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安全信息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防御
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多方面合力的结果,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力企业意识到亟需尽快的对电力系统进行革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电力企业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加强了对管理体制的合理改变和生产效率的大步提高,拉开了电力系统改革的序幕。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是电力企业发展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的将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系统与其管理和考核进行有机结合,更好的服务于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电力企业安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与防御也就成为了电力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亟待重视的问题所在。
1 电力企业安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1.1 企业规模发展迅速,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电力资源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力企业在相对垄断的情况下,发展极其迅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电力企业仅仅对基础设施和简单的网络构建有着重视力度,却没有对安全信息系统的风险认识足够,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了诸如网络安全防御意识差,对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资金投入不足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企业安全信息系统的维护资金投入却并不高,网络安全技术没能及时加强,电力企业也就不能很好的抵御网络风险,对网络入侵也显得无所适从。
1.2 信息化安全资金投入少,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电力企业对安全信息网络的建设的重视并不充分,有些电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管理部门完全忽视,只是将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安排给几个技术员或挂靠到生产技术部门,电力企业作为高盈利企业却对信息安全资金投入并不充分,信息化管理制度也很不健全。电力企业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注意到构建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的重要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得电力企业更好的满足其发展体制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 电力企业安全信息系统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安全化管理未分区
国家电力管理委员会出台的5号规定,对电网企业、发电企业、供电企业等电力相关企业做出了有关其信息安全网络业务系统构建的明确规定,将这些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系统大致分为了管理信息的部分以及生产控制的区域。信息管理区域可以依托各个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安全区进行划分,而生产控制区域一般来说应该由可控制区和非可控区两大部分构成。在这样两个大的区域之间,电力企业必须在国家电力监测认定部门的监督下安装电力生产专用的单向横向安全的隔离装置。如若不能很好的遵从这样一个标准对电力企业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就经常会出现企业管理信息大区部分网络直接可以对生产控制区域的数据进行访问,出现网络安全事件,影响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
2.2 网络端口接点存在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的网络系统安全建设却并不牢靠,在部分环节仍然十分脆弱,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网络建设中, Web程序漏洞、系统漏洞不断出现,对病毒的侵入无力抵抗,为黑客、病毒制造者提供了入侵的机会,这些信息安全威胁的发生可能会引起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系统的瘫痪和网络故障,为企业造成了这些安全威胁使得企业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最近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显示,电力企业中遭受到的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威胁中约有70%是由于网络系统内部的危险侵袭。这种危害的可能发现于诸多方面:对于敏感数据的滥用,对于内部员工的信息监管不力使得信息泄露都提升了企业的运行风险。
2.3 互联网病毒的侵害
从口语传播时代到印刷传播时代,直至现在的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病毒也迅速得以传播和扩散。诸多的电力企业网络内外相连,覆盖范围相当广泛,网络病毒经常可以有机可乘,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台电脑的病毒侵害到整个电力网络系统,造成网络通信的阻塞,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文件和关键数据得不到完整的保存,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2.4 信息安全人员防范意识较低
电力企业信息防范人员对信息安全应用系统的管理是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重要一部分。数据库操作系统的规划和防范都离不开信息安全人员的有力防范,但在如今的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防范意识低下的情况屡屡发生,由此引发的网络安全漏洞泄露了电力企业机密信息,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使企业遭受安全冲击。用户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下是现如今网络安全的通病,大多数的用户都认为网络自身有着一定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对电脑提示的病毒预警视而不见,电力企业中也没有很好的避免这一点,部分工作人员重技术轻管理,网络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给企业的网络带来了十分大的管理风险,这就迫切的要求应该对网络的安全机制进行完善,也应该主动自高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3 电力企业安全信息系统风险防御
3.1 防火墙技术的运用
防火墙技术是现今社会经常用于互联网风险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多用于将可信任网络和非信任网络之间相隔开来。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的运行调度中都应该加强在安全检查中对网络节点的关注,限制对含带危险信息的领域的访问。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分散控制和运行调度的过程中对防火墙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将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应用都限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在不同的权限内最大限度的合理的运用着相关资源。
3.2 网络病毒侵袭的防护
电力企业关系着国家重要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了保护电力资源的安全,必须要从内到外的构建起全方位的网络病毒防侵害系统,更好的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病毒信息进行防护。只有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安全性,在互联网和周边的局域网内都安装好防病毒侵袭的安全网关和内置的病毒防护软件,才能使得电力企业免受网络病毒的侵袭,各个方面的数据得以安全与稳定的保存。
在电力企业的网络准入控制系统中,对接入点客户的安全策略检测和身份认证都是必不可少的,若不能通过检测的用户应该被严令禁止在网络之外进行隔离。无论是无线用户还是有限用户,都将面对互联网访问客户端从验证、授权到阻止未授权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过程,只有在一系列的检测中得到审核通过才可以拿到进入内部网络的通行证,网络病毒越来越厉害,愈发侵入性越强,对此,电力企业对客户端主机应该进行更加严密的考察,不间断的对病毒特征信息库进行更新,维护好网络的完整和安全性。
3.3 虚拟网的数据备份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设置,加之很好的利用交换机、路由器等功能设置,可以使网络管理员将任何一个相关局域网内的一些网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局域网。在这个局域网里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加迅速,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使得电力企业的数据被窃听的可能性不断的降低。与此同时,现在电力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重要的资料进行数据库的备份工作,这样构建起对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应急预案,可以在出现网络侵袭时及时的对关键业务和应用程序进行保护,确保核心数据系统在出现损害时,企业核心安全得到保护。
3.4 终端设备的网络准入控制技术
可采用基于网关认证的硬件控制技术,实现对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VPN网络、wifi网络等方式连接的设备进行接入控制。同时,采用“报备重定向+注册重定向”的双重认证保护技术,对非法接入的终端设备进行强制重定向安全检查。对不符合安全等级要求的终端设备,可根据系统策略限制用户接入网络或将其访问限制在隔离区。
网络准入控制技术应以细致、准确、迅速为原则,对网络资源访问进行控制,尤其是一些核心的网络应用,包括C/S、B/S以及服务器应用;以精益化的客户端联动管理为核心,基于多种授权方式,包括单用户授权、用户组授权、白名单授权等方式,实现对未受控客户端实施不同用户级别的可靠便捷的接入控制。
4 结论
电力企业的安全信息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对电力企业安全信息系统将要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防御措施,是保障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有力手段。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增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系统构建也愈发的完善,为电力企业的良性循环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互联网信息的保护,防御病毒的侵害,为为电力企业的安全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营造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伟.电力系统网络安全体系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08(01).
[2]牟奕欣.关于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的探讨[J].中国经贸,2010(14).
【关键词】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对策
保证信息安全不发生外泄现象,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在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和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仍难望其项背,还有不少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着手解决:
中国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不用联网,只作用于单一电脑的查杀和防控病毒软件;第二个时期是独立的防止病毒产品向为保证信息安全采用的成套装备过渡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建设保证信息安全的系统时期。
1 需要解决与注意的问题
信息安全保障的内容和深度不断得到扩展和加深,但依然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没有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信息安全保障问题;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只依靠纯粹的技术,也不能靠简单的安全产品的堆砌,它要依赖于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安全工程(system security engineering);信息安全就是人们把利用工程的理论、定义、办法和技术进行信息安全的开发实施与维护的经过,是把通过岁月检验证明没有错误的工程实施步骤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由于国家8个重点信息系统和3个重点基础网络本身均为复杂的大型信息系统,因此必须采用系统化方法对其信息安全保障的效果和长效性进行评估。
2 安全检测标准
2.1 CC 标准
1993年6月,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四国协商共同起草了《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公共标准CCITSE(commoncriteria of information technical securityevaluation)》,简称 CC,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现有多种准则的结果。CC标准,一方面可以支持产品(最终已在系统中安装的产品)中安全特征的技术性要求评估,另一方面描述了用户对安全性的技术需求。然而,CC 没有包括对物理安全、行政管理措施、密码机制等方面的评估,且未能体现动态的安全要求。因此,CC标准主要还是一套技术性标准。
2.2 BS 7799标准
BS 7799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包括:BS 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是组织建立并实施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指导性的准则;BS7799-2∶2002 以 BS 7799-1∶1999为指南,详细说明按照 PDCA 模型,建立、实施及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要求。
2.3 SSE-CMM 标准
SSE-CMM(System Security Engineering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模型是 CMM 在系统安全工程这个具体领域应用而产生的一个分支,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领导开发的,它专门用于系统安全工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
3 网络安全框架考察的项目
对网络安全进行考察的项目包括:限制访问以及网络审核记录:对网络涉及的区域进行有效访问控制;对网络实施入侵检测和漏洞评估;进行网络日志审计并统一日志时间基准线;网络框架:设计适宜的拓扑结构;合乎系统需求的区域分界;对无线网接入方式进行选择方式;对周边网络接入进行安全控制和冗余设计;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对网络设备和链路进行冗余设计;网络安全管理:采用安全的网络管理协议;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响应体系;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管理。网络设备是否进行了安全配置,并且验证设备没有已知的漏洞等。对网络设置密码:在网络运输过程中可以根据其特点对数字设置密码;在认证设备时对比较敏感的信息进行加密。
4 安全信息检测办法
4.1 调整材料和访问
调整材料和访问是对安全信息检测的手段。评估人员首先通过对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安全运作记录、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技术文档、历史事件、日志等的研究和剖析,从更高的层次上发现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脆弱性。并找准信息资产体现为一个业务流时所流经的网络节点,查看关键网络节点的设备安全策略是否得当,利用技术手段验证安全策略是否有效。评估专家经验在安全顾问咨询服务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通过对客户访谈、技术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设备的安全性能,而且注意把自己的实际体会纳入网络安全的检测中。
4.2 工具发现
工具发现是利用扫描器扫描设备上的缺陷,发现危险的地方和错误的配置。利用检测扫描数据库、应用程序和主机,利用已有的安全漏洞知识库,模拟黑客的攻击方法,检测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网络设备、应用系统等各主机设备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漏洞扫描主要依靠带有安全漏洞知识库的网络安全扫描工具对信息资产进行基于网络层面安全扫描,其特点是能对被评估目标进行覆盖面广泛的安全漏洞查找,并且评估环境与被评估对象在线运行的环境完全一致,从而把主机、应用系统、网络设备中存在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恰切地展现出来。
4.3 渗透评估
渗透评估是为了让使用的人员能够知道网络当前存在的危险以及会产生的后果,从而进行预防。渗透评估的关键是经过辨别业务产业,搭配一定手段进行探测,判断可能存在的攻击路径,并且利用技术手段技术实现。由于渗透测试偏重于黑盒测试,因此可能对被测试目标造成不可预知的风险;此外对于性能比较敏感的测试目标,如一些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系统,由于渗透测试的某些手段可能引起网络流量的增加,因此可能会引起被测试目标的服务质量降低。由于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规范庞大,因此在渗透测试的难度也较大。因此,渗透层次上既包括了网络层的渗透测试,也包括了系统层的渗透测试及应用层的渗透测试。合法渗透测试的一般流程为两大步骤,即预攻击探测阶段、验证攻击阶段、渗透实施阶段。不涉及安装后门、远程控制等活动。
我国信息安全要想得到保证,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监测办法。依靠信息安全监测办法对中国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整体分析和多方面衡量,将对中国信息安全结论的量化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给我国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实行保密,对中国筹划安全信息建设以及投入,甚至包括制定安全信息决策、探究与拓宽安全技术,都至关重要。因而,制定我国信息安全检测办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曹一家,姚欢,黄小庆,等.基于D-S证据理论的变电站通信系统信息安全评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6):1-5.
[2]焦波,李辉,黄东,等.基于变权证据合成的信息安全评估[J].计算机工程,2012,38(21):126-128,132.
[3]张海霞,连一峰.基于测试床模拟的通用安全评估框架[J].信息网络安全,2013,(z1):13-16.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脆弱性;威胁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保障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安全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风险评估是安全建设的出发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技术驱动为导向的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及详细安全方案的制定,以成本一效益平衡的原则,通过评估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以及脆弱性被威胁源利用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重要程度来识别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化业务和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或者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2.网络信息安全的内容和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的安全”从狭义的字面上来讲就是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考虑,还包括整个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以及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使用过程的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如下6个特征:(1) 保密性。即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或实体。(2)完整性。即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破坏。(3)可用性。即能保证合法的用户正常访问相关的信息。(4)可控性。即信息的内容及传播过程能够被有效地合法控制。(5)可审查性。即信息的使用过程都有相关的记录可供事后查询核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而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就能够为此复杂问题的解决找到一个考虑问题的立足点,能够将复杂的问题量化,同时,也为能通过其他方法如人工智能网络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基础。
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6大类:(1)自然界因素,如地震、火灾、风灾、水灾、雷电等;(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如暴力、战争、盗窃等;(3)网络硬件的因素,如机房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受电力、温度、湿度、灰尘、电磁干扰等影响;(4)软件的因素,包括机房设备的管理软件、机房服务器与用户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服务器的数据库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其他各种应用软件如杀毒软件、防火墙、工具软件等;(5)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使用者和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带来的影响因素,如操作失误、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拒绝服务、骗取口令、木马攻击等;(6)其他因素,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因素、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因素、教育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因素、宣传部门对相关安全内容的宣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均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3.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1 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
虽然已经有许多标准评估方法和流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只是这些方法的套用和拷贝,而是以他们作为参考,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安全风险评估的能力,进行“基因”重组,定制个性化的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服务具有可裁剪性和灵活性。评估种类一般有整体评估、IT安全评估、渗透测试、边界评估、网络结构评估、脆弱性扫描、策略评估、应用风险评估等。
3.2 安全整体框架的设计
风险评估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风险,更重要的是为管理风险提供基础和依据。作为评估直接输出,用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安全整体框架。但是由于不同企业环境差异、需求差异,加上在操作层面可参考的模板很少,使得整体框架应用较少。但是,企业至少应该完成近期 1~2 年内框架,这样才能做到有律可依。
3.3 多用户决策评估
不同层面的用户能看到不同的问题,要全面了解风险,必须进行多用户沟通评估。将评估过程作为多用户“决策”过程,对于了解风险、理解风险、管理风险、落实行动,具有极大的意义。事实证明,多用户参与的效果非常明显。多用户“决策”评估,也需要一个具体的流程和方法。
3.4 敏感性分析
由于企业的系统越发复杂且互相关联,使得风险越来越隐蔽。要提高评估效果,必须进行深入关联分析,比如对一个老漏洞,不是简单地分析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而是要推断出可能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管理漏洞,找出病“根”,开出有效的“处方”。这需要强大的评估经验知识库支撑,同时要求评估者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
3.5 集中化决策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参与,对这些能力和知识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评估的效果。集中化决策管理,是评估项目成功的保障条件之一,它不仅是项目管理问题,而且是知识、能力等“基因”的组合运用。必须选用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去执行相应的关键任务。如控制台审计和渗透性测试,由不具备攻防经验和知识的人执行,就达不到任何效果。
3.6 评估结果管理
安全风险评估的输出,不应是文档的堆砌,而是一套能够进行记录、管理的系统。它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但至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管理的风险表述系统。企业需要这样的评估管理系统,使用它来指导评估过程,管理评估结果,以便在管理层面提高评估效果。
4.风险评估的过程
4.1 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所涉及的业务范围,签署相关合同及协议,接收被评估对象已存在的相关资料。展开对被评估对象的调查研究工作。
4.2 中期现场阶段
编写测评方案,准备现场测试表、管理问卷,展开现场阶段的测试和调查研究阶段。
4.3 后期评估阶段
撰写系统测试报告。进行补充调查研究,评估组依据系统测试报告和补充调研结果形成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
5.风险评估的错误理解
(1) 不能把最终的系统风险评估报告认为是结果唯一。
(2)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
(3) 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安全问题。
(4)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漏洞扫描。
(5)不能认为风险评估就是 IT部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
(6) 不能认为风险评估是对所有信息资产都进行评估。
6.结语
总之,风险评估可以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主要安全风险。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体系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当前信息安全工作的客观需要和紧迫需求,但是,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题,涉及信息安全评估的行业或系统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评估方法都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或开发适合于某一特定行业或系统的特定评估方法,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也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刚 , 吴昌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策划[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2004,(09)
[2] 贾颖禾.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 中国计算机用户 , 2004,(24)
[3] 杨洁. 层次化的企业信息系统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 软件导刊 , 2007,(03)
[4] 杨晨.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势在必行——信息安全专家赵战生访谈[J]. 当代通信 , 2004,(22)
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报告称,总部设在中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通讯,有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建议美国禁止两家公司在美展开业务。此后1个多月时间里,相关各方展开激烈的论辩冲撞,至今尚未有最终结论。
随着此事的进一步发酵,一场关于中国信息安全的反思也悄然渐起。通过美国立法、政府部门与企业在此事中的种种作为,行业人士认为,中国信息安全亦处于威胁中,且需要从制度、监管等各个环节进行调整。
美国之鉴
“华为中兴在美国受到调查的事件教育了我们,要重新调查技术标准、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构和电信运营商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角色和作用,建立起安全的防护墙。”11月14日,电信专家陈金桥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在这一事件爆发后,多个领域的专家,一直对于中美两国公司在对方市场受到的不对等待遇表示不满。外界普遍认为,此次调查的主要推动力并不是美国政府,而更多是在大选年背景下,思科等公司与一些政客假国家信息安全之名,蓄谋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
但不论如何,在此过程中,美国从调查、立法到政府介入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形成一个通畅的体系,这值得中国借鉴。
“比如,美国对中兴与华为的调查,并不是政府进行的,而是众议院下属的情报委员会。”一位深度参与此次事件的设备厂商人士说,“这份报告本身没有任何的法律约束力,但如果报告通过议会,则可能迅速演变为立法,从而形成一个坚固壁垒。”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对外资厂商的信息安全监管却并未在立法层面建立类似的机制。这就导致在面临信息安全威胁或国际摩擦时,政府干预会破坏规则或被人指责,不干预则无法形成有效的防范或对抗,从而陷入两难的困局。
就此,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建议,中国应考虑效法美国,在人大下设常态化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并对相关企业进行审查监督。
与此同时,基础网络建设层面相关法规的缺失,也导致中国网络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虽然早在2003年,中国就出台第一部信息安全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文),但直到现在,信息安全依然缺少一个完整保障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
《财经国家周刊》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经过2011年的专项调研,已于2012年上半年曾形成相关报告。报告表示,仅在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相关法规条文就已经众多,其中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有将近40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10条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司法解释、国务院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约有30部、而各大部委颁布的相关部门条例、管理办法、规定,更是多达近200部,这还不包括各省级以下政府颁布的区域性政策和规定。
然而,这些文件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在总体上,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却仍然不成体系,对基础网络建设信息安全领域保护,更是缺少明确的、体系化的法律文本。
《财经国家周刊》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相关部门获得的资料表明,工信部2011年已经启动信息保护立法调研和研究工作,并约谈了包括百度、腾讯等诸多互联网公司。
监管调整
降了立法层面之外,专家也建议,中国应建立更加立体化的国家网络信息安全评估保障机制。
一位资深行业人士说,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着手信息安全体系,更多是由于历史原因。
“就最基础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来说,中国最早是没有自己的工业基础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依赖进口,而且在早期我们还处于大发展阶段,每年都需要兴建大量的网络,在那个阶段,对系统设备的要求基本上只有最低的要求:能用就行。”该人士说,虽然当年的信产部及后来的工信部,都设立了入网检测机构与检测程序,但这一程序也更多是对于设备可用性的检测,对信息安全的评估并没有提到最为重要的等级。
但随着时代变化,当各国的信息通信流量爆涨,并全面渗透进入政府、军事、商业、工业与公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后,信息安全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
“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尤其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第一安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就直接关系对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能力。”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邱善勤说,当前,世界各国都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甚至已经对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经贸等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信息安全事故的破坏性越来越大,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焦点。近两年来,微软、亚马逊、谷歌等企业纷纷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故,“震网”病毒更给伊朗造成巨大损失。信息安全事故频发,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比如在美国,奥巴马将网络安全问题视为最严重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提出将数字基础设施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予以保护,并组建了网络战司令部。日本则通过了《保护国民信息安全战略》,重点加强铁路、金融系统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范。
“这也是为什么利益相关方以信息安全为借口指控中兴华为时,美国各方立刻高度紧张的原因。”前文提及资深行业人士说。
问题在于,由于过去在开放环境下的高速发展,中国过去是既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法律要求,没有合格的检测机构,对于信息安全成体系的评估监管,尤其在设备领域,几乎是一个空白。该人士说,在此过程中,过去政府对行业基本没有做强制性的规范,也缺乏强制手段和检测手段,而是把权放给了基础运营商,但在商业环境下,运营商所进行的检测乃至防范往往会不自觉地放松要求。
“所以,中国现在除了继续开放市场,积极与海外厂商合作外,也要注意保护与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与国家安全,重新改变政府与企业过去在对信息安全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陈金桥认为。
据《财经国家周刊》了解,中国从决策层到各个部委,在此之前就已开始意识到相关的风险,并开始考虑如何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领域的管理,包括来自物理网络层面的国家安全和来自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安全。
威胁仍在
《财经国家周刊》获得的一份资料表明,以思科、微软等为主的美国IT公司,仍然占据着中国基础网络核心。
目前,中国市场仍是思科全球范围内唯一没有占据垄断地位的区域市场,但这一市场主要份额,仍被思科和H3C两个美国公司占据。2011年,H3C销售收入14.6亿美元,而思科在华收入略低于H3C,约占思科全球收入3%。但有报道称,思科中国业务的利润高达思科整体利润的30%。
《财经国家周刊》获得的文件表明,思科网络设备广泛应用于中国信息网络关键领域,包括运营商骨干网络、医疗网络、航空和交通网络,乃至金融网络、政府网络,甚至于军队网络。
“值得警惕的是,包括思科、微软等在内的大多数美国公司,在中国占据了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商业机会的同时,一直没有向中国政府开放相关源代码,而这些美国公司在中国信息网络的关键领域,同样长期占有较大份额。”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迈普通信CEO肖志辉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中国政府应当为自身安全考虑,未来应对包括思科、微软在内的美国公司予以相应审查,以防范关键信息被窃取的事件继续发生。”
与此同时,正在兴起的云计算业务中也存在类似风险。一位行业人士说,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主机系统,只有一个服务的平台,大量的经济信息与商业秘密就会成半状态呈现在云服务器上。为此,欧盟此前就有要求,在12到18个月之内,所有入云中小企业的信息都必须全部删除,而且不允许跨境传播。但外国的技术商向中国客户提供这一服务时,却一直在掩盖这一事实。
一、如何看待安全预算
安全预算是各类企事业单位为保护信息资产,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而投入的资金,是一种预防行为。安全预算多少合适,是不是投入得太多了?虽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网络安全事件仍然是呈现递增趋势。从安全预算角度分析原因:一是预算不足;二是预算不到位。
在国外,安全投入占企业基础建设投入的5%~20%,这人比例在中国的企事业中却很少超过2%。从风险的角度看,就是要平衡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用一百万美金保护三十万的资产,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如果资产的价值超过了一千万美金,产生的效益就显而易见,目前用一个量化的方法来计算信息化建设对于战略发展的贡献确实比较难。一年下来,并没有发生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年初的安全预算可能就会被质疑投入太多了;如果发生了不可接受的安全事件,那就成了预算部门的责任。安全预算到底够不够?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情况来分析一下风险与成本的关系,每年全球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网络损失已经可以用万亿美元的数量级来计算,我国也有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然而安全方面的投入却不超过几十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整体信息化建设,安全预算不足。
一个单位在安全方面投入了很多,但是仍然发生“不可接受的”信息安全事故。信息安全理论中有名的木桶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种现象。如很多企业每年在安全产品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却不关注内部人员的考察、安全产品有效性的审核等安全要素,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支持,都是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
二、 科学制定安全预算
信息安全的预算如何制定?其实要解决的就是预算多少和怎么用的问题。说安全预算难做,一是因为信息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员安全、物力安全、访问控制、符合法律法规等等。二是很难依据某种科学的量化的输入得出具体的预算费用。安全预算是否合理,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平衡”了成本与风险的关系;(2)是否真正用于降低或者消除信息安全风险,而不是引入了新的不可接受风险;(3)被关注的风险是否具有较高的优先等级。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恰恰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程序,对那些起到关键作用的信息和信息资产进行评估,得出面临的风险,然后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提出所需要的资源,从而利用风险评估辅助安全预算的制定。
三、 风险评估过程
目前国际和国内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标准及指南,通常包括下述几个过程:(1) 确定评估的范围、目的、评估组、评估方法等;(2)识别评估范围内的信息资产;(3)识别对于这些资产的威胁;(4)识别可能利用这些威胁的薄弱点;(5)识别信息资产的损失给单位带来的影响;(6)识别威胁时间发生的可能性;(7)根据“影响”及“可能性”计算风险;(8)确定风险等级及可接受风险的等级。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商业银行对于金融行业的稳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重要角色主要是由它自身的职能所决定的,因此做好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尤为重要。
1 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1.1 信用中介的职能
信用中介作为银行的最基本的职能,是银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商业银行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是通过借贷之间的差价获取的。商业银行在不同的主体的借贷之间,实际上扮演的就是一个信用中介的角色。商业银行通过向存款者提供利息,把社会上的闲散的货币资金收集起来,再通过收取利息,把这些自己通过业务往借给经济投资者。
1.2 支付中介的职能
银行的另一项职能就是支付中介的职能。银行在担当信用中介的过程中,本身产生了信用。这样,一些社会上的资金保管的安全自身无法保障时,就会交给银行保管。一些商业主体的业务往来的资金,也可以通过银行在双方的账户上进行资金的转移
1.3 信用创造的功能
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的功能的担当和中介职能的担当时,就产生了信用创造的职能。商业银行在进行收集社会闲散资金时,将受到的自己发放到社会上形成贷款、商业银行利用社会借款和贷款。形成了资金的来源,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条件下,将原本是贷款的资金转化成了银行的存款,增加了银行的资金存款,贷向社会,有增加了派生的资金。商业银行在进行主营业务时,又具备了信用创造的功能。
1.4 金融服务职能
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使得自己的流通日益复杂,各项活动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工商银行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其他的机构把自己的某些资金业务也交给银行办理。如工资等。在消费的个体,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一些电子业务的结算,如信用卡的使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使银行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来简单的存贷业务。商业银行的服务领域在向各个方面扩展。在现代社会中,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信息安全风险的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从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人们通过网络交易面临的财产损失的新闻越来越多。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信心安全时间显现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2.1 软件和硬件产品的脆弱性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包含着数以万计的设备,和服务器,每台设备又包含着大量的零件和软件。在如此多的细节组成的庞大的系统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些微的错误,都可能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留下隐患。在庞大的系统中,难免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加之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使信息安全系统呈现出脆弱性的特征。
2.2 信息系统外部的威胁
传统的银行对信心安全的保护一般采取的物理隔离的方式或者是协议隔离的方式。但是,随着银行的金融业务的极大拓展,给银行的客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现在,网上银行等电子商务的出现,又进一步的促进了银行利润的增长。但是,银行利润渠道的增多也就意味着风险的增多。外部的各种木马软件的恶意入侵和银行内部的网络病毒等都会威胁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这些都对全面开放下的银行业务系统有了新的安全的需求。这些新的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对信息安全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缺乏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
我国的信息系统本身具有脆弱性,外部又收到了各方面的威胁,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却不是很理想。从整体上看,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银行自身没有监控和预警的手段。也没有一个相对智能的,主动的防御体系去抵挡各方面的风险从局部上看,现在商业银行的信心安全管理体系过于落后,针对新兴的木马软件、黑客病毒等其他方面的威胁。传统的防御体系显然不能很大的作用。这些都需要新的产品的更新换代。
2.4 信息安全架构和管理流程不完善
商业银行内部的网络规模十分庞大,业务系统除了集中在总行数据中心的大部分,还有一些分散在各个分支行。在分支行中,不论是从系统人员的素质,还是从系统设备和网络设备的水平来说,都达不到总行的管理和运行水平。在整个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系统中。这些薄弱环节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大多存在着管理流程不顺畅、面对风险处理能力不足、风险管理缺乏弹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风险控制失控,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理的现象发生。
3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3.1 加强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关系着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采取可行的措施来把防范风险的工作切实做到位。一方面,在领导的顶层决策时,就要形成安全的意识。对信息安全的问题上,要意识到信息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员工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和信息安全的培训工作。由于现在商业银行的业务大部分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处理。所以在银行的操作员工,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员工也要时时刻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考级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
3.2 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保证信息安全的重点在于人的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有效堵塞和防范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识人充分发挥主顾南能动性,就要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和控制。银行要根据信息安全的保护要求,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梳理,进行层层有效的监控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风险防控体制。
3.3 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技术建设
商业银行为了保证信息安全的保护,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要重视起来。首先,要建设专门的监管理机构。运用这些机构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职能。其次,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信息安全技术的保证需要大量的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商业银行要提高自己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条件,吸引优秀的IT人员进入银行,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安全管理的体系。最后,要谨慎对待到一些IT外包的业务。商业银行的某些业务有些因为技术问题或者其他原因,会将一些技术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信心花处理机构。这些措施虽然会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专业型的支持,但是在选择外包业务时也要坚持谨慎的原则。特别要重视保密措施的处理。谨防安全信息外泄等问题的出现。
4 结束语
新型的电子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新的业务的产生所带来的漏洞和原来商业银行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都使安全隐患的问题越来越多。存在的一些小的问题所引发的的大的矛盾都可能给银行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涉及多方面的工程。商业信息安全的漏洞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以及推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强.浅议商业银行信息风险的防范[J].中国电子商务,2013(04):23-24.
[2]徐崇玲.银行信心安全风险自聘雇的流程和方法[J].中国金融电脑,2007(02):12-13.
[3]高松,李阳,王琰.山野银行信心系统研发风险管控新思路[J].现代商业,2013(27):78-79.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安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
引言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随着信息通讯、计算机网络、楼宇控制技术的发展,大量网络化的设备和系统进入建筑领域,建筑智能化系统逐渐形成以工业控制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深度交融,楼宇控制、安全防范、办公自动化等系统集中配置和管理的大规模集成系统[1]。建筑智能化系统,一方面增加了建筑的舒适度,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建筑及周边的安全,便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突发事件。涉及国家安全建设项目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例如车站、五星级酒店、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处于这些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的质量好坏不但关系到建筑的功能和可用性,有的甚至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因此做好建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检验是确保工程质量、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
1建筑智能化系统构成及检验现状
1.1建筑智能化系统构成
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建于1984年1月,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城市广场”。它是由一幢旧式大楼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而成。改造后大楼内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具备了监控和控制,并提供语音通信、电子邮件和情报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此后,智能建筑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技术迅速在世界各地展开。“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国内工程界也称为“弱电系统”,主要由智能家居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门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机房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宽带接入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构成。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的智能化系统与“弱电系统”的系统近似,按功能分为3大部分,分别是安防系统、楼宇集成控制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见图1。
1.2标准及检验现状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依据现行国标进行检验和验收,部分没有标准的系统依据合同中的技术指标进行验收。系统检验一般在系统调试完成并试运行1个月后进行,检验内容主要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2]。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检验的国标主要有GB50339—201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3],该标准在宏观上对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验收中必须加以细化才能提高可操作性。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4]是我国安防领域的第一部内容完整、格式规范的国标。该标准总结了我国安防工程领域施工的检验,对工程的设计使用等各个方面提出质量要求,但由于制定时间较早该标准中部分条款已不适用。此外,这些标准适用范围是通用建筑和一般建设项目,其检测项目较少,检测要求较低,因此不能用于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的智能化系统的检测中。
1.3存在的问题
现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在检验时主要存在2个问题:(1)缺乏信息安全评估。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标准和检验实施主要针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没有专门针对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和评估方法。这导致系统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缺乏信息安全技术保护手段和管理意识,存在信息安全风险[5]。随着系统集成度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已由传统的信息网络孤岛,转变为具备广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大数据集成系统。系统中的各种设备、终端、数据库等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和控制,使得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中,给公共安全、公司机密、个人隐私带来严重威胁。涉及国家安全的建设项目一般是社会重要基础设施或向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果其建筑智能化系统被攻击和控制,将造成重大事件。例如2012年7月的斯坦福大学附属医院2500名患者数据信息泄密事件,2015年2月的海康威视监控设备事件等等,都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2)缺少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的评估标准。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通信网络主要由计算机网络和楼宇集成控制系统网络构成。计算机系统主要涉及内部办公、信息、业务办理等,与普通计算机网络基本相同,其信息安全评估可以参考现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楼宇集成控制系统涉及给排水、智能照明、电梯控制系统、空调系统等,属于工业控制系统范畴。工业控制系统与传统计算机系统在信息安全上的主要区别是:传统计算机系统认为保密性的优先级最高,完整性次之,可用性最低;而工业控制系统优先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次之,保密性的要求最低。由于工业控制系统与普通计算机系统存在以上差异,因此不能采用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评估。现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国家标准有GB/T30976.1—2014《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第1部分:评估规范》和GB/T30976.2—2014《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第2部分:验收规范》,其适用范围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6],与建筑智能化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别,仅具有借鉴意义。
2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的现状
2.1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安全脆弱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系统中的设备和网络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1)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随着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优化和技术难度的不断降低,嵌入式系统在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已经广泛应用,使得设备和系统的开发流程简化,周期缩短,成本大幅下降。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设备的智能化水平,简化了设备互联的复杂度,降低了系统集成的成本。例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使用的监控摄像机在10年前主要是模拟摄像机,只有图像和声音的记录和传输功能,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输。目前嵌入式监控摄像机已经成为主流产品,不但具有模拟机的全部功能,还增加了与手机互动监控、网络存储图像、多协议支持等功能。在组网方面,嵌入式系统的监控摄像机一般都支持基于TCP/IP的以太网连接,简化了网络结构。(2)网络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系统集成的规模。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网络是系统集成的基础。目前智能建筑中除了用于电话、电视、消防的网络外,还大幅增加了各种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数字网、楼宇控制系统网络等[7-9]。这些网络实现了建筑内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还承担了智能建筑中部分系统接入互联网的功能。此外与通讯网络相关的设备数量和种类也逐渐增加。例如楼宇控制系统采用以太网连接和OPC技术将其房门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信息集成到统一平台进行管理。该平台通过核心交换机与办公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部分办公和业务系统通过核心交换机连接到互联网。(3)无线接入技术改变了系统连接方式。近年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产品逐渐走向成熟,无线局域网能够通过与广域网相结合提供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此外,采用无线局域网还可以节省线缆铺设成本,降低了线缆端接不可靠问题,满足接入设备在一定区域内任意更换地理位置的需要。这使得无线局域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在智能建筑中办公场所、公共区域等地方都提供无线接入服务,部分无线不需要认证可直接登录使用。新技术和产品的使用一方面促进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系统的脆弱点:(1)嵌入式设备和网络集成给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传统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网络是相对封闭的,承载的数据相对隔离,设备一般由单片机控制,程序和功能相对简单。例如楼宇的给排水系统一般由单片机控制,楼宇的监控系统采用的是模拟监控摄像机。这两种系统的网络独立相互,使用不同的现场总线进行信息传输。设备中没有嵌入式系统,病毒和恶意攻击难以改变设备的功能,对系统造成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某个系统中的设备故障了,基本不会对本系统中其他设备造成干扰,更不会影响其他系统和设备。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控制系统采用高级PLC,监控摄像机使用嵌入式系统,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通过以太网集成管理后,信息安全风险将可能引起智能化系统的整体故障。其一,病毒可以通过集成管理服务器或办公电脑传播;其二,嵌入式系统中的漏洞和应用程序中的bug可被攻击者利用;其三,被攻陷后的嵌入式设备可能成为僵尸设备,对网络其他设备发动二次攻击;其四,攻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攻击,攻击更加隐蔽。(2)无线网络的使用增加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受到攻击的隐蔽性。无线网的信号是在开放空间中传送的,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无线客户端设备,在合适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内就可以接收无线网的信号。目前在智能化系统中,无线网络主要设置在普通办公室,员工休息房间,餐厅等区域,且部分无线网络与管理或办公内网相连,仅采用简单技术方法进行隔离。而管理或办公内网与楼宇集成控制网络存在必要的数据交换,这导致通过部分无线网络可以进入楼宇集成控制系统网络。此外,由于无线接入的便利性,部分楼宇集成控制系统网络中的设备也采用无线接入的方式,虽然这些设备在进行无线传输时采用了一定的加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但无线接入点及其设备却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薄弱环节。入侵者可在较隐蔽的地方通过这类无线接入设备进入网络,然后利用技术手段发现网络薄弱点,最后实施攻击或敏感信息的窃取,造成设备失效或信息泄密。
2.2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上的信息安全脆弱性
虽然智能化系统随科技的发展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功能,但对智能化系统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却没有跟上技术的步伐,仍然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总体上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信息安全管理环节存在缺失。目前,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安全措施主要集中在办公和业务网络,楼宇集成控制系统网络几乎没有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存在部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环节的缺失。这使得入侵者很容易通过楼宇集成系统网络入侵整个智能化系统。其二,缺乏嵌入式设备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嵌入式设备由于使用了操作系统,部分设备可以看作是小型的个人电脑,但由于其安装位置和在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使得管理者往往忽视了对嵌入式设备的信息安全措施,这导致信息安全管理的盲区。其三,无线局域网接入管理环节信息安全措施薄弱。为了工作方便,智能建筑中临时搭建无线网络的情况时有发生。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络仅使用简单密码即可,其信息安全措施不足以抵御基本的入侵。由于这种临时网络的连接隐蔽性和接入的随意性,不但难以管理,还给智能化系统网络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管理的薄弱环节不但进一步加剧了系统的脆弱程度,还使得当出现信息安全事件时相关部门难以快速响应,事后难以进行溯源调查和改进。
3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评估的实践
为了探索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为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掌握项目中存在的实际具体问题,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授权下,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联合上海三零卫士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开展了对1个5星级酒店的智能化系统进行信息安全测评。由于该酒店已经进入运营,因此测评主要采用网络安全结构分析、攻击路径分析、安全漏洞扫描、系统完整性检查手段进行现场信息安全评估。被评估酒店的智能化系统的整体网络结构如图所示图2酒店智能化系统网络结构本次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的范围是西门子的楼宇控制系统、客房控制系统网络、以及与之关联的信息网络。由于楼宇控制系统和客房控制系统中业务种类相对较多、网络和业务结构较为复杂,且酒店已经开始运营,因此评估主要是在不影响酒店方正常运营的条件下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基础网络与服务器、关键业务系统、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的评估。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安全评估没有对应的标准,因此我们参考GB/T30976.1—2014《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第1部分:评估规范》、GB/T30976.2—2014《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第2部分:验收规范》、DB43/244.2—2013《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的系统规范第2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规范》和DB43/244.7—2013《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的系统规范第7部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规范》,开展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和渗透测试,我们发现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信息安全问题:(1)嵌入式设备存在严重信息安全隐患。首先该酒店楼宇控制系统采用的是西门子的DDC,该型号的版本由于没有进行操作系统升级,存在编号为CVE-2012-0207的漏洞,远程攻击者可利用该漏洞,借助IGMP数据包导致拒绝服务。其次,该DDC存在23号端口为默认开启,telent的默认登录为弱口令。(2)智能化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措施薄弱。第一,客房控制系统主机IP所在的网段可以连接互联网,存在被远程攻击的危险。第二,该主机的3389端口没有关闭,由于其密码简单,存在被爆破的风险。第三,通过该主机的IP地址接入后,扫描到了相邻IP的主机中的2个MYSQL数据库。第四,通过爆破的方式破解了这两个数据库的密码,密码为弱口令,并成功登录数据库。第五,该网段还存在考勤管理系统,具备门禁权限管理功能,系统仍然使用出厂用户名密码。第六,该网段还扫描到诸多打印机,在端口扫描中发现开启了515/printer端口,21/ftp端口,通过简单爆破得到了其出厂的ftp服务密码。第七,Insight软件登录账户/权限与操作系统登录用户名、密码保持一致,且均为弱密码,第八,系统操作员站与工程师站没有分离,操作员可使用工程师权限。(3)智能化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措施薄弱。第一,楼宇控制系统采用的是西门子的DDC和APOGEEInsight软件,组态软件和DDC间的通讯采用的是明文(见图3),且网络边界没有防护设施,很容易实施中间人攻击。第二,系统中40%的管理主机没有安装基本的防病毒软件,部分管理主机已经受到病毒感染。图3DDC的通讯数据包(4)楼宇集成控制系统部分集成软件存在软件漏洞。该酒店采用的是西门子的APOGEEInsight软件,存在DLL劫持漏洞,目前该漏洞已经被西门子证实,由CVE收录(编号为CVE-CVE-2016-3155)。虽然本次评估中发现的信息安全风险为个案,但通过与系统维护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交流,我们得知该酒店的智能化系统与他们工作过的酒店相比差不多,管理措施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涉及国家安全智能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此类风险在现阶段没有引起过较大的社会性事故,因此没有被重视。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嵌入式设备应及时更新软件版本,并将敏感端口设置为默认关闭状态。(2)合理划分Vlan和强化核心路由规则。(3)网络中额设备严禁使用默认密码或弱口令。(4)控制系统软件应该将系统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进行分离,并用分配不同的权限进行管理。(5)组态软件应及时更新,同时对应的电脑应安装基本的防病毒软件。
4结语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动态风险评估研究主要包括动态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工具和关键技术等。在动态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方面,1999年Tim Bass首次提出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概念,随即又提出了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入侵检测框架,并把该框架用于下一代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采用该框架实现入侵行为检测、入侵率计算、入侵者身份和入侵者行为识别、态势评估以及威胁评估等功能。StephenG. Batsell,JasonShifflet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型。美国国防部提出了JDL(Joint Director of Laboratories)模型的网络态势感知总体框架结构,此模型主要包括多源异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事件关联和目标识别、态势评估、威胁评估、响应与预警、态势可视化显示以及过程优化控制与管理等功能模块。动态风险评估由于评估频次高,因此应充分使用自动化工具代替人工劳动,力争做到对实时风险的监控和计算,同时抓住最重要风险来分析。在动态风险评估的工具方面,可依托的工具包括评估威胁的入侵检测系统、异常流量分析系统、日志分析系统等,评估脆弱性的网络扫描器、应用扫描工具等。
在动态风险评估的技术方面,动态风险评估领域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态势可视化等多项技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态势的正确理解和合理预测上。关于动态风险评估相关技术研究很多,例如在数据采集技术方面,按照数据源分为基于系统配置信息(服务设置系统中存在的漏洞等)和基于系统运行信息(IDS日志中显示的系统所受攻击状况等)两大类数据采集;在数据融合技术方面,Tim Bass首次提出将JDL模型直接运用到网络态势感知领域,这为以后数据融合技术在网络态势感知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Christos Siaterlis等人运用数据融合技术设计出检测DDoS攻击的模型;在态势可视化技术方面,H.Koike和K.Ohno专门为分析Snort日志以及Syslog数据开发了SnortView系统,可以实现每2min对视图的一次更新,并可以显示4h以内的报警数据。
二、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了中办发[2003]27号《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1号《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部署安全风险评估等安全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关于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起步的较晚,目前国内整体处于起步和借鉴阶段,大多数研究主要面向信息系统,针对电信网络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较少。
在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和工具方面,我国虽然已经有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专著,但是也还局限在对已有国际模型、方法和工具的分析和模仿上,缺乏科学、有效、得到广泛认可的方法和工具,尤其针对电信网的业务和网络特点的可操作性强、得到普遍认可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较少。
国内对安全动态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动态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相关关键技术等。在体系架构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并实现了基于IDS和防火墙的集成化网络安全监控平台,提出了基于统计分析的层次化(从上到下分为系统、主机、服务和攻击/漏洞4个层次)安全态势量化评估模型,采用了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评估策略及相应计算方法,此方面也是在动态风险评估领域普遍采用的方法。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研究中心研制了一套基于局域网络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由网络安全风险状态评估和网络威胁发展趋势预测两部分组成,用于评估网络设备及结构的脆弱性、安全威胁水平等。在关键技术方面,安全领域专家冯毅从我军信息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军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数据挖掘两项关键技术。国防科技大学的胡华平等人提出了面向大规模网络的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及其关键技术与难点问题。另外,国内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尝试把数据融合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领域,提出了应用数据融合技术的网络安全分析评估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
但是总体来说,国内在动态风险评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有限,仍没有成熟的、实用的技术或工具,更缺乏针对电信网进行动态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动态评估的实时性不强、采集的数据不够丰富有效、对风险态势的预测研究不够等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凌西;陈月峰;刘才铭;曾金全;刘孙俊;赵辉;;基于危险理论的网络风险评估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李波;;入侵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J];电子科技;2007年07期
[3] 丁丽萍;论计算机取证的原则和步骤[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赵冬梅;张玉清;马建峰;;网络安全的综合风险评估[J];计算机科学;2004年07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快,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伴随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了,这给人们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还是很有必要的。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所指的是信息系统因为自身存在着安全弱点,当在自然或者自然的威胁之下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安全风险是指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及事件会造成的影响来进行综合衡量,在信息安全的管理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风险。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所指的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采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对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及面临的威胁进行系统地分析,对安全事件发生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同时提出有针对的防护对策及整改措施,从而有效地化解及防范信息安全的风险,或把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信息安全及网络保障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2. 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原则、风险计算模型及评估方法
2.1 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原则
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原则主要包括可控性、保密性、最小影响及完整性四个原则。可控性原则包含人员、项目过程及工具的可控性,人员的可控性是指凡是参与信息的安全评估人员都应该资格的审查及备案,要对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当人员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时,要严格执行审批手续,从而确定人员的可控;项目过程的可控是指要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学进行项目管理的评估,并重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项目过程的可控;工具的可控是指对风险评估工具应运用多方的性能比对及精心挑选,同时要取得相关部门及相关专家的论证及认证。保密原则所指的是要跟相关的评估对象签订非侵害行为协议及保密协议。最小影响原则所指的是通过工具技术及项目管理层面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将影响正常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完整性原则所指的是严格依照委托单位的制定范围及评估要求进行有效地全面评估服务。
2.2 信息安全风险计算模型
风险计算模型所指的是对风险进行分析及计算风险值过程的抽象,包括脆弱性评估、威胁评估、资产评估及风险分析,如图所示。
风险计算模型图
风险计算过程为:对资产进行识别,且对资产进行赋值;对威胁分析且对其威胁的可能性给予赋值;对资产的脆弱性进行识别,且对其严重程度给予赋值;依据脆弱及威胁性来计算安全事件会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依据资产重要性来评估发生安全事件的风险值;通过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风险值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评估方法来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值。
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按照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定量、定性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风险评估法,常用数学形式来进行表达,当风险对信息会带来较大的危险或者资料比较充足时,可运用定量风险进行评估。进行定量评估的优点是能够用较为直观的数据进行表述,这样评估的结果较为客观,研究结果更为科学;其缺点是在量化中,一些较为复杂的事物被模糊及简单化了,一些风险因素可能被曲解或者误解,再加上资产价值及发生概率量化较为困难,这种方法使用起来其难度是比较高的,定量评估法中的分析方法有回归模型、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决策树法、时序模型及等风险图法等。定性风险评估法是指根据研究者的经验、知识、政策走向、特殊变例及历史教训等非量化的资料对系统的风险状况作出相应判断的过程。主要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并作出个案记录作为基本的资料,运用理论对分析框架进行推导演绎,并编码整理资料,以作出结论。定性分析法有历史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德尔菲法及逻辑分析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需要的时间、人力资源及费用比较少,缺点是主观性太强,往往不太准确。在进行风险评估中,一些评估的要素是能够用量化形式进行表达的,有些要素用量化是比较困难的,在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中一味地用量化是不准确科学的,定量风险分析是进行定性风险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性分析是灵魂,需要在定量分析之上来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在进行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时,不应该将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简单割裂,而是将这两种评估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评估。按照实施手段可以区分为动态系统技术和基于树的技术,动态系统技术有马尔可夫分析方法、尝试法、动态事件树的分析法及动态事件逻辑分析法等,其中马尔可夫分析法还可以称为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法,所指的是在马儿可夫的过程之下,运用随机变量的变化情况对变量的未来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基于树技术的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及因果树分析法等。
3. 信息安全分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
3.1 由单纯技术风险评估向一体风险评估的转变以及基于知识和模型评估的重视
单纯技术评估所强调的是组织技术中的脆弱性,信息安全的一体化风险评估拓展了技术风险评估的范围,它所强调的是业务风险分析方法,其核心是业务过程层次中的风险识别,能够有效地保证业务组织的持续性,一体化风险评估所着眼的是组织和安全相关的风险,主要包含内外部环境风险源、组织结构及技术基础,并基于信息及人的风险,并按照目标或者组织业务影响的大小来对安全风险排序。基于知识风险评估的方法是指依照安全专家处所获得的经验对相似场景进行解决的风险评估,这种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更直接地提供所推荐的结构框架、实施计划及保护措施。基于模型风险评估的方法是指能够对信息系统中的内部机制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当系统跟外界交互时产生的不正常有害行为给予建模,从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及系统弱点进行定性分析,注重模型评估及知识风险评估是很有必要的分析方法。
3.2 运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辅助工具来加速评估的进程
在风险评估工具运用之前,所采用的是手工劳动,劳动量大并且 易出现纰漏,而且还不可避免的带有风险评估人员的主观性,风险评估工具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手工评估所带来的局限性,像英国的CRAMM评估能够用于商业影响评估及识别、资产的建模、威胁与弱点的评估、安全需求的定义、风险等级的评估等。COBRA风险评估工具,它所依据的是专家系统及知识库问卷系统,能够有效地对脆弱点及威胁点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风险评估工具还有很多,在进行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时,要运用多种辅助工具来加速评估的进程。
4. 总结
对信息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是对信息安全的有效保障,进行风险评估不仅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的风险意识及防范措施,还能够运用分先评估进行信息系统的等级建设及保护性能的技术支持,对信息安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沈吉锋,张永志,潘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简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5)
[2]翟亚红.浅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的关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04)
资产是在组织中有一定价值且需要保护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以硬件、软件、代码、服务等形式存在。通常认为,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可用性、机密性是构成资产安全特性的三个因素。不同的资产安全特性决定了信息价值的不同,因此存在的威胁、本身的弱点以及安全控制也就各不相同。为此,需要对组织中的信息资产进行识别,以便制定风险评估策略。
1.1资产分类
资产识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资产进行适当的分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步工作。分类方法应依据具体环境由评估主体灵活把握。资产的种类可分为数据、硬件、软件、服务、文档、设备、人员等。
1.2资产赋值
对资产的安全价值进行评估首先要对资产进行赋值,赋值并不是以账面价值去衡量资产价值。在资产赋值估价时,不仅应考虑资产本身的应有价值,还应该综合考虑资产组织业务的重要性程度。为保证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评估机构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规范的评估标准,以准确地对资产进行赋值评估。资产赋值的最终确定是根据资产的可用性、完整性以及机密性三个方面综合评定,且一般采用由高到低定性相对等级方式,整个等级分为5等,从5到1,由高到低,分别代表五个级别的资产各自相对应价值,等级越高资产的重要性程度也就越高,等级越低,资产也就相对不重要。
2威胁识别
威胁是指可能对整个系统结构的安全性构成潜在危险的破坏性因素。从理论上来讲,无论机构的信息系统如何安全,威胁都是客观存在的,是进行风险评估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2.1威胁分类
威胁的产生因素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环境因素又分为不可抗因素和其他物理性因素。威胁的作用形式不一,可以是对信息系统的直接攻击,也可以是间接攻击。如对非授权信息的破坏、泄露、篡改、删除等,或者破坏信息的严密性、可塑性以及完整性等。一般而言,威胁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如网络、系统亦或是应用数据的弱点,才会对系统造成损害。针对威胁的产生因素,可以对威胁进行分类,如:软件障碍、硬件故障、物理环境威胁、操作失误、恶意病毒、黑客攻击、泄密、管理不善等。
2.2威胁赋值
在评估的过程中,同样还需要对引发威胁的可能性赋值。如同资产赋值一般,威胁赋值也是采用定性的相对等级的方式。威胁的等级同样分为五级,从5到1分别代表由高到低,五个级别引发威胁的可能性。等级数值越高,则表明引发威胁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3脆弱性识别
脆弱性评估(又称弱点评估),是风险评估环节中很重要的内容。任何资产本身都不可避免的存有弱点,这些微小的弱点却很容易被威胁利用,进而对资产和商业目标造成损害。资产的弱点不仅包括人员构成、组织机构、组织过程、管理技术等,还包括组织软件、硬件、信息以及物理环境资产的脆弱性。资产脆弱性评估工作主要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的,是涉及到整个管理层、系统层、网络层、应用层等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技术脆弱性主要包括系统性安全、网络化完全、物理性安全、应用性安全等层面。而管理脆弱性主要是指进行安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资产脆弱性与机构所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有关,因此,在判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时应该特别注意已有安全控制会对脆弱性产生的影响。
4总结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威胁可能来自内部的破坏、外部的攻击、内外勾结的破坏和信息系统自身的意外事故等,因此我们应按照风险管理的思想,对可能的威胁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进行风险分析,以便采取安全措施,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根据ISO27001的管理思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管理的PDCA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如何处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所产生的数据,是每一个信息安全管理者都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
二、风险评估过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是针对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识别、信息收集、评估和报告等。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如下页图1。
1.评估前准备。在风险评估实施前,需要对以下工作进行确定: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组建风险评估团队、进行系统调研、确定评估依据和方法、制定评估计划和评估方案、获得最高管理者对工作的支持。
2.资产识别。资产识别过程分为资产分类和资产评价两个阶段。资产分类是将单位的信息资产分为实物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人员资产、服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六类资产进行识别;资产评价是对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保密性、可用性及完整性分别等级评价及赋值,经综合评定后,得出资产的价值。
3.威胁识别。威胁识别主要工作是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出发,找到可能遭受的威胁。识别威胁之后,还需要确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
4.脆弱性识别。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和对应的威胁出发,找到可能被利用的脆弱性。识别脆弱性之后,还需要确定弱点可被利用的严重性。
5.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在识别脆弱性的同时,评估人员将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评估其是否真正地降低了系统的脆弱性,抵御了威胁。
6.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中完成资产赋值、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后,在考虑已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资产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安全属性受到破坏后的影响得出信息资产的风险。
三、系统设计
1.用角色设计。系统角色分为三种类型,各用户在登录后自动转入各自的操作页面。A.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所有权限;B.评估项目管理员:可以对所负责的评估项目进行管理,对评估人员进行分工和权限管理;C.评估人员:负责由项目管理员分配的测评工作,将评估数据导入系统。
2.系统模型。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的业务需求,我们构建了以安全知识库为支撑,以风险评估流程为系统主要业务流,以受测业务系统及其相关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要素为对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①风险评估项目管理:评估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评估项目的建立、项目列表、项目设置等功能。主要输入项:项目名称、评估时间、评估对象等;主要输出项:项目计划书。②信息安全需求调研管理:该模块用于用户填写安全调研问卷,为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主要输入项:用户ID、调查答案;主要输出项:问卷标题、调查题内容。③资产识别。系统提供的资产识别,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根据业务系统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程度,对相关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信息资产)、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资产识别汇总表、资产识别报告。④威胁识别。威胁识别:系统提供多种网络环境的威胁模板,支持和帮助用户进行威胁识别和分析,并提供资产、脆弱性、威胁自动关联功能: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威胁识别汇总表、威胁识别报告。⑤脆弱性识别。脆弱性识别:系统可提供多种系统的脆弱性识别功能,包括:主机、数据库、网络设备等对象的脆弱性识别。系统支持常用漏洞扫描软件扫描结果的导入,目前支持的扫描系统有:Nessus、NMap等,主机系统支持:Windows、Linux、Unix等,数据库支持:MSSQL、Oracle等: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漏洞扫描结果、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漏洞扫描报告、脆弱性识别汇总表、脆弱性识别报告。⑥安全措施识别。安全措施识别:系统提供基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检查功能,帮助用户了解目前的安全状况,找到安全管理问题,确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主要输出项:安全措施识别汇总表、安全措施识别报告。⑦风险分析。系统通过资产评价、脆弱性评价、威胁评价、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价、风险分析等工作,可自动生成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资产值、脆弱性值、威胁值、安全措施值、计算规则;主要输出项:风险计算汇总表、风险分析报告。⑧评估结果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历史记录查询与分析。汇总所有的安全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生成各阶段风险评估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如下:《资产识别报告》、《漏洞扫描报告》、《威胁识别报告》、《脆弱性识别报告》、《控制措施识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可对当期风险评估结果和原始数据进行转存或备份。在有需要时能调出评估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及风险趋势分析。⑨信息安全知识库更新维护。信息安全知识库的更新维护主要对象有:系统漏洞库、安全威胁库、安全脆弱点库、控制措施库。为避免造成数据的冗余,系统将在各评估项目中需要反复使用的数据归入基础数据库进行管理,在进行评估活动时再从基础库提取有关数据,这样也能减少重复的输入工作。⑩数据接口。导入数据接口:资产库、脆弱点库、威胁库、控制措施库。支持以下常用的格式:如EXCEL文件等;常用的漏洞扫描工具:如绿盟、启明星辰、NESSUS、NMAP等。
四、结束语
该系统设计是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安全评估项目管理、风险要素数据收集与辅助风险分析的系统,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可引入了质量管理理念——PDCA循环,即通过监控每一阶段的信息系统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险控制工作计划,从而实现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
通过对以上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分析,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8】。(1)物理环境安全性:主要是指信息系统的硬件部分的可靠性。信息系统安全首要问题是必须保证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信息都是以ASCII码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上面的,一旦计算机物理硬件出现问题,很多信息将会丢失,所以必须保证信息系统存储硬件的可靠性,同时,计算机硬件对设备存放的环境也很重要,必须保持计算机周围的散热和通风效果较好,减少机房灰尘,这样能有效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寿命和安全,减少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损坏机率。(2)网络运行安全性:主要是信息系统在进行收集、储存、整理和发掘过程中的信息保存和传输的安全性。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存储与挖掘是需要在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的,这就必须保证信息的安全和传输网络的可靠。为了避免信息损失或丢失,应该做好信息的及时备份;其次是应该做好防毒工作,如今的病毒隐藏越来越深,对数据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必须做好病毒防范措施;再次就是保证信息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网络通信协议安全,这样能避免信息数据被其他人截获和利用。所以,做好网络运行安全措施,是避免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3)信息保密状况:主要是对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保密措施。要做到信息不被其他人盗取和利用,必须做好信息数据的保密工作,应该根据不同职位级别制定不同的信息使用和访问权限,不仅要有专用的使用者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等,还必须进行电磁泄密防护,做好抗抵赖性和入侵检测,保证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的保密工作,有效降低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4)安全管理能力: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收集和管理都是有管理人员参与的,基于人性的不确定性和功利性,信息数据很容易被泄密,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层的保密工作和安全防范意识。在对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建立专人专责的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加强安全保密意识的培养,同时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级别的密码和密匙要分开管理,将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系数降到最低。(5)威胁对抗能力:随着黑客数量的逐渐增加,黑客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一些企业或组织的信息系统的机密数据从而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这就要求信息系统构建中必须具有较好的威胁对抗能力,不仅能有效将黑客攻击抵挡在信息系统之外,还应该具有攻击追踪和反馈能力,对威胁来源进行分析,为寻找威胁提供有用信息。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的时候,主要是从物理环境安全性、网络运行安全性、信息保密状况、安全管理能力、威胁对抗能力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最为合适。
2评价标度的选择与评价方法研究
2.1评价标度的选择问题研究
信息系统风险评价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指标都是很难定量计算的,同时在对信息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故在对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标度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不确定性评价标度。基于不确定性评价指标,在评价的时候,基于人的意识的模糊性和直观性,专家更习惯于给出诸如“好”、“很好”之类的语言评价标度【9】,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中,选择评价标度为语言评价标度,并将语言标度和模糊数对应,形成模糊语言评价标度。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的时候,因为自身专业知识的有限性或是进行实际调查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参与评价的专家往往不可能对所评价组织或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情况完全了解,这样,专家所给出的评价信息就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为了能使得最终的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可信,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专家在给出评价值的同时也将其对该方面了解知识的程度也标注出来,这样的结果更为科学,决策者在获得评价结果的同时还能明白专家是在掌握多少知识的情况下给出的评价。考虑到灰色系统中的灰度主要用来反映信息未知量的多少【10】,对于灰度为0则认为专家给出的评价信息是在完全掌握信息量的情况下给出的,如果灰度为1,则认为专家给出的评价值是在专家没有掌握任何信息量的情况下给出的,因此,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中,应该将反应专家掌握信息量多少的灰度引入评价标度中。综合以上分析,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标度的选择上,应该选择由模糊数和灰度构成的有序对(S,G)作为评价标度,其中S表示语言评价标度,其对应一个确定的模糊数,G代表掌握信息量多少的灰度,其中G∈[0,1]。
2.2基于模糊灰度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在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决策者的评价带有个人偏见,一般采用的是聘请不同方面的专家构成评审团队来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进行评价,设最终聘请K个专家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进行评价,评价标度选择以前文讨论所得的模糊灰度评价标度,其中语言标度与模糊数的对应关系如表1。在给出评价矩阵后,考虑到每个专家的重要性不同,且每个指标的重要性不同,所以还需要确定出专家的权重和评价指标的权重,在确定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时,考虑到模糊数不便于计算和比较,故利用下式将模糊数(al,am,ar)转换成便于比较的实数。
3实证研究
顾客知识信息不仅能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研发给出指导方向,还是企业产品营销中分析顾客群的有效知识。很多企业从顾客知识的管理和挖掘中获得较大利益,因此,基于顾客知识信息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问题是企业必须注重的,定期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是大型企业进行信息系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某大型企业为了掌握其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现状,聘请6位专家对该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价,采用模糊灰度评价标度,得到语言评价矩阵如表3所示。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在对该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评价中,说明该企业在对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上做的“较好”,且该综合评价信息是在群体平均信息掌握量为0.2568的情况下给出的。综合这些信息得到该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结论。(1)通过群组专家在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在较充分掌握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和管理信息的情况下,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做出的最终评价结果为:该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做的“较好”。(2)通过对该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是考虑到评审团队对该评价结果不是在完全掌握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情况下做出的,所以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该偏差是较小的,作为最终的决策者,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更为了解,可以通过对群组专家评价结果的借鉴来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和预防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
4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物理环境安全性、网络运行安全性、信息保密状况、安全管理能力、威胁对抗能力五个方面。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防止信息系统被破坏,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防护框架。主要是针对企业信息系统构建的实际情况,及信息系统的需求和使用情况,根据不同使用权限和安全强度进行分层、分区授权和管理,对信息系统的实时控制区等关键区进行重点防护和监测。(2)加强信息安全专业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过程中,加强利用专业信息安全技术进行安全保密,如引入最新的身份认证系统进行操作和使用者的访问权限监测,对于接入网络的系统要设置防火墙,防止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威胁的入侵,并对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检测和系统日志审计,监测是否有非法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3)完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很多信息系统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且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还具有隐蔽性,所以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严格的信息系统管理和使用制度,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要对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定期的保密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避免错误操作,对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
5结语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及实践表明,对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可归纳为安全管理、安全组织以及安全技术等三方面的体系建设。而确保其保障工作的顺利展开需以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作为核心内容。因此对风险评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信息安全保障需以风险评估作为基础。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过程多集中在对系统所面临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防范、控制、转移以及分散等策略。其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从《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要求》中不难发现,对ISMS的建立、实施以及维护等方面都应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最后,风险评估的核查作用。验收信息系统设计安装等是否满足安全标准时,风险评估可提供具体的数据参考。同时在维护信息系统贵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也可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相关的安全措施进行核查。若出现信息系统出现故障问题时,风险评估又可对其中的风险作出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或管理措施。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评估方法分析
(一)以定性与定量为主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为定性评估方式,其分析内容大多为信息系统威胁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通常以指定期望值进行表示如高值、中值以及低值等。但这种方式无法将风险的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方法对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所造成的损失评估时,首先会对特定资产价值进行分析,再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对威胁频率进行计算,当完成威胁影响系数的计算后,便将三者综合分析,最终推出计算风险的等级。
(二)以知识和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评估
以知识为基础的风险评估通常会根据安全专家的评估经验为依据,优势在于风险评估的结构框架、实施计划以及保护措施可被提供,对较为相似的机构可直接利用以往的保护措施等便可实现机构安全风险的降低。另外以模型为基础的评估方式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的风险及其与外部环境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等进行分析,以此实现对系统安全风险的定性评估。
(三)动态评估与分析方式
计算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实际又可理解为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过程,一般会将信息安全方针的制定、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控制方式的选择等内容包含在内。整个评估与分析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以PDCA为典型代表,其计划、实施、检查以及改进实现了对风险的动态管理。
(四)典型风险评估与差距分析方法分析
典型风险评估主要包括FTA、FMECA、Hazop等方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中潜在的故障与薄弱之处,都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FTA故障树分析为典型代表,在分析家算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极为有效。差距分析方式往往以识别、判断以及具体分析的方式对系统的安全要求与当前的系统现状存在的差距进行系统风险的确定,存在的差距越大则证明存在的风险越大。
三、结论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1.1 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损失性、可变性、不确定性和可测性等多个特点。客观性是因为信息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多样性是指信息系统安全涉及多个方面;损失性是指任何一种信息安全风险,都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可变性是指信息安全风险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动态变化;不确定性是一个安全事件可以有多种风险;可测试性是预测和计算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
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和脆弱性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利用系统,评估安全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威胁和保护策略,从而防止和解决信息安全风险,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系统的信息安全。通过评价过程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面临威胁和漏洞威胁利用的负面影响,并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原理
2.1 风险评估要素及其关系
一般说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有五个,除以上介绍的安全风险外,还有资产、威胁、脆弱性、安全措施等。信息安全风评估工作都是围绕这些基本评估要素展开的。
2.1.1 资产
资产是在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措施的对象。资产价值是资产的财产,也是资产识别的主要内容。它是资产的重要程度或敏感性。
2.1.2 威胁
威胁是导致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潜在起因,这些不期望事件可能危害系统。
2.1.3 脆弱性
脆弱性是资产存在的弱点,利用这些弱点威胁资产的使用。
2.1.4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系统实施的各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保护资产、减少脆弱性、抵御威胁、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影响。风险评估围绕上述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资产是风险评估的对象,资产价值是由资产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越高,证券需求越高,风险越小。
(2)漏洞可能会暴露资产的价值,使其被破坏,资产的脆弱性越大,风险越大;
(3)威胁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威胁越多风险越大;
(4)威胁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
(5)安全措施可以防御威胁,减小安全风险,从而保护资产。
2.2 风险分析模型及算法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中,风险分析涉及资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威胁和脆弱性。每个元素都有它自己的属性,并由它的属性决定。资产的属性是资产的价值,而财产的威胁可以是主体、客体、频率、动机等。财产的脆弱性是资产脆弱性的严重性。在风险分析模型中,资产的价值、威胁的可能性、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两者是整合的,它是风险的价值。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为:
(1)识别资产并分配资产;
(2)确定威胁,并分配潜在的威胁;
(3)确定漏洞,并分配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4)判断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根据漏洞的威胁和使用的漏洞来计算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L(威胁可能性,脆弱性)=L(T,V)
(5)计算安全事件损失。根据脆弱性严重程度和资产价值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
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F(资产价值,脆弱性严重程度)=F(Ia,Va);
(6)确定风险值。根据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对组织的影响。
风险值=R(A,T,V)=R(F(Ia,Va),L(T,V))
其中,A是资产;T是威胁可能性;V是脆弱性;Ia是资产价值;Va是脆弱性的严重程度;L是威胁利用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F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R是风险计算函数。
3 信息风险分析方法探析
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信息安全系统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算法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作为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早已被提出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一些算法已成为正式信息安全标准的一部分。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可以将风险分析方法分为三类,也就是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
3.1 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的方法是凭借分析师的经验和知识的国际和国内的标准或做法,风险管理因素的大小或程度的定性分类,以确定风险概率和风险的后果。定性的方法的优点是,信息系统是不容易得到的具体数据的相对值计算,没有太多的计算负担。它有一定的缺陷,是很主观的,要求分析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比较著名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历史比较法、因素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Delphi法等,这些方法的成败与执行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3.2 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风险,通过数学和统计的援助,对一些指标进行处理和处理,来量化安全风险的结果。定量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直观,使用数据表示,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科学、严谨、更有说服力。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数据详细,可靠的数据难以获得。正式且严格的评估方法的数据一般是估计而来的,风险分析达到完全的量化也不太可能。与著名的定时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决策树等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都是具有数学或统计工具的风险模型。
3.3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
是因为有优点和缺点的定量和定量的方法,只使用定性的方法,太主观,但只有使用定量方法,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目前常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相结合。这样,既能克服定性方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能解决数据不好获取的困难。典型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具有@Risk、CORA等。