220~250 ml/min,视患者肾功能等情况决定超滤量。治疗持续时间为16~24 h治疗,应用肝素抗凝,根据ACT结果调整肝素的用量。
1.2.3 营养的给予 治疗组入院第1天,在透视或胃镜下放置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螺旋型鼻空肠管于空肠(Treitz韧带下方5 cm的空肠内),置管后第1天先予米汤水250~500 ml,使肠道适应。第2天按照1:1比例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与米汤水的混合液,缓慢滴入,20~30 ml/h,以后每天增加500 ml,并逐渐增加输注速度(根据个人反应情况),最大量可达2000 ml。同时给予大黄浸液(生大黄30 g,沸水50 ml浸泡15 min),间隔8 h从鼻肠管灌注一次。而对照组治疗全程给予静脉营养。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并做 APACHEⅡ评分;②分别于行HVHF治疗前后各采集静脉血3 ml,离心后以ELISA测定TNF-α、IL-6的含量;③另在肠内营养后于第1、3、5天分别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采集静脉血,鲎试剂偶氮显色法测定内毒素的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x±s)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监测指标 随着治疗的开始所有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逐渐好转,整个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SAP患者呼吸窘迫、呼吸急促症状逐渐缓解,合并急性心衰者肺部音逐渐减少,心功能明显改善,急性肾衰者肾功能指标逐渐好转。对照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3.7±3.2)、(9.2±2.7),治疗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3.2±2.5)、(8.9±3.1)。两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细胞因子及内毒素 治疗开始后,两组各时段测得TNF-α及IL-6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细胞因子变化(x±s,pg/L)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
TNF-α对照组245.8±16.5185±14.5
治疗组251.6±10.2170±8.3
IL-6对照组98±8.679.4±9.8
治疗组95±8.870.6±5.3
注: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内毒素含量的变化(x±s,EU/ml)
组别治疗前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
对照组0.93±0.180.96±0.221.03±0.191.08±0.16
治疗组0.92±0.200.94±0.180.88±0.200.83±0.17
注:P
3 讨论
SAP可以使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中活化的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引起连锁和放大效应,即瀑布效应。而TNF-α是效应的核心因子,也是最早产生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以诱发IL-6、IL-8及其自身的基因表达,造成促炎因子的失控性释放。它们介导胰腺和胰腺外器官的损伤,导致SIRS发生,胃肠道是SIRS中的一个靶器官,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上皮脱落以及局部免疫功能受损等,使肠道屏障功能破坏,造成细菌内毒素移位,移位的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进入血液,进一步刺激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使循环中的细胞因子再次升高,对全身各脏器造成再次损害,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MODS及MOF的发生。
此外SAP时,急性应激反应和腹腔内大量炎性液体的刺激,导致肠发生。胃肠蠕动减慢为有害菌过度繁殖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肠道内大量积气、积液、使肠内压增加,肠道血供减少,加重了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这些因素都为细菌移位提供了条件,所以胰腺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阻断炎症的级联反应。阻断SIRS向MODS发展,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胃肠屏障,防止细菌移位。
而血液滤过是近年来较有效的治疗SAP的手段之一,可通过滤膜的吸附和对流等机制非选择性的清除循环中的炎性介质,阻止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从而阻止SIRS的发生。本研究中经血液滤过治疗后,所有患者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降低,说明血液滤过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胰腺炎发病时的炎症反应状态,顺利渡过第一死亡高峰。血滤的同时还带走了部分热能,使体温迅速下降,机体代谢率下降,这可能是患者发热、心动过速及呼吸急促和神志异常等症状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2]。
由于肠内营养直接供给肠黏膜营养底物,改善肠黏膜的血液循环,保持肠内正常菌群,从而保持了肠黏膜屏障,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菌群移位。EN支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而且通过空肠营养不会导致胰腺分泌增加,并可维持肠道机械、生物和免疫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减少肠源性感染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3]。此外,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麻痹状态,一方面可以尽快排除肠内容物,降低肠内压,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消除腹腔间隔综合征的发生[4],缓解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 另一方面可以清除肠道淤积的有害细菌,加上大黄自身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抑制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多种肠道细菌,从而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过度繁殖和内毒素的吸收,阻断胃肠道菌群的易位,控制内源性感染。
综上所述,早期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SAP,能有效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清除炎性介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36-238.
[2] 宗伟钧,吴丽颖,孙文军,等.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评估.中国血液净化,2004,3:562-563,570.
关键词:前房放液;高眼压;白内障术后
中图分类号:R7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白内障术后高眼压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一过性眼压增高。能否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关系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若不能及时缓解症状,降低眼压,势必造成视神经等相关高眼压的眼部永久损害。既往相关论述的文献有限,笔者通过参考相关报道,结合数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认为正确操作的前房放液,对缓解白内障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有确切效果,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无增加眼内感染风险的特点。同时,笔者也对在既往文献中没有论述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相关检查
1.1 对象
观察2009-2011年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病例30例。此30例白内障患眼均为单纯性白内障,术前不合并青光眼、虹膜炎、高度近视等眼部疾病,未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72.3岁。
1.2 症状出现时间
30例病例中,其中28例出现眼部症状并报告医生的时间为术后3-7小时,2例为术后一天查房时发现。
1.3 患者症状
9例表现为眼部持续异物感或不适感,无头痛眼痛等表现;19例表现为眼部胀痛、头痛、恶心;2例除眼部症状外,出现呕吐。
1.4 眼部体征
21例角膜雾状混浊,前房尚可窥清,瞳孔中等度散大约5mm,睫状充血(+)。其中2例可见前房闪辉(+)。5例角膜水肿明显,前房窥不清,可见瞳孔散大约7-8mm,睫状充血(++)。4例仅见睫状充血(+),瞳孔轻度散大约4mm,无明显角膜水肿。
1.5 眼压升高幅度
2例眼压为21―30mmHg;12例眼压为31-40mmHg;15例眼压为41-50mmHg;1例眼压为56mmHg。
2 方法
30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主切口为颞侧巩膜隧道3.2mm切口,辅助切口在患眼主切口左侧,并与主切口成60―90°角度的1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切口自行关闭,无缝合。无结膜下注射,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并眼罩包眼。前房放液方法:爱尔凯因眼液表麻1分钟后,安多福原液点结膜囊,闭眼约30秒。患者头部固定在裂隙灯头架处,嘱患者向主切口位置的相反方向注视,以无菌冲洗针头于主切口缘后约1mm处垂直轻压切口后唇,以蜻蜓点水式根据眼压情况一次或多次按压眼球,使房水缓慢流出。放液后再次检查眼压。操作完毕,无菌氯霉素眼水轻轻冲洗结膜囊,无需包眼。
3 结果
3.1 眼压值
经前房放液后,眼压均能下降。以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26例眼压值在10-15mmHg之间,3例在16-20mmHg之间,1例为22mmHg。平均眼压为13.4mmHg。
3.2 眼部体征
角膜水肿均明显减轻。放液后半小时检查,25例无明显角膜水肿,5例轻度角膜水肿,前房均可窥清,无前房闪辉。10例无睫状充血,20例仍有轻度睫状充血(+)。
3.3 转归
22例患者表示症状消失,无特殊不适;8例患者表示症状明显缓解,仅有轻度眼胀感和异物感,可忍受。术后1天检查视力,0.3者2例,0.4-0.6着18例,0.8-1.0者10例。30例患者均无发生虹膜脱出、眼内感染、黄斑囊样水肿等相关并发症。
4 讨论
一过性高眼压是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一个主要并发症之一,根据以往报道,其发生率约在2.5%左右,发生时间多在术后3-7小时内[1]。及时降低眼压,缓解症状,对患者的视力恢复非常重要。关于该操作的几个经验点,分别讨论。(1)在30个病例中,笔者观察到其中16例在放液时,有条状粘弹剂自房角位置飘向瞳孔位置,证明了引起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粘弹剂抽吸不干净堵塞房角造成[2]。前房放液不仅可以降低眼压,同时也可以通过眼内房水流动冲刷房角,带走粘弹剂或堵塞于房角的色素、细胞、炎性渗出等。(2)在操作中,笔者不选用一号针头而选用冲洗针头,目的在于避免因操作过程中患者不配合转动眼球而可能造成眼球刺伤,这在初学者中尤为重要。(3)因现今白内障手术多选用水平主切口,故进行放液操作时,为操作方便和患者配合容易,也由辅助切口改成主切口。由于主切口较辅助切口宽度大,放液量多,为避免虹膜脱出或眼压急速下降的可能,压迫眼球力度必须小。同时,压迫方法由原来的持续压迫改成点式压迫,使房水流出量在可控范围内。笔者采取的压迫时间为0.5秒左右。经过总结,发现每次压迫,可达到降眼压幅度约为12-16mmHg,操作时可根据实际眼压和目标眼压估算压迫次数,避免反复的测眼压操作。而且,由于压迫力度变小,时间变短,患者耐受性增加,基本可以配合完成操作。(4)压迫点位于切口后唇后1mm,操作过程并不侵入切口和前方,房水也只单向外流,无倒流现象,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经典的内科方法降眼压治疗,存在起效时间长、降压幅度有限、受患者全身疾病限制用药等的局限性。以往并不将前房放液作为首选的治疗办法,原因为此操作有可能导致眼内感染、虹膜脱出等相关严重并发症,同时,降眼压幅度比较难控制。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只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方法,前房放液是一项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同时,由于其操作简单可控,作用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无需进手术室,患者配合容易,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顾虑,是处理白内障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戴维医疗是一家专注于婴儿保育设备制造的企业,早在1992年,公司瞄准迅速发展的婴幼儿保育设备市场,开始致力于婴幼儿保育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20年以来,公司孜孜不倦的追求产品品质和技术的创新与完善,不断改进产品工艺和质量,形成今天以婴儿培养箱、婴儿辐射保暖台、新生儿黄疸治疗设备为主的三大系列40多款产品,具备年产2万台婴儿培养箱、婴儿辐射保暖台和新生儿黄疸治疗仪的生产能力,以婴儿培养箱、婴儿辐射保暖台为主的核心产品产销量占据国内市场三分之一强。
戴维医疗以“创新领先、保质求量、勤俭创业,和谐发展”为经营理念,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一直引领国内行业发展方向。
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7项,“婴儿培养箱输氧控制技术”、“高精度可控湿度技术”、“婴儿培养箱可用于野外转运技术”、“婴儿培养箱低噪音技术”和“光照治疗温度控制合成技术”等技术均为国际领先、国内首创,不仅实现了更好的产品性能,同时为公司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足够的技术资源保障。
戴维医疗是国内同行业第一家通过CMDC认证、CE认证的企业。2010年11月,公司的YP-970婴儿培养箱获得CB认证,YP―系列婴儿培养箱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优秀新产品金奖。
同时,公司还是国内同行业率先采用减震技术、超低温环境使用技术、交直流多电源自动切换技术、湿度发生器耐高温高压消毒技术、水箱电极无电离现象技术、同步打印技术的企业,其中多项技术为国内首创并独家拥有,部分产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接近20年的经营过程中,用董事长陈再宏的话来说,公司从来不愁产品的销路,很多客户都是主动上门的。公司多年的经营中公司的业绩也从来没有出现较大的起落,公司的经营一直都是蒸蒸日上的,市场和品牌的影响一直都在不断的向上成长。
自设立以来,累计销售产品已超过20万台,产品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医院,深得客户信赖。
与此同时,公司的产品也深得来自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目前已经在全球发展了40多家稳定商,产品远销到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100多个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戴维医疗1996年公司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是国内成为医疗器械行业首批通过认证的五家企业之一,也是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企业。
公司还是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团体会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浙江省商标协会会员单位。
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技术实现路线。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其次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影响分析,最后给出了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为“十三五”国内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医疗卫生信息化 应用研究
1 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 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 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 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 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 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一、行业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是市场化发展前景不明朗,处于行业转型与改革期
1. 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
2. 2000年之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面临改革压力;
3. 2000年,随着《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4.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资本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
中国医疗卫生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卫生费用和总的卫生费用支出逐步增大,从1978年至2000年间,卫生服务弹性系数平均为一点二,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百分之一,卫生总费用相应增长百分之一点二。
据预测,中国的医疗市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
1. 人均卫生费用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人均卫生费用较高;
2. 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处于一般水平,有望继续提高;
3.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将继续增高,在全国人口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整体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二、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禁止非国有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限制了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
2000年以前,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体制的部分特点:
1. 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投资建设医疗机构,并不断给予财政补贴和其他支持;
2. 严格限制非国有资本对医疗机构的投资;
3. 规定所有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机构(除极少数的诊所外),获得收入只能进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再投入,不得用于投资回报;
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价格受到严格限制。
通过对营利性资本的行业禁入政策以及医疗机构收入分配、价格的限制,失去了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基础,限制了行业的产业发展及投资热情
三、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行业体制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开放,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体系,提高资源配置、行业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将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方向。
四、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医疗卫生行业体制改革的序幕
2002年,《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的部分规定:
1. 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机构整体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
2.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3. 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4. 营利性医疗机构参照执行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
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使投资于医疗行业获取收益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许可,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自主确定服务项目,自主确定服务价格,照章纳税,使医疗行业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大量资本已经或准备进入医疗行业市场
由于医疗行业极具潜力的投资机会,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及投资机构,如上海华源集团、德隆集团、清华紫光、大鹏、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大连实德集团、伊利公司、中信集团等均有意在医疗行业投资。
国内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动向,一些知名的医疗机构获得了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大额授信。德国、新加坡等政府,也在极力促进本国医疗机构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
预测,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逐步引入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以撮高行业效率,丰富医疗服务层次
发达国家医疗产业改革动态
一、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只有美国有显著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
一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
美国
美国医疗制度变化:最初的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美国政府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了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一味加大新药研制和针对疑难杂症研究的投资,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英国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但是政府也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正逐渐向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
・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国营的医疗体制。
存在的问题: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
・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1994年实施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医院不再是国营身份,而是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
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
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
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医疗制度(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制形态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新加坡医疗模式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每个新加坡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
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当然,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机遇
政策机遇
2003年,卫生部表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益性医院,包括区域内布局合理的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其他医院中的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这是卫生部官员首次在媒体上提出“抓住两头(区域最好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放开中间一片”的改革思路。
中国加入WTO之后,医疗产业政策逐渐放开。目前,外资最大占有合资医疗医院的70%,中资为30%,但可以预测,外商独资的医院也为期不远。
中外合作或合资的医疗机构也享有同公立医院同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根据其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为非营利性或公益性医院。
市场机遇+管理机遇(一)
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开放的医疗行业,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目前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落后,存在较大管理提升的空间,对于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外资机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市场机遇(二)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一方面是庞大的医疗健康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医疗建设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中国对建设医疗机构的投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中国在医疗建设上的缺口吸引了私人、社会和海外资本的进入。
利益丰厚是国外资本抢摊中国医疗市场的驱动因素。业内人士估算,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一年的营业额一般不会低于4亿元人民币,最高的几家有可能超过10亿元。同时中国每年的卫生支出接近18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这一数字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民营和私人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市场的生力军,改变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
资本机遇(并构重组)
资本机遇(上市融资)
外国战略投资资本定将持续增加,国有医院的民营化和股份制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重组或股份制改制成功的部分医疗机构,将很快在中国及海外资本市场上以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
技术机遇+人才机遇
中外医疗项目的合作,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合作,有利于市场的共同开发,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大大增强了合作双方的技术交流与提高的动力,希望能以更加优势的医疗技术在竞争中占有优先位置。
技术的交流必然大大增加人才的交流与互换。
各类性质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研发人才等。同时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能力的平台,实现其自我价值。
中国医疗市场的中外合资医院
中国现有200多家合资医院
北京目前共有医疗机构9000多家,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股份制医疗机构却只有25家。也就是说,北京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空间,所以,外资医院早已瞄准了这个短缺市场。
目前北京已有25家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院、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北京香港国际医务诊所等,其中以妇产科为主的和睦家医院经营状况较好,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当然,由于受国内医疗体制及投资比例等限制,目前此类医疗机构的规模都不大,基本上只能称之为诊所、社区专科医院,而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基本没有。
中外医疗产业合作的风险
法律风险
法律法规的缺陷与滞后
立法机构上的缺位、技术上的缺陷、立法内容上的冲突与滞后,使中外医疗项目合作时,缺乏法律保障与依据。
中国目前尚无一个类似《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除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管理结构与管理条例》、《医疗结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目前多种产权属性的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等均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
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与外资的合作,特别是参与并购重组等资本项下的活动时,仍然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规则与流程。换言之:还没有制定好游戏规则,故这游戏就变得随心所欲,机会大,风险也就越大。外资并购重组国有医疗机构时,同样面临上述的法律风险。
如其中的土地评估、固定资产评估、品牌评估及市场评估等均无法可依,导致谈判旷日持久、隐患多多。
政策风险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定性――将医院产权属性与医院分类管理的概念混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与政策导向上的错误。
将医院公益性与营利性及营利性的对立化。
对外资医院与民营医院有政策性的歧视与不公正的限制。
政策的不连续性与不透明性。
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针对国有医疗机构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国有医院的院长只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者,其授权范围、决策权限、财务控制及发展动因等方面均不明确,导致在中外合作谈判时,搞不清楚谈判主体,还有漫长及敏感的请示、等待批复的过程。
当与卫生局直接谈判时,又面临官僚体系、文牍主义、地方利益分割与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卫生局长还得给市长或书记汇报,实在是一个考验耐心的过程。
政策风险
医疗机构人员安置
大部分国有医疗机构是事业单位,其员工没有社会保险,在并购重组过程中,随着员工身份的变换,应当补缴的社会医疗保险该由哪个机构承担,目前没有相关政策。
土地处理
国有医疗机构的土地是划拨土地,在并购重组后,该部分土地是否需要补缴出让金,如何确定出让金?
税收政策
如果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目前设置为非营利性的,几年之后转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历史收入在税收方面是否存在追溯问题?
政治风险
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应当重视医疗机构国有化的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政府干涉较多的行业。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商品还是基本人权,医疗行业能否市场化运作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医疗行业市场化问题存在不同的政策。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市场化的问题的争议也将始终存在,存在中国在未来进行医疗机构国有化的可能。例如:1948年英国颁布实施国家卫生服务法,推行了医疗机构的国有化浪潮。
管理风险
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组织文化的差异、长期体制差异带来的管理思维惯性差异,都会直接导致管理风险。
管理层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管理层的团结、中高层之间的团队合作;
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等。
品牌风险
对国外资本的本性要有足够认识。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张战略有它的三步曲:一是输出设备技术,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品牌输出首先攻击的是市场,重点是攻击需求而不是供给,这样就可以更少地动用本国的资源和资本,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生产和提供并非高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市场销售,挤占当地市场,压制当地名牌,获取巨额利润。这种超常的经济手段,不仅使我们没有反抗意识,而且釜底抽薪、直接抢夺消费者,诱导他们的消费偏好,从而从根本上占据市场。长期下去,中国自由品牌生存空间令人担忧。
总论
国内医院的转轨进程必将加快,外资、民营及私人医疗机构的经营理念正在对传统医疗模式形成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